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2 14:22:19
序論:在您撰寫網絡心理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大學生癡迷網絡的不良影響
(一)癡迷網絡對大學生生理的影響
癡迷網絡的學生作息時間處于無序狀態,早上從下午兩點開始,白天睡覺,晚上“上網”。由于長時間地坐在電腦前缺乏運動,會造成人體植物神經紊亂,本畢業論文由整理提供體內激素水平失衡,使免疫功能降低,引發緊張性頭疼、情緒焦慮、憂郁、低落、頭昏眼花、雙手顫抖、疲乏無力、食欲不振等。這些問題均可嚴重妨礙他們身體的健康成長,學習和生活興趣減少,與現實疏遠,為人冷漠,缺乏時間感。
(二)癡迷網絡對大學生心理的影響
癡迷網絡使大學生孤獨感增加,人格異化,情緒抑郁,人際交往缺失。現實生活中,癡迷網絡的大學生情緒波動較大,容易發怒,產生自卑、抑郁等心理癥狀,對社會和他人缺少愛心。對社會和學校中的不良行為,漠然視之,道德標準下降。網絡迷戀會使大學生的人格發生明顯改變,變得自私、怯懦、自卑,失去朋友和家長的信任。
(三)癡迷網絡對大學生行為的影響
癡迷網絡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減退,影響人際關系。由于實際鍛煉的機會減少,一些大學生不善于宏觀計劃、組織指揮和協調控制,綜合應變能力欠缺。大學生通過網絡與匿名的陌生人交流時,他們會變得孤立,與真實的人際關系切斷開來。沉溺網絡直接導致大學生學習興趣喪失,學習成績下降。受網絡交往和網絡游戲的平等、無序、自由等特點的影響,大學生的道德準則和價值評判容易發生動搖和改變。長期癡迷網絡,使大學生自我控制力減弱,法律意識和角色喪失。迷戀網絡中的虛擬生活,逃避現實的競爭和壓力,喪失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標,悲觀厭世。
二、大學生癡迷網絡的原因分析
1.網絡迎合了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
大學生精力旺盛,好奇心強,思維活躍,知識豐富,頭腦敏銳,接受新事物快,人際交往意識強烈,情感日益豐富,自我獨立意識強。身心發展的特點決定了大學生群體喜歡挑戰,敢于冒險,渴望友誼與愛情,希望了解社會和融入社會,獲得成功,受到尊重。網絡滿足了想象與現實矛盾影響下的幻想、玩樂、頹廢的心理作用。網絡交往的匿名性、信息的安全性、溝通的平等性、方式的自由性、個性化的特點,適合了大學生尋求心理安慰和認同,緩解現實競爭和壓力,擴大交際范圍和層次等要求。大學生能放心的在網上與他人互動,不會有現實世界與他人交際時的陌生焦慮,也不會有面對接觸的危險與壓力,同時可以呈現自我,使得個人的自擴大。網絡的便利性與互動性使大學生能輕易地建立起新的社群關系,并置身其中,不能自拔。大學生在學校生活和學習中,內心渴望得到同學和老師的接受和尊重,實現自我的存在價值,這種渴望成為內在驅動力,又面對生活、學習的壓力時,癡迷網絡的現象極有可能發生。大學生可以從網絡中緩解現實競爭的壓力。網絡交往的匿名性使得大學生愿意通過網絡來了解他人和社會,在網絡的虛擬空間中得到認可和解脫。因此,通過網絡交友,在網上聊天,成了許多大學生沉湎于網絡的重要原因。
2.缺少家庭的溝通與監督是大學生網絡成癮的重要因素
當前我國大學生中獨生子女比較多,且絕大部分遠離父母來到異地求學。在工作生活壓力較大的今天,他們的父母可能因忙于工作和生計而忽略了與子女的情感溝通,或者因溝通困難而不去與自己的子女進行交流;有的學生從小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管教比較嚴格,當他們遠離父母后,覺得少了父母的約束,可以獨自處理自己的時間,追求一種沒有家庭監督的無拘無束的生活環境;也有一部分學生生活在家庭結構不健全的環境中,特別是單親家庭子女,由于缺乏父愛或母愛,會使其心理和性格上容易存在一定的問題,往往比較內向、孤僻、自卑。而網絡正好是一個無拘無束的虛擬環境,他們便會在網絡中尋找可歸依的群體,迷戀于網上的互動生活。
3.高校教育管理的缺失也是造成大學生癡迷網絡的原因
大學生由于壓力和競爭的加大,心理問題也日益突出。學生個性的差別與大學心理輔導體系效能發揮不好,促使大學生情感和注意力的轉移。癡迷網絡的大學生雖然已經注意到網絡過度使用,可能會對自己及社會產生某些負面影響,但大學生很難在迷戀初期就意識到它的嚴重性。同時高校缺乏對大學生進行網絡人文精神的培養。網絡的平等、自由和民主等特征并本畢業論文由整理提供沒有因為校園網的建立而充分發揮和體現,在“搶占思想教育網絡陣地”的戰斗中,卻更加突出了校園文化的主流,忽視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缺少人文精神的大學生,失去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判斷,價值觀容易發身轉變,沒有上網目標,缺乏網絡文明意識,在千變萬化的網絡交往和游戲中迷失自我。
4.社會對網絡的管理存在薄弱環節
近年來,國家多次對網絡網吧進行整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社會上很多網站都是營業性的,為了吸引更多的人點擊,勢必會“投其所好”,迎合一部分人的口味,出現一些低級庸俗的東西和不良言論,使信息的科學性、嚴肅性受到沖擊,影響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大學生癡迷網絡的應對措施
1.大學生要提高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強化自律意識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明確自己現階段的任務。大學生要培養對所學專業的熱愛,努力學習專業知識,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培養廣泛的興趣,多參加社會實踐,這樣才能把自己的注意力從消極上網轉移到積極的現實生活中來,用其他愛好和休閑娛樂方式來沖淡網絡的誘惑,養成良好的網上生活習慣。
2.高校要加強對癡迷網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為大學生營造一個良好、健康的成才環境
癡迷網絡的大學生絕大多數是學生中的“弱勢群體”:成績不好,受過挫折和打擊、不受重視、自信心不足、無成功感等,要有針對性地開展多種形式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引導他們科學、合理地使用網絡,促進自身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要為癡迷網絡的學生開設心理咨詢熱線,聘請專業心理工作者進行咨詢指導,引導他們通過心理咨詢或自我調節等方式進行一般性網絡性心理障礙治療,對于網絡成癮重癥的學生要主動及時干預,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以避免極端事件甚至惡性事件的發生。高校和教育工作者應加強培養大學生的個性品質,加強與大學生的溝通和交流,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咨詢工作,引導大學生正確使用互聯網,學會正確對待人際關系,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高校要在學生中大力開展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科技、文娛、體育和社會實踐等校園文化活動,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3.重視家庭教育,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父母與子女的親情是其他人無法替代的,家庭關系融洽,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家庭要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家長應加強與子女的交流與溝通。不僅在經濟上資助他們,在生活上關心他們,還要關心他們的思想學習、交友處事等等。另外家長也應該加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和教育水平,使自己在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等方面都能適應子女成長的需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子女生活在充滿溫暖、充滿愛的環境中,還要注意培養子女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教會他們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學習、娛樂活動,引導他們正確認識和使用網絡。。應加強對子女的監護,及時發現子女的心理問題。發現有因上網而產生的異常行為時,應及時進行教育和心理疏導。超級秘書網
4.加強網絡的法制化管理,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規范網絡市場,創造優良的網絡文化環境
要加強對電子游藝廳、網吧等場所的管理和監督,加大對違法、違規網吧的懲處力度;嚴格限制大學生的上網活動,注意網絡資源的利用與限制;加強信息的檢查與監控,保障網絡信息內容的健康,使信息交流健康、有序。政府、社會有關職能部門必須做好綜合治理工作。公安部門要加強對校園周邊環境的治理,規范網絡經營活動,加大執法力度,使“網吧”、本畢業論文由整理提供游戲室規范化,徹底防止大學生在校外網吧無節制地上網。規范電子游戲市場,創建良好的網絡社會文化環境。
參考文獻:
[1]雙傳學.網絡文化與高校德育工作.揚州大學學報,2002,(2)37-42.
