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5 21:59:24
序論:在您撰寫農業經濟發展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近年來,在國家的良好政策下,鄉鎮農業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使其逐漸呈現出以下三點優勢:
1.1鄉鎮農業經濟環境發展優化
鄉鎮在國家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下,其農業經濟發展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發展:其一,就硬件方面來說,用于農業生產的水利設備支持及建設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如各鄉鎮大力興修農業生產所需的水利設備,在某一方面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中抗干旱及抗汛能力。另外,鄉鎮在加強建設農業水利設施的同時,還大力改善鄉鎮人均的用水安全度,同時為提高鄉鎮人均的業余生活,大力興辦各類娛樂活動,從而使鄉鎮農業經濟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其二,就軟件方面而言,隨著國內高科技產品及技術的推廣,越來越多的鄉鎮人均接受并懂得了如何利用先進的知識和技術發展農業生產。同時,鄉鎮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得到了快速的提高,這為推廣農業生產的新技術、創新農業生產新產品奠定下了良好的基礎。除此之外,在黨和國家和號召下,鄉鎮對農業市場混亂的現象進行嚴格的整頓及治理,從而為吸引外資打下了堅實的環境基礎。
1.2鄉鎮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優化
隨著鄉鎮人均對農業經濟發展觀念的轉化,使其整個經濟建設思路不斷朝著更好的方面優化發展著,這主要表現為:其一,農業產品正由傳統的普通單一品種向多元化特色精品的方面優化,同時隨著農業生產結構的優化,越來越多的精品農作物生產種類代替了部分普遍的農業種類,使之農業生產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其二,隨著農業經濟的改革與發展,農業資源的利用率得到了深化,尤其是果業生產率及農業再造工程等的發展,大大地促進了農業資源的可利用率。其三,農業經濟的經營方式也隨著農業的發展由傳統的單一形式逐漸向多元化形勢發展,使鄉鎮農業經濟發展更上一個新的臺階。
1.3鄉鎮農業經濟結構的優化
農業經濟發展正朝著多元化、科學化及合理化的方向發展著,尤其是近年來,非農產業的發展有逐步取代以農業生產為本的經濟結構發展趨勢,并快速成為了農業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同時,鄉鎮農業勞動力結構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許多鄉鎮勞動力進入鄉鎮農業企業務工,使鄉鎮農業勞動力結構得以優化。最后,鄉鎮的農業經濟結構也得到了優化,目前鄉鎮農業已經由傳統的單一生產模式轉化為集餐軟、服務、運輸為一體的產業鏈結構,大大增加了鄉鎮人均的經濟收入。
2鄉鎮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鄉鎮農業經濟近年來發展的速度十分快,這主要得益于國家對鄉鎮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持。但在鄉鎮農業經濟發展的同時仍會遇到不同程度的問題。其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2.1鄉鎮農業經濟發展觀念落后問題
在我國經濟發展的大好形勢下,絕大多數鄉鎮農業都以快速的建設模式發展著,但少部分偏遠地區鄉鎮農業經濟發展中仍采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系下的發展模式,甚至有些鄉鎮地區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經濟的主要來源依然靠政府扶持。另外,大部分鄉鎮地區的人均思想觀念仍停留在小富則安的階段,對農業經濟發展缺少足夠的進取心。同時,部分鄉鎮人均受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較深,從而使農業經濟生產經營模式始終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中。除此之外,一些鄉鎮地區雖有良好的自然條件,但農業生產人員仍將注意力集中于作物的生產及現有土地的開發中,對以自然條件創造旅游業、餐飲業等完全忽視,大大浪費了諸多資源。另外,由于部分地區經濟文化較為落后,對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及經營理念接受能力較差,因此嚴重地制約著鄉鎮農業經濟的發展。
2.2鄉鎮農業人員素質低下問題
農業生產人員的技術及綜合素質是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根據國內對部分鄉鎮地區的農業生產人員綜合素質及技術水平調查結果發現,在鄉鎮農業發展中,絕大多數人員都不具備專業的農業生產技能,并且多存在著文化素質低下問題。據該項調查表明,被調查鄉鎮區域內,擁有高中以上文化的農業生產人員僅占總人數的百分之十五,而文盲、小學文化的人員卻占了總人數的百分之六十。另外,隨著鄉鎮形勢的發展,大多數擁有農業生產技能的人員紛紛外出務工,而留守鄉鎮的除了老人就是孩子,使鄉鎮農業生產勞動力呈逐年下降趨勢。因此,在諸多結構體系因素下,使鄉鎮農業經濟發展遠遠跟不上時代的發展。
2.3鄉鎮農業經濟基建設施不足問題
鄉鎮農業生產設施不健全是直接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的因素之一。就目前來看,部分鄉鎮地區農業生產結構及機械化產業十分落后,且用于農業生產的水利設施基礎建設相對緩慢,使該地區農業經濟發展始終處于初期階段。另外,一些鄉鎮地區在農業產品經營時仍采用傳統的直接銷售原產品的經營模式,而沒有經過深加工的產品相對來說在經營中處于劣勢地位,使之鄉鎮地區農業經濟發展十分落后。除此之外,部分鄉鎮地區農業生產中仍延用靠天吃飯的生產模式,沒有興修水利設施,從而嚴重地影響了該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
3鄉鎮農業經濟發展的措施
鄉鎮農業經濟發展的能力對促進全國性經濟發展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強鄉鎮農業經濟發展建設的速度。
3.1轉變鄉鎮農業經濟發展觀念
針對于某些鄉鎮農業經濟發展觀念落后的地區,首先要轉變該地區農業生產人員的觀念。打破農業生產人員經濟靠政府的觀念,積極引導其利用農產品的再次加工吸引外資,實現招商引資的目的,提高其經濟發展能力。其次,農業生產人員要充分利用地區性資源進行開發,并將農業發展的注意力由農作物的種植及現有土地的開發利用轉移到開發自然資源上去,擴大農業生產力,從而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整體能力。
3.2提高鄉鎮農業人員的綜合素質
農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是決定農業經濟發展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首先要提高農業生產人員的文化素質,同時在鄉鎮地區實行掃盲行動。另外,要在現有的農業生產人員中培養出多名優秀且具較高綜合生產能力的技術人員,并由這些技術人員帶動全體鄉鎮人員進行農業生產及經營,從而實現鄉鎮農業經濟飛速發展的目標。除此之外,農業生產人員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技能培養,使自己成為綜合性農業生產人才。
3.3加強鄉鎮農業基建建設
對于某些鄉鎮地區因基建不足而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的情況來說,首先要加強該地區的水利設施建設,大力興建及購置農業生產所需的各類機械設備。其次,在農產品銷售前,要進行再次的深加工,將普通的產品原材料加工成具有特色的精品產品,從而提高產品的價值,增強鄉鎮農業經濟發展的能力。
4結語
(一)當前農業經濟生產理念和發展模式落后于整體社會經濟建設發展
