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1 13:26:50
序論:在您撰寫茶文化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優勢(Strength)
1、歷史悠久,馳名中外。如果說曾經溝通東西方的商賈和文化交流的橋梁為“絲綢之路”的話,那么福安茶葉的傳播,則可以稱得上是閩東近代的“茶葉之路”。福安市產茶歷史可追溯至西晉溫麻縣治時期。清咸豐、同治年間,“坦洋工夫”紅茶脫穎而出,并于1915年榮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同時,閩東茶葉對外貿易也十分活躍,明末清初,福安茶葉融入“海上絲茶之路”和“陸上絲茶之路”大聯通,可謂“四海共飄茶葉香,五洲同賞福安茶”,奠定了世界名茶的地位。然而因為長期缺乏一個知名品牌和拳頭產品,導致在茶類中缺少競爭力而一度處于衰弱境況。從2006年起,福安市確定挖掘這一歷史名茶作為該市茶葉公共品牌,于是經過幾年的品牌打造,獲得“中華名人特供茶”、“福建十大名茶”、“中國申奧茶”,“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省著名商標等榮譽,加工工藝列入福建省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地理標志產品——坦洋工夫》也已通過國家標準協會組織的專家論證,這為坦洋工夫現今的長足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內涵深厚的茶禮茶俗。茶與其他旅游資源不同之處在于,它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有些嗜茶的人更是到了“不可一日無茶”的地步。所以茶文化它更多地體現在一般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在福安,茶以一種文化的觸角深入到人們生活中,它不僅是解渴的飲料,更是一種厚重的禮儀。大年初一喝“過年茶”,新娘過門喝“新娘茶”,親人出門喝“出行茶”。福安廣泛流行“茶哥米弟”之說,有客來先敬茶后吃飯,生活中稱“喝茶”為“食茶”,表示茶似飯食,一日三餐不可無。福安茶與婚姻的關系密切而獨特,男子在向女子求婚的聘禮中要插上一枝茶枝,聘禮中帶茶枝表示今后家庭興旺,茶樹又是一種獨特的植物,茶樹開花的時候其茶子還在樹上,叫做母子見面,寓意今后兒孫滿堂;女子在出嫁的嫁妝中要放入幾粒茶子,古有“種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不可復生也。”用茶以寄寓,既反映了中國古代婦女從一而終的儒家道德觀念,也體現了中國青年男女祈求夫妻恩愛、白頭偕老的美好祝愿。
3、旅游資源豐富。福安旅游資源豐富,省級風景名勝區白云山風光秀美,其南部的第四紀古冰川遺跡——冰臼群是我國低緯度地區保存最多、最好和發育最典型的地區之一,保存完整的廉村宋代古城堡建筑群、神秘古老的瓜溪“活化石”刺桫欏、古樸奇特的柏柱洋明清古民居、別具風情的溪塔葡萄溝、絢麗多彩的仙岫畬族風情以及閩東蘇維埃舊址構成了獨特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是令人神往的旅游勝地。
4、當地政府大力引導和支持。福安市重視坦洋工夫茶文化的傳播與茶經濟的發展,在加大對“中國茶葉之鄉”、“坦洋工夫”紅茶品牌的宣傳力度的同時,致力推動坦洋工夫品牌與中外知名品牌的合作交流,推動東方文化的傳播,舉辦了一系列活動?!敖璨栉幕k旅游、以旅游助茶業發展”已成為有關部門的共識,包括茶博物院、烏龍茶都、畬鄉茶藝表演隊等在內的一批與茶葉相關的景點和節目相繼形成,為茶文化旅游創造了條件。近兩年來,坦洋村已經投資1000多萬元完成主題公園、橫樓民宿文化茶博館等工程的建設,“坦洋工夫”生產性非遺項目,目前正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9月10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的《關于提升現代茶產業發展水平六條措施的通知》中,要求各地和主管部門大力挖掘、弘揚茶文化,積極開展茶事、茶藝活動。支持茶產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開發推廣茶園生態觀光游和茶文化體驗游。加強對外交流,學習借鑒其他產區的先進經驗,不斷增強茶產業競爭力。
