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0 14:58:54
序論:在您撰寫建筑專業技術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是現代教育發展提出的必然要求
當前的信息技術發展勢頭極為迅猛,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日益重要,各領域都在積極尋求與信息技術合理接軌,以實現現代化的新發展?,F代教育的發展改革,要求廣大教育工作者看到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蘊含的巨大力量,并將其與現代教學合理整合應用,以適應社會的發展。職業院校的建筑專業教學中,要積極融入信息技術,這也符合當前的教育改革新要求。
2.可以有效提高建筑專業教學質量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提高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更好地融入到課堂教學中,這對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也具有重要意義。在職業院校建筑專業的教學中,不可避免地要學習一些復雜的理論并繪制建筑圖,職業院校的學生由于其文化學習的基礎問題,在這些方面的學習會有一定困難,此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向學生深入淺出地展示具體的建筑理論,借助信息技術的圖片和視頻演示功能對學生進行更詳盡的講解,對學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識非常有幫助,這也十分有利于建筑專業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信息技術運用于建筑專業教學的措施
1.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興趣
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非常有效的。在職業院校的建筑專業教育中,所教內容的難度對于學生來說較大。因此,學生學習過程中除過必備的學習能力外,還需要對建筑專業產生濃厚的興趣,這也是學生的專業能力進一步提高的保障。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逐步培養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師在進行專業課講解前,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一段視頻,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適當利用信息技術對教學內容中復雜的知識進行簡單化的演示,以使學生對所學知識與全面具體的把握,增強其在學習中的自信心,這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非常有幫助。學生只有對所學內容具備一定興趣,才能有效落實學習過程中的具體步驟,進而才能實現學習效果的改進。
2.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方式傳統的教學方式
在今天已經不太適用,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方式在不斷更新,教師也要相應的進行教學方式的創新。將信息技術與建筑專業教學的結合就實現了教學方式的革新,這對活躍課堂氣氛,改善教學質量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教師在建筑專業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可以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對其進行發散式的思考極為有利,也有利于促進學生在課堂上積極進行不同想法的交流,這就使得原本沉悶的課堂氣氛變得活躍起來。職業院校的學生往往存在學習動力不足的情況,新型的教學方式可以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會有所增強。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進,積極地將信息技術融入建筑專業的教學中,有利于建筑專業教學質量的提高。
3.合理把握信息技術應用程度
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時,要注意規避信息技術使用不當帶來的負面影響。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要正確看待信息技術的作用,其只是課堂教學的一種輔助方式,不能將其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手段,忽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職業院校建筑專業的教學中,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切實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這也是教師教學中的重點部分。如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對某一建筑風格進行提綱挈領式的介紹,通過圖片和視頻增強學生的感性認知,讓學生對其有所了解并具備一定興趣,進而使學生進行具體的自主探究。教師在教學中要合理把握好信息技術的應用程度,這也是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小結
