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3 11:24:23
序論:在您撰寫金融監管畢業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論文題目:論我國金融監管協調法律機制的完善摘要:自經濟體制改革以來,我國一直在致力于探索一條既適合于本國國情,又符合國際慣例的金融監管新路子。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的看到,時至今日,我國金融監管的現狀與未來金融業發展的要求仍然存在著較多的不適應。金融監管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最優金融監管模式,只有立足現狀,結合一國金融產業發展規模、結構和水平建立的監管治理措施才是最有效的。
隨著《中國人民銀行法》的修訂、《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和《商業銀行法》的出臺,我國的金融監管確立了“一行三會”的監管體制。但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過渡期的結束,我國金融業面對開放的競爭環境和全新的競爭格局,金融創新加劇,金融風險也隨之加大,尤其是綜合經營的趨勢在逐步深化,對金融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國分業經營的模式以及金融市場的結構性變化給“一行三會”的分業監管帶來諸多挑戰,“一行三會”之間的監管協調愈加顯得緊迫。
關鍵詞:金融監管 金融創新 協調機制 一行三會正文提綱:
一。國內外金融監管協調機制探索
(一)國外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現狀
(二)國內金融監管協調機制情況
二。我國現行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有效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
(二)監管內容和范圍過于狹窄,制約了監管效率的提高。
(三)監管的方式和手段較為單一。
(四)缺乏金融監管法律協調功能,監管成本較高。
(五)金融機構內部控制制度和行業自律制度不健全。
(六)貨幣政策與金融監督管理存在利益沖突。
三。完善我國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的建議
(一)健全法制并明確監管協調機制的部門、職能、權利邊界1.建立監管協調組織體系。
2.明確以人民銀行為主體的監管協調機制。
(二)加強內外協調以維護金融安全
1. 對內協調機制建設。
2. 對外協調機制建設。
(三)擴大金融監管協調合作的范圍,建立多層次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
1.建立信息共享責任約束制度。
2.建立貨幣政策和銀行監管共享的數據庫。
1、我國農村資金外流問題探析
2、河北省農村信用社改革問題
3、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上市后面臨的新問題及對策
4、資本市場與貨幣政策傳導問題
5、風險投資在中國(河北)的發展
6、河北省信用擔保機構目前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7、中國貨幣市場發展問題
8、民營銀行在中國的發展問題
9、河北省消費信貸發展狀況及問題
10、我國利率政策有效性分析
11、關于商業銀行融入資本市場的思考
12、論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證券化的難點及對策
13、中小商業銀行的營銷策略選擇
14、利率市場化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對策
15、金融市場中的流動性風險與管理
16、貨幣市場基金對金融市場發展的作用
17、信息不對稱與金融市場的脆弱性
18、新時期應建立怎樣的銀企關系
19、新時期我國金融監管模式的選擇與取向
美國次貸危機給全球金融業帶來的強大沖擊以及對我國金融業造成的影響,使推行混業經營的舉措變得更加慎重,更引發我國對金融經營風險管理方面做進一步思考。金融業混業經營,就是指商業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之間在企業的組織機構以及經營內容的融合,進行多元化經營。在金融業混業經營的大趨勢下按照銀行、保險和證券劃分的分業監管模式顯然已不能適應日新月異的金融創新,為及時疏導和控制混業經營過程中所面臨的原來分業經營體制下累積的系統性風險,舊有的金融分業監管模式改革勢在必行。
一、我國金融業推行混業經營的可行性分析
(1)外在條件。信息技術的進步,國際金融一體化的不斷加強,資金流動周期縮短,業務聯系密切,客戶和機構之間不斷尋求一體化的服務,混業經營已經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混業經營體現出來的節約成本、投資多元化、資產風險分散化、能提供一體化的金融服務以滿足客戶需求的優勢在不斷顯現。許多國家均已實行混業經營,并使其成為一種主導趨勢。
(2)內在條件。金融市場逐漸完善,內部的風險調控機制和監督管理體制不斷健全。中國人民銀行是重要的調控部門,它的貨幣政策能夠引導社會的資金流向,改變社會的資本結構。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在行使各自職責的基礎上不斷加強信息的溝通和協調,積極配合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和財政部的財政政策,形成一個有效的監管體制,共同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此外,我國雖然實行分業經營,但在法律上并不禁止銀行從事證券、保險等業務,政策上也支持有能力的金融機構實行混業經營。在實踐方面,我國的一些金融機構沒有放棄對混業經營的探索,比如中國銀行在倫敦組建了中銀國際;光大集團等大型的金融控股集團,通過不斷地擴張和兼并等方式,集合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等于一體,成為綜合性的金融集團等。
二、我國金融業實行混業經營的制約因素
(1)法律制度不健全,監管能力有限。對分業經營我國頒布了《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保險法》、《證券法》等法律條文,但對于混業經營之后的監管主體之間的監管、風險防范體系、責任歸屬、對金融控股公司的立法等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使其缺乏制度保障。
(2)缺乏高端金融人才。在信息萬變的當今社會,必須要有能夠適應市場需要的金融專業人才,這不僅包括金融機構的從業人才,也包括金融監管機構的監管人才。2006 年 6 月 15 日,周小川在交通銀行和匯豐銀行舉辦的交銀匯豐論壇上指出,對于金融機構而言,綜合化經營的難度在于人才缺乏,以及風險控制尚不夠完善。
