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3 11:21:17
序論:在您撰寫醫學本科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盡管目前重癥醫學擁有自己的學科代碼,在眾多三級甚至二級醫院,重癥醫學科也作為臨床??篇毩⒔ㄖ?,但國內眾多高等醫學院校的臨床醫學專業本科教學尚未開設重癥醫學課程,統一的危重病醫學教材是由麻醉領域的專家編寫,僅限于在麻醉專業的教學中應用,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實綱中也多沒有重癥醫學科的實習內容。即使是研究生層次的教育,目前大多數醫學院校也是掛靠在其他學科進行,學科教育相對滯后。這與目前我國重癥醫學蓬勃發展需要大量從事重癥醫學??迫瞬诺默F狀很不相稱。實際上,危重病醫學教材建設的不規范和嚴重滯后也影響著麻醉學高等教育。而臨床上各種危重癥患者的搶救并不僅限于重癥醫學科病房(ICU),其他各臨床專科同樣也會時時刻刻面臨著突發危重癥需要緊急救治的情形。但現代醫學高度精細化的專業分工,以及各??品泵Φ墓ぷ鞴澴?,致使??漆t生只注重狹窄的自身專業,思維和技能過于局限化,缺乏最基本的危重癥搶救的知識和技能。當面對患者病情突然惡化時,囿于精細專業化的“管狀視野”,常常不知所措,結果使本來可以救治的患者往往喪失了最佳的搶救時機。因此,在臨床醫學專業本科教學中開設重癥醫學課程,讓學生熟悉重癥患者的基本病情評估方法,學會認識患者潛在風險的能力,掌握最基本的急救技能,熟悉危重癥臟器監測與支持的基本理論和常規技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在醫療實踐中搶救重癥患者的水平和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綜合業務素質。根據重癥醫學的特點,其課程安排應該置于臨床醫學整體教學中去統籌考量。重癥醫學的理論教學可以安排在各臨床??评碚撜n程結束后,醫學生即將進入臨床實習階段前進行??紤]到重癥醫學與病理生理學課程聯系緊密,重癥醫學具體課程教學也可緊接著病理生理學課程結束后開設。其他學科涉及重癥醫學的相關內容,如一些重要器官(心、肺、肝、胃腸、腎、腦等)功能不全或衰竭、酸堿平衡失調和水電解質紊亂,休克、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以及心肺腦復蘇、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感染、營養、輸血等內容完全可以并入到重癥醫學課程講授,除了理論授課和見習之外,還應當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到重癥醫學科進行臨床實習。對醫療專業本科學生而言,有必要安排至少2周時間到ICU實習。讓學生初步掌握心肺腦復蘇、深靜脈穿刺置管、氣管插管等急救技術,認識和了解機械通氣、持續血液凈化、營養支持等ICU常規操作技能。
2醫學院校應當設置獨立的重癥醫學教研室
經過近30年的發展,重癥醫學的學科建設日益規范,人才梯隊逐日壯大,在大中型醫院或各種突發公共衛生和重大災害事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與此不相稱的是,國內大多數高等醫學院校并沒有設置獨立的重癥醫學教研室,承擔起重癥醫學課程的教學任務。即使是擔任麻醉專業危重病醫學課程教學的教師也多是掛靠在急診醫學教研室。這種現狀很不利于重癥醫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來發展,教學內容邊緣化,知識點零碎,難成獨立的整體系統,且常常與內、外科學的部分內容重復,學生沒興趣,教師積極性也不高,完全背離了重癥醫學學科內涵所強調的整體觀念。我國的重癥醫學發展起步較晚,師資相對缺乏。目前國內從事重癥醫學科的高年資專業人員多來自其他各個臨床科室,除有短暫的進修學習外,并未受過正規的重癥醫學教育,在教學和臨床實踐中難免會出現脫離的現象。為了盡快發展重癥醫學,培養醫學本科生對重癥醫學的興趣,激發專業熱情,為將后培養從事重癥醫學的專業人才打下基礎,高等醫學院校應當設置獨立的重癥醫學教研室,務必通過各種途徑建立一支既富有專業素質又熱愛教學的教師隊伍,擔負起重癥醫學課程的本科教學任務。教研室應當結合重癥醫學的學科特點,合理制定教學大綱,做到“有綱可依”,目的明確。醫學本科生在重癥醫學科的臨床實習宜安排在學生整個實習計劃的最后一站,實習內容不僅應包括臨床實踐中體現的基本理論和搶救危重癥的基本操作技能。教研室還應有計劃有步驟地安排相關臨床老師進行模擬操作演練或培訓,結合搶救成功的典型病例,向學生介紹重癥醫學的發展歷史,樹立學生對重癥醫學的成就自豪感,更要注重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奉獻精神。安排學生進入ICU觀摩學習,應注重強調紀律性,對標準與規范的依從性。教研室應該制定嚴格的標準化的進出ICU的規范,控制每批次實習的規?;蛉藬?,做好院內感染(HAP)和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的防治教育,避免差錯或事故。
3應積極探索重癥醫學的教學方式
3.1重癥醫學教學應培養學生建立“整體思維”模式
