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3 11:23:59
序論:在您撰寫信息化職稱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制造業信息化進程
半個世紀以來,特別是近三十年來,信息革命已經滲透至各個經濟部門,迅速改變著傳統產業和整個經濟的面貌。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極大地拓展了制造業的廣度和深度,產生了一批新的制造哲理和制造技術,使制造業正發生著質的飛躍??v觀制造業信息化進程,可將其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功能自動化階段。七十年代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為生產領域的自動控制提供了可能,使得以計算機為輔助工具的制造自動化技術成為可行,由此出現了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制造(CAM)、計算機輔助工藝規劃(CAPP)、物料管理計劃(MRP)等自動化系統。
信息集成階段。八十年代針對設計、加工和管理中存在的自動化孤島問題,實現制造信息的共享和交換,采用計算機采集、傳遞、加工處理信息,形成了一系列信息集成系統,如CAD/CAPP/CAM、CAD/MRPⅡ、CAPP/ MRPⅡ,CIMS。
過程優化階段。九十年代信息和通信技術在知識經濟發展過程中處于中心地位,企業意識到除了信息集成這一技術外,還需要對生產過程進行優化。如用并行工程(CE)方法, 在產品設計時考慮下游工作中的可制造性、可裝配性等,重組設計過程,提高產品開發能力;用企業經營過程重構(BPR),將企業結構調整成適應全球制造的新模式。
敏捷化階段。九五年以后,以Internet為代表的國際互聯網,正以極快的速度在發展。Internet 在改變信息傳遞方式的同時也改變著企業組織管理方式,使以滿足全球化市場用戶需求為核心的快速響應制造活動成為可能,敏捷制造(AM)、虛擬制造(VM)等新的制造模式應運而生。
從制造業信息化進程可看出,隨著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從知識到應用之間的間隔越來越短,未來的制造業在某種意義上將成為一種信息產業,信息將成為制造業的決定因素,用信息技術促進未來制造的改造已成為時代潮流。21世紀,世界制造業發展的總趨勢是:信息技術在促進制造業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仍然是第一位;獨占性技術決定了產品的價值和價格;聯合和競爭兩位一體,并超出國界,敏捷性成為制造業追求的目標;管理創新對制造業發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制造技術繼續圍繞信息化、智能化、精密化、集成化和綠色化方向發展。
2 敏捷制造信息化需求
2.1 信息需求
信息革命促使了市場全球化,使現代企業呈現集團化、多元化和動態聯盟的發展趨勢:企業跨越不同的地域,產品涉及多個領域。這些企業需要及時了解各地分公司的生產經營狀況,同一企業不同部門、不同地區的員工之間也需要及時共享大量企業信息,企業和用戶之間以及企業與其合作伙伴之間也存在著大量的信息交流。只有了解企業信息的需求,才能有效管理組織這些信息,選擇合作伙伴,實現敏捷化制造。企業信息涉及有關產品設計、計劃、生產資源、組織等類型的數據,不僅數據量大,數據類型和結構復雜,而且數據間存在復雜的語義聯系,數據載體也是多介質的。
制造業中信息按其需求可分為兩部分:產品制造信息、企業服務信息。其中產品制造信息包括產品信息和工藝信息。
產品信息[1] 包括與產品制造有關的所有信息,如產品幾何拓撲信息(3D實體模型、2D圖紙以及VRML格式圖片等)、加工要求信息、組成產品零件的材料和熱處理信息、裝配要求信息、產品檢驗信息、產品功能信息、產品制造成本和制造周期等信息。
工藝信息 包括產品制造過程中的各種加工方法及其應用范圍、設計規范,用于新產品的加工工藝性和設計可行性評價,提供各種加工手冊、設計手冊。
企業服務信息包括產品市場信息(產品基本價格、批量價格、價格的有效期和交貨期)、企業生產能力信息(主要設備、特殊設備、大型設備)、企業產品開發能力信息等。
2.2網絡服務需求
對制造業企業來說,網絡應用服務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希望上網企業信息,如企業介紹、產品介紹等;
能有行業性的專業網站提供行業信息、行業動態等;
能在網上了解有關的政策法規,為企業活動提供依據;
能在網上跟蹤行業技術信息,為企業開發適合市場需求的新產品;
與用戶進行網上信息的交流,及時反饋用戶意見,組織網上用戶的培訓與產品使用問題的解決等;
與協作生產企業進行網上的信息交流和商務活動,提高工作效率;
開展網上的商務活動,如產品銷售、產品的虛擬展示等;
數字化產品模型共享,建立一個虛擬三維產品的“圖書館”,讓各企業分享,減少巨大的重復性CAD造型工作。
制造業信息化建設和研究現狀
3.1 信息化現狀
目前我國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投入了大量的建設資金,全國的信息高速公路網絡已初具規模。企業的CAD、CIMS、ERP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設也積累了不少經驗,但信息化建設的發展也出現了不平衡,如:
“信息公路上的車不多”,網上信息量少,內容不夠豐富,不能吸引用戶;
上網費用還太高,不能被廣大用戶所接受;
技術上還較為復雜,用戶無法自我維護;
網上的電子商務條件還不成熟,無法進行網上交易;
Internet服務提供者(ISP)和Internet內容提供者(ICP)的服務質量還有待改進;
眾多傳統的傳媒業正面臨著重新劃分市場的激烈競爭。
必須解決如何利用信息網絡為廣大用戶,特別是直接創造財富的制造業企業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這一問題。
3.2 制造業網絡工程研究現狀
市場的全球化使得企業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出現了一系列現代生產模式和制造哲理,要求改變企業現有的組織結構,實現多種敏捷組織形式,如項目任務協同功能工作小組、虛擬集團及多種合作組織機構,建立起協同合作為主導的“競爭 � 合作 � 協同”機制。網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為制造業中海量信息的處理提供了可能,促進了敏捷企業網絡化工程的組建。
