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0 15:00:40
序論:在您撰寫高校教研室工作計劃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為了落實學校有關教學文件精神,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一、學期工作重點能力,大學化學教研室特制定工作計劃如下:
1、抓日常教學管理,提高管理意識。加強教學常規管理,從備課、上課、課后輔導抓起,加強實踐環節教學工作,加強教師之間的聯系,充分調動教師積極性,完成本學期教學工作任務。
2、每兩周舉行一次教研室活動,交流和探討教學經驗,鼓勵教師相互聽課;針對老師們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共同討論、并提出解決方法,從而可更好的吸取良好教學經驗。堅持開展周一下午的教研組活動,進行集體備課,學進度,對各自的教學情況進行總結。
3、開展1-2次教學以外娛樂活動,方式等教研室成員共同商定之后再定。
4、加強課程建設。本學期計劃組織1-2次課程建設和精品課程建設的討論會,就教學計劃、教學大綱、課程設置等進行討論,以使更加科學合理。
5、積極開展新課教師的公開教學和老教師的公開示范課活動,以此形成良好的“以老帶新”的局面,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6、積極組織教師申報科研項目,以進一步的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7、在本學期最后階段,組織討論有關期末考試出題的安排,并總結一學期來的教學工作等。
二、本學期的活動計劃
第幾周、工作內容:
1-2 初期教學檢查,地區科技局課題申報交流
3-4 人才培養方案的討論,各類大綱的編寫討論;集體備課
5-6 組織年輕教師隨堂聽老教師課;
7-8 集體備課;教學相長會
9-10 提醒將要進行中期教學檢查
11-12 集體備課;開展一次茶話會(或娛樂活動)
13-14 相關課程建設的討論
15-16 期末試卷的出題的討論和安排;集體備課;提醒將要期末終期檢查
17-19 期末教學檢查和下學期教師任務安排等。
2017高校教研室工作計劃(二)
根據外語系20XX年度工作計劃要求,大學英語教研室立足于提升教師教學科研能力,服務于全校各專業學生的公共英語學習,努力培養我校學生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為將來就業和發展打下堅實的英語語言基礎。為此我們制定20XX年度工作計劃如下:
1.精心篩選并培訓優秀學生參加20XX年度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20XX年的第七屆河南省高職院校技能大賽暨20XX年全國職業院校英語口語大賽以及20XX年度河南財?!扒дZ之彩”英語演講比賽。
2.加強教學督導,促進教師的業務能力提升。量化聽課任務,主要采取教研室主任聽課,教師間個別聽課,教師集體聽課的形式。每學期召開一次大學英語教學研討會,明確研討主題,要求每位教師切實結合財專大英教學實踐,宣讀個人教學經驗報告。隨后展開討論,總結歸納出教學方法的亮點和特色,加以推廣。加強外聘教師的管理和指導。每學期召開一次外聘教師教學工作會議,介紹我校有關教學工作管理規程,并聽取外聘教師的建設性意見、建議。通過獎勤促怠,發掘教師們的工作積極性和能動性,讓教師們安心于教書育人,樂于貢獻才智。
3.根據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發展趨勢,組織教師研究在我校進行公共英語和行業英語教學銜接的前景和可行性。
4.師資隊伍建設上,根據教師隊伍現狀和教學發展要求,適當充實、調整師資結構。鼓勵年輕教師考研考博和晉升高一級職稱,以優化學歷結構和職稱結構。同時外派部分教師到優勢教學資源院校進行中短期學習進修。
5.完善試題庫建設。補充大學英語1、2、4試卷,盡快完成大學英語試題庫工作。
6.配合教務部門,做好英語應用能力A級考試和大學英語4.6級考試的宣傳、輔導工作。
7.以我系兩個專業學生為依托,積極謀劃促進我校英語角活動的常態化。
一 高校教師工作量計算的復雜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條規定,“高校應當以培養人才為中心,開展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保證教育教學質量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這便是通常所說的高?!叭舐毮堋?。履行“三大職能”已成為高校的自覺使命。正是由于高校使命的三重性,導致了高校教師工作的多樣性,既有教學工作、科學研究工作,又有社會服務工作(以往的計算辦法大多沒有考慮社會服務工作量),從而導致教師工作量計算的復雜性。即教師工作涉及的內容比較廣泛是造成教師工作量計算復雜的第一個原因。
在教學工作方面:高校教師從事的教學工作不同于工廠熟練工人在生產線上的機械勞動,是“傳道、授業、解惑”的智力輸出。其工作量是由課前、課中、課后三部分組成。課前工作量主要是備課(包括準備實驗、準備實習、準備指導設計或論文等);課中工作量主要是講授(或指導);課后工作量主要是批改作業(包括審閱實驗報告、審閱設計、審閱論文等)、答疑等。課中、課后的教學工作量可以認為是顯性的,在計算工作量時比較容易核定。而課前的教學工作量一般來說是隱性的,在計算工作量時較難核定,因而多數高校將課前教學工作量作為課中教學工作量的線性附加值,隨課中教學工作量的增減而增減,在計算中不單獨出現。但是,進一步分析可知,課程屬性、授課教師的學歷、職稱以及對課程的熟悉程度均影響著課前工作時間的多少。也就是說,課程屬性、不同的授課教師是造成教學工作量計算復雜的第二個原因。
在科學研究方面:高校教師從事的科學研究工作不同于教學工作,更不同于工廠的生產勞動,它是一種創造性的腦力勞動,盡管最終要以論文、專利、新產品設計等成果形式體現,但由于其研究過程千差萬別,很難以一個統一的公式計算工作量。比如說,目前一些高校不考慮學科專業特點,硬性要求教授每年發表幾篇論文或完成幾項科研成果,本身就是一種不符合科學研究規律、也不利于學術大師生成的做法。試想,如果每位科學工作者都遵照這種硬性規定來做研究,那么,著名數學大師陳景潤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不知要推后多少年。因此,科學研究工作過程千差萬別是造成工作量計算復雜的第三個原因。
在社會服務工作方面:高校教師從事的社會服務工作主要是以參與咨詢、評審、研討會等形式進行??傮w來講,社會上委托學校組織團隊進行的較復雜工作,一般納入橫向科技項目管理;邀請教師個人參與的社會活動,則是高校教師從事社會服務工作的主要形式。而這類工作的分散性、社會組織與教師個人單線聯系以及活動本身即時付酬的特殊性都給計算教師工作量帶來認識和操作上的難度,成為造成工作量計算復雜的第四個原因。
另外,高校教師在從事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過程中,還必然會涉及到一些日常的管理、學習和創新工作。比如專業、課程、學科、博士點、碩士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和教師團隊等方面的建設工作,以及學生班級的日常管理、業務學習、發展創新等工作(下文統稱管理工作)。這些工作實際上都是一些基礎性的工作,如果歸入教學、科學研究或社會服務,都比較勉強,而且每種工作自身也有很大差異,如專業有新老之分、課程有難易之別、學科有重點與一般建設目標、實驗室有大有小、工程中心有服務范圍區別,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所以,此類工作量的計算成為教師工作量計算復雜的第五個原因。
