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2 18:52:52
序論:在您撰寫初三歷史教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物理;教學
物理是以觀察實驗為基礎,掌握基本規律以及應用于實踐生活的一門自然科學。物理在初中階段是一門很重要的學科,在幾年的物理教學中.我不斷探索,研究、歸納、總結,對于初三的物理教學略有心得,下面我就如何更好地完成初三物理教學任氖談談我的幾點體會。
1.注重課堂教學.強調基礎學習
課堂教學是向學生傳播知識的主要途徑,只有在課堂教學中打好堅實的基礎,才能引導學生自主地進行更深層的學習,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做好如下幾步:
1.1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物理教學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傳授知識時,應采取多種形式、巧妙地提出各種問題。如在講授“摩擦力的方向”時我設置了這樣的問題:人走路時.摩擦力的方向如何?這些問題和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為他們天天在走路,而這個問題的提出無疑激發了他們的興趣,啟發他們去探究。
同樣,通過演示實驗,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如在講授“摩擦力與什么因素有關時,我自制了一根1米長的鐵棒,一端用細繩緊密纏繞,另一端很光滑,讓一男生與一女生相互“拔河比賽”結果可想而知,出乎很多學生的意料.從而激發學生探究”原因”,創設了積極而良好的課堂氛圍。
1.2提供感性認識,掌握最基本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
教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并使學生認識能力在形式概念、掌握規律過程中得到充分發展是物理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在此方面我采用了:運用實驗展示有關的物理現象和過程,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以及已掌握的物理知識相結合的方法,實實在在地讓學生自己真正地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如在講授”慣性”時,首先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些小實驗“打棋子”、“錘頭松動時,撞硬物后變緊”等。其次,引導學生分析、綜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規律,從而解決學生對“慣性“概念理解的問題,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牢固地掌握它。
1.3培養學生充分運用知識去解決一些實驗問題的能力。
學習物理知識的目的在于運用,我在課堂上注重組織學生運用知識的練習。如在講授”重力勢能“和”動能”概念運用時,提出問題:甲球質量大于乙球質量,甲球靜止在水平面上,而乙球在水平面上滾動,則這兩個球的動能哪個大?重力勢能又是哪個大?提出這樣的問題,能幫助和引導學生在練習的基礎上逐步總結出在解決問題時的一些帶有規律性的思路和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我格外注重了這幾年重要環節的運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初三物理教學中對尖子生的培養尤為重要,培養出好的尖子生會起到帶動一片的作用
新版物理課本,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所減小,對于成績優秀的學生往往有“吃不飽”的感覺。如何培養這些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學有所長,成為尖子生,得到更好地發展呢?
2.1課堂注重拔高,對于那些尖子生,提出一些”稍高”的問題例如:講到”浮力沉浮條件”時,我用一個玻璃球放入水中沉底。放一個乒乓球,則上浮至漂浮,而特制一個空心鋁球讓其懸?。藭r我適時地問尖子生:空心鋁球受到哪幾個力?從密度角度分析,鋁球密度大于水為什么會這樣?從中可以得到什么結論?利用這些題先吸引住他們,激活他們的思維.對此類問題做更深層次地理解,通過對這些“額外”知識的探究,使學生明白“物體的沉浮條件”的真正意義所在,讓他們真正做到“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
2.2靈活安排課外活動,體會物理更深層次的意義。
我充分利用課外活動,讓學生物理水平由直覺興趣向因果興趣發展.如在課外活動中,我領導學生進行“自制潛水艇”、“自制彈簧測力計”、“自制杠桿”、“自制簡易密度計”、”簡易家電維修”等活動.這些活動拓寬了學生對知識掌握的廣度.加深了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深度,為學生更深入地學習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
2.3在尖子生的培養過程中,教師還要注重輔導及時.持之以恒.
