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5:34:34
序論:在您撰寫家庭教育方式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專制型家庭,孩子缺乏自信
專制型家庭的主要特點是父母威信占絕對地位,孩子完全按父母的意志生活。家長對孩子的所作所為經常采取不信任的態度,孩子稍有差錯便指責“你怎么總是這樣?”“你怎么老是沒耳朵呢?”常用“不能怎樣、應該怎樣”等詞語來教育孩子,且目光挑剔。久而久之,使孩子形成“我什么都不會”、“我一樣都不行”的自卑心理,做事無主見,習慣于依賴父母,不敢親自嘗試、探索。這種家庭談不上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二、困愛型家庭,孩子盲目自信
溺愛型家庭的孩子往往嬌生慣養,虛榮心強,他們在家庭中處于中心地位,對孩子的所作所為,不論是非對錯,都以贊賞的口吻或神態加以認可。長此以往,便結孩子留下了“我的話總是對的,我的行為總是討人喜歡的”,“你們必須都依我”等印象,使孩子形成很強的自我中心意識和盲目的優越感。但由于缺乏鍛煉,孩子的能力并末得到相應發展,以致于遇事不愿也不敢嘗試,表現出退縮行為,實際上也無自信心可言。
三、冷漠型(含忙碌型)家庭,孩子自信不足
冷漠型家庭是指由于父母離異、不和睦、過分忙于自身事業追求而對孩子冷漠的家庭。這類家庭的家長與孩子接觸時間少,除給予孩子必需的生活照顧外,很少過問孩子的發展,親子之間缺乏應有的情感交流。在這種家庭中,孩子的行為得不到成人恰當的指導,孩子的探索與成功得不到成人及時的鼓勵和肯定,因而同樣不能形成必要的自信心。
四、民主型家庭,孩子充滿自信
民主型家庭常有以下特點:
父母把孩子看作是一個獨立的人,尊重孩子,與孩子保持平等的關系,知道并允許孩子享有自己的權利。
其次,對孩子的發展有正確的估計,并對孩子提出適宜的要求。
社會性是人在社會交往過程中獲得的情感、性格、處理人際關系等表現出的心理特征。我們從發展心理學和幼兒教育角度看,認為幼兒社會性是指幼兒在其生物特征基礎上,在與社會生活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掌握社會規范,形成社會技能,學會社會角色,獲得社會需要、態度、價值,發展社會行為,并以獨特的個性與人相互交往,相互影響,適應周圍社會環境,由自然人發展為社會人的社會化過程中所形成的幼兒心理特征。①
影響幼兒社會性的因素很多,如:幼兒氣質、同伴交往、師幼互動、家庭教育方式、社會文化等,其中家庭教育方式是影響幼兒社會性因素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家庭是幼兒的主要生活環境。幼兒最初的生活經驗、一般社會道德評價的行為習慣都是通過家庭獲得的。在家庭中通過父母的影響及教育使幼兒獲得了最初的生活經驗、社會知識、行為規范??梢哉f家庭是幼兒社會化的最早執行者的基本執行者。
美國心理學家鮑德溫(A.L.BALDWIN)采用家庭拜訪和觀察家庭互動的基本頻率的方法,重點研究了父母的寬容民主對幼兒社會化的作用,他發現:采用寬容教養方式的家長,一般受教育程度較高,幼兒在這種家庭中成長會形成愛憎分明的社會行為,如親社會的攻擊行為和領導行為,求知欲高、好奇心強并極具創造性,而限制和不寬容家庭中的幼兒則表現與此完全相反的特點。②
美國心理學家鮑姆林特(D.BAUMRIND女)也采用觀察研究的方法,研究了處于不同家庭環境中的限制對幼兒社會化的影響,她認為:父母對幼兒的限制應分為“嚴格合理的限制”和“懲罰性的限制”,由此提出了三種影響較大的父母教養方式,即權威型、寬容型和專制型。她認為權威型父母認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應有權威,但這來自對孩子的理解和尊重,來自他們經常與孩子的交流和對子女的幫助;寬容型父母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他們給孩子最大的行動自由,把尊重孩子的個人意愿放在首位,甚至采取“聽之任之”的態度。寬容型父母與子女的溝通和交流比較好,在子女需要幫助時他們愿意提供幫助;專制型父母要求孩子絕對服從自己,孩子的自由是有限的,父母希望他們按照自己為其設計的發展藍圖去成長,希望對孩子的所有行為都加以保護監督;他們與子女之間的關系是不平等的,是“管”與“被管”的關系,因此兩代人之間的溝通是不好的,雖然家長的心是好的,但往往不能向孩子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他的研究表明:權威型的家庭中的孩子,具有更多的社會責任感和成就傾向;寬容型家庭的幼兒,缺乏獨立性;專制型家庭的幼兒缺乏社會責任感。③
關于父母教育方式的類型,我國學者從各自的角度揭示了不同的類型(白燕,1990;劉金花,1991;萬云英,1990等)。關穎(1993)將其分類概括,從親子之間的相互地位和關系可以分為專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專制型的父母對孩子的行為過多地干預,要求孩子雖是遵守父母的規定;放任型的父母則對孩子沒有要求和行為規范,放棄父母的責任,對孩子的發展和生長持有一種放任自流的態度;民主型的家長則把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能尊重和聽取孩子的意見,既堅持原則又注意培養孩子獨立性,真心誠意地愛護孩子,關心孩子的成長和進步??梢哉f民主型、權威型教育方式較好,專制型、放任型教育方式較差。此外,王艷萍(1994),林磊(1995),以及楊麗珠(1992)等也對父母教育方式有了進一步的研究與認識。④
本研究既是對前人研究的一次論證,又對前人的研究有一定的補充。前人將家庭教育方式的類型基本分成權威型、寬容型和專制型?;诋斍按罅康挠變杭彝ソ逃Y料,尤其是北京教科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長梁雅珠在學前教育上的文章《給孩子一個綠色的家庭》,本研究針對目前不同家庭教子方式,把幼兒成長的主要環境細化。這樣,通過本研究的調查和論證,家長可以肯定自己的家教類型屬于哪種類型,是否健康。
二、研究方法
(一)被試的選擇
本調查的被試是在東北育才幼兒園中隨機抽取三歲、四歲、五歲幼兒及其家長,共150對。本次調查發出問卷150套,收回有效問卷142套,其中女孩、男孩各半為71套。(如表2-1)
(二)材料與工具
1.理論構想:根據前人的研究和對幼兒家庭教育方式的闡述,初步把幼兒家庭教育方式劃分為嚴厲權威型、夢想補償型、自然寬容型、綠色健康型四種類型。針對目前不同家庭教育方式,對不同家庭孩子的基本特點進行了簡單的概括。
2.問卷:問卷一:“幼兒社會性發展內容調查問卷”(自編),用于調查家長對幼兒社會的評價?!坝變荷鐣园l展內容調查問卷”分為“情緒情感”(第1~5題)、“社會認知能力”(第6~10題)、“社會交往能力”(第11~15題)、“個性心理品質”(16~20題)。量表采用5分制評價方法,“從來”不計1分,“難得”計2分,“有時”計3分,“常?!庇?分,“一直”計5分。“幼兒社會性發展內容調查問卷”中分數越高,表明幼兒社會性程度越高?!凹彝ソ逃绞秸{查問卷”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5題)測試“嚴厲權威型”,第二部分(第6~10題)測試“夢想補償型”,第三部分(第11~15題)測試“自然寬容型”。其中第1、4、7、9、13、17題目是用于測試“綠色健康型”。每部分為五道題目,與“幼兒社會性發展內容調查問卷”采用相同的評價方法。哪一部分總得分最高就屬于哪種家庭教育類型。
這兩份問卷分別由20個題目組成。問卷發放150份收回145份,在其中選取142份。先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又在小范圍內與幼兒家長座談,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整理,初步編制出調查問卷,并請專家鑒定,經過預測和修改,形成正式問卷此兩張問卷由家長作答。
(三)具體方法與步驟
1.方法:
采用問卷法、訪談法、評價法等綜合方法。
2.步驟:
(1)發放問卷與回收問卷:兩張問卷各發放150份,收回有效問卷145份,男孩、女孩各半,所以選取有效問卷142份,男孩、女孩各71份。