(3)缺乏與金融業混業經營環境相適應的監管模式。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發育程度的不同導致各國的金融市場環境不一樣,各國應該尋求適合本國實際情況的監管模式。我國目前仍采取分業的監管模式,這種模式不能很好地適應混業經營的局面,自然會阻礙其進一步發展。
選題意義、價值和目標: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逐步開放和人民收入的逐漸增加,我國商業銀行在個人理財產品方面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人們的理財觀念也逐步增強。我國商業銀行的個人理財產品雖起步較晚,但發展勢頭強勁。尤其是近幾年,理財產品的銷售出現的個人理財業務已成為銀行業發展的新熱點。各家銀行紛紛積極推出了各種個人理財產品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火暴局面,但伴隨著其快速發展,一些關于理財產品的問題也日益突出。
伴隨著金融市場對于個人理財產品需求規模的不斷擴大和金融產品結構的日益復雜。與此同時,理財產品的創新落后于市場需求,缺乏特色產品及個性化理財產品;收益率大多未跑贏cpi,同時存在長短期產品收益率倒掛現象;金融監管制度缺失、監管不到位的問題;及理財專業化人才培養等問題普遍存在我國的銀行理財產品市場。如何在快速發展的市場經濟中實現人民資產的保值增值,降低金融理財產品的運作風險,本文就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特征和類型進行了敘述和分析,并對其風險管理提出了建議。
基于以上現實和理論背景,本文擬在對國內外已有研究總結梳理的基礎上,用swot分析方法及pest分析方法,從政策法律環境、經濟環境、社會文化環境、技術環境四個方面對商業銀行所面臨的外部環境以及機遇和挑戰進行研究。并根據wind數據統計對理財產品在我國執行效果進行實證檢驗,探析我國理財產品的特點及發展趨勢,并進一步提出對銀行理財產品監管措施,以促進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健康發展。
課題研究方案:
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運用實證研究法和調查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進行研究
時間安排: XX年12月01日-XX年12月11日 收集相關資料并確定選題
XX年12月12日-XX年12月25日 完成開題報告
XX年12月26日-XX年03月05日 完成畢業論文初稿
研究中遇到的問題:
本文只分析了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現狀及存在的問題,而實際上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創新是需要經過實證檢驗的,由于數據的限制本文未能對這些方面展開深入研究。受制于月度數據的可得性,本文在實證研究中對變量進行了替代,但這種數據處理可能會影響計量結果的準確性。
寫作提綱:
一、引言
(一)研究的主題和意義
(二)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三)創新點和存在的不足
二、文獻回顧
(一)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現狀
(二)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風險
(三)述評
三、對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swot分析
(一)對國內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swot分析
(二)與我國其他理財產品就行對比后的swot分析
四、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實證研究
(一)檢驗模型與檢驗方法
(二)變量選擇與數據處理
(三)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及風險的實證研究
(四)小結
五、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理財產品的創新落后于市場需求
(二)收益率大多未跑贏cpi
(三)金融監管制度缺失、監管不到位
六、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主要研究結論
(二)政策建議
(三)未來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1] 黃志云.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j].江西師范大學,XX,5
[2] 吳澤群.對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現狀及未來的思考[a].東莞理工學校,XX,6
[3] 呂雪.關于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創新的探討[j].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XX,6
[4] 李晶.關于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幾點思考[j].安徽大學,XX
[5] 任玎.淺析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的創新與發展[a].廣州大學松田學院,XX年 第6期
[6] 張岱云.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現狀與發展對策[j].新金融.XX.8:31—32
[7] 李瑞紅.商業銀行個人理財: 產品創新、風險表現及建議[a].北京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XX ,3 :26 (1)
[8] 李冠青.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差異化競爭戰略[j].山東大學經濟學院,XX,0
關 鍵 詞:法學專業;復合型專業;法務金融專業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544(2013)02-0068-02
一、設置法務金融復合型專業的必要性
1. 有利于提高法學專業學生就業率。 從當前大學生就業市場的供求狀況來看,法學專業畢業生供大于求的現象比較明顯,就業難的問題較其他專業更為突出。根據麥可思研究院2010~2012年的《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法學本科專業在3年里都因就業率落后被列入“紅牌”專業?,F實表明,法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勢在必行。據調查,當前復合型人才更受用人單位的歡迎,法學、金融復合型人才的社會需求在不斷擴大。從專業的適用性來看,法務金融專業人才不僅適用于法律和金融部門,又能適用于一切與金融聯系比較密切的企事業單位。因此,法務金融專業畢業生的適用領域寬廣,必然會提高專業就業率。
