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5:32:40
序論:在您撰寫職業農民培育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多年來,任丘市始終突出農業的基礎地位,大力實施‘三化’互動,在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的同時,積極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用城鎮化理念建設農村,強力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緊抓機遇,先行先試,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作為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力量,積極探索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新機制新模式。
2014年的中央農村經濟工作會議,對農村改革提出了明確要求。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深化農村改革、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重大舉措,、那么先讓我們來說說什么是新型農民呢?新型職業農民”是個與時俱進的概念,它不僅要有農業生產技術,還要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政治素質、科技素質和身體素質諸方面,能夠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經濟發展而使自身內涵不斷豐富和發展。它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守法律、講文明、綜合素質高,具有現代特征農民的總稱。自2014年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以來,我句累計培育新型職業農民890人,其中生產經營型640人、專業技能型150人、社會服務型100人。通過培訓,全市涌現了一大批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等致富帶頭人,輻射帶動了周邊農民,起到了示范帶頭作用。
1 開展新型農民培訓主要有以下幾點
1.1 農民是建設現代農業和新農村的主體。農民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的成敗。只有培養造就千千萬萬高素質的新型農民,才能形成持續推動現代農業建設的力量源泉,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
1.2 由于歷史的原因,當前我國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較短,整體素質不高。
1.3 培育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基礎、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
1.4 通過對農民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并引導和教育農民遵紀守法、提高修養、崇尚科學、移風易俗,使之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增加農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 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意義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迫切需要。強調,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就要提高我國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讓十幾億中國人吃飽吃好、吃得安全放心,最根本的還得依靠農民,特別是要依靠高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只有加快培養一代新型職業農民,調動其生產積極性,農民隊伍的整體素質才能得到提升,農業問題才能得到很好解決,糧食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推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迫切需要。我國正處于改造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時期。作為基層的一名農業技術員,在深入走訪農村、農戶的過程中,發現農業生經營方式正從單一農戶、種養為主、手工勞動為主,向主體多元、領域拓寬、廣泛采用農業機械和現代科技轉變,現代農業已發展成為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的產業體系。只有培養一大批具有較強市場意識,懂經營、會管理、有技術的新型職業農民,現代農業發展才有人才支撐。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迫切需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勞動力大農業勞動力數量不斷減少、素質結構性下降的問題日益突出。以婦女和中老年為主,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超過50%。60%以上的新生代農民工不愿意回鄉務農。今后“誰來種地”成為一個重大而緊迫的課題。確保農業發展“后繼有人”,關鍵是要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把新型職業農民培養作為關系長遠、關系根本的大事來抓,通過技術培訓、政策扶持等措施,留住一批擁有較高素質的青壯年農民從事農業,不斷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3 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存在的一些問題