對學生要求嚴格,培養他們多聯系實際.多提出問題,重視學生自我總結和自我調整,此外對尖子生的培養還需要其他老師的配合,學生的努力只有師生向著共同的目標奮斗,才能培養出尖子生,并讓他們帶動其他的學生,收到帶動一片的良好效果。
3.初三物理教學中,還要深挖物理命題標準,擺正教學中的方向,引導學生正確地思維.以適應多變的中考試題
現在的中考試題難易程度在逐步降低,但具有較高的靈活程度,這使我在研究中考命題上格外注意以下幾點:
3.1綜合分析謀標中的要求,領會課標精神。
所謂“主導—主體—主線”三維教學模式是指在課堂教學中,要突出教師的主導地位,對新知識、授課內容、思維方式等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同時教學內容設計及授課模式都是緊緊貼合學生實際,圍繞學生的自身認知水平所展開。最后在學生的自身認知水平之上,教師要合理跟隨學生的思維主線,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思考空間。這種“主導—主體—主線”三維教學模式不僅充分響應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還充分給予了學生自主思考的空間。
二、“主導—主體—主線”三維初中地理教學模式分析
1.體現初中地理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教學內容設計及考核標準一定要遵循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學生的自身認知水平展開教學內容。將學生分為各個小組,讓學生討論、相互分享生活中能量的傳遞,生態鏈的循環,各個家庭空調裝置的方向及位置等。并互相分享自我見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探究精神,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2.突出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的主導地位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給予適當引導,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充分體現教學中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師可以利用教學輔助設施,如FLASH、多媒體、影視片段等,將抽象的教學知識轉化為具體的動畫效果,讓學生從根本上發現及認識地球面貌的形成過程。并在學生逐漸建立的認知能力上,及時提問,深化知識結構,反饋教學效果。從而逐漸優化教學模式。
3.遵循學生自身認知水平的主線地位
在習題講解過程中,對于學生已經建立的認知水平,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鼓勵他們進行自主的學習探索,并圍繞他們的思維主線進行輔助指導。教師可以在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之上將學生進行分組負責此題目中的某一個問題,并進行討論解決,充分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空間。那么,學生在已有的認知水平之上必然會投入討論,探索出不同的解題方法。那么教師就要遵循他們的思維主線進行輔的指導,并尊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這樣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三、總結
關鍵詞: 動態問題 三重生態 理論引用 嘗試教學 初中數學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發展,培養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良好思維品質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將“三重生態”理論中得到的啟發運用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探析初中數學動態問題的教學策略,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一、“三重生態”理論的闡釋及對教學的啟發
在“三重生態”理論闡釋中,其主要包含三個動態因素,即自然生態、類生態及內生態。所謂自然生態就是維持每個人生存的物質資料,是人們最基本的需求;所謂類生態就是人們生活和發展的社會環境,內生態則指的是每個人內心得以棲息的居所。專家認為:每一個不同的生命體都處于三重生態的相互作用中。綜合來看,自然生態和類生態最終反映內生態,并通過內生態表現出來。其實,課堂教學也在三重生態關系的作用下呈現不同面貌,取得的教學效果也是各異的。
“三重生態”理論應用于幾何數學則表現為用運動的觀點看圖形的變化,具體特征為探索點、線段、面或幾何圖形運動中的規律,這些元素在變化過程中相互轉化,最終實現有機統一,科學闡釋數學問題由“變”到“不變”、由特殊到一般及變繁為簡的辯證法思想。這種理論涉及數學領域的概率論、幾何等眾多知識,并蘊含數形結合、函數方程、有效轉化等極其重要的數學思想,因而此類問題更具綜合性和開放性。由于此類包含動態思想的問題符合新課改的課程要求,因此數學問題中設置動態問題是數學考試中考查學生數學思維的重點。素質教育崇尚學生自主性的發揮,上述提到的初中數學中的動態問題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出較高要求。本文將以“三重生態”理論為基礎,多角度闡釋解決上述問題的科學方法,進而研究這類問題的有效教學策略,有利于教師更好地找準教學方向,也有利于培養學生較高的解題素養。