(二)劣勢(Weakness)
1、高質量茶文化人才較為缺乏。茶文化旅游從業人員不僅要具備豐富茶知識,還得掌握旅游知識,做到在旅游服務中能將茶文化融入旅游景點中,茶景相融。當地政府雖然抓住茶文化旅游這個旅游熱點來推進福安市旅游業發展,但與之相關的茶文化人才從業素質不夠高,相對較為缺乏。福安茶文化旅游的大力推廣和穩步發展,需要大量高層次專業人才的支撐,人才的缺乏導致福安茶文化旅游發展程度不高,個性化不強。
2、茶文化旅游的開發程度較淺。福安市茶文化旅游多集中于坦洋村,多是對環境資源進行觀光式的淺層次開發,缺乏針對深層次內涵式產品的開發,未能在業內打造獨樹一幟的旅游品牌和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茶文化旅游是主題性旅游,但多數茶文化旅游景區的開發沒有融入到福安特定的地域文化中,難以展現歷史文化發展的傳承性和地域文化的獨特性。觀光型的茶文化旅游使得游客走馬觀花,停留時間短,未能將茶文化傳播出去,也未能最大程度地對當地旅游產業進行開發。
(三)機會(Opportunity)
1、借海峽西岸經濟區之東風。中國政府批準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提供有力政策支撐。自“十一五”規劃以來,海峽西岸經濟區獲批,為福建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巨大的發展空間。作為福建的產茶中心,福安借助此次政策東風,吸引外資注入,建立海峽兩岸旅游合作機制,共推雙向旅游線路,充分發揮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自然和文化資源優勢,增強各景區對兩岸游客的吸引力,拓展茶文化、畬族文化、媽祖文化等兩岸共同文化內涵,突出“海峽旅游”主題。
2、借力福建自貿區,發展以對臺為特色的茶文化旅游。2014年12月12日,國務院總理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依托現有新區、園區,在廣東、天津、福建特定區域再設三個自由貿易園區。而福建自貿區則突出對中國臺灣自由貿易將是其最大的特色所在。福建與臺灣在交流上具有多種優勢,主打兩張特色“牌”即對臺和生態。福建省內交通方便,溫福鐵路、福廈鐵路等多條鐵路對福安市茶文化旅游的發展提供了方便。而臺灣茶文化發展迅速成熟,通過福建自貿區的建立,加強閩臺茶文化旅游的交流與合作,發展以對臺為特色的茶文化旅游。
(四)挑戰(Threat)多數茶文化旅游資源單體差異不大,旅游資源類別少,造成茶文化旅游系列內各景區景點內容相似,這就決定了茶文化旅游區域間的可替代性,容易導致區域間同質旅游產品的競爭。隨著茶文化旅游的發展,全國各地將出現大量同質性的茶文化旅游景點,進一步加劇了茶文化旅游產品的競爭。福安長期以來經濟發展相對福建省內其他市而言較為落后,豐富的茶文化旅游資源得不到有效開發,從業人員及旅游基礎配套設施的建設等跟不上旅游業的發展。因此,與北部的浙江、南部的安溪、武夷山等擁有知名品牌的茶葉大省市相比競爭壓力較大,茶文化旅游發展面臨巨大的挑戰。
二、福安茶文化旅游發展的對策
(一)整合旅游資源,樹立大牌意識
福安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整合旅游資源,將茶文化和自然景觀等旅游資源進行整合,建立屬于福安自己的茶文化旅游。加強紅茶的品牌建設,借鑒立頓紅茶、大紅袍、鐵觀音等國際品牌的經驗,樹立大牌意識,實施品牌戰略,打造有影響力的福安茶葉品牌。
(二)加強區域聯動合作,多元化品牌宣傳
在區域合作上,一方面要加強省內各市茶文化旅游的合作,聯動發展,打造茶文化旅游區,共創區域旅游品牌;另一方面要加強省與省之間茶文化旅游的合作,在福建茶文化旅游線路的基礎上打造精品線路,實施客源共享。在旅游營銷方面,可利用網絡平臺如新浪微博,淘寶以及其他茶葉專門網站等方式宣傳茶葉產品和茶文化。同時,通過舉辦一系列茶文化賽事、活動等措施,加強茶文化旅游的宣傳,努力打造茶文化旅游品牌。
(三)著力加強茶文化旅游人才隊伍的建設
