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3 11:22:59
序論:在您撰寫民宿考察報告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過年為什么要吃餃子?
二、考察原因
在中國,幾乎每年過春節都要吃餃子,這已經成了幾百年的歷史。我想通過觀察、考察親人的
過節方式,體驗傳統節日的意義。
三、參考資料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
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后,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陜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里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里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后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歷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氏開天辟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于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里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于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托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應臺灣農場經營協會的邀請,2018年7月30日--8 月4日,由市政協牽頭組織的福州市休閑農業交流團成員6人赴臺灣考察學習。在臺期間,先后參訪了源鮮智慧農場 、新峰農場、茉莉花壇夢想館、魔菇部落生態休閑農場、臺一生態休閑農場、桃米生態村、花露休閑農場、坪林茶業博物館等休閑企業。拜訪了臺灣農場經營協會、福建省長樂同鄉會、馬祖經貿交流協會,并分別召開了座談會,就休閑農業發展模式、休閑農業用地、休閑農業資金籌措等問題進行座談交流,深入了解臺灣休閑農業的發展過程??疾炱陂g,全體學員不僅虛心學習臺灣發展休閑農業經驗,而且不斷探討新問題,提出新思路,通過考察學習,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更新了觀念,達到了學習交流、借鑒經驗及尋找差距的目的。
一、臺灣休閑農業發展情況
80年代初,臺灣開始推廣以觀光、休閑、采摘為主要內容的觀光農園。臺北市政府率先在木柵推行“觀光茶園”計劃,標志著政府部門正式開始輔導休閑農業。到了80年代后期,政府又著力推行“農業+旅游業”性質的休閑農業。1990年臺灣農委會設立了《發展休閑農業計劃》,從技術、經費、宣傳等方面加大了對休閑農業支持力度。1992年臺灣農委會頒發了《休閑農業區設置管理辦法》,規定面積50公頃以上為設置休閑農業區的條件,并編印指導教材。此后,臺灣農業逐步從傳統的種植農業到種植+觀光農業,再發展到現代的種植+觀光+休閑度假的農業結構。具有高觀光品質、高服務與高附加值的經營模式,提供休閑服務,集農產品生產經營和三產服務業于一體。據相關統計截至2017年為止,臺灣將近有600家休閑農場,全年共接待游客約5000萬人次,營業總收入超過55億元,休閑農業不僅解決了農產品滯銷、農民和市場脫節的問題,還大大提升了農民的收入,改善了農民的生活水平。
1.注重政策扶持引導。臺灣“農委會”對發展休閑農業高度重視,在“農委會”下設立休閑農業管理及輔導處,各縣市也相應設立休閑農業管理及輔導機構,從上到下形成了休閑農業管理和輔導體系,同時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規扶持休閑農業發展。先后出臺了《發展觀光農業示范計劃》《休閑農業輔導管理辦法》《發展休閑農業計劃》《休閑農業區設置管理辦法》《民宿旅游管理辦法》《精致農業健康卓越方案行動計劃》等扶持政策,并在臺灣農場經營協會的輔導與協助下,休閑農業各項工作逐步走向正規化和程序化。臺灣農業逐步從傳統的種植農業到種植觀光農業,再發展到現代的種植+觀光+休閑度假的農業結構,使休閑農業的功能進一步得到了拓展。
2.注重突出主題創意。臺灣休閑農業創意無處不在,主題創造經典,凸顯地方風情,以深度開發見長,不求“大而全”,而是追求“小而美”。花露休閑農場場長陳基能提出,創意是立場之本,立志把花露農場建設成為世界上最精致最美麗花園。他創意的二便文化概念館確實美,衛生間外的水龍頭也很有型,男女衛生間的水龍頭各用了翩翩飛舞的蝴蝶及象征智慧的貓頭鷹造型,而男性衛生間更是有驚喜,每個小便兜都變成美麗的花朵,去小便就是去盡情地“澆花”。再如地震災區桃米村蘊藏著豐富的生態資源,桃米擁有臺灣原生23種青蛙,56種蜻蜓。桃米村民挖掘資源潛力,不斷宣傳各種各樣的青蛙和色彩斑斕的蜻蜓,把兩種小動物設計出各種可愛的卡通形象,遍布鄉村醒目位置,鼓勵村民動手,用紙、用布、用石頭等鄉村材料,制作手工藝品,很快使桃米村從一個地震廢墟變成一個昆蟲生態文化體驗休閑區。
3.注重體驗項目設計。臺灣休閑農業內涵豐富,休閑項目精彩紛呈,不僅僅局限于吃農家飯,住農家屋,更加注重游客情感和生活的體驗。如臺一生態休閑農場,前身為 “臺一種苗場”。2001年起開始發展農業觀光,興建了亮眼雅致且溫馨舒適的花卉驛棧,充滿浪漫與新奇感的水上花屋。興建南芳花園宴會廳,其并推出花餐養生料理?;ɑ茉炀?、自然生態與悠閑住宿,從賞景看花到自然學習再到體驗農事,臺一生態農場都讓盡情享受其中的樂趣。從入口緩緩進入,花卉、植物融進建筑、屋頂、墻面。置身其中,仿佛參加一場小型花博展,所到之處,繁花盛開,花香四溢。精心規劃的主題館可謂別出心裁,不僅主題與文化結合,還利用多種農業廢棄有機質打造基礎設施,采用環保綠色建材興修建筑物,自行培植花卉,自建花柱花屋,營造水上餐廳,讓我們感受到臺灣島的生態風情。
4.注重民宿發展。臺灣第一個正式的民宿法在2001年頒布,到現在全臺有2萬多家民宿。民宿注重多樣化發展,融合了當地的自然人文環境要素,再加上創意和美學元素,打造成了頗具特色、不同主題的民宿產品。有田園鄉村主題、人文藝術主題、異國風情主題、原住民風情主題、家庭溫馨主題、懷舊復古主題等等,給人一種“宿在民居、樂在鄉野”的感覺。在經營理念上,趨向于隱逸,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民宿已成了主人個性的最佳秀場和吸引志趣相投之人的聚集地。如臺一生態農場民宿整體建筑設計采用環保的綠色建材,精心營造“春露”、“夏荷”、“秋楓”、“冬戀”的季節樓層和歐式風格的水上木屋。晚上可以在露臺上吃水果、看星星,如同在家中一樣親切。再如花露休閑農場設計了夢幻之城--精油城堡。城堡房間設計非?,F代化,原木床、高級紓壓床墊、精油泡澡浴缸、落地景觀窗臺、落地玻璃,讓你在床上或浸浴時既可欣賞原始的農村風貌,亦可遠眺大雪山的美景。傍晚的夕陽,還有夜晚伴隨著蛙鳴蟲唱觀星賞月,別有一番享受。
5.注重產品深度開發與推廣。臺灣利用食品加工技術、自動化技術等方面優勢,根據企業的特點特色研發出自己的主導產品、系列產品、創意精品。如源鮮智慧農場采用農業4.0,植物工廠化、益生菌水耕蔬菜、利用Led照明模擬太陽光等技術,生產聽音樂喝豆槳長大的綠色蔬果。再如魔菇部落生態休閑農場利用蘑菇做的黑美人菇餅干、杏鮑菇脆片餅干等各種零食,香皂、面膜和護手霜等深加工產品。
二、一些啟示
