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5:31:31
序論:在您撰寫農業科技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表達功能型文體表達型文本注重表情達意,包括:(1)嚴肅的文學作品;(2)權威性言論;(3)某些文學作品,如信件。紐馬克認為,對于表達型文本的翻譯應該采用語義翻譯策略,即以源語文本為中心,要求譯文接近原文的形式,在結構和詞序上力求接近原文。
(二)信息功能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強調的是信息的“真實性”,作者的語言是次要的。信息功能文本包括非文學作品、教科書、學術論文和報紙雜志文章等。紐馬克認為,對于信息型文本的翻譯應采用交際翻譯策略,即以譯語讀者為中心,傳達文本語境意義,注重信息傳遞效果。
(三)呼喚功能型文本農業科技文本旨在向讀者受眾傳達農業科技知識,強調信息的真實性。所以通常屬于信息型功能文本,可采用交際翻譯策略,力求選詞用字準確專業、措辭精準嚴謹、邏輯清晰、行文通暢。要達到這個要求,必須先了解農業科技英語的特點。
二、農業科技
文本的文本特征農業科技文本是指有關農業科學技術的專業類文本,其文本特征主要表現在詞匯和語法方面。(1)詞匯方面:農業科學詞匯跨多個學科,普通詞語術語化。例如culture這個詞,通常指“文化”、在微生物學領域則表示“培養”,如bacterialculture指細菌培養。此外,農科術語多派生詞與復合詞及縮略語。(2)語法方面:農科英語廣泛使用名詞及名詞化結構、非限定動詞、被動語態以及長句。
三、翻譯策略
(一)直譯對于句式簡單、結構單一、詞匯意思明確的句段,為準確傳達原文信息,可采用直譯,使得譯文在形式內容上貼近原文,直觀易懂。原文:Guargrainsareasourceofguargumwhichhasmanyusesinfood,pa-permanufacturing,textileprinting,andharmaceuticalindustries.譯文:瓜爾豆膠源自瓜爾豆谷粒,可廣泛應用于食品、造紙、紡織印染和醫藥行業。原文講述的是瓜爾豆膠的作用以及最佳用途,主要運用主謂結構“Guargrainsare...”,后面是詳細的說明,同時套用了“which”引導的定語從句,增加信息量。譯文采用直譯法,簡潔明了。
(二)意譯當直譯無法準確恰當地表達出原文意思或容易產生歧義時,可采用意譯。原文:六月下連陰,遍地出黃金。譯文:RainingalltheJunewillsurelybringabigharvest.原文傳達意為六月連陰雨可滋潤莊稼,確保大豐收。此處黃金指代豐收,非指實物黃金。因此譯文中可用“harvest”來點出“黃金”的真正含義以傳遞作者的真實意圖。
(三)套用對于中國特色詞匯,有約定俗成的譯法,為避免歧義可直接引用,使讀者更易接受。譬如菜籃子工程(VegetableBasketProject)、三夏(夏收、夏種、夏管)(threesummer)(summerharvest,summerplanting,sum-mermanagement)。
(四)長句處理可采用拆分、轉換、重組,旨在完整翻譯出原文信息,做到準確無誤。原文:Multi-spangreenhousecoversanareaofrelativelylargeareaandcanbeachieved0.5-3hectaresaccordingtotheproductionneeds,generallyequippedwithbetterheating,cooling,ventilation,shadingandir-rigationsystems,agriculturalproductioncanbecarriedoutthroughouttheyear;Solargreenhousegenerallylessthan0.13hectares,andthesupportingsystemisnotperfect譯文:連跨式溫室占地面積相對較大,可達0.5—3公頃,面積大小可視生產需要進行調整,通常配備了更好的供暖、制冷、通風、遮陽系統和灌溉系統,可全年生產;太陽能溫室面積一般小于0.13公頃,而且配套體系也不健全。原文僅一句話,但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對比介紹了Multi-spangreenhouse和Solargreenhouse,通過分號連接這兩個并列部分,分句中又嵌入并列成分和非謂語結構。譯文采用交際翻譯策略,對原文語序進行重組,將兩種greenhouse分開介紹,同時再將前后兩個分句分為幾個簡短的并列成分,用逗號和頓號隔開,使之符合漢語的表達,便于中國讀者接受。