【論文摘要】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在以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推動下才發展起來的教育學習理論。在網絡環境下,為了更有效地促進信息用戶認知發展,建構信息意義,我們借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創設學習環境的方法。提出了“創設信息服務情帚”和“協作與會話”兩種網絡信息服務方法。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以后的進一步發展。當今的建構主義者主張,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于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卻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我們是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建構現實,或者至少說是在解釋現實.我們個人的世界是用我們自己的頭腦構建的,由于我們的經驗以及對經驗的信念不同,于是我們對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異。
(一)基本概念
圖式,是建構主義理論一個重要概念。它是指個體對世界的知覺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動的框架或組織結構。圖式是認知結構的起點和核心,或者說是人類認識事物的基礎。因此,圖式的形成和變化是認知發展的實質,認知發展受三個過程的影響:即同化、順化和平衡。
同化,是指學習個體對刺激輸入過濾或改變的過程。也就是說個體在感受刺激時.把它們納入頭腦中原有的圖式之內,使其成為自身的一部分。
順應,是指學習者調節自己的內部結構以適應特定刺激情境的過程。當學習者遇到不能用原有圖式來同化新的刺激時,便要對原有圖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適應環境。
平衡,是指學習者個體通過自我調節機制使認知發展從一個平衡狀態向另一個平衡狀態過渡的過程。
(二)基本觀點
皮亞杰關于建構主義的基本觀點是人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的。人與環境相互作用涉及兩個基本過程:“同化”與“順應”。同化是指個體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認知結構內的過程:順應是指個體的認知結構因外部刺激的影響而發牛改變的過程。同化是認知結構數量的擴充,而順應則是認知結構性質的改變。認知個體通過同化與順應這兩種形式來達到與周圍環境的平衡。當人能用現有罔式去同化新信息時,他處于一種平衡的認知狀態;而當現有圖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時,平衡即被破壞,或修改或創造新圖式(順應)的過程就是尋找新的平衡的過程。人的認知結構就是通過同化與順應過程逐步建構起來。并在“平衡一不平衡一新的平衡”的循環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信息服務的關系
(一)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興起的原因來看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雖然在上個世紀中期就由皮杰和維果斯基奠定了基礎,但是為什么到了9O年才興起?建構主義在上個世紀9O年代興起與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第二次信息技術革命有密切的關系。由于信息技術發展可以為信息表達提供豐富的媒體元素,可以為信息展示提供一個可以超越時的信息空間。因此,我們可以把這種新興的信息技術作為建構主義所倡導的理想學習環境下的認知工具,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所以隨著以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才使建構主義理論走出心理學家的“象牙塔”,開始進入各級各類課堂,成為支持多媒體和網絡教學以及“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相整合”的重要理論基礎。從這個背景來看,我們可以認為是信息技術推動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從理論走向實踐,反過來,我們可不可以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實踐經驗用來指導信息服務呢?
