時間:2023-03-13 11:24:34
序論:在您撰寫小學數學與生活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教學導入階段的生活化教學究其本質而言,小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早期,感性思維比較強,而且小學生普遍不具備很強的理性思維,面對這種特殊的規律,廣大數學教師務必清楚地認識到教學方法的改進是教學導入階段的重點內容,只有在此階段將生活相關內容滲透進去,才能夠利于小學生改變學習的動機,并主動積極地學習數學知識。例如,在講解分類法這一相關內容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舉一些事例來加以論證,盡量找尋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和學習的內容,將數學的思想完全滲透到現實生活當中。
2.教學的內容當中應該完全地滲入生活化當中要想讓學生在枯燥的學習生活中找到學習的樂趣,并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最為便捷的途徑就是依據學生自身的特點,從實際出發,創設小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并且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相應的生活情境。也只有這樣,小學生才能比較自然地融入教學氛圍當中,從而產生對學習的欲望。教師可以通過畫圖和學生圖片喚起學生的興趣,運用簡單數學模型,便能將這些枯燥的數字比較恰當準確地包含進去。一旦生活和數學結合在一起,學生再算起來就比較容易接受,無形之中就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進而降低了教師教學的難度。
3.課后布置作業的生活化要求長期以來,課后作業的布置是任何一門課程課堂教學之后進行知識回顧的最佳途徑。數學課堂結束之后,教師如果每天都要求學生去做一些枯燥的純數字的習題,小學生必然會覺得枯燥,也不能按時、準確、高質量地完成作業。針對這一現象,教師應當盡量將作業的布置和設計滲透進生活化內容,讓學生在數學作業的完成過程中,同樣感知到數學與生活的處處聯系。例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每天記錄家里在買菜或者去超市購物時候的付賬明細,借此讓學生在生活中鍛煉口算能力,也溫習課堂知識,還培養起小學生生活化的數學思想。
二、結語
關于生活的數學小論文“數學來源于生活,也服務于生活。”數學,經常從人們身邊走過,生活中人們都離不開它,它為人們的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我們的班級中經常要使用到數學,例如算單元平均分、統計校園電費……等等數不勝數,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有一次,我和爸爸媽媽去購物,買過年吃的糖。超市里糖的花樣可多了,有脆皮糖15.80元一斤,牛皮糖10.50元一斤,牛奶糖8.00元一斤,酥酥糖23.9元一斤,巧克力糖21.9元一斤……但主要分為散稱和包裝。爸爸媽媽問我:“兒子,你希望買什么糖呢?”我望著玲瑯滿目的“糖果世界”,不知如何抉擇是好,但我自幼喜好巧克力,所以我就選了巧克力糖。這時媽媽又給我出題了,他說:“那兒子,你說我們是買散稱的呢,還是買包裝的呢?”這我就摸不著頭腦了,立即心算起來:散稱的巧克力糖21.9元一斤,包裝的則58.9一盒。散稱的巧克力糖一包才10克,包裝的巧克力糖一盒就有1000克呢!不過,單單看重量還不能決出勝負,就讓我仔細算算——其實算這個并不難,直接用1000克=1千克 1千克=2斤 58.9÷2=29.45(元) 29.45元21.9元 所以散稱比包裝更劃算!我高興的把我得出的結果告訴媽媽,媽媽高興的點了點頭,夸我愛動腦筋,因此我也就成為了媽媽的小會計。
在生活中,各式各樣的事情都能從一個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小成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數學題。我們常做的應用題,就是在生活中取材,再稍加改編而成的題目。這不,我又在做數學題時發現了一道趣題:
大河上有一座東西向橫跨江面的橋,人通過需要五分鐘。橋中間有一個 亭子。亭子里有一個看守者,他每隔三分鐘出來一次??吹接腥送ㄟ^,就叫 他回去,不準通過。有一個從東向西過橋的聰明人,想了一個巧妙的辦法, 終于通過了大橋。
我初看這道題,一點頭緒也沒有,難不成坐船過去?這是不可能的。難道走了一會往回走?唉,這好像行得通……
一、小學數學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1.小學階段的重要意義。小學是人生正式踏入學校的開始。這時候的學生對于學習與生活還處于懵懂迷茫的狀態。小學生的是非觀念并不十分明確,他們還不理解學習的真正目的。學生在小學時接受的教學方法教育理念將會對小學生的將來產生不可預測的深遠影響。因此,小學階段的教育尤為重要,而數學教育的生活化顯得更加重要。填鴨式,題海戰略以及“一言堂”仍然占據了大部分的課堂。數學教育的不貼近生活使得數學變得乏味。據調查顯示,某省有80%的小學生不喜歡數學課。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近幾年來,讓數學滾出高考的呼聲此起彼伏。
