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5:34:02
序論:在您撰寫衛生化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其中差距5是差距模型的核心,只有對差距1~4進行較好的彌合,才能降低乃至消除這一核心的質量差距。
2服務質量差距模型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
教育服務是服務產品的一個重要類別,高等教育服務由大學提供,除強調理論課程的教授以外,還要為學生將來的就業做準備。高等學校的教學質量是一種非常典型的學生(服務消費者)感知教學(服務)質量的過程。據此,可以構建出服務質量差距模型(圖2)應用于高等教育教學中。2.1理解差距(差距1)高等學校教師不了解學生的需求和期望,或對學生的需求和期望存在認知上的錯位。即學生需求和期望教師不了解;或者即使教師努力去了解學生的需求和期望,這種了解與學生的真實需要和期望并不完全符合。2.2程序差距(差距2)教學計劃的制訂與教師所判定的學生需要和期望間的差距。這種差距一方面來自教學計劃本身所出現的問題,另一方面則是教學計劃與學生需要和期望間出現偏離造成的。2.3績效差距(差距3)教師所提供的教學服務與教學計劃、教學規范或教學標準間出現的差距。這種差距主要是由于學校制定的教學目標不完全符合實際情況,教學計劃不能順利實施造成的。2.4營銷差距(差距4)教學的市場宣傳與實際提供給學生的教學服務之間的差距。即教育宣傳得很好,而實際卻沒有達到。2.5感知差距(差距5)差距5基于前4種差距而累積產生的核心差距,即學生獲得的實際教學過程或體驗與學生期望得到的理想教學服務之間的差距。這5種差距是改進教學質量的初始渠道,即經過5種差距的彌合分析可以找到所有改進教學質量的措施。
3.1《衛生化學》課程教學現況
一直以來,全國各院校從事《衛生化學》課程教學的教師都在努力研究教學模式,并進行教學改革[3-4]。自2000年起,通過建立開放性實驗室、增加設計性綜合實驗內容[5-6]、引入案例式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BL)教學模式等多種渠道對《衛生化學》教學進行了改革,收到了明顯的效果[7-8]。引入案例式PBL教學模式的2004級學生考試成績明顯高于未引入案例式PBL教學模式的2002和2003級學生[9]。2012年以后,對《衛生化學》考試方法進行了改革與實踐[10]。分別采用:(1)平時成績(占20%),評判指標是課堂出勤與回答問題情況、實驗課的表現與實驗結果的好壞;(2)限制性開卷考試(占30%),考察學生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允許學生事先將認為重要的知識寫在一張紙上,并在考試時帶入考場,既減輕了學生死記硬背的負擔,又可以使學生能認真地閱讀全書,掌握知識的系統性,增強運用能力;(3)專業應用考試(占30%),考查學生對實際案例的分析思路及解決辦法,允許學生帶參考書、筆記等進入考場,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考試;(4)操作考試與口試(占20%),重點考查學生的實驗操作及分析儀器的使用能力,并通過口試了解學生對實驗原理的掌握情況。其中限制性開卷考試和專業應用考試安排在學校的考試周進行考試,使用兩份試卷,在規定的時間內收回一份試卷后,開始另一份試卷的考試。操作考試與口試則在實驗室進行,采取抽簽的形式。在2013年12月召開的師生座談會上,學生們普遍認為,目前采取的PBL教學法在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提高學生的課堂主體意識和自學能力方面優點突出,而且能明顯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加強師生溝通,活躍課堂氣氛,加強學生間的協作精神。采取的考試方法更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系統歸納所學的知識,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提升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盡管如此,學生們就目前《衛生化學》的課程設置、案例教學與設計性實驗教學形式仍然提出了自己的需求與期望。(1)希望在學習任務較輕的大學二年級開設《衛生化學》課程簡介,對該課程進行簡單地了解;(2)將案例分析與設計性實驗結合起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即自己動手查找具體案例的解決方法,由教師幫助確定解決方案,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將其作為設計性實驗,并由學生自主完成;(3)由學生講解基礎實驗,教師進行補充,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3.2《衛生化學》課程改革的幾點建議
3.2.1構建有效的“教”、“學”溝通機制,縮小“理解差距”
首先,應加強互動教育。要求教師和學生都必須意識到彼此之間是平等的,大家要以自由、平等方式共同探討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將課堂營造成開放、動態的思想交流場所;其次,盡可能地創造幽默、詼諧的氣圖2教學質量差距模型概念圖氛,消散課堂教學中學生沉默的現象;最后,可以通過定期召開師生座談會,建立一種有效的“上下聯動”、“團隊互動”溝通機制。教與學是一種雙向溝通的過程,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提問、課間討論、課下與學生聊天、問卷調查等多種途徑去了解學生對于教學的期望,減少師生之間的“理解差距”,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2.2加強教育過程標準化建設,縮小“程序差距”
“程序差距”主要指教學計劃的制定與教師所判定的學生需求和期望間的差距。這種差距一方面來自教學計劃本身出現的問題,如教師對當前的社會需求了解甚少,教學計劃脫離實際等;另一方面則是教學計劃與學生需要和期望間出現偏離造成的,學生認為所學知識與實際需求脫離,不能學以致用。目前預防醫學專業的《衛生化學》課程大多被安排在大學四年級上學期,距離大學一年級的化學基礎課程的學習間隔兩年,況且經過以記憶為主的醫學課程的學習,很多學生已經不太適應以分析、理解和實驗為主的《衛生化學》課程的學習了,如果能在大學二年級的下學期或者大學三年級的上學期開設《衛生化學》課程簡介,對后續《衛生化學》課程的學習必定會有較大幫助。
