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3 11:22:21
序論:在您撰寫古詩詞教學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古詩詞是我國上下五千年文化積累下來的成果,也是中華民族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古詩詞就是用精煉的句子來表達復雜的情感,蘊含了古人豐富的想象力和優美的韻律。如何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古詩詞呢?
一.誦讀全文,體會作者的感情傾向
在最近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中可以了解到:學習古詩詞可以通過誦讀、積累古文字義、感悟古詩的感情和韻律。這是《語文課程標準》對于學習古詩詞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實踐過程中,由于古詩詞年代都較為久遠,當時的生活環境與現在的生活環境差異較大,再加上初中生的生活閱歷有限,想要深入理解古詩詞的意義就比較困難。對于初中生來說,都是十幾歲的青少年,這個時期的學生,既具備了小學生的記憶力優良的特點,也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所以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當充分利用初中生的這些特點,多讀多背。這種背誦記憶,是要建立在學生對整首詩的意思有了大致了解的基礎上,死記硬背當然是不行的。要讓學生對整首詩的意思有大致了解,就需要進行多次誦讀,誦讀的次數越多,就越容易理解古詩詞的大意,也可以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傾向。作者的情感傾向就好比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不僅對后續的背誦可以起到輔助作用,也可以幫助學生進行古詩詞翻譯。當學生能夠理解記憶的古詩詞越多,積累的知識就越多,想要學好古詩詞,基礎知識的積累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古詩詞中還蘊含了節奏感,古詩詞中的平仄對仗和抑揚頓挫,都是精華,有的詩詞纏綿悱惻,有的詩詞慷慨激昂,有的詩詞節奏明快,都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地方。所以教師除了教授學生專業解題技能之外,還應當帶領學生感悟古詩詞中的美感。
二.拓展思維,感知詩詞意境
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之下,許多教師為了讓學生考出高分,使用死記硬背的教學模式,認為背的越多越好。雖然這種教學模式確實在短時間內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提高了成績,但是也影響了學生對于古詩詞的理解和認知。在筆者的調查過程中,有許多學生認為學習古詩詞很痛苦,不能理解意思,還要死記硬背,這更是難上加難。
在筆者看來,古詩詞中最精煉之處就是在于古人用簡單的詞語抒發復雜的情感,專業術語就是“含蓄雋永”。比如:在教授溫庭筠的《望江南》時,整首詞主要是描述了一個深閨女子對于心愛之人的思念之情,但是學生基本上只能看到女子清晨起來梳洗遠眺的樣子。這時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拋出橄欖枝,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女子在梳洗時要遠眺,再結合她的處境,處于深閨之中的女子,遠眺,不是思鄉就是思念心愛之人。這樣學生就有了一個思考的方向,然后教師再說出正確答案,規范學生的語言組織。
三.結合生活鑒賞詩詞
有少數教師非常認真地講解了古詩詞的意思,但是因為只是從傳授知識的途徑來講課,所以學生只能對古詩詞的大意有所了解,不能從整體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傾向和藝術特點。在考試過程中,碰到古詩詞鑒賞的題目,依舊是不會做,不理解,學習成績不能提升。
古詩詞雖然是用簡單的語言表達復雜的情感,但是古詩詞卻都是源于生活,所以教師在課堂上應當讓學生設身處地,將自己置于詩詞的環境中。這樣就更容易理解作者為什么會生出這樣的情感,這種方法可以有效解決古詩詞鑒賞中,傳統教育模式帶來的不能理解的窘境。比如:在教授李白《將進酒》時,先讓學生誦讀全文,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然后將李白寫文章時的背景際遇告訴學生,讓學生主動融入到作者寫作的環境之中,了解“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豪邁胸襟。
關鍵詞:古詩;教學;語文
