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0 15:01:07
序論:在您撰寫小學語文教學反思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想要促進教育改革、社會發展,對教育的不斷追問和反思是十分必要的。在國內外教育實行改革的大背景下,針對語文教育和語文環境的變化,對小學語文教育進行較為深入的反思是必要的。
一、要什么樣——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教育理念
語文教育是一種綜合學科,需要教育者從整體角度進行設計,要培養出真正的“人”,具備完善人格的人。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只顧眼前的單一的目標就可以的,它的更重要的使命是利用教學過程去展望、塑造整個人生。因此,語文教學的理念決不能離開“以人為本”的核心。作為教師就必須在每一門學科、每一節課、每一個教育細節中體現我們“關懷生命、塑造完人”這一教育理念,而不應該讓追求純粹知識成為教學的唯一意義。小學生的語文教學除了教授學生獲得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之外,也教會學生如何用積極的人生態度來面對困境和挫折,在其中培養勇氣、產生希望、迸發力量、產生智慧,從而使人生變得完滿而幸福。教育者常常重視前者而忽視后者,殊不知,后者的培養才是教育核心的體現。
二、該怎么教——小學語文究竟應該怎么教
語文教育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對富有語言創造力的思想和文學大家的作品進行學習,以掌握豐富的語言技巧、傳承中國優秀精神遺產。對語言的學習形式主要是通過教師的教授和引導,幫助學生自主地識字、朗讀、閱讀、思考、討論、背誦、寫作和口語交際。通過調動學生的感官,刺激學習情趣和動力,獲得訓練和提升。
三、做什么——小學語文教師該做什么
針對教師個人素質不高的情況,教師對自身的語文素養進行教育和培訓,可以參加學校定期舉辦的培訓課程,也可自己私下學習。只有在教師的語文素養得到提高之后,語文教學質量才有提高的可能。此外,在教學形式上,教師也必須多下工夫。伴隨著現代化技術的提高,教師學會運用多媒體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變得迫切。除了技術形式上體現豐富性外,在教授內容上也必須體現教授的豐富性,比如教師可以運用學生討論、表演、游戲等形式,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形式之下快樂地學習知識。
參考文獻:
一、新教育教學背景下教學反思概念的提出
新課標的一個基本理念就是要“以人為本”,強調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這里的“人”主要指的是教學主體,既包括學生,也包括教師。
在新課標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對教學理念、教學行為、教學策略、教學計劃等進行不斷的反思,以達到不斷豐富和完善。小學語文教學反思,就是在這種大背景下提出來的,它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指導下,教師根據制定的教學目標,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審視、回顧,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分析,強化正確認識,發現問題,及時調控,總結規律,進而解決問題,最終實現教師學會教學、學生學會學習的一種教學。教學反思是一種教學思想,“反思”應貫穿于教學始終。它是以發現問題為基點,以提出解決方法為起點,以制訂反思計劃為中介,最終以形成反思性日記或論文為目的,并以此為新的起點,指導和完善新一輪的教學,從而使得教學更加完善的教學方法。
二、教學反思在教學中的意義
1.是培養反思型教師、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舉措
創新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培養創新精神,首先要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而這依賴于教師的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作為教學主體之一的教師,必須是反思型的教師,具備自覺的反思意識和較強的反思能力。以往,雖然已有一部分教師已經意識到反思的重要,但普遍看還是比較缺乏的,有的教師即使有此意識,也往往處于一種片面的、被動的、不自覺的、不系統的狀態?,F在,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提出“反思”,要求語文教師有意識地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全面的、主動的、自覺的、系統的反思,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借以提高教學效率。
2.是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的主動力
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教師之所以反思,主要是為了進一步改進教學,這實質上是向更合理的教學實踐努力;另一方面,教師通過反思可以發現新問題,進一步激發教師的責任心,是教師在不斷改進教學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升到新的高度。反思過程能幫助教師形成“實踐理論”,使教師的素質有極大的提高。
