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0 14:58:59
序論:在您撰寫觀滄海教案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摘 要:在教育改革和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下,人們加強了對初中語文教學的進一步關注。中學語文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和教育事I發展不相適應的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中學語文教學的發展。為此,結合人教版初中七、八年級語文教材內容,對如何實現初中語文教學深化改革進行策略分析。
關鍵詞:新課改;中學語文;教育改革
在新課改的深入發展下,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不再適應現代語文教育教學發展需要。為此,需要初中語文教師結合當前語文教學發展現狀,實現對語文教學的改革,從而滿足新時期學生的語文學習需要。傳統的語文教學,教師采用的是大綱教案教學模式,在課堂上表現為教師講解知識,學生被動聽講。這種生硬化的教學模式不利于促進學生語文學習,也無法提升學生的語文素
養。為此,迫切需要語文教師結合新課程標準加強對初中語文教學的改革。
一、中學語文教學現狀
1.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較低
受傳統語文教學模式的影響,現階段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處于一種被動學習的狀態,學生語文學習積極性不高,語文學習興趣低下。
2.語文教師的教學觀念比較落后
長期以來,我國的中學語文教師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教
學理念比較落后,教學方式單一,不懂得在語文教學中適當調節課堂學習氛圍。
二、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策略
1.轉變語文教學模式
初中語文教學不能僅局限在課本上,而且需要教師改變原有完全遵從課本的教學模式,確定語文教學新思路,在語文教學中,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充分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比如,教師可以在語文課程中結合教學內容適當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并將語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實現生活化教學,提升學生語文學習的感性認識。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觀滄海》的欣賞學習中,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為學生的學習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化環境,進而促進學生對《觀滄?!返膶W習。在課堂開始的時候,教師不是直接向學生講解詩歌的內容,而是讓學生觀看有關觀滄海的圖片,在學生觀察圖片的時候,教師向學生介紹曹操到滄海時他自己的狀況,之后再借助詩歌的伴樂朗
誦,在潛移默化中將學生帶入詩歌的美妙境界中,給學生的學習帶來身臨其境的感受。最后,教師跳出詩歌本身的內容,引導學生把握詩歌的境界,進行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拓展,讓學生從自身生活體驗領會曹操博大的胸襟,并對照反省,思考自己的胸襟如何。生活化的語文教學不僅培養了學生獨立欣賞和獨立學習的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2.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
想要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需要教師在適當的時候為學生的語文學習創設必要的情境,進而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可以通過精心設計導課來全面調動學生的情感。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先以互動交流的方式引入學生思考“同學們,你們害怕天黑嗎?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你們是怎么做的?”通過疑問引起學生的思考,學生紛紛思考在自己身上發生的事。學生思考之后和周圍的同學展開交流。在此之后,教師正式引入課堂教學內容。這樣的問題情境創設的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學生的語文學習難度。
3.通過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
在新課改的深入發展下,初中語文教育教學開始注重合作、
探究的教學方式。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能夠提升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幫助學生全面把握語文學習的重難點。比如,在人教版初中七年級語文《再別康橋》的學習中,在學生了解了詩歌的內容之后,教師和學生一起探討“柳樹”所代表的意向,通過合作交流豐富詩歌文化內涵?!傲钡闹C音是“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楊柳代表的是一種依依惜別的情感,“楊柳”在《再別康橋》中的應用,結合徐志摩詩歌創作的背景,可以看出這首詩歌表達的是作者和新婚妻子依依不舍的情感。學生的自主化語文學習離不開教師的指導以及同學之間的合作交流。為此,在倡導語文教學多元化發展的今天,需要語文教育人員為學生營造交流合作的自由化語文課堂,在交流合作中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的影響下,初中語文教學發展任重而道遠。為了更好地促進初中語文教學發展,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語文教師需要盡快適應新課改對初中語文教學的要求,結合語文教學內容創新初中語文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更多關注學生語文學習的自主性,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
參考文獻:
[1]潘美君.實施新課程標準下的中學語文教師角色定位研究[D].渤海大學,2015.
