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0 14:59:47
序論:在您撰寫大學生職業生涯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過程中出現的三個認識誤區
1。職業生涯規劃等同于職業規劃。其實不然,職業生涯規劃是指規劃從開始工作到退休的整個職業歷程,它主要包括職業規劃、自我規劃、理想規劃、環境規劃、組織規劃等,職業規劃僅僅是職業生涯規劃的一部分。
2。就業教育等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目前絕大多數高校只在大學生四年級的時候將就業教育列為大四學習的重點內容,且認為大四的就業教育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就業教育等同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認識上的誤區必將影響畢業生和非畢業生今后的職業生涯規劃。
3。職業生涯規劃是個靜態過程。職業生涯規劃要受到規劃者自身興趣、素質和自身以外的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們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要隨時根據主客觀條件的變化對我們的職業生涯規劃做出調整。因此,職業生涯規劃并不是一個靜態的過程,而是個動靜結合、交替的過程。
(二)職業生涯規劃服務機構不完善
1。理念缺失。提供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服務是高校就業指導機構的工作內容之一。但目前高校就業指導機構的工作大多停留在如辦理就業手續、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導等簡單工作上,高層次、個性化的職業生涯規劃服務則嚴重不足。
2。機構缺失。大學生就業指導機構是實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主要載體。但目前我國絕大多數高校并沒有成立專門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機構對大學生實施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仍舊靠就業指導中心幾堂課、幾場招聘會完成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3。專業教師匱乏。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最終要靠職業生涯規劃教師來完成,而目前高校就業指導服務機構的工作人員和少數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教師大多來源于學校黨務、政務部門,他們對學生就業和就業管理工作的要點掌握得比較好,但要他們運用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理論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教育,對于“半路出家”的他們來說還比較困難。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專業人員的嚴重匱乏和素質不高,嚴重影響了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工作的開展。
(三)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缺乏系統體系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活動應該貫穿于個人發展的一生。在西方職業生涯規劃理念高度發達的國家,很多人從小學時代就開始了職業角度的自我探索,這種從小學到大學的長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使得他們的職業選擇是能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及社會需求做出正確的選擇。而在我國,學生只有在大四就業時,學校把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服務同時開展,大學生接受到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十分有限。據新浪網教育頻道推出的一項關于“你什么時候接受過系統地職業生涯規劃服務”的調查顯示:“從來沒有過的”占80。98%,“大學期間”占15。9%,“高中期間”占3。12%。這就表明我國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沒有形成系統,在小學和和初中階段目前還是空白。
(四)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環境缺失
首先,職業生涯規劃服務購買率低。據調查,社會上86%的人對職業規劃有過了解,但僅有8%的人接受過職業規劃服務,購買率僅為9。79%。其次,高校缺乏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氛圍。在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背景下,高校關注更多的是“進口”和辦學質量,對“出口”的關注卻并不夠,投入得也少,領導的不重視,影響了職業生涯規劃機構及其工作開展的環境。最后表現在家庭教育上。在我國,家庭教育以灌輸為主,以“嚴”著稱。孩子從小就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所有的興趣和價值觀都是父母和社會強加的,在孩子最初成長的家庭環境里缺乏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啟蒙環境。
二、完善我國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思考
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個體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我國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筆者以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高度重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加強輿論宣傳
在我國現有的文化背景和氛圍下,要順利地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政府和高校必須高度重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加強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輿論宣傳。政府的首要工作是要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及其工作的開展用法的形式規定下來,形成于政策或法規,使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法可依;其次是鼓勵民間機構創辦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培訓機構,彌補目前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機構的不足;第三是利用官方媒體加大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宣傳力度。而各高校要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作為學校的一件大事來抓,做好職業生涯機構的完善、課程的開設和咨詢等與職業生涯規劃相關的工作;通過校園網、校報、廣播站、舉辦職業生涯規劃講座、職業生涯規劃知識競賽等方式或活動宣傳職業規劃的內涵、意義和作用,借助“第二課堂”,利用寒暑假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實踐,豐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經歷。