從某種意義上講,重癥醫學實際上是高級的“全科醫學”。當患者病情發展到重癥時,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某一個器官或系統的問題,各個器官或系統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此時,一個訓練有素的重癥醫學科醫生會全面地思考機體整體的問題,注重機體的整個病理生理過程,妥善處置病情,對各個器官進行全面權衡,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時不忽略次要矛盾,協調安排好各個器官的處置順序,兼顧平衡照顧好各個器官的功能。而??漆t生比較關注的是某一個??萍膊〉膯栴},雖然一個個??萍膊∫彩钦w,但就其診治而言,主要還是局限在某一臟器或某一系統。所以,體現在重癥醫學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則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整體思維”能力。重癥醫學不僅跨越各臨床??疲疫€包含醫學物理工程和電子信息技術,其教學內容也必然是跨學科而豐富多彩的,是各種“零散”知識集中整合處理過程和臨床綜合能力的具體展現。為實現臨床整體思維的教學目的,推薦采用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problem-basedlearning,PBL)方法,以患者為中心,因“重”溯“治”,就是追詢應該采取什么措施什么策略緊急處理,穩住患者的生命體征,控制住病情進一步繼續惡化發展?同時要考慮這些措施又應該如何發揮其最大效應,避免其對機體產生不利影響?讓學生理解這是“治標”的過程;另一方面要因“癥”溯“病”,就是追詢導致重癥的原發病,針對原發病又應該如何做到有效控制?這實際上就是“治本”的過程。搶救重癥的“整體思維”,就是在ICU醫療實踐中講究“標本兼治”的綜合治療,要在控制重癥這個“標”的同時,也注重致重癥之疾病的這個“本”的治療。譬如以嚴重膿毒癥為例:嚴重膿毒癥(severesepsis)可以誘發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導致機體器官發生一系列損害,即并發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急性腎損傷(AKI),以及發生肝、腦等器官功能障礙,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因此,搶救嚴重膿毒癥患者在強調正確處理好機體內環境的穩定,兼顧全身各系統、臟器功能的監測與支持的同時,要積極抗感染治療,做好原發灶引流,追查致病微生物,盡早有針對性的應用抗生素。在臨床帶教過程中采用PBL教學法,活生生的臨床問題帶出一個個理論問題,引導學生努力作出思考,加深了理論學習的深度,學以致用,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整體思維能力。
3.2重癥醫學教學要培養學生遵循循證醫學原則
醫學本身源于實踐又檢驗于實踐,很多理論上認為可行,動物實驗也確實有效的治療策略在臨床醫療實踐活動中卻常常遭受失敗,這一點表現在重癥醫學領域尤為突出。在臨床本科重癥醫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著力向學生強調醫療實踐活動所應遵循的循證醫學原則。循證醫學強調以臨床醫師的臨床實踐經驗為基礎,以最佳證據為指導,與客觀的科學研究證據相結合,同時考慮患方的價值和愿望,為每位患者制定出最佳的治療方案。它所謂“最佳證據”就是要求證據的客觀性、可靠性和普及性。ICU收治對象都是重癥,病情復雜,變化快,盡管有先進詳實的高端監護設備,訓練有素的醫護團體,但任何一個小小的“疏忽或差錯”都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甚至導致患者迅速死亡。相對于其他??贫?,在診治重癥患者的過程中更要求我們力求遵循選取“最佳證據”原則,切忌盲從權威專家,更要強調醫生本人的主觀能動性,因為專家的經驗對于你所面臨的重癥個體來說,并不一定就是“最佳證據”。也就是說,在大部分情況下,醫師要主動向經驗發出疑問,然后再利用一切手段去尋找當前情況下的適合患者實際情況的最佳診療方案。盡管已頒布的臨床診療指南所推薦的意見也是循證醫學證據薈萃的結晶,但它不是最終結果。所以,強調臨床醫師在診療活動中對指南的依從性,但不可否認其對具體的臨床問題所要做出的臨床決策。
3.3重癥醫學教學應加強基本技能操作培訓
重癥患者轉入ICU或突發病情惡化時,常常需要緊急開放氣道呼吸支持,深靜脈穿刺插管快速補液等急救處理,這就要求醫生熟練掌握相關操作技能,爭分奪秒,以免延誤最佳搶救時機。因此,重癥醫學科醫師除需要經過嚴格的專業理論學習外,還需要經過嚴格的基本技能操作培訓,以滿足對重癥患者進行各項監測與治療的要求。重癥醫學科的操作技能項目非常多,心肺復蘇、氣道開放、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各種血管穿刺置管和床旁血液凈化等技術應用非常普遍,心臟臨時起搏、主動脈球囊反搏、體外膜氧合(ECMO)等更專業技術也已進入ICU。對于即將畢業從事臨床醫療工作的本科生,重癥醫學科教學不應該缺乏有關基本技能操作的實習內容。要注重加強心肺復蘇、氣道開放、靜脈穿刺等基本的技能操作培訓,學生掌握這些基本的急救技能,顯然對于將后從事任何臨床工作都是有所裨益的。學生對于操作往往很感興趣,教師在實習帶教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興趣。在實習操作技術時應啟發式講解技術的主要用途和操作要領。而且在實習操作前讓學生提前預習相關知識要點,操作過程中相互提出操作中的問題和可能的風險,熟悉避免并發癥的關鍵步驟,以這種方法進行操作實習,理論結合實踐,實踐驗證理論,學生印象更深,掌握得會更牢靠。另外,承擔本科醫學生實習的教學醫院應建立和完善重癥醫學專業模擬教學平臺,給學生創造反復模擬練習臨床技能的條件和機會,這種具有醫療環境而無醫療風險的特點,非常適合重癥醫學專業的帶教實習,目前已經逐漸成為重癥醫學教學的大趨勢。
4小結
1.1資料收集:采用現象學研究方法,以焦點組團體訪談法和個人訪談法相結合的半結構式訪談法收集資料。選擇安靜、舒適、沒有外來干擾的房間,在約定的時間按提綱對研究對象進行訪談,并引導受訪者深入挖掘其項目開展過程中的感受。訪談過程中記錄關鍵詞及受訪者的特殊語氣、表情等,待受訪者認為無新的內容后停止,時間為60~90min不等,每位受訪者訪談1次或2次。10名訪談對象分為3組并進行編碼,分別為Gl-G3組。焦點組團體訪談1次。樣本的大小按照資料飽和的原則確定。
1.2資料分析:訪談結束后6h內將訪談過程逐字、逐句地進行回憶記錄,并記錄受訪者的非語言行為。在資料的分析中采取Colaizzi7步分析法,然后按照一定的順序和主題進行重構,使最終形成的主題間具有一定的內在關聯性。
1.3質量控制:本研究通過以下途徑提高研究的可信度:(1)有目的地選樣以提高研究對象的代表性;(2)研究者深入研究現場長達3個月以減少霍桑效應;(3)在收集資料時采用會談結合觀察的方法,分析資料時連續、反復并將結果與原資料不斷比照以提高資料的效度;(4)將整理后的資料返回研究對象處核對資料的真實性。