2. 符合高等教育發展與改革的需要。2010年7月29日國務院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指出,高等教育要“優化結構辦出特色。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不斷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優化學科專業、類型、層次結構,促進多學科交叉和融合。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高等教育關鍵是特色化教育,設置法務金融專業與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標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3. 符合高等教育創新的需要?!毒V要》 指出:“把改革創新作為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要以體制機制改革為重點,鼓勵地方和學校大膽探索和試驗, 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創新人才培養體制、辦學體制、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質量評價和考試招生制度, 改革教學內容、方法、手段,建設現代學校制度。加快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對高質量多樣化人才需要與教育培養能力不足的矛盾”。設置法務金融專業正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人才需求而進行的教育創新,是法學教育改革中進行的積極探索。
二、法務金融專業的現狀
目前國內的法務金融專業只是在南京審計學院法學院進行試點, 2010年招生一個班。該院對大量的金融機構進行了調研論證, 被調查的金融單位無一例外都歡迎法務金融專業復合型人才。 這一方面是由于復合型人才的知識面較廣, 比單一型人才的創新能力強;另一方面,無論是傳統金融業務的開展,還是金融業務創新,這些復合型人才比單一型人才都有特有的優勢,是金融機構不可或缺的。
目前國外也沒有專門的法務金融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先例, 但有類似復合型專業的經驗做法可供參考。在美國的大學有法律與經濟(含金融)相結合的專業,結合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在法學院中開設相應的法律經濟學方向, 二是在經濟學院中開設相應的法律經濟學方向。在第一種方式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哈佛大學的法律經濟分析專業,該專業是哈佛大學很強的一個專業,許多教授具有經濟學與法學雙博士,從不同領域對法律進行經濟分析。在經濟學院中開設法律經濟學是美國大學的普遍做法,其中最有名的莫數芝加哥大學的經濟系,其對美國法學的貢獻是舉世聞名的,同芝加哥法學院一起成為法律經濟學分析的主要“發源地”。
三、法務金融專業課程設置
(一)人才培養方案思路
法務金融專業是一個復合型專業,其主要是將法學與金融學兩個專業進行復合,法務金融專業人才應知法律,懂金融,除了懂這兩行業外,還有一些必備的基本功需要掌握,如對經濟規律的了解,懂得看財務會計報表等。因此配合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對法務金融類專業學生可開設經濟、會計方面的相關課程。
(二)主要課程設置
1. 專業基礎課設置。 專業基礎課是一個專業所必須了解的學科,法務金融專業需要法學和金融學兩方面基礎知識結合。法學類專業基礎課主要包括法理學、憲法學、民法學、刑法、商法學、行政法學及訴訟法學;金融類專業基礎課包括貨幣銀行學、會計學基礎、經濟學基礎等方面課程。
2. 專業主干課和專業課設置。 法務金融類專業學生將來的就業方面主要以金融業為主,金融業又主要以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為主,為適應人才行業發展需要該專業應以行業來設置相關的課程,可分四類設置:第一類是所有行業必備的法律課程,主要是合同法學、經濟法學、知識產權法學、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學。這些課程主要以民商法方面的法律為主。第二類是不同行業所需的不同法學課程,主要是銀行法學、保險法學、證券法學等方面課程。第三類是不同金融業所需的不同金融業課程。主要以金融企業業務經營和金融監管機構監管兩條線設置。如針對銀行業可開設商業銀行業務與經營、信用管理學、投資銀行學、公司金融等金融業務經營課程;針對監管方面可開設銀行監管學、保險監管學及證券監管學、風險管理學等方面課程。第四類是金融監管法律。金融業是一個需要重點監管的行業,金融監管法也是金融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因此可開設中央銀行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證券監管法及保險監管法等方面的金融監管法律課程。
3. 選修課設置。 法務金融專業選修課設置主要從兩方面考慮,一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設置,二是研究型人才培養目標設置。 本科教育應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 但也要顧及少部分研究型人才升級需要,如考研的需要。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主要是培養懂金融的法學類人才, 這類人才的執業需以擁有司法考試資格為最佳條件, 因此該培養方案可適當設置滿足司法考試的課程,如民法專題研究、刑法專題研究、商法和經濟法專題研究、訴訟法專題研究、理論法學專題研究等課程。 研究型人才培養課程主要針對將來學生考研而設置, 在金融行業中主要以民商法為主, 因此法務金融專業設置中的法學更多的是民商法類課程, 在研究型人才培養方案中可適當增加民商法類之外的課程,如刑法、行政法或國際法方面的課程。在金融類課程中,由于金融業中銀行業是主要行業,而且銀行業也是需求人才最多的行業, 因此在研究該類人才培養方案中可適當增加銀行業方面的課程。
設計(論文)題目:利率市場化條件下的金融風險管理
課題綜述 主要研究新時期利率市場化進程中我國金融風險的管控問題
一、研究背景和必要性