(2)訪談:對家長及教師進行訪談設計了“幼兒在幼兒園社會性發展觀察記錄”(基本內容同“幼兒社會性發展內容調查問卷”)。時間為一個月,到月底作出評估分析,為我們做出教育對策建議提供參考依據。在調查過程中,為家長作了與幼兒社會性相關的專題講座,內容分別為“幼兒家庭教育新概念”、“培養孩子良好性格的8條原則”。同時,通過每周一次的家長教育反饋,家長開放日及周末家長接送孩子時的隨訪,個別訪談的形式,對幼兒的家庭教育環境、家長的教育方式等情況有了基本了解,結合《幼兒園指導綱要》中的社會目標、指導要點。針對目前部分家庭對幼兒社會性發展有片面曲解的情況,提出我們相關的教育對策建議。
(3)修正問卷與再測信度:根據預測的計算結果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修正問卷。利用周末家長反饋時間讓家長填寫問卷。為了保證問卷的信度,一個月以后,讓家長再一次填寫相同的問卷,這樣運用再測信度計算出問卷的信度,確保問卷的有效性。
(4)統計:計算出幼兒社會性各個方面得分的平均數()和標準差(S),并將幼兒社會性的各個方面的得分劃分為高分組、中分組、和低分組。對量表信度進行檢驗。根據問卷結果對家庭教育類型進行總結、分析,根據計算結果總結幼兒社會性與家庭教育方式之間的相關程度,最后進行分析結論。
(四)數據收集與統計
1.培訓主試主試由我本人和東北育才幼兒園的部分老師擔任。在施測前,進行集體討論,說明自己的方法和目的,統一使用指導語,并對有關的問題進行解釋。
2.預測與施測選取15名幼兒進行預測,然后全面施測。對幼兒社會性的評定分別有兩位班主任老師擔任評定者,能用統一的評分標準進行評分,對家庭教育方式情況的調查各個班主任采取靈活的施測方式,分別在各個班級進行。
3.數據整理與統計根據問卷的特點,將結果分類收集,填入事先制好的表格。再用計算器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結果。首先求出各年齡組所有兒童在社會性的各個方面得分的平均數()及標準差(S)。其次,依據幼兒社會性的某個方面的得分把幼兒劃分為高分組、中分組、低分組。分組的方法是:就某種社會性方面而言,根據正態分布的原理,得分在+0.67S以上者占總體25%,我們把它們作為高分組;得分在-0.67S以下者占總體的25%,作為低分組;得分在±0.67S之間占總體的50%,作中分組。具體情況見表2-2。在分別求出各組家長的家庭教育方式得分進行F檢驗。根據檢驗結果作定量分析,從而得出家庭教育方式影響幼兒社會性發展,為改善幼兒社會性提供幫助。
三、結果分析
(一)修正量表
根據預測的計算結果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家庭教育方式問卷”中的個別題目不符合測試要求,還有題目的順序有所改變,所以將預先設想的維度“嚴厲權威型”“夢想補償型”“自然寬容型”“綠色健康型”修改成:“追求完美型”“圓夢補償型”“順其自然型”“綠色健康型”。這樣問卷的統計結果更為有效,更具有可信性。
(二)對量表信度檢驗
本研究以量表信度為評價指標。本文我采用再測信度的方法對量表信度進行檢驗。從下表所顯示的數據可以了解到,兩份量表的信度均在0.87左右。這個結果說明,本研究所獲得的量表信度指標是符合心理測驗要求的,家長運用該量表評價幼兒的社會性和評價家庭教育方式是可靠的。(見表3-1、表3-2)
(三)家庭教育方式類型總結分析表
根據問卷的調查內容,將家庭教育類型進行總結分析。(如表3-3)
(四)幼兒社會性發展水平與家庭教育方式的相關
1.幼兒情緒情感發展水平與家庭教育方式的相關(見表3-4)
幼兒情緒情感水平的差異與家庭教育方式有相關。從表5中可知:家庭教育方式追求完美型、順其自然型、綠色健康型均不因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高低而表現出顯著差異,F值分別為:2.403、0.056、0.048,而圓夢補償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卻因幼兒社會性發展水平的不同在0.01水平上表現出顯著差異,F值為38.24。幼兒的社會性水平越高,圓夢補償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越明顯。幼兒在情緒情感方面越高,越多出現比較緊張的家庭關系。孩子學習被動,家長失望;孩子逃避,家長替孩子選擇,孩子缺少自信。
2.幼兒社會認知能力發展水平與家庭教育方式的相關(見表3-5)
根據表6的計算結果可看出:家庭教育方式追求完美型、圓夢補償型、綠色健康型均不因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高低而表現出顯著差異,F值分別為:0.360、0.866、0.607,而順其自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卻因幼兒認知能力的差異在0.01水平上表現出顯著差異,F值為39.92。對順其自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而言,低分組幼兒的家庭教育最多表現出順其自然型,即當幼兒的認知能力越差,其家庭越容易出現順其自然的家教方式。順其自然型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長的孩子個性較強,是非能力判斷較差,責任感不強。
3.幼兒社會交往與行為發展水平與家庭教育方式的相關(見表3-6)
從問卷可知,分數越高,幼兒的社會交往與行為就越好。從表7可以看出:順其自然型、綠色健康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因幼兒社會交往與行為的差異表現出明顯差異,F值分別為:0.836、0.264,而追求完美性和圓夢補償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卻在0.01水平上表現出很顯著的差異,其F值分別為:33.92、33.56。對追求完美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而言,低分組幼兒家庭教育方式最追求完美,中分組幼兒家庭教育方式比高分組幼兒家庭教育方式追求完美的程度更高。追求完美的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長的孩子很懂道理,但是壓力過大,容易撒謊,直接影響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圓夢補償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情況與追求完美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基本相同。
4.幼兒個性心理品質發展水平與家庭教育方式的相關(見表3-7)
幼兒的個性心理品質水平的不同與家庭教育方式有著不同程度的相關。據表8可看出:追求完美型、圓夢補償型、綠色健康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均不因幼兒個性心理品質發展水平的不同表現出顯著的差異,其F值分別為:0.564、0.983、0.237,而順其自然型卻表現需顯著差異,其F值為36.84。其變化趨勢是:高分組的幼兒家庭教育方式順其自然傾向越高,越突出;低分組的幼兒家庭教育方式比中分組更傾向順其自然。幼兒的個性心理品質越高,其家庭越容易出現順其自然的家教方式。這樣家庭的孩子很任性,個性較強,但處事比較靈活。
四、討論
(一)家庭教育方式研究方法
在現有的對家庭教育方式的研究已經有很多,一般分為權威型、寬容型和專制型。研究表明:權威型家庭中的幼兒,具有更多的社會責任感和成就傾向;寬容型家庭中的幼兒,缺乏獨立性;專制型家庭中的幼兒,缺乏社會責任感。⑤本文運用問卷根據預測把家庭教育方式修改為四個新的維度:追求完美型、圓夢補償型、順其自然型、綠色健康型。另外在現有的研究中,大多是研究家庭教育方式對幼兒社會性成長的研究,本文從另外一個角度,利用多種方法,研究了不同水平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對其家庭教育方式的影響,我想,在實際生活中是很有借鑒價值的。
(二)幼兒社會性發展水平與家庭教育方式的相關研究
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幼兒社會性發展與家庭教育方式之間有密切的關系。不同家庭教養方式影響著幼兒社會性的發展水平,不同水平的幼兒社會性的發展也影響著現代的家庭教育方式的選擇。
