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8 17:25:11
序論:在您撰寫初中學習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分化原因探究
根據多年來的教學實踐和研究,我們認為形成分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突出以下三個方面:
1.物理學科的特點和性質決定。物理知識是由諸多概念和規律(定律)組成的。物理學是一門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物理概念的形成,規律的建立都與生活、生產實際密不可分,都要借助觀察和實驗手段得以落實、深化。很多概念、規律既具體又抽象,更嚴密,邏輯性、實踐性強。所有的規律都有其成立的條件,如果條件不明確或不具備,那么這些規律也就不成立了。同時與數學、語文知識的聯系也很密切??芍^文、理兩科特點融于一體、兼于一身。數學是學好物理的基礎,但物理知識又有別于數學知識,它有其特定的物理意義。如數學中的比例式a=c/b,可以說a與c成正比,與b成反比。但在物理中像勻速直線運動公式v=s/t,密度公式ρ=m/v,歐姆定律的變形公式R=U/I等都不能按數學的思維去理解。再加上這次我們地區改革力度較大,物理用滬科版教材,也加大了教與學的難度。
由于物理學科的性質和特點,這就勢必給初中學生的物理學習帶來相應的困難。
2.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知識水平決定。年齡處于13~15歲左右的初中生思維水平較低,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抽象思維、理性思維還處于萌芽階段,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多以感知為主,停留在“看得見,摸得著”的淺層認識。物理知識雖以“物”論“理”、以“物”喻“理”,這也正是物理學科的特點和優勢,但由于受種種條件的制約,并不是所有的“理”都能通過“物”得以明示,有不少定律、定理是在以實驗為基礎,通過建立理想化模型分析、推理出來的,有相當的抽象性。如牛頓第一定律的建立,浮力產生原因的分析,能量守恒定律的總結等。在就是接觸物理前,腦子里雖有一些前物理概念,但不少前物理概念既根深蒂固,又與科學的概念相去甚遠。如“力是改變物理運動狀態的原因,而不是產生和維持運動的原因”這一科學的概念,與學生目睹的事實有沖突,全新的概念很難取代前概念。并且隨著知識的加深,綜合性加強,特別是從八年級下學期開始,一些問題積累多、遺留大、基礎差的學生就更感困難,從而使物理難學和分化似乎成為必然。
3.教師方面的因素。教師的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法落后,教學手段單一,也是導致物理難學,成績分化的一個重要原因。主要表現在:
⑴受傳統的“應試教育”思想和教學評價影響,教學不是面向全體學生,一切圍繞“中招”轉??荚囋u估要求高,而且難度大,特別是八年級第一學期的期中、期末考試,如果不是面向全體,不能很好地把握難度,常使不少學生考得灰溜溜的,一蹶不振。嚴重影響今后的物理學習,八年級下學期的“分化”就突顯出來。
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管教,不管“導”、不管“學”,教學兩張皮現象嚴重。不重視實驗教學的研究和實施,即使是演示實驗也僅停留在把實驗作為知識教學的輔助手段而不是教學目標的簡單層面上;不重視概念和規律形成過程的分析,不重視理論聯系實際,難以體現物理教學應“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改理念,使本來生動活潑的物理變得“生吞活撥”。物理教學要么有“物”無“理”,要么有“理”無“物”。學生覺得物理真是“無理”,不是聽不懂,就是興趣衰減,或是高分低能。
二、防止分化的對策
1.轉變教師角色。
教師角色要發生變化,必須轉變一個觀念: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學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課程資源。把機會交給學生,把問題放給學生,給學生以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去討論探究,讓學生教學生。教師起點撥指導調控的作用,這種角色的變化對教師在教學的組織、引導方面有著更專業化的要求。要求教師要有新的教學理念,認真領會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及新教材的內容意圖。
做好思想工作,和諧師生關系是防止兩極分化的前提。在物理學習中兩極分化發生在教學內容比較枯燥,教學難度比較大的八年級下期,學生容易產生厭學情緒。這一階段尤為重要,做好思想工作,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給學生成就感,培養學生良好的學風,科學的學習方法,一絲不茍的精神和頑強的意志,發展學生的觀察力、思維力等,都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
2.突出學科特點。
眾所周知,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物理學產生于生產實驗實踐,也在實驗實踐中不斷發展,物理學的全部科學知識和體系都離不開實驗和實踐。通過具體的物理實驗和學生參與實驗,不僅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幫助學生從具體的物理現象及變化中認識物理概念和規律,更重要的是能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激活學生的思維,開啟學生的智慧,培養學生的求實合作的科學精神,嚴謹認真的工作作風,開拓創新的思維品質。學生起初只所以喜歡物理,不單單是因為物理在科學技術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更重要的是因為物理課上有很多實驗,這是他們學習物理的直接興趣,也是他們學好物理的思想基礎。對此,我們時刻注意保護學生這種可貴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通過加強實驗課的教學將學生的直接興趣轉化為學習物理的持久動力,努力創造條件做好各種實驗,發揮實驗在物理教學中的巨大的育人功能,發揮其綜合效益,高度重視并付諸實踐。以通過實驗教學,落實課程目標中的“知識與技能”,落實“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育人目標。
3.重視興趣激發。
初中學生正處在物理啟蒙階段,他們最初對學習物理具有濃厚的興趣,抱有很大的信心,這正是學生學好物理、教師教好物理的有利因素和基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習的直接動力。著名美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說過:興趣是成功的秘訣。因此,我們針對初中學生的年齡、心理和認知特點,充分發揮物理科學的優勢,在教學過程中,以豐富的物理現象和事實為基礎,努力創設物理情境,并結合物理新課程圖文并茂的特點,充分利用好多媒體課件,使學生感到身邊處處有“物理”,猶如身臨其境,從而觸境生情。
具體過程是:①創設物理情境,降低教材難度,恰當運動激勵機制,激發興趣。②加強和改進實驗,培養興趣。充分利用好現有的實驗條件,力爭做好每節課的實驗。③聯系生活實際,重視知識應用,鞏固興趣。④積極組織開展科技制作和實驗,發展興趣。
4.抓習慣培養。
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學生終生受益的事情,非一時一地的物理學習行為可比。不僅可以使“尖子生”得到應有的培養,而且還可以使中、下等生在物理基礎知識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是一種省時、省力、快速、高效、科學的先進學習方法,也是防止兩級分化的有效方法。
