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3 11:21:32
序論:在您撰寫教師心理活動課總結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隨著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學的逐步深化,不少學校都開設了心理活動課??膳c此同時,也有不少教師疑惑,心理活動課到底該怎么上?怎樣才能上得既有實效性又吸引學生?縱觀市級和省級的心理活動課比賽,結合自身多年教學經驗,筆者總結出在內容和方法方面心理活動課的吸引力法則。
一、心理活動課內容的吸引力法則
1.生動形象的視頻材料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內因的最好激發是所學材料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要恰當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手段,多方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視頻材料的適當運用,能給學生以生動、具體的感性認識,這不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開拓學生的視野,而且能促進學生積極思維,引發學生深入思考,激發學生興趣。有位教師在上“贏在中考——時間管理”課時,引用了視頻《鵝卵石的故事》,效果就非常好。視頻里的老教授在學生面前拿了個空罐子,先后放入鵝卵石、碎石子、沙子和水,每放滿一樣東西都問學生罐子滿了嗎?最后讓學生思考實驗的啟示。這個視頻不僅生動形象,而且能激發學生思考。因此教師在課前準備中需要花點心思,選擇適合的視頻,并根據視頻設計有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和思考。
2.切合主題的游戲、活動
游戲、活動在心理活動課中非常常見。怎樣的游戲、活動才真正適合主題,并且讓學生有收獲,這就要仔細斟酌了。以熱身游戲為例,不少教師在課堂上會用到,但很多時候都是為了調節氣氛、吸引學生,與主題并無多少聯系。有的教師甚至用四分之一的課時進行熱身活動,讓人感覺是為活動而活動,喧賓奪主了。事實上,最佳的熱身游戲應該是簡短的,既能達到熱身的目的,又能與主題相連。如有位教師在上注意力訓練的課時,使用了抓手指這個游戲,讓學生通過游戲直觀地體驗到注意的集中和分配,既形象又深刻。以課堂活動為例,筆者在上“珍愛生命”時,讓學生嘗試折疊“生命的紙條”來體驗生命的長度。整個活動做下來,學生通常會感到很驚訝,“天啊!原來我能夠利用的時間只有這么少!”活動雖短,卻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生命的短暫,既符合主題,又啟發學生思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引發思考的討論、辯論
在心理活動課上,尤其是中學心理活動課,討論、辯論通常是一節課中最有深度,最能體現學生思維水平、教師專業功底的一個環節。一場好的討論、辯論,涉及到教師如何設置問題,學生如何討論,討論的水平、深度和廣度,以及教師的點評、小結等方面。
首先,好的討論、辯論離不開好的話題(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對整節課的重難點有準確的把握,有針對性地選擇討論的問題、角度和提問的方式,再用精煉的語言表達出來,讓學生看了清楚明了,沒有歧義。
其次,是討論的水平、深度和廣度。這一點既與學生自身的知識水平相關,又與教師提供的問題有關。只要討論的話題符合學生需要,學生感興趣,并且對他們的日常學習、生活有指導意義,學生通常都會有話說。如有位教師給高中生上“初戀來了”一課時,在討論環節設置了三個問題:(1)承受度考核:你覺得自己能夠承受初戀發展到什么程度?(2)情境考驗:當你與對方處于熱戀當中,對方提出過分的身體接觸或時,你怎么辦?(3)應用探討:你覺得在把握初戀的發展方向上,我們應該注意哪些細節?問題一出來,不少教師擔心,這些問題學生愿意回答嗎?他們能說出內心真實的想法嗎?事實上,學生討論得非常熱烈,因為這正是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尤其是男生。女生剛開始有些不好意思,但很快也進入狀態參與討論。若在討論或辯論過程中加以啟發、引導,使學生的討論不僅停留在問題層面,還能從中進行歸納、總結、遷移,這樣會更好。
再次,則是教師的點評、小結。心理活動課討論的話題大部分是開放性問題,故很多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對學生的討論結果,教師要善于進行概括,遇到有爭論甚至錯誤的觀點,允許學生保留意見,不必急于給出結論,留給他們繼續探討、繼續思考的余地,否則容易誤導學生。
二、心理活動課方法的吸引力法則
1.循循善誘,善于啟發、引導學生
啟發式教學思想,古已有之,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啟發式教學就是教師提出問題設置疑點,造成思維上的懸念,使學員處于暫時困惑狀態,從而激起其為解決問題而積極思考的欲望。啟發式教學的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心理活動課上,啟發式教學同樣受用。2012年廣東省心理健康團體輔導課比賽一等獎得主——深圳的劉蒙老師,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成功。如“朋友間的那些事”一課,他以錄音的形式向學生呈現三個不同的案例:不會拒絕的小君、能力出眾的小秦和沒有朋友的小雷。之后以分組討論的形式討論四個問題,第一組:小君為什么不快樂?第二組:小秦和同學之間的問題出在哪兒呢?第三組:小雷為什么找不到朋友?第四組:三段故事的主角有什么共同之處?各組學生各抒己見,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如小君太軟弱、太敏感、朋友太少,太過在乎這段友情;小秦說話太直接,自以為是……討論結束后,劉蒙老師發問了:“同學們,你們覺得所有這些回答背后有沒有什么共同的更本質的原因呢?”霎時間,學生們都安靜下來,陷入了沉默,“共同的更本質的原因?”學生真正陷入了思考。啟發式教學形成了。一兩分鐘后,部分學生若有所思,大部分學生仍感覺迷茫,這時,劉老師進一步啟發:“如果從小君的角度,用第一人稱去描述自己,她其實會從心里覺得自己……”“很普通”“很平庸”“不夠好”學生們紛紛表示?!胺浅:茫 薄澳撬窃趺纯葱‰p這樣的朋友呢?”……在劉蒙老師層層遞進的提問下,學生們終于悟出了三位主人公的人際互動模式:我不好——你太好;我很好——你不好;我不好——你也不好。此時此刻,學生已經完全投入到了思考和分析中,內在的學習動機充分調動起來,真正實現了啟發式教學。
2.學生為主、教師為輔,言簡意賅
新的《國家課程標準》在“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中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心理活動課上,這一點尤為重要。因為給學生上心理活動課,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對于中小學生,尤其是高中生,繁重的課業負擔、升學壓力已經把他們壓得喘不過氣來。上心理活動課無疑成了他們放松、緩解壓力的好方式。因此,課堂上民主、平等、寬松的氛圍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改變“高高在上”的傳統觀念,做到既是學生的老師也是他們的朋友。
此外,心理活動課的上課形式,座位安排和分組形式,都是可以靈活變動的。這樣有利于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和保持活動興趣,促進主體潛能的發揮。目前,不少學校配備了團體輔導室,這樣的大教室就非常適合上心理活動課,學生的桌椅都是可以靈活變動的,隨著每節課的不同需要而進行調整。教師可通過游戲或學生自由組合等方式進行分組,每節課都可以不一樣。一個學期下來,每位學生都嘗試過與不同的同學合作、競爭、討論,這對他們的學習能力、人際交往能力都有促進作用。心理活動課,最忌諱的就是“一言堂”。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這樣的模式很難達到好的效果,長此以往學生會對心理活動課失去興趣。所以,心理活動課上,教師并不需要說太多,只要將教學環境設計好,活動組織好,學生引導好,一堂生動有趣的心理活動課就出來了。
3.重視體驗、重視分享,善于總結
美國學者戴維·科爾布提出,有效的學習應從體驗開始。心理學中的體驗是指“在對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對事物產生情感并生成意義的活動”。現今心理活動課的主流就是參與體驗式。參與體驗式教學基于“情景”和“體驗”兩個核心理念,融合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主體教育思想、啟發式教學等先進教學思想所提出的一種綜合性的教學方式。該模式主要包含“情境創設”和“體驗思考”兩個環節,由教師運用多種教學媒體與教學資源,創設一個生動的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活動體驗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體驗中探究,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達到構建知識,提高能力,形成優良品格的學習目的。
以前面提到的劉蒙老師為例,他以三個真實的案例創設了不同的問題情境,由此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設身處地體驗當事人的感受,從而總結出他們的人際交往模式。同樣,我們也可以通過情景劇表演或角色扮演讓學生體驗不同身份的感受和困惑。這種體驗式教學的效果,往往比光講理論要好得多,學生易接受,也容易受到觸動。至于分享,在不少教師看來是可有可無的,并不重要。事實上,分享是最好的總結和提升,尤其是以活動為主的心理活動課。如培養團隊信任的專題,有些教師會讓學生玩信任背摔的游戲,可是熱鬧的游戲之后沒有分享,也沒有總結,就像純粹玩一個游戲,這并不符合心理活動課的要求。若是能夠合理分配時間,游戲過后留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或是寫出來,那整節課的意義就大不一樣了。因此,要上好一節心理活動課,一定不能脫離學生的感受和體驗,不能忽略分享環節,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參考文獻:
[1]袁麗東.在課堂教學中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有效途徑[J].文學教育.2010(6):138.