國外典型研究有[2~6]:1994年美國能源部提出了“敏捷制造的使能技術(TEAM)”,TEAM集成產品的設計和制造,建立了一個“產品實現過程模型”;“全美工廠網絡(FAN)”建立于1995年,是國家工業數據庫,提供包括生產能力,各種工程服務項目、產品及其價格和性能數據、銷售和用戶服務專門服務;1995年洛克海德·馬丁航空公司建立“制造系統的敏捷基礎設施網絡AIMSnet”,利用國際互聯網支持和管理敏捷企業的供應鏈;美國通用電器研究和開發部的“計算機輔助制造網絡(CAMnet)”建立于1996年,它通過Internet網提供多種制造支撐服務,如產品設計的可制造性、加工過程仿真及產品的試驗等,使得集成企業的成員能夠快速連接和共享制造信息。這些網絡主要為大公司的成員和客戶提供服務。
國內的主要研究有:
虛擬異地合作設計組織[7] 主要強調在產品設計和開發中,獲取設計知識的異地合作。我國企業存在一批可以支持產品開發中設計知識獲取的資源或潛在資源,要使這些資源以及企業外資源能以企業開發某項產品的行為為中心并和企業組織在一起,共同為這個項目的完成進行設計知識、特別是新知識的獲取工作。已有一些異地合作設計組織的新概念和關鍵技術研究,在實驗室中有一些局部非常初級的試驗,如上海交通大學與上飛廠之間進行了異地設計的聯網試驗;西安交通大學、清華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也在策劃異地合作設計網,但這些工作仍屬開始階段。
分散網絡化生產系統[5],[8] 強調生產系統的網絡化。分散網絡化是指將動態的、沒有固定隸屬關系的和地理上相隔的集團,利用信息和通訊技術把它們加以組織起來進行生產,快速地以合理的成本將產品從設計轉入生產。通過國際互聯網,對產品設計、工藝、生產和工況信息從一個生產單元傳送到異地的生產單元進行測試。上海先進制造技術中心于1998年提供的上海交通大學的快速原形制造中心的上網服務,同濟大學也與香港某些中小型企業進行了聯網合作制造模具的試驗,但這樣的系統還需要有進一步的研究和配套措施。
4 敏捷制造網絡工程實施建議
利用互聯網、企業內部網,構建敏捷制造網絡集成平臺,可建立有關企業和高校、研究所、研究中心等結合成一體的敏捷制造網絡體系,實現基于網絡的信息資源共享和設計制造過程的集成;建立以網絡為基礎的,面向廣大中小型企業的先進制造技術虛擬服務中心和培訓中心,建立網絡化制造工程,具體實施包括基于Intranet 的制造環境內部網絡化和基于Internet制造業與外界聯系的網絡化,如圖1。
4.1基于Intranet的制造環境內部網絡化
實現企業中工程設計、管理信息系統等制造過程各子系統的集成,完成企業內部網的
圖1制造業信息化網絡工程建議
建設,深化應用CAD、CIMS技術,提高企業在計算機網絡支持的新型制造模式下的管理水平。
4.2基于Internet網企業與外界信息交流
關鍵詞:高職語文;信息化;理論;內涵
一、高職語文信息化教學的理論支撐
現代教育技術對語文學科建設影響較大的理論有建構主義理論、行為主義教學理論和情境認知理論。
1.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 (constructivism)最早是由瑞士的讓?皮亞杰提出來的,他認為智慧從本質上來講就是對環境的適應。在此觀點基礎上,他提出認知結構的兩大立論基礎:認知結構功能不變性和認知結構的可變性。同時,他指出認知結構產生的原因是主客體在相互作用的同時也包含著雙向建構,即學習是“個體在與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漸建構的結果,學習是一種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能動建構認知圖式的過程”。建構主義與以往的學習理論有很大的區別,它強調人在學習時產生的認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與個體的前期經驗有關。
(1)建構主義教學觀
建構主義教學觀以建構主義的知識觀為基礎,認為知識不是絕對一成不變的,知識的積累是學習的過程,是學生基于自身的經驗、外在環境的影響而主動建構的結果。同時,知識的意義是由學習者賦予的,知識在傳遞過程中并不是簡單地傳授和疊加,而是根據學習主體的背景經驗重新創建,帶有明顯的個人經驗色彩。建構主義教學觀倡導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區別于傳統教育以教師的“教”為中心。學習過程不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將信息進行加工并結合自己原有的經驗,主動對新知識進行建構。
建構主義教學觀對信息化教學提出了明確要求: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要通過信息化手段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將學生置于社會文化環境中,使學生基于已有的認知或經驗學習,以便于對新知識進行構建。在信息化教學中,教師不是唱獨角戲,要轉變自身職能,由學習活動的領導者轉變為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2)建構主義學習觀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是一種建構的過程,它是學習主體將知識基于自身經驗而轉變成自己的內部表征,學習主體不斷積累自己的經驗,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修正自己對知識的內部表述,并不斷加以完善,形成自己的知識體。學習活動不是知識的簡單重疊,而是一種互動的積累經驗的過程。同時,學生學習必須處于真實的情境中,只有如此,學生才能用所建構的知識解決社會生活中真實的問題。
2.行為主義教學理論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Behaviorism Theory)起源于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到四五十年代,由于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理論的出現,使得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日趨完善。斯金納在《言語行為》中指出“教育是塑造人的行為”,并提出了刺激―反應理論。該理論認為,學習過程一方面是嘗試與錯誤的過程,另一方面也是刺激―反應―強化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任何行為都可以通過環境的變化和對行為強化而達到行為的終極創造或改變。