(二)從情報學認知觀的角度來看
我們為了能夠清楚地揭示學習與信息服務之間的關系,這里再從認知科學的角度來分析。建構主義學習觀中有一個最核心的概念就是認知結構(皮亞杰稱為圖式),有時我們也稱它為知識結構。我們下面就分析信息與認知結構的關系。
英國信息學家布魯克斯曾提出了著名的信息與知識基本方程,以闡述信息與知識結構之間的關系,并由此給出信息的定義:“信息是能改變人們原有知識結構的那一小部分知識”。這就是說,信息對接收者的主要影響是改變其原有的認知結構。那什么是認知結構呢?“認知結構是指一種反映事物之問穩定聯系或關系的內部認知系統,或者說是一個人的全部觀念內容的組織。人的認識活動按照一定的順序形成發展成對事物結構的認識后就形成了認知結構”。布魯納認為:“人主動參加獲得知識的過程,主動對進入感官的信息進行選擇、轉換、存儲和應用。也就是說人可以積極主動地選擇知識,記憶知識和改造知識,而不是一個知識的被動的接受者”。認知學習主義認為學習只有在原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產生.不管采取的形式怎樣。個人的學習都是通過把新得到的信息和原有的認知結構聯系起來。去積極地建構新的認知結構。
從宏觀方面分析,信息對認識結構的影響和作用,存在以下三種形式。
其一:認知結構能解釋、說明的信息。當新的信息與原有的“認知結構”之問存在著一定的矛盾,但沒有根本的沖突時,要適當地改變原來“結構”中的某些部分,調檔成適當的“新結構”?,F實中人們往往窬易接受與自己原有認知結構相關的信息,并借此對自己的認知結構進行補充和更新。
其二:與認知結構毫無關系的信息。當新的信息與原有的“認知結構”之間幾乎不相關,就無法改變原來“結構”中的某些部分形成“新結構”?,F實中人們在荻得與原有知識結構無關的信息時,往往如過眼州云,習慣于保持自已原有的認知結構。
其三:認知結構不能解釋或與之相矛盾的信息。人們在獲得與臼已原有知識結構相反或相矛盾的信息時,常常面臨十分困難的選擇。一種是追根究源,否定自原有知識結構中不科學或錯誤的東西,代之以科學先進的知識,實現知識結構的一次飛躍:一種是抱殘守缺,,人去一次重要的知識糾錯更新的機會:再一種則是盲從,不加思考地全盤接受,使原有的知識結構受到極大破壞,這可能會給個人和社會帶來很大危害。
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網絡信息服務中的應用
源自認知主義,在信息技術推動下發展起來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相整合”的過程中取得了很多實踐經驗。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實踐中如何創設學習環境的方法,如“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這些支踐經驗可以為網絡環境下的信息服務提供可以借鑒的經驗。
另外我們從信息服務的角度來看,信息服務除了為信息用戶提供具體而有使用價值的信息內容外,最核心的是要激發信息用戶的情感因素,促進用戶對具體信息內容價值的認知和體驗,形成與信息所反映的事物的認知結構。網絡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和多樣化的信息資源和方便信息獲取手段。這為用戶與網絡空間交流互動以及用戶認知潛能的發揮提供了必要條什,但也由于網絡空問結構呈多維網狀結構和無限擴展性,導致用戶信息活動時面臨空前復雜的認知選擇,這必然增加對信息環境方面的認知負擔和信息超載。此如何減輕用戶認知負擔,增加用戶情感和心理體驗.提高用戶在信息服務活動中的積極性和主動忡可以借鑒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創設方法。
(一)創設“信息服務情景”
網絡信息服務環境中的“服務情境”必須有利于用戶對所需信息意義建構。從信息牛態學的觀點來看,信息用戶是信息牛態環境中認知的主體,是信息意義的建構者。信息建筑師的作用是幫助信息用戶理解信息,促進信息用戶建構意義。并不是僅僅要求信息建筑師直接向信息用戶傳遞信息。如果仍然沿用傳統的信息服務理論來指導網絡環境下的信息服務,然不合適宜。這里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信息構建理論融合的觀點出發,提出如何創設網絡環境下的“信息服務情景”。
1、多種媒體元素融合,多利-形式展示信息主題在網絡信息空問中最核心的信息表征方式是超媒體方式,可以把信息實體分割成由文本、圖形、音頻、視頻、動畫等信息單元組成的節點,按照符合用戶“聯想”的方式組織成概念間的網狀結構,靈活建立不同的通達路徑。用戶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維路線在網絡空間中較為自由地訪問有關信息,從而使用戶能夠產生一個“浸潤”感覺。這樣用戶可以在不同的情景中通達同一個概念,多種感覺通道同時作用,平行處理的信息蛀更加巨大,有利于激發并調動用戶已有的知識結構和生活經驗來選擇、探索、加工新信息,建構其意義。具體實現的手段可以采用XML作為底層技術支持。建立主題圖的方式(TOPICMAP),把具體任務或信息內容分成互相關聯的概念網絡。
2、建立隨機通達路徑。信息構建先驅Wurman先生一再強調,信息構建的一條基本原則就是使信息可訪問。在這里為創設信息服務情景需要,不僅要求信息可澇問,而且要求隨機通達。在網絡環境下,信息用戶類型多樣,知識背景各不相同,任務目的多種多樣,如何才能把從網絡“四面八方”來的用戶引導到具體的信息內容上去呢?也就是要為不同信息用戶建立不同的信息路徑,進入到相同的信息內容中去,這是信息建筑師必須考慮的問題。要實現不同路徑條件下,使信息可以訪問這一目標,最可行的辦法就是建立語義導航系統。關于如何建立語義導航可參見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張玉峰教授的論文《基于Ontology的語義導航研究》。
3、建立認知地圖。認知地圖是表征環境信息的一種認知形式,是人們通過多種手段獲得空問信息后,在大腦中形成的關于認知環境的“抽象替代物”。認知地圖對于人類存儲與使用環境信息的活動,如超媒體信息空問導航活動都十分重要,是一利1網絡信息服務情景營造的重要手段。就認知地圖內容而言,不僅包括對象的空知識,還包括對象的其他屬性,例如,可訪問性——訪問某個對象的難易程度:感知經驗——聲音、色彩等;還包括情緒注釋、評價感覺等。
4、營造語境效果。美國語言學家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認知語境(cognitiveenvironment)的概念,認為在語言交際中的語境是一個心理建構體(psychologicalconstruct),是存在于聽話者大腦中的一系列假設。用戶對外界的認識與理解是以概念的形式存儲在大腦中的。這就形成了用來處理新信息的認知語境。語境不僅包括交際時話語的上下文、對象環境等具體的語境眭j素,也包括個人的知識因素。如已知的全部實事、假設、信念以及個人的認知能力。我們從前面的分析知道信息與認知結構相互作用有三種結果,構造“if=}境效果”是指新信息與已知的已有信息相互作用,原有認知語境發生改變,產生新的認知語境。在網絡信息空間中.可以使用超媒體交互技術來建立一個信息用戶與網絡空間的雙向信息交流過程,具體來說可以采用隱喻的手段把背景信息與相關信息鏈接,建立一個本體與喻體、環境信息與目標信息之間的映射,從而達到減輕信息用戶認知負擔,促進信息理解和信息意義的構建。
(二)信息服務“協作與會話”