(二)樹立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理念,正確理解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個新事物,人們對其理念、內涵和外延并不理解,以致于人們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還存在認識上的誤區。要正確理解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就必須樹立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理念。筆者認為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理念應包含以下主要內容:第一,職業生涯規劃是建立在正確認識主客觀基礎之上的一個長期堅持的自我探索過程。第二,職業生涯規劃重在實踐。職業生涯規劃實踐就是將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目標落實為實際行動,不斷接受社會、企業組織和他人反饋的信息,對自身的職業體力傾向、職業能力傾向和職業個性傾向予以全面科學的衡量與評價,實現擇業觀從“我能干什么”的理想型向“我會干什么”“或我適合干什么”的現實型轉變。最后,職業生涯規劃的目的在于實現個體的和諧、可持續發展。職業生涯規劃是要幫助個人正確認識自己,充分了解了內外環境有利和不利因素情況下,設計出合理且可行的職業生涯發展方向,使自己的規劃符合自己的興趣,符合社會的需要。
(三)構建系統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提高職業生涯規劃工作的效率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作為一種系統、有計劃的教育活動,不是就業教育內容的簡單拼湊,它應該有自己的體系。大學階段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主要是教會大學如何進行學業規劃、如何開展自我評估、生涯機會評估、職業生涯路線和目標設計、制定行動計劃與措施等內容。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高級形式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但它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離不開小學和中學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鋪墊,這就是說要成功地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首先應在中小學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啟蒙教育。筆者以為小學階段職業生涯規劃啟蒙教育的內容主要是通過教育活動來培養兒童的職業意識和正確的職業理念,讓他們對不同的職業有初步的了解,形成初步的職業理想。中學階段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內容主要是幫助學生進行正確的自我認識、形成職業理想、制定實現職業理想的途徑和方法。
(四)完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服務機構,加強教師隊伍和課程建設。
1。建立和逐步完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服務機構
要指導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就必須進一步完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服務機構。首先是成立一批“第三者”非贏利性職業生涯規劃服務機構。我們可以通過政府提供優惠政策,扶持社會力量建立一批“第三者”非贏利性職業生涯規劃服務機構,以滿足目前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需要。這些第三者非贏利性職業生涯規劃服務機構的存在:第一,可以依靠社會自身的力量,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師培訓和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第二,通過政府的資助開發職業生涯規劃系統測評工具;第三,可以通過提供職業信息服務、開展職業咨詢服務、進行就業市場指導等活動,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提供指導。其次是要完善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的內部職能機構。
2。培養一批專業、高素質的職業生涯規劃教師
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教師培養非常關鍵。一個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教師接受培訓后,筆者認為應該具備以下專業素質:(1)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指導方面具有較廣博的職業生涯規劃知識和較開闊的視野以及一定的實戰經驗。(2)具有良好的知識運用能力,主要表現在學習能力和工作能力兩方面。學習能力體現在能夠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總結的能力。工作能力主要是體現在能夠創新,能夠在工作過程中不斷的研究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理論,提出新的可行性的規劃方案。(3)良好的心理素質。良好的心理素質主要表現在具有充分的自信心、控制情緒的管理技巧、人際交往中的人格魅力以及應對壓力的能力。
3。加快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建設
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建設是核心。根據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目標和內容設置課程,形成一個完整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體系至關重要。首先,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課程設置要體現前瞻性、確定性、開放性、針對性、實用性、實踐性的特點,高??梢砸劳凶陨韺W科門類齊全的優勢,設置包括職業生涯規劃理論大學科課程、實踐活動課程、模擬實戰課程、文化素質課程等教育課程,其次,高校和企業聯合開發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更新創業教育的內容。一個企業和企業職員的生涯規劃經歷、過程、經驗和教訓是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最好的內容。高校和企業聯合開發課程,一方面可以使企業最新的生涯規劃成果、經驗教訓、管理理念進入教科書,使學生獲得最前沿、最實用的職業生涯規劃知識。另一方面,通過與創業開發課程,高校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教師也得到了訓練,有利于教師的成長。最后,對課程教學方法進行改革。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課程教學要改革傳統的教師在講臺上講,知識在黑板上寫的“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實行基礎知識教學講授法,環境意識教學調查法,模擬職業生涯規劃教學實踐法,比如寫職業生涯規劃計劃書,社會實踐等。案例教學法。
參考文獻:
①蔣嶸濤,《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考》,《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②梁國勝、燕雁,《大學生就業遭遇職業生涯管理難題》,《中國教育報》
1.1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受到重視
隨著我國就業壓力的增大,高校大學生沒有目標、盲目就業成了社會關注的問題。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更加了解和認清自己,對學生的就業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對就業指導工作具有很大的推進作用。近幾年,隨著社會對大學生就業指導的關注,各個高校對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有了一定的重視,很多高校針對大一學生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使就業指導學科逐步實現了全程化、專業化。
1.2教學團隊基本形成,但缺乏專職教師
2007年底,教育部提倡所有高校開設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課程,截止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和就業指導課作為大學的必修課。隨著北森教育的普及,就業指導教學團隊開始專業化,學歷層次也越來越高,各個高校都開始建立自己的專業團隊,但由于學科建設時間短,專職教師比較缺乏。
