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5:33:10
序論:在您撰寫教育研究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教育科研管理求實
以校為本的教育研究是在學校真實的教育情境中,以學校面臨的實際問題為出發點,最終實現學校、學生和教育的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研究活動。我們柯橋小學在世紀交替的近幾年中,面對新世紀的挑戰與新課改的呼喚,在校本教育研究的管理上發揚創新精神,想實招,辦實事,求實效,審時度勢,與時俱進,把學校教育科研工作推向了新的層次,積累了系統管理與從實開拓的可行經驗。
實踐證明,學校管理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煥發教育科研的生命力,與時俱進,才能做到科研不息,發展不止。
一、堅持“以人為本”,強化隊伍建設
教師管理是學校諸多管理要素中的第一管理要素,因此,關注教師的成長、關注教師主體需要的滿足和生命質量的提升,鼓勵每個教師獲得充分個性化發展,是學??沙掷m發展的不竭動力。鑒于此,學校領導認為,除了進一步提高教師的學歷水平外,在樹立“以德立身、以身立教”的良好形象,提高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能力、教學實踐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心理輔導能力等方面,還需要有新的發展和提高。為此,學校采取了“立足學校實際,立足教師實際”,以教推研,以研促教的策略,逐步構建了教研、科研、師訓緊密結合,靈活、持久、經濟、高效的師資培訓活動管理機制。幾年來,形成了三種“以校為本”的教師成長和發展的特殊培訓方式:
(一)“因人設學”的特殊學習方式。根據我校教師隊伍龐大的實際,確立了“全面培訓,形式多樣;分層要求,面向全體”的培訓思路。在實踐中逐步構建了“圍繞一個中心,確立兩個目標,實現三項策略”的繼續教育新機制。
“一個中心”就是以新一輪課改理念與現代教育的要求為中心?!皟蓚€目標”:其一通過學習,發展和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使之與新課改要求相適應;其二,通過實踐,形成符合學校實情的可持續發展的教師教育的管理模式?!叭棽呗浴币皇菐熡柟ぷ骺蒲谢R匝芯空n題為載體,開展逐層推進的系列研究,一個課題一個階段,前后課題內涵緊扣,并呈遞進狀態,促使師訓工作逐層推進。二是學習形式多樣化。學習內容從實,培訓形式力求多樣,適合教師個體的不同要求,在全面實施的基礎上分層運作,使不同類型的教師通過培訓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三是科研、師訓一體化。把校本師訓納入學?!丁拔幕硇!被纠砟钕?,學校管理的創新研究》課題范疇,并與《“校本教研”實踐與管理策略的研究》課題的實施緊密結合。
具體說來就是建立了三個“載體”:
1.以“初為人師工程”為載體,把新教師的成長視為學??沙掷m發展的新的生長點,確立了“一年站穩講臺,三年有所成效,五年初成風格”的培訓目標,并安排了相應的培訓內容。
2.以“而立工程”為載體,著手壯大中堅力量,促使他們沖破高原現象。培訓的重點是提高教學實踐與教學理論水平與教育教學的研究能力,重心落在實踐和行動研究上。
3.以“名師工程”為載體,把34位縣、市級教壇新秀、優質課獲得者、學科帶頭人納入學?!懊麕煿こ獭保⒅朴喠伺囵B和發展目標。
(二)“關注實踐”的特殊行走方式。最有教育研究價值的問題,總是潛藏在具體教育、教學活動之中,離開了真實的教育教學現狀,就不能有效地解釋教育、教學中的問題。為此,我校確定了具體的關注教學實踐的思路。幾年來我們制訂了《柯橋小學學生素質發展的目標體系》,開展了學科素質教育課堂結構模式的研究,形成了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學生學業評價制度。使素質教育的實施在徘徊中創出了新路,也使學科課堂教學的面貌煥然一新。
現實表明,研究的內容能夠體現時代性、前瞻性、針對性,教學研究才會有鮮活的生命力。如新課改把《綜合實踐活動》列為小學生的必修課程,我校早在2001年就開展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實踐探索》和《“小課題進班級”研究性學習的實驗研究》兩個課題的系統研究,實踐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專家組鑒定認為“研究成果居省內同類研究的領先水平”。
(三)“教學反思”的特殊言說方式。教師是教學實踐工作者,每天都在發生著動人的教學故事。講述并反思這些鮮活的教學事件,寫成案例,不僅幫助教師發展了專業能力,提升了教學水平,并逐漸形成了屬于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信仰和教學風格,而且也找到了得心應手、會講、樂寫的言說方式。
倡導教師的敘事反思,一方面我們要求參與“三項工程”的全體教師,加強學習理論,更新觀念,反思教學實踐生活,勤于動筆,如實敘事。另一方面,組織教師深入開展課題研究,即將幾個重點研究課題再分解成若干個子課題或一個課題分階段以若干個遞進課題的形式開展全方位研究。目的是擴大課題對研究成員的覆蓋面,既追求研究的深度,從中探索規律,又充分調動教師參與研究的積極性,為他們創造敘事、反思的機會。
由于找到了符合教師成長特征的教育研究的言說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師的教育科研水平。三年來學校領導和教師在省市級以上教育報刊發表教科研成果(論文)194篇,獲獎157項,其中《人民教育》刊載2篇,全國級獲獎論文3篇。2003年,教師在縣內外執教35節課,外出講學71次。
“以師為本”的“校本培訓”建設優質師資隊伍,體現了對教師的人文關懷,為他們完成教書型——教研型——科研型的過渡,開辟了持續發展的通達之路。二、發揚求實精神,追求“實際、實在、實效”
教育科研,其價值在于求真。追溯教育科研歷程,我校經歷了從無序到有序、從零星到整合、從單一到系列的發展過程。在實踐中探索,在研究中發現,在反思中改進,在總結中提升,實踐使我們體會到:求真、求實,是學校教育科研的根本,無論是起始、過程與歸宿都必須追求與體現“實際、實在、實效”的價值取向。
(一)研究的內容——教育中生成
學校要發展,應該在教育運行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問題是研究解決的起點,它的選擇一要緊跟時代步伐,瞄準教改前沿熱點。二要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發現與遴選。三要符合學校校情。由于緊貼實際,所以也產生了實效。試舉二例:
例一:“綜合實踐活動”的嘗試。學生長期圍著學科、課堂轉,閉塞了他們的思路,束縛了他們的手腳,所學的知識得不到綜合性的應用,抑制了學生學習的活力。于是,我們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起,擴大了第二課堂內涵,開展調查、研究、采訪、社區服務等的綜合實踐活動,使學生的校園生活進一步活躍起來了。在國家第八次課改前后,又相繼把研究性學習、勞動技術教育與信息技術教育納入“綜合實踐活動”,并列入教學計劃。這不僅符合國家的教育指導方針,而且符合了學生的學情:學習領域擴充了,思維活躍了,各類知識有了應用的機會,綜合素質發展—了,使學校教育更具生氣和活力。
例二:學科教學的突破性探索。素質教育進課堂,改變了課堂教學面貌。但大量的調查表明:對照新《課標》要求尚有較大的差距,其一是:學生學習中那種單一的、他主的、被動的局面尚未從根本上改變,學習的主體性還未得到充分的發揮。針對這一現象,確立了《新課程標準下,變革學生學習方式》的課題研究,引導教師在教學中尋求“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結構與模式,上掛新《課標》,下聯教學實際,使教育科研抓到點子上。
(二)研究的管理——在教訓中汲取
我校的教科研工作,啟動初期,課題數量不多,內容往往隨大流,無個性,且管理松散。因而操作不規范,過程不扎實,收效甚微。學校領導開始關注教育科研管理的研究,幾年下來,終于柳暗花明,使學校內的教育科研工作從無序走向有序。
其一:強化管理機構。選定有一定研究能力的教師主持教科室工作,聘用了幾位有一定經驗的老教師參與,并明確工作職責:組織課題研究與管理、提供理論指導、宣傳教改信息,并做好校長的教育科研參謀。自此,教育科研進入了有序化管理的新階段。
其二:構建課題研究網絡。我校規模大,立項研究課題多,一些有研究能力的教師往往跨課題參與,負擔重,精力難集中,研究缺少力度;同時,課題之間疏于溝通,效率不高。于是,我們提出了“課題研究網絡化”的新思路:以“一題為中心,多題作支撐”,把幾個相對獨立、互有交叉又相互呼應而促進的課題,織成課題研究網絡,并明確共同的研究任務,以期實現“顧及共性,突出個性;協同研究,有機整合;成果共享,各取所需”的合力共進的目的(載于《小學教育科研論壇》2003年第5期),實踐中收到網絡管理與協作實踐的雙重效果。
其三:組建課題序列。我們從實踐中發現有些課題進入研究網絡略顯牽強的弱點,悟出了一條新的管理思路,即一個總課題分解成多個子課題,總課題的結論來自所屬子課題的實踐。如《“文化理?!被纠砟钕?,學校管理的創新研究》這一輻射學校全方位工作的課題,分解成8個子課題,內涵雖有交叉,但如此分類便于實施,要求抓住本質屬性,各有研究重點,交叉部分,相機協同。這種總分式研究,符合學校實情,分線作戰,殊途同歸。