3.2.3進一步深化教育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革,縮小“績效差距”
在課程改革上,現代化教學內容和先進的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創新人才的落腳點。在課程結構上,與我國公共衛生實際密切結合,將案例分析與設計性實驗結合起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手段上,應加強高校校園網、電子圖書館、多媒體教育等數字化教學環境建設,采取案例教學、PBL教學模式。積極開展討論式、啟發式、探究式教學,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及創新的思維習慣。
1.生物化學涉及體系復雜,教學難度大
生物化學是運用化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生命體的交叉學科,其任務主要是了解生命體的化學組成、結構及生命過程中各種化學變化。涉及的體系包括糖、蛋白質、核酸、脂等,其概念抽象,內容枯燥乏味,代謝途徑錯綜復雜,因此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都有較大難度。且近年來生物化學研究進展迅速,知識更新快,教師需要對最新的進展有較全面的了解,才能夠講得徹底深入。
2.實踐教學模式單一
高職醫學生物化學的實踐教學基本是以“實驗教師預先準備好實驗材料,上課講解,學生按部就班地完成實驗”的形式完成的,實驗報告也常照抄實驗指導材料,實驗教學重驗證而輕探索。這種驗證性的實驗教學模式過多強調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忽視了對學生實驗技能和思維的訓練,導致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較少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和新發現。這種單一的實踐教學模式根本不能培養醫學生崗位能力。
3.教學模式與社會實際需要不相符
據調查,高職生物化學的教學多年來一直沿用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依據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沿用經典生物化學教材,教學內容與高職醫學生的實際要求相差甚遠,導致學生的厭學情緒;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教學中存在理論教學與實踐技能培養脫節現象,學生職業技術知識等匱乏,不能適應就業崗位要求。
4.教師知識結構上存在缺陷
生物化學教師大多畢業于師范或綜合性大學的化學或藥學專業等,不具備系統的醫學知識,對相關醫學專業的學科特點、工作內容和性質知之甚少,難以將生物化學知識在醫學中的應用進行拓展,授課時往往對醫學專業性知識缺乏有效的銜接,容易造成基礎與臨床課程割裂,教學效果不理想,從而使教學和學生的崗位需求不對接。
二、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生物化學的教學探討為實現
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辦學宗旨,高職院校生物化學教學應遵循高職教育規律,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突出高職教育的職業特色,才能保證自身優勢,占領醫學高等教育的一方市場,實現自身的長遠發展。
1.理論教學的崗位需求體現
高職醫學教育培養的是醫學實用型人才,生物化學作為重要的基礎課程,其理論教學應以“必須、夠用”為原則,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中心,體現崗位需求。教學過程中要避免過于強調基礎理論的傾向,結合不同專業的特點,以實際崗位需要為目標,使課程內容服務于崗位素質的培養與提升。對于臨床專業,大部分畢業生將從事基層醫療工作,工作內容主要涉及醫療、預防及健康教育等,因此關于生物化學教學內容中的“生命的物質組成及生命物質的代謝與能量變化”的內容應重點講解,如代謝疾病的發病機制、常見營養缺乏癥等;對于藥學專業,在學習酶相關的內容時,酶的抑制劑、激活劑等內容與他們的崗位需求密切相關,要結合抗生素等藥物的作用機制重點講解,并充分引用一些以酶作為靶位的藥物實例來分析,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吧w信息的傳遞與調控部分”的內容較復雜難懂,在對高職各專業醫學生授課中應進行詳略增刪,把基本的問題講清楚,夠用即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在醫學上的應用,診斷手段多依賴先進的檢測儀器,生物化學中涉及很多的臨床檢驗項目。在理論教學中,根據崗位需求,要結合疾病分析某些生化指標的內涵,并要求學生看懂生化化驗單,如肝功檢測中,化驗單上“ALT、AST”等符號要看懂,并通過學習說出各項目的意義。
2.實踐教學的崗位需求體現
高職醫學畢業生除選擇進入醫療系統工作外,部分會選擇在醫藥相關企業從事藥品研制和生產等工作,這些崗位對其實踐能力有較高的要求。生物化學實踐教學中采用綜合性實驗教學模式,能將相關學科理論知識交叉融合、實驗材料和方法綜合運用,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根據基層醫療衛生工作實際需求,生物化學實驗可將血清制備、血清中葡萄糖含量測定、血清谷丙轉氨酶測定等一系列的實驗融合在一起,實驗教學過程中,由實驗指導教師提出選題的方向、實驗目的和條件,具體實驗設計、實施等問題由學生自行完成。教師要求學生記錄反應的實際實驗現象,客觀地書寫實驗報告,并強調對實驗結果的討論和分析。這種實驗教學模式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其主觀能動性,既綜合地驗證相關的理論,又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另外,可擇機安排學生參加臨床診斷或見習活動,加深學生對生物化學知識的理解,并及時運用到臨床實踐中,增強與臨床的聯系,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體現崗位需求。
3.教學方法的崗位需求體現
