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5:35:14
序論:在您撰寫思想教育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任何教育措施和教育活動都是為某種教育目標服務的,教育途徑和教育方式的創新同樣受教育目標的引導。在教育過程中,教育目標具有導向、協調、支配、控制、激勵、選擇和標準的作用。感恩教育的目標制約感恩教育的教育內容,影響感恩教育的課程設置,受總的德育目標的影響,我國高校德育工作中,感恩教育存在“遠、大、虛、舊、偏”的弊端,出現了與學生實際脫節,缺乏科學具體的描述、出發點不夠明確和目標不科學的問題,導致一些學校感恩教育內容匱乏,感恩教育課程缺位。受課程設置和課時限制,有些高校甚至取消了感恩教育的專門課程,并且相關感恩教育的專門教材幾乎沒有。另外,高校圖書館有關感恩故事、感恩情感的書籍比較少見。感恩故事、感恩情感的著作,內容多是介紹感恩心態與社會生活和工作的關系。雖然高校圖書館常見的出版物《青年文摘》、《讀者文摘》,幾乎每期都刊出以感恩社會、感恩生活、感恩父母為主的感恩文章,但是,鮮有大學生閱讀此類內容。
二、感恩教育視角下促進高校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徑
1.更新教育理念,引導大學生樹立感恩之情
感恩視角下的高校思想教育應培養大學生的感恩意識,讓他們自覺發現美好事物,同時,以感恩的心態回報社會。首先,高校要更新教育理念,培養大學生的自尊意識、自立意識和責任意識,引導大學生樹立感恩之情。感恩教育也是一種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高校感恩教育不僅要傳授感恩知識,而且要傳授一種觀念,一種態度,讓學生將感恩意識內化為人生價值觀。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信息網絡化、經濟全球化已成為新時代的鮮明特征,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如果沒有感恩情感,就很難抵御社會多元化帶來的干擾。感恩視角下的高校思想教育,可以引導學生對于祖國、社會、父母懷有感恩情感,幫助他們樹立正確價值觀,塑造他們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2.調整感恩教育目標,制定易于操作的具體目標
美國心理學家諾克最先提出了目標設置激勵理論,他覺得目標設置是可以刺激人不斷前進的。而通常人們所做的事都是有著目的,其本質就是目標。目標能夠很好的激發起人們的行動力量,合理的進行目標設置,能夠更加容易的達到想要的成就。特別是在小學生的不良習慣糾正中,使用目標設置來進行改進將有效的提高改進速度。所以,設置好的目標可以更好的在小學思想教學中應用激勵理論。比如在某班級中有兩名學生有不講衛生的不良習慣,主要因素在于家庭的教育方式不正確。
教師在對這兩個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前,應該在班級上進行集體目標的要求,設置讓本班在當月爭取到學?!鞍嗉壛鲃蛹t旗”的目標。然后,教師再獨自對這兩名學生說明他們不講衛生的壞習慣將會導致集體目標的失敗,再結合學生自身的想法引導他們設置自己改掉不良習慣的目標,教師負責每天監督他們的進度,并不斷的給予提醒。經過全體同學的共同努力,最終集體目標得到了實現,這兩個同學也在不知覺中改掉了不良習慣。給學生設置一個個目標,并且教師親自帶領著去實現目標,讓學生在前進中改掉不良習慣,可以增加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二、在小學思想教育中應用集體影響來激勵學生
現在的小學生對友愛與歸屬都比較缺乏,學生也非常渴望擁有他們。而思想道德品質較為落后的學生對友愛與歸屬的需要則更是強烈。每個學生內心都希望能跟同學在一起學習、玩耍,在集體中得到快樂。但是,思想道德品質落后的學生身上絕大部分都有著諸多問題存在,而且學習成績多數情況都不會很好,這群學生多數情況都是存在于集體之外的“邊緣生”。
班集體是屬于每一個學生的集體,不能因為任何的因素而丟下誰。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好存在于集體之外的學生經過努力來改變同學們的思想行為,逐漸的融入到班集體之中。比如某班有一個學生經常無緣無故的欺負同學,導致每個學生都非常的討厭他,不愿意理睬他。教師號召班干部暗中去幫助他、團結他。
(一)出現問題的原因分析
學生之所以對奧林匹克知識掌握得不夠,是因為教學中教師不能較好地向學生傳授奧林匹克知識,不能激發大學生學習利用奧林匹克知識的興趣。且體育院校奧林匹克思想教育課程開設不合理,體育專業教師自身素質有待提高。
(二)獲得奧林匹克知識的途徑調查
通過調研,在獲得奧林匹克相關知識的途徑調查中,媒體是體育大學生獲得奧林匹克知識的主要途徑。其中通過電視獲得奧林匹克知識的有86.4%,通過網絡獲得奧林匹克知識的占84.8%,而通過學校體育課、知識競賽、講座、板報、宣傳欄獲得的占51%。
(三)在體育院校課外文化活動中進行奧林匹克思想教育的可行性