二、利用“三重生態”理論嘗試解決初中數學動態問題的教學策略
從長期課堂教學實際情況來看,學生對解決動態性數學問題沒有比較成熟的思路,考試中這類題目的得分情況不是很樂觀。究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此類題目本身難度系數較高,二是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三重生態”理論沒有得到恰到好處地應用,在師生中沒有產生良好的化學反應。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
1.自然生態元素作用不明顯。
數學動態性問題重在描述題目中涉及的基本元素的變化和運動過程,為了讓學生能直觀清晰地理解各項元素的變化規律,我們需要在學生腦海中創設具體的情境。
2.類生態元素作用不明顯。
在解決動態數學問題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通常會陷入一種固定的、單一的模式,即對學生的思想培養缺乏一定的關注,從而導致學生形成思維惰性,習慣按照同一種思維方式思考問題。長此以往,如果學生接觸的題型種類有限,這種思維定勢將更明顯,當遇到新題型時,思維轉換速度和敏感度都將急劇下降。尤其對于一些需用新方法解決的“舊問題“,學生通常會根據以往習慣和模式解決問題,以至于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并且懶于深究問題背后的原理。類生態元素未發揮良好作用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即學生并未用心體會點的運動和變化規律,也沒有認真分析動態數學問題的實質,從而只能按照既有經驗思考和解決問題。
3.內生態因素作用不明顯。
內生態因素主要表現為學生覺得所學內容很有難度,且沒有實際意義。因為學生所做的習題往往是一大堆字母、圖形、數字的組合,很難讓學生產生興趣,所以教師應在設置題目時,選擇趣味性敘述方式,并盡量讓學生在解題中體會成就感,讓其意識到所學內容是很有意義的。
三、如何解決上述問題
1.深入理解動態型問題,發揮自然生態元素的作用。
盡管動態型問題復雜多變,但有其自身規律,總結來看,主要有以下兩大規律。
(1)無變量條件:無變量元素的問題基本都是較簡單的幾何問題,運動變化形式基本圍繞點、線、面展開,主要考察運動中的規律性。例如,在解決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相似三角形,或平行四邊形、等腰梯形等問題時,在無變量的前提下,解題方法都相對簡單和固定,主要采用相似或全等等規律。
(2)有變量條件:如下圖:P在等邊三角形ABC的AC邊上運動,AC=6,P從點A向點C運動,Q是CB延長線上的一點,以同樣速度由B向CB方向運動,過P作PEAB于E,連接PQ交AB于D。當∠BQD=30°時,求AP的長。
此題主要運用到直角三角形的知識點,根據題目已有條件,易判斷出∠QPC是直角。根據直角三角形的性質,當∠BQD=30°時,QC=2PC,設AP=x,則可以得出方程:6+x=2(6-x),解方程即可??梢钥闯鲆胱兞吭睾?,題目變成綜合型。綜合型問題通常包含函數、幾何等多個知識點,因而難度系數較前者大,考生在解決此類問題時應具備綜合型思維。
深入解讀題干要求,合理分析圖形,應成為學生解決動態數學問題的必要步驟,這是對“三重生態”中自然生態元素的科學注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思考和分析題目要求,并從中探索出一般的規律性東西。學生需要重點理解的因素有:圖形中運動的元素、運動的特殊點,進而將其轉化為一個點的特殊運動過程。
2.引導學生體會解題思路和數學思想,發揮類生態作用。
在具體指導學生時,要確保學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避免“背答案”。只有學生真正掌握解題思路和數學思想,才能徹底掌握這一題型。
如初中數學動態型問題的解決需要學生提高內在修養及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主要表現為“數形結合”和“分類討論“兩方面的能力。根據這一特點,教師可多尋找一些需要運用到這些能力的題目,開展針對性訓練。
如下圖,在正方形ABCD中,AB長度為6厘米,M點從A點出發以單位速度沿直線向B點運動,與此同時,點N也從A點開始運動,運動路線為AD―DC―CB,速度為6cm/s。設AMN的面積為y(cm■),運動時間為x(秒),則y與x的函數關系式是(?搖?搖?搖?搖)
許多學生見到這種問題就覺得無從下手,其實運用“數形結合”和“分類討論”兩種方法是很容易解決這一問題的,由題目易知,從N點正好能走完折線AD―DC―CB,根據分類討論思想,可將AMN的面積計算情況分為,在AD、DC、CB三條線上的三種情況,并根據數形結合的思想,寫出每種情況下AMN的面積計算公式,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3.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發揮內生態元素作用。
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將學生帶入情境,使他們感受到動態問題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能夠解決具體問題的。