案例教學法也叫實例教學法。生物化學教學中適時引用臨床病案,結合醫藥領域及生產、生活實踐中的典型案例進行教學,把真實的典型問題展現在學生面前,能提高學生學習生物化學的興趣。如講生物氧化時,結合甲狀腺功能亢進、煤氣中毒等;糖代謝的學習,結合血糖調節和糖尿病的發病機制;學習脂代謝時,聯系肥胖癥、脂肪肝等講解;講蛋白質代謝時,多聯系實際病例,如白化病、氨中毒等。這些臨床實例的引用,有助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今后的工作實際相結合,縮短理論與實踐的差距,避免理論知識與實踐運用脫節,有效提高了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能更快、更好地適應以后的臨床工作。但須注意,案例的選擇與問題的設計要與專業和教學內容密切相關,對臨床和護理專業的學生,可適當結合醫療保健方面的案例;對藥學專業的學生,要結合藥理方面的案例。如在糖和脂類代謝學習中引入案例:女,66歲,患糖尿病8年;乏力,有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少的癥狀;尿糖高于正常值,空腹血糖為9.2mmol/L,餐后2小時血糖值為14.8mmol/L。問題:何為血糖?正常范圍多少?什么是糖尿?。繛槭裁磭乐靥悄虿』颊邥l酮癥酸中毒?讓學生以糖尿病為中心去探索和學習。通過此案例的引用,學生將糖、脂類代謝的理論知識和實踐運用緊密結合起來,并加深了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提高了綜合分析應用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適時、適度地引用臨床病例分析,用生化知識解釋、分析臨床疾病的分子機制,讓學生親身感受到生化與臨床醫學的關系以及生化在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中的作用,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生化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也為學習臨床醫學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教學與崗位需求的對接。
4.教師素質的崗位需求體現
高職醫學生物化學教師醫學專業知識水平的提高,是提高生物化學教學質量的保證。為了更好地將生物化學的理論知識與不同專業的相關課程聯系起來,指導學生將專業知識運用于實際工作,教師要對不同專業的基本課程有所了解,積極參與業務交流,學習臨床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從而使生物化學的教學能做到有的放矢。另外,教師要關注新聞媒體中有關疾病、食品、藥品、營養健康等方面的內容,尋找這些內容與生物化學的聯系,將這些內容作為課程教學的案例分析素材,能夠使生物化學更貼近學生的生活,還能促使學生學以致用,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師的教學體現相關專業的崗位需求。
三、結語
衛生信息學基礎理論研究現狀
缺失特色理論一門學科的特色理論至少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代表本學科的科研水平與發展趨勢,成為學科發展的里程碑標志;二是對專業特有概念和特有規則從理論的角度進行系統解釋,使本學科區別于其他學科。筆者認為,現階段還沒有一套成熟的基礎理論能夠明確標志衛生信息學成熟與完善程度,即衛生信息學尚缺乏較為系統的特色理論。究其原因,一是衛生信息學現有特色理論研究有待進一步的深化研究,理論闡述本身系統性欠缺,不能充分凸現衛生信息學的存在特征和發展需要;二是,衛生信息學的特色研究之間的關聯研究不夠。衛生信息學由于其是一門新興邊緣學科,主要由信息學、圖書館學和檔案學在衛生領域的應用而產生,因此,生命周期理論、核心價值理論、價值理論、全宗理論和價值鑒定理論被看作為衛生信息學基礎理論。但是衛生信息學有其本身學科特色,也有其特有的概念,這些特有的概念引伸出與衛生信息工作相符合的衛生信息工作規則與規律。如果簡單地把信息學、圖書館學和檔案學的理論套用到衛生信息學中,將會妨礙對衛生信息學自身理論特色理論深層面的挖掘。簡單套用現象從信息學、圖書館學和檔案學中“套用”其原理和方法應用于衛生信息學學科是現階段該學科的主要研究方法。衛生信息學中涉及情報學、信息學、圖書館學和檔案學等學科,它們之間的界限日趨模糊,套用信息學、圖書館學和檔案學的原理和方法,并移植于衛生信息學,能夠為本學科開拓出許多新的研究領域。然而這種方法容易造成簡單套用信息學等相關學科理論,使得衛生信息學基礎理論產生生搬硬套、生吞活剝的套用現象,失去學科生命力。筆者認為,應在衛生信息學研究中靈活運用信息學、圖書館學和檔案學相關學科的概念、理論、公式,并使之與衛生信息學進行有機融合,使套用而來的理論根植于衛生信息學學科,使衛生信息學學科理論更精巧、理論理解更簡便,并在此基礎之上發展衛生信息學的特色基礎理論。理論與應用脫節對衛生信息學進行理論與應用的研究有利于適應高科技帶來的新現象、新方法、新經驗。衛生信息學既是來源于實踐,又反作用于實踐?,F階段衛生信息領域的現狀是基礎理論研究遠落后于應用實踐。如電子病歷,由于衛生信息領域的特殊要求,信息技術、標準、電子簽名技術、數據庫技術等運用與信息學學科是相一致的,但是其理論研究卻遠落后于信息學學科,進而造成電子病歷的理論研究與實際操作相互隔閡,阻礙了電子病歷信息資源的進一步開發與利用。另外,在衛生信息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對新事物、新技術不敏感,人云亦云,甚至生搬硬套外國衛生信息學者的研究,或把外國衛生信息學者的某些言論作為金科玉律。如對電子病歷的研究,其中有些研究者并不精通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與網絡技術方面的知識,對國外文獻不能領會其意,因此其研究成果讓人不知所以[3]。無庸諱言,如果這種情形得以存續,衛生信息學基礎理論研究將很難深入。
衛生信息學基礎理論研究思考