1.幼兒在情緒情感方面越高,圓夢補償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越明顯,幼兒在情緒情感方面越高,越多出現比較緊張的家庭關系;家庭教育方式越接近圓夢補償型,孩子學習越被動,家長越失望。
2.當幼兒的認知能力越差,其家庭越容易出現順其自然的家教方式;順其自然型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長的孩子認知能力越差,個性較強,是非能力判斷差,責任感不強。
3.追求完美型、圓夢補償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長的幼兒社會交往能力差,但是很懂道理,壓力過大,容易撒謊。
4.幼兒的個性心理品質越高,其家庭越容易出現順其自然的家教方式;順其自然型家庭教育中的孩子很任性,個性較強,但處事比較靈活,個性心理品質往往越高。
五、結論
我通過對東北育才幼兒園142名幼兒社會性發展與家庭教育方式的研究,認為幼兒社會性發展的不同水平與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很高的相關。對3~5歲的幼兒而言,社會性高的幼兒家庭關系和諧,孩子與家長能夠互相尊重。幼兒社會性一般的家庭擁有良好的親子關系,孩子有主見,靈活,但有時也很任性。幼兒社會性很差的家庭關系緊張,這樣的孩子不會選擇,缺少自信,易撒謊。所以說,家庭教育方式的選擇與幼兒社會性發展水平相關,家長應該根據幼兒社會性發展水平改善家教方式,尊重幼兒個性特點。
六、建議
心理與教育研究表明:社會性發展是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方面。幼兒期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個體社會性的發展與其將來社會往、行為、情緒情感、人格、個性、社會適應性及事業成就、智力發展等密切相關。然而,這一重要性往往被許多幼教工作者和家長忽視,造成幼兒心理健康的片面發展。如:不少幼兒的計算、語言表達、繪畫、唱歌能力較強,但又存在著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堅持性、自信心及社會適應能力差等問題。⑥
幼兒社會性發展情況調查反映了幼兒心理發展問題的普遍性和嚴重性,幼兒社會性發展水平的差異使得家庭教育方式不同。反過來說,家長是幼兒社會交往的第一個對象,又是幼兒認識自己、他人、社會的導師,家庭教育方式對幼兒社會性發展必然會產生直接、重大的影響。幼兒社會性的發展水平同時是影響家庭教育方式選擇的重要中介,家庭教育方式又是家庭內外眾多影響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們對于家庭教育方式的選擇必須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幼兒社會性發展水平的不同直接影響家庭教育方式選擇出現差異,因此家長要正確對待孩子的社會性發展水平,通過建立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來改善幼兒的社會性發展現狀。
現在,由于家長的某些心理障礙及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片面認識,導致教育上的失誤。他們普遍重視幼兒的生理衛生保健,忽視了幼兒的心理衛生保?。恢匾曋橇﹂_發,而忽視社會性培養。導致在幼兒身體健壯、智力發達的背后隱藏著缺乏同情心、自尊心、自信心、堅持性、情感淡漠、任性自私、依賴性強、社會適應能力差等問題。要知道:人的健康是生理和心理健康的統一,幼兒的心理健康又是心理過程和社會性發展的統一。有人說:人的社會性有效發展是其獲得成功的一條“高速公路”。因此,我們提倡不要過多地保護孩子,要放飛孩子,還孩子一片任意翱翔的藍天,讓孩子在與伙伴交往的過程中健康成長。孩子在與伙伴交往的過程中互相交流知識、經驗和技能;在與伙伴的交往中認識自己、了解他人,體驗各種歡樂與痛苦,從而培養其諸如同情、分享、合作、友愛等良好的社會情感和行動。
那么,結合《綱要》精神,家長應該樹立現代家庭教育的新觀念。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長的資源,現在應強調把家庭教育的重點放在家庭教育中資源的創設及合理地使用這些有效的資源上。比如:如何創設和諧的家庭氛圍,如何親密親子關系,如何建立民主、平等、積極向上的家庭精神環境,這樣才能為孩子一生的健康提供最充分、最優質的資源平臺,拓展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有利于孩子社會性的發展。再次,家長了解自己的孩子,這有利于創設條件,對孩子進行個別化教育。對膽小的孩子,可以擴大孩子的交際面,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及自信心;對于任性的孩子通過立規矩以及讓孩子參加感興趣的活動來幫助他學會克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對于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的孩子,可以引導他將結果轉移到過程上來,形成健康心理,使他的社會性得到健康發展。
注釋
①楊麗珠,吳文菊.幼兒社會性發展與教育.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11—16
②A.L.BALDWIN(1992),Theeffectofchildrenonparents.TheHaworthpress(page67-78)
③D.BAUMRIND&STEINBERG.L.(1996)ParentingStyleascontext(page45-46)
④關穎.父母教育方式與兒童社會性發展.《心理發展與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105-112
⑤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化發展研究綜述.《當代中國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2-5
⑥李丹.《兒童發展心理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89-92
參考文獻:
1.任寶玉,王小波.家庭教育環境與幼兒社會性發展的調查研究.2002年版
2.幼兒氣質與母親教養方式的選擇.《碩士學位論文集》.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3.黃人頌,季誠鈞.《學前教育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張雨清.教師用兒童量表的結果與分析.《中國臨床心理學》,上海:華東師范大出版社,1994年版
5.方曉義.《怎樣做父母》.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6.夏利民.家庭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化研究概述.《山東師范大學學報》.1994年版
7.寥建東.《家庭教育社會學》.南京:南京師大出版社,1992版
8.梁雅珠.給孩子一個綠色的家庭.《學前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
9.劉劍玲.幼兒家庭教育新觀念.《幼兒教育》,2003年版
10.李丹.《兒童發展心理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
11.關穎.父母教育方式與兒童社會性發展.《心理發展與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2.黃悅勤,王玉鳳,劉寶花.父母養育方式與幼兒感覺統合關系的初步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8,12(4)
13.鄔佩霞,陶沙,曾琦.2-6歲兒童氣質特點與父母教養困難的關系,《心理發展與教育》,1997年,第3期
14.楊麗珠,楊春卿.幼兒氣質與母親教養方式的選擇.心理科學,1998年,第21卷