如這道題我用兩個小蟲子代替P、Q點,這道題立馬變得有意思:兩個小蟲子小P和小Q同時發現了A點的實物,此時,他們與食物的位置呈三角形ABC,小P離食物的距離是20cm,小Q離食物的距離是12cm,已知小P的速度是3cm,小Q的速度是2cm,請問兩個小蟲子立即沿最短路徑奔向食物,問:小P和小Q何時與食物成等腰三角形。
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方面使得整個題目令學生眼前一亮,解題過程變得趣味化,能夠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使得學生意識到所學的內容是能夠解決具體問題的,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綜上所述,課堂教學活動應將激發學生的內心感受作為重要考量,而不是單純地說教?!叭厣鷳B”理論中內生態元素是其他兩種元素的落腳點和歸宿點,意味著任何形式的教學活動最后都是以服務學生、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為出發點的。長期的教學實踐使我深深明白教師擔負的職責是多么重大,使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并獲得前所未有的獨特體驗是多么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關鍵詞】創造性;學習方法;個性
“迎接未來科學技術的挑戰,最重要的是支持創新、勇于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萍紕撔乱言絹碓匠蔀楫斀裆鐣a力的解放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標志?!庇纱丝梢姡瑒撔陆逃撬刭|教育的核心內容,素質教育的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成為他們的“第二天性”。語文學科有著廣闊的想象空間,是一門創造性極強的學科,中學語文教師要尤為注意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那么,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要著重培養學生哪些能力呢?概括起來說,是一下三種能力。
1.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1)激發想象力,放飛創新翅膀。
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著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創造離不開想象,創新必須以想象為基礎。只有豐富學生的想象,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得到較好的發展。心理學上把依照語言的描述或根據圖樣、模型、符號等的描繪在人腦中產生新形象的心理過程稱之為再造想象。在作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靈活運用再造想象。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這一方法,可把學生帶到野外,在觀察的基礎上鼓起聯想的雙翼,讓學生大膽想象。只有引導學生在觀察過程中進行合理想象,寫出的文章才會形象生動,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2)創設良好的、協調一致的學習氣氛。
課堂教學不僅是師生之間知識信息的傳遞,更是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明朗、樂觀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滿生機的激流;而郁郁寡歡、萬馬齊喑的苦悶心情,則抑制人的思維。因而,教師要充分利用情感的力量,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創設一個自由馳騁、寬松自如的氛圍,讓學生在此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3)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尋根究底。
獨創性是創造活動的最本質特征之一。為發展青少年學生的創造力,必須注意培養他們的獨創精神,鼓勵他們大膽地質疑問難,尋根究底。
“疑”是探求知識的起點,也是激發學生的支點。南宋理學家朱熹曾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作為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注意從“疑”入手,巧設懸念,啟發學生思維,換句話說,就是要善于引導學生生疑、質疑、解疑。
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把握學習的重點、難點,不要糾纏在一些無價值的問題上。教師應指導學生在整體把握文章的基礎上,深入到篇章之中,引導學生產生疑問,并且創設學生生疑的種種條件,啟發他們積極思維。
其次,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在不易產生疑問處質疑。有些課文或課文中有些詞語,學生讀時一晃而過,不覺得有問題,而這些地方又往往是理解課文的關鍵所在或容易產生差錯之處,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故意設疑,讓學生于無意處發現蘊藏的“真金”,達到一通百通的效果。