古詩詞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做好詩詞教學對孩子傳承和發揚我們的民族文化精神有著重大意義。詩詞教學往往是老師難教學生難學的,我們要從基礎抓起,爭取讓每個學生都能學好它。下面筆者對詩詞教學進行淺析:
一、古詩的分類
按照音律分類,我們可以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
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分為兩種,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 ①一種稱“絕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簡稱五絕,七言的簡稱七絕。②一種稱“律詩”,每首八句,五言的簡稱五律,七言的簡稱七律,超過八句的稱為排律(或長律)。
律詩格律極嚴,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韻有定位(押韻位置固定),字有定聲(詩中各字的平仄聲調固定),聯有定對(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詩,每首四聯八句,每句字數必須相同,可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詩定格基礎上加以鋪排延續到十句以上,則稱排律,除首末兩聯外,上下句都需對仗,也有隔句相對的,稱為“扇對”。再如,絕句僅為四句兩聯,又稱絕詩、截句、斷句,平仄、押韻、對偶都有一定要求。
古詩詞講究格律,是有聲的畫,所謂“大珠小珠落玉盤”,即是對音樂的描繪,也是古詩詞特有的韻致。古詩詞格律深奧、難懂,教學時不必向學生傳授系統的格律知識,但也要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要求學生讀出古詩詞的韻律。首先向學生指明古詩詞押韻的特點,如唐代詩人孟浩然的《春曉》?!按好卟挥X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教學此詩要讓學生明白第一、二句押的是iao韻。其次,指導學生誦讀古詩詞的技巧。這可以從朗讀的重音、停頓、速度、語調等入手。教師和學生朗讀相結合,通過多讀,體會古詩詞語音抑揚頓挫的特點。
二、詩歌的語言
古詩詞遣詞造句簡煉精當,其中一些字詞的巧妙運用(如變化詞性,拓寬詞意,改變字序),如畫龍點睛帶活了全詩。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活用一個“綠”字,生動形象地把春風使江面披上綠裝的過程寫活了。教學中,有意引導學生抓住“詩眼”,細細品味。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和用語的精妙。突破古詩語言的樊籬,教學中要注意古今字意的異同。
(1)有些字古今通用,如“門泊東吳萬里船”,“泊”、“船”。
(2)要讓學懂得漢語古今的變化。“渭城朝雨輕塵”中的“朝雨”即“早晨的細雨”?!斑h上寒山石徑斜”,“徑”即“小路”。
(3)還要注意讓學生了解古今異義的字。如“停車坐愛楓林晚”中的“坐”。古詩詞教學要在理解字、詞意的基礎上領會句、篇,抓住作者的構思,引導學生去領會,從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詩歌的語言。
三、古詩的想象
古詩詞作者憑借豐富的想象,運用比喻、夸張、擬人、形容等手法,創造生動、形象的藝術形象,表達思想感情。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并通過聯想,使詩情畫意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畫面。
首先,古詩語言往往有較大的跳躍性。教學時要通過想象把其中的空白填補起來或加以聯綴,從而獲得全詩的完整形象。如《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詩中“問童子”,問的是什么?詩中留下空白,但可以“言師采藥去”的回答想象出問的是“你的師傅去了哪里?”這樣想象,詩就完整了。
其次,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寫成詩句,需要引導學生想象比擬事物和被比擬事物在形象上的聯系。如“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教學中讓學生明白“春風”和“剪刀”有什么形象相似性。
再次,用夸張手法寫成的詩句,需要讓學生想象出通過夸張所表達的激情,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是銀河落九天?!边€要讓學生想像出瀑布從高空飛落的宏偉壯觀氣勢,體會詩人的贊嘆之情。另外,古詩詞的寫作年代有其特定的社會環境、人文環境,詩人又有各自不同的思維方式,我們的思想與古人存在一定距離。所以要進一步了解古詩詞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就必須借助想象來達到。