15.簡.斯特里勞.《兒童心理學》.閻軍譯,韓進之校.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家庭是兒童社會化最重要的基地。不良的家庭環境和錯誤的教養方式,往往會使兒童學業失敗、品德錯誤和行為異常,并對其社會性發展產生消極作用。研究表明,兒童青少年學習不良、行為、違法犯罪行為和家庭資源.家庭教育氣氛、父母教養方式和心理環境等密切相關。同時,父母對孩子學習行為的管理、教育子女的方式以及教育方式的一致性等因素也會顯著影響學習不良兒童的學習進步。這里,我們將通過學習不良兒童與一般兒童家庭心理環境、父母教養方式的比較,探索造成學習不良現象的家庭成因,并進一步分析這些家庭資源對學習不良兒童社會交往、自我概念和社會行為等的影響,從而為提高學習不良兒童社會性發展水平提供根據。
2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
根據學習不良兒童和一般兒童的入組標準,從2308名來自四所小學、二所普通中學的兒童10--15歲)中抽取學習不良兒童211名,一般兒童218名。并按年級編為5個組,會計實測被試為429名。2.2研究工具
在深入調查研究和訪談研究的基礎上,廣泛參閱國內外同類研究,選用、修訂那些已被證明為有效\可靠的研究工具,將其匯總成本研究使用的問卷。測量內容包括:被試的家庭心理環境、父母教養方式和被試的社會性發展狀況。通過考察研究中施測得到的所有同質性信度CronbachAlpha值,選擇同質性信度在0.6以上的維度作為本研究將要探討的內容。2.3研究步驟
在廣泛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和深入中小學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確定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和研究
修改測量工具,匯總成本研究的測量問卷。以學校為單位,班級為單元.集體施測的方式收集數據,采用SPSS/PC+3.l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管理和統計分析。3研究結果與分析3.1學習不良兒童與一般兒童家庭心理環境,父母教養方式的比較3.1.1學習不良兒童與一般兒童的家庭心理環境
家庭心理環境是家庭資源的一個子系統。。本研究選擇的家庭心理環境包括父母教育態度、父母期望和父母關系狀況。
一般兒童比學習不良兒童具有更好的家庭心理環境,且兩者分別在P<.#5和P<.001水平上表現出顯著差異。在調查研究中發現.字習不良兒童更多地生活在父母關系緊張的家庭中。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父母更多的是指責批評.往往是母親護著孩子.而父親則嚴格要求。這與國外學者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3.1.2學習不良兒童與一般兒童的父母教養方式
從學校教育實踐中觀察到,兒童的社會性發展與父母教養方式密切相關.
學習不良兒童與一般兒童在父母教養方式上有很大差異(P<.001)。雖然現在的學習不良兒童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父母照應對其寵愛有加,但由于孩子本身學習不良,父母覺得“望子成龍”有可能成為泡影,因而對孩子的情感投資相對減少,而多代之以懲罰、干涉和拒絕否認的教養方式,這又反過來加劇了孩子的學習不良,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3.2家庭心理環境與學習不良兒童的社會性發展3。2.1家庭心理環境與學習不良兒童的社會交往
從學校教育實踐中我們知道,家庭心理環境會影響學習不良兒童的社會交往。
a)父母教育態度、父母期望和父母關系影響學習不良兒童親子關系中的親子依戀程度,且均在P<.05和P<.01水平表現出顯著的作用。b)父母教育態度、父母期望和父母關系對學習不良兒童條子關系中的父母監控維度有較大影響(P<.O5和P<.01)。父母教育態度一致和期望較高,必然增加對孩子學習、生活上的關心,即監控程度提高.C)父母教育態度、父母期望和父母關系對師生關系有一定影響(P<.05和P<.o1)。父母教育態度一致、父母期望高、父母關系好,當然會使學習不良兒童與老師的關系有所改善,這就是為什么強調家庭教育要和學校教育協調一致的重要依據。3.2.2家庭心理環境與學習不良兒童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作為學習不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內部動因,是在家庭背景下與其他因素結合起來才對其社會性發展發揮作用的。父母教育態度與學習不良兒童自我概念發展關系較為密切。父母對學習不良兒童教育態度一致性的程度,影響其對自己生理特征\道德倫理價值觀\自我能力\自我形象和作為家庭成員的勝利感\與人交往的價值感\自我信任感等的理解,其結果是接納或拒絕自己。b)父母夫系與學習不良兒重自我概念的發展有一定聯系(P<,O5或P<.OI)。C)從總體上考察,父母期望的高低,對學習不良兒童自我概念的發展產生某些影響,主要反映在自我概念的心理自我、社會自我、自我行動和自我總分等維度上。3.2.3家庭心理環境與學習不良兒童的社會行為
父母期望與學習不良兒童行為問題有一定關系,且幾乎都在P<.O5或P<.01水平顯著相關,即父母對其期望的高底.將會影啊學習不良兒童違紀、不成熟、焦慮感和攻擊性等行為問題出現的頻率。3.3父母教養方式與學習不良兒童的社會性發展3.3.1父母教養方式與學習不良兒童的社會往
在親子關系上,父母不同的教養方式對親子關系由直接的影響且幾乎都在P<.O5或P<.01上達到顯著水平。師生關系與父母不同的教養方式有較大的關系,并在P<.01水平上相關顯著??傊?,不同的父母教養方式,會對學習不良兒童的社會交往產生不同的影響.3.3.2父母教養方式與學習不良兒童的自我概念
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心理發展有密切聯系,對學習不良兒重自我概念的發展更是如此。a)父母情感溫暖的教養方式與學習不良兒童的自我概念發展密切相關(P<.OI)。父母情感溫暖的教養方式有利于促進學習不良兒童自我概念在各個維度上的發展。b)父母懲罰嚴厲、過分干涉和拒絕否認的教養方式,對學習不良兒童自我慨念發展有較大消極影響(P<.01)。父母教養方式是決定學習不良兒童自我概念發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關鍵詞:家庭; 青少年; 心理健康;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s of adolescents have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society, and young people are in a special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mind and body. The family environment is the primary environment for the lives of young people and the most important environment that is most affected. Whether the family atmosphere is warm, whether the parenting style is reasonable, and whether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family is complete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young people. The study believes that a harmonious family atmosphere, scientific family education and a healthy scientific education attitude are conducive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s.