1.3教學形式單調,課程形式單一
因為職業生涯規劃學科在我國起步較晚,目前,教學形式以大班為主,形式相對單調,教學特色也不是太明顯。因為大班教學,教師很難顧及到每位學生,在課程設計上,相對比較單一,大部分學校是兩周上一次課,學生對于課程內容的遺忘較多。
1.4針對性的個體輔導較少
目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專業教師較少,面對眾多的學生,個體輔導非常少,這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對于高校學生來說,個體輔導非常重要,每個學生各不相同,針對不同的問題給予不同的解決辦法非常好,但因各高校專業教師太少,這項工作基本很少開展。
2.大學生職業素質存在的問題
2.1職業技能差
目前,我國高校整體教育相對落后,大多還是應試教育,對于知識的掌握靠的是死記硬背,而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快,新興職業不斷涌現。社會中實際工作崗位和大學生教育階段所學的專業知識很難相對,大學生普遍存在知識面狹窄、專業知識掌握較淺、不能靈活運用等現象。大學畢業生普遍存在技能水平和企業的要求脫節、動手能力差、眼高手底等現象。
2.2工作經驗不足
目前,大學的很多實習是“走過場”,大學生沒有得到相關職業崗位的切身鍛煉,當今人才招聘發現,大部分企業喜歡要有工作經驗的,可以降低很多成本,工作經驗是阻礙大學生就業的一個很重要原因。
2.3擇業觀念錯誤
現階段,我國大學生就業主要是自主擇業,在這種制度環境下,大學生的擇業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國家分配制度下,高校畢業生以服從為主,就業率達到100%,大家也沒有太多異議。而在自主擇業環境下,大學生的就業意愿和擇業觀念受到了尊重,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是雙向選擇,大學生根據個人發展、職業選擇、個人能力等方面的影響,在擇業觀念上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一味追求大城市、非大單位大企業不去、公務員熱、對預期的收入過高、對工作環境要求過高、不愿意做基層工作等。當代大學生的擇業觀更多地注入了功利色彩、以自己的個人發展為主要目標,這導致大學生就業的靈活性受到束縛,出現了大學生就業難問題。
2.4職業道德水平較低
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個人如果想在職場立足,職業素養非常重要,而對于我國當前的大學畢業生,很多人認識不到這一點,頻繁跳槽、缺乏敬業精神、夸大在校成績、編制工作經驗、偽造各種證書等缺乏誠信的問題等,成為用人單位非常頭疼的問題。在職場中,不能遵循職業規范、誠信缺失、缺乏敬業精神,是一個人個人品質的展現。對于大學生而言,具備了職業素養才具備了職業選擇的權利,是未來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3.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問題
從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中,發現從自我認知、環境分析、職業定位、計劃實施、評估反饋、后續管理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問題出現。
3.1自我認知不足
高校大學生被譽為天之驕子,在光環下,大學生往往迷失方向,在對自我的認知上,不能客觀評價自己,缺乏對自己興趣、性格、技能、價值觀、優勢、劣勢、情商、智商等方面的準確評價。
3.2缺乏對社會的了解
目前,我國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機會很少,缺乏社會經驗,同時對于自己的規劃非常樂觀,對于社會的職業結構不了解,對自己的專業不了解,進入社會非常被動。
3.3職業規劃期望過高
目前,大學生對職業規劃急功近利,對于發展的職業目標期望過高,經常做一些“白日夢”,這就導致很少大學生到基層工作,而是“寧要北京一張床,不要西部一套房”的怪現象。在擇業過程中,碰到困難就退縮,在行動中不愿意從小事做起,希望“一次規劃,終身受益”,急功近利的現象非常嚴重。
4.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對策
4.1發揮教師在職業生涯規劃中的重要作用
學校要轉換“學校找到工作、學校完成任務”的陳舊觀念,在對學生進行素質培養的過程中,堅守“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在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服務意識,使大學生的學業、職業素養、生涯規劃、就業等方面協調統一,互相促進,以培養大學生的職業發展素質和能力為主要目的,幫助大學生去尋找自己的目標,規劃自己職業發展的道路和戰略。教育是振興民族的希望,而這個希望實現的主題是教師,當前我國的就業形勢非常嚴峻,如何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課程越來越重要。但目前我國許多高校對于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視程度不夠,我國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師資隊伍還非常薄弱,提高職業生涯規劃的教師的專業素質非常重要。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學校要給予充分重視,讓職業生涯規劃教師更加專業。目前來看,職業生涯規劃教師要具備多方面的能力,對教師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教師在對學生的教授過程中要發揮其積極性,具有忘我的奉獻精神,關心學生的就業,想學生所想、思學生所思。職業生涯規劃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要充滿熱情和激情,讓學生真正得到收獲。
4.2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強大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
學生是課程學習的主題,大學生職業素質的內在表現是職業素養,在對大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過程中,主要包括對大學生就業擇業觀念的培養、職業道德的培養等。在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過程中,要提高學生的自我認知水平和對外界及內部環境的分析能力,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讓學生認識到自己不是天之驕子,而是社會中普通的一員。在對工作的選擇上,要立足自身,具有強烈的責任感,低姿態進入社會。每位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要有自身的道德標準,遵守職業規范,具有高度的責任感、敬業奉獻、誠實守信、職業禮儀、健全的心理素質等。大學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時,對自己的職業素質要加強培養,讓職業素質得到長期的提高和發展。
衡量高等教育的好壞,很大一部分在于學生的就業,高等教育是大學生進入社會前的重要程序。目前,我國的就業形勢越來越靈活,傳統的就業教育已經很難適應這種變化,加強高校對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視,對大學生未來的發展非常有用。在我國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要不斷轉變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理念,與時俱進,滿足大學生的就業需求;豐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內容,讓職業生涯規劃全程化,在大一時重點對學生進行自我認知的分析,大二時重點是擇業觀、價值觀的培養,大三時重點是大學生求職技巧、大學生就業法律知識的培養,大四時主要是就業政策等方面的培養。高校要充分重視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關心學校的發展,關心學生的成才,讓學生到合適的崗位上去,使課程形式多元化。
4.4加強社會對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視
在我國,職業生涯規劃起步較晚,社會要給予充分重視和指導,優化職業指導人員結構,提高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業務水平,建立職業生涯教育認證制度,不斷完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充分利用有效資源,使職業生涯規劃更加系統化和專業化,進而推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社會化。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目前,我國大學生理論知識掌握很多,而實踐環節非常薄弱,需要加強,鼓勵學生自覺地加入到社會實踐中去。