再次,教師還要在有疑處加以強化,激發學生認真質疑。教師要在學生有疑點的地方,想方設法激發學生質疑,然后因勢利導地分析問題,從而達到增長知識、發展智力的目的。
(4)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創造性思維是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的有機結合。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基礎,而創造性思維又離不開聚合思維,所以,在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中必須抓好這兩種思維方式的培養,尤其是要抓好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
發散思維的培養,主要是教會學生去多角度思考問題,以求得多種設想、方案和結論。能否多角度思考,變思維的單向性為多向性,關鍵是看能否打破思維定式,靈活地思考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發展求異思維,書寫自己的獨特感受。
當然,只主張發散而丟棄聚合,是不能提高創造水平的。人的思維發散到一定程度,就要收斂一下,進行比較,尋找較好的解決方案,然后在新的基礎上再進行發散,進而在更高的層次上再收斂。培養學生的聚合思維就是要讓他們能夠對發散思維所得到的多種結果進行比較,從中選擇出一個正確的答案。
2. 掌握恰當的學習方法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學科門類日益增多,知識周期縮短,那種“一日所學,終身受用”的時代早已過去。當今和未來需要的是具有獨立的學習和工作能力、科學的預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人才。這當中自學能力是前提、是基礎。因此,學習方法的指導與學習能力的培養,便成了培養創造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教給學生方法。如指導學生自學葉圣陶的小說《夜》,可以設計以下自讀提綱:(1)小說的主人公是誰?有那些主要活動?(引出明線)(2)和主人公有關的還有哪些人物,這些人物各有什么活動?(引出暗線、中間人物及其作用)(3)主人公在得到死訊前后心理有何變化?請具體說明。(分析人物的心理特點、性格及描寫人物的方法)(4)人物、情節、環境是為主題服務的,本文的人物、情節、環境揭示了什么樣的主題?(學習分析小說主題的方法) 在學生討論、回答的基礎上,引導他們歸納出如下兩種分析主題的方法:(a)人物、情節、環境是分析小說主題的前提;(b)寫作背景、寫作意圖與人物、情節、環境結合起來是準確把握主題的必要條件,然后要求學生分析《夜》的主題。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他們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又掌握了依據課文材料評析人物形象、把握主題的方法,可以說是一舉而多得。
3. 使學生具有創造性的個性
青少年學生創造性的高低不僅跟一個人的知識、智力有關,而且和人的個性品質與特點也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獨立、勇敢、勤奮、有恒、謙虛、細致、好探究等均有利于創造性的發展,值得我們去培養。而怠惰、怯懦、自卑、驕傲、粗心、守成規等不良性格則不利于創造力的發展,要注意及時消除和矯正。
關鍵詞:圖式閱讀理論;閱讀策略;問題設計;閱讀三階段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5-0090
一、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現狀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很多教師都按照三階段閱讀教學:讀前“有趣熱身”,讀中“提問和應答”和讀后“熱烈討論”設計閱讀教學。但是,在這樣的閱讀課堂上,我們經??吹剑航處熖幚黹喿x文本比較粗糙,問題設計僅限于一些事實細節信息的查找,停留在淺層信息理解上。問題設計隨意性和盲目性比較大,學生閱讀理解只是“蜻蜓點水”。 教師花大部分時間在閱讀文本的語言點分析和講解上。閱讀文本在教師眼里,往往只是充斥著單詞、短語和句型等語言點的書面工具。教師缺乏對閱讀文本的充分解讀,忽視閱讀文本包涵語篇結構、閱讀深層理解、文化情感、文體特點和寫作技能等解讀。英語教師如果停留在這樣的閱讀教學中,那么就不適應時展了。
近幾年來的中考試題加大了對文章閱讀的檢測力度,進一步從速度、語篇、能力等方面對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體現了新教材、新大綱著重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新要求,加大了對考生理解、概括、推理、判斷能力的考查。從宏觀上看,這是時代的發展對教學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要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語言知識、獲取文章提供的信息、領悟文章的內涵,更重要的是要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掌握良好的閱讀方法和技能,學會學習,成為有獨立閱讀能力的人,為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圖式閱讀理論