通過考察學習臺灣休閑農業發展經驗,結合我市休閑農業現狀,獲得一些啟示。
1.發揮政府的扶持引導作用。發展休閑農業既符合經營農產的根本利益,順應城市居民休閑旅游需求的形勢,又符合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方針。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在休閑農業產業化進程中應積極推動休閑農業的發展??h、鄉鎮政府的主導作用體現在:一是積極引導,二是統籌規劃,三是必要的政策和資金扶持。如切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資金投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為休閑農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2.突出休閑農業品牌創建。休閑農業旅游品牌,應當是一個持久而穩定可靠的品牌形象。在旅游消費者心中,樹立對其的認知,進而形成一種差別。也正是這種差別才成為吸引旅游者的興趣,提高其消費欲望,最終凝聚成休閑農業品牌的無形資產。因此,休閑農業項目的布局應注重與客源市場的聯系,考慮項目所在區域的交通區位,還應考慮與其周圍的其他休閑項目及名勝古跡等風景區的關系。各地應結合本地資源特點,發展有本地特色的休閑農業項目,避免與周圍已有休閑項目開發上的雷同,力求與周圍其他休閑項目相互協調、優勢互補、相互促進。
3.完善休閑農業服務體系。休閑農業是一種觀光、游覽、度假的形式,旅游者是以體驗農村和農民生活這種特殊的方式來休閑,而不是一般地到農村去觀光或“學農”;尤其“農家樂”,是旅游者直接深入到農民家里,吃住在農家面對面地感受農村文化和農民文化。所以,一方面不應該游離于農民家庭之外,把城里的賓館、標房簡單“克隆”到農村;另一方面,作為一種休閑度假,必須對環境、接待、服務提出相應的要求,諸如環境整潔、居住干凈、餐飲衛生、安全方便、基本設施保障等,以及接待人員自身的健康、禮儀和素質,讓旅游者在農民家里既享受到規范的服務,又感受到賓館旅舍所沒有的家庭式溫馨,因而能夠充分放松、盡情休息。休閑農業要在服務上下大功夫,提高休閑農業層次,這也是一個地區休閑農業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從觀光線路的策劃到每個景點內容的確定,從農業觀光的導引介紹到田園風光的品味鑒賞,從日間的餐飲到夜晚的住宿,都需要一支專門的服務隊伍。
這是一次不同尋常的考察,我們一行有中專班學員加上領導四十余人。三輛車,其中一輛越野車,一輛載人的大轎車。一輛裝滿行李的大卡車。由于很難找到合適的地點住宿。只好太陽落山。趕在什么地方,車就停在什么地方,人就睡在那兒。視帳篷為屋,把大地當床。有一次,轎車陷進了一個四周無人的大泥坑里,大家拉了幾個小時也沒有成功。只好在靠近車不遠的地方搭起了帳篷,半夜偏又下起了大雨。帳篷濕透了。大家無奈又躲到泥濘中的轎車里。雖是8月。冷氣襲來。似寒流掠過,身著單薄的人們凍得身體蜷縮在一起:有人靠吸煙來增加微弱的熱量。有人靠說話呼出的氣來相互取暖。就這樣在凄冷中熬了一夜。吃的。是自帶的干糧。做飯用的是自帶的炊具,高壓鍋做出的不熟的肉。大家都難以下咽,只能囿圇吞下。鼻子由于干燥缺水。每天都摳出血塊。這樣的風餐露宿、和衣而睡一直伴隨著整個考察途中的大部分時間。這是一次真正的野外生存考驗。人人毫無怨言和委屈。
和那么多的藏族同胞同吃一鍋飯,男女同睡一個帳篷,這可是第一次,真有點不習慣。但過了兩天,我就適應了。大家擠在一起。心里感到熱乎乎的,為了不被風吹著,被動物襲擊,睡的安全。我的鋪被放在最里面,頭對著女學員,我由衷體會到大家對我的關愛,陣陣暖流涌在心田。印象最深的是拉孜溝,在一個只有幾戶人家的山坡上,車因雨無法前行。幾戶人家根本不能容下這么多人住宿,大部分蹲在門口避風遮雨。我住的一戶藏族人家,母親和孩子睡在門口,卻把僅有的炕和木板讓女學員和我睡,這是留在我心底里最感動的一幕。
我們一路考察了日喀則、山南、拉薩。那曲等幾個地市,行程達萬余里。作為一名干部。我深知責任重大,一路上,我把自己當成急先鋒。每到一地。就先同王校長、教務主任巴桑同志一道。一面安排住宿,聯系參觀地點,一面購置所需物品,等到把大家安排停頓,才考慮自己的問題。記得8月10日到達那曲黨校時,已是夜里1點多了,經過十幾個小時的顛簸(在當雄修車耽誤了四個多小時)大家早已疲憊不堪。為了大家早點休息,我立即買來方便面。先讓大家充饑。又趕緊聯系住的地方。等大家躺下時。我與巴桑主任連夜趕到黨校聯系第二天的住宿和參觀活動。在那曲我們觀看了有名的羌塘文化藝術節,感受到了藝術節帶來的愉悅,通過參加正在舉辦的物資交流會領略到了什么是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感性認識。通過參觀當地一個富裕鄉的畜牧業,親身體會到了解決了牲畜數量與草原規模平衡問題的好處所在。在山南黨校,我主動與當地的領導商量。兩地學員之間開展互訪,實行聯誼。我們一起觀賞當地富有特色的農事活動,冒雨參觀了有名的鐵礦。在圣地拉薩。我們參觀了啤酒廠、藏藥廠等單位。整個考察,我發揮在交際和溝通方面的特長,總是事先有計劃。參觀、學習、游覽過程中,目的性強。保證安全。事后進行總結,盡量把問題的每一個環節想得細致、周到。使考察活動圓滿結束。
此次考察的收獲,從我對藏族學員的觀察和隨意聊天中。我深切感到這是一次讓他們印在心底的記憶,他們絕大多數沒有走出過阿里。到過拉薩的都非常少,一個月的行程。他們直觀地了解了燦爛的歷史文化。有雄偉的布達拉宮、大昭寺、扎什倫布寺等寺廟:有歷史上第一塊農田。第一個宮殿――雍布拉康。有著名的桑耶寺、昌珠寺、藏王墓。大家對悠久的雅礱文化引以為豪,津津樂道。在江孜抗莢遺址,大家共同緬懷為民族解放而付出犧牲的先烈;在考察了農業示范區、工廠和牧場后,大家直觀感受到了的區情、發展的潛力,充滿了進行現代化建設的信心。
我作為一名干部,第一次走出拉薩――阿里點線以外的地方。走遍大半個。心靈受到無法用語言表達的震撼,因為這一次我原貌地、真實地看到了皚皚的雪山。無垠的草原,奔馳的藏羚羊,成群的藏野驢。特有資源地熱。自然的景現使我感受到了地域的博大,資源的豐富;參觀代表文化和歷史的古寺廟,感受到了建筑的芙侖芙奐、先人的智慧和虔誠的藏民:到礦廠、酒廠和藥廠參觀,感受到了藏族人民發展本民族工業的渴望。與這么多藏族同胞一起生活。真切體會到他們的豪夫、熱情。他們一路上盡情歌唱。那是自然流露的天籟之聲,淳樸、優美、感人。接觸其他的干部,感受到了他們無私的奉獻。可貴、可敬的老一輩人的精神。
考察回來后。我負責起草了六千多字的考察報告,及時完整地匯報了此次考察的全過程。并積極向地委、行暑諫言獻策。為阿里的未來發展提出自己的建議。地處偏僻的阿里。所面臨的困難不僅是資源的缺乏,而是人們思想上的禁錮。只有打破思想束縛。才能找到發展的新路子。作為后備干部,必須走出去。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感受日新月異的變化。去接受訓練。去適應競爭。只有視野開闊了。知識積累了,才干增長了。思想解放了,阿里的發展才有后勁,未來才更有希望。
[關鍵詞] 物流成本供應鏈競爭力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尤其是全球化進程的逐漸加快,企業經營環境和運作模式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80%以上的企業經營的產品需要在全國甚至世界市場上銷售。在這種市場環境下,企業物流活動的規模和范圍不斷擴大,相應的費用支出也不斷增加。中國倉儲協會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有45.3%的企業感到面臨物流成本過高的壓力。為此,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把物流成本作為企業管理活動的重要領域,重視對物流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并把目光從原來簡單的成本消減轉到綜合物流成本的降低上,以不斷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一市場變化使得從供應鏈的角度研究物流成本成為必要。