2.生活即教育,教育源于生活。在我國傳統文化經典《大學》里有一句“物格而后知之”即一旦領悟了生活中的物的現象,那么知識自然而然也就來了。這早就已經說明了生活即教育。而近代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社會即學?!薄敖虒W做”合一的觀點。國外曾有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由此,我們應讓教育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3.激發學生思考能力,創新意識。有一個笑話曾經說“數學學不好沒關系,買菜用不到數學”,可生活中不只有“買菜”,有身高單位是米還是分米要用到數學,有我們走了多久多遠多快要用到數學等等。數學教育的生活化,會使學生更大程度的理解生活中數學的無處不在,使學生能夠自覺主動的在生活中運用數學,不知不覺中培養數學思維能力。
二、小學數學教育生活化的途徑方法
1.運用生活中的事例提出問題。鑒于小學生的生活范圍比較小,受到生理,心理發展的限制,而且生活經驗還沒有積累到一定程度,他們能夠接受新鮮的、摸得著、看的到的事物。相對抽象、枯燥的數學公式,定理則很難接受。因此,我們應該采取將生活引入課堂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提高學生的興趣。比如,在學習“任意角”這一問題時,我們可以提問回答問題時舉起的手是多少度,轉圈圈時一圈是多少度等等。而不是簡單的講解任意角的概念、范圍。這樣可以讓學生將數學與生活有效的聯系起來。從而更好更加高效的吸收掌握知識。
2.教材的編寫與使用要和生活相結合?,F在的教育工作者已經意識到了這樣一個問題:教材的講述空洞,內容則脫離現實,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比如復雜的“雞兔同籠”問題,可能小學生會想“為什么雞要和兔子放在一個籠子里?為什么不能直接數數?”等等。甚至有的版本教材通篇全是公式和定理,連一個雞兔問題都不曾舉例。教材的編寫要符合小學生的生理與心理限制,而不能一味地“填鴨”?;蛘撸W生教材可以把兒童游戲編輯進去,比如“丟手絹”,可以問同學“丟手絹的同學跑了我們為的圓圈的多少呢?”、“我們圍的這個圈周長是多長呢?”等。教材的編寫有時候會限制教師的課堂教學,因此,教材的編寫生活化是大勢所趨,也是十分必要的。教材的使用亦是十分關鍵的環節,這需要教師的自身素養易需要學生的配合,教師可以采用讓學生制作道具的方法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做到教育的生活化。比如學習“概率”時,可以讓學生制作紙圓畔,分別涂成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錢數,如5元、10元等,并且示范講解轉到哪個錢教數的“機會”大,怎樣更合算等等。通過學生的親自動手,印象自然更加深刻,知識能夠更好的吸收,生活中遇到這類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3.教師教學過程中要盡量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小學生數學教的生活化需要教師提高自身水平,盡量結合生活實際。同時,又要注意學生的生活情況,比如跑跑卡丁車,城市的孩子十分熟悉,而農村的孩子就不一定了解。因此,結合生活實際并不是盲目的,要顧慮到不同的實際情況,這也是對教師的要求與考驗。教師可以通過家訪、與同學聊天等,了解學生實際生活,從而更好的聯系實際情況。
雕塑家羅丹說過:“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薄盎貧w生活世界”是現階段教育界的熱切呼聲,現在的小學美術教育以美育為目的,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美的能力,首先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素材。工作中我發現,學生對美術課的興趣非常濃厚,他們能從美術創作中獲得審美的愉悅。但鄉村學校的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相對城市的學生而言,動手能力及審美能力稍弱,這與他們生活的環境相關,但我們可以利用鄉村生活更貼近大自然的優勢,在鄉村生活中尋找素材,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在生活中發現美。例如在人教版小學一年級美術第一冊第一課《讓大家認識我》中,要求學生利用彩紙制作一片樹葉名片,我將學生帶到教室外,讓學生親身體驗大自然,讓他們觀察,感受生活當中不同樹木葉子的形狀,更利于自己的制作。在這個環節中,我將學生帶入真實的大自然世界中,讓他們感受不同葉子的形狀,而不是在教室中,用幾張圖片讓學生認識?;貧w生活,在生活中尋找素材,培養學生創作能力。
二、回歸生活,將生活化教學情境引入教學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形象、聲音、色彩、感覺和思維的?!睂⑸罨虒W情境引入到課堂中,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我們要將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引入到小學課堂當中去,讓學生對美術課堂更有興趣。在人教版小學美術一年級第三課《圓的世界》的教學過程中,我準備了餅干、鬧鐘、盤子、地球儀等等各種各樣生活中圓形的東西以及其他形狀的東西作為教具,將這些東西布置在教室當中,并結合當地鄉村特色,將當地特產大閘蟹也帶到課堂當中,讓他們找找在這些事物中哪些是圓形的,在課堂中創設“圓的世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對一些外地學生也可讓他們在美術課堂當中了解當地文化。