一規范學生的學習行為,使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做到兩不代替。一不代替學生閱讀,二不代替學生思考。在每節課中至少要有一半時間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學生或自己閱讀、鉆研教材,或與同學交流、合作學習,認真做練習和核對答案,教師積極巡視課堂去指導優生,輔導學困生,促進中等生,發現問題,解決疑難問題,做一些調查研究,以便在下課前幾分鐘指導學生做好小結。糾正學生的錯誤,解決疑難問題,使作題規范化,促進知識系統化,落實課堂教學目標。
二抓習慣養成。使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觀察動手的習慣;討論質疑的習慣;課堂記筆記的習慣;獨立思考善于提問的習慣和及時復習認真處理作業的習慣等。習慣培養重點放在八年級階段,特別是八年級上學期至關重要。我們做到課內課外相結合,有計劃、有步驟地落實,持之以恒,直至達到“習慣成自然”。學生學習物理的良好習慣一旦養成,它不僅有助于形成學習物理的良好態度,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而且有助于發展智力和培養自學能力,增強學習物理的興趣和信心,變被動為主動。
5.加強學法指導。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教學是“教”和“學”兩者的有機結合,是由教師和學生雙方共同活動組成的統一體。在“教”與“學”這對矛盾統一體中,學生的“學”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師的全部活動最終都要落腳到學生的“學”上。因此,在
教學過程中,既重視自己如何教,更關心學生怎樣學,給學生以正確方法的指導,突出“授人以漁”的方法。
近年來,我們物理教研組在學法研究和指導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如在指導學生閱讀教科書方面總結出“五步程度閱讀法”;對學生關心的怎樣學好初中物理問題,總結出“學好物理六字訣”;就課堂聽講提出了“怎樣聽好物理課”的要求;以及學習物理的“五記”與“五忌”,“怎樣進行章后小結”,“記筆記的訣巧”和在物理復習中“重方法,求效益”等等。對學生的物理學習發揮了積極的指導作用。
6.實施分層教學。
一、初中學生數學學習狀況分析
(一)學生數學學習的心理分析
1.學生的數學學習無目的、無計劃、無標準要求。對學了什么,應掌握什么,有什么作用是茫然的,有的學生竟說“成績好有什么用,給我多少獎金”,學習具有盲目性。
2.學生對數學學習不主動、自覺性差,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學習任務的完成是被動消極的,學習本是自己的事,卻常推委、拖拉或希望同學幫忙,所以同學間常出現抄作業現象,學習具有依賴性。
3.學生有上進的心理,但缺乏勤奮刻苦的學習精神,學習興趣不濃也不愿培養,不作意志努力,學習中思想常常走神或學習時間內干其他事情,具有學習意志不堅定性。
4.學生學習有了一知半解就感到滿足,但遇到困難又垂頭傷氣,遇難而退或繞道而行,得過且過,致使部分學生學習成績難以提高,甚至下滑,學習缺乏思想性。
5.學生學習不注重方法,不講求邏輯聯系,分析問題思路雜亂,表達東拼西湊,思維不嚴謹。明知這方面過不了關,但也不思改進,學習具有隨意性。
(二)學生課堂學習的狀況分析
1.好動,愛講話,課堂注意力難持久,自控能力差。
2.數學思維簡單;形象思維難建立,抽象思維無基礎,針對問題常常沖口而出,答非所問。
3.學習的交流、討論往往人云亦云,難樹己見,思維的閃光點往往在不堅持中一錯而過。思維也就在一次次放棄中養成惰性。
4.觀察分析無耐性,不細心,往往被問題的表面現象或假象所迷惑,難以撥云見日,難以感受嘗試成功的刺激。
5.會的嫌簡單,稍難又嫌煩,總不想動手。對于較繁的式子,較困難的圖形就不于理睬,放置一旁,再遇類似問題,似曾相識,動手就困難。
(三)學生數學學習的思維特征分析
1.孤立少聯系.學生學習中常常割裂所學知識,分化所學內容,孤立地認識理解問題,如;多項式計算脫離有理數的計算基礎,導致運算錯誤常在符號上。根式化簡不以分式化簡為前提,在方法上不能有效遷移。同時對問題的認識和知識的理解往往絕限于某一范圍或某個方面,難以拓寬范圍,擴大認識面。如;把—a和—2等同看待,把式子√a+1看成永遠有意義……
2.靜止少變化.學生學習數學在思維上難以形成多變的觀點,常以靜止的方式去認識問題,如初一學生看到—a就認為是負數,初二學生能對式子而完成不了的因式分解,初三學生對含絕對值符號式子的化簡普遍感到困難,對幾何圖形的換位研究、變形研究更是一籌莫展。他們在長期的1就是1,2就是2的靜止認識中,在空間環境不變的錯誤意識里,思維形成定勢,對事物的變化認識自然潛在抵觸心理,對問題分析處理的變形轉化難免有對抗情緒,怎樣使學生的認識越過這一道坎,形成新的認識,產生新的觀點,還得有賴于數學教學改革的探索分析。
3.問題理解停留于具體難以抽象.初中學生在以前的生活與學習中,認識理解幾乎停留于形象具體,少有抽象的思維訓練,所以學生在初中數學學習中對實際問題怎樣聯系數學研究方法,怎樣構建數學模型較為困難,特別是與實際聯系不大的純數學研究就更困難。如;方程和不等式同解意義的理解,函數與不等式中變量取值變化時,對變式中待定系數取值范圍的研究,圓一章有關數形結合的研究等都是教學的難點。
4.思維簡單,盲目崇拜.學生對問題的認識一般停留于認可,重結論而忽視過程,更不重視知識產生的背景條件。書上寫的、老師講的就是真理,有時明明發現偶像的錯誤,還總懷疑自己的思路有問題.導致數學學習難樹己見。我們倡導”要敢于否定自己的偶像,否定教材,不盲目崇拜,要學會學習,學有見地,勇于超越”。
5.不善于聯想比較找規律,多向思維尋根據.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中有聯想比較,但他們通過簡單的聯想,草率的比較,就可能妄加猜測得到結論,而不通過聯想比較,周密地分析推敲,尋找規律獲取正確的認識。如;一次初一數學公開課<<有理數乘法>>的教學中;(—3)+(—3)+(-3)+(-3)=-12,由乘法的意義有(-3)×4=-12,從而引申出算一算;(-3)×3=____,(-3)×2=___,(-3)×1=____,(-3)×0=___,然后又猜一猜;(-3)×(-1)=___,(-3)×(-2)=___,(-3)×(-3)=___,(-3)×(-4)=___.很多學生都能夠猜出后一組運算式子的結果,其猜測的方法是多樣的,但是沒有一個學生能夠觀察比較分析出“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逐次減少1時,其積逐次增加3”這一規律。
初中學生的數學思維簡單,稍難的問題往往無章可循,盲目拼湊,不能通過由果索因、由因索果或數形結合的方式進行有章有法地思考分析。數學的推理表達也東拼一句,西湊一句,不推敲條件對何而用,結論由何而來。如在三角形全等判定的第一個公理“邊角邊”公理的學習中,無論怎樣啟發、引導、訓練,甚至強調:“邊角邊”的敘述順序是體現以公理1為根據,書寫表達的規范作用是體現對應”,但課后作業全班五十多人中,有20人表達的全等順序是“邊邊角”或“角邊邊”或“對應元素不寫在對應的位置”,經了解大多數學生反映“夠條件就行”,他們不重視公理的根據作用和表述規范的對應意義,主要是疏于因果關系和思維不嚴謹。還有學生無論解答代數問題還是幾何問題都把條件一一列出來,然后就得出一個個結論,到底哪一個條件能推出哪一個結論,他自己都不清楚。
針對初中學生數學學習的狀況分析,怎樣對學生數學學習進行有效指導,怎樣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數學教學改革中還得進一步探索。
根據教學中師生互動的理論思考,我們從三個方面來分析:
二、初中學生數學學習障礙的原因。
(一)從教師談起
1.目前數學教學的最明顯的特點是:教師是知識的擁有者,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不管學生有多差異,每天教師所灌輸的知識學生必須全部掌握,所灌知識量的大小及灌輸方式都必須接受。天長日久,學生接受不了的知識就成為他們學習數學的障礙,即產生認知障礙。
2.在數學教學中,有些教師缺乏對學生情感的投入。講課傳授知識和考試是傳統教學的兩個核心要素。教師對學生缺少信任,缺少愛的表示。我們走進課堂,總會看到學生由于回答不出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而受到嚴厲批評的場面。很少有教師對回答不出問題的學生說"你試試看,你一定會答上來的",或"錯也沒關系"等鼓勵的語句。慢慢地使學生由不喜歡數學教師發展到對數學學科淡漠,出現情緒障礙。
(二)從學生談起
1.身心方面存在某種缺陷。由于缺乏信心,學習不肯努力;或由于多次在數學學習上的失敗而厭惡數學學習。這些都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產生障礙。