[2]陸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淺談以問題為紐帶的課堂教學[J].科技創新導報.2010(4):217.
[3]王耀文,陳麗霞.課堂討論教學方式的實踐與認識[J].中國電力教育.2010(1):81-83.
[4]辛偉敏.啟迪學生思維,促進能力培養[J].教育戰線.2010(22):146.
[5]王好學.探析啟發式教學方法的應用要訣[J].法制與社會.2010(2):246.
[6]烏川.課堂教學中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J].職業技術.2010(3):34.
[7]嚴輝龍.創新教學載體,落實主體地位.池州學院學報.2010,24(4):159-160.
[8]馬躍蘭.體驗式教學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學理論.2010(3):170.
[9]虞華君.楊晨.《人力資源管理》課程體驗式教學法應用探討[J].中國集體經濟.2008(6):182-183.
關鍵詞優質高中 心理活動課 實效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教育,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隨著高考體制的改革,競爭日趨激烈,為了能夠考上大學或重點大學,學生們在學習、自我意識、人際關系、升學就業等方面,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擾。加之老師和父母的高期望,也會導致優質中學的學生比普通中學學生容易出現問題,尤其是心理問題。優質高中的學生作為未來國家高級人才的后備軍,心理素質亟需提高。
一、優質高中心理活動課存在的問題
筆者在了解了多所優質高中的心理活動課的開設情況后發現,雖然絕大多數的學校都開設了心理活動課,還有部分學校將心理活動課納入學生必修課程計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益得到重視,但具體的實施狀況及效果都不甚樂觀。
1.心理活動課自習化
很多學校雖然將心理活動課安排在了課表上,但因為升學等壓力,從學校老師到學生,對心理活動課沒有足夠的重視。在一些老師的眼里,心理活動課可以隨時拿來補課,被主課老師占用;在很多學生眼里,心理活動課屬于“自習課”,學生忙著完成作業,無暇聽課。
2.心理活動課活動化
為了吸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活躍課堂氛圍,心理活動課教師想方設法通過組織多個活動、用多樣的形式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對活動與主題是否相符考慮不全,活動各環節之間關聯不緊密,邏輯性不強,雖然學生的活動參與度提高,但過多的活動占用很多時間,學生情感體驗不深,導致活動流于形式。
3.心理活動課隨意化
隨著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日益重視,學校開設了心理活動課,但至于課程的內容,很多學校都沒有具體的要求,而對于心理教師的課堂教學也沒有具體的考察,導致心理教師開設課程時過于隨意,想到什么開設什么。學生課堂上表現自由松散、隨意發言,甚至打鬧,課堂紀律較差,嚴重影響教學質量。有些學校雖然開發了校本教材,但內容安排缺乏連續性和序列性,不能滿足學生的身心發展需要。
4.心理活動課課堂化
不論是從心理教師的角度上,還是學生的角度來講,他們對心理活動課的態度均是“重課上,輕課后”,急切希望通過課堂上有限的時間來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使得教師在課堂上講得多,體驗少,而在課后也不進行相關的練習和實踐。這就導致學生雖然了解了知識和方法,但并不能掌握具體的操作技能,知識和技能脫節。
二、心理活動課效果不良的原因
1.學校缺乏正確認識
對于學校來說,升學率是衡量其辦學好壞的重要標準之一。不管從學校的領導層面還是基層教師層面,人們普遍認為“沒有升學率就沒有發展”,而“學生心理的改變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不如高考科目的分數提高來得有效,開設心理活動課反而會占用學生的時間,影響教學質量。這種對心理健康教育不正確的認識,導致學校心理教育工作受阻,尤其是心理活動課這種心育形式得不到保障。
2.教師缺乏專業技能
教師的心理專業技能欠缺,不能有效通過一些手段和方法了解學生需求,導致課程主題選擇不符合學生當前需要,課程滿意度低下。在設計活動課程時,因缺乏具體理論支撐,不能全面考慮學生年齡特點、認知水平等因素,導致活動與學生的心理年齡、認知水平不符。對課堂規則沒有具體明確的要求,忽略課堂管理的重要性,甚至認為學生的“隨意”是課堂自由的表現,導致學生對心理活動課的認識有偏差,認為心理活動課是“自由課”“好玩的課”,就是在學習之余緩解壓力、放松的課。
3.課后缺乏實踐延伸
由于優質高中學生學習任務重,時間緊,教師不忍心給學生增加額外的負擔;同時很多教師也意識不到實踐練習對學生能力提升所起的重要作用。即使有些教師每節課后會布置相關的家庭作業,但因缺乏相應的檢查反饋,學生感受不到教師對家庭作業的重視,對心理活動課的課后練習也自然會忽視。這就使得學生雖在課上有了體驗、感悟,卻不能將這些感悟和認識與現實的學習、生活結合起來,在學習生活中去運用和提升,導致教學收效甚微。
三、提高心理活動課實效的策略
1.提高心理教師的專業素養
(1)準確定位加強專業培訓
目前在多數學校里,心理教師有兩個角色,一是學校的心理咨詢師,幫助個別學生解決成長中的困惑和煩惱;二是心理活動課的教師,通過開展心理活動課,解決學生發展中的共性問題。作為心理活動課教師,心理活動課的水平應該成為教師專業水平的標志和集中體現[1]。心理活動課是一門技術性、操作性和實踐性的課程。要加強心理活動課的實效,首先要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即提高教師對心理活動課的認識以及教育教學能力。當下很多學校的教師熱衷于“繪畫治療”“意象對話”“催眠”等技能的培訓,但這些技能的培訓主要是提高了教師的心理咨詢能力,而不是開展心理活動課的能力。教師要準確定位,合理選取培訓方向和內容,使培訓內容更符合實際工作需要,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2)集體教研實現資源共享
心理活動課的開展相較于其他學科來說起步較晚,目前很多學校都在開發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對于心理活動課的主題、課程設置、評價等標準不一,教學水平也是參差不齊。這不利于心理活動課的科學持久發展。雖然也有一些省、市級的示范課可供學習,但基本上很多心理教師仍是“各自為政”“閉門造車”,學校間、市區間的交流分享并不多,不利于教師備課、教學水平的提高。如果能夠針對這種情況,建立不同學校間、區乃至市級的心理活動課的交流教研平臺,有針對性有計劃地定期開展研討,從專業的理論學習到課堂主題的選擇,從活動選擇安排到課堂的常規管理等都可以通過教研活動得到提升。而且這樣的教研活動能讓教師們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有效發揮各個教師的優勢,極大地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
2.加強心理活動課的針對性
(1)采用互動體驗式教學
心理活動課的目標之一就是要讓學生了解或掌握一些心理調整的技能和方法,讓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要在學生體驗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師生、生生的多向交流互動,去感受、思考、總結、提升,促進課堂目標的達成。
根據心理活動課的特點和學生的心理需求,心理活動課可采用互動體驗式教學,課程設置分為“創設情境-活動體驗-分享感悟-實踐拓展”四個環節。其中,通過創設情境引發學生的個體需要,產生動機;活動體驗環節讓學生參與活動,體驗成長;通過分享感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通過實踐拓展將課堂所學進行歸納,并將其應用到學習生活中。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教師作為引導者,只在必要時給以提示,幫助學生歸納、總結、補充和提煉。
(2)合理選題,精心準備
由于心理健康活動課的特殊性,課前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非常重要。青春期的學生正處于成長的關鍵期,被專家稱為“人的一生沒有一個時期比青春期更令人操心的”。這一時期的學生情感、意志、個性發展還不成熟,內心充滿各種矛盾和沖突,易受挫,走極端。教師只有了解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以及心理特點,當下的心理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組織教學。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特點,通過觀察、調查、訪談等方式,了解學生當下關注的熱點問題、困惑、需求,還可通過班主任和班級心理委員的反饋來選取相關的主題,最終經過實踐研究,形成較為完善系統的課程。
心理活動課要在有限的時間里完成最高質量的活動,這就要求活動安排要服務于主題,活動的深度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各個活動環節之間有邏輯關系,能從知情意行等各方面層層遞進,這樣才能讓學生有深刻的體驗和感悟。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明確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課應以活動為主,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包括團體輔導、心理訓練、問題辨析、情境設計、角色扮演、游戲輔導、心理情景劇、專題講座等?!币嵘n堂的實效,還可采用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方式來開展活動,以增強活動的有效性。
(3)創設安全的心理氛圍
心理健康教育課需要學生在體驗、討論、分享基礎上達到感悟、提升的目的,學生能否積極參與活動,是否愿意表露自己的感受和觀點,能否發揮團體動力的作用,都會影響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效果。良好、安全的心理氛圍應是開放、民主、平等的,它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索和思考,樂于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激發團體動力,使學生在這種氛圍下不斷生成新的智慧,體驗感受到成長的快樂。這就需要教師積極運用團體心理輔導的技能,在課前與學生討論并要求學生承諾“尊重、支持、參與、保密”的心理課堂原則,做好課前規范。從我做起,樹立真誠開放的榜樣,讓學生開放自己,真誠表露。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傾聽學生內心的想法,并能準確共情,對于學生的分享不批評、不評判,及時給予反饋和鼓勵,盡可能積極關注到每一個學生。對課堂中出現的負面行為能夠積極正面引導,使學生回歸課堂活動。
