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0 15:00:37
序論:在您撰寫文化課教學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在藝術院校,文化課教學機構一般都是獨立設置的,叫“基礎課部”或“公共課部”,屬于學校二級教學職能部門,負責安排、承擔全校文化理論課教學工作。這種機制的主要優點在于,在文化課教師自身專業圈子內容易形成凝聚力,方便開展同行間學術交流。這在一般的大中專院校沒什么問題,但在藝術院校,這種體制的弊端卻顯而易見———文化課教師無形中與專業教師、專業教育“楚河漢界”,相互隔離。在專業藝術院校,專業首位是鐵定法則,這本無可厚非,但這樣一來,也易助長學生“重專輕文”,文化課教師覺得自己在學校沒地位,屬于“第二、三世界”人群,久而久之,就慢慢邊緣化,找不著歸屬和成就感。改變這種狀況的有效舉措:把文化課教師的人事管理歸屬到專業院系。筆者所在的湖南藝術職業學院在這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經驗。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為了打破專業與文化的藩籬,提高文化課教學的實效性,我校進行了大膽的體制改革與創新,把文化課教師的人事管理權限從基礎課部劃歸到各專業院系。在這種新體制下,文化課教師和專業院系雙向選擇,專業系自主聘任,文化課教師開始成為“某某專業院(系)的老師”,主要在所屬專業院(系)承擔教學,教學量不足再酌情跨院系教學(基礎課部架構仍然存在,但人事管理權剝離,只總體統籌、指導、協調各文化課教研組的業務教學)。一開始,改革受到很大的質疑,主要來自文化課教師自身的反對,他們覺得自己這個群體本來就沒地位,現在被“四分五裂”,擔心更勢單力薄,更沒有歸屬感,甚至連小群體的歸屬感都會喪失殆盡。但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和磨合,這種體制的優勢卻日益凸顯并被實踐證明:首先是打破專業與文化人為割裂、不相往來的局面,這種舉措能有效實現人力資源優化配置,達到優勢互補,專文相濟。其次,文化課教師利用自己學養和管理水平較高的優勢參與到專業建設、藝術實踐和學生管理中,增強了專業院系的人文氛圍,提高了專業院系師資隊伍的文化水準和管理水平。其一,文化課教師通過教學、兼任班主任、參與專業建設和藝術實踐等,服務專業建設和學生的發展,也會慢慢覺得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可小覷的,從而感到越來越有成就和歸屬感。在一些專業,文化課教師甚至同時也就是專業教師,如語文課教師之于編導專業,英語教師之于播音主持專業的雙語主持方向等等。其二,文化課教師還能在與專業教師、專業教學實踐地融入中吸取養分,積累教學素材,提高藝術鑒賞力和審美水平。其三,文化課教師與學生的接觸機會無形中也增多了,對學生的了解更加全面了,與學生的距離更近了,在學生中的親和力、感染力、影響力陡增,教學效果自然容易提高。此外,當專業教學、藝術實踐與文化教學發生沖突時,在一個院系也便于協調解決,防止出現專業教學沖擊文化教學的現象。
文化課教師要做有心人,不僅要主動了解專業知識,努力提高自身藝術素養,還要熟研教學內容,善于尋找二者融通的結合點
首先,要積極主動地了解專業知識,提高自身藝術素養,成為對藝術能略知一二而不是完全外行的人。教師要主動了解學校的專業設置、培養目標,了解各藝術門類特別是所教專業的概況、藝術特點、代表藝術家、代表作品等等。同時,主動培養自己的藝術愛好,積極參加學生的藝術實踐活動,這樣,在教學中貼近專業的例子便能信手拈來。其次,要熟研教學內容,善于尋找專文融通的結合點。從課時分布來看,語文、思政、英語是藝術院校三門權重較大的文化課程,筆者就以這三科為例闡釋說明。文學本來就是藝術的重要構成,因此在各門課程中,語文無疑和藝術是最為貼近的,只要有意留心,結合點可以說無處不在。有位優秀的年輕教師,提出了將語文課定位于“人文藝術”課程的理念,認為語文教學應力圖尋求藝術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的“雙贏”,筆者很是認同。這位教師在教授戲曲文學作品如《牡丹亭》、《雷雨》等課文時,采用“讀、演、評、創”的教學方法,甚至將表演教師請入課堂,協作完成課文教學,這種教法實在令人耳目一新,效果不好都不行[4]。思政課是大專院校一門重要的必修課,看似與藝術相距甚遠,結合點不好找,其實不然,藝術與政治同屬社會意識形態,同在上層建筑范疇,兩者是密切聯系的。例如,在導言課講述課程學習的重要性時,就可以列舉諸如電影《建國大業》、《建黨偉業》,電視劇《亮劍》、《潛伏》,歌曲《走進新時代》、《北京歡迎你》等等深受大眾喜歡的高品質藝術作品來闡釋主旋律之于藝術的關系,讓學生輕松理解藝術與政治的關系,心悅誠服地認可課程學習的意義。在英語教學中,根據課文內容選用恰當的英文歌曲讓學生欣賞與學唱、兩人或多人分組帶表演地誦讀課文、英語短劇排演等,都能自然地達到專文結合。當然,需要強調指出的是,文化課緊密結合專業進行教學,這一結合應是“有機”的,即教師在教學中結合的專業知識必須與所傳授教學內容之間存在著某種內在聯系,而不能為了結合去簡單地生拼硬湊、生拉硬扯,更不能為了一味迎合學生口味,把文化課上成說唱逗趣的“仿專業課”,實際上這也是做不到、做不好的,更會偏離文化課本身的價值功用。
