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3 11:22:59
序論:在您撰寫信息的鑒別與評價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英語聽力 信息輸出 理解
1、問題提出
在英語聽力課堂上常常會有這樣一種現象:學生往往對于聽力測試的客觀選擇題大都可以答對,但是當向他們提問一些與所做的題目無關的問題,或者要求他們用自己的話復述所聽到的材料時,他們往往很難答出。也就是說,在英語聽力中學生往往無法完整或者全面輸出所聽材料,學生沒有理解所聽材料。英語聽力不僅是對英語的聽覺能力,從它的英語表達Listening Comprehension,可以看出是聽的理解。由此,聽力不僅是聽,還強調對所聽內容的理解。所以,如果學生在進行聽力時,無法理解所聽內容,就不能說聽力是有效的。那就需要一個有效的評價標準來衡量聽力中學生的理解程度,誠然,衡量的標準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我認為鑒別聽力中理解的最有效評價標準是信息輸出。假設上述提法是有道理的,那么探討如何強化信息輸出,對增加聽力的理解程度,提高聽力課堂的效率,都是有意義的、必要的。
為此本文主要以調查的方式探討聽力中信息輸出與理解的關系,證實假設的是否具有可信性,并試圖提出強化聽力中信息輸出的有效策略。
2、有關信息輸出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外諸多研究者開始關注并研究信息輸出在二語習得中的作用。Ellis(1990)提出強制性輸出的作用在于它能夠激勵語言學習者去使用中介語體系中的更類似于目標語的變體。Swain(1993)認為輸出對于語言習得具有重要作用,他指出了輸出的三個功能:(1)引起學習者對語言的注意;(2)使學習者對有關目的語的假設進行檢測;(3)元語言的功能。Skehan(1998)提出語言輸出還有兩個功能:(1)培養學習者的話語能力;(2)能樹立個人話語風格,建立學習者自信心。Van Pattern(2003)認為輸出是帶有交際目的的、由學習者自身表達出來的有意義的語言。
國內對輸出的關注和研究相對較晚。衛乃興(1994)是國內在語言習得研究中首次提到Swain的輸出假說。我國真正開始關注輸出假說,是在2000年以后。盧仁順(2002)認為語言輸出在外語教學中有重要作用,并提出我國的英語教學應重視輸出、積極探索相關的教學模式和測試方法。王初明(2005a)根據輸出假說和二語習得理論,結合我國實際提出了“寫長發”。
3、研究方法
此次試驗參考了Swain和Van Pattern等人對輸出的觀點,采用兩種實驗方式來調查并探討學生沒有真正理解所聽內容的原因,以及信息輸出作為衡量聽力理解的可行性與必然性。
3、1 研究對象
參加此次調查的受試者是廣西師范大學非英語專業的二年級學生,共40名。選擇二年級非英語專業學生的主要原因是非英語專業學生可以反映大學生的整體情況,而二年級學生在大學階段有參加過三個學期的英語學習,他們的英語水平屬于中等,具有代表性。
3、2 實驗方式與步驟
實驗調查的方式與步驟有兩個:(1)聽力測試。按照學生平時聽力測試的做法,每人發一份寫有10個聽力客觀選擇題的答題紙,讓被實驗學生聽錄音材料(選用大學英語四級真題)并做答選擇題,答題結束后收上答題紙,然后再重發一張答題紙讓被試驗學生將所聽材料的內容筆述寫下來。(2)調查問卷。讓被試學生在聽力測試后立刻填寫調查問卷,并要求被試學生如實填寫,以便客觀的反應聽力信息輸入與輸出情況。問卷的內容主要是涉及學生無法理解聽力材料的原因,信息輸出與理解的關系,以及影響輸出的因素。
3、3 測試結果呈現
參加聽力測試學生40人,兩部分測試均回收有效答卷40份。答卷一是10個客觀選擇題,可以根據聽力內容判斷選出;答卷二是讓被實驗學生用自己的話筆述所聽內容。
統計答卷一發現,答對10道選擇題的學生為4人,答對6-9道題目的學生為25人,答對4-5道題目的學生有7人,答對3道或以下的同學為4人。
統計答卷二發現,能把兩段聽力材料全面筆述下來的學生為1人,能把材料內容描述出基本內容的為6人,其余學生均無法做出滿意的回答。
3、4 問卷結果呈現
參加問卷調查的學生40人,回收40份問卷,全部為有效問卷。問卷分為四方面內容,共20個題目。部分結果以表格形式呈現如下:表格1
通過上述表格,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大部分被試學生在聽這段聽力材料時,并沒有主要從整體上理解所聽材料,自然也就無法復述材料,或者注意與問題無關的細節。結合測試結果可以推測,學生本身對聽力中理解的重要性也認識不足,大部分學生在做聽力測試時更多注意的是與測試題目有關的內容,忽視了對材料的整體理解。
表2
由上表可以看出,被試學生大都不喜歡聽力課,對聽力老師的教授模式、所用聽力教材均不是很喜歡,而認為所做的聽力測試并不能真實反應出其聽力水平的人也在多數。學生的對聽力課的興致并不是很高,對所聽材料的理解不重視,很有必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增加學生對所聽的理解,優化信息輸出途徑。
3、5綜合分析
綜合上述兩步研究后,可以的得出以下結論:
(1)在聽配有客觀練習題的聽力測試時,學生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與題目有關的信息上,忽視了對全文的理解,大大降低了聽力課堂的效率。
(2)在被測的學生中,導致學生無法理解全文的原因是學生整體輸出意識低,只為做題而聽。
(3)課堂觀察也證明了聽力中的信息輸出是鑒別理解的有效評價標準,要增加理解,就要強化信息輸出環節。
4、反思與建議
實驗結果顯示,在聽力課上信息輸出是鑒別聽力理解程度的有效標準,換言之,如果學生無法將所聽內容輸出,那很有可能是在理解的環節上出了問題。當學生進行聽力測試的時候,他們往往只會關注與題目有關的聽力內容,忽視了對所聽材料的整體把握。導致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認為聽力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改革:
4、1 教材的選擇與使用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主要來源,選擇一本好的教材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的學習,相反,如果教材無法滿足學生需要,就會導致不好的學習效果。聽力教師選擇的教材要能抓住學生的興趣,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學生聽力水平呢?強化信息輸出環節,充分利用聽力信息輸出的各種形式,在題型考察重點上加強對理解的考察,如適當增加縮寫、擴寫、寫大意等題型的比例。最終使教材以全新的面目出現,讓學生在聽力學習的樂趣中不斷進步。
同時,聽力教師對于已有聽力教材時,可以根據學生需要和課堂需要有選擇的使用,并靈活地增加新的內容,比如找些與所聽材料主題相關的材料,與學生交流討論,以此潛移默化地強化其信息輸出能力,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聽力內容,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收到較好的課堂效果。
4、2 聽力課堂的教授模式
在傳統的聽力課上,教師一般都是先講授聽力技巧、播放聽力、學生做測試、老師公布講解答案,這種程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聽力課的功能性,同時也使學生感覺枯燥無趣。教師教授模式的改革,應該是針對整個教學過程的,從教學計劃到教學實施再到教學反饋,整個過程都需要加以改變。
從教學計劃上講,大學的聽力課應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在制定計劃之前,需要先考察學生的實際水平和需要,然后結合教學目標進行設定,計劃應該著重突出信息輸出環節,加強學生對聽力內容的理解。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改變傳統的傳授模式,根據教學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引導學生強化信息輸出環節,靈活地應對聽力課堂上的各種情況,授課模式不要程式化、重復化,要有新形式,但是又不偏離聽力課的主題。
4、3 聽力評估方式
聽力水平都是通過聽力考試來評定,而歷年聽力測試題有個明顯的特點,客觀題超過主觀題比例。而客觀選擇題過多往往會引導學生只注意聽與題目有關的信息,忽視對聽力內容的整體理解,很難科學地、客觀地反映出學生的真實水平,不利于提高學生聽力水平和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所以就無法實現聽力教學的目標和要求。
要實現聽力教學的目標和要求,就需要改變聽力水平的評估方式,改變題型和題量設置,以綜合地反映出學生聽力綜合能力。日常的聽力測試和訓練應該改變傳統評估方式,改變信息輸出方式,增加主觀題比例,引導學生加強對聽力內容的理解。這樣才有助于全面考察學生在聽力中的各方面能力,有利于實現聽力教學大綱的目標和要求,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
參考文獻:
[1]Widdowson, H. G. 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2]陳吉棠.四論記憶與聽力理解[J].外語電化教學,2009,(7).