利率市場化是指通過市場和價值規律機制,在某一時點上由供求關系決定的利率運行機制,它是價值規律作用的結果,它一直是中國金融界長期關注的熱點問題。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目的是提高金融市場資本配置的效率, 促進經濟增長。一直以來,各國都對利率實行嚴格管制,但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 在各國實施金融抑制政策、石油危機導致世界性的通貨膨脹、固定匯率制崩潰、以及金融創新的飛速發展的背景之下,利率管制的弊端逐漸顯現,利率市場化開始成為世界性潮流。西方國家如美國和日本,分別于1986年和1994年全面實現了利率市場化,許多發展中國家也掀起了利率市場化的。在現代經濟中,市場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通過貨幣來表現,貨幣流向引導資源的流向。我國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經濟實物系統的絕大部分商品和勞務價格已經由市場決定,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已經大大提高,人民因此享受了比改革前多得多的福利。1996年隨著中國放開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終于邁開了步伐,但是貨幣資金的價格即利率的形成機制雖然近幾年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總體上遠遠不如商品和勞務價格具有競爭性,因而由資金引導的資源配置效率仍受到相當程度的限制,資金的利用效率還有待提高,經濟增長的潛力還有待發揮。經濟運行的實物系統與貨幣系統之間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在實物系統價格絕大部分已經實現市場化的條件下,貨幣系統的資金價格即利率客觀上也有了市場化的需要。利率市場化是經濟市場化的必然要求,是我國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的必經之路。
加入WTO后,我們就要按國際通行規則管理經濟,雖然對中國金融市場我們仍然可以實行一定的利率管制,但外資金融機構大量涌入中國金融市場,帶來了大量新的經營方式和新的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工具,大大增加了我國貨幣和金融監管當局的監管難度,很有可能我們會在與其的市場博弈中非常被動地接受變相的市場利率化,即接受市場利率實際上、某種程度已經自由化的現實。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如果我們對境內中資金融機構的利率仍然管制過于嚴格,中資金融機構過于缺乏在利率市場化環境中進行競爭的經驗,其結果可能會使他們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處于某種劣勢,這顯然對我國非常不利。
二、利率市場化下各金融主體的風險淺析
1、利率放開加劇各金融機構的同業競爭風險:由于我國市場化程度遠不及發達國家水平,利率管理的法規制度有待進一步詳盡和規范,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手段還需進一步完善,管理層與金融機構之間的博弈磨合尚處于初期水平,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基本上占據著壟斷地位,在這種情況下,放開存款利率有可能造成博弈論上的高利率納什均衡一誰降低利率誰就吃虧,其結果只能是使長期受到抑制的利率出現大幅上揚,這就必然會導致過度競爭和中小存款機構退出市場。利率市場化使得銀行能夠合法的利用價格武器去爭取生存及發展的空間,而價格競爭將會導致存款利率水平的非理性升高,如果缺少金融風險的相應控制措施,而只是缺乏遠見一味追求眼前收益,存款利率的升高就會形成金融機構間的無差別價格戰,必將對資產規模較小的中小金融機構帶來巨大沖擊。
2、利差收窄增加金融機構的盈利風險:與當前的利率水平相比,利率市場化后,存貸款利率差將成縮小趨勢。同業競爭的加劇,一方面在爭奪儲蓄資源的過程中,存款利率將存在逐步提高的壓力;另一方面,對優質貸款資源的爭奪,可能使銀行不得不降低其貸款利率,從而便利率差縮小,令銀行的利潤空間變窄。如美國 1986-1990年的存貸款平均利差比1980-1985年期間減少了54個基點(美國1986年完成利率市場化改革);日本1994年平均存貸款利差比1984年下降82個基點(日本1994年完成利率市場化改革);韓國的存貸款利差從改革初期的4個百分點下降到改革后期的不足3個百分點。整體看,利率市場化改革后利差一般會減小0.5%-1%。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的金融產品相對單一,利息收入一般要占總營業收入很大一部分,在我國銀行收益總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于中小金融機構來說,由于服務功能不夠完善,金融產品體系尚不健全,手續費收入和其他非利息收入所占比例相對偏小,利息收入甚至占總營業收入的85%-90%以上。利率市場化后利差的不斷收窄,將給中小金融機構收益帶來巨大影響并成為制約自身發展的關鍵因素。
3、利率波動增加金融機構的管理風險: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利率與其他經濟變量相互影響的力度將增加,利率波動的幅度和頻率都將加大。經濟的過熱或低迷、貨幣資金的供求變化、貨幣購買力的變化、匯率制度的改革、人民幣升值壓力、國際游資的沖擊等,都會引起利率的波動。由于商業銀行的利息收入與支出取決于資產和負債的數額、結構和期限,在利率波動頻繁的情況下,如果商業銀行資產與負債的期限結構不對稱,或者資產與負債的利差波動不同步時,就會產生利率收益風險。利率變動越頻繁,利率風險管理的難度也越大,這給商業銀行的即時反應能力和資產定價能力提出了挑戰,不僅要考慮利率波動對自身頭寸和流動性的影響,也要考慮利率風險對經營策略的影響。目前,我國各金融機構利率風險的管理手段和技術都相對落后,科學應對頻繁的利率波動尚具有較大難度。
4、利率逆向選擇增加金融機構的潛在信用風險:金融市場存在信息不對稱現象,由此產生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將隨著利率市場化的進程而表現得日益明顯。如果提高利率,將篩選掉低風險項目的借款人,令信貸資金大量流人高風險行業,結果將提高信貸市場的平均風險。一方面,貸款利率上升逆向激勵了高風險者的貸款需求,而擠出了正常利率水平的合格貸款者需求者,這就必然會導致逆向選擇風險。利率市場化后,對信貸資金投向的管制將會大大放松,銀行為換取高額回報,可能將大量信貸資金投入高風險高收益的股市和房地產市場,令其資產價格迅速膨脹,從而導致實體經濟泡沫化,最終形成不良信貸資產。另一方面,企業高利率借款,蘊含著道德風險。利率市場化后金融機構將根據風險加成的原則對貸款利率進行定價。近年來我國銀行出現惜貸現象,其主要原因在于企業效益不好,貸款風險過大,而在利率管制條件下,貸款的高風險并不能帶來相應的高收益,所以銀行不愿意冒險。但放開利率后,銀行有可能去冒高風險以獲得高收益,而有些效益不好或信用不良的企業也有可能利用銀行這種極端趨利心理申請高利率貸款,這就可能導致銀行不良資產的進一步增加。