Keyword:family; adolesc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伴隨著社會的快速進步, 人們的生活步伐也在加快, 而需要面臨的社會壓力也愈來愈多, 大眾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到了不容忽略的地步。青少年作為國家未來的接班人, 其心理健康更需要得到重視, 正如《少年中國說》一文中所描述的那樣,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國立則國獨立”。青年一代為新時代的驕子, 不僅要承擔父母“望子成龍, 望女成鳳”期盼, 而且還對國家的繁榮與富強起著極其重要作用。然而, 正處于第二關鍵期的青少年, 心理的成熟度還不是太高, 學習生活上的各種壓力與挫折, 會對他們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創傷, 在他們身上引起許多行為問題, 由此可知, 除了他們的身體健康應該引起我們重視以外, 心理的健康程度更值得我們關注。家庭作為孩童最先接觸而且產生相互作用的環境, 也是孩童認知世界的第一步, 是孩童獲得日常生活習慣與社會文明的主要途徑, 這也就奠定了青少年未來心理健康狀況發展的基礎[1]。在當今社會里, 青年群體的心理問題已經非常嚴重, 到了不容被忽視的地步, 引起其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有很多, 而父母教養模式、家庭環境與氛圍等對其心理產生的作用最明顯。
1 家庭教養方式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
父母作為兒童的第一位老師, 為其以后的身心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石。其中, 教養模式也就是父母在孩子認知世界的過程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 是父母各種教養行為的特征概括, 是一種具有相對穩定的行為風格[2]。這均是在父母與孩子互動交流的時候形成的。在20世紀末期, 國內知名教育專家張文新提出以下觀點:教養模式就是通過父母個人的教養方式方法與之對孩子的感情表達等形成的一種互相作用形式, 因而比較穩定, 并且不會因為環境變化而改變, 這體現出了親子互動的本質屬性[3]。綜上所述, 大家可以把教養模式的內涵理解為父母或者別的一些監護者在和孩子進行交流互動時一般所采用的方式方法, 這也是由父母或者別的一些監護者的教養模式、教養情緒、教養行為舉止等各式各樣因素互相作用, 從而形成的比較持久的行為形式。父母教養方式一方面折射出了他們對待子女的態度, 另一方面反映了他們的教育理念。
1.1 家庭教養方式的不同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帶來的差異
基于要求與反應性兩個水平, 戴安娜·鮑姆林德 (美國心理學家) 將教養方式分為以下幾種。
1.1.1 權威型
指在家庭教育中, 在人格平等、尊重的基礎上, 樹立父母的威嚴, 同時對孩子的不妥行為進行指正, 除此之外, 父母必須對孩子的內心思維做到有所掌握, 經常和他們進行一些溝通, 通過這些日常情感的互動, 孩子可以從中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和重視。在這種嚴格且民主的教養方式下長大的青少年, 適應能力強, 心理健康水平高。
1.1.2 專制型
指在家庭教育中, 將家長自己的意愿強加到自己孩子的身上, 禁止孩子表達自己的意愿, 凡事都是由家長做主。在這種環境下, 青少年會出現恐懼的情緒, 抵觸家長, 在外顯的行為上表現出回避。
1.1.3 溺愛型
這種類型與專制型相對, 指凡事都遵從孩子的意愿, 對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在這種成長環境下, 多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 不尊重他人, 缺乏團隊精神, 長此以往, 可能會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
1.1.4 忽視型
指在感情上缺少給子女所需要的與重視, 而僅僅是給子女一些物質上的獎勵, 因而不利于子女的心理健康發展。這種教養方式下養成的青少年, 通常情況下, 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愛和溫暖, 在環境適應和自我控制方面往往會出現問題。
2 家庭環境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影響
孩子自誕生之后最先接觸到的就是家庭, 這就是說家庭是每一個人社會化的第一步, 所以, 家庭環境將直接決定了孩子的身心各個方面的發展狀況。孩子生活技能的獲得、個人習慣的養成、人際關系的處理方式、對待問題的思考模式等等都是在家庭環境下逐漸形成的。
家庭環境對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有著很大的影響。因為, 孩子的個性與品質是在家庭的互動中形成的, 也就是在與家人平時相處的時候所形成的行為舉止與心理行為習慣。假如家庭可以給子女帶來安全感, 子女身心就會得以健康發展;但是與之相反的是, 假如家庭使得子女心理抑郁, 那么她們會形成悶悶不樂、憂郁等負面情緒, 導致其心理健康狀態非常差, 這是因為他們的家庭充滿了矛盾、爭執與不幸福等因素。家庭環境就是家人們在日常生活的互動里形成的人際交往的狀態和氛圍。建設好家庭環境可以使得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并且真、善、美等一些美好的品德能夠得以培養, 換而言之, 假如家庭環境比較差, 孩子的心理健康就會存在諸多問題。不良的家庭氛圍主要表現為:
2.1 家庭關系的不和諧導致其感受不到快樂和愛
家庭不和諧, 一般是因為家人之間經常發生爭執, 引發吵架、冷暴力以及打架等行為舉止。這種問題經常出現在父母之間出現爭執或者他們均是沖動的性格的家庭中。在該環境下, 孩子更多感受到的是失望和恐懼, 長期如此在認知上會導致其產生偏差或扭曲。
2.2 有失風范的家長行為將影響其思維方式
Jean Piaget在孩童認知活動方面的研究表明孩子的思考形式和大人是不一樣的, 并且在其自身發展各個時期也有所不同, 包括嬰幼兒、孩童、少年等時期。青少年的思維方式直接是受父母不良的行為規范的影響。家庭作為社會組成的基礎單元, 是大眾社會化的最直接渠道, 這不單單是人們成長和發展的地方, 而且是人們建設和諧社會最重要的一個組成環節。不管任何家庭, 以怎樣的結構形式出現, 對每個人來說, 都是穩定的個人生活的中心, 完整的家庭結構可以幫助家庭成員更好更健康地發展。
3 家庭教養態度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影響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 國內孩子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人數持續上漲, 這一問題愈來愈嚴重, 然而能夠對心理健康問題產生作用的因素非常多。我們在呼吁社會、學校、幼兒園的同時, 不妨反省一下孩子在第一教育場所———家庭所受到的影響。
3.1 家長對子女期望過高容易削弱孩子的信念, 使孩子喪失上進的勇氣
絕大多數的父母均想自己的子女能夠在德、智、體所有方面均做好, 能夠盡可能地完美。所以, 家長對子女教育付出很多, 并且期待有相應的回報。來自父母的期待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有很大的作用:正確的期待可以加強他們的上進心和自信心, 促使他們不斷地進步。所以, 父母對子女的學習要求很嚴格, 家長自身的迷失導致了孩子教育的盲目性。
3.2 家長對子女的過分保護導致其過于偏僻和孤獨