詩詞五首
重點:
①把握每一首作品怎樣融情于景,通過創造出一種意境來表達自己的胸襟、情懷或生活情趣的。
②把握關鍵詞的準確詞義,體味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
難點:
理解詩歌的意境。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觀滄?!?/p>
(一)作家作品簡介
(二)題解: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愤@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
(三)朗讀詩歌指導:先范讀再由學生試讀。
(四)指導學生評析詩句。
逐句分析,先由學生分析,再由教師歸納。
重點落實以下問題:
1.全詩12行,除開頭兩行外都是寫景,說說開頭兩行的作用。
2.區分一下哪幾行寫實景,哪幾行寫想象之景——虛景。
3.寫實景中有動有靜,分析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歸納: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這是繼承《詩經》中直陳其事的寫法,顯得很質樸。,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
第二層(“水河澹?!敝痢昂椴ㄓ科稹保┟鑼懞K蜕綅u。海水蕩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實景。
第三層(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是寫詩人的主觀感受,是從兩個“若”字看出來的。
4.海是很難寫的,可是讀了這首詩,我們每個人大概都會感到海的偉大。這首詩究竟好在哪里呢?
(五)小結全詩的寫作特色,并請同學們帶著感情,再次朗誦這首詩歌。
(六)齊讀齊背,抽查個別背誦。
二、《次北固山下》
(一)作家作品簡介
(二)朗讀這首詩
(三)指導學生評析詩句,整體把握詩的內容。
1.詩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見的,為什么詩一開頭就提到“客路”呢?
2.“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詩人在何時何地見到的景象?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圖景嗎?”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
3.“江春入舊年”一句中“舊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時間?
4.為什么詩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書呢?
5.名句分析?!昂H铡眱删鋸恼路ㄉ峡?,有導出結尾一聯的作用,這就是說,它跟詩人的鄉愁有關,這樣說有根據嗎?這兩種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嗎?
6.這種鄉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請你體會其中的道理。
(四)當堂背誦。由于詩的意境美、語言淺近而音韻和諧,應當比較易于成誦。
三、《望岳》
(一)作家作品簡介。
(二)指導學生評析詩句。
重點討論下列問題:
1.詩題叫《望岳》,可見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
2.“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么不同?
3.泰山之北為故齊地,之南為放各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話是什么意思呢?詩人這樣寫有什么用意?
4.“造化”兩句。問:“神秀”,指英靈之氣,這是古人的說法。試聯系前面一句說說這句的意思。
5.“陰陽”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6.“蕩胸”兩句。大意已見注釋。問:這兩句寫詩人望岳所見,試作具體描述。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7.“會當”兩句。絕頂,極頂,指玉皇項。問: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全都看到)眾山小”,這說明了什么?
(三)背誦指導。
第二課時
四、《如夢令》
(一)作家作品簡介
(二)教師領讀這首詞。
(三)指導學生評析課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這首詞所敘述的事發生在哪一個季節?
它是詞人當天寫的嗎?為什么詞人經常想到這件事呢?
(四)練習背誦。學生試背后,教師略說讀的節奏,再領讀一次,務求節奏鮮明。
(五)繼續討論,深化理解。
1.這首詞記的是女詞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獨自去的嗎?
2.為什么會“誤入”呢?還有別的原因沒有?
3.什么時候發現“誤入”的?
4.既誤人,慢慢劃出去,不也行嗎?
5.你能想象出“爭渡”的情景嗎?
6.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完整地敘述這件事的經過。
(六)教師再次領讀。
(七)小結
五、《西江月》
(一)作家作品簡介。
(二)題解
這首詞有個題目“夜行黃沙道中”,黃沙,即黃沙嶺,在江西省上饒縣西,辛棄疾退隱上饒帶湖期間,經常行經風景優美的黃沙進中。
(三)教師領讀全詞一至二遍,著力培養學生的節奏感,也可讓學生試讀。
(四)指導學生解析課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詞人這次夜行的路程長不長?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
2.路長,為什么要夜行?這時是什么季節?
3.“說豐年”的是誰?
4.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來敘述上片的內容。
5.下片一開始就說“七八個星天外”,這意味著什么?
6.“兩三點雨山前”,雨不大嘛,詞人著急么?
7.詞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對這條路熟悉么?
8.再看最后兩句,注釋里的話跟詞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為,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什么要用倒語?