[3]李冬梅.近十年來國內英語聽力理解研究述評[J].外語界,2002,(2).
論文摘要:教師教學工作評價需同時承擔鑒別和促進發展雙重功能,片面發揮鑒別功能的評價是不完全的,片面強調發展功能的評價也是不全面的?;诎l展目標的教師教學工作綜合評價,堅持促進教師發展的目標,發揮評價的多重功能;其工作機理在于堅持發展為本的指向性、評價主體的多元性、指標體系的周密性和信息分析的充分性,把握好“發展是目標”與“鑒別是手段”的關系。其實踐路徑為,以評價教師教學績效為切入點,時績效評價結果進行勝任力、努力程度以及其應用勝任力的能力三方面歸因分析,進而發現關健問題,與教師一起制定改進計劃,綜合實現鑒別與發展雙重評價功能。
在高等教育蓬勃發展的今天,在擴大高校招生規模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教學質量問題日益受到人們關注。同時,隨著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推進,教師教學工作評價在高校管理中的越發重要,它既直接影響教師個人的發展,又直接影響學校管理的權威性。研究表明,我國目前高校教師教學工作評價在評價功能定位方面存在含糊、片面的問題,在評價內容、評價途徑、評價結果等方面不同程度存在著簡單化、信度低等問題,嚴重影響評價質髦。
一、基于發展目標的教師教學工作綜合評價命題提出
長期以來,我國教師的教學工作評價,其結果多用于教師聘任與人事升遷決策,發揮的是鑒別功能;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國外教師發展性評價理論的興起,評價重在幫助教師發現教學問題,促進教師發展的功能受到廣泛關注,并出現了發展性評價和鑒別性評價在觀念及實踐中的割裂傾向。在此,筆者在區別評價目標與評價功能的基礎上,在協同觀念的指導下提出“基于發展目標的綜合評價”的命題,希望在觀念上有所澄清,為實踐提供較明晰的思路。
1.鑒別與發展:綜合評價協同雙重評價功能
所謂教師教學工作綜合評價,就是通過評價過程的綜合達到評價功能的綜合,使評價既清晰地鑒別教師教學質量,又給教師充分的發展空間,協同鑒別和促進發展雙重評價功能。
綜合評價命題的提出,有利于解決發展性評價和鑒別性評價在觀念及實踐中的割裂問題。無論在理淪上還是實際需要中,評價的鑒別功能和促進發展功能都需要;而且鑒別功能與促進發展并非水火不相容,可以相輔相成地發揮作用。評價,簡單地說就是評定價值。教師教學工作的最大價值是促進學生發展。鑒別性評價通過核定教師教學質量,為學校教師獎懲、聘任提供依據,指向為學生提供優質教學服務;發展性評價,通過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最終促進學生發展。因而,無論核定控制取向的評價,還是促進發展取向的評價,是可以殊途同歸,共同促進學生發展的。目前,國內研究強調發展性評價,不應導致對鑒別性評價的全部摒棄,而應認真研究如何科學地組織評價工作,將兩種評功能結合起來。片面發揮鑒別功能的評價是不完全的,片面強調發展功能的評價也是不全面的,教師教學下作評價需要同時承擔兩種功能。
2.促進發展:教師教學評價的目標定位
教師教學工作評價的功能有鑒別和發展兩方面,其目標應明確定位于促進教師發展。促進學生發展是學校工作的終極目標,促進教師發展是教師教學評價的本位目標;鑒別只是實現目標的一種功能手段,其本身不是目的。
以發展為目標的教師評價是全球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產物。教師評價,應尊重教師的專業地位和尊嚴,相信教師有追求專業價值的愿望,認定教師有責任并有能力對自己的教學作出判斷和思考,在評價中幫助教師獲得足夠的信息與有用的建議,激發教師自我發展的熱情。這樣激發起來的內部動機比獎懲性的外部壓力具有更大的激勵作用,評價活動就能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發力點。
二、基于發展目標的教師教學綜合評價作用機理探微
基于發展目標的教師教學工作綜合評價,堅持促進教師發展的目標,發揮評價的多重功能,其工作機理在于堅持發展為本的指向性、評價主體的多元性、指標體系的周密性和信息分析的充分性,把握好“發展是目標”與“鑒別是手段”的關系。
1,發展為本的指向性
基于發展目標的教師教學評價,堅持以教師的發展促進學校發展和學生發展的邏輯思路,把教師提高作為學校管理的核心。
基于發展目標的教師教學評價以促進教師發展為目標,通過核定教師教學方案、過程與活動,及時為教師提供診斷反饋信息,切實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積極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反對把評教活動直接與教師的利益掛鉤,反對給教師分門別類,貼上不同的“標簽”。評價結果對教師人事管理僅作一定參考,不作唯一參考,不憑某一次的結果下結論,而需借助累積、比較等信息分析和處理方式作判斷。
2.評價主體的多元性
根據克龍巴赫的定義,教育評價是為了作出關于教育方案的決策而搜集和使用信息的過程。評價主體應該是掌握信息并能夠進行有關價值判斷的人,包括他評人群和教師自我。不同評價主體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各有側重地對教師教學工作的某些方面進行評價,相互作用,有利于綜合實現評價的雙重功能。
教師主體參與評價能有效提高評價的信度和效度。教師是掌握信息并能夠進行有關價值判斷的人;教師決定理會還是不理會評價信息,決定評價功能能否發揮。在教師自我評價中,教師個人特色和風格能夠得以展現,內在的教學思想能夠得以解說;同時,教師得到尊重信任,自我發展的動力就更大,能自覺地把評價和發展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教師的自我評價中,應引導教師對自己的工作進行觀察、追問和改進思考,而不僅是打分。近年,美國部分高校采取了一種新型教學評價方法,即“教學文件選輯法”,教師按照學校和學院導向自己制作,選輯的文件包括教師本人的教學思想和理論闡說、優良的教學產出、教學材料、搜集的他人的評價材料等。
3.才旨標體系的周密性
評價指標體系的周密,是評價結果真實和準確的保證,是評價被教師接受從而實現基于發展目標的教師綜合評價功能的保障。
指標的周全性。周全的評價指標一是應全面關涉教師的課程教學和研究兩大方面,課程教學至少包括教案等課前準備、課堂實施以及課后作業輔導、考試考查等環節,而不僅僅是課堂教學。二是在有量性指標的同時要有質性評價,質性評價是不可或缺的,以保證教師獲得具體的意見和建議。只有量化結果的評價往往會使教師感到無所適從,它無法為教師提供明確的改進要求。獲得質性評價的途徑有問卷中的開放題、座談等。三是要有評價課程的指標。研究表明,課程開設的必要性、被學生認可的重要程度等不由教師決定,卻影響學生對教學的評價,評價課程的指標與評價教師教學工作的指標都應有,并須有提示語分開,以便分析評價結果。四是教師教學情況評價內容既要有績效(果)評價,又要有勝任力與態度評價(因),以便進行歸因分析。