我國建筑學專業的教育模式一直突出類型設計實踐,采用由循序漸進、從簡到繁的實踐教學方法。雖然學生可以通過學習對建筑設計方法有大致掌握,但是從專業素質以及應用能力來看,課程設置上存在突出問題。設置課程的教學對象從橫向和縱向都應當進行覆蓋,如“建筑法規”面向建筑學專業本科生,“智能化建筑導論”面向建筑系碩士生,“現代建筑技術科學導引”面向建筑系博士生,“結構概念與體系”面向建筑學專業與結構工程專業本科生,“景觀生態學”面向藝術設計專業本科生等。
(一)重視設計,忽略技術
目前許多高校的建筑學專業課程設置中,仍然將設計課程與技術課程割裂開來,使得技術類課程相對建筑學專業成為獨立的學科。技術類課程缺少與設計教學的互動,在總體教學組織上缺少統籌規劃。設計課程專業學習僅僅對建筑的美學、空間利用、形式結構、色彩等方面進行考慮,卻忽略了建筑技術,導致課程枯燥。一般來說,注重學生創意能力的培養,根據不同的設計原理,教師會布置相關設計題目。而同步開設的建筑技術類課程主要包括建筑結構與構造、建筑物理與設備等方面,其知識點繁多且復雜,技術性強,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發揮能動性小。在設計課程的對比下,建筑技術類課程更顯得乏味。同時在課程安排上,教師也會側重繪圖技巧,導致學生精力大多用在繪制圖表上,而對常用的建筑技術知識不求甚解,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課程體系渙散
從教學計劃中的課程體系來看,主要矛盾體現在課程體系渙散、聯系性不強。建筑技術與建筑設計相對獨立,部分建筑技術課程過分強調自身課程體系的獨立性,造成技術被作為單獨學科講授,導致設計課程出現功能認識與形式模仿的狀況。學生無法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導致綜合技能掌握更加薄弱。建筑技術類課程教學內容實用性不明顯,采用循序漸進方式進行課程設計,所以低年級學生的設計題目及設計建筑技術問題比較簡單,學生在設計構思時對建筑的美學、空間利用、形式結構興趣濃厚,但對技術類的問題考慮甚少。另外由于接觸的建筑技術問題比較簡單,所以學生在設計中不會考慮建筑技術對設計的合理性影響,導致學生錯誤的認為建筑設計主要是解決好建筑功能問題、建筑形象問題,而不會考慮技術類問題。
二、建筑學專業建筑技術類課程教學改革
(一)加強技術類課程的設計比重,強調實踐性教學模式
傳統的建筑技術類課程,大多都是以教師課堂講解為主,學生對技術類課堂教學的反應多為枯燥、難以理解,并且技術類課程中涉及的公式繁多、知識復雜、量大,同時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缺乏,課堂氣氛沉悶,使得教學與實際差距甚大,教學質量難以提高。工程實踐中的技術設計是建筑專業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但大學課程中卻沒有一門系統的、綜合的技術設計課程,學生只能憑自己摸索獲得不完整的知識。應改革建筑技術類課程的教學方式,壓縮、精簡理論部分教學內容,加強技術類課程的設計比重,如建筑構造課程由兩個學期的構造1課程、建筑構造2課程,可調整為理論課程與建筑構造設計課程,前者以講解為主,后者以設計為主。提高建筑技術課程的教學效果,可以將教材內容以專題課形式進行講解實踐。將課堂教學部分分為課堂理論部分與實踐性教學兩部分,在課堂上根據教學內容將兩部分進行穿插講解,實現重要理論技術與實踐在課堂上同時進行,并非傳統教育模式下的課堂講解后再進行實踐。這種教學方式能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學以致用能力,提高教學質量。針對建筑技術類教學中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可從幾方面入手:(1)現場教學,現場教學具有靈活性,技術課堂講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利用課堂實踐,帶領學生到學校周邊工地進行現場教學,增強學生的感官認識。另外教師也可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對校園周圍建筑進行實踐調研,并對調研結果在課堂進行分析,創造良好的教學氣氛,同時增強建筑技術類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中主動探索。(2)要求學生運用建筑技術知識,繪制技術設計分析圖,查找自己的設計方案是否存在不合理性。這一教學方法的實施,首先要教師先了解學生有做過哪些類型設計,選取學生做過的設計作品,然后根據技術教學進程,讓學生從建筑技術角度分析自己的方案是否設計合理,在課堂上進行討論。這樣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對建筑技術課程興趣增強,大大的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主動性。(3)運用典型案例教學。典型案例教學可以讓學生直接了解到在方案設計中所忽略了的建筑技術問題。因為學生在學校學習階段所接觸的設計題目,涉及的建筑技術問題一般比較簡單,教師可以找一些建筑技術比較復雜的實際工程案例,在課堂上進行剖析,讓學生能夠充分的認識到建筑技術設計的重要性,并能在今后的方案設計中充分考慮建筑技術問題。