網絡信息服務中什么是“協作與會話”?這里指的是信息服務人員與用戶、信息建筑師與用戶以及用戶與用戶之間的交流,在整個信息服務活動過程中都始終存在。如果我們把網絡信息環境中信息用戶、信息內容、網絡信息環境看做一個信息生態系統的話,信息交互是這系統的“紐帶”,它把信息生產者(包括信息建筑師)、信息環境、信息內容與信息用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網絡環境中為了實現信息用戶理解信息,建構信息意義,信息用戶與信息環境交互(交流與會話)作用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在網絡環境下如何實現“協作與會話”?最傳統的“協作與會話”形式是參考咨詢。在網絡環境下,可以采用電子郵件、即時視頻與音頻通訊工具、還可以通過專題的服務主題論壇把信息用戶聯系在一起。在信息服務人員的組縱和引導下,信息用戶可以一起討論和交流、相互協商,通過這樣的協作信息環境,信息用戶群體思維與智慧就可以被所有的用戶共享,即整個信息用戶群體共同完成對所獲取信息意義建構.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幾位信息用戶完成意義建構。
網絡信息服務中“協作與會話”還有一種重要的形式就是“用戶界面”。用戶界面是服務交鋒時刻信息服務機構給信息用戶最直接的情感體驗。網絡環境下,信息服務人員不直接與信息用戶接觸。而是通過信息系統為中介來實現服務人員與用戶對話和交流。我們要讓用純粹技術理性構造出來的信息環境具有人性的感覺,因此“用戶界面”的作用不能忽視。用戶界面是信息呈現給用戶的方式,它既需要邏輯性來連接界面背后所隱藏的信息內容,也需要有形象性來表達信息內容。
1.1國外實踐教學現狀
國外很多高校的實踐課程,大部分依照正規的培養計劃,學生必須拿到此類學分。為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工程實習、項目設計以及科研都需要與社會實際相結合。英國的“三明治工讀”模式、德國校企合作的“雙元制”等,在實踐教學中均取得了巨大成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采取“工業實習”,學生須全體進入企業或實習單位工作半年,培養實際工作能力。美國密歇根大學一直在積極探索適合于本校特色的課程模式,以創造改革所需的客觀條件。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是世界首個開設信息安全學課程的院校,其信息安全系和國家網絡安全研究中心的規模為全世界最大。該校實行開放式教學,保證實踐效果。首先,開放師生關系,采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模式;并開放教學內容,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以教材為基礎,自己編寫“教學計劃”。其次,開放教學環境,學生可以離開課堂,到社會中進行實踐,激發學習激情,真正學到有用的技術。最后,開放教學評價,構建了民主、全面、靈活的教學體系。
1.2國內高校實踐教學體系
近年來國內的幾所較早建設信息安全專業的院校,包括武漢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通過自身的探索和基于許多原創性工作的基礎上,建立了較為初步完善的網絡信息安全實踐教學體系,并各有各的特點。
(1)武漢大學遵循“以學生為本,以教師為主導,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為出發點,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目標,按照科學研究的規律、思維、方法為主線索組織實驗教學,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與自主科研”的教學理念,建立“基礎實驗—綜合設計實驗—研究創新實驗”的三層次實踐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多種平臺,包括實訓平臺、創新提高型實驗和實習基地實戰型實踐平臺、實驗仿真平臺等。武漢大學是第一個增設信息安全本科專業的學校。
(2)北京郵電大學的實驗教學,以能力提升為中心、項目實訓為基礎、創新培育為重點。諸多實踐教學建設成果解決了體系整體連接不密切、教學目標和方式難以融合以及教學品質難以保證等問題。其中包括“一條龍式”的創新體系、“目標驅動”的人才培養模式、“多位一體”的支撐環境、“雙重并舉”的教學質量保障機制等。
(3)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實踐教學秉承“項目實踐能力強”的作風,以學科為基礎,改革為核心,人才培育為主線。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的培養貫穿始終,著力于基礎實驗、項目實踐、高新技術學習以及科技創新等方面的能力,建立開放自主的實踐教學體系,以充分訓練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
1.3南郵現有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成果
南郵注重用3個“學”(即學生、學生學習和學生發展)考查教學質量,運用項目主導、學生主體、教師指導的項目運維形式。目前以學生為中心的項目近2000項,南郵也因此擁有了國家級的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南郵設有軟件與信息安全實驗室,總面積達880平方米,現擁有10余臺高端服務器,150余臺計算機組成的局域網,多臺網絡防火墻(含千兆防火墻)和路由器,還擁有綠盟極光安全評估系統AURORA-200-CC-E、OptiView網絡分析儀、I-Security信息安全綜合實驗平臺,這些設備都緊跟當前技術主流。在教學和科研中,師生可使用多種信息安全實驗平臺。實驗教室由校方統一管理,晚上與周末沒有課程安排。實驗室除了服務于教學實驗課程(包括日常實驗、實踐教學、畢業設計環節)外,同時還開展以實驗室為基礎的相關課題研究,承擔“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教育廳自然科學基金等多個研究課題,課余時間對學生開放使用,資助優秀學生及早參與到信息安全的研究中。實驗室使用先進的管理軟件對設備進行科學管理,讓師生充分使用實驗室的設備及資源,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為社會輸送優秀人才。
2獨立學院實踐教學分析
2.1與普通本科高校的區別
由于獨立學院與普通本科高校生源不同,學生在學習熱情、積極性、自覺性和自控力等方面有欠缺。因此,在實踐教學中,必須突出其與普通高校的區別。
(1)在教學內容上,普通本科高校側重于理論研究;而獨立學院的學術性相對較弱,更側重于應用。因此在設置教學計劃、教學方式、教材、考核方式等方面,都要以學生的應用能力為重心。
(2)普通本科高校偏重于建設科研型實驗室,以提高學校的綜合名次;而獨立學院更加注重教學型實驗室??蒲袑τ讵毩W院來說,并不是不重要,它為基礎好、有學習熱情、善于思考的學生提供了更高的平臺。
(3)普通本科高校的實驗以綜合型為主;而獨立學院的實驗類型以傳統基礎實驗為主,輔以設計型、創新型實驗,激發學生參與實踐應用的熱情。
2.2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1)缺乏自身的辦學特色。辦學特色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原動力,對于獨立學院來說,更具緊迫性和重要性。獨立學院必須注意到學生和母校學生之間的差距,不能一味復制母校的教學體制。辦學定位不清、培養目標不明等問題仍有待改善。