該理論將學習行為分為兩個方面,即反射與操作。將行為主義理論應用于信息化教學中,就是將信息化教學內容作為刺激源,利用聲音、圖片、影像、文本等對學習主體產生綜合刺激,提高學習主體的記憶能力。在語文閱讀理解與寫作練習中,運用該理論指導學生學習,能取得較好的成果,有利于進行差異化教學。優秀生在這樣的學習中能獲取更多的信息,后進生也能專注學好基礎內容,不必承受過大的學習壓力。
3.情境認知理論
情境認知理論(Situated Cognitive Theory)是20世紀80年代由美國的瑞斯尼克最先提出,而后的情境認知理論者在《教育研究者》雜志上發表了《情境認知與學習文化》一文,文章中明確提出學習主體所學習到的知識本身就帶有情境性,也就是說知識是社會文化中的組成要素,是在社會活動中被傳承和發展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也可以說實踐并不是孤立于知識而存在的,“知識不是一件事情或一組表征,也不是事實和規則的集合,知識是一種動態的建構與組織”。
該理論認為,學習只有發生在運用知識的情境中才能產生意義,如果學習脫離了運用知識的情境就沒有意義。因此,在高職語文信息化教學中要盡可能提供真實的情境,以及反映知識在社會生活中運用的方式方法,為學習主體獲得經驗創造機會。
二、高職語文信息化課程體系的內涵
語文課程作為高職院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肩負著職業教育培養人才的重要任務。我國的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最終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語文課程必須圍繞這一核心而開展教學。語文課程的工具性特性,決定了它是學生接受科學教育和職業技能教育的基礎課程,而且語文課程本身就擔負著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任務,所以它又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構成要素,對學生的成人和成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高職語文信息化課程體系,就是利用網絡技術拓寬語文學習方式,利用多媒體技術化解語文教學難題,將先進的信息化教學方法運用于高職語文教學活動的一個整體概念。
我國電化教育的奠基人南國農教授認為,信息技術改善課程教學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信息化課程改革是將信息技術融入課程教學系統的各要素中,使得信息技術成為高職教師的教學工具,成為高職學生的認知工具,成為主要的教學媒體。
浙江師范大學的趙慧在其《信息技術與高職語文課程的整合性研究》中提出,“高職語文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是指以行為主義、建構主義等教育理論為知識基礎,充分利用和發掘信息技術的優勢,在特定的信息環境中,按照高職語文的學科特色,推動信息資源與高職語文課程內容的深入整合,以協調完成高職語文學習任務的教學方式”。
基于專家學者的思考,結合本課題的研究重點,筆者認為高職語文信息化課程體系的內涵就是將現代教育技術和先進的教學理念運用到高職語文課程體系中,結合高職語文課程體系的特色,充分發掘信息技術的優勢,利用計算機技術完善高職語文信息化課程的教學方式,從而形成一個理論與方法相結合的整體。
由于高職語文課程體系對學生的成人和成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職教師應該隨時代變化及時更新教育觀念,增強服務意識,進一步提升專業發展能力,為職業教育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施良方.學習論――學習心理學的理論與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南國農.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幾個理論問題.[J]電化教育研究,2002(12).
[3]趙慧.信息技術與高職語文課程的整合性研究[D].杭州:浙江師范大學,2009.
教學內容改革
改革后的《化學分析》,其教學內容完全建立在“理實一體化”的基礎上,緊密聯系企業化學分析工作設立學習情境,以真實的分析檢驗任務為載體設立子學習情境,每個子學習情境作為一個基本教學單元,同時也是一個獨立的學習性工作任務。每個教學單元學習內容包括完成某一分析檢測任務必需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操作知識,伴隨一次學習性工作任務的完成,學生學習并體驗該次分析測定正確規范的操作,同時學習基本理論知識,訓練學生對同類測定的舉一反三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改革后的《化學分析》教學內容參見下表。五個學習情境的學習內容涉及到冶金、化工、食品、藥品等領域的分析檢測任務,教學內容對應于行業工作情境,實踐技能處于突出的位置,體現了課程的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要求。每一個學習性工作任務的實施按照“情境引領,任務驅動,教、學、做、評一體化”的教學模式組織教學。
教學模式改革
按照“工學結合”的總體思路,以促進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發展為目標,在《化學分析》學與教的過程中,我們確立了“情境引領、任務驅動、教、學、做、評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每一個工作任務按照資訊(提出分析檢測任務,學習相關知識)———計劃實驗方案———決策實驗方案———實驗實施完成檢測任務———評價反饋學習過程五個教學環節開展教學活動。
資訊:每一教學單元的教學活動由教師布置學習性工作任務開始,教師通過介紹任務相關背景知識,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通過指出任務相關重點、難點知識引導學生明確自主學習方向,通過提供學生相關教學資源,設計案例、設問釋疑、小組討論、現場演練、自學作業等多種教學形式,激發學生通過自學、討論、查資料獲取相關信息和知識,形成完成任務的初步方案。本教學環節以學生在任務驅動下獲取知識為中心,但教師作為學習活動的策劃者、組織者、指導者等多重角色的作用不容忽視,否則教學活動將走向無序和混亂,教學目標難以實現。