茶,這種發源于泱泱中華大地的飲品。一直以來,都被國人稱為最具中華民族氣質的代表。而我對茶最初的記憶又在哪兒呢?當我在腦海中搜尋它的蹤影時,記憶被鎖定在了兒時街頭的那一杯杯涼茶上。
記得小的時候,每當烈日炎炎的夏日和伙伴們玩耍的時候,在街頭巷尾總能看到一些老爺爺、老奶奶擺的小茶攤,所謂的小茶攤,其實就是由一個人隨意拼搭一張小桌,其上放定幾杯涼茶,那人就坐在一旁的小凳上,但他并沒有賣力吆喝,只是坐著,而路人若是想喝茶就走過來,端起一杯爽口喝盡,遞上錢就離開了。那時的涼茶是裝在透明的玻璃口杯里的,為了飲用方便,茶中的茶葉、茶梗早已去盡,只留下半黃微褐的湯,杯口還放著一塊裁的方正的透明玻璃以防灰塵落入。這樣一杯解渴消暑的涼茶只需兩三毛錢就可買到,正是由于它物美價廉,所以很受人們的青睞。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飲品推陳出新,街頭涼茶漸漸淡出了我們的視線,但是兒時的記憶早已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腦海中,我還是想喝一口街頭涼茶。
孩子都不喜歡茶苦澀的味道,加之家中也無人喜茶,所以小時候很少喝茶,家人也只是在有客人來訪時,沖泡一些單位發的散茶,現在看來都是些品次不太好的花茶。對小孩子來說,茶的最神奇之處便是,當你吃過蒜,往口中放些散茶,咀嚼幾分鐘后,將茶渣吐盡,口中的異味就消失了。與茶相比,也許可樂、果汁的口感更好。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漸漸厭倦了它們甜得發膩的口味,而茶中飄散出的縷縷清香和那淡雅的口感,似乎更能平復我日漸焦躁的心。
茶,那種特有的歷史沉淀感,似乎很能感染人。在都市人緊張的生活節奏中,茶不失為一種最佳的調劑飲品。喝茶也是講究情調的,獨自一人時,打開音響放一支自己喜愛的曲子,泡上一杯溫性的鐵觀音,手捧一本書,靠坐在沙發或是床上,真是再愜意不過了。若有知已如約而至,泡上一壺上好的西湖龍井,兩人對坐,一邊品茶一邊促膝長談,不快意否?
我相信,中國的茶文化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為之欣賞,而茶作為中華民族的精髓,它的價值會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
一定對行業有利?
有沒有人思考過這個問題:古老的茶文化,一定能幫扶行業快速做大嗎?
我們簡單對比一下中國玉石產業和國際上的鉆石產業,看看能給茶產業帶來什么啟發。
中國的玉石產業一直擁有無比繁復深奧的文化,“黃金有價玉無價”,幾千年傳承下來的流派、故事、標準一直令無數愛好者沉迷其中。
但是恰恰因為如此,玉石一直是一個小眾市場。圈內人以玩石的段位升高而歡喜,圈外人卻躲之不及——無論送人、自用,普通人都會盡量避免選擇玉石類產品,原因很簡單:
怕上當。
而國際上的鉆石產業呢?
數百年前非洲土著就有了自己的鉆石文化,但這種文化沒有主導如今的鉆石產業。鉆石首先被賦予了愛情概念,“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而且找到了完美的使用場所——婚禮現場。
接著,碎鉆代言了女性獨立自主的文化,用碎鉆鑲嵌的戒環是為獨立自主的女士準備的,她們在日常生活中戴在左手。
最后,用黃鉆、紅鉆去應對玩家市場和個性市場。
不難發現,玉石行業傳承的文化,給消費者帶來了高進入門檻,把行業引向狹小的目標市場。而鉆石文化,則很“普世”,把行業與大的消費市場無縫對接。
這種選擇,是超越品牌層面的考慮。
營銷戰略,首先是選擇目標市場,其次才是為目標市場打造相應的品牌和營銷策略。玉石產業戰略上的失誤,導致最終的表現差強人意,相差何止千倍萬倍。
茶產業發展,如果左手茶文化、右手依托資深茶客的舌尖,只能把行業引導到小眾市場,不利于行業的壯大與崛起,更不用說遠征世界了。
你在執迷什么?
茶企為什么舍不得放下“茶文化”?
是因為他們犯了兩個錯誤:一是認為依靠“品牌力”能獲得最終銷售,二是認為古老的茶文化就是“品牌力”。
1.單靠品牌力不能帶來可觀的銷售
中國的飲料界,十年前曾經風靡過一段“品牌理論”。各類唯美的品牌說法層出不窮,口水仗一直沒有消停過。
直到今天,業內人士才開始反思:為什么康師傅的冰紅茶大獲成功,而可口可樂出的茶研工坊無論是包裝、血統、推廣力度都要更勝一籌,最終卻成了失敗者的代名詞?
