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5:32:13
序論:在您撰寫調研數據報告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對數據處理的理解
數據處理如果單從字面來理解,事實上在沒有使用計算機處理征管業務的時候就存在了,只不過那時候的數據處理是手工的、分散的、局部的和少量的。隨著征管業務向信息化、專業化的逐步推進,計算機對征管業務介入越來越全面、越來越深入,特別是通過數據逐步向上集中,數據庫的規模越來越大,對數據的處理就變成了專業化、集中化和規?;膶iT工作,數據處理作為一項獨立的業務應運而生。我們所說的數據處理,實質上應該是以計算機技術為依托的專業化、集中化、規?;臄祿幚恚还芷渎毮懿块T是數據局或是數據處理中心,還是其它什么名稱,其業務處理的內容和實質都是一致的。
在明確了數據處理的專業化、集中化、規?;螅俅位氐狡渥置嫔蟻碛^察分析,我們不難發現,“數據處理"中的“數據",其來源是稅收業務具體操作過程中形成或積累的數字、文字、報表或其他資料,而“處理",則是基于信息技術的應用,通過計算機及相關軟件、網絡對“數據”進行運算、加工、提煉、傳輸等的過程控制。兩者結合,體現了兩個深層次的含義。一是稅收征管業務的技術化,二是計算機技術的業務化。如果說當初設置信息中心是充分考慮了稅收業務的技術化的話,那么數據處理中心的產生則是業務與技術的結晶體,是把計算機技術更好地融入到稅收征管業務之中。因為信息部門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一個技術部門,它所完成的是對征管業務的依托,促成征管業務向專業化過渡,縮短技術與業務的距離,但距離依然存在,是量變,而數據處理已成為征管業務的載體,使征管業務與信息技術密不可分、融為一體,完全達到了專業化,距離已不復存在,實現了飛躍,是質變。也正是因為稅收業務的技術基礎與載體發生了重大變化,所以國家稅務總局許善達副局長提出了“征管改革要充分考慮信息化條件下的業務工作特點,遵循信息化運行的規律”。這正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普遍原理在征管改革中的具體運用。
二、數據處理的發展階段
如果站在整個稅收業務發展變革的角度來觀察數據處理部門,可以將它看成是技術化、專業化稅收業務的一個接收機構,其初期是以會計核算等初級數據處理業務為主,是“小數據處理中心",后期隨著信息化建設的深入發展,依法治稅的持續推進,征管查工作中的大量業務相繼納入數據處理的范疇,并逐步實現數據處理的專業化、集中化和規?;?,“數據處理”越做越大,最終必將會成為稅務部門的業務核心機構,起到中樞神經的作用。具體地說,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1、初期業務劃分與整合階段。眾所周知,現在的信息中心是在1996年第一輪征管改革過程中從原計財部門獨立出來的職能機構,初期業務劃分只是單純對計算機設備進行監督使用、系統維護、病毒防護與簡單的數據傳輸等幾項工作,充其量只是一個輔助部門,充當著“維修工”的角色。但是,隨著征管改革的不斷深入,全省征管軟件從簡單的D0S系統連續升級至5.0版,信息部門開始涉足征管軟件與稅收業務的整合,信息中心工作人員的職責也開始從單純的計算機技術處理向稅收業務處理轉變,實現了技術與業務的初步融合。
2、業務磨合、穩定階段。在2001年新一輪征管改革實施過程中,按照國家稅務總局提出的“以計算機網絡為依托,集中征收、重點稽查、劃片管理”的改革思路,各地國稅部門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對征管工作的重要作用,花大力氣購置了計算機設備,培訓計算機操作人員,保證了征管一線的需求,同時徹底改造了計算機網絡,建立并完善各自的局域網,實現了與省局的廣域網互通;在系統外部,則通過與銀行、工商等部門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實現了有條件的實時扣繳稅款、工商信息核對及查詢功能,從而為信息中心將計算機技術更好地與稅收業務磨合創造了先決條件。在此基礎上,信息中心作為國稅部門“小數據處理中心”的職能也日漸顯現出來,對稅收業務數據的監管、應用也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徹底擺脫了數據“接收站”的形象,從征管“七率”考核、金稅工程防偽稅控信息比對、專用稅票信息傳輸等各方面實現了計算機的全過程管理。
3、數據集中處理階段。在今年深化征管改革過程中,信息中心的職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隨著征、管、查等稅收業務納入計算機管理,大量的、繁雜的稅收征管工作成為計算機處理的對象,征管數據由農村分局向縣(市)局集中,并逐步實現了由縣(市)局向大市局集中,計算機網絡進一步完善,信息技術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征管數據處理深度也向縱深發展,數據處理的程度和結果已成為各級國稅部門征管質量高低的“晴雨表”。
三、數據處理部門的職能定位
對一個部門的職能定位非常重要,定位將直接影響其業務的開展,決定其發展方向。職能定位準,其工作開展的就順利,定位不準,將限制其職能的充分發揮。我們認為數據處理部門作為新生事物,是因傳統業務部門的技術含量欠缺和傳統技術部門對稅收業務介入的程度不到位而產生的。數據處理部門既非純技術的,也非純業務的,是技術與業務緊密結合的一個部門,所以對它的職能定位既要考慮其技術特點,又要考慮其業務特點,二者不可偏廢。
1、以技術為支撐,保證征管工作的正常運轉。
計算機技術說到底是一種管理手段,數據處理是通過計算機技術的支撐來完成的,其職能部門的重要任務是保證征管工作的正常運轉,起著“中樞神經”的作用。在沒有計算機作為征管手段的時代,稅收征管工作都是通過手工完成的,其結果的好壞也都是通過人工考核、對涉稅征管底冊或臺帳、納稅申報資料進行檢查來完成的,其結果往往不能真實反映一個地區的實際征管情況。隨著計算機在征管領域的廣泛應用,從稅務登記、納稅申報、稅款征收到計會統票、稅務稽查等業務的全過程均納入了全省統一的高平臺征管軟件,按照全省統一的規定和標準實施了過程控管。作為征管質量與信息技術水平的綜合體現,數據處理部門可以說充當了管理整個稅收業務過程的“大管家”的角色,保證國稅征管工作的正常運轉已成為數據處理部門的最重要任務。
2、以業務為核心,實現技術為業務所用。
如何把高深莫測的計算機技術為稅收征管業務所用,培養出既精通計算機技術又熟知稅收業務的骨干分子,我們認為數據處理部門是最好的結合點。數據處理工作應以業務需求為核心來展開,凡是稅收業務能夠通過計算機來管理的,都應該納入數據處理的范疇。要實現技術向業務的轉變,我們認為至少要做好四項工作,一是對征管業務人員和計算機技術人員開展計算機與稅收業務知識的交叉培訓,通過培訓,提高他們對計算機與稅收業務的駕馭能力;二是擴大征管業務納入計算機管理范圍,保證數據處理的深度和廣度;三是完善計算機監控網絡體系,實現對征管數據的實時監控;四是根據業務需求,及時開發應用軟件,促進征管質量的不斷提高。
3、科技加管理,實現數據的增值應用。
從技術角度看,數據處理的技術性是先天具備的;從稅收業務角度看,數據處理部門還必須具備管理功能,既包括對數據的管理,又包括對稅收業務的規范管理。數據處理是基礎,數據管理是保障,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如果將其定位于只進行數據處理,繼續扮演傳統技術部門的角色,對征管業務介入的力度不夠,難以對稅收業務的規范、演革施加足夠的影響;如果只將其定位于數據管理,則成為傳統業務部門的簡單變種,難以吸收信息技術精華,發揚專業化、集中化和規?;膬瀯?。所以數據處理部門的職能定位關鍵是如何做好加法,如何做好“科技加管理”這篇大文章,讓“1+1”大于“2”,而不是“1+1”小于或等于“2”。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在數據處理部門先天具備的數據處理職能上,再賦予其數據管理和必要的業務協調職能,加大其對稅收業務的參與和滲透,充分發揮其新生優勢,解決長期以來業務和技術在結合過程中產生的難以化解的矛盾。
四、深化改革,不斷提高數據利用水平
(一)積極深化稅收征管改革,不斷探索數據處理的管理模式。
從數據處理的實質來看,要實現對數據管理的專業化、集中化和規?;哪繕?,必須建立健全數據處理模式保證數據處理的質量。在深化征管改革過程中,擬成立的數據處理中心是與現有的信息中心和負責征收、計劃、統計部門合署辦公的,我們認為這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但這種改革仍然未能從根本上解決數據處理連貫性問題,征收前臺錄入征管軟件的數據仍然處于數據處理中心的監管之外,不利于數據的集中處理和發揮增值效用,改革還不夠徹底。我們理解的數據處理中心應該是一種“大數據處理中心”,即在國稅系統內部建成省、市、縣三級數據處理中心,將納稅人所有納入高平臺征管軟件管理的事項全部劃歸數據處理中心負責,從而實現中心業務的后臺監管到前臺實時控制,保證征管數據的真實、準確和完整;與此同時,在系統外部實現財、稅、庫、行之間橫向聯網的前提下,通過大力推行以網上申報為主體的電子申報,實現納稅人繳稅與稅務機關的“面對面”到“背對背”的轉變,納稅人無需再到稅務機關辦理繁雜的涉稅事宜,數據處理中心依托先進的網絡技術及時為納稅人提供安全、可靠的服務,協調稅款繳納事宜,而稅務機關現有的部門也應同時實現職能的轉換。
(二)建立數據處理的崗責體系,明確責任,嚴格考核。