四、古詩詞的意境
關鍵詞:古詩詞 誦讀 改寫 積累
學習古詩詞,對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化,讓學生受到中華民族深厚文化底蘊的熏陶,有著重要的意義。筆者在新教材的教學實踐中,對古詩詞的教學方法作了些探索,收效良好。我的做法是:重誦讀,倡改寫,抓積累。
一、誦讀——感悟詩情畫意。
古詩詞有凝練而優美的語言,嚴格而鏗鏘的韻律。因此,古詩詞教學離不開讀。但這種讀不只是簡單的按節奏讀,更不是唱讀?!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弊x詩,應該是吟詩,是對詩歌深刻領悟之后對詩歌的一種藝術再創造。在誦讀中,展現詩詞中的春花秋月,湖光山色;表現詩人開闊的胸襟,離別的依戀,思想的愁緒……通過誦讀,讓學生真正感悟到詩詞的韻味和魅力,從而受到感染、熏陶,激發起學生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熱愛。
重誦讀,應該注意如下問題。
1,教給學生一些朗讀技巧。
誦讀是一種藝術,需要掌握一些朗讀技巧。因此老師要教給學生諸如停頓、重音、節奏、語調等一些朗讀的方法。
2,抓住關鍵詞語進行點撥。
古詩詞的語言高度凝練,豐富的內容,深沉的情感往往只通過幾十個字表達出來。這給理解詩詞帶來了一些困難。教師必須抓住關鍵詞語點撥學生,讓學生領悟詩詞中的詩情畫意。如教學《錢塘湖春行》一詩,我抓住“平”、“低”二字,讓學生領略春水初生、水天相接的壯觀景象;抓住“爭”、“迷”二字,讓學生感受鶯歌燕舞、姹紫嫣紅的勃勃生機。
3,在誦讀中感悟,在感悟中誦讀。
誦讀與感悟不是截然分開的。應該是在誦讀中感悟,在感悟中誦讀?!饵S鶴樓》中崔顥的感慨和鄉愁,《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劉禹錫的憤懣和樂觀,《泊秦淮》中杜牧的憂憤,《夜雨寄北》中李商隱的深情……都必須在反復誦讀中才能領悟,而只有在深刻領悟之后才能誦讀得更有情味。
4,采用多種誦讀形式。
在教學中,不要拘泥于單一的齊讀,可以采用多種誦讀形式,如范讀、齊讀、自由讀、比較讀、配樂讀、表演讀,還可以舉辦詩詞朗誦會,以激發學生讀詩的興趣和積極性。
二、改寫——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教學的重點。在古詩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最好的方法就是改寫——將詩詞改寫成記敘文或者散文。在改寫中,學生要發揮聯想和想像,在不改變詩詞主題的前提下,豐富詩詞中出現的人物、景物、事件,增加詩詞中未點明的時間、地點、環境、情節,使短小精悍的詩詞變成曲折生動的記敘文或者雋永優美的散文。這對激發學生的創造語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大有裨益的。教材中的古詩詞都是改寫的好材料。我在教學中,讓學生把《木蘭詩》、《石壕吏》改寫成記敘文,把《錢塘江春行》、《書湖陰先生壁》、《望岳》、《游山西村》等改寫成散文,學生對此很有興趣,改寫的作品中不乏佳作。如一同學改寫《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是這樣寫的:“那次,我和幾個友人在溪亭飲酒賦詩,觥籌交錯,詩性勃發,不勝酒力的我,也盡興喝了幾杯,竟然喝醉了!不覺日落西山,駕舟回府,卻忘記了歸路。將船劃進了荷花深處?!趺崔k?怎么辦?’驚起了棲息在那兒的鷗鳥白鷺……“
三、積累——吸取詩詞精華。
新大綱倡導學生學語文要“感悟、積累、熏陶”。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有許多值得積累的東西。必須讓學生積累下來。從而吸取古詩詞中的精華,運用到今后的閱讀寫作中去。我知道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積累。
1,積累成語。
很多成語源于古詩詞。如“撲朔迷離”源自《木蘭詩》中的“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柳暗花明”出自《游山西村》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老驥伏櫪”來自《龜雖壽》中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2,積累小故事。
古人寫詩填詞善用典故。如《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的“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引用了向秀哭嵇康和王質觀棋爛柯的故事,《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引用了“花”的典故。
3,積累流傳廣泛、蘊含豐富的詩句。