新產品營銷的關鍵在于打通一個市場。當年的茶研工坊,上三路(品牌推廣)一流,下三路(渠道深耕)不入流,他的渠道力不強,面對一個市場,他只能打通其中部分環節,所以,它最終輸給了康師傅。
茶企一門心思在祖宗的書房里尋找“茶文化”,把品牌搞得再神秘唯美,如果渠道力不強,在中國,你是不會成為最終勝出的。所以,在渠道上發力,是營銷上的不二選擇。
2.古老的茶文化,不能等同于茶葉品牌建設
中國的家電、建材、飲料產業,實質上是大眾產業,得大眾者得天下。你看行業中的狀元——美的、歐普、康師傅,都是在噸位市場成功的,沒有王者會去選擇1%市場容量的個性市場,所以他們說:“噸位決定品位”。
在這些龍頭眼中,確定目標市場是個多余的動作。但這種經驗對茶葉行業是有害的。
因為茶葉行業是一個裂片化的市場,眾多子市場容量相當。而不同的子市場對資源、品牌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你對買紅茶、花茶的辦公室女性講5000年茶文化?你對重視口感的自飲型茶客講當年陸羽是怎么描敘你那個品種的?如果你這么做,你一定能體會到“雞同鴨講”,將大把鈔票買來的溝通機會浪費殆盡!
你盯上的子市場,需要的品牌感覺可能與“古老的茶文化”關系不大。為什么一定要讓市場的腳去適應你那雙古老的鞋呢?
文化,是鮮活的
那么,是否要完全放棄“古老的茶文化”呢?
不是。
其實,古老的茶文化同中國的古文化一樣,有很強大的基因,我們需要去鮮活地演繹它。
中國的佛教文化中,寺廟中傳承的只是一些外在的元素和形式,比如黃色的袈裟、寺廟的風格等等,去除“我執”“偷心”之后的“妙見”和“智慧”都沒有了,再加上商業思想的入侵,基本變成了一個賣高香的商鋪。
我們看看喬布斯,他做手機是如何運用其的。他通過宗教文化洞悉普通大眾的本性——愛偷懶、好色。于是他強調軟件給人帶來的便利性,強調硬件的美感。然后把它做到極致,做到消費者能夠感受到的程度。當我們用指尖運動取代機械鍵盤后,當我們迷戀愛瘋4的剛硬線條后,我們又得知原來這一切都來自于喬幫主對我們的洞察,于是乎,我們再次對其膜拜一番:下次出愛瘋5,哥還去排隊。
媽媽很喜歡品茶,因為茶有數不清的文化和源遠流長的歷史。媽媽還和我說品茶,是一種享受,品茶既講究茶具種類,又講究品飲心態、飲品姿態、飲品禮儀…。而且茶飲不離茶具。
中國茶有紅、綠、青、黃、黑、白,六大類兩千個花色品種。
我看過一本書,書上曰:“一杯則曰品,二杯則曰解渴,三杯是驢飲。”品茶很有講究,一杯須分三口喝,第一口試茶溫,第二口品茶香,第三口才是飲茶。
我國茶區甚廣,茶類之多、飲茶之盛、茶藝之精,茶史之悠久,堪稱世界之最。因此媽媽常常把我叫去一邊品茶一邊講述茶的文化。
不同的茶有不同的來歷,也有不同的文化,只要你細細體會,多多查閱就能得到更多中國古老茶文化的知識。
唐代幽州出了個茶“亞圣”
在中國茶文化歷史上,除了“茶圣”陸羽,還有個被稱為“亞圣”的人,他就是盧仝。盧仝(約795年~835年),號玉川子,唐代幽州范陽人。他不僅是唐代著名詩人,也是最優秀的茶人。盧仝雖屬范陽世家大族,但他這一支大約已沒落。據說他家境貧寒,但讀書卻很刻苦,年輕時曾隱居少室山,不愿仕進,卻成了著名詩人。其詩風獨特,近乎散文,多針砭朝政,反映民生疾苦。盧仝這種清高致遠的性格,使他與茶文化相通。
盧全在茶藝方面很有造詣,但他之所以被稱為“亞圣”,是由于他留下的一首著名的茶詩,這便是《走筆謝孟諫儀寄新茶》。其中幾句寫道:
一碗潤喉吻,
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
生平不平事,
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膚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
安知億萬蒼生命,
在巔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向蒼生,
到頭還得蘇息否?