綜上分析,筆者認為,高校教師工作量計算的復雜性主要是由于教師工作性質(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管理四類工作性質不同)、教師職稱(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四級職稱)以及課程屬性的不同造成的。
二 高校教師工作量計算的策略
針對高校教師工作量計算的復雜性,筆者提出了一種計算策略,主要是按教師工作性質將教師工作量分類計算,并建立各類工作量之間的統一度量衡。
1 按工作性質將工作量分類
我國現行的教師工作量計算辦法中,多將教師工作量分為教學工作量(含教學法研究)、科學研究工作量和實驗室建設工作量。這種分類的依據是教育部關于《高等學校教師工作量試行辦法》[1]。該辦法于1981年,如今時過28年,高校的建設水平、職能均發生了很大變化,上述組成分類已不能概括高校的主要工作。因此,需要跟隨高校的發展變化進一步研究工作量的計算策略。而美國大學教師工作量問題的歷史及其相關研究數據顯示,大學教師工作量的構成包括教學、科研和服務三個部分[2]。筆者認為,根據高校三大職能及教師工作的實際,按照教師工作的性質,將教師工作量分為教學工作量、科學研究工作量(含教學研究)、社會服務工作量和管理工作量等四部分比較適合當前我國高校的實際。
這種分類突出的特點就是:教師工作量的分類和高校的三大職能相匹配,提示現代大學教師須在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個方面努力工作并有所創新,須帶領學生融入區域經濟科技文化建設的活動中,走“開門、開放、開明”辦學之路。同時,對于管理工作量(管理、學習、創新工作量)的規定,有利于考量由于專業、課程、學科、各種平臺以及教師團隊、學生班級等管理工作的勞動強度。
2 統一各類工作量之間的度量衡
在現行的教學工作量計算辦法中,大多數高校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規定的課程計劃學時設為基數,再乘以適當的合班系數,作為教師教學工作量,其度量衡大部分采用“課時”或“教分”。并進一步將“課時”或“教分”推而廣之,應用到計算科學研究工作量中,從而出現了“科研分”。實際上,以“課時”作為計算單位,本身就忽略了由于教師職稱不同、課程屬性不同帶來的課前、課后工作量的差異;再以“教分”及“科研分”作為計算單位來考核教師工作量,因其不屬于原始意義的勞動量衡制,而是附加了若干考量的一種單位,因此,內涵比較模糊,易導致理解困難和度量的失衡。筆者經資料研究發現,教育部關于《高等學校教師工作量試行辦法》[3]中指出的以“小時”作為計算單位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以“小時”作為計算單位的優點在于:一是定義明確,易于核定;二是便于引用法定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等涉及勞動量的概念和規定作為依據。
3 以法定勞動時間作為教師工作量定額的依據
目前大多數高校規定了教師的工作量定額(有的高校只規定了教學工作量定額)。有了工作量定額,必然會出現超工作量等問題。特別是同一所學校,不同的院系之間,如果教師工作量定額相差較大,將成為影響校園內部和諧的一個因素。以課時作為定額,沒有反映出由于課程屬性(公共課還是專業前沿課、公共課中是哲學類課還是語言類課、是一次性課還是多次重復課等)不同造成的勞動強度不同,也沒有反映出由于教師職稱不同而造成的不同勞動強度,最終使得院系間按課時定額的比較失去了意義。
筆者認為,鑒于教師工作量計算的復雜性,教師工作量定額應以法定勞動時間為依據。設教師法定勞動時間為Tt小時/學年,根據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關于職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時間和工資折算問題的通知》[4],結合高校的寒暑假制度,用下述公式計算。
Tt=8小時/天×5天/周×42周/學年-8小時/天×(11-4)天(法定節假日-假期中的假日)=1624小時/學年
該公式表明,法定勞動時間Tt小時/學年,是以教師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8小時,每學年42周,減去學期中的法定節假日(不包括假期中的法定假日)計算所得。實際應用時,每學年的周數以校歷為準。計算所得的教師法定勞動時間1624小時,可作為教師工作量定額的參考值。
三 教師工作量組成比例的規劃建議
1982年6月國家教育委員會頒布的《高等學校教師職務試行條例》明確規定,“教師職務設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各級職務實行聘任制或任命制,并有明確的職責、任職條件和任期”。由此可見,教師職務(習慣上稱為職稱)不同,教師工作量的組成比例應有所側重。而學校的定位不同,或同一所學校中的具體院系不同,各項工作的比例也應該有所差別。為此,筆者提出以下教師工作量組成比例公式:
設教學工作量占教師總工作量的比例為T1%,科學研究工作量占教師總工作量的比例為T2%,社會服務工作量占教師總工作量的比例為T3%,管理工作量(管理、學習、創新工作量)占教師總工作量的比例為T4%,則有:
T1+T2+T3+T4=100
該公式的含義是:教師從事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管理各項工作比例的和是常數。某一部分工作量的增加,意味著另一部分或另幾部分工作量的減少。筆者認為,對教師個體而言,隨著教師職務的升高,教學工作量比例T1應下降,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工作量比例T2、T3應適當提高。管理工作量T4所占比例,一般說來,取決于單位的統籌安排,會有較大的差別。例如,除了學校規定的政治學習外,教師可能要擔負特色學科、博士點、碩士點、品牌專業、精品課程、重點實驗室、某種“平臺”等建設過程中的管理工作。工作任務不同,管理工作量有較大差別。
筆者調研了一些學校教師工作量組成情況,發現:(1)有的高校的規定與上述規劃原則相反。比如,有一所高校規定“助教每周額定課時數約是4學時,講師額定課時數約是5.5學時,副教授額定課時數約是7學時,正教授額定課時數約是8學時”,如此一來,職稱愈高,講課愈多,誰來開展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2)對社會服務工作量幾乎沒有規劃要求。(3)對管理工作量(管理、學習、創新工作量)沒有給予基本的計量。
筆者認為,如此現狀的存在,與學校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習慣等有關,更與教師工作量計算辦法不盡合理有關。建議高校根據各自學校的定位和實際情況,規定有關學院或某些教師群體的工作量組成比例,為學校落實培養人才、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大任務提供制度保障。
參 考 文 獻
[1][3]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師工作量試行辦法[Z].教干字
[81]011號.