5、利率變動增加金融機構的客戶選擇性風險:目前,我國金融機構的許多存貸款業務,比如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可提前償還的工商貸款等,都具有期權特征。名義利率的變動往往會使人們產生一種利率幻覺,而不管實際利率是正的還是負的。以存款為例,當利率上升時,存款客戶可能提取未到期存款,然后,再以新的較高利率轉存,從而降低銀行的凈利息收入;而當利率下降時,貸款客戶可能提前還貸,再重新申請貸款,存款客戶也有可能提前支取存款并轉向于其他比較收益更高的投資方向,如債券、股票等。無論利率上升還是下降,只要這種變動幅度存在,金融機構就會面臨客戶不同程度的選擇權風險。利率市場化后,利率的頻繁波動令選擇權風險進一步加劇,從而嚴重影響金融機構資金的流動性與穩定性。
三、文獻綜述
黃達認為(2002),利率市場化是指把利率決定權交給市場,由市場資金供求狀況決定市場利率,市場主體可以在市場利率的基礎上,根據不同金融交易各自的特點自主決定利率。同時,利率市場化并不排除國家的宏觀問接調控,即政府可以利用經濟手段在市場上間接影響資金供求狀況從而影響利率水平。因此,利率市場化的內涵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金融交易主體有利率決定權;(二)利率的數量結構、期限結構和風險結構由市場自發選擇;(三)同拆借利率和短期國債利率將成為市場利率的基本指針;(四)中央銀行享有間接影響金融資產利率的權力。
薛寶莉認為(2003),通過對國外推行利率市場化的過程進行分析,實現利率市場化應具備以下基本條件:(一)提高金融監管體系的調控水平和監管能力,(二)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利率管制放開后,宏觀經濟環境是引起利率水平異常波動的最重要因素,它對利率水平的影響是通過銀行和企業來進行的。 (三)善企業的經營機制。利率作用的實現,要求金融機構和般企業對利率杠桿做出靈敏反映,快速調整,是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四)培育完善的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的過程是培育金融市場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由簡單形態向復雜形態轉化的過程,完成了這個過程,就實現了利率的市場化。
王中格認為(2009),企業作為利率市場化的微觀基礎,其對利率信號的敏感度和受資金價格的約束性,是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關鍵。利率市場化對企業的影響:(一)企業議價能力有所增強,(二)利率市場化強化企業貸款期限短期化趨勢,(三)利率市場化使企業融資靈活性增強,(四)利率市場化使企業資金管理意識增強。因此,利率市場化對我國企業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利率市場化是企業健康快速發展的要求。
張華認為(2010),目前,中國銀行同業拆借市場利率、債券回購利率、票據市場轉貼現利率、國債與政策性金融發行利率和二級市場的利率都已經完全實現了市場化。但是還有一部分金融資產的利率還是在中央銀行的控制下。所以,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還存在一定的制約因素。這些制約因素是:(一)金融市場發展不完善,(二)商業銀行管理機制建設滯后,(三)企業對利率缺乏敏感性,(四)社會信用缺失,(五)金融監管機制不健全。
熊芳(2005)根據了國外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成功經驗總結了一些對我國利率市場化的改革的啟示。第一,在利率市場化環境下金融交易的其他相關配套機制尚未健全之前,對利率仍要實行一定程度的控制。第二,加強銀行對利率風險的管理。銀行可積極運用各種衍生金融工具,如利率期貨、利率期權、利率互換、遠期利率協議和利率上下限等業務,在規避風險的同時,減少資產價格變動對銀行流動性的影響。第三,建立健全符合監管要求的金融安全網,建立健全科學嚴格的監管體系。要建立健全嚴格而科學的監管體系。并且由政府建立銀行存款保險制度和最后貸款制度,將有助于防范一家銀行倒閉后,因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眾多存戶擠兌,致使許多銀行發生連鎖倒閉的系統風險的出現。
陳向陽等認為(2007),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一)我國的利率傳導機制欠缺。(二)利率市場化的條件及其重要組成部分尚不完善。(三)我國尚未形成健全發達的金融市場。(四)我國國有企業和國有商業銀行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市場主體。(五)我國的金融監管不夠健全:首先,金融監管成本過高,效率偏低;其次,監管機構內部關系混亂,缺乏有效的協調;最后,對金融監管的立法未到位,導致無法可依,監管機構執行力度不大或不到位,令違規現象屢屢發生。
顧寧和黃麗萍(2007)對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風險提出了一些建議。第一,要進一步培育和發展金融市場,我們要建立品種齊全、結構合理的融資工具體系;規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并且金融市場主體要充分而富有競爭意識。最后要建立以法律手段和經濟手段為特色的監管體制。第二,積極推進商業銀行經營體制改革,提高商業銀行成熟度,我國的商業銀行必須盡快學會自主定價。第三,加快國有企業改革的步伐,利率市場化改革要求企業的融資行為建立在健全的融資體制基礎上,并有較高的投資利率彈性。第四,確定基準利率,逐步建立健全中央銀行利率調控體系利率市場化意味著中央銀行放棄對利率的直接管制,中央銀行只能通過問接手段影響或調控銀行利率或市場利率,實現利率的平穩運行。第五,轉變金融監管方式,加強監管的有效性。
曠煜等認為(2010),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調整金融機構的職能定位,強化金融系統的競爭格局;(二)金融市場結構的合理化和發展壯大;(三)進一步改進商業銀行體系;(四)調整和改善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提高貨幣政策實施的有效性。
徐彩認為(2010),就目前情況看, 我國尚未完全實現利率市場化, 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尚且存在制約因素。穩步加快利率市場化的步伐, 已成為我國金融業的重要任務。(一)進一步發展和完善金融市場。(二)加強金融監管, 提高監管水平。(三)規范利率運作主體的市場化行為:首先, 提高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其次, 造就一個完全市場化的商業銀行體系;最后, 提高企業和居民的金融意識。