9.補充解釋:詞中常常出現倒語,有的出于表達內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韻的需要,更多的是兩種需要兼而有之,這兩句就是這樣。
10.由學生創造性地表述下片內容間參照上片的表述方式。
(五)小結這首詞的寫作特點
【關鍵詞】中學古代文學 師范院校古代文學教學 教學情景
師范院校中文系的學生大多是要從事語文教學工作的,但是在日常的教學與實習過程中出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學生懂得基本的教學方法,也意識到課堂教學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高校師范生一走上中學講臺,卻不知道該如何講起。究其原因,應與師范院校教學的兩個盲區有關:一是教學法中教師重視教學技能的訓練,對中學的語文實際教學情景不夠熟悉;二是相關科目的教師重視本科目知識點的講析,對中學語文實際教學情景也很陌生。正是這兩個盲點,造成了高校師范生面對中學教材無所適從的困境。鑒于此,筆者以古代文學為例,探討中學古代文學教學情景在師范院校古代文學中的滲透。
課堂教學元素包括教師、學生、教材、教學設備等要素。所謂課堂教學情景就是教師面對具體的學生,以教材、教學設備為輔助,運用具體的教學方法,形成的課堂教學狀況。因此師范院校的學生在實習時,應該熟悉古代文學教學情景。要做到熟悉教學情景需做到以下幾點:
一、在日常教學中,要區別高校古代文學教學情景與中學古代文學教學情景的差異性,提醒學生區別這兩者之間的差異。這種教學差異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材重點的處理的不同:高校古代文學的篇目是為了佐證具體的知識點的,重在論證;中學的古代文學教學重在將古代語言翻譯為現代漢語,同時滲透審美教育,還要對古文進行賞析。二是教學的對象不同:高校的學生是成年人,心智成熟,抽象思維能力強,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具有一定的古代文學知識的積累,有自學的能力;中學的學生是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文言文的積累還不夠深,學習的依賴性相對較強。高校的古漢語教學教師要關注高校古代文學教學情景與中學教學情景的差異,學生在日后走向中學課堂,具體面對中學的古代文學作品的教學時,才會心中有數。
二、高校教師在古代文學教學前要精選古文,教學時要設想中學古文教學情景,與中學的古文教學作好銜接。在古代文學教學中創設中學教學情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選取中學課本與高校古代文學都講到的古文名篇進行比較。這需要上做到三點:
一是根據古文名篇,提示學生區別高校古代文學教學情景與中學古代文學教學情景的差異性。首先教師根據具體的古文,明確告訴學生高校古代文學教學情景與中學古代文學教學情景的不同。首先是教材處理的不同:高校古代文學選講該名篇重在論證作家的作品思想與藝術風格;中學的古文名篇重在將古代語言準確翻譯成現代漢語,還要賞析古文,培養學生在讀懂古文的基礎上分析課文的思想藝術的分析能力和審美能力。其次引導學生分析教學對象的差異性:高校的學生是成年人,有一定古代文學功底,自學能力強,一般可以準確理解古文的語言,在教師的點撥下,完全能夠消化和吸收相關的古文知識點;中學生接觸古文名篇不多,對古文文意理解不透,需要教師的講解和引導。然而就中學生來講,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的知識儲備是不同的,因此編者得考慮該篇被安排在中學語文的哪一冊,關注此學段學生的特點,做到因材施教。
二是教師根據古文的具體篇目,引導學生創設中學文言文教學情景。首先,明確該篇目的教學要求。這需要做到兩點:明確語文新課程標準對中學生文言文和古詩詞閱讀能力的要求;明確該篇目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和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其次還要明確該篇目的體裁,根據體裁特點確定重、難點及選擇教學方法。最后是根據該篇目所處的教學階段,評估學生的心理特點與接收能力。
教師在明確高校與中學教學的差異、中學教材要求、篇目體裁及中學學生的心理特點與接受能力的基礎上預設教學情景,采用切合中學教學要求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如《小石潭記》,高校古代文學作品選和中學課本都有,教師在講析此文前,先明確此文在古代文學課中的教學要求是理解柳宗元凄神寒骨的藝術特點,因此講析該篇時引導學生圍繞這一藝術特點講析;在此基礎上還要引導學生明確中學文言文教學與古代文學的不同,并根據不同預設中學教學情景,并撰寫教案:
第一步,引導學生查閱中學新課標對文言文的要求: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1]由此看來,初中階段,文言文的學習重點應是在語言點的解讀方面。第二步,引導學生閱讀中學課文該篇所在單元的教學要求:“學習本單元,要借助提示、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體會游記散文借景抒情的特點;要品味游記散文借景抒情的特點;要品味古詩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結合親身體驗加深理解”[2]。由以上二點確定教學的第一個重點就是采用串講法疏通文義。串講法是文言文語言教學的最基本的方法:先講字,再將詞,再講句,最后講文,如同絲線串珠般的理解文意。第三步,明確本文的體裁為游記散文,確定在疏通文義的基礎上,按照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分析該文的優美意境以及其后隱含的情感。第四步,關注學生的身心特點與接受能力。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也就是語言解讀與游記散文的情感理解。本課在八年級下,就學生而言,自七年級接觸文言文以來,已有三學期數十篇課堂內外文言文的積累。學生適合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學簡單常見的字詞、語法現象。
因此,新課標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運用。本文的常用字詞、句式采用積極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對較難的和初次遇到的知識點由教師講解。由此確定基本的教案撰寫思路:一是明確教學重點為理解的文章的語言及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難點為分析文章的審美價值。二是明確授課思路:先用探究式學習方法引導學生用串講法疏通文義,教師講析較難的語言點并進行歸納總結。在此基礎上,分析重點語句所描寫的意境美及蘊含的作者的情感。隨后可安排學生試講,進一步感受古代文W在中學語文教學定的教學情景。
再如《觀滄?!?,高校的古代文學課引用該詩是用來論證曹操詩歌蒼勁悲涼的藝術風格;中學課本此詩的教學目的不同。新課標對古代詩詞的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1]。 觀滄海的教學目的要求:“朗讀應該講究抑揚頓挫,在朗讀中要想象詩中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與詩人同喜共悲,然后再作客觀評價”[3]很顯然詩歌的重點在該篇的審美價值。因此應該在串通文意的基礎上,分析詩歌的廣闊雄壯的意境以及該意境下作者廣闊的胸襟與遠大的志向。
當然,高校的古代文學課時也是有限的。為了保證高校古代文學正常的課堂教學,根據中學古文的教學情景,培養師范生中學古代文學教學能力,教師也只有平時多研究高校和中學不同的教學理念,進行有關的教學實踐,為學生布置有關古文名篇, 使師范生根據中學教材要求和學生基本情況預設中學教學情景,撰寫教案,作為平時作業以便教師指導,提高師范生對中學古代文學的教學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教學標準[M].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一、教師要首先完善自己――更新
1.教師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不斷積累有利于教學的材料
由于現在的中學教師工作較繁重,很少有時間重新學習,尤其在文言文這個離生活相對較遙遠的科目上,教師在資料的積累上顯得相對不足,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連續幾年在教案上都只字未改,完全是以前的積累,這樣的教案和備課明顯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難以取得明顯效果。
2.教師要把文言文帶進生活去感悟,盡量將作品的思想感情與現代生活相融合
因為在中學語文文言作品所選篇目中,表現的主題,大多是贊頌“真、善、美”,批判“假、惡、丑”的,所以,在現實生活中也應該找到與作品中相似的結合點,這就需要老師做一個有心人,在生活中找到了類似的融合點,并運用到教學中。在文言文教學中,學生不喜歡文言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與現代不合拍,無法引起感情的共鳴。假如教師能很好的把握這一點,學生一定會做得更好。
3.教師應當重視語言研究和語言積累
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要完成教學的任務,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須在語言文字方面下功夫,利用更多的時間多積累、多學習、多研究。要在學習研究中加深自己對語言的熱愛,提高對語言的鑒賞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學習。
4.教學方法上,要不斷剖析自我,走出誤區
在教學方法上,沒有任何一種方法是可以普遍運用的,唯一正確的就是要堅持“因材施教”,努力根據文本尋找到適合自己和學生的教學方法。
二、講解文言文的社會功能――傳承
文言文的社會功能十分廣泛,大致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首先,文言文是研究歷史的切實保證。利用文言為工具研究歷史,可以從中獲取經驗教訓,更好地為現實服務,推進我們各項事業發展。其次,文言文的社會功能還表現在弘揚民族精神方面,它是民族精神支柱。孔子的“克已復禮”,孟子的“舍生取義”,岳飛的“精忠報國”,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些超越古今時空的精神正是通過文言文載體代代相傳,至今仍在升騰激蕩著我們的后生學子。再次,文言文是培養人們審美情趣和文學鑒賞能力的工具。誦讀文言文可以時時激越濃郁的情愫,產生對祖國、對中華民族的無限熱愛,無限依戀,從而形成深刻的愛國主義情感,并隨時化作重振河山,再創輝煌的力量。