[2]程晉寬.美國大學教師工作量淺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5(6).
[論文摘要] 高校教師肩負著為社會培養高層次人才的任務,其工作成效與社會的進步有著較為直接的相關性。探索高校教師合理的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擬從人格化管理的角度對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做一下探討。
人格化管理,亦指以人為本的管理,是現代管理科學的一個重要原則。所謂以人為本,就是尊重人,關心人,信任人,了解滿足人的正當愿望。高校教師是一個有異于其他勞動者的群體,有其特定的勞動特點和勞動規律。了解高校教師的特點,遵循其工作規律,采用合理的、人格化的管理方式,有利于激發高校教師的工作熱情,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為社會培養更多、更優秀的建設性人才。
一、高校教師的特點
1.高度重視自我價值的實現
高校教師具有高學歷,受過系統專業教育,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視野開闊,知識面廣,重視能夠促進其發展的具有挑戰性、創造性的工作,對知識、個體和事業的成長有著持續不斷的追求。他們要求組織給予其自主權,以便能夠以其有效的方式工作,完成交給的任務,渴望通過這一過程充分展現個人才智,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
2.注重成就激勵和精神激勵
高校教師渴望看到工作的成果,認為成果的質量才是工作效率和能力的證明。因此,成就本身就是對他們最好的激勵,而金錢等傳統激勵手段退居次要地位。不僅如此,由于對自我價值的高度重視,高校教師同樣格外注重他人、組織及社會的評價,并強烈希望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
3.重視人格獨立和自由
高校教師不僅富于才智,精通專業,科技知識接受度高,而且重視人格獨立和自由,提倡推崇扁平的層級結構,希望組織資訊公開、科技導向、強調績效,以創新方式解決問題。他們尊重知識,崇拜真理,信奉科學。此外,由于他們是知識型員工,掌握著特殊專業知識和技能,可以對上級、同級和下屬產生影響,因此,傳統組織層級中的職位權威對他們往往不具有絕對的控制力和約束力。
4.具有較大的職業選擇權
高校教師由于占有特殊生產要素,即隱含于他們頭腦中的知識,而且他們有能力接受新工作、新任務的挑戰,因而擁有遠遠高于傳統職員的職業選擇權。一旦現有工作沒有足夠的吸引力,或缺乏充分的個人成長機會和發展空間,他們會很容易地轉向其他組織,尋求新的職業機會。所以,高校教師更多地忠誠于對職業的承諾,而非對組織做出承諾。
5.渴望彈性的工作時間和稱心的工作環境
高校教師從事創造性勞動,他們依靠自身占有的專業知識,運用頭腦進行創造性思維,并不斷形成新的知識成果。因此,他們渴望擁有彈性的工作時間和稱心的工作環境,注重強調工作中的自我引導和自我管理,而不愿如流水線上的操作工人一樣被動地適應機器設備的運轉,受到物化條件的約束。他們適應能力強,不會割地自限,希望主宰自己的時間和創造力,追求的是一種不同的工作環境與工作忠誠度。他們喜歡以其獨特的方式為共同的目標和有創意的成果努力,并樂于成為團隊的一分子。
高校教師的職業勞動特點和需求分析表明,高校教師的主導需要具有高層次和精神性特征,完全有別于其他社會階層的主導需要。因此,高校教師的行為選擇取決于內激勵,取決于內在需要與外在目標的統一,是教師個體的個性需要與職業角色規定和期望相結合的產物。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教育市場競爭力的增強,對高校教師進行人格化管理,激發高校教師的內驅力,使創造性和積極性成為一種穩定的、持久的心理體驗和需要顯得尤為重要。單純以外在的監督去管理復雜的內在思維性勞動,其效果微乎其微。只有根據教師職業勞動特點和主導需要,運用與之相匹配的管理方法,才能使高校教師自覺選擇努力行為,持久而穩定地提高工作績效。
二、對高校教師人格化管理的意義
1.提高教師的工作熱情
用最科學的手段、更靈活的制度調動人的情感和積極性的藝術。因此,高校要調動教師的創造力和積極性,使高校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要講究管理的藝術。筆者認為最根本的是要重視對教師人格的尊重,采取各種人格化的方法和途徑對知識的載體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
2.激發教師的創新精神
目前,我國高校采取的是傳統的科層制的組織形式。這種組織形式在上下等級管理、嚴格規章制度、規范教師行為、提高理性效率方面發揮了積極的約束作用。但其被動的強制服從性束縛了教師識和智慧發揮最佳的時候。對教師實行人格化人管理,充分尊重教師的個性、讓其有機會參與各種重大問題的討論,得到信任且受到重用,使之以愉悅、舒暢的心情進行工作,從而培養其歸屬感,使其同舟共濟,著眼于集體成就,發揮主人翁的積極性。這樣,學校對教師形成了一種吸引力,激發了他們的潛能和創造性,使他們能在各自的崗位上作出貢獻。
3.形成良好的教師文化
“教師文化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形成與發展起來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主要包括教師的職業意識、角色認同、教育理念、價值取向、情緒以及行為反應等。一般可分為教師的思想理念、價值體系、行為模式三個層次,這三個層子相互構成一個統一整體。”教師文化的一個成熟表現就是教師群體擁有一種共同的教育信念,包括先進的教育觀、學生觀和教育活動觀。這種信念影響著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石;教師文化的另一表現是教師的職業精神、持續的工作積極性。教師文化對教師的發展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管理者必須樹立一種教師文化觀念,認識到教師文化是保持整個學校內在秩序、促進教師開拓進取并賦予其強大生命力的精神構建。這是一種內在約束機制,但同時卻具有把外在的規范制度轉化為教師自覺發展的行為能力,并能濡染教師始終保持自我更新的發展方向,以保證高校的良性發展。
4.促進高校的可持續發展
高校擔負著培養人才,發展理論與科技,直接為社會服務的功能。全面履行這些功能,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就要保證教師隊伍這個重點。高校教師作為知識分子中的優秀群體,他們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中堅力量。他們的職業特點是進行較高層次的人才生產,他們所認同和扮演的社會角色具有及其特定的社會規范和社會期待,他們的工作業績和狀態,直接影響人才的質量和高校的職能。他們的人力資本含量最高、“跳槽”的機會最多、可能性也最大。他們一旦“跳槽”,給學校造成的損失往往難以估量。因此,留住校內教師、吸引校外優秀人才是高校發展壯大的必經之道,而實行人格化人力資源管理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
三、高校教師人格化管理的具體做法
“人格化管理”是具有較強“人情味”的以調動人的積極性及工作熱情為主的較高層次管理方法。這種方法除盡可能滿足教師合理的生活需求外,更主要是滿足教師高層次的精神需求,滿足教師在工作上的追求感、事業上的成就感,并通過領導與教師在價值觀上取得共識,使學校的管理逐漸轉移到“自我控制”的軌道,由此而達到學?!叭烁窕芾怼钡淖罴褷顟B。
1.尊重教師是“人格化管理”的基礎
在人格上、工作上、日常生活等方面充分尊重教師,使他們的自尊心得到滿足,使整個學校形成一個良好的精神文明氛圍。學校將領導和教師緊緊凝聚在一起,形成一個充滿活力的集體。
2.教師的參與是“人格化管理”的保證
“人格化管理”的最終目標是使管理轉移到“自我控制”的軌道,因而就必須使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都統一到學校的整體利益之中,形成“學校是大家之學校,成員是學校之成員”的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學校精神。這種精神是教師拼搏向上、勇于創新、銳意改革的強大動力。