3.1 拿我市舉例來說農業人口58萬,農業從業人員46萬,目前全市培育新型職業農民890人,認定目標309人,遠遠不能滿足全市農業適度發展經營需求。建議進一步加大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資金支持力度,適當增加認定數量,擴大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總量,盡快形成一支現代農業生產發展主力軍,助推現代農業產業發展。
3.2 允許學員連年培訓,提高農民職業技能水平。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量具有發展意識、自身素質較高的青壯年農村勞動力已轉移出去,而留守本地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年齡普遍偏大或文化素質較低,對職業技能的接受能力較差,由于項目要求,同一學員三年內不能重復培訓,造成部分學員職業技能水平提升不明顯。建議根據農民的生產、生活、文化水平等特點,按照產業發展需求設置課程,允許有適度經營規模的學員連續進行培訓,適當延長受訓時間,切實提高農民的從業水平和整體文化素質。
關鍵詞:選好學員;定好專業;教學培訓;科學管理;扶持
新型職業農民是指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在農村經濟呈現多樣化、融合化、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態勢下,而出現的具備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法律素質,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作為主要職業,以農業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居住在農村或集鎮的農業從業人員。 但是,我國農民素質現狀與新型農民的素質要求還具有一定的差距,具體表現在受教育程度低、科學素養差、接受技能培訓少、思想觀念落后等方面。我們要認真研究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養模式,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以當地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為平臺,充分發揮農廣校在農村人才培訓中的作用,是有效解決以上問題的有效途徑,也是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養的一個重要模式。
一、要認真選好新型職業農民學員
選好學員是辦好培訓班的基礎,它決定培訓的成敗。如果學員選的好,選的是有主導產業的職業農民,他們要學習、想學習,我們的培訓班就能辦好;如果學員沒有選好,他們的心思不在學習上,硬讓他們學習,我們的教學班就沒有辦法辦下去。選定學員要用如下方法進行。
1.加大宣傳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力度 。充分利用電視、短信、橫幅、科技趕集等多種形式,進行宣傳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在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宣傳農村致富帶頭人和優秀技能型人才在現代化建設中做出的貢獻,通過宣傳引導,進一步激發廣大農民學知識、學技能的積極性。營造加強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良好氛圍,吸引更多的農民參加培訓;大力宣傳黨和政府關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方針政策,調動農民學習技能,創業增收的積極性,讓農民自愿參加教育培訓。
2.制定新型職業農民申報條件。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新型職業農民申報條件,采取個人自愿報名、行政村推薦、鄉鎮政府認可、縣新型職業農民領導小組辦公室確認的程序,在全縣范圍內選出符合條件的學員,并進行張榜公示,通過審查后建立學員培訓檔案。
二、根據各鄉鎮主導產業的發展需要靈活地開設專業
為了開設好專業,我們要深入農戶調查摸底,摸清各鄉鎮主導產業是什么,并要廣泛征詢基層干部和農民對培訓的意見和建議。
夏邑縣緊緊圍繞農業主導產業發展開展新型農民培訓工作,選擇糧食、蔬菜和食用菌三個主導產業作為培訓專業。
三、統編培訓教材
為確保教材規范,提高培訓質量,應該從省農廣校統一訂購統編教材,保證學員人手一套規范教材,同時,又要組織專人結合本縣實際編寫一套鄉土教材,大大滿足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需要。
四、不惜余力加強條件建設
按照“教學有設備、下鄉有工具、學習有場所、實習有基地”的要求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中心,并配套現代化多媒體。對村級教學班,要按照五個一的標準(一部電話、一根網線、一臺多媒體投影儀、一份農民日報、一部數字攝像頭),完善各個教學點教學設施配置。
五、認真組織開展培訓
1.培訓辦法 針對新型職業農民能力素質要求,圍繞產前、產中和產后發展關鍵環節研究教育培訓內容,設置教學培訓課程,每班每年根據農時季節培訓累計不少于15天;培訓以專題講座為主,根據不同崗位和不同產業,按照專業化、技能化、標準化的要求確定培訓內容。通過集中培訓、現場指導、技術服務三位一體措施,使受訓農民掌握從事主導產業所需的1~2門生產技術及其相關知識,不斷提高生產技能,保證職業農民人均純收入高于當地務工收入,成為掌握農業高科技知識和技能的農村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者,成為當地農業生產的技術骨干和農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在培訓時間安排上,結合職業農民的產業特點靈活安排教學時間,確保學習、生產兩不誤。 采取縣城集中培訓、進村集中培訓與入戶指導相結合,系統性培訓與季節性培訓相結合、傳統教學與現代媒體教學相結合、農業專家培訓與種田能手示范相結合等培訓模式,有力增強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實效性。
2.加強生產實踐練習,提高培訓適用性 培訓期間安排時間組織學員到附近有關產業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標準農業園等地進行學習考察,讓學員動手操作。
3.教師還要幫助學員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應用新模式,使學員在學中干、干中學,使學員學有教師,看有樣板,干有技術。