教學反思是全面發展教師的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學會學習”
當教師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時,他會從教學主體、教學目的和教學工具等方面,從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等環節獲得體驗,使自己變得成熟起來。只有不斷學會教學的教師,才能培養出不斷學會學習的學生。為了學會教學,教師不得不從學生學會學習的角度去思考,最終實現兩個“學會”的統一。
開展教學反思、加強教師自我評估和自律學習對教師主體的發展特別重要, 教師只有把自我的發展看成是必需的和必要的,才會努力地去發展自我、建構自我, 對自己的發展形成整體性的看法, 從而不斷促進自我“學會教學”, 教會學生“學會學習”。
三、教學反思在教育教學中的實施
教學反思的實施,首先是對教學理念的反思,是對教育觀念、教育背景的深入思考。它是一種用來提高自身業務、改進教學實踐的學習方式,不斷對自己的教育實踐深入反思,積極探索與解決教育實踐中的一系列問題,進一步充實自己,優化教學。實施手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反思教學態度、行為
為了更好地調控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教師自然要對自己已有的態度、行為習慣進行重新審視和考察,檢討自己的教學言行,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節奏和教學行為。
2.反思教學策略
抓住教學策略的反思,就是抓住了理論如何聯系實際的反思,抓住了教學方法的運用如何適應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發展的反思。
3.反思學習過程
新課程改革強調教育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的同時,觀察并反思學生的學習過程,檢查、審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樣的能力、發現并解決了什么問題。通過反思,使教師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節奏和教學行為。
4.反思教學計劃
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不僅要反思課堂教學行為,也要反思課前的教學計劃,包括一節課、一個單元、一個學期或更長遠的教學計劃,是否適合學生的實際,是否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以及怎樣具體實施計劃等等。
5.反思教學評價
反思一: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語文課堂?
該給學生一個什么樣的課堂教學,關于這點,我想,與我們所處的地區、經濟、民族、文化背景、教育指導方向和學?,F有教學資源息息相關。但主要引導方向還是在主任課老師的身上。一個寬容的、博學的、溫和和善于引導的老師,就會經營出一個向上的、健康而隨著時展的新課堂。
具體應該做到以下幾方面: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于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反思二:新課程需要什么楊的教學語言
教師語言之大忌
一忌病語。教師使用不規范的語言,會導致學生用語混亂,思維混亂,遺害無窮。
二忌冷語。有的教師對學生的一些言行舉止看不慣,覺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對學生諷刺、挖苦、嘲弄,什么“小聰明”、“大美人”等。這樣會使學生受到不應有的刺激,使稚嫩的童心受到傷害。
三忌臟語。有的老師不能正確對待有缺點或缺欠的同學,對他們使用鄙視、侮辱性的語言,什么“丑小丫”、“笨豬玀”、“榆木疙瘩”等。這樣會在學生的心里播下自卑的種子,給學生造成相當嚴重的心理負擔。
四忌咒語。有的老師會對班里的個別學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論式的語言,如“天生的壞”、“從小就熊”、“神經病”、“傻子”、“沒出息”、“沒救”等。這類語言會在學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種子,有的學生會千方百計報復老師、報復同學、報復社會;有的則會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淪,破罐子破摔。
四忌咒語。
有的老師會對班里的個別學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論式的語言,如“天生的壞”、“從小就熊”、“神經病”、“傻子”、“沒出息”、“沒救”等。這類語言會在學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種子,有的學生會千方百計報復老師、報復同學、報復社會;有的則會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淪,破罐子破摔。
五忌浮語。有的教師對學生喜歡用浮夸、吹噓和不切實際的語言。這會使學生愛虛榮、愛吹擂,不能踏踏實實地為人、學習、做事。
六忌煩語。個別教師說話講課總是啰嗦重復,嘮嘮叨叨;或東山一犁,西溝一耙,廢話連篇,離題太遠。這樣會使學生滋生厭煩情緒、逆反心理。
反思三:語文課堂的問題意識--學生沒問題,教師有問題。