3.相互理解是“人格化管理”的精髓
相互理解是心靈溝通的橋梁。在制定規章制度時,首先處在教師的立場上體諒、感受對制度要求的承受能力。當教師提出要求給予幫助時,管理者應將它當成自己的困難去協助解決;當教師工作中出現失誤、犯了錯誤,我們既要批評教育,更要幫助查找原因,妥善處理。學校有嚴格的作息制度,但也應該根據教師工作特點,相信教師覺悟,允許教師在正常工作時間處理些私事。如果教師有困難個人解決不了,學校就派人、出車協助解決。我們這樣做,勞動紀律不僅沒渙散,相反,教師更熱愛學校,更尊敬領導,工作責任心更強,紀律更嚴明。
4.聽取教師對學校的意見與建議,是“人格化管理”的重要環節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注意聽取教師,特別更注意聽取愿對學校工作發表評論的老教師的意見。這樣才能密切領導與教師的關系,調動教師參與管理的積極性。
5.解決教職工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是“人格化管理”的重要內容
學校應創造條件協助教師解決實際問題,定期解決在崗及離退休職工家庭中存在的困難等等。這樣做,不僅對老同志是一種安慰,對在崗同志更是一種教育,使教師在工作上有緊迫感,在生活上有方便感,退休后有安全感。
此外,在教師管理中,還應把“人格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二者辯證地統一起來,而不是割裂開來,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教師的積極性。規章制度是一所學校內的“小法規”、“警戒線”。它一經制定,本校內所有的人在它面前都是平等的,都要受它的約束。實行制度化管理,這本身是管理的客觀要求,同時也是被無數事實證明的成功經驗,它在很大程度上能抑制人們的消極面而保護和促進積極性,它是一個法規范疇。而人格化管理其根本目的是從深層次上挖掘教師的潛在能量,也是為了調動積極性,只不過它是一個道德范疇。前者是管理的一般性規律,后者是對它的深化和發展。因此,二者不僅不矛盾而且是一致的。我們在實際操作中既不能因為執行制度而否定人格化管理,也不能因為進行人格化管理而廢除必要的規章制度。
參考文獻
[1] 何菊蓮.高校教師人力資源管理的根本點:人格化管理[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1).
[關鍵詞]優勢視角 高職院校 違紀學生教育轉化 小組工作
中圖分類號:G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07-0275-01
一、面臨問題與困境
學生的資質不同,學校應該相應用不同的方法來教育。但是現在中國高職院校卻更多用處分和教育方式進行處理。處分也只是一種手段,教育好學生才是學校的根本目標。然而違紀學生卻通常被標簽為問題學生,這種標簽對學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其未來的生活以及人生道路影響深刻。而學校在處理過程中,僅單靠懲罰的方式,是沒有辦法實現違紀學生教育轉化的過程。針對違紀學生的后續問題,沒有跟進的方法和后續計劃,簡單的僅單靠談話和批評教育,是完全不足夠能夠實現違紀學生教育良好轉化。然而通常都認為,對問題違紀學生進行教育處理就是完結了。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90后的學生已經不能滿足簡單單純的這種方式。更多教育手段和方法呈現出來,小組工作作為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之一,可以有效融合入思想政治教育,為違紀學生教育教化問題提供新思路和新想法。
二、優勢視角和小組工作
1、優勢視角
優勢視角是一種關注人的內在力量和優勢資源的社會工作的視角。意味著應當把人們及其環境中的優勢和資源作為社會工作助人過程中所關注的焦點,而非關注其問題和病理。優勢視角基于這樣一種信念即個人所具備的能力及其內部資源允許他們能夠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優勢視角著重于挖掘學生自身的優點,幫助學生認識其優勢,從而達到解決學生外在或潛在的問題。針對受過處分或者其他違紀行為嚴重的學生,通過學校多方面的資源整合和體驗式學習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自信和學習能力。
2、小組工作
小組工作作為社會工作專業的工作方法之一,可以有效幫助實行違紀學生教育轉化過程?!靶〗M指一個有同樣目標,同樣追求,同樣需要的一群人組成的一個團隊或組成一個小組。在活動過程中,運用社會工作的相關理論方法幫助他們恢復機能”(1)學校小組工作的方法,從大程度上協助違紀問題學生的發展,幫他們爭取教育機會。小組工作以小組經驗和小組活動為載體,利用小組動力,為違紀學生教育轉化提供有利的陪伴與支持,從而幫忙他們提高自信心。
三、小組工作坊“擁抱陽光擁抱未來”的實施
短期內,通過本次工作坊,鍛煉學生團隊合作能力,提高學生個人自信心,提高問題學生和家長,輔導員的溝通和融合。中期目標,建立一個平臺,給同類型學生互相交流,立榜樣模范作用,讓新生班主任以正面思維帶動問題學生,融合老師家長和問題學生的關系。終極目標,讓問題學生從優勢視角來重新認識自己,為問題學生增權,并且建立完善的問題學生轉介機制。
四、優勢視角下小組工作在高職院校違紀學生教育轉化中的運用
1、通過小組工作為違紀學生建立平臺
通常,違紀的學生通常都是被賦予負面的影響,并且得不到他人的支持與肯定。老師和父母對其長期的否定,更是引發多種問題。通過小組工作,可以有效幫忙他們建立起平臺。因為小組成員的同質性較強,在本次工作坊中,成員有更多的共同的背景和情感可以分享。利用小組動力學的理論,“小組工作方法介入大學生題可以產生一個動態的場域,通過場域內外的因素及小組成員自身因素的介入,達到小組整體發展,最終實現成長小組解決大學學生問題的最終目標”(2)這個平臺不僅可以有效幫忙違紀學生交流和溝通,更可以成為他們互相支持的一個社會支持網絡系統。
2、通過小組工作為違紀學生進行行為改變的訓練
通常,面對違紀學生,我們一般是進行談心談話和教育指導。但是很難真正對學生實習行為改變和行為訓練、“小組工作是幫助小組成員共同參與集體活動,從中獲取小組經驗,激發個人潛能,促進個人問題的解決以及成長完善”(3)我們可以通過小組工作,對違紀學生進行行為訓練,讓他們在小組體驗中了解到應該如何遵守學校的規定,并且自發的進行行為改變和行為約束??梢杂行Х乐惯`紀問題學生在此違反學校規定,更能有效真正實現違紀問題的學生的教育轉化問題。
3、通過小組工作為違紀學生的個人系統進行改善
根據系統理論,每個人的生活系統都是由多層系統構成,個人行為問題真是因為系統之間關系的不平衡導致。違紀問題學生面臨著多種問題,與父母之間的關系,與老師同學之間的關系等等。所以,僅僅單關注學校層面是完全不足和不夠的。我們要充分區了解學生的個人系統,外在環境,內在家庭,學校,所在社區等多方面的因素,才能從根本幫忙學生去了解問題解決問題?!靶〗M工作可以幫助處于不利地位的學生解決問題”(3),
4、通過小組工作為違紀學生增權
增權的理念最早是來自于上個世紀美國黑人運動,其意義是為弱勢群體增強自信以便他們得到平等權利與機會。“增勸是指一個人感覺有一種自我控制的能力,內心充滿自信,尊重自己,相信自己有改變現狀的能力”(4)違紀問題學生通常都被標簽為壞學生,其產生的各種問題讓老師覺得難以處理和解決。學生本人也處于不利的境地,不被理解和支持的現象非常多見。學生本人缺乏自信,厭世厭學,覺得生活沒有希望。所以對違紀學生的增權顯得尤為重要。
5、通過小組工作為違紀學生整合資源,有效實現問題學生教育轉化。
整合資源是社工常用社會工作方法,這個取向適用于個人家庭群體組織和社區。因為社工僅是社會服務中的一個鏈接,單靠自己之力勢單力薄,也不能保證我們服務可以脫離客觀存在而存在。作為資源鏈接者,動員和整合服務使用者身邊的所有資源,才可以是的服務使用者得到更好有有效的服務?!罢系男〗M工作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去適應所在環境,真正形成行為改變?!保?)通過小組工作,不僅可以建立一個社會支持網絡平臺,還可以了解問題學生的基本情況。我們可以發動和整合問題學生周圍所有可用的資源,幫助其得到最好的服務。通過這種方法,問題學生的教育轉化才可以真正落在實處,真正有效且能夠長久持續的過程。除了學校資源之外,我們還要積極去發掘學生所在社區,家庭以及社會環境可以提供給問題違紀學生的資源,幫忙其順利度過其人生的難熬階段,實現真正的教育轉化過程。