六、考試考核
通過集中培訓和生產實踐后,對學員進行考試考核。認定條件包括知識技能水平、產業發展規模、生產經營效益等內容,符合以上條件的專業農民經過培訓后,由各培訓機構統一組織考試,考試內容包括專業知識、職業道德、農產品質量安全等,并結合自己的產業設計發展規劃。組織有關專家進行評定,對評定合格的農民頒發新型職業農民證書。
七、科學管理
每個教學點安排專人負責,每個教學班由班主任負責,嚴格落實考勤制度,保證上課時間。規范檔案管理,建立有專人負責檔案管理室,按照檔案管理規范要求,每個培訓農民檔案資料齊全,每年教學活動有記錄。
八、嚴格開展訓后跟蹤管理
要認真按照省、市要求,依據培訓機構上報的臺賬資料,從學員基本信息、受訓時間、培訓學時、受訓效果等方面,對學員進行了百分之百的回訪。對培訓機構上報的臺賬中出現缺漏項、手機錯號、手機停機的學員和電話回訪中回答不準確、受訓學時不夠等學員,一律視為不合格學員,要求培訓機構整改,整改后還不合格的,就予以刪除,為確保學員的真實性打下了基礎。
九、扶持新型職業農民
1.做好服務 主要是技術服務和信息服務,要充分發揮好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培訓機構、農業科研機構、農技推廣機構、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各類機構的作用,協調合作共同為培育和發展新型職業農民服好務。
2.項目支持 各級各部門應該通力合作,在各類農業項目的規劃安排上充分考慮職業農民的需要,資金上、技術上、規劃上通盤考慮,真正讓新型職業農民的成長有更加肥沃的土壤。
實施陽光工程,就是要培養一批綜合素質高、生產經營能力強、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職業農民。切實發揮好開展陽光工程培訓的示范引領作用,堅持學員為本,質量為先,效用為重,在內容實用、形式靈活、管理規范、效果顯著上下功夫、做文章,高標準、高質量開展陽光工程培訓。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應結合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開展:
(1)在培訓專業上,實行二個結合。一是培訓與主導及特色產業發展相結合,在培訓專業申報上,積極爭取適應主導產業發展的相關專業培訓任務,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二是培訓與農民需求相結合,通過深入細致的調研,了解農民增收致富所需技術,增強培訓針對性和時效性。
(2)在培訓方法上,堅持“就地就近”培訓原則,深入農民的田間地頭開展培訓,由傳統的“招進來”學變為“走出去”教,降低了農民培訓成本,提高了培訓質量。如凌海市投資15.5萬元,購置中巴車一臺,配置車載電視,作為流動授課車。此外,還配備了一臺流動播放車,車上裝一臺54寸的電視,一臺3000W的發電機,專門用于深入基層開展培訓工作;同時,創新工作機制,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緊密結合。如義縣涉農專業培訓依托青年蔬菜專業合作社、中友畜禽養殖等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使陽光工程培訓工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培訓內容上,以提高農民實用技能為重點,采取理論聯系實踐的教學方式,并根據本地實際和農民需求,部分專業采用自編教材。如凌海市針對當地實際,自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實用技術》、《測土配方施肥實用技術》、《大田農作物栽培與管理實用技術》、《玉米優質高產栽培技術》、《水稻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等鄉土教材5種。
(4)在培訓管理上,一是落實班長和班主任制度,嚴格考勤管理,保證學員出勤率;二是統一制定能充分體現陽光工程培訓特點的檔案表冊,包括陽光工程培訓基地認定書、培訓場所設備圖片、培訓資質證明或培訓委托書、培訓協議書、支票復印件、培訓合格名單、學員登記表復印件、培訓抽查記錄表、學員典型事跡表等;三是對各培訓基地工作人員進一步加強相關政策和管理制度學習,強化政策落實和制度執行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管理水平。進一步完善培訓基地基礎建設。
(5)在典型培養上,每個培訓班確定3―5名優秀學員,對他們實行重點跟蹤,加強指導,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同時建立“優秀學員名錄”,對優秀學員事跡進行總結、宣傳。在典型的引領下,帶動了一方百姓依靠科技致富,助力農民收入倍增。使農民群眾學有標準、干有技能,富有向導。通過陽光工程技能和專項培訓,使農民整體綜合素質顯著提高,不僅提高了農民群眾專業知識和田間作業操作技能,而且解決了在生產實踐中遇到了諸多技術難題。如棚室蔬菜土傳病害、落花落果現象,輪作倒茬規律、病蟲害綜合防治措施和水稻、玉米大面積高產栽培新技術、新成果推廣應用等。
培養職業農民、為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提供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撐任重道遠,特別是2013年中央1號文件指出:“按照規?;?、專業化、標準化發展要求,引導農戶采用先進適用技術和現代生產要素,加快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創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環境,采取獎勵補助等多種辦法,扶持聯戶經營、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大力培育新型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著力加強農業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充分利用各類培訓資源,加大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者培訓力度,提高他們的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水平”。這為我們從事培育新型農民工作指明了方向、堅定了信心,我們將繼續著力培養職業農民,增強農村發展活力。
【參考文獻】
[1]楊薇,王征兵.農業稅免稅時代村干部職能的定位及激勵機制[J].安徽農業科學,2006(04).