(五)轉換譯法對于某些名詞化結構、被動句、非限定動詞、排比句等的處理須以譯文讀者為中心,進行靈活轉換,以準確傳達文本語境意義,達到良好的信息傳遞效果。原文:Facilityagricultureisartificially,constructedthroughtheuseoffacilities,tochangeitsinternalenvi-ronmentelement,asplanting,breedingandotheragri-culturalareasofproductionandtocreatefavorablecon-ditionstoimprovethequalityofagriculturalandlive-stockproductionandincreaseagriculturalproduction.譯文:設施農業指通過使用配套設施,人為創造或改變其內部環境要素如種植、養殖等農業生產領域,創造有利條件以提高農畜產品質量與產量的農業。原文包含非限定動詞“constructed”“tochange”,邏輯關系錯綜復雜,結構繁復。譯文打亂原來的語序,將表示方法手段的語義成分“through...”提前,同時將被動態的“constructed”轉化為漢語的主動表達“創造”,使得全文緊湊,結構清晰,達到信息傳遞的目的。
(六)增減譯法對于某些重復出現或省略內容的翻譯處理,需根據實際情況,采用交際翻譯策略,以真實反映原文意思為宗旨。原文:However,itwasobservedthat(Cropwateruseefficiency)mightnotprovidemuchinformationaboutthecompetitiveoryieldadvantageofonepartic-ularspeciesoveranotherbecauseimprovedWUEmayactuallyrestrictgrowthwithrelativelysmallincrementsinyieldandstillWUE,asaratio,isimproved譯文:然而據觀察,作物水分利用率可能不會提供太多關于某一物種較另一物種的競爭優勢或產量優勢,因為改進后的作物水分利用率通過相對小幅增產可能實際上會限制作物生長。同時,作為一種比率,作物水分利用率仍有待改進。原文介紹作物水分利用率,用詞簡練,結構緊湊,語意連貫。譯文將被省略成分如another所指代的“species”譯出。同時,將某些成分如relativelysmallincrementsinyield譯為“相對小幅增產”以符合漢語表達習慣,便于讀者理解。
四、結語
1.1科技投資力度不足福建各級政府的財政投入有限,制約了科技創新發展和公共科技平臺的建設。從圖1可以明顯的看出,福建的科技資金的投入要遠低于臺灣地區,特別是早期,福建的科技研發投入相當的有限,2000年閩臺科技研發投入相差達20倍。經過10多年的發展,福建的科技研發投入正逐步與臺灣縮小距離,但總體上仍遠低于臺灣地區。而園區的發展離不了資金的投入,政府相關部門在科技創新和科技平臺的建設上的投入有限,加上園區中企業對科研投入也相對較少,制約了企業的發展,也影響了園區發展后勁。
1.2人才結構不合理人才是企業創新和發展的動力。通過對園區企業的務工人員進行人才結構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大專及以上文化的比例較小為34%,而初、高中及以下文化仍占較大比例為66%。正是人才結構不合理、人才的嚴重匱乏,制約了閩臺農業科技成果在生產中的轉化,導致園區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無法滿足園區發展的需要,已成為阻礙園區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1.3機制尚不完善,機構管理不明確閩臺農業科技合作的機制尚不完善,主要反映在園區臺資企業與農民合作的利益協調,雙方的合作缺乏嚴謹的合同制度,從而使雙方合作的積極性產生了嚴重影響。其次,目前園區管委會的建制還未完善,機構管理不明確,日常的管理只靠管委會辦公室,勢單力薄,園區發展的推動力量微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園區的建設和發展速度。
2閩臺農業科技合作發展的對策
加強對臺農業科技合作與交流是福建漳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一大優勢,應以創建“臺灣農民創業園”為契機,解決閩臺農業科技合作存在的問題,充分發揮出閩臺農業科技合作的示范、輻射作用,加強對臺農業科技合作與交流。