計劃、決策實驗方案:主要是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本教學單元中的分析檢測任務制定實驗方案,并決策出合理可行的方案。學生進行分組、小組內交換意見,共同研討實驗方案并進行人員分工、填寫分工任務單、操作程序表;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溝通、交流過程,記錄學生的表現和遇到的問題,并回答學生的提問。而后由學生選派小組代表,陳述實驗方案,并回答其他同學和老師的提問;教師通過聽取學生的匯報過程,記錄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糾正學生不恰當的實驗方案,幫助學生完善實驗方案,防止下一教學環節———實驗實施時發生不可逆或危險事件。這一環節教學活動主要體現在學生通過實驗計劃、分組討論、方案展示、集體決策,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和集體智慧,通過積極探索、相互溝通、相互學習形成實驗實施前的可行方案。這一教學環節旨在培養學生探究知識和創新方法的能力,提高學生語言交流和表達能力。
實施實驗:主要是學生親手實踐決策形成的分析檢驗方案。學生根據決策環節形成的方案,修改各自操作程序表,按個人操作程序表分頭實驗;小組成員之間互相檢查實驗操作,組長協調好本組實驗進度;教師通過觀察學生實驗實施過程,記錄操作中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法,并在關鍵操作之前,預設問題,控制危險、不可逆事件的發生,保證學生操作過程中人身安全和實驗設備的正常運行,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態度和習慣,同時教師在學生操作過程中注意檢查、糾正學生的不規范操作,適時進行示范操作演示。本教學環節旨在通過學生親手動手實驗以及教師的檢查、控制,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實踐操作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的協作精神。
評價反饋:學生給出本學習單元的習題、練習題、作業、實驗報告和學習體會,這標志著學生完成了本教學單元的學習任務,教師根據學習成果對學生進行評價,引導學生反饋總結;學生通過總結學習、操作過程的經驗教訓,進行自評和小組間互評,教師通過總評表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的表現進行綜合評價。本教學環節旨在通過學生完成任務的成果展示和學習過程的總結評價,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和方法,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和職業道德,提升學生的自我價值認同感,形成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
考核評價改革
考核評價改革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什么樣的考試內容和考試形式,就有什么樣的學法。《化學分析》課程從人才培養需求出發,改革課程考核內容和方式,課程采取貫穿教學全過程,分階段、全方面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考核的學業評價方式。課程在每個教學單元結束后根據以下標準進行階段性考核評價。本課程十個教學單元的成績加和,將形成本課程占60%的過程考核成績。為了鞏固學生所學知識,我們在期末進行課程全部知識的綜合測評,占課程總成績的40%。
可以看出本課程的學業評價以形成性考核為主體,重學習過程的考核,重考核學習過程中的能力表現。過程性考核充分調動了學生平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避免了傳統考核方式“平時不用功,考試抱佛腳”的弊端,過程性考核有利于教師及時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并采取快速的教學應對,體現了評價的反饋功能、導向功能、激勵功能。
1)管理區域比較大。石油化工監督工作由每個省或者直轄市設立一個監督站,管理本省或直轄市的監督工作,地域比較廣,一些企業不能及時申報工程質量監督手續。
2)化工工程施工和驗收標準規范不能及時得到推行。一些企業施工管理人員,大多數都是從事生產工作,對工程施工質量的管理知識掌握不夠全面,直接影響了工程質量。石油化工工藝設備多為高溫高壓條件下生產,其產品一般為有毒有害,一旦工程質量發生問題,極有可能造成起火爆炸等重大事故。
3)在工程質量監督巡查中,對于發現的質量問題,得不到及時的整改和解決;一些好的施工和管理方法得不到推廣。基于以上石油化工工程質量監督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河北省石油化工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站在網站上設計并建立了石油化工工程質量監督信息平臺,便于對省內化工項目的施工質量進行有效的監督管理。
2石油化工工程質量監督信息平臺的特點
結合河北省石油化工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站實際工作,網絡信息平臺除具備一般網站特點外,還具備以下特點:
1)信息系統要保證石油化工的工程信息能以最快的速度;
2)應用系統功能包含石化工程信息、工程圖片信息、單位信息等;
3)網頁設計突出石油化工工程質量監督特點,做到布局簡潔大方、頁面美觀實用,同時體現出政府網站的正規嚴肅而和科技進步的特點;
4)交互平臺簡易快捷,特別是在技術討論區,可以使網站的會員隨時隨地把需求、個人見解以及相關資料發至網站數據庫中,方便實現雙向溝通。
5)作為服務型政府網站,應做好業務受理與資源共享,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務質量。在網上辦公方面,要體現便民快捷、高效,針對性強,且通過申辦流程實現網上申報與信息反饋等功能。
3石油化工工程質量監督網絡信息平臺運行
網站主要欄目有法律法規、施工現場、施工管理、下載中心、新聞中心、聯系我們、網上辦公、論壇等欄目,網站主頁面如圖1所示。針對石油化工工程質量監督的特點,網站增加了石油化工工程質量監督網絡信息平臺,通過網絡信息平臺的建立和運行,提高了工程質量監督工作的效率,實現了監督工作過程的透明性、可控性和可追蹤性,從而達到了行政管理系統化、工作程序規范化。網上辦公欄目主要圍繞3個子欄目進行設計。