因為國內教育是應試教育, 所以絕大多數的父母還是非??粗貙W習成績的, 并且覺得子女是個人的所有物, 對孩子學習的過分重視導致在其他的生活技能方面教授的缺失, 讓孩子形成不好的生活習慣, 而且使得孩子容易自私自利, 漠視身邊的事物, 一心只考慮自己的利益, 并不愿意和他人合作或者共享資源。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一旦遇到挫折、苦難需要解決時, 就會感到無能為力、驚慌失措, 面對挫折就只會怨天尤人, 更談不上正確面對挫折, 鼓起勇氣去戰勝挫折, 實現生命的價值。
3.3 家長對子女的過多束縛容易把孩子的創造性扼殺在搖籃中
知名的教育學專家陳鶴琴提出, 喜歡玩樂、活潑好動等行為是兒童的本能表現, 是值得父母鼓勵與引導的。但是, 絕大多數的大人卻在遏制兒童這一天性, 具體行為如下:
3.3.1 限制孩子交往
兒童喜歡模仿并且喜歡和其他小伙伴玩耍, 這有助于其以后在和其他人的互動的時候, 能夠自主地解決一些問題, 培養獨立自主的觀念, 從而可以很好地參與團隊工作, 做到共享資源, 公平公正競爭, 并且能夠做到謙遜地從別人身上學習自己所沒有的長處。
3.3.2 扼制孩子創造
在家庭教育的時候, 父母往往會對這些行為表現不聞不問, 譬如:兒童某些出于好奇而做出的行為舉止, 可能會惹得大人的不高興, 所以其父母發現后, 會不分青紅皂白地打罵, 這很可能就抑制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孩子的某些模仿行為, 以及某些不成熟的想法, 這常常是其能夠形成獨一無二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素材, 假如父母沒有進行有效的關注與引導, 那么會使得孩子受到傷害而遏制這方面天性的發展, 這就是變相地埋沒子女的創造力與求知心。
綜上所述, 在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態的眾多要素中, 父母教養模式、家庭氛圍與父母教養態度是最突出的3個要素。只有在父母教養模式、家庭氛圍與父母教養態度這三個方面的工作做好, 形成和睦的家庭環境、情感好的親子關系, 才可以使得孩童的身心得以健康地發展, 從而在學業上學有所成, 在個人品質上表現出色, 然后成長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
參考文獻
[1]田峰溶, 李冬, 張靜, 李敏玉.淺述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家庭環境因素[J].社會心理科學, 2012 (11) :3-6.
[2]陳陳.家庭教養方式研究進程透視[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 (6) :95-103.
一、基本情況
本年度我校大多數家庭都重視家庭教育;重視孩子的身心健康,關心孩子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有部分家長文化素質不夠高,而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主要成績
1、把家長學校工作列入重要議事目標,努力提高家長的全面素質。
2、端正了學生家長的一些錯誤觀念,如:“易子不教”、“不打不成鋼”樹立民主、和諧、平等的家教思想。
3、定期召開各類學生家長座談會,如一年級新生、畢業生、中下生等家長會議,通過家長制會,使家長掌握了一定的教育藝術。
4 、讓家長撰寫家教論文,本年度編輯出版了二期《家庭教育論文》,發給家長人手一份,讓家長與家長之間交流宣傳家庭教育的心得體會和成功的家庭教育經驗系統宣傳家庭教育的理論知識,要求家長樹立“為國教子,培育成才”的思想。特別是六(3)班朱偉燁家長朱沛娟同志撰寫的家教論文《讓孩子有德,讓孩子奮發,讓孩子有能》,由縣婦聯評選推薦到清遠市參加優秀家教論文評選。
三、具體做法:
(一)加強對家長學校的指導,提高家庭教育的認識
為辦好家長學校,我校成立家長學校領導機構,制定各項規章制度,認真與家長上好家教課,努力提高家長政治文化學習,提高他們的文化教育素質、思想素質,讓他們認識家庭教育的作用,提高他們對子女的責任感,讓他們正視家庭教育。
1、定期組織家長的學習。當前,由于社會不良風氣影響孩子在思想上甚至行動上或多或少都會有些效仿,那么怎樣引導孩子,教育孩子呢?我校不但對教育十分重視,而且重視做家長思想工作,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家長真正認識到自己的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懂得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是孩子們的第一所學校,增強了他們的責任感,從而使他們自覺履行職責。
2、定期組織家長分期分批分類型認真學習上級有關的家庭教育文件,學習先進的家庭教育經驗,提高家長的家教水平。
(二)積極動員家長參加豐富家教知識的學習。
提高家長各方面素質,這項工作也是學校的一個重要工作內容。
1、認真上好家教課。為了有效提高家長的各方面素質,我校認真組織家長上好家教課,還開展家長座談會,在日常生活中探討各種不同的家教方法,虛心向經驗豐富的家長請教,取長補短。
2、加強家庭教育宣傳工作,積極參加《走進孩子心靈》的專題報告會。為了更有效提高家長的家教知識,我校利用家教專欄定期有效針對性向家長宣傳正確的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統一起來,聯成一個強而有力的整體。
3、定期向家長匯報學校教育教學情況。
(三)密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聯系,認真做好家訪工作。
我校建立三結合教育網絡,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聯系起來,動員教師認真做好家訪工作,要求每學期普訪一次,個別多次,通過家訪,了解學生在家的表現及家教情況。尋找最佳途徑,共同教育學生,使學生健康成長。
四、經驗與體會
新學期家長經驗交流會方案范文1
孩子是天之嬌子,更是家長們的寶貝。我們為孩子們付出了很多,看著孩子們逐漸成熟的臉龐,我們有收獲的喜悅,也有難以釋懷的煩惱。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場所,但孩子的教育更多的還是得依靠家長自己。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家家都有煩心事。但是每個家庭也有很多教育孩子的心得和體會。孩子們在學校一起學習,取長補短,我們家長能不能也跟孩子們一樣集合起來取長補短呢?根據部分家長的建議,在班主任老師的倡議下,擬于近期組織一次關于孩子教育的家長交流活動,具體方案如下:
一、交流活動的內容
(一)討論并交流關于孩子學習上存的問題
包括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各科學習上存在的問題等等;
(二)討論并交流關于孩子生活上存在的問題
包括孩子們的個人生活自理情況,同學間的交流和溝通、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交流和溝通,課外活動的安排等等;
(三)討論并交流關于家長與家長、家長與學校、學生與老師的互動問題
包括家長與各科老師的交流溝通方式與渠道,學生及家長與學校班主任老師、心理輔導老師的交流溝通方式與渠道,家長之間交流溝通長效方式等等。
二、交流活動形式
以網絡交流為主,家長聚會交流為輔,借助家長飛信群、公共郵箱,充分發揮家委會、熱心家長的作用。
(一)擬于月日晚6:00至晚10:30在QQ群里開展家長交流活動,就家長提出的各種問題和話題進行討論和溝通。
(二)根據此次QQ信群討論的情況,及家長們的需求,確定家長聚會交流的時間、地點和形式。
三、交流活動的要求
(一)希望家長們能在本周一晚10:00點前對本次QQ信流的時間安排反饋意見。如不反饋,視同同意。
(二)我們在后面列舉了一些家長反映比較集中的話題,大家可以提前準備一下。實際討論時不用局限于這些話題。
(三)希望參加聚會交流的家長請預報名。
(四)希望各科代表的家長能就本科目的學習和復習方法做一些準備。
四、幾個討論話題
(一)學習方面
1、孩子不愛做作業怎么辦?