(三)過程操作——扎實、踏實、落實
計劃是課題研究的第一步。我校凡立項課題均事先制訂實施計劃,內容遵循“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的準則,提出實實在在的目標與扎實的措施保證,并使前后計劃,環環扣緊。要實現計劃,過程操作踏實是關鍵。我們提倡在實踐中探索,反對搬抄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反對經驗式;在探索中提煉,反對無為式。使課題研究過程做到真正落實。
(四)全程監控——審時、及時、準時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為社會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合格人才,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和重要體現。德育工作如何順應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承擔起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是擺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課題和緊迫任務。
一、德育與社會的和諧共存
(一)德育角度下的和諧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在社會結構中以人為主體的各層面、各要素之間關系的相互通融、彼此協調的狀態;道德則是人類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者關系的倫理智慧與行為規范,是以一種非強制性的傳統習俗、社會輿論、內心信念、人類良知以及教育去調節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從而保證整個社會有序運行的精神力量。無論社會多么進步,法制多么完善。和諧社會的首要前提無疑是一個具有高度道德感的社會。
(二)德育的和諧價值
新的社會發展觀、發展模式賦予現代德育新的意義,它是通過對人的道德的、善的品質的塑造,賦予人以智慧和道德力量,使他們在一切生產的、生活的社會活動中,有可能按照道德的、人性的要求去做出價值的定向,使人不僅能按照物的尺度去認識世界,而且能按照符合人自身的善的尺度去改造世界;不僅懂得世界是怎樣的,而且懂得世界應該是怎樣的,從而使他所塑造的世界更具人性,更適合人自身的需要與發展,而不是背離人的需要與發展。從這種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出發。德育的價值也主要表現于人自身價值的提升、人的各方面素質的提高、人的全面發展、人的本質力量的展現與增強。因此。站在人的和諧發展的高度,我們有必要對德育的使命和功能進行再認識。要讓我們的社會成員具備和諧社會中的“和諧人”所應有的思想道德素質。同時在制約社會和諧的各種力量中,由道德價值觀凝聚起來的精神上的和諧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人們只有有了共同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追求,面對社會的諸多矛盾和利益沖突,才能達成諒解,形成共識,理順情緒,凝結意志,協調行動,步調一致。一個社會是不是和諧,一個國家能否實現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沒有良好的道德規范,是無法實現社會和諧的。
二、和諧德育-和諧社會視角下的德育教育
(一)和諧德育的特征
一是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的根本目的在育人,和諧德育必須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德育。在教育目的上,突出德育為先、全面發展的理念,把促進學生德才兼備、全面發展作為教育的目的和歸宿;在教育對象上,突出個體價值、社會價值相統一的理念,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和發展學生需要有機結合起來。二是遵循科學規律。首先要遵循人的思想和行為的活動規律,根據受教育者年齡、心理、閱歷、個性特點,選擇適當的德育內容和方法;其次是遵循德育工作的規律,充分認識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要素在德育實踐中的內在本質聯系,按規律辦事。三是體系完整。協調推進,協調發展。和諧德育應該是由若干相互聯系的基本要素構成的具有確定特性和功能的個完整體系,而不是單一方面;應該是作為個完整體系良性運行。
(二)和諧德育觀念的創新
和諧觀念是構建和諧社會派生出來的一個問題,既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保證與前提,又是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和諧觀念,就是要把和諧的意識、和諧的價值取向內化為人們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形成和諧的社會心理與社會氛圍。在當前社會,要教育學生增強以下和諧意識;1.開放式的德育理念。德育工作者應把封閉式德育變為開放式德育,把學生德育“小課堂”同社會德育“大課堂”結合起來。新時期德育的根本任務,不是培養單純的書生,而是培養品格健全、學識廣博的人才;不是限制學生成長,而要培養他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2.誠信意識。誠信是現代社會中做人立世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和諧社會一定是一個誠信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友善、相互信任,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每個人都要恪守誠信,信義相交。坦誠相待,做到“言必信,行必果”。3.確立“以人為本”的德育觀。當今德育工作對象的思想意識、心理素質、價值觀與以往相比已大不相同,所以德育方式的選擇必須以人為本,關鍵在于是否受學生歡迎,是否具有針對性,是否生動活潑,能使受教育者在輕松、自然的狀態下愉快地接受教育,從而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知識的建構。
(三)和諧德育方法創新
一是要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奮斗目標及建設內容納入學校的學科教學與德育課程之中,注重德育內容的現實性。首先要從理論與歷史二個維度結合人手,在各科教學及德育課程中,有機穿插和引人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關社會和諧、人際和諧、天人和諧的思想文化資源,并及時宣傳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所涌現出的先進人物和典型事跡,引導學生做好人好事,學先進等行動。其次是內容的現實性,馬克思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德育必須適應客觀現實的需要,并與學生的發展需要相一致,才會被大學生所接受。因此,高校德育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育人理念,立足學生的全面發展,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實施人文關懷。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人高等教育和高校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堅持用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學生,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思想共識。二是充分整合學校、社會、家庭在德育方面的影響力量,使之形成合力。一個優化的社會關系環境,有利于德育有效性的實現和提高,從而有利于德育價值的最大化實現。構建和諧社會下的高校德育環境,需要學生、學校和社會三個方面的共同作用。學生要形成融洽和諧的人際關系環境;學校要努力創設和諧統一、融匯多種價值的校園環境;社會要根據德育與人才培養的目標,系統調整社會結構,改變社會關系,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從而形成持續優化的社會教育環境。
總之,和諧社會視角下的德育教育,重在教育者以“和諧”為目標,給學生更多的鼓勵,為他們提供更多的體驗機會,使他們既關愛自己、對他人和社會負責,勇于超越自己,逐漸實現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的過。
參考文獻
[1]楊德廣,朱煒.“以人為本”的教育觀述略[J],現代大學教育,2004,(4).