三、回歸生活,讓課外活動與生活鏈接
小學美術與生活的鏈接,除了到生活中尋找素材,將生活化的教學情境移入課堂之外,學生的課外活動也應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在課堂之外感受生活中的美。我認為小學美術課外活動不應過分注重活動的形式性,而是要將美術活動融入進生活中去,通過生活化的美術課外活動,讓學生感受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在生活化的課外活動中獲得愉悅。美術課外活動可以與當地特色結合,課外活動不僅僅可以在教室中進行,戶外操場、田間、悠久的老街等都可以成為美術課外活動的場所。生活化的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在活動中得到教育。
1.美術課外活動融入人文元素
美術課外活動可結合當地特色,將有人文特色的事物展現給孩子們,讓孩子們在貼近生活的課外活動中了解當地文化,讓孩子們熱愛生活,在生活中發現美。巴城是一個有著2500多年歷史的美麗小鎮,擁有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它的蟹文化舉世聞名。所以,在組織美術課外活動時,我們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將這種文化融入進課外活動中。帶領學生走入當地文化館,讓學生參觀了解本地特色文化,走進生活,帶學生實地參觀一次蟹養殖基地,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中感受到美,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將人文元素融入課外活動。
2.美術課外活動融入教育元素
【關鍵詞】鄉土文化資源;生活教育理論;美術教學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個方面。他主張教育同實際生活相聯系,反對死讀書,注重培養兒童的創造性和獨立工作能力?!读x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美術教學應充分利用當地的民族、民間資源,在美術課堂教學中融入鄉土文化,體現美術教學的地域性?!?/p>
鄉土文化是中華民族得以繁榮發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結晶,是由廣大農村滋生和培育的本土文化,包含民俗風情、傳說故事、古建遺存、名人傳記、村規民約、家族族譜、傳統技藝、古樹名木等諸多方面,為農村小學美術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和創作素材。因此,美術教師要在生活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引領學生“追根溯源,挖掘鄉土文化資源中的創作因子”“變廢為寶,擷取鄉土文化資源中的課程要素”“行走鄉野,激活鄉土文化資源中的創新思維”,發現美術學習與鄉土文化的內在聯系,擔負起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責任,利用鄉土文化資源追求藝術的真諦。
一、追根溯源:挖掘鄉土文化資源中的創作因子
鄉土文化資源具有地方性,能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武義縣雖只是個小縣城,但這里風景優美,古村落星羅棋布,人文資源豐富,素有“溫泉之城”“螢石之鄉”的美譽,擁有豐富的鄉土文化資源。美術教師要發揮鄉土文化資源的優勢,帶領學生走進鄉村生活,走進自然社會,通過參觀、游覽、體驗,感受自然造物之美,把悠悠老街、雜花野草、勞作村民等作為美術學習的內容和創作題材。
農村學校與城市學校相比,鄉土資源為美術教學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當地的古民居靈秀,街巷蜿蜒曲折,石板路高低錯落,馬頭墻起起落落,斗拱額枋姿態各異,窗花木雕生動形象,處處都是景,步步可入畫(見圖1)。農村家庭使用廣泛的生活用具和農具,如蓑衣斗笠、農用風車、竹制簸箕、魚簍等老物件(見圖2),不僅是畫面感極強的寫生對象,而且帶著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痕跡,是打上地域特色烙印的優秀創作素材,為美術創作提供靈感。此外,當地廟會、大蠟燭、擎臺閣等傳統民俗文化古樸燦爛,特色鮮明,博大精深。學生耳濡目染甚至親身體驗,不僅可以激蕩起熱愛家鄉的情感,感受先人質樸的情感、勤勞的作風,而且有利于把握特色,開展美術創作。
美術教學生活化符合當下生活實踐藝術化的教學理念。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向自然,走向社會,學會觀察生活,豐富情感體驗,挖掘鄉土文化資源中的創作素材,為美術創作奠定基礎。
二、變廢為寶:擷取鄉土文化資源中的課程要素
《課程標準》指出:要“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與交流”“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因此,教師要利用鄉土文化資源開展美術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生活環境中發現美、感受美、認識美,從而產生表現美、創造美的欲望。