2結果與分析
2.1科研訓練的收獲及感受
2.1.1明確了科研要求,掌握了科研方法,培養了科學素養,提高了科研能力:明晰了科學研究的基本程序,即科研項目的提出、課題報告的書寫、項目的論證、工作計劃的安排、科學研究的進行、研究報告及論文的撰寫等?!傲私饬丝蒲姓n題的立題、申報、結題等一系列流程,起到了科研掃盲的作用?!薄皬囊粺o所知到入門,再到提高?!迸囵B了科研素養,提高了科研能力,表現為提高了獲取信息并對信息加工處理的能力,“學會了文獻檢索”;提高了歸納總結的能力,“有利于將自己發現的新、奇、特,效果好的想法和做法科學地、準確地表達出來”;培養了批判性思維,“拒絕被洗腦,學會獨立思考,擁有懷疑精神”;提高了撰寫科研論文的能力,“對科研論文的書寫有初步認識”;提高的選題的能力,“做這個課題前,覺得一切都是興趣使然,真正著手項目后,才明白不是這樣。選定一個研究方向,首先要對它進行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只有對它深度了解,發現它的科研價值,才有利于項目的開展。”
2.1.2增強了對專業的理解,鞏固了專業思想:5名受訪者表示通過科研訓練,深入了解了自己專業的相關知識,鞏固了專業思想。“指導老師的人格魅力、知識水平、工作方法、人際關系、帶教行為等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們對專業的認識和態度”;“有了這次參加科研活動的經歷后,有了將臨床與科研結合的意識,我將在日后累積臨床工作經驗的同時,勤思考,勤發現,勤總結,勤創造?!?/p>
2.1.3陶冶了情感和人格,培養了合作精神和技巧:7名受訪者認為科研過程陶冶了情感和人格,“經過科研工作和學習,培養了我的自律性、思維的嚴謹性和對待工作的責任心”;3名訪談者提到了合作的重要性,“作為科研團隊的組長,首先要明確團隊成員所擅長的方面,才能更好的分配工作”;“感覺僅憑一個人的能力要完成科研項目是不可能的?!?/p>
2.1.4導師在科研訓練中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部分受訪者都提及了導師在科研訓練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皩W院和臨床教師對待科學研究的態度比較嚴謹,收集后的數據不完整或不符合納入標準一律篩除,耐心細致地給我們反復指導和修改文章”;“教師為我們的選題指導做了充分的準備,對我們選擇的題目逐個進行了分析和引導”;“在科研實踐中遇到問題時求助教師,導師都能讓我們受益良多。”
2.2科研訓練中遇到的問題及建議
2.2.1科研基礎差,建議加強早期科研培養:大部分受訪者認為在科研訓練前自己對科研的認識很模糊,9名受訪者建議提前開展科研能力培養,“建議把開設在大三、大四的文獻檢索和科研方法導論提前,把課程性質由原來的選修改為必修”;“大一大二培養科研意識,大三主動參與科研項目,即使不參與項目也有科研意識”;“臨床型科研難,但調研型簡單,可以作為早期入門”;“可通過講座等形式普及科研常識,少部分感興趣的同學參與科研,其他同學不參與也不至于對科研知識一片空白”;“建議在項目開始前作一個統一培訓,為大家提供一些經驗?!?/p>
2.2.2缺乏獲得信息的途徑,建議搭建大學生科研項目平臺:8名受訪者提到了的缺乏獲得信息途徑的問題,受訪者均提到了搭建專門的信息平臺,如網絡平臺,“建立科研興趣QQ群”;“在校園網彈出窗口將重要信息通知大家”;“建議開辦講座、交流會,既宣傳又講授”;“成立社團,在學生中找帶頭人”。
2.2.3科研資源、經費不足,建議加大投入:5名受訪者認為科研項目經費不足,“自然科學項目需要買試劑,很多時候都是老師自己出錢在買”;“試驗小鼠很貴,又容易死亡,需要更多的經費完成試驗”;“希望學校將提供的專門的實驗場地和設備公布出來,合理使用。”
3討論
3.1科研實踐有利于提高醫學本科生人才培養質量科研訓練是對個人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培養最有效的途徑[1]。同時,通過科研實踐,學生加深了對專業的理解,專業思想得以鞏固;陶冶了情感和人格,培養了合作精神和技巧??蒲袑嵺`對提高醫學本科生人才培養質量有著積極的作用。
3.2提高醫學本科生科研實踐質量的措施
3.2.1完善激勵機制,調動學生和教師的積極性:一方面,設置創新教育學分,鼓勵學生積極開展科研訓練,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在職稱評定中給予指導教師一定工作量的獎勵,也有利于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3.2.2結合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鼓勵教師通過教學方式、方法及教學模式的創新和改革,將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養納入教學過程和教學目標之中[2]。課堂上教師不能只限于講授現成的真理,要把自己的科研引入課堂,實現課堂教學內容與領域內最新科研成果的有機融合,讓學生了解科學發展新動向,接觸最新科研成果,引導學生主動發展、探索真理、發現真理、創新知識,調動學生科研創新的積極性,激勵學生思考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3.2.3建立大學生科研實踐網站:借用學校網站平臺,隨時公布有關學生科研的各類信息,讓學生通過網絡提交申請報名,網上評審,網上公布驗收和評優結果等,提高開展大學生科研立項的工作效率,發揮網絡的信息優勢。
3.2.4加大對大學生科研資助項目的投入:除了逐步加大學生科研立項經費預算外,還可以擴大學生科研立項資金的來源。吸收社會資源,如通過校企聯合,讓部分學生參與實際生活中需要的研究課題,使科研成果能盡快孵化,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從而使學生科研經費得到更大支持。
1.1認識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的特殊性