學生沒有問題,教師就有問題;學生提出問題,教師不積極理睬,教師有問題;學生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教師有問題。有效的問題:有一定的思維價值,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位置,用適宜的方式提出。讀應是語文教學的主干,想象,思維,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都是附著在這一主干上的,是融合于其中的。課堂是要放手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并順著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系,而不應囿于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我們不應該帶有 什么什么不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 這種錯誤觀念。我們只有打破學科分界,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而且所提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于思考的頭腦。最后,教師要盡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以前我們經常談論的是:如果課堂上學生提出老師沒有想到的問題該怎么辦?而如今我們應該思考,學生提不出問題該怎么辦了。
反思四、怎樣激活我們的語文課堂
1、自主的教學模式
在語文課上,教師真正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體,把教學視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語文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和開展課堂討論。語文課堂組織形式本身也是靈活多樣,不拘一格的。教師和學生圍坐在一起共同參與討論是很常見的,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也是無拘無束的。教師應如何為學生營造一個自主的心理氛圍,而不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居高臨下的權威者。因此,語文課堂氣氛往往輕松活躍,學生的參與意識很強。
2、有趣的作業形式
五花八門的教學內容和名目繁多的作業任務也兼顧到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理想,并常以自主活動的方式進行。為了解決自己熱衷的問題,學生要做很多的工作,如到圖書館搜集資料、到社會上做調查、寫出報告等等。由于這些活動多是學生自己選擇的,所以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也帶給學生由衷的快樂。對問題的答案教師并不做統一要求,而重在有自己的思考觀點。學生可以探索,可以懷疑,可以批判,也可以標新立異。也許正是這種自主的精神,孕育出創新的火花,也使語文對學生產生了巨大吸引力。
3、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反思
【中圖分類號】G223.22 【文章標識碼】B 【文章編號】1326-3587(2014)02-0008-01
一、以國家安全戰略的高度對待語文教學
1、從大學生的語文修養反思小學語文教育
從《一家長質疑大學語文教育》及《錯字連篇·語文教育為之蒙羞》兩篇文章可以看出,現在大學生最基本的語文能力和素養令人憂慮。如果我們在小學語文教育階段沒有解決好學生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問題,企望在大學階段補課,其效果是事倍功半的。
2、語文素養是基礎素養。
作為母語及國文,學生最起碼要寫一手好字,會寫文章,能夠鑒賞,能夠清晰地表達。南京某高校日前對20家用人單位進行了調查,希望了解用人單位最需要畢業生具備哪些素質,并列舉了三四十種能力備選。結果大出所料,這20家單位最看重的并非畢業生的業務能力和專業知識,而是畢業生的語言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這恰恰是語文課所能給予學生的。專家們認為,盡管是一所高校的調查,但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用人單位乃至社會對人才素質的需求。
3、語文教學是民族文化傳承之源。
語文教學的本質應該是民族文化的傳承,語文教材其實是以民族文化為背景和根基的。我們的漢字,歷經幾千年不衰。它何以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優勢是明顯的:漢字組詞能力強,能跟上時代和語言的變化;漢字信息量大字形與字音相輔,使每個漢字都攜帶著大量的信息和情感;漢字富于聯想,如日月為明,大小為尖,人言為信,就很有代表性;漢字能突破時間與空間的局限,走遍天涯海角也能親如一家等等。
二、對傳統小學語文教學的思考
1、傳統的“三中心”體系。
傳統教學理論的體系,其核心是“三中心”,即教學以教師為中心、課本為中心、課堂教學為中心。這種“三中心”的教學理論體系,對 中國 的教學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一些問題如: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課程的資源要開發拓展,教科書的局限性;語文教學由封閉走向開放等問題都值得我們深思。當然,我們也要清醒地意識到,貫徹、執行新的課程理念時,要提倡辯證思維。
2、關于語文教師的選擇。