(二)將建筑技術與建筑設計課程進行優化整合
建筑學專業美術教育的目標就是把更好的服務提供給學生,為其從事建筑設計打下堅實的美術基礎,技能傳授和理性歸納是其注重的對象,而知識傳授和感性描述往往被忽視;而在美術專業美術教育中,更加注重對象精神性內涵的挖掘,注重對個人情感的釋放。而建筑學專業美術教育在當前培養建筑學專業人才方面,應改變傳統的狹義誤區,注重把學生的知識面向更加廣博的方面拓展,強調學生基本功的扎實程度,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備對國際競爭的參與能力。為此,改革建筑學專業美術基礎教學極具必要性,而且也是當務之急。
二、美術基礎教學的現狀及改革措施
(一)素描教學
就建筑美術課程來看,最為基礎的課程就是素描課,對學生觀察和寫生以及空間想象等能力的培養是其目的所在。就總課時來看,建筑學素描課要遠遠少于美術專業,學生美術基礎幾乎就是沒有,而且具有薄弱的造型能力。在教學大綱中一般都是在大一設置建筑學專業素描課程,從建筑素描總體教學課時來看并不多,而且在安排教學上還存在分散狀況,學生對素描技法和表現形式的掌握很難在短期內實現。因此在素描教學上,要求目的性與針對性較強就顯得極為必要,這樣有利于學生對素描的表現技法進一步的明確,掌握物體形體的結構規律,加深學生對形體的認識與理解。在實踐中體會到:①在安排教學時,應結合學生的現有基礎,遵循由淺入深和由易到難的循序漸進規律;②選擇教學內容應開始于簡單的訓練靜物形體結構寫生,逐漸過渡到大量訓練建筑空間風景寫生;③結合臨摹和寫生應是教學方法采用的方式,從而能夠與學生的基礎和專業需要相適應,為教學效果獲得良好奠定基礎。結合自身的經驗認為建筑學素描基礎教學應以學科特點為出發點,把設計類的素描作為重點,設計類素描與結構素描相仿,對物體的結構形態進行研究是結構素描的主要內容,這有利于對學生設計思維進行拓展,推動其想象能力的活躍,有利于推動學生形象思維和創作意識的培養。結構素描有利于推動學生一般造型能力的培養,加強學生對形式美規律的認識訓練,推動學生對物體形態和構造相關的比例尺度進行研究,強化物體的視覺效果,該設計素描較為理想。結構素描在建筑和城市規劃以及室內外裝飾等設計方面應用廣泛。
(二)色彩教學
水彩畫通過水對透明顏料進行調配,進而運用其繪成的繪畫,繪畫的藝術效果具有透明和流暢,以及輕快和滋潤特征。在沒有開展系統訓練色彩前,學生練習的水彩渲染也極為簡單。從教學實踐得知,大多數同學在訓練過程中對繪畫技巧過度強調,致使對水彩的色彩變化等因素很難掌握。對水彩畫技法過度追求往往使學生忽視基本色彩理論知識,致使在建筑表現與專業設計課上不利于掌握搭配顏色技巧,出現不協調的色彩冷暖關系等。而學生比較容易掌握水粉畫作畫工具,顏料具有較強的覆蓋性,修改起來很容易等特點,表現力也較強,初學者掌握起來更容易些,所以一般情況下水粉畫色彩訓練常常被安排在第一學期色彩訓練中。通過水粉畫的練習對學生的色彩進行培養,學生首先在對解色彩意義進行充分的理解后,逐步開始學習水彩畫。
(三)加強速寫訓練,快速提高學生造型能力
速寫實質是學生學習繪畫的最簡化形式,是對物體造型綜合表現的繪畫方法,對于一個設計師而言,在對建筑進行觀察和記錄以及藝術構思表現方面,它屬于主要方式,是對感性知識進行有效獲得的藝術手段,也是原始資料積累的最佳途徑。在素描教學的全過程中,應把結合素描與速寫的學習始終貫穿于學生學習美術課程中。講授理論,對線條進行學習應是速寫教學的開端,由于課時不多,而速寫的學習和練習需要的時間卻很多,因此速寫教學在大一、大二的安排上,要求學生必須在訓練方面花費大量課余時間,教師在課堂中主要運用對學生作業進行查看的形式,把學生的優缺點找出來,盡力做到每次的練習都有新的進展,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
(四)創新能力培養
傳統觀念認為,針對建筑學專業與城市規劃專業進行的基礎美術訓練,也就是我們說的建筑美術課程,只要能讓學生掌握下一階段的專業課教學提供基礎的繪畫能力和欣賞能力,即具備基本的美術素養,就可以了。這恰恰是一種認識的誤區,一直以來,我們沒能注重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和更具前瞻性國際視野、宏觀的設計思維理念。此為建筑美術教學現存的突出問題。我們的建筑美術課程正是一門培養和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意識,鍛煉學生深刻的感知能力,提高其修養并且與建筑的專業課程(也包括城市規劃的專業課程)緊密銜接的基礎課程。在著重培養學生造型基礎、色彩觀察能力和技術性表達的同時,還應該對學生的個性化品質培養給予足夠的重視。通常認為建筑美術,可以不考慮設計創意和設計觀念的培養,認為那是以后建筑專業和規劃專業教學方法中去面對和解決的事情,不在美術基礎教學的討論范圍中。但實際上我們從歷屆學生的培養過程中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必須在基礎階段就通過教學方法來解決學生的創意習慣養成和觀念意識植入的問題。這一點特別重要。
三、結語