在這首詩里,盧仝用飽暢洋溢的筆墨描繪了飲茶過程中逐步提升的意境?!耙煌霛櫤砦恰保€只是物質的功能,“兩碗破孤悶”,已開始對精神發生作用,用茶澆開了心中的塊壘。三碗喝下去,神思敏捷,李白斗酒詩百篇,盧仝飲三碗茶便有“文字五千卷”。喝到第四碗,便激起精神的力量,生平所見不平之事激蕩著每一根毛孔。待飲至五碗、六碗之后,便有通仙得道、飄飄欲飛的感覺了。但是,天有風雨,人神阻隔,何況他又感到自己不能拋下億萬苦難蒼生。所以,最后筆鋒一轉,請孟諫儀轉達對億萬貧苦茶農和百姓的問候,希望他們得到休息。盧仝把幽燕文人治世的傳統與茶清致雅麗的文化韻味結合起來解釋茶道思想,這是他最大的貢獻。后世北方茶人大多沿著這條軌跡發展,而北京茶文化也更多了些淳厚、積極的色彩。
“千叟宴”把茶的禮儀推向空前
“以茶表敬意”“以茶明倫序”和以茶會友,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內容。所以,自唐宋以來,宮庭內便常舉行茶宴。不過,最大規模的宮庭茶宴還是出現在清代的北京。滿族得天下于馬上,但人關以后便盡量效仿中原文化。特別是乾隆皇帝,雅好詩詞,到處附庸風雅,對茶這種清雅的文化自然是不能不愛的。據說,有的大臣奉迎乾隆說:“國,不可一日無君.”乾隆卻悠然接道:“君,不可一日無茶?!鼻〕=M織文臣在重華宮聯句,參加者共18人,每人四句,臨場由皇帝出題限韻,詩成賞茶并賜珍物。不過,最大的茶宴還是“千叟宴”。
“千叟宴”早在康熙朝便開始了??滴跷迨?,適逢60大壽,各地官員為拍皇帝老兒的馬屁,鼓動一些老年人入京賀壽,于是,康熙決定舉行“千叟宴”。不過,這首次的“千叟宴”并未在故宮之內,而是在暢春園舉行的。當時,有65歲以上的退休官員、文武大臣及士庶共1800余人參加。我國對茶的評價向來比酒的地位高,有“茶在酒上”之說。所以,“千叟宴”的內容首先是要品茶,然后才進些食品。況且,這么多的“退休老頭兒”也不勝酒力,所以更要以茶為主了。大宴開始,樂隊奏丹墀清樂,膳茶房先向皇帝、太子進茶,1000多老人們行禮,然后與宴者才能共飲。既表明臣下對皇帝“以茶表敬意”,又體現皇帝對臣庶“以茶示雨露均分”的美意。有了這次大茶宴的鼓舞,到乾隆時興致更高,于是屢屢舉行“千叟宴”。最大的一次人數多達5000人,在故宮的乾清宮內舉行。乾清宮內擺布不下,又將壽寧富、皇極殿辟為宴席之所。這樣多的人飲茶自然很難體味茶的清雅韻味,但卻把以茶為禮儀的精神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茶宴后,飲茶器具皆賜與會者。幾千人的茶會,賞茶、賜具,也只是皇家才有的氣派。這大約是我國歷史上,也是世界各國集體茶會的冠軍之作了。
上行下效,皇帝如此重茶,大臣、文人自然紛紛效仿,于是,京城上下,處處飲茶。宮廷內還保持北京民族的習慣,多飲奶茶;而官員與文人則多飲綠茶和花茶,講什么“明前”“雨前”,普通百姓,雖只能買些低廉的花茶,但亦不可或缺,還稱之為“高末”。北京人是很講禮儀的,來客敬茶是普遍的習慣。當然,也有官員們制造的陋習,比如,有客來訪,主人不大歡迎,或是談得不耐煩了,便端起了茶碗,這叫“端茶送客”。但總的來說,茶在北京是禮敬、親和的象征,雖然沒有江南茶那么細膩、清雅,但更多了些質樸、實在。
北京的茶館文化
北京在很早時就出現了茶館,明清時已遍布京城。清室滅亡,宮廷茶文化衰落。而到民國以后,由于都城的南遷和軍閥戰亂,文人煮茶品茗的雅興自然也減了不少。表面看,茶文化似乎衰落了,但實際上卻深深地滲入到民間。所以,這一時期北京的茶館文化內容和形式都很豐富,有大茶館、清茶館、書茶館、貳渾鋪、紅爐館、野茶館等等,以適應不同人群的需要。
書茶館是茶與文化娛樂相結合,主要是吃茶聽評書。舊北京的書茶館主要集中于東華門和地安門外。如東華門外的“東悅軒”,地安門外的“同和軒”便是最著名的書茶館。書茶館一般分為“白天”與“晚燈”兩班。白天從下午三點至六七點,晚燈由下午七八點直至深夜。有的是藤椅藤桌,有的則是木椅木桌。真正的書茶館往往是由說書先生說大部評書,有時一部書要說上兩三個月,有《三國》《兩漢》《隋唐演義》等歷史題材,也有《包公案》等公案小說,還有《聊齋》等神怪故事。而天橋一帶的書茶館則大多為曲藝,內容也更通俗。