參考文獻
[1] 李雨霓.小組工作方法在學校中的運用與探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5.
[2] 張朦朦.小組工作方法介入大學新生適應問題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4.
[3] 孫秀影.小組工作介入下的新生適應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2.
[4] 劉焓碧.小組工作在大學新生適應性訓練中的應用研究[D].山東大學,2014.
[5] 郭佳靈.整合式社會工作方法介入流動兒童青春期性教育的研究[D].云南大學,2014.
關鍵詞:理工科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教學做一體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作為增強當代大學生理論和信仰教育的有效渠道,對于推動新形勢下的的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著力培養立場堅定的青年者意義深遠。目前,理工科高校在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中不同程度上存在形式單一、內容乏味、效率低下、效果不明顯等諸多問題?;诖?,筆者以理工科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為切入點,積極探索基于教學做一體化的理工科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新模式。
一、理工科高校思政課教學做一體化實踐教學模式概述
高校思政課作為向大學生進行理論教育與信仰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學效果與大學生政治素質培養和我國各項建設事業的發展關聯緊密。實踐教學做為高校思政課課堂理論教學的有效延伸部分,對于高效思政課教學質量同樣不容忽視。因此,根據理工科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發展實際,積極探索“教學做一體化”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努力提高廣大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教學效果,是理工科高校廣大教育工作者的一項責無旁貸的重要工作。
“教學做一體化”是著名學者杜威“從做中學”教育理念中國化的成果。民國時期,黃炎培、陶行知、等著名學者均師從杜威,并將其教育理論與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實際相結合,探索出“手腦并用,做學合一”(黃炎培)、“教學做合一”等中國化的重要命題。改革開放以來,“教學做一體化”思想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被引入部分學科,并得到了大部分專家學者的廣泛認可。何謂“教學做一體化”?在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中,“教”“學”“做”三個要素是一個緊密關聯、循環互動的統一整體:“教”是教學做一體化的基礎和前提,“學”是教學做一體化的目的和歸宿,“做”是教學做一體化的橋梁和紐帶,實現教學環節中師生雙主體的良性循環。因此,“教學做一體化”是適應當代大學素質教育發展趨勢的教學范式,更是提高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和適應社會能力的有效途徑。
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教學做一體化”是指,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實現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和以學生為主體的“學”,師生共同圍繞著“做”,實現師生雙方在不同時間和不同地點針對學任務而實現“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方式。從含義來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教學做一體化”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的“教學做一體化”是指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中的教學做一體化,廣義上的“教學做一體化”包括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教學的教學做一體化。就實踐教學一體化來看,理工科高校思政課“教學做一體化”實踐教學環節模式,是在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中努力實現指導教師的“教”(理論與方法)、學生的“學”(實踐方法與技巧)和師生共同的“做”(完成實踐教學任務過程)的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梢?,理工科高校思政課教學做一體化的實踐教學模式有利于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提高理工科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教學效果,提高理工科大學生的理論與信仰,培養出一批批政治素質過硬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建設者與接班人。
二、當前理工科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目前,理工科高校普遍推行思政課暑期社會實踐教學環節,并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教學效果。然而,由于經費、師資、管理、運行等問題,造成教學環節中存在形式主義突出、管理機制不健全和教學效果不理想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理工科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教學效果。
1.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的保障機制不健全。實踐教學作為高校思政課理論教學的延伸環節,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構建一套包括資金保障、制度保障、輿論保障、領導保障和基地保障的長效機制。然而,在大部分理工科高校對于人文學科態度冷漠,缺乏相應的政策傾斜和機制保障。在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領導不重視、經費沒保障、制度不完善和基地不健全的問題,造成了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淪為簡單的“走馬觀花”式的形式主義。當然,高效缺乏一套系統而科學的實踐教學的考評機制,也是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目前,大部分高校對于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的考核尚未上升到其應有的高度,僅通過一份調研報告進行成績考核的方式注定不太科學,對學生調研報告質量不足問題的處罰力度不強,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理工科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吸引力和實效性,降低了理論教育的實際效果。