[2]劉平秀,新世紀德育人性化的走向[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
[3]李忠杰,建設和諧文化的核心是倡導和諧的價值取向[],光明日報,2006-07-25.
[4]周湘蓮,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整體構建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05,(1).
論文摘要:教育政策是黨和政府在一定歷史時期為教育工作制定的基本要求和行動準則。公正的教育政策要保障受教育者的發展權利與發展機會、發展條件和發展水平與資格的認定的公正。為了保證教育政策的公正,教育政策參與主體必須具有公正意識,教育政策內容必須遵循平等原則和補償原則。
教育政策是黨和政府在一定歷史時期為教育工作制定的基本要求和行動準則。隨著政策科學的興起,教育政策研究成為20世紀60年代以來發展最快的學科領域之一。[1]教育政策問題日益受到公眾的關注,人們除了從政策學角度分析教育政策外,廣大的學者還運用經濟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知識來分析教育政策,倫理學視角是近幾年來人們分析教育政策問題采用的視角之一。
一、教育政策公正的內涵
公正是倫理學的重大問題之—,這個概念涉及的范圍很廣,它既是法學概念、政治學概念又是倫理學概念。在倫理學中,公正是指人們根據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辦事公平正直、堅持真理、合乎情理、不存私心。它反映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系,體現人們的一種崇高的道德境界。[2]所謂教育政策公正,就是指教育政策要保證在現實社會條件下實現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可能的教育平等,保證受教育者教育起點的公平、教育過程的公平和教育結果的公平。也就是說,教育政策要在以下三個方面保證公正:受教育者的發展權利與發展機會的分配、受教育者的發展條件的分配和受教育者的發展水平和資格的認定。
(一)受教育者的發展權利與發展機會
教育是促進人發展的一項社會活動,并且國家規定適齡兒童都享有受教育的權利。教育政策作為國家為教育事業制定的行為規則,應該保障受教育者的入學權利。受教育者的發展權利和發展機會的公正也就是教育起點公平問題。具體來講,教育政策要保證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入學機會和發展權利。
(二)受教育者的發展條件
教育是促進社會公平的一種手段,是保證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受教育者作為平等的發展個體,理應享有相同的發展條件。受教育者的發展條件的公正也就是教育過程公平問題。具體來講,教育政策要保證教育資源配置的合理性和公正性,讓每個受教育者在受教過程中都享有公正的發展條件。
(三)受教育者的發展水平和資格的認定
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活動,其最終的培養質量要通過一定的方式加以評定。在評定中,每個個體都應該接受相同的評定標準。受教育者的發展水平和資格認定的公正也就是教育結果的公平。具體來講,教育政策要保證受教育者獲得相應的發展水平,在同一標準下獲得資格的認定。
教育政策的公正涉及教育起點、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三個方面。公正的教育政策要保證受教育者在以上三個方面的利益,讓受教育者獲得同等的發展機會、發展條件和發展水平,滿足受教育者對教育的需要和實現受教育者的最大限度的發展。
二、教育政策公正的實現途徑
教育政策是在一定時期內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而制定的關于教育事務的行為準則。為了實現教育政策的公正,我們首先要保證政策制定參與者的參與公正,其次要保證政策內容的公正。
(一)參與主體的參與公正
政策的制定是一項繁復的工作,目前,中國的政策制定比較關注民主性,強調多元主體參與政策的制定。教育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公益事業,其發展狀況將直接決定國家的未來。教育政策的制定需要政策利益相關人員的參與,只有所有的利益相關者都參加政策制定過程,政策的出臺才能得到人們的廣泛認同。
人都是會從自己的立場出發來考慮問題,為了保證教育政策的公正,教育政策制定的參與者必須保持一顆公正之心,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從多方面考慮問題,爭取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合理的參照意見。
(二)政策內容的公正
教育政策是人們進行教育活動的行動指南,公正的教育政策有利于教育活動的公正。為了保證教育政策內容的公正,政策制定者必須遵循平等原則和補償原則。
1、平等原則
平等一直以來是人們追求的一種理想的社會狀態。在文藝復興時期,人們追求同質的平等,認為人人生而平等。這種同質的平等觀是與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相對的。隨著人們認識的深入,平等的觀念也日益有了更為廣泛的內涵。現在,差異的平等觀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差異的平等觀承認人與人之間是存在差異的,只要個體能獲得適合自己的發展就是真正的平等。這種差異的平等觀讓人們對平等的認識向前邁了一大步。
教育政策的制定要遵循平等原則,以便實現政策目標,發揮政策作用。在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政策的制定要按照同質平等觀的要求,保證受教育者獲得同樣的教育機會;在非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政策的制定要按照差異平等觀的要求,保證受教育者獲得適合自己發展需要的條件和結果。
2、補償原則
教育是一項公益事業,它具有公共產品的屬性。教育政策為了實現公正,必須考慮弱勢群體的利益。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助推器,是社會和諧的安全閥。教育政策應該以公平作為自己的目標,保證教育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和階層之間的相對公平。[3]