在很多學校的預防醫學專業教學中都使要和當地比較知名的一些醫療機構共同合作的,當前的教學活動中衛生毒理學和流行病學以及兒童少年衛生學和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等都需要相應的醫療機構來承擔,環境衛生學通常是學校自己來承擔,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對人力資源進行了合理的分配,同時也為培養現如今仍需要的預防醫學專業的人員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
1.2摸清基本現狀以找準改革方向
很多學校在前幾年就應經進行了預防醫學專業教學改革,而且改革之后有很多學生已經走進了工作崗位,為了更好的掌握課程設置的合理性,學校也對從事預防醫學教學的教師和已經畢業的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中還采取了電話網絡和座談等方式進行了相關問題的討論,很多人都認為,當今進行預防醫學專業教學改革是非常必要大的,在當前的教學體系當中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課程設置得不是十分合理,通常都會出現中斷的現象,同時也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教學體系,這也對教學效果產生了十分不利的影響。其次是開設課程的順序存在著非常強的不合理性,在很多專業課進行的過程中,相應的專業基礎課的學習還沒有展開,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也無法起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最后是臨床教學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在臨床課程的學習中,教師講解的內容并不是非常的細致,學生實習的時間也相對較短,而且在實習的過程中所涉及的內容也非常的多,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也很難得到非常細致的教導,這也會嚴重影響到學生實習過程中的積極性,這樣實習結束后效果也并不是十分的明顯。
1.3鞏固深化和提高前期課程體系的改革成果
學校在預防專業改革之后已經收到了一定成效,在素質教育和專業教育的過程中已經收貨了很好的效果,所以為了能夠讓這次改革的成果得到有效的傳承和鞏固,以便更好的對突發的事件進行有效的處理,培養出更加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還需要在前期改革的基礎上進行更加深入的改革,這樣才能充分的體現出新的教學體系的優勢,同時也促進了我國預防醫學事業的發展。
2新的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的特點
2.1合理調整和設置
相關課程和教學階段新一輪教學模式與課程體系改革是在前期改革的基礎上的繼續和深化,參考《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標準》,對現行的預防醫學專業課程體系進行研究分析,對于培養目標和要求進行新的定位,對于課程和教學階段進行新的組合和論證,根據社會需求增加相關的課程,精簡或濃縮部分傳統課程,從而形成了新的預防醫學專業課程體系。除了傳統的必修課程外,大量開設選修課程,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大力加強對學生的公共衛生教育;大量開設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綜合性課程,既包括公共衛生領域的交叉,也包括預防醫學與臨床醫學、預防醫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專業課程雖然在學院開設,但有2/5的教學任務南疾控中心的教師承擔;理順授課順序,如衛生毒理學提前開設;開設科研方法學類課程,如醫學科研方法學、衛生經濟學等;臨床課程和實習更具針對性,現場實習時間從第期的11月提前到9月且增加2周時間;進一步改革畢業設計實施方案,并在專業課程學習階段確定導師。
2.2強調專業理論課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和多樣化
在充分研究的基礎上,按照教學規律修定教學計劃,同時優化專業教學內容,制定與之相適應的、配套的教學大綱,強調專業理論課教學手段的現代化,要求所有教師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方法學類課程增加軟件實習比例。多媒體等現代化教育技術圖文并茂、形象直觀,既突出重點又融人大量信息,既便于課堂學習又便于課后復習和整理筆記,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3突出應用性實驗教學
開設綜合性實驗預防醫學本身屬于應用性學科,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應用技能至關重要。新課程體系的課程安排基于社會實踐中發現的問題和實際的工作需要,并與學科的發展緊密結合。教學采用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相結合、以選修課程為主的方式。借助學院實驗中心整合不同學科教學資源,開設綜合性實驗,突出現代先進技術和學科前沿技術,教會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案、綜合分析實驗結果、撰寫實驗論文。拓展學生的實驗技能,重點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對所學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2.4加強畢業設計