2.1加大科技投入和招商引資力度進一步加大科技資金的投入。以項目為載體,圍繞閩臺農業科技合作的發展目標,每年扶持園區的科技項目10項以上,組織并實施一批市場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科技項目,重點支持園區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和主導產業關鍵技術開發項目,如果、茶深加工技術研發,花卉出口保鮮關鍵技術研發等。此外,還要積極擴大融資渠道,花大力氣抓好招商引資工作,進一步完善園區閩臺農業科技合作的軟、硬件設施。
2.2加強人才引進與培養要創新人才引進方式,加強人才培養,主動與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浙江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等高校開展人才引進合作。并出臺引進人才優惠政策,積極引進高素質的農業管理和研究人才。聘請技術專家對園區企業進行指導、培訓工作人員,并利用他們的技術力量對園區企業家、專業戶、流通大戶、農民等進行分層次的科技培訓,培養出各類型的有用人才,提高企業及員工的自我創新能力和意識。
利用生產基地的發展,為農民提供更加完善的科技服務,從而使農民與企業的利益關系得到協調。其次是以農資生產廠家為主體而實施的農資推廣服務模式。為農業生產提供服務的農資生產廠家應該要將自身的經營方式加以改變,改變原來間接供貨的經營方式,應該實行直接供貨和間接供貨相結合、推廣服務于經營銷售相結合的經營方式,對農資產品進行多方面的宣傳,直接將生產資料提供給農民。最后是專業合作組織或者是各種協會推廣服務模式。我國各個城市擁有種類不一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有銷售服務業、加工業、養殖業、種植業等。各類專業合作社應該結合其自身生產和經營的具體需求,規定產量和質量的尺度,實施配套的生產技術規程以及規范性的生產寫入章程,利用簽訂生產合同以及交納合同定金等措施。對單方的合法好處進行維護。
2實施標準化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模式
首先是應該推行五個統一的種植業標準化推廣服務模式。對于一些基地生產的農產品,需要將完善的生產技術規程制定出來,將每一個生產農產品的環節都歸納到標準化管理的軌道之中?;谶@一前提,從測速室、基地標志牌、生產技術規范以及檔案管理等方面,對當前現有的種植業生產基地做出進一步的規范,并使其更加完善化,實施五個統一的種植業標準化推廣服務模式,五個統一主要包括:統一收購銷售、統一質量檢查、統一技術規范、統一配送農資、統一供應種苗等,同時還應該加強監督和檢查的力度,避免在市場中流入一些違規的農業投入品。其次應該推行五個統一的畜禽標準化推廣服務模式。禽畜標準化中所包含的五個統一主要指的是統一屠宰、統一防疫、統一用藥、統一飼料、統一供苗等。在出口禽類的包裝袋、宰殺禽畜前的獸醫檢查、禽畜宰殺鑒定、加工車間、換裝間、飼養場以及禽畜所食藥品等各個環節,都要將生產標準化系統以及追蹤產品質量系統有效的建立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保證禽畜的全程質量,才能夠促使禽畜產品提高其在市場中的競爭性。再次應該推行“五四三二”大豆標準化推廣服務模式。這種五四三二的標準主要是指:利用五個統一對農場進行管理,即統一用藥方法、統一用藥時間、統一采購農藥、統一配備相關技術人員、統一成立統防統治專業隊;對于一些種大豆面積達到30畝的大戶應該實施四控制,即控制防治時間、控制農藥采購、控制種植品種、控制豆田選址等;對于一些連片豆田且種植面積已經達到100畝以上的,應該實行三到地頭,即配藥到地頭、技術培訓到地頭、配置水缸到地頭等;對于一些比較分散的種豆戶,農技員應該堅持兩上門的原則,即送技術和送藥上門。最后是科技園區孵化型服務推廣模式。我國的農業科技示范園是特色產業發展和農業科技推廣有效結合的產物,它應該是試驗農業新品種和示范農業新技術的基地,是繁育優良種苗和種子的基地,是進行農業科技培訓的基地,是農業機構進行生產和經營的基地??萍紙@區應該具備科技教育、技術培訓、示范推廣以及引進技術等綜合功能。在我國各個城市中建設農業科技推廣示范基地,能夠促使農業科技體系變得更加具有規范性,同時也能夠為農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為農業科技產業化發展建立經驗模式和典型樣板,從而有效地培育出一批科技競爭力強的先導型企業。
3結語
1.語言標準。為了準確地傳遞信息,農業科技英語要求作者注重客觀的描述、事實或邏輯定義的判斷,避免使用含糊、無意義的詞語語言闡述事實。這與尋求格調高雅或宣泄個人情緒或作者傾向的文學語言不同。
2.客觀、嚴謹。農業科技英語被用來闡述事實、概念和原理,并解釋自然現象。它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客觀性,一般用來描述科學的過程、特點和事物發展的原理、科研的新發現和新成果。這樣的語言是科學推理和計算所需的結構。