2.任課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有限。由于理工科高校人文學科發展水平相對滯后,思政課教師隊伍在學歷層次、業務能力、理論水平和教學經驗等方面更是參差不齊,特別是實踐教學的能力與水平比較有限,缺乏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組織經驗與實踐能力。此外,由于高校思政課教師在教學、科研和職稱評定等方面壓力較大,造成思政課教師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學研究和職稱評定方面,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的掌控能力和社會熱點駕馭能力,造成教師隊伍的社會實踐教學水平良莠不齊。因此,在理工科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過程中,大學生的實踐教學活動存在脫離社會熱點和專業背景、抄襲現象普遍和報告格式不規范等明顯問題,未能夠引起學生廣泛參與實踐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理工科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效果的改善。
3.實踐教學方法比較單一。目前,理工科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普遍分為校內實踐與校外實踐兩種形式。校內實踐基本上停留在課堂多媒體案例教學、課堂討論、圖片和視頻等單一教學形式;校外實踐基本上是到紅色景點進行參觀考察,各種社會調研、學術交流等比較傳統的教學形式占主流,且形式主義傾向明顯;在實踐題目的選定和調查地點的選取方面基本上,并沒有體現出區域理工科高校辦學理念和學科特色的鮮明特點,也缺乏與各地實際發展現狀和經濟建設的有效結合。
三、教學做一體化視角下理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探析
筆者結合河南理工大學學院關于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的實踐經驗,將素質教育理念適時融入到實踐教學環節中,嘗試構建一套實現理工科高校思政課教學做一體化實踐教學模式,以期提高廣大理工科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實際效果。
1.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統一。實踐教學作為課堂教學重要組成部分和鞏固理論教學成果的重要環節,是高校思政課整體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我們在強調實踐教學重要性的同時,不要把它和理論教學對立起來或完全分開。此外,理工科高校還要積極探索和建立社會實踐與專業學習相結合,社會實踐與服務社會相結合、社會實踐與創新創業相結合的實踐體制,增強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活動的社會效果。因此,理工科高校的實踐教學要把社會實踐與區域經濟區建設、區域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新型農村社區等熱點結合起來,激發大學生關注社會現實問題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升大學生對理論知識與社會現實問題的綜合處理能力。
2.實現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統一。在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中,教師和學生同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在實踐教學活動中,一方面,理工科高校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強化學生參與實踐教學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另一方面,在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中,指導教師的主導作用絕不能忽視。大學階段是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與確立的重要時期,理工科學生對于一些社會問題的認識還不太成熟,對于諸多復雜的社會問題的解決還缺乏實踐經驗和應變能力。因此,指導教師在思政課實踐教學過程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組織、協調、引導等環節尤為重要。為了提高理工科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實效性,理工科高校要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雙主體的作用,努力實現一種教師有效指導(原則與方法指導)與學生獨立完成(調研與考察主體)有效結合的長時段的良性循環機制,逐步提高大學生的認識、分析和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實際能力,切實提高理工科大學生的政治理論素養。
3.實現基地教學與虛擬教學的統一。為了豐富實踐教學資源,理工科高校不斷探索豐富多彩的課內實踐教學形式,諸如課堂討論、演講比賽、翻唱紅歌、體驗教學、錄像教學,案例分析等有效形式,改善理工科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高校要利用各個地區豐富愛國主義教育資源,適時開拓校外課外實踐教學活動,廣泛開展社會實踐基地考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考察、課外閱讀與資料搜集、聆聽校外專家講座與報告等活動。由于在教學經費和管理體制等方面的限制,部分理工科高校在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壓力較大。為了有效解決這種難題,理工科高??梢猿浞滞诰蛱摂M教學資源,積極搭建思政課實踐教學虛擬平臺或網絡課堂。高校思政課教師充分挖掘河南省內外的教育資源,通過設置經典文獻、紅色影片、教育基地、交流論壇、網絡課堂等板塊,逐步引導學生進行網絡平臺的虛擬實踐教學活動。這種教學活動不僅可以節省人力、物力、財力的支出,還可以提高全部學生親身參與實踐教學的主動性和廣泛性,進一步提高理工科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正如馬克思所說:“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要徹底,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事物的根本不是別的,只能是人本身。”為了提高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的有效性,理工科高校應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有力舉措,積極構建教學做一體化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努力實現理論教育與信仰教育在實踐教學環節中的“入耳”“入腦”“入心”“入行”,逐步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政治理論素養和實踐創新能力,從而培養出大批服務于地域經濟區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政治素質堅定和專業水平過硬的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胡洪波,段詠梅.“教學做一體化”的哲學思辨[J].職業教育研究,2011(10).