建立數據處理的崗責體系,是明確工作職責、量化考核標準的重要保證。對現有的高平臺軟件的使用情況,全省至今尚沒有一套完整的使用及考核標準,負責數據錄入的不管數據核算結果的正確與否,負責會統核算的對數據錄入沒有任何監督、制約的作用,負責數據查詢的對數據準確性產生懷疑,負責系統維護的則對數據的核算口徑、業務處理方法一知半解,從而造成高平臺數據可信度下降。為解決這一問題,建立和完善崗責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為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可建立高平臺數據的按日結報制度,對每一個操作人員設定數據檢測權限,當天數據必須在當天下班前進行檢測,對數據檢測無誤后方可下班;對檢測后發現錄入數據錯誤的,當天就進行維護,這樣就可以從源頭上保證錄入數據的真實可靠,也為最終會統核算結果的正確性打下了基礎。
一、影響稅收征管數據質量的因素
(一)、征管數據采集不規范
新系統上線時,由于新舊系統的數據庫結構不同,原來使用業務系統中的歷史數據無法遷移到新系統中,只能重新采集錄入。因此在征管數據采集過程中,難免出現差錯。征管數據采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體現在:
一是在數據采集環節。由于納稅人文化程度和業務水平參差不齊,有相當一部分人對稅務登記表、納稅申報表等數據信息采集表格填報口徑不一致,不能比較正確地填寫納稅基礎信息,加之個別稅務管理人員對數據采集工作重視程度不夠,責任心不強,缺乏嚴謹的工作態度,對納稅人填報的采集數據沒有實地調查、審理不嚴等因素,因此,從源頭上形成了征管垃圾數據。
二是征管數據錄入環節。由于征管數據是通過手工輸入微機的方法,納稅戶遞交申報的原始資料原本就不完整,不準確,在手工輸入微機時又可能發生錯誤,因而致使信息資料失真或不全,計算機的依托作用便難以發揮出來。再者,稅務機關數據錄入人員往往只注意數據采集表中的數據和信息,而忽視其他方面各種有用信息的采集和利用。在日常工作中,數據錄入主要體現在為納稅戶辦理稅務登記、征收期受理納稅申報和發票銷售及核銷環節,這都是一些繁鎖的手工操作過程,這不僅要求數據錄入人員有熟練的計算機操作技能,更要有較強的責任心。如果責任心不強的話,就容易出現下列情況:發現納稅人填寫的數據錯誤或填寫不清,卻嫌數據采集表退回登記流程的手續繁瑣,大都采用猜測代填數據的處理方法;為了省事,只錄入系統數據保存時必要的項目,對納稅人填寫的附表或其他指標,一律以0代替錄入;對房產稅、土地使用稅申報表只錄主表數據而不錄附表數據,造成統計匯總結果出現嚴重偏差,等等。
三是初始數據核定環節。初始數據核定管理薄弱,每天征管信息系統的運行都會產生大量新的數據,由于負責初始稅務登記、申報納稅的核定人員對業務標準理解程度參差不齊,在給新納稅人辦理初始稅務登記、申報及納稅核定時,對納稅戶所屬行業、應納稅種和預算科目核定的隨意性很大,造成其中一部分錯誤信息源源不斷地進入征管信息系統。
四是征管數據質量監督環節。征管數據質量缺乏必要的監督措施,在信息化建設中,數據質量的控制和監督往往是非常重要但又容易被疏忽的。在新系統征管數據信息采集、錄入及核定的流程中,只采取了辦稅廳崗審核或一次性的交叉審核的方法,而沒有建立后續必要的數據質量監督機制,各個環節出現錯誤的數據因此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更正,其他的數據信息質量更加無法得到保證。
(二)征管系統軟件自身設計的缺陷,缺乏前瞻性
當前,我們的稅收征管系統著重于稅收的征收管理,側重于方便稅務部門征收,在為稅務部門稅源預測、政府部門的宏觀調控政策等方面發揮的職能作用基本不到位,這就有待于我們進一步完善征管信息系統。
在軟件開發中,需求是第一位的,當前在軟件工程中已經分離出了需求工程,而需求是源于管理的需要,從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需求的制定,當然需求要在原有基礎上進行管理流程的重新界定和調整,而當前稅務機關的管理模式、管理流程還處于探索階段,并經常發生變化,從而很難制定一個科學有效的需求。同時在數據庫設計中,數據庫中存放的數據之間的相關性很強,相關性不僅表現在數據依存的時間、地點(部門)、類型、名稱等原始屬性上,還會在數據的轉移過程中,產生再生的相關性。而且希望從數據中發現的東西越多,相關性的要求就越高。應用需求不明確,必然影響數據完整性和準確性。在征管軟件系統開發完成后,不斷冒出的新要求,為了適應形勢的發展,修改、完善周期拖得很長,這樣的系統,肯定會影響數據的質量和使用效率。
二、提高稅收征管數據質量的對策
(一)、樹立全員數據質量觀,增強稅務干部增強信息意識與數據采集能力
稅務干部是稅收征管的主體,是稅收征管信息系統具體組織者和實施者,因而增強稅務干部的信息意識與數據采集能力對提高稅收征管數據質量顯得尤為重要。開展稅務干部長效培訓,首先要通過強化稅務干部培訓,讓每個崗位稅務人員明白,他們所處的每個崗位都在整個信息化系統的流程上,雖然征、管、查在形式上三分離,但之間卻是密不可分的,只有認真管理好自己的數據信息,才能利用更多的共享信息進行更高質量的管理,而不僅僅是將信息系統作為一個開票工具。只有稅務人員處理信息的意識及能力增強了,才會重視數據采集的質量,才會在日常的征管活動中主動認真地、不斷地捕捉篩選一切可以利用的征管信息,并盡可能地確保其準確性。由于稅務工作崗位的特殊性,各級稅務部門每年均要對部分崗位實行輪崗制,所以必須注意加強對崗位新人員的后續培訓,使其能在崗位過渡中順利適應并較好地完成新崗位的數據操作工作,使整個系統的征管數據信息始終保持準確性與一致性。除了要加強稅務干部的長效培訓外,還要加強對新、老納稅戶的培訓輔導工作,特別是進行填稅表(票)的培訓,以提高納稅人納稅申報水平和填寫各種稅表(票)的質量。
(二)拓寬征管基礎數據采集面,保證原始征管數據的準確性
目前原始的征管數據來自于多個渠道,而這些數據是開展稅務信息化最基礎的數據資料。搞好稅收信息化建設,三分靠技術,七分靠管理,十分靠基礎數據。而隨著稅務信息系統各項應用的逐步深入,收集和存儲的數據量急劇增加,初始數據的輸入質量必須得到保證。在征管基礎數據的采集與傳遞上要抓住數據的源頭,拓寬基礎數據的采集面,加強與社會其他經濟部門的信息交流,及時獲取納稅戶的經營能力、經營規模等生產經營信息,以及與稅收征管相關的各種數據信息。為了盡可能地避免納稅人提供的信息有誤,或稅務人員操作失誤,或數據采集標準不統一等問題,應注意各種渠道數據的交叉審核,實現在統一標準和內容下進行數據采集。
(三)把好“三關”,建立健全征管數據管理制度
目前,數據操作過程十分復雜且干擾因素較多,出現差錯的可能性較大。要保證征管數據的質量,應從抓好“三關”入手,一是數據采集關;二是數據錄入關;三是數據審核關。但如何把好“三關”呢?結合現行崗責體系,征管數據的管理必須建立健全數據質量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定期自查、互查和核查制度。以基層分局為單位分別進行自查和互查為數據管理提供基本的質量保證,定期對系統數據的進行自查和互查,可以及時發現錯誤及時查找原因并進行解決;以核查為主要手段,對數據運行質量實施監控,包括各單位對數據采集、錄入的全程監控。二是實行數據采集質量管理責任制。建立以征管部門為主的專門的數據管理部門指導、監督、檢查其他部門的數據采集工作;其他數據采集部門要確保征管數據采集準確無誤。三是推行定期清理制度?;鶎訂挝粦ㄆ冢考径然蛎堪肽辏┙M織人力對本單位管轄的數據進行集中檢查,對檢查錯誤的數據信息給予修正。這樣可以有效地發現數據信息中的漏洞并及時彌補,不斷提高數據的質量。四是強化征管數據管理監督責任制。由于每個稅務人員都可以從系統中輸入、輸出數據,而這實際上也是一個對數據時效性和準確性監督的過程。因此相應地,各單位應當依照“統一管理”和“各負其責”的工作機制,相應地承擔所管轄的業務數據質量監督管理責任,而不能光靠一個專門的職能部門進行監督管理。
通過完善征管數據管理制度,達到“針對初始征管數據,強化責任落實;針對沉淀征管數據,強化工作整改;針對全部征管數據,強化安全管理。從征管工作的需求出發抽取征管數據;從征管數據分析中查找征管薄弱環節;依據征管數據分析結果改進征管”的效果。
(四)完善征管系統軟件,提高征管數據質量
依據稅收征管方式的變化,不斷完善征管系統軟件。一是及時監控源征管數據的變更。一旦源征管數據發生變化,提供警告機制,并可以記錄后續的數據修改的時間、所使用計算機IP及操作人員代碼,避免人為因素修改數據而系統無法記錄,對數據操作代碼和配置信息進行及時更新,以保障后續工作正常進行。二是設置完善的數據校驗屏障、基礎性錯誤檢測設置。由于錯誤的發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完善各類數據管理自動檢錯、糾錯程序很有必要,使數據檢查、修改、調整盡可能地利用計算機的自動化手段完成,去檢測和過濾不法數據,防止錯誤數據擴大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出錯率。加強對錄入計算機的數據進行監控和分析,找出疑點,及時排查、糾正,防止不良數據的進一步積累。四是加強計算機系統征管數據的整合與分析,要使數據質量有深層次的提高,必須注重征管信息系統數據的整合與分析。征管數據整合與分析是在原有征管信息系統的基礎上,通過數據挖掘、數據倉庫技術對業務信息進行深加工,從中抽取知識或規律,并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研究,將所發現的知識運用到下階段征管信息軟件的完善中去。
(五)加強征管數據質量監控的考核和責任追究