3.注重課后延伸,及時反饋改進
(1)增加課后實踐延伸
心理活動課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學有所獲,獲有所用”,讓學生能夠將所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增強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提升自身心理素質。要達到這個目的僅僅靠課堂上的幾十分鐘效果非常有限。課后實踐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也是課堂教學的課后延伸,心理活動課更是如此。它讓學生就課堂中所學的方法和技能,在課外有機會并有充足的時間去實踐、訓練,感受自身的成長和變化,增強自我調整的能力,從而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因此,教師可以根據需要,在每節課后針對主題布置相關的家庭作業,讓學生利用課后的時間去練習實踐,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
(2)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
很多教師上完心理活動課就算完成任務,至于學生到底感受怎樣,收獲如何等一無所知,致使心理活動課的效果無從談起。學生的反饋是心理活動課是否有效的最有力的證明。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保證心理活動課的實效。就整體而言,教師可通過學生的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來了解學生的感受、收獲、活動的效果、存在的問題等情況,及時進行調整和改進,以便增強課堂的針對性,提升課堂的實效性。針對課后實踐作業,教師要及時了解任務完成情況,并通過下節課課前的表演、展示、感悟、體會等方式及時進行反饋檢查,保證任務完成的質量。這樣一來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課后延伸的重視,自發去實踐練習,同時,也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實踐操作情況,作出相應的調整和改進。
提高學校心理活動課的實效,必須有學校領導的支持。這就要求領導及教師,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認識到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學生學習、發展的基礎,沒有健康的心理,學生的發展就會受到影響。只有樹立這樣的理念,學校才會真正將心理健康教育重視起來,心理活動課也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關鍵詞】培養 小學生 心理 教育
一、明確目標,是小學上好心理活動課的前提
小學心理活動課是一種以培養小學生心理素質為目的的專門課程,不是心理學專業課程,更不是以教授心理學概念和理論知識為目的的,但并不是說心理活動課中就絲毫沒有相關的心理學知識。事實上,每一節心理活動課都是以相關心理學理論基礎為背景知識,只是這些知識并非是以學科的直接結論和理論形態呈現在學生面前,而是經過處理后以比較通俗化、生活化的闡釋形態出現的,并滲透在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的始終。
我們以小學三年級的一堂心理活動課《多變的情緒》為例,對于小學三年級的學生而言,“情緒”這個概念是非常抽象的,而有一位老師卻巧妙地設計了這一課。首先,她拋出問題:人有哪些情緒表現?小學生們回答非常踴躍:激動、愉快、憤怒、輕松、驚訝、恐懼……接著該老師通過游戲讓幾位同學即興表演,其他同學猜測表演的是哪一種情緒。然后通過模擬幾個典型情景,如爸爸媽媽吵架時,孩子害怕的樣子;考試沒考好時,情緒低落的樣子。讓同學們了解到不良情緒給人們學習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最后老師拋出問題:當我們心情不好時該怎么辦?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并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歸納了幾條克服消極情緒的常見方法,如轉移注意力,尋找朋友傾訴等。整節課絲毫看不見抽象的“情緒”理論,但讓學生們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情緒”。
二、確定主題,是教師組織心理活動課的本領
小學心理活動課的內容要貼近學生,急學生所需。課前教師要深入學生當中熟悉學生的生活,了解學生們最關心什么、最喜歡什么、最討厭什么、最大的煩惱和困惑是什么,發現熱點,就找到了活動的主題。因而,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主題的確立應該針對全體學生共同存在或關心的問題開展。在設計心理健康活動課時可以通過以下途徑確立主題:
1.問卷調查。在學生中廣泛開展問卷調查,然后進行問卷分析確立主題。如調查到小學生中缺乏相互交往的技巧,可開設《架起友誼的橋梁》等課。
2.心理測量。通過對學生實施心理測量,然后對測量數據進行分析得出主題。如經測量小學生欠缺創造力,可開設《思維的“體操”――創造力訓練》等課。
3.某一學段學生在某個時期存在的生理或心理困惑。如新生入學、青少年生理變化導致的心理困惑,可開設《我長大了》、《男女的性別角色》等課。
4.社會上的熱點問題。如針對“追星族”現象,開設《我最崇拜的人》等課。
5.班級或學校剛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件。如根據小學生不能正確對待誤會,開設《被人誤解時》等課。
6.由多個心理咨詢或輔導的個案得出的共同問題。如根據同學們考試前易緊張的毛病,開設《放松助你成功》等課。
當然,僅僅設計一兩節心理活動課是容易的,難的是一學期、一年、整個小學階段有一個比較系統的教學安排。從這一點來講,教師還需要進一步接受系統的、專業的心理學培訓。
三、以體驗為重點,以活動為載體,是實施好心理活動課的關鍵
“體驗”是教師創設的情景對學生的觸動,教師在這一環節要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問題:情景中反映了什么、結果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遇到這樣的事情我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喚醒學生內心深處存在的一些心理體驗,增強其心理感受,以達到有效地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的目的。例如在《喜怒有常,喜怒有度》的活動課前,先讓同學們在心靈日記中描繪自己曾經有過的不良情緒,從中抽取一個事例準備讓學生討論。這個事例是這樣的:小明的母親因為擔心他過于沉迷于養金魚而影響學習,便將小明的金魚全倒進廁所,小明一氣之下,用鐵釘扎破母親的摩托車輪胎,導致母親上班遲到。由于課前篩選的這個故事來自學生生活,具有代表性,當讓他們說說自己看法時,學生的思維立即活躍起來,課堂也就隨之“活”起來了。所以,老師的充分準備,是上好活動課的重要一步。
在學生的自我體驗過程中,教師的引導語要具體,不能太空泛,要避免學生“不配合”。如某位教師在開展《盲人旅行》活動時,學生在盲行后,被攙扶著的學生因教師問“你感覺怎么樣”而愣住了。我想如果教師換一下提問方式,改為“你在蒙上眼睛后自己走和被他人攙扶著走時有什么感想”,學生就有話可說了。
另外,心理活動課還須注意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給學生留足思考、體會和表達的空間,并在學生似有所悟、似有所感的時候相機組織交流,鼓勵他們把自己的想法、感受大膽地說出來,把自己的體驗、情感與老師和同學們進一步分享。這種處理方式一方面有利于營造一種良好的課堂氛圍,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心靈體驗,激發學生內心深處的某種情愫。從而有助于學生主動地、自覺地去調整自己的某些觀念和價值取向,進而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為。如在《欣賞自我》這一活動課中,教師可這樣引導:“‘給我一個支點,我將移動地球’,我很欣賞這一自信者的氣魄?,F代社會充滿激烈的競爭,要想在競爭中取勝,成為成功者,自信是第一秘訣。也就是說,自信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而這種素質在小學階段就要注意鍛煉和培養,來吧!同學們,讓我們揚起自信的風帆,做一個真心英雄吧!”這段話會引起了同學們強烈的共鳴,引起了同學們的深思,使活動更便利地展開。
四、以訓練為手段,以行為養成為目的,是實施心理活動課的最高境界
心理活動課要求不留痕跡地進行行為訓練,將心理教育的內容內化為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外化為良好的行為習慣,最終達到“助人自助”,這是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需要講究方法。
1.啟發學生自己提出規范要求,任何解決問題的方法都應該是學生自己得出并樂意接受的,而不是教師強加的。如克服嫉妒的方法,教師創設情景,讓學生討論,鼓勵學生講真心話,在坦城的交流中讓各種思想相互交鋒,優勝劣汰,歸納出原則和多種方式,教師予以肯定,形成學生自己的制約機制。
2.多種行為表現形式,如小品、情景劇,讓學生從中選擇最優行為,再讓學生作示范表演,形成共識,掌握行為規范。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健康;心理活動
【中圖分類號】 G62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1-1297(2012)08-0279-01
激烈競爭的現代社會向我們預示著:21世紀最大的財富就是人才。因此,關注21世紀的主人——兒童青少年,尤其是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歷史和現實的意義。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小學生,在人生成長、學習的路上跨出了充滿希望的一步,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能為他們將來的工作、生活奠定扎實的基礎。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它立足于學生未來的成長,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發展。而在眾多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中,心理活動課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