三年級教材中“造型·表現”領域的比重較大,安排了《找果子的刺猬》《夸張的臉》《威武的大將軍》等內容,要求學生用泥塑的方法進行創作。但農村學生的美術學具受家庭條件、物流狀況等因素的影響,經常會出現準備不足的情況。于是,教師將彩色橡皮泥換成當地隨處可見的小溪石,要求學生以小溪石為主、橡皮泥為輔進行組合造型。小溪石看似用處不大也無人理睬,卻是便于學生觀察、想象和造型的課程資源。事實證明,因地制宜地利用鄉土文化資源調整教學內容的做法,不僅深受學生喜愛且獲得意想不到的作業效果。學生在活動中找到了創作靈感,躍躍欲試“點石成金”,享受著藝術創作的快樂。于是,當地農村學校紛紛推廣“小溪石動物”系列造型活動,并把山上的樹葉、果實,田里的泥巴、稻草等鄉土文化資源做進一步的開發與拓展,努力將這些鄉土文化資源開發成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和創新能力的校本美術課程(見圖3、圖4)。
三、行走鄉野,激活鄉土文化資源中的創新思維
兒童繪畫是一種思維活動,是兒童用于表達思想感情的特殊視覺語言?!皟和L畫之父”“兒童美術教育者”西澤克認為:“兒童不應該在花園里發育,而應在曠野里生長,小孩子像花草一樣,他的發育也依照永久不變的公律,花草需要日光、雨水、空氣、營養?!庇纱丝梢?,兒童的美術學習需要自由,需要自然發展,教師利用鄉土文化資源給予學生多樣化表現的機會,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意愿表現獨特感受。
寫實性表現是指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事物進行的描述。但小學美術教學中的表現性寫生繪畫練習,提倡學生在觀察描繪對象時不拘泥于對象的固有形、固有色,鼓勵他們基于客觀觀察加入想象,以表現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想象。如學生觀察外公休息時的瞬間神態,用簡潔的線條進行人物寫生。作者以生活為基礎,又結合外公的特征進行了大膽想象,使作品表現出兒童線描畫稚拙的趣味和怪誕的效果(見圖5)。生活體驗是學生寫實性表現的基礎,但他們不以表現真實情境為目的,而是以生活為原型,把積累在腦子里的意象進行抽取、加工,把最典型的形組合在一起,是一種基于生活、具有想象力的寫實性表現。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實踐;作用與措施
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學生的生活實踐與數學教學的過程,存在著嚴重的分離現象。而在現今,伴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數學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就是要實現數學教學的生活化。數學教學與生活實踐有機結合,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本文就對小學數學教學與生活實踐的結合性方面的內容進行一定的探討,期望可以為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提供一定的理論借鑒。
1、小學數學教學與生活實踐結合的重要作用
1.1、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
現今,伴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教育的目的性更加關注于,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知識運用能力。因此,學生在進行數學學習中,應著重的形成一種數學的思維方式。并學會在實際中運用數學知識,有效的解決實際中遇到的諸多問題。數學素質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斷的進行積累與鍛煉。小學階段正是學生思維習慣與學習觀念的形成的關鍵點,因此小學中進行教學與生活實踐的結合,可以有效的篤實學生的生活化認知的基礎,有利于學生數學素質的形成。
1.2、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力
小學的學生在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中,由于受到小學生生理特點的影響,對于知識的理解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因此,在教師講解完知識后,在上課時可能掌握了知識,但若與實際生活沒有聯系,就會導致知識點的掌握不牢固。有的學生過一段時間就會忘記講述的內容,更談不上利用知識解決實際的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將數學知識的講述與生活實踐進行結合,就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將數學與生活實際經驗結合,同時引領學生運用生活經驗理解知識,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力,同時加深學生的印象,進而更好的在實際中運用數學知識。