三、把握文言文教學的根本――誦讀
誦讀是千百年來人們從學習文言文的實際過程中總結出來的行之有效的好辦法和好經驗。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葉圣陶精辟指出“吟誦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卞X夢龍也說應重視學生的“自得、自悟和語感”的培養??梢哉f,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唯一正確途徑,是學習文言文的一把鑰匙。
新課標在表述課程的新理念時,“體驗”是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匯之一。這是因為語文素材的教育意義是潛在的,它只有通過學生個人的經驗才能夠被激活而得以彰顯。所以要想讓學生能浸潤在作者的情感當中,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并再創自己的理解、欣賞境界,就必然要豐富學生的體驗空間,讓他們有機會靠自己的體驗去獲得這一切,“誦讀法”是無數前輩從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來的強化體驗的有效方法。誦讀對于學生理解文意、體味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提高語言感悟能力等均有裨益,誦讀時教師應要求學生讀準字音,注意停頓,讀出語感。
同時,在把學生有效引入課文情境之后,不能熬米粥似的帶領學生字字句句落實,剝奪掉他們浸潤體驗和培養語感能力的時間,而應不斷地引領學生進入誦讀的氛圍。常用方法可以是自己大聲自由誦讀一遍(自我熟悉和感受時間),齊讀一遍(校正錯誤讀音時間),欣賞誦讀一遍(借鑒誦讀技巧和淺層的體悟時間),交流誦讀一遍(互相借鑒和校正時間),自己自主誦讀時間(提倡默讀、吟誦、品味但不強求整體劃一),展示誦讀時間(嘗試背誦的環節:如不算長的文言文,經過反復幾遍之后,那些正處于最佳記憶年齡的學生們已變得很熟悉,這時,如讓一起“背”,那些背得快的同學臉上就滿寫著自豪。同時由于允許不熟悉的學生可不時瀏覽書本,每個學生都不至于陷入“啞口無言”的境地。)通常情況下,這會用去一節課的絕大部分時間,這也要求老師不能在字詞翻譯上占用學生的時間,從而逼著老師精煉自己的內容與語言,還學生以自我體驗空間。
四、重視多媒體的作用――創新
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使得現代信息技術飛速進步,視頻、FLASH、PPT等教學手段豐富了教學內容。合理運用多媒體,可以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拉近學生與課文的距離,在多媒體網絡環境中,文言文教學能將豐富的文字、圖片、音視頻等素材引入語文課堂,使現代信息技術的力量為文言文教學所用。
國外心理學研究成果證明,人類學習1%是通過味覺,1.5%是通過觸覺,3.5%是通過嗅覺,11%是通過聽覺,83%是通過視覺??梢钥闯?人類通過聽覺和視覺獲得信息是他們獲得所有信息94%,利用聲音、圖像、文字、顏色、光彩、聽覺等,向學生頭腦中輸入鮮明生動的立體表象,由此傳遞情思信息,語文信息,形象具體,學生能耳聞其聲,目睹其形,大腦皮層形成并保持廣泛的興奮點,使之身不由己,被吸引并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例如,《口技》可由洛桑學藝的錄像導入,《三峽》、《觀潮》、《觀滄?!房赏ㄟ^網絡找到相關的視頻,音頻和圖片,展示壯美的畫面。教師通過這些素材不僅可以很好地帶領學生進入課文,走近古人,還可以利用素材形象具體、生動活潑的特點給學生審美愉悅,提升對課文的理解。
一、教學內容興趣化
不可否認,興趣是促進學習的最大動力,只有充分的激發學生興趣后,才能夠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簡單來說實現教學內容興趣化有以下幾個辦法:第一,將教學內容和學生日常生活有效的聯系起來。面對著學生熟知的問題,教師提出相應的問題,或者是看法,就能夠在第一時間內激發起學生求知的欲望。例如,在講解郁達夫先生《江南的冬景》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就可以抽出文章當中描繪江南冬天的語句,對學生進行提問,文中描繪的冬景和我們現在的冬景有哪些相似之處?有哪些不同?如果讓你進行描繪冬天的景色,你會怎樣去描述?在這些問題拋出之后,學生就會將自己記憶中冬天的景色和文中的描述進行對比,并且會采用自身的語言將周圍的景色有效的描繪出來。在這樣過程當中學生既能通過對比,有效的提升自身歸納總結的能力,同時還能夠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第二,通過對文本背景的拓展延伸,激發學生的興趣。在當前中職學校的語文課堂當中很多學生對于古詩詞的學習感覺到厭煩,這主要是由于學生學習基礎相對來說較為薄弱,古文難以理解所造成的。所以,在這個時候不僅需要教師的深入淺出的講解,更需要教師通過對于文本內容的拓展,在第一時間激發起學生的興趣。