一、物流成本的內涵及特點
物流成本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與物流活動有關的各種費用。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涉及原材料供應、產品生產、市場開發、售后服務等一系列活動,包括了從需求預測、場地選擇、采購、運輸、倉儲及庫存管理、客戶服務乃至逆向物流等供應鏈所有環節。
從物流成本的構成內容來看,企業物流成本具有以下特點:
1.物流成本的分散性。企業的物流總成本分布在一系列相互關聯的物流活動之中。由于物流活動是一系列運輸和倉儲狀態的轉換過程,使得物流成本既分布在企業內部的不同職能部門,又分布在企業外部的不同合作伙伴之間,物流管理運作的這種跨邊界性的特點進一步增加了物流成本測算的難度。
2.物流成本的隱含性。在傳統上,物流成本在企業財務會計制度中沒有單獨的項目,與物流活動有關的成本費用常常被分解到企業的產品成本(生產成本和制造費用)、期間費用(管理費用、營業費用、財務費用)等中,我們很難看到物流成本費用真實的全貌并對企業發生的各項物流成本做出明確、全面的計算與分析。
3.物流成本的效益背反。物流成本具有效益背反的特征,即改變系統中任何一個要素,會影響其他要素的改變。要使系統中任何一個要素增益,必將對系統中其他要素產生減損的作用。這種現象在物流各功能之間普遍存在,一種功能成本的削減會使另一種功能的成本增多。因此,在進行物流成本費用籌劃時就必須考慮整體的最佳成本費用,試圖降低物流活動中的某些特定成本對于整個系統而言并不是最優的,這可能會導致更高的總成本。
二、從供應鏈角度審視物流成本的必要性
上述分析可知,企業的物流成本具有隱含性和效益背反的性質。同時,企業的物流活動與包括原材料供應商、生產企業、產品分銷商、服務商和客戶等眾多個經營主體有關,物流成本不僅發生在企業內部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而且還發生在企業與各相關主體相互之間的關系界面上,因此,必須從各經營主體相互聯系的角度來考察物流成本。而供應鏈管理的作用就在于通過企業之間的合作與業務協調戰略,整合供應采購、生產制造、分銷配送和服務等作業環節,在實現對顧客需求即時響應的同時,實現最少的庫存和最低的整體運作成本。
可以從以下方面認識供應鏈的角度考察物流成本的必要性:
1.全面準確把握企業的物流成本。目前,企業物流成本管理的主要對象是企業在采購、生產和銷售過程中和物品的實體與價值變化有關的費用,表現為企業會計核算資料中的一些與物流活動相關的費用記錄。如果從供應鏈的角度來考察物流成本,則除了在本企業內發生的上述成本項目外,還要考慮包括原材料供應商、產品分銷商、服務商和客戶等眾多個經營主體為了和本企業共同完成經營對象的實體與價值變化而發生的有關支出,包括時間、資源,以及與可持續經營相關的要素投入,例如,外部形象與信譽,與外部客戶的良好關系等。這就使得企業的物流成本資料更準確,更全面,把握企業物流成本的全貌。
2.優化供應鏈伙伴的關系。從供應鏈管理的角度評價物流成本,不是僅僅以實際消耗情況作為評價的依據,而是在整個供應鏈范圍內進行成本的測算、分析和控制。這樣就可以將發生的成本費用追溯到產品、顧客或渠道,從而準確地反映各種產品、顧客或渠道對企業發展的貢獻,從而優選產品、顧客或渠道,建立良好有效的供應鏈關系體系。
3.合理分攤費用和效益。分工協作的現代生產使得一些活動的實施成本和效益在供應鏈節點企業之間的配比是不均等的。比如產品的包裝和條形碼的制作的投資主要由供應鏈上游企業承擔,這些企業雖然也能從中得到一定的收益,但這些收益與供應鏈下游企業的所提相比是微不足道的,而下游企業卻沒有或很少進行這方面的投資。再比如,信息共享可以給整條供應鏈上所有企業帶來效益,但由于信息主要來源于下游企業,下游企業就要耗費一定的人力、時間和資金,投入一定的硬件和軟件設施來采集、傳輸和處理信息,而上游企業則不需要進行太多的相關投資就可以得到同樣的收益。鑒于此,一些企業一般不愿意進行供應鏈活動的變革,這將會使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力受到損失。因此,從供應鏈管理的角度出發來評價物流成本,通過追溯成本的資源消耗和責任人,以及各參與方的收益,為成本和收益在渠道成員之間的合理分攤提供依據。
4.提高企業物流管理水平和供應鏈的競爭力。由于物流成本具有效益背反的性質,單個環節、單一企業物流成本的降低并不意味著供應鏈物流活動的高效率。企業要有效地縮短商品周轉時間,僅僅本企業的物流效率化是不夠的,它需要企業站在系統的角度,關注整個供應鏈的物流成本水平,通過協調與供應商、分銷商、運輸業者以及顧客等相關主體之間的關系,實現對各相關企業物流作業鏈的無縫管理,提高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馮耕中等:企業物流成本計算與評價[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2]宋華:物流成本與供應鏈績效管理[M].人民郵電出版社,2007
[3]Martin Christopher,John Gattorna.Supply chain cost management and value-based pricing[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5
我希望這封信永遠不要轉到你手里。因為一旦你讀到它,說明爸爸媽媽已經和你永別了。說不悲傷那是假的,世上哪有父母舍得丟下才十多歲的孩子,但我們還是狠下心走了。
也許會有很多人嘲笑你爸爸傻。世人誰沒個興趣愛好?可有幾人能夠用一輩子去熱愛?又有幾人愿意為了現實利益之外的理想放棄安穩的生活?從這個角度看,爸爸是對不起你,爸爸的確是傻、是癡。
但爸爸還是要走。并不是因為爸爸在從事一項多么偉大的事業,我不過是在完成自己的人生夢想罷了――親腳踏上黃河流域,親眼觀察、親手記錄生存在那里的昆蟲的生態環境。如果爸媽真的一去不回,要記住我們留給你的唯一遺產就是這份執念一男子漢大丈夫做自己熱愛的事,死不足懼……
我們的行裝里有一杯咱家院里的土,萬一有什么不測,也許你都沒法找到我們,連骨灰也帶不回來。如果真是這樣,兒子呀,你不要太過傷心,爸爸媽媽埋在追求夢想的路上了……
2000年7月7日深夜,楊同杰淚流滿面地給兒子楊帆寫下這樣一封“生死遺書”,天明之后,他將和夫人夏慶蘭踏上黃河科考之旅。行前,楊同杰夫婦拜托一位鄰居,如果三個月后還不見他倆回來,請將這封信轉交楊帆。
楊同杰出生于1958年,特殊的時代環境使他出生不久就離開了親生父母,養母收留了他。7歲那年,養父去世,為貧困的生活所迫,養母不得不白天乞討。到了晚上,她給孩子講《搜神記》,告訴他”古人可從一窩蟻穴中見堂宇三間”。楊同杰讀初中時,養母用準備買藥的錢買了法布爾的《昆蟲記》送給他,自此,生命向他打開了一扇神奇的門。
楊同杰做過鄉村小學民辦教師、中學老師,他始終沒有放棄自童年起萌發的興趣,他從微薄的工資里摳出錢為自己配備了標本箱、捕蟲網、傻瓜照相機、載重自行車等裝備,利用午休、周末和寒暑假走遍了沂蒙山區千余座山峰考察昆蟲。他那20多平方米的房間,完全成了昆蟲世界,鞘翅目、鱗翅目、膜翅目……那些蟲子塞滿了他的整個生活空間。