明確學科意義,調整理論研究的思維方式研究衛生信息學基礎理論的前提是明確什么是衛生信息學學科。衛生信息學學科是一個門類繁多、層次分明、結構復雜的知識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不僅包括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知識,而且也包括在這三大領域之間由于門類交叉、學科交叉、知識交叉、方法交叉所產生的知識。但是任何科學知識,都有自己發育的過程,都有自己的演化歷史。衛生信息學學科知識也經歷了四個演化階段:準科學、前科學、常規科學、后科學[4]。該學科現階段仍處于前科學階段,它是研究者從各個不同側面觀察和研究事物表現效應的結果,因而對同一衛生信息實踐現象有著多種不同的認識和看法。前科學階段的批評或反駁對方的批評,無論怎么激烈,誰也難以取代誰。前科學階段,科學存在的形式乃是“多重態”的科學,不可能形成排斥異己的所謂“科學共同體”。這個階段的衛生信息學研究對象的眾說紛紜,衛生信息學內容結構劃分方法的各異,衛生信息學理論研究現狀的不同評價,片面追求學科分支的邏輯增長,過量移植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方法等等。這是大科學觀正確認識某一學科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是以解放思想超越自身有限經驗的局限為前提,以人類衛生信息活動的全部歷史和實踐為對象的開放型思維,這一開放型思維是開展衛生信息學理論研究的思想基礎。拓展研究范疇,探尋理論研究生長點探尋衛生信息學學科新的知識生長點是面對新的信息環境研究衛生信息學基礎的重要課題,不研究這些新課題,衛生信息學基礎理論就沒有生命力,衛生信息學學科也就可能萎縮。研究衛生信息學基礎理論必須掌握衛生信息學學科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業知識,必須掌握與本學科研究領域有關的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和先進的技術方法,只有如此才能創新性研究衛生信息學基礎理論。衛生信息學基礎理論的研究范疇,始終處于不斷更新和拓展的過程中,沒有更新就沒有發展,沒有局部的拓展就沒有全局的進步。在這方面,既不可墨守陳規,也不可人為地設置和障礙。不能只強求“同”,而不謀求“和”。應更加注重學科和學者的多樣化,更加關注學科的融合,探求衛生信息學基礎理論多元發展模式[5]。衛生信息學研究不能僅從病案、醫院等實體來進行研究,而是要順應跨學科研究的趨勢,將現代信息技術與衛生信息學理論結合起來開展前沿性課題的研究。探尋學科新的知識生長點與加強衛生信息學理論研究不是矛盾的,而是有助于衛生信息學理論的創新。信息環境新變化和衛生事業的變革為衛生信息學基礎理論研究創造了發展的良機。在理論發展的前科學階段,衛生信息學基礎理論研究更多地是研究學科對象、性質、內容、結構、相關學科、研究方法等方面;而當衛生信息學處于整體變革這一特殊階段時,基礎理論研究應關注變革中出現的新問題,總結變革中出現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推動衛生事業變革的進行;要審時度勢,注重學科新的框架建構,為新理論、新方法的發展提供可容納的空間;還要關注衛生信息學應用領域中的基礎理論問題,離開了應用領域中具有普遍意義問題的研究,衛生信息學基礎理論就將成為無源之水。理論與技術融合,促進學科發展優勢融合理論與技術,創造學科發展新優勢,是衛生信息學基礎理論研究的一個新趨向。當前現代信息技術突飛猛進,衛生信息產業快速發展。衛生信息學特有的分類、編目、索引、文摘、檢索語言等專業理論和方法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衛生信息學在虛擬知識空間中并沒有失去繼續存在和發展的機會。信息技術專家主要考慮怎樣提供一種智能化、自動化、高效率的信息存取機制,而衛生信息學專家更多地考慮衛生信息內容本身的合理邏輯性,尋求科學的知識建構、組織和控制的途徑。這兩者應該相互補充和支持,因為衛生信息學是技術敏感型的學科,在衛生信息學發展史上,信息技術總是滲透到其業務工作和技術設備之中,并武裝了衛生信息管理員,成為衛生信息管理領域中最重要的生產力因素。在衛生信息學研究中,應用性技術研究無疑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衛生信息學理論和方法必須與現代信息技術緊密地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創造交叉發展的學科優勢,并繼而使之轉化成為資源優勢,在虛擬知識空間中產生顯著的效益。理論與技術相融合的關鍵,在于正確處理基礎與應用的關系。重應用輕基礎乃至否定基礎研究的價值,這是當前衛生信息學研究中應該反對的一種思想傾向?;A理論和應用技術既相對獨立而又不可分割,應用技術的發展與完善是以相應的理論和方法為條件的;沒有基礎理論的指導,便沒有應用技術的發展,也無法解決衛生信息實踐所提出的現實問題。
1.1生物化學教育的內涵
生物化學是一門組合性質的邊緣類學科,課程的開設目的在于運用化學檢驗和分析的方法解釋生物體內部或者外部的一些生理和生化表現,從而可以通過這種方法和手段了解致病原因并尋找相關解決方法。因而在中等衛生學校開設這門課程對于從事醫療服務行業的學生來說就顯得十分重要,這門學科結合了化學、生物理論和實驗實踐兩個方面,提高了衛校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最為重要的是訓練了學生自身分析病因、合理處理突發狀況的能力。因此提高生物化學學科的創新性教育水平,轉變以往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對于整個中等衛生學校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1.2創新教育概述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這句話的提出和實施是有其內在原因的,其關鍵在于如果一個國家特別是這個國家的教育事業的任務只是將公式和定理在每一代學生腦海中簡單進行灌輸和復述,那么最終的結果必然是技術和方法的落后以及進步源泉的枯竭。創新教育就是以培養人們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為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著重研究與解決在基礎教育領域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問題。
2我國目前中等衛生學?;瘜W生物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2.1停滯漸進性
目前我國中等衛生學校的生物化學教育出現了萎縮甚至停滯的現象,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方面國家近幾年固然加大了職業教育發展力度,但長期忽視職業教育的結果尚未得以真正改善,學校相關設備設施落后;另一方面是按所謂“實用型”教育模式,學校大幅削減基礎學科課時,有的專業甚至不開課,目前只有檢驗、藥劑等專業還保留有生化課程;還有就是國內的衛生學校之間缺乏相關的學術交流和研討會議,從而使得各個學校的生物化學教育處于一個較為封閉的發展狀態,長此以往必然會使得這種落后的狀態日益加重。