1.高校課外文化活動的教育特性奧林匹克精神所倡導的“相互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精神”以及參與、競爭、公平、友誼和奮斗的價值導向,就深藏在體育文化的底蘊之中。而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先進陣地,對奧林匹克精神的弘揚與宣傳工作更是責無旁貸。2.開展奧林匹克思想教育符合學生的內心需要學校教育是學生獲得系統完整的奧林匹克知識的重要途徑。通過對體育院校367名大學生的調查,我們進一步了解了在課外文化活動中進行奧林匹克思想教育的必要性。367名體育院校大學生中有305名認為有必要在高校中開展奧林匹克思想教育,所占比例83.1%。這說明體育院校大學生渴望在課外文化活動中開展奧林匹克思想教育。
(四)在體育院校課外文化活動中進行奧林匹克思想教育的實踐措施
1.充分利用體育院校的理論資源,推動奧運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據調查,體育院校有奧林匹克專職教師與奧林匹克專業書籍,再加上與奧林匹克教研人員專家的合作,能夠很好地指導校園文化活動的組織者,將奧林匹克思想更好地融入活動中。此外,院校還可以通過聘請專家,對廣大學生進行報告講學,使學生在專家教授的指導下,帶著自己的疑問去思考問題,去解決一些奧運概念方面的問題。2.加強對校園文化活動組織者的奧運教育首先,應不斷加強活動組織者的奧林匹克知識素養;其次,要慎重選拔組織活動的學生干部,并培養學生干部的實際組織能力,包括注重對學生干部進行奧林匹克知識的宣傳與講解,定期組織培訓活動,讓他們及時學習先進的奧運知識,或以大討論的形式探究奧林匹克活動如何與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相結合,從而使這些學生走在普通學生的前列,更好地來組織相關內容的活動。3.奧運教育要有計劃、有總結、有評價,保證奧運教育落到實處組織者要定期制定活動計劃,做到活動有主題,思想要明確,計劃要嚴密。在積極開展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要注重資料的積累,并在每一次活動結束之后都要及時總結,及時調查了解學生的反映與動態,這樣,才能看出校園文化活動是否對體育院校的奧運教育起到了促進作用,若發現問題要及時改進,以確?;顒拥目沙掷m進行與發展。
二、結論
一、了解《大綱》要求,把握教學方法
所謂數學思想,就是對數學知識和方法的本質認識,是對數學規律的理性認識。所謂數學方法,就是解決數學問題的根本程序,是數學思想的具體反映。數學思想是數學的靈魂,數學方法是數學的行為。運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感性認識不斷積累的過程,當這種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序時就產生了質的飛躍,從而上升為數學思想。若把數學知識看作一幅構思巧妙的藍圖而建筑起來的一座宏偉大廈,那么數學方法相當于建筑施工的手段,而這張藍圖就相當于數學思想。
1、明確基本要求,滲透“層次”教學?!稊祵W大綱》對初中數學中滲透的數學思想、方法劃分為三個層次,即“了解”、“理解”和“會應用”。在教學中,要求學生“了解”數學思想有:數形結合的思想、分類的思想、化歸的思想、類比的思想和函數的思想等。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有些數學思想在教學大綱中并沒有明確提出來,比如:化歸思想是滲透在學習新知識和運用新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的,方程(組)的解法中,就貫穿了由“一般化”向“特殊化”轉化的思想方法。
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僅應該使學生能夠領悟到這些數學思想的應用,而且要激發學生學習數學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過獨立思考,不斷追求新知,發現、提出、分析并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在《教學大綱》中要求“了解”的方法有:分類法、類經法、反證法等。要求“理解”的或“會應用”的方法有:待定系數法、消元法、降次法、配方法、換元法、圖象法等。在教學中,要認真把握好“了解”、“理解”、“會應用”這三個層次。不能隨意將“了解”的層次提高到“理解”的層次,把“理解”的層次提高到“會應用”的層次,不然的話,學生初次接觸就會感到數學思想、方法抽象難懂,高深莫測,從而導致他們推動信心。如初中幾何第三冊中明確提出“反證法”的教學思想,且揭示了運用“反證法”的一般步驟,但《教學大綱》只是把“反證法”定位在“了解”的層次上,我們在教學中,應牢牢地把握住這個“度”,千萬不能隨意拔高、加深。否則,教學效果將是得不償失。