3.1質量監督手續申辦
這個子欄目主要是為企業申辦質量監督手續提供服務的,它可以為申辦質量監督手續的企業提供一個可靠、便捷的工作平臺。質量監督手續申辦的特點就是利用互聯網技術受理企業用戶的工程質量監督申報與信息反饋,主要解決的辦法是“外網申報—內網審核”的工作模式,將前臺申報與后臺審核有機結合起來。質監手續申辦流程可以導引用戶進行質監手續的申辦,使用戶更清楚快捷地辦理質監手續;質監手續申辦需要用戶填寫有關信息并提供相關資料,填寫完全后一并提交后臺數據庫,管理員審核信息通過后,授予該工程備案登記號,并將該工程項目存至受監工程欄目下。有了這個平臺,企業用戶可以減少了往返路途的奔波,縮短石油化工建設工程項目質量監督手續辦理的時間,提高監督部門工作效率。
3.2受監工程
工程在建設期間,河北省石油化工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站進行遠程跟蹤質量監督,該工程的整改通知并接收企業質量整改報告,服務于石油化工工程建設全過程。監督站對受監工程進行不定期現場監督抽查,對發現的質量問題以書面形式發至建設、監理、施工單位,各受監方限期整改,并將整改情況書面形式回執河北省石油化工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站,整個過程完全可以在受監工程欄目中完成,進一步完善工程質量監督體系,提高了監督工作效率。
3.3備案工程
工程竣工后河北省石油化工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站將工程建設中全部質監資料存于備案工程欄目下,通過工程質量監督備案登記號可以查詢該工程建設過程中的一些檢查情況,使工程質量監督工作情況具有可追蹤性,便于企業日后查詢。
4結語
工程項目建設周期長、施工工序繁多、涉及單位眾多、管理要求復雜,任何一個環節的疏忽都可能會影響到工程項目的質量,因而加強施工過程中的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流就成為有效控制工程質量、加強工程質量監管的重要條件之一。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得目前工程建設領域信息化程度不高,各責任相關單位之間以及和行政主管部門之間信息交流不暢,信息共享不夠,從而影響了工程質量的控制和監管。本站從2012年開始推進全站內部管理的信息化,并積極探索利用數據倉庫技術、物聯網技術、網絡身份識別等先進、成熟的信息技術,構建面向全市在監工程及各方責任主體和有關機構的質量監管信息平臺,通過信息平臺實時采集各方責任主體和相關單位的工作信息,搭建行政主管部門與各方責任主體和相關單位之間的信息交流平臺,為實現工程質量的信息化和網絡化監管、提高工程質量監督管理水平作出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實踐。
2項目研究的意義
工程質量監督是我國特有的工程質量政府監管體系,經過近30年的發展歷程,完成了監督方式從核驗制到備案制、監督機構從責任主體到執法主體等重大轉變?!斗课萁ㄖ褪姓A設施工程質量監督管理規定》(以下簡稱5號部令)更是明確規定主管部門及其所屬的工程質量監督機構(以下簡稱監督機構)應“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對工程實體質量和工程建設、勘察、設計、施工、監理單位(以下簡稱工程質量責任主體)和質量檢測等單位的工程質量行為實施監督”,將規范工程建設各方主體和有關單位質量行為列為工程質量監督工作的重要部分。但是目前我國工程質量監督工作還普遍存在一些不適應、不完善的地方,制約了監督作用的進一步發揮和監督工作的可持續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⑴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體系不夠完善,以主管部門及質量監督機構為主導的政府監管體系和以各方責任主體為主導的企業自律型或第三方監理型的社會監控體系未能有機地結合起來,兩大體系之間不能有效溝通,不能充分共享信息資源,相互缺乏互信,無法形成合力而提高質量監督工作的有效性,更有部分企業迫于市場競爭壓力和追逐利益的考慮而放松質量控制,甚至陷入與主管部門的“貓鼠游戲”怪圈,人為造成企業與監管部門之間的信息不對等。
⑵工程質量監督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沿用傳統的以工程項目為單位、以實體質量檢查為主的監督模式,由于平均使用監督資源而往往導致監督力量不足,對工程各方主體質量行為監督不嚴,對需重點監管的工程項目和責任主體監管不力,對整個地區宏觀質量形勢把握不夠,使監督工作陷于微觀,既不能充分體現政府質量監督的行政執法特性,也無法有效提高監督效率。
⑶在社會監控體系中承擔重要角色的監理單位沒有發揮應有作用,甚至存在大量違規行為。比如越級監理、掛靠監理、將監理業務轉包等等,甚至與建設單位簽訂虛假合同,賣圖章,只收費,不監理,又或者與施工單位和檢測單位等相關單位串謀,在混凝土、鋼材等重要材料和重要工程部位的檢測等關鍵質量控制環節上弄虛作假,造成施工過程的質量管理缺失。
⑷工程質量監督的手段與方法落后。目前我國工程質量處在總體受控但問題不斷狀態,工程質量通病普遍存在,特別是由于混凝土質量問題而造成房屋結構安全隱患的重大質量事故時有發生。傳統的“眼看、手摸、耳聽”等工程質量監督方法不科學,無法適應工程質量隱患所特有的隱蔽性和后驗性,這種狀態已嚴重地制約了質量監督工作的發展,影響了質量監督機構的信譽和形象。
綜上所述,為貫徹落實5號令精神,全面改善建設工程質量監督手段和方法,提高建設工程質量政府監督管理的效能,就必須要以信息技術為支撐點,實現監督管理的信息化和網絡化,將有限的資源按照差別化監督原則合理分配,依據信息系統實時采集的數據對應重點監督的工程項目、主要材料、關鍵分部、信譽差企業等及時作出準確評估并監管到位,從而提高建設工程整體質量。國內現有的工程質量監督管理系統大部分是針對監督機構內部辦公自動化應用而建立的,實現的功能主要是報監登記及內部公文流轉。而建設工程質量的形成是一個涉及多方主體參與、受眾多因素影響,涵蓋工程施工、施工監理、混凝土生產和使用、材料供應和工程質量檢測等多方面的復雜系統,要從根本上治理建設工程質量問題,就必須建立能夠很好融合政府監管體系和社會監控體系的工程質量監督管理信息平臺,將數據采集端口直接連入施工企業的施工現場管理系統、監理項目部的工程監理系統、檢測機構的測試管理系統和混凝土企業的生產攪拌系統,實時采集并匯總、分析質量數據,為政府監管體系和社會監控體系提供強有力的數據支持。