我國是一個地域廣闊、發展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教育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我國的教育事業也存在發展不平衡的現象。教育政策應該考慮這些不平衡的現實,遵循補償原則。補償政策是政府對處境不利人群(弱勢群體)實施的特殊政策,其目的是使其在原則上享受與別人同樣的教育權。[4]
(1)城鄉之間
城市教育事業的發展明顯快于鄉村的教育事業,有的城市正向教育現代化大力邁進,而一些鄉村地區連基本的入學率都不能保證,更不用說教育的大力發展了。我國的教育政策長期以來以城市作為政策制定的依據,沒有考慮廣大農村的現狀,讓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雪上加霜。
為了保證教育政策的公正,教育政策在內容上必須體現對農村的關注,補償農村弱勢群體的切身利益,讓農村的孩子們獲得同樣的教育發展機會。補償原則的遵循可以用政策來彌補自然存在的差異,這也是政策的作用之一。
(2)區域之間
我國的經濟發展東部沿海地區快于西部內陸地區,這種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也就相應地造成了教育發展的不平衡。東部地區的教育事業經費充足,可以吸引優質的師資力量,其教育質量明顯優于西部地區。教育政策在制定中總是“一刀切”,有些政策對東部地區有利,對西部地區就是揠苗助長。
為了保證教育政策的公正,教育政策在內容上必須考慮區域發展的不平衡,體現政策的靈活性和適應性,適當地補償西部地區、欠發達地區和老少邊窮地區。這種補償是為了教育的公平發展和社會的和諧,是國家宏觀調控的一種方式,應當得到全社會的認可。
(3)階層之間
階層是社會人群的一種人為劃分的結構,它反映社會人群的社會地位、資本狀況等。城市居民、農村居民內部因為收入、財富、權力差異等原因而導致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等,這種不均等會加大教育的不公平階層之間的教育。有些人竟然利用權或者錢在教育領域進行交易,謀求教育資源的最大化。
為了教育的公平,教育政策在內容上必須考慮階層之間的差異,補償社會弱勢群體。高校中關于貧困生的一些政策可以說是補償原則的表現,這些政策讓貧困生獲得了更多的發展機會,保障了他們的學習權利。
公正是教育政策的倫理訴求,只有公正的教育政策才可以真正地發揮政策應該具有的作用,才可以促進教育的公平和社會的和諧發展。為了實現教育政策的公正,教育政策的參與主體應該保持公正的意識,力求制定公正的教育政策。
參考文獻:
[1]袁振國.教育政策分析與當前教育政策熱點問題[J].復旦教育論壇,2003,1(1):29-32.
[2]施修華.學校教育倫理學[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99.
關鍵詞:機遇挑戰競爭思維方式文化傳承機遇
一、大時代——中國動畫教育發展的時代背景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短短的幾年之間全國已有近200家大學開設了動畫專業?;赝^去,中國社會已經經歷了20多年的改革開放的發展建設,市場經濟環境逐漸形成,按市場化、經濟規律辦事的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隨著中國的入世,各行各業都在逐步與國際接軌,文化教育和信息產業也正面臨著挑戰。其中藝術市場經過20多年的快速壯大與發展,空間已變得相對有限,那么必然要尋找新的社會需求增長點即新的藝術教育專業發展的空間。而動畫教育與動畫游戲產業的前景在經歷了相當長期的痛苦醞釀之后,很快將要形成一個巨大的經濟增長點,這個以知識經濟為特征的動畫產業,早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的重要支柱產業。據國際權威機構統計:2002年,全球動畫產業的產值是268億美元,2003年預計是310億美元。韓國和日本的動畫產業的產值都超過了汽車業。在擁有兒童3.9億的中國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市場,動畫游戲業現在已經被世界各國普遍看好,被稱為是21世紀最有希望的朝陽產業。集藝術與科技于一體的動畫游戲藝術,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青少年最易于接受的文化教育的主體部分,不僅標志著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狀態,更關系著未來的文化傳承。目前,美國、日本和韓國動畫游戲的盛行不僅給中國帶來經濟的流失更帶來傳統文化的斷層。
韓國和日本因國地狹小,受制于物質化的傳統產業發展沒有大的空間與前景,轉而大力發展不需要消耗物質能源的文化產業。韓國將動畫產業看作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支柱產業。韓國文化振興院是政府出面組織的非政府組織,設有社會各界專家組成的咨詢委員會和論證委員會。他們在各地的辦事處分析當地的市場情況,向政府提供建議,政府據此組織企業進行投資。前不久韓國又推出了“卡通振興5年計劃”,決定從今年開始到2007年,將韓國國內卡通市場規模從現在的5萬億韓元增加至10萬億韓元,并將通過國家及民間共同融資2000億韓元??梢?,韓國政府是非常重視和扶持動畫產業的,他們在按照市場規律有步驟有組織地運作。
動畫教育與動畫游戲產業潛在的巨大市場和中國動畫發展人才奇缺的矛盾,正是全國藝術院校發展動畫教育的歷史機遇。中國動畫教育辦學歷史最長的是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專業,1999年以前,它還是美術系中的一個專業。到了2002年,正式面向社會招收學生的動畫專業院校已達四五十家左右,2003年達到70家,到2006年初已有200多家。發展速度是非常迅速的,但同國際上動畫產業比較發達的美、日、韓動畫教育院校相比,在中國的動畫教育院校還是很少。因此,中國動畫教育同樣處于剛剛起步的初級階段,全國的動畫教育的現實狀況基本如此。
一個學科的發展是否健康成熟,看一看該學科教材體系的建設與相關論文的數量與質量就可以有一個起碼的判斷。在目前這種大的環境下,教材從質量上暫不去講,僅從數量只有有限的幾本、并且多數專業教師多是從美術教育轉過來的來看,動畫知識、技能有待學習提高,教學經驗有待總結完善,繼而豐富??傮w上師資嚴重匱乏,更談不上成功的經驗了;動畫專業教育基礎體系遠沒有形成,更談不上完善了。而這些都是發展中的必然,有空白就需要彌補;不完善,就有機遇。
二、動畫教育跑馬圈地,發展后勁尚未明晰