2.2缺乏實踐
職業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得學習者快速穩固掌握一門服務于社會的技能,從而能夠在從業過程中不斷鍛煉和發展,以達到實現自我社會價值和人生價值的目標。從教育的本質上來看,無論是高等教育還是職業教育,兩者的目的都是要求和希望學習者能夠首先掌握自己領域內的專業知識,并且通過日后的實踐和鍛煉最終創造價值。但是在目前我國的中等職業教育中,實踐和理論教學的脫鉤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基礎學科,理論多,實踐少,缺少實踐的教育方式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學生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學習的理論知識。
2.3教育考核的機械性
應試教育的影響不僅波及高等教育,而且正在影響職業教育的培養模式。職業教育的定位是培養符合社會職業需要的合格從業者,而并非是像高等教育那樣是培養具有研發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研究人員,從而在中等衛生學校教育中應采用偏向于實踐的考核方式,考核學生應用所學的生物化學知識解決實際中問題的能力而非單純考核學生對于生物化學知識的背誦和理解能力,徹底摒棄傳統教育影響下的機械性的考核方式。
2.4學生基礎知識普遍低下
任何學科的創新不僅要求人們要有新思路和新想法,同時也要求受教育者對于本學科的基礎知識有著扎實的基礎。但是在目前我國的中等衛生職業學校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學校即使加大對于創新意識的培養,最終也不會起到應有的效果。所以這也是學校應該加強基礎知識教學和實踐課程的必要所在。
3生物化學創新教育在中等衛生學校教育發展中的作用
3.1有利于學科教育自身的發展
生物化學作為一門結合性邊緣類學科,其自身就有發展的局限性。首先是因為這門學科的發展歷史較為短暫,技術和理論的成熟度不夠,在兩個學科的結合點方面仍然存在一些融合問題。其次是因為國家在中等衛生學校的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和資本投入不足,從而使得生物化學的創新型教育發展存在客觀方面的限制因素。因此在中等衛生學校開展生物化學創新教育,加大政府和教育部門對于這門學科和該行業的重視程度,對于中等衛生學校教育的持續發展,將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3.2有利于學校綜合學科的聯動發展
生物化學作為一門中等衛生學校的核心基礎理論課程,在現實中應用的范圍是十分廣泛的。首先是因為在護理學和病理學中,應用生物化學的分析方法將有助于醫療服務人員從微觀的分子原子結構方面了解疾病背后的本質原因。其次這門學科也是連接診斷與救治兩個環節的關鍵性紐帶,傳統中醫中的望聞問切方法固然有其存在和發展的合理性,現代生物化學技術卻更能從致病機理和病理學角度分析、判斷病發原因、病征指標與發展的趨勢。此外,多學科融合是現代技術發展的必然,各個學科之間都存在著相互促進和制約的關系,因此拓寬中等衛生學校中的生物化學創新教育思路將有利于整個學科教育體系的改善和發展。
3.3有利于我國衛生職業教育與世界接軌
創新與實踐的教育模式是當今世界職業教育發展趨勢,非常重視學生的能力培養和技能的培訓。尤其是在這個信息經濟時代,學生更應該具備自我提高和自我學習的能力,這兩種能力同時也是創新能力形成的基本前提和要素,從而我國衛生職業教育要想充分利用國際化平臺來得到充分的發展和提高,就應該首先適應教育創新的這種國際大環境,不斷提升職業教育中創新型人才的教育和培養,以江蘇省南京市衛生學校、宿遷衛生中等專業學校為例,當地政府在支持對外交流的基礎之上,給予該校一定的財政支持,從而使得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整個區域的辦學理念有了較大的提高。
3.4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共同發展
目前創新教育特別是職業學校的創新教育更傾向于以研討會和頭腦風暴的方式進行交流和互動,這種交流方式首先需要學生在課堂外做足準備,獲取相關的知識儲備,才能夠在活動中形成自己對于問題的見解和想法,在無形中會提高學生主動學習和創新思維的能力。此外,這種教育模式的轉型改變了以往老師單一通道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和老師能夠進行雙向互動,同時也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傊@是一種雙向的教學方式改進,將大大有利于職業教育的繁榮和就業水平的提高。
3.5適合每一個受教育者的發展,促進教育行業
美國教育界有一句名言,那就是:“孩子就像一顆顆種子,是大樹就讓他成為國家的棟梁,是小草就讓他裝點綠色的大地”這句話充分反映了美國教育的創新性和自由性。尤其是在我國的職業教育中我們更應該充分發揮這種思想的主導作用,在生物化學學科的教學實踐中應該創新性地提出建立每個學生的發展意愿檔案,使得在教育過程中貼合每個學生的教育意愿進行生化教學的課程教授。
4中等衛生學校生物化學創新教育的改革思路
4.1學生轉變態度、教師增強自身素質
中等衛生學校的生物化學創新教育首先要求受教育者轉變以往的被動學習的狀態,通過合理增加實驗課時,盡可能引導學生從實踐經驗中獲得對于知識的新感悟和新體會,對一些生化過程的機理通過多媒體或者動畫直觀演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要點。此外作為教育者的教師隊伍,應不斷提高自身對于生物化學學科的補充學習和不斷學習,因為討論式的教學方式更需要老師對于知識的靈活掌握和整個框架的了然于心,所以創新教育的發展思路最終還是要落實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兩個方面。
4.2加強學校生化學科的基礎設施建設