大膽進行教學改革與創新,從中尋求文化課教學與專業結合的有效載體和途徑
目前藝術院校文化課使用的教材大多為統編教材,脫離藝術院校學生實際較遠,不能很好適應藝術院校教學,尤其是語文和英語這兩門主科。因此,教師要適當調整教學目標,善于取舍教學內容,以現行教材為藍本恰當做好“內收”和“外擴”工作,即根據所教專業的特點、學生的專業職業發展需要來選取教材中的內容并適當增補教材外的內容。這樣才能避免文化教學跑偏、脫離專業、脫離學生的狀況。如果條件具備,還可以教研室(組)為單位開展教改與科研公關,整合現行教材,確定貼近專業、貼近學生的教學內容,形成適合自己的校本教材;更高層面上,可加強校際同行合作與交流,共同編寫適合藝術院校使用的統編教材。如果說教學內容改革是教學改革的前提與基礎,那么教學模式、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則是教學改革的關鍵。尤其是藝術院校的學生,他們往往從美的角度而非純理性的角度去看問題,因而教學更要強調方法和藝術。各門文化課在教學方法上既有基于學科特點的個性,也有同為文化課程的不少共性。筆者以為,以下幾點值得共享:第一,“藝術”地導入教學。即運用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藝術專業知識,如歌曲欣賞、影視劇作點評等來導入教學,如在思政課講授改革開放內容時,筆者以明星校友張也演唱的《走進新時代》導入教學;講科學發展與和諧社會內容時則選擇了明星校友雷佳演唱的《領航中國》。第二,善用教學策略與藝術,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教師首先要注意培養自己的親和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創設活躍、開放的課堂氣氛。這就要求教師多運用啟發式、探究式、實踐性、情境式等各種教學模式和方法,讓學生勤思考、會動腦、能動手。20世紀批判教育理論作家保羅•弗萊雷曾指出:“離開了探究,離開了實踐,一個人不可能成為真正的人?!保?]以筆者經驗,藝術院校文化課教學中恰當運用的提問法、角色扮演法、任務驅動法、實踐體驗法等都是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的好辦法,如語文教學中的課本劇排演創評,英語教學中的表演猜詞、英文歌曲欣賞學唱、英語短劇排演,思政、歷史課的課堂小辯論、三分鐘演講、情境模擬與表演、社會調查等等。第三,充分運用以多媒體為代表的現代教學技術與手段。多媒體集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各種信息于一體,形象生動,視聽沖擊力強,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舒緩聽課疲勞,提高教學效果。制作精美的課件還是一種審美教育,甚至一定程度上是一種專業教育,尤其是美術設計、動漫設計、計算機音樂制作、影像等專業。因此,教師一定要學會多用、善用。第四,改革考核與評價方法。與很大程度上受“分數”指揮棒強烈影響的基礎教育不同,大中專院校尤其是藝術院校完全可以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羈,徹底更新考評觀念,改革考評方法??茖W的考評應“立足過程,促進發展”,即立足于綜合素質教育的過程,為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服務[6]。這就要求我們從過于強調考評的甄別與選拔功能轉變為重視考評的改進與激勵功能;從注重終結性評價轉變為過程性評價,將學生的日常學習、品德表現、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納入考評體系;從以紙筆閉卷考試為主的單一考評形式轉變為筆試與口試相結合、閉卷與開卷相結合的開放的、靈活的、多樣的考評形式;從單一的教師評價轉變為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等多主體評價并行;從考評標準一個模子的要求轉變為兼顧學生的個體差異。像思政、歷史等就可以采用答辯、調查報告等形式來考查學生的分析、綜合、歸納、信息收集等能力;語文、英語等就可采用口試、作文、展示等形式來考察學生的語言表達、理解和應用等能力;各門課程都可采用全開卷、半開卷和小論文的形式來考察學生的知識轉化、應用、自學等能力,而紙筆考試則宜用于考查學生對常識性知識的把握。
創造性地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打造藝術院校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品牌;建立和完善文化課選修制度,適當開設一些與專業相關的選修課
他是一位年近六旬、消瘦而清癯的物理教師,從事了三十多年的物理教學工作。多年來,他懷著對物理學的濃厚興趣和對教學工作高度負責的態度,刻苦鉆研物理教學的技藝,自行設計、制作了100多個物理教學教具,把深奧難懂、枯燥乏味的物理知識講解得出神入化、妙趣橫生。那些對文化課十分厭學的學生被他魔幻般的授課方式重新拉回了課堂。
在職教文化課教學領域里,這樣的教師當然是鳳毛麟角。但是筆者禁不住暢想,在職教的課程設計中至少有30%的文化基礎課,若都能像這位物理教師這樣優質、高效地施教,那么文化課對學生產生的教育效果該是多么的巨大!