一、圍繞產業抓培育
(一)圍繞產業遴選培育對象
以產業發展為導向,鎖定食用菌和設施蔬菜、林果產業三大主導產業,認真做好摸底調研、培育對象遴選、上報等基礎性工作;3年來,平泉縣重點放在對55歲以下種植大戶、合作社骨干、家庭農場主等人的培訓上,將真正需要培訓、有培訓欲望的農民納入培育對象庫統一管理。按照任務要求,通過層層篩選,經縣新型職業農民工作領導小組同意、面向社會公示后,鎖定1268人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
(二)圍繞產業設置培育專業
為提高培訓的針對性,按照培育對象所從事產業分布情況分專業、建教學班,2014―2015年設置設施菜、食用菌、林果三個專業,分別建教學班;2016年設置設施菜、食用菌篩鱟ㄒ擔將教學班建在特色產業村、優勢產業合作社、企業、園區,方便農民就近就地參加培訓。根據農民需要和產業發展對職業農民素質要求,科學設置培訓內容,包括:職業農民素養、農業政策法規、農業金融保險業務知識、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知識、農產品生產加工與營銷、農業物聯網、農民智能手機應用以及現代農業現狀與發展趨勢等。因地制宜,選用高質量、規范化教材與開發鄉土教材相結合,保證傳授知識的科學性和嚴謹性。
(三)圍繞產業建強師資隊伍
從國家、省、市、縣農業產業體系專家團隊或農業教育、科研、推廣等領域的學者和專家中選擇契合地方產業需要的人才納入本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師資庫,共吸納各類專兼職教師、專家和田秀才119人,新型職業農民創業指導員85人,建成了滿足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全程需要的“專家教授+行業能人+鄉土人才”相結合的師資隊伍。同時,研究了師資隊伍建、管、用、評以及知識更新等方面的具體措施,健全了教師教學評價體系和師資庫動態管理機制。
(四)圍繞產業創新培育形式
以產業發展為立足點,以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水平提升為兩條主線,分層分類模塊教學,分產業編制全縣培訓規范,創新“2+X+1+2+1”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課程體系(2門綜合課,若干門專題課,1門產業專修課,2門通識課,1個離校不斷線的跟蹤服務)。采取“6-35-225式”辦學形式(采取請培育對象到縣集中6天共享專家培訓和互動交流,教師下沉到農民田間學校35天開展分段集中理論、實踐培訓和跟蹤服務,225天的生產自學);實施“五證聯動”教育培訓模式(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證書、資格證書、學歷證書、技能鑒定證書、農民職稱證書),強化了“技能+學歷+創業” 的綜合素質培養,推動了新型職業農民的全面發展,3年共有999人參加了現代農業中專函授教育。同時,建立了教學管理制度、教務管理制度、教師管理制度、學生管理制度、后勤保障制度、學員跟蹤服務制度等六項制度。落實了統一培訓規范、統一培訓檔案、統一培訓教材、統一考試考核、統一過程管理、統一雙班主任、統一師資管理等七個統一管理辦法。
二、抓好培育興產業
(一)實現了服務產業的常態化
培育的職業農民與培育機構建立起聯系,雙方可根據農時季節,農業生產經營情況變化,農民生產生活需要,通過QQ群、微信群或電話進行在線咨詢、指導,遇到緊急情況或普遍問題集中培訓指導。2016年在政策的扶持下,全縣還為450名新型職業農民配送信息接收發送終端,開通了農技云平臺賬號,豐富服務農民發展產業的途徑。在2016年培育任務沒有下達之前,全縣對2015年的360名培育對象進行跟蹤服務指導工作。在學員中推廣了秸稈反應堆、滴灌、彌霧機、高低溫度計等新技術。同時,對348名學員進行了中專教學工作,組織專家評審會議對360人進行了認定,有275人獲得了新型職業農民資格證書,其中124人獲得初級資格,151人獲得中級資格。組織315名有產業基礎的優秀學員開展了職業技能鑒定,全部通過了中級專業技能考核,獲得中級職業資格證書。還遴選了2014年以來產業發展得好、示范作用強的60名新型職業農民進行集中培訓,并組織他們到北京周邊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進行了產業見識;組織了果樹專業60人進行了集中培訓,并進行了產業見識。