5結語
[關鍵詞]高職院校;職業規劃;素質培養
Abstract:Careerplanningisthefutureplanningwhichaimstohelpstudentschoosecareers,getpreparedforemployment,obtainajobandadapttooccupations.Therefore,career-planningeducationshouldbeginattheverybeginningofstudents’entryintotechnicalinstitutes,sothatitwillurgethemtoregularlystrengthentheirprofessionalskillstrainingaccordingtocareerplanningandtofacilitatetheirjobhuntingaftergraduation.
Keywords:highertechnicalinstitutes;careerplanning;professionalskillstraining
近年來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成為高等學校共同關注的話題,有些大學開設了相關的課程或專題報告與講座,職業生涯規劃也成了大學生關注的熱點之一。但不少大學生還沒有真正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確切含義,對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對職業生涯規劃的程序和具體操作缺乏全面了解與把握,導致不少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或茫然無所適從,或使規劃流于形式,或不顧主客觀條件任意根據自己的興致來進行規劃,這些都制約了職業生涯規劃應有作用的充分發揮。
一、在大學生中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意義
近兩年來高等職業學校生源的素質普遍偏低,大學生自身存在著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端正、不積極、怕吃苦、眼高手低、好高騖遠等現象,部分學生無心學習,連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都是靠老師“強行”灌輸,到了該就業的時候,便不知所措,過分地依賴社會和父母,自立能力差;部分學生來學校讀書的主要目的只是對某個專業產生好奇,而不是為了獲取職業,對未來職業的認識是朦朧的、淺薄的,對自己的職業興趣、職業氣質、職業能力都缺乏了解,因此,一旦到了真正選擇職業的時候,就顯得茫然無措。因此,在高等職業學校大學生中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1.職業生涯規劃可以促使大學生發掘自我潛能,增強個人實力
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的個性特質、現有與潛在的資源優勢,幫助大學生重新對自己的價值進行定位并使其持續增值;引導大學生對自己的綜合優勢與劣勢進行對比分析,使大學生樹立明確的職業發展目標與職業理想;引導大學生評估個人目標與現實之間的差距,進行職業定位,搜索或發現新的或有潛力的職業機會,使大學生學會如何運用科學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驟與措施,不斷增強大學生的職業競爭力,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與理想。
2.職業生涯規劃可以提升大學生應對競爭的能力
當今社會處在變革的時代,處處充滿著競爭。而高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要想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并立于不敗之地,必須設計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這樣才能做到心中有數,不打無準備之仗。而不少大學生不是首先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并按規劃的內容和目標不斷地充實和完善自己,而是在學校漫無目的混到畢業,拿著簡歷與求職書到處亂跑,總想會撞到好運氣找到好工作。結果是浪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與資金,到頭來感嘆招聘單位是有眼無珠,不能“慧眼識英雄”,嘆息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這部分大學生沒有充分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與重要性,認為找到理想的工作的是學識、業績、儀表、關系、口才等條件起的作用,職業生涯規劃純屬紙上談兵。這是一種錯誤的理念,實際上未雨綢繆,先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有了清晰的認識與明確的目標之后,再把求職活動付諸實踐,這樣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經濟和科學得多。此外,職業生涯規劃可以幫助大學生增強發展的目的性與計劃性,明確奮斗的方向,提升大學生成功的機會。
二、職業生涯規劃的內涵與特征
職業生涯規劃(careerplanning)是指個人與組織相結合,在對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點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特點,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其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設計[1]。這個設計的目的不僅是幫助個人按照自己的資歷條件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達到與實現個人目標,更重要的是幫助個人真正了解自己,根據主客觀條件設計出合理且可行的職業生涯發展方向。職業生涯規劃概括起來有以下三個特征:
1.規劃的自我定位性
自我分析、自我定位是職業生涯規劃的首要環節,它決定著個人職業生涯的方向,也決定著職業生涯規劃的成敗。求職之前先要進行職業生涯規劃,進行職業生涯規劃之前先要進行準確的自我定位。先要弄清自己想要干什么、能干什么,自己的興趣、才能、學識適合干什么??赏ㄟ^對自我素質與能力的分析與評估,評估自己的職業傾向、能力傾向和職業價值觀,這是職業生涯規劃的基礎。
2.規劃過程的動態變化性
當今社會處于激烈的變化過程中,就業觀念也要相應改變,打破傳統的“一業定終身”的理念,就業、再就業是大趨勢,職業生涯規劃也隨之根據各種變化來調整。所以環境的變化導致自我觀念的變化,反映到職業生涯規劃上來,就不能一次把終生的職業生涯的每一個具體細節都確定下來。
3.規劃內容的特定性
職業生涯規劃的側重點在職業準備、職業選擇、職業適應三個階段[2]。在職業準備期內要有意識的培養自己具備從事職業的心理、知識、技能等,蓄勢待發,順利地進入職業角色;職業選擇時期,不僅僅是個人挑選職業的過程,也是社會挑選勞動者的過程,只有個人與社會成功結合、相互認可,職業選擇才會成功;在職業適應期中,擇業者存在一個適應過程,要盡快適應新的角色、新的工作環境、工作方式、人際關系等,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打開工作的局面。擇業者對職業進行物質、心理、知識、技能等各方面充分的準備,根據各方面的分析與自己的客觀實際對職業做出選擇。對即將踏入的職業活動要有一定的合理的心理預期,包括工作的性質、勞動強度、工作時間、工作方式、同事以及上下級關系都要快速適應,迅速成為一個成功的職業者。
三、高等職業學校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思路
1.把職業生涯規劃納入到大學生入學教育之中
在大學生入學之際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能及時有效的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轉變學習觀念,改變頭腦中的職業偏見,樹立正確的擇業觀,熟悉職業情況,掌握職業技能,明白學習是為了工作,要生存必須具備職業技能,要提高生活質量必須努力工作的道理,進而有目的地發展自己的個性與潛能,并自覺地將社會需要與個人志趣結合起來,把在學校的學習活動與未來的職業有機地結合起來。因此要根據學生所學專業和社會需求,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導、教育。通過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法,請優秀畢業生回校進行現身教育,安排學生走出學校,走進社會,促使大學生在了解有關職業、擇業、創業、心理、社會等知識的同時,積極參加課堂內的各種教學活動,把個人的職業興趣、職業理想、職業心理、職業能力和求職技巧等的培養與訓練變成在理論指導下的自覺行動;通過觀看錄像、座談討論、參觀考察、模擬訓練等活動,鼓勵學生到現實中去接觸勞動模范、企業家、崗位能手,與他們經常交流思想,以此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使學生樹立職業理想與職業心理,形成良好的職業能力。
