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5:31:39
序論:在您撰寫辦學特色匯報材料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美術;課程開發;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1-0174-02
中等職業學校的美術教育是對學生進行的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造就具有高度人文素養的職業技能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美術教育不僅和德育、智育、體育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且對于促進學生德育,智育、體育更全面地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美術教育是通過繪畫作品的藝術形象去激發學生的美感,通過生動的繪畫創作和對繪畫作品的欣賞,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繪畫形象的熏陶和感染,使學生在情操、品格、心靈上受到有益的影響。美術教育不但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德育不可忽視的一種特殊手段。感受繪畫作品的藝術風格和自身的繪畫創作的過程,是培養引導學生發展和運用形象思維的過程。分析美術作品的表現手段、繪畫造型和繪畫技法教學的過程,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過程。因此,通過美術教學,不但使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增長了知識,同時也增強了思維能力,促進了專業技術水平的進步。近年來,中等職業學校文化課和藝術修養課的課程體系經歷了深層次調整,在強調“下放課程權力、堅持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的同時突出了校本課程的在整個文化課和藝術修養課程體系中的作用和重要意義,從制度層次規范了校本課程的設置和開發,從根本上改變了原有的課程體系,使文化課和藝術修養課的結構更加合理,更能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加有利于學生的成長、成才。因此,在中等職業學校開發美術校本課程是非常必要的。
一、開發美術校本課程的必要性
長期以來,由于傳統觀念的禁錮、管理者意識的落后、師資隊伍的缺乏、教師教學和科研水平及工作積極性的偏低,以及教學設備的簡陋、學校領導對美術教育的漠視等現狀,中等職業學校的美術教育發展受到了極大的制約,美術課在整個學校的課程體系中被置于可有可無的地位。在美術課教學中,教師憑借的唯一課程資源就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教學方法也僅限于教師的繪畫示范和講解、學生自由作畫或自由欣賞。至于創作理論、繪畫技法的深層次訓練、美術發展史等美術課教學必備內容,則很少提及。近年來,國家對于中等職業學校素質教育日趨重視,在這種背景下,中等職業學校美術教材的內容發生了深層次變革,在內容選題上、教學側重點上更加注重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藝術素養的培養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對于中等職業學校的藝術課程建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全面開發和利用現有課程資源,對于提高中等職業學校藝術類課程教學質量、提高學生人文素質具有重要作用。
對于美術校本課程,當前往往認為“開發美術校本課程,是關注學生藝術素養形成的客觀需要、增強課程的適切性的必要步驟,能夠使中等職業學校的美術課更好地適應學校的辦學特色、學生的身心發展的個體差異,從而真正實現美術課在學生發展過程中,能夠真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繪畫技巧、欣賞水平和鑒賞能力,形成良好的藝術修養,為走上工作崗位后成為全面發展的專業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礎。開發美術校本課程,對于齊齊哈爾林業學校而言是其跨越式發展和辦學特色的需要。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目前齊齊哈爾林業學校的生源質量有限,多數學生來于黑龍江省的農村和小城鎮,因為來校學習之前文化素質不高,在藝術素養方面表現為觀察能力差、繪畫創作意識的缺失、繪畫作品的鑒賞水平低、美感差,藝術素養需要通過中等職業學校學習階段重新培養。通過對齊齊哈爾林業學校2013級現代林業技術專業班美術課走訪調研后發現,學生對美術課普遍缺乏重視,美術課整體出勤率不到80%,出勤的學生在課上的表現也差強人意。對于繪畫技法的講授,往往充耳不聞;對于靜物素描寫生,通常敷衍了事;至于繪畫作品的欣賞則完全成了學生自由活動的時間。美術課課堂教學效率低下,一方面是因為學生自身的文化課無所謂的功利心態,另一方面必須承認的是統編教材的內容沒有做到與時俱進,不足以吸引學生?;谵k學特色和對學生培養目標的需要,要提高美術課的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對美術的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必須開發校本課程。
就學校自身而言,齊齊哈爾林業學校是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有著63年的辦學歷史。相對于本地區其他中等職業學校而言,具備一定的課程開發的基礎和經驗。早在2000年就有開設活動課的經驗,且取得了不少成果。2010年以來,齊齊哈爾林業學校一直致力于“文化課課堂教學有效性”和“提高教學手段科學化水平”等課題的研究,在研究、學習、實踐中,教師的研究能力與課程開發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齊齊哈爾林業學校充分認識到,所有權歸學校的校本課程才可能成為特色之源??梢哉f,特色源于此、寓于此、生于此,只有把握住深化中等職業學校課程調整的大好良機,才能擁有自己的辦學特色。由于齊齊哈爾林業學校相對于本地區其他中等職業學校而言,師資水平具有相當的優勢,要繼續保持教師的教學水平,就得走校本課程開發之路,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二、開發美術校本課程的實施策略