2.態度及習慣方面的問題。有不少學生由于怕苦怕累、懶惰、不肯動腦動手,因此產生數學學習障礙。盡管從小學到初中,已學習了六、七年數學,但仍不知用什么方法才能學好數學,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數學學習能力不足。相比小學數學而言,初中數學教材結構的邏輯性、系統性更強。首先表現在教材知識的銜接上,前面所學的知識往往是后邊學習的基礎;其次還表現在掌握數學知識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須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學生對前面所學的內容達不到規定的要求,不能及時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就造成了連續學習過程中的薄弱環節,跟不上集體學習的進程,導致學習分化。由于對基本概念和基本運算技能掌握得不好,而產生數學學習障礙。
4.社會和家庭方面的問題。由于家庭教育不當或不良社會環境的影響,學生也會產生數學學習障礙。
(三)從教學中的師生溝通談起
1.教材是師生溝通的中介,由于教材過深過淺,或教學進度過快過慢,都會影響數學教學,使學生產生數學學習障礙。
2.師生缺少溝通,產生不了互動的正面效益。一方面,教師不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主觀想象制定學習目標,以致目標太高,學生無法達到。另一方面,學生不了解教師所要達到的目標,因此雙方產生不了碰撞,引不起互動,在情感上更缺乏溝通。大多數數學教師對數學有興趣,從小學一年級直到大專或大學畢業,連續學習數學達14年以上。他們很難體會在數學學習中有障礙的感受。尤其是初中數學教師,經過一兩個小循環,就可把初中數學內容概括起來。由此得到初中數學課并不難的結論。而學生們,從小學一年級直到初中,越學越感覺到數學學科的難度。在這種情況下,師生之間在情感上是很難溝通的。由于師生雙方缺少溝通,因此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產生障礙。
三、初中數學教學的改革探索
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興奮,活躍起來,讓學習的主體作用和教學的主導作用得以體現,使數學教學既能孕育學生的良好心理,培養學生自覺認真的學習習慣,又能在學習上勤于思考,善于探索,注重方法。針對學生學習狀況分析,本人正進行“參與性數學學習”和“課堂探索學習”的數學教學探索。
(一)參與性數學學習;是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與數學內容有關的學習活動,目前已有兩種活動組織形式;“數學輔導學習”和“數學興趣學習”。
1.數學輔導學習,將班上數學成績較好的學生組織起來,編成幾個學習輔導小組(每組三人),每個輔導小組的同學負責班級一個大組同學的數學學習輔導,(1)當輔導員對本組同學的數學問題不能及時解答時,三人小組共同商議,且將商議的過程分析(若得不出答案或意見有分歧,再與老師共同研究)報經老師審閱后,利用自習課輔導小組的學生在班級面對全班同學講評。(2)是老師定期擬出與階段性數學教學內容相關的數學問題(即班級學生學習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分配給各輔導小組,讓各小組同學共同研究,并將獲得的正確認識通過老師確定后,小組同學利用自習課在班上開講(每周一次),如此既培養鍛煉了優生,又及時解答了差生的疑問。優生通過探索研究、協調配合、表達嘗試的訓練,數學學習的興趣更濃,更具自信。差生通過優生的行動幫助,行為激勵,也躍躍欲試.久而久之,學生學習就克服了前面數學學習心理分析中的學習無目的、情緒不穩定、學習意志不堅定、學習具有依賴性以及學生課堂學習狀況分析中不善于思考,交流討論無主見等缺點。
2.數學興趣學習,全班同學三五人一組或六七人一組自由組合,利用課余或雙休日進行與數學學習相關的社會活動,如;調查統計(生產與銷售、經銷與利潤、產品分配、商品流量、計劃生育等),丈量計算、設計制作、貨運裝載的設計計算、綠化與環保等。他們利用本組同學的條件優勢,選擇一項進行分工合作。作調查統計的有調查統計表、調查分析結果、調查分析報告。作丈量計算的有丈量對象和方法、計算數據與結果、過程分析報告。設計制作的有設計對象與方案、制作過程與作品展示、設計制作的分析報告。類似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配合意識,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克服學生數學學習狀況分析中的學習盲目性,觀察分析無耐心不細心,不善于動腦動手,遇難而退等缺點。
(二)課堂探索學習,課堂探索學習本人也從兩個方面加以實施:“課堂教學引導探索”和“章節知識分析歸納探索”。
1.課堂教學引導探索,根據數學課時內容特點:引例——概念——例題——練習,而進行數學課堂教學探索的三步曲:(1)引導探索,嘗試領悟.(2)引申探索,聯想轉化.(3)發散探索,創新思維。
(1)引導探索,嘗試領悟.引導學生通過教材引例,探索引出的規律,歸納規律,形成概念.,又通過對概念作用的理解,嘗試解答例題,成功的嘗試,又有新的領悟,隨即進行相關練習。
(2)引申探索,聯想轉化.引申概念范圍的相似或相近問題,利用已有知識聯想比較,通過已有方法轉化分析,探索問題的求解思路。引申探索中充分暴露教材思想,轉化分析中充分展示概念作用,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3)發散探索,創新思維.通過已研究問題的條件發散或結論發散或相似問題的遞進研究,啟發引導學生去探索、發現,在知識聯系上探索,在方法轉化上探索。在探索中領悟,在探索中發現,在探索中創建新的思想,在探索中擴展認識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通過課堂的引導探索訓練,克服學生數學學習狀況分析中的思維缺陷;孤立少聯系,靜止少變化,,思維簡單難抽象,不習慣探索規律等。
2.章節內容的分析歸納探索.本內容從學生寫小結開始,通過引導學生怎樣進行知識小結,讓學生充分意識小結的目的與作用,明白小結里應包括那些內容。在一次次的培養訓練中,學生基本上有了小結的模式與框架。然后進行章節知識的歸納總結的探索訓練,讓他們探索出具有自己風格和特點的知識總結。他們在寫總結時要復習教材看知識聯系,翻閱筆記進行方法選擇,查閱數學資料對問題歸類歸納,然后加工整理:由所學知識到所用方法到所解決的問題,按內容順序、知識層次、問題難易、方法遞進進行全面總結。每份總結既體現了章節知識的承啟作用,網絡聯系和對問題的類比分析、方法優選,同時也體現了學生對材料的組織、加工、整理和表達等方面的能力。這也就克服了學生學習狀況分析中注意力難持久,自控力差,不講求邏輯,思維不嚴謹等缺點。
作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數學課程應該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數學實踐能力為主線,這就更要重視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關注學生的經驗和興趣,并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即數學教育應該培養人的更內在、更深刻的東西——數學素質,數學素質已成為公民文化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分析研究學生學習,探索研究教學方法,是為了以教材為載體,改變學生的攝入式學習為探索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在教材載體的作用下,在有效的教學方法引導下,學習養成良好習慣:有數學思想、有探索精神、注重學習方法、重視解決實際問題、善于培養興趣、能挖掘學習潛力和發揮個性特長,隨時充滿自信。基于此,數學課程應該更突出數學的文化價值,并且著眼于人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數學學習;學習動機;學習興趣