教師是教學的主體,教師更是教學改革的承擔者。因此選擇小學語文教師是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首要問題小學語文教育與其他科目不同,最重要有三點:第一,培養人最基本、最常用的聽、說、讀、寫能力;第二,是小學生最重要的思想品德的載體;第三,是民族文化的基礎?;诖?,我們的教師,不能只注重學歷、普通話等條件,更要注重教師的中華文化修養和愛國主義精神。語文教師會影響成千上萬的孩子,決不能忽視。
3、關于語文修養的訓練。
多年來,我們積累了豐富的語文教學經驗,比如。熟讀精思、質疑問難、整體閱讀、整體感悟、誦讀品味、以讀代講、背誦積累、邊讀邊想等。在積極實踐新的 教育 理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的同時,我們應把目標由知識、能力到修養的整體觀。比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將相和》一課時,沒有讓學生概括中心思想,而是組織了“人物評論會”。評論會上學生暢所欲言:有的學生說喜歡藺相如,因為他顧全大局,很愛國;有的學生說喜歡廉頗,因為他知錯就改,很可敬;有的說喜歡趙王,因為他知人善用在熱烈的氛圍中.學生不但準確地理解了課文的中心思想,還給了學生表達個人觀點、充分張揚個性的機會;不僅鍛煉了思維,而且深刻把握了 歷史人物:更重要的是在思索中,作到了情感的遷移。語文修養是滲到骨髓中的東西,偏離語文修養去搞改革,無疑是逐本求末的。
三、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應樹立的理念
1、由知識、能力到語文素養。
如今,我們在語文教學上沿襲的一直是前蘇聯教育家凱洛夫的教學理論,即視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為主要任務。因此,形成了以教師的講解、分析、提問為主要手段,以被動接受為主要特征的教學方式。使原本靈動、生動、豐富的語文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程式化?!墩Z文課程標準》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明確提出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其基本特點。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僅考慮認知目標的實現是不夠的,還應包括情感體驗、思維發展、文化品味、品德修養、審美情趣等目標的共同實現。
2、由灌輸知識到知識的建構。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實就是對教師課堂灌輸這種教學方式的改革。從學習理論上講,分為三個主要派別,即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行為主義是學生對老師的全面模仿,一般在形體的訓練上。認知主義是教師對學生全面灌輸,就是我們目前主要的教學方法。建構主義是個體學習轉化為小組學習,在討論中。通過激發思考,形成新的理解和知識。我們的教學方法。要將其結合起來。由于學生的個性、愛好、能力、潛力以及經驗世界等諸多方面的差異,使得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所關注的問題、攝取的信息和選擇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呈現出差異性,導致了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的多元化。所以,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必然是自主建構和個性化的過程。所以要鼓勵學生自主閱讀,倡導語文學習有效合作。
反思一: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語文課堂?
該給學生一個什么樣的課堂教學,關于這點,我想,與我們所處的地區、經濟、民族、文化背景、教育指導方向和學?,F有教學資源息息相關。但主要引導方向還是在主任課老師的身上。一個寬容的、博學的、溫和和善于引導的老師,就會經營出一個向上的、健康而隨著時展的新課堂。
具體應該做到以下幾方面: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于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反思二:新課程需要什么樣的教學語言
教師語言之大忌
一忌病語。教師使用不規范的語言,會導致學生用語混亂,思維混亂,遺害無窮。
二忌冷語。有的教師對學生的一些言行舉止看不慣,覺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對學生諷刺、挖苦、嘲弄,什么“小聰明”、“大美人”等。這樣會使學生受到不應有的刺激,使稚嫩的童心受到傷害。
三忌臟語。有的老師不能正確對待有缺點或缺欠的同學,對他們使用鄙視、侮辱性的語言,什么“丑小丫”、“笨豬玀”、“榆木疙瘩”等。這樣會在學生的心里播下自卑的種子,給學生造成相當嚴重的心理負擔。
四忌咒語。有的老師會對班里的個別學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論式的語言,如“天生的壞”、“從小就熊”、“神經病”、“傻子”、“沒出息”、“沒救”等。這類語言會在學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種子,有的學生會千方百計報復老師、報復同學、報復社會;有的則會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淪,破罐子破摔。?