語篇閱讀理解的圖式理論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最具影響力的語篇閱讀理解理論。圖式理論(The Schema Theory)被成功地運用到外語閱讀教學中,產生了一種新的解釋閱讀過程的理論。所謂“圖式”是指每個人過去獲得的知識在頭腦中儲存的方式,是大腦對過去經驗的反映或積極組織,是被學習者儲存在記憶中信息對新信息起作用的過程及怎樣把這些新信息融進學習者知識庫中的過程。根據這一理論,閱讀理解首先是輸入一定的信息,然后在記憶中尋找能夠說明這些信息的圖式,當作以說明這些信息的圖式被找到以后,就可以說明產生了理解。圖式閱讀理論將閱讀過程解釋為讀者在語篇的各個層次上和各個層次之間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兩種信息處理方式相互作用的過程,是讀者的已有知識和語篇各個層次的信息相互作用的過程。在理解過程中,加工的層次是循環遞進的,隨著閱讀行為的不斷進行,更高層次的圖式被激活,理解的循環就走向更高的層次,產生對句子的理解以及對語篇的理解。
Clarke and Silberstein 所指出,“讀者控制的信息要超出字面所提供的。讀者之所以理解讀物是他們能把讀物透過其文字,與記憶中已存的相應概念聯系。閱讀的技巧在于語言知識與圖式知識有效地相互作用?!蓖瑯?,文章的體裁是多種多樣的,如故事、寓言、說明文、議論文等,故事都有開頭、結尾,中間有各種情節;情節又有開始、發展、結局等。議論文有論點、論據、論證。讀者對某種文章結構越熟悉,閱讀時就越能把握思路、層次,對文章的特定框架和各段落的組織排列,及文章的邏輯關系等就越清楚,因此讀起來就得心應手,閱讀速度也隨之提高。因此,教師在設計閱讀理解問題時,要注意讀前調動和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讀中要注意設計問題的層次性和梯度,讓語篇閱讀理解不斷循環,產生更高層次的理解。理解文章的深層意義和作者的意圖還必須引導學生學習從宏觀的角度分析語篇結構,通過設計參閱型問題,引導學生對整個語篇的層次結構、邏輯關系、主題思想和作者的立場觀點全面領會,進一步進行評論和欣賞。
三、初中英語閱讀問題設計的三個類型與閱讀策略
1.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問題設計的三個類型
初中閱讀教學中教師提問可以分為三個類型:展示型問題、參閱型問題和評估型問題(梁美珍,2011)。展示型問題一般用于文本閱讀的初始階段,提問的內容涉及文本的詞句、細節理解或篇章結構,學生憑借表層理解、短時記憶或快速查找文本便能回答。參閱型問題是在學生理解并獲得文本的事實信息后,進一步理解挖掘文本信息而設計的問題,學生作答時參閱文本內容,同時調動已有的閱讀圖式,結合自身的認知和經驗,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比較、推理和總結后得出結論。評估型問題一般用于文本處理的最后階段,教師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評價、拓展和運用。這三類問題設計有梯度,層次鮮明,圍繞閱讀文本,即抓住了雙基教學,有兼顧了學生探究意識的培養,有利于學生閱讀思維能力的培養。
2.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運用的主要閱讀策略
閱讀策略是指閱讀者在閱讀活動中進行有效閱讀和解決問題而采取的方式、技巧或行為。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常用的閱讀策略有:略讀(Skimming),讀(Scanning),根據上下文猜測詞義(Using context),使用背景知識預測(Predicting with the background),辨別文章結構(Analyz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查閱字典(Using the dictionaries),使用關鍵詞(Finding the key words),尋找主題句(Finding the topic sentence),類推(Deducing),比較(Comparing),推理(Consequence),概述(Summarizing)等。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三階段中應指導學生運用閱讀策略理解文章。閱讀前階段主要是通過使用背景知識預測和辨別文章結構,預測標題等閱讀策略,預測文章大意和文章結構,激活背景知識的圖式,為下一步的讀中活動做準備。閱讀中階段主要是為了驗證讀前預測,獲取更多的文章信息,更深層理解文章、作者意圖和句子結構等,因此主要使用的閱讀策略是略讀,驗證讀前預測,通過讀,找事實,獲取表層信息,并使用關鍵詞,上下文猜測詞義,比較,推理等策略。閱讀后階段主要是評價文章,拓展與運用,因此主要運用的策略是推理和概述等策略。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根據閱讀文本的需要適當引導學生正確運用閱讀策略,解決閱讀中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同時教師在設計三個類型的閱讀問題時,注意結合閱讀策略而設計問題,讓學生根據解決閱讀問題的需要正確使用閱讀策略,培養學生運用閱讀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借助策略理解文章、獲取信息的能力。