作為一名普通的班主任,在具體的活動中,我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以學生需要為出發點,尊重與理解學生,力求學生人格的整體性發展。
一 要創設良好的心理氛圍
如果說教育是心與心的交匯,是靈魂對靈魂的告白,是生命節律的振動。那么我們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則是每個學生自我探索、自我了解、自我更新的歷程,它需要在一種彼此尊重、接納、信任的氛圍中,放下個人的防衛意識,與其他成員進行探討、分享,真誠地進行交流,說出自己的心里話。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應該是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心理交流,能使學生不僅是從教師那里,更重要的是從活動課形成的心理場獲得心理支持和經驗,增進心理健康。
1.淡化學科體系
首先要明確,心理活動課不是心理學專業課程,更不是以教授心理學概念和理論知識為目的的;但并不是說心理活動課中就絲毫沒有相關的心理學知識。事實上,每一節心理活動課都是以相關心理學理論基礎為背景知識,只是這些知識并非是以學科的直接結論和理論形態呈現在學生面前,而是經過處理后以比較通俗化、生活化的闡釋形態出現的,并滲透在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的始終。
2.創設情景,積極準備
講授知識為主的課要精心準備,活動課老師學生要準備的工作也很多。教師要選好主題,設計活動方案,收集各種有關資料,盡其所能了解學生等。授課教師由于課前篩選的這個故事來自學生生活,具有代表性,所以當讓他們說說自己看法時,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課堂也就隨之“活”起來了。所以,老師和學生的充分準備,是上好活動課的重要一步。
二 采用多樣形式,激發學生興趣
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活動的形式應該是根據活動的具體內容、目的和學生的年齡特點而定的。因為年齡限制,中小學學生的感性思維豐富而缺乏理性思維,決定了中小學生心理活動要形式多樣、輕松活潑,例如游戲、心理短劇、角色扮演、情景模擬、討論溝通、行為訓練、心理測試等等。在活動中,還可以融入音樂、美術、舞蹈、表演等藝術形式,另外,教師還要根據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特點,精心地進行科學的設計,體現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層次性?;顒舆^程中,教師只給適當的啟發、引導、示范,要讓學生自主地進行活動,在活動中訓練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學會自強、自立、自信,學會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
無論是何種形式,在心理健康活動中,教師都要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整個過程應該讓學生多想、多動、多參與、多感悟,教師不作過多的講述、講解,使學生把活動課上所獲取的心理體驗運用于實際生活中,指導實踐。即使是在教給學生掌握問題解決的方法和技巧時,也應充分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總結、去想辦法,教師只在必要時給以提示,最后幫助歸納、總結、補充和提煉。這種讓學生自得自悟的方式顯然要比教師直接給出答案有意義得多,體會也深得多。
三 重在感悟,實際運用
心理活動課的內容要在總體把握學生心理素質培養發展方向的前提下,以學生年齡特點為主線,突出心理知識、心理訓練的系統性,要堅持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原則,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要避免把心理活動課上的單純的心理知識傳授課。在活動中,我力求讓學生多活動、多訓練、多感悟,從而把活動課上所獲取的心理體驗運用于實際生活中,指導實踐。
1.重視學生心的內心體驗,心靈感悟
小學生心理世界是隱蔽的、復雜的,心理活動課的心理素質教恰好與人的心理世界溝通?!半S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活動中,我積極地為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從內心深處進行體會、琢磨,產生共鳴。在輔導《保持一份好心情》中我向學生提出:“假如你的好友和你鬧矛盾了,你的心情會怎樣?”、“假如你學習上取得了好成績,你會怎么想?”等問題,讓學生經歷內心的思考、內心的體驗,有感而發,反映出真實心態。通過學生的內心體驗,讓學生心靈頓悟,調適自己的心境?;顒又?,學生有不同的心靈感悟,我盡量做到對學生的回答不妄加評判,讓學生說出自己心中不同的想法。
2.延伸課外,實際運用
從課程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是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社會需要,有目的地對學生施加旨在促進其有效地適應學校學習和社會生活的一種教育課程?!彼褚话慊顒诱n程一樣具有活動性、開放性、系統性和主體性等特性,但又與一般的活動課程有所不同。心理健康活動課把心理訓練的內容放在活動中,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體驗、接受行為訓練,在具體的活動中,吸收團體輔導的一些方法,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在有目標、有計劃、有步驟地提高學生的整體心理素質方面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載體,是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重要保證。為了共享北京市中小學心理教師長期積累起來的優秀的心理活動課資源,提高北京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水平,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在市教委德育處的支持下,組織開展了首次全市性的“中小學優秀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征集與評選”活動。
一、北京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開展現狀
本次活動歷經了籌備、區縣初評、專家復評、組織錄課、對優秀課錄像進行審閱、對活動進行總結等階段,整個過程從2009年3月開始,到2009年年底結束,歷時9個月時間。
本次活動征集的教案,反映了我市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開展現狀。
1.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基本確立起心理活動課以活動為主要特征的理念,突現出心理活動課的特色,但還存在一定不足
從心理活動課教案本身看,廣大心理教師基本可以做到:
(1)整體構思邏輯清楚,情景創設與學生生活及課程主題密切相關,能引發學生興趣,激發感悟。
(2)能運用一定心理輔導技巧與方法,教學環節的安排具有層次性,重點難點把握得當,連接過渡自然、順暢。
(3)符合學生年齡特點,靈活恰當地應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活動設計合理,能有效促進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
(4)課堂氣氛寬松活躍,師生、生生心理相容、平等和諧。
(5)專注傾聽,對學生發言不進行價值判斷和干預,能給予及時適當的引導。
存在的不足:
(1)部分教案活動設計與教學目標之間不吻合,活動銜接不夠自然;出現“活動化”傾向,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完全變成了“活動”(游戲),對“活動”的導入、分享與總結尚有欠缺,活動與教育目標有距離,活動主次不清,表面上學生參與性強,課堂氣氛輕松活躍,但深層次的感悟、體驗不足,情感與認識的升華被忽略。
(2)沒有能夠充分利用課堂上學生生成的教育資源,對學生現場的感受、情緒不能即時關注和引導;整個活動過程重預設、輕生成,沒有做到預設與生成相結合。
(3)對課后延伸重視不夠。心理素質的提高不可能在課堂上幾十分鐘內完成,學生只有把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上獲得的感受、體驗、認識等遷移到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去,并不斷強化這些感受和體驗,久而久之,才能成為習慣,進而內化為素質。心理活動課如果僅僅重視課堂環節,而忽視課后延伸,就很難達到提升學生心理素質的效果。許多教師對這一點的認識還有待提高。
2.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關注程度不一,不同內容主題的心理活動課之間存在水平上的差異
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非常廣泛,涉及到學生成長的方方面面。但是從目前我市心理活動課的主題內容看,許多教師關注的僅是學生的溝通交往、情緒管理等少數教育內容,而對入學適應、生涯規劃、意志力、危機應對等問題關注不夠。盡管在下發征集通知時專門對教案的內容范圍和數量比例作了嚴格的規定,但是,結果仍然是一些內容的教案不僅數量多,而且水平比較高;而另一些內容的教案數量少,水平相對比較差。
3.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水平不平衡
在心理活動課教案的數量和質量上,區縣之間、中小學之間存在不平衡。有的區縣不僅參評的教案數量多,質量也高,如西城區、東城區、延慶縣、大興區等;有的區縣獲獎教案數量少,質量明顯偏低。朝陽區、房山區等基礎好的區縣仍然保持其優勢,部分郊區區縣發展迅速。西城、東城、崇文(2010年歸入東城區)、宣武(2010年歸入西城區)等區,原來就有比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基礎,教研力量雄厚,一直在全市乃至全國保持著領先水平;部分郊區縣如大興、延慶、密云等,由于近年來認識到位,有專業教研員指導,心理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明顯提高。
4.區縣級相關部門教研員的專業指導是提高教師心理活動課水平的關鍵
區縣級相關部門(德育室、教師研修學院、教科所等)對心理活動課比較重視,有專業教研員指導、經常開展心理課教研活動的區縣,心理活動課教案質量明顯高于其他區縣。如西城區,有專業的心理教研員,長期以來堅持有目的、有計劃地在全區中小學心理教師中進行專題教研,穩步扎實地提高教師的水平;大興區、延慶縣也在專業教研員的指導下開展定期教研活動,取得了明顯成效。