楊同杰“不務正業”,醉心于小蟲子,引起很多人的不解和嘲諷,卻吸引了善良淳樸的姑娘夏慶蘭。她認定熱愛昆蟲的楊同杰是有志向的青年,堅定地愛上了他。結婚后,在妻子的全力支持下,楊同杰的“野心”越來越大了。少年時期,他曾經在沂水河畔捕捉過一種稀有的昆蟲河蟲蔥,它有著金屬光澤的身體、四片黑寶石般的翅膀,是蜻蜒家庭中最美麗的一類。但十多年后,他幾次三番去河邊找尋,卻再也找不到了。由于污染嚴重、生態環境惡化,河蟲蔥在此地絕跡了。童年時隨處可見的負子蝽、水龍虱、蝎蝽也都不見了。
據科學家預言,地球上每滅絕一個物種,人類就將少生存100年。這令楊同杰的心情非常沉重。如果把昆蟲生態與自然環境變化聯系起來研究,雖然不能為自己帶來多少錢,但能帶來無窮的社會效益。自此,楊同杰更加關注昆蟲的世界。
2000年4月,楊同杰應邀前往北京參加“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研討會”。當聽到與會專家談到“當前中國基礎性研究,比如江河流域生態科考還存在大量空白”時,他瞬間下定決心去做最基礎的科考工作。當夏慶蘭得知丈夫要只身前往黃河流域無人區探險時,她沒有反對,而是堅決地辭了工作。她說:“你想做的事,我都支持。但有一點你必須答應我:讓我陪著你,好有個照應?!?/p>
2000年7月14日,楊同杰夫婦乘火車到西寧后,向黃河源頭所在地瑪多縣行進。兩人從未到過高原,更沒想到這里會七月飛雪,身著單衣的他們只能緊緊依偎著相互取暖,咬著牙抵御高原缺氧帶來的劇烈頭痛。
7月15日早上6時,楊同杰和雇來的司機朝著黃河源頭出發了。太陽冉冉升起,高原上一片蒼茫,汽車愈往高處爬,楊同杰愈覺得胸悶難耐??煲舷⒘?,他只好打手勢示意司機停車。他下車跪在地上,將臉緊貼土地。最痛苦的時候,他在地上翻滾了近30分鐘才勉強站起來……像是去了一趟煉獄,經歷了一番回爐重錘歷練,終于,楊同杰被堵得滿滿的胸腔開了一條縫隙,他勉強恢復了呼吸。
就這樣,幾乎每20分鐘楊同杰就得下一次車,猶如朝圣般做虔誠的朝拜。抵達黃河源頭牛頭碑時,已是下午1點。楊同杰匍匐在牛頭碑前,熱淚奪眶而出。稍緩過勁兒,楊同杰開始了他的科考步驟:用微型攝像機拍攝了扎陵湖與鄂陵湖周圍的生態狀況。在這荒無人煙的地方,他找到了兩種頑強生存的昆蟲,其中之一就是天葬臺的舍蠅。
天葬臺是藏民去世后靈魂升天的地方。近年來受全球氣溫變暖影響,青藏高原上冰封了千萬年的積雪快速融化,蒸發量也越來越大,那些被“神鷹”啄食殘剩的碎肢等不到腐爛就風干了。因此,以此為生的舍蠅面臨著生存危機。楊同杰憂心十中忡:也許要不了多少年,舍蠅家族就會在天葬臺附近消失。
野地無人,卻是親近自然、潛心觀察昆蟲的最佳地點,楊同杰感覺自己在行走中視野越發開闊,考察目的也更加明確了。他不僅僅專注于捕捉沿途昆蟲、制作標本、收集整理物種和生態環境變化的資料,更要竭盡所能為當地政府提供考察報告。為了避嫌,他去當地政府時,往往是交上自己的考察資料后掉頭就走,連一口水都不喝。
2000年9月初,楊同杰夫婦風塵仆仆卻收獲滿滿地回到-了山東老家。那天晚上,兒子楊帆堅持打來兩盆熱水,跪在地上替父母洗腳。楊帆的手摩挲著父親腳底硬實的繭,輕撫著母親滿是劃傷的腳掌,熱淚滾滾而下。
2001年6月,楊同杰夫婦前往甘肅東鄉族自治縣考察時,此地的林木正在遭受星天牛蟲害。星天牛大面積吞噬樹木,農民欲哭無淚,苦無良策。當楊同杰前往縣政府遞交考察報告時,當地科技局、農業局干部像遇到了救星一樣,緊緊拉住他,懇請這位民間昆蟲學家想想辦法。
楊同杰慨然前往。他指導當地人重新調配了農藥,成效立竿見影。然而,他并沒有立即離開,而是繼續琢磨:一定還有什么原因導致星天牛蟲害蔓延得如此廣泛。入夜,他久久徘徊在楊樹林里,隨手抓些星天牛,喃喃自語:“小蟲子呀,我這輩子最愛的就是你們,但你們要和人類和平共處,不能危害我們呀!生存是有自然規律和法則的?!?/p>
說著說著,他恍然大悟,興奮地連夜找到縣領導,匯報了治理蟲害的另兩個關鍵方法:一是不能只種楊樹,可再種植一些其他樹種,只要樹種不再單一,蟲害自然就會減少;二是被星天牛侵蝕枯掉的樹絕不能當做木材使用,因為它的蟲卵在枯木里可數十年不死,唯一的辦法是燒掉枯木。楊同杰提出的這兩條辦法,對當地生態平衡和根治星天牛蟲害起了很大的作用。
2002年7月,楊同杰夫婦繼續他們的沿黃考察。他們在洛陽城外的北邙山附近發現了數只大蜣螂的尸體,于是一路追查過去。一天傍晚,兩人在蘭考縣黃河灘邊“扎營搭篷”,突然聽見有人大喊:
“發洪水了,快跑!”
楊同杰拉著夏慶蘭>中出帳篷。他一邊將妻子往上坡的地方狠命地推,一邊掉頭觀察。滔滔洪水正從他們帳篷50米外呼嘯而過……夏慶蘭跑了幾步,驚覺丈夫沒有跟上來,趕緊又往回跑,卻發現楊同杰正蹲在地上,若有所思。
夏慶蘭急了:“干什么呢?不要命了?”
楊同杰指著不遠處的堤岸石壁說:“你看,那只華北螻蛄……”原來有一只平時躲藏在地下土巢里的華北螻蛄,巢被水淹沒后,正拼命掙扎浮出水面,它的前開掘足已經觸到了堤岸石壁。另一只華北螻蛄也棲身在此。石壁光滑垂直,它們數次嘗試也沒辦法爬上岸逃命。
那一夜,楊同杰守了這兩只華北螻蛄10多個小時。后來,他看見了令他動容的一幕:后來出現的那只螻蛄踩在先到者的身上,兩只開掘足抓住對方頭顱,將自己身體送出水面后,再用后足踩在對方頭顱上,用力一掙,它安全脫險,蹦到了石壁上方一條混凝土縫隙里。而被“踩踏”的螻蛄自始至終極力配合,并在兄弟螻蛄逃離險境的瞬間耗盡體力,墜入了水底。
夏慶蘭給楊同杰端來方便面時,發現丈夫淚流滿面。楊同杰告訴妻子:“昆蟲的壽命都不長,有的可活六七天,有的只能存活幾分鐘,但它們有著和人類一樣的情感。你看,剛才那只螻蛄用自己的死換來了同伴的生?!保?/p>
自此,深受震撼的楊同杰和夏慶蘭更加珍愛昆蟲,悉心呵護生態。
2D03年7月,楊同杰去山西人祖山考察。一天,他正在采集罕見的山蟬標本,突然發現一條劇毒的竹葉青蛇距他僅一米之遙。兩個向導發現情況危急,急忙手持木棒和網兜,準備沖上去解救。夏慶蘭卻一把拉住他們:“我家老楊說過,不是迫不得已,絕不殺生。我們再等等?!本瓦@樣,楊同杰也用眼睛死死盯著毒蛇。雙方對峙了一個多小時,大概竹葉青蛇以為面對的是人形石頭,掉頭離開了。而楊同杰在43攝氏度的高溫下被曬得幾乎虛脫,皮膚也被灼傷,但內心欣慰無比。
從黃河考察歸來后,楊同杰先后出版了《走進昆蟲世界》、《環境與生存》、《熱血追蹤――楊同杰自費黃河科學考察日記》等科普專著,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其中,《走進昆蟲世界》成為我國第一本昆蟲科普讀物。
連續的野外考察,夫妻倆不僅耗盡了家里所有積蓄,還連累兒子將婚禮推遲了幾年,甚至四處借債。兒子對此毫無怨言。剛工作的他,將5000元積蓄遞到父親手中――這孩子,除了最基本的生活開銷,連瓶飲料都舍不得買。楊同杰眼睛濕潤了。兒子卻很男子氣地拍拍父親的肩膀說:“安全第一!還有,盡量吃得好一點!”
2009年6月24日,楊同杰夫婦背著行囊到了湖南岳陽。夫婦二人帶著攝像機、照相機、采捕網,準備沿著汨羅江進行長達3公里的考察。這個季節正是自然界多數動物的蛹化期,這給采捕標本工作帶來不少困難。有時,楊同杰捕到昆蟲觀察研究一番將它們放飛。夏慶蘭不解地問原因。他笑著回答:“放生的都是昆蟲產婦,它們是重點保護對象,抓一只相當于害了幾十只、上百只幼蟲性命。”
在無數次考察途中,他們遭遇了重重驚險:為采集刺蛾標本被刺蛾叮咬,致使楊同杰全身水腫、高燒不退;在野外患上肺氣腫,直到虛脫昏迷:在太原時全部錢物被盜,迫不得已一路討飯為生:2006年,為了節省15天繞行時間,他倆決定從木里藏族自治縣穿越最高海拔為5958米的貢嘎山南麓無人區,那里的原始森林遮天蔽日,一天有“四季”,幾乎每天夜里都面臨雨雪冰雹考驗,拉著馬尾巴爬山時一個不小心,連人帶馬一起從山坡上滾落……
在經歷了數次驚心動魄的生死考驗之后,夏慶蘭對楊同杰提出了今生唯一的一個要求:“萬一我發生什么意外,不要管我,你自己先過去?!闭f這話時,她手里捧著出發前買的唯一一瓶氧氣。盡管事后證明那瓶氧氣只夠一個人吸一分多鐘,但夫婦倆一路上互相推讓,最后誰都沒用。楊同杰久久無語,半晌才握緊妻子的手堅定地說:“我們一起來,一起回!”