1.3、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對小學生而言,學習的興趣性十分關鍵。當學生處在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氛圍中,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習的效率。在進行小學數學的教授過程中,將知識的講解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結合授課,可以讓學生對知識產生一種具體感與熟悉感,可以啟發學生的探知的欲望。因此,在具體的教授中,教師應該積極的了解小學生的生活狀況,了解學生感興趣的素材、經驗等,進而更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4、實現“教育回歸生活”的主要方式
伴隨著新課改,“教育回歸生活”理念的提出,教學中與生活實踐的結合的重要性就凸顯了出來。在教學中,實現教育回歸到生活的主要方式,就是應該在教學中注重與實際生活的結合。小學階段是學生進行知識學習的關鍵的基礎時期,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注重將生活實際與課本知識進行有機融合,教學中通過課堂的著重介紹,就可以讓學生學習到在實際中運用數學的能力,進而提高自身的數學應用能力。
2、小學數學教學與生活實踐結合的措施
2.1、生活情境設置,培養學生數學意識
學生在進行知識學習后,通過生活情境的設置,可以將知識加以運用。具體的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進行,諸如學生可以扮演營業員;收銀員;工人等,用數學知識安排生活,進而體驗運用知識的樂趣。在具體的情景模式中,帶動學生鞏固知識,加深知識的理解力。學生通過實際知識的運用,進而體驗數學知識的魅力。
2.2、實際教學前,引導學生進行生活實踐
小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較少,因此,教師在進行具體的教學前,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日常的生活。同時教師在教學中,應因人而異,可以依據不同的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差異性,進行不同的教學設計。具體的在教學中,可以設計一些探究性的問題,或者是趣味性的問題,讓學生了解學習的目的性,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諸如,在進行梯形面積的計算的課程中,可以首先安排學生進行日常的觀察,觀察在生活中存在梯形面積的物體,通過具體的觀察,然后再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出梯形形狀,并自己指出梯形的長;寬;高。并讓學生量出具體的尺寸,最后再講解面積的算法,進而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
2.3、善于運用生活素材,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數學的學習過程,對比語文而言,較為枯燥、抽象。特別是在進行數學計算時,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大打折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善于運用生活的素材,結合學生的生活環境;課程特點;學生特點等進行教授。諸如在進行月份的學習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舉起小拳頭,用拳頭的凹凸部位記錄月份的大小,既生動又容易識別,學生在好奇心的帶動下,可以有效的進行知識的學習,并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習的熱情。
3、結語
生活是知識的源泉;知識又為生活服務。小學數學的教授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將數學問題與生活實踐相結合。通過具體的數學知識的運用,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魅力,進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小學數學教學中,通過與生活實踐的有機結合,提高數學知識的運用能力,進而為未來數學知識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論文摘 要:小學數學知識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教師應該把數學教育與生活聯系起來,努力使數學課堂回歸生活,讓學生感受數學,學習數學和應用數學,實現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人人數學觀”。本文從導課、課堂活動組織及實踐教學等方面對小學數學生活化進行闡述,以期對一線教師有所啟示。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內容的組織要處理好生活化、情境化與知識系統性的關系”。這就要求,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更要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體驗出發,設計和組織與生活緊密聯系的教學活動,鼓勵和引導學生通過自己觀察、思考、發現和總結規律,并把學過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問題中,鍛煉運用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努力使數學教學回歸生活,讓學生感受數學、學習數學和應用數學,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數學學習能力。