要實現校本課程深度開發的目標,就需要教師能根據本校的辦學模式和自身的辦學特色,從學生的學習需要出發,創造性地開發美術校本課程,不僅適應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改善了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促進了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校品牌的建立。
中等職業學校開設美術課對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培育審美精神、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具有重要意義。通過調研發現,由于生源質量逐年走低,學生突出表現為缺乏繪畫創作的基礎,對于美術作品缺乏欣賞力和理解力。針對這一現象,齊齊哈爾林業學校決定開發美術校本課程,在每周三下午開設《西方繪畫作品研究》選修課,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美術欣賞力和理解力,讓學生通過學習這門課體驗高雅,做一個有品位的勞動者。隨著這門課程開設的日趨成熟,文化課教研室的部分教師在此基礎上編寫校本教材、教案,并將這門課程納入到13級和12級的日常課程中進行教學。經過一年的努力,學生了解欣賞西方的油畫并喜愛美術課了。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齊齊哈爾林業學校成立了校本課程開發課題組,黨委書記孔維海同志擔任組長。課題組對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評估,確定課程開發的主題課題組成員根據學校的辦學理念,結合本校現有的藝術資源,確立校本課程開發主題為“感知西方油畫”。目前“感知西方油畫”校本課程開發包含:(1)了解莫奈的風景畫;(2)了解畢加索;(3)你所不知道的梵高;(4)獨樹一幟的列賓;(5)當代西方畫派;(6)繪畫嘗試。齊齊哈爾林業學校開發校本課程的目的不是限于編寫校本教材,而在于教師、學生的實踐與研究,重在教師、學生的體驗與感悟,重在提高教師和學生的能力與素質。為此,齊齊哈爾林業學校在專題“感知西方油畫”校本課程開發中采取了以下實施步驟:
1.制定校本課程實施計劃。將第一個主題“了解莫奈的風景畫”編成了校本課開發手冊,供教師和學生參考使用。手冊中將每一次選修課都作了具體的設計。每次選修課上課之前都召開課程布置會,確保每次選修課得以順利進行,如“《日出?印象》的創作背景和作者的心路歷程”、“梵高與莫奈的創作的比較”等計劃。
2.做好課前動員。在上述活動前,本節課的任課教師提前對學生進行課前動員,分發校本課計劃表,講學生分組研討,選定自己組的主題,確定自己研討的內容,并制定自己組的研討活動方案。如“莫奈《日出?印象》評析”這一活動,組織學生對比莫奈前后作品,比較其特征,讓學生進行自主評價,然后實行資源共享。學生將討論的所有材料統一上交課題組,由師生共同組成評價組,對所有材料進行評價、篩選,分別作激勵性評價。有價值的成果進一步完善,最終編輯成校本教材。
3.上好校本課的匯報課。齊齊哈爾林業學校為了上好校本課的匯報課,進行了長期的實踐與積淀。因為學生在課程研討中所總結出來的東西都是感性的,在匯報課上通過自己精心整理和深入研究,加上同學們的共同論證,會使探尋成果更加完善。例如,13級有學生認為,莫奈和提香雖然都以創作風景畫見長,但是創作選材于不同的歷史時期,創作背景也顯著不同,所以其表現的內容自然不同,在匯報課上引起了轟動。
三、開發美術校本課對于提高辦學水平的意義
關鍵詞: 鄉土文化 課外學習資源 中學教育
利用豐富的鄉土文化資源,進行開發課外學習資源的研究,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結果,也是國家、地方課程的重要補充形式。筆者希望通過有效開發和利用鄉土文化資源,積累編制以鄉土文化資源為內容的校本課程,讓其成為學生享受成長快樂的理想樂園;成為教師實現專業發展的理想舞臺;成為學校提升教育品質的理想平臺;成為學生、教師、學校共同發展的理想空間。
一、鄉土文化與課外學習資源開發利用的必要性
國家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和《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課程標準》提出了“課程資源”的概念,對“教材就等于唯一教學資源”的傳統教學思想、傳統課程體系提出了挑戰,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新領域中,“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成為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要求廣大教師善于利用和開發各種課程資源,講求各種教學資源的多樣性、靈活性和地域性。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鄉土校本課程具有重要意義。
二、鄉土文化與課外學習資源開發利用的組織與實踐
徐特立先生認為:“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鄉土教材。”基于家鄉――瓷都德化這塊土地獨有的鄉土文化資源,我們要通過各種活動挖掘家鄉鄉土文化資源,將家鄉獨特的鄉土文化資源與中學學科的教育教學有機結合,深化教育改革,形成學校辦學特色。
1.制定研究目標
(1)通過研究,有效地開發和利用鄉土文化資源,加強不同學科、不同知識間的交流與聯系,讓學生快樂地生活,開心地學習,在活動中感受鄉情之濃、鄉藝之樂、鄉儀之美,達到鄉土文化育人的目的,深入推進新課程教育。
(2)通過研究,開發鄉土文化資源,深化學校教育改革,推進新課程教育的發展,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形成一種校園文化,一種優良的校風、學風和教風,突出實事求是、敢于實踐、勇于創新的學校精神。
2.組織開展研究活動
(1)研究的思路:調查、了解搜集文獻、組織理論學習、統一認識確立課題設計研究方案、進行課題申報組織實施課題研究收集資料、總結課題研究成果鑒定與推廣。