調查還發現,北京市開設心理健康活動課的學校達到了73.2%,在開設心理健康活動課的學校中77.3%將活動課列入了課表。2006年徐志芳等人的調查結果為,北京市41.7%的中小學校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23.28%的中小學校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與之相比,北京市2009年中小學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比例明顯提高。
但是心理健康活動課的開設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西城區在開設心理健康活動課的比例和是否列入課表兩項都居于前列,大興區雖然在將心理活動課列入課表一項的比例略低,但在是否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一項高居榜首。延慶、通州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學校不足一半,門頭溝與昌平不足60%。這與我們通過其他途徑了解和掌握的情況基本一致。西城是北京市最早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區域,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傳統和豐厚積淀。2009年,大興區在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組織的“優秀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評比中獲得一等獎和二等獎的比例都名列前茅??傊ㄟ^此次征集和評選,我們對我市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現狀和水平、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為下一步有針對性的引導提供了依據。
二、提高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質量和水平的建議
1.進一步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認識,提高教師的教育能力
從某種意義上講,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水平應該成為教師專業水平的標志和集中體現。但是目前還有相當一部分教育者對心理活動課的重要作用認識不足,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僅僅看成是心理咨詢。有相當一部分校長認為,學校有心理咨詢室就等于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對針對全體學生心理素質提高的心理活動課不夠重視;相當一部分教師熱衷于學習各種心理治療技術,忽視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因此,還要向廣大中小學教育工作者宣傳教育部、北京市以及兄弟省市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精神,提高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質量和水平。
2.心理教師的培訓應體現專業化
我市一直以來都十分重視對心理教師的培訓工作,在提高心理教師專業水平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由于對心理教師角色定位不準,導致培訓內容與心理教師的專業需要不吻合,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誤導作用。例如許多區級培訓邀請精神病醫院的醫生講授神經癥、精神病治療的理論和技術,請某些咨詢或治療專家講授諸如“箱庭治療”“催眠治療”“音樂治療”等技術,使相當一部分教師認為掌握了這些心理咨詢技術就實現了心理教師的專業化,所以許多教師不惜自費花巨資去考“咨詢師資格證書”。錯誤的理念導致錯誤的行為,許多心理教師熱心承擔心理醫生的工作而淡化了自己的教師角色,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沒有得到提高。事實上,心理咨詢師與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角色,心理教師是教師而不是醫生。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與學校心理咨詢員的工作目標、任務等是有差別的,在培訓內容、管理要求等方面不能混為一談,應該走專業化的道路。
因此,在對心理教師的培訓方面應該有清晰的定位,使培訓目標更加明確,內容更符合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際需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訓和資格認證應分為兩個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系列和學校心理咨詢員系列,兩個系列在培訓目標、內容、方式方法、管理要求等方面應有明顯區別。
3.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理論研究,構建北京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內容和評價體系
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目前還沒有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理論體系,在很多重大的理論問題上,各級領導、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人員、一線教師之間并沒有達成共識,致使北京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近30年的發展中仍然沒有比較完備的課程標準,各學校在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上各有側重,制訂的目標各不相同,所選擇的內容、采取的方式、方法五花八門。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教育科學,它既需要有廣泛的心理學理論基礎,必須遵循中小學生心理發展和心理活動的規律,同時作為素質教育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又同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具有相同的屬性,必須遵循教育規律。此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又決定了它具有很強的技術性、操作性和實踐性。如果對這一點的認識不充分,忽視理論研究和指導,就不能保證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甚至還會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向歧途。
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標志,也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2001年北京市就有61.8%的學校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是至今使用的教材各種各樣,水平和質量參差不齊,有的區縣或學校用的竟然是剛從別的學科轉過來,只上過一兩節心理活動課的教師編的所謂的“校本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各學校所使用的教材有二十多種。課程設置的隨意性很大,有的是必修課,有的則是選修課,課時安排也從一學期幾節到三十多節不等。這種表面看來“百花齊放、各具特色”的現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長久、科學發展非常不利,它會導致各個學校自行其是、重復摸索,長久在低水平的狀態下徘徊;它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評價標準的制訂,也不利于校際的交流和協作,更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動的開展。
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的基礎、核心與中介,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就應該有本學科的教育目標體系、內容體系、方式方法體系和評價體系,有自己的教育大綱,有通過審定達標的教材,有相對穩定的課時保證,有一定水平的、穩定的教師隊伍,有教研室,等等,這樣才能保證其教育效果,而現狀與之相距甚遠。只有加強理論研究,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體系和標準,才能保證我市心理活動課的質量和水平。
4.開展全市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教研活動,建立資源共享機制
通過本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征集評選活動,我們發現我市有相當一部分教師能夠拿出全國一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示范課,不少教師經常被兄弟省市邀請。但是,我們自己并沒有充分利用這些優質的教師資源。區縣間的交流分享不夠,致使區縣之間的不平衡狀態沒有明顯改善。調查發現,目前北京市中小學心理教師參加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科研活動的比例偏低(參加過區縣級及以上活動的占38.5%),且呈現出明顯的區縣、類型與地域之間的差異。針對此,我們應該建立市級和區級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教研機構,初步構建基本的市、區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常規工作制度與合作模式,形成三級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交流平臺,有計劃地、定期地進行研討,提高心理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郭友.新課程下的教師教學技能與培訓[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8.