1.指導教師科研水平參差不齊。以我學院為例,隨著國家招生政策的變化,學生人數擴招,近年來每年招生的人數均較多。藥學專業2014屆和2015屆本科畢業生人數分別為180人和250人,而我學院教師人數僅僅大約為60人,平均每位教師需要指導4~5人,精力上無法保證,且我學院教師50%以上為近幾年畢業的青年教師,自身指導論文的知識匱乏,沒有指導學生完成論文設計的科研能力。此外,畢業論文的指導老師大都是骨干任課教師,除了每天日常的教學授課工作之外,還要進行科研課題的申請和開展實施、科研文章撰寫、課題結題等工作,在畢業論文每生一題的形勢下,與學生接觸很少,僅僅通過Email或電話指導,指導教師和學生根本沒有在一起共同解決論文中相關問題的時間,造成學生的畢業論文質量不高。
2.畢業論文時間安排不合理。我學院畢業論文工作的安排是大四上學期進行開題,這時學生仍有大量的專業課程未完成,學習時間緊張,且學生面臨研究生考試的壓力,很多學生重心放在理論課程學習和研究生考試上,準備畢業論文的時間少之又少,查閱文獻、收集相關資料、總結資料的工作不能高效地完成,使畢業論文的開題不能到達預期目的。次年1月至5月是學生畢業實習以及研究生面試的時間,也是學生求職就業的黃金時間,很多學生會積極參與招聘單位的考試,從而沒有心情顧及畢業論文的設計和實驗;而我學院學生真正的畢業論文實驗時間只有三周左右,在短暫的時間內,學生根本無法保質保量地閱讀大量文獻、完成實驗操作以及撰寫出高水平的論文,嚴重降低了本科畢業論文的質量。
3.教學資源不能滿足需求。目前,高等院校大多面臨資金的壓力,在實驗設備資金投入上以能基本滿足教學需要為原則,教學資源相對滯后。而畢業論文數據和結論都要通過實驗來獲得和驗證,因此實驗室畢業論文完成的前提保障。實際很多高等院校沒有專門的實驗室可以提供給本科畢業生進行論文設計。以我學院為例,在保證在校本科學生實驗教學任務的前提下,根本沒有固定的進行畢業論文的實驗室。指導教師在指導學生論文時只能挑選沒有課程安排的時間,造成實驗倉促,師生普遍感覺不合理。此外,我學院在論文方面沒有經費的投入,這樣在論文過程中所需要的材料、藥品等均需指導教師和學生自己解決。以上原因從根本上又大大降低了論文的質量,使論文的科學性、真實性無法保證。
4.學生素質有待提高。擴招政策的出現,使得一方面高校的錄取門檻降低,造成部分大學學生質量的下降,另一方面高校教師師資力量不足,部分教師專業知識水平不高,教學經驗欠缺,造成教學質量的下降,這兩方面因素均造成現在大學生的質量不高,對本科畢業論文的完成存在極大影響。表現在畢業論文設計中就是很多學生不知道如何從科研的角度對論文的設計、材料組織等進行構思,寫出的論文內容不規范、論據不充分、表達不清晰。更有部分學生對畢業論文態度不認真,認為只要能找到工作或者考上研究生,論文只要過關就可以了,所以對本專業的畢業論文缺乏興趣和足夠的重視程度,不愿意花時間去查閱資料,更不愿意在實驗室做實驗,造成撰寫論文時粗制濫造現象的出現。
二、提高醫學院本科藥學畢業論文質量的對策
1.設置合理的畢業論文工作時間。首先從課程設置上解決時間不足的問題。課程盡量安排在前六個學期,第七個學期專門設置為畢業論文時間,也可安排一些與畢業論文工作有關的查閱文獻課程以及科研論文撰寫課程,這樣可以為學生前期查找資料以及開展文獻調研活動提供幫助。
2.提高學生的科研素養。畢業論文的完成過程是對學生素質的綜合檢驗,需要學生不僅具有良好的專業知識,更要具有一定的科研素養。我學院現在推行的本科生“助研”活動有顯著效果,學生在“助研”中接觸到本專業的科研前沿,了解了自身專業知識的匱乏,激發了學生學好專業知識的強大動力。但此項活動目前參與人數不到學生總數的五分之一,亟需將“助研”活動推廣,讓更多學生參與,得到科研鍛煉,提高科研能力。此外,改革本科實驗教學中的實驗內容,多進行一些設計性實驗,提供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表達的機會。從大二開始,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學年論文的撰寫,可以從對某一專題寫綜述開始,可以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包括閱讀文獻,收集資料、鑒別和歸納資料的能力。
3.推行畢業論文“導師負責制”。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不強,科研思維還未培養起來,這是眾所周知的,因此在完成論文的過程中,從開題、實驗操作到論文撰寫均需指導老師全程參與。如果這個關把不好,論文質量層次是上不去的。首先,論文的選題要確保質量,可主要以教師的科研課題為主體,在操作時可將課題分解為小的子項目,降低本科生難以勝任的問題。對于無課題的老師,要明確論文選題不能盲目,不能缺乏創新性,更不能脫離學?,F有的儀器設備,無法操作。其次,在實驗具體操作過程中,指導教師需要跟蹤實驗,對學生的數據、結果進行監督,不允許造假現象存在,并且可固定教師與學生聯系時間,例如隔一天匯報一次結果。在最重要的論文撰寫階段,指導教師可首先安排一名研究生對四五名本科生進行論文撰寫指導,學生論文上交之后,要按照精益求精的原則,把論文多通讀幾遍,大到論文整體小到標點符號都要認真修改和校對,對論文質量不合格的同學堅決不予通過,從根本上杜絕學生不論論文好壞都能畢業的僥幸心理。
4.規范畢業論文撰寫進程。學院及指導教師所在教研室實行兩級管理,對學生畢業論文工作的進度和質量進行定期檢查,該項工作可以主要分三個階段進行:初期檢查、中期檢查以及后期檢查。初期檢查工作主要是在指導教師報送完畢業論文選題之后,學院及教研室應就教師申報的論文選題的實驗工作量以及實驗可操作性進行檢查,并最終給出科學合理的畢業論文選題。中期檢查主要是檢查學生實驗操作,學院及教研室抽調有經驗的教師檢查學生實驗方法的可行性、實驗操作的準確性、數據收集的合理性等,對學生畢業論文的工作計劃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后期檢查主要是論文撰寫階段,指導教師按照本科畢業論文標準,對論文的結構框架、文獻資料使用、論述的正確性、基礎理論知識、文字表達等逐項檢查,發現不合格的當即指出,要求學生改正,并明確不合格不予論文答辯的政策。
5.完善畢業論文評定體系和表彰制度。畢業論文成績可由指導老師評分、院系評閱人評分、答辯小組評分三部分綜合組成,從而確保成績的客觀性。除了評選本科學生的優秀畢業論文,學校更要對優秀畢業論文的指導教師予以表彰,可作為教學評優及職稱晉升的首推對象,為畢業論文的教學改革創造更加良好的制度環境。