通過以上兩次對新型職業農民跟蹤指導與再培訓,提高了他們發展產業的信心和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加快了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參訓學員的綜合素質、生產技能、創業創新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帶頭發展特色產業、應用新技術、示范新品種,大力發展節水灌溉、測土配方施肥、科學精準用藥,帶頭流轉土地,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成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實踐者、推動者和受益者。3年來,全縣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為載體,重點打造了整鎮推進、整村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示范工作,在新型職業農民的帶動下,形成了榆樹林子黃瓜小鎮、K欏樹富硒蘋果專業村,特別是榆樹林子鎮戶均存款40萬~50萬元,排在河北省戶均存款前列。
(三)壯大了農業生產經營主體
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過程中,圍繞食用菌、設施蔬菜、果樹等特色產業,重點鎖定思想活沃、與時俱進、經營管理能力較強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帶頭人進行培育,按照“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發展思路和“有理想、有情懷、有抱負、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有效益”要求,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帶頭人隊伍。通過打好教育培訓、認定管理、政策扶持組合拳,充分發揮他們的資源優勢、產業優勢、科技優勢、市場優勢,實現資金、人力、裝備、技術等要素的合理配置,引導他們做大做強生產經營主體。
(四)推動了產業發展轉型升級
平泉縣充分發揮“政產學研推一體化”(政府、企業、學校、科研、推廣機構和新型職業農民輻射帶動)的農業科教模式在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中的應用,深化與中國農大、中國農科院、河北省師范大學等10余家科研院校合作,引進轉化科研成果,破解產業鏈關鍵難題,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2015年成立平泉縣食用菌及北部山區特色產業實驗基地,圍繞食用菌產業開展了8個品種的提純復壯和2個品種的示范推廣,10個品種的品比實驗及新式出菇棚室建設,建成了國內處于領先水平的“一網二膜雙拱一水簾”出菇棚和周年化出菇棚,填補了國內空白。農業物聯網、節水農業、農藥化肥減施等新技術在新型職業農民中推廣應用率達到100%。
三、振興產業促脫貧
(一)產業扶持政策助推脫貧
齊艷斌是平泉縣2015年培育的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縣政府認定的中級職業農民,返鄉創業青年的代表。2014年8月成立公司,2015年按照全h脫貧攻堅戰略部署,充分發揮龍頭帶動作用, 通過“公司+基地+貧困戶”的經營機制創新,積極吸納貧困農民入駐園區發展產業。目前,已吸納20戶貧困戶入駐,建大棚40個,生產食用菌40萬棒,預計戶均年增收3萬~4萬元;對于沒有勞動和經營能力的貧困戶,以資金入股的形式“分紅金”。貧困戶以上級扶貧資金6000元、縣政府配套基礎建設資金6000元和三戶聯保貸款5萬元,合計6.2萬元在公司入股,參與公司年終利潤分紅,同時公司負責償還本息。公司與農戶簽訂分紅協議書,明確貧困戶每年享受1萬元的利潤分紅,合作期滿,公司將1.2萬元扶貧資金退還給入股農戶。合同到期后仍有入股意愿的農戶,也可將資金再次入股,參與企業的經營利潤分紅。采取“三零”(零成本投入、零風險經營、零距離就業)產業扶貧新模式,加快脫貧致富步伐,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2016年,全縣以新型職業農民帶頭人為主新建“三零”模式扶貧產業園區21個,面積3000畝,直接吸納貧困戶1000戶入駐園區,年戶均增收4萬元以上,可實現穩定脫貧。
(二)產業規模擴展助推脫貧
農民經過培育后素質高了、能力強了,主動擴展生產經營規模,隨著產業的發展,有25戶職業農民創建家庭農場,形成了“產業園區+合作社+家庭農場”的新模式,園區建設有效解決了150人就業,帶動周邊100戶貧困農民從事產業生產,同時,得到政府產業扶持100萬元。3年來,平泉縣圍繞現代農業在貧困園區中推廣示范了水農業、物聯網應用、農業自動化等新技術、新品種30余項,在貧困農戶中的入戶率達90%以上,推動了產業增效、農民增收脫貧步伐。
(三)立足特色產業互助脫貧