2.把職業意識的培養貫穿在高等職業教育之中
樹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觀念。高等職業學校只有樹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觀念,才能獲得更大的生存、發展空間。開展職業規劃就是“以就業為導向”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能使我們的教育與社會的職業需求、與學生的就業緊密地聯系起來,提高學生的職業意識,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實現觀念上的根本轉變,正確面對新問題、新環境,善于解決新問題,從容應對新變化,形成新思路、新對策;勇于投入創業實踐,不畏艱難,不怕挫折,艱苦創業;善于把所學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轉化為生產力,促進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因此必須把職業規劃與指導貫穿于教學活動中。職業規劃與指導是一個綜合性的教學活動,涉及多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在職業規劃與指導的過程中要注意與專業課的結合,做到相互滲透,進行知識的遷移和轉化。如上德育課時,我們要強調職業道德與就業的關系;上專業課時,又要強調學好專業課與將來就業的關系;上基礎課時,講清楚學不好基礎課會影響專業課的學習而影響將來的就業的關系。此外,還要利用班會、黑板報或廣播針對就業中的案例展開大討論。
3.把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結合起來
經濟結構的調整,產業的升級,對擇業者必然會提出更高的要求,也給高等職業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高等職業學校只有緊跟市場步伐,及時調整、開設與社會相適應的專業,培養社會所需要的技能人才,才能適應社會發展要求。與此同時,只有加強職業規劃與指導,積極拓展就業門路,努力提高學生的就業率,才能在招生工作中爭取主動,進而促進學校辦學規模的發展。通過職業規劃與指導,促使大學生在校學習主動地適應經濟建設和職業發展的需要,認識社會、認識職業,揚長避短,為合理選擇職業做好充分的準備,用學到的知識和技能自主擇業,在為國家和社會作貢獻的同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4.有針對性地開展職業規劃與指導
(1)介紹職業特點,增強對職業的了解
職業是社會分工的產物,是勞動者隨著社會的進步以獲取經常性收入為目的而從事連續性的、相對穩定的專門業務。職業是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而產生,也是隨科學技術的發展而變化的。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逐步提高,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同一個職業的科技含量也會隨之提高,對從業人員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市場經濟環境下,人的一生中可能會面臨多次的職業變化,要想不被社會淘汰,就要不斷學習新知識,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求。
(2)了解自己的個性,增強自信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興趣、特長,這些因素影響著職業的選擇和發揮。因此,讓學生先了解自己的興趣、特長,明白自己想做什么;再了解自己的個性,明白自己能做什么,然后結合現實情況,揚長避短,找一個最佳結合點。
(3)介紹社會現狀和就業形勢,增強學生對社會的了解
我國現正處在經濟結構不斷調整,產業不斷升級的新時代,職業多變、人才競爭加劇是其特征之一,學校要結合社會實際,向大學生介紹社會現狀和就業形勢,讓學生充分了解社會,做好適應社會的心理準備,從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職業觀、擇業觀,培養他們具有良好的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具有高尚的職業情操和扎扎實實的工作作風;能夠根據社會需要和個人特點正確選擇職業,順利成才。同時要加大就業形勢的宣傳,引導學生樹立“雙向選擇,競爭上崗”的觀念,讓學生了解勞動力市場及運作機制,明白一個人在一個單位的一個崗位上工作一輩子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從而樹立競爭上崗觀念,做好多次就業準備。
5.加強職業規劃與指導的機構建設
建立職能機構,配備專任教師,開設相關課程。為了提高就業指導的科學性、系統性,要建立相關的職能機構,配備職業指導和創業教育專任教師,同時安排職業指導人員參加培訓,開設《職業指導與創業教育》這門課程并將其納入教學計劃,做到有計劃、有目標地開展,常抓不懈,保證職業規劃與指導的時間與空間,實現職業規劃與指導的規范化。
總之,學校在強化專業知識教學和專業技能訓練的同時,要加強對學生的職業規劃與指導,不斷提升大學生就業的競爭力。通過職業規劃與指導,使他們認識社會、了解就業形勢;認識職業、掌握擇業技巧;認識自我、從容面對現實。
[參考文獻]
一、大學與中學的本質區別
1.思維方式不同
中學生主要以感性認知為主,中學是老師千方百計的讓學生認真學,形成“老師下達”、“學生執行”的固定管理模式,主要目標是圍繞高考來進行的,而大學的學習就是靠自覺,老師只起到輔助作用,大學學什么是圍著就業轉,同時大學對學生評價標準不同,考核標準不單一只是學習成績,更注重個人的綜合能力,情商和智商的綜合表達,注重個人情感表達和個性化發展。由此大學的培養目標由中學的基礎性學科的教育、應試教育轉變為讓學生逐步綜合性的在各個方面提升自己,以更加適應社會、更快融入社會。
2.學習方式的不同
中學是以學習為中心,以學習成績論英雄,每個階段都由老師規劃好,以“要你學,必須學、這樣學”為模式,高中學習是封閉的、禁錮的;而大學的學習專業性更強,根據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開設更為專業性、職業化、系統化的課程、講座、實驗等,同時大學的各類社團組織也為同學們的相關興趣和愛好提供廣闊的平臺。雖然以就業為目標,但是選擇性較大,更多體現個人思想和意愿,注重個人能力的體現,以“你要學,擇善學,自主學”為模式。
3.人際關系的不同
中學人際關系相對單一,主要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集體參與的人際關系模式,較為固定;而進入大學,交際圈增多,人際關系相對復雜化。首先,老師與學生已不再是單一的上下級關系,更多是相互協作、共同進步的模式;其次,同學來自全國各地,在集體宿舍生活,大家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的迥異,需要學會體察對方心理,做到自信和包容;再次,大學不再限制談戀愛,雖然益于身心發展,可能促進努力學好課程,但如果處理不當會給大學生活帶來苦惱;最后,大學各種社團較多,為大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展示自我的平臺,也加劇了人際關系的處理復雜程度。
二、積極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
對于邁進大學校門的新生來說,結束了高考沖刺的緊張奮斗,又來到了一個新的起點,同時也是人生中一個重大的轉折,怎樣盡快適應新的大學生活,已然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適應大學生活不僅僅體現在學習上、生活中,更重要的是做好自我心理調試,從心理的角度緩解壓力、解除焦慮,順利完成角色的轉變。
為使新生盡快的適應大學生活,以及對未來學習方向、就業方向的系統規劃,應積極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通過對自己興趣、愛好、特長、性格等各個方面的分析和總結,形成自身獨有的人生曲線,根據不同的人生曲線每個人結合自身所擁有的知識、才能等資源制定出不同的人生目標,最終為努力實現自我人生目標而更加科學的、有效的進行自我人生的規劃。進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有多個渠道,進入大學有相關的職業生涯課程,更加具體的系統的培養同學們如何自我規劃,還可以通過相關的講座、社團活、素質拓展、職場體驗等豐富多彩的職業生涯活動得以實施,在日益壯大的互聯網信息時代,更有紛繁的新媒體平臺供同學們學習和體驗,使學生能夠自我調節、自我規劃。生涯規劃不是一個時期的事情,更不是一次性的規劃,它是可以終身受用,根據自身的變化而隨之調整的引導自身進行評估和反饋的可以達到目標的工具,并確立正確的價值觀、擇業觀和人生觀。