醫學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科學,醫學院校的學生需要修完大量理論課程。以臨床醫學5年制本科生為例,前3年半的理論學習階段學生必修課達40余門,而且這些課程多深奧枯燥,因而許多人認為醫學就是一門需要死記硬背的學科,所以,醫學本科生更容易把高中時期應試教育的學習方法用于大學的學習,把自己變成一個學習考試的機器。然而醫學同樣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科學,理論教育階段學習的知識最終還是要應用到實際中去。因此,醫學院校必須著力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意識和能力。學生只有在實踐中通過有意識地運用課堂上的理論知識,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識,提高創新能力。所以,醫學院校在學生的理論學習階段應該采取多種有效的措施,積極引導學生開展科學實踐活動,而第二課堂活動是一項廣為采用的培養本科生創新能力的有效方式。在組織形式上,第二課堂不同于大班授課那種教師臺上講,學生座上聽,其強調教師與學生思想上的即時交流與碰撞,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在教學內容上,第二課堂不拘泥于課本知識和教學大綱,學生的思想可以在知識的世界里自由飛翔。在評價方式上,第二課堂的評價方式不再是分數等級,而是思維實踐能力的獲得及社會的認可。我國目前高校教育的現實是教師少、學生多,師生比率顯著低于發達國家。在這種國情下,大班授課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也是保障學生平等教育權利的必需。然而,在這個基礎上,開展第二課堂活動,讓一些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更廣闊的發揮空間,就成了在當前國情下培養創新性人才的一種不二選擇。因此,第二課堂作為第一課堂的重要補充,是大學本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學生在實踐探索中,將知識、能力、素質三者有機結合,促進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2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的實踐及成效
根據本校“建設一流創新性研究型醫科大學”的辦學目標,本部近年來組織廣大師生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實踐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受師生歡迎。本部本科生第二課堂活動主要通過以下5種形式來開展:(1)本科生導師制。本科生在上一年級的時候,選擇自己感興趣領域的教師當自己的本科生導師。擔任本科生導師的教師都是具有博士學位的中級職稱以上的優秀教師。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向自己的導師求教。學生也可以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根據自己興趣愛好的變化更換自己的本科生導師。(2)本科生進實驗室。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感興趣的實驗室,在實驗室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相關理論的學習和技術培訓。通過這種活動,學生可以在多個不同的實驗室間進行輪轉,使之對不同領域的科研活動有了進一步了解,便于發現自己真正感興趣有靈感的科研領域。(3)本科生學術論壇。通過組織第二課堂活動,成績比較突出的學生進行全校范圍的本科生學術論壇,這既是對這些優秀學生的一種鼓勵,也是對全校學生一種宣傳,從而讓更多的有科研潛質的學生投入到科研活動中。(4)本科生奇思妙想活動。該活動提供了一個本科生成才的平臺,只要有好的想法,在本活動中經過相關領域的專家論證后,就會給本科生提供實驗平臺,并提供一筆啟動經費以及相關領域的指導教師,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獨立的科研活動。成績優秀的學生其作品還會被送去參加全國“挑戰者杯”本科生創新大賽。(5)本科生進課題組。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室培訓之后,對那些表現突出且對科研活動有濃厚興趣的學生,帶教教師可將其納入到自己的課題中來,直接參與嚴肅的科學研究,甚至在帶教教師的支持下進行獨立的研究,進行研究論文的撰寫和發表。
通過幾年來堅持不懈的努力,本部第二課堂活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首先,學生的科研興趣與熱情得到顯著提高。以往的醫學本科生都想著畢業之后就去當醫生,重視臨床知識的獲取和臨床技能的培訓,對科學研究興趣不高。通過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醫學生對科研活動有了直接的認識,很多學生一改過去對科研工作不了解、沒興趣的狀態,表現出對科研活動極大的興趣與熱情。其次,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實質性提高。醫學院校很多課程都開設有實驗課,然而由于受我國國情所限,很多實驗課也是以大班授課形式。教師把所有實驗儀器設備都準備好,所有相關試劑都制備好,所有實驗步驟都在黑板上寫好,學生就像一個機械臂,按部就班地進行操作,做完實驗交上實驗報告就了事,而學生做完后很快就忘了。在第二課堂活動中,所有的實驗前準備都由學生自己來完成,學生對實驗的原理和步驟必須爛熟于心。通過自己準備實驗物品、操作實驗步驟、觀察和分析實驗結果,學生對實驗的原理和技術就有了一個深刻的認識,從而形成自己的一項技能。