2、從“方法”了解“思想”,用“思想”指導“方法”。關于初中數學中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內涵與外延,目前尚無公認的定義。其實,在初中數學中,許多數學思想和方法是一致的,兩者之間很難分割。它們既相輔相成,又相互蘊含。只是方法較具體,是實施有關思想的技術手段,而思想是屬于數學觀念一類的東西,比較抽象。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加強學生對數學方法的理解和應用,以達到對數學思想的了解,是使數學思想與方法得到交融的有效方法。比如化歸思想,可以說是貫穿于整個初中階段的數學,具體表現為從未知到已知的轉化、一般到特殊的轉化、局部與整體的轉化,課本引入了許多數學方法,比如換元法,消元降次法、圖象法、待定系數法、配方法等。在教學中,通過對具體數學方法的學習,使學生逐步領略內含于方法的數學思想;同時,數學思想的指導,又深化了數學方法的運用。這樣處置,使“方法”與“思想”珠聯璧合,將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寓于教學之中,教學才能卓有成效。
二、遵循認識規律,把握教學原則,實施創新教育
要達到《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教學中應遵循以下幾項原則:
1、滲透“方法”,了解“思想”。由于初中學生數學知識比較貧乏,抽象思想能力也較為薄弱,把數學思想、方法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還缺乏應有的基礎。因而只能將數學知識作為載體,把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教學滲透到數學知識的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滲透的契機,重視數學概念、公式、定理、法則的提出過程,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解決問題和規律的概括過程,使學生在這些過程中展開思維,從而發展他們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形成獲取、發展新知識,運用新知識解決問題。忽視或壓縮這些過程,一味灌輸知識的結論,就必然失去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一次次良機。如初中代數課本第一冊《有理數》這一章,與原來部編教材相比,它少了一節——“有理數大小的比較”,而它的要求則貫穿在整章之中。在數軸教學之后,就引出了“在數軸上表示的兩個數,右邊的數總比左邊的數大”,“正數都大于0,負數都小于0,正數大于一切負數”。而兩個負數比大小的全過程單獨地放在絕對值教學之后解決。教師在教學中應把握住這個逐級滲透的原則,既使這一章節的重點突出,難點分散;又向學生滲透了形數結合的思想,學生易于接受。
在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有機結合,要有意識地潛移默化地啟發學生領悟蘊含于數學之中的種種數學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盤托出,脫離實際等錯誤做法。比如,教學二次不等式解集時結合二次函數圖象來理解和記憶,總結歸納出解集在“兩根之間”、“兩根之外”,利用形數結合方法,從而比較順利地完成新舊知識的過渡。
2、訓練“方法”,理解“思想”。數學思想的內容是相當豐富的,方法也有難有易。因此,必須分層次地進行滲透和教學。這就需要教師全面地熟悉初中三個年級的教材,鉆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進行數學思想、方法滲透的各種因素,對這些知識從思想方法的角度作認真分析,按照初中三個年級不同的年齡特征、知識掌握的程度、認知能力、理解能力和可接受性能力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分層次地貫徹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如在教學同底數冪的乘法時,引導學生先研究底數、指數為具體數的同底數冪的運算方法和運算結果,從而歸納出一般方法,在得出用a表示底數,用m、n表示指數的一般法則以后,再要求學生應用一般法則來指導具體的運算。在整個教學中,教師分層次地滲透了歸納和演繹的數學方法,對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起重要作用。
絕大多數的學生是因為中考成績沒達到高中的分數線而不得不選擇職業教育,成績不好是職教學校學生的特點之一。特點之二是他們活潑好動、隨意性較強、紀律性差。所以造成了職教學生“難管、難教、難成才”的現象。但這并不是說來職教上學的孩子都是壞學生、無藥可救。要相信他們,他們有自己的個性、理想,對事物和他人有獨特的看法。所以和職教學生相處時不要戴“有色”眼鏡看待他們,要以平等之心,以誠相待。特別是當他們犯錯誤、違反紀律時,要相信他們的本質是好的。在言行舉止上一定要注意,創造機會,發現他們的優點,及時鼓勵。以朋友的方式相處,把他們看作是一個成年人,讓他們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不需要我們過多的說教,我們給予他們的應是信任和理解。