指標的嚴密性。一是不同類型課程應有不同的評價指標。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根據不同課程的性質和授課特點,將學生評教問卷分為理論類、實踐類和體育類。二是評價等第應有明確描述。評價等第宜采用形容詞—定義式量表,這樣可以較好地減少不同評價人由于對評價等級理解的差異而產生評價誤差。三是指標應盡可能行為化,是教學中可觀察的教學表現,而不是對隱性因素的猜測、推斷。如:“提供或推薦的教學資料有助于學生學習”較“注重引導學生課外學習”具體。四是為盡可能減小評價者的主觀隨意性,應設計評價者對參評情況的自我問責題,如“我的評價是否客觀公正”等。
4.信息分析的充分性
分析評價信息是得出評價結論、進行歸因分析、提供合理建議的過程。信息分析不應僅是對數據進行簡單加減排序,更要進行各種縱橫比較,幫助教師發現根本問題,提供一些質性的意見和建議,以同時發揮評價的鑒別與促進發展雙重功能。
在教師個體的縱向分析中,要區別不同成長階段的教師情況,對照教師成長的一般階段特征給予恰當的評價。根據評價結果進行人事決策,審慎的態度應該是借助累積的信息,而不是某個年度的信息。
在信息分析中傾聽教師自己的看法和意見,組織教師和專家進行交流,有助于教師對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形成深刻的認識,有利于實現促進教師發展的評價目標。
三、基于發展目標的教師教學工作綜合評價路徑構建
基于發展目標的教師教學綜合評價以促進教師發展為目標指向,力求實現鑒別與促進發展雙重功能,講究指標的周密性等,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作,構建清晰的實踐路徑十分重要。筆者以為可以遵循這樣的總體路徑:以評價教師教學績效為切人點,對績效評價結果進行勝任力、努力程度以及應用勝任力的能力三方面歸因分析,進而發現關鍵問題,與教師一起制定改進計劃,這樣綜合實現了鑒別與發展雙重評價功能。在此,教師績效鑒別不止于一種管理手段,更是歸因分析的基礎,是為促進教師發展這一評價目標服務的。具體可有這樣四個階段的工作。
1。制定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不同評價主體、不同課程類型制定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各評價指標體系要周密,追求高信度高效度。
2。實施評價
確定評價時機,組織多主體參與評價,注重在實施評價的現場作一定的宣傳與“訓練”。例如,組織學生評教時要使學生能夠對“什么是好的教”有恰當的理解。在量化評價的基礎上,要輔以座談等多種形式的質性評價。
3,得出評價結果
充分分析評價信息,得出對各位教師的個性化評價結果及情況分析,使教師能據此認識自我。
論文摘要:教師教學工作評價需同時承擔鑒別和促進發展雙重功能,片面發揮鑒別功能的評價是不完全的,片面強調發展功能的評價也是不全面的?;诎l展目標的教師教學工作綜合評價,堅持促進教師發展的目標,發揮評價的多重功能;其工作機理在于堅持發展為本的指向性、評價主體的多元性、指標體系的周密性和信息分析的充分性,把握好“發展是目標”與“鑒別是手段”的關系。其實踐路徑為,以評價教師教學績效為切入點,時績效評價結果進行勝任力、努力程度以及其應用勝任力的能力三方面歸因分析,進而發現關健問題,與教師一起制定改進計劃,綜合實現鑒別與發展雙重評價功能。
在高等教育蓬勃發展的今天,在擴大高校招生規模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教學質量問題日益受到人們關注。同時,隨著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推進,教師教學工作評價在高校管理中的越發重要,它既直接影響教師個人的發展,又直接影響學校管理的權威性。研究表明,我國目前高校教師教學工作評價在評價功能定位方面存在含糊、片面的問題,在評價內容、評價途徑、評價結果等方面不同程度存在著簡單化、信度低等問題,嚴重影響評價質髦。
一、基于發展目標的教師教學工作綜合評價命題提出
長期以來,我國教師的教學工作評價,其結果多用于教師聘任與人事升遷決策,發揮的是鑒別功能;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國外教師發展性評價理論的興起,評價重在幫助教師發現教學問題,促進教師發展的功能受到廣泛關注,并出現了發展性評價和鑒別性評價在觀念及實踐中的割裂傾向。在此,筆者在區別評價目標與評價功能的基礎上,在協同觀念的指導下提出“基于發展目標的綜合評價”的命題,希望在觀念上有所澄清,為實踐提供較明晰的思路。
1.鑒別與發展:綜合評價協同雙重評價功能
所謂教師教學工作綜合評價,就是通過評價過程的綜合達到評價功能的綜合,使評價既清晰地鑒別教師教學質量,又給教師充分的發展空間,協同鑒別和促進發展雙重評價功能。
綜合評價命題的提出,有利于解決發展性評價和鑒別性評價在觀念及實踐中的割裂問題。無論在理淪上還是實際需要中,評價的鑒別功能和促進發展功能都需要;而且鑒別功能與促進發展并非水火不相容,可以相輔相成地發揮作用。評價,簡單地說就是評定價值。教師教學工作的最大價值是促進學生發展。鑒別性評價通過核定教師教學質量,為學校教師獎懲、聘任提供依據,指向為學生提供優質教學服務;發展性評價,通過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最終促進學生發展。因而,無論核定控制取向的評價,還是促進發展取向的評價,是可以殊途同歸,共同促進學生發展的。目前,國內研究強調發展性評價,不應導致對鑒別性評價的全部摒棄,而應認真研究如何科學地組織評價工作,將兩種評功能結合起來。片面發揮鑒別功能的評價是不完全的,片面強調發展功能的評價也是不全面的,教師教學下作評價需要同時承擔兩種功能。
2.促進發展:教師教學評價的目標定位
教師教學工作評價的功能有鑒別和發展兩方面,其目標應明確定位于促進教師發展。促進學生發展是學校工作的終極目標,促進教師發展是教師教學評價的本位目標;鑒別只是實現目標的一種功能手段,其本身不是目的。
以發展為目標的教師評價是全球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產物。教師評價,應尊重教師的專業地位和尊嚴,相信教師有追求專業價值的愿望,認定教師有責任并有能力對自己的教學作出判斷和思考,在評價中幫助教師獲得足夠的信息與有用的建議,激發教師自我發展的熱情。這樣激發起來的內部動機比獎懲性的外部壓力具有更大的激勵作用,評價活動就能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發力點。
二、基于發展目標的教師教學綜合評價作用機理探微