本課程以建筑施工技術職業能力目標為核心,以建筑工程施工工作過程為主線、以實踐項目為起點,通過實際工作任務、典型案例或虛擬項目創設工作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職業氛圍,在動手實踐中,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提高工作能力。在工作過程導向課程開發過程中,本課程內容選擇土方工程、鋼筋混凝土工程、砌筑工程、結構安裝工程、防水工程、裝飾工程、建筑節能工程等典型的工作任務進行歸納,按照由簡單到復雜的認知規律,以實踐項目的作業程序安排教學計劃。本課程總課時為72課時,4.5個學分,計劃16課時為課外學時,由學生課外自主完成相關任務。
2《建筑施工技術》課程標準框架和內容
2.1課程標準的基本構架
課程標準是課程教學過程的基本規范和要求,是教學管理和課程評價的依據,是教材編寫、教學實施和考核的依據。包括以下六個方面:①課程定位。②課程教學目標。③課程教學內容。④考核方式與標準。⑤課程教學資源及使用要求。⑥課程實施建議及其它說明。
2.2《建筑施工技術》課程標準內容
2.2.1課程定位。
《建筑施工技術》課程是建筑工程專業的中層分立課程,具有綜合性、實踐性強的特點,主要培養面向建筑施工企業從事建筑工程施工工作的施工人員。在建筑工程施工工作過程中,能勝任施工員的崗位工作任務的能力,即要掌握建筑施工技術的基本原理、施工工藝流程、施工規范、技術標準,同時具有施工管理方面的管理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等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該課程是學生學習了《建筑構造》、《建筑結構》、《建筑材料》、《建筑工程測量》等課程后的一門專業課程,后續課程還有《建筑施工組織設計》、《建筑工程管理》等課程。
2.2.2課程目標。
本課程按照實際的工作過程,設置13個學習情境,分別是土方工程施工方案的編制、砌體工程施工方案的編制、鋼筋工程施工方案的編制、模板工程施工方案的編制、混凝土工程施工方案的編制、腳手架工程施工方案的編制、防水工程施工方案的編制、裝飾工程施工方案的編制、結構安裝工程施工方案的編制、五個不同項目垂直運輸設備的選擇方案、樁基礎工程施工方案的編制、后張法預應力施工、保溫工程施工方案的編制。其中土方工程施工、鋼筋混凝土工程施工為兩個最主要的學習情境,是課程的核心部分,主要包含土方開挖、基坑降水、基坑支護、土方回填、鋼筋工程、模板工程、混凝土工程等內容,分解成若干的任務,每個工作任務都按照相應建筑施工規范和標準進行。具體目標如下:①能力目標:a能識讀勘察報告、施工圖紙、施工合同等施工文件;b能記錄施工現場的質量、安全方面資料;c能對進場建筑材料進行驗收并將部分材料送到測試中心檢測;d能計算施工現場土方工程量,要能進行典型大梁鋼筋翻樣;e能對施工質量進行指導、檢查驗收,對施工現場的安全措施進行指導、檢查;f能根據施工文件與國家施工規范、標準、操作規程編制施工技術方案;g能組織整個項目在施工現場的施工管理。②知識目標(部分內容):a了解施工前準備工作,包括立項、規劃、征地拆遷、斟察設計、招標投標、施工許可及施工工地周圍環境。b針對基坑開挖項目,掌握控制地下水位、穩定邊坡的方法和支護結構的設計方法。c掌握地基處理方法,了解鋼筋混凝土預制樁的預制、儲運和吊裝流程,以及錘擊法、砌磚等技術要領。d掌握預應力混凝土工程特點和施工要領;熟悉先張法、后張法的操作程序和預應力值的建立傳遞的原理,熟知建立張拉程序的依據和放張標準;了解預應力筋張拉的臺座,錨(夾)具、張拉機具的構造及使用方法。e了解土木施工中常用的起重機械;掌握混凝土結構構件的制作和儲運程序及其安裝工藝。f了解常用腳手架的構造和設計方法;了解腳手架使用安全技術。g熟悉卷材防水屋面構造和各層作用;掌握卷材防水屋面、涂膜防水屋面和剛性防水屋面的施工要領;了解地下工程防水方案,卷材防水層、水泥砂漿防水層、冷膠料防水屋面的構造、性能和做法;了解瀝青膠、冷底子油和冷膠料的配制。掌握普通防水混凝土的配制及施工要點。h了解抹灰的分類、組成、作用和做法;掌握裝飾抹灰面層的常用做法;了解油漆和涂料的種類及性能,了解油漆的施工要點;了解幕墻及金屬飾面。i了解土方工程、砌體工程、混凝土工程冬雨施工施工方法。j掌握建筑施工技術中部分的英文專業詞匯。③素質目標:a具備自我學習不斷提高的能力;b具備與人協作相互交流的能力;c具備對施工現場出現問題后應急解決問題的初步能力;d具備科學嚴謹的工作態度,不弄虛作假;e具備廉潔奉公的職業道德。
2.2.3考核方式與標準。
①采用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結合的考核模式,改進考評標準,在考核內容中增加實踐項目。②評定成績時,要綜合考慮學生的課堂表現、作業完成率、日常抽查結果、匯報、答辯和考試情況,以便做出客觀判斷。③重點考核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對問題的處理能力,適當鼓勵運用創新思維處理實際問題的學生。④考核要重視學生的學習態度、團隊合作能力、溝通能力的評價。⑤本課程的考核分為理論考核與實際操作(練習)、成果考核,分別占有60%、40%,其中綜合考核包含上課紀律、考勤、學習態度、日常工作等。
2.2.4課程教學資源。