二要有耐心,持之以恒
十五六歲的孩子,精力旺盛,想象力豐富,在職教學校,學習壓力小,時間充裕,有些理論知識他們不感興趣,很容易在課堂上做出一些讓教師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如說話、睡覺、看課外書等),課下做出一些違反校規校紀的行為(如打架、上網吧等)。這時簡單粗暴的吆喝、責罵,只會使事態惡化,適得其反。對于“有問題”的學生,也許他們身上存在著許多的不足,但從他們內心來說,還是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有追求的人。這時就需要教師用放大鏡看學生的優點,用縮小鏡看他們的缺點。俯下身子,真正地融入學生中間。在大多數情況下,學生不是一“說”就“服”的。教師應該明白,每個學生的看法、想法、做法不是一天就形成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他們不會很快就改變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習慣,如果教師操之過急,只會使問題更難解決。這些道理說得容易,做起來不易,特別是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需要教師付出非常大的努力,要耐心、耐心、再耐心,才能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
三要有愛心,春風化雨
因為有愛,教師才有耐心;因為有愛,教師才和學生貼心。愛學生成長過程中每一個微小的閃光點實際上是教師最大的樂趣。特別是職教學校,由于它的生源情況和培養目標與普通高中不同,所以教師更要有“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愛心。這不僅是由教育的一般規律所決定的,還因為它與職教教育的特殊性緊密相連。職教學生正逐漸走向成熟期,在人生的道路上需要正確的引導,中職3~4年的學生生涯是他們很重要的時期,是人生重要的轉折期。如果教師不幫他們把握好“人生的方向”,將有可能影響他們的未來。同時,職中生一般在初中階段成績較差,他們表面上很驕傲,其實內心很自卑,這就更需要教師的關愛和諄諄教導。在這個階段,既是長身體的階段,更是學知識長本領,提高技能的階段。他們在家中一般都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自理能力弱、動手能力差,他們不像高中生,多數還可以進大學再學習幾年,等到心智更成熟的時候才參加工作,而是在20歲不到就要去工作,去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因此,作為職教老師更要善于接近學生,體貼和關心學生,和他們進行親密的思想交流,讓他們真正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親近和“愛”。不能認為“對付”職教的學生就一個字——“狠”,不狠,學生就不聽話;不狠,就無法維持課堂紀律;不狠,你這個“老師”就得“下課”。這會有一時之效,但不會真正起到教書育人的作用。只要教師盡心盡責,無私奉獻,就一定會感化學生,在教育工作中做出卓越的成績,從而達到讓學校滿意、學生滿意、家長滿意、社會滿意。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思想教育,相較于思想品德課的優越性在于,語文具有更強烈的感染力,它通過文學形象的塑造,使得原本枯燥無味的思想教育變得有聲有色,自然流露的情感更易被學生接受,并且在文章的部分,也是學生最容易感動的部分。教師通過引導,將文章的主旨深深印刻在學生的腦海中,達到滲透的目的,過早或過晚地為文章貼上標簽都不會達到最佳效果。例如,在《晏子使楚》一文中,晏子與楚王精彩的辯論將是整篇文章最精彩的部分,而“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边@句話則完美駁倒了楚王的謬論,維護了晏子及其國家的尊嚴,將故事的發展推向了最高峰。當講解到這一時段時,學生被晏子不畏強權,維護國家尊嚴的行為深深感染,教師抓住這一時機,對文章中心進行滲透,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受到一次思想教育,提升學生的思想水平。
2.以文育人,把握思想教育尺度
2.1把握好小學生認識發展的階段性尺度
小學生的思想還不成熟,對于事物的認知處于懵懂階段,加之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時間跨度較大,導致他們對事物的理解范圍和接受能力不盡相同。因此,要想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首先就要把握好小學生認識發展的階段性尺度。一到三年級的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處于模仿階段,教師講什么,他們就學什么,獨立思考的能力較弱,不會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對他們只是灌輸正確的思想觀念,形成一個雛形足矣。四到六年級的學生對事物已經有了自己的看法,教師需要進行正面引導,以免學生誤入歧途,造成人格偏差。