(2)研究的步驟:本課題自2014年11月起,實驗周期為一年,實驗研究基本分為三階段: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14、07―2014、11)
根據每個學科的特點,設計、開發鄉土文化資源采集方向,收集學習有關文獻,邀請市教科所、縣教育局有關專家來校指導,完成課題論證準備材料,建立課題領導小組,確立課題研究方案和課題的實施方案。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14、11―2015、11)
2014年11月―2015年5月,按照研究目標和具體實施方案,組織全校教師在各個領域開展實施,各組制訂計劃,3月進行階段成果匯報,5月寫出階段總結。
2015年5月―2015年11月,提出下一步實施方案的意見,收集資料,整理分析,召開經驗交流會、研討會、理論講座、評選優秀成果、外出考察等活動。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15、12―2016、04)
整理分析研究實踐的有關資料,撰寫相關的研究報告,匯編師生文集――《鄉土文化之瓷韻》、《教師論文集》等研究成果,邀請有關領導和專家對研究成果進行科學性研究鑒定,推廣研究成果。
3.活動特色與成效
(1)教師改變傳統的“資源觀”,實現角色的轉變,優化教學資源組合,充分發揮各種課程資源的人文教育功能。
(2)讓學生從活動中得到情感體驗,享受學習的樂趣,積極主動地探究現象和規律,強化學生在鄉土生活中的參與意識,引導學生有意識地聯系學科學習收集資料,關注自己周圍的生活。
(3)構建全面發展學生素質與家鄉鄉土文化資源相互滲透的新模式。我們課題組組織學生開展德化旅游資源調查,了解德化陶瓷文化和歷史,形成幻燈片或手抄報等形式宣傳家鄉、服務家鄉、建設家鄉。我們參與匯編校本課程《德化旅游英語》,并制成書本全縣交流,深受社會各界的肯定與認可。通過此次研究,學生對家鄉的文化和歷史有了初步的認識與了解,增強了對家鄉和家鄉文化的熱愛之情,初步樹立了建設家鄉的理想信念,為德化大地培養了一批建設家鄉的地方人才。
三、鄉土文化與課外學習資源開發利用的意義
1.轉變觀念,打造辦學特色。
通過研究開發,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轉變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拓展課程資源,結合學科教學,合理開發利用,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文化發展,豐富新課程教育的理論與內涵,推動學校教育改革,打造學校的辦學特色和育人理念。
2.精心選擇,健全學生人格。
本課題的研究,有利于學生人格的健全和發展,為他們學會生活,提高生活品位,學會生存,增強生存能力,學會創造,實現自我價值奠定基礎;對孩子今后的成長,走出家鄉對家鄉文化的傳播,都有著積極的影響。
3.挖掘素材,積累編制資源。
通過研究,挖掘一系列有特色的鄉土素材,有利于我校校本課程的積累編制,便于形成課程化、正規化、校本特色化的學校教育“個性面孔”。
總之,鄉土文化與課外學習資源開發是一項意義深遠的長期工程,尚處于起步階段。我們將借助已有的研究成果,注重對教學對象及開發課程資源的研究,通過挖掘鄉土文化資源深化新課程教育的內涵,探究新課程教育的途徑和方法,總結出帶有普遍規律的東西,以進一步指導實踐,促進學生對不同知識的整合、提煉、歸一,讓他們“快樂學習,健康全面成長”。
參考文獻:
[1]新課程標準.
關鍵詞:校本課程;校本教材;學校本位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6-0252-02
開發英語校本課程是基于學校辦學特色為前提的,在國家英語課程實施的實踐中,吉林省大安市樂勝中學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形成了以“必修+選修”項目為特色的英語校本課程結構模式,在全面提高農村初中英語教學質量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推動了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
一、從學校實際出發,突出辦學特色
在新課程實施之前,由于課程體制的滯后和應試教育的深刻影響,教師已經習慣于圍繞中考開展教學,被動地講授統編教材,因此對自行設計與實施英語課程持消極態度。這種消極態度對開發校本課程實施帶來的阻力得不到解決,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再好、呼聲再高,最終是無法得到全面落實的。由于教師的整體素質有限,從而導致了對于校本課程開發認識不夠科學準確,在實施的過程中隨意性比較強,沒有明確的課程方案的指導,且不規范,自主實施的英語課程只追求趣味性、生活化,忽視教育性和科學性。通過深入大安市樂勝中學的英語課堂后了解到,雖然校本課的課堂上熱熱鬧鬧、學生參與度比較高,但缺乏對語言文化的深層次認識、對課程資源開發不夠,從而帶來了開發出來的校本課程華而不實,校本課程方案的實施流于形式,未能有效落實。由于缺乏課程改革的經驗,在校本課程開發實施方案過程中,忽視本校自身特點和辦學定位,移植、復制名優初中的經驗,缺乏針對性和科學性?!白灾鳌辈皇且詫W校片面追求“特色化”而主觀確定英語課程內容,而應綜合考慮學校、教師、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在不斷調整和完善中形成本校特色。因此,以吉林省大安市樂勝中學為代表的學校要實現英語國家課程校本化的目標,就需要教師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結合吉林省大安市樂勝中學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自身學校的條件與特色,結合學生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并實施國家課程。
二、開發校本課程的實施策略