[2]胡永萍主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0.8.
[3]沈貴鵬.心理教育活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1.
[4]郭念峰主編.心理咨詢師[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
[5]劉宣文.心理輔導活動課的設計與評價[J]. 教育研究.2002(5).
[6]鐘志農.心理輔導活動課操作實務[M].寧波:寧波出版社.2007.7.
[7]〔美〕多爾著. 王紅宇,譯.后現代課程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8]李子建,尹弘飚. 后現代主義課程觀視野中的課程實施[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3).
〔關鍵詞〕心理活動課;評價標準;主題;過程;素養;效果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09)02-0010-03
心理活動課是根據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需要和特點,確定活動內容;運用心理理論、技術與方法,設計活動方案;通過生生、師生互動,在活動中體驗、感悟與分享;開發潛能,培養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和預防問題行為發生的面向全班學生的一種活動課程。對心理活動課的評價,應是多維度的,既包括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也可以是“過程評價”和“效果評價”。對此已有的研究及實踐,存在兩個問題:
第一,一些學校領導、教師還習慣用文化課的課堂評價標準來作參照,較少考慮心理課自身的一些規律和特點;
第二,有的研究者對心理活動課的評價指標體系的研制過程比較嚴謹,具有一定的科學性、系統性、針對性,但提出的指標體系注重全面、系統地反映心理健康活動課的諸種要素,因此顯得架構比較龐大,權重分配與分值統計比較精細,這就難免會給操作上帶來一些難度。
作為供一線心理教師隨時使用的常規性活動評價指標,除了要能反映心理健康活動課的基本規律和價值導向之外,一定要重點突出、操作起來簡便實用。因為在學校教育的具體實踐中,心理活動課的評價經常是即時性的,一般是活動一結束,聽課的教師們就要聚集在一起進行反思總結,即興發表評價意見,特別是教研員,更是要在較短的時間內能夠言簡意賅地對整個過程作出明晰、科學、專業的剖析。因此,從實際需要出發,我們除了需要系統、全面的評價指標體系之外,還需要一種更為簡潔明了的即時性評價工具。
為此,筆者在教研工作中,對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評價體系的建構進行了探索:先從本課程的特點提出全面的指標;組織各校心理教師對指標體系進行研討、合并、增減;在實踐中試用,進行信度與效度的檢驗,及時作修訂;請專家進行評判,提出建議;最終確定指標體系。幾年來的實踐表明,此評價體系簡捷、有效、實用?,F簡要介紹如下,以期和同行共享。
我們從活動主題、活動設計、活動過程、教學素養、活動效果等方面把心理健康活動課的活動評價標準簡化為五條:主題明確,有針對性;思路清晰,情境動人;面向全體,注重互動;科學性、人文性強;注重實效。
一、主題明確,有針對性
心理活動課要有針對性。要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需求選擇主題;心理活動課強調從學生的主體地位與主體需要出發。因此在選擇主題時,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實際,因為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狀況是不同的。其次,必須選擇大多數學生共同面臨的問題。例如高一學生需要重點輔導如何適應新的學習內容、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新的人際關系等;而高中畢業班的學生就比較需要關于未來發展和職業選擇方面的指導。
注意問題:
1.避免一節活動課出現兩個或多個主題。
我們主張每次心理活動課師生都應圍繞某一方面的某個主題去開展,避免一節活動課出現兩個或多個主題。整個活動的各個環節始終都應緊扣主旨,為主題的展示服務,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讓學生一課一得,課課受益。有的教師設計了較多的活動,課堂氣氛很熱烈,學生的參與程度也比較高,但是效果并不好,原因在于過多的活動目標沖淡了主題。有的教師純粹是為活動而活動,活動與主題沒有多少關系,而且活動后沒有交流和分享,所以收效甚微。
2.避免選擇學生不易于公開表露或牽涉學生隱私的主題。
3.避免由于選題過大、目標過空導致對主題挖掘不深、不透。
活動主題要具體化為可以操作、可以訓練的行為特征,從問題入手。如有位教師活動的主題是“優化心理,助我成功”,就顯得太大,學生展開討論后,內容太多,教師不易把握。
二、思路清晰,情境“動”人
1.設計思路清晰
心理活動課一般而言只有40~45分鐘。在這樣短短的時間里,要實施一個非常復雜的方案是很難的。在這種條件下,能否給全班學生留下一個深刻印象,關鍵就在于操作思路是否簡潔、清晰、明快。如果思路混亂,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就難免會陷入不知所云的尷尬境地。
設計思路清晰應該表現為:活動清晰有序,每一個步驟緊緊圍繞主題需要。教師的思路是通過活動來呈現的,思路清晰,學生的注意力就會被緊緊吸引住,不知不覺間就跟著教師的引領進入了活動的“勝境”。教師應先以活動、游戲、生活事件、故事等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接下來生生討論、教師小結,然后學生聯系自我(實踐),最后是教師總結升華。整個活動設計逐層遞進而不是平行并列。
2.情境“動”人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開啟智慧大門的金鑰匙。如果學生對討論的問題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成長欲望,參與起來樂此不疲,這就是所謂的“樂學之下無負擔”。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創設一定的情境,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1)創設生活化情境,把心理活動課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教學貼近生活。這樣,既能讓學生體會到教學源于生活、心理就在身邊,感受到心理的應用價值和心理課的力量,對心理課產生親切感,又培養了學生運用心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2)創設活動化情境,讓學生投身到問題情境中去實踐,使學生在動口說、動手做、用耳聽、用眼看、動腦想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增長智慧、提高能力。
(3)創設游戲情境。游戲是學生最樂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一種有效手段。游戲能穩定學生的學習樂趣,使其學習興趣、愛好得以延伸,整節課都能保持高漲的參與熱情。
此外,情境創設應新穎得體,能觸動學生,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在心理活動課上,教師應經常采用不同的活動,如小品表演、講故事、聽音樂、看錄像等方式,創設一定的情景或營造某種心理氛圍,將心理理論和操作技能靈活運用于課堂,將音樂、美術等請進課堂,讓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為課堂增輝,讓學生始終以愉悅的心境參與整個活動,在活動中體驗、感悟。
一節成功的心理活動課,教師必定非常注重熱身活動的使用、情境的創設以及團體氛圍的營造,以便有步驟地激活團體動力,并一步一步推動其發展。
三、面向全體,注重互動
1.面向全體