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步伐,低碳經濟作為我國社會主義農業經濟發展轉型階段中形成的新模式,并沒有深入實踐當中。受農村區域信息獲取速度、知識普及度的影響,人們對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理念了解甚少。另外,由于低碳經濟投入度高、經濟收益獲取周期時間長,人們對其接受度也比較低。因為傳統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在人們思想觀念中根深蒂固,習慣于依賴化肥、農藥等加快農作物生長,長此以往,造成農田土壤可耕種質量嚴重下滑,直接影響了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實施。
(二)科技創新性差且沒有科學技術作指導
在低碳農業經濟模式發展轉變階段,受科學技術支持度和農業發展基礎的影響,缺乏核心性科技發展元素,很難將其轉化為生態經濟模式,滿足不了社會發展需求,諸如:農村耕地質量問題、農田水利設施問題以及環境保護問題等都是阻礙農業發展水平的提升的影響因素。所以,在低碳經濟理念指導下,必須以科學技術的創新性發展作為基礎,不斷提高農業經濟發展的科學技術含量,創新技術手段,才可以有效的加快低碳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速度。
(三)當前我國農業環境污染比較嚴重
我國在不斷提高農產品生產總量的同時,造成的農業污染問題也越來越嚴重。農業環境被污染,不僅會阻礙農業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還會降低農民收益。若這一問題不能得到及時的控制和改善,將會產生諸多負面影響。同時,調查資料顯示,造成農業污染的因素很多,如:養殖業污染、農業種植污染以及農業廢棄物污染等。其中,農業種植業污染最嚴重,主要有:化肥、農藥污染、秸稈污染等;養殖業污染主要為:水污染和水資源富營養化。在國際貿易農產品出口過程中,魚藥污染和重金屬污染造成的水產品污染已成為影響出口關鍵因素。
(四)農村從業人員的整體勞動素質不高
我國社會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提高了整體社會的文化教育水平,各行各業對人才需求的競爭日益激烈。然而,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受人們思想觀念的影響,認為農業生產不需要強有力的技術作重要支撐,學生在專業填寫的時候很少選擇農業,然而實際為,農業部門需要大量的對口人才加入。尤其是在現階段農業發展模式急需轉變的背景下,需要大量的專業性農業專家參與。但當前參與農業生產的人大部分沒有受過高等教育,整體農業從業隊伍人員素質偏下,這種情況,對于低碳農業經濟的發展的影響是十分惡劣的,在很大程度上減緩了農業經濟的發展步伐。
二、低碳經濟理念下農業經濟發展驅動因素分析
(一)農業生產過程中生態環境壓力的驅動因素分析
1.世界范圍內人們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認識度的提高。全球氣候變暖的直接危害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被破壞,節約能源資源、減少廢棄物排放,是緩解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措施。據美國氣象局調查資料顯示,在相同氣候條件因素下,不同行業所受到的影響程度最為嚴重的是農業。而農業生產所釋放以CO2為主溫室氣體約占全球人為因素所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30%。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農業生產所用的有機化肥數量過多、農業廢棄物燃燒過于嚴重;一方面是農業耕地致使森林面積急劇減少所致。而氣候變化與農業生產之間是相互影響的,前者影響農業生產的持續發展,后者加快全球氣候變暖的速度。為確保低碳經濟理念下,實現農業生產與節能減排之間的協調性,必須加大對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
2.我國對低碳經濟理念下農業生態文明建設重視度的提高。當前,我國正處在農業發展由高碳經濟逐步向低碳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在全球低碳經濟建設理念的發展趨勢下,我國愈加重視農業生態文明建設,重視農業生產發展與農業生態環境間發展的協調性。參照《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中的相關規定,農業在生產過程中須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相關內容,開展以防治水土污染為重點的農業環境保護政策,科學合理使用化肥、農藥,依法調整部分污染嚴重難以投入農業生產活動的耕地,提高水產養殖業污染治理水平,做好農作物秸稈焚燒利用工作,妥善處理農村生活垃圾用水,有效解決農村生產發展過程中產生的臟、亂問題。由此可見,國家對低碳經濟理念下現代化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
(二)現代農業科技因素的驅動力
科學技術的進步是為了更好的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農業生產低碳理念的引導下,國家大力研發各類與農業生產發展相關的科學技術,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如農村沼氣工程,它以秸稈、生活類垃圾等為原料,在減少CO2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的同時,又能夠減少煤炭等資源的消耗量;秸稈還田技術,它既能夠培育地力,改善土質的酸堿平衡,又能夠作為動物飼料、肥料等使用。由此可見,科學技術的不斷革新,既能夠促進農村經濟的低碳式發展,又能夠實現農業生產與農業生態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
(三)農業協調發展的推動因素分析
在當前的社會市場經濟條件下,區域農業產生過程中的各經濟主體為實現自身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提高農業生產總值,不惜過度使用化肥、農藥等,致使農業生態環境被破壞。而在低碳經濟發展視角下,為確?,F代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則需要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各類經濟主體,按照各自生產機制的特點,將各組成部分聯系在一起,促使它們協調運轉。
(四)低碳經濟理念下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各類激勵機制推動因素分析
1.生態補償機制。生態補償機制是政府參照農業經濟生產總值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所采取的推動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都需遵低能耗、低碳化及低污染的原則,借助市場與行政調控手段,再結合農業生態保護成本及其服務價值,來協調各方之間的利益關系。
2.制約機制。第一,建立以農業廢棄物排放為主的稅收制度,加大政府財政生態補償力度,采取“以能代賑”的措施,大力研發風能、沼氣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為低碳經濟理念下,現代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的能源支撐;第二,征收農業碳排放稅。其最終目標是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期目標是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各類廢棄物的排放總量,開發新型可再生能源;短期目標是增加低碳類農產品的生產總量,籌集更多的環保資金。
三、提高低碳經濟理念下現代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的相關措施
(一)深化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理念,革新農業經濟生產機制
農村之所以不斷推廣低碳經濟發展究其原因為,當前農業經濟的發展體制過于落后于時展步伐。在農村經濟建設過程中,要不斷加大低碳經濟發展宣傳力度,讓廣大人民群眾了解低碳發展低碳農業經濟的用意,確保低碳經濟發展思想深入人心。另外,改革農業經濟生產體制,需要在農村生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完善發展機制,制定有效措施推廣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從根本上促進低農業經濟的發展。
(二)減緩農業經濟生產環境污染問題