為了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和道德水平,大安市樂勝中學本著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原則和“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理念,考慮學生的興趣、需要與經驗,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性、獨特性,針對學生文學素養欠缺,現代文閱讀能力差的特點,在校本課程開發中,以開發英語讀本為重點,以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為目標,從而帶動學生英語素養的提升。在內容上,側重英語閱讀,加大科技文獻的選用篇幅,在“Unit12 My favor it esub jectisscience”中,其選用科技文獻14篇,其中選自ChinaDaliy的六篇,選自CNN的二篇,結構比較合理,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增強了知識的橫向統整能力。在校本教材的開發中,要以訓練學生寫作能力為中心,以閱讀來帶動寫作能力的提高。注重科技文獻的閱讀,創設語境,引導學生進行寫作訓練,強調作文在中考中的重要性,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究、去思考、去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做人、學會生存,促使他們積極主動的得到發展。這一課程具有全員性,即面向全體學生、全校所有文化課教師參加,為每個文化課教師搭建了鍛煉自我的平臺。
英語校本課程開發從2012年初開始運作,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學校多次召集任務布置會,廣泛征求教師和學生的意見,力爭體現務實性和可操作性。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學校要求教師上好校本課。在上校本課時,采取教師講授與學生研討、體驗為主,在課堂上播放紀錄片,學生要根據課程主題,自己確定的研討內容、制定自己的研討方案。如“Myfavoritesubjectisscience”研討活動中,教師播放紀錄片,放映結束后主持學生研討:“Doyou likes cience?”學生研討時是以組為單位的,這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通過課程內外的研討活動,使學生把在學校學到的文化知識真正得到運用,使學生不僅在校學會了學習,更學會了做人,不僅做到了應試能力強,而且做到了自主學習能力強。
課程方案要求學生研討結束后,要把研討成果匯編成冊,寫出研究報告,要求真正上好匯報課。上匯報課時,要舉行研討匯報。學生把研討的收獲分別向老師和同學匯報,大家互相借鑒,互相學習,也可以說是資源共享,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如果學生在匯報的過程中,有人提出新的問題,匯報組不能給予解答,這樣,學生就帶著新的問題,繼續進行深入探究,然后把研究的結果匯報給大家。這樣學生的實踐研究活動還具有深刻性、反復性和磨煉性。針對部分學生提出的問題,參加匯報的學生進行了第二次研討與匯報。課程方案要求師生互相評閱。英語教師負責收集學生的研討材料,師生共同進行評閱,分成優秀和良好兩部分,都上交課題組。課題組進行評閱后,再舉行總結會,對各專業、班級的活動情況進行肯定或提出意見。課題組從優秀部分中,再挑選出一些材料,打印成小冊子,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教材。大安市樂勝中學策劃編印校本教材《英語閱讀教程》,目前正在編輯中。
三、開發校本課程的作用:提升教師科研能力
英語校本課程不僅能夠提高初中學生的文化知識,而且對學生的整體知識結構、思維方式乃至人生理想都有重要的幫助。開發英語校本課程的目的在于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所以,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教師必須成為自己所教的學科的研究者,著力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了解學術動態,及時把新的、有價值的理論方法補充到教學之中,用扎實、新穎的內容牢牢地吸引學生。國外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特別強調教師的研究能力,認為“理想的教師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就是經常需要有高度的創造性?!奔偃艚處熢谧约核痰念I域內缺乏較深造詣,或者僅僅滿足于現有知識而缺乏求知精神的教師,都無法扮演知識傳授者,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知識在不斷更新和創造,為此,要求教師不應僅僅滿足于上好課,應在授課之余,致力于科研和課題開發。為達到自身知識結構的更新,理論修養的加強,授課能力的培養完善開拓有效途徑。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不能把重點放在教學內容之外;而應當在教材范圍內。而且研究要突出重點,在英語的某一專業和方向上進行較深入的探索,不能力量平攤,大海撤鹽。英語課程的廣博性特點,決定了我們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就某一問題深入研究。要使平時積累的面上的各種學問,為重點研究對象服務,做到點面結合,一專多能。
一、申報類型:籃球
二、申報級別:市級
三、申報理由:學校體育教學工作成績顯著,基礎設施及其他軟硬件條件符合申報標準。能帶動全市體育教學工作和體育運動的開展。
四、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情況匯報:
(一)學?;厩闆r
長葛市第二十三初級中學,原創辦于1974年,服務范圍包括水磨河村及周邊石廟揚、大劉莊、白莊等十二個行政村。服務半徑3千米,服務人口三萬多人。是長葛市文化、藝術、體育教學的先進單位,通過一代又一代師生的不懈奮斗,學校校已經發展成為全省知名的大型學校。校園總面積30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5000平方米,現有12個教學班,在校學生657名,教職工50名,其中專任教師45人;中學高級教師8人,中教一級教師25人,研究生1人,,省級優秀教師1名;省級骨干教師3人,市級骨干教師7人,縣級骨干教師9人,專職體育教師(教練)4人,其中2名教師正在自學體育本科教育。