基于發展目標的教師教學工作綜合評價,堅持促進教師發展的目標,發揮評價的多重功能,其工作機理在于堅持發展為本的指向性、評價主體的多元性、指標體系的周密性和信息分析的充分性,把握好“發展是目標”與“鑒別是手段”的關系。
1,發展為本的指向性
基于發展目標的教師教學評價,堅持以教師的發展促進學校發展和學生發展的邏輯思路,把教師提高作為學校管理的核心。
基于發展目標的教師教學評價以促進教師發展為目標,通過核定教師教學方案、過程與活動,及時為教師提供診斷反饋信息,切實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積極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反對把評教活動直接與教師的利益掛鉤,反對給教師分門別類,貼上不同的“標簽”。評價結果對教師人事管理僅作一定參考,不作唯一參考,不憑某一次的結果下結論,而需借助累積、比較等信息分析和處理方式作判斷。
2.評價主體的多元性
根據克龍巴赫的定義,教育評價是為了作出關于教育方案的決策而搜集和使用信息的過程。評價主體應該是掌握信息并能夠進行有關價值判斷的人,包括他評人群和教師自我。不同評價主體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各有側重地對教師教學工作的某些方面進行評價,相互作用,有利于綜合實現評價的雙重功能。
教師主體參與評價能有效提高評價的信度和效度。教師是掌握信息并能夠進行有關價值判斷的人;教師決定理會還是不理會評價信息,決定評價功能能否發揮。在教師自我評價中,教師個人特色和風格能夠得以展現,內在的教學思想能夠得以解說;同時,教師得到尊重信任,自我發展的動力就更大,能自覺地把評價和發展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教師的自我評價中,應引導教師對自己的工作進行觀察、追問和改進思考,而不僅是打分。近年,美國部分高校采取了一種新型教學評價方法,即“教學文件選輯法”,教師按照學校和學院導向自己制作,選輯的文件包括教師本人的教學思想和理論闡說、優良的教學產出、教學材料、搜集的他人的評價材料等。
3.才旨標體系的周密性
評價指標體系的周密,是評價結果真實和準確的保證,是評價被教師接受從而實現基于發展目標的教師綜合評價功能的保障。
指標的周全性。周全的評價指標一是應全面關涉教師的課程教學和研究兩大方面,課程教學至少包括教案等課前準備、課堂實施以及課后作業輔導、考試考查等環節,而不僅僅是課堂教學。二是在有量性指標的同時要有質性評價,質性評價是不可或缺的,以保證教師獲得具體的意見和建議。只有量化結果的評價往往會使教師感到無所適從,它無法為教師提供明確的改進要求。獲得質性評價的途徑有問卷中的開放題、座談等。三是要有評價課程的指標。研究表明,課程開設的必要性、被學生認可的重要程度等不由教師決定,卻影響學生對教學的評價,評價課程的指標與評價教師教學工作的指標都應有,并須有提示語分開,以便分析評價結果。四是教師教學情況評價內容既要有績效(果)評價,又要有勝任力與態度評價(因),以便進行歸因分析。
指標的嚴密性。一是不同類型課程應有不同的評價指標。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根據不同課程的性質和授課特點,將學生評教問卷分為理論類、實踐類和體育類。二是評價等第應有明確描述。評價等第宜采用形容詞—定義式量表,這樣可以較好地減少不同評價人由于對評價等級理解的差異而產生評價誤差。三是指標應盡可能行為化,是教學中可觀察的教學表現,而不是對隱性因素的猜測、推斷。如:“提供或推薦的教學資料有助于學生學習”較“注重引導學生課外學習”具體。四是為盡可能減小評價者的主觀隨意性,應設計評價者對參評情況的自我問責題,如“我的評價是否客觀公正”等。
4。信,息分析的充分性
分析評價信息是得出評價結論、進行歸因分析、提供合理建議的過程。信息分析不應僅是對數據進行簡單加減排序,更要進行各種縱橫比較,幫助教師發現根本問題,提供一些質性的意見和建議,以同時發揮評價的鑒別與促進發展雙重功能。
在教師個體的縱向分析中,要區別不同成長階段的教師情況,對照教師成長的一般階段特征給予恰當的評價。根據評價結果進行人事決策,審慎的態度應該是借助累積的信息,而不是某個年度的信息。
在信息分析中傾聽教師自己的看法和意見,組織教師和專家進行交流,有助于教師對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形成深刻的認識,有利于實現促進教師發展的評價目標。
三、基于發展目標的教師教學工作綜合評價路徑構建
基于發展目標的教師教學綜合評價以促進教師發展為目標指向,力求實現鑒別與促進發展雙重功能,講究指標的周密性等,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作,構建清晰的實踐路徑十分重要。筆者以為可以遵循這樣的總體路徑:以評價教師教學績效為切人點,對績效評價結果進行勝任力、努力程度以及應用勝任力的能力三方面歸因分析,進而發現關鍵問題,與教師一起制定改進計劃,這樣綜合實現了鑒別與發展雙重評價功能。在此,教師績效鑒別不止于一種管理手段,更是歸因分析的基礎,是為促進教師發展這一評價目標服務的。具體可有這樣四個階段的工作。
1。制定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不同評價主體、不同課程類型制定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各評價指標體系要周密,追求高信度高效度。
2。實施評價
確定評價時機,組織多主體參與評價,注重在實施評價的現場作一定的宣傳與“訓練”。例如,組織學生評教時要使學生能夠對“什么是好的教”有恰當的理解。在量化評價的基礎上,要輔以座談等多種形式的質性評價。
3,得出評價結果
充分分析評價信息,得出對各位教師的個性化評價結果及情況分析,使教師能據此認識自我。
摘要:教師教學工作評價需同時承擔鑒別和促進發展雙重功能,片面發揮鑒別功能的評價是不完全的,片面強調發展功能的評價也是不全面的。基于發展目標的教師教學工作綜合評價,堅持促進教師發展的目標,發揮評價的多重功能;其工作機理在于堅持發展為本的指向性、評價主體的多元性、指標體系的周密性和信息分析的充分性,把握好“發展是目標”與“鑒別是手段”的關系。其實踐路徑為,以評價教師教學績效為切入點,時績效評價結果進行勝任力、努力程度以及其應用勝任力的能力三方面歸因分析,進而發現關健問題,與教師一起制定改進計劃,綜合實現鑒別與發展雙重評價功能。
在高等教育蓬勃發展的今天,在擴大高校招生規模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教學質量問題日益受到人們關注。同時,隨著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推進,教師教學工作評價在高校管理中的越發重要,它既直接影響教師個人的發展,又直接影響學校管理的權威性。研究表明,我國目前高校教師教學工作評價在評價功能定位方面存在含糊、片面的問題,在評價內容、評價途徑、評價結果等方面不同程度存在著簡單化、信度低等問題,嚴重影響評價質髦。