動畫教育院校風起云涌,以招生數量來跑馬圈地,不是長久的發展之計。用扎實的基礎工作,從系統工程上做起,并且一切還得從實際出發,根據每個院校的自身基礎條件與特點,認清動畫教育發展的大趨勢,確立符合本身特點的長遠發展目標,走出特色發展之路。目前全國的動畫教育從某種角度看基本處于同一起跑線上,機遇同樣也是平等的。任何事業的成功運轉都有一個起步、開始、發展、成熟、完善的過程,因此,作為動畫教育者要切實從基礎一點一滴做起。在目前這一階段,大多數的動畫院校的專業師資只有一到三名,自己培養師資需要一定的培養周期,而且,優秀的師資還需要相當時間的實際創作教學經驗才可能成為優秀的教師。所以,條件如此,事業還不能等待,我們能做的,也應該做的只有從實際出發,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從師資隊伍和教材建設做起,盡可能充分地利用、整合好現有的動畫教育資源,逐步確立并完善整個動畫教育體系。如果說有競爭,也要分清主次,分清競爭對象。也就是說外國動畫與中國動畫的競爭、外國動畫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競爭是目前我們面臨的主要矛盾。而國內院校之間更多是互相補充,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在當前的環境與條件下要保證動畫教育的發展后勁,實現國內動畫教育院校多贏局面。
三、學院教育與社會實踐(產業)的關系
教學是動畫藝術專業的主體,科研是教學的翅膀,實踐(產業)是教學的試金石。三者互相依靠,互相促進,又互相制約。
大學作為教育機構,是以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為目的。教學自然是其中心環節,一切的活動必然圍繞教學而展開。但是時代是在不斷地發展進步的,尤其在信息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知識的更新速度也是相當快速的。如果沒有與社會進步相適應的科研和實踐的促進,學生學到的知識很快就會不適應社會的需求,滿足不了社會的需求,教學就是失敗的教學。所以教學并不能脫離科研與實踐而自行其事,必須有科研與實踐的相輔相成。同樣,過于注重科研與實踐(產業),偏離了以教學為主線的原則,又使得學生所學的知識變得偏頗狹隘,缺少系統性、普遍性。影視是一種綜合藝術,它包含了文學、語言、表演、戲劇、舞臺、音樂、舞美、燈光等。動畫藝術作為影視藝術的一種特殊形式,既有影視的一般屬性,又有動畫藝術所特有的屬性,如動畫藝術中的演員不是真人的表演,而是藝術家創造出來的虛擬形象,但其所做的表演又來源于生活中的真實。因此,動畫藝術的教學有其自身相對的特殊性,它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相當強的學科,這樣就要求圍繞實踐的學習環節更多一些。當然,任何新生事物的發展都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都需要有一個從起步、過渡到逐漸成熟,到全面完善的發展過程。我們所希望的是這個過程不要太曲折,太漫長。我們沒有更多的時間去試驗,國際影視動畫產業大鱷已對中國的影視動畫市場虎視眈眈,我們的傳統文化勢必受到沖擊和影響,動畫教育的緊迫感和使命感應進一步加強。
四、中國動畫教育與產業的繁榮需要大動畫的藝術教育概念
1.傳統思維定式的制約。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有優秀深厚的文化底蘊,有優良的人文傳統,這是我們的優勢。同時,事物都有其兩面性,另一方面傳統也有制約我們思維方式的弊端,這樣說并不是排斥文化傳統,而是要提醒我們自己不要被傳統所羈絆,裹足不前。在動畫藝術的創作上,動畫是一門對想象力和夸張力都有非常高要求的藝術,傳統的思維定式制約了想象力和夸張力的發揮。如何突破思維定式,開啟思路,這是中國動畫人的共同課題,傳統的思維定式制約不僅僅只是體現在動畫藝術的創作上,體現在教學、科研與生產實踐上,體現在動畫教育與產業的各個環節,每個環節都需要相應的專家或學者去研究解決。
2.文化底蘊與視野的制約。一方面,動畫相關的資料與信息的缺少,交流渠道不是很通暢,與其他相關的姊妹藝術如音樂、文學、戲曲等的交叉、交融不夠。動畫藝術生產創作與商業運作環節的連接不充分,動畫行業環境氛圍有待建立。另一方面,由于歷史原因,從事動畫藝術的從業人員在對文學功底的積淀的重要性上存在一定的忽視。動畫藝術不僅僅是動畫技術的問題,更多的是對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對生命、歷史、人文的認知與思考的問題。在人才的培養上應有意加強學生的文學素養的積淀,同時,相關環節如動畫編劇、導演等又與傳統電影電視編劇、導演的相互認知與參與上存在斷層,也制約了動畫藝術的發展。這些都是急需動畫教育去解決的問題。
3.行為方式的制約。有時很多人做事經常愛抱怨,這個條件不具備,那個困難大,沒有這個,缺少那個,困難講了一大堆,缺乏認真對待困難和問題的態度和積極研究怎么利用現有的條件達成目標的求實精神。
五、抓住發展機遇,繁榮中國動畫教育
綜上所述,抓住目前動畫教育與產業在新技術為載體的信息時展的千載難逢之發展機遇,把我們的動畫教育與產業迅速發展壯大,以動畫形式為載體,以動畫教育為手段,以中國文化為核心,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學會不要把問題復雜化。如果我們中國的動畫能夠認真從以上幾個方面逐一落實,認認真真,不急不躁,充分整合與利用好現有資源,解決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難,從思維上、根本上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提綱挈領,那么動畫藝術教育與產業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再創新的輝煌。
參考文獻:
[關鍵詞]精英教育;大眾化;高等精英教育;內涵
2002年我國高等教育毛人學率已經超過15%,高等教育正式從“精英教育階段”進人到“大眾化教育階段”。高等教育走過精英教育階段后,在大眾化教育階段還要不要精英教育,對此學界存在不同的看法。一些學者雖然承認大眾化教育階段仍然存在“精英教育”,但卻混淆了大眾化教育階段的精英教育與精英教育階段的本質區別;一些學者僅從“大眾化”概念的表象出發,試圖用“量”的擴張來說明“質”的下滑的合理性,進而對大眾化教育階段的“精英教育”提出質疑。