2、孩子老馬虎怎么辦?
3、孩子學習不專心怎么辦?
4、**科目應該怎樣學習和復習?
(二)生活方面
1、孩子特別逆反怎么辦?
2、孩子著迷打游戲機、QQ聊天怎么辦?
3、怎樣安排孩子們在家里的課外活動?
4、怎樣培養孩子的自理習慣?
5、怎樣對待孩子早戀問題?
6、怎樣鼓勵孩子們參加社會實踐和職業體驗活動?
(三)互動方面
1、怎樣建立家長互動長效機制?
2、怎樣實現家長與各科老師的溝通?
3、是否可以建立一個學生與老師的溝通平臺?
新學期家長經驗交流會方案范文2
一、活動目的:
1、進一步利用“家長會”這一載體,增強學校、教師、家長之間的溝通,共同關注每一個孩子都能健康活潑的成長。讓家長走進校園,走進課堂,了解學校的管理與發展趨勢,讓家長了解學生在校的情況,從而更好地配合學校,形成有效的“三結合”教育。
2、主動展現校園風貌,展示師生風采。加強溝通,調動家長參與學校、參與班級建設的積極性,吸納家長的合理化建議。
3、通過優秀家長成功家教經驗交流,努力提高廣大家長的家教水平,正確有效的培養孩子,努力推動和諧教育,加強家校溝通,辦家長滿意教育,放心教育。(家長發言選取幾點優秀家教事例、方式方法進行交流,比如如何培養孩子學習能力、自覺自制能力、好習慣好方法等)
二、活動時間:20XX年5月14日星期六上午9:00
三、活動形式:班級為單位探討——會后個別交流
四、活動要求:
1、各班班主任和跟班教師要向學生家長講明我校的辦學思路和宗旨,要向學生家長反映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情況。
2、班主任要做好學校、少先隊對紀律、安全等工作的要求。
3、各班班主任和跟班教師要認真聽取家長的意見,加強溝通,并認真作好記載,對家長的問題要做好解釋和引導。
4、各班班主任要精心準備好家長會的發言材料及問題預設。
5、要選好家長代表發言,以便給我們學校工作做好疏通和引導。
五、活動領導組織分工:
(一)家長會領導小組
組長:于連振副組長:張宏斌
成員:張正中、張元濤、尹祚喜、于海東、張冬梅
(二)家長會分工情況
1、家長會分工負責安排:
張元濤\張冬梅(負責調度)
范瑩瑩(一年級)、宮麗敏(二年級)
邢艷紅(三年級)、張艷麗(四年級)
蘇峰(五年級)、谷雷(后勤協調)
2、攝像:李媛媛帶美術教師一名
五、活動實施階段:
(一)宣傳發動階段:發放實施方案(全體教職工、相關班主任)
(二)準備布置階段:
1、校園環境:清潔打掃,整潔無死角。(谷雷)
2、班級準備:教室布置,家長會材料準備。(班主任、跟班教師)
3、安全保衛(紀律巡查,主要是班級家長會期間學生在操場的情況):
冉平祥、魏兆征、樊浩、姜建民
*要求重視各活動之間的銜接,每項活動負責人與參與教師全力保證活動有序地進行。
新學期家長經驗交流會方案范文3
為進一步推進我校家長學校和家長委員會建設,提高家校工作水平,挖掘工作亮點,加強家庭教育和家長學校辦學規律的科學研究,配合區市"舉辦家長學校論文與典型經驗研討、評選、表獎活動",請各班主任和家長撰寫有關論文與經驗,要求如下:
一、稿件內容要求:
稿件應注重班級家長委員會工作的突出特色、創新家長委員會工作新局面、提高家長委員會工作實效,以及開展"爭做合格家長,培養合格人才"(以下簡稱"雙合格"活動)家庭教育示范基地創建活動情況。
指導教師的稿件應注重通過學習和鉆研家庭教育理論,參加指導培訓、科研、實驗等活動,本篇文章來自。不斷提高家庭教育教學水平,以及通過實踐活動對家庭教育理論的深刻理解。
家長的稿件應側重通過參加家長學校學習,家庭教育的觀念更新和能力提高情況,以及學習家庭教育教材的體會和感受。
內容的中心是努力從家長培訓活動、家教咨詢活動、家校溝通活動、創建學習型家庭活動、典型個案跟蹤活動等方面入手,深入探索家長學校的辦學規律,使家長學校工作在科學的軌道上持續發展。
撰寫的論文應緊貼家庭教育實際,觀點鮮明,邏輯嚴密,案例典型,結論合理。
二、稿件作者要求:
作者必須是稿件的第一作者,已被評定過的稿件不得重復報送。40歲以下班主任必須參加該項活動,40歲以上班主任自愿參加。本篇文章來自。家長論文以班級家長委員會成員為主,其他家長也可參加,每班級家長上交論文不少于3份。
三、稿件格式要求:
不設封面,直接進入正文;題目:XXXXX--(小三號字,華文中宋體加黑);副標題:XXXX--(四號字,華文中宋體加黑);單位及作者姓名;XXXXX XXX--(小四號字,華文中宋體);正文:(五號字,華文中宋體),20XX字左右。
關鍵詞:個人主義,教育內容,教育方式,師生關系
羅貝拉教授認為:“美國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是個人主義……對于我們自己,對于我們關心的一切人對于我們的社會和整個的世界,我們最崇高的愿望都是同個人主義密切相連的。論文格式,教育方式。而我們自己和我們社會的一切最深層的問題,也是同個人主義相連的。論文格式,教育方式。”[1]由此可見,個人主義是美國文化生活的重中之重,因此本文將著重探討個人主義對于美國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影響。
一、美國文化的核心——個人主義
19世紀40年代,法國政治學家托克維爾,在考察美國9個多月后所寫的《論美國的民主》一書中,最先系統的闡釋了個人主義這一概念。[2]此后,美國的個人主義逐漸為世人所熟知。在美國歷史上,個人主義的發展也經歷了幾個階段:建國初期,美國人的個人主義集中體現在對“自由”、“平等”的追求,《獨立宣言》就是最好的明證:“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們都從他們的‘造物主’那邊被賦予了某些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3]19世紀中期個人主義也增添了新的內容如:“個人奮斗”、“反對任何外來干涉”等,正如美國學者薩姆瓦所指出的:“廣義地說,個人主義的概念是描寫這樣一種學說,認為個人利益是或者應該是至高無上的;一切價值、權利和義務都來源于個人。它強調個人的能動性、獨立、行動和利益。美國人認為,作為一個人都應該具有獨立性、責任心和自尊心。具備了這些,也才不負作為一個人而受到關注和尊重。”他進一步解釋說,美國文化中的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念,包括一系列更為具體的內容,如:自主動機、自主抉擇、自力更生、尊重他人、個性自由、尊重隱私等方面。[4]由此可以看出,個人主義是美國社會的基本準則和道德規范;它以個人為中心,肯定個人的價值,尊重個人的自由,維護個人的利益;反對任何來自外界的支配、約束、干預和控制;最終實現真正的個性解放、自由發展。個人主義在美國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個人主義是美國文化的核心”[5] 正是在個人主義這一大背景下,美國人養成了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以自由、民主、平等、法制、人權等為核心的道德價值體系,這構成了美國教育的核心價值觀。論文格式,教育方式。[6]