新教材中選編的古詩詞,有很多流傳廣泛、蘊含豐富的名句,這些名句,經久不衰,膾炙人口,成了至理名言。如: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4,積累文學常識。
學習古詩詞,要從這些古詩詞中積累一些古代文學常識,如一些作家的名、字、號、朝代、作品等,還有一些作家的稱號或并稱,如:
“詩圣”:指杜甫。
“王孟”:指王維、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
“初唐四杰:”指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人,唐代初年的詩人。
“小李杜”:指李商隱、杜牧,晚唐詩人。
古典詩詞是我國的瑰寶,是浩瀚中華古老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初中語文教材選取的古詩詞內容極為豐富,藝術感染力極強,是對學生進行中華文化的熏陶、培養,激發學生的美感和想象,拓寬知識面,提高他們人文底蘊的極好材料。因此,雖然古詩詞誦讀的內容考試時分值不高,教學的時間的確很緊,但我們仍然不能對其泛泛而談。我認為,我們在教學古詩詞時應緊扣“賞析”二字。針對目前教材的古詩詞,我把它歸為以下幾種賞析方式;
一、朗讀式賞析
洪鎮濤先生曾說:“讀是語文課的第一教學法,抓住了‘讀’就抓住了語文的要領。”對古典詩詞的學習更應如此。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由此可見,對古詩詞的學習應重讀、多讀。如一首詩詞,先由教師聲情并茂地范讀,然后從輕重音的把握、語氣的變換到停頓的長短、語速的快慢、語調的高低、感情的和諧等多方面對學生予以指導,最后讓學生根據朗讀要求反復地吟誦。這樣,詩詞的音韻美和節奏美就會撥動學生的心弦,觸動學生的情思,自然而然,學生也就在反復的吟誦過程中掌握了朗讀的要領,了解了蘊含在和諧音律中的詩詞內涵。特別是詩中的一些膾炙人口的名句,它往往是全詩的精華,是最精煉最具意境之所在,更是應多讀才能領悟體味的。
二、配音樂賞析
楊竹教授說過:在所有的藝術中,音樂最容易調動激發人的情感,音樂的愉悅刺激使這些情感伴隨學習認識過程不斷反復,就促進了智力的飛速發展。中國的詩詞講究平仄韻律,讀起來瑯瑯上口,富有節奏感和音韻美。我們在賞析之前,若能讓學生先聽一遍配上音樂的朗讀磁帶,營造一種和諧的氣氛,激發學生的情趣,然后在或舒緩悅耳、或纏綿委婉、或含蓄鏗鏘的音樂聲中剖析詩句,就能使學生自覺地調動自己的情感體驗,品味字里行間所蘊含的人生意義與審美價值,感受詩詞的音樂美。
三、相比較賞析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發現,許多錄選詩詞的作者已在某些閱讀訓練的課文中出現過,對于這些人的詩詞,在教學中應該密切聯系他們的前后作品進行賞析。如第五冊教材收錄了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單元之后又有他的詞作《蘇幕遮》,前文表現了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后文則表現了他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兩相對照,就有利于學生把握作家的真實而豐富的情感世界。
四、圖畫式賞析
蘇軾曾贊美王維的詩“詩中有畫”,其實并非僅王維的詩如此,許多優美的詩詞都是意味雋永的畫卷。因此,對古詩詞的教學,我們還可以借助電腦、錄像等多媒體手段,通過欣賞教師自己選擇、剪輯的畫面,把無形的詞句變成有形的圖像,讓學生形成一種內化的情感力量,叩擊他們的心扉,讓他們在欣賞的過程中感知作品的豐富內涵。
一.創設意境,讓學生感悟體驗
朱光潛先生給“意境”下過定義:“意境是作家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敝袊诺湓娫~的創作既然注重表現意境,文學的鑒賞當然也應該力求感知和進入意境。把握意境需要的不是感知而是感悟,是運用想象力和聯想力自由和諧活動所形成的審美直覺,透過詩歌形象的“形”見出“神”,透過“境”見出“情”,進而把握宇宙人生的無限意味。比如李白的《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一個秋天的月夜,一位女子久久地站在庭院的臺階上,被露水打濕了羅襪。這是詩歌形象的“形”,見到這一層,還無深意可言。透過第一層形象,去靜觀景物的內在境象:潔白的玉石,清潤的露珠,玲瓏的晶簾,明凈的月夜。這不是一個普通的月夜,普通的庭院,卻是詩人靈想獨辟構造出來的一個晶瑩剔透的世界,一個詩意的創造性空間。穿過幻妙的境象,再去展開新的想象與體驗,能夠久久地沉浸在這樣潔靜美好的世界里的女子,她的心地也定然一樣的潔凈美好。然而,在這樣空靈曠遠超脫的環境里,她卻長久佇立到了物我兩忘的境地。當我們超越一位思婦幽怨,從審美的角度去審視這整體畫境,反思普遍人生機緣的時候,自己心中是不是領悟到一些不能一語道破的人生真意呢?因此,詩的意境,能啟示人們超越具體意象而飛躍到幻妙的藝術空間去馳騁想象,醉心領悟韻外之致。在教學中,我們要積極創設各種生活情景,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積累和感受,使古典詩詞中的語言美、畫面美、意境美融為一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二.反復誦讀,讓學生積累感悟