對“精英教育”這個概念在認識上的分歧,必然造成指導思想上的自行其事和實踐上的各取所需,進而對高等教育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因此,重新審視“精英教育”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科學內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精英教育是伴隨教育發展過程而出現的一個概念。當教育發展成為一種特權之后,它只能為所謂的“精英階層”所享有。這其實就是一種為“少數人集團”服務的“英才教育(elististeducation,也譯為精英教育)”?!坝⒉拧奔淳?,是指“由于具有權力、才能、財富等而被視作最好或最重要的社會集團”[1],很顯然,按照今天的精英標準,當時所謂的英才未必人人都是精英。隨著教育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日漸明顯,歐洲各國也越來越重視精英教育。對精英的選擇逐漸擺脫了“政治經濟的階層”標準,而偏重于通過心理測驗等等精確而公平的選擇方式[2]。1957年,前蘇聯人造衛星上天,美國朝野震驚,以科南特、里科弗為代表的要素主義教育學者猛烈抨擊美國在與前蘇聯腦力戰役中失敗的原因是“對優秀智力的漠不關心”,強烈呼吁要重視“智慧的訓練”[3]。美國隨后制定了精英教育的政策和法規,特別是1958年《國防教育法》出臺,提出“為了國家安全必須選拔我國大批的天才兒童,并努力進行天才教育”[4],把精英教育的作用提升到國家存亡的高度,這一時期,精英教育的發展可謂登峰造極。至此,不論歷史上關于精英的評價標準有何變化,精英教育一般都是指一種優秀人才的培養模式,它的主要功用是“教育和培訓經過嚴格選拔的學生,以使他們適應需要高標準和高度創造性的腦力工作”[5],這是從人才培養質量的維度上理解和使用“精英教育”一詞,它既適用于基礎教育領域,也適用于高等教育領域。1973年,馬丁·特羅教授根據他對美國高等教育歷史的研究,首次提出高等教育發展階段論,即按照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適齡人數占全部適齡人口的比例(毛入學率),將高等教育發展過程劃分為精英教育、大眾化教育和普及教育三個發展階段。他把高等教育毛人學率小于15%的階段定名為精英教育階段,并總結歸納出這一階段高等教育體系的結構和特征。他的有關論文報告在OECD舉辦的國際會議上發表后,“精英教育”階段這個概念被世界各國教育界廣泛認同,并用以衡量本國的高等教育發展水平。自此,精英教育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成為按照量的規定來劃分高等教育發展階段的稱謂,是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第一階段的標識。于是,精英教育的概念就具備了雙重涵義:或指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的精英教育階段,或指一種以培養社會精莢為目的的人才培養模式。當從后一個角度來使用精英教育一詞時,人們往往習慣于按照高等教育發展第一階段(精英教育階段)的一些質和量的特征來把握它的涵義。
正是因為精英教育這一概念在發展過程中有了較大的變化,所以對精英教育的理解出現了很大的分歧。特別是在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之后,人們對“精英教育”的理解仍然停留在過去的基礎上,而忽視了大眾化教育階段的“精英教育”與“精英教育階段”的所謂“精英教育”的必然聯系與本質區別。一些學者即使把“精英教育”理解為一種人才培養模式,但對精英教育的范圍界定也存在較大差異。有的學者認為“精英教育”是專指高等教育領域的人才培養模式;有的學者把所有高于本科層次的碩士生、博士生教育視為精英教育,而把所有本科、大專、高職層次的教育均統一到大眾教育[6];有的學者則堅持精英教育至少有兩大塊:一塊是研究生教育,特別是博士生教育;另一塊則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所培養的本科精英人才,也應屬于精英教育[7]。還有一些學者指出,精英教育涵蓋國家的整個教育層次系統,即不論初等教育還是高等教育,都存在精英教育。
“大眾化高等教育的發展,不是不要精英教育,而是要更加保護精英教育,政府必須支持、保護、發展精莢教育,這是政府和全社會的責任”[8]高等教育發展階段論的創始人馬丁·特羅教授的這段話,表明精英教育在大眾化教育階段不僅必然存在,而且具有重要地位。但是,大眾化教育階段畢竟不同于精英教育階段。進人大眾化教育階段以后,高等教育不僅表現為量的擴張,還主要表現為質的轉變,即在教育觀、教育功能、課程與教學形式、學生經歷、領導與決策、學術標準、學術管理、入學與選拔、院校管理等方面發生根本變化”[9]。如果說前一階段對精英教育的把握還主要是從“量”上分析,那么大眾化教育階段的精英教育則更強調“質”的突破。
隨著高等教育自身的發展,精英教育的外延在不斷拓寬,內涵在不斷豐富,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精英教育與精英教育階段的精英教育在教育理念和價值取向上已經大相徑庭。如果不給“精英教育”賦予新的內涵,或繼續用前一階段的精英教育模式來指導大眾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不但高品質的精英教育發展得不到保證,而且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也會受到阻礙。
首先,兩個“精莢教育”不是同一個概念,其內涵存在質的區別。前一階段的“精英教育”雖然也包括“培養模式”意義上的涵義,但其本意是對高等教育發展過程階段的劃分,是對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15%以下這一發展階段的指謂。雖然馬丁·特羅教授本人也承認,這一數值沒有統計學上的意義,不是一個固定的區別標準,各國可以對精英教育階段標準進行新的劃分[8],,但15%這一數值畢竟得到了多數國家和學者的認可并采用。而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不再具有劃分高等教育發展階段的功能,而是專指存在于高等教育始終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在質上具有規定性,但在量上沒有統一的劃分標準。由于各國教育發展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因而其精英教育規模不可能用一個標準或尺度衡量,它是一個動態數值,其決定因素既有國別間的橫向差異,也有一個國家不同歷史發展時期的縱向變化。其次,兩個“精英教育”的教育對象選拔墓礎存在質的差別。在精英教育階段,因為人學人數極其有限,整個高等教育系統均被視為精英教育。進入精英教育的教育對象是進入高等教育的全體學生,其教育對象選拔的基礎是應屆高中畢業生,其毛入學率的計算基數是全體適齡人口數。在精英教育階段,“精英教育階段”同“精英教育”(高等教育發展階段同人才培養模式)基本處于“全包”的關系,而在大眾化教育階段的精英教育同高等教育發展階段不是“全包”的關系,它本身處在高等教育發展過程的第二個階段,二者屬于“被包含”與“包含”的關系。大眾化背景下接受精英教育的對象,不再是全體進入高等教育的學生,而是其中一部分優秀學生。因此,其選拔基礎應是可進入高等教育階段的少數優秀學生,其計算基數不再是全體適齡人口數,而是高等教育的總體規模。