開展活動時,教師要選擇一些學生中普遍存在的、涵蓋面廣的教育點,面向全體學生,與學生一起探討、研究、交流,提高每個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師要經常采用集體活動、分組游戲、同桌交流等方式,讓學生“動”起來,都參與到活動中來??衫脝柧碚{查、問題討論、辯論會等形式加強心理活動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在課堂上,教師尤其要關注自卑內向的學生,啟發、引導他們敞開心扉,積極參與活動,踴躍發言,同時引導積極發言的學生關注其他同學的情感經驗。
2.注重互動
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在體驗中感悟、分享,不能越俎代庖,不顧學生實際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觀點灌輸給學生,或者急于評價、替學生總結。
班級團體動力的基礎在于小組內的生生互動,只要小組團體“熱”起來了,整個班級大團體必然“熱氣騰騰”。所以,調控好小組的活動至關重要。小組的互動應該是實質性的,教師設置的話題集中而又有較大的探討空間,學生才會樂此不疲,而在此基礎上的全班分享才會具有啟發性,才會引發學生發自內心的肺腑之言。
教師應引導學生自覺遵守團體規范,課堂活而不亂。團體動力的正常運作應該是有序的。如果某一位心理教師感到自己一上課就混亂不堪,特別是在組織活動和討論時,學生各行其是、調侃成風,使得教師左右為難、痛苦不堪,那么,首先要“全面反思”的恰恰是教師自己的教育理念、設計思路、活動安排、組織能力等方面是否出現了問題,而不是先去責怪學生。
四、科學性、人文性強
1.教育理念正確
教育理念是心理活動課的靈魂。一個教師的理念是否正確,是顯現于整個活動過程之中的。當學生在活動中提出各種具體問題、發表各種不同見解之時,更是對教師能否準確把握活動課主題及其核心理念的一種挑戰,如果處理好了,問題就會變成促使學生成長的契機。那么,如何判斷教師的教育理念是否正確呢?具體來說包括:
(1)要看教師在理念上是否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和方向。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針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更重要的是要促進每個學生最大限度地發展自己,協助學生在其自身和環境許可的范圍內達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狀態,使其心理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開發,人格或個性日趨完善。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上策是發展和預防,而不是治療。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要使人開心,更要使人成長。這里的成長,就是通過輔導過程使受輔者自己想通了,認清問題的本質,知道該怎么做。所以,使人開心只是心理輔導的前奏曲,而使人成長才是心理輔導的主旋律。
(2)要看教師在實施過程中對主題的理解有無片面性和絕對化。學生通過接受心理輔導,既增加了對困難的了解,也加強了對自我的認識――處境、優勢與不足,需求、發展方向、問題根源等。它可以使學生在困難面前積極發現個人與周圍環境的有利因素,并加以有效的利用,以促進個人的不斷成長。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學習是通過個人的努力思考及心理教師的積極啟發而“悟”出的。
(3)要看教師對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偏離主題的發言能否給予及時的引導。對教師輔導理念的深度考驗莫過于在現場應對學生的五花八門的發言。學生偏離主題的語言是經常會冒出來的,如果教師對自己組織的活動沒有深入的思考,就可能會“捉襟見肘”。團體活動的現場是無法完全預料的,尤其是在全班分享交流時,各種情況都可能出現,教師一定要注重臨場應變,對學生發言的回應必須簡潔。要做到這一點,心理教師要有廣博的知識和一定的心理基礎理論功底,能夠把握問題的重心和輔導目標的方向,有適度的幽默感,并善于適時引導,使活動或討論不偏離主題,而且能避免出現明顯的失誤。
評價一節心理活動課,必須把正確把握理念放在第一位,方可對心理教師的專業提升起到引領作用。
2.心理技術運用得當
教師是否自覺運用一定的心理技術,是心理活動課與主題班會或思想政治課的一個重要的區別。
心理教師要逐漸地學會運用專注、傾聽、同感、澄清、重述、小結、具體化、舉例子、聚焦等心理技術,對各種情況及時作出回應。需要強調的是,作為心理教師,特別是兼職的心理教師,要達到專業要求是要有一個過程的。從目前來看,對于大多數心理教師和班主任而言,能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嘗試,就已經不容易了,我們應該予以充分的寬容、支持和鼓勵。
3.人文性強
人文性強主要體現在教師有親和力,親切、真誠地面對學生,上課有激情、感染力。研究表明,學生在和諧、民主、有安全感的課堂中更易流露真情、表現真我,傾訴自己的真情實感,此時的學生也更易得到啟發,從而獲得心靈的營養。
注意問題:
1.教師應避免自我封閉的心理和自我優越的體態。
教師要按心理活動課的要求重塑自身的角色地位,使學生能坦誠相言。如教師可以先講講自己的經歷、自己犯過的錯誤、自己遭受的不理解,引起共情,使學生解除顧慮,敢于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使活動朝著預想的方向發展。
2.避免學生認知需提升時,教師跟不上,點評不到位。
主題班會是中小學德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來,中小學開展德育研討活動總免不了開設一堂主題班會公開課。最近,許多學校都在組織安全教育主題班會課。領導組織開展這樣的班會活動,其主要目的是想通過主題班會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減少學生安全事故。然而,常規的主題班會很多時候是高耗低效的。一節主題班會課常常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準備資料,排練節目。盡管教師和學生都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效果卻并不明顯,學生收獲甚微。因此,許多班主任談“主題班會”色變,特別是主題班會公開課。主題班會的生命力何在?如何才能讓師生花更少的時間獲得更大的收獲?要解決這些問題,這還得從反思常規主題班會為何高耗低效開始。
一、常規主題班會活動的三大誤區
一談起公開課,教師們第一想到的就是可看性:活動形式單一、沉悶的肯定不行;看上去動作不規范、亂糟糟的肯定不行;學校特色、班級學生特長得不到展示的肯定不行。于是,主題班會成了學生才藝展示。這種無視主題、盲目選擇活動形式的“大雜燴、群英會、表演秀”在外行人看來很是轟轟烈烈,常常能夠獲得陣陣掌聲。在這種以“好看”為主要目的的思想驅使下,常規主題班會活動走入了以下三大誤區。
1.重活動,輕體驗
常規主題班會,不論主題如何,只要班級有什么好的節目,班主任就千方百計地把它放進活動中。我曾經觀摩過一節主題為“珍愛生命”的班會活動課,因為考慮到讓每個有特長的學生都能亮出來,教師特別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我們的生活多么美好”。在這個環節中安排了唱歌、跳舞、樂器演奏等節目,臺上熱熱鬧鬧。演完了,這個環節也就結束了。如果安排得好,這個環節應該可以成為主題班會的亮點,但如果只有少部分特長生演出,沒有給更多的學生談感受的機會,又如何產生“生活很美好”的情感體驗呢?
2.重形式,輕實效
常規主題班會形式上力求新穎和多樣化。在設計活動的時候,教師會花上很多時間去搜集資料:視頻、歌曲……還會花更多的時間來排練節目:唱歌、相聲、小品,甚至是書法、舞蹈等。就一堂“親親熱熱一家人”主題班會課而言,為了期中后要上的這一堂主題班會課,教師在開學初就利用自修、放學后等空余時間排練節目,甚至連春游分班活動也不忘記再練習一番。這節主題班會中的一個環節是這樣安排的:有書法、美術特長的學生在一旁現場作書作畫,中間一位女生隨著優美的音樂跳起新疆舞。欣賞了這臺教師和學生精心烹飪的“節目大餐”后,許多觀摩的教師不禁拍手叫好。幾個月后在《班主任之友》雜志中,我卻看到了有專家對這堂課提出了中肯的建議:這樣的主題班會的形式是新穎了,實效究竟體現在哪里?