緩解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要做到如下幾點:首先,深化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理念,明確我國所追求的GDP增長應當以環境保護為前提,而不是以環境污染為代價。這就要求我們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找到持續化發展的最佳路徑,選擇低污染、低能耗、低投入、高效益的農業經濟發展新模式;其次,在低碳經濟理念的引領下,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發揮其引領作用,做到收入產出的最大化,加快經濟產業的轉變步伐。
(三)選擇綜合化農業發展道路,逐步提高農業經濟發展水平
我國作為農業經濟生產發展大國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根據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急需提高農業生產的現代化水平,走出一條科技化、機械化、低碳化、循環化的綜合農業經濟發展道路。依照資源化、持續化、減量化的原則,選擇正確的生產技術,全方位、多層次的增加農業經濟生產收入,在提高農業產量的同時,提升我國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實現資源效益的整合利用。
(四)加大農業勞動從業人員的素質培訓力度
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生產發展的整體水平差,導致該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為農業勞動從業人員素質水平偏低,人作為主導其它事物發展的主觀因素,影響事物發展的各方面,只有作為勞動主體人的素質提升了,才可以從根源上革新農業生產發展模式。所以,我國若想成為農業經濟生產大國,就必須造就一批有知識、有素質、有技術、有能力的專業化團隊。另外,還需不斷開發應用新型生產工具,加大農業生產技術研究資金的投入額度,對廣大勞動群眾進行適當培訓,調動其農業生產積極性。
(五)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低碳農產品市場體系
促進低碳區域農業資源整合的有效辦法是建立完善的低碳農產品市場。借助區域政府間的行政調控手段,加強經濟合作,共同建立起有序的低碳農產品市場機制,并制定一套切實可行的質量認證標準、低碳產品檢測標準及農業生產標準等,在確保各方經濟利益的前提下,實現區域低碳經濟的協調發展。其具體措施為:第一,建立低碳農產品品牌市場,積極培育地方特色低碳農產品;第二,政府加大農產品企業扶持力度,緊抓龍頭企業,鼓勵企業積極探索外向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在提高農產品市場增值的同時,實現農業經濟的節能減排;第三,利用計算機網絡系統,公開推廣低碳農產品信息;第四,不斷完善農業勞動生產制度體系,確保低碳農業經濟生產的實施。政府有關部門要從農業生產發展的科學角度來重新審視農業經濟生產的相關制度,爭取為低碳農業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制度,誰污染誰治理,鼓勵農村企業發展低碳融資。
(六)不斷革新農業生產技術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要逐步改善傳統形式的生產方式,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量,科學合理的使用施藥數量,降低對農業土壤和水資源的污染。大力推廣使用農家肥料,如:動物糞便、生物肥以及又復合有機肥等,加快生物型農藥研究力度,選擇科學有效的方法降低害蟲災害,可選擇抗病植株的方式降低農藥使用頻率。另外,大力發展可循環性農業經濟模式,提高廢棄物的回收利用效率。
(七)建立低碳農業生產技術試點基地
當前,我國正處在低碳農業技術的探索發展階段,建立低碳農產品技術試點基地能夠有效整合各區域間的農業技術資源,共同研發低碳農業技術,逐步建立起以農村低碳經濟為主導的產業鏈,依照市場發展需求,合理配置技術資源,組組建區域技術創新團隊,通過由點及面的方式逐步輻射帶動提高區域內的低碳農產品生產水平。
四、結語
關鍵詞: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探索與規劃
生態農業是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在傳統農業基礎上所進行的創新,傳統農業中只發揮了農業必要的因素,比如土地、天氣、原材料等因素,而生態農業是將傳統農業的相關因素與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及管理手段相結合的農業,并通過一定的經濟學、生態學來提高農業的整體經濟效益。生態農業是農、林、牧、副、漁各業綜合發展起來的農業,在生態農業中包含了農產品的加工、生產、銷售等環節。而且,生態農業實現了農業的規律化發展,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要求。
一、生態農業概述
生態農業中包含了經濟學原理、生態學、系統工程管理理論,生態農業的發展是環境與經濟相互協調的發展模式,是在不斷實踐摸索中走出來的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模式。生態農業的本質是在保護環境前提下的經濟利益最大化,其發展既包含了環境的保護,同時也包含了對經濟效益的追求,而且這種發展模式是兩者均衡的發展模式,轉變了傳統農業發展中不顧環境保護而一味追求經濟效益提高的舊模式。生態農業是一種可持續發展模式,在滿足當代人需求的情況下,同時也為后代人的需求提供了保障。在生態農業的發展中非常重視人類、環境、農業、資源四者之間的關系,在保證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兼顧了人類長遠的需要。生態農業實現了傳統農業的產業化,是集加工、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在生態農業的發展中主張的是無污染的發展理念,減少農藥、化肥等化學品在農業中的使用,通過科學的手段對農業種植以及種植技術進行指導,在保證產品數量的同時也提高了產品的產量。因此,生態農業工作者必須懂得生態經濟學以及生態學,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生態農業過程中的正確操作。
二、生態農業的特點
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過去幾十年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中國只重視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發展,而忽視了第一產業農業的發展,這使我國經濟的長遠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說明,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農業都是各國的基礎經濟支柱,不注重農業發展的國家最終都會受到發展的限制。而我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也犯了忽視農業發展的嚴重錯誤,這要求必須重視農業的科學發展,制定農業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生態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大勢所趨,發展生態農業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而發展生態農業必須重視其所具有的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重視生態系統的整體性
生態農業的發展強調的是整體性的發展,需要協調好各個產業之間的關系,把生態農業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緊密結合在一起。一般情況下,發展中國家作為經濟發展的第一站,都會發展輕工業,但是在經濟的長遠發展中,必然會要求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從產業結構的發展來說,只有各個產業齊頭并進才能提高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取得長遠的發展。
(二)生態農業是多樣性的農業發展