結合課程教學內容,充分利用實訓資源,實現崗位資格證與職業標準對接,充分運用專業群資源庫中與課程相關的學習資源、企業案例資源、標準規范等行業技術資料。①注重教學課件、微課的開發,拓展教學資源。②常用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借助多媒體設備開發電子教案,直觀地展示實踐操作過程,使得專業知識不再晦澀難懂,提高學生的領悟能力。筆者建議,應該將常用課程內容納入電子教案開發范疇,構建多媒體信息資源庫,促進多媒體資源共享,從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③積極推進網絡課程的開發和利用。基于教育數字圖書館、電子論壇、教學網站、電子期刊等主流平臺,全方位開發網絡課程,實現教學手段多元化,改變“教與學”單一化的信息傳播途徑,實現教學資源雙向傳遞,增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④產學研合作開發課程資源。充分利用各企業的資源,進行校企合作,不斷更新課程教學內容。⑤積極開拓課后教學環節,將課程教學組織與管理納入到教學資源建設中。
2.2.5課程實施建議及其它說明
①教學建議。主講教師應對本課程的內容能夠整體把握,在課前應對教授的學生做提前調研分析,掌握學情,做到心中有數,精心組織教學內容,科學設計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體現教與學的溝通與和諧,實現課程教學目標。②教學方法。通過對本課程特點和與工作崗位任務分析,根據本課程的特點,建議以行動導向方式為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的靈活方式,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學習知識、掌握技術、訓練技能過程中始終明確學習的目標,將工作流程融入教學流程,通過采用案例、項目任務等方式,提高職業關鍵能力。
3結語
關鍵詞:BIM技術,人才培養模式,考核評價機制,職業能力
近年來,隨著數字信息化技術在各個領域飛速發展,建筑業信息化是建筑業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筑業轉變發展方式、提質增效、節能減排的必然要求。BIM技術作為新常態下一種新興技術正在悄然改變著建筑業的發展模式,由BIM技術引發的建筑業新變革正在顯現。高職院校如何將BIM技術融入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是順應當前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是高職院校轉型發展的具體表現,是推動我國建筑行業蓬勃有序、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
1BIM的概念BIM
(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它是指在建設工程項目的全壽命周期包括項目決策、實施、使用階段全部應用或其中某個階段應用5D(三維實體+時間+造價)信息技術,進行系統設計、協同施工、虛擬建造、工程量計算、造價管理、設施運行維護的技術和管理手段。運用BIM技術,可提前預知可能延誤的工期和造價浪費的設計隱患,進而最大限度的減少造價浪費和避免工期延誤,應用BIM對建設工程項目進行精細信息化管理,可為建筑業提質增效、節能減排創造有利條件,避免資源浪費,從而可大幅度提升建設工程項目的效益。
2推進BIM的相關政策
2011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11~2015年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綱要》,將BIM技術列為“十二五”重點推廣技術;2015年7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推進建筑信息模型應用的指導意見》,分別從建設、勘察、設計、施工、工程承包、運營維護單位方面推進BIM技術,并制定了發展目標,即到2020年年末,建筑行業甲級資質、一級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業應掌握并實現BIM技術、企業管理系統及其他信息技術一體化集成應用;到2020年年末,以國有資金投資為主的大中型新立項建筑、申報綠色建筑的新立項公共建筑和新立項綠色生態示范小區,其中勘察設計、施工、運營維護方面,集成應用BIM技術的項目比率必須達到90%。除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各級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應結合實際,積極制定出關于BIM技術應用配套激勵政策和措施。2014年10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出臺《關于在上海市推進建筑信息模型技術應用的指導意見》。隨后,北京、天津、陜西、遼寧、黑龍江、山東、重慶、浙江、福建、深圳、廣東也相繼出臺了BIM技術應用推廣政策與標準。BIM將繼建筑行業甩圖板應用CAD制圖后又一次革命性生產力技術改革,將成為建筑業企業核心競爭力之一,將成為建筑業企業項目精細化、集約化、信息化管理不可或缺的技術支撐,成為企業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
3實現BIM應用人才培養的模式
3.1修訂人才培養方案