然而,目前職教文化課效率低下、學生厭學卻是不爭的事實。面對文化課低效的尷尬局面,有的學校干脆取消文化課設置,美其名曰“用技能訓練來代替文化課學分”,其實不用思考便能看出其謬誤——兩類課程的性質完全不同,對學生身心發展的作用完全不一樣,怎么能夠以此代彼呢?因此,所謂的替代說白了等于放棄。也許有人會說,目前中職學生的文化基礎這么差,學習習慣這么不好,厭學程度這么強,怎么教?我想,這位物理老師的行為已經給出了響亮的回答:“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因為學生基礎差,所以不斷降低文化課教學要求的底線,甚至取消文化課,這從道理上無論如何是說不通的。放棄了文化課這塊陣地,無疑是浪費了學生學習生涯寶貴的三分之一時間。
遺憾的是,最后的投票結果是這位物理老師和特等獎失之交臂。參選特等獎的項目中,文化課也全軍覆沒。獲特等獎的大多是職教專業課或是課程改革中宏觀領域的教學成果。結果本身體現了職業教育特色,是合理而無可厚非的。但同時它也發出了一個值得關注的信號:職業教育的文化課正在逐漸走向邊緣化,受關注和重視的程度遠低于專業課,文化課教師在各種大賽、評獎中脫穎而出的機會遠少于專業課老師。不少專業課教師不見得教學水平比文化課教師高多少,但在職業教育這個特定的場合和氛圍中,得益于整個職教發展的大氣候,就順勢而上被推到了很高的位置,而文化課教師就沒有這么幸運了。
1.重“文化課”促“專業課”
中等職業教育的特性決定了學生在校期間專業知識學習和專業技能訓練是學習的主旋律,由于就業的需要,很自然的就把專業課的砝碼加大了。其實,“專業課”與“文化課”之間并不是矛盾對立的,寬厚的文化基礎是培養扎實專業技能的條件,也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中等職業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狹窄的專業技能訓練,必須注重對學生普通文化素質、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實現“文化高移、基礎寬厚、技能復合、素質全面”的中等職業教育目標。我們可以通過課程整合、彈性學制和必修、選修結合等多種方式組織文化基礎課的教學。根據學生的興趣、個性和實際需要,加強文化基礎素質的教育,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朔貙I課輕文化課,重專業技術培養輕文化基礎培養,重眼前謀職輕終身發展的傾向,處理好專業課和文化基礎課相互關系,使學生全面發展。通過強化“文化課”的教學來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促進他們對專業課的更好的學習,做到以“文化課”促“專業課”來提高學生對文化課的興趣。
2.注意加強中職“文化課”的建設
2.1 準確定位文化基礎課。
中等職業教育文化基礎課學科定位問題應放在整個中等職業教育系統中來考慮。要根據生源狀況,改革、完善文化基礎課教學內容、方法、手段,提高對文化基礎課教學的認識。中職生普遍存在著文化基礎知識水平偏低的問題,相當一部分學生數學、語文、理化、英語、政治等科目加起來都不足百分。這些文化基礎知識“先天不足”的學生普遍存在著到中等職業學校學習是為了“混張文憑”好找個工作的思想,他們對文化基礎課由聽不懂到聽不進直到很反感,提起文化基礎課就“頭疼”。因此,中職“文化課”教學在學生培養上應兼顧升學與就業,而側重在就業;它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還要致力于教會學生謀職求職的能力和素養;把“文化課”的教學和學生的謀職、就職聯系起來,這樣才能使中職文化課教學受到重視。也使文化基礎課教學更具有目標性、方向性和針對性。
2.2 加強文化基礎課學科價值認識。
現在職教教育系統內部普遍認為學生生源差,文化基礎課能學多少算多少。這樣的思想自然導致了文化基礎課教學質量不高,教師缺乏教學激情。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加強對文化基礎課學科價值的認識。文化基礎課教學不僅關系到學生成為一技之長的“技能型”人才,還關系到學生成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不僅關系到學生成為技巧型、技能型人才從而解決就業問題,更關系到學生潛能開發、終身發展的問題。因此,我們要提高對文化基礎課教學在中等職業教育中重要性的認識,將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安排放入整個人才培養方案和整體課程結構中,使文化基礎課程真正體現其學科價值。
2.3 加強文化基礎課學科教學針對性。
加強文化基礎課學科教學的針對性,是擺脫目前尷尬狀況的重要途徑。首先,文化基礎課學科教學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教學,不搞一刀切,可以試行分層教學,對基礎好的學生鼓勵參加對口升學考試,對基礎差的學生要善于激發培養學習興趣,激勵學生勤奮學習,自我發展,以切實提高整體素質。其次,要把文化基礎素質與現代科技意識的培養很好結合起來,在文化基礎課學科教學中要突出和強化實用性。還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如多媒體、網絡等學生喜歡的一種媒介形式。通過增強教學過程的形象性、趣味性、參與性,豐富教學內容,有效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生學習文化課的興趣。
2.4 加強文化基礎課學科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機制的有效建立對于提高文化基礎課學科教學質量,提高學科品位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我們要在教學實踐中探索研究,不斷完善教學評價方法,同時應借鑒專業課教學評價方法,不斷開拓新的教學評價方法,強化評價功能。例如語文教學可以引進和采用由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開發的“ZHC”即國家職業漢語能力測試,成績合格的學生可獲得“職業漢語水平等級證書,對學生學習文化基礎課能起到很好的激勵作用。