?四忌咒語。? 有的老師會對班里的個別學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論式的語言,如“天生的壞”、“從小就熊”、“神經病”、“傻子”、“沒出息”、“沒救”等。這類語言會在學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種子,有的學生會千方百計報復老師、報復同學、報復社會;有的則會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淪,破罐子破摔。
五忌浮語。有的教師對學生喜歡用浮夸、吹噓和不切實際的語言。這會使學生愛虛榮、愛吹擂,不能踏踏實實地為人、學習、做事。
六忌煩語。個別教師說話講課總是啰嗦重復,嘮嘮叨叨;或東山一犁,西溝一耙,廢話連篇,離題太遠。這樣會使學生滋生厭煩情緒、逆反心理。
反思三:語文課堂的問題意識——學生沒問題,教師有問題。
學生沒有問題,教師就有問題;學生提出問題,教師不積極理睬,教師有問題;學生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教師有問題。有效的問題:有一定的思維價值,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位置,用適宜的方式提出。讀應是語文教學的主干,想象,思維,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都是附著在這一主干上的,是融合于其中的。課堂是要放手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并順著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系,而不應囿于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我們不應該帶有?什么不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這種錯誤觀念。我們只有打破學科分界,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而且所提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于思考的頭腦。最后,教師要盡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以前我們經常談論的是:如果課堂上學生提出老師沒有想到的問題該怎么辦?而如今我們應該思考,學生提不出問題該怎么辦了。
反思四、怎樣激活我們的語文課堂
1、自主的教學模式
在語文課上,教師真正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體,把教學視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語文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和開展課堂討論。語文課堂組織形式本身也是靈活多樣,不拘一格的。教師和學生圍坐在一起共同參與討論是很常見的,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也是無拘無束的。教師應如何為學生營造一個自主的心理氛圍,而不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居高臨下的權威者。因此,語文課堂氣氛往往輕松活躍,學生的參與意識很強。
2、有趣的作業形式
五花八門的教學內容和名目繁多的作業任務也兼顧到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理想,并常以自主活動的方式進行。為了解決自己熱衷的問題,學生要做很多的工作,如到圖書館搜集資料、到社會上做調查、寫出報告等等。由于這些活動多是學生自己選擇的,所以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也帶給學生由衷的快樂。對問題的答案教師并不做統一要求,而重在有自己的思考觀點。學生可以探索,可以懷疑,可以批判,也可以標新立異。也許正是這種自主的精神,孕育出創新的火花,也使語文對學生產生了巨大吸引力。
3、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反思一:我們該給孩子們一個什么樣的語文課堂?
在課程改革之初,有這樣一種說法,說:“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系著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正如教育家杜威先生所說:“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教師責任重大,不容有任何閃失。因此,我認為:教師首先應該建立危機意識,只有具有如履薄冰的危機感,教師才會關注每一個教育細節,才會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業中去。其次,教師重視什么,學生就能發展什么。 所以教師的教學設計必須精打細算,務實高效,杜絕花架子、只圖表面光鮮的表演。
具體講,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培養人格健全的孩子要從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開始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比如《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可以先找來銀河、天體、宇宙的圖片和資料與學生一同欣賞,然后提出:“你們想問銀河些什么呢?你還想說些什么?”這時孩子們會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就很好的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使教學過程 “變苦為樂”了。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于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二人方能計長,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舊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新課程下的語文課堂,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個性張揚才有創新的沖動,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發揮自己的想像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么???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于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比如《烏鴉喝水》,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答案會讓你意想不到:對于“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此外,適當的激發學生用詞組寫話,續寫課文結局,改寫課文的動機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辦法。
2、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所以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接下來就應該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比如教《墨梅》后,引領學生閱讀背誦《竹石》、《馬》、《青松》等十余首古詩,就能使學生們了解到了更多有關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詩,而且無形中又積累了許多古代詩歌??傊?,教師應該讓學生多“說”多“讀”,充分把感情表達出來,使知識和能力在激烈的情感碰撞中以實踐的方式固化下來。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是新課改的要求,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大街上、電視上、車廂里…… 到處都是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紙上得來終覺淺,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1、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寫的是“南國風光”,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過圖片、錄像資料展示美麗榕樹,而后,引導學生把自己美麗的家鄉介紹給大家。孩子們充滿著自豪感,飽含著對家鄉無比的熱愛之情贊美著……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2、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適當的讓學生復述課文,說說自己喜歡的句子并說說自己喜歡的原因等方式都是很好的方法。
3、用別人的文章作路標,校正自己人生的坐標
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用別人的文章作路標,校正自己人生的坐標。
反思二:新課程需要什么教學語言
1、教師語言之大忌
一忌病語。教師使用不規范的語言,會導致學生用語混亂,思維混亂,遺害無窮。
二忌冷語。對學生諷刺、挖苦、嘲弄,會使學生受到不應有的刺激,使稚嫩的童心受到傷害。
三忌臟語。對有缺點或缺欠的同學,使用鄙視、侮辱性的語言,如“丑小丫”、“笨豬玀”、“榆木疙瘩”等。這樣會在學生的心里播下自卑的種子,給學生造成相當嚴重的心理負擔。
四忌咒語。對學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論式的語言,如“天生的壞”、“從小就熊”、“神經病”、 “沒救”等。會在學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種子,輕則學生會千方百計報復老師、社會;重則會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淪,破罐子破摔。
五忌浮語。對學生喜歡用浮夸、吹噓和不切實際的語言。這會使學生愛虛榮、愛吹擂,不能踏踏實實地為人、學習、做事。
六忌煩語。說話講課總是嗦重復,嘮嘮叨叨;廢話連篇,離題太遠。這樣會使學生滋生厭煩情緒、逆反心理。
2、新課程需要什么樣的語言?