三、開展學生心理互助,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對大一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大學生能否適應大學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開展心理健康輔導也顯得尤為重要。對于剛步入大學的新生,面對學校和老師管理的同時,更傾向于傾聽學長學姐的意見,關注學長學姐成長成才的過程,借鑒高年級學生的成功事例,同學之間也可通過相互幫助,共同進步;實行心理互助有利于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培養學生的樂于助人品質,也有利于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符合大學生的心理特點。
大一新生能否快速適應大學生活,關系到學生大學四年生活的成長成才,更關系到是否能夠成為為社會輸送優秀的職業人和生力軍,也是高等教育中一直研究和探討的課題。通過從心理疏導、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采用新媒體及心理互助的方式,能夠幫助學生盡快調整,以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為今后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許蕾;如何幫助大一新生適應大學生活[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2] 王豐昌;張崔英;;大學新生適應性問題探析[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組織管理有缺陷一般高校都將社會實踐歸口于團委或學生處管理,社會實踐活動作為高校學生假期例行活動開展,往往僅由一紙文件通知,學生在接到通知后多數是自行安排,一般不會想到尋求教師的指導和幫助。這就導致了大量的學生社會實踐項目凌亂,內容簡單重復,沒能起到鍛煉成才的目的。團隊型的社會實踐活動同樣存在上述問題,甚至更為嚴重?;顒忧暗牟邉潨蕚洳怀浞?,沒有經過與實踐接待方的詳細溝通,策劃內容不切實際,安全保障不到位;社會實踐活動執行困難,活動項目實施改變較大,流于形式;活動結束后的總結空洞無力、甚至沒有總結。
二、職業生涯理論的切入點
(一)社會實踐階段論
在舒伯的生涯發展理論中,人的職業生涯分為五個階段:成長階段(0~14歲)、探索階段(15~24歲)、建立階段(25~44歲、維持階段(45~65歲)、衰退階段(65歲以上),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發展任務,較好完成發展任務才能順利進行下一階段的發展。我國學生在大學之前基本沒接觸過職業社會,所以,大學階段需要完成舒伯生涯發展理論中成長階段和探索階段的雙重發展任務。因此,這一階段不僅要發展自我形象,發展對工作世界的正確態度,并了解工作的意義,同時還要使職業偏好逐漸具體化、特定化并實現職業偏好。大學里的社會實踐就成為完成這一生涯發展任務的重要載體。通過社會實踐,不僅要對自我有充分的認識,明確自己的個性需要、職業興趣、能力水平,還要完成對社會的初步認知,了解工作、了解崗位、適應職業,初步完成職業準備。大學階段的社會實踐可分為三個發展期:探索期,考慮需要、興趣、能力及機會,作暫時的決定,并在幻想、討論、課業及實踐中加以嘗試;訓練期,針對探索期的決定進行有目的的訓練,參與相關實踐項目,有目標地鍛煉自己的能力,進一步明確職業選擇;擇定期,生涯初步確定并試驗其成為長期職業生活的可能性,若不適合則可能再經歷上述各時期以確定方向。
(二)社會實踐環境模式論
霍蘭德認為,一個人之所以選擇某職業領域,基本上是受到其興趣和人格的影響,生涯選擇是個人在對特定職業類型進行認同后個人人格在工作世界中的表露或延伸。在霍蘭德理論中,提出大多數人屬于六種人格類型,同時有六種環境模式與這六種人格類型相對應;人們尋找的是能夠施展他們的技能同時表現他們的態度、價值觀和人格的職業;人們的職業行為是由其人格和環境特征的相互作用所決定的。在社會實踐中這六種環境模式同樣存在:現實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常規型。當學生處于興趣類型與實踐環境一致和相容的情境下時,個體滿意度會較高,主動性會增強,效率也能得到提升;相反,在興趣與實踐環境對立和相斥的情境下時,個體的負面情緒會占主導,消極怠工、敷衍了事的情況就會時有發生。因此,在社會實踐活動類型的設計上應充分考慮這六種環境模式,讓學生在每次社會實踐中選擇與自己人格類型相適宜的實踐項目參加。
(三)社會實踐動態適應論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羅圭斯特和戴維斯提出了人境符合的心理學理論,即當工作環境能滿足個人的需求(內在滿意)、個人也能滿足工作的技能要求(外在滿意)時,個人在該工作領域才能夠得到持久發展。個人與工作之間存在互動的關系,符合與否是互動過程的產物,個人的需求會變,工作的要求也會隨時間或經濟情勢而調整,如個人能努力維持其與工作環境間符合一致的關系,則個人工作滿意度愈高,在這個工作領域也愈能持久。大學生社會實踐應借鑒此理論,社會實踐本是大學生認知社會、了解社會的過程,符合適應論的背景,隨著學生的認識不斷發展和提高,應提供給學生更適宜的平臺和機會。所以,所組織的社會實踐項目不能一成不變,應有階梯性和發展性。可在低年級階段設計相對簡單的實踐任務,到高年級階段安排復雜的實踐任務,從而維持個人與環境之間的符合性,實現動態適應。
三、職業生涯理論指導下的社會實踐活動改進措施
(一)職業化:職業指導提前融入社會實踐之中
社會實踐作為學生認知社會的重要途徑,應與學生的職業選擇密切相關。社會實踐的成功與否、實效與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緊密聯系,可以說,社會實踐是學生走上職業道路前的鋪墊。因此,在社會實踐中應安排職業指導內容。在社會實踐活動實施之前,一般考慮在策劃階段,學生應提前完成自我認知,對自己的興趣、性格、能力有一個較為完整的評估;同時對職業有初步意識,了解什么是職業,能對職業做出選擇,即完成社會實踐階段論中的探索期的任務。我們可以通過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來進行理論知識的普及,通過組建生涯團體輔導小組來組織學生進行認知探討,通過邀請校友、成功人士講座及企業的宣講會等形式來促使學生思考開展怎樣的社會實踐活動能輔助職業認知。
(二)階段化:一個年級一個主題方向
根據社會實踐階段論的觀點,大學生社會社會實踐分為三期,分別是探索期、訓練期和擇定期。結合高職學生三年的在校學習經歷,我們可以將這三期嵌入到大學三年里。大一年級對應探索期,大二年級對應訓練期,大三年級對應擇定期。大一學生社會實踐的主要目標是完成自我認知和初步職業認知,可通過參加生涯量表測試、自我總結反思認識性格、興趣;通過參加和活動認識個人能力;通過聆聽講座、生涯人物采訪建立初步的職業認知。這些途徑,不僅是生涯教育的手段,也是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內容。大二階段,在大一探索期所做前期準備的基礎上,同時隨著專業學習的深入,有的放矢地進行自我訓練和完善,這也是社會實踐活動大有作為的階段。這一階段,我們可以開展諸如職業調查、假期實習、勤工儉學、志愿者服務等深入職場的短期體驗式的實踐活動。大三階段,這是學生完成“職業人”轉變的最后一步,學生在這一年里要將短期的職場體驗轉換為個人的職業選擇,或重塑職業目標。這一階段的社會實踐目標是完成崗位實習,初步體驗職業生涯??梢蚤_展的活動有擇業指導、崗位宣講、畢業實習等活動。
(三)匹配化:通過社會實踐培養職業所需各項能力,增強個人核心競爭力
學生的職業生涯充滿了各種可能,我們應鼓勵學生積極進行多種嘗試,而不是僅僅只局限在自己所擅長的單一領域。學生的心性不定,興趣轉換極快。因此,我們在安排社會實踐任務時應將霍蘭德六種職業類型都涉及,要求每位學生每種職業類型都有參與。有親身體驗才能分辨適合與否,既驗證職業興趣量表結果,又進一步了解職業興趣類型。在設計項目時,應充分考慮任務難度和人員組合,每項任務都應設計為高低年級學生同時參加。對于低年級學生,實踐重點在了解項目內容和實施流程;對于高年級學生,實踐重點在完善項目、指導新人、實踐創新,完成個人能力的提升。通過這種安排,力求使每位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學生都能有所進步。伴隨著參與次數的增加,學生能從較低位的人職匹配逐步成長為高職位的人職匹配,再輔以職業技能遷移,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增加求職成功率,最終增強核心競爭力。
(四)體系化:打破現有教育劃分,將社會實踐與實習整合為一門課程體系