一、基于發展目標的教師教學工作綜合評價命題提出
長期以來,我國教師的教學工作評價,其結果多用于教師聘任與人事升遷決策,發揮的是鑒別功能;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國外教師發展性評價理論的興起,評價重在幫助教師發現教學問題,促進教師發展的功能受到廣泛關注,并出現了發展性評價和鑒別性評價在觀念及實踐中的割裂傾向。在此,筆者在區別評價目標與評價功能的基礎上,在協同觀念的指導下提出“基于發展目標的綜合評價”的命題,希望在觀念上有所澄清,為實踐提供較明晰的思路。
1.鑒別與發展:綜合評價協同雙重評價功能
所謂教師教學工作綜合評價,就是通過評價過程的綜合達到評價功能的綜合,使評價既清晰地鑒別教師教學質量,又給教師充分的發展空間,協同鑒別和促進發展雙重評價功能。
綜合評價命題的提出,有利于解決發展性評價和鑒別性評價在觀念及實踐中的割裂問題。無論在理淪上還是實際需要中,評價的鑒別功能和促進發展功能都需要;而且鑒別功能與促進發展并非水火不相容,可以相輔相成地發揮作用。評價,簡單地說就是評定價值。教師教學工作的最大價值是促進學生發展。鑒別性評價通過核定教師教學質量,為學校教師獎懲、聘任提供依據,指向為學生提供優質教學服務;發展性評價,通過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最終促進學生發展。因而,無論核定控制取向的評價,還是促進發展取向的評價,是可以殊途同歸,共同促進學生發展的。目前,國內研究強調發展性評價,不應導致對鑒別性評價的全部摒棄,而應認真研究如何科學地組織評價工作,將兩種評功能結合起來。片面發揮鑒別功能的評價是不完全的,片面強調發展功能的評價也是不全面的,教師教學下作評價需要同時承擔兩種功能。
2.促進發展:教師教學評價的目標定位
教師教學工作評價的功能有鑒別和發展兩方面,其目標應明確定位于促進教師發展。促進學生發展是學校工作的終極目標,促進教師發展是教師教學評價的本位目標;鑒別只是實現目標的一種功能手段,其本身不是目的。
以發展為目標的教師評價是全球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產物。教師評價,應尊重教師的專業地位和尊嚴,相信教師有追求專業價值的愿望,認定教師有責任并有能力對自己的教學作出判斷和思考,在評價中幫助教師獲得足夠的信息與有用的建議,激發教師自我發展的熱情。這樣激發起來的內部動機比獎懲性的外部壓力具有更大的激勵作用,評價活動就能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發力點。
二、基于發展目標的教師教學綜合評價作用機理探微
基于發展目標的教師教學工作綜合評價,堅持促進教師發展的目標,發揮評價的多重功能,其工作機理在于堅持發展為本的指向性、評價主體的多元性、指標體系的周密性和信息分析的充分性,把握好“發展是目標”與“鑒別是手段”的關系。
1,發展為本的指向性
基于發展目標的教師教學評價,堅持以教師的發展促進學校發展和學生發展的邏輯思路,把教師提高作為學校管理的核心。
基于發展目標的教師教學評價以促進教師發展為目標,通過核定教師教學方案、過程與活動,及時為教師提供診斷反饋信息,切實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積極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反對把評教活動直接與教師的利益掛鉤,反對給教師分門別類,貼上不同的“標簽”。評價結果對教師人事管理僅作一定參考,不作唯一參考,不憑某一次的結果下結論,而需借助累積、比較等信息分析和處理方式作判斷。
2.評價主體的多元性
根據克龍巴赫的定義,教育評價是為了作出關于教育方案的決策而搜集和使用信息的過程。評價主體應該是掌握信息并能夠進行有關價值判斷的人,包括他評人群和教師自我。不同評價主體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各有側重地對教師教學工作的某些方面進行評價,相互作用,有利于綜合實現評價的雙重功能。
教師主體參與評價能有效提高評價的信度和效度。教師是掌握信息并能夠進行有關價值判斷的人;教師決定理會還是不理會評價信息,決定評價功能能否發揮。在教師自我評價中,教師個人特色和風格能夠得以展現,內在的教學思想能夠得以解說;同時,教師得到尊重信任,自我發展的動力就更大,能自覺地把評價和發展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教師的自我評價中,應引導教師對自己的工作進行觀察、追問和改進思考,而不僅是打分。近年,美國部分高校采取了一種新型教學評價方法,即“教學文件選輯法”,教師按照學校和學院導向自己制作,選輯的文件包括教師本人的教學思想和理論闡說、優良的教學產出、教學材料、搜集的他人的評價材料等。
3.才旨標體系的周密性
評價指標體系的周密,是評價結果真實和準確的保證,是評價被教師接受從而實現基于發展目標的教師綜合評價功能的保障。
指標的周全性。周全的評價指標一是應全面關涉教師的課程教學和研究兩大方面,課程教學至少包括教案等課前準備、課堂實施以及課后作業輔導、考試考查等環節,而不僅僅是課堂教學。二是在有量性指標的同時要有質性評價,質性評價是不可或缺的,以保證教師獲得具體的意見和建議。只有量化結果的評價往往會使教師感到無所適從,它無法為教師提供明確的改進要求。獲得質性評價的途徑有問卷中的開放題、座談等。三是要有評價課程的指標。研究表明,課程開設的必要性、被學生認可的重要程度等不由教師決定,卻影響學生對教學的評價,評價課程的指標與評價教師教學工作的指標都應有,并須有提示語分開,以便分析評價結果。四是教師教學情況評價內容既要有績效(果)評價,又要有勝任力與態度評價(因),以便進行歸因分析。
指標的嚴密性。一是不同類型課程應有不同的評價指標。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根據不同課程的性質和授課特點,將學生評教問卷分為理論類、實踐類和體育類。二是評價等第應有明確描述。評價等第宜采用形容詞—定義式量表,這樣可以較好地減少不同評價人由于對評價等級理解的差異而產生評價誤差。三是指標應盡可能行為化,是教學中可觀察的教學表現,而不是對隱性因素的猜測、推斷。如:“提供或推薦的教學資料有助于學生學習”較“注重引導學生課外學習”具體。四是為盡可能減小評價者的主觀隨意性,應設計評價者對參評情況的自我問責題,如“我的評價是否客觀公正”等。
4。信,息分析的充分性
分析評價信息是得出評價結論、進行歸因分析、提供合理建議的過程。信息分析不應僅是對數據進行簡單加減排序,更要進行各種縱橫比較,幫助教師發現根本問題,提供一些質性的意見和建議,以同時發揮評價的鑒別與促進發展雙重功能。