二、農業科技英語的翻譯難點
農業科技英語的這些特點給它的翻譯帶來了很多困難,導致譯文含糊不清,甚至錯誤的現象很普遍。以前對其翻譯的研究多停留在句子和術語的翻譯上,認為只要把術語看懂了就能翻譯準確,而沒有去挖掘深層次的原因,從而使很多人認為農業科技英語的翻譯是一件很頭疼的工作。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一)譯者的知識結構
在農業科技英語翻譯過程中,最難的部分是科技術語,雖然術語在整個文獻當中所占的比例通常只占5%—10%左右,但這些術語的翻譯往往影響到整篇譯文的質量。因此,對原文文獻的理解可以幫助譯者節省時間,避免語言含糊不清而導致誤解。這就要求譯者最好是既有良好的語言功底又有全面的專業知識,而這樣的譯者目前仍然比較短缺。因此在翻譯時可能會出現下面的問題。例如,Environmental-friendlyagriculture被譯成“對環境友好的農業”,而實際意義是“生態農業”。
(二)詞匯多重含義
英語詞匯的一個典型特征是多義詞,從一個環境到另一個或上下文特定的術語,其含義各不相同。而很多詞匯在農業科技英語的技術文本中的意義往往和普通詞義有所不同。例如,“container”這個詞通常使用的含義是“盒子,瓶子等,其中一些被保留,等等”,可譯為“容器”,它在運輸貨物時則被翻譯為“集裝箱”,這就為翻譯造成了困難。
(三)詞匯空缺
詞匯是語言的基本要素,語言反映了文化。如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出現了很多新鮮的詞匯。很多具有很強的中國特色的詞匯應用到農業生產中。一些表達獨特的民族特色的中國詞匯在其他語言無法找到其對應的單詞。例如,農業、農民和農村問題的“三農問題”。這些特征詞都很難找到適宜英文單詞。因此,在翻譯過程中,這是很容易出現的詞匯間隙,增加了農業科技英語翻譯的難度。
三、農業科技英語的翻譯技巧
農業科技英語主要關注的是描述一個過程或現象、澄清的原理,或傳遞信息。此外,非語言表達,如圖形、符號和公式,往往用以彌補語言表達的不足。(張迎梅,2011)因此,根據農業科技英語的這些特點,提出以下翻譯技巧。
(一)使用大量的被動句
使用被動語態是農業科技英語的寫作傳統。被動句通常比主動句更短,更簡潔。因為科學家們對行動和事實更感興趣而不是動作的發出者,動作的發出者大多數情況下被忽略。使用被動語態,確保實現更清晰的意義和更簡潔的結構。采用被動語態傾向于傳達客觀的信息,而這種信息,可在開始的時候通過被動的方式引入。因此,基于漢英兩種語言的不同,在翻譯的時候通??梢圆扇追N方式。
(二)名詞化
名詞化是農業科技英語的特色之一。名詞化即把形容詞、動詞等非名詞性的詞語轉換為名詞,但表達同樣的意思。名詞化后的詞語既可以起到名詞的作用,也可以表達原本謂語動詞或者形容詞要表達的內容,從而使表達更客觀化;更重要的是,其名詞化后可以在名詞之前或之后進一步加入定語修飾成分,從而可以使表達的信息更飽滿更豐富。因此在農業科技英語的文本中,名詞化的現象廣泛存在。作為一個名詞短語包括多個單詞的意思,翻譯起來很復雜,不應該只停留在表面結構。
(三)廣泛使用
一般現在時與文學作品的語言不同,農業科技英語的文本通常是闡述科學發現、客觀事實、原理或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等,這就不需要用多種時態來表達,而多用一般現在時。表達現在的事實和存在的問題用的是一般現在時,而要表達以前發生的事前則可以用一般過去時,不需要使用其他時態來描述。這樣顯得更客觀不包含感彩。
四、結語
突發事件發生急、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受關注度高。在這期間選準內容和角度,在第一時間積極主動地開展科技傳播,既能達到正確引導社會輿論、維護穩定和諧、避免和消除突發事件造成的負面影響的目的,又能達到樹立農業科研工作科學嚴謹、求真唯實的良好形象。農業科研單位應充分發揮學科領域廣、科研人員素質高、研究內容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等優勢,用好用足各種媒體資源,及時、客觀、全面、準確、主動地權威信息。要著重把握好以下4個方面的內容:
1.1做好信息報送,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作為政府工作的參謀、助手和智囊,有各級各類國家和省部級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掛靠在農業科研單位。在三聚氰胺奶粉、蘇丹紅鴨蛋、瘦肉精肉等涉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突發事件中,質檢中心的科技人員在第一時間趕赴事發地取樣,在最短時間內拿出檢測結果;同時在快速檢驗檢測方法的研制、農產品質量標準的制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要將準確的信息和權威的數據盡快、穩妥地通過政務信息報送的渠道及時上報,為有關部門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1.2做好科學普及,為公眾解疑釋惑很多突發事件與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如禽流感、柑橘大實蠅、毒香蕉、西瓜膨大劑等等。由于普通公眾很難具備相關的科學知識以及評判分析能力,因此農業科研單位要及時地做好科學普及。事情發生之后盡快安排專家從科學的角度告訴公眾怎樣盡量避免流感病毒從禽到人的傳播,禽肉禽蛋只要經過簡單的烹飪就可以完全阻斷病毒的危害,大實蠅不是蛆蟲,毒香蕉也沒有毒,西瓜膨大劑是與西瓜本身就具有的一種生長調節劑一樣的物質,均對人體無害,從而避免公眾因不了解而產生一些不必要的猜測、誤解甚至恐慌。同時,還可以幫助重建市場信心、幫助產業恢復生產。
1.3做好諫言獻策,為救災減災提供科技支撐近年來,一些嚴重突發事件和極端天氣異常時有發生,如2008年年初南方冰凍雨雪災害、2010年春西南5省大旱、汶川和玉樹地震等。這些情況發生時,農業科技人員都能及時奔赴災區,了解研判災情,分析提出科技需求和對策建議,并立即篩選、整理、集成一批針對性強、實用度高、見效快的品種和技術;同時,印制相應技術手冊或“明白紙”,將技術盡快送到農牧民手中,為實施科學救災、減少損失、恢復重建提供及時有效的科技支撐。此外,結合研究撰寫有預警價值文章,如“警惕北方越冬作物凍害損失”“從極端天氣看農業減災的緊迫性”等,諫言獻策以降低突發事件導致的嚴重損失。
1.4做好典型宣傳,塑造科研人員心系“三農”的良好形象無論是在SARS、禽流感、口蹄疫肆虐,還是在汶川大地震余震不斷的時候;無論是在異常天氣嚴重影響人民生活和生存,還是在農產品質量危及國家信譽的時候,不管是否在節假日,農業科研單位都在第一時間派出專家組深入一線開展調研,了解實際情況,制訂指導農業生產的對策,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降低對人民生活的影響。對相關工作動態、科研人員的先進事跡應及時收集、整理、,讓公眾更多地了解、理解農業科研工作和科技工作者,營造出農業科研人員關注國家需求、關注民生、心系“三農”、服務“三農”、勇于奉獻的良好氛圍和形象。
2深入剖析農業科技應急傳播的薄弱環節
通過近年工作的實踐與摸索,農業科研單位在應急科技傳播方面經受了一些考驗,做出了一定成績,也積累了不少經驗,但輿情關注不足、應對能力不強等情況比較普遍,依然存在明顯不適應的方面。
2.1管理模式滯后絕大多數農業科研單位尚未建立科學高效的應急科技傳播管理模式,還在以常規的程序來應付。常規政務管理模式層級較多,且負責科技傳播和業務管理的部門分離,致使事件突發后科技傳播部門跟進滯后、介入不深,很難迅速形成有效的應急協調機制,造成信息難以整合、傳遞時效滯后,不能及時組織權威、引導公眾輿論,在應急處置中處于被動地位。
2.2思想認識缺位一方面,受“多做少說”甚至“只做不說”的思維影響,農業科技領域的干部職工多年來只顧埋頭苦干,形成了對外不宣傳、少宣傳的狀態。另一方面,缺乏對現代傳播規律的認識,特別是利用網絡媒體、新媒體即時、互動的特點和優勢做好應急信息的意識不強、辦法不多,習慣于以被動的方式對待傳媒。
2.3隊伍配備不足當前,從事科技傳播的人員基本為兼職,多是在完成本職工作還有余力的情況下“順便”開展一些科技傳播。因此,不僅人員的數量明顯不足,而且專業素養、能力水平都有很大欠缺,更無法滿足應急科技傳播的要求。
3亟需建立農業科技應急傳播的快速反應機制
為適應現代農業科技發展和涉農突發事件妥善處置的需要,必須制訂應急傳播預案,盡快建立一個統一指揮、反應迅速、信息暢通、準確、運轉高效、保障有力的農業科技應急傳播機制。做到對上有信息、對外有報道、對內有聲音,確保各項工作跟得上、貼得近、打得贏。
3.1實行歸口管理制度突發事件發生急,要求處置應對急,特別要明確歸口部門和工作程序,按照“統一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的基本原則,及時了解掌握情況,分析研判輿情,制定工作方案,不能亂中出錯。
3.2嚴明科技傳播要求應急科技傳播的稿件要按照全面、客觀、準確、及時、通俗的要求,按統一口徑統一,嚴禁以下屬單位或個人的名義自行。
3.3高效協調媒體工作有關事件發生后,應及時組織和協調媒體采訪、拍攝,并對采訪報道給予支持和服務,保障電話傳真、網絡傳輸等的暢通。主動聯絡有關專家,協助做好文字、圖片、音像資料的收集、準備等。保持同主流媒體記者的良好溝通,強化對輿情的正面引導。