一、開展信息數據處理分析工作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數據處理分析工作,就是通過對現有的大量各類涉稅信息數據進行綜合處理、加工及分析,以挖掘提煉出有價值的綜合信息,為我們的稅收管理和決策提供參考和依據的一個過程。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省的稅收信息化建設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果,隨著《江蘇國稅信息管理系統》(STAIS6.0)軟件的推廣應用,金稅二期工程建設的全面完成,以寬帶網絡為依托的大市數據集中的征管模式也已建立,各類信息系統的開發和應用已遍布到稅收管理的各個領域和各個環節,我省的稅收信息化應用水平已經上了一個新臺階。伴隨著各大信息系統運行的同時,產生出了大量的涉稅信息數據,由于當前幾大系統的信息都已集中到省轄市局,這就為在全市范圍內開展數據處理分析工作提供了可能,因此,現階段開展數據處理分析工作的條件已十分成熟。同時,如果這些大量的涉稅信息數據僅僅是作為系統運行的過渡性數據,而不加以深入的分析與利用,造成了人為的浪費,就不能真正為我們的稅收管理提供更有效更高層次的信息。因此,為進一步提高稅收管理水平和科學決策水平,有必要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對這些涉稅信息數據進行綜合處理與分析,充分利用所挖掘提煉出真正有價值的信息數據,為我們稅收工作服務。
二、現階段信息數據處理分析工作的現狀
目前,在我們國稅機關運行的軟件系統主要有《江蘇國稅信息管理系統》(STAIS6.0)、金稅工程系統、出口退稅管理系統、四小票數據管理系統、外資所得稅管理等系統,這些軟件系統幾乎貫穿了我們整個稅收業務工作,對這些系統所采集和積累的涉稅信息數據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類:一是登記基礎類信息:納稅人的稅務登記信息,金稅工程發行信息,一般納稅人認定信息等。二是申報征收類信息:納稅人各類申報、報稅信息、稅款征收入庫信息、欠稅信息等。三是會統類信息:稅收會計統計帳冊、報表信息等。四是發票類信息:征管系統發票領購繳銷信息、金稅工程系統增值稅專用發票發售、認證信息等;四小票(貨物運輸發票、廢舊物資收購發票、農副產品收購發票、海關代征增值稅專用繳款書)采集信息等、發票違章處罰信息等。五是稅務稽查類信息:各類稅收違法案件、查補稅款信息、金稅工程稽核協查信息等。六是退稅信息:各類免抵退出口退稅信息、其他退稅信息。
這些信息數據在國稅機關的各大信息系統運行及各類稅收業務流轉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稅收業務的“血液”,稅務機關通過采集、處理、運用這些信息來完成各項稅收工作。根據對這些涉稅信息數據的分析和利用的不同目的和要求,可分成三個層次:一是通過信息系統軟件采集納稅人原始的、基本的涉稅信息數據,并進行簡單計算處理加以利用,以支撐整個稅收業務及各大信息軟件系統的運轉,這是數據利用中最基本的功能;二是通過信息管理系統或征管輔助軟件,對一些涉稅信息數據進行初步處理、分析和加工,產生出符合一定條件和格式的報表,以及能夠進行一些初步的數據查詢與統計,這類數據處理分析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滿足我們日常管理和工作的需要,屬于淺層次的利用;三是通過專用軟件或數據分析工具,對各系統數據庫中的大量涉稅數據進行系統地深層次、多角度的分析,對不同的系統之間的各類業務指標進行橫向及縱向比較,分析數據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內在規律,從而提煉出真正有價值的數據,為稅收管理和領導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當前,我們的數據處理分析利用工作,大部分屬于第一和第二層次的分析和利用,高層次的分析利用比較少,因此,在基本滿足日常管理的需要的同時,應該著力于較高層次的分析與利用。
三、開展信息數據處理分析的前期準備工作
(一)加強領導與協調。由于數據處理分析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多個部門,涉及面廣、綜合性強,數據來源也復雜多樣,另外,目前稅收管理是按部門職能劃分權限的,單個業務部門分管的稅收數據是局部的、有限的,難以完成跨部門的、綜合性的數據處理分析,僅僅靠一兩個職能部門或技術部門是難以完成好這項工作的,它必須依靠各職能業務部門緊密配合,互相溝通和協調。因此,必須站在全局的角度,統一思想,加強對數據處理分析工作的領導,成立專門的數據處理分析工作部門,進行統一扎口管理,并且要做好業務部門之間與技術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工作。
(二)提高數據質量,奠定數據分析基礎。數據質量是數據處理分析的前提和基礎,數據質量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到數據處理分析工作的成效。因此,必須嚴把四道關口,切實提高數據準確度:一是把好數據采集關,加強對納稅人的財務知識、稅收業務政策的輔導與培訓,使納稅人填制報送的原始納稅資料真實、完整、準確,確保所采集的原始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二是把好數據審核關,對納稅人報送的數據資料進行邏輯審核,并將有關數據與機內數相核對,發現差錯及時調整;三是嚴把數據錄入關,加強對一線操作人員的崗位培訓,嚴格按操作規程熟練操作征管軟件,確保征管數據錄入準確,通過推行二維條碼掃描、網上申報等方式進行電子數據錄入,減少人工錄入誤差;四是嚴把數據檢查關,運用人工和軟件相結合的手段,對征管數據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檢查核對,及時發現錯誤數據和邏輯性差錯的數據,并進行調整和處理,最大程度上保證數據的準確性,為后一步開展數據處理分析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建立涉稅信息數據庫和數據倉庫。開展數據綜合處理利用工作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構建涉稅信息數據庫。由于目前在國稅機關運轉的涉稅信息數據都分布在各個獨立的系統中,各個系統相互之間缺乏有效的銜接,造成各個系統的數據不能進行綜合分析和利用。因此,必須對現有各個系統中的涉稅信息數據進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對各個系統數據庫中的數據進行加工、清理、過濾和提取,將各類常用信息數據按照適用于數據挖掘、分析和展現的方式進行重新分類整合,并運用數據倉庫技術,建立綜合涉稅信息數據庫,為后一步開展數據綜合處理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如何進一步開展信息數據綜合處理利用工作
開展好數據綜合處理利用工作,要以服務稅收業務管理工作為導向,以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為支撐,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結合自身實際需求,采取多種形式,不斷實踐和探索,在各個稅收業務流程和環節中,廣泛地開展好數據綜合處理利用工作。
(一)堅持以應用為導向,提高信息數據處理利用效率。開展數據分析利用工作,必須堅持以應用為導向,所處理分析的數據必須為我們的稅收業務管理工作服務,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開展數據綜合處理分析工作,就是要在大量的涉稅信息數據中加工提取最有效的,最直觀的、能夠最大程度滿足我們需要的數據。為此必須做到三個方面。一是充分了解各類業務需求,從決策層、管理層到操作層,了解各個層次對數據利用的不同需求,了解在各自的工作流程和環節中所需用到的各類數據要求,并進行相對固定,需求發生變化時必須及時進行修正;二是對各類數據應用需求進行詳細分析,對現有系統能夠提供相關查詢功能的,則可以通過現有軟件進行加工提取,對現有軟件不能提供的,則可以專門開發軟件進行處理加工。三是對各類數據進行加工預處理。對一些數據可以進行加工預處理,形成固定的格式和表單,儲存在數據庫中,下次使用時可以直接調用,提高數據利用效率。
一、**年納稅百強榜單中的江蘇數據
(一)總排名:江蘇?!跋取边M“位”
**年,中國納稅五百強(總排名)納稅總額首次跨越7000億元大關,入圍門檻也水漲船高,由**年的2.83億元提高到3.64億元,增幅為28.52%。江蘇企業急流勇進,上榜企業名次、戶數與納稅數額在總排名中實現了保“先”進“位”。**年,江蘇入圍企業26戶,位居全國第六位,納稅合計2667423(萬元)。**年,江蘇入圍企業30戶,入圍戶數與山東并列,位居全國第四,納稅合計3117220(萬元),較**年提高了449797(萬元)。江蘇中煙工業公司南京卷煙廠納稅額超過50億元,排名居第全國第二十四位。
(二)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繼續提速