安駿麟認為(2010),利率市場化改革應該應該從以下幾點繼續推行:(一)繼續堅持漸進式的改革方式。要為利率市場化創造條件,不論是宏觀還是微觀上我們都必須以漸進式的改革方式核心。(二)建立充分的競爭市場和強化金融監督。若金融監管不嚴,因為政府保護,銀行就會因不必承擔相應成本而從事高風險貸款。這一來直接導致銀行體系風險上升。(三)完善金融機構配套機制。利率市場化就是市場取代貨幣成為利率定價主體,這個改革的成敗更多是取決于金融機構自身定價體系的建立。(四)加速企業市場化。利率市場化真正目的是要讓經濟活動能夠提供一個準確的調整指標和信號。
主要擬解決的問題及采用的研究方法
1、介紹利率市場化的背景及內容,分析我國利率市場化下的面臨的金融風險的現狀;
2、分析我國利率市場化下各大金融機構風險評價、管理目標、管控舉措
3、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提出切實可行性的風險管理措施;
五、研究方法
1、文獻分析法:通過對中國學術期刊網、萬方數據資源系統等中文數據庫及外文數據庫的檢索,收集有關資料,并對收集到的材料進行歸納分析,為論文作鋪墊。
2、案例分析法:通過案例來說明層次分析法在電子商務B2B行業網站評價中的具體應用,以及電子商務B2B行業網站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起止時間 任務安排
12月20日1月5日 學生選題
4月15日 4月21日 撰寫開題報告
4月22日5月12日 論文一稿
5月13日5月19日 中期檢查
5月20日5月26日 論文二稿
5月27日6月9日 論文三稿
【關鍵詞】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實習實訓應用型人才
地方應用型高校是為地方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提供應用型的科研成果和社會服務的普通高校。其關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實際價值和現實意義,側重于學生適應能力、實踐能力、創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應用型金融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賦予地方應用型高校的重要任務之一。然而,從現實的金融學專業人才供求狀況來看,地方應用型高校的金融教育與金融業之間存在著供需脫節的矛盾,深化金融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改革,加強應用型金融人才的培養是當務之急。因此,創新實踐教學體系,形成應用型金融人才所需的實踐教學模式是提高地方應用型高校金融學專業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的基礎和關鍵。
一、構建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意義
(一)它是現代金融教學模式的有力支撐
傳統金融教學是以課堂教學模式為核心的“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處于輔助的位置。一旦走向實際工作崗位,金融學專業的學生就會在理論功底、動手能力、適應性和創新能力等方面顯示出不足。因此,必須建立起能夠解決理論講授與實際金融工作要求落差的現代金融教學模式,這種現代金融教學模式應該是實踐教學位置突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輔相成的教學模式。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正好可以有效彌補理論教學之短,為現代金融教學模式的推進提供有效支撐。
(二)它是培養應用型金融人才的有效途徑
伴隨著我國金融開放步伐的加快,金融領域的競爭愈加激烈,這就使金融領域相關企業對人才需求的水平越來越高。因此,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功底和嫻熟的操作技能的高質量應用型金融人才就成為地方應用型高校金融學專業教學的重要任務。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既可以幫助學生加深理論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訓練學生基本的操作技能,尤其是可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適應能力,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實際需求的對接。
二、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原則與基本思路
(一)構建的原則
1.符合實際需要的原則。地方應用型高校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首先應該做到應現實經濟社會之需和應時之需。隨著國際國內經濟金融環境的不斷變化,金融實務也在不斷發展與創新之中。因此,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必須有針對性地去適應這種現實的變化,充分體現符合實際需要的原則。
2.以人才培養目標為依據的原則。構建地方應用型高校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還必須遵循以人才培養目標為依據之原則。地方應用型高校金融人才培養目標是構建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重要依托,必須將知識傳播、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融為一體,形成貫穿學生學習全過程、循序漸進、層次分明的實踐教學體系。
3.全面性原則。全面性原則是就實踐教學體系內容而言的。地方應用型高校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應該體現大金融概念,能覆蓋當前金融學本科生培養的每一個專業方向。
4.多樣性原則。多樣性原則是從實踐教學體系的表現形式來說的。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應該盡量體現多樣性原則,靈活多樣的形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構建的基本思路
1.時間空間的合理配置。重點圍繞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創業能力和創新能力來構建地方應用型高校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其中,培養實踐能力是基礎,培養社會適應能力是根本,培養創業能力和創新能力是方向和目標。構建的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在時間配置上:應貫穿課內、課外、集中實踐教學周和假期,整個大學四年不間斷;在空間分布上:應延伸到課堂、實驗室、實習實訓基地、校園、大學生創業園乃至地方和區域社會。