本研究數據來源于對江蘇省種植業、養殖業農戶的問卷調查。問卷刊載于《江蘇農業科技報》,通過該報征訂系統隨機寄送至江蘇省農戶,采取有獎填制問卷的方式回收。共回收問卷359份,獲得有效問卷315份,有效問卷率為88%。其中,蘇北地區(徐州市、淮安市、鹽城市、連云港市、宿遷市)的農戶樣本量共211個,占總樣本的67%;蘇中地區(南通市、揚州市、泰州市)的農戶樣本量共80個,占樣本總數的25%;還有少量樣本來自蘇南地區。這與蘇中地區、蘇北地區作為江蘇省農業主產區的區位特點相吻合;而蘇南地區由于產業結構特點,對農業科技需求的強度相對較低。在人口統計學特征上,樣本農戶的性別分布以男性為主,有289人,占樣本總數的92%;在年齡分布上以中老年勞動力為主,其中46~55歲、56~65歲、65歲以上的樣本分別為112、100、37個,分別占樣本總量的36%、32%、12%,合計占樣本總量的79%,驗證了農業從業人口老齡化的基本判斷;在文化程度分布上,受訪農戶的文化程度普遍在初中及以上水平,這與其他調查結果有較大不同,原因可能是選擇征訂報刊以獲取相關信息的農戶往往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在職業分布上,普通農戶、農技人員、種養大戶、職業農民、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分別占樣本總數的52%、22%、10%、8%、8%、7%,這表明現代農業的發展和適度規模經營已催生出一批以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等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以職業農民、農技人員等為代表的農業服務群體。在家庭經營與收入特征上,樣本農戶家庭平均耕地經營規模達1.87hm2;經營用地來源中,家庭承包、租地、轉包、代他人耕種、土地入股等樣本的比例分別為55%、34%、3%、7%、1%,可見以租地為代表的土地流轉形式在較大程度上提高了農業規?;潭?在經營主業中,以糧油種植、蔬菜種植、畜禽養殖、農技服務、農業社會化服務為主,占樣本總數的95%以上;在生產方式上,以露天種植、傳統養殖和工廠化相結合等為主,而日光溫室、大棚種植、發酵床養殖等方式的樣本數量較少,原因可能是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成本高、資大、技術要求高,普通農戶的承受能力有限;在收入分布上,樣本農戶年均總收入的中位數為6.25萬元,其中種植業和養殖業收入的中位數為3.02萬元,非農務工收入的中位數為3.23萬元,可見外出務工收入已成為農戶家庭第一收入來源。
2農戶采用農業技術的現狀
2.1農業技術與信息獲取渠道
調查顯示,農戶種子、種苗的購買渠道以農貿門市、農技站為主,分別占樣本總量的57%、31%;在傳統自留種基礎上,通過科研單位和科技人員示范獲得品種也成為農戶種子種苗購買的重要渠道,占樣本總量的17%。在種植、養殖技術方面,農技部門建議、農業科研單位人員指導和農資商指導等外部渠道已成為獲取種植、養殖技術的重要來源,分別占樣本總數的40%、26%、24%。
2.2種植業品種使用情況
對種植業品種使用情況的統計顯示,樣本農戶水稻種植品種以連粳系列、武運梗系列、淮稻系列、南粳系列、兩優系列為主,小麥種植品種以揚麥系列、淮麥系列、寧麥系列、鄭麥系列、煙農系列為主,玉米種植品種以蘇玉系列為主。這些品種都是近年來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過程創造、中試熟化的優良品種,具有高產、穩產、優質等綜合性能。
2.3農業新技術的采用情況
調查顯示,60%的農戶在近2年中經常更新種植或養殖品種,49%的農戶經常嘗試新穎和高效的生產技術,15%的農戶經常更新動植物病蟲害防控技術,12%的農戶經常使用新的種植和養殖裝備、設備,有10%的農戶較少采用新科技。
2.4農業機械化采用情況
調查顯示,所有被調查農戶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均采用了農業機械服務。其中,對勞動力數量和質量要求較高的耕地、收割、播種、植保、秸稈處理等環節農戶采用機械化服務的比例較高,分別占總樣本數的82%、68%、37%、19%、11%。
3農戶對農業技術的需求情況
3.1對農業技術的需求程度
調查顯示,79%的農戶表示非常需要現代農業新技術,21%的農戶表示比較需要現代農業新技術。由此可見,農戶對現代農業新技術的需求十分迫切。
3.2農業生產經營面臨的農業技術問題
調查發現,樣本農戶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面臨的技術問題主要集中在病蟲害較重、作物連作障礙、缺乏新品種、品種抗逆性較差、用工量過大等5方面,分別占樣本總量的52%、36%、35%、24%、22%。