**年度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全年貢獻稅收1305.73億元,增幅43.56%,入榜門檻由2.87億元升為4.09億元。**年度入圍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納稅百強榜單的江蘇企業共7家,與山東并列第5位。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江蘇有限公司以254136(萬元)列榜單第13位,揚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責任公司以85454(萬元)列第43位,東風悅達起亞汽車有限公司以78630(萬元)列第47位,張家港宏發煉鋼有限公司以73870(萬元)列第50位。
(三)上市公司:石化鋼鐵獨領
**年,上市公司納稅百強合計納稅2737.25億元,增幅27.02%,入榜門檻由上年度的4.67億元上升為5.02億元。江蘇5家企業進入上市公司納稅百強,列榜單的第6位。江蘇揚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154523(萬元)列第31位,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金陵分公司105753(萬元)列第51位,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蘇油田分公司以85664(萬元)列第67位,南京鋼鐵股份有限公司以63379(萬元)列第83位,中國石化儀征化纖股份有限公司以50909(萬元)列第97位。
(四)私營企業:江蘇再次領跑
**年,江蘇省進入私營企業納稅百強排行榜的企業有14家。**年,私營企業在各榜單中變數最大,百強五成換血,江蘇卻以同樣的戶數繼續領跑。進入私營企業納稅百強排行榜的江蘇前五甲分別是列榜單第7位的無錫市錫能實業有限公司,列第27位的常州鑫瑞特鋼有限公司,列第31位的常熟開關制造有限公司,列第38位的江蘇華鵬變壓器有限公司,列第46位的江蘇先聲藥業有限公司。在行業的分布上,江蘇上榜企業涉及制造、建筑、批發與零售,醫藥等多個行業,分布領域極為廣泛。這表明:私營經濟日益成為江蘇經濟體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表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五)企業所得稅:跨“欄”位列下降
**年企業所得稅納稅百強納稅總額為2321.84億元,入榜門檻由**年的3.6億元升為5.32億元,增幅為47.78%,成為納稅百強7個子榜中入圍門檻增幅最大的榜單。從地區分布上看,由于總公司匯總納稅與匯算清繳地的原因,大大拉升了北京、上海等在企業所得稅納稅百強中所占的份額與比重。**年,江蘇進入企業所得稅納稅百強榜單的有7家,名列全國第5位,總納稅額為557653(萬元)。**年,江蘇進入企業所得稅納稅百強榜單的有4家,位列有所下降,總納稅額為460808(萬元),分別是列第17位的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江蘇有限公司,列第61位的江蘇中煙工業公司南京卷煙廠,列第82位的江蘇中煙工業公司徐州卷煙廠,列第90位的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蘇油田分公司。
(六)企業集團:“閃亮”登場中迎挑戰
**年度,中國納稅百強排行榜增添了一個新榜—-中國企業集團納稅名單(自報),它打破了企業屬地納稅獨立核算的界限,首次以企業集團為對象,本著自愿申報的原則,對企業集團的納稅數據進行匯總統計。進入此榜單的江蘇企業共4家,分別是江蘇省電力公司,沙鋼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長江航運(集團)總公司,盛虹集團有限公司。自2008年1月1日起,新所得稅法統一以法人為所得稅納稅主體,這意味著,對原來就地繳納的獨立核算的分支機構,將由總機構匯總納稅,匯總納稅的范圍將進一步擴大,江蘇企業也將在規模、結構、隸屬關系與整體稅收貢獻上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七)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差距懸殊京滬粵
在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百強企業中,京滬粵呈三足鼎立之勢,三地分別有33家、30家、12家,共計75家企業上榜。從上榜企業的地理分布和行業分布上看,不僅東西部個稅差距懸殊,江蘇省與京滬粵相比仍然存在著一定差距。進入**年度中國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企業百強的江蘇企業僅為2家,分別是據第52位的江蘇興達鋼簾線股份有限公司,第61位的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
(八)行業納稅:21個行業名列前茅
在納稅百強的子榜中,四十行業納稅百強排行榜具有特別的意義。它客觀反映的是企業在不同經營領域中所處的地位,提供了經濟結構布局等最為醒目的數據。**年,全國四十行業稅收貢獻達10348.04億元,江蘇在21個行業的納稅百強排行榜中名列前茅。此中,金屬制品業,塑料制品業,化學纖維制造業的優勢更為明顯,入選企業占全國的四分之一以上。金屬制品業納稅百強企業37家,占據前十位的第二、第三、第六、第七位。化學纖維制造業納稅百強江蘇企業26家,包攬榜單的第一位與第二位。進入醫藥制造業納稅百強的江蘇企業共16家,列榜單的第一位與第三位。進入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納稅百強的江蘇企業16家,分列榜單第一,第三、第五、第六、第七與第八位。塑料制品納稅百強企業25家,紡織業21家,零售業17家,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17家,通用設備制造業16家,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14家,建筑安裝業14家,銀行業14家,專用設備制造業12家,非金屬礦物制品業12家,批發業11家,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11家,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業11家,造紙及紙制品業11家,食品制造業10家,保險業10家,道路運輸業10家。
在新型制造業、文化業、服務業、房地產業等方面,江蘇企業也表現出較強的發展優勢。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7家,新聞出版業6家,專業技術服務業7家,電信和其他信息傳輸服務業7家,飲料制造業7家,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業5家,房地產業5家。
二、榜單中江蘇數據反映出的問題及思考
從**年度中國納稅百強排行榜的江蘇數據來看,江蘇稅收與經濟的發展是基本吻合的。**年,江蘇省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1萬億元,增長14.5%以上,人均生產總值達到2.8萬元以上,超過3500美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突破1萬億元,工業企業利潤增長36%;民營經濟注冊資本突破1萬億元,國資、民資、外資“三足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產業層次明顯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突破1萬億元,增長30%以上,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超過1/4,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4.5%,增幅創12年來新高,占GDP的比重達到36.6%。稅收來源于經濟,正是不斷深化的國有企業制度改革,不斷增強的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不斷加快的產業結構優化促進了江蘇經濟快速迅猛的增長,為江蘇稅收的增長奠定了充實的基礎。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與北京、上海、廣東、山東等經濟發達地區與兄弟省市相比,江蘇經濟與稅收發展既有優勢,也有差距,要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江蘇經濟大省和稅收大省的優勢地位,還需要進一步優化經濟結構,挖掘稅收的增長潛力。
(一)在繼續保持稅收總量水平的基礎上,注重培育與發展重點稅源企業
**年,江蘇省稅收收入規模為3302.40(億元),廣東為5055.63(億元),上海為4141.85(億元),北京為3325.66(億元),江蘇省稅收規模排列全國第四(數據來源:**年全國稅收收入排序表《中國稅務報》**年1月31日)。北京稅收總量比江蘇高,但其中包含了鐵道、各銀行總行、保險公司等部屬企業集中繳納的所得稅、營業稅收入,剔除這些非可比性的因素,江蘇國地稅收入規模皆位居全國第三,江蘇在納稅五百強總排名榜單的位次與稅收規模的總量位次基本相等。但是,在企業500強排行榜中,位居江蘇榜首的中煙工業公司南京卷煙廠排名僅居第全國第二十四位。特別是與山東相比,**年,山東省稅收收入規模僅為2585.39(億元),但是其入圍戶數卻與江蘇并列,位居全國第四。從稅收總額上看,山東的30戶入圍企業納稅合計多出江蘇1874019(萬元),500強納稅總額占比高于江蘇2.42%。這說明:江蘇重點稅源企業的經濟發展規模與稅收貢獻率與山東還存在著相當的差距,江蘇企業要提升在稅收500強總排名上的位次與規模,必須進一步適應國內外經濟競爭的新態勢,推進企業重組和資產優化配置,提高產業集中度,加大對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發展潛力大的行業龍頭的支持力度,擴大年營業收入超百億元大企業新增數與總數,做大做強優勢企業。
(二)促進國有資本向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聚,增強市場競爭力與稅收貢獻率