2.2把握好教材本身蘊含的思想教育意義的尺度
在語文課堂進行思想教育時,最忌諱的就是脫離課本,脫離實際,講一些空洞的大道理,走形式主義路線。對于活潑好動的小學生而言,這種枯燥僵化的教育形式無疑是一種折磨,不僅最終達不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反而可能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不利于思想教育工作的開展。為了避免這一局面,教師要把握好教材本身蘊含的思想教育意義,以課本為標準,聯系實際生活,使學生得到的感悟更加鮮活可信,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3把握好滲透思想教育量的尺度
通過語文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只是語文教學的功能之一,小學語文教學最終的目標是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明確語文教學與思想品德教學的區別,確定語文教學的本質,把握好滲透思想教育量的尺度,圍繞這一主題對學生開展有效的思想教育。只有將語文教學與思想教育有機結合,并且以語言文字的培養為主體,才能打破本末倒置的特殊局面,從而全面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水平。
3.結語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種多樣,各校做法不一。但如何更加適合自身實際,發揮自身優勢,形成自身特色,值得研究。事實上,學校需要部隊的優良作風熏陶學生成長,而部隊特有的優勢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確有幫助。大學生預備役也因為契合了學生需要,融入了軍營文化,經過了摸爬滾打,從而具有不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1.契合了學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針對性。把大學生編入預備役,是把青年學生渴望對國防、對部隊的了解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點,抓住學生向往“綠軍裝”的心理,用部隊特有方式教育學生。大學生普遍關心國防事業,向往軍營生活,從小就覺得軍人十分神圣偉大。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對部隊的鋼槍鐵炮充滿了好奇,對舞刀弄槍充滿了渴望,對軍裝的橄欖綠充滿了遐想。因此,多少人“做夢都想當兵”。然而,傳統的新生軍訓時間太短,學生才剛剛適應軍營生活卻又匆匆結束。怎么辦?變軍訓短期教育為預備役長期教育是一個好方法。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學生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精神在削弱;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大學生甘于奉獻、耐得住寂寞的人越來越少;當代大學生以獨生子女居多,平時在家里比較嬌慣,在學校自律意識差、自理能力不強、合作意識差、怕吃苦。通過怎樣的教育可以改變他們身上的缺點,養成良好的精神品質和行為習慣?經過長期的摸索,在駐渝部隊和學校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找到了一條新途徑:即通過大學生預備役這個準軍事化的熔爐,“熔”掉大學生的“嬌”“驕”二氣,“鍛”出綜合素質高、適應能力強,艱苦奮斗、樂于奉獻、忠于黨、忠于祖國、忠于人民的優秀大學生。
2.融入了軍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更具生動性。軍營文化是從軍隊的任務和特點出發,在軍營內部形成的要求軍人共同遵循的政治信念、價值觀念、道德規范和奮斗目標,以及為反映這些文化特質所制定的紀律和規章制度等。軍營文化是先進文化、創新文化、戰斗文化、群眾文化,軍營文化洋溢著陽剛之氣、陽剛之美,是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有效載體。優良的軍營文化可以改變學生的做事態度、生活作風,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精神,樹立正確的苦樂觀。這些都是當代大學生特別是獨生子女大學生最缺乏卻又是最需要的?,F在,越來越多的學生是獨生子女,從小比較嬌慣,養成了不少壞習慣。為了改掉這些壞毛病,父母、老師的良苦用心常常使他們產生逆反心理。但是因為他們向往軍營,所以當他們親自走入軍營,渾身浸染在軍營文化之中,體味到“軍人”二字的真正含義時,就會意識到自己肩上的那份責任和擔當。這時對他們來說,“汗水也是興奮劑”。預備役軍人都是預任軍人,平時是學生,一旦穿上軍裝,首先是“軍”,是保家為國的一員;其次才是“人”,是血肉之軀的子女、學生。這種意識強烈地驅動他們改掉壞毛病,以昂揚的精神面對生活。