故事是最能夠激發起學生興趣的方法,所以在講解古詩詞的時候,就可以將背景資料或文中的典故進行講解。例如,在講述《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首詞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講述辛棄疾先生戎馬一生的故事,將學生帶入到那個金戈鐵馬的歲月,使學生在對于作者有一定了解的情況下,在去體會詞當中所表現的情感和意境。第三,通過對文本內容的拓展延伸,激發學生興趣。文本和文本之間是存在著一定聯系的,通過對于不同文本之間的互相對比,就能夠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有效提升學生對于文本內容的理解。例如,在講解先生的《沁園春?長沙》這篇課文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這一句的時候,教師就可以提問:在你們閱讀過的其它文章當中是怎樣描繪秋天的?在這樣的提問之后,學生就會充分的開動自己的腦筋,想到《觀滄?!樊斨械摹扒镲L蕭瑟,洪波涌起”,想到《楓橋夜泊》當中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在講到“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這句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聯系先生的《沁園春?雪》當中“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讓學生進行對比分析,從而更好的理解作者內心的情懷,并且對于學生的價值觀進行有效的塑造。
二、教學手段多樣化
傳統的中職語文課堂教學大部分是教師在三尺講臺上照本宣科,學生在下面忙于做筆記,實際上的教學效果卻差強人意,和有效教學所要求的目標相差甚遠。所以,為了讓有效教學這一理念在中職語文課堂上得到良好的體現,就要求中職語文教師的教學手段多樣化。簡單說來,目前適合中職語文課堂的教學手段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例如,在講解《念奴嬌?赤壁懷古》一文時,教師就可以選取電視劇《三國演義》當中有關于赤壁的畫面,使學生將詞中“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這一句和實際的畫面有效的聯系起來,讓學生充分的感覺到作者形容妙處。第二,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當中的主體必須得到充分的體現,所以就要給學生自主表達的時間。在對課文講解的過程當中,教師就可以事先提出一系列的問題,然后交由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且說出自身的看法。在這樣的教學過程當中,就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學習的動力,而且在互相討論的過程當中,還能夠有效的彌補學生看待問題的片面性,使學生能夠對于文本知識有一個全面且客觀的了解,對于自身的不足之處也能夠更好的把握,并且進行改正。第三,教師還可以根據不同文本設計出相應表演活動。例如,在講解《雷雨》一文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進行相應的角色扮演。在學生進行登臺表演之后,由其它學生進行評價,指出表演過程當中的不足之處。在這樣一個過程當中,學生就能夠更有效的體會到作者所刻畫的人物,將其精髓有效的體現出來。在采取多樣化教學手段的過程當中,就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精神,并且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讓他們充分的展示出自身的長處,并且認識到自身的缺點,最終實現語文課堂的有效教學。
三、教師講解針對化
第一、首先,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掌握先進的中學語文教學法理論,善于與學生互動交流,把語文課講課生動有趣,淺顯易懂,讓學生在45分鐘內學到知識。其次,語文教師課前必須深入鉆研教材,從字、詞、句、篇、章等五個環節都要認真精心準備,必須了解課文內容涉及到的歷史背景,涉獵到的其他學科知識,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遇到、生字、生詞都要親自去查閱字典、詞典、看到課文中的專業術語,最好向其他學科的教師請教,把課文理解得更加透徹,掌握教學重點及難點。值得強調的是語文老師必須要求學生課前做好預習。
第二、在開展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授課技巧,可以旁征博引,實現教學藝術化。優質的課堂教學應是嚴密的科學性與巧妙的藝術性高度結合的教學,它以科學性為基礎,為前提:以藝術性為先導,為手法;相畏相成,和諧一致。藝術性的載體運載著科學性,飛人學生稚嫩的心田,“使學生在知識的王國里啜飲知識甘露,在美的領域中成為審美的人。