當他們途經老君山時,那里已經下了半個月暴雨,隨時可能遭遇山體滑坡,但楊同杰堅持上山。結果真被他們趕上了。山崩地裂間,比腦袋還大的石頭骨碌碌往山下滾、往身上砸。楊同杰用身體護著妻子,四處躲藏……終于,他們找到一塊大巖石,在巖石下面蹲了一宿。第二天一早,當疲憊不堪的他們走下山時,只見稀有而美麗的枯葉蝶翩然于天地間,就像一幅絕美的畫。他們相擁而泣,這是老天特意給大難不死的他們送來的最珍貴的禮物。
2011年夏天,楊同杰和夏慶蘭奔赴鄱陽湖流域,考察方向是分析那里春夏大旱、湖床變草原的原因。這是一次讓夏慶蘭黯然神傷的考察。2004年沿長江流域行走時,他們在九江湖口縣驚喜地發現了不少北方沒有的蝴蝶,然而7年后再去,當年發現的一些昆蟲,比如青鳳蝶、掌鳳蝶等,都不見了蹤影。
夏慶蘭傷心到了極點,她鄭重地向丈夫提出8月趕往黑龍江。因為頭一年他們曾經在饒河縣找到過碧鳳蝶,同時也察覺到那片區域的經濟規劃沒能把環境保護考慮周全。于是,由南向北幾千里路,他們直接去了黑龍江。和頭一年相比,碧鳳蝶的數量果然減少了許多。這一次,他們目標明確,針對碧鳳蝶的保護方法擬了一份詳細報告,交給了當地政府。
從2000年到2011年,楊同杰夫婦舉債50萬元,自費考察了中國的黃河、長江、瀾滄江、怒江、黑龍江流域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區域,涉及全國22個省700多個市縣,記下考察日記200余萬字,為治理、保護生態環境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長期的野外考察、長年沒有規律的飲食,讓楊同杰患上了嚴重的膽囊炎、心臟供血不足、脊椎和頸椎骨質增生等病癥。醫生告訴楊同杰:“你就像一輛載重一噸的汽車,卻每天都拉五六噸,是在超負荷工作?!睏钔茱L趣地回應道:“螞蟻可以拖動比自己重幾百倍的東西,看來我真的比螞蟻差遠了?!?/p>
楊同杰的家里,有一間標本屋,琳瑯滿目的昆蟲標本凝聚了他的畢生心血。這里是4歲的孫女楊啟航的樂園。啟航喜歡讓爺爺講標本背后的故事。每次聽完,她都很認真地說:
”爺爺,我長大以后一定和你一樣,愛這些小動物?!?/p>
每每這時,楊同杰總會感慨萬千,他想起了自己的第一面標本墻:那時他才十來歲,仔細對照法布爾的《昆蟲記》,在野外采集昆蟲標本,再把小蟲子們釘在北墻上,并在旁邊標上采集時間、周圍草木和天氣。然而,有一天夜里風驟雨急,房梁斷了、屋子塌了,楊同杰眼睜睜地看著滿墻的標本浸入泥濘,散落風中。
楊同杰不愿再看到發生標本墻倒塌的情景,更不愿將辛勞多年獲得的研究成果深鎖在書房中,這位曾經因“暖冬危及天蠶蛾繭蛹”研究獲得全球環保最高獎的“中國法布爾”毅然做出一個決定:將自己多年來精心采集和制作的4萬多件標本無償捐贈給臨沂大學,供師生研究使用。
2011年9月初,楊同杰、夏慶蘭完成黑龍江流域昆蟲生態環境考察,正準備返回時,在當地一位農民家中意外地發現了―枚珍貴的蝴蝶標本,主人已經保存十幾年了。
楊同杰看了又看,贊了又贊,但還是只能遺憾地放下標本離開了。不料幾天后,當地旅游開發區的一個老板驅車循著他的考察足跡追來了,還帶著那枚蝴蝶標本。那個精于算計的老板提出的要求充滿誘惑:把你家中的蝴蝶標本帶到我們那里,我們共同開發旅游,每年給你10萬元。
沉默半晌,楊同杰堅決拒絕,并苦口婆心地勸對方:“我認為適當開發當地旅游資源是好事,但若像您設想的這樣,明明沒有旅游資源,卻強行開山造景,這會對原始生態造成嚴重破壞……”那個老板只好怏快地離開了。
那天夜里,楊同杰伏在帳篷空地上寫作,夏慶蘭見他一會兒喟嘆、一會兒搖頭,不禁笑了:“怎么,后悔了?”
應蒙古國南戈壁省罕博格德縣邀請,由巴市人民政府組織,委托巴市旅游局牽頭承辦,具體由烏中旗人民政府及烏中旗旅游局主辦,赴蒙古國南戈壁省罕博格德縣旅游考察團于4月15日至18日進行了考察。此次旅游考察由巴市旅游局副局長菅江左為旅游考察團團長,各旗縣旅游局局(副局)長為成員,烏中旗人民政府及烏中旗旅游局作了出境跨國旅游考察大量細致的基礎性工作,經過為期三天的旅游考察取得了圓滿成功?,F將旅游考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罕博格德縣隸屬蒙古國南戈壁省,人口3000多人,以畜牧業生產為主,人們大部分居住蒙古包,輕工業和商業不發達。該縣大力發展旅游業的積極性很高,以此來拉動經濟發展,提高當地群眾生產生活。該縣地形地貌與中旗、后旗荒漠草原沒有兩樣,草原植被的稀疏程度、植物的種類也基本相同。沙塵暴頻發,丘陵起伏不斷。
二、旅游業發展形狀
罕博格德縣主要依靠當地自然旅游資源,如發財洞、蛤蟆石、成吉思汗拴馬樁等奇山大石發展旅游業。2005年7月12日開通的中國—蒙古跨國旅游線路,主要是三個重要旅游景點。一是發財洞。傳說是一位叫柴烏嘎喇嘛在位于發財洞的這座山修行,后來修行成活佛,直至圓寂。人們對他苦心修佛,普度眾生的毅力和精神非常敬佩。來發財洞朝拜的游客絡繹不絕,其中有日本、韓國、俄羅斯、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游客。藍色的哈達掛滿了發財,各種錢幣擺滿了發財洞。二是蛤蟆石。傳說是造水的使者,是蒙古民族心中的“龍王”,是千年的風蝕景觀,極目遠眺酷似朝天哇哇喊叫的蛤蟆。三是成吉思汗栓馬樁。傳說成吉思汗遠征歐亞大陸,馳騁沙場,來到這里將套馬桿用力一戳,足足在大石頭上戳下三米多深的石洞。人們來這里觀賞成吉思汗的力大無比。
同時,開發挖掘人文旅游資源。蒙古國1921年建國,是第二個社會主義國家。1937年爆發了類似我國的一場蒙古革命,導致大量藏傳佛教寺廟被毀,僧人被殺,只留下了殘垣斷壁的遺址。從分布廣大的遺址可窺見一斑當年寺廟的香火繚繞。有一座叫朝格吉勒的寺廟,1937年被毀,現正恢復重建。我們看到駐扎的幾頂給重建工人搭建的蒙古包。寺廟石基已建起。陪同我們旅游考察的15位蒙古客人便向寺廟遺址頂禮膜拜,虔誠地向神靈祈禱保佑,口中還念念有詞。并把臉頰貼在寺廟廢墟上默默向神靈祈禱。然后,他們男男女女又向一座酷似“人根”的山峰攀巖。傳說這座山峰會給人以興奮以力量之源。他們爬在半山腰向敖包祭祀一樣祭奠一番。藍色的哈達隨處可見,可見游客經常光顧這里祭奠。隨后他們齊聲唱起了高吭、雄渾的歌謠,歌聲在山谷中回蕩,每人手指做著表示勝利的手勢,一副悠閑自得、躊躇滿志,甚至是凱旋而歸的神態。我們幾個從巴市過去的客人則想觀賞一下蒙古國異國蒙古包的一番情景。其實,他們的蒙古包與我國蒙古包沒有什么兩樣,點著酥油燈,還有蓄電池照明,供奉著神靈,擺放著古色古香、畫著蒙古民族吉祥圖案的生活用具,睡著蒙古式床,蒙古包墻壁吊著掛毯。對來的客人熱情招待,雖然翻譯說我們是來自異國他鄉,主人也一樣熱情的給倒上了熱氣騰騰的奶茶,端出了奶酪、茶食、方糖等食品。不分地域、國度的游牧民族熱情好客的純樸風情呈現在我們的面前,我們仿佛回到了久別重逢的草原故鄉…….