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在原因,是激勵、指引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的心理處于壓抑、不滿,失去信心時將直接阻礙、削弱甚至中斷智力活動,破壞學習的動力,當然也談不上學習效率。沒有數學學習動機,就像汽車沒有發動機。在初中數學學習方面,學生如果有了強烈的數學學習動機,就有了數學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就能變“要我學習”為“我要學習”。所以,只有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內在動機,才能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效率。如何在教學中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并使動機得以持久,進而轉化成學習的動力呢?下面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的一點認識:
一、使學生對學習數學產生一定的興趣和充分的認識,是激發學習動機的前提
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是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是一種固定不變的模式,即預習新課——講授新課——練習鞏固。即使在學習環節中注重了預習,也是為了更好地講授新課,為了更快地讓學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觀上導致了學生思維的依賴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談不上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索,以至于學習上失去了興趣。只有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才能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才能提高學習質量。而讓學生對學習數學有充分的認識,我們需做到以下幾點:
1.引導學生明確學習成績只是對數學學習的一種檢驗,重要的是通過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在獨立分析、認識問題后能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的智力水平得到更好地培養和發展。學習的濃厚興趣是推動學生數學學習的一種最實際的內在動力,只有培養數學學習興趣,才能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動機。
2.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數學是現代人生存的需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也不是識字很少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從本世紀20年代開始,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把人類帶進了信息時代,新知識的巨增和舊知識的快速老化,要求人們善于學習、終身不斷地進行學習。
3.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學習過程中的主人。使學生明白只有自己親自參與新知識的發現、獨立解決問題、善于思辨、習慣于歸納整理,才能真正鍛煉自己的思維、開發自己的智力、發展自己的能力。否則,僅僅知曉一個個問題的現成答案,自己的思維沒有得到任何的鍛煉,就失去了“數學是鍛煉思維的體操”的作用。久而久之,定會兩手空空,無所收獲!
二、運用恰當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1.自然、生動、新奇地引入新課
真正的數學是豐富多彩的,而不是復雜的、枯燥的數字游戲,它有著實實在在、生動活潑的生活背景。從生活中來的數學才會是“活”的數學、有意義的數學。例如:在“中位數和眾數”一節中引入材料以奧運會的相關圖片和新聞為切入點。這樣既復習舊知,又自然引入新知,讓學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學有用的數學”。這樣“身臨其境”地學數學,就能很好地溝通書本知識與學生的經驗世界和生活世界,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2.設懸念,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
欲望是一種傾向于認識、研究、獲得某種事物的心理特征。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通過巧設懸念,使學生對某種知識產生一種急于了解的心理,這樣能夠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例如:在講“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關系”一課時,先給學生講個小故事:一天,小明去小李家看他,當時小李正在成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習題,小明一看就告訴小李哪道題做錯了。小李非常驚訝,問小明有什么“判斷的秘法”?此時,筆者問學生:“你們想不想知道這種秘法?”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想!”于是同學們非常有興趣地上完了這節課。
3.引起認知沖突,引起學生的注意
認知沖突是人的已有知識和經驗與所面臨的情境之間的沖突或差異。這種認知沖突會引起學生的新奇和驚訝,并引起學生的注意和關心,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圓的定義”的教學,學生日常生活中對圓形的實物接觸得也較多,小學又學過一些與圓有關的知識,對圓具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認識。然而,他們還無法揭示圓的本質特征。如果教師此時問學生“究竟什么叫做圓?”他們很難回答上來。不過,他們對“圓的定義”已經產生了想知道的急切心情,這時再進行教學則事半功倍。
4.進行情感交流,培養師生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師應加強與學生感情的交流,增進與學生的友誼,關心他們、愛護他們,熱情地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作學生的知心朋友,使學生對教師有較強的信任感、友好感、親近感,那么學生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喜愛你所教的數學學科上了,達到“尊其師,信其道”的效果。
和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的另一個方面是:教師通過數學或數學史學的故事等來讓學生了解數學的發展、演變及其作用,了解數學家們是如何發現數學原理及他們的治學態度等。比如:筆者給學生講“數學之王——高斯”、“幾何學之父——歐幾里德”、“代數學之父——韋達”、“數學之神——阿基米德”等數學家的故事,不僅使學生對數學有了極大的興趣,同時從中也受到了教育,起到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引之以悟,導之以行”的作用。
5.適當開展競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適當開展競賽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爭取優異成績的一種有效手段。通過競賽,學生的好勝心和求知欲更加強烈,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會大大加強。所以,在課堂上,尤其是活動課上,筆者一般都會采取競賽的形式來組織教學。如男女同學搶答競賽,小組搶答競賽等。筆者發現,每次上活動課時,同學們都非常期待和興奮,這是學生感興趣的一種表現,是學習數學的一個好苗頭。在競賽過程中,同學們很活躍,思維也很敏捷,反應速度一次比一次快。其實,學生年紀還小,愛玩是他們的天性,這種寓教于樂的模式無疑具有不可抵擋的吸引力和巨大的潛力,在游戲當中學生不知不覺就鍛煉了自己的思維能力,達到了潛移默化的功效。