在教師個體的縱向分析中,要區別不同成長階段的教師情況,對照教師成長的一般階段特征給予恰當的評價。根據評價結果進行人事決策,審慎的態度應該是借助累積的信息,而不是某個年度的信息。
在信息分析中傾聽教師自己的看法和意見,組織教師和專家進行交流,有助于教師對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形成深刻的認識,有利于實現促進教師發展的評價目標。
三、基于發展目標的教師教學工作綜合評價路徑構建
基于發展目標的教師教學綜合評價以促進教師發展為目標指向,力求實現鑒別與促進發展雙重功能,講究指標的周密性等,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作,構建清晰的實踐路徑十分重要。筆者以為可以遵循這樣的總體路徑:以評價教師教學績效為切人點,對績效評價結果進行勝任力、努力程度以及應用勝任力的能力三方面歸因分析,進而發現關鍵問題,與教師一起制定改進計劃,這樣綜合實現了鑒別與發展雙重評價功能。在此,教師績效鑒別不止于一種管理手段,更是歸因分析的基礎,是為促進教師發展這一評價目標服務的。具體可有這樣四個階段的工作。
1。制定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不同評價主體、不同課程類型制定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各評價指標體系要周密,追求高信度高效度。
2。實施評價
確定評價時機,組織多主體參與評價,注重在實施評價的現場作一定的宣傳與“訓練”。例如,組織學生評教時要使學生能夠對“什么是好的教”有恰當的理解。在量化評價的基礎上,要輔以座談等多種形式的質性評價。
3,得出評價結果
充分分析評價信息,得出對各位教師的個性化評價結果及情況分析,使教師能據此認識自我。
[中圖分類號]R446.12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7210(2009)03(c)-110-02
正常人的尿液中沒有紅細胞,如果尿液中進入了血液,經離心沉淀后的尿液,顯微鏡下每高倍視野有2個以上的紅細胞,稱為血尿。主要分為腎小球性與非腎小球性血尿。腎小球疾患導致的血尿,其紅細胞絕大部分是畸形的,形態各異,大小明顯差異;而非腎小球性血尿,其紅細胞絕大多數大小正常,僅少部分為畸形紅細胞。兩類血尿對癥治療原則也是相反的,腎小球性血尿常需抗凝、抗栓、抗血小板聚集或活血化瘀治療,而非腎小球性血尿常須應用止血療法。因此,判斷血尿來源非常重要。
日本Sysmex公司生產的UF-100全自動尿液分析儀(以下簡稱UF-100)結合流式細胞技術與電阻抗測定法,通過測定前向散射光,熒光的波幅和強度以及電阻的變化報告12種參數,對尿5種有形成分(紅細胞、白細胞、上皮細胞、管型、細菌)進行分析,同時可將紅細胞分為均一型、不均一型和混合型,對鑒別紅細胞來源(腎小球、腎小管或是下泌尿道)有參考價值。以往這種檢查要用顯微鏡,而且主觀影響較大。為了解UF-100鑒別血尿來源的功能,我們對95例腎小球性血尿和153例非腎小球性血尿標本進行檢測,統計紅細胞各項數據,并將儀器紅細胞提示信息與光學普通顯微鏡檢查結果進行比較。
1 材料與方法
1.1 尿標本來源
95例腎小球血尿和153例非腎小球性血尿標本來自我院門診及住院部各科室已確診的患者。醫務人員嚴格按照中段尿采集指南操作,取患者清潔中段尿,立即送檢。
1.2 儀器和材料
UF-100全自動尿液分析儀及配套試劑(包括質控品)為日本Sysmex公司產品。奧林帕斯顯微鏡。
1.3 UF-100使用方法
工作前先作儀器的每日質控,數據正常時開始檢測。將進樣針插入含充分混均樣品的試管,按進樣開關,儀器自動吸取800 μl樣品,分析各種參數,記錄分析數據。
1.4 臨床尿標本檢測
取尿液標本用UF-100尿液分析儀檢測。統計紅細胞各項數據。取尿液標本10 ml于試管內,以每分鐘2 000轉速離心沉淀3~5 min,棄上清,約剩0.2 ml沉渣,鏡檢。所測結果與UF-100尿液儀檢測紅細胞各項數據比較。用Yerushalmy模式評價鏡檢與UF-100判斷腎小球性血尿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2 結果
UF-100尿液分析儀檢測紅細胞各項數據見表1;鏡檢與UF-100鑒別血尿來源的評價見表2、3。按表2、3內容采用Yerushalmy模式計算,該方法的靈敏度、特異性見表4。
表1 UF-100測定腎小球性血尿與非腎小球血尿中紅細胞各項數據(x±s,ch)
表2 UF-100鑒別血尿來源的評價(例)
表3 鏡檢鑒別血尿來源的評價(例)
表4 鏡檢與UF-100 2種檢測指標鑒別血尿來源的評價(%)
3 討論
血尿是泌尿系統疾病的常見癥狀,血尿來源與尿紅細胞形態變化的關系已得到公認。雖然腎穿刺活檢確認出血病因及病理變化,但常會給患者帶來痛苦。近十余年來國內外相繼使用相差顯微鏡,掃瞄電鏡等觀察尿紅細胞形態來鑒別血尿來源,但因價格或主觀影響太大而未能普及。
尿中紅細胞在鏡檢與UF-100檢測中的表現形式,①腎性紅細胞:鏡下特征為形態多形性大小不規則,環形和部分膨脹;②UF-100圖形在FsC/Fl上分布于Fsc區,RBC/FSC分布于直方圖的左邊,RBC-lnfo顯示腎形RBC,支持鏡下紅細胞不正常形態,在紅細胞存在于許多腎、尿道疾病和出血性疾??;③UF-100圖形在FSC/Fl上RBC出現在典型的RBC分布區,皺縮RBC和體外RBC出現在同一區域。Fsc/Fscw:較小數目的RBC分布于Fscw相當低的區,在這個區,正常RBC和穿刺RBC出現,RBC/FsC直方圖:在左邊出現一個小峰表示沒有出血。
UF-100紅細胞形態分析包括三種信息,①Dysmophic:腎性紅細胞即≥80%的RBC的FSC≤126 ch且<80%的RBC的FSC>84 ch;②Lsomophic:均一性紅細胞即>80%的RBC的FSC>84 ch;③Mixed:混合性紅細胞即(Lsomophic+Dysmophic)。
將已確診的患者作為金標準,將鏡檢和UF-100判斷結果與之比較。UF-100紅細胞提示信息與普通光學顯微鏡檢查結果判斷腎小球性血尿的敏感性分別為94.7%和82.1%,差異有顯著性(P<0.01),特異性分析為84.3%和86.3%,差異無顯著性(P>0.05),誤診率分別為0.16%和0.14%,漏診率分別為0.05%和0.17%。
5 結論
鑒于UF-100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儀檢測尿紅細胞鑒別腎小球性血尿的高敏感性(94.7%)和較高特異性(84.3%),筆者認為用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儀檢測尿紅細胞非均一性和均一性來鑒別血尿來源具有一定的過篩作用。
[參考文獻]
[1]寇麗筠.臨床基礎檢驗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99.