我國傳統的農業發展全國都采用統一的發展模式,這并沒有考慮到地區的差異性,而我國地域遼闊,各個地區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生態農業的發展是針對各個地區的獨特條件而進行的發展。比如我國的南方地區就和北方地區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南方就利于地方的特色發展“豬-沼池-果樹”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只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進行的農業發展才能做到資源的最好利用,同時也能做到對資源的最好保護,使得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均衡發展,不論是經濟效益的發展狀況,還是生態效益的發展狀況,都應該統一發展。
(三)生態農業的高效性發展
生態農業是一種高效的農業發展模式,在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中一些農業的廢棄物都是采用焚燒的方式進行,而生態農業則強調資源的循環利用,這樣既改善了生態環境,同時也提高了經濟效益。
(四)生態農業的持續性發展
生態農業的發展是一種資源循環利用的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既改變了傳統模式中對于環境的污染,同時對于農產品的安全性也是一種保障,這讓生態農業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的發展是順應時展趨勢的發展,是在人們對于農產品要求日益提高的情況下進行的發展,既是一種保護環境的發展,同時也是一種生態系統穩定的可持續發展。
三、農業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人口增長與資源短缺的矛盾現狀
我國作為人口大國,雖然已經實施計劃生育,但是我國人口數量卻處于大量增長狀態中,而耕地面積卻逐年減少,對于耕地面積處于逐年減少的狀態中,我國沒有出臺一部政策法規進行控制。目前,我國森林破壞的現象也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一些亂砍亂伐的現象依然很嚴重,對于多樣性生物的保護機制也不健全,很多物種數量處于急劇減少狀態中,大約有30%左右的動植物受到很嚴重的威脅。雖然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效益的增長,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上分析這種獲取資源的發展是破壞式的發展模式,對以后經濟的長遠發展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二)農村生態環境受到生活廢棄物的污染
隨著我國人口的快速增長,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但城市以及農村在建設過程中,出現大量的生活廢棄物,由于資金、技術等各方面的限制,這些生活廢棄物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處理。在農村,很多農民都將生活垃圾直接扔到田地里,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嚴重的污染。而且這些生活廢棄物長時間的堆積容易產生一些病菌,是各種疾病的源頭,給農民的身體健康也帶來了威脅。
(三)農村生態環境受到工農業生產的污染
城市工業所存在的“三廢”現象,已逐漸向我國農村發展和蔓延。據不完全統計,我國“三廢”污染現象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大約有30%左右的農田受到大面積的污染,近年來的調查研究數據表明,我國由于一些固體廢棄物品的大量堆放,導致很大面積農田不能使用。同時還有大面積的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由于環境污染現象太過于嚴重,所以糧食每一年減產基本在150億千克上,這就表明直接損失大約在190億元左右。另外,鄉鎮企業的快速發展給農村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嚴重的污染。由于近些年來鄉鎮企業得到快速發展,但鄉鎮企業所帶來的污染卻一年比一年嚴重。同時,因為農田和鄉鎮企業通常兩方面是緊密相關的,農田已經被作為是消納污染物的主要場所,這在一定程度上為農民的正常生活帶來了很大影響,農業生產也會帶給農業環境一定的污染。主要表現在:第一使用農藥、化肥不合理,這些化學用品造成了很大的環境污染。特別是一些農藥和化肥所引起的污染,不但影響著農業生產的產量,而且對人體和動物產生了很大危害。第二是一些廢棄料對農業生態環境有著很大的污染。最近幾年來,家庭畜禽類養殖業得到快速發展,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廢棄物,因為廢棄物不能馬上用于農業生產,因此給農村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同時對農民的日常生活帶來很大影響。
四、農業經濟中生態農業的影響分析
(一)促進農業產業化結構升級
要推進農業大力發展,需要充分運用自身的優勢,能夠更好的適用市場發展需求,進一步調整產業發展結構,同時優化發展最具有競爭力的特色產品,這樣可以形成新的格局,進一步加強農產品的附加值,形成一體化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在地區發展中,可圍繞水產品加工、糧食加工、廢棄物加工等進行精心培育和規劃,需要從各方面保障所推出的農產品是無公害、環保的產品,形成專業特色的發展形式,不但保障了農民的收入,還提高了他們的收入。建立起企業直銷形式的銷售模式,解決物流、推廣、應用等一系列的具體措施,從多方面上促進農業產業的快速發展。
(二)投融資體系的建立
對于生態農業的發展來講,制定出與時展潮流相符合的產業政策,可以吸收外來資本和民間資產,政府也會制定出一系列與發展相符的政策法規,農業生產可在這樣的發展形勢下邁入更好的發展空間中。對于農民來講,發展農業生產實屬是一件可以提高收入的好事,最近幾年來,一些外來的資本家紛紛涌入到生態農業發展領域中,這不但可以幫助企業開拓市場,而且也可以促進生態農業的大力發展。我國政府和有關部門應該加大力度支持和鼓勵發展生態農業,同時也可以在政策法規上給予支持。另外,要發展新型農村金融管理機構。
(三)生態休閑旅游與農業景觀的發展
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經得到很大的提高,很多人們都希望能夠真正親近自然和享受大自然帶來的美麗,開展農村生態景觀正好滿足了人們的需求。它是在生態農業發展中誕生的,進一步開創了農業生產運作的新形勢。這是一種新型模式體系下的旅游項目,運用在農村生態環境、農業生態成果、田園景觀等等,從一定程度上吸引廣大游客來購物、體驗、觀賞、健身等等,從各方面上促進生態農業的大力發展,對于生態農業發展來講,既需要加大力度進行發展,而且還需要保障其發展的穩定性。
(四)發展農業國際貿易
我國是傳統農業的出口大國,大力加快農產品的快速發展,對開展我國農業貿易格局起到非常關鍵的影響。但是從一定程度上來講,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會受到質量、產量、出口等各方面困擾。在我國農產業生產過程中,會廣泛運用化肥、農藥、激素等等,這樣就會使牲畜、水果、糧食等農作物含有一些化學成分,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定會影響到出口的數量和產量。大量研究表明,我國應該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開發出綠色產品,也就是一些無污染、無公害、無毒害等化學物質,也就是一些具有營養價值的食品,這樣能夠與我國一直倡導的環保理念相符合,進而加強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優勢。
五、結語
綜上所述,生態農業是我國農業的發展模式,但是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因為我國起步較晚,我國的生態農業發展的還不夠成熟。最主要的表現就是沒有形成長期有效的可持續發展機制,對于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作用還沒有凸顯出來。因此,必須加強對生態農業的研究,重視生態農業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走上生態農業的發展道路。
作者:閆曉靜 單位:河北北方學院
參考文獻:
[1]蘇春華,等.可持續的生態農業是我國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選擇[J].農業現代化究,2012(6).