我們又來到哈布其旅游度假村。沿途看到四五只黃羊在飛速地奔跑,深棕色的駱駝膘肥體壯,悠閑地吃著草。被游客稱之為“櫻桃灘”的櫻桃花竟相開放,姹紫嫣紅,一派春光明媚的景象。不時引來天上飛來的候鳥過來棲息覓食嬉戲。來到度假村首先耀入眼簾的是七八頂潔白色移動式蒙古包(是蒙古國當地制作的)。與我國的蒙古包一樣。而驚奇的是,這里從我們包頭市進口了先進的淋浴、衛生間設施,還有用來接待游客做飯的廚房,是蒙古包餐廳的附屬設施。設施制作精美,干凈衛生,白色墻體藍色封頂,與藍天白云天然合成,遙相呼應,讓游客眼睛為之一亮。在荒漠草原能看到這樣的度假村,可見經營者的獨具匠心、別出心裁。真正見證了“荒漠戈壁處,又見炊煙起”的田野生活。讓游客既享受了游牧民族住蒙古包、吃野餐的風味,又在荒漠草原體驗了具有現代都市氣息的生活設施,巧妙地將游牧生活與現代都市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既回歸了大自然的懷抱,又領略了現代都市生活的時尚風采,給游客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讓游客產生了返璞歸真的奇思妙想。隨行考察的巴市旅游局的副局長菅江左興趣盎然地說,這條線路實現了跨國旅游,一睹了異國風情,實現了旅游六大要素 “行、游、玩、吃、購、娛”的四大要素功能。如何能在“玩、娛”上作文章,如開生日PT、篝火晚會等娛樂活動,將跨國旅游向更深層次延伸和拓展......
哈布其度假村經理普日布給我們介紹說,根據旅游度假村發展的現狀和規模,逐步將在購買和娛樂方面擴大規模,讓旅客玩得開心,住得滿意,推動度假村旅游業的發展。
陪同我們旅游考察的蒙古國南戈壁省客人在省計委主任及工商會主席的帶領下,攜同該省各大旅游景區負責人15人,前來我們巴市烏中旗旅游考察。這也是我們旅游考察的回訪。兩地旅游考察團在烏中旗簽定了開發旅游業的合作意向書。意向書中規定,雙方共同促進兩地旅游業發展,共同為實現跨國旅游朝著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而不懈努力。盡快實現甘其毛道口岸常年通關,讓第三國進入兩國旅游觀光。
三、旅游考察的體會與收獲
通過旅游考察,感覺到蒙古國南戈壁省非常重視旅游業的發展,重點表現在被毀寺廟的恢復重建上,展現其人文景觀的歷史全貌。全省各大旅游景區的宣傳畫冊、光碟等旅游宣傳促銷資料齊全,這些宣傳資料圖文并茂,印制精美,頗具一定的紀念意義和收藏價值。景區景點重點突出特色旅游,如蒙古駱駝沙漠探險、梭梭林神秘游、成吉思汗古戰場演繹與傳說以及寺廟建筑等自然特色旅游景觀。
其次,感受到蒙古人民熱愛大自然,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良好的生產生活習慣。表現在不亂扔雜物,亂丟廢棄物。即使是在荒蕪人煙的奇山大石上也書寫著“愛護大自然,不準破壞自然旅游資源”的標語,不準亂動一草一木旅游資源。
再次,在餐飲上,可以說是蒙西合壁。既有分餐制的西方飲食文化,吃甜點、飲紅酒的嗜好;也有以吃肉食為主的蒙餐習俗。親身感受到了蒙古人民節約、儉樸、不奢侈浪費,一切源于自然的良好飲食習慣。不酗酒,不強行勸酒,少吸煙(特別是在用餐當中更講究很少吸煙)。生存環境惡劣并沒湮滅蒙古人民求文明、求發展的信心、勇氣和本性!他們良好的文明習俗讓我們考察團一行肅然起敬,這些良好的生活習俗也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關鍵詞:高昌;地面佛寺;類型;分期
中圖分類號:K879.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7)02-0084-08
Abstract: The Buddhist temples in Khocho include three basic systems of construction, meditation-centered, chaitya-centered, and the pattern of meditation before a stupa. The structural forms, themes of mural paintings, and decorative patterns and inscriptions in these types of temples can further be compared with those in cave temples in Qiuci, Karashahr, and the Hexi regions. The temple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were constructed over four periods of time, namely the early 5th century, the late 6th to the 8th century, from the late 9th to the middle of the 10th century, and from the Western Xia to the Yuan dynas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rigins, developments, and influences of the temples of different systems in different periods.
Keywords: Khocho; temple; classification; periodization
高昌地面佛寺遺址{1}主要分布于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勝金口和小阿薩遺址。據格倫威德爾所記,高昌故城原存佛教遺跡64處,勝金口原存地面佛寺9處。另據李肖調查,交河故城現存地面佛寺20處。賈應逸從形制布局的角度,將交河故城寺院遺址劃分為具備組合關系的建筑群與單體佛堂兩類,分別對“殿堂”和“主殿中的基座”以平面形制的不同進行類型劃分,并推測了幾處寺院遺址的大致年代[1]。李肖將交河故城地面佛寺分為五種類型,另對E5、E6、E7等寺院的營造年代進行討論[2]。限于考古材料,學者僅對高昌少數地面佛寺進行了年代推定。高昌故城Z寺佛殿繪塑題材明確,佛殿、佛塔與青藏、敦煌地區同類佛塔形制相近,營建年代被確定為西夏至元代[3]。M寺因出土《涼王大且渠安周造祠碑》,寺院年代為445年前后[4]。孟凡人通過對寺院出土遺物年代的判定,認為高昌故城中存在一批營建于唐西州至回鶻時期的地面佛寺[5]。森安孝夫δδ嶠逃敕鸞趟重寺院的K寺也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6]。
高昌故城現存地面佛寺遺址殘毀嚴重,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零散{1},多數寺院整體形制布局不清楚,但格倫威德爾[7,8]、勒柯克[9]、斯坦因[10]等人的考察報告中詳備的寺院實測圖、平面示意圖、素描、照片和文字記錄,為地面佛寺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能。交河故城現存地面佛寺數量較多,并進行過數次考古調查與發掘{2},但除少數幾座規模較大的寺院外,其余佛寺形制布局不甚明確。具備考古學類型劃分與年代判定意義的塔廟,多數只殘存塔基部分,塔柱原有形制無法確知,佛殿壁畫與泥塑多已殘毀,無法辨識其繪塑題材。探險家對于交河故城佛寺的記錄又較簡略。這些都造成對交河故城地面佛寺進行全面研究的困難。勝金口與小阿薩地面佛寺遺址皆存有較為較豐富的圖像和文字資料,且保存狀況較好,可以將筆者的調查資料與之前探險家的考察報告相互比對。
有鑒于此,本文的研究對象為:
1. 高昌形制布局明確、時代判定因素可靠的地面寺院{3}。格倫威德爾在繪制寺院平面示意圖時,多只繪出塔廟或佛殿等地面寺院的中心性建筑,多數地面佛寺的整體布局并不完整。不過,塔廟或佛殿是寺院最為重要的中心建筑,是寺院類型與分期研究的關鍵。故本文所選研究對象為高昌故城中21處{4}、勝金口4處、小阿薩、交河故城10處地面佛寺遺址。
2. 交河故城存在大量單體佛堂,形制與寺院中的塔廟相近,兩者存在密切的關聯,但其塔柱多只殘存塔基,無法深入研究,不在本文研究之列。
一 地面佛寺的類型劃分
依據寺院中心建筑種類的不同,可將高昌地面佛寺分為三種類型:
A型:以佛殿為寺院中心建筑。根據佛殿平面形制的不同,可分為四種形式:
Ⅰ式:平面呈縱長方形,正壁前塑像臺,其上塑坐像。包括高昌故城M寺(圖1)。
Ⅱ式:平面呈橫長方形。包括交河故城E-5-17號佛殿、E-12號寺院、E-25[1]{5}號寺院(圖2)、E-3號寺院、E-11-74號佛殿。
Ⅲ式:佛殿以建筑組合形式出現,即中間為橫長方形佛殿,前方兩側為對稱分布的兩座配殿,三殿平面呈“凹”字形。包括交河故城E-7號寺院(圖3)。
Ⅳ式:方形佛殿外環繞回廊,平面呈“回”字形。包括高昌故城E寺、V寺、寺A號建筑,交河故城E-25[2]號寺院,勝金口1號寺院、5號寺院、7號寺院、9號寺院(圖4)。
B型:以塔廟為寺院中心建筑。依據塔廟中心佛塔形制的不同,可分為四種形式:
Ⅰ式:塔廟中心為方形仿漢式木構樓閣佛塔,頂部有圓柱形覆缽。包括高昌故城寺(圖5)。
Ⅱ式:塔廟中心為方柱形佛塔,下層四面各開一龕,其上分層開龕,頂部有圓柱形覆缽。包括高昌故城寺、W寺、寺、寺,交河故城E-27號寺院(圖6)。
Ⅲ式:塔廟由前、后兩部分組成。前半部為方形或長方形佛塔,后半部于佛塔背面或塔廟后壁塑涅像。佛塔正面或四面塑像。包括高昌故城H′寺、T寺、I′寺、Ц寺(圖7)。
Ⅳ式:塔廟中心為方形塔柱,四面開龕或四面塑像。包括高昌故城A寺、Q寺、T′[1]寺、Б[1]寺、寺與K寺之間的寺院,交河故城E13-1號塔廟、E-11-61號塔廟、E-16號寺院(圖8)。
C型:寺院中心建筑為前殿后塔式布局。寺院由前、后兩部分構成,前部為橫長方形佛殿,后部為十字折角形佛塔。包括高昌故城Z寺、w寺、小阿薩佛寺遺址(圖9)。
二 各類型單體地面佛寺的年代
(一)地面佛寺相對年代的排比
高昌各地面佛寺在空間分布上相互獨立,尚未發現不同寺院間的疊壓、打破關系。各寺院改變形制布局的重修、改建現象亦極少,能夠確認的只有三處,即高昌故城寺東北角被改建為E寺,交河故城E-25[1]由橫長方形佛殿改建為“回”字形佛殿。由此可知,塔柱四面分層開龕的塔廟早于“回”字形佛殿,橫長方形佛殿早于“回”字形佛殿{1}。
寺院疊壓、打破和重修、改建遺跡現象的缺乏為排比不同類型寺院的相對早晚關系造成了阻礙。因此,只能通過對各類型寺院中單體寺院年代的考訂,得出各類型寺院營建的絕對年代,再結合前文寺院類型的研究結論,明確高昌地面佛寺的分期序列與發展演變狀況。
(二)各類型單體佛寺的營造年代
1. A型寺院
作為A型Ⅰ式的M寺曾出土《涼王大且渠安周造祠碑》,碑文記:“涼承平三年,歲次大梁,月呂無射,量工興造。”故而寺院營建的年代為大涼承平三年,即445年前后。
北朝地面佛寺雖然十分突出佛塔的中心地位,但以佛殿為主體建筑的寺院亦為數不少?!堵尻栙に{記》所記近50處佛寺中,只有15處佛寺建塔,其余皆以佛殿為寺院中心建筑[11]。南朝地面佛寺以佛殿為中心的形式則更為流行{2}。且中原內地和南方地區的佛殿多為橫長方形,周繞僧坊、講堂、回廊等建筑。這樣的佛殿樣式及寺院布局形式與A型Ⅱ式寺院相同。故推測此類型寺院的出現時間約為5―6世紀。
A型Ⅲ式橫長方形佛殿及前方兩側構筑對稱分布配殿的形制與敦煌莫高窟隋代第433窟窟頂經變、初唐第338窟北壁說法圖、盛唐第217窟北壁觀無量壽經變、盛唐第225窟南壁龕頂阿彌陀經變中的佛寺布局相近。敦煌壁畫中以“凹”字形平面建筑群組作為中心建筑的佛寺在中唐以后則不多見[11]63-69。據此,可推定高昌A型Ⅲ式佛寺營建于隋至中唐的6世紀后期至9世紀后期。
A型Ⅳ式為平面呈“回”字形的佛殿,高昌故城E號建筑前壁殘存儒童本生佛本行經變,左甬道內壁殘存兩幅佛本行經變底部,V寺右甬道底部殘存佛本行經變,寺A號建筑甬道繪佛本行經變,勝金口1號寺院甬道壁面繪佛本行經變[7]89,42,61,131。此類佛殿的洞窟形制、壁畫題材及分布位置皆與柏孜克里克第15窟、第20窟相同。柏孜克里克第15窟、第20窟屬于9世紀末至10世紀中葉的回鶻早期[1]427-428,故A型Ⅳ式的興建年代當為9世紀末至10世紀中葉。
2. B型寺院
B型Ⅰ式寺塔廟中心為方形仿木構三層樓閣式佛塔,頂部有圓柱形覆缽,佛塔底層較高,兩側及后方原為環繞佛塔的甬道,佛塔中雍投ゲ閿Ω哂詰筆鋇牡疃ァ4慫廟的形制布局、佛塔樣式與吐峪溝溝東區塔廟窟K18相同,當營建于同一時期。K18形成于5世紀前期[12],故寺的營造年代當為5世紀前期。
B型Ⅱ式塔廟中心為方柱形佛塔,下層四面各開一龕,其上分層開龕,頂部有圓柱形覆缽。此種佛塔樣式在高昌地區似為頗流行,且多出現于規模較大的地面佛寺中。高昌故城寺,環繞中心塔廟左、右、后三面皆建形制相同的僧坊。僧坊原為上、下兩層,下層僧坊每間平面呈縱長方形,前、后兩進,前室前壁開門、窗,前、后室之間的隔墻上開方形明窗,其下為拱門,后室后壁開圓拱形龕[7]79-80。吐峪溝溝西區以第12窟(吐魯番地區文物局編號)塔廟窟為中心,兩側對稱分布一排僧房窟,亦為上、下兩層,下層僧房窟的形制與高昌故城寺相同,應是石窟寺對地面寺院僧坊的模仿。兩者營建年代相近。吐峪溝溝西區第12窟與兩側僧房窟為統一規劃營造的洞窟組合,故第12窟與兩側僧房窟的營建基本同時。第12窟主室中心為四面開單層龕的方形塔柱。敦煌同類塔廟窟出現于545―574年[13]。同時,第12窟塔柱左面、背面圓拱龕兩側殘存帶泥塑忍冬紋的龕柱,與敦煌莫高窟第285窟正壁及左、右壁龕兩側龕柱上的忍冬紋樣相同,年代較接近[14],而莫高窟第285窟始建年代為西魏大統四年(538)或稍后[15]。另外,第12窟主室左壁下方殘存一排聯珠獸頭紋,此類裝飾紋樣流行于6世紀末至8世紀初[16]。因此,第12窟的年代當為6世紀后半葉至8世紀初的L氏高昌至唐西州時期。由此可知第12窟兩側僧房窟的營建年代,進而得知高昌故城寺僧坊的形成時代,最后得知寺中心塔廟也可能營建于L氏高昌至唐西州時期即6世紀后半葉至8世初。
在B型Ⅲ式高昌故城I′寺南壁出土的說法圖等壁畫[7]圖版2中,聽法菩薩與吐峪溝溝西區第12窟主室說法圖中脅侍菩薩的造型、寶冠、瓔珞樣式及披著方式,結跏趺坐佛相同。前文已知吐峪溝溝西區第12窟的開鑿年代,故B型Ⅲ式的形成年代可能為6世紀后半葉至8世紀初的L氏高昌至唐西州時期。
B型Ⅳ寺與K寺之間的寺院出土兩幅壁畫,一幅為聽法菩薩、弟子像,其菩薩造型、瓔珞與寶冠的樣式和吐峪溝溝東區K27相同,K27開鑿于6世紀左右。弟子造型、僧衣樣式與吐峪溝溝西區第20窟、吐峪溝溝東區第32窟禪觀圖像中的禪觀僧的相同。另一幅為菩薩立像,左有墨書榜題:“行者系念思惟眾葉間生……”[9]圖版10,此題記內容與吐峪溝溝西區第20窟(吐魯番地區文物局編號)前室右壁禪觀圖像中“行者觀想樹葉一一樹葉……”墨書榜題內容相近。吐峪溝禪觀壁畫繪制年代為6世紀中葉至7世紀中葉[17],結合前文所引莫高窟塔廟窟塔柱四面開龕形制出現的時間,可知寺與K寺之間寺院的形成年代當為6世紀后期至7世紀中葉。
Б[1]寺塔柱應為四面開龕或四面塑像形制,塔廟側壁于深紅色背景上,用白色顏料繪制蓮蕾、圓圈紋和四棱形寶珠[7]107。此種繪制技法與紋樣題材在吐峪溝最早期的洞窟溝東區K18、溝西區NK2中即已出現[18],直至吐峪溝溝西區第20窟、溝東區第32窟禪觀圖像中,仍是常見的裝飾紋樣??紤]到莫高塔廟窟中塔柱四面開單層龕的出現時間,筆者認為,將此寺的年代推定為6世紀后期至7世紀中葉較為合適。
高昌故城T′寺由東、西兩部分構成,西部建筑出土了與柏孜克里克第14窟正壁左側相同的阿彌陀凈土變,又發現了身著蒙古衣冠的女供養人,屬于回鶻臣服蒙古后的壁畫。但據勒柯克所記,在此間建筑南墻的房柱上曾發現漢文題記,其中出現了武周新字,因而將此組建筑的年代確定為717年{1}。西側建筑明顯經過重修改建,寺院始建年代應早于回鶻壁畫的年代。故而作為同一組建筑的東側塔廟,其營建年代可能為武周新字流行的載初元年(689)至長安四年(704)。