6.及時反饋
從信息論和控制論角度看,沒有信息反饋就沒有控制。學生學習的情況怎樣,這需要教師給予恰當的評價,以深化學生已有的學習動機,矯正學習中的偏差。教師既要注意課堂上的及時反饋,也要注意及時對作業、測試、活動等情況給予反饋,使反饋與評價相結合,使評價與指導相結合,充分發揮信息反饋的診斷作用、導向作用和激勵作用,深化學生學習數學的動機。
當通過反饋,了解到一個小的教學目標已達到后,要再次“立障”、“設疑”,深化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始終充滿學習動力。比如“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的教學中,當學生對形如:am+an,a(m+n)+b(m+n)的多項式會分解以后,再提出新問題:形如a(m-n)+b(n-m)的多項式如何利用提公因式的方法因式分解呢?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狀態,才能真正地深化學生的學習動機。
7.讓每一位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
心理學研究表明:動機的產生和保持有賴于成功。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不斷取得成功后會帶來無比快樂和自豪的感覺,產生成就感,繼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驅使他們向著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邁進,形成穩定持續的動機。所以,教師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設計和創設競爭和成功的機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按問題的坡度都能夠“跳一跳,夠得著”,進而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總之,要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首先是使學生對學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是學習動力的源泉。而后是激發學習動機的技術性問題,即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方式和手段也是多種多樣的,只要教師們有效地利用上述手段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就有可能學得積極主動并學有成效。超級秘書網:
參考文獻:
[1]王振宏.學習動機的認知理論與應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關鍵詞:學習狀況分析 學習障礙的原因 教學的改革探索 參與性數學學習 課堂探索學習
在長期的數學教學中,我一直在注意下列問題:1.為什么有大量的初中生對數學不感興趣。2.初一、初二的差生是如何產生的。3.初中生數學學習方法欠缺的原因。而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學習狀況如何,對學生的心理會產生重大影響。學生學習的情緒將隨著學習的狀況而上下波動,許多心理問題源于學習的失敗、挫折。學生的學習活動能順利地進行,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有重大意義。我希望能從研究學生的心理活動對學生學習數學的關系和作用中,去尋求對學生學習有幫助的、積極的心理活動,以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動機,良好的學習情緒和學習行為,從而達到學習能力的提高。
一、初中學生數學學習狀況分析
(一) 學生數學學習的心理分析
1. 學生的數學學習無目的、無計劃、無標準要求。對學了什么, 應掌握什么,有什么作用是茫然的,有的學生竟說“成績好有什么用,給我多少獎金”,學習具有盲目性。
2. 學生對數學學習不主動、自覺性差, 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學習任務的完成是被動消極的, 學習本是自己的事,卻常推委、拖拉或希望同學幫忙,所以同學間常出現抄作業現象,學習具有依賴性。
3. 學生有上進的心理,但缺乏勤奮刻苦的學習精神,學習興趣不濃也不愿培養,不作意志努力,學習中思想常常走神或學習時間內干其他事情, 具有學習意志不堅定性。
4. 學生學習有了一知半解就感到滿足,但遇到困難又垂頭傷氣,遇難而退或繞道而行, 得過且過, 致使部分學生學習成績難以提高,甚至下滑,學習缺乏思想性。
5. 學生學習不注重方法,不講求邏輯聯系,分析問題思路雜亂,表達東拼西湊, 思維不嚴謹。 明知這方面過不了關,但也不思改進,學習具有隨意性。
(二) 學生課堂學習的狀況分析
1. 好動,愛講話,課堂注意力難持久,自控能力差。
2. 數學思維簡單; 形象思維難建立,抽象思維無基礎, 針對問題常常沖口而出, 答非所問。
3. 學習的交流、討論往往人云亦云,難樹己見,思維的閃光點往往在不堅持中一錯而過。思維也就在一次次放棄中養成惰性。
4. 觀察分析無耐性,不細心,往往被問題的表面現象或假象所迷惑, 難以撥云見日,難以感受嘗試成功的刺激。
5. 會的嫌簡單, 稍難又嫌煩,總不想動手。對于較繁的式子,較困難的圖形就不于理睬,放置一旁,再遇類似問題,似曾相識,動手就困難。
(三)學生數學學習的思維特征分析
1. 孤立少聯系. 學生學習中常常割裂所學知識,分化所學內容,孤立地認識理解問題,如;多項式計算脫離有理數的計算基礎,導致運算錯誤常在符號上。根式化簡不以分式化簡為前提,在方法上不能有效遷移。同時對問題的認識和知識的理解往往絕限于某一范圍或某個方面,難以拓寬范圍,擴大認識面。如;把—a和—2等同看待, 把式子√a+1看成永遠有意義……
2. 靜止少變化. 學生學習數學在思維上難以形成多變的觀點,常以靜止的方式去認識問題, 如初一學生看到—a就認為是負數, 初二學生能對式子 而完成不了 的因式分解,初三學生對含絕對值符號式子的化簡普遍感到困難,對幾何圖形的換位研究、變形研究更是一籌莫展。他們在長期的1就是1, 2就是2的靜止認識中,在空間環境不變的錯誤意識里,思維形成定勢,對事物的變化認識自然潛在抵觸心理,對問題分析處理的變形轉化難免有對抗情緒,怎樣使學生的認識越過這一道坎,形成新的認識,產生新的觀點,還得有賴于數學教學改革的探索分析。
3. 問題理解停留于具體難以抽象. 初中學生在以前的生活與學習中,認識理解幾乎停留于形象具體,少有抽象的思維訓練,所以學生在初中數學學習中對實際問題怎樣聯系數學研究方法,怎樣構建數學模型較為困難,特別是與實際聯系不大的純數學研究就更困難。 如;方程和不等式同解意義的理解,函數與不等式中變量取值變化時,對變式中待定系數取值范圍的研究,圓一章有關數形結合的研究等都是教學的難點。
4. 思維簡單,盲目崇拜. 學生對問題的認識一般停留于認可, 重結論而忽視過程, 更不重視知識產生的背景條件。書上寫的、老師講的就是真理,有時明明發現偶像的錯誤,還總懷疑自己的思路有問題.導致數學學習難樹己見。 我們倡導”要敢于否定自己的偶像,否定教材,不盲目崇拜,要學會學習,學有見地,勇于超越”。
5.不善于聯想比較找規律,多向思維尋根據. 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中有聯想比較,但他們通過簡單的聯想,草率的比較,就可能妄加猜測得到結論,而不通過聯想比較,周密地分析推敲,尋找規律獲取正確的認識。如; 一次初一數學公開課有理數乘法的教學中; (—3)+ (—3)+ (-3)+ (-3)= -12,由乘法的意義有(-3)×4=-12,從而引申出算一算; (-3)×3=____, (-3)×2=___ , (-3)×1=____ , (-3)×0= ___ , 然后又猜一猜; (-3)×(-1)= ___ , (-3)×(-2)= ___ , (-3)×(-3)= ___, (-3)×(-4)= ___ .很多學生都能夠猜出后一組運算式子的結果,其猜測的方法是多樣的,但是沒有一個學生能夠觀察比較分析出 “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逐次減少1時,其積逐次增加3”這一規律。