關鍵詞:中職;文化課;現狀;教學;思考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搖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8-0199-02
在中職學校開設的專業技能課程和文化課程對學生的發展都非常重要,其中文化課對學生的專業發展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現在,中職學校的文化課教學面臨困惑,如何改善文化課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是每一位中職學校文化教師應認真考慮并加以解決的問題。
一、中職學校文化課的教學現狀
1.學生方面。中職學生文化底子薄弱,很多學生的學業未能達到初中合格水平,甚至有些只有小學五六年級的水平。他們對文化學習興趣不大,提不起精神來,同時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信心不足,目的性不明確,因此就造成了許多學生對文化課學習產生厭惡心理,上課聊天、睡覺或者偷偷躲在下面看小說、玩手機等現象時有發生,學生以“混”的方式來打發學習生活。
2.教師方面。文化課在中職學校的地位很尷尬,文化課教師也是人微言輕,對自身教學地位有點無奈。大多數文化教師認為中職學校的學生對專業課的興趣程度遠遠超過對文化課的興趣程度,并且由于學生文化基礎較差、學習方法和習慣不良、教師教學方法欠佳等原因,課堂上常出現教師提問而學生沒有回應的現象。因此,文化課教師會感到無奈、尷尬,無法正常組織課堂教學,教學顯得被動低效。同時中職文化教師還普遍存在教學任務較重的現象,教師上課就更苦更累了。
3.教材方面。大多數中職文化教材多年一個樣,老格式,老模樣,一味強調系統周全性,較多課程的教學內容不切近生活實際,與學生生活、學習脫節,缺乏必要的趣味性和科學性,實用性差,學生一看就不喜歡,沒興趣。同時教材內容繁雜,可讀性不強,加上中職學校每周實際文化授課時數少,使得文化課的教學出現“教”與“學”的不適應問題。
4.學校方面。各個中職學校對文化課重視程度不一,缺乏統一的考核評價體系,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特別是學生的學習都缺乏必要的壓力。中職學校的文化課,特別是數學、英語等學科,教學目標以及學生應該達到的能力要求在不同的學校,甚至是同一所學校里,都有不同的觀點。這種觀念上的混亂,給中職學校的文化教育教學工作帶來很大的不便,嚴重影響了中職學校文化課的教學。
二、分析中職文化課現狀的原因
1.學生方面。中職學校的生源歷來就是普高擇優招收結束之后,才由中職學校招生,甚至由于種種原因有些學生初中還沒畢業就來上中職學校,這種招生程序決定了中職學校出現普遍存在的學生文化課基礎較差,并且許多學生也沒有良好的行為、學習習慣,同時中職學生的學習動機非常復雜,有很多學生認為到職業學校來學專業課,是為日后就業做準備的,他們認為文化和專業是兩碼事,學不學無所謂,就對文化課缺乏興趣。還有一部分學生是迫于家長的壓力被動地到中職學校求學,他們對學習沒有興趣和積極性,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動力,成為文化和專業的雙困生。
2.教師方面。首先,中職學校文化課教師的主要來源有三:一是大學畢業生,剛走上講臺,既缺乏經驗,在大學里接受的又是普通中學的教材教法的學習和訓練,其二來源于初中,其三來源于普通高中,職業教育意識相對較弱,較早從事中職文化課教學的教師或走上學校領導崗位,或跳槽到普通中學,導致長期從事職業學校文化課教學的教師較少,整體的職教意識和改革意識不夠強。教師在教學中講授的往往只是教材上的知識點,缺乏為專業課服務的教學理念。同時中職學校里的文化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之間的交流普遍較少,缺乏對專業方面知識的認知。其次,中等職業教育的迅速發展,導致中職學校師資非常緊缺,包括文化課教師。很多文化教師每周的教學任務達到了18節以上,教案也在3個以上,教學工作非常辛苦。同時大部分文化教師還兼了班主任工作,除了上課還要處理班級事務,因此會感到工作壓力大、工作任務重,無暇顧及知識更新和教學改革,導致教學質量難以保證。
3.教材方面。各學校的學生水平有差異,開設專業不盡相同,很難以找到統一合適的教材。因此文化基礎課教材的內容很少與專業課程相聯系,教材內容和專業課知識缺乏聯系使得文化課教學顯得更加抽象、枯燥,學生對文化課學習就缺乏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難、厭、怕、棄”的現象。其次,文化課教材內容的編排和學校專業課課程安排也存在矛盾,各專業對文化基礎知識的難度和深度的要求也不太一致,這使得文化課知識的教與學滯后于其在專業中的應用,不能及時有效地為專業提供服務。
4.學校方面。質量是學校的生命,沒有哪一位學校領導不重視教學質量的,許多中職學校強調以專業技能為核心,文化課切合學生實際,務實而又靈活地為學生的專業服務。但是,在現實中有兩種偏頗,一是把中職學校的教學質量狹隘地定為專業技能考核和專業理論考核,置文化課的教學質量于不顧;另一種是過分擴大了文化教學質量的權重,對專業教學質量管理不夠熱心,把抓文化課教學質量當作首要任務。
三、中職學校文化課教學的幾點思考
1.強化中職文化課教師的職業教育意識。中職學校有必要把教師的職業教育意識培養作為師德教育的重要內容,作為一項業務考核,督促樹立并強化執教意識。從目前來講,中職文化課教師急需樹立兩種意識:首先是文化課教學的職業素質觀,把文化課教學提高到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的角度來認識,只有價值取向正確,教學才能有針對性;其二是發展的激勵的全面的學生觀,要以欣賞的眼光來審視職高學生,挖掘亮點,激勵特長,保護個性,絕不能只以考試成績來評定學生。
2.加強中等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使中職學校的文化課符合“必需”、“夠用”的原則,激發中職學校的文化課教學的原動力。中職學校的教育是為社會輸送具有職業能力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因此文化教師必須認清文化課的基礎與工具作用,注意文化課與專業課之間的關系,把握住“必需”、“夠用”的原則,在培養中職生綜合職業能力目標的促使下,根據綜合職業能力課程理論對中職文化基礎課進行定位,精選能全面培養學生的文化課素養,以適應未來工作和繼續學習的內容為必學知識,挑選與專業相關,能同學生的職業能力聯系得上的內容為選修知識,以能拓展學生視野,啟動學生思維和感受能力的文化課內容為任選知識。對教材進行精心篩選,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以更適合學生的學習實際的教學內容進行課堂教學,實實在在地達到學有所長,教有所用,從而切實提高文化課的教學質量。