學校過去是省市體育局布局的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學校在發展中堅持“依法治校、以人為本、和諧發展”和“管理強校、質量立校、科研興?!钡霓k學理念,構建了“以藝術、體育教育為突破口,推動全面改革”的創新模式,形成了“以德立校,以智育人,以體健身,以藝養性”的育人目標,營建了“科學與人文并重,制度與人性互融”為核心內容的校園文化,辦學水平逐年提高,社會聲譽與日俱增。學校先后在 “晨光”體育活動中,市教育體育局,市政府組織的籃球比賽中榮獲殊榮。
長葛市二十三中秉承優良的辦學傳統,發揚艱苦創業的辦學精神,努力開拓創新,形成了獨特的辦學特色。
(二)近年來師生體育比賽取得的主要成績
長葛市二十三中秉承優良的辦學傳統,發揚艱苦創業的辦學精神,努力開拓創新,形成了獨特的辦學特色。自XX年以來,不管是教職工參加的市教育體育局組織的籃球賽,還是市政府部門組織的籃球賽及學生參加的中小學生籃球運動會,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每年向河南省體校、許昌體校、市一高、市二高、市三高、實驗中學等高級學府輸送多名學生。黃艷強、黃艷青、張紅強、李子濤、胡冰、張書峰、楊小田、胡亞會、沈高陽、王曉杏、王浩杰、胡洋浩等同學在市運動會中獲得了教育體育主管部門的表彰。
一、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
(一)成立校本課程開發研究小組
我校組建了以校長為首、以語文學科教師為骨干的課程研究開發小組,并聘請了舒蘭市教育局部分領導、家長代表和社會人士為課題顧問。
(二)對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評估,確定課程開發的主題
課題組成員根據學校的辦學理念,結合本地自然資源,確立校本課程開發主題為“走進珠琦川”。目前“走進珠琦川”的校本課程開發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我所了解的珠琦川”,包括:①珠琦川的傳說故事;②珠琦川的自然風景;③珠琦川的人文景觀;④珠琦川的交通狀況;⑤珠琦川的建筑設施;⑥珠琦川的山區特產。二是“讓珠琦川變得更美好”,包括:①珠琦川的旅游資源;②珠琦川的礦產資源;③珠琦川的環境保護;④珠琦川的致富項目;⑤珠琦川的開發建設;⑥珠琦川的遠景規劃。以上12個主題,每個主題舉行一次開發活動。
(三)校本課程開發的具體步驟
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目的不是編寫校本教材,而在于教師、學生的實踐與研究,重在教師、學生的體驗與感悟,重在提高教師和學生的能力與素質。為此,我們采取了以下步驟:
1、課題組制定活動計劃,舉行教師活動布置會,對教師進行整體活動培訓。
2、教師利用綜合實踐活動課時間進行活動動員,交待活動內容、活動目的、活動方式、注意事項,并進行寫作指導。
3、實踐調查與研究。學生利用雙休日進行實踐活動,對自己組的主題進行研究,通過調查,訪談親自實踐采集標本,收集資料,整理資料,最后以文字形式呈現調查結果。
4、成果匯報課。利用綜合實踐活動課進行主題匯報,每個學生把自己的調查結果以口頭方式進行匯報。
5、教師評價。教師對活動整體進行詳細評價,包括學生實踐中的表現、匯報材料及匯報情況。
6、學??偨Y。每個主題結束舉行總結會,對各班的情況進行總結,對成績給予肯定,對存在問題提出意見。對各班文字材料進行評優,并推薦投稿。
以“走進珠琦川”為主題的校本課程開發取得了初步成效。2003年10月31日,舒蘭市教育局在該校召開了“舒蘭市初中校本課程開發現場會”,該校教師上了公開課,作了經驗介紹,得到了與會領導的好評。該校編輯的兩本校本考核《珠琦川的傳故事》、《珠琦川的山區特產》已報送相關部門審閱,部分教師的6篇經驗論文分別在縣、市獲獎。東北師范大學洪俊教授多次帶研究生到我校進行調研,對我校的校本課程開發給予積極的肯定。該校的經驗在“中國教育學會第十七次學術年會”上進行了交流。得到了與會教育專家的肯定。
二、校本課程開發的經驗和體會
(一)領導的重視和專家的指導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保證
舒蘭市教育局領導對校本課程開發極為重視。教育局有關領導對校本課程開發給予了特別的關注和指導,為校本課程的開發指明了方向。我們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充分認識到校本課程是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重要補充,校本課程開發是對學校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是促進教師角色轉變和學生積極發展的重要方式,是突出學校辦學特色的主要途徑。雖然校本課程的開發不會與中考分數和“升學率”的直接相關,而且學校為此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但我們著眼于每個學生的發展。認識到校本課程開發對學生未來發展需要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仍然堅持自己的辦學方向。學校在人力、物力、財力和政策上對于校本課程的開發給予了大力支持。
校本課程開發得益于專家的指導與幫助。校本課程開發是新事物、沒有現成的道路可走,沒有符合我校實際的經驗可循,我們邊摸索、邊實踐,很多時候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洪俟教授和研究生王艷梅等多次到26中進行調研,對我們的校本課程開發進行具體指導,使我們對校本課程、校本課程開發有了更為深刻而又具體的認識。專家的指導與幫助使我校的校本課程開發“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充分利用校內外課程資源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基礎
開發校本課程要作好情景分析,包括明晰學校教育理念,調查學生需求,分析學校資源,把握農村發展需要等等。進行“走進珠琦川”校本課程開發,原因是學校坐落在歷史悠久、風光秀美的珠琦川內。珠琦川是一個很有特色的旅游景點,又是和的戰場,還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具有豐富的教育價值。這是該校校本課程開發得以順利進展的條件。該校教師隊伍比較年輕,充滿活力,具有強烈的團隊精神和孜孜不倦的探究意識;鄉村學生敦厚樸實,上進心很強,具有頑強的意志和吃苦精神,這些都是可利用的校內資源。
(三)校本課程開發促進了教師角色的轉變和學生的主動發展