關鍵詞:藝術設計;產業化;工作式;教學模式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提高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提速,設計對產品的知識含量、成本、產品的經濟效益等具有重要的決定性作用,已成為現代企業和產品開發的重要環節。并成為提高產業競爭力和增強經濟綜合競爭力的根本保證。同時,設計產業的持續繁榮和發展在中國蘊含著巨大的機遇。進入21世紀,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呈現普及化的特點,藝術院校辦學規模和招生比例的不斷擴大,使原來的精英化教育模式向大眾化教育模式轉變。鑒于現代設計產業人才需求更注重實際操作和綜合知識運用能力的特性,要求高等院校打破現有模式來培養藝術設計專業人才。這如此現實背景下,現代藝術設計如何適應市場,并使學生的學識及能力具備良好的市場競爭能力,這些是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師必須有重點考慮的。
一、設計產業化背景與設計人才培養
“產業化”的概念是從“產業”的概念發展而來的。所謂“產業”指國民經濟的各種生產部門,按“三大產業”的劃分,設計產業屬第三產業,更是文化產業?!蛾P于文化產業分析的框架》中提出衡量文化產業的標準是:第一、技術分析:文化產品的可編碼化程度。文化活動建立在什么技術基礎之上?能否做量化的統計?第二、產品分析:文化產品的可市場化程度。第三、生產組織分析:文化生產的可企業化程度。第四、產業分析:文化生產活動的可產業化程度。生產、服務、經營一體化是產業化的前提條件,生產、服務、經營方式的規?;⒖萍蓟瘎t是產業化的標志。因此,設計產業化運作包括了信息處理專業化、技術數字化、產品商品化、生產企業化程度和行業規模化等方面。設計不僅要滿足美學和心理、物理功能等方面,它還應遵循科學可行的設計方法,考慮對象消費者、市場經濟需求和發展規則、產業化和社會化等綜合因素,最優化產品設計。在設計產業化背景下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更新高校設計教育觀念,改革原有的以繪畫造型為基礎、以培養“美工師”式的設計人才為標準的教育培養模式。建立新形勢下以綜合設計能力為基礎,包括數字化設計能力、材料結構、市場營銷、項目流程、產品開發、品牌策劃、生產流程管理等多方面的綜合知識;以通過強化參與社會實踐、提高實際動手能力為途徑,以培養形象思維和設計創造能力為目的,能適應批量化設計生產的教育教學體系。另外,由于設計化大生產的要求,跨專業、團隊間的合作更是必不可少,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與多向拓展能力也是現代設計教育的重點。
二、工作室教學模式
1、作為一種自由開放的教學模式,工作室只是教學過程的載體,通過這一載體,教學內容、教室以及實習實踐最后合而為一,這樣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封閉的壓抑的形式。在這種模式中,以完成技術項目為目標,在專業老師的主導下,向學生傳授專業基礎知識,指導學生提高專業技術水平,同時融入生產環節,完成教學實踐任務、培養學生所需專業知識技能,使教學與實踐達到完美的結合。建立教學實踐研究和實體創業的教學、科研統一的教學班組機制。
學生未來走向社會最需要的能力是:自學研究、良好表達、管理組織、創新等待能力,能過學校的工作室模式的教學,學生就可以在上述能力上得到充分培養與實踐,這些都得益于工作室模式的自由、開放,從而使學生在自主、自立、自我的教育過程中升華能力。
2、工作室模式的特征:(1)自由開放。沒有教室的壓抑,使其能與市場需要充分結合起來。而且這也突破了傳統教室的封閉,把課堂的概念進行延伸。在這種“教室”里,學生可以自由想象,自由自在、自我教育,從而把教學內容與實踐進行自由地探索,總結適合自身特點的內容。(2)項目制。這類教學,不再以概念為主要教學內容,不以內容的系統為主,而是以知識的實用性、連貫性、針對性。老師也不再是教學的主導,僅僅是指導性的作用,更多注重學生個性能力的發揮。工作室制的教學過程是一種探討、交流與對話的過程。教師變成了以學生為主的、合作的、探索性的幫助者的角色。這一模式順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布魯納的發現教學基本思想。(3)綜合跨專業合作式的教學,淡化“專業”的概念隨著設計產業化生產的日益發展,個人設計師的作用將被逐漸弱化,取而代之的是綜合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的需求。如在產品開發過程中,不僅要涉及關于產品設計本身的知識,還要結合市場分析定位、機械工程結構、材料、企業產品品牌策劃、市場推廣策略、生產流程管理等多方面的內容。產品設計的結果是龐大的設計產業化系統鏈中的環節之一。它的形成要受到多方面條件和因素的制約,設計師要學會如何協調各部分的合作,學會組織項目進展中不同階段的管理設計,不斷創造出新的產品形式。(4)教師與學生充分互動,促進教學相長。為了加強教學,與工作室模式相配套,學校還得成立各類導師工作室,導師組成學術骨干,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同時把導師的社會資源引入工作室,解決一些教學經費支出。這樣,學生與導師共為一體,達到教學相長。(5)加快學生就業適應能力。以工作室為平臺,學生可以直接參與社會企業的生產,實現在校融入社會,在畢業后,就可以達到無縫隙銜接。
3、工作室學習的學生通常人數只有6-15人,實現小團隊教學,達到因人施教,改變大班級教學中無法實現個性化培養。導師在根據小團隊的特點,個性化地為學生營建良好的學習與實踐氛圍,把創作實踐、項目實踐、理論學習充分結合。
三、工作室教學模式的推進,可以引導設計學科的時代特征元素進入教學體系。
每個工作室由一名教師作為導師,其他若干名教師作為副導師。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它可分為以下幾種模式。
1、專業方向的工作室模式按照不同設計專業方向進行工作室的劃分與建立。如:平面設計工作室、產品造型工作室、飾品設計室等,這些專業工作室的成為學?,F代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的骨架,在此基礎上集成教學群,在各專業工作室的相互協作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學校藝術設計教學的網絡系統,而教學的專業知識則是這一系統的各個模塊,相輔相成。
2、個案教學的工作室模式按照不同的授課內容,教師結合教學培養計劃,提出個案設計要求。不同的教師結合上課內容,以個案方式布置作業。學生根據教師的要求,靈活組成工作小組(一般以2-5人為一組)。在規定教學時間內,共同完成設計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定期與學生展開討論和交流,督促設計完成進度,教學方式具有靈活開放式的特征。在設置課程學習目標和組織課程內容方面,也可以設計工作任務為導向,以典型產品或服務為載體設計教學活動。 轉貼于
例如產品包裝與企業形象設計課程,按照常規,包括《標志設計》、《包裝設計》、《海報設計》和《企業形象設計》等課程內容。老師可以將這些內容作為四個模塊,以難易度漸進推進,最后對內容再進行分類成《市場調研報告手冊》、《設計方案報告書》等。任課教師可根據不同的課程要求,制定教學個案。
3、按項目內容劃分的工作室模式現代設計產業化下的項目實施與完成,需要各領域的知識綜合完成,在設計過程中,需要運用不同領域的知識與整合。比如產品開發過程中,工作室同學要完成市場調研分析、設計定位、項目流程建設、設計展開、材料與加工制作、后期宣傳推廣等系列工作。其中牽涉到平面設計、包裝設計、產品設計、材料與結構設計等多方面的綜合設計內容。在項目完成過程中,學生要根據不同的設計類別進行分組研究,制定相應的設計流程和時間計劃,按照科學的設計管理的模式,對項目整體上進行把握。導師可根據項目要求,靈活組織建立工作室。學生可以根據個人的專業方向、興趣特長等選擇工作室,工作室也可選擇適合本項目完成的學生。
當然,各個子項目工作室之間并不是互不相干的。它們之間既是獨立的,同時也是相互聯系的。即在研究方向上各自為陣,但在各個學科的應用上,卻是融合、自由、參與。工作室成員可定期進行作品展示與交流,充分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良好學習氛圍。在各工作室的實際運行中,學生的創業意識得到激發,而團隊精神,合作意識也得以培養。由此,學生的綜合能力自然而然提高。