由此可見,在精英教育階段,整個金字塔都被視為精英教育,而在大眾化教育階段的精英教育,只能是接近這座金字塔塔尖部分的優秀學生。盡管大眾化教育階段金字塔的塔基在不斷擴張,進入金字塔的門檻也在降低,但進入塔尖部分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第三,兩個“精英教育”的實施主體在學術地位上存在質的差別。前一階段的高等教育機構數量較少,既然同屬“精英教育階段”,也就基本上承擔了精英教育的任務,其教學計劃和人才培養目標沒有多大的區別,因而也就不存在重點院校和普通院校之間的分野。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過程與高等教育多樣化的過程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9]。特羅教授把高等教育多樣化定義為“對應于規模的擴大,新階段的要素成為制度和結構,整個高等教育多層化、多元化的過程”[5]??梢姡蟊娀逃A段的精英教育,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張,高等教育機構的數量、種類、形態和職能呈多樣化的發展趨勢。高等教育資源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激烈競爭中必然進行分化和重組。高等教育機構在國家的宏觀調控和高等教育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在層次上按照本科教育和??平逃?,在辦學模式上按照研究型、教學研究型和教學型進行重構,并帶來辦學職能的重新分工、人才培養目標和辦學目標的重新定位。大眾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不再由全部高等教育機構承擔,而只能由研究型教育機構和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的專業學科來承擔。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大眾化階段的精英教育日益表現出國際化趨勢,現代性和開放性更加顯著,學校的目標定位不再滿足于立足本土,而是強調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對精英學生的吸納也跳出了本國的界限,向世界開放招生,表現出跨國界、多文化的特征。
第四,大眾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的入學選拔標準將出現質的提升。在精英教育階段,高等教育入學選拔標準一般采取剛性指標,其衡量學生能否入學的標準都是一維的,剛性的,并且實行全國統一考試和統一招生。不管考生報考何類學校,都是采用一個評價標準。雖然國家通過改革招生考試制度,對考試科目和內容進行了改革,錄取分數線根據各省(市、自治區)的招生指標劃定,但結果是照顧了“公平”而犧牲了“效率”。進人大眾化教育階段后,隨著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張和社會對各類人才需求多樣性的凸顯,多樣性必然成為大眾化教育階段的重要特征。這種變化隨著高等教育機構辦學模式的重新定位而出現多樣化的入學選拔方式,這在已經進人大眾化教育階段的國家可以得到證明。大眾化教育階段的高等教育入學選拔方式在向柔性化、開放式轉變的同時,更加突出高排斥性和高選擇性。而對大眾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而盲,其歷史使命決定了入學選拔方式必然是“柔性化、開放式”與“高排斥性和高選擇性”的統一,并側重后者。因此,國家對高等教育關注的重點要逐步由面向“全體”的高等教育轉向面向“精英”的高等教育。中央政府只抓“精英教育”層面,實行全國統考統招,為優秀考生進入精英教育機構接受精英教育打通渠道,而將非精英教育交由地方政府操作。
正是由于對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的內涵缺乏正確的理解,因而出現許多有違精英教育規律的現象。例如,不了解現階段精英教育只能是金字塔的塔尖部分,有的學校不顧自身的歷史和條件,盲目追求發展精英教育,盲目攀高和追求升格,勉為其難地搞所謂精英教育。又如,沒有弄清現階段精英教育的入學選拔方式是“柔性化、開放式”與“高排斥性和高選擇性”的統一,有的精英教育機構在招收學生的時候沒有做到高排斥性、高選擇性,使大批本可以接受高等精英教育的優秀青年被人為地邊緣化,而一些不該或本不適合進入精英教育機構的青年卻搶占了這些優質資源,使精英人才的選拔通道受阻。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有些精英教育機構為了眼前的利益,明顯越位,搞短期行為,發展非精英教育,同一般高等教育機構爭奪非精英教育生源。這些現象既損害了教育公平,又降低了教育效率,嚴重阻礙了我國高等精英教育的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大眾化教育階段之前的“精英教育”是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階段劃分的數量概念,兼具“發展階段”和“培養模式”的雙重涵義,處在高等教育發展過程的第一階段,是建立在適齡青年總量基礎之上的數量概念。大眾化教育階段的“精英教育”不是高等教育發展過程的一個階段,而是處在高等教育發展過程的第二階段,是建立在高等教育總量基礎之上的數量概念。前者側重強調量的劃分,而后者側重強調質的本質。基于以上認識,筆者建議用“高等精英教育”代替被泛化的“精英教育”,并賦予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高等精英教育的定義:高等精英教育是指建立在高等教育總量基礎之上的、由精英教育機構承擔、具有質的規定性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趙厚勰.“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資優教育”辨[J].中國特殊教育,2003,(3):90.
[2](美)約翰·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王承緒,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65—66.
[3]齊麓甫,王宏方.要素主義的天才教育觀及其啟示[J].中國特殊教育,2004,(12):72,
[4)潘發勤,楊得國.英才教育·素質教育·學科結構[J].上海教育科研,1997,(1):16,
[5]馬丁·特羅.從精英向大眾高等教育轉變中的問題[J].外國高等教育資料,1999,(1):3—4.
[6]周云峰,朱徐瑞.淺議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的關系[J].教育與職業,2004,(17):13.
[7]趙沁平.精英教育: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人才培養理念[J].高等教育,2004,(8):26.