我們應該多用這樣的語言:
當學生認真聽講時,你說:
1 、你們對這些問題這么感興趣,真讓我高興。
2、我不知道我這樣說是否合適。
3、“聽”也是會學習的表現。
當學生認真發言時,你說:
1 、雖然你說的不完全正確,但我還是很佩服你的勇氣。
2、 你說得還不完全,請哪一位幫幫他,再補充。
當學生認真讀書時,你說:
1 、“讀”是我們學習語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讀書時應該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們今天達到了這個要求。
2、聽你們的朗讀是一種享受,你們不但讀出了聲,而且讀出了情。
3、默讀,要講究速度?,F在我請大家在十分鐘內看完這段文字,并請思考……
當學生向你提問時,你說:
1 、你們的問題很有價值,看來你是個善于動腦筋的孩子。
2、有一個問題,是我要請教大家的,誰能幫我解決。
當你批閱作業后,你說:
1 、同學們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作業本很整潔,書寫也端正。我為你們高興。
關鍵詞:語文教學 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
針對小學生年齡小,認識能力低的特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藥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寓教于樂,以學生樂學為出發點,改革課堂教學,創造良好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一、更新教育觀念,改變傳統教法
更新教育觀念,改變傳統教法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是現代教育的要求。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因此教師必須更新觀念,要從知識人才的培養轉變到創新人才的培養上,改變傳統的教法,把教與學兩類活動真正組成共時多向、相互作用的有機體,使每個學生自覺、主動地活動,成為積極參與者和探索者,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一)運用語言創設情境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表情達意的主要方式。教師的語言生動形象、抑揚頓挫,就能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再見了,親人》一課時,我用低沉、悲痛的語氣向學生講解,配上哀樂。學生伴隨著我的講解漸入情境,課堂氣氛顯得莊嚴、肅穆。我用悲哀、緩慢的語氣描繪當時的情景,再加上對一系列問題的講解,有很多學生流淚了。他們深深地體會到人們對親人的愛戴、崇敬和留戀之情。
(二)鞏固圖畫再現情況
運用圖畫再現情境,就是把課文內容形象化,符合學生對形象樂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認識特點。利用圖畫創設情境時,教師加以點撥。如教《三只白鶴》一文時,我在黑板上畫這樣兩幅圖:一幅是三只白鶴都記住了自己魚的地方,分別是太陽下面、白云下面、柳樹旁邊;另一幅是第二天三只白鶴分別到白云下面、太陽下面、柳樹旁邊來找魚。這兩幅畫概括了全文內容,也就是三只白鶴第二天是怎樣找魚的。由于在教學中巧用了圖畫,使教學情境有靜有動,效果好,同時使教學過程始終隨著學生情感活動向前推進,并進一步得到深化,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訓練中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語文教學中注重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對學生學習知識、增強技能、提高語文綜合素質,都有重要意義。任何能力的形成,一要得其道,二要經常訓練,訓練到成了習慣,才算有了這種能力。在語言文字訓練中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可采用下面幾種方法:
(一)以小見大,培養學生的擴展想象能力
擴展想象就是讓學生依據語言材料中提供的已有表象或依據,對某些重點詞句所表現的意境作橫向的擴充,或對某些重點詞句所反映的意象作縱向開掘,從而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體會。如教《在艱苦的歲月里》一課中的有段:“你看他長得多結實啊!他一定跟著八路軍跑過很多路,打過很多仗。他準是個勇敢的小八路?!睆恼n文看,他的勇敢主要表現在“跑過很多路”、“打過很多仗”兩個方面。這里僅用十個字組成的兩個短語表現小八路的勇敢,似乎顯得空洞、抽象。要想讓學生對小八路的勇敢表現有深刻的認識,可讓學生先看圖,再讀課文,然后讓學生結合自己在電視或課外讀物中看到的小八路情形,想象小八路跑路、打仗的具體情景,從而加深學生對小八路的認識,深化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二),培養學生的對比想象能力