初中學生的數學思維簡單,稍難的問題往往無章可循,盲目拼湊,不能通過由果索因、由因索果或數形結合的方式進行有章有法地思考分析。數學的推理表達也東拼一句,西湊一句,不推敲條件對何而用,結論由何而來。如在三角形全等判定的第一個公理“邊角邊”公理的學習中,無論怎樣啟發、引導、訓練,甚至強調: “邊角邊”的敘述順序是體現以公理1為根據,書寫表達的規范作用是體現對應”,但課后作業全班五十多人中,有20人表達的全等順序是“邊邊角”或“角邊邊”或“對應元素不寫在對應的位置”,經了解大多數學生反映“夠條件就行”,他們不重視公理的根據作用和表述規范的對應意義,主要是疏于因果關系和思維不嚴謹。還有學生無論解答代數問題還是幾何問題都把條件一一列出來,然后就得出一個個結論,到底哪一個條件能推出哪一個結論,他自己都不清楚。
針對初中學生數學學習的狀況分析,怎樣對學生數學學習進行有效指導,怎樣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數學教學改革中還得進一步探索。
根據教學中師生互動的理論思考,我們從三個方面來分析:
二、初中學生數學學習障礙的原因。
(一)從教師談起
1.目前數學教學的最明顯的特點是:教師是知識的擁有者,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不管學生有多差異,每天教師所灌輸的知識學生必須全部掌握,所灌知識量的大小及灌輸方式都必須接受。天長日久,學生接受不了的知識就成為他們學習數學的障礙,即產生認知障礙。
2.在數學教學中,有些教師缺乏對學生情感的投入。講課傳授知識和考試是傳統教學的兩個核心要素。教師對學生缺少信任,缺少愛的表示。我們走進課堂,總會看到學生由于回答不出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而受到嚴厲批評的場面。很少有教師對回答不出問題的學生說你試試看,你一定會答上來的,或錯也沒關系等鼓勵的語句。慢慢地使學生由不喜歡數學教師發展到對數學學科淡漠,出現情緒障礙。
(二)從學生談起
1.身心方面存在某種缺陷。由于缺乏信心,學習不肯努力;或由于多次在數學學習上的失敗而厭惡數學學習。這些都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產生障礙。
2.態度及習慣方面的問題。有不少學生由于怕苦怕累、懶惰、不肯動腦動手,因此產生數學學習障礙。盡管從小學到初中,已學習了六、七年數學,但仍不知用什么方法才能學好數學,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數學學習能力不足。相比小學數學而言,初中數學教材結構的邏輯性、系統性更強。首先表現在教材知識的銜接上,前面所學的知識往往是后邊學習的基礎;其次還表現在掌握數學知識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須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學生對前面所學的內容達不到規定的要求,不能及時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就造成了連續學習過程中的薄弱環節,跟不上集體學習的進程,導致學習分化。由于對基本概念和基本運算技能掌握得不好,而產生數學學習障礙。
4.社會和家庭方面的問題。由于家庭教育不當或不良社會環境的影響,學生也會產生數學學習障礙。
(三)從教學中的師生溝通談起
1.教材是師生溝通的中介,由于教材過深過淺,或教學進度過快過慢,都會影響數學教學,使學生產生數學學習障礙。
2.師生缺少溝通,產生不了互動的正面效益。一方面,教師不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主觀想象制定學習目標,以致目標太高,學生無法達到。另一方面,學生不了解教師所要達到的目標,因此雙方產生不了碰撞,引不起互動,在情感上更缺乏溝通。大多數數學教師對數學有興趣,從小學一年級直到大?;虼髮W畢業,連續學習數學達14年以上。他們很難體會在數學學習中有障礙的感受。尤其是初中數學教師,經過一兩個小循環,就可把初中數學內容概括起來。由此得到初中數學課并不難的結論。而學生們,從小學一年級直到初中,越學越感覺到數學學科的難度。在這種情況下,師生之間在情感上是很難溝通的。由于師生雙方缺少溝通,因此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產生障礙。
三、初中數學教學的改革探索
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興奮,活躍起來,讓學習的主體作用和教學的主導作用得以體現,使數學教學既能孕育學生的良好心理, 培養學生自覺認真的學習習慣,又能在學習上勤于思考,善于探索, 注重方法。針對學生學習狀況分析,本人正進行“參與性數學學習”和“課堂探索學習”的數學教學探索。
(一)參與性數學學習;是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與數學內容有關的學習活動,目前已有兩種活動組織形式;“數學輔導學習”和“數學興趣學習”。
1.數學輔導學習,將班上數學成績較好的學生組織起來,編成幾個學習輔導小組(每組三人),每個輔導小組的同學負責班級一個大組同學的數學學習輔導,(1)當輔導員對本組同學的數學問題不能及時解答時,三人小組共同商議,且將商議的過程分析(若得不出答案或意見有分歧,再與老師共同研究)報經老師審閱后,利用自習課輔導小組的學生在班級面對全班同學講評。(2)是老師定期擬出與階段性數學教學內容相關的數學問題(即班級學生學習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分配給各輔導小組,讓各小組同學共同研究,并將獲得的正確認識通過老師確定后,小組同學利用自習課在班上開講(每周一次), 如此既培養鍛煉了優生,又及時解答了差生的疑問。優生通過探索研究、協調配合、表達嘗試的訓練,數學學習的興趣更濃,更具自信。差生通過優生的行動幫助,行為激勵,也躍躍欲試.久而久之,學生學習就克服了前面數學學習心理分析中的學習無目的、情緒不穩定、學習意志不堅定、學習具有依賴性以及學生課堂學習狀況分析中不善于思考,交流討論無主見等缺點。
2.數學興趣學習,全班同學三五人一組或六七人一組自由組合,利用課余或雙休日進行與數學學習相關的社會活動,如;調查統計 (生產與銷售、經銷與利潤、產品分配、商品流量、計劃生育等),丈量計算、設計制作、貨運裝載的設計計算、綠化與環保等。他們利用本組同學的條件優勢,選擇一項進行分工合作。作調查統計的有調查統計表、調查分析結果、調查分析報告。作丈量計算的有丈量對象和方法、計算數據與結果、過程分析報告。設計制作的有設計對象與方案、制作過程與作品展示、設計制作的分析報告。類似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配合意識, 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克服學生數學學習狀況分析中的學習盲目性,觀察分析無耐心不細心,不善于動腦動手,遇難而退等缺點。
(二)課堂探索學習,課堂探索學習本人也從兩個方面加以實施:“課堂教學引導探索”和“章節知識分析歸納探索”。
1.課堂教學引導探索, 根據數學課時內容特點:引例——概念——例題——練習,而進行數學課堂教學探索的三步曲:(1)引導探索,嘗試領悟.(2)引申探索,聯想轉化.(3)發散探索,創新思維。
(1)引導探索,嘗試領悟. 引導學生通過教材引例,探索引出的規律,歸納規律,形成概念.,又通過對概念作用的理解,嘗試解答例題,成功的嘗試,又有新的領悟,隨即進行相關練習。
(2)引申探索,聯想轉化. 引申概念范圍的相似或相近問題,利用已有知識聯想比較,通過已有方法轉化分析,探索問題的求解思路。引申探索中充分暴露教材思想,轉化分析中充分展示概念作用,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3)發散探索,創新思維. 通過已研究問題的條件發散或結論發散或相似問題的遞進研究,啟發引導學生去探索、發現,在知識聯系上探索,在方法轉化上探索。在探索中領悟,在探索中發現,在探索中創建新的思想,在探索中擴展認識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通過課堂的引導探索訓練,克服學生數學學習狀況分析中的思維缺陷;孤立少聯系,靜止少變化, ,思維簡單難抽象,不習慣探索規律等。
1.新課標的基本要求
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化改革,新的課程標準已經把自主學習、終身學習作為硬性要求,旨在培養創新型的人才.《基礎教育改革綱要》中改革的具體目標強調“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這使自主學習成為改革的亮點.