1.1以課堂為主戰場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輔導內容與普通的知識傳授不同,其實踐性更強。目前國內多數高校的職業生涯輔導課多在低年級學生中開設,于此同時就帶來了一個問題。低年級學生剛實現中學生向大學生的身份轉變,面臨大學中的新環境新現象會有所不適,再加之大學的教育模式不同于高中,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接受必然會有所影響[2]。另外,由于我國的應試教育模式,學生在大學前多是按照父母的安排而生活,為了完成父母交給的任務,考上父母給設定的大學而努力,很少會自己去規劃。如果在大學的職業生涯規劃中不提供實踐機會的話,學生就很難達到預想的效果。
1.2欠缺專業性,針對性不強大學生的專業與之后的就業有著密切的關系。細的來說,大學生不僅要完成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還要根據自己的專業完成不同的任務,在專業課上去的不同的成績,才能最終達到自己職業方面的目標。但是現階段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現狀是全校統一輔導進行,并沒有針對專業不同而有所區別對待,如此一來便很難使專業不同的學生產生有效的共鳴,加之輔導老師多不是專業課程的老師,很難對專業性的職業生涯規劃進行有效的指導。
1.3規劃的輔導過程欠缺延續性當前,多數高校將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安排在大一,讓新生一踏入大學校園,便有規劃自己生活學習的意識,在此層面上,這樣的措施具有較重要的作用,如它可以令學生清晰地認識到大學并不是可以松懈的階段,這反而是需要努力的新的開始。但是如若將課程僅僅設立在大學初是很難有成效的,大學生活總共四年,在這四年中,學生的認識、心理方面都會產生變化,因而對自己的規劃和認識也應有所改變,但是在這一逐漸調整的過程中,如果不提供相應的規劃輔導,那么學生的規劃執行力和自我認知能力往往會有所欠缺??梢姶髮W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有分階段執行和分內容執行的必要性。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安排個性化的輔導內容,并將其貫徹到大學四年整個學習生活過程中,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規劃的能力。反觀目前高校實行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不是安排在入學初就是安排在畢業前,對學生中間的成長過程棄之不理,很難起到指導學生學習生活的目的。
1.4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大學生在步入大學之前的學習生活都是按部就班地進行的,很少有學生能正確地認識自己的興趣長處和愛好,也很少有機會可以接觸社會和職業生涯的信息。從職業生涯輔導專業詞匯上來講,就是欠缺生涯責任感。因而在職業生涯規劃輔導中,應當增強學生的這種責任感,即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能夠主動自覺地去尋找就業信息,在求職的過程中能夠自覺地去了解掌握就業政策,并能自覺有效地適應各種職業環境,與此同時,增強他們的創業意識,降低他們對父母和老師的依賴度。
2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作用
作為大學生政治思想教育的主題,輔導員不僅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指導者,也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者隊伍中最直接最基層的群體,是高校開展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不二人選。
2.1輔導員對喚醒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使學生能夠更自覺主動地去利用學校的各種教育教學資源,就得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入手,讓他們自覺地參與到自己的職業規劃設計中。由于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因為他們認識和了解社會的來源主要是輔導員??梢?,輔導員對于學生的人生規劃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而輔導員就應將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傳授給學生,不遺余力地輔導幫助學生,教會他們正確地做人、做事。在他們的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給予有效的指導,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并能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這不僅對他們未來的職業道路影響甚遠也對他們的成長成才具有重大的意義。為了能夠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指導,輔導員應當與學生簡歷良好和諧的關系,以開放與時俱進的思想,人性化的態度,專業化的能力,多樣化的方法,因材施教地針對不同的學生給予個性化的輔導,是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增強學生對自己和未來的關心程度,可以有效調動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在成功有效的規劃下逐步走向成功??梢?,幫助學生提高自我意識和自我認識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具有重要的意義。職業是一個人生命旅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職業歷程中應有強烈的自主性和滿足感快樂感。輔導員在與學生的交流指導中應有意加強對學生有關生命緊迫感方面的引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人生目標,領會生命真正的意義,使學生能夠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充分認識并重視自己的職業規劃是強化學生職業規劃意識的重要內容,要想職業規劃教育取得成效,就應將這一內容有力地貫穿到學生的大學生活的整個過程,增強學生了解相關職業信息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加學生社會實踐的機會,將職業生涯規劃與自己的專業就業前景相結合,并能有效將實現目標的堅定性和過程實施的靈活性結合。
2.2輔導員能幫助學生對“內職業生涯規劃”的認識在從事一種職業時,知識觀念、經驗能力、心理和生理狀況以及內心體驗都會發生變化,這一變化過程就是所謂的內職業生涯。由于個人個性不同,其所合適的職業也有所不同,因而職業生涯規劃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個性化,即不同的個體,職業生涯規劃不同。職業生涯規劃是從自我認識開始的,這也是整個過程中的關鍵性工作。對自我的認識是多方面的,包括自己的特長興趣愛好、性格特征、能力高低、價值觀、個人需求目標、身體健康狀況、工作經驗資歷、受教育程度、心理負擔能力、情商智商以及思維方式多方面的內容。
2.3明確規劃各項因素,引導社會實踐的積極開展通常我們所說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涵括了社會環境因素、職業方向及定位因素、職業行動評估等等方面。既定的職業生涯規劃,也可以因不同因素的變化而產生變化。制定職業生涯規劃的大學生,根據社會環境、自身條件的改變,需要不斷的調整其規劃,進行一定的調整與評定。作為輔導員,需要不斷的發現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中存在的問題,積極做出反應,不斷的調整并完善職業生涯規劃。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規劃的最主要目標,是讓其提高整體質素,從而提升綜合職業競爭力。所以,輔導員在幫助高校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期間,可以積極的開展課余的活動,建立一個規劃的平臺,通過場景模擬,職業實習等等方式,實現規劃目標。上述內容的進行與開展,不只是為了讓高校學生在學生的生活有更積極的空間與成長的方向,同時也讓其不斷的了解所處的環境變化,對自我有更深刻的了解,建立科學性的未來目標,增加高校學生的綜合競爭力與心理應對能力,對整體質素的提升也有較大的幫助。讓高校學生將課堂中所學的知識,與職業中所運用的崗位技能所結合。另外,輔導員可以運用假期的時間,讓學生深入企業,了解企業的運行模式、生產要素等等,對職業后所需要面臨的問題,有更全面的了解。通過對內、外部環境變化,不斷的調整自己的定位,做出正確、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做出更大的主觀能動性。