3項目研究的主要內容與實現
3.1項目概述
本項目的目標是要建立一套功能高度集成、數據實時采集統一管理的工程質量監管信息平臺,將分布在襄陽市各城區及縣市的工程質量監督管理部門、工程質量檢測單位以及各建筑工程建設單位、施工企業、監理企業和混凝土生產企業等聯結起來,從而建立起覆蓋襄陽全市范圍的建筑工程質量監管電子政務信息系統。該項目主要包括負責采集鋼筋、混凝土等主要建材和工程結構質量檢測數據的“建設工程質量檢測監管信息系統”(以下簡稱檢測監管系統)、“混凝土質量追蹤與動態監管系統”(以下簡稱混凝土監管系統)和負責實施監督管理的“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信息系統”(以下簡稱監督系統),其中檢測監管系統連接到所有工程質量檢測機構的檢測管理信息系統,并實現了力值試驗的數據自動采集,確保了鋼筋、水泥等涉及主體結構安全和地基基礎安全的關鍵數據能夠不受人為因素影響地自動進入系統;而混凝土監管系統則通過直接采集每批次混凝土真實生產配合比和主要原材料用量,建立了一個覆蓋混凝土生產(混凝土企業)、使用(施工單位)和監測(監理公司和檢測機構)全過程的質量追蹤及動態監管系統;監督系統則將兩個監管系統采集并自動上傳的質量數據進行分析、匯總,形成了所有在監工程的動態質量檔案,同時通過系統內建立的質量評價模型(規則)和行為評價模型(或誠信評價規則),自動對出現質量偏差的工程項目或出現行為偏差的企業進行預警,為工程質量監督工作提供科學、準確和權威的信息支持。
3.2系統數據流程說明
本項目要建立數據實時采集、管理高度統一、信息分級共享的工程質量監管信息平臺,數據處理必須遵循統一標準和嚴格流程。其中監督系統既是數據源頭也是數據處理的終點,即所有工程均從工程報監獲取唯一工程監督注冊編號開始,混凝土的供應應按其相應工程項目獲取唯一的批次號,混凝土的生產按其批次號自動記錄實際配合比及投料數據,混凝土的澆筑使用也由監理按其批次號記錄現場實際情況,混凝土試塊的取樣送檢也由施工單位按其批次號進行樣品登記,并且在取樣過程中由見證人員監督并植入RFID芯片以確保試塊的真實性,材料的檢測則嚴格按照送檢的工程項目所對應的工程監督注冊編號進行,其中力值試驗的數據全部自動采集并自動上傳,杜絕人為失誤或作弊,混凝土試塊更直接讀取RFID芯片,所有數據最終自動按工程監督注冊編號匯總到監督系統,出現質量偏差的工程項目或出現行為偏差的企業系統自動預警,由監督人員針對質量問題開展相應的質量整改監督工作,并確認最終整改處理結果,形成完整的質量監督閉環。具體流程見數據流程圖(圖1)。
3.3項目關鍵技術
⑴建立工程質量控制體系的數字綜合評估模型。本系統將依據國家或行業相關技術規范,將來自各方的相關質量信息予以數字化處理,從而建立混凝土質量控制體系綜合評估模型、混凝土生產廠誠信體系綜合評估模型、工程質量檢測機構誠信體系綜合評估模型等,以此為基礎可利用決策樹等預測模型算法和數據挖掘技術,將大量質量數據進行處理,從而為監管部門專業化的決策支持服務。⑵對攪拌站和檢測單位相關設備的數字測控改造。利用現代數字傳感技術、數字信號處理技術和無線通信技術對攪拌站和檢測單位相關設備進行改造,從而保證混凝土相關生產數據和主要建筑材料檢測數據的準確、實時和自動化采集并向系統傳輸,杜絕目前比較普遍的數據造假現象,凈化市場。⑶健全的網絡安全管理體系。綜合采取數字水印、信息加密、防火墻、安全認證、網絡安全審計、網絡監測等各項安全技術,并輔以嚴格的分層次系統用戶權限管理模式,確保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⑷服務器群集技術和數據備份技術。本系統涉及全市范圍數以千計的工程項目和相關企業,必須確保系統的正常運行。可用性強的服務器群集技術能基本解決系統運行中可能出現的硬件和網絡故障問題;硬件備份、軟件備份、災難恢復措施和健全的數據管理制度相結合,確保了數據安全。
4結語
1.高職消防聯動控制系統信息化教學分析
消防聯動控制系統是消防專業核心課程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與施工中的一部分內容,是把消防風、水、電、氣四大核心系統連接起來的關鍵環節,也是消防專業學生未來從事消防系統項目施工管理、檢測、運行維護崗位所必須掌握的核心技能,但課程知識內容抽象,操作過程復雜、效果難以觀測,給教學工作帶來諸多難點。為此,本文將教材內容與信息技術加以融合,構建了一個可觀測、可體驗、可交流的學習環境。
2.消防聯動控制系統信息化教學實施
通過對學生特點和教學內容的分析,結合實際案例并運用虛擬場景、拼圖游戲、遠程視頻會議和web等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以學習情境為載體,以任務驅動為主線,通過案例導入、創設情境、確定任務、實施任務、總結評價、案例再現六個環節展開教學。教學課時2學時,共90分鐘。
(1)案例導入。播放20秒火災視頻案例,主要內容是著火后無法聯動相關消防設備引發群死群傷,突出學習消防聯動控制系統的重要性。
(2)創設情境。運用3DMax技術模擬真實的工作情境,將火災自動報警、噴淋、防排煙等系統直觀、形象地展現出來,通過鼠標點擊設備上的熱點區域,則彈出該設備的說明窗口,激活學生已儲備的知識。同時,配以工程圖樣作為電子導航,隨著光標的移動,虛擬場景隨之變換,幫助學生提高形象思維能力。學生在此場景中可以任意漫游,而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問號標記,可以引發學生的好奇心,點擊之后則引出發生火災后各個消防系統是如何實現聯動控制的。
(3)確定任務。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為了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要,教師將總的任務分解為有一定層次和梯度的子任務。