[2]郭書田.21世紀中國的生態農業[J].中外科技信息,2011(10).
論文摘要:中國能源安全形勢嚴峻,發展能源農業經濟大有可為,首先,中國需求市場空間大,其次,我國有豐富的農業能源資源,再次,中國農村豐富剩余勞動力利于能源農業經濟的開發與發展??傊?,發展能源農業經濟,對突破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能源瓶頸具有重大意義。
一、能源農業經濟發展概況
1973年的石油危機使世界能源市場劇烈動蕩。世界石油儲量僅能供給人類40年使用的現實,更加劇了人們的擔憂。為降低經濟與社會對石油的高度依賴,一些石油進口國開始尋找能有效替代石油的燃料,因此能源農業產業脫穎而出。
此后由于中東石油的充分供應,能源農業產業發展滯緩下來。最近60多個月內石油價格居高不下,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開始重新審視和實施生物燃料的開發和應用。
巴西自1975年大規模開發、生產石油混配酒精燃料,成為世界仿效的榜樣。目前全球乙醇生產量已占到世界汽油消費總量的3%左右,而巴西這一比重更高達40%。
2006年1月31日,美國總統布什在國情咨文中提出:要在6年內使乙醇成為與汽油并駕齊驅的汽車燃料。2006年出售乙醇混合燃料至少達40億加侖,2012年要達75億加侖。通用和福特汽車公司也為使用乙醇混合燃料E-85(包括85%的乙醇和15%的汽油)的汽車推出了促銷計劃。
中國是個能源短缺的國家,1997年中國從石油出口國變為石油進口國。1993年以來,中國凈進口石油依存度由0.45%上升到目前的11.5%,接近1973年世界石油危機時美國凈進口石油依存度12%的水平。因此我國能源安全形勢嚴峻,發展能源農業經濟,成為中國能源戰略的必然選擇。
二、能源農業經濟發展的特點
(一)能源農業是農業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能源農業不同于傳統農業,后者以生產糧食、蔬菜為主,主要以滿足人們食用需求。而能源農業則是由于石油、天然氣等一次性能源短缺而產生的以生物質能為原料的石油替代品,目的是為滿足能源工業的需求。由于能源農業前景廣闊、石油替代品產量迅速增加、新品不斷涌現,是農業經濟發展、增長的新亮點。如年利用2000萬噸稻稈供140萬千瓦發電機組發電,噸價300元,則農民增收60億元,可節約1000萬噸標準煤,不僅消除了隨田焚燒污染,得到了清潔的電能,又增加了農業經濟產出和效益。
(二)能源農業所需生物質能的農業作物供給前景廣闊
目前,美國利用玉米和巴西用糖類等作物大量生產乙醇汽油。我國農業資源豐富,完全可以做到在不與農爭地、不與人爭糧的前提下大力發展能源農業??紤]能源農業的經濟性,已有日益增多的樹木、雜草等纖維品和農業產品加工廢棄物被用作替代能源產品的生產原料。除乙醇外,還可生產高品位生物燃料包括生物柴油、甲醇、沼氣等。目前歐洲有50%車輛是使用生物柴油運行的。
(三)能源農業所需生物質能的作(植)物制品開始形成企業化生產
用來生產生物柴油的油菜籽在我國資源豐富,具備較好的發展前景。發達國家類似“生物柴油”制品生產已具備企業規模化,例如殼牌石油公司在德國北部投資建立的一家生物柴油提煉廠,年產油量可達125萬桶。
三、中國發展能源農業經濟大有可為
(一)中國需求市場空間巨大
中國是一個一次性能源短缺的國家。長期以來我國粗放式生產更是浪費驚人。2004年我國GDP只占全球的4.4%,但卻消耗了全球12%的能源。2005年和2006年我國進口石油分別達到1.3億噸和1.43億噸,石油對外依存度高達40%,預計到2010年石油對外依存度將達到57%。因此,我國亟須科學用能和開發可再生能源,特別是對能源農業產業的需求十分巨大和迫切。
(二)中國運用農業植物制乙醇汽油
我國2005年12月由國家八部委決定在我國部分地區開展車用乙醇汽油擴大試點工作。
車用乙醇汽油是把變性燃料乙醇和汽油按一定比例混配形成的一種新型汽車燃料。乙醇可用農作物谷類和秸稈等生產,有良好的經濟性和環保意義。
根據國家權威機構測算,預計到2010年我國全社會汽車保有量達到5800萬輛。目前汽車用原油年耗量約為11000萬噸,占全國石油消耗量的40%,如果車用乙醇汽油的乙醇按10%混摻量計算,年節約汽油1100萬噸。
(三)中國掌握生物質煉油新技術
從中國科技大學生物質潔凈能源室獲悉,科技人員將稻殼、玉米稈和棉花稈等多種原料進行熱解液化和再加工,可變廢為寶,將秸稈轉化為生物油。這項成果已獲安徽科技廳鑒定。實驗表明,木屑產油率60%以上,秸稈產油率50%以上。
(四)中國利用農作物秸稈直燃發電
中國節能投資公司調查的資料顯示,目前全國農村秸稈年產量為6.5億噸,預計到2010年將達7億噸以上,相當于3.5億噸標準煤。
采用歐洲成熟的秸稈直燃供熱發電技術對我國農作物秸稈資源加以開發利用,這既是大型的節能項目,又是以工業反哺農業的最大的支農項目,更是發展能源農業產業經濟的突破口。保守測算可供直燃發電的秸稈資源量達2億噸(折標準煤1億噸),如年利用2000萬噸秸稈,每噸收購價為300元,則農民直接增收60億元,且節約標準煤1000萬噸,可供140萬千瓦火電機組一年的消耗。這對于防污染浪費、節能增效益、反哺農業和增加農民收入意義重大。
(五)中國建立能源農業基地
中國秦嶺、淮河以南低山丘陵地區廣為種植的油桐、烏桕和全國各地的蓖麻等木本油料植物,都是生產“生物燃油”的最佳能源農業植物。另據農業部門調查,云南有120多萬公頃荒山分布在金沙江、瀾滄江、紅河等江河沿線干熱、干暖河谷地帶,特別適合宜于不擇土壤、耐干旱、喜高溫的蒿桐生長。蒿桐種子含油率可達30%,3千克可煉500克生物柴油,一畝地可豐產籽種300千克。
(六)中國農村豐富的剩余勞動力有利于能源農業經濟的開發與發展
中國農村有豐富的剩余勞動力,可在居住的房前屋后、行道路旁、溝堤河岸、農田地邊空地、丘陵山地、坡地,選擇種植能源農業生物,或進行規?;洜I,這樣既解決了一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又發展了能源農業經濟。
四、為發展能源農業創造政策配套環境
(一)發展能源農業經濟的戰略方針
中國應該根據自己的國情,發展具有本國特色的能源農業經濟。建議我國能源發展戰略方針應該是以自立更生為主,堅持替代石油戰略方針:(1)堅持“國內為主國外為輔”的石油供應方針;(2)堅持“天然氣、石油和人造石油并重”的石油生產方針;(3)堅持“煤制油、氣代油”節約用油方針;(4)堅持“適量、適時、適地”的進口石油方針。
(二)創建能源農業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
我國能源形勢嚴峻,能源供應安全面臨極大的挑戰。為了突破能源瓶頸,發展能源農業產業有著戰略意義。但新型產業在起步發展階段,市場機制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需要政府和法律層面上的強有力扶持,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1、政府要組織、推動能源農業發展
沒有政府組織、推動,能源農業產業不可能迅速自發地發展。正因如此,政府的扶持特別重要,要強化宏觀能源結構的管理與引導。政府以制定法律、法規來引導、激勵、支持和推動農民擴大能源農業植物種植,提高生產能力,加快發展能源農業產業。
2、能源農業產業發展需要法律環境
能源農業產業初建期,由于技術、理論及設備等的暫時缺陷和缺乏規模效益,以及市場不成熟等,產業會有社會效益高而經濟效益不佳的現象。這就需要政府制定法律、法規,特別需要政府稅費政策的鼓勵來推動產業的發展,通過稅費的減免、虧損補貼以及電力上網、油品上市給予價格優惠等政策,使農民種植能源農業植物和下游煉油、發電企業的積極性得到保護,促使能源農業健康快速發展。
3、推動能源農業產業科技進步與創新
從能源農業的植物品種的選育、種植等,一直到最后企業制油或發電的全過程,都要注重科學實驗和科技研究與應用。建設立項、科技立項和創新等,要列入規劃,以得到政府有效的宏觀指導和具體上的幫助,防止重復建設。把重點放在技術創新與降低成本上,充分顯示和發展能源農業新型產業的優越性。我們要集中力量在技術與產品創新上,以創新突圍、以創新立足發展能源農業產業經濟。
1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速度截至2013年,我國農作物種植總面積已經接近1.7億公頃,糧食總產量也超過了6億噸,與此同時,我國農業經濟作物的出口總額和進口總額的數量也在迅速上升。因此,可以看出,我國農業經濟無論是從貿易層面還是生產層面都在迅速發展。