四、初中閱讀教學三階段中運用閱讀策略進行文本信息處理和問題設計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分三個階段進行閱讀理解教學。教師在每個階段中設計閱讀任務,使設計的任務與任務之間相關聯,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學生運用閱讀策略從標題、圖片的預測到驗證預測結果,由獲取事實信息表層理解文本到通過事實信息分析、推理得出結論達到深層理解文本,最后通過評價欣賞文本,了解作者意圖,拓展閱讀文本輸出閱讀信息。學生在完成各階段的閱讀任務中,不斷激活背景圖式,閱讀理解不斷循環上升,最終達到深層理解文本信息。筆者分別在三個閱讀階段中引用閱讀教學課例片段進行探討處理閱讀文本信息的問題設計。
1. 閱讀前活動階段
閱讀前活動可以稱作導入。其目的是降低閱讀活動中的難度,讓學生做好閱讀準備并熟悉閱讀任務。本階段主要是通過創設情景、學生預測和討論、頭腦風暴等方式激活學生原有背景知識,調動學生閱讀興趣和閱讀圖式。一般是對文本標題、圖片等預測和探究或補充閱讀的背景知識。
2. 閱讀中活動階段
本階段的目的是驗證前一段的預測,獲取詳細而確切的信息,了解和熟悉課文中生疏的詞、短語、結構等語言現象。教師就閱讀文本進行表層提問即展示型問題,學生通過快速查找等方式掌握文本大意或段落大意,構建較詳細的語義圖象,梳理全文的信息脈絡和語言,基本理解文本內容。并設計參閱型問題,對文本進行深層加工,讓學生帶著任務進行挖掘探究性閱讀,讓學生理解和推測作者意圖。這一階段的閱讀任務和問題設計不易過多,過散,必須有梯度,嚴謹和邏輯性。一般設計三個閱讀任務:Task1,Task2和Task3,每個任務之間必須有梯度和邏輯性。
(1)Task1通常設計文章體裁提問,段落大意與段落匹配、文章大意概括或簡單了解故事情節等問題,讓學生運用略讀策略,快速閱讀,掌握文章大意,對文本有大概的理解,并對讀前預測進行驗證。
【閱讀課例片段1】上海牛津(廣州版)八年級上冊Unit4 reading A The night of the horse 《木馬計》這是一個著名的歷史故事,但學生并不熟悉這個歷史背景,因此在讀前通過圖片介紹這場戰爭的歷史背景,但沒有告知故事經過和結局。
While-reading :
Task1 Fast-reading and answer:(read the beginning and ending of the story)(自主閱讀)(2分鐘)
1. How long did the war last for?
2. In the end, who won the war?
3. The winner succeeded not by ,but with .
【說明】這三個問題的設計主要讓學生運用略讀策略,對故事內容大概了解,知道誰打敗了誰,歷時有多長時間,通過什么打敗的,為第二個任務做鋪墊。
(2)Task2通常設計展示型問題為主,讓學生運用讀,找關鍵詞,根據上下文猜測詞義等策略,獲取文本事實信息,為深層理解文本,完成第三個任務做準備。
【閱讀課例片段】上海牛津(廣州版)八年級上冊Unit4 reading A The night of the horse
Task 2: read carefully and try to find out the details)(自主閱讀,再小組討論)(5分鐘)
1. “Captain, they’ve gone,” “they” refers to ________.
A. the guards B. the Greeks
C. the soldiers D. the captains
2. Where did they leave the wooden horse?
A. Outside the city of Troy
B. By the river
C. In the city of Troy
D. On the wall of Troy.
3.Why is the wooden horse on wheels?
A. Because it is easy for the Greeks to take home with them.
B. Because it is easy for the soldiers of Troy to pull into the city.
C. Because the Greeks want to seize the captain inside the horse.
4. Who did the Greeks seize ?
A. The captain. B. The soldiers of Troy.
C. The Greek army. D. The captain and other prisoners.
5. Which is in the right order according to the story?
①The Greek soldiers opened the main gate.
②The soldiers dragged the wooden horse into the city.
③The Greeks left the city of Troy.
④The Greek army captured the city of Troy.
⑤The Trojans celebrated and went to sleep.
A. ③①②④⑤ B. ③②①⑤④
C. ②③⑤①④ D. ③②⑤①④
【說明】這五個問題中第1,2,4,5題為展示型問題,訓練學生運用讀和根據上下文猜詞義等策略尋找答案,從而理解故事細節。問題3是參閱型問題,學生通過運用推理策略,深層理解文本,才能做出正確選擇,同時為第三個閱讀任務做鋪墊。
(3)Task3通常設計參閱型問題,在學生理解文本事實信息后,進一步理解挖掘文本信息,學生作答時參閱文本內容,同時調動已有的閱讀圖式,結合自身的認知和經驗,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比較、推理和總結后得出結論。(教學案例略)
3. 閱讀后活動階段