校本課程開發促進了教師角色的轉變。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教師由經驗傳授型轉變為創新科研型,傳統的教師角色發生了深層次的變化。教師不僅要教,而且要學,要時時“充電”;不僅要教學,而且要研究。這要求教師要徹底地擺脫那種過時的一成不變教學模式,不僅要備課、上課、改作業,還要進行深層次的反思。校本課程的開發促使教師進行教學實踐與研究,使教師成為科研型的教師。一年來,該校有兩名教師獲得舒蘭市“走進新課程”教學大賽二、三等獎,有三名教師被評為吉林市級科研先進工作者,有七名教師的論文獲得國家省級科研成果獎,有十三名教師的論文獲得吉林省級科研成果獎。
校本課程開發促進了學生的主動發展,體現了“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辦學理念?!白哌M珠琦川”校本課程開發的宗旨是重在參與,重在實踐,重在體驗?!白哌M珠琦川”,走向大自然;了解珠琦川,了解大自然。學生對此非常感興趣,激發了他們求知的欲望。校本課程開發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每次實踐活動都以組為單位。學生在制定活動計劃時,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互相補充;到訪問對象家被拒絕時,討論如何溝通;上山時你推我拉,互相幫助;研究樣品時,你談你的認識,我說我的意見,共同探討。這時,他們想的不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小組的利益、小組的成績,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磨煉了學生的意志,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校本課程有助于培訓學生的愛鄉情感,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過去,學生對家鄉珠琦川并不很了解,通過開展有關珠琦川的傳說故事、自然風景、交通狀況、建筑設施、山區特產等專題活動,學生對家鄉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在開發自然風景專題活動中,學生發現了很多風景秀美的地方,如青松林場的神仙洞、大石砬子、小瀑布,六滴村的北大砬子,西南岔的青云寺等等。這些景點都是石奇水秀,景色優美。有的學生寫道:“車在路上行,人在畫中游。來到珠琦川,無論往哪個方向看,眼前都是一幅景色優美的圖畫?!痹僬f山區特產,有山果、山菜、食用菌、中草藥,還有各種野生動物。林產品應有盡有,有很多連教師都不知道,但被學生開發出來。許多產品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豐富的實踐活動開闊了學生們的視野,使他們對家鄉有了更為全面、深刻的了解,也使學生們為家鄉的秀美、豐富及發展變化而驕傲,進而增強了他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思想感情,并鍛煉了學生、聽、說、寫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四)校本課程開發形成了學校的辦學特色
“走進珠琦川”校本課程開發體現了我?!捌降冉逃?、張揚個性”的辦學理念。該課題具有全員性的特點,即面向全體學生,全校學生全員參加;面向大多數教師,全校三分之二以上的教師參加;活動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鍛煉和教育,也為每個教師搭建了鍛煉自我、展示自我的平臺,凸顯了我校的辦學特色。
三、關于校本課程開發的思考
(一)改善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為校本課程開發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
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比較艱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校本課程的開發。農村學校的教學設施大都非常簡陋,難以滿足校本課程開發的需要;學校的資金很少,不能購買充足的校本課程開發資料,難以為教師提供學習的方便條件,也不能給教師提供更多外出學習的機會,使校本課程開發走了不少彎路。這就要求我們在爭取上級政策和資金支持的同時,還要發揚自力更生的精神,不畏難,不坐等。要自籌資金,改善辦學條件,調整教學結構,為師生創設良好的研究探索氛圍與機會,努力為校本課程開發提供方便。
(二)加大學習、培訓、宣傳力度,為校本課程開發創造一個良好的師資條件和外部環境
1、教師的教育觀念還須進一步更新。個別教師對校本課程還沒有深層次的把握,有些研究還局限于學科的擴展上。有的教師認為,只要把國家課程教好就行了,還搞什么校本課程開發。可以看出,一部分農村教師對新課題標準理解不透,對新課程教學理念把握不好。所以,要加大農村教師的“走進新課程”培訓力度,引導教師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理解并掌握新課程標準的教學思想,這也是開發校本課程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何不斷強化校長和教師的課程意識,使他們有課程改革的愿望和動力,了解校本課程的本質和內涵,具有開發校本課程所必要的知識、技術和能力,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基礎。
2、化解學生家長和社會人士的抵觸情緒。校本課程開發必須得到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只有學生家長積極參與,讓他們為校本課程的開發獻計獻策,才會給校本課程開發帶來蓬勃生機。但是一些學生家長和社會人士認為,校本課程開發是不務正業。耽誤學生的學習時間。學校要通過家長會、家長學校、發放宣傳單等方式,宣傳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精神,宣傳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和作用,以得到學生家長的理解和認同及社會人士的支持和幫助。
(三)改革評價機制,為校本課程開發的科學性、實效性提供保證
醫學知識的發展、創新、科研關系密切,學生的科研能力提高成為醫學教育的重要任務;項目教學可以有效的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