體育教育應配合學校教育,致力于解決人類更好地生存這一新課題,使體育教育更好地為滿足人類生存的多重需要和改善人類生存狀態服務。
1體育教育與人類生存需要的關系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論,深刻地揭示出人類自身需要的本質。人類五個層次的需要與人對體育教育的需要本身就有著內在的聯系。這是體育教育本質功能的表現,無論是自我價值實現,自我尊重的需要,還是自我安全、社交的需要,都與體育教育有著廣泛的聯系。
人類的生存需要除了人能動地改造物質世界以滿足自身外,還有人類生存需要所反映出的客觀性,人不得不受到由人們的生存條件、生存能力、生存方式所決定的生存狀態的影響和制約。人類如何生存發展,這就需要解決人類怎樣掌握生存和發展所必備的知識、技能和形成各種本領,養成良好習慣等。體育教育應在解決人類所需的這些實質性問題上發揮出自身應有的獨特作用。從目的來看,體育教育應是為人類身心健康與人的發展服務的;從過程來看,應是一種有效地掌握體育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體育以及衛生保健常識、技能的學習過程,是一種教與學的過程;從內容來看,應包含有人類生存與發展所需要的各種生存能力的形成與提高的內容。
我們不僅僅在理論上認清身心培育的教育屬性,而應在身心教育的實踐中充分反映出具有教育屬性的身心培育活動。那種在實踐中單一的運動性和活動性用來達到身心培育目的的做法以及把它簡單地看作也是一種體育教育性質活動的觀念是錯誤的。這只能反映出我們某些體育教育工作者在認識體育教育本質問題上,還存在著不足,具有不完全性和不深刻性,僅僅看到了體育的特殊性,沒有看到教育的普遍性。
人們知道,當嬰兒開始伸展四肢,幼兒開始學習走路時,表明每個人都具備基本活動的能力,它僅僅是運動的原始狀態,包涵了體育運動要素中的一些而不是全部,這還與嬰兒自發的本能需要有關,并未構成內涵深刻而豐富的科學性體育運動。它的本質理應是讓人們通過一般教與學的活動過程,去掌握知識、技能以及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去學會人類生存與發展所必備的某些生活能力和本領。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體育為人類生存發展服務的終極目的。
體育教育過程應是一種理論、實踐、再理論、實踐的過程。需要把握的體育知識、技術和方法以及體育衛生保健常識和技能運用于體育運動實踐和人類生活實踐中去的,這是體育教育的根本特征。
人的需要與人對體育教育的需要有著多方面的聯系。隨著社會的進步,體育(廣義)功能也在不斷拓展,這種拓展又意味著體育教育與人們社會生活方面的聯系日益加強,意味體育教育在滿足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需要上,無論在廣度上還是深度上都在不斷地延伸。這就要求我們在體育教育發展中,充分考慮到社會需要與個人需要的融通、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的平衡、短期與長遠需要的兼容等問題。從現階段社會發展的趨勢看,我們學校體育的著眼點應放在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自我指導鍛煉能力、體育運動能力等方面上來。其中,使學生學會和掌握各種基本的生活技能,養成各種良好的生活習慣,無疑對于學生適應生活,更好地生活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體育教育在人類生存能力發展中的重要意義
體育教育過程包含著兩個重點,一是人的內發性自尊、自強、自愛、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二是人的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而體育教育則可通過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的學習過程,使他們多方面的需要得到滿足和實現。
傳統體育教育注意力僅僅局限在發展學生在校期間的身體上,忽視學生各種能力的發展。要學會生存,在體育教育中就不能僅以發展學生的身體為滿足,還必須從廣泛的領域,培養他們適應未來新生存環境的各種能力,成為能夠適應未來生活需要的現代人。
事實上,正確的走、站、坐、臥的姿態,良好的作息和飲食衛生,用眼和腦的衛生常識;游水能力;各種自我防衛技巧;防火常識;基本的運動創傷救護常識和方法;交通安全常識等體育衛生保健的內容,都與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需要緊密相關。
由此可見,體育教育的目標應是長遠和近期目標的統一,今后大、中、小學校體育教材內容應是豐富多樣的、有效實用的。
3未來體育教育對人們生存方式的影響
1.1強化論文過程管理,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學位論文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能夠綜合性、全面性的對研究生教育的質量以及水平高低進行反應,而學位論文也是對研究生自身學術水準高低進行衡量的重要載體與指標。而要想使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有保障,就要從源頭環節進行強化,保證論文寫作過程中的監督嚴格性,并詳細的進行評審與答辯。并且還要針對論文的開題、初檢、答辯等多個不同環節建立起管理制度。促使論文的形成過程得到更加完善的管理,極大的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哈工體育大學就是利用校外教授進行答辯外審的方式,來確認本專業的論文是否能夠報送,在通過之后,還需要得到三分之二的委員會評審通過,最后再由學校的學術委員進行審批。論文的開題和答辯,則是由校內外的教授來擔任評委,利用預開題與預答辯的形式做好準備后,再執行正式答辯。除此之外,哈工體育大學對論文的檢測標準,也嚴格要求在10%以內。只有真正的嚴格標準,才能夠防止不端學術行為的出現,為學術研究樹立好風氣。
1.2強化教育培養過程實踐環節,提高實際工作能力首先,對教學進行實踐訓練,哈工體育大學針對體育學教育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便是體育師資,那么教學的能力便成為了培養的核心所在,教師要想使得自身專業水平得到提升,就必須要保證實踐能力持續成長。那么這就需要讓研究生充分掌握知識與技能,并且讓其明白教師這一角色的責任。經過學習后的第二階段,就可以在引導下為本科學生進行5-7周左右的教學實踐,但要保證以教學進度為前提來備課,通過教案為大綱來上課,研究生的教師則要對全過程加以指導,這一環節的成績最終要記錄學習檔案之中;第二,積極的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讓學生深入的投入到社會實踐活動中,一般為4-6周的時間,通常在第三、第四學期展開。社會時間活動必須要寫實踐報告,并交予學院備案,記錄學分;第三,實踐競賽。組織完成1-2項校內外的相關工作,學院教師擔任裁判,對整個過程進行考核;第四,每個研究生必須每學期參加講座與學術報告,至少2次,在學生畢業之前,參加校內外體育部報告會的次數不低于2次,并提交相應的學術學習手冊,由導師審查簽字,記錄學分。
2體育教育改革實踐中所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
2.1體育教育改革實踐問題
2.1.1師資力量薄弱影響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哈工體育大學中的體育學教導教師多數是本科教師,多數擔任研究生培養工作的教師都是學校培養,只有小部分教師具備資格與能力參加研究生課程的授課,導致教師自身教學壓力大,無法全心投入到教學中。而具備能力的教師則壓力更大,不僅要負責課程,還要負責實踐、論文等工作。
2.1.2招生持續性問題哈工體育大學近幾年呈現出的研究生招生分數較高,始終沒有降低,并且與其他專業分數相同,導致一些學生望而卻步,形成的結果便是報告人數越來越少。
2.1.3課程設置問題目前,體育學研究生課程的設置基本是參考體育院系的課程設置,課程內容較為單一陳舊,重復本科生的課程太多,過度地突出課程體系的專業化和專門化,綜合性體現不夠,局限在一個學科領域,任課教師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認識不夠深入,培養出來的研究生知識面不夠寬廣,缺乏必要的應用知識與應用能力,無法適應社會應用型體育人才培養需要。
2.2針對體育教育改革所需采取的解決措施
2.2.1強化師資團隊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勢下,一方面,不斷加強重視教學改革,積極認真地完成新一輪研究生培養方案修訂,提高任課教師專業理論水平,鼓勵支持教師不斷拓寬教學內容,并開設新的選修課和專題課。另一方面,加強與校內其他學科合作,研究生的跨學科研究,開設跨學科跨學院的研究生課程,給研究生更廣泛更靈活的學習和研究空間,聘請其他學科的教授擔任教師開設課程,
2.2.2提高招生持續性必須要針對師資力量團隊進行擴充,并且采取評職考核的政策來鼓勵教師,每年引進優秀的教師以及師資團隊,制定相應的師資培養計劃,持續為體育學研究教育團隊提供支持。
2.2.3科學設置課程科目學科想要發展,首先學生源就必須要充足,所以,針對體育學研究生的教育發展問題,需要利用招生政策加以支持,從專業發展角度出發,即便是區別對待也要以不影響其他專業的情況下,來降低分數,保證招生計劃完成。同時,積極鼓勵其他非體育專業的學生跨學科報考,實現復合型體育人才的發展。
3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