2)未形成完善的實踐體系。在獨立學院的網絡信息安全實踐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如理論多于實踐,教學手段不靈活,實驗內容滯后,教學重心與社會需求脫節,實驗室整體規劃不合理。這些問題容易導致學生學習疲勞,難以系統地完成綜合型實驗。
3)師資力量不足,學生實驗受限制。獨立學院的經費主要來自投資方,但很多投資方往往不履行責任,導致學院師資、實驗設備實力跟不上。某些實驗設備由于價格昂貴,在實驗過程中,會限制學生的使用,使實驗缺乏靈活性和綜合性。
3獨立學院實踐教學體系建設
總體而言,獨立學院的創新實踐教學體系建設需要遵循特色性、實用性及混合性三大原則。特色性是以自身條件為依據,區別于其他院校的主要方面。實用性是指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要充分體現社會要求,并與專業發展緊密聯系?;旌闲泽w現在不同教學方式、實驗類型、考核方式的混合方面。
3.1教學目標
網絡信息安全實踐教學的總體目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通過實驗,掌握網絡信息安全理論基礎和應用技術,深入理解計算機系統、網絡和信息系統的安全問題,掌握集成和維護信息安全系統的技能。
(2)學生在掌握了計算機、通信和信息安全理論與技術后,擁有具有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3)結合專業基礎課內容,安排基礎實驗和綜合實驗,并在學科競賽、畢業設計、培訓認證方面,給學生提供一個從基礎到綜合、從學習到創新、多層次的網絡信息安全實驗體系。
3.2南郵通達學院(獨立學院)實踐教學體系建設
1)實驗室建設。通達學院借鑒南郵的軟件與信息安全實驗室,建設屬于自己的“網絡信息安全”實驗室,結合實際經費狀況、學生人數、場地大小等實際因素進行規劃。通過公開招標,購置相應的軟件硬件產品。其硬件系統主要包括管理控制、數據服務、安全實驗、交換、顯示控制、身份認證、無線、防火墻、IDS等硬件設備;軟件系統主要由實驗操作平臺、實驗管理系統和身份認證管理系統等組成,為實驗室的整體實驗體系建設、實驗環境管理、實驗教學存檔等提供功能支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當有新技術、新產品出現時,可以及時補充設備。
2)實驗教材編寫。實驗教材可以從基礎性、綜合性、自主研究性3類實驗設置教學內容。應盡量詳細地對基礎性實驗進行描述,包括設備使用的注意事項、實驗步驟及原理、實驗成果等,為深層次的實驗打下基礎。編寫實驗教材最需要注意的是內容的更新,及時跟進新出現的技術,并與實際工程項目相聯系。除安排密鑰使用管理、數學證書管理使用、防火墻設置使用、虛擬專用網、入侵檢測系統以及網絡攻防等基本實驗外,還可以添加一些新實驗,如云計算安全、無線傳感網安全、移動互聯網安全。根據實驗難度,對其進行分類并標注。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實際水平,選做難度較高的綜合研究性實驗。另外,選擇優秀的相關書籍作為學生的參考資料,以輔助理解,并公開實驗大綱、指導書、參考文獻、教學課件等資料,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
3)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實踐教師是教師隊伍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通達學院應為經驗不足的實踐教師安排工程培訓的機會,鼓勵他們利用空閑時間到企業或單位進行項目實踐,或邀請企業工程師來院指導,以提升實踐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4)實踐方式創新。實踐方式的多樣性可以增加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學科競賽與科研都是非常適合的實踐方式,能樹立良好的學術氛圍。通達學院可以與社會企業、單位進行合作,為其推薦和輸送優秀人才,讓學生通過實訓或實習,鞏固課內知識,提高社會項目實踐能力。在由淺入深,從基礎、驗證性實驗到綜合實驗的實踐教學過程中,通過實踐教學、課程設計、課程實習、專業實習、職業化教育、畢業實習、畢業設計和社會實踐等環節,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
5)考核方式改革。對學生的考核采用創新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對每個實驗設置“難度系數”,考核總分為實驗具體分數與難度系數的乘積。這種方式能夠使所有學生都參加到實驗中,激發學生挑戰難題的欲望。另外,學生還可以自主設計實驗題目、參加相關競賽及科研項目,申請額外加分。
(2)采用分組負責制,即按實驗將學生分組,每組負責準備、講授和輔導一次實驗(主實驗),參與其他幾次實驗(從實驗)。主實驗結束后,由其他幾組對該組的講授環節以及輔導環節的綜合表現進行匿名評分。總評成績取決于指導主實驗得分、參與從實驗得分、考核實驗得分等多個因素。
4結語
首次將翻譯倫理發展為學科研究的提出者是我國著名學者呂俊?!胺g倫理學的宗旨是建立跨文化交往活動的行為準則,它是一種以承認文化差異性并尊重異文化為基礎,以平等對話為交往原則,以建立良性的文化間互動關系為目的的構想”。由哈貝提出的交往倫理學作為呂俊研究翻譯倫理學的哲學基礎。翻譯倫理學的語用原理是普遍語用學。普遍語用學的三個普遍有效性原則:一是斷言型的言語行為要求陳述的真實性;二是規制式的言語行為要求恰當性;三是表白式的言語行為要求具有真誠性。普遍語用學的三個有效性原則在翻譯活動中的倫理體現分別由三個方面闡述,首先陳述的真實性的倫理體現;其次,言語行為恰當性的倫理體現;第三,言語行為真誠性的倫理體現。
二、翻譯倫理學
對網絡英語新聞標題的解析漢語新聞標題與英語新聞標題之間的差異是因為不同的語言文化背景和新聞傳統造成的,漢語中注重押韻以及對仗,英語中注重敘述事實,突出主題。網絡新聞標題與報紙新聞標題差別在于網絡新聞標題為節省空間,方便讀者直接點擊,標題只有一行,而報紙新聞標題有引題、主題、輔題之分。此外,網絡新聞標題要求美觀,每行字數一致,字數要求更加嚴格。翻譯倫理學通過三個方面對網絡英語新聞標題的翻譯進行解析,認為網絡英語新聞的翻譯事實上是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意義深遠。若要實現合理的交流平臺必須要用翻譯倫理來規范。在翻譯網絡英語新聞標題過程中,以下三個方面必須予以考慮。
(一)陳述的真實性的倫理
體現譯者必須充分研究原文,正確判斷原文的立場以及意思,從而正確真實的陳述在翻譯中。下面是一個簡單的新聞標題:“Obamapicksup9superdelegatesendorsement”,譯者認真研究后,發現pickup在這里是取得,榮獲的意思,從而正確的陳述為:“奧巴馬獲九位超級代表支持”。然而,有時要正確判斷原文立場。在很多網絡英文新聞標題中在報道2008年奧巴馬和希拉里之間的美國大選派候選人之爭,都以Clinton稱呼希拉里。其實Clinton是希拉里的姓氏。譯者如果沒有正確判斷原文立場,翻譯成克林頓,讀者閱讀新聞的時候就會有質疑。就以“ClintonendorsesObama,endsbid”為例,就要翻譯成希拉里宣布支持奧巴馬,自己放棄競選。所以,很多時候新聞標題簡單,易懂,但翻譯時要注意文化差異,要對原文客觀信息做出真實反映,從而尊重陳述的真實性。
(二)言語行為恰當性的倫理