清茶館的文化氣氛似乎更濃重一些。這些地方一般賣清茶,陳設雅潔簡練,夏季除室內設雅座外,還在門外或院內高搭涼棚。這些茶館里多閑人和老人,許多人提了鳥籠子大早便出門“遛早兒”,茶館清晨5時許便開業,以迎接“遛早兒”的人。老人們在護城河兩岸打打拳,遛遛鳥,之后便進到茶館來,講茶經,談鳥道,邊喝邊談,還比賽誰的鳥叫得好聽。有的鳥經過訓練,不僅能發本聲,還能模仿老鷹、布谷、大雁等十幾套叫聲,飲茶和自然情趣得到巧妙結合。而專供客人下棋的清茶館又稱“棋茶館”,設置簡樸無華,茶客飲茗提神,專注于棋,往往終日流連其中。
“野茶館”是季節性的,是與園林、郊游結合的產物。北京人春天要出城“踏青”,夏季要到荷塘賞蓮,金秋則到西山觀滿山紅葉和農家的瓜棚豆架。于是,茶館老板們往往在風景名勝之地搭起茶棚。游客們玩兒得累了,便到野茶館來歇歇腳,品品茶。這些茶館有的在蘆蕩之側,有的在農田之間,有的在橋頭路旁,’還有的在山林古剎之中。在野茶館里,茶人可以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暫時忘卻都市的喧囂。
茶書據《華陽國志》記載,周武王伐紂后,巴蜀諸小國以茶為貢品。但作為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茶的專著應是唐代陸羽的《茶經》,書中記述了茶的歷史、栽培、采制以及煮茶、用水、品飲等內容。之后,茶的專著中較著名的有:唐代張又新《煎茶水記》、蘇庭《十六湯品》,宋朝蔡君謨《茶錄》、趙佶《大觀茶論》、熊蕃《宣和北苑貢錄》、趙汝礪《北苑茶錄》、黃儒《品茶要錄》,明朝錢椿年《制茶新譜》、田藝衡《煮泉小品》、許次紓《茶疏》、屠隆《茶箋》。清以后的茶書就不計其數了。
茶聯 茶聯常懸于茶室或茶店,著力宣揚茶功茶效,以廣招徠。如:“松濤烹雪醒詩夢,竹院浮煙蕩俗塵?!薄叭愫媒庀嗳缈剩鸷铋e評東坡詩?!薄跋惴只ㄉ下叮呈腥??!薄巴邏厮醒蹇?,茗碗香騰遣睡魔?!薄凹央葻o肉亦可,稚淡離我難成?!钡鹊?。
茶詩 自古詩家多茶客。唐詩人姚合曾不惜以詩乞茶:“不將錢買將詩乞,借問山翁有幾人?”東坡居士則將新茶喻為美女,吟出了“從來佳茗似佳人”的千古絕響;到了元代詩人劉秉忠筆下,更是一語道破詩家愛茶的真諦:“鐵色皺皮帶老霜,含英咀美入詩腸?!焙靡粋€“含英咀美入詩腸”,難怪代代詩人對茶情有獨鐘。
茶畫 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墓葬中,有一幅敬茶仕女帛畫,反映了漢代皇室貴族已有茶飲,足見茶韻融入畫意由來已遠。我國歷來都有茶畫名作,如唐代的《調琴啜茗圖卷》;宋代錢選的《盧仝烹茶圖》,劉松年的《斗茶圖》;明代唐伯虎的《事茗圖》,沈周的《醉茗圖》、《虎丘對茶坐圖》;清代薛懷的《山窗清洪圖》,都形象地記錄了茶事史料,可以說筆筆滲茶墨之情,幅幅香溢詩畫之中。
茶令 茶令和酒令是我國傳統飲食文化的組成部分。唐代書法家顏真卿與茶友陸士修、張薦等,就曾將茶令組成了為人傳誦的《五言月夜啜茶聯句》:“泛花邀坐客,代飲引情言(陸)。醒酒宜華席,留僧想獨園(張)。不須攀月桂,何假樹庭萱(李)。御史秋風勁,尚書北斗尊(崔)。流華凈肌骨,疏渝滌心原(顏)。不似春醪醉,何辭綠菽繁(僧)。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閑軒(陸)。”這一茶令堪稱茶文化的佳品。近年臺灣還流傳一種新的茶令“返返拳”,可知茶令至今不衰。
茶肴 茶肴,是指加進茶葉一同制作的肴饌。茶肴之多,豈止是“五香茶葉蛋”。試看今日廣東的“茶香雞”(用烏龍茶),浙江的“龍井魚片”、“龍井蝦仁”,南京的“香炸云霧”,安徽的“云霧肉”、“毛峰熏鰣魚”,江西的“云霧石雞”,四川的“樟茶鴨”,河北承德的“茶燒豬肉”,香港的“武夷茶皇鴿”等等。
在近7個小時的品茗懇談過程中,陸教授流露出了他對當前茶界關于“茶藝”、“茶道”與“茶文化”界定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之現象的擔憂之情,范老師則旁征博引,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分析,以歷史、哲學的視角對這三個概念的含義以及來龍去脈進行了全新解讀。
志同道合的兩位學者侃侃而談,妙語連珠。他們的對話,充滿了睿智,也體現出了他們對中華茶文化的獨到見地。
陸:您認為茶藝與茶道有區別嗎?