這個階段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評價,拓展和運用。此階段主要任務是檢查學生對課文中語言形式的掌握和運用,要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機會,使他們把所讀到的東西與他們所掌握的東西聯系起來,在此基礎上進行語言的輸出。教師可以設計評估型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對作者的觀點,謀篇布局等文本內容進行分析、質疑和評價,培養閱讀的思維能力。這一階段是閱讀理解的核心部分。
五、結束語
本人在擔任班主任期間積極營造寬容、理解、和諧的班級氛圍,努力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與學生一起共同學習,激發學生的創造渴望。在班級文化建設方面獨樹一幟的提出了“和而不同”的理念,既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特長,為學生特長的發揮積極創設條件,同時又把全班凝聚成一個團結上進的集體,班級學生具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和奉獻精神。因此所帶的班級在各項大型活動中表現出色而受到表彰,班級成績也處于年級前列。
二、教學科研追求創新
本人積極關注新課改,刻苦學習新理念,努力探索新教法,把提高教學效率當作首要的任務。在平時的教學中做到把教育心理學與歷史教育兩者結合起來,注重研究教學規律,大膽改革歷史課的教學模式,實現授課、實踐報告和活動等雙向交流方式的多樣化。同時運用現代化手段,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所任班級的歷史成績優秀,特別是所任初三班級的歷史會考合格率都接近100%。
本人還積極從事教育科研,注重對教學的反思和積累,成果斐然,所撰寫的論文《新課程背景下的“歷史規律”教學》在20*年12月獲得無錫市優秀歷史教學論文二等獎;論文《理解——開啟歷史之門的鑰匙》在20*年12月獲得江陰市中學歷史教研論文二等獎;論文《再論前概念在歷史教學中的意義》在20*年1月獲得江陰市歷史學科優秀教研論文二等獎。同時還多次在比賽中獲獎:20*年獲江陰市歷史學科新課程新理念新方法說課比賽初中組二等獎;20*年獲江陰長涇片中學歷史教師說課比賽一等獎;20*年獲長涇中學“教育論壇”演講二等獎。
今學期,以學校各項工作計劃為指導,以新課改精神為指針,以提高學生素質為重點,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重視雙基教育和能力培養,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觀念,強化基礎訓練,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培養新世紀人才;在整體優化的基礎上,突出優生優培;強化探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的研究和多媒體教學的研究,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工作目標
1、組織本組教師學習教育理論,安排好教研組研討活動、課題研究與論文撰寫等各項工作,并制訂出符合實際情況的教研組工作計劃,并根據課程計劃和教學大綱要求,確定教學進度,制定好本年級歷史教學計劃。
3、積極開展組內聽評課活動。每位教師每學期至少聽課10節,教師校內開課1節,不定期開設組內研討課,在教研活動中針對性的研究和探討,對課堂教學過程、方法等方面提出評課意見;加強組內交流,采取隨堂聽課的開放模式,聽課教師負責將聽課意見及時反饋給被聽課教師;配合學校的各項活動,組織上好匯報課、公開課、示范課等。
4、進一步抓好課題研究工作和教育教學論文的撰寫工作。扎扎實實搞好課題研究,制定好學期課題研究計劃,合理分工,落實到人。用課題帶動學科組集體教學研究,由課題研究擴展到日常教學中具體教學問題的研究,在課堂中針對學生實際,提高課堂效率,鼓勵教師積極進行教學研究,撰寫教學論文。
5、初三教師要認清形勢,明確努力方向,感受到身上肩負的重任,樹立提高歷史教學成績,重塑龍山品牌的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大可能的提高教學效率。學生現在一天要上10節課,在校時間較長,長時間學習,學生不可能一直保持較好的***學習狀態,難免中間會有疲倦,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興趣下降,效率低下的情況。教師要想盡辦法激發學生的興趣,搞活課堂,比如下午第一節課學生容易困,可以
給學生講述一件奇聞軼事,國內外發生的大事,一則短小的笑話,來個智力大比品快速搶答問題等活動。
6、提高課堂效率,向課堂要質量?,F實情況是歷史學科課時較少,在有限的時間內只有通過提高課堂效率來提升教學成績,教師要充分利用好課堂45分鐘,課堂做到緊湊,安排科學合理,教師少說廢話,精講精煉。提前進入課堂組織學生做好課前準備,快下課時穩定住學生急躁情緒。特別是后期復習課的課堂教學,穩定好學生的興趣,情緒對提高成績尤為重要。
7、關注中考動態,研究中考范圍,分析中考試題,搞好后期中考復習。從各種渠道獲取中考的各種信息,以便調整教學,教師熟知中考范圍以便復習有目的,有針對性,避免畫蛇添足。研究近3年中考試題,從中分析出試題的特點,比如各冊知識的分值分配,基礎知識的考察方式,學生分析對比,綜合能力考察的方式,課本插圖考察的出題模式,橫向縱向知識比較的跨度等。以便復習能有針對性。
8、對學生進行必要的答題規范指導,提高應試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