隨著建筑行業信息化的迅猛發展,高職建筑類院校原有的課程體系、教材已不能適應建筑業信息化的發展,為了培養出適應現代建筑行業的BIM應用技術人才,高職院校應積極進行市場調研并進行分析,重新對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定位,對課程進行合理優化,重新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并將BIM技術納入人才培養體系。
3.2建立健全BIM考核評價機制
為培養出與建筑行業信息化發展相結合的BIM應用人才,可積極探索出并制定BIM技術考核評價機制,這樣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上課教師便于采取相關措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3.3加強BIM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
實習實訓作為高職院校體系的核心內容,它主要用于突出辦學特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核心。加強BIM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更有利于高職院校對BIM人才的培養。
3.4提高專職教師的職業能力
教育教學的改革構想,須有好的專業教師來實現。高職院校須不斷提升教師的職業能力,積極組織教師參加BIM技術相關知識培訓、講座等,同時也要做好師資隊伍建設工作。
3.5將BIM技術應用融合到課程、畢業設計
課程、畢業設計在高校教學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上課的過程中會涉及到較多的課程要素,而畢業設計又是高職院校教學過程的最后實踐教學環節,通過課程以及畢業設計,可以使學生專業綜合能力得到提升,那么可以將BIM技術與課程、畢業設計相融合,通過BIM技術,使學生不僅具備了扎實的專業基本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4結語
目前,高職院校將BIM技術運用于人才培養模式還處在探索階段,還存在諸多問題。
本文系統性地闡述了BIM的概念、BIM技術的相關政策及高職院校BIM應用人才培養模式,提出BIM教學改革的方法和建議,希望能為高職院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BIM應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供參考。
作者:任 寧 徐龍輝 單位:湖南有色金屬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邱蘭.BIM大背景下高職院校土建類專業教學改革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6(28):168-169.
[2]武斌.BIM技術導向下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6(12):38-40.
[3]何關培.“BIM”究竟是什么?[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術,2010(3):5-7.
關鍵詞:高職高專;建筑裝飾工程技術;教學改革
建筑裝飾行業(以下簡稱行業)經過近30年的快速發展,雖然已逐漸走向成熟,但區域發展特殊性較為明顯,結合海南情況,具有接項目訂單能力,獨立設計能力,施工管理能力的人才成為大部分建筑裝飾公司需求的主要人力資源。在“工業革命4.0”與“互聯網+”大背景下,隨著全國裝飾行業整體結構逐漸發展,未來海南建筑裝飾行業將從勞動密集型逐步轉向專業化、精細化、工廠化。海南裝飾公司也逐步向“一站式”大規模平臺方向發展。這些都要求高職高專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以下簡稱建筑裝飾專業)教育與時俱進,進行系統合理的教學改革。
一、建筑裝飾專業主要課程內容及特點
建筑裝飾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設置應該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具備能力設定。通過海南裝飾企業的走訪調查和對我院(海南工商職業學院)本專業畢業生的追蹤調查,我們對海南省裝飾行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礎上修訂了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堅持“以行業為依托、職業為特色、能力為本位、質量為準則”的先進教育理念,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的發展道路,主動適應建筑業發展的需求。實際工作流程制定理論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素質教育體系三體系互交互融的特色教學體系。結合行業需求培養掌握建筑裝飾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會設計、能預算(決算)、懂施工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課程內容包括美術基礎課,裝飾制圖與識圖,CAD制圖,建筑裝飾材料,手繪效果圖表現技法,室內設計與實訓,三維制圖軟件與PS,裝飾工程概預算,裝飾工程施工,裝飾工程施工組織與管理等專業課程。開設課程依據是從事建筑裝飾工程的設計、預算、施工、監理等建筑裝飾工程工作和建筑裝飾公司管理工作,適應當前建筑業發展的需要。我院建筑裝飾專業設置偏重于裝飾工程施工組織與管理,從事工作認真,做事嚴謹的態度。同時也注意培養學生的室內空間設計思維能力、表達能力、材料運用與制圖能力,加大電腦制圖學習的力度,幫助畢業生實習期間就可以快速進入工作狀態,在就業壓力與日俱增的行業中站穩腳跟。