2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模式我國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一直是粗放式管理經營生產模式,這種生產管理模式導致農業經濟很難全面利用自身的資本和技術優勢,農業生產效率也難以提升。與此同時,相比較于西方發達國家農業的綜合性發展模式,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形式相對單一。在這樣的背景下,隨著我國農村經濟改革的逐步推進,農業經濟的管理經營模式逐步從粗放式的管理模式轉化為集約式經營模式(例如,山東省德州市“德強農場”的農場式經營模式),充分利用好集約化經營模式集約化經營、生產技術高、農產品產業鏈健全、相關政策體系比較完善等優勢,將極大地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
3我國農業經濟的結構形式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農業經濟的發展也逐步邁向商業化,所生產出的農作物的種類不斷豐富,農業經濟的產業結構也日趨完善,在傳統的農作物種植的基礎上,園藝特產業也逐步發展起來。
二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我國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根據有關調查:目前我國大中型泵站的水泵和電機都是上世紀70年代產品,比較老化,滴灌管道的老化率也達到50%以上,這嚴重影響了灌溉能力,而在一些農村地區,還沒有配備一些必要的農業生產機械,如大型收割機、噴霧劑及脫粒機等,都是靠人力去種植和收獲,這大大降低了生產效率,制約了農民增收和農業結構的調整。
2勞動力流失現象嚴重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涌,農村剩下的多是老人、婦女和留守兒童。一方面大批青年勞動力外流導致了大量土地閑置,造成了土地資源浪費;另一方面也導致“留守家庭”問題日益嚴重,因此,“空心村”問題限制了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3政府支持力度不夠隨著農村經濟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國已經在多個層面完成了對農業經濟制度的改革,但是,為了保證我國農業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還需要不斷完善農業經濟制度,彌補傳統農業經濟制度的不足,切實保護最廣大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促進農業生產技術改革的推廣,通過集約化的生產模式來促進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在這樣的背景下,就需要政府對農業經濟投入更多的資金來促進這一系列改革活動的運行,但是,目前對于農業經濟的發展的投入難以滿足實際的需要,這就需要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建立一個完善的農業經濟資金扶持體系,解決農業經濟發展的資金不足問題。
4農業推廣體系不健全農業推廣體系不健全造成了利用科技來振興農業的難度增加。一是農業技術人員的福利待遇較低,甚至有些貧困地區工資都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影響了技術人員工作的積極性;二是農民文化程度較低,很難接受農業新成果,加上農業企業實力不強,對農民的帶動作用并不強,一些新技術、新成果得不到很好的推廣;三是基層推廣經費不足,農業基層技術人員很少,高學歷高素質的農技推廣人員幾乎沒有,這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發展。
三解決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1加強我國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最重要的就是加大對農業經濟的資金投入,完善我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具體來說,要從最基本的農業生產灌溉機具、耕地機具、播種機具入手,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同時,為了保證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的完備程度,要建立相應的農業科研創新基地,加強對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業生產設備的研發,并為農業科研創新活動和農業生產基礎設施的更新升級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實現以科技進步帶動農業經濟發展。
2調整農業結構,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實際上就是發揮傳統產業優勢,培育新的支柱產業,推進農產品的優質化和多樣化,使農業經濟發展水平整體提高;要大力發展新、優、特、精農業產業,充分挖掘農村經濟和農民增收潛力;要積極發展農業新品種,加大品種改良力度,在實際生產中要選擇一些市場需求比較旺盛的農產品,如水稻、瓜果、蔬菜及花卉植物等進行種植和推廣;應加強科技創新,不斷提高農產品的質量,發展優質農產品,讓更多產品能夠進入市場;利用地區資源優勢,大力培育地區特色產品,打造綠色優質的農產品品牌,培育新的農村經濟新增長點。
3培育農業龍頭企業為了發揮出集約化生產經營的優勢,就需要重點扶持一批農業生產的龍頭企業,采用集約化生產的方式,帶動農業生產的集約化進程,追求農業生產的規?;б?。與此同時,還要不斷引進國外的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并通過引進技術來完善我國的農產品產業鏈,提升農產品的經濟效益,在滿足國內需要的同時,走上國際化市場,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4發展綠色農業為了保證我國農業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提升我國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就需要大力推進我國農業經濟節能技術的發展,提倡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采用資源回收再利用的生產方式,形成節能環保的農業生產模式,促進農業生產和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具體來說就是要求我國通過立法的措施,促進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發展綠色農業,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四結語
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農業的信息化發展問題。盡管我國正在加快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農業信息化發展步伐,但是我國的信息化總體發展趨勢不容樂觀,諸多農業生產者對信息化的認識不到位,對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農業建設意識亟待提高,在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農業經營時,由于是自愿的農業生產結合,缺乏統籌規劃和組織協調,高素質人才短缺,缺少專業的農業科技和管理人才,這對信息化的應用的環境是具有局限性,在我國農業發展中,只有科技含量較少的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農業信息服務行業,應用信息系統的建設和運營水平還很低,信息資源共享程度不高,信息市場發育很不健全,尚無規范的農業信息化體系。農民經營的知識水平有待提高,同時農業產出的農業產品尚處于傳統的種類,缺少市場競爭力,這是現階段我國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農業信息化建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這些問題嚴重阻擋了現代農業信息化的發展,極大的限制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二、推進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農業信息化建設