體現網絡新聞標題是要通過譯文傳遞給譯文讀者新聞信息,刺激讀者閱讀,從而積累網絡瀏覽量以及提升網站知名度。所以為了正確通過新聞標題傳遞信息,應該避免產生誤解,也就是說要重視譯文和讀者的溝通。譯文之所以能被譯文讀者接受,是因為翻譯過程中考慮到讀者可接受性,言語行為的恰當性,必須找到一個合理的溝通方式。漢語新聞標題要求有背景信息,新聞要素中要求的時間、地點以及人物的姓名身份都會注明,但是英語新聞標題都會省略這些信息。如果中文讀者直接閱讀英文標題的信息不足以讓他們產生直觀的效果,很難被譯文讀者接受??紤]到讀者可接受性,必須進行補充,解釋說明。例如標題“Goregivesstrongsup-porttoObama”,譯者遵從言語行為恰當性,將其翻譯為“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宣布支持奧巴馬”,對戈爾的身份以及國籍進行補充。有時候為了恰當表達言語行為,使譯文跟讀者能夠交流,會考慮到讀者習慣,例如標題“Obamanotclosingracialdivide,poll”,中的“poll”翻譯成民意調查,很多翻譯就會直接翻譯成“民調”。這個標題就可以翻譯為“美民調稱奧巴馬參選總統未能消弭種族隔閡”。這樣的網絡新聞標題更容易被譯文讀者接受,遵從了言語行為恰當性。
(三)言語行為真誠性的倫理
(一)有助于更新傳統教育觀念,促進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開展
通過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綜合運用,能夠動態的突出教學知識重點,實現對感官的延伸功能,有利于大學生消化吸收突破學習難點,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率,可以在內容的知識性與發展性上下功夫,能夠增強大學生走向社會的信心。整合研究將使教學內容擺脫封閉,實現開放,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課上與課下的統一,在社會中自覺接受社會主義的價值觀教育,鼓勵大學生更多更好地接觸社會現實。將古老的歷史成果,輔助以網絡及信息技術,來增強歷史的厚重感,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讓大學生了解國情、黨情和民情,以此樹立他們的使命感和歷史責任感,賦予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更加豐富的教學內容。
(二)有助于大學生向探究性、合作性學習,激發教師與學生主體的創造性
使大學生實現角色轉變,由被動變為主動。營造個性化學習環境和協作式學習氛圍相結合,為大學生提供更為開闊的分析問題的觀點和思路,實現教師教和大學生學的實際效果。這不僅可以適當緩解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教學的繁重強度,還能夠確保對大學生進行必要的學業和科研能力的培養,這也有助于教師的自身能力素質的普遍提高。
(三)發揮情境教學的可設計性,延伸情景教學的空間與時間,使課程更生動有趣
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材近些年得到了很大的豐富,特別是對大學生的探究活動的要求明顯增加,但是課堂教學的局限性,使有些探究驗證活動無法實施,這就可以通過網絡信息技術的支持,為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提供更加豐富的教學信息素材,將自由探究和自主學習相結合,變他人要我學為我要自己學的實踐的能力。教學環境也不再拘泥于課堂教學,而是實現與課下的網絡學習實踐的相結合,完成由封閉走向開放的教學過程,增強了大學生學習以及同教師交流的靈活性。在課堂教學中采用豐富多樣的信息素材,再配備以圖文并茂,音頻和視頻的有機結合,規避傳統教學手段比較單一的不足,有利于激發學額生的學習興趣。
二、思想政治課程與網絡“信息素養”整合的主要途徑
(一)制定大學生網絡信息素養的權威標準
2003年,教育部就曾指出,信息素養主要涉及到五個方面:社會成員信息技術人文修養的表現;各種信息技術知識技能的基礎掌握程度;社會成員能否自行利用信息解決生活、工作和學習過程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否持有客觀公正的信息技術價值觀;社會成員廣泛擁有良好規范的信息技術的使用習慣,特別是具有極強的社會責任感。我國大學生網絡信息素養標準可以借鑒國外大學信息素養教育的相關標準,例如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就曾經在《信息能力:創建學習的伙伴》中提出的學生信息素養九大標準。我們將其概括為獲取信息的快捷性、有效性、個體性,信息處理的批判性、及時性、道德性,信息使用的精確性、創造性、效益性。
(二)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信息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信息化主要是指在高等學校開展
的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知識講授和社會調查等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需要不斷完善現有的教育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依托科學的教學方法設計,實現信息技術的電子化應用,豐富教師與學生交流的渠道,為提高課程教學改革效果開拓新的思路。
(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中的網絡信息素養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實現課堂網絡信息教學的一種有效方式,可以增強大學生的直觀感性認識和普遍認同感。因此高等學校應圍繞網絡信息素養教育這一目標,形成切實可行的信息素養教育計劃,首先,從授課教師的網絡信息素養入手,使課程設計考慮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層次,有針對性地開設課程;考慮學生學習的階段,合理地把課程安排在合適的時段,開設的方式應服從需要實現的教學目標,并把網絡信息素養教育納入學校社會實踐教育的教學規劃。
(四)注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網絡信息素養辯證批判性思維教育
網絡信息素養需要通過哲學思辨性為依托,實現大學生群體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的發展。重視等發散思維。使大學生能以積極的態度去選擇、利用,自覺整理和加工網絡信息,通過去偽存真、去粗存精,正確評價、消化網絡信息,同時通過調查分析,獨立思考,最終吸收有效的網絡信息。
(五)開展高等學校網絡制度建設成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需要有成熟的制度
建設為保障,以規范和強化文明的網絡行為管理機制,促使大學生自覺形成責任意識和遵紀守法的觀念,預防和減少網絡犯罪以及不道德行為的發生。如制定有關上網行為規章和制度、成立網絡教育管理領導小組、成立網絡信息教育宣傳聯絡隊伍、網絡文明協會等大學生社團組織,不斷增強大學生的自律意識,實現教育信息化目標,充分發揮大學生的道德主體作用。
(六)深入開展大學生網絡環境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咨詢選擇功能
【關鍵詞】網絡文學;文學理論;創新