3.教學模式要創新,教學方法要生動活潑、行之有效。這是文化課改革的關鍵。一套教材再好,教改組織再完善,老師的教改熱情再高,如果學生厭學,不學,也只能是瞎子點燈白廢蠟。所以,好的教學模式和生動活潑、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至關重要。教師一定要摸清中職學生的心理及學習特點,想法找出他們學習的興趣點,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這樣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但因為學生的文化底子相對薄弱,學習行為和習慣也不可能一下子得以改進,所以我們對學生的期望不能過高過急,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修改相應的教學環節。在教學中,教師對知識的傳授要“淺”一點,講授的步子要“小”一點。多給學生鼓勵,讓學生及時看到自己的進步,不斷實現預期目標,從而增強自信,不斷進步。教師對各種好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法都要充分利用,同時要加強學習研究,借鑒他人優秀做法,在教學過程上多運用互動式、問答式、啟發式等全員參與的形式,在檢測上多使用客觀的、多角度、多層次的考查方式,大膽地進行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探索試驗,創新求異。通過各種有效的教學手段,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自發地學習,在探索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讓我們中職學校的文化課堂氣氛活起來,這樣就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在教學中教師要教給學生好的學習方法。教學的最佳效果不僅取決于教師科學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也取決于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而中職學生文化基礎相對薄弱,理解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出現的大多數錯誤都是由于對概念理解不清,所以我們教師要注重最基本概念的講授,向學生系統傳授基本可行的解題方法,教會他們如何在閱讀中、做題中理解概念,避免片面追求“靈活技巧”的解法。杜威說過:對手段的不考慮就是對目的的不嚴肅。只要手段對了,方法得當了,中職生一樣學得津津有味。
4.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首先要加強學校文化建設,如校園里的名人名言、勵志格言等都能對學生起到耳濡目染的教化作用。其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求每位教師保持情緒飽滿的狀態,要充滿對學生的信任,對學生探究學習的行為和成果要給予充分的鼓勵,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良好興趣。在課堂上要營造和諧的教學環境并建立互敬互愛的師生關系。同時在課外積極開展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活動,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如讀書活動、學術講座、學習經驗交流會等。不僅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發展的時間與空間。學生通過活動,能獲得許多在課堂中學不到的知識、技能,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其個性特長,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最后,每一個學生都渴望得到老師的愛,尤其是那些基礎較差的學生更需要老師的真誠相待,熱情鼓勵,耐心幫助,讓他們在愉悅、寬松、和諧的氛圍中學習,用自己的情感體會來接受學習。因此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了錯誤、遇到挫折時,教師要多用鼓勵的言語和動作。當學生有進步時,教師要及時表揚和肯定。當學生不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時,教師更要耐心地進行交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即使學生在思維的過程中提出了一些不正確的想法,教師也要盡可能肯定其合理的方面,并恰如其分地進行肯定、贊許和鼓勵,這樣不但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悅,而且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幫助教學持續有效地進行,師生共同討論,共同發展。
職業教育的目標和中等職業學校文化課的現狀警示我們在加強專業技能教授的同時,一定不能忽略對學生基本文化素質的培養。本人相信,盡管目前中職學校的文化課教學情況不容樂觀,但經過多方共同努力,在不久的將來,中職學校的文化課教育教學的現狀一定會大有改善,最終展現它獨特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李季紅.淺談中職文化課的教學改革[J].廣西教育,2010,(9).
[2]孫秀琴.中等職業學校文化課教學的思考[J].教育界,2012,(4).