一、挖掘教材資源,搜集生活化教學素材
我國現行的各個版本的小學數學新教材,內容豐富,形式新穎,以人教版為例,教材中穿插了大量生動活潑的主題圖。這些色彩鮮艷的主題圖,符合小學生的心理和認知特點,能夠吸引學生去觀察,吸引他們學習的興趣,并且這些美麗的主題圖,多數與生活現實息息相關,為生活化教學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作為教師,應該認真審視這些主題圖,探尋這些圖中所蘊藏的內在魅力、數學知識和素養。通過主題圖提供的素材,把教材的內容以學生數學的生活情境表現出來,提升了學生的興趣、參與性和主動性。這些主題圖有很多是活動類的,為師生提供了一些教學活動組織方式,揭示和體現了“做中學”的理念。教師還應該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平時上網、看報紙雜志時,多搜集與教學相關的有價值信息,并及時分類整理,作為生活化教學的有用素材。另外,面對這些素材,教師不能生搬硬套,而是應該利用自己的教學思想,對其進行自主的深層次開發和加工,并將其與生活中積累的教學信息資料靈活整合,進行恰當重組,以使教學流程更加順暢,教學效果更佳。
二、課堂教學情境化、生活化,讓學生在感受中學習數學
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情境化的知識有利于學習者利用既有認知結構中的相關經驗對新知識進行順應和同化,有利于新知識的建構。而且,小學生的思維能力較弱,尤其是抽象思維能力更差。
首先,課堂導入生活化,從學生生活實際導入,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教師要通過自主加工,把教材還原成現實生活,從學生身邊常見的事物和生活經驗出發,消除學生對新知識的陌生和畏懼感,幫助他們對新知識有良好的初步認識。其次,課堂例題生活化,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素材。通過對教材中例題的選擇和改編,讓題目更加充滿生活氣息,更吸引學生的注意和興趣,讓其親身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并通過分組練習、自主討論等方式,放手讓學生去探究,學生對自主探究的結論更加信服,而且通過這種活動,能夠開拓學生的思路,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最后,課堂語言生活化,教師自身要注意盡量運用生活化的語言。鑒于小學生的理解水平,小學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需要,把抽象化的數學知識,用生動活潑的語言表達出來,引導學生去理解和學習。
三、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讓學生在應用中提升能力
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應是數學教學的起點和歸宿,加強對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時代的需要,也是學生長期發展的需要。而且,通過對知識的運用,可以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促進學生的知識技能遷移能力的提高。首先,讓學生逐漸習慣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問題,找找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其次,讓學生練習用數學方法研究生活中的常見問題。最后,讓學生學習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把學生常見的情境結合所學知識,編制成富有情境的問題,讓學生學著去思考和解決。 轉貼于
數學來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數學教學包括小學數學教學,也要注意不能失去數學課程本身的“數學味”。生活化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通過將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使學生在對身邊生活的提煉和超越中構建起數學知識框架,最終要通過知識和能力的遷移,構建起數學模型,實現知識的數學化。
參考文獻
[1]鄒勇.尋找身邊的數學——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之我見.科教導刊,2009(27).
[2]湯建平.小學數學主題圖的應用與思考.上海教育科研,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