2基本思路
項目教學與科研活動有聯系有區別。(1)項目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而不是為了知識的創新。(2)雖然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是主體,但學生并不是真正意義的科研人員,尚不具備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此項目實驗教學教師把經驗移植給學生,從而促進學生成為研究者[1]。因此,組胚實驗教學的項目教學重在活動過程的組織。
3研究的基本內容及研究方法
“以學習任務為中心,以項目任務為載體”作為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將組織胚胎學實驗課程內容分三個模塊:基本組織,器官組織,人體胚胎學;具體細化為多個項目,在各項目中明確了學習目標、重點、難點、學時。其中第一、二模塊主要在形態多媒體實驗室完成,第三模塊在解剖實驗室完成。
參加項目教學有三方面:必修實驗、自主操作和學習成果的總結匯報。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相關實驗內容,具備項目研究的基礎。項目教學的主體和核心階段是3~6個月的實驗以獲得第一手研究材料,學生需呈交書面的成果小結和多媒體課件匯報。具體組胚實驗教學的項目教學任務見表1。
4預期目標
組胚實驗教學的項目教學雖致力于培養醫學生的科研能力,但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思維和認知能力,讓學生有批判思維、自主學習、團隊合作。最終的項目教學成果一般是論文和綜述,但也可以有創意的成果(如:學生的網絡博客中包含有醫學內容的隨筆)。
5課題實施的可行性
(1)項目教學符合我國的教育改革,符合我校辦學特色。(2)我們擁有一支較優秀的教師隊伍,并且組胚教研室具有萊卡切片機、奧林巴斯顯微鏡、數碼相機等設備,已經制備和收集足夠的組織學切片標本、影像資料以及完善的題庫,千兆以太網交換機為核心的虛擬實驗室的校園網絡環境,豐富的人體及胚胎標本,以上均保證了項目教學的順利開展。(3)組織胚胎實驗教學開設課時較多,但因知識量多,項目教學適合組織胚胎學教學。
6突破的重難點問題
(1)構建項目教學的具體教學方式。(2)提高教師教學水平。(3)培養學生構建知識的能力,在實踐過程中逐步鍛煉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團結協作、面向工作過程的管理方式和能力。
7主要創新點和特色
組胚實驗教學的項目教學沒有拘泥于動手操作,而是定位于提升思維認知能力,讓學生有批判思維、現代知識的獲取應用、主動學習、團隊協作和融合知識的能力[2],最終達到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的目的。
確立1個目標:創辦立足學生自我發展的教育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經濟突飛猛進、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的21世紀,我們的教育面臨著“讓教育適合學生還是讓學生適合教育”這一中外教育界爭論不休的兩難問題。大港一中在教育實踐中確立的“立足學生自我發展”的辦學理念則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這一辦學理念的內涵是:教育要適合學生,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育者所開展的一切工作,所進行的一切研究,都要緊緊圍繞立足學生自我發展這一辦學理念,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深入研究,進行理性思考;通過多種形式,拓展多種渠道,“讓學生學會做人”的任務一刻不能丟,“將學生送入優質高?!钡哪繕艘豢滩荒芊潘?,“樹立名牌意識、凸顯‘立足學生自我發展’的辦學特色”一刻不能忘,讓“立足學生自我發展”的教育特色成為長期不懈的追求,并成為學校的辦學使命,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體驗生命的成長,享受學習、成長的快樂。
大港一中在德育、課堂教學、主題活動等方面不斷探索,形成了“自我教育”的德育模式、“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自主健體”的體育模式、“自我選擇”的校本課程體系,提升了“立足學生自我發展”的教育特色。
夯實2個基點:硬件建設與內涵提升
硬件建設
大港一中堅持規模、結構、質量與效益相統一的方針,正確處理學校的現實條件與科學發展的關系。近幾年來,學校緊緊抓住新校舍建設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本著環境生態化、氛圍人文化、技術網絡化、功能多元化的理念,在區政府和教育局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指導下,高標準綠化美化校園環境,高水平建設各實驗室和功能教室,高水準改善辦公和學習條件,校園硬件達到全市一流水平。
內涵提升
大港一中追求的學校文化特質是―――深廣的價值追求:它不能被簡單模仿,它是歷史積淀形成的學校精神和核心價值;集聚的名師效應:人們向往名校是因為仰慕名師,校以師名、名師帶動群體骨干;鮮明的個性特征:集中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是追求學校核心價值的形象特征。學校一貫的目標是―――辦學目標:“創名牌、出特色、求卓越”;辦學方略:“以人為本、從嚴治?!?。學校工作遵循的原則是―――“堅持‘精細工作、持續改善’的工作要求(標準要高、要求要嚴、安排要細、過程要實、持之以恒),堅持‘造就名師、培養群體骨干’的隊伍建設戰略,堅守‘一個也不放棄’的學生教育理念,堅定‘在研究狀態下工作’的課堂教學特征,堅挺‘立足學生自我發展’的教育教學特色”。
實施3項策略:隊伍建設、學生發展、精細管理
大港一中的教育者認為,學校之間的競爭既是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的競爭,也是辦學特色的競爭。優秀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優秀的教師群體。為此,大港一中堅持以人為本,靠名師創名校,靠學生立名校,靠管理出質量,靠改革增效益,尋求學校發展的新突破。