3.3農戶的科技需求結構
總體來看,樣本農戶對現代農業技術需求的優先順序依次是新品種、新型種養技術、新型農機具、新型無公害農業投入品、新型設施裝備、加工保鮮與儲運技術,有這些需求的農戶別占樣本量的80%、77%、52%、35%、30%、21%。
3.4農戶采用新品種、新技術的心理顧慮
農戶對采用新品種、新技術的心理顧慮程度從高到低依次是“新品種、新技術不成熟”“不適應當地生產條件”“投資風險過大”“掌握難度高”,選擇相關選項的農戶占樣本總數的比例分別為60%、48%、47%、36%。3.5農業科技推廣方式調查發現,樣本農戶對現代農業新技術推廣方式的選擇情況從高到低依次是“技術人員現場指導”“發放技術資料”“專家講座”“實地參觀”“示范戶傳授”,分別占樣本總數的72%、42%、39%、37%、26%。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從樣本農戶的個人特征和家庭經營特征可以看出,農村空心化、農戶兼業化、勞動力老齡化已成為農村農業生產的新常態。從農戶的技術采用現狀來看,農戶的技術與信息獲取渠道較為正規,對農業科技具有較高的心理認同,樂于接受農業科研單位和專業人員的指導;在品種和技術的采用上比較理性,傾向于選擇高產、穩產、省工省時的品種和技術。同時,為減少農業技術使用的創新型風險,仍有部分農戶選擇依靠傳統經驗而非現代科技從事農業生產。從農業技術的需求意愿來看,農戶對農業技術的需求強度普遍較高。在需求內容上,農戶科技需求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但總體上與其從事的生產經營領域和遇到的農業技術問題相對應。其中,農戶對品種、技術的性狀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產、抗病、縮短生長周期上,對種養設備、農藥、獸藥的性狀需求主要集中在價格便宜、實用性強、見效快上,這說明農戶對農業技術的需求多樣但不多元,主要停留在解決實際問題、減少投資成本、快速獲得收益上,也體現了農戶技術需求的短期性、時效性。在需求結構上,農戶科技需求呈現出層次化的特征,主要集中在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等產前、產中環節,而對加工、保鮮、儲運等產后技術的需求相對較弱。此外,隨著農業環境管控的加強和社會環保意識的提升,農戶對秸稈綜合利用、畜禽糞便無公害處理等公益性較強的技術表現出一定訴求,體現出科技和政策環境的協同效應。在需求風險規避上,農戶主要規避不成熟、不適應、投資大、難度高的品種和技術,這與農民的經濟承受能力和知識背景相吻合。在需求對接方式上,農戶更傾向于免費、低成本、直觀、簡單易學的科技推廣方式。
4.2相關建議
的積極作用盡管鹽城市村級農技服務站還不健全,在設施、設備、人員、服務等方面還存在較多不足和問題,但是通過建立村級農技服務站,積極開展村級農技服務,有效地提高了服務覆蓋面,提升了服務效率,農民群眾對基層農技服務的滿意率也在提高。通過對全市27家運作比較良好的農技服務站的調查,村級農技服務站的積極作用有以下三個方面:開辟了農業科技進村入戶的直接通道,實現了推廣與生產的無縫對接。一直以來,我國最基層的公益性的農技推廣機構為鄉鎮級農技推廣機構,近年來,鹽城市進一步加強了對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的改革和建設,鄉鎮農技推廣服務工作得到有序穩定發展。但由于鄉鎮綜合改革,各地撤鄉并鎮力度較大,鄉鎮農技人員的服務半徑擴大,而服務設施、交通實施還不能及時、完全地適應實際需求,鎮村服務脫節,技術服務難以進村入戶的現象還普遍存在。
建立村級服務站有效地解決了鎮村服務脫節等問題,為解決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提供機構支撐。村級服務站的建成,提高了基層農技服務的針對性、高效性,同時也為各級各類農業科技推廣項目實施提供了基礎和條件。疏通了農技人員下基層的流通渠道,實現了技術人員與農民的直面溝通。鄉鎮級農技人員開展基層服務還存在服務精力難以集中、服務時間難以保證、服務專業不對口等客觀情況,而村級服務站農技人員來源于所在村村組干部、大學生村官、農業科技示范戶、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等農村一線人員,甚至大部分農技員可以說既是農技員又是農民。一定程度上,村級農技員的服務時間、精力、經驗都可以得到保證,可以隨時隨地為所在村農民提供生產技術咨詢,必要時聯系市、鎮農技人員,開展現場指導,切實解決生產技術難題。搭建了農技服務的最基層平臺,實現了公益性和經營的良性互動。鹽城市村級服務站近40%是依托運作好、信譽好的農村合作組織和農資經營網點掛牌建設,在開展技術指導服務的同時,還提供農產品訂單生產、購銷服務和農資供給。有效的公益性農技服務和優質經營相結合,為農民帶來了方便和效益,贏得了群眾信賴、樹立了品牌形象,實現公益性與經營的良性互動。