4、以設計公司典型工作任務及工作過程為邏輯起點,進行校企合作“雙項目雙向參與”。通過校企合作的“雙項目雙向參與”機制,工作室已初步建立了一支“校企合一、雙職雙師、結構合理”的教學團隊?!半p職”是指專任教師既在學校任職又在企業兼職,目前多名專任教師均在企業擔任設計顧問、設計總監、設計師等,兼職教師既在企業任職又在學校兼職?!半p師”是指專任教師既有教師職稱又有專業職業資格和能力,兼職教師既是企業崗位實習教師,又是學校教學實訓教師。針對職業崗位的任務需要,學生由模擬項目向真實項目過渡;由單純技能分項訓練向綜合技能提升訓練漸進,循序漸進地在工學結合的項目教學中,保持了在校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
5、引入企業真實項目,設立“企業采用獎”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工作室應該加大學生的討論和交流,營造學生之間比優、比強的氛圍;建立項目成果展示,增加學生榮譽感;比賽使學生收獲頗豐,吸取的知識、掌握設計的技巧速度與效果令人吃驚。堅持產學研合作,為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為自己今后專業創業能力創造良好的實踐教學環境。
6、以專利開發為載體的工作室教學改革。學生往往可以在工作室設計實踐中運用理論知識、充分發揮聰明才智,設計出新穎的造型和結構。因此在工作室教學中著重加入設計創新思維內容,引入了設計以人為本概念,建立專利申報制度。以人為本的設計創新思維方式將學生從傳統的創造思維中解放出來,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專利申報環節,意在加強學生知識產權意識,掌握專利的相關知識和申報程序, 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同時也是對課程改革效果的一個客觀評價。在工作室設計過程中,研討設計的一些新設計方案,對于一些好的發明與改良的新產品,鼓勵學生進行專利申請。
7、工作室教育培養大學生創業能力能夠在短時間內培養大學生的綜合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創業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能提升大學生創業能力,以擬補大學生創業教育中的不足。
四、結語
在設計產業化背景下,設計師的個人作用將被逐漸弱化,取而代之的是綜合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的需求??傊瑢W生通過現代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習,不僅能全面學習現代藝術的理論與技藝,而且也是未來職場的一個良好競爭者,如此,教育工作者自然而然真正地成為學生的良師了。當然要實現這一目標,不是簡單地把一些市場化的內容簡單拼湊就可以,而是在對市場需求的充分研究之后調整教學內容。做到“市場導入,教師導航,學生實踐”。同進引入項目管理理念對這一教學進行管理。通過這系列的教學改革,就有可能把學生培養成為專業優秀,市場競爭能力出色,社會綜合能力突出的產業化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曉明:《關于文化產業的分析框架》,見《WTO與中國文化產業》,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下同).
[2]張銳,龐大慶.廣告設計課程的工作室教學模式探索[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7(8):P195-198.
關鍵詞:新形勢 輔導員 課程化 職業能力
在當前新常態與新形勢背景下,輔導員作為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一直扮演著大學生成長指導者和領路人的重要角色,但現階段,部分高校輔導員卻出現的情況是輔導員角色邊緣化、工作邊緣化,狀態游離,嚴重缺乏職業認同感和凝聚力,崗位流動頻繁等。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上述情況發生的呢?
一、輔導員工作課程化建設背景與定義
2013年以來,重慶三峽醫藥高等??茖W校通過調查問卷、座談會、個別談話等形式對學校全體輔導員工作現狀進行了調研,經統計分析,導致以上情況發生主要存在兩個方面原因:一是目前,大部分輔導員在開展工作過程中采取的方法仍然是經驗式講授或保姆式服務,未形成系統的工作體系,因而導致輔導員能力水平參差不齊,工作時好時壞。二是輔導員在職稱、職務晉升方面不太通暢,特別是晉升中級職稱之后,要晉升副高以上的專業技術職稱時與專職教師比較相對困難。
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2006] 24號令)規定,輔導員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特別是教育部在2014年出臺的《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為高校輔導員作為職業化崗位應具備的職業能力和專業素養作了明確的規定,為輔導員工作課程化實施搭建了平臺;
所謂輔導員工作課程化,是指將輔導員日常開展的專項工作或常規工作用課程形式進行整合,借助學分和教分,讓輔導員的工作內容進教材,工作方式進課堂,工作安排進課表,工作時間算課時,形成明確規范的工作體系。
二、輔導員工作課程化建設意義
一是很多高校輔導員工作未形成系統的工作體系,因而導致輔導員能力水平參差不齊,工作時好時壞。課程化體系建設,對于輔導員特別是年青輔導員在提升輔導員職業能力方面具有特別的意義,能幫助他們更快適應崗位,增強職業幸福感和凝聚力。
二是經調查,全國大部分地區政府或高校在輔導員隊伍職稱、職務晉升方面尚未出臺科學有效的政策,由于多數高校未將輔導員的思政教育或事務工作量進行課時認定,直接導致輔導員在專業技術職稱評定時和教師比較出現因課時不足而影響評定,職稱晉升受阻。
三是高校非常注重輔導員隊伍建設和培養。近年來,很多高校都在探索輔導員序列職稱晉升的相關途徑,這些探索為實施輔導員工作課程化體系提供了良好的學術環境和專業平臺。
三、輔導員工作課程化體系實施途徑
1.以教研室為核心開展課程設計
學校學工部下設思想政治與國防教育、校園文明與安全教育、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創業指導、心理健康與學習能力四個新教研室,全體專職輔導員劃入以上四個教研室,擔任授課教師,教研室備課、教研活動等,將具體工作任務作為課程進行開發和設計供全校專兼職輔導員參考使用。
以教研室為核心建立“十模塊”教學課程體系,通過課程化實施方案和課程模塊設計,由教研室牽頭進行課程開發,最終形成科學化、全程化的《輔導員工作指導教程》和課件素材庫,其中必修課程由教研室負責集中或分散授課,其余班會、講座、活動等專項特色課程由相應教研室提供課件,由全校專兼職輔導員完成授課。
2. 以自然年為周期建立輔導員工作課程化實施方案
《輔導員工作課程化實施方案》將以課程模塊設計為主線,把輔導員從事的具體工作整合為必修課程和專項特色課程兩大類,對每一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周次、教學學時或學分做具體的規定,其中必修類課程納入集中授課安排。課程模塊根據學校學生實際和學生工作規律以自然年為周期分年級、分類別、分專業具體實施。
3.以輔導員職稱晉升和專業發展為依托建立課程評價體系
以輔導員職稱晉升和專業發展為依托建立科學的課程評價體系。評價體系建立主要涉及評價指標、評價主體、評價方法三個維度。評價指標主要以輔導員工作課程模塊為依據設置;輔導員工作課程化模式下,學工部、院系、學生、輔導員自身是重要的四類評價主體,具體權重依據學校實際情況確定合理的比例關系,原則上是學生評價權重最大,輔導員自身評價權重最小。
由學校學工部負責對輔導員履行課程化職責情況進行過程管理和績效考核。評價結果將由學校認定評價合格后的課時(學時),由學工部統一核算,作為輔導員學期、學年考核,評優評先,職稱晉升、晉級的重要課時依據;同時評價結果還將與大學生素質教育學分掛鉤,根據課時核發相應課程的相應學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