同時學生對利用所學技能去解決科學問題也會產生極大興趣,這就產生了獲得技能-產生興趣-獲得新的技能這樣一個良性循環,使得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研技能得到顯著提高。再次,通過第二課堂活動,學生的科研思維和表達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鍛煉。在第二課堂學習中,學生要進行專業文獻的閱讀,要進行科研綜述的撰寫,還要進行科研思路的匯報。這些科研活動使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和科研表達能力得到了有益的鍛煉,為他們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通過參加第二課堂活動,很多本科生成了本部科學研究的一支重要的生力軍。在2013年度本部發表的103篇SCI論文中,約25%是本科生發表的。同時本科生發表科研論文的水平也不斷提高,2013年度本部本科生發表SCI文章最高影響因子超過8.0,論著最高影響因子超過5.0。因此,本部舉辦的本科生第二課堂活動既使學生受益匪淺,也對本部科研能力做出了重要貢獻,達到了雙贏。
3存在問題和不足
醫學學生本科學習階段所學習的內容大多較為抽象,單單通過課本很難掌握要旨?;谘C醫學的基石是最佳的醫學證據、而這些醫學證據主要來自已有的研究報告,特別是臨床隨機對照試驗(RCT)的研究成果,以及對這些研究的Meta分析,因此通過可靠的醫學期刊能夠掌握一定的、科學的醫學研究證據。另一方面,本科學生需要掌握獲取這些醫學研究證據的有效方法,才能在學習過程中根據臨床所面臨的問題進行系統的文獻檢索,了解同類醫學問題的研究進展,對研究的結果進行科學、有效的評價,從而把此類醫學問題的最佳證據為我所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時要做到:基于臨床關注的問題或重大的科學問題的研究;參考當前最好的證據決策;關注實踐的效果;后效評價、止于至善。在實踐操作中進行必要的、科學的、有效的文獻檢索,以及合理的歸納和分析能夠一定程度上對本科學生的學習和實踐有所幫助,但是在檢索和分析評價的過程中要注意深刻領悟有關文章對治療方法的表述,不能斷章取義;在分析文獻的過程中要學會正確辨別權威的表述和指南;在以文獻作指導的時間過程中注意與臨床經驗進行合理結合,充分參考病例的個人情況和臨床背景,結合用藥的禁忌,才能在臨床實踐中有據可依、有章可循。為將循證醫學思想具體應用到臨床教學工作中,鄭宏庭等人以內分泌臨床教學為例提出,對在一線進行臨床教學的醫師進行包括循證醫學相關理論和實踐,以及文獻檢索、閱讀、評價等技能的培訓;進行實習生承擔日常醫療工作、一線醫生協助的教學模式改革;集中討論解決實習生在日常醫療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定期舉行以實習生為對象的病歷或專題討論以及相關文獻報導。這樣不僅可以幫助醫學生將已經掌握的理論知識系統化,又可以將理論在實踐中體現,并加以操作運用。鑒于醫學前沿的論文及國際學術交流的語言多為英文,專業英語的提高顯得尤為重要。醫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注重加強英文原版教材的閱讀,掌握常見的疾病的詞匯及英文的習慣用法。此外還可以通過互聯網對于某個特定領域新進展進行查閱,不斷更新最佳的醫學研究證據。
2教學評價
因為當前專業職稱的評定現狀,臨床醫生需要晉升職稱,醫學生需要,運用系統評價/Meta分析發表高水平的論文(主要是SCI論文)造成對EBM認識上的誤區。社會上也因此出現各類為了迎合對系統評價/Meta分析需求的培訓班,因為培訓師資水平的良莠不齊,影響了參訓學員的學習質量。王萍玉等人對某校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開設循證醫學課程,并采用形成性評價,具體包括平時表現評價、作業評價、教學實踐活動評價和學生自我評價,結果顯示循證醫學課程采用形成性評價得到絕大多數學生的認可,教學質量得到提高。在循證醫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堅持理論學習和實踐練習相結合,對理論的掌握中不僅要注重基礎理論的學習,還要學習一定的文獻評價進行相應的補充,開闊學生視野的同時,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教師在教授過程中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啟發學生興趣的同時,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質量;對于學生的學習評價,采用形成性評價,不僅能夠使學生認可,主動地學習,同時能培養學生對循證醫學學習的習慣,促進終身發展。
3教學意義
在本科及實習階段學習循證醫學對于我國醫學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①提高我國藥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循證醫學遵循以最佳的醫學研究證據,在對醫學證據的搜集和分析過程中遵循科學嚴謹的態度,同時考慮病例個人的臨床背景和現狀,以最佳證據指導實踐,指導對新藥研發、生產、評價和不良反應監測,同時也推動中醫藥現代化研究、走出國門、創出品牌。
②提高醫療服務的水平和質量:當前我國的醫療服務存在明顯的地域性差異,衛生資源的配置呈現不均衡,各地疾病譜構成不同,醫務工作者素質和水平也存在著差異。普及循證醫學知識是通過不斷提高醫生的臨床知識和專業技能來改善當前醫療服務的質量,同時又不增加醫療費用,使公眾和政府都能獲益。
③普及醫學知識,提高公眾健康意識:隨著循證醫學最佳證據的普及,患者和公眾能方便了解自身的基本臨床情況,獲得醫學研究結論,防止有病亂投醫;同時,公眾的健康意識提高了,便從以往的被動接受治療,轉變為主動預防疾病。
4結語