[2]曹魯寧,吳飛.UF-100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儀與尿干化學法、顯微鏡鏡檢聯合尿白、紅細胞結果分析[OL]..2008-06-22.
[3]葉應嫵.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M].3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279.
[4]吳玉寧,馬趙輝,杜惠清.尿紅細胞形態學檢查鑒別血尿來源的探討[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11):116-117.
當我們不得不承認信息技術學科進入了“周課時為1”這一時代的時候,我們能做的就是改變自己。那么,如何適應當前變化,讓信息技術課煥發活力呢?答案是:實施課堂教學內容改革,注重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能力的提升。
一、實施教學內容改革的必要性
當前,我省許多普通高中的信息技術課的課時被壓縮為一周一課時,而所配套的教卻都是按一周兩課時來設計的,面對這一矛盾,教師的普遍做法有兩種:一是用兩個學時的課時去完成一個模塊的教學內容;二是每學期上一模塊,所教內容是挑選性或壓縮式的。方法一能夠很好利用教材進行授課,但與學校壓縮非高考科目課時的實際需求不符。方法二則使得授課很隨意,學生無法全面掌握模塊中要求掌握的知識,不符合新課程的要求。因此,在課時被壓縮的背景下采用原來教材授課基本上行不通,改革教學內容的必要性就突顯出來了。
二、實施教學內容改革的可行性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強調課程的總目標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而當下社會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的途徑已經十分豐富,特別是經濟發達的地區,家家戶戶都有計算機、智能手機等,學生的信息素養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適當地減少一些課堂課
時,增加一些課外課時,對課程的總目標影響不大。因此,改革教材內容對實現課程的總目標是可行的。
三、實施教學內容改革的方法
我校信息科技組這幾年積極開展在線教學平臺下“導學案”教學實踐研究,在促進學生學會學習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面以《信息技術基礎》必修模塊為例,談一談如何開展信息技術教學內容改革。
1.圍繞課程目標,按每周1課時的要求規劃學期教學主題
《信息技術基礎》模塊是高中學生信息素養提升的基礎。通過本模塊的學習,學生應該掌握信息的獲取、交流、加工、管理與呈現的基本方法;理解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形成與信息化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圍繞該課程要求,結合學校的實際和學生的特點,我們制定了18課時的學期課堂教學內容主題和18課時的假期綜合活動任務:
該主題設計體現了《信息技術基礎》模塊的課程要求,以信息的獲取、處理與交流為主線,重點強調了學生在輔助學習與解決自己生活實際方面的信息素養,而簡略了信息的加工,最后通過假期活動全面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
2.以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為宗旨,編制自主學習型教學導學案
編制的導學案要注重以學習任務為主線,以提升學生素養為宗旨,精選導學任務,各個任務具有層次化、遞進性的特點,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設計的學習任務要盡可能地挖掘德育素材,盡量豐富信息技術課堂的人文內涵,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務。
如第7課時《信息的鑒別與評價》導學案的任務設計如下:
【任務一】搜索信息
有一位偉人說了一句話:“打開窗戶,新鮮空氣進來了,蒼蠅蚊子也進來了?!?/p>
提問:偉人是誰?這句話的哲理是什么?