近年來,江蘇經濟致力于從國有經濟的“一資獨大”到“三足鼎立”,從單一的所有制結構向開放、多元的所有制結構的轉變,形成了國有經濟、民營經濟和外資經濟優勢互補的組合效應。從1994年到**年,江蘇省國有企業資產總量由3578億元增加到9993億元,增長1.8倍。企業戶均資產增長9倍,省屬企業戶均資產超過80億元,形成了規模優勢。全省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占全省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總數的2.45%,但上繳國家的稅金占30.6%。**年省屬國有企業利潤增長63%,國有資本實力和帶動力增強。江蘇民營經濟的地位和作用也發生了歷史性變化,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約40%提高到**年45.1%,私營個體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26.2%提高到34.2%,平均每年提高1.6個百分點,對全省GDP的貢獻率達41%。**年,私營企業達到60萬戶,增加9.3萬戶。資本市場基礎性建設得到加強,全省上市公司達到138家,新增21家。**年,江蘇企業領跑私營企業排行500強的榜單再一次顯示了這個佳績。但是,從江蘇企業排名不盡如意的三個榜單來看:**年江蘇所得稅收入規模為755.29(億元),山東為538.75(億元),但山東卻有6家企業進入企業所得稅納稅百強榜單,而江蘇企業僅有4家;上市公司納稅百強中,山東有10家企業位列其中,江蘇僅有5家;**年企業集團納稅名單(自報)榜單的江蘇企業共4家,而山東是12家。這一系列數據顯示:江蘇還應當進一步支持大企業開展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組,增強核心競爭力,進一步深化產權制度改革,堅持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方向深化改革,重點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加快轉換經營機制,增強市場影響力與占有率,促進國有資本向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聚,向具有優勢的大企業大集團集聚,切實增強市場競爭力與稅收貢獻率。
(三)積極推動開放型經濟轉型升級,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與效應
開放型經濟發展強盛是江蘇經濟的一大亮點。**年,江蘇實際利用外資174.3億美元,繼續保持全國第一,增長32.3%;進出口總額2840億美元,增長24.6%,其中出口1604億美元,居全國第二,增長30.5%。**年,外資大項目增多,服務業引資強勁。全省新批投資總額在3000萬美元以上的大項目達到214個,同比增長43.6%,其中9000萬美元以上的大項目達到53個;服務業新批協議外資近百億美元,實際到賬注冊外資29.2億美元,同比增長71.4%,占全省到賬外資的1/6,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突破700億美元,機電產品、加工貿易和外資企業出口突破1000億美元。**年度,入圍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納稅百強榜單的江蘇企業共7家,與山東并列榜單第5位,其位次與規模并不低,但是并沒有充分展示出江蘇開放型經濟的優勢。分析**年度入圍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納稅百強榜單,可以發現:100家上榜企業中,汽車制造業占據了較大份額,有21家企業上榜,占百強納稅總額的28.33%,上榜企業的前十名中,汽車制造業占據了五席。與廣東、吉林、天津、吉林、湖北、上海等相比,江蘇的汽車制造業規模及效應不突出,唯一入選的東風悅達起亞汽車有限公司以78630(萬元),排名榜單的第47位。在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納稅百強榜單中占據第二大份額的是電信與及其他信息傳輸服務業,共有23家上榜,遍布全國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納稅344.00(億元),占比26.35%。與之相比,江蘇也僅有中國移動通信江蘇有限公司與熊貓通信有限公司榜上有名,電子信息產業作為江蘇省第一大產業的優勢末能在榜單中得以鮮明體現。此外,入選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納稅百強榜單的制造業53家,納稅總額623.94(億元),占比47.78%,江蘇有2家企業入選;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7家,納稅總額40.61(億元),占比3.11%,江蘇有2家企業入選,這些數據顯示:江蘇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在制造業上的優勢也有待強化。因此,江蘇經濟發展中仍要十分注重提升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的經濟國際化水平,加快招商引資向招商選資轉變,推動對外貿易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積極推進項目引進從一般加工制造向制造業高端延伸,注重引進產業鏈的高端環節,引進對稅源和就業貢獻較大的項目。要進一步提升江蘇國際化、產業化競爭的區域優勢與項目優勢,形成集成電路、數字通訊、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擴大外商投資領域,加強與跨國公司的合資、合作,促進全省開放型經濟的更快、更好、更強地發展。
關鍵詞: 揚州方言 單字調 聲學特征 調域
揚州市地處江蘇省中部、江淮平原南端,南部瀕臨長江,北與淮安、鹽城接壤,東和鹽城、泰州毗連,西與南京、淮安及安徽省天長市交界,全市總面積6634平方公里。直至2010年末,總人口為459.12萬人,其中市轄區人口約229.1萬人。揚州市現轄廣陵區、邗江區和江都區三個區,高郵、儀征2市和寶應縣。
揚州話是江淮官話的代表方言,她的存在至少也有三、四百年的歷史了。方言學上的“揚州話”一般指揚州城區及毗鄰的雙橋、城東等鄉村的方言,揚州四鄉又稱其為“街上話”。它曾經是明朝時期的官話,至今還有很多古漢語詞匯,以及一些生動的、有意思的口頭語。以揚州方言為載體的曲藝有揚州清曲、揚州評劇、揚劇等。這些曲藝已經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廣義上的揚州話還包括邗江全境20多個鄉鎮以及儀征北部數鄉鎮的方言。地級揚州市所轄縣的高郵、儀征、寶應等方言,通常不將其看作揚州方言來研究。本次實驗主要是調查揚州話單字字調的發音情況。
1.實驗材料和過程
1.1實驗目的
(1)學會獨立完成揚州方言單字調的實驗研究,熟悉整個實驗的步驟,運用相應的儀器和軟件,得到聲調數據結果,與傳統方言數據進行比較。
(2)用學習到的聲調理論知識將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討論,能夠在實際的操作中掌握理論。
(3)學會編制錄音底本,選取有效的調查字表,合適的發音人。
(4)自主完成使用Audition軟件錄制方言單字調的過程,在不斷調試后,獲取有效音頻文檔。
(5)在前次實驗的基礎之上,對自己完成的錄音文檔用Praat軟件進行標注和提取數據,對聲調承載段問題有更深入的認識。
(6)利用Excel表格得出的數據結果描繪出揚州方言聲調格局圖,比對傳統值和老師實驗值的出入,找出自己實驗問題在哪里。
1.2實驗準備
1.2.1調查點
(1)調查點:江蘇省揚州市維揚區
(2)揚州市東經:119°26北緯度:32°24′
(3)揚州市市區人口(不算下級單位):100萬左右
(4)揚州市民族和其人口:90%以上是漢族,同時有少數各族人民。
(5)揚州市少數民族語言:無
(6)方言種類:江淮官話洪巢片揚州話
(7)方言藝術:揚劇、揚州評話、揚州清曲
1.2.2發音人
(1)姓名:滕惟茜(2)性別:女(3)民族:漢
(4)出生年月:1965年6月(5)出生地:揚州市廣陵區
(6)主要經歷:一直在揚州生活與工作
(7)文化程度:高中(8)職業:會計
(9)會說的話:揚州話、不標準普通話
(10)現在主要說什么話:揚州話
(11)父親是哪里人:揚州人
(12)母親是哪里人:泰州黃橋人
1.2.3調查人
(1)姓名:滕菲(2)性別:女
(3)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1.2.4調查人