2.學生自身能力的培養
自主學習是一種教育的理念.同時,對于學生來說,自主學習是一種能力,它代表的是學生在獨立的情況下,可以自主地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的答案.所以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還代表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物理學科本身的特點
學習初中物理的目的并不是使學生掌握多少知識,而是引導學生關心周圍的事物,讓學生知道生活中有物理,了解物理在生活實際中的應用,使他們的視野從課本中學到的有限的知識得以開闊,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二、培養學生的物理自主學習能力
1.結合心理學的理論知識,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初中生都是青春期的少男少女,自我約束能力差、對學習保持新鮮的時間短以及情緒容易出現較大的波動是其固有的特點.教師要根據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對學生進行分析,采用適合的方法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積極性.特別是物理學科,因為物理是一門實踐性以及動手性都非常強的學科,所以學生對于剛剛接觸的物理都是抱有極大的學習興趣的,如何把這份興趣保持下去,就是教師需要做的事情.
2.結合物理學科的特點,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物理的內容大多是與人們的生活經驗有關,物理學科是極易引發初中生興趣的學科,初中物理是比較側重觀察物理現象的學科,教師可以從這些方面來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除了安排學生做好探究實驗,教師還可以適時隨機地把演示實驗變為學生實驗,讓學生自主、自愿地探求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教師也可以緊密結合教學內容,適時組織相應的課外實驗,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3.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調動學生的思維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人類在一個寬松的氛圍中學習比在一個壓抑的環境中更能使大腦興奮,從而人的思維會處于一個興奮的狀態.物理是一門創造性比較強的學科,教師營造一個輕松的環境,對于學生來說是很有必要的.
4.重視對教學方法的反思,不斷改進教學方法
物理是一門拓展性比較強的學科,僅僅學習課堂上的知識對于學生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在課后自主學習.同時,教師要不斷地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根據學生的課堂反應進行改進,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發言就說明這一次的教學實踐是成功的.如果學生普遍表示提不起興趣或者在課堂上開小差,那就說明這次的教學實踐還需要再改進.就是在這樣的反復實踐中,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5.重視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在物理教學中,學生不僅僅是在學習知識,也是在學習如何更好地學習.所以,教師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使自己的教學實踐更加貼合學生的思維方式,通過對教學過程的合理化設計,使學生獨立地去思考和學習.
三、總結
關鍵詞:數學學習;學習動機;學習興趣
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在原因,是激勵、指引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的心理處于壓抑、不滿,失去信心時將直接阻礙、削弱甚至中斷智力活動,破壞學習的動力,當然也談不上學習效率。沒有數學學習動機,就像汽車沒有發動機。在初中數學學習方面,學生如果有了強烈的數學學習動機,就有了數學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就能變“要我學習”為“我要學習”。所以,只有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內在動機,才能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效率。如何在教學中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并使動機得以持久,進而轉化成學習的動力呢?下面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的一點認識:
一、使學生對學習數學產生一定的興趣和充分的認識,是激發學習動機的前提
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是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是一種固定不變的模式,即預習新課——講授新課——練習鞏固。即使在學習環節中注重了預習,也是為了更好地講授新課,為了更快地讓學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觀上導致了學生思維的依賴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談不上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索,以至于學習上失去了興趣。只有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才能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才能提高學習質量。而讓學生對學習數學有充分的認識,我們需做到以下幾點:
1.引導學生明確學習成績只是對數學學習的一種檢驗,重要的是通過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在獨立分析、認識問題后能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的智力水平得到更好地培養和發展。學習的濃厚興趣是推動學生數學學習的一種最實際的內在動力,只有培養數學學習興趣,才能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動機。
2.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數學是現代人生存的需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也不是識字很少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從本世紀20年代開始,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把人類帶進了信息時代,新知識的巨增和舊知識的快速老化,要求人們善于學習、終身不斷地進行學習。
3.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學習過程中的主人。使學生明白只有自己親自參與新知識的發現、獨立解決問題、善于思辨、習慣于歸納整理,才能真正鍛煉自己的思維、開發自己的智力、發展自己的能力。否則,僅僅知曉一個個問題的現成答案,自己的思維沒有得到任何的鍛煉,就失去了“數學是鍛煉思維的體操”的作用。久而久之,定會兩手空空,無所收獲!
