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7 15:17:29
序論:在您撰寫裝備制造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加強基礎、突出特色”
構建特色突出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我校交通裝備制造類專業涵括了交通裝備的設計、制造、維護與運用。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我校建立了具有特色的人才培養目標與培養體系,形成了以交通裝備為特色的機械類人才培養格局。為保證培養計劃的有效落實,培養目標、培養體系建設的教學研究成果在教學中的作用能充分發揮,在制定卓越人才培養計劃時突出適用性、科學性、創新性,注重能力培養,構建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理論、實踐、創新”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方案。新的人才培養體系細化了人才培養過程中通識教育、學科基礎、專業基礎及專業教育4個模塊,其學分分配呈金字塔格局,實踐及創新教育貫穿整個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實行多學科加特色的學科建設體系。在整個培養方案制定過程中,采取行業市場評估、用人單位共同參與的人才培養合作機制。根據工程建設的現實需要,按照“2.5+1.5”的模式,分理論和實踐兩個環節,突出交通裝備特色,圍繞“交通裝備施工與維護技能”“交通裝備設計制造技能”“交通裝備檢測與自動控制技能”和三個課程群建立健全理論和實踐教學體系。
(二)“理順教學內容、整合教學資源”
構建交通裝備的創新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統籌兼顧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先進性、科學性與創新性,合理構建公共基礎、專業基礎、專業方向三級理論知識平臺和實踐教學、課外活動二級實踐教學平臺,建立前后銜接、循序漸進、層次分明的專業教學體系。理論知識平臺由公共基礎平臺、專業基礎平臺和專業方向平臺組成,實踐教學平臺由實踐教學方案和課外科技活動方案組成,構建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三維教學體系。以實際工程為背景,以工程技術為主線,構建了合理的專業課程群;借助國家級、市級、校級精品課程的示范和輻射作用,帶動整個課程體系的建設;與設計、研發、運用、工程建設等相關企業建立密切合作伙伴關系,針對單位需求和市場變化及時調整相關課程與教學內容,實現教學內容與工程背景相結合、課內教學與課外科技活動相結合。
(三)加強教學研究,強化精品課程建設
“交通裝備施工組織與管理”“機械設計”“交通機電系統(雙語)”“汽車新能源與節能技術”等課程先后被評為校、市、國家級精品課程?!皺C械設計”重點課程群在學校評估中獲得優秀,“交通裝備施工組織與管理”重點課程群通過學校的合格評估。兩年來,進一步深化了這兩個重點課程群的建設,制定了合理的重點課程群建設方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成效顯著。在重點課程群和精品課程建設的有力推動下,“交通裝備液壓與液力傳動”“交通裝備發動機原理與底盤理論”等課程將創造條件申報精品課程。
(四)貫徹教學改革思想
制定教學大綱,加強教材建設基于以上培養計劃及教學內容的要求,近年來學院組織大量師資力量,在廣泛調研和交流的基礎上,突破原有教材的束縛,認真制定教學大綱,理順教學內容,突出交通裝備特色。如在“交通裝備設計”“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液壓與液力傳動”等設計類課程中增加交通裝備的設計案例,在“材料成型技術基礎”“機械制造技術基礎”“機床數控技術與應用”等制造類課程中增加交通裝備的工藝設計案例,以提高學生對交通裝備技術的認知。在制定教學大綱、理順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加強教材建設。主編《互換性與測量技術》等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5部,《工程機械發動機原理與底盤理論》等21世紀交通版規劃教材10部。其中在2007年出版重慶交通大學“十一五”規劃教材《公路工程機械化施工與管理》的基礎上,重新優化課程內容,于2009年1月修訂重印,2009年被確立為應用型高校省部級“十一五”規劃教材。
(五)強化實踐環節,切實推進實踐教學體系改革和創新基地建設
1.優化實踐性教學環節
全面更新實踐教學內容通過整合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集機、電、液、控為一體的綜合實踐教學環境。精選傳統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學習、實踐和訓練;增加先進技術技能訓練;補充創新制作。開設機械創新模塊、液壓傳動模塊、電控模塊、機電綜合模塊、車輛特色模塊等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將創新教育寓于工程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創造一切條件,為學生營造課內課外創新活動的平臺。
2.廣開渠道
切實加強工程實踐環節整體軟、硬件設施的建設對已廣泛采用而教學硬件設施又不具備的先進設備,“硬件不足軟件補”,采用多媒體技術,增加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為加強實踐教學,采用多媒體及現代化網絡教學手段,購置教學掛圖、模型,擴充了實踐教學展示,合理安排學生觀摩,教學效果明顯。機械工程實踐中心加強與企業合作,增強橫向聯系,借助企業力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形成了“虛實結合、虛擬仿真、校企合作、以研養教”的新教學法。
3.加強基地建設