二、建筑裝飾專業教學存在問題
由于行業特點決定了裝飾專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建筑裝飾專業涉及的課程門類多而雜,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習時間短,學生三年級上學期又要提前實習以免錯過就業時機,所以現今的高職高專學生學習時間不足5個學期。加上體育、英語、數學等公共基礎課程占用的課時,專業課時間不足4個學期,公共基礎課要先上完,專業課時間開設相對晚。建筑裝飾專業涉及的各個門類的課程,理論知識難懂難記,通過對畢業學生的追蹤調查了解到:畢業生在企業通過實際工作學習的知識又快又扎實,有些知識他們自己也知道在學校老師講過但是當時學不明白,有些知識甚至不知道老師講沒講過。這些案例證實在校期間所有理論教學都需要結合實踐教學學習才能得到較好的效果,從設計理念學習到戶型設計圖繪制,裝飾材料與家具的選用,結合實際案例設計與闡述設計理念,再到給出相應造價預算,在預算范圍內施工與監理,施工時裝飾材料購買與進場,施工人員組織與管理,最后完成施工后的決算與竣工圖繪制,無不需要實踐教學的加強。
三、建筑裝飾專業教學改革措施
為了適應未來海南建筑裝飾行業人才需求,建筑裝飾專業需要對現有的教學進行系統的改革。筆者認為可以從幾個方面進行:1、改進人才培養方案,科學設置課程,根據課程內容多少重要程度增加和減少課時數,不用一定安排1個學期結束,有些課程可以安排2個學期上,鞏固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對于拓展知識,可以減少課時數,安排在臨近實習時上。課程安排要反復進行企業調研,主動獲得用人單位的反饋,與多家合作企業一起研究人才培養方案。確保培養的人才能用,好用。2、選用新版國家規劃教材,因為很多裝飾材料和裝飾工藝都隨時間被取代或者更新換代了,有條件可以組織師資力量與企業合作編寫更為適合的教材。3、挺高學習興趣,增加實踐教學時間,增加多媒體直觀展現和動畫、音視頻展現。4、細分崗位教學,因材施教,根據學生自身和認知特點提供單獨的培養方案,適應未來分工越來越細的崗位。同時訓練學生自學能力。課堂沒有的內容但必要學的知識要布置任務和考核。5、頂崗實習與畢業設計,要建立校企合作機制和平臺,切實管理好頂崗實習期間的學生的學習情況,不能放任自流。要把畢業設計在頂崗實習與企業工作內容融合,做到可查可控可評定。畢業設計就是頂崗實習的工作匯報。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教學改革應該結合國家發展戰略,行業發展方向,求真務實,解放思想,學校、行業專家和企業通力合作,一同培養適應行業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作者:羅石 單位:海南工商職業學院建筑工程系
參考文獻:
[1]朱彥廷.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教學改革[J].遼寧高職學報,2015(17)
關鍵詞:“產學”一體化教學模式;畢業設計;教學改革
1問題的提出
畢業設計是高職建筑設計技術專業最后一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教學環節,是適應當前社會需求,培養學生畢業后從事建筑設計、建筑管理等方面的一線工作。雖然畢業設計在高職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畢業設計教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在最近幾年中,在高職類建筑設計畢業設計教學環節時產生了諸多問題。
1.1學生畢業設計意識淡薄
因為社會就業的壓力,一些學生在畢業設計時敷衍了事,投入時間遠不夠,設計成果利用網絡下載拼湊而成。此外,還有一部分學生認為畢業設計課程不再有新穎的知識可學,不如到校外的建筑設計院去學的想法,等到相關建筑頂崗實習和畢業設計時,他們對畢業設計又缺乏進一步思考、探索,對自身缺乏更高的追求,于是整個畢業教學就趨于一種表面形式,管理混亂、松散。所有的這些反映在設計成果上與預期教學目標相去甚遠,畢業生專業培養目標大大打了折扣。
1.2教材滯后
我院建筑系建筑設計技術專業建筑設計自編教材,已經啟用了十多年,一直沒有對教材內容進行修改,近幾年,很多建筑設計規范都做了相應的修改與調整,這就使得知識跟不上行業發展;另外,教材對有關建筑法律、建筑規范教學內容的明顯缺陷。
1.3畢業設計選題與工程實踐脫節
在畢業設計選題設置不夠合理,選題與建筑實踐脫節,簡單重復昨天的故事,一個題目作幾屆,多年一貫制,未重視因材施教,未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放飛學生的思路,不能很好地和學生的就業方向相結合,這樣做嚴重地阻礙了學生的個性發展,約束了學生創作激情,促使學生消極應對畢業設計。
1.4指導形式單一、教師力量薄弱