(4)實施任務。在實施任務環節,教師給出實施線索,學生緊緊圍繞任務中心,利用網絡資源獲取相關的信息,以體驗、探索和交流的方式來進行學習。方式一:體驗。為了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的能力,設置多人互動游戲。在游戲中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分別充當不同的消防系統,按照聯動程序,協作完成消防聯動控制系統的順序啟停工作,實現復雜的聯動控制流程。同時在游戲的場景中,教師布置消防聯動控制系統的動態示意圖,將工作在建筑物不同位置的這些消防系統集中展示出來,并將各消防系統間信號的發送、傳輸、接收等動態情況模擬出來,讓學生可以邊操作,邊思考,從而突破了傳統教學中學生只能做而不能看的限制。方式二:探索。消防聯動控制系統的故障往往不易察覺,而又難以再現。為此,教師設計一個拼圖游戲,讓學生可以任意搭接設備和管道,嘗試各種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必要考慮實訓材料的損耗。如果方案可行,則系統測試成功;如果方案不當,則給出必要的提示,從而在不斷探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以及創新能力。方式三:交流。利用網絡環境,將學生劃分成虛擬工作組,展開階段性的小組討論,通過不同觀點的碰撞、補充和糾正,形成更為合理的運行方案。同時,還利用遠程視頻會議平臺,將企業專家也輕松地請進課堂。專家在施工現場向學生展示設備的運行情況,對學生的討論給予引領,并且現場答疑。在實施任務環節,教師還可以利用web技術隨時地查看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進度,必要時通過鎖定和解鎖按鈕靈活地調控教學進度。
(5)總結評價。學生在實施任務環節的積分將由電腦自動記錄生成過程性評價。學生之間對學習態度和協作能力進行主觀性評價。教師對學生提交的方案進行總結性評價。從而形成多元化的動態考評體系。
二、高職消防聯動控制系統信息化教學設計思考
1.1智慧城市內涵
2008年,IBM提出重大社會發展理念:“智慧地球”。認為世界的本質和變化,在未來是能夠被感應和度量的。所有事物、流程、運行方式都將實現更深層次的智能化,整個世界正在向著全面互聯互通的趨勢發展。2010年,IBM又提出了“智慧城市”愿景,指出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的一個核心要素和突破口,是智慧地球落實到實際區域的做法。所謂“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和下一代創新(“創新2.0”)環境下的城市形態。具體而言,智慧城市是通過信息化技術取得良好效益的一種城市形態,它著眼于城市發展的總體效果,反映了社會對未來城市知識化、信息化、高效益的一種愿望。其核心特征是信息資源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產要素,成為推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驅動力。在城市建設實踐中,“智慧城市”以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為基礎,為城市公共管理服務、城市產業持續發展等城市綜合規劃提供新的發展模式。在實踐中,智慧城市利用信息社會的發展,抓住城鎮化、信息化、市場化、國際化的新形勢,以人為本,促進城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城市實力與綜合競爭力的提高提供了戰略制高點。
1.2國內智慧城市發展現狀
目前,中國幾乎所有的一線城市、50%的二線城市已提出了建設智慧城市的構想,部分三、四線城市也喊出了創建智慧城市的口號。迄今為止,全國開展智慧城市建設的城市總數已超過150個,投資規模超過1.1萬億元。截止2013年1月,住房建設部確定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共計90個,其中地級市37個、區(縣)50個、鎮3個。北京、上海等城市也都提出了一系列推進智慧城市的建設的方案,將加快城市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主要推動力,努力把信息化提升到新的高度。
2智慧城市對檔案信息化的影響
智慧城市的建設如火如荼,身為智慧城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檔案館,它的建設也面臨著巨大變化,同時也蘊含著機遇。智慧城市中,信息存儲與呈現形式的多樣化,使得檔案不再以單一紙質形式展現,電子檔案數量將急速增長,檔案類型更加錯綜復雜。
2.1海量數據涌現
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網絡技術的催生下,大數據時代翩然而至。大數據具有數據量大、類型眾多、生成速度快、價值巨大但密度低等特點。據統計,目前檔案館中采集到的電子數據很大一部分是非結構化和半結構化數據。而檔案是人們在以往歷史活動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價值的原始記錄。在智慧城市建設中,各行各業由于電子信息化所產生的大數據,也包含著能夠收錄為檔案、具有價值的數據。大數據與信息化的洶涌而至,使檔案館陷入了迷茫,由于檔案館信息技術水平和軟硬件設施配備有限,檔案館在處理電子信息,進行檔案信息化工作時,時而發生“信息庫存”過多,處理不及時甚至無法處理的現象。
2.2信息技術處理難度增加
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和建設,給予了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處理技術、4G通信等新興技術用武之地。智慧城市,其借助新一代信息技術,通過互聯化、感知化、智能化的方式,將城市中的物理基礎設施、信息基礎設施、社會基礎設施連接起來,成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礎設施,為各產業發展提供設施基礎。這就意味著,無論何種產業,在運作和發展過程中都將會產生大量的檔案文獻,有時,由于各系統、各領域之間的交錯,以及不同行業間信息技術的錯綜復雜,都為未來檔案館的檔案信息化工作增加了難度。智慧城市中的檔案館,擔當著歷史記憶的重任,更有記錄重要信息知識的職能。因此,如何利用各類新型信息技術,處理檔案信息化問題是檔案館各部門與系統需要努力的方向。
2.3服務方式轉變
目前,有兩種驅動力推動智慧城市的逐步形成,一是以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二是知識社會環境下逐步孕育的開放的城市創新生態。前者是技術創新層面的技術因素,后者是社會創新層面的社會經濟因素。智慧城市建設,使得檔案館的檔案信息化工作,從以面向檔案實體保管為重點,轉向面向電子檔案形式為重點,從提供傳統紙質服務、到館服務,逐步轉變為提供電子化、社會化服務。同時,也促使檔案部門加快了各類檔案信息資源的采集、監控、統計、互聯和共享,將檔案服務與檔案信息化密切相連,著重對搜集的檔案信息進行智慧感知與分析,強調用戶的檔案信息電子化需求,逐步走向智慧化檔案信息化服務體系。
3智慧城市中的檔案館創新