(一)職業生涯指導隊伍建設落后,教學效果有待提高。目前,多數高校并沒有配備專職就業指導人員,高校從事職業生涯輔導工作的教師,大部分是學生工作者和輔導員等,他們在經過了短期的就業資格考核后,就著手學生的職業規劃輔導工作。而且他們大多身兼數職,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去研究職業生涯規劃的內容。另外,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專業性要求較高的領域,要對學生進行專業性較強的職業發展、人才測評、心理咨詢輔助指導,而目前從事職業生涯輔導工作的教師是缺乏這些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影響了教育工作的發展提升。
(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上課方式仍有待改進。談到現在的職業生涯規劃,都會認為職業生涯規劃無非就是聽聽一些職場成功人士的報告和講座。這是由于當前大多數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主要采用選修課和講座的形式進行,這種課程設置形式單一、內容空泛、課程滲透力度不夠、缺乏實踐性,只有畢業班的學生會把此類講座當成是求職前的救命稻草而“臨時抱佛腳”地去聽一下。其實職業規劃,不應僅僅傳授生涯規劃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他們自我規劃的方法和能力,高校應該把職業生涯課程設為必修課,分層次、分步驟地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教育。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學生所存在的問題
(一)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薄弱。由于職業生涯規劃引入我國時間較短,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還非常的陌生,缺乏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根據北森測評網、新浪網和《中國大學生就業》雜志共同實施的一項“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調查問卷顯示,當前大學生缺乏職業生涯規劃的情況相當普遍。有62%的大學生對自己沒有規劃,有33%的大學生的繪畫不夠明確,而只有5%的大學生有明確的規劃設計。深入訪談后發現,許多高校大學生誤以為職業生涯規劃是在自己就業以后才要進行的一種規劃,還有大一部分學生,抱著“邊走邊看,車到山前必有路”的消極思想,從主觀上弱化職業生涯規劃的作用。
(二)大學生自我認知不全??陀^認識自己是職業生涯規劃的前提,然而很多大學生不能夠正確全面地認識評價自己,有的自我評價過高,只看到自身的長處,從小都一直體驗著優越感,從而在擇業過程中期望值過高,追求的目標遠遠超過自身的能力范圍;還有的自我評價過低,只看到自身的不足,也會在職業過程中喪失很多適合自己的工作機會。
(三)期望職業生涯規劃一勞永逸。有些大學生在做自身的生涯規劃時,全面透徹地分析了自我,也做了大量的職業前景調查,由此做出精細的規劃,在此后的奮斗過程中,即使處處碰壁也不放棄??此瓢僬鄄粨?,實則是要看職業規劃目標是否合理和適時。由于外部環境變化和自身能力的提高,一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是要在不斷的實踐中修正,并不是一勞永逸的。
三、改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對策
鑒于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既應該提高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又要改善高校提高學校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輔導水平,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充分利用職業測評的工具,在對社會人才需求的調研的基礎上,提高高校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的效果。
(一)增強大學生職業規劃意識,加強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針對當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薄弱,大學生對自我認識不全的問題,學校應該加大職業規劃重要性的教育宣傳力度,通過各種途徑對學生灌輸職業生涯規劃對于學生自身發展的理念,并在學生大一入學時就安排相應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引導大學生對自我有一個全面正確的認識,從而在之后的學習生活中主動地規劃適合自己的職業生涯。
(二)提高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教師隊伍水平。大學生的職業生涯教育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教育,它需要指導教師有多方面的知識,所以應建設一支專業的職業規劃教師隊伍,這些教師應該具有較廣博的職業生涯規劃知識,這是提高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輔導水平的關鍵所在。對此,高校要注重對職業規劃教師的培養,鼓勵他們從多方面充實自己,考取職業指導師、心理咨詢師等資格證書,同時要安排他們參加培訓學習班進行系統的學習交流開闊視野,提高指導教師的教學水平。對于校內職業規劃指導教師專業的局性限,可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邀請各行業有經驗人士、職業生涯規劃的專家、社會成功人士、杰出校友來校講學,逐步建立起一支以專職教師為骨干力量,專兼結合、素質較高且實踐性強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隊伍。
(三)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貫穿大學教育的全過程。職業生涯規劃的本質目的在于引導大學生個體進行正確自我認知、分析職業環境、制定現階段的發展規劃,并努力實現,所以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不應是畢業生的專利,而是所有的學生都應享有的學習教育。例如,對大一新生,就可通過入學教育,讓他們培養職業意識和規劃意識。在之后的大學生涯中,可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提高能力尋找以后的發展方向。而對畢業班的同學,就可進行就業政策、面試技巧、心理測試等方面的指導,實現職業生涯規劃的全程化。
(四)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目前的高校職業生涯規劃多是局限在課堂教學中,而缺乏實踐的引導,事實上職業生涯規劃少不了實踐的訓練,職業實踐也可以使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對職業環境有更深入的了解,根據社會需求發展自己的能力。對此,學校可以加強實習基地建設,讓學生通過在專業對口單位的實踐,了解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狀況,提高自己知識的運用能力。另外,還可鼓勵學生走出校門,參加假期實踐,在實踐中了解社會,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有針對性的進行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發展。
(五)充分利用測評工具,輔助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罢J識你自己”,這是一個古老的話題。但認識自己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不僅要依靠個人的自我判斷,以及他人的評價,更要依靠科學的測量工具進行職業測評。專業的職業測評體系是以心理測試為基礎的,它能對個體的職業興趣、性格特征、職業能力、職業傾向性等做出科學客觀的評估,并可以為其提供相應的指導。目前的職業測評方面很多,如職業規劃測評、職業定位測評、綜合素質測評、性格氣質測評、職業發展測評、職業潛能測評、就業心理測評等,這些測評題目多有較高的信效度,可為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提供比較準確的定量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