二、對家庭教育的影響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對于個體的成長還是對于社會的發展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國的家庭教育由于受到個體本位意識的影響,無論在教育方式還是教育內容方面都注重培養孩子獨立做事和獨立生存能力。
(一)教育方式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美國家長對孩子的鼓勵多于保護,家教方式民主、開放他們會鼓勵孩子勇敢地做出各種嘗試,讓孩子在做中學、做中練,以培養孩子的膽量和信心。美國父母通常會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選擇,不強調父母的權威,家庭教育方式民主、開放。民主、寬松的家庭教育方式給了美國孩子表達自己想法以及自己的事情自己決定、自己做的機會,父母們也會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并適時加以鼓勵,從而極大地培養了孩子獨立思考、敢于嘗試、富于開拓精神的性格,同時也培養了孩子的自信心。
(二)教育內容
美國人有這樣一個信念:成功靠努力爭取,而不是靠繼承,美國人崇尚個人奮斗,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獲得成功。因此,在美國,對孩子進行社會實踐和生存能力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要讓孩子更好地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獨立生存,需要培養孩子三方面的能立:第一、自立能力,在美國人們尊敬白手起家的人,人們把生活的重心放在自己能夠完成的事情上,而不是放在自己祖先的業績上。[7]第二,自主思考和判斷的能力,美國家長很注重與孩子之間的平等交流,在很多問題上,他們會征求孩子的意見,鼓勵孩子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以培養孩子積極思考、獨立判斷、對問題形成自己獨到看法的能力。第三,學會理財,美國家長們認為讓孩子接觸錢、了解錢并學會如何合理使用錢,有利于從小培養孩子的經濟意識和理財能力,而理財能力關系到孩子一生的事業成功和家庭幸福。因此,理財教育成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論文格式,教育方式。
三、對學校教育的影響
學校教育是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承擔教書育人的職責和任務,對個體的發展起著引主導和促進作用。由于長期受到個人本位論的影響,美國的學校教育在師生關系和教學方式上呈現了別具一格的特色。
(一)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平等和諧,等級觀念蕩然無存,這就是美國學校師生關系的現狀。學生在學業方面固然要尊重教師的指導,教師也一樣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勞動,在美國學校里,如果教師在制度規定范圍之外要占用學生的時間,理所當然要付報酬。這種平等和諧的關系能促進心理平衡,有利于情感交流,而這正是教學過程順利進行、教學效果得到保障的前提。“在學校,教師從不公布學生的考試成績,學生的考試成績未經學生本人同意,則任何人或機構不能查看,哪怕是學生的父母。這體現了美國大學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隱私權,把學生作為具有平等人格的人來對待。這是美國個人主意的精髓在師生關系上的體現。論文格式,教育方式。”
(二)教學方式
由于強調個人主義,注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潛能的開發,因此,在教學方法上,灌輸是普遍受到反對的,霍拉斯·曼說,“知識不能被灌輸到兒童的心靈中去”,只能由兒童自己來掌握。論文格式,教育方式。所以在教學方法上強調“教無定法”,凡是能夠使學生獲取知識,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方法都可以采用,例如:美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有影響力的個別式的教學方法有:道爾頓制、問納特卡制、掌握學習教學法以及非指導性教學方法等。[教師把學生作為教學主體,鼓勵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在這種自由寬松的環境中,學生會更積極主動地學習,并且把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
總之,美國個人主義貫穿于美國歷史之中,成為美國文化的價值核心。因此,在美國教育的各個方面都體現出個人主義的文化特征。美國家庭在家庭教育內容的選擇上主要側重于生存和社會實踐教育,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對未來社會生活的適應性;在學校教育的師生關系上強調師生平等,尊重學生人格,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參與者,以發揮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參考文獻:
[1]轉引自段連城注:《美國人與中國人》,新世界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3頁
[2][法]托克維爾著,董果良譯,《論美國的民主》(下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第625頁——第626頁。
[3]李道揆著,《美國政府和美國政治》(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第770頁。
[4][美]薩姆瓦等著,陳南、龔光明譯,《跨文化傳通》,北京:三聯書店,1988年版,第88——89頁。
[5][美]羅伯特、貝拉等著,翟宏彪等譯,《心靈的習性:美國人生活中的個人主義和公共責任》,北京:三聯書店,1991年版,第214頁。
[6]孫文紅.文化視野下美國公民教育的發展歷程[M].山東師范大學,2009
[7]周頌.文化視野下美國高校創業教育研究[M].黑龍江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