1.完善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農業經營結構
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農業是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農業領域的實踐方式,是農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因此在發展和經營過程中要建立健全經營結構,對農業的經營體系做出更好的改革,建立相關的制度措施對合作體系做出更好的規定,規范農業的經營體系,聘請專業的經營管理人才對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農業的經營方式做調整,加快農業內的人才培養,培養更多的農業專業性人才,定期舉辦培訓會,使農業內的成員的素質和知識水平得以提升。
2.發展農業的特色農業
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農業是土地經營者的經營集合,是未來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生產方式,農業產品的產出也要有自己的特色生產方式。利用現代技術手段,發展經濟效益高,更加優質額作物。提高生產模式和農業的生產水平,打造產品的產業品牌,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農業的農作物進行深加工處理,通過自身的加工和包裝轉換成具有產品優勢的產業,成為特色的農業農業,實現農業經濟的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
3.建立現代農業技術信息網絡
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農業所帶來的是農業經濟信息的快速流動、共享,從而加速了農業經濟內部和外部的競爭,建立良好的競爭體系,樹立競爭意識,加快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農業體系的建設步伐,,積極培育和發展農業信息市場,逐步形成農業的規?;彤a業經營。同時可以通過有線電視播放、村內電話、調頻廣播等方式傳播農業信息。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實現農業資源高效配置。現代農業發展著力點就在于提高現代農業裝備水平,優化農業產業布局,創新組織經營形式,強化科技支撐,提高農業人員科學素質,加快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農業體系建設。
三、結語
關鍵詞:長春市;農村經濟結構;農業生產標準化
一、充分利用WTO的規則。加大對長春農業生產的支持力度
(一)增加對農業科技的投入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各國農業發展的歷史表明,農業科學技術對于農業的發展起著重大的推動作用,是改造傳統農業、提高農業生產要素的品質、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的決定性因素。從長春市看,農業科研及技術服務設施的投入和建設,直接關系到農業增產潛力的開發。要保證農業的長期穩定發展,一要增加農業科研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改善農業科研工作的手段和條件,重點搞好農作物育種設施建設,建立起完善的以育種為主的農業科研設施。二要加大農業技術服務設施建設的力度,搞好市、縣、鄉三級農業技術推廣設施建設,改善工作手段和工作條件,以加快農業新技術新成果的轉化速度。三要增加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經費,要保證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費用不斷增加。四要對農民教育培訓進行投入。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主要是通過農業廣播學校、職業技術教育等,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民技術培訓。還要搞好科技示范基地建設,通過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設,讓農民親眼感受現代化科技,讓農民真正想干、愿干、積極干。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體,是農業科技應用和推廣的實施者,要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強農業教育,增加農民科技培訓費用,努力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
(二)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
繼續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的投入。多年來,長春市農業生產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基礎設施還比較脆弱,抗災能力不強。近幾年水旱災害給長春市農業造成的巨大損失就說明了這一點。根據長春市水資源狀況和農業發展的需要,要本著科學開發和合理利用的原則,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開發地下水,蓄、引、提并舉,開源與節流兼顧,以打井和節水灌溉為重點,做到遇旱能灌,遇澇能排。要大力發展管道灌溉,積極發展噴灌、滴灌、微灌,提高農業水資源的利用率。實現農田水利化,關鍵在于增加投入。因此,必須多渠道增加農業投入,長期進行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全面加強以水利、生態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農業信息工程建設的投入。長春市農村經濟信息網已經開通,各市、縣也要盡快建立相應的信息服務網絡;各鄉、鎮要建信息站;村要設立兼職的信息員。要加強市場信息、科技信息和生產信皂、的分析預測、規范運作程序,提高農業信息的準確性和權威性。通過信息,為農民和農業企業提供及時、準確、系統的政策、市場、技術等信息服務,引導農民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和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利用國際國內互聯網,積極發展網上農業、網上交易。
(三)制定和完善農業法律、法規,給農業和農民以法律支持和保護
依法支持保護農業和農民,要清理和修改現有的法律、法規,使我們的法律法規能與WTO規則和國際慣例接軌。同時要加緊制定和出臺有關法規,建立既適應WTO規則、又能有效保護和促進我市農業發展的法律體系。目前,當務之急是要抓緊制定《長春市種子管理實施細則》、《長春市獸藥、飼料添加劑管理辦法》、《長春市農產品市場準人辦法》等地方法規和政府章程,盡快完善我市農業標準化管理方面的法律體系。
二、創新農業經營體系。提高農業經營主體的國際競爭力