古典詩詞,精煉含蓄,跳躍性強,這就需要引導學生去補充、拓展、豐富詩歌的意境。要想真正欣賞古詩詞,就要加強誦讀,使學生在不同形式的誦讀中理解詩意,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即所謂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痹诮虒W實踐中,讓學生通過朗讀、吟讀、說讀等各種誦讀活動,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感受詩歌意境之后,讓學生自己朗讀,強調用普通話,清晰響亮地把詩讀出來。必要時,老師可范讀或放錄音,對詩歌有一個整體感知,然后吟讀,強調讀出詩味,聲音洪亮、舒緩,講究抑揚頓挫,咬準韻腳,甚至可以讓學生搖頭晃腦。然后進行說讀。如說讀《淮上與友人別》中的“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煞渡江人”兩句,教師示范為:揚子江畔,春風吹拂,微波蕩漾,桃花盛開,楊柳依依。面對如此美好的景色,詩人啊,你都無法欣賞,因為你就要和朋友永別了。看著飄飄揚揚的柳絮,你不禁想到了自己即將漂泊天涯的身世,于是你不禁長嘆一聲,愁上加愁。之后讓學生自己說讀,說出自己對詩意的理解,補充詩詞的意境,感悟體驗詩詞所蘊含的情感,最后讓學生自然成誦。
三.聯想想象,拓展思維能力
詩歌表現思想感情的媒介是語言,語言沒有視覺的形象性,它不過是一群聲音符號的組合。這些聲音符號本身并沒有形象,但詩的語言卻能在讀者頭腦里構成栩栩如生的形象,這就靠讀者的聯想。所以,好詩一定能夠喚起讀者的聯想,善于鑒賞的讀者也一定富于想象力。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王國維在《人間詞活》中用晏殊、柳永和辛棄疾詞中所創造的三種新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是一種對學問、對事業的企望和追求;“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是一種對學問和事業執著專一的追求和獻身精神;“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一種在事業學問追求中理想實現時的喜悅和歡樂。
有了聯想與想象,詩才不致于窒息在狹窄的空間和局促的時間里,而能由當下時間入手,展現詩人身處的非當下空間。如杜甫《夜月》:“今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鬢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此詩描寫杜甫困隱長安時,日夜思念~州家小的心情。先從當下時間“今夜”切入,而展現的空間卻是~州,并非詩人所處的當下空間――長安。這樣,詩人將自己的月夜思家的心情寄托于家小思念自己的想象,極其含蓄,卻感人之至,從而形成前人所謂的“詩思從對面飛來”的藝術效果。
關鍵詞:朗讀 理解 古詩詞教學
一、古詩詞教學要注重誦讀
教學要注意誦讀,這是無可置疑的,大多數教師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但有些教師只一味地要求學生讀啊讀,缺乏層次,高耗低效;有些教師每讓學生讀一次,都要花上比讀多出幾倍的時間來評,請A評,請B評,還要請C、D、E評,評得興味全無;還有的教師對背誦缺乏必要的指導,要求學生勉強為之。這都是不足取的。我認為,讀要體現出訓練層次,評要點到為止,誦要水到渠成。
朗讀是在理解的基礎上提升,提升對詩歌的理解。如分析完杜牧的《赤壁》后,可將學生分成兩個大組,一組讀敘事部分“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另一組讀議論部分“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以此再次明確此詩的表達方式及層次結構。如分析完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后,可由一位學生領讀總起句“老夫聊發少年狂”,然后全班學生讀出具體寫其“狂”的詩句,以此再次加強對本詩總分結構及詩人感情的理解。又如,學習了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后,可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讀出有關語句,“本詩的線索是‘春行’二字,春行之起點是……春行所見之動物是……
“春行所見之植物是……春行之結點是……”借此對詩歌再作一次梳理。這樣梳理之后,背誦就顯得輕而易舉,順理成章了。
二、古詩詞教學要理解詩意
理解詩意當然包括對詞義句意的解釋梳理(類似于翻譯),但理解詩意的關鍵在于使學生感受到美。
如何使學生感受到美呢?