2.漸進式多層次的教學體系。地方應用型高校的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應是由基礎認知性實踐、綜合應用性實踐、創新性實踐等三個層面的教學活動組成的漸進式實踐教學體系。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中的三個層次應是環環相扣、層層推進的,是一個既相對獨立又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具體層次:①課堂內實踐教學。課堂內實踐教學主要穿插在金融學專業課程的教學中,該部分實踐教學是學生后續實踐性教學的起點,屬于實踐教學的第一層次,具有基礎性和啟發性的作用。②校內課堂外的實踐教學。在校內為金融學專業學生提供課堂外的實踐平臺,鞏固理論知識,擴大學生視野,加強理論知識與專業實踐之間的對接。校內傳統教學課堂外的實踐性教學屬于第二個層次,是為學生走出校門參與專業實踐服務的。③校外實踐教學。主要包括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社會調查、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等環節,它是校內實踐性教學課程的進一步提升,屬于第三個層次,具有理論聯系實際和增強學生就業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作用。
三、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架構
根據應用型金融人才培養目標和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基本思路,地方應用型高校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架構可按模塊設置為:課堂內實踐教學、校內課外的實踐活動、校外實踐教學和畢業論文四部分。各模塊之間的功能相互銜接、互補互動。
(一)課堂內實踐教學
課堂內實踐教學是指配合課程教學,以促進學生深化理論知識、掌握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課程實踐。主要包括計算機和英語應用能力培養、各種類型的實驗教學以及大學生創業培訓與模擬實訓。該類實踐教學活動以校內課堂和校內實驗室為主要平臺,注重理論解釋和模擬演練。具體形式有:
1.案例教學。在課堂上,授課教師運用多媒體設計好金融投資分析案例,組織學生進行案例討論和分析,使理論知識和實際問題在課堂上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運用所學的金融投資理論知識去進行分析、推理,提出投資理財方案。通過案例分析,一是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學生還可以發現自己知識中的薄弱環節并加以彌補,有利于理論聯系實際和培養、提高學生分析與解決實際金融問題的能力;二是可以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因為案例教學中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三是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因為案例教學是互動式的教學,學生能以“當事人”的身份,身臨其境地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獨立做出決策;四是可以增強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因為案例教學通常是通過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以小組討論方式來進行。
2.課程實驗教學。這主要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的教學安排,結合專業實驗條件,對金融學專業的主干課程安排一定學時的實驗教學。根據課程教學內容要求,設計好實驗項目,運用金融實驗室的硬件和教學軟件和進行模擬金融交易,并完成實驗報告。通過金融實驗室內的操作,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專業課程的內容,增強專業學習興趣,并能提高動手能力。
3.課程實訓教學。根據專業培養要求,針對實用性強的課程設計課程實訓項目,進行系統的訓練。即在完成課程的課堂教學后,集中到實驗室進行項目實訓。如:《商業銀行經營管理》課程,為適應商業銀行管理理論和實踐的深刻變化,就可以針對性設計點鈔、假鈔識別、對私業務與對公業務和網銀業務等實訓項目,使學生的學習更貼近金融企業的實際,提高其實際操作能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4.創業培訓與模擬實訓。在大學生就業形勢仍然比較嚴峻的形勢下,創業教育要融入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以實訓促創業,以創業帶就業”,學校通過創業教育不斷提升學生創業意識和創業技能,并以此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大學生創業培訓的課程可采用商業模擬、小組項目、案例討論、創業人物訪談、實地調研等高參與度的互動式教學模式,并靈活利用多媒體等直觀視覺教具輔助教學。經考核合格后,參訓學生可獲得相應學分和相關認證資格。在完成創業培訓的基礎上,實施模擬公司創業實訓。以大學生創業實訓基地為平臺,在創業實訓師的指導下,參訓學生借助創業實訓教學軟件來模擬創業過程,進行創業實踐的演練。這樣,學員可以融入到模擬商業世界里,在仿真經營環境中體驗與未來實際經營相同的流程,從而為真正創業積累必要的經驗。
(二)校內課堂外的實踐教學
校內課堂外的實踐教學活動是以強化學生道德意識、實踐能力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為主要目的之社會實踐、社會公益活動、科研訓練和課外文體活動。金融學專業學生的校內課堂外的實踐教學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1.金融模擬投資競賽。組織金融學專業的學生參加不同級別和各種類型的金融模擬投資競賽,以此激發學生參與金融實踐的興趣,促進其行情分析能力、實盤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2.金融熱點問題辯論賽。辯論是一種富有競技性又彰顯著獨特藝術性的智力競技運動,深受大學生喜愛。舉辦金融熱點問題辯論賽,既可以培養金融專業學生的團隊意識,又能在廣大學生中營造健康向上、努力學習專業知識的良好氛圍,從而激發廣大同學對經濟金融熱點問題的關注,提高社會責任感。對參賽的辯手而言,金融熱點問題辯論賽是充實自我、升華自我和挑戰自我的良好平臺;對辯論賽的觀眾而言,不僅能學到很多金融知識、參與對金融熱點問題的思考,而且可以欣賞辯手所展現的嚴謹的邏輯思維、生動而風趣的語言、莊重而大方的儀態,從而獲得美的享受。