國家的經濟發展要依靠財政部門的投資和公共物品的投入,此外基礎設施的不斷建設也是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同樣的,在教育領域要想實現中等衛生學校生物化學創新教育的轉型問題,就得不斷提高學校內部生化實驗室和配套設備的更新和建設,不僅要在理論創新方面與國際接軌,實驗器材、試驗的方法都要盡可能向國際先進方法靠攏。及時更新引進先進的生物化學配套設施,這是因為這門課程僅僅只有理論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先進理論要結合配套的設施才能夠完整地發揮其創新的作用。
4.3定期舉行各區域交流項目
創新不僅是對于原有知識的提高和改善,其前提條件是能夠了解到最有效率的信息和專家的想法。所以我國不同區域的中等??菩l生學??梢栽谫Y金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定期派遣學校老師和學生到醫療衛生較為發達的城市中的衛生??茖W校進行交流和學生之間的聯合培養項目,使得較為發達的醫學知識和實踐經驗能夠在不同地域之間流動,最終實現區域間創新教育的聯動發展。
4.4鼓勵學生動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
思維能力中在思考過程中發展和提高的,而思考過程是別人所代替不了的。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教師必須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達到培養思維能力的目的。
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一般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精心設計問題,激發學生思考
思源于疑,沒有問題就無以思維。思維總是從解決問題開始的。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提出啟發性問題或質疑性問題,創設新異的教學情境,給學生創造思維的良好環境,讓學生經過思考、分析、比較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在講硝酸的氧化性時,可提出:酸能跟多種金屬反應放出氫氣,但是為什么在制備氫氣和硫化氫時,卻要用鹽酸或稀硫酸,而不能應用稀硝酸?在講述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質時,可利用其性質的對比和分析,從而提出除去雜質二氧化氮的方法。在進行硫化氫還原性教學時,啟發學生思考:1、硫化氫是酸性物質,為什么不用濃硫酸干燥?2、硫化氫和濃硫酸會發生什么類型的反應?3、硫化氫在反應中作氧化劑還是還原劑?通過設置總是情境,把學生探索的熱情激發出來。
設置問題時要抓住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問題的內容應潛伏著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和符合知識積累的邏輯順序,一環扣一環,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叩開學生思維的大門,使學生感到新穎,造成連續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內驅力,引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活躍課堂氣氛,有效地調動每個學生的思維積極性,這樣可收到預想不到的效果。
二、采用多種形式訓練思維能力
思維方法是人們進行科學研究的手段,是使思維運動通向客觀真理的途徑和橋梁。科學史上大量的事實證明,沒有正確的思維往往就沒有科學上的新發現。沒有分類法和歸納法,就沒有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沒有理想實驗方法和演繹法就沒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沒有模型方法就沒有原子世界微觀結構的發現,沒有類比和模擬法,就沒有維納的控制論。
掌握了辯證的思維方法,并實際運用于認識和實踐,就能使我們的主體思維能力發生層次的飛躍。
1、基本思維方法的訓練
1)分析、比較思維的訓練
在教學過程中新知識不斷地涌現,新概念不斷的引入,這些知識和要領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比如:量筒、移液管、滴定管、容量瓶,都是容量儀器,都能量出一定體積的液體,所以學生使用時容易混淆。只有引導他們從容量范圍,刻度規格以用形狀對精確度的影響等方面進行比較,找出各自的特點,學生才能真正理解每一種儀器的用途,才知道在什么情況下,用哪一種儀器。
教師應經常將易混淆的概念有意識地提出來讓學生展開思索,進行比較,注意抓住某些模糊或有錯誤的認識,將原因加以分析,使學生掌握概念的精髓,將錯誤扼殺在萌芽之始,這樣才能使學到的知識正確可靠,而且思路正確,并提高他們的分析比較能力。
2)抽象、概括思維的訓練
信息的輸入誘發了思維,引起了質疑,從而產生了問題,提出問題總是希望解決問題,實際上是尋找解決所需要的信息。對一個問題的解決有時需要幾分鐘或稍長時間,有時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幾十年甚至幾個世紀。從教學的實際出發,學生的認識過程大部分屬于前者,課堂教育更是如此。在很短的時間內要完成對若干對象的認識過程,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維,認真探討點撥的最佳時機,選擇最優的知識媒體。例如在討論膠體的穩定性時教師提出為什么制得的膠體沒有沉淀呢?在學生看書討論的基礎上,播放Fe(OH)3膠體的電教錄像,學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紅色的膠團在陰極附近上下浮動的情境,僅用五分鐘就看到了Fe(OH)3的制備、凈化和電泳的全過程,使學生很快得出膠體之所以穩定,一是帶電膠粒的相互排斥,二是布朗運動的擴散作用。這一認識結果的完成,實際上是對客觀對象的本質的規律性的反映。是對所見事實抽象、概括的結果。
3)推理能力的訓練
推理是根據一個或幾個已知的判斷,推導出一個新的判斷的思維形式。它可分為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歸納推理是從特殊到一般,即從個別的特殊事實推出一般結論的推理。例如:在講到導體時,從銅、鐵、鋁、金、銀等金屬導電,推出一切金屬都導電,這就是歸納推理。演繹推理則是從一般到特殊,即從一般原理到個別特殊事例的推理。如以“堿金屬元素都具有較強的金屬活動性”和“鈉是堿金屬元素”這兩個判斷推出“鈉具有較強的金屬活動性”的結論,在學習元素及化合物時,在學習了某一族元素的代表元素后經??赏评沓鐾迤渌氐闹饕瘜W性質。就是演繹推理。在化學教學中經常要要求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演繹推理,提高學生的推理能力。