[3]許崇善.中職文化課教學改革探索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11,(4).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文化基礎課;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66(2011)020(C)-0254-02
隨著社會的變革與經濟的發展,教育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近幾年我國高等教育和中小學基礎教育的教學改革全面展開,而中等職業教育的教學改革卻相對滯后,無論在教育觀念、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方面都存在許多問題,特別是文化基礎課教學問題尤為突出,面臨尷尬,亟待改革。
一、中等職業教育文化基礎課教學的現狀與問題
目前中等職業教育文化基礎課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1、生源質量偏低使文化基礎課教學遭遇尷尬
隨著我國教育格局發生的根本性變化,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招生規模逐年擴大,人們的教育需求得到滿足。處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夾縫”位置的中等職業教育的生源幾乎全部來自初中生,而且絕大多數是升入高中無望才選擇上中等職業學校學習的,他們普遍存在著文化基礎知識水平偏低的問題,相當一部分學生數學、語文、理化、英語、政治等科目加起來都不足百分。這些文化基礎知識“先天不足”的學生普遍存在著到中等職業學校學習是為了“混張文憑”好找個工作的思想,他們對文化基礎課由聽不懂到聽不進直到很反感,提起文化基礎課就“頭疼”。由于生源質量偏低,大多數學生對文化基礎課學習沒有熱情,文化基礎課幾乎成了“大醬碟”,需要了就“沾一口”,否則就棄之一旁。文化基礎課教師也成了不受學生歡迎的人,相對專業課程而言,文化基礎課教學情景甚是尷尬。
2、教育系統內部認識偏頗使文化基礎課教學被“忽視”
中等職業教育是以一定的專業教育為基礎的,專業技能是中等職業教育發展中的“抓手”,也是職業教育的優勢和特色所在。中等職業教育為抓住這根生命線,人為地使得“專業技能”與“文化基礎”之間權重失衡,缺乏對學生進行綜合職業素質發展所需要的基礎文化素質的培養。當前職業教育發展中除了對口升學班級外,一般都比較忽視文化基礎課程的開設和實施,文化基礎課幾乎成了陪襯。在課程設置和平時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非常突出“專業課”的地位,甚至提出“文化基礎課要為專業課服好務、讓好路”。為了滿足專業課時數,任意刪減文化基礎課的教學內容。由于時間、學制等方面的限制,在過于強調“專業課”的同時便忽略了文化基礎的全面提高。結果只注重單一專業技能的培養,學生文化基礎方面的教育被忽視,培養出來的人才發展不夠全面,心理素質較低,缺乏自信,轉崗再就業能力低。此外,由于忽視基礎文化素質的提高,專業技能發展本身也受到很大的制約。難以進行自我教育與提高,使以后職業生涯的繼續發展受到嚴重的限制。
3、教學評價問題使文化基礎課教學缺乏“分量”
由于中等職業教育的特性,學生掌握一技之長成為重中之重,人們的目光都盯在學生專業課程的成績上,專業課程的成績好,就業安置相對就容易得多。由于中等職業教育的專業課已經建立了比較系統的、完善的學校、社會考核評價機制,各種等級證書的考核使各專業知識的評價厚重有力,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把能否取得專業等級證書作為評價這個學生學習優劣的標準。而文化基礎課教學則缺少強有力的外部評價機制,內部評價機制又不夠完善,對教師而言,其教學過程、教學質量、教學效果等方面的監控與評價無疑是“寬松”的;對學生而言,其學習過程、學習質量、學習效果等方面的檢測與評價更是“寬松”的,這便導致了文化基礎課教學的考核評價缺乏“分量”,起不到激勵作用。
4、學科定位模糊使文化基礎課迷失方向
中等職業教育文化基礎課究竟以初中補習為主還是按教學大綱要求安排課程是各中等職業學校共同存在的難題。中等職業教育的對口升學壓力相對來說要小得多,能夠參加對口升學的學生又是少數,這部分學生對文化基礎課的需要相對大一些。而大多數學生文化基礎知識水平偏低,在教學實踐中難于把握教學深度,如果嚴格按教學大綱安排教學,教學幾乎無法進行,如果棄教學大綱于不顧,又何談保證教學質量,正所謂“教深了不行,教淺了還不行”。如何按“職教性”特點定位文化基礎課教學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二、中等職業教育文化基礎課教學改革的途徑與對策
1、擺正“專業課”與“文化課”之間的關系
中等職業教育的特性決定了學生在校期間專業知識學習和專業技能訓練是學習的主旋律,由于就業的需要,很自然的就把專業課的砝碼加大了。其實,“專業課”與“文化課”之間并不是矛盾對立的,寬厚的文化基礎是培養扎實專業技能的條件,也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中等職業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狹窄的專業技能訓練,必須注重對學生普通文化素質、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實現“文化高移、基礎寬厚、技能復合、素質全面”的中等職業教育目標。通過課程整合、彈性學制和必修、選修結合等多種方式組織文化基礎課的教學。根據學生的興趣、個性和實際需要,加強文化基礎素質的教育,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要克服重專業課輕文化課,重專業技術培養輕文化基礎培養,重眼前謀職輕終身發展的傾向,處理好專業課和文化基礎課相互關系,使學生全面發展。
2、準確定位文化基礎課
中等職業教育文化基礎課學科定位問題應放在整個中等職業教育系統中來考慮。要根據生源狀況,改革、完善文化基礎課教學內容、方法、手段,提高對文化基礎課教學的認識。它在學生培養上應兼顧升學與就業,而側重在就業;它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還要致力于教會學生謀職求職的能力和素養;它不僅是工具性和基礎性的統一,而且還是職教性的體現。只有明確了這一定位問題,才能使文化基礎課教學更具有目標性、方向性和針對性。
3、加強文化基礎課學科價值認識
造成“專業技能”與“文化基礎”之間權重失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文化基礎課學科價值認識不夠。教育系統內部那種認為學生生源差,文化基礎課能學多少算多少的思想的存在,導致了文化基礎課教學質量不高,教師缺乏教學激情。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加強對文化基礎課學科價值的認識。文化基礎課教學不僅關系到學生成為一技之長的“技能型”人才,還關系到學生成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不僅關系到學生成為技巧型、技能型人才從而解決就業問題,更關系到學生潛能開發、終身發展的問題。因此,我們要提高對文化基礎課教學在中等職業教育中重要性的認識,將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安排放入整個人才培養方案和整體課程結構中,使文化基礎課程真正體現其學科價值。