(1)調查時間:2012年1月30號
(2)調查地點:揚州市五臺山醫院特別檢查室
(3)背景噪音:較為安靜,但筆記本不插電源時本身有聲音
1.2.5調查人
(1)調查字表的確定過程
根據資料的查找,確定了揚州方言共有五個調類,分別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和入聲。
以方言聲調采錄底本為參照,單字每個調類取12個字,盡量避免送氣音、多音字和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單說的字。
讓發音人檢查字表,檢查有沒有讀音不準確的字,進行剔除重選,最終選定調查字表如下:
1.3錄音
1.3.1器材方案:筆記本電腦+簡易錄音話筒
(1)筆記本電腦:東芝(M833)—1G內存、Window7系統
(2)話筒:簡易有底座的話筒
1.1.3.2準備工作
(1)場所:較為安靜的辦公室,關閉門窗,關掉所有交流電源,包括筆記本電腦的話筒。
(2)話筒:使用時,嘴巴不能正對話筒,要與話筒成斜角,保持固定的3~5cm,防止“撲麥”和“爆音”。
(3)提示和方式:事先和發音人明確“開始錄音”和“停止錄音”的手勢。
(4)試音:為了讓錄音人熟悉錄音的過程和要求、測試錄音效果,在正式錄音前,讓發音人試錄部分調查單字調。
1.3.3錄音軟件
本次調查運用了老師推薦的Adobe Audition3.0版錄音和音頻處理軟件。
1.3.4基本錄音參數
(1)聲道:單聲道
(2)采樣率:44100Hz
(3)分辨率:16位
(4)音頻格式:WindowsPCM(*.wav)
1.1.3.5錄音過程
(1)選擇“文件”—“新建”選擇相應的參數和保存文件的類型—按下紅色按鈕開始錄音,查看背景噪音和觀察錄音人發音后的波形,及時進行調整。
(2)試音之后,開始正式錄音。按照講好的手勢開始,因為字較多,所以四個字一錄,避免發音人因喘氣或呼氣造成的失敗。
(3)錄完之后,按照聲調類別進行歸類,用“混合型粘貼”將每個調類的字剪切在一起,形成一個整的12個發音字的文件。
(4)全部結束后進行試聽,查看背景噪音—選中一段無用的過渡段—“效果”—“修復”—“降噪器”,選擇相應的參數,FFT6000,衰減12DB—“獲取特性”—“確定”—再次進入降噪器—“波形全選”—“確定”—二次試聽,達到要求后,分別保存在F盤的temp文件的五個調類文件中(文件類型是wav)。
(5)由于第一次操作不熟練,在進行提取基頻時,發現音頻的波形出現問題,于是再次錄音,但這次的背景沒有上次安靜,電平為-40DB——-42DB,經過降噪之后(12DB),為-52DB——-57DB,聽時仍會感到電腦電池運行的聲音。
1.4提取基頻和做聲調格局圖
1.4.1工具:
Praat音頻處理軟件。
1.4.2提取基頻:
(1)打開聲音文件,由于電腦運行速度慢,沒有將五個聲音文件粘貼在一起,而是分調類依次打開和修改基頻。
(2)選中聲音文件Sound—Periodicity—Topitch在對話框中修改:女聲:最小Pitchfloor(Hz):75.0,最大Pitchceiling(Hz):600.0,生成Pitch文件。打開Pitch,發現呈現的聲調再次范圍之類,就不需要再修改Periodicity。
(3)選中Pitch—Edit進行調整,去除野點,補足空余段。首先選中一個聲調,記住其圖形特征,按in不斷放大,直到刪除野點時能夠不影響其他的聲調段,然后選中要刪的點,選Selection-Unvoice去除野點。而補足空余時,只能在有數字顯示的地方補。
(4)做好之后,選中Pitch中的Down to pitch tier,生成pitch tier文件,保存在C盤Temp文件夾中。
1.4.3標注文件:
(1)選中Sund—Annotate—To TextGrid修改All tier name:Mary John(說明標注有兩層內容),下面的不改,生成TextGrid。
(2)將Sound和TextGrid關聯起來,點擊Edit進行標注。
(3)我選擇的方法是先選中一個字的讀音,將其放大到能看清藍線的每一點,逐字進行標注。
標注第一層音節時,選取用拼音表示,因為標漢字時,發現軟件有不識別的情況。
標注時,發現聽感和圖像顯示有較大區別,按圖像說,有藍線的地方才應該有聲,但放大到一定限度時,實際聽到的超過藍線范圍,尤其是遇到送氣的輔音。筆者沒有選擇完全按照圖像顯示,而是根據聽感,選擇清晰地一段,因為音節的標注對于最后數據處理沒有影響。
標注第二層聲調承載段時,一開始用“主要元音及過渡段”法,但是多次嘗試之后發現,聽耳很難分辨出,尤其是有韻尾或多音節的情況,所以最終選擇“韻母段”,同時仍然處理了“彎頭”、“降尾”。在標注時,選擇用數字1-7來表示聲調,奇數為陰調,偶數為陽調,分別為:陰平-1、陽平-2、上聲-3、去聲-5、入聲-7。
說明:在標注入聲時發現,“百”、“讀”在藍線后的一段上有較為清晰的聲調出現,如果不選,聲音顯得無力(后補錄,發現還是這樣,可能是發音人的問題),就將后面一段清晰地聲音也算在范圍之類,可能對數據有影響。最終T值里,入聲的值有幾個基頻點不到4,其余的在4-5之間,但都偏向4,就將入值歸為4,與傳統值和劉利李老師的實驗值5不同。
標注完成之后,保存文件。
1.4.4提取基頻值:
點擊Control-Open Praat Script選擇腳本:提取音節或聲韻母的音高數據,運行Run將標注層數設為2,將每個樣本提取的數據數設為10。
1.4.5用Excel表格進行數據分析和做聲調格局圖:
(1)新建Excel表格,導入外部數據,數據為來自C盤temp文件夾中的Pitch(txt)文檔。
(2)復制數據到Sheet2,整理數據,標注順序排序,留下標注內容、時長和各基頻點值。
(3)計算各調類十二個例字的十個基頻值的平均數(average)和對數值(log10)和標準差(stdev)。
(4)利用Excel表的“公式”,選取所有對數值中得最大值和最小值(設最大值為a,最小值為b,對數值變量為x)。
(5)根據公式T=■,計算出相應的五度值,并保留兩位小數。
(6)將計算出來的五度值繪制成折線圖,修改刻度。
表一:基頻算術平均值(單位Hz)
算出各點的平均值后,利用公式在計算出相應的對數值。
如下:
表二:對數值
要檢查數據是否合格,就要算出基頻點的標準差,單字調
表三:標準差
最后,利用公式算出T值。
表四:T值表
將T值轉換為五度值,做出折線圖如下:
如圖所示,揚州方言單字調五度值為:陰平41,陽平35,上聲32,去聲44,入聲4。
2.實驗結果與結果分析
2.1實驗結果
2.1.1五度值表現:
(1)陰平:全降調,調值41,表現為高降拱。
(2)陽平:中聲調,調值35,表現為中升拱。
(3)上聲:中降調,調值32,表現為中降拱。
(4)去聲:高平調,調值44,表現為高平拱。
(5)入聲:高平調,調值4,表現為零拱。
2.1.1數據對比:
表五:揚州方言單字調實驗值與傳統值對照表
2.1.1.1與已有實驗值相比
(1)陰平和上聲的調值完全一樣。
(2)陽平都顯示為升調,上升的幅度大致相同,但此實驗值略高于已有的實驗值。
(3)去聲和入聲都是高平調,但此實驗值略低。
(4)相比較,二次實驗值雖有具體數據的不同,但顯示的調型和聲拱特征是一樣,此次實驗的數據具有可采納性。
2.1.1.2與傳統值(聽感描寫)的相比
對于揚州方言單字調的研究成果,主要記錄在《江蘇省志·方言志》與《揚州方言詞典中》,也就是所列出的傳統值。實驗結果與聽感描寫基本一致,但也存在差異:
(1)陰平的實驗結果是41,但聽感描寫分別是21和11,存在較大差異。實驗值41是一個全降調,傳統值21也是降調,數據的不同可能與發音人有關,同時聽覺畢竟只是一個大概感知,與數據計算會有一定的差別。但另一傳統值11,就完全不同,這是個低平調,而不是降調,可能作為本地人聽本地音,又受到普通話陰平55值的影響,覺得揚州方言的陰平發音與之相似,只是低了個調。但兩次實驗值和傳統值1都認為是降調,只是調域不同,那11這個值就有待斟酌。
(2)陽平的描寫較為一致,都是一個升幅不大的聲調實驗值與傳統值分別是35、24和34、35,沒有多大出入。
(3)上聲的實驗值是32,傳統值是42,只是調域起點的不一樣,都是一個中降調,結果基本一致。
(4)去聲的已有實驗值和傳統聽感值都是55,一個高平調。本次實驗結果是44,也是一個高平調,但發音較低,可能與發音人本身有關,但并不與55值沖突。
(5)入聲已有實驗值是5,本次實驗和傳統值是4,都是短促的高平調,同時聽感上都能感到短促的收縮。
綜上,實驗的結果與聽感描寫是相一致的,不同大多是具體數值的差異,調類、調型也是相同的。可見實驗的手段是對傳統語音學“口說耳辯”的補充,利于更加細致的比較研究。
2.1.1.3聲調的聲學空間
“每一種聲調語言或者方言,都具有一個特定的聲調格局。聲調格局是由該語言或方言中全部單字調所構成的格局,是各種聲調變化的基礎形式。而每一種聲調在聲調格局中不僅是一條曲線,而且是一條的帶狀的聲學空間??梢圆捎脦畹陌j線來表示聲調調位的聲學空間。只要一條聲調曲線位于這個聲學空間中,就符合這個聲調的特征,就不會為其他的聲調?!彪m然兩次實驗值有數據差異,與傳統值也有差別,但從聲調的聲學空間來看,是在范圍之內,也反過來證明了聲學空間的存在。
2.2聲調承載段討論
聲調承載段的認識發端于聲調與音段的認識關系。中國語音學界主要有三說:1.音節說:聲調由整個音節承載;2.帶音說聲調由音節的帶音部分承載,包括帶音聲母;3.韻母說:聲調附著于音節的韻母之上。1995-1996林茂燦的講話提出“主要元音及過渡段”是聲調的承載段。從語圖和“彎頭”、“降尾”來看,這種說法更為準確,但實際操作困難。到底哪里是主要元音,切分不易,所以本次實驗采取了“韻母段”的做法。在實際操作中,聽感與語圖會有差異,本人將窄帶語圖不斷放大,但有時還是很難分清,采取了往韻母段靠的方法,保證承載段的穩定性。最后結合語圖,處理“彎頭”和“降尾”。
參考文獻:
[1]宋益丹.南京方言聲調實驗研究,2006.