平泉縣呂泉子村是貧困村,縣農廣校2014年開始對其進行科教幫扶,通過舉辦實用技術培訓班、農民夜校提高技術水平,組織參觀學習開拓眼界、解放思想。2015年又在該村舉辦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班,引導呂泉子村成立華隆食用菌合作社,由25戶貧困農民通過采取3戶聯保5戶聯營的方式籌集資金600萬元,通過自愿結組、合作生產、分戶經營的生產模式,建設占地200畝食用園區,其中雙層架式控溫鋼結構發菌棚30個,出菇棚90個,保鮮庫500平米。在示范引領過程中,平泉縣農廣校為貧困園區引進靈仙1號和靈仙2號品種,改進架式種植模式,年生產架式香菇120萬棒,改造“雙層拱棚+風機水簾”的新型發菌棚32棟,全部實現自動溫控,雙層拱棚延長出菇時間一個半月,增加近五分之二的經濟效益。自動控制風機水簾實現了自動控溫,避免了高溫燒菌的發生,實現了發菌棚各部位溫度均勻分布,節約人工,降低了生產成本,保證了菌絲適溫發菌,減少了污染,提高了品質。
平泉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實踐結出了豐碩成果,3年來共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268人。其中,3個新型生產經營主體榮獲省級扶貧龍頭企業,朱萬平等6人獲得了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的“河北省農村青年拔尖人才”榮譽,高樹滿獲得全國新農民創業創新百家成果獎,齊艷斌、龐瑞斌獲得全國青年農民創業帶頭人和市級實用型優秀人才榮譽,龐文靜代表青年職業農民參加全國第二屆創意大賽獲得一等獎,40人被評為高級農民技師,新創建合作社48個,申報家庭農場75個,參與土地流轉面積達2萬畝,為促進平泉縣農業轉型升級和產業扶貧發揮了重要作用。
河北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
張會敏
江蘇省泰州市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雖然起步較早,但工作進展不快,還處于試點階段,有關工作開展存在不少問題和困難,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培育對象不明晰;培育環節有薄弱;認定管理有欠缺。針對泰州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從構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體制入手,完善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強化職業農民認定管理,不斷壯大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加強組織領導。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組織領導,建議成立由市分管領導任組長,農工辦、人社局、農委、財政、發改委、教育局等相關部門(單位)為成員的市一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領導協調機構,出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意見,科學制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長期規劃目標,分產業、行業制定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模式。建立部門聯席會制度,定期專題研究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重大問題,使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制度化、規范化、長效化。
建好高效體系。一是加強資源整合。梳理各相關部門承擔的農民教育培訓職能,加快條塊間教育培訓資源整合,加強信息溝通,減少低水平低層次重復培訓,提高培訓效率。二是界定各級教育培訓機構職能。市級農業科技培訓學校重點承擔農業創業精英人才培養、本地特色行業課程教材開發以及市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等方面職能;市(區)農廣校等重點以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帶頭人、農民經紀人、農業園區(基地、企業)負責人、農業服務人員等為重點,組織開展職業農民培訓普通班、技能教育培訓工作。三是強化職業農民學歷教育。加強與省內外高等農業院校共建合作,對市內高等農業精英創業人才,實行委托培養,開展本科以上學歷教育;發揮市內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功能,為基層及農業園區培養農業生產、經營與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加快大中專以上農業專業人才培訓。