2、學生立體思維訓練
立體思維是在基本思維方式的基礎上,以智慧為軸心,為學生的思維活動打開一個又一個的空間。變點的線的思維為立體思維,變靜態思維為動態思維。培養多系統、多方位、多功能、多角度、多途徑的高效率的思維方式,提高思維的品質,用科學的思維方法開啟智慧的大門,打破傳統和習慣的惰性,產生大量的創造性思維。
1)整體思維。整體思維就是思維的廣闊性、高度性和整體性。站得高,看得遠,既有廣闊的視野又有把握全局的能力。
化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它跟工業、農業、國防、日常生活、環境保護、科學技術和其它自然科學、哲學等密切相關。因此,在教學中應經常地理論聯系實際,例如在講二氧化碳時介紹“溫室效應”,講二氧化硫時介紹酸雨的形成和危害,講鹵化銀時介紹變色鏡的原理,講乙酸時介紹我國中醫用食醋滴鼻治療感冒等等。在化學教學中結合教材適當地聯系實際,不僅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開闊學生的視野。
2)動態思維。就是用動態平衡的觀點觀察現象,理解概念,探究物質的性質,掌握物質的制備原理,分析反應規律,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講“氨的分子結構和性質”時,通過觀察紅色噴泉的演示實驗后,使學生認識到氨跟水發生了化學反應,并在氨水中存在以下動態平衡:
NH3+H2ONH3•H2ONH4++OH-
運用上式的動態平衡規律,組織討論下列問題:
(1)氨水中存在哪些微粒?氨水跟液氨有何區別?
(2)氨水應如何保存?為什么?
(3)如何鑒別某一氣體是否為氨氣?
(4)為什么可以在濃氨水中加入固體燒堿制以氨氣?
(5)夏天打開濃氨水瓶子時應注意什么?
通過討論,增強了氨的性質跟組成、制備、貯存、檢驗的聯系,活躍了思維,變靜態為動態,同時也將知識系統化,網絡化,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逆向思維。英國化學家戴維了現了七種元素,這在元素牟發現史上是罕見的。那么他成功的秘訣是什么呢?就在于他運用了逆向思維。當1990年意大利科學家伏特,發現了伏特電池,第一次將化學能變成了電能?;瘜W家戴維則思其反,進行了電化學研究,用電解法制取物質。1907年,他選用電解熔融的蘇打和苛性鈉制得了鈉。同年用電解硼酸制出硼。1908年用電解法制備的汞齊加熱制得鈣、鍶、鋇、鎂等堿土金屬。
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逆向思維訓練,從事物的相反功能去探索、質疑,不僅加深了知識理解,提高思維的靈活性、變通性,也有利于打破傳統思維的束縛,甚至會發現個令人驚奇的新天地。如在講化學鍵時,可要求學生思考以下是非判斷題:
(1)極性分子一定具有極性鍵,那么具有極性鍵的化合物一定是極性分子。
(2)只有非極性鍵的物質一定是非極性分子,那么非極性分子一定具有非極性鍵。
(3)具有離子鍵的化合物一定是離子化合物,離子化合物一定都只有離子鍵等。
4)發散性思維和收斂性思維。發散性思維是沿著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從多方面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的思維形式。收斂性思維是以集中思維為特點的邏輯思維,具有同一性,程序性、比較性三個特點。對于已設計出來的方案,它能按照嚴格的程序進行;審查比較,以確定目標實現的可能性。所以它又是一種批判的思維過程。
一、初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微粒觀可以提高學生對微觀
知識的理解程度。微粒觀和微粒知識相比,微粒觀是對微粒知識的總結和概括,同時也是一個提升的過程。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微粒知識可以對微粒觀加以不斷的完善,反之微粒觀的培養對于日后學生對微粒知識的學習理解,可以起到更深化的作用。其實學習并不是一個除舊迎新擺脫舊知識的過程,而應該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學習更多更深層次地知識。學生最初在學習的時候所獲得的知識都是零散的,這樣理解和記憶起來都比較的有難度。針對這種情況,學生在化學學習過程中,可以將所學到的知識內容加以整合,構成一個系統的知識結構,這樣才可以加深學生對已學知識的理解。
二、初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微粒觀的策略
1.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加強對學生認知規律的結合,合理組織與編排教材內容,讓學生進行循序漸進的學習。在化學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將培養學生的微粒觀當成是立足點,創新原有知識結構,合理安排教學難點,加強教材內容的整體構建,促進學生的全面學習。2.加強對教材內容的整體理解,提高學生基本觀念要想有效培養學生的微粒觀,就要加強對知識結論的理解,并且對有關概念與事實進行深入理解,加強培養學生的心智能力與情感。在構建化學基本觀念的時候,主要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在進行教學的時候,一定要加強學生對本單元知識觀念的理解,進而加強對化學知識的聯系,增強化學知識學習的實效性。除此之外,教師一定要具有相應的觀念意識,在開展教學之前,一定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整體的編排與理解,這樣才可以深入分析教材內容中蘊含的知識與規律,進而培養學生的微粒觀。3.模型與模擬教學法的應用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加強模型與模擬教學法的應用,這樣才可以對抽象問題進行形象的解釋。在化學知識中,分子、原子等均是非常小的,人們無法用肉眼進行觀察,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可以將其和其他實物進行比較,讓學生對其進行直觀的認識。在化學教學中,應用模型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認真的觀察,通過自己動手構建模型,聯系具體事物,進行深入的理解。