[2]丁琳.姜堰方言聲調實驗研究,2005.
[3]劉利李.江淮方言聲調實驗研究和折度分析[M].巴蜀書社,2007.
[4]石峰.語音格局——語音學與音系學的交匯點[M].商務印書館,2008.
[5]南開大學語言研究所.語音學實驗研究報告寫作規范(草案)[J].南開語言學刊,2009(1).
[6]劉俐李.漢語聲調的曲拱特征和降勢音高[J].中國語文,2005(3).
[7]中國語言資料有聲數據庫調查手冊漢語方言[M].商務印書館,2010.
,本人工作分工是協助局長主抓市創建省級創業型城市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擔任專職副主任。根據市委組織部《關于開展市直部門市管干部年度考核和班干部選拔作用“一報告兩評議”工作的通知〉》(市組通[2]33號)要求,現將自己在一年來的思想學習、工作和廉潔自律的情況報告如下,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一、加強學習,提高認識。一年來,通過認真學習十七大報告,十七屆六中全會、省委十屆十二次全會、省十一屆六次會議、市六次黨代會精神和中央省市經濟工作會議以及國發[2]2號、黔黨發[2]9號文件精神,思想認識有較大提高,尤其是結合創建省級創業型城市工作,認真地理解、貫徹和實施市委市政府關于創建省級創業型城市的有關文件精神,增強了科學發展意識,明晰了創建工作的思路,提高了工作責任意識和開拓創新意識,促進了工作的開展。
二、縝密安排,開拓工作。創建省級創業型城市工作是一項新工作,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一年來,按照市委市政府《實施意見》和《實施細則》要求,組織創建辦全體工作人員全方位認真探索開展各項創建工作:一是完善組織領導體系建設,明確各縣區和成員單位的/,!/職能和目標任務。完善辦公室內部職責分工,實行內部責任制。對成員單位進行科學分類,明確與各組的對接關系。加強創建辦工作人員的能力建設,并努力完善辦公室辦公工作條件;二是組織辦公室人員認真學習研究國家省創建省級創業型城市工作指標評估體系,研究制定和下發全市指標統計和工作評估體系工作文件,建立實行月報制度;三是強化創建工作宣傳、加強輿論引導,按照報刊有文、電臺有聲、電視有影、重點突出的要求,制定了《宣傳工作方案》,開展政策進“三進”活動,讓有創業意愿的勞動者全面了解扶持政策,做到家喻戶曉。四是科學構建政策支持、創業培訓、創業扶持服務體系,積極開展政策宣傳、創業培訓、創業指導、考核檢查等創建活動。五是健全工作考核體系,細化考核標準,建立了創建工作的聯席會議、工作例會、聯絡員會議等制度,加強對縣區和成員單位的指導協調和督促檢查,通報創建工作進展情況。通過一年的工作,市創建級創業型城市工作組織領導、協調機制和監督考核體系基本健全,各項扶持政策基本配套,并得以廣泛宣傳貫徹實施,初步營造全民創業氛圍,城市創業活力明提高,非公有制經濟總量明顯增加,創業帶動就業工作取得明顯進展。全市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數量比增長20.4%;新創辦企業存活1年以上的比例達到77.8%;創業對新增就業的貢獻率達10%以上;動態保持城市“零就業家庭”為零、城鎮登記失業率有效控制在4.5%以內。市為期兩年創建省級創業型城市工作任務指標實現了時間過半任務過半。
三、廉潔自律、做好表率。一年來,自己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能從嚴要求自己,嚴格遵守領導干部廉潔自律各項規定,嚴格執行了領導干部不準收受與其職權有關單位、個人的現金、有價證券、支付憑證和收受干股的規定,未利用公款相互宴請、送禮、公務接待大吃大喝和高消費娛樂,不參與賭博。也不存在違規利用職權在購買住房和經濟實用房、投資入股、經商辦企業等方面謀取私利的問題。工作上注意節儉,不奢侈浪費,做到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清正廉潔,沒有出現任何違紀違法的問題。
四、不足之處?;仡櫼荒陙淼墓ぷ鲗W習情況,在取得一些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一是在學習深度上不夠,尤其是組織辦公室人員學習討論不夠。由于工作任務繁重,組織人員到外地學習取經也不夠;二是工作中不夠大膽,由于自己在職務上是個副調研員,工作上有有瞻前顧后的思想,工作不夠大膽;三是對于創業型城市建設工作這樣一項新工作,由于缺乏可借鑒經驗,在開拓創新上受到限制,創新思維有待進一步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堅持發揚成績、整改自己的不足,進一步加強學習和修養,提高覺悟和認識,加強廉潔自律,努力做好各項工作。
一、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情況
(一)高新技術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
20*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總產值億元,增加值億元,分別是*年的倍和倍,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速度達,高于GDP增長速度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值和增加值分別占全市工業總產值和增加值的和,比*年分別提高了和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由*年的上升到;20*年全市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值達到,占全市出口比重達到,高新技術產業規模迅速成長,效益日益明顯,逐漸成為黃岡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帶動經濟發展的動力.
(二)高新技術發展的主要特點
1、高新技術產業剛剛起步
黃岡高新技術產業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現全市高新技術開發區1個,高新技術企業27家,其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5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22家,生產高新技術產品的企業家。與過去相比,有了較大的發展,但與發達地區和城市相比,只能算是剛剛起步,具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
2、培育了一批有競爭力的特色產業、骨干企業和產品
20*年,生物醫藥、新材料、精細化工、汽車零部件四個領域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圍繞這些特色產業,培育聚集了一批骨干高新技術。
在生物醫藥方面,依托大別山的豐富的藥材資源優勢,現已發展有廣濟藥業、迅達藥業、中牧安達藥業、李時珍醫藥集團等多家新興藥業企業。
在精細化工方面,擁有湖北祥云集團、湖北沙隆達蘄春公司、湖北恒日化工股份公司等多家化工企業。
在新材料方面,擁有湖北浠水久和高新技術發展有限公司,十月裝幀紙業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
在汽車零部件方面,擁有湖北傳動軸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三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汽車零部件制造企業。
3、產業技術水平和社會信息水平明顯提高
在大力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同時,不斷加大高新技術的應用力度。一是積極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20*—20*年,全市大中型企業技術改造投入萬元,年均投入萬元,較“九五”末增長;20*年,全市工業設備微電腦控制設備原值比重達到;農業生產技術裝備水平大幅提升,20*年,全市機耕面積占耕地面積的比重達到,較“九五”末上升%。全市農作物新品種迅速推廣,在耕地面積年均減少%的同時,農業耕地面積產出率則以%的增幅提高。二是大力推進國民經濟信息化進程。20*年底,全市光電纜線路長度達公里,長話業務電路路,較“九五”末增長和;計算機互聯網用戶達到戶,其中固定電話用戶戶,移動電話戶,分別較“九五”末提高%和%。
(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我市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同發達地區和周邊城市相比,還存在著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
1、產業規模小,發展速度相對緩慢。
盡管我市已經涌現了一批高新技術企業,但與發達城市相比差距仍然比較大,在全省也僅為位。近年來,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幅減緩,“十五”前三年平均增長率為%,相對于“九五”期間全省34.6%的增幅大幅減緩。相比而言,周邊地區發展速度加快,相對于周邊城市的差距也越來越大。
2、骨干企業競爭力不強,產業聚集程度不高。
目前,全市產值過億元的企業僅家,過10億元的企業沒有,與發達地區相比,缺乏大型龍頭企業。同時,骨干企業數量少,帶動效應不明顯,在全國、全省的高新技術產品品牌還不多,行業內未形成分工協作的產業鏈,高新技術產業的聚集水平不高。
3、高新技術產業的結構不合理。
從所有制結構來看,國有經濟比重大,體制活力不足;從技術結構看,中低端技術居多,高端核心技術相對較少;從產品結構看,投資類產品比重高,消費類產品比重低;還有一些低水平重復建設產品,這些產品很容易引起家門口價格戰,既影響企業效益,又阻礙產業發展。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任務艱巨。
4、高新技術產業創新體系尚未形成。
高新技術研究開發投入不足,20*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R&D投入占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的比重僅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高新技術研究開發重成果、輕應用,產業化導向弱;產學研結合不夠緊密,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尚未形成,企業技術能力,尤其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
5、高新技術發展亟待優化。
一是促進高新技術投資創業的政策機制不活,投資環境亟待完善。與沿海省市相比,我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在借助外力、引進利用國外資金和技術方面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針對國際性大財團、大公司、大企業的照商投資工作仍未取得突破性進展;二是高新技術產業化投融資體系尚未建立,政府引導性投資不足,風險投資和技術產權市場發育不健全,資金“瓶頸”使許多有生長力的中小企業生長緩慢,許多有前景的科技成果轉移到黃岡以外應用;三是有利于高新技術人才聚集成長的環境尚未形成,人才外流現象嚴重。
二、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情況預測分析
(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規模、速度和目標
高新技術產業是當今國際科技和經濟競爭的制高點,發展高新科技,實現產業化,是帶動產業結構升級,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力和經濟效益的根本途徑。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高新技術及產業,盡快形成一批對我市國民經濟發展舉足輕重、規模較大的高新技術產業,對增強我市經濟實力、實現振興崛起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十一五”期間,我們應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有限目標、重點突破”的原則,以光電子信息、生物技術與新醫藥、新材料光、光電子一體化四個領域為重點,突破性發展光電子信息產業和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著力抓好項目、企業、基地三個環節,力爭在“十一五”末在我市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科技創新能力進入全省前列;高新技術產業化取得突破性進展,高新技術產業成為黃岡經濟的支柱產業;傳統產業的技術水平、競爭力和經濟運行的質量、效益顯著提高,經濟、社會、科技協調發展。