3.重程序,輕應變
常規主題班會課往往是班主任幕后導演,師生間缺少一種完全融于一體的互動狀態和心靈的感應,學生的發言也往往追求完美與正統,盡量與主流社會的道德標準、政治標準和紀律規范保持一致,或有意識地向這些權威的標準靠攏。所以,活動的形式相對程序化。這樣一臺戲的出臺,教師在課前寫好了學生需要說的全部臺詞,包括主持人的臺詞和學生的回答。所以,一堂課上下來,完全是一個聲音,不會有不同的看法。一旦需要應變,學生主持人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去說話了。
二、常規主題班會活動與心理活動課的契合點
既然常規主題班會有這么多妨礙取得實效的弊端,那么,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改進主題班會活動形式,讓主題班會向高效低耗靠攏。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心理活動課和主題班會兩者之間既存在著共性,也有各自的特點。于是,我們就通過“探尋共性、取長補短、融會貫通”的方法找到一種既不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又可以起到較好的教育效果的主題班會形式——“教師引領型”主題班會。
1.探尋共性,把握本色
心理活動課和主題班會都以班級為單位開展活動,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都是以學生為主體展開活動。因而“主題性、活動性、主體性”是兩者的共同特點,也是兩者的魅力所在?!敖處熞I型”主題班會,既然是一種改進后的主題班會,就應把握主題班會的本色,就應該選定一定的主題,以活動為中介,充分關注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
2.取長補短,相得益彰
心理活動課和主題班會確實有許多相似之處,但也有很大區別:(1)從實施的過程來看,主題班會重在發揮德育的教育作用;而心理活動課則注重個體的人格發展問題。(2)從實施的形式來看,主題班會總是給人一種事先設置答案的程序化的感覺,而心理活動課就相對真實、輕松,具有隨機性。(3)從使用的方法上來看,主題班會更多地運用規范、示范和權威影響力,而心理活動課則需要運用傾聽、關注、同理等技術。因此,主題班會的幾個弱項正是心理活動課的強項?!敖處熞I型”主題班會就是吸收了心理活動課的優點彌補主題班會的不足,改教師幕后策劃為臺前引領;改學生自主活動為師生共同參與;改程式化為隨機性;改灌輸式的教育為體驗式的感悟。
3.形似神非,融會貫通
通過以上的闡述,大家是否會產生另一個疑問:那么,“教師引領型”主題班會和心理活動課不是一樣了嗎?這個不必擔心,因為心理活動課是由受過培訓的,至少取得三級證書,有一定的心理輔導基礎,掌握一定的心理輔導技術的心理教師來上,專業性比較強,要求也更高些。而我們這里所說的“教師引領型”主題班會是由班主任來上,對于輔導技術的運用不作嚴格的要求,只要求在設計活動時能夠考慮到學生是否有切身的體驗,通過教師的引導點撥能夠感悟更深。心理活動課中的講故事、小品等都可以通過多媒體呈現,而“教師引領型”主題班會盡量讓學生現場表演,給學生展示才能,鍛煉自己的機會。
三、設計“教師引領型”主題班會的30字秘訣
那么如何設計一堂比較高效的“教師引領型”主題班會課呢?通過近一年來的探索和實踐,我們總結出了“主題有針對性、教師引領作用、學生主體地位、活動服務目標、團體動力發展”30字秘訣。
1.主題有針對性
“教師引領型”主題班會主題的設立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和針對性。主題的選擇應以班級發展的需要為導向,針對本班學生的年齡特點、班級情況,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抓住教育契機,確定相應的主題。具體來說就是要求班主任根據校情、班情、學情,及對學生心理狀況的綜合了解,發現需要解決的問題或需要加強的認知,從而確定相應的班會主題。如小學中年級是人際關系發展的關鍵期。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易沖動,缺乏交往技巧,面對磨擦容易感情用事,以牙還牙,造成人際沖突??紤]到學生的年齡特點,也因班里連續幾天出現了同學間的小矛盾,于是我們選擇以“如何預防和處理同伴之間的‘小矛盾’”為主題,以期通過一節課的輔導,讓學生了解一些處理小矛盾的方法,并引導學生嘗試應用,為今后進一步學會人際交往奠定良好的基礎。
2.教師引領作用
班主任在主題班會中是活動的主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在設計階段,班主任要有明確的教育目標,本次主題班會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怎么解決?為什么這樣解決?(2)在實施階段,特別強調課堂上的生成,雖然活動設計時會有一些預設的內容,但班會進行中會有師生碰撞、生生碰撞生成的新內容,這時就需要教師適時適度地給予引導。(3)結束階段,班主任要善于總結、集中和提煉,把主題班會當中學生有分歧的方面或對片面性和局限性的認識加以引導,從而使班會課的教育目標順利達成。
3.學生主體地位
“教師引領型”主題班會在安排活動時要考慮到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因為只有親身參與,投入精力和情感,才會融入其中,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因而主題班會不僅要讓能歌善舞的學生參與,而且還要安排小品、小組合作討論等形式,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進來。在活動的過程中,還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說真話實話,反對說假話套話,要營造心態開放的環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工作的任務,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深深地體會到我是班會的主人,任何一個學生都不能做一個旁觀者。這樣,學生才能通過師生之間的思想交流、撞擊、對接,產生深刻的體驗和情感的共鳴,從而自然地把德育要求內化為自己的信念和行為。
4.活動服務目標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詹萬生教授提出班主任在組織班會課、德育活動課時,要遵循“新三中心”的原則,即要“以學生為中心,以情境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活動是為實現目標服務的,“教師引領型”主題班會選擇的活動內容和形式都要圍繞目標來設計。以“稱贊的魔力”為例,本次主題班會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多角度發現他人的優點并用適當的語言真誠地稱贊他人,讓學生在活動中經歷稱贊的過程,感受相互稱贊帶來的快樂。為了讓學生“經歷稱贊的過程,體會稱贊的快樂”,本課設計了這樣的活動:(1)出示錄像資料:看了錄像,你忍不住想稱贊誰?(2)破難題:尋找“稱贊小錦囊”;
(3)游戲活動:擊鼓傳高帽;(4)小組活動:互送神奇果。這四個活動緊緊圍繞著目標展開,沒有一個環節是流于形式的。
5.團體動力發展
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級教師鐘志農老師在《心理輔導活動課操作實務》一書中把團體動力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暖身活動、轉換階段、工作階段和結束階段。暖身階段的工作重點為“情緒接納”,轉換階段是“展開主題”,工作階段為“問題探索”,結束階段為“問題解決”。在設計活動方案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團體動力發展的軌跡。還是以“‘小矛盾’來敲門”為例,(1)暖身活動:通過“抓手指游戲”活躍氣氛,引入課題;(2)轉換階段:通過《小貓和小狗》的故事,讓學生認識產生小矛盾的原因;通過抽讀煩惱故事,讓學生了解產生小矛盾的消極影響;(3)工作階段:通過“yes or no”活動,師生討論、續演故事,小組合作、換個新結局這幾個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索預防和處理“小矛盾”的方法;(4)結束階段:通過“共讀《處理矛盾三字經》”和“齊唱《好好說話歌》”鞏固預防和處理“小矛盾”的方法。在設計活動時,始終考慮到團體動力是否會按一定的軌跡發展。工作階段是團體動力發展的最高峰,我們安排的活動是能夠活躍團體氛圍,學生參與度最大的討論、分小組活動,是學生最喜歡的表演,是學生思維投入最多、情感體驗最強烈的活動。所以,這部分應該是活動的。
“教師引領型”主題班會是常規主題班會與心理活動課的融合,它既繼承了常規主題班會“主題性、活動性和學生主體性”的優勢,又吸取了心理活動課教師引領、師生共同參與、注重體驗、分享感受的優點,是一種實現主題班會低耗高效的新的活動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