范:茶道與茶藝是“體”和“用”的關系,可以用方法論來清楚區別?!暗馈笔菬o形的,看不到、摸不著,是形而上的;“藝”是有形的,表現于外的,是有形的器物、制度等,是形而下的。在茶中,能表現出來的就是藝。只有藝才能真正表演,道是無法表演的。茶藝偏向科學,茶道偏向哲學。
我把茶藝的界說分為廣義和狹義兩部分:廣義的茶藝是研究茶葉的生產、制造、經營、飲用的方法和探討茶業原理、原則,以達到物質和精神全面滿足的學問;狹義的茶藝,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壺茶的技藝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藝術。
如何泡好一壺茶是屬于科學,是一種技藝。泡茶的方法有千百種。但要泡好一壺茶一定有個公式,一個最好的方法。雖然條條道路通羅馬,其中有一條是最省時、省力、最便捷的路,最適合您走的路。這條路就是我們茶藝學要尋找、探討的目的。
我常舉例說“以茶道為圓心,茶藝為半徑,畫一個圓即茶文化?!眻A心是生命的定位、是生命的立足點。有立足點才能決定方向,才能選擇目標。有了方向、目標,才能創造生命的價值。才是人生之道。學茶藝的目的,為的是追求人生之道。圓心定位在此,半徑愈長,畫出的范圍就愈大,茶文化的范圍也越大。
茶文化包括茶道和茶藝,其中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故茶文化中有行為、有物態、有思想、有制度,必須是物質加精神才是完整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形上與形下以茶藝來貫穿,茶道與茶藝的總和才是茶文化。
中國茶文化發展的歷史悠久,但因沒有做科學的整理,用詞不準確、規范不明確,所以不夠有深度和高度,無法提升,也就不能形成茶道。中國人向來喜歡以茶會友,在品茶之余,談天說道,意興遄飛,人人自以為離“道”不遠,但曲終人散后,則依然故我。似這般的清談聊天,哪能把“道”聊出來?“道”可以自由地表達,但需要“悟”,沒有悟的道未必是真道。道要傳達給別人理解,一般庶民需要有工具、載體和過程。茶藝即是這個部分。
日本茶道之所以能成為世界茶文化中的一種典型,那是因為他們的茶中有規矩、有禮法。中國人則一向不喜歡守規矩,所以我認為現階段如果要提升中國茶文化,應該先強調“藝”,以藝來自我約束,規范自己,當藝表現得爐火純青了,就自然入道了。就是孔子也要到七十歲以后才能“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我們一般人在初學階段更應遵循規矩而行。所以,學習茶藝是為了修習茶道。藝是助人進入道的工具、載體,是過程,同時藝也是道的形式、道的呈現?!肚f子》中有“庖丁解?!暗墓适?,解牛的刀法是藝,但解牛于無形是道,運刀能如此神妙靠的是藝中有道。
陸:現在的茶藝表演,表演者年紀很輕,應該沒有太深的茶道修養,但他“藝”的表現非常完美。這中間的“道”和“藝”又有什么樣的關系呢?
范:藝的表現需要有道,才會有深度的美;而道的體會是需要悟。悟。是積累起來的。人的聰明智能是修行來的,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實踐,學習實踐的功德來,累積得越多,聰明智慧就越高。年紀雖然輕,有悟性,聰明智慧高,表現出來的藝是有深度的美,自然就完美,因為它是有道的藝。
陸:“茶藝”這名詞,古人為何沒有想到?
范:茶文化發展已經幾千年了,過去的人,或說古人,并沒有把應用茶和對茶體會的哲學、思想,清楚地、系統地以科學的方法表達出來。思想的表達或表現是需要方法的訓練和學習。現代人提出“茶藝”,是領悟到茶文化的核心,且能準確完美地表現出來,能表現出來才能傳承,才能普世接受。茶藝可以說是實踐、務實的茶文化表現。針對事物用準確的語詞來表達。這代表我們現代人的進步吧!
陸:當年婁子匡先生提出的“茶藝”是何意義?