4、加強文化基礎課學科教學針對性
加強文化基礎課學科教學的針對性,是擺脫目前尷尬狀況的重要途徑。首先,文化基礎課學科教學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教學,不搞一刀切,可以試行分層教學,對基礎好的學生鼓勵參加對口升學考試,對基礎差的學生要善于激發培養學習興趣,激勵學生勤奮學習,自我發展,以切實提高整體素質。其次,要把文化基礎素質與現代科技意識的培養很好結合起來,在文化基礎課學科教學中要突出和強化實用性。還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增強教學過程的形象性、趣味性、參與性,豐富教學內容,有效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
5、加強文化基礎課學科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機制的有效建立對于提高文化基礎課學科教學質量,提高學科品位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我們要在教學實踐中探索研究,不斷完善教學評價方法,同時應借鑒專業課教學評價方法,不斷開拓新的教學評價方法,強化評價功能。例如語文教學可以引進和采用由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開發的“ZHC”即國家職業漢語能力測試,成績合格的學生可獲得“職業漢語水平”等級證書,對學生學習文化基礎課能起到很好的激勵作用。
【關鍵詞】德育 中職 文化課 滲透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10-0094-01
“德育”是一個古老的話題。人們常用“德才兼備”這個詞來評價優秀的人才,可見“德”對一個人來說有多么重要。有一句話說:一個有才無德的人比起一個無才有德的人對其社會的危害性要大得多。因此“百育以德為先”是非常有道理的。近年來,隨著職業教育的迅速發展以及職業學校學生的特殊性,中等職業學校的德育工作越來越受到關注。提高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新一代技術人才,成為當前德育工作的重心。而德育不僅依靠直接的道德教學,更多的是要滲透于教學活動中去,使德育與文化課教學相輔相成。
一、中職文化課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首先,從目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現狀來看,他們文化基礎差、底子薄,行為習慣較差,思想道德修養不高;很多學生對文化課學習失去了興趣和動力,有時他們連最起碼的課堂紀律都不能很好保持,這些都讓文化課教師非常頭疼。要改變這種現狀,我們應該強化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接受熏陶和感染,讓學生產生對文化課的熱愛和學習的興趣,享受學習的快樂。這就要求我們在文化課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使學生在德、智兩方面均得到發展。
其次,中等職業學校的德育要體現時代感,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我們就要認識到學校教育的重點應該從教書轉向育人,并且絕對不能將德育作為一個獨立的教育環節,要將學科教學和德育有機結合起來。此外,德育絕對不能局限在抽象的說教上,而應該是一種“潛移默化”,是一種“潤物細無聲”,所以文化課教學和德育教學應實現有機的統一,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這樣不但能使德育得到有效的滲透,同時也能促進文化課教學的效果。
在新形勢下,我們一定要轉變教學理念,不能重智育、輕德育,不能將德育與教學平行,忽視它們之間的聯系。如雅斯貝爾斯所說,“教學應當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對靈魂的鑄造功能融合起來”。我們可以在文化課教學中針對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契機融入德育教育,特別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真善美教育方面,以學生為主體,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需要,這樣能對學生的精神文明、職業道德、習慣養成教育等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也有效激勵學生勤奮學習、自我發展,切實提高自身整體素質。 所以在德育過程中,將德育滲透到學科教學中去,成為每個教師都要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
二、德育滲透關鍵在教師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一言一行能夠直接影響和感染學生,所以教師的精神面貌、道德修養,治學態度是至關重要的,身教重于言教,育人先育己。
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德育不是德育主任、班主任等幾個人的事情,也不是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任務,要靠學校的每一個人,尤其要注重學科滲透。所以我們必須認真領會文化課的德育內涵,比如“文以載道”,語文教育對于德育滲透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人文主義思想以及真善美的熏陶。數學教育蘊含的德育內容也十分豐富,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以及勇于探索的鉆研精神。通過英語教育,學生能夠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異,拓展視野,培養愛國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所以,教師要在文化課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思想道德教育,將德育要求與知識能力要求放在同一教學目標上去組織實施。