指導形式單一,都是校內實踐經驗相對缺乏的教師擔任畢業設計指導,畢業設計教學與工程實踐脫節。在高等職業院校難覓有豐富實踐經驗、高水平、高學歷的設計人才,難以形成有效的畢業設計指導梯隊。
1.5畢業設計成果評價體系不清晰
在畢業設計最后考核既沒有相應標準,成績評定又不能完全做到公正、客觀、合理、科學。對未能達到畢業設計教學要求的學生降低要求,都給予“放水”,對學生畢業設計成績的評價持寬容的態度,從而使畢業設計質量達不到預期效果。
1.6畢業答辯缺導向性
答辯時應對學生沒有向導性,學生不能很清楚、準確、有效、富有邏輯性地表達自己的設計思想、對自己畢業設計過程的設計思路未能進行卓有成效地梳理,答辯時成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一種機械、被動地一問一答的尷尬模式。這樣的教學成果僅是讓學生簡單、初步地了解了整個建筑設計階段的過程,卻與建筑設計院實際工程的建筑設計要求具有很大的差距,致使一些學生臨畢業時對建筑施工圖尤其是其它專業的圖紙識讀能力很差,距離高職教育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相差甚遠。
2解決問題———教學改革
在畢業設計中涌現的問題,迫使對畢業設計的教學進行探索和改革,提出“產學”一體化畢業設計教學模式,即將畢業設計教學與實際工程相結合,加強理論在實踐中的運用,打破傳統單一的師生互動模式,轉換為與業主、合作單位、相關職能部門等多方共同參與設計的教學模式,在真實的設計過程中,增強學生創新和實際操作能力,強化專業技能,培養團隊協作精神,使畢業生符合市場需求,夯實進入建筑師崗位基礎。
2.1畢業設計教學內容市場化
畢業設計教學內容順應市場要求,符合建筑發展趨勢,將最新、最前沿的學科知識、建筑規范、法規引入課堂,反映前沿動態,跟上本專業領域的發展水平,使畢業生一畢業進入市場就能無縫對接建筑設計崗位,較快進入建筑崗位角色。
2.2畢業設計選題真實化、工程化
對畢業設計選題進行改革,打破學生按假定任務書設計的相對靜態的傳統教學模式。畢業設計選題采用真實、具體工程項目,即“真題真做”方式,與建筑設計院聯合,豐富畢業設計選題,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尊崇學生建筑夢想憧憬,為學生留有足夠的設計發揮空間,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與視野,培養首創精神、提高創新意識,體驗真實工程的工作步驟,積聚從實踐中得到的知識或技能經驗,達到畢業設計教學目標。
2.3“雙師制”和“邀約制”教學模式合作化
畢業設計中積極實施“雙師制”和“邀約制”教學模式。,聘請校外建筑設計院有實踐經驗的建筑師與我校校內教師一同參與畢業設計教學的合作模式,充分發揮他們實際工程經驗的優勢,提高畢業生實踐運用能力,此外,邀請業主(建設單位)共同參與設計,使畢業設計過程教學中業主(建設單位)、建筑院建筑師、校內教師、其它相關專業等多方參與,在“真題真做”的畢業設計中,使學生能在畢業設計過程中完成崗前的職業培訓,實現從學生到建筑院設計人員的實踐能力轉換,培養與崗位零距離對接的能力,滿足企業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1]。
2.4畢業設計評價體系標準化
為激活畢業生學習能動性,提高教學質量,充實學生專業知識、完善專業技能,營造科研生產實踐的良性發展,配合“產學”教學模式,結合實際工程,對畢業設計成果的評價體系進行改革,建立客觀、公正、合理、具有明確導向性的評價體系,對畢業設計成果采用定性描述、定階段與定量測評相結合,使評價具有可比性及可操作性;將校外專家、用人單位的評價納入評價體系,使評價主體具有廣泛性與多元性。
2.5畢業設計答辯規范化
畢業答辯是畢業設計過程中最后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畢業設計答辯在畢業設計中扮演重要的引導和促進作用。這一環節,我們采取實際工程中的建筑評審會模式,學生自己制作畢業設計PPT演示文件向評審專家答辯組匯報(由專業教師、專業負責人和建筑設計院專家組成),以促使學生能更加敏捷、綜合、系統地處理問題,訓練學生口頭表達自己設計思想的能力,加快學生適應工作崗位。通過答辯可以了解學生駕馭專業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畢業設計成果質量。在考核學生畢業設計成果時,堅持標準,以設計圖為依據,盡量體現學生真實的設計水平。對于部分學生未完成畢業設計,或有原則性錯誤,或畢業設計成果不完整,答辯時概念性錯誤較多者,學校都要嚴格執行成績評定標準。
3結語
“產學”一體化教學模式,相當程度上鼓舞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了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開拓學校與企業間聯合辦學的新思路。與以往內容單一的畢業設計教學相比較,“產學”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探索,對我院建筑系是一次大膽且創新的教學改革,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改革成果初見成效,對未來畢業設計新模式的開拓創新具有積極的示范作用。
作者:萬莉 彭敏 單位:江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建筑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