————高新技術產業取得突破性進展,形成若干個布局合理,特色明顯,創新優勢突出的特色產業聚集群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萬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以上,高新技術產品出貨值年增長%,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在國內外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品,形成一批具有較大規模和市場競爭力的高新技術企業,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產業為主體的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我市的新興支柱產業。
————主要行業的企業技術裝備達到工業化國家九十年代中期先進水平,部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開發和培育一批市場前景占有率高的重大新產品;工業化信息水平、新產品產值率、勞動生產率、產品市場占有率、企業管理水平有較大提高。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全市電話普及率達%以上,互聯網普及率達到%;電子政務、電子商務、農業信息化迅速發展,以網絡信息服務為代表的高新技術服務業成為第三產業快速成長的增長極。社會信息化、網絡化水平居全省領先地位。
————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應用水平得到廣泛提高,以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為動力,以農業生物技術、農業工程技術為核心,加速農業信息技術、農業環保技術在內的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的應用。大力發展“三高”農業,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建立現代農業體系。農業新產品覆蓋面積達該種作物面積95%以上;農業科技進步率達到60%;建立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和我省重要的農產品加工區。
————培養和造就一批高素質的企業家隊伍,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達到人,企業科研機構再上新臺階;全市研究開發經費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財政對科技三項費的投入占財政經常性支出的比例達到1%,基本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多元化的科技投入體系。
(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重點和布局
在發展重點上,要把發展光電子信息、生物技術與新醫藥、新材料、光機電一體化四個領域作為高新技術產業化的主要任務,組織實施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扶持一批有競爭力的企業和產品,培育一批新興產業。
1、光電子信息
重點發展光扦光纜、光通信設備及光通信器件、通信終端、電子元器件、各類應用軟件等產品,形成光通信產業鏈;適應現代電子信息產業特別是消費類信息產品的發展趨勢,扶持有條件的企業加快汽車電子產品、GPS應用產品、第三代移動通信設備的開發生產;抓住國外電子信息產業向國內大規模轉移的機遇,通過招商引資,大力發展液晶和等離子顯示器、數字電視機及機頂盒、存儲器、筆記本電腦、大規模集成電路等產品。
2、生物技術與新醫藥
重點發展包括以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為重點的生物藥品和生物醫學工程產品為主的醫用生物技術產業化;具有較強優勢的原料藥、化學合成藥、現代中藥產業化及新型制劑和診斷試劑;以動植物良種培育、經濟作物脫毒組培和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生物獸藥為主的農業生物技術產業化;以系列氨基酸產品、維生素產品、酶制劑、乳酸為重點的工業生物技術及產品。
3、新材料技術及產業
重點發展光電子材料、納米材料、復合型功能材料、改性工程塑料、新型包裝材料等產品。
4、光機電一體化
重點發展精密成型技術及產品,快速原型技術及產品,虛擬制造技術及產品,集散控制系統(DCS)、現場總線控制系統(FCS)、可編程控制系統(PLC)、以工業PC為基礎的開發式控制系統(PCC)等制造過程主控系統;智能儀表、智能變送器、成套專用控制裝置及優化系統等工業自動化專用裝置;高性能高壓直流輸電系統及設備;高性能發動機、新型車橋、轉向器、氣門、缸套、曲軸、電池等汽車關鍵零部件。
在發展布局上,突出市區為龍頭,積極推進沿長江、沿鐵路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帶。在產業結構上,重點發展以團風、黃州區為龍頭,以軟件及電子產品制造為主體的信息產業;發展以紅安、麻城為龍頭、以數字制造為主體的機電一體化產業;發展以浠水、羅田為龍頭的,以功能材料、光電材料、有色金屬材料為主體餓新材料產業;發展以武穴、蘄春為龍頭的,以基因工程、生物技術與新醫藥、中藥材深加工為主體的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以黃梅、英山為龍頭的,以節能環保為主體的環保產業和農業高科技產業等六大產業格局。
三、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建議
(一)提高對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化工作的認識
應充分認識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在我市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不斷強化各級領導的科技意識,建立全市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目標責任制,細化各級黨委、政府抓高新技術產業工作的領導責任,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作為衡量各地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提高各級領導干部的創新意識,加強其領導作用。成立由科技、計委、財稅等部門領導組成的科技工作協調小組,加強對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發展的組織領導,協調、解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落實國家對高新技術產業的優惠政策,組織實施重大項目的咨詢論證,保證我市在高新技術產業中決策的科學性。
(二)加快改革進程,培育以市場為主體的高新技術產業運行機制
一是進一步深化產權制度改革。支持民營資本、外資參與國有企業的改制和重組,使一大批高新技術國有企業成為混合所有制企業,使一批國有高新技術骨干企業轉制為民營企業,使一批民營企業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排頭兵,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著力培育大公司、大集團,以優勢企業和名牌產品為依托,通過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努力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餓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企業集團。
二是大力發展民營科技企業,把支持和扶持民營經濟的發展,作為推動高新技術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要進一步完善產業政策的導向功能,引導民營高科技企業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高新技術領域有所作為,為民營科技企業孵化科技成果,參股投資科技企業,組織實施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和條件,進一步拓寬民營高新科技企業直接融資的渠道,充分發揮民營科技企業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中的生力軍作用。
三是進一步落實企業投資決策自,對于非政府投資和非產業政策限制類項目,除國家有明確規定和不需要平衡生產建設條件外,有審批制改為備案制;完善鼓勵社會投資的政策,除法律法規禁止的領域外,所有投資領域均向社會開放,推動民間投資和民營經濟的發展。
(三)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投入力度
高新技術產業作為我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在資金投入上要予以傾斜。應加大對企業開發高新技術產品的支持力度,可建立高新技術風險基金,不斷完善投資機制。與此同時,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也應不斷強化自主投入意識,積極落是關于企業提取技術開發基金和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5%以上等有關規定,企業投入按實際發生額計入成本,實行專戶管理、專項使用。
(四)積極引進和培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所急需的人才
高新技術產業的競爭,關鍵是人才的競爭,要適應當前人才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引進和培養的新機制,創造更為寬松的人才流動環境。采取感情流人、事業流人的方式,在生活上給予更多的照顧,在事業上努力創造有利于他們施展才華的環境,激發其扎根創業的積極性。要適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對知識更新的要求,加強對各類人才的繼續教育,鼓勵各類人才進行各種培訓,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特別是中小型和民營高新技術企業的員工培訓工作。圍繞科教興市戰略,加強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建設,逐步建立起一支適合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科技人才隊伍。同時,培育和造就一批適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要求的高素質的企業家隊伍。切實改善企業家的創業和經營環境,尊重企業家的勞動,建立完善激勵和約束相結合的機制。
(五)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導社會資金向高新技術產業聚集
一是健全產權、土地、勞動力和技術等要素市場。加快建立區域性資本市場,推動各類產權有序流動;鼓勵和促進企業利用土地轉讓或融資籌措發展資金;積極探索勞動、資產、管理、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辦法,完善生產要素價格形成的市場化機制。
二是加快高新技術企業的上市融資步伐。企業上市不僅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獲得了更充裕的資金,而且其管理機制和運營機制都已實現質的轉變,為產業集群發展形成了良好的體制平臺。要繼續抓住我國證券市場規范完善的機遇,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促進企業上市、利用殼資源和吸引其他上市公司投資高新技術產業,通過資本市場募集更多的資金。
三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鼓勵優勢企業與跨國公司、大財團進行合作、合資;積極創造條件,通過嫁接、重組等方式,引進國外大企業來我市投資;做好科技推介工作,引導企業和投資者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化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