強化認定管理。當地政府要結合當地實際,充分考慮不同地域、不同產業、不同生產力發展水平等因素,根據農民從業年齡、能力素質、經營規模、產出效益等,科學設定認定條件和標準,研究制定具體的認定管理辦法。同時,要明確農民教育專門機構在認定和服務上的主體地位、管理協調作用,加強建設和管理。對經過認定的新型職業農民建立信息檔案,并向社會公開,定期考核評估,建立能進能出的動態管理機制。從認定程序上可以先進行調查摸底,鎖定目標進行重點培育,等培育成熟后再進行認定扶持;也可以高標準、嚴要求鎖定目標進行直接認定,給予政策扶持。不管采取哪種方式,認定工作都一定要做好詳實地調查,因地制宜制定操作方案;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特別是要確保獲證與政策扶持相銜接,使農民得到實惠。
[關鍵詞] 新型 職業 農民 培育
[中圖分類號] G7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11-0298-01
隨著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誰來種地”已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農業和農村的發展一直是國家發展的重中之重。連續10年中央政策文件聚焦農業, 國家對農業發展的政策和舉措,充分說明了這項工作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遴選培育對象
遴選培育對象是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工作中重要的一環,也是決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是否成功的最基本的一環,培育對象要根據本地區的農業產業特征和農業經濟發展狀況,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選拔標準,按當地產業狀況遴選、按農業產業需求確定,同時必須掌握兩個要點:
1.有關部門選拔的總體要求: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采取自愿報名、鄉鎮推薦、擇優選拔、張榜公示的形式進行學員選拔,確定以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和以農業生產經營收入的農民作為基本學員。
2.學員入選的基本條件一要具有較高的職業道德素質和較好的聲譽;二要年齡在18―55歲之間,高中(中專)以上文化程度;三要有一定的生產經營規模;四要自覺接受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管理部門的管理,積極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部門組織的教育培訓活動。
二、確立培育的標準:新型職業農民要具有“兩新一高”的特征
1.新身份:農民由身份稱謂到職業稱謂的轉變,標志著農民由文化低、地位低、收入低、勞動強度高的傳統身份農民轉變成收入高、有尊嚴、體面的職業農民。
2.新作用:新型職業農民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基本力量,能夠適應現代農業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要求,具有一定生產經營規模和較高收入水平,具有示范帶動作用,是保障糧食安全和農產品供給的主體力量,代表了先進生產力。
3.高素質:農業科技研究產生的高新技術成果,最終要由農民使用,才能真正轉化為生產力,這就要求新型職業農民具有高素質,能夠掌握和熟練運用這些成果, 給予他們系統性農業教育培訓,從而具備較高綜合素質、生產技能,能熟練運用現代物質裝備和新品種新技術, 且對周邊群眾起到示范帶頭作用,吸引、留住大批高素質農民,農村才能充滿生機與活力,農業才能得到進長足發展。
三、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建設,制定完善的培訓模式
1.基本設施建設:構建“一個平臺、四個課堂、一個基地”。
一個平臺:智慧農民云平臺――網絡、微信;四個課堂:空中課堂 、固定課堂、流動課堂 、田間課堂 ;一個基地: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實訓基地、農民創業園、農村合作組織等機構的建設和認定。
2.探索構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構建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