【任務二】網絡信息鑒別(要求從信息的來源、價值取向、時效性、真偽等方面進行鑒別,提高網絡信息的鑒別能力)。
【任務三】手機信息鑒別(提高手機信息的鑒別能力)
【任務四】信息評價
若你通過某權威媒體獲得了這樣一條信息:“某車主張先生為聲援保釣活動,抵制日貨,自己砸了自己的日系車?!闭堘槍@一信息展開評論。
上述學習任務體現了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任務一是復習前面的獲取信息,同時通過哲理分析引入信息鑒別與評價的重要性,任務二是鑒別與評價的實例展示,任務三則是在任務二的基礎上要求又有所提高,任務四是關鍵任務。學生在完成該任務時,由于有了任務二和任務三的鋪墊,有可能會從信息的價值取向或時效性等方面進行評論,至少都能提到理國等內容,實現了一次很好的德育過程。到最后,教師點撥時列舉了車主張先生的三種身份(激進愛國者,非日系車企的托,敵對政治分子),學生的評論一下子就豁然開朗,同時對理國的教育達到了一個十分
完美的效果。
從《神農本草經》所收載的365種藥物中,其中不少藥物從藥名上就帶有道地藥材的色彩,如巴戟天、秦皮、吳茱萸、阿膠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對道地藥材的記載就更加明確,如在對麥冬的記載中,有“浙中來者甚良”,對薄荷的記載中,有“今人用藥,多以蘇州為勝”?!傲肌薄皠佟弊匀欢际侵杆幉牡馁|量好。而在科學不夠發達的古代,人們評價道地藥材的質量只能是通過性狀鑒定的方法,即通過眼觀、手摸、鼻聞、口嘗、水試、火試等簡單的方法。如寧夏的枸杞以粒大飽滿、色紅、肉厚、油潤、籽少、味甜微苦等性狀特征優于其他產地枸杞。又如根莖上含有的大量朱砂點是江蘇茅山所產的道地藥材茅蒼術的重要質量指標。在對傳統的道地藥材如四大懷藥、浙八味的性狀鑒別中,老藥工、藥農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在科學技術不夠發達的時期,它對于道地藥材的鑒定和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性狀鑒定主要依靠鑒定者豐富的經驗和感覺,這其中不可避免地帶入了鑒定者的一些主觀因素。由于每一個鑒定者的鑒別經驗的差異,加上信息交流的限制,性狀鑒定的準確性就不可能很高。
2顯微鑒定的形成與發展
用顯微鑒定的方法評價生藥的質量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19世紀以后,顯微鏡的發明和生藥解剖圖譜的發表為生藥的顯微鑒別打下了物質基礎。由于生藥的各種組織形態均具有較穩定的顯微特征,利用顯微鏡來觀察生藥的組織結構、細胞形狀及內含物,可以成為生藥品種鑒別和質量鑒定的一個重要手段。它彌補了性狀鑒定的不足,尤其是在對破碎藥材及粉碎后的藥材的鑒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道地藥材的顯微鑒別特征也成為監測道地藥材的質量、區分道地藥材和非道地藥材的一個重要依據。例如:道地藥材茅蒼術與北蒼術相比,其橫切面的顯微特征表現為皮層中的油室直徑大、數量多,一般其油室直徑達450μm,而北蒼術的油室直徑約為270μm。再如,道地藥材杭麥冬與其它麥冬相比,前者的塊根橫切面顯示韌皮部束15~24個,與木質部束相間排列,而短葶山麥冬韌皮部束8~17個。作為道地藥材的“味連”,其根莖橫切面有單個散在或數個成群的石細胞,而“云連”的皮部及髓部均無石細胞。通過顯微鏡可明顯觀察到這些差異。很顯然。顯微鑒別為道地藥材的質量評價提供了比較可靠的依據,使其鑒別標準更加客觀,鑒別的準確度大大提高。
隨著計算機的發展,顯微鑒別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目前,有些學者運用顯微鏡、計算機圖形學及自動圖像處理系統,實現了某些道地藥材的顯微刻劃三維化。如四川中藥研究所與重慶大學電子信息學院合作建立了麥冬、附子、川貝等道地藥材組織細胞計算機三維動態顯示與立體鑒別系統,與攀枝花鋼鐵公司設計院合作完成了黃連、杜仲等道地藥材所含無機成分的顯微定位定量研究[1]。這顯然為傳統的顯微鑒定開辟了一個新天地,也為道地藥材的質量評價提供了更為先進的技術依據。
3理化鑒別的迅速發展
在化學和分析化學發展到一定階段后,人們開始關注藥材中的活性成分,因而,19世紀后半葉起,開始以藥材中的化學成分作為衡量藥材質量的標準。這種方法很快運用到道地藥材的質量評價中,如郭蘭萍等[2]在研究中發現茅蒼術道地藥材的揮發油組成特征不同于非道地蒼術,丁平等[3]發現陽春砂道地藥材和與非道地藥材揮發油組分含量差異顯著。張重義、李萍等[4]對道地與非道地產區的金銀花的質量作了比較,對綠原酸、總黃酮、環烯醚萜、常青藤、皂苷元、齊墩果酸等進行含量測定,并用SAS統計分析系統進行聚類分析。
20世紀60年代后,在對道地藥材的化學成分進行研究時,現代的分析手段不斷地被運用,色譜法和光譜法越來越多地被用于道地藥材和非道地藥材的對比研究,很多學者用化學指紋圖譜對道地藥材進行識別鑒定。高分辨率氣相色譜(HRGC)、高效液相色譜(HPLC)、毛細管電泳色譜(HPCE)等已越來越廣泛地進入到生藥學的研究領域,成為生藥質量評價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尤其是在對道地藥材的鑒別中,越來越多的學者利用這些現代化分析手段,完成了部分道地藥材的指紋圖譜,如馬英麗等[5]分別采用指紋圖譜和模式識別的方法對大黃、三七、黃芪等藥材的道地性進行了分析。這些現代化分析手段的應用,為道地藥材的質量評價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依據。
4分子生物技術用于道地藥材的質量評價
1995年,黃璐琦[6]首次提出了“分子生藥學”的概念,引起了生藥學界的強烈共鳴。2000年6月,《分子生藥學》的正式出版,使原有的生藥學跨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在生藥的質量鑒別方面也開創了一個新紀元。選用適當的DNA分子標記技術,可以在屬、種、亞種居群或個體水平上對研究對象進行準確的鑒別。近年來,在PCR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隨機擴增的DNA多態性分析(RAPD),用于道地藥村的鑒別,通過RAPD技術找出道地藥材的DN段,對此進行測序,進而制備DNA探針來檢測相應的藥材,成為判斷藥材的道地性的一個便捷、準確的鑒別方法。而遺傳物質DNA及初生和次生代謝過程中酶系統發生的變異,是道地藥材鑒別的理論依據。陳永久等[7]利用的RAPD技術對冬蟲夏草的研究為冬蟲夏草的藥材道地性研究提供了分子水平的支持依據,肖小河等[8]對姜黃的研究表明,RAPD技術可作為姜黃屬藥用植物的分類鑒定與道地性評價的新手段。魏玉清等[9]運用RAPD技術對寧夏枸杞展開研究和質量評價,從RAPD指紋圖譜的分析中得出結論是:RAPD技術用于枸杞道地品種的確定及藥材真偽的鑒別是有效的。據文獻統計,至2003年,對重要的植物藥的分子鑒定研究已完成了六十多個類別,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道地藥材。
分子遺傳標記技術的興起和逐步成熟,在道地藥材的質量評價方面充分顯示了其不可比擬的優勢,從基因水平上對藥材進行研究,使道地藥材的質量評價有了更為準確、可靠的依據,解決了性狀鑒別、顯微鑒別、理化鑒別中不能闡述和表達的問題,是道地藥材的質量評價上的重大突破。
綜上所述。道地藥材的質量評價始終是生藥學中一個引人注目的問題,隨著時代的進展,現代的分析技術和儀器被用于生藥的鑒定,在道地藥材的鑒定中,多種鑒別方法的綜合運用,將會使鑒定結果的準確性越來越高。對于我國道地藥材的發展無疑是一個推進。
【參考文獻】
[1]肖小河,舒光明,方清茂,等.中藥附子形態結構計算機三維重建與動態顯示[J].中草藥,1997,28(3):167.
[2]郭蘭萍,劉俊英,吉利,等.茅蒼術道地藥材的揮發油組成特征分析[J].中國中藥雜志,2002,27(11):814.
[3]丁平,曾元兒,何智健,等.不同產地陽春砂揮發油氣相色譜指紋圖譜研究[J].中國藥學雜志,2004,39(6):418.
[4]張重義,李萍,李會軍,等.道地與非道地產區金銀花質量的比較[J].中國中藥雜志,2007,32(9):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