3.經過了摸爬滾打,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實踐性。網絡媒體時代,道德教育的可接受性和有效性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任何教育進入不當都是無效的。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沒有什么比親自體驗的效果來得好。陶行知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把大學生編入預備役,融入軍營生活,在摸爬滾打、令行禁止中學習,教育因其實踐性、生活性而實效明顯。改革開放條件下成長起來的90后大學生們,享受著幸福生活,卻沒有經歷過什么風吹雨打,這容易造成他們不懂得珍惜。比如一些人學習動力不足,上網游戲入迷,理想信念淡漠,基礎文明欠缺,人生觀、價值觀錯位,稍有不滿動輒自殺輕身。這些問題的糾正,靠傳統的說服教育往往蒼白無力,而讓他們到軍隊中去摸爬滾打幾個月,回來的時候就什么都不用說不用教了。預備役學員在寫參訓體會時幾乎人人都寫到一句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中杰?!彼麄冋f:“與其說這是鍛煉了身體,感受了軍人生活,不如說凈化了心靈,升華了價值?!闭f得多好!如果你讀到預備役大學生們寫的體會文章,一定會從心底體驗到一種振奮。
二、大學生“預備役連”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在長期軍事訓練生活中,預備役同學們頂烈日、迎大風、冒暴雨,經受住了各種自然條件的考驗,也經受住了思想意志和組織紀律的考驗;全校學生以預備役同學為榜樣,以點帶面,帶動了校風學風好轉,促進了核心價值教育。
1.增強了愛國主義榮譽感。參訓預備役學生為優秀的軍營文化所感動,特別是部隊官兵忠于黨、忠于祖國、忠于人民的堅定立場,高度的政治覺悟和令行禁止、一切行動聽指揮的鐵的紀律,都深深影響、時刻激勵著他們。正如他們所說:在軍營里,我們感受到當代軍人無私奉獻的博懷,他們時時處處為我們樹立了榜樣,他們用崇高的思想、模范的行為感染和教育了我們,使我們理解了軍人的崇高和偉大,紛紛表示要嚴格要求自己,刻苦訓練,努力使自己將來成為捍衛國家和人民利益的忠誠衛士。大學生預備役,培養了一批信得過、靠得住、用得上的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
2.增進了集體主義榮辱觀。預備役訓練過程也是對參訓大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的過程。訓練中,每位同學都能時時處處關心集體,自覺維護集體榮譽,他們深刻認識到,訓練中自己的表現直接關系到所在班的成績,關系到學校的榮譽。把自己與集體聯系起來,使他們自覺地嚴格要求自己,服從命令聽指揮,全身心地投入到訓練中去。為了集體榮譽,在訓練中相互幫助、彼此鼓勵;為了集體榮譽,在隊列、軍體拳和拉歌比賽中,不同系科的同學團結協作,共同努力;為了在拉練中不掉隊,男生扶女生,體強的扶體弱的,有力氣的扶沒力氣的,互相鼓勵,拼盡最后一口氣,心中只有一個念頭:為集體爭光。經過訓練,同學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團結就是力量,沒有集體就沒有個人的一切。
3.提高了遵紀守法自覺性。人民軍隊的優良作風和鐵的紀律給預備役參訓學生上了一堂嚴肅的組織紀律教育課。他們對軍隊嚴格的紀律約束經歷了一個從不適應到適應、不習慣到習慣、不自覺到自覺的轉變過程。在整個高強度、長時間的訓練過程中,同學們能夠嚴格按照部隊的條令規范自己的言行,內務整齊劃一,訓練中出錯喊報告,并從成百次的立正、稍息口令中體會服從命令、聽從指揮,有效地消除了他們平時自由散漫的作風,從因為嚴格遵守紀律而取得訓練成績的喜悅中回味遵守紀律的必要性,從而提高了遵紀守法的自覺性。
4.促進了軍營文化延伸。以大學生預備役工作為契機,廣泛加強了對全校大學生的國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多次邀請部隊的功臣、模范到學校作專題報告,邀請高炮三團的領導為在校大學生作和國際形勢分析,普遍提高了同學們的國防意識;圍繞“高校國防教育月”“國防教育日”,以及“國防體育節”,通過圖片展、演講賽、辯論賽、國防知識競賽、電影展等,加強大學生國防觀念,培養愛國主義精神;結合傳統節日,組織學生參觀革命烈士紀念館、革命老區等,切實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同時進一步提升預備役成員的素質,讓大學生預備役工作成為學校工作的增長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