以隊伍建設創名牌
學校把“造就名師、培養群體骨干”作為實施名牌戰略的重要舉措。為了使全體教師成為學者型、專家型教師,成為最受人尊重的教師,學校引導教師做到“四個一”,即:培養一種精神―――敬業愛生;建立一種觀念―――改革創新;鍛煉一種能力―――教育科研;養成一種習慣―――終身學習。
堅持教師第一觀念。學校制定了“靠師德錘煉、靠專業提高、靠科研引領、靠政策激勵”的教師專業發展規劃,并落實到具體工作中去。
堅持師德建設不動搖。學校堅持講師德、議師德、評師德,通過每年舉行高三年級教師工作匯報會、優秀教師事跡報告會等形式,提升教師的精神境界。
堅持讓教師在研究狀態下工作。一是課堂教學研究常態化。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各種研究課活動:新教師匯報課、3~5年教齡教師競賽課、6~8年教齡教師展示課、骨干教師觀摩課、高三年級教師研究課等。二是校本教研模式化。學校注重校本教研活動,發揮骨干教師引領作用,形成學科教研“備、說、議、講、評”的教研模式。三是課題研究特色化。圍繞“立足學生自我發展”課題,確立各學科科研課題。根據課題研究進展情況,每年召開大港一中教科研大會,聘請天津市知名專家、學者作相關報告和點評,編寫學校論文集和教學案例集。學校每位骨干教師都在著書立說,都在承擔課題研究。
靠學生發展出特色
形成主體教育的文化氛圍。學校課堂教學充滿生命活力,社團活動豐富多彩,升旗演講鼓舞人心,周末論壇有聲有色,研究性學習成效顯著,學校的教育環境、教育秩序、教育活動處處體現學生的意志和興趣。
形成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面向全體學生,教育學生樹立高品位學習觀,讓學生的學習始終處于參與狀態、互動狀態,形成積極的思維狀態、情緒狀態、生成狀態。著意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時空。如語文學科的“大語文”教學,理、化、生學科的探究式教學,數學學科的開放式教學,英語學科的網絡教學,體育學科的分項教學以及研究性學習等,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引導學生走上自主學習之路。
形成自我管理的德育模式。學校堅持育人為本的原則,堅持學生自我管理的德育特色,突出基礎道德教育和提高學習力(學習動力、學習毅力、學習能力)兩個重點,注重發揮學生社團作用,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以凸顯“立足學生自我發展”的教育特色。豐富課外活動,優化育人環境。定期開辦知識競賽、朗誦比賽、課本劇表演比賽等,每年11月、12月,學校舉辦校園文化藝術節,設有藝術類、科技類、體育類、文學類等十幾個展示項目。多彩的課外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陶冶了學生的情操,發展了學生的特長,展示了學生的個人才華,打造了高品位的校園文化,促進了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拓寬實踐渠道,完善道德品質。每年4月、6月,學校分別組織高一、高二年級學生開展集中的社會實踐活動。寒假期間,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活動,要求學生完成社會調查報告。多年來,學校與交管局開展共建活動,學生協助交警維護交通秩序,宣傳交通法規。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深入社區,開展社區共建活動。每年3月,“愛心社”的學生組織開展學雷鋒活動,用實際行動弘揚雷鋒精神。
構建學校生態課程體系。該校實施的生態課程,是指依據生態學理念,締結課程內部各學科之間的生態關系,優化課程的生態環境,搭建合理的課程結構,通過發揮課程生態功能來最大限度地實現教育效益。生態課程體系包括學科課程、校本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科課程特色化―――實施“3+2”大語文教學,即用3課時完成教科書學習,2課時以文學社為單位開展活動;英語視聽情景教學,即著力開發視聽資源,及時把最新穎、最有趣、最熱門的視聽材料提供給學生;“4+1”數學開放式教學,即以4課時完成教科書學習,用1課時組織開放性問題研討;體育選項課教學,即學生自愿報名選擇感興趣的健體項目。校本課程模塊化―――開展主題自我教育系列活動,把每周國旗下講話、班會課、黨團活動課、周講評和周末論壇、校園廣播“一中之聲”、年級辯論等活動有效組合,使之主題化、系列化;藝體自我發展系列活動,即以藝術節和體育節為載體,搭建學生展示、交流、學習的舞臺;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自我完善教育系列活動,即以科技周、重要紀念日、國內外時事等為契機,舉辦專題講座和沙龍活動,培養學生自我發展的意識、習慣,激發學生自我發展的潛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人本化―――深入開展研究性學習,堅持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相結合,落實學生全員參與和“走班式”管理,保障學習內容的多樣性和選擇性;扎實開展軍訓、學農等各項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集體主義精神;積極開展社區共建活動,使學生在奉獻愛心、服務社會的過程中形成關注社會的品質,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
加強環境教育,構建生態校園。作為國家級綠色學校,多年來,大港一中始終把創建綠色學校作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2010年,學校開始實施國際生態學校項目,并于2011年2月獲得國際生態學校項目綠旗榮譽,成為全國首批獲此榮譽的學校。國際生態學校項目極大地提升了全校師生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意識,提高了學校環境教育和環境管理水平,改善了學校和周邊社區的環境。
重精細管理求卓越
倡導精細工作。引導教師對教育工作要善于“小題大做、慢工細做”,特別突出精細的課堂教學管理,堅持高標準抓教師備課、認認真真抓校本教研、實實在在抓教學反思、仔仔細細抓教學分析、堅持不懈抓學生培養、堅定不移抓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