3.擬訂投資與理財計劃。組織學生擬訂家庭、企業等經濟主體的投資與理財計劃書。通過投資與理財計劃書的擬訂,一是能進一步鞏固金融專業學生所學的基本經濟理論與金融專業基礎理論;二是能使學生熟悉國家經濟金融及投資管理方面相關政策和法規,掌握金融工具的實際運用;三是強化學生英語、會計和計算機等運用能力;四是培養金融學專業學生的實際投資分析能力和管理理財工具的能力。
4.金融實務界專家講座。學校或教學系定期邀請金融監管部門、商業銀行、證券公司、期貨公司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的專家舉辦講座。通過聽取金融實務界專家的講座,金融專業的學生不僅能及時了解金融實務的動態、掌握最新的金融實務知識,而且能接觸到許多金融案例,從而為學生畢業后從事實際金融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礎。
5.創辦自己的金融學術報刊。大學生創辦自己的金融類報紙和期刊,可以充實學生們的課余生活、夯實文字功底、豐富校園文化和活躍學術氣氛。大學生自辦報刊既能為大學生展示自我風采提供了一個有益的平臺,又能為大學生專業水平的提高和創新思維的訓練提供重要的實踐平臺。在學校加強管理的基礎上,教學系需加強對學生辦刊能力的培養,應側重于學生學術文章撰寫、新聞寫作、報刊編輯和采訪溝通等能力培養。
(三)校外實踐教學
要培養出高素質的應用型金融人才,還須安排學生參加校外社會實踐活動。校外實踐教學以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實踐動手能力為主要目的。該實踐教學環節以校外實習基地為主要平臺,這一平臺能為金融學專業學生提供不同于校園環境的實踐教學場地和專業技能訓練所需的師資、現場設備及其他條件。校外實踐教學活動的內容主要包括認知性生產實習、專業技能訓練、社會調查及畢業實習等。
1.認知性生產實習。認知性生產實習目的是使學生產生感性認識并接受金融企業自身文化與氛圍的熏陶,是地方應用型高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一個重要環節。這種實習適宜安排在大學第一或第二學年。實習內容主要是到金融企事業單位感知金融職場環境和參觀金融實務流程。實習過程中由現場專業人員講解并進行必要的演示,對一些可以讓學生參與的項目也可讓學生親自動手。
2.專業技能訓練。地方應用型高校金融學專業學生應掌握的專業技能主要包括:銀行業務操作能力、金融投資實務操作能力和保險實務操作能力等。由于學生親自動手的技能訓練可能對金融企業的實際經營活動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所以專業技能訓練必須合理安排。該實踐教學的具體形式可根據教學需要和金融企業的實際情況靈活把握。
3.社會調查。社會調查是金融學專業學生的一個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是將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轉換為實踐技能的重要過程。學生利用假期或校外實習的機會實地從事一些專題調查,不僅是學生深入實際了解社會并獲取信息的有效途徑,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認識和觀察社會的能力,鍛煉學生的協調能力、溝通能力和對理論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提高學生對金融投資理論的理解,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調查完畢,讓學生根據調查目的、調查內容和調查結果并結合自己的觀點撰寫調查報告。實際上,調查報告的撰寫過程也是學生綜合知識、綜合技能、綜合素質的運用和培養的過程,能為學生完成畢業論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4.畢業實習。畢業實習主要結合金融學專業方向到實習單位進行實地鍛煉,學生在實習單位能從事與企業員工一樣的經營實踐活動。實習生必須認真完成實習日記和實習報告。學生以職業人的身份從事實際金融工作,承擔工作崗位規定的責任和義務,是地方應用型高校金融學專業學生特別重要的實踐教育活動。畢業實習的目的是使學生的職業能力得到培養,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全面提升學生就業的競爭力。
為充分發揮畢業實習的作用,地方應用型高校必須進一步加強校地、校企合作。畢業實習期間,讓金融學專業的學生參與金融企業的課題研究、金融產品開發與營銷等實踐活動。這既能幫助金融企業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又能使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得到檢驗,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和就業適應性。
(四)畢業論文
畢業論文是結束大學學習生活走向社會的一個中介和橋梁,是檢驗學生在校學習成果的重要舉措。畢業論文是對大學生專業能力的綜合訓練,是以培養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為主要目的之實踐教學活動,是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教學環節。
地方應用型高校金融專業的畢業論文應突出三個結合:大學與社會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繼承與創新結合;同時以提高學生專業技能和創造性潛質為出發點,將專業主要教學內容和素質要求集中整合在畢業論文的內容和組織活動中。通過畢業論文的撰寫不僅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寫作水平,而且可以對學生的科研基本功進行訓練,為后續教育和個人發展奠定一定的學術基礎。
參考文獻
[1]程藝,儲常連,方明.大力發展應用性高等教育服務引領安徽奮力崛起[J].中國高等教育.2009第22期
[2]楊其濱,焦方義.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思路與對策[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8年第10期
[3]彭大衡.金融學專業本科實踐性教學課程體系構建研究[J].時代經貿.2008年第2期
[4]姚杰,張國琛等.“四業”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高等農業教育.2008年12期
[5]曾祥師,陳伯云.探討金融學專業的實踐性教學模式――基于應用性人才的培養[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第22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