二、村級農業科技服務站
建設存在的問題服務站點規模較小,服務設施不健全。40%以上的村級服務站點的以家庭式農資門市和示范戶為主,經營規模較小,從業人員少。90%以上的村級服務站服務人員僅為1人,服務精力難以保障。村級服務站經營規模較小,雖有經營成本低、經營服務方式靈活等優勢,但同時也存在抗風險能力差、服務延伸面較小、缺乏長遠謀劃的弊端。村級服務站的硬件設施是支持其完成推廣服務的必要條件,而多數村級服務站點只擁有掛牌場所、服務柜臺、熱線電話等基本的辦公條件,電腦、打印機、媒體放映設備、專家系統等服務設施相對缺乏,影響了服務功能的發揮。從業人員素質較低,服務水平有待提高。村級172專兼職農技人員中,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僅為9人,占總人數的5.2%,中專及以上的學歷的29名,占總人數的16%,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村級農技員具有專業技術職稱的僅19名,占總人數的11.2%,職稱結構難以適應當前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需要,難以滿足農民的技術需求,影響了農技服務的質量。
根據對60名村級農技員的抽樣調查顯示,95%的村級農技員每年都有參加相關技術和知識培訓,但大部分是短期非學歷培訓,培訓內容主要集中在品種、技術的示范推廣,培訓時間、培訓內容的及時新穎性難以完全確保。管理手段尚不完善,監管力度有待加強。村級服務站的運行模式多種多樣,各有利弊,沒有統一有效的監管手段和制度。如依賴鄉鎮中心和村級集體承建的村級站,有利于人員調度和設備維護,但農技員積極性不高;依賴農民合作組織、農資營銷點承建的村級站,這種模式商業味較濃,站點往往過多重視盈利,對技術的關注較少;依賴農業科技大戶個人承建的村進展,不定因素較多,主管部門調控手段較少,直接管理和監管難度很大。專項資金缺口大,長久運行機制難以保障。目前我市村級規范化服務站建設大部分依托農業科技項目經費支持運行,沒有穩定的資金來源和保障。一是工作經費缺乏,影響了服務的有效開展,遇到關鍵農時季節和動物防疫重要時刻,統防統治難以保障。二是農技員的待遇難以落實,僅僅依靠經營收入讓村級農技員沒有認同感,農技服務可干可不干,服務積極性和主動性受到影響。
三、加強村級服務站建設的對策建議
加強資源整合,爭取多方重視。農業主管部門要積極爭取各級黨政領導和全社會對村級農業科技服務站建設的關心與支持,為建立村級服務站建設的長效機制爭取條件??烧洗寮壒╀N社系統、農經系統和村集體的有效資源,開展村級農技站的建設。建議統一從村部現有的辦公用房中,專門設立一間20-30平米的辦公室掛牌,同時還要從村組干部、專業農技人員中明確一名同志為兼職村級農技員,并在他們的工資報酬中有所體現,也可考慮農業科技示范大戶和農資營銷負責人,建立科學的獎懲機制,讓村級農技人員有歸屬感和責任感。加強資金投入,強化服務保障。為建立村級農業科技服務站建設的長效機制,在堅持以事養站的基礎上,要加強資金投入,一是用于必要辦公設備的配置,二是對村級農技員給予適當的補貼,充分調動村級農技員做好農技推廣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建議今后的幾年,各級財政參照扶持鄉鎮“五有”農業中心建設一樣,設立專門的項目,扶持村級農業科技服務站建設;同時對于經過選聘上崗的農技人員,設立專項基金,象村級防疫員一樣,通過縣、鄉農技推廣體系,每年給予一定服務補貼,調動他們積極性。
加強運行監管,規范農技服務。堅持“部門統籌,聯辦共建”的原則,以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農資經營部、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種養科技示范戶等為建設載體,以縣、鄉農技推廣機構為技術支撐,由各市、縣(市、區)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為主導統籌建設,與掛鉤農業科研教學推廣單位以及當地郵政、通訊、氣象、信貸、保險等部門聯辦共建,開展咨詢服務、舉辦農民培訓、組織農技活動、推動信息入戶、拓展增值業務。健全村級服務站考核制度,并和資金、項目扶持掛鉤,對各村所設的農資經營服務站點,逐步規范他們的服務行為,引導以服務生產為重心,以群眾滿意為宗旨,不搞“一掛到底”,對年度考核不合格站點進行撤牌、輪換。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