我們的同行做出了許多探索,但有些教師教學詩歌時分析過于理性,流于瑣碎,解來解去,卻解掉了詩歌的神韻,這是有違詩歌欣賞原則的?!皟A國宜通體,誰來獨賞眉?”要使學生感受到美,就必須遵循一個原則――保持詩歌意境的完整性。方法如下:
1.風景再造品詩境
所謂風景再造,即學生根據作者的描述,動用自己已有的經驗積累,啟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種方式展示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寫景抒情類的詩歌,可將其改成一則優美的散文,如王維的《過故人莊》,辛棄疾的《清平樂?茅檐低小》等。情節性強的詩歌可改成一出小短劇,如杜甫的《石壕吏》、樂府歌辭《陌上?!返取H缬袃擅麑W生是這樣用舞蹈來表達他們對《關雎》的理解的:暖暖的音樂從錄音機中流出,間或幾聲水鳥的和鳴,一切是如此溫馨祥和。一位少年邁著芭蕾舞步在音樂中舞蹈,他側耳傾聽水鳥的和鳴,眼里滿是羨慕與深情。在遠遠的前方,是一位美麗的少女,也在微風中踏著芭蕾舞步,她在勞動。音樂轉向纏綿,少年變得略帶憂傷,他向少女每靠近一步,少女就后退一步,始終在遠遠的前方。音樂再轉輕快,少年抱
出了他的土琵琶,邊彈邊唱,少女露出陽光般的微笑,在驚喜中逐漸靠近,最后兩人在微風中沿著溪邊舞蹈。這時,音樂中適時地又傳來幾聲水鳥的和鳴……這就是風景再造,這個過程,既需要學生“入乎其內”,又需要學生“出乎其中”,從總體上把握詩歌,并且把握的是詩歌的精髓,再現的是詩歌的神韻。
2.抓住詩眼巧引導
文有文眼,詩有詩眼。詩眼,是詩歌的提綱挈領,也可以成為詩歌教學的提綱挈領,抓住了詩眼,也就抓住了關鍵,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之妙。抓詩眼有很多技巧,如教學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易難》時,可請一名學生朗讀,讀后請大家評一評:“大家覺得他讀得怎樣呢?……好在哪里?”若學生答好在讀出了感情,教師就可以順水推舟問:“你覺得他讀出了哪種感情?是否可用原文的一個詞概括呢?”明確是“別”字后,教師就可用“別”字來繼續引導:“作者通過哪些‘別時景’來表現‘別時人’之‘別時情’呢?讓我們一起來細品?!庇秩缃虒W崔灝的《黃鶴樓》時,教師可以說:“有人認為,這首詩是以‘空’字立意,它的每一聯都寫了一個‘空’,對此,你有什么看法?”由此可引導學生體味首聯所嘆之“樓空”、頷聯所寫之“天空”、頸聯所繪之“洲空”、尾聯所愁之“家空”,觸摸作者空虛、惆悵、傷感的心境。以上抓詩眼的過程是教師有意為之。
抓詩眼還可以是教師有意為之。詩眼涉及到理解一首詩的關鍵,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過程中提出的問題往往給我們很多玄機,抓住它,就可能成為我們教學中的一個亮點。如一位學生在學習《江城子?密州出獵》時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作者說自己是‘聊發少年狂’呢?”這問題提得好,它是學生拋給教師的一把鑰匙,抓住它,教師就可以順勢引導學生理解作者“聊發少年狂,狂在哪里?為何要聊發少年狂?”從而明確,狂在上闋的出獵和下闋的殺敵報國。出獵之狂,狂在想法,狂在場面,狂在百姓,狂在太守。而殺敵報國之狂,則由獵手之狂過渡到英雄之狂??傊?,全詩無一詞不狂,“狂”,顯示了作者報效祖國、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