在了解微觀世界的時候,學生一定要具備相應的想象力,但是也不要進行漫無目的的想象。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一定要加強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對分子、原子等微粒結構進行模擬,讓學生對抽象事物進行理解,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4.強化記憶實驗法的應用在化學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很多實驗,教師可以通過演示一些化學實驗,對微粒的存在進行推理,同時加深學生“微粒無處不在”的意識。并且通過化學實驗的演示,也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微粒的存在。比如,“酚酞與濃氨水實驗”,溶液由原來的無色變成紅色,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分析,進而得出“氨分子不是靜止的,而是一直運動的”結論。5.比較理解法的應用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學習“微粒不是靜止的,其一直處在運動狀態;微粒之間存在間隙;微粒之間存在互相作用”相關內容時,可以進行比較試驗了解相關知識內容。比如,利用水與酒精融合的實驗,對“微粒不是靜止的,其一直處在運動狀態”進行理解;又比如,在花生米中加入一些大米,讓學生對“微粒之間存在間隙”與“微粒之間存在互相作用”進行理解,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總之,微粒觀是化學基本觀念的重要內容,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是學生理解化學概念,把握化學知識的基礎。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微粒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學生以后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應當大力培養學生的化學微粒觀,加深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習能力,提高教學效果。
作者:張麗
常規下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師總是平鋪直敘將化學知識點灌輸給學生,學生則是賣命地抄筆記和記憶相關知識點,這種傳統式教學模式,弱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且無法增強化學教學的實效性。因此,我認為,要想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課堂,我們就必須依據具體教學內容靈活采用教學形式,所有的教學活動都要圍繞學生來進行,將學生當做課堂學習活動主體,以此優化化學教學過程,促進學生的主體參與。比如,在學習《金屬及其化合物》這章內容時,我就將班里學生4人分為一組,然后以金屬知識學習為線索,讓他們通過網絡技術、查閱資料等對其進行搜索和探索,包括不同金屬的化學性質、用途以及金屬材料在國民經濟和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意義等,然后,將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總結,并制作成詳細課件,課堂上,各個小組輪流到講臺上對課件進行講解、演示,如此,既使學生提前了解和掌握了有關金屬及其化合物的相關知識,有利于我們接下來教學活動的進行,也做到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提高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性,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勤于思考、樂于探究、勇于實踐的精神。
二、充分發揮實驗功能,開展學生自主實踐活動,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性
當前高中化學實驗課堂,教師的演示實驗居多,學生參與的實驗較少,化學實驗的多樣化、多元化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和體現,導致高中化學實驗不能發揮出其真正作用和實效。因此,身為一名高中化學教師,我們應充分發揮實驗功能,讓學生自主參與實驗活動,使學生在實驗探究中提高自身的化學實驗技能和實踐操作能力,這也是對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高中化學課堂的重要體現。比如,在做“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制”這一實驗時,因為其所驗證的規律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所以我們就可將其作為一個探究性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教師可先向學生講授實驗目的、介紹實驗儀器(名稱、用途)、實驗原理和注意事項等,然后讓學生依靠自己能力去設計實驗方案,并學會配置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實驗技能,做完實驗后,讓全班學生對實驗方案的設計、實驗條件的控制、實驗現象的分析,以及實驗數據的處理進行共同溝通和討論[3],以便對這一實驗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這樣,我們通過放手讓學生自主參與實驗活動,既使學生掌握了配置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操作技能和方法,也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這就為我們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化學課堂提供了充足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