核醫學科是一門邊緣學科,內容涉及多個學科,其檢查項目幾乎涵蓋了人體所有系統,同時還涉及核物理、輻射生物學效應、輻射防護等基礎學科;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核醫學功能影像的優勢得到越來越充分的體現,尤其在腫瘤學、心腦血管疾病中的應用,越發顯得重要;因此及時修訂教學大綱,適當增加教學時數;同時緊扣臨床實際應用,調整教學內容,重點突出核醫學功能顯像優勢,在有限的學時內,精簡內容,重點講述核醫學優勢項目,如:(1)內分泌系統核醫學。(2)臨床應用廣泛的核醫學技術,如:骨骼系統、泌尿系統等。(3)在臨床診斷治療、療效判斷、預后評估中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的核醫學技術,如:腫瘤核醫學、心血管系統核醫學、神經系統核醫學。(4)臨床價值重大的核素治療,如甲狀腺疾病及腫瘤的核素治療等。對重點內容進行重點講解,從核素顯像的原理,影像的分析要點、常見的異常類型、臨床應用價值以及核素治療的適應證、禁忌證、治療后的防護,突出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同時給出實際病例,進行課堂討論,積極與學生互動,活躍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教學效果。在考試命題過程中,充分體現教學大綱中的重點內容,突出核醫學的臨床實用性。
2改進教學方法,進行多模式教學
過去由于教學內容多,理論課時數少的矛盾,教師們更多進行了“填鴨式灌輸”的傳統教學模式,課堂以教師講授為主進行教學,忽略了與學生的互動、提問、討論等環節,使學生疲于接受教學內容,而難以及時消化吸收,導致學習興趣低、學習效率低。隨著多媒體技術在醫學教學中的廣泛應用,核醫學的教學模式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革。多媒體技術將圖像、動畫、視頻及文字資料生動逼真的融于教學過程中,將抽象的無法用語言描述清楚的教學內容予以模擬,給學生們更為直觀、深刻的影像,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結合的平臺。教師們充分利用多媒體教育技術來輔助教學,將大量的圖片制作成多媒體幻燈,將核素示蹤過程完全以圖片或動畫的形式展現給學生,結合實際病例進行提問并展開討論,最大限度的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高度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實現教學互動,突出了教學中的重點,增加了教學信息量,同時增強了教學效果。
3將核醫學影像與其它影像學進行比較,體現出核醫學功能顯像獨特優勢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們以放射學得理念學習核醫學,特別強調解剖學的概念,例如在描述影像時,常用放射學概念,如“密度”、“信號”等,因此,授課時,我們特別將放射影像學與核醫學進行對比,在總論的教學過程中,強調放射影像學與核醫學成像原理的不同;在各論教學時再進行比較教學;例如心肌灌注顯像是核醫學的一個重點內容,主要目的是評估冠心病心肌缺血的部位、范圍及程度;而多排螺旋CT冠狀動脈血管成像(簡稱冠脈CTA)也是目前診斷冠心病的主要影像學診斷手段之一;我們將二者進行比較教學;冠脈CTA檢查的是冠狀動脈的解剖學改變,即冠脈有無狹窄、鈣化及肌橋,并對病變進行精確定位。理論上冠狀動脈狹窄可致心肌的血流灌注減少,但由于機體有著強大的代償機制,并不是所有冠脈狹窄、斑塊及肌橋都會出現心肌缺血或梗死,因此,冠脈CTA并不能顯示冠脈疾病引發的心肌缺血的范圍、程度;然而這恰好是心肌灌注顯像的特長。心肌灌注顯像觀察的是心肌的血流灌注情況,通過心肌放射性分布的多與少反映心肌血流灌注的多與少,而心肌細胞聚集放射性的多少取決于該部位冠狀動脈灌注血流灌注量,即心肌灌注顯像反映的是冠狀動脈狹窄這個病因所導致的結果-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范圍及程度,從而判斷預后,并可評價冠脈支架的療效。這好比是水渠與稻田,冠狀動脈好比是水渠,心肌好比是稻田,水渠有問題不能代表稻田的灌溉不好,而我們更為關注的是稻田里的麥苗是否長的好,即心肌是否缺血。由此可見冠脈CTA所提供的是解剖學信息,心肌灌注顯像提供的是功能學信息[2],二者分別反映了一個疾病的兩個不同的側面,從不同的角度對疾病進行評估,各有所長,不可相互替代或混淆。
4緊隨現代醫學發展,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增加核醫學最新研究進展,培養學生及時跟進醫學科技發展的新動態
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帶動了現代醫學的發展,現代醫學影像學的發展更是日新月異?,F代醫學影像學已從單純的形態學診斷發展為形態與功能成像并重,并著眼于分子影像學的研究,分子影像學代表了21世紀醫學影像學的發展方向。隨著現代核醫學的不斷發展,尤其是分子核醫學取得了顯著進展,帶動了腫瘤核醫學、核心臟病學及神經核醫學的迅猛發展。尤其是圖像融合技術的應用,解決了核醫學圖像模糊、解剖結構欠清晰的難題;PET/CT、SPECT/CT圖像融合一體機的使用,使核醫學的發展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2]。另外,隨著現代臨床醫學及現代醫學影像學的發展,有些傳統的核醫學檢查方法的臨床應用逐漸減少,甚至被淘汰了;同時,隨著核醫學儀器及放射性藥物的發展,核醫學中新的內容層出不窮,我們需要及時跟進核醫學的發展,將核醫學的新技術、新進展及時補充到教學中,突出核醫學先進性及實用性,及時對教學內容進行更新并重點講解這些內容,例如:隨著PEC/CT的廣泛使用,正電子顯像成為了核醫學研究熱點,并廣泛應用于臨床,因此,正電子顯像的顯像原理、臨床應用價值就成為了新的重點內容;這樣更貼近臨床的教學,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情趣,同時也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使得學生們及時跟進學科發展新動態,在將來的臨床實踐中能更合理自如的運用核醫學知識為臨床服務。
5加強教師技能培訓,促進教師知識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