3.做到“三類協同”,即培育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的職業農民隊伍,突出生產經營型的培育。在培育內容上:要根據每類職業農民的特點、職業能力的要求、知識結構的合理性等來決定給農民上什么課,用什么方式上課。
四、建立系統的認定標準和辦法
對考核評定合格的培育對象,認定頒發初、中、高級“三級貫通”的新型職業農民證等級證書。在現在的情況下,新型職業農民資格認定不是目的,也不是務農的門檻,而是提升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和技能的要求;從長遠來看,要通過立法、行政的手段建立中國特色的新型職業農民證書制度,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建立一支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應該掌握幾個方面的要點:
1.認定原則:政府主導、農民自愿、公開公平公正、屬地動態管理、與政策掛鉤。
2.認定管理環節具有權威性、規范化、易操作。
3.認定標準:應根據本地農業經濟發展狀況制定等級,創新認定管理方式:責權下移、分級負責、強化考評、動態監管、程序規范。
4.證書及管理環節:頒發農業部統一樣本,統一監制的《新型職業農民證書》,全程管理、建檔立冊、計算機管理、證書年審。
五、政策扶持配套原則
政策支持是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關鍵,政府根據當地農業經濟特征、協調政府相關部門,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金融、保險等部門聯動,最大限度地給予新型職業農民帶來實際利益,這樣最能激發廣大農民積極性??梢試L試從這樣幾個方面去做:
1.對認定后的新型職業農民給予傾斜性政策支持扶持, 優先享受政府出臺的糧食、蔬菜種植大戶土地流轉、農資、農機等補貼政策。
2.金融、保險部門對具有一定規模的糧食和蔬菜種植大戶實行享受無息貸款、參保補貼等項優惠條件。
3.資金扶持:市財政每年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安排專項資金,按新型職業農民的評定等級給予補助,引導并鼓勵高素質農民向有技術、懂管理、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方向發展。
4.技術扶持:以縣級為單位設立新型職業農民多媒體培訓教室,全部配備投影機、電腦、音箱等培訓設備,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實習、觀摩基地,培訓期間安排組織學員到相關產業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標準農業園等地進行學習考察。
5.項目扶持:對經認定、符合新型職業農民條件的學員,優先申報承擔涉農項目,組建專業合作社的可以優先申報示范社。
陳倉區農廣校以發展現代農業為主線,以職業農民塑造工程為抓手,在抓好教育培訓、實習操作、認定管理、幫扶指導等環節上,探索出“1234”培育模式:一引、二線、三管、四個課堂融合。
“一引領”:高、中級職業農民引領初級職業農民培育,使他們學有榜樣,趕有目標,干有后盾。他們從事產業有O施蔬菜、果樹生產、奶牛養殖、生豬養殖、蛋雞養殖、食用菌生產及農機操作。高、中級職業農民從事的產業領域,代表了陳倉區產業發展方向,覆蓋了職業農民培育對象產業。2014年,陳倉區農廣校設施蔬菜班在高級職業農民楊虎年的惠生蔬菜示范園舉辦,他對培育對象進行實習實踐與幫扶指導。
“二路線”:技術技能路線和經管管理路線,涵蓋教育培訓全過程。技術技能路線從播種到收獲,從理論到實踐,依據農業生產技術環節和農時季節開展全程培訓,不論是種植業或畜牧業都要完整學習一個生產周期。經營管理路線是從生產決策、成本核算、過程控制、產品營銷到資金回籠,依據時間節點和產業需求開展全程培訓,要教職業農民學會生產記錄、會計記賬、成本核算、過程控制,學會多渠道營銷。
“三管理”:學員管理由培訓機構、實訓基地、合作社(或鎮村)三方共同管理。職業農民培育對象有種養大戶、合作社會員、園區承包者,在發揮培訓機構主導作用的同時,發揮合作社(或鎮村)、實訓基地職能優勢。2014年,設施蔬菜培育班分別設在綠豐園蔬果專業合作社蔬菜示范園、惠生蔬菜專業合作社示范園,學員來自周邊4~5個村。學校將培訓計劃通知合作社,合作社及時通知培育對象參加學習,在學習期間,合作社對培育對象就生產資料、生產安排、產品銷售進行安排并交流,培育對象學到了技術技能,利用培育平臺,交流生產、銷售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