(一)培育大規模、高起點的龍頭企業群體
入世后我們面對的經營主體是大型的跨國公司,因此,我們要創新我國農業經營體系,組建大規模、高起點的龍頭企業群體。龍頭企業要走大企業、大集團發展之路;龍頭企業要向規?;?、專業化、系列化和標準化方向發展;龍頭加工企業要以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加工深度為主攻方向,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單一產品向系列開發、由小規模生產向集約化經營、由低產高耗向高產高效方向發展,按國際標準生產營養食品、保健食品和方便食品。
龍頭企業要與基地和農戶結成緊密型的經濟利益共同體;要切實完善利益聯結和分配機制,使龍頭企業與基地和農戶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利益共同體,以保持龍頭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國外實踐和經驗表明,只有把千家萬戶組織起來,實行產供銷一體化經營,才能形成國際競爭力。在國外,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承擔了生產、購銷等一條龍的任務,從而大大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像美國的新奇士橙協會,由6500戶果農、61個包裝公司自發聯合,統一商標,統一價格。首批新奇士打人我國市場,就是由這個協會“包打天下”的。類似這樣的協會在美國就有上百家。所以,我們要借鑒國際的成功作法,以龍頭企業為主體,以廣大農民為基礎,盡快建立各類農業協會。協會要制定和執行章程,代表農民和企業利益,切實發揮職能作用。
三、以入世為契機,加快長春市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一)按照比較優勢的原則,調整農業生產結構
農業內部結構調整主要是穩定種植業,突出發展畜牧業,大力發展園藝特產和多種經營。特別是把發展畜牧業當作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重中之重。種植業結構調整:實現以糧食為主的糧經二元種植結構向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轉變糧食作物向優質化、專用化發展。壓縮普通玉米種植面積,增加專用玉米、綠色水稻和優質大豆種植面積。
經濟作物要重點圍繞薯類、瓜菜、果品、花卉苗木、優質煙葉、特種油料、藥材、食用菌等類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努力把我市建成全國最大的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我市蔬菜產業獲得了長足發展,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很多產品打人國際市場,入世給我市蔬菜產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目前看,我市發展蔬菜產業還需慎重。人世后為避免種糧受到沖擊,各地都在積極發展蔬菜生產?,F在,蔬菜生產也出現了供大于求、價格下降的現象。比如,我國蔬菜出口總量持續增長,但貿易額卻沒有增加。因此,我們要以積極而又慎重的態度發展蔬菜生產。
飼料作物要重點發展高能量、高蛋白優質品種?,F代三元種植結構排序是:飼料作物、經濟作物、糧食作物。把長春市建成現代化畜牧業大市.必須以發展飼料作物為戰略依托,積極引種飼料玉米、紫花苜蓿等高能量、高蛋白優質飼草,用優質青飼料作物替代以玉米為主的高成本精料和低養分粗料,降低飼養成本,提高畜產品質量。
畜牧業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我們要依托我市豐富的飼料飼草資源優勢和畜產品深加工能力.瞄準國內外中高檔消費群體市場,大力發展精品畜牧業,努力把我市建成現代化畜牧業大市。
長春市人均耕地資源有限,農村勞動力過剩,人世后土地密集型糧食產品缺乏競爭優勢,但卻為勞動密集型畜牧業提供了發展空間;我市畜牧業產值已達到了農業總產值50%,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德大、皓月成功地打人國際市場,為我市參與國際競爭取得了經驗;人世后糧食和飼料價格趨于平穩,為畜牧業發展提供了條件。因此,發展畜牧業是我市應對人世,推進農業現代化、國際化的戰略選擇;是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最現實、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徑。
(二)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長春市農村經濟結構層次低,主要是工業化程度低,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滯后于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整個農村經濟缺乏強有力的工業拉動,這也是我們與發達城市的主要差距所在。我市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低、農產品加工業規模不大、加工深度不夠。長春市的糧食加工轉化量僅占糧食商品量的25%,畜產品的屠宰加工量僅占肉類總量的23%,國外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大多在90%以上;從加工規???,長春市年加工玉米60萬噸以上就是較大型的加工企業,而國外大型加工企業每天可加工1萬噸以上;從加工深度看,僅以玉米為例,美國以玉米為原料加工產品達4000多種,而長春市常見的僅幾十種。由此可以看出,長春市的農業資源優勢還沒有轉化為經濟優勢。從三次產業的內部聯系看,提高農業效益最終要靠農村工業化。沒有工業的拉動,糧食經濟搞不活,畜牧業也難以有更快的發展,大宗農產品就擺脫不了出賣原料的狀況;發展第三產業,從根本上說,也要依賴于工業的發展,工業化達不到一定程度,服務業是很難發展起來的。因此,突出工業拉動,加速農村經濟由農業主導型向工業主導型轉變,是長春市現階段結構調整的重中之重。
(三)加快發展小城鎮建設,調整優化農村社會結構
無論是產業結構的調整還是就業結構的調整。都不能就農業論農業,就農村論農村,而必須放眼于城鄉結合。農業是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農業結構調整必然受到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因此,對農業結構進行調整要內、外同時進行。外部調整主要是城鄉協調發展,提高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的加速推進是我國下階段推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因。
加速推進城市化,不僅可以拓寬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渠道,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使農業發展增強內在的活力。因此推動以城市化打頭的新一輪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這是區別于以往農村結構調整的最主要的特征。如果將農業結構的調整主要局限于農業,那就將使這一輪結構調整陷入困境。從我國現有的國情國力看要提高城市化水平,首先要大力發展小城鎮建設。要把發展重點放到縣城和部分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建制鎮,使之盡快完善功能,集聚人口,發揮農村地域性經濟、文化中心的作用。農民非農化,成為市民.改變農村社會結構,才能使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
(四)加快農業標準化建設,提高農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