其次教師要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和綜合能力。教師的思想品德、綜合能力、業務水平以及對待事物的態度等都會通過言傳身教對學生產生導向作用。“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教學藝術水平越高,學生學習興趣就越濃,師生感情就越密切,這樣進行德育教育才會情動而理入,教師的教化才能富有成效?!坝H其師,信其道”,一個喜歡教師的學生,他對教師所教的這門課也會感興趣,教師才能收獲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所以做教師就是要做有心人,樹立良好的模范形象,從一點一滴做起,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總之,教師是德育滲透的關鍵,每個教師都應視教育為自己的事業,細心經營,處理好智育與德育的關系,不只是“教書”,我們更要 “育人”。
三、德育滲透的幾個重點
文化課德育有效地滲透要抓住以下幾個要點:
1.準確把握教材的德育因素
德育滲透不是憑空的,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找準科學知識、文化思想與品德教育的有機結合點。所以我們要立足于中職教學,認真鉆研教材,充分挖掘中職文化課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因素,發揮教師的作用,引導中職學生求真、求善、求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激勵學生刻苦學習,在文化課教學中滲透德育,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2.找準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契機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某些思想教育契機,如果教師能及時抓住這些德育生成點,巧妙而又不失時機地給予教育,就能產生極好的德育效果,同時也能為自己的課堂注入生命和活力。
3.德育滲透要適時和適度
教師要想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講究的是一個“時”和一個“度”。德育不能成為我們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固定環節,不能為德育而德育。我們要從教材實際出發,使學生感到合情合理;在教法上,使知識性、文化性、思想性水融,使學生樂于學,防止矯揉造作、形式主義。教師在不經意中對學生的教育,其效益勝出師生的一次長談,甚至影響學生的一生。
另外,在文化課教學中要注意德育的策略性,不能喧賓奪主,說理不宜過多,不能將文化課上成了政治課,否則就適得其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的不應該僅僅是結果,更多的應是影響和觸動。
4.德育滲透要貼近實際
一、藝術類中等職業學校中文化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文化課學習重要性認識不足
部分家長,老師,學生對文化課程學習重要性的理解不夠充分。認為藝術類中職生只要能夠樹立相對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念,人生觀即可,而擁有過硬的專業技能就才能幫助學生在社會上生存。
更有部分家長把職業學校當成是管理問題學生的場所,只要學生不犯原則性錯誤,對學生的學習問題不予重視。
(二)文化課教學內容對藝術中職學生而言難度較大
由于藝術類中職學生有高考需求,在文化課堂上普遍采用是普通高中文化課教材,對于中職生而言,教學內容難度較大。另由于中職生在課程安排中還需同時學習專業技術課程,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往往只有時間將書本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課后鞏固,答疑等課時嚴重不足。種種因素都導致現有的藝術類中職文化教學課時無法滿足中職學生學習文化課程的需求。
(三)藝術類中職學生的文化基礎薄弱
就現狀而言,目前藝術中職生的文化基礎水平仍處于一個比較低的層次,且學生學習熱情不高,部分學生對文化課學習有排斥甚至抵觸情緒。文化課學生到課率低,課堂參與度低等問題一直是困擾中職教師的難題。
(四)藝術類中職文化課教師易產生職業倦怠
對中職文化課教師而言,在有限的文化課教學時間內,面對本身文化基礎薄弱又缺乏學習興趣的中職學生,教學難度要遠遠高于普通高中。除了常規的課程設計、教研、教學等壓力之外,藝術類中職文化課教師還要處理學生的各種學習障礙問題,在心理上極易產生職業倦怠。
二、中等職業學校文化課的教學對策
藝術類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學目標是:培養現代化德、智、體、美綜合素質高、藝術氣息濃厚的從業工作者。教育部強調深化中職學校的文化課程教學改革,對藝術中職學校的教學提出了更加明確的要求,以下是幾點創新改革對策:
(一)加強文化課教學管理
提高文化課程在藝術類中職教育中的地位,文化學習與專業技能學習并重。從學校層面制定相應的教學管理制度,貫穿于整個中等職業院校的教學管理中。
藝術類中職文化課教師直接參與學生管理工作,從思想上,學習上,生活上拉近與學生、家長之間的距離。關心,了解學生的實際困難及現實需求,幫助學生及時解決生活和學習上的問題。提升學生對文化課教師的認同程度,從而提高文化課吸引力。
(二)科學規劃文化課的教學課程安排
根據文化課教學經驗和學生文化課學習需求,結合學生的實際知識結構水平,和合理分配文化課專業課課時占比,專業文化兩手抓,兩不誤。在不同年級采用不同比例安排,例如,在高三階段,上學期考慮學生藝考需求,在滿足復習要求的前提適當降低文化課占比;而下學期則以文化課教學為主,幫助學生全力沖刺藝術類文化高考課程。同時,根據藝術中職生的實際文化基礎水平,合理安排文化課程各科目學習時間。例如,在對藝術類中職生的調查中顯示,語文學科的課時占比可相應提高。原因如下:首先,語文是最基礎的學習課程,學生掌握程度高,學習效果顯著。另強化語文學科在中職教育中的重要性,能夠引導學生在表達能力、溝通能力等方面有相應的提升,幫助學生提升其對其他藝術事物的理解能力,有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意識。
(三)優化藝術類中職學校的教學手段
藝術類中職教學的教學手段也需要作出相應的更改,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當引入藝術思想與文化課的結合。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適時的引入一些課堂游戲教學,提高學生對文化課的學習興趣。另外,通過“引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增加教師培訓機會,提高教師教學質量。
(四)利用互聯網資源進行教學
在互聯網發達的時代,學校更應該與時代接軌,增加對媒體式的課程教學,利用網絡的強大功能,開闊學生的眼界,互聯網也能將文化課書本上顯得枯燥的文字更加具現的展現出來,讓文化課的學習擺脫枯燥,利用新的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