客觀事物因其環境等各種因素的不同,同一種事物,往往會有不同的表現或特征。語言文字訓練要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去認識事物的特點及其規律,需要進行對比想象。如在教學《司馬光》一課時,重點是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的語言文字知識,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開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的品質。
(三)合乎情理,培養學生的假設想象能力
假設想象就是根據已有的生活、知識經驗,想象未曾經歷的情境或沒有出現的結果等。這種想象比較順應小學生的好奇心理,也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人的創造性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取決于假設想象的。讀了《海底世界》后,讓學生根據課文已描述的情景,進一步假想海底的其他景觀,這又能激發學生的熱愛海洋的興趣,從而使學生樹立從小認真學習,長大向海洋探寶的遠大志向。
四、加強學法指導,培養創新意識
小學教材本身蘊涵著豐富的創造因素。在教學中我根據教材特點,注意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為學生提供創新的氛圍、契機和空間,讓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有意識地向學生尋找問題的角度和提出問題的方法,促使學生創新學習。首先,要教給學生發現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在知識的“來龍”“去脈”或在知識的“怎么樣”“為什么”以及在知識的“脈絡”“體系上”去尋找,發現問題。其次,要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我還注重學生觀察力的培養,因為只有在觀察的基礎上,才能使學生有新的發現。
同時,還注重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特別是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學生通過思考而得到新的認識,就包含創造性思維的因素,在教學的各環節中有意識地去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鼓勵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使學生能積極獨立思考問題,主動探求知識,多方面、多角度、創造性的解決問題。對于學生好問、敢疑的精神多加鼓勵。
五、抓關鍵、抓重點
(一)抓住關鍵句子層層探究
如教《一定要爭氣》一課時,我抓住“一定要爭氣”這一關鍵句子引導學生探究:“一定要爭氣”是什么意思?課文講誰要爭氣?為什么要爭氣?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學習、體會關鍵句子――“一定要爭氣”,并提出問題:這句話在文中出現幾次?都是什么情況下出現的,這樣寫有什么作用?這兩個句子搞清楚后,學生不僅掌握了課文重點,深刻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而且受到了愛國主義思想的感染和熏陶。
(二)抓住重點問題進行點撥
課文的重點,往往也是教師啟發學生思維的關鍵。在學生求知欲最旺盛的情況下,教給他們知識,訓練他們的思維,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林?!芬晃臅r,我抓住課文的重點設計了這樣一組問題:課文中幾次講到“親切舒服”?作者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感到“親切舒服”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初讀課文時,學生認為,作者是在看到大興安嶺的美景時才感到“親切舒服”的。這樣的看法是很淺顯的,是不完整的,也是不深刻的。這時我就加以點撥,啟發學生思考:當作者第一次到達大興安嶺、腳踩在積有幾尺厚的松針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時,有什么感想?當作者看到那么多嶺、那么多樹時,又想到了什么?為什么作者覺得大興安嶺的美并不空洞?當作者把大興安嶺這個名字和國家的興盛、安定聯系起來時,有想到了什么?我就這樣一步步地引導著學生深入理解,使學生既學會了圍繞重點讀書思考的方法,又掌握了課文的重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