綜合以上各寺院年代的研究結論,可知B型Ⅳ式的形成年代當為6世紀后期至8世紀初的L氏高昌至唐西州時期。
3. C型寺院
高昌故城Z寺、w寺十字折角形佛塔與莫高窟第285窟元代灰身塔的形制相同,又與阿里托林寺迦莎殿、江孜白居寺吉祥多門塔、扎囊縣桑耶寺綠塔[19]的平面相近。Z寺前部佛殿中的壁畫題材已被考證為藏傳佛教的五方佛[3],年代為西夏至元代。
三 各類型地面佛寺的分期
由各類型單體寺院的營建年代結論,可知高昌地面寺院可分為四個時期:第一期為5世紀前期的高昌郡時期,包括A型Ⅰ式、B型Ⅰ式寺院;第二期為6世紀后半至8世紀初的L氏高昌至唐西州時期,包括A型Ⅱ、Ⅲ式,B型Ⅱ、Ⅲ、Ⅳ式寺院;第三期為9世紀末至10世紀中葉的回鶻高昌時期,包括A型Ⅳ式寺院;第四期為西夏至元代,包括C型寺院。分期結果如附表。
通過對高昌地面寺院中心建筑的類型劃分和年代研究,可以明確高昌寺院中心建筑存在三個基本的發展譜系:第一譜系以佛殿為寺院中心。佛殿最初為縱長方形,后演變為橫長方形,再于橫長方形佛殿前方兩側營造相互對稱的配殿,最后于方形佛殿外環繞回廊,形成“回”字形佛殿;第二譜系以塔廟為寺院中心,佛塔是塔廟的中心,佛塔最初為方形仿木構樓閣樣式,后演變為方柱狀四面分層開龕式,之后塔廟整體空間被劃分為前、后兩部分,前部為方形或長方形佛塔,后部于佛塔背面或塔廟后壁塑涅像,最后于佛塔四面開龕或四面塑像;第三譜系為形制特殊的前塔后殿式布局。
作為聯系犍陀羅、中亞、塔里木盆地南北緣與河西地區的關鍵節點,高昌佛教與犍陀羅、龜茲、于闐、涼州、敦煌、青藏地區的佛教系統有著密切關聯[20]。而高昌地面佛寺的發展譜系則能夠體現不同地區對高昌佛教的影響。
4世紀后期至5世紀前期,在后涼、西涼、北涼治下的高昌郡與涼州地區存在密切關聯,涼州佛教是此期高昌佛教的主流。營造佛殿是涼州佛寺中流行的做法。同時作為北涼王家石窟寺的天梯山第1窟、第4窟塔柱皆為仿木構樓閣的樣式[21]。涼州地區在地面佛寺中營造佛殿、塔廟中塔柱規制為仿木構樓閣樣式的寺院營造方式在高昌第一期地面佛寺中皆有體現。涼州的寺院營造模式當直接影響到高昌寺院的規制。
L氏高昌至唐西州時期,高昌地面佛寺同時受到敦煌與龜茲、焉耆地區兩大佛教系統的影響。
高昌A型Ⅱ式的寺院形制c中原內地及南方地區的以橫長方形佛殿為中心、周繞僧坊、講堂、回廊的寺院聯系緊密。A型Ⅲ式主殿兩側設置配殿的做法頗見于敦煌隋至中唐時期壁畫中的佛寺。B型Ⅱ式塔廟于方形塔柱上分層開龕的做法則與承繼了北涼開窟傳統的張掖馬蹄寺第2窟,金塔寺東、西窟,酒泉文殊山前山千佛洞、萬佛洞,后山古佛洞等的塔柱樣式相同[22]。高昌B型Ⅳ式地面寺院塔廟于塔柱四面開龕,而敦煌莫高第二期(525―545年)塔廟窟開始出現四面開單層龕的形式,第三期(545―574年)塔柱流行四面開單龕[13]226-228。上述幾點足見河西對高昌地面寺院的影響。
B型Ⅲ式塔廟前塑大型坐像、后塑涅像的布局形式與龜茲大像窟、焉耆錫克沁第3、5、6、7、8、9(晁華山編號)等窟前塑大型立佛、后繪塑涅像的做法相近,應是對龜茲、焉耆等地石窟寺布局形式的模仿。
回鶻高昌時期,A型Ⅳ式平面呈“回”字形布局的佛殿是高昌地面佛寺和石窟寺中頗為流行的樣式。此種形制的地面寺院在焉耆錫克沁佛寺遺址中也極為常見,如A2、B4、B8、C4、C56、F4、K10、(奧登堡編號)等建筑[23]。雖然兩地此類寺院的影響關系還不甚明確,但此種寺院形制對于研究高昌、焉耆在此時段的關聯至關重要。
回鶻高昌臣服蒙古后,受到藏傳佛教的強勁影響。地面佛寺也開始摹寫青藏地區佛寺的形制,出現了前殿后塔的寺院格局。
參考文獻:
[1]賈應逸.新疆佛教壁畫的歷史學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371.
[2]李肖.交河故城的形制布局[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40-139.
[3]陳愛峰,吾買爾?卡德爾.高昌故城東南佛寺與藏傳佛教[J].中國藏學,2013(4).
[4]榮新江.《且渠安周碑》與高昌大涼政權[C]//燕京學報:新5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65-92.
[5]孟凡人.新疆考古論集[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10:37-63.
[6]森安孝夫.ソグドからウイグルヘ[M].東京:汲古書院,2011:545-550.
[7]格倫威德爾.高昌故城及其周邊地區的考古工作報告(1902―1903年冬季)[M].管平,譯.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
[8]格倫威德爾.新疆古佛寺:1905-1907年考察成果[M].趙崇民,巫新華,譯.賈應逸,審校.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613-624.
[9]勒柯克.高昌――吐魯番古代藝術珍品[M].趙崇民,譯.吉寶航,審校.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62.
[10]斯坦因.亞洲腹地考古圖記:第3卷[M].巫新華,等,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附圖XXIV.
[11]蕭默.敦煌建筑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63.
[12]李裕群.吐魯番吐峪溝石窟考古新發現――試論五世紀高昌佛教圖像[G]//石守謙,顏娟英.藝術史中的漢晉與唐宋之變.臺灣:石頭出版社,2014:95-126.
[13]李崇峰.中印石窟寺比較研究――以塔廟窟為中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227-228.
[14]敦煌研究院.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第1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圖114.
[15]樊錦詩,馬世長,關友惠.敦煌莫高窟北朝洞窟的分期[C]//敦煌文物研究所.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第1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185.
[16]宿白.考古發現與中西文化交流[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66-67.
[17]宮治昭.吐峪溝石窟壁畫與禪觀[M].賀小萍,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06-119.
[18]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邊疆民族考古研究室,吐魯番學研究院,龜茲研究院.新疆鄯善縣吐峪溝東區北側石窟發掘簡報[J].考古,2012(1).
[19]宿白.藏傳佛教寺院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64,142,60.
[20]馮承鈞.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論著匯輯[M].北京:中華書局,1957:48-83.
[21]敦煌研究院,甘肅省博物館.武威天梯山石窟[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6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