以生動的開場白吸引學生第一次和學生接觸,的確是非常關鍵的。第一堂課的開場白一定得精心設計,讓其能達到吸引學生眼球、激發學生興趣的效果。我曾引用了這樣一段開場白作為初中語文學習的導入語:語文是什么?是一筆好字,是龐中華;是一張鐵嘴,是晏嬰;是秦漢明月,是先秦諸子;是歷史的見證,是司馬遷;是壯美的山河,是李白;是對百姓的同情,是杜甫;是愛國的情懷,是岳飛;是開闊的胸懷,是蘇軾;是田園的閑逸,是陶淵明;是對社會的解剖,是曹雪芹是燦爛的中華文化。 多讀胸中有本,多寫筆下生花。讀得多才能寫得好,寫是讀的運用,讀是寫的基礎。寫真事、描真景、抒真情,寫下豐富多彩的生活,寫出生活的豐富多彩;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努力使文章情文并茂。愛好語文吧,同學們!他能使你腹滿詩書,出口成章;他能使你洞察歷史,志存高遠;他能使你心靈純潔,感情豐富;他能使你聰明智慧,善思善辯;他能使你文思如泉,筆下生彩。這樣的開場白是否激發了學生的學語文興趣呢?等到看學生的日記時,我心中就有底了。學生史志 雯寫道:老師的幾句開場白就讓我更加喜歡上了語文,愛上了那絕妙的語言文字,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學習語文。趙飛寫道:過去我一點也不喜歡語文,所以我的語文成績不好,今天的語文課才上了幾分鐘,我就喜歡上了語文。
第三、采用倒敘手法,突出教學重點《背影》一文開篇點題,作者最忘懷的父親的“背景”。但是,作者卻不直接刻畫父親的背景,而是首先交代家境從而敘述勾留南京之時,父親對作者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愛護,然后才用墨如潑,細致刻畫父親爬鐵道為兒子買橘子的“背景”,充分抒發父子深情。我在教學時,沒有墨守教材內容之成規,而是大膽調換了講解順序,即先與同學作仔細分析欣賞第6自然段關于父親“背景”的刻畫,努力做到精雕細刻,透辟入理。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是知識的傳播者,是學生智力發展的啟發者。因此,老師必須協調好師生之間的關系,要在學生和教材之間鋪路搭橋,把教材作為訓練學生能力的范本,通過對教材的研究,教會學生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學雙方和諧默契,同步前進,共同達到教學目標。這就是最理想教學。在課堂提倡采用,創造式提問。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教例]教安徒生的童話《皇帝的新裝》,可提問,皇帝舉行赤身課體游行大典后,他想起那個天真而誠實的小孩的話,會怎公辦?
教歐陽修的《賣油翁》,可提問:賣油翁走后,陳堯咨會想些什么?
記發學生展開聯想,發揮想像,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
第四、板書設計是教學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反對板書繁瑣,形式主義;提倡簡潔、醒目,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板書。好的板書,都是善于提煉的功夫的體現――篇課文,常常能用一個字或幾個字統領起來。
教師認真備好了課,精心編制了教案,課堂教學就胸有成竹了。但是,課堂教學還有許多具體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用教學藝術加以靈活處理,也難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教育心理學認為,人才的成長取決于遺傳,環境、教育與個人努力等因素,遺傳因素是人才成長的先天素質,具有一定的作用,但環境與教育卻可以決定和促成人的成長。
第五、要優化課堂教學模式
我們現在對課堂的關注,集中體現為學生在課堂上究竟做了些什么、說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學會了什么、感受了什么、領悟了什么等等方面。我們認為的一堂好課應當是一堂學生“學“得好的課。教師應當隨著學生的課堂表現來靈活調整教學步驟,充分施展自己的隨堂機智。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下面是我一學期以來,在課堂教學方面的點滴體會,僅供大家對新教法作直一步的研究。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同學們想獲得什么呢?
結合預習,請同學們思考兩個問題: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應該學會什么?
(2)你想學到什么?針對這兩個問題談談你們的意見。
第六、啟迪學生學會比較觸類旁通
語文教學中的比較是將有可比意義的幾篇課文或幾處語段等組合在一起進行求同求異分析,這不僅有助于對每篇課文的具體把握。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還能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對所學知識觸類旁通,增加課堂密度。
比如,散文《聽潮》與詩歌《觀滄?!?,都是通過歌頌 大海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堵牫薄肥俏闹杏袠?,“聽”到了海潮奏出的“偉大樂章”,有落潮時舒緩的序曲,初潮時明快的奏鳴曲,時磅礴的戰斗交響曲。從聽覺角度描繪潮音的變化,順次展現大海的溫柔、嫻靜、粗獷、強悍,表現了大海的韻律美,使人如聞其聲,表達了作者深情的傾訴和期待,人詩的情感。