二、運用恰當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1.自然、生動、新奇地引入新課
真正的數學是豐富多彩的,而不是復雜的、枯燥的數字游戲,它有著實實在在、生動活潑的生活背景。從生活中來的數學才會是“活”的數學、有意義的數學。例如:在“中位數和眾數”一節中引入材料以奧運會的相關圖片和新聞為切入點。這樣既復習舊知,又自然引入新知,讓學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學有用的數學”。這樣“身臨其境”地學數學,就能很好地溝通書本知識與學生的經驗世界和生活世界,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2.設懸念,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
欲望是一種傾向于認識、研究、獲得某種事物的心理特征。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通過巧設懸念,使學生對某種知識產生一種急于了解的心理,這樣能夠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例如:在講“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關系”一課時,先給學生講個小故事:一天,小明去小李家看他,當時小李正在完成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習題,小明一看就告訴小李哪道題做錯了。小李非常驚訝,問小明有什么“判斷的秘法”?此時,筆者問學生:“你們想不想知道這種秘法?”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想!”于是同學們非常有興趣地上完了這節課。
3.引起認知沖突,引起學生的注意
認知沖突是人的已有知識和經驗與所面臨的情境之間的沖突或差異。這種認知沖突會引起學生的新奇和驚訝,并引起學生的注意和關心,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圓的定義”的教學,學生日常生活中對圓形的實物接觸得也較多,小學又學過一些與圓有關的知識,對圓具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認識。然而,他們還無法揭示圓的本質特征。如果教師此時問學生“究竟什么叫做圓?”他們很難回答上來。不過,他們對“圓的定義”已經產生了想知道的急切心情,這時再進行教學則事半功倍。
4.進行情感交流,培養師生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師應加強與學生感情的交流,增進與學生的友誼,關心他們、愛護他們,熱情地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作學生的知心朋友,使學生對教師有較強的信任感、友好感、親近感,那么學生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喜愛你所教的數學學科上了,達到“尊其師,信其道”的效果。
和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的另一個方面是:教師通過數學或數學史學的故事等來讓學生了解數學的發展、演變及其作用,了解數學家們是如何發現數學原理及他們的治學態度等。比如:筆者給學生講“數學之王——高斯”、“幾何學之父——歐幾里德”、“代數學之父——韋達”、“數學之神——阿基米德”等數學家的故事,不僅使學生對數學有了極大的興趣,同時從中也受到了教育,起到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引之以悟,導之以行”的作用。
5.適當開展競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適當開展競賽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爭取優異成績的一種有效手段。通過競賽,學生的好勝心和求知欲更加強烈,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會大大加強。所以,在課堂上,尤其是活動課上,筆者一般都會采取競賽的形式來組織教學。如男女同學搶答競賽,小組搶答競賽等。筆者發現,每次上活動課時,同學們都非常期待和興奮,這是學生感興趣的一種表現,是學習數學的一個好苗頭。在競賽過程中,同學們很活躍,思維也很敏捷,反應速度一次比一次快。其實,學生年紀還小,愛玩是他們的天性,這種寓教于樂的模式無疑具有不可抵擋的吸引力和巨大的潛力,在游戲當中學生不知不覺就鍛煉了自己的思維能力,達到了潛移默化的功效。
6.及時反饋
從信息論和控制論角度看,沒有信息反饋就沒有控制。學生學習的情況怎樣,這需要教師給予恰當的評價,以深化學生已有的學習動機,矯正學習中的偏差。教師既要注意課堂上的及時反饋,也要注意及時對作業、測試、活動等情況給予反饋,使反饋與評價相結合,使評價與指導相結合,充分發揮信息反饋的診斷作用、導向作用和激勵作用,深化學生學習數學的動機。
當通過反饋,了解到一個小的教學目標已達到后,要再次“立障”、“設疑”,深化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始終充滿學習動力。比如“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的教學中,當學生對形如:am+an,a(m+n)+b(m+n)的多項式會分解以后,再提出新問題:形如a(m-n)+b(n-m)的多項式如何利用提公因式的方法因式分解呢?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狀態,才能真正地深化學生的學習動機。
7.讓每一位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
心理學研究表明:動機的產生和保持有賴于成功。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不斷取得成功后會帶來無比快樂和自豪的感覺,產生成就感,繼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驅使他們向著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邁進,形成穩定持續的動機。所以,教師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設計和創設競爭和成功的機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按問題的坡度都能夠“跳一跳,夠得著”,進而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總之,要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首先是使學生對學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是學習動力的源泉。而后是激發學習動機的技術性問題,即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方式和手段也是多種多樣的,只要教師們有效地利用上述手段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就有可能學得積極主動并學有成效。
參考文獻:
[1]王振宏.學習動機的認知理論與應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習興趣
“感人心者先乎于情”,教師應加強與學生感情的交流,增進與學生的友誼,關心他們,愛護他們,熱情地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做學生的知心朋友,使學生對老師有較強的信任感、友好感、親近感。當教師的情感灌注在教學內容中,激起了學生的學習情感時,學生就能夠更好地接受教師所教的數學學科了,從而達到“尊其師,信其道”的效果。和諧的師生關系,能產生情感期待效應,使每個學生都感受到教師的期待,教師對學生深切的愛,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每一節課,教師要滿腔熱情,讓學生從教師的“精神”中受到激勵,感到振奮;要熱愛關心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使每個學生都感到“老師在期待我”,提倡“微笑教學”要用自己的眼神、語調,表達對學生的愛,創設一種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初中數學是數學學習的一個新的開始,小學算術重在運算能力的培養,計算量大,但較具體,初中代數用字母表示數,有特殊到一般,提高了抽象性,降低了計算的難度,但增加了理解的難度,平面幾何證明邏輯性強,難度大,這就要求教學者根據教學目標,創設不同情景,在教案中引入一些直觀性強的案例,如講矩形定義時可將平行四邊形平傳成垂直狀態,從而引入“一角為直角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同時盡可能運用啟發式教學,增強教學的趣味性,使學生的注意力最集中,思維最積極,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學生學習的樂趣。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需求,盡可能的創設表面上淺顯,但賦予思考的問題,讓每位學生都參與教學活動,都能聽懂,有自己的觀察,分析,判斷能力,有自己的見解,對學生的見解,凡是有一點正確的,教師持肯定態度,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真正體現到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突出教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把方法教給學生,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是人人能懂,處處有用,如數形結合的思維方法,轉化的思維方法,分類討論的思維方法,例:同底數冪的乘除法可以轉化為指數的加減法,等腰三角形的周長,內角的計算可進行分類討論,函數問題可考慮數形結合……讓學生掌握并能運用數學思想方法解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以“成功教學”觀點來培養學生的興趣
事實上,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培育學生的成就感,要做到低起點,高要求,從簡單處入手,從細微處入手,平時提問題,出考卷,要注意循序漸進,分層要求,把握好難度、梯度,要敢于讓學生取得好成績,使之能產生一種成功的感覺,一有進步就要不失時機地加以表揚,鼓勵他們,消除他們對數學的恐懼感,培養信心。另外,對考試,作業中的失誤,不能責怪、諷刺,而要耐心地幫他們分析錯誤的原因,找到知識上的缺陷,然后用類似問題對他們重新測試,這樣,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獲。
這樣做,不僅增強了師生之間的感情,使雙方的距離拉近了,思想上不斷得到溝通,而且有利于教學中提高數學在學生心目中的親和力,有利于激發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俗語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教師,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質,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實施興趣的培養和激發,并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才能獲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使學生成為新世紀的建設人才。
愛護每個學生的學習熱情、保護他們的學習興趣是每一位教師的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責任。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都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種,教學中,教師若善于采用各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學習的魅力,通過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從而學會生存、學會發展,噴發知識的火花。
四、寓教于樂激發學習興趣
在數學的學習中,學生感到最難的莫過于繁多的公式定理,學生記不牢,也就用不好,而單純的死記硬背,又往往容易記錯。這時老師若對某些公式加以概括提煉,編一些形象的口訣、圖表,學生會很感興趣,樂開接受,記憶牢固,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解不等式組中,我總結了幾句口訣:都大取大,都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間找,大大小小取不了.經過分析,學生自己體會到了這句話的奧妙,感到原來這么簡單,興趣大增。很快就能變繁為簡,變難為易。先前對數學的恐懼,甚至是厭惡已不復存在,極大地增加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