范:基本上是等于“茶道”,是茶道具體的一面,也就是說要把茶道讓人實踐,務實地享受茶的生活。茶藝是茶道的具體實踐,走向茶道的一步一步過程,就是“藝”,就是“茶藝”。茶道和茶藝,可以說是同一件事物,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空間、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語詞的一種表達。但是,在表達一種事物時必須具體,表示一種技能、一種職業時。更應該具體清楚?!安杷嚒笔且环N具體的生活應用,是一種技藝??梢阅脕肀硌荩屓诵蕾p的技藝,那就應該是“藝”了;“道”是無形無相的,怎么表演?所以“茶藝”這個名詞才是較準確的,“茶藝師”的稱呼才是較正確的?!安杷噹煛边@名詞是我提出來的,是經官方認定的,這就是正統。如果說“茶道師”或“泡茶師”,那是不準確的。茶藝師還要懂得茶性,懂得與之相關藝術的運用;泡茶師只是泡茶,那是不夠的。
陸:您所闡釋的“茶藝”和陸羽當年提出的“茶法”有沒有區別?
范:是相通而不相同的。茶藝的理論建設是一個巨大的工程,我只是一個開拓者,提出一個方向,可能要經過弟子、再傳弟子的努力,才能有一個完整的學理、一個堅實的理論架構。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當茶能彰顯道時,道就寄托在茶中;當茶不能彰顯道時,道又會寄托在別物中,或許寄托在咖啡為咖啡道,或許寄托在餐飲為餐飲道……而茶為何能彰顯道,適合道寄托?因人類發現和應用茶已有數千年,經過數千年來前賢、大德不斷的從各個方面探討研究應用茶,建設茶的技藝、禮法,使茶中有藝,而藝可入道。
“茶藝”和“茶法”是相通而不相同的?!安杷嚒薄ⅰ安璺ā?、“茶道”,甚至于“茶技”,都有所不同,例如黃種人中有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而中國人中有張三、李四、王五、趙六。技、藝、道、法,古圣先賢早已詮釋清楚,為什么到了茶,就含糊不清呢?這是商業的結果。中國的茶商業是很落伍的行業,茶文化、茶學術沒有盡到責任,一直讓茶商業在含糊中取得利益。
陸:日本在1868年的明治維新時,把歐洲的藝學引進,并與中國的道成功結合后有了今日的茶道。臺灣看起來已走了一半,應該會走向成功。
范:在這一點上,臺灣領悟到了修道要有方法,大陸現在也有些領悟了。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茶藝將進入藝道的領域,將是世界人類的幸福。
陸:中國文化元素很多,但還沒有整合,需要有人來做整合的工作。
范:茶文化是東方文化的精華。日本人的一切生活面都受茶道的影響,他們生活的規矩是從茶道中來的。學茶并不是學大道理,就是學習注意生活小節、注意細微的地方,果真如此,一生行事必定失誤少,累積的成就自然就比較大,從茶藝的規矩中學習成就大事的能量。
陸:大陸在改革開放以后。開始發展經濟。雖然經濟起來了,但也失去了很多東西,例如文明禮儀、道德規范的缺失,我也是因此才進入茶文化圈的。
范:我認為依人類思想的發展進程來看,未來應該是要以人為本的。而以人為本的就是茶,茶人是社會上的君子,有一點使命感、有一點作為、有一點紳士風度,像一個人的樣子。而人能成為一個人的特質,就是有個“禮”在,而禮就是規矩。喝茶有規矩,把規矩表現出來即“茶藝”。如果不提茶藝。喝茶用塑料杯、紙杯就好了。為什么大家會不滿足于塑料杯、紙杯?
英國著名的文學家湯姆士?德昆西說:“茶永遠是最聰慧人的飲料”。我們茶人對建立社會規范這件事,是可以有貢獻的。
陸:我認為中國茶中,道家的成分是不是占得比較重?
范:道家講修道,非常講究陰陽調和?,F在中國人講泡茶是“道”,近年來又流行起茶席設計,但卻沒有把道家的思想理論陰陽五行的元素考慮進去,那么茶中所謂的道就沒有了根據?,F在許多人講茶道,是自己憑空想象出來的。
陸:范先生您能不受意識型態左右,客觀、科學地評論觀念性的東西,這是我很敬佩的。您的“道”是很自然地引導人改變。我們大陸現在也在改變,人們的觀念逐漸往客觀方面走。
范:大陸現在是改變的好時機,尤其是茶文化方面。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產茶國,也是飲茶人口最多的國家,茶是中國的國飲。過去我不敢說,現在我要大聲說,中國現在是“有茶無道”。要提升茶文化,才能離開庸俗、低俗、媚俗的風氣,才能是有品味的人,才能是文明的社會。在這方面需要有一批人出來引導,引導往富而好禮的方向走,建設“有茶有道”的社會、有品味的社會,成為現代文明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