關鍵詞:古詩詞 教學 情感體驗 語文課程 教學觀念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朱光潛先生也說:“要養成純正的文學趣味,我們最好從讀詩開始入手?!敝袊且粋€詩的國度,詩詞作為最古老的語言藝術,一直和人類生活中最美的追求聯系在一起,展現著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詩詞使我們感受到自己本土文明的鮮活存在,它理應成為我們各級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一、初中古詩詞教學現狀
(一)教學觀念、方法滯后
現在很多教師對新課程標準知之甚少,領悟不深。在教學時,絕大部分教師還是采用串講方式和串講加背誦的教學方式,知識無體系,能力無層級,過程方法被忽視,情感態度價值觀被生硬移植。這樣的教學無法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對詩詞的關注度自然不高。
(二)學生應試、畏難心理嚴重
現在初中教育仍然圍著中考轉??荚噹缀醪豢荚娫~,試題中即便涉及一些詩詞方面的內容,也多以聯句的形式出現,且考查的都是名句,題目簡單,形式單一。這種單一的淺層次的考查不足以引起廣大師生的重視。他們很實際很純粹,學習古典詩詞就是為了考試時的得分。如果不是考試有名句默寫和詩詞鑒賞,他們根本就不愿意和詩詞有任何的接觸。抱著這種應試的心理,學生學習詩詞就變得功利、浮躁,不肯靜下心來多讀多背。
另外,由于詩詞理解起來偏難,學起來費時費力,導致一些同學產生了嚴重的畏難情緒,許多同學看到課后的“背誦”二字就頓生反感,對于詩詞的學習自然興趣不高,消極懈怠。
(三)社會環境負面影響大
在流行文化、快餐文化的沖擊下,學生的閱讀空間變小,閱讀品位變低,拿到高雅的作品就沒精打采,無興趣去讀。同時,家庭因素對中學生詩詞教育影響也頗大,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想花不多的精力就取得更好的效果,對于高雅文學作品的學習,常常是置于其次,抑或棄之不理。
二、新課程標準下初中詩詞教學的特點
(一)提升審美情趣
新課標指出:誦讀詩詞時,“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詩歌作為優秀個體生命的創造性精神活動的結晶,必然折射著深具靈魂穿透力的審美之光,必然不可抗拒地灼亮著讀者的心靈,激勵著人們對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優秀的詩歌和美是天然聯系在一起的,它們不但語言美、韻律美,而且意境和感情都非常美。我們在教學中教學生讀詩、品詩、悟詩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讓學生體味自然和人生,激發他們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讓他們潛移默化地接受美的熏陶,凈化心靈,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境界。
(二)形成情感體驗
新課標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作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提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薄霸?作為真、善、美的最高化身,以美的形式喚起我們美感經驗的共鳴,具有滲透心靈的藝術性質?!痹娭械母挥诶硇詢群那楦惺窃谠娙说那榫w和意象交合時的頓悟,這種智化的詩情更多的需要我們用心去獲得某種感受,用腦去建立某種聯系,用情去尋找某種共鳴,用意去探求某種規律。在詩歌教學既要引領學生去感受詩的形式美,品味詩的語言美,獲得審美愉悅,也要引導學生根據自身體驗,調動全身每一個情感細胞去領悟智化的詩歌情感,從而形成自己對社會、人生的思考,實現由感而悟,合感而悟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