網絡文學是一種利用電腦創作并在互聯網上傳播,供網絡用戶瀏覽或參與的新型文學樣式。它是高新科技介入文學藝術領域的產物,是由網民綜合運用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表達方式在網上的文學作品,一般沒有最終版本,由原始版本與其后的回應和更新共同構成一個整體,主要供網民在線瀏覽、賞鑒和參與。網絡文學被稱為“文學”,就說明它具備文學的特質:以文學作品為審美對象,既是一種浸透著情感的審美活動,也是一種能動的創造性活動;以藝術享受和精神愉悅為根本標志,既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和精神文化享受,也是鑒賞主體和客體進行心靈對話的雙向交流活動。隨著越來越多的網絡文學愛好者的關注和參與,網民的文學欣賞水平必將日益提高,網絡文學作品也必將從粗糙走向精致,在消解傳統經典的同時建構自己的經典,進而得到更為廣泛的認可。文學理論研究者應當立足現實,超越傳統,以積極應戰的心態更新理論視野,引領文學理論的發展和進步。
一、網絡文學概述
如果以1991年4月5日創刊的全球第一家中文電子周刊《華廈文摘》第4期首發留學生小說《奮斗與平等》(作者馬奇)算起,網絡文學剛剛走過不到20年的旅程,目前還很不成熟,很粗糙,總體水平還不高。正如任何新生的事物都是由不成熟走向成熟一樣,網絡文學也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相應地,網絡文學評論處在一種自發和無序的狀態中,有些網絡作者形成小團體,互相吹捧。隨著越來越多的網絡文學評論者、研究者的介入,不少富有使命感和責任心的文學網站開始用更為積極的行動提高網絡文學品位,促進它健康地成長并步入良性循環。
時至今日,發表原創或轉載作品的文學網站猶如雨后春筍般蓬勃壯大起來,如“起點中文網”、“紅袖添香”、“齊齊,讀”、“雪人文學社”、“一刀中文網”、“找書網”、“小說下載網”等,均開辟有文學視窗,發表了大量的文學名著和網絡原創作品。筆者認為,由“起點中文網” 于2009年發表的長篇小說《驚天靈怪傳奇》和“紅袖添香”發表的長篇小說《真愛有靈》,已經將網絡文學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兩部長篇小說所塑造的藝術形象異彩紛呈,故事情節引人入勝,藝術性地弘揚了主旋律。作品中天人合一、生命至上的價值取向和自強不息、博愛進取的人生理想,能夠綠化讀者的心靈家園,給人以有益的啟發。
從廣義上講,網絡文學大致可分成三類:第一類是中外文學史上的文學作品,經過電子化處理后到網絡上;第二類是文學網民創作的,在網絡上首發的作品,即網絡原創文學;第三類是借助網絡技術而創作的多媒體和超文本作品。從狹義上說,網絡文學單指網絡原創文學,大致可分為五類:BBS網絡故事型;傳統文學型:大眾參與型:接龍游戲型;完全網絡型。網絡文學的特點是:交互性;大眾化;個性化的網絡語言(例如:“我Q你”表示找人,“我們去QQ吧”表示聊天,“你愿與我共享一臺主機嗎”表示求愛,“我們終于聯網了”表示結婚,“我們還有些不兼容”表示吵架,等等)。另外,符號(字母、數字、象形符號)被活用,如:洲(妹妹),3ku(謝謝);“7456”表示(氣死我了,88(bye-bye),B4(before,以前)――這種簡約化和模糊性改變了傳統文本文學的語言風格。
二、網絡文學對于傳統文學理論的挑戰
傳統的文學理論研究,受到了新技術革命的挑戰――網絡文學悄然登上文壇并得到迅猛發展,導致文學的創作主體、創作方式、存在形態和傳播媒介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一)文學的創作主體發生了變化
從創作方面來講,傳統文學作品是由社會分工和角色定位比較明確的作家來完成的。而網絡文學則是由鐘情于網上漫游的網民來完成,有些作品甚至沒有確定的作者,可以是某個匿名或化名的“網蟲”的率性而為,也可能是由許多彼此并不相識的網上沖浪者共同完成。其創作動機的超功利性、創作心態的自由性和創作身份的平民化,使網絡文學有可能真正成為公眾的、張揚個性的文學樣式。網絡文學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所得到的也許僅僅是文學表達的話語權,這些無名者的鍵盤正在嘗試著把往昔作家頭頂上神圣的光環慢慢地擊碎。
(二)文學的創作方式發生了變化
網絡文學帶來了文學創作方式的巨大變化。主要表現為:以機,過去艱苦的“爬格子”變成輕松的鍵盤輸入、語音輸入或手寫輸入;需要表達的內容可以運用多媒體方式全方位、多途徑地予以立體化展示;可以隨心所欲地制作出“視窗中的視窗”、“文本間的文本”,以形成網絡文學的復合文本;可以利用計算機的機器語言、匯編語言和高級語言設計文學創作軟件,以實現程序創作;開發專門用于文學創作的電腦。
(三)文學的存在形態由書面向電腦網絡轉變
網上視頻等音像視聽藝術以其快捷、直觀、休閑乃至媚俗的方式迎合受眾,不斷擠占以文本閱讀為基本特點的傳統文學欣賞的空間,使語言藝術受到音像藝術的排擠,純文學作品日益邊緣化。圖像和聲音加入到文本中以后,文學就不單純是由文字組成的了,而成了多媒體藝術,文學的存在形態就發生了本質的變化。文學和影視作品產生了融合,這是一種涅粲,它表明網絡中的文學和藝術趨于同一。
(四)文學的傳播媒介由單純的語言媒介向多元媒介轉變
網絡文學借助互聯網技術和現代通信傳媒,把文字閱讀與音樂、圖片、視頻等視聽觀賞結合起來,不僅拓寬了欣賞者的選擇渠道,而且改變了許多人的欣賞習慣,甚至培養了日漸龐大的“網民”隊伍,使得傳統文學欣賞的局限性漸漸凸現出來。譬如從文學欣賞的方面來講,傳統的文學理論稱欣賞者為“讀者”,這個概念對于網絡文學而言基本上已經不適用,因為“機讀”并不純粹是對文本的閱讀。網絡文學欣賞可以是多感覺通道的全方位接納,遠比傳統文學單純的文字閱讀來得直觀、過癮和爽快。
(五)文學欣賞的過程由書面欣賞向機讀化欣賞轉變
網絡文學欣賞是在互聯網上相互溝通的機讀化欣賞。和傳統的書面文學欣賞比較起來,網絡文學欣賞具有字號可調、圖文并茂、易于檢索、信息實時更新等特點。先進的機讀軟件還可以選擇語種、自動翻譯、由電腦朗讀、用耳機助聽,甚至用電子工業筆在頁邊作注等,這都是書面文學欣賞所望塵莫及的。并且,網絡文學還出現了交互欣賞的全新方式:一是欣賞者與創作者交流,如向作者提出對作品的意見和建議;二是欣賞者與作品中人物交流,如把小說中的人物做成多媒體文本放進視窗界面,欣賞者可以通過鼠標和鍵盤走進去與之對話:三是欣賞者之間的交流,如讀者彼此就某作品交換意見、進行討論等。可見,網絡文學欣賞過程比傳統的書面文學欣賞具有多方面的優勢。
為了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情況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的基本情況,筆者選取衡陽師范學院、湖南工學院和南華大學等學校的大學生為被試,發放問卷650份,收回問卷617份,回收率94.92%,有效問卷563分,有效率86.61%。
1.問卷調查內容:
(1)大學生自主學習情況。調查顯示,86.4%的學生坦言除上課和日常生活時間外,自己每天的時間全部用于學習;14%的學生除上課時間外每天給自己安排學習的時間不多于1小時。
(2)學生利用網絡進行自主學習興趣情況。被調查的學生0.5%的沒有興趣;4.0%的學生有一點興趣;50.2%的學生有較大的興趣;45.3%的學生有很大的興趣。
(3)學生認為網絡信息對自己的學習有幫助的情況。76.0%的學生認為網絡信息對自己的學習有比較大的幫助;18.7%的學生認為網絡信息對自己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3.6%的學生認為沒有幫助;還有1.8%的學生認為有反作用。
(4)大學生最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網絡課程資源情況。選名師講座的學生占33.1%;選名師課程視頻的學生占20.0%;選案例分析的學生占20.1%;選電子文檔與音屏文檔的占14.0%;選交流群的學生占12.8%。
2.問卷調查分析:
(1)模型基本分析。從表1中,模型擬合信息,包括僅截距項的情況和最終的模型情況,其中P值為0.006,所以模型比較顯著,整體性較好。表2中反映了三個偽回歸系數的值,這些值較為一般。但是引入自變量后,似然比檢驗結果顯示變量具有較好的顯著性水平,查找教學資源的途徑在5%的水平上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顯著影響。其他如年級、性別以及網絡對學習的幫助效應也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顯著性影響。
(2)模型參數分析。因此,對于一個認為網絡學習對自己的學習有很大幫助,并且查找教學資源的主要用途是供自學學習使用的大學一年級的女生而言,大都會選擇聽音樂、看電影、旅游、睡覺等方式來解決心理問題;利用網絡方式解決的概率僅為7%,反映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網絡課程建設的必要性;而傳統的排解心理困擾的方法,如求助同學、老師、父母、朋友等的使用概率也不高,僅為31%;但要引起注意的是,仍然有1%的概率會放棄。因此,隨著網絡時代的發展,利用網絡解決心理問題的效果日趨顯著。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網絡課程建設對策
1.建立師生網絡互動平臺,促進心理健康教育交往。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網絡時代的發展,新型的師生關系要求教育理念必須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心理健康課程必須借助網絡平臺,實現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必須利用網絡,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課網絡教學互動。部分高校在此方面已經做了積極的探索。如:打開廣西大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網的主頁(http://mcxsy.gxu.edu/cn)后,可以看到里面設置了課程特色、課程建設、教學錄像、網絡課堂、心理咨詢、學術交流等一系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學習資源的內容。廣西大學通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科精品課程網絡建設,實現網上教學互動,有效拓展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網絡教育工作的新途徑。
第二,通過網絡QQ、微信、微博的即時聊天和E-mail(電子信箱)發送電子郵件,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師生互動。這樣,學生心理問題和所需知識通過網絡可以非常及時、便捷地得到解決。
2.把握學生需求,增強心理健康教育針對性。根據大學生最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網絡課程資源調查的數據,我們需要建立的網絡學習資源主要有如下幾種:
(1)建電子文檔,以網絡文字、符號和圖像為主的HTML形式的學習資源。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科特點來看,有關定義、概念,心理測驗量表等輔導型的學習資源和有關課外心理健康知識等資料型的學習資源都可以使用Web形式來編寫。
(2)建立名師課程視頻、音頻教學資源??稍谫Y源庫中加入大量的名師網絡直播課堂、名師講座網絡視頻、音頻點播等內容。學生可以利用網絡獲取與課堂教學內容有關的資源和信息。
(3)建立案例庫,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去瀏覽和閱讀,開闊視野,拓展知識面,進行學習,通過對相關案例的學習,從而調解和化解自己的心理問題。這在時空上滿足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需求,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驅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4)建立交流群,以QQ、微信、微博、線上老師咨詢和BBS論壇方式為平臺的信息交流資源。對不同專業、不同愛好的學生還可以在線答疑和課程指導性的信息,對全體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指導控制,真正實現因材施教。
(5)建立電子圖書、心理電影沙龍、動漫、心理游戲等各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網絡文化精品,并且力所能及地創作、推廣符合各個年級、各個專業特點、服務各年級、各專業學生群體的需求,在大學生文化產品供應中發揮積極作用。
3.發揮校園網絡文化優勢,為學生網絡自主學習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圍。良好的校園網絡文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產生積極影響。探索和用好校園網絡載體,是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舉措。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具體內容包括:根據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網站上建立BBS信息、利用E-mail交流信息、整合信息;創辦電子刊物,傳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心理疏導技巧,例如我院創辦的《心露》(電子刊)心理雜志和舉行各種網絡文化知識競賽活動,將圖文聲并茂、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形式深得學生的喜歡。校園網絡文化以達到明辨是非、提高覺悟、陶冶情操、構筑網絡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為目的,要注重把藝術、時尚、情感元素與正確、健康、積極向上的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吸引和引導大學生的注意力。
4.精心建設網站,開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天地。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網絡資源庫是一個動態的工程,必須要做到:
第一,要精心制作網站。制作網站包含很多的內容,整體內容的把握、具體頁面的設計與制作、圖片的篩選、多媒體課件的開發、動畫以及視頻錄像的創建等等。但要堅持進入該網站操作量較少、方便、快捷的原則,要使新的教學課件、新的電子書籍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習資源一點就可以查到。
第二,要及時更新學習資源。對于不適合再使用的資源要及時刪除與更新,以便提高網站的使用效率。
第三,服務器要定期備份,做好數據庫的日常維護和完善工作。網絡技術有更新快、時效性強的特點,整個數據庫的維護也需要大量的投入,不僅僅是財務方面,還有人員的配備和數據庫的持續穩定與更新,做好這些相關工作,訪問者才可以實時迅速地獲得自己所需要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