總之,只要大家努力鉆研初中語文教育教學方法,運用授課技巧,與學生有好相處,平時加強業務培訓,多向經驗豐富的語文教師學習,改進教學方法,上好一堂初中語文也是可以實現的。
參考文獻:
1、《語文教育與素質教育》 主編
蘇立康 李穎
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1999年9月出版
2、《語文教學藝術論》韋志成主編
廣西教育出版社 1999年3月出版
一、營造走近經典的環境文化
學校把書香校園建設納入學校持續發展的議事日程,借助新教育實驗的良好勢頭,在認真總結過去開展讀書活動的基礎上,制定了營造書香校園的新教育實驗活動計劃、組織機制等。學校投資數萬元購買了新教育實驗文庫推薦的經典圖書,充實了學校圖書室、各樓層流動書箱、各班圖書角。學校懸掛了“讀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誦讀詩文經典,打造詩意校園”、“人生因讀書而精彩,生活因讀書而充實”等充滿睿智與聰慧的讀書標語,表達了師生讀書的信心與決心。為了讓每一塊墻壁都會“說話”,讓校園的一草一木都能寄寓詩意,學校將格言牌匾布置在教室、過道、走廊上,把名人詩句運用到草坪、花圃的自我介紹牌上。學校櫥窗、板報圖文并茂,內容豐富,有書香小報、名人名言、經典誦讀征文、經典書法作品展、“小書蟲”簡介等,吸引學生、教師、家長駐足流連。學校建立了“小螺號”廣播臺,開設了每日一詩、名著推薦、美文欣賞等欄目,每周還播放一首由古代詩歌譜寫的歌曲。詩歌、散文等經典作品,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之中,讓經典載著學生穿越歷史,猶如在他們的心田播下美好的種子,使其終生受益。走進洋口小學,這里溢滿書香,你仿佛在經典圖書的殿堂中徜徉。
二、構造品賞經典的教研文化
為了切實推進新教育實驗,引領全校師生以書為友,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提升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學校注重經典誦讀的教學研究,以此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帶動學校整體教育教學水平的發展。
首先,建立經典誦讀的組織機制。學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教導主任為副組長、語文教師為成員的新教育實驗研究組織。語文教研組長具體負責經典誦讀的組織安排,確保說課、上課、評課正常運行。
其次,構建誦讀經典的教學模式。學校為了打造經典誦讀高效課堂,構建了經典誦讀“四激”激趣、激疑、激活、激智的教學模式。此次活動以校本教材《大海的變化》一文中的《觀滄海》和《春江花月夜》兩首古詩為內容開展教學研討。先由執教者在全體語文教師面前試講,然后對他的教學設計進行研討,明確教學目標、理清教學思路、確定教學環節、教學方式等。執教老師再重新設計教案,正式在學生面前將教師集體教學智慧形式豐富、充滿活力的經典閱讀課呈現給學生。
第三,開展誦讀經典的同題磨課。教師利用電教手段,為學生創設誦讀的氛圍,引導他們人情人境,將經典與圖畫、音樂有機結合。低年級老師還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讓他們在背誦時加上適當的動作,邊背誦邊配上樂曲表演,這樣既增進了學生對詩的理解,又促使他們背得快,記得牢;高年級老師還采用同桌賽讀、小組賽讀、男女生賽讀、師生賽讀等多種形式綜合背誦,對學生已熟練背誦的古詩還要求默寫,并評選“誦讀之星”予以鼓勵。靈活的誦讀活動讓每一個學生在經典詩文誦讀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三、突顯誦讀經典的活動文化
自從新教育實驗啟動后,學校搭建了誦讀經典的活動平臺,開展了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做到課內外結合、學校與家庭結合、教師與學生結合、閱讀與寫作結合,促進了師生的發展,塑造了學校品牌形象。
1.“三板塊”誦讀活動:
板塊一:學生閱讀。學校統一安排閱讀時間,組織學生誦讀古代詩歌作品,并要求他們記好讀書摘錄卡。通過閱讀,讓童心在知識的海洋中暢游,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板塊二:教師閱讀。學校運用制定計劃自主讀、交流共享展示讀、合作探究深入讀、撰寫體會實踐讀、網絡推薦共同讀、聘請專家引領讀、評估導向激勵讀等形式誦讀經典,提升了教師的理念素養,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板塊三:親子共讀。學校要求星期日、節假日開展“一日三讀”活動,即晨讀古詩、午讀經典、親子共讀,從選書一直到讀后交流,形成一個“選書——讀書
聊書——再選書——再讀書……”立體循環的過程。家長與孩子一塊享受閱讀的快樂,感受傳統文化的氣息。
2.中隊主題誦讀活動:學校各中隊以“誦讀中華經典,弘揚民族文化,傳承華夏文化”為主題,以學?!耙辉乱还潯被顒訛槠鯔C,開展讀經典、說經典、唱經典、演經典等主題中隊活動。活動開啟了學生心靈之窗,增強了讀書活動的效果。
3.“晨誦、午讀、暮省”誦讀活動:新教育提倡每一個學生養成“晨誦、午讀、暮省”的生活方式,這是一種幸福的、完整的、有效的生活方式。每天早晨、中午行政人員輪流巡查各班學生的閱讀情況,每月學校舉辦一次讀書筆記展評活動,使誦讀經典活動正常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