進入信息時代以來,檔案館檔案信息化建設的核心內容主要集中于數字檔案館。數字檔案館以數字技術處理和存儲傳統載體檔案信息、原生電子檔案及其目錄信息,應用網絡傳輸技術實現檔案信息網絡查詢和傳播。數字檔案館的產生,使檔案信息得以脫離傳統載體的束縛,以數字及電子形態存儲、傳播與利用,給檔案工作帶來革命性變革。數字檔案館作為檔案信息化的開拓者,順應大勢,將檔案工作從原來的“紙質化”推向“電子化”,將服務模式由原來“封閉化記錄化”逐漸“開放化信息化”,但數字檔案館在其發展過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數字檔案館在依托數字技術進行檔案信息管理的同時,存在檔案信息與檔案實體相互分離的,無法做到迅速查找與利用;數字檔案館在一定程度上,只是為傳統檔案資源建立了數字鏡像和利用平臺,無法進一步輔助檔案管理工作者進行信息分析,更好地提供用戶服務;數字檔案館中,信息的管理、服務與安全上也存在薄弱點,很難進行系統化的檔案信息化工作,而且其中一個環節有問題,便環環相扣。相比數字檔案館,智慧城市建設背景下的檔案館,在檔案信息化方面存在以下創新點。
3.1檔案信息協同性增強
智慧城市建設中的檔案館與數字檔案館的根本區別在于,前者具有檔案信息感知與協同處置的功能。檔案館運用智慧城市中先進的物聯網技術、4G通信技術等技術,構建一個能夠自動搜集與接收檔案信息內容的智能化感知系統,增加了檔案管理各環節的互聯性與協同性,進而提高檔案館檔案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除此之外,檔案館還注重檔案資源的開發與管理,對各類檔案信息進行感知、挖掘,通過檔案管理技術人員以及智能技術軟件,將信息整理集合,妥善應用于檔案館日常管理、服務和決策中。
3.2服務水平更高
與目前的數字檔案館相比,智慧城市背景下檔案館的服務范圍因移動服務技術的使用而更加廣泛。智慧城市提供的互聯網、物聯網以及目前4G通信服務平臺,促進了檔案館在數字檔案館的基礎之上,實現隨時采集動態信息,相比數字檔案館,智慧城市中的檔案館在信息搜集和獲取、信息實時反饋和信息智能服務上,都更勝一籌,它能夠運用智慧城市背景下提供的各類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手段,對包括檔案收集、管理、利用、存儲、監督等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化響應和智慧支持,為檔案館中物與物、人與物、人與人的全面互聯、互通、互動提供了良好基礎條件,為檔案信息化的開發與管理創造了更廣闊的平臺。
3.3注重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的服務是智慧城市背景下檔案館的重要服務導向。在信息時代里,信息服務一方面可以實現信息資源的增值,提高信息資源利用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社會生產效率,節約生產成本,為人們日常生活提供便利。智慧城市的建設尤其注重以人為本、市民參與、社會協同的開放創新空間的塑造,以及公共價值與獨特價值的創造。在城市建設實踐中,智慧指揮中心體系,以數據信息互通互聯為基礎,運用公安應急、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等系統;數據共享平臺系統,通過網絡學校、教學資源庫、遠程數據庫等系統,來提供公共文化信息服務與智慧教育文化服務的建設;衛生服務體系,通過衛生服務網絡和衛生管理信息平臺,建立覆蓋全市居民的電子健康檔案,來提升醫療和健康服務水平。因此,智慧城市中檔案館也以做好檔案社會服務為工作根本要求,將城市建設和社會大眾視為智慧城市檔案館的服務對象,充分貫徹國家檔案局提出的“以人為本為核心,實現‘兩個轉變’,建立‘兩個體系’”的方針政策。無論是在信息收集、資源開發,還是在提供資源利用上都要充分考慮城市建設和社會大眾的需求。
4檔案館檔案信息化工作的“智慧”出路
在建設智慧城市過程中,一方面大量運行數據積累,檔案館面臨海量信息的采集、存儲、利用等一系列處理上的棘手問題;另一方面,多技術、多系統的智能兼容也會給檔案館信息文件的存儲與閱覽帶來各種各樣的復雜問題。毫無疑問,智慧城市建設給檔案館帶了機遇與挑戰。
4.1檔案信息化管理
智慧城市建設中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其在關注信息資源的生產、積累和應用的同時,更加注重從用戶視角出發進行信息服務設計。這就對檔案館在檔案信息化服務方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檔案館在“三個體系”建設中,更應注重貫徹以人為本的精神,從用戶的需求角度出發,在檔案信息數字化和對電子檔案的整理、編目、挖掘工作中,都應制定一個科學化、信息化、用戶化的服務視角。智慧城市建設中另一個特點,是調動各方力量,努力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城市高效運行與發展。根據這一特點,檔案館需要在工作中進一步增強大局意識,將檔案信息化工作與國家建設、城市建設大局緊密相連,運用相關檔案專業技術,提升檔案工作的服務水平,實現檔案工作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獨特價值。
4.2檔案資源信息化轉換與記錄
智慧城市不再滿足于通過城市信息虛擬化的靜態形式展示傳統城市,而是更加注重進一步利用傳感技術、智能技術實現對城市運行狀態的全面、實時的感知。因此,檔案館在檔案信息化工作中,注重將傳統意義上的“死檔案”通過數字化技術轉變為“活信息”。此外,檔案館應破除傳統檔案保管理念與場所的限制,注重對轉換為電子檔案的電子文件的管理,以及歸檔電子文件的內容、格式與利用,不過分強調檔案最終存放地址,而對管理權限加以關注。迎合智慧城市運行的動態形式,努力在不同領域、不同平臺,及時有效地記錄智慧城市建設與發展所需的檔案信息。
4.3檔案信息資源互聯互通
智慧城市建設,強調各行各業間,邁向統一開放、整合協同的城市信息化架構,發揮城市信息化的整體效能。因此,檔案館應加強檔案信息資源從獲取到利用的“互聯互通”。這種互聯互通即體現在檔案館館內各部門之間,也體現在對外部檔案信息資源的收集與利用上。館內各部門之間在檔案信息化工作中,應當加強與各部門的溝通與聯系,為信息化工作提供制度保障與技術保障。對于外部信息資源,檔案館需要適時地與各個行業、各個系統進行必要溝通,加快消除檔案信息搜集、利用的限制??偠灾?,檔案館一方面需要建立一種更加合理的檔案信息集成、整合制度,另一方面,需要建設與智慧城市發展相適應的檔案信息共享制度,以及檔案開放利用制度。
5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