營造學生的創新環境和活動條件建設校外基地。與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單位建立了穩定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以嵌入式技術培養為方向,聘請企業技術骨干作為學生指導教師,積極推進創新設計與制作競賽的第二課堂教學活動,培養適應于交通裝備類發展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建設創新試驗區。提出了“課堂—實驗室—創新型試驗區”的課程教學、實驗教學新理念。形成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實踐教學與科研實踐、必修基礎實驗與選修個性化實驗相結合的實驗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得到學習、實踐、鍛煉。積極參加“挑戰杯”等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學生們自主選題、設計、制作,建立學生創新活動與科技制作工作室。每年組隊參加“挑戰杯”、全國數模競賽、大學生機械設計創新大賽等競賽。
(六)規范教學環節
建立過程督導教學質量控制體系建立科學的教學過程管理系統,構建高效的教學管理團隊,建立實效的教學質量控制體系積極探索、改進教學模式,推進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真正做到“開課有計劃、調整有論證、過程有管理、質量有保障”。教學指導委員會和教學督導小組組成教學質量控制體系,嚴格規范和檢查各個教學環節,極大地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形成過程督導。
二、教學隊伍建設
從整體設計來看,卓越計劃的核心是強化學生的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國際通用的工程人才。為了確保該計劃的成功,關鍵問題之一是建設一支滿足卓越工程師培養要求的高水平教師隊伍。工程教育專業化的教師水平如何,直接決定著卓越工程師的培養質量。我校實施人才強校戰略,突出教師在辦學中的主體地位,建立和完善引進人才、培養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制度與措施,努力營造以人為本、健康和諧的師資隊伍建設環境,不斷提高師資隊伍建設工作的水平和成效,形成一支數量滿足需求、結構比較合理、整體素質良好的教師隊伍。經過多年積累,形成了科研、教學、管理三大團隊,形成了以道路施工技術與裝備研究所等9個研究所為核心的科研團隊,以教研系、室為核心的教學團隊。他們是以學術帶頭人為主體的青年教師培養的搖籃,是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生力軍。在團隊帶領下,科研促教學效果顯著,以高水平的項目為支撐的培養條件是青年教師成長的環境和保證。
三、實踐效果
(一)創建“知識、能力、素質”三維度協調發展的培養體系
以學生為本,采取開放式、多樣化、遞進式的培養模式,合理構建公共基礎、專業基礎、專業方向三級理論知識平臺和實踐教學方案、課外活動方案二級實踐教學平臺。將科研成果引入教學內容,將教改成果用于教學過程,從知識、能力、素質、創新精神等方面建立前后銜接、循序漸進、層次分明的專業教學體系,既保證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又加強了實踐能力的培養。
(二)學術水平高,教改及科研成果豐碩
經過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教學團隊成員多年的合作和努力,目前在交通裝備設計與制造技術、筑路機械施工與運用、交通建設裝備液壓與液力傳動和控制系統的設計與制造、高等級公路機械化施工組織與管理、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等領域取得了較高的學術水平。近年來我校共承擔包括國家“863”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西部交通建設項目等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項目8項,橫向合作項目9項,多次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獲得和申請國家專利10余項。團隊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與教改論文58篇,其中EI、SCI、ISTP三大檢索收錄30余篇,出版教材5部,負責和主研市級以上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8項?!稒C械設計CAI》獲第九屆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工科組全國二等獎。
(三)人才培養質量優良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整合
目前,國內對產出服務化的分析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框架,所以本文從企業的角度來分析沈陽市裝備制造業產出服務化的現狀。沈陽市裝備制造業企業不提高服務水平,顧客在采購產品時獲得相應的產品安裝調試服務和產品的操作培訓,使產品的使用得到保證,對產品品定期維護和檢查,保障了產品的正常運行。目前,沈陽市裝備制造業的一些龍頭企業服務化水平較高,已經有向服務轉型的跡象。作為機床行業的領頭企業,沈陽機床已經明確向服務轉型的戰略意圖,從“工業制造商”向“工業服務商”轉型。東軟集團正在逐步轉型成為綜合性行業解決方案提供商。2013年公司解決方案業務占總營收比重已經超過60%。軟件和系統集成業務未來還將穩定增長,預計2017年收入將突破100億元。
二、沈陽市裝備制造業制造服務化模式目標和框架
1.沈陽市裝備制造業制造服務化模式目標。本文建立制造服務化模式的目標是改變沈陽市裝備制造業傳統的產業發展模式,使服務成為產業發展的新動力,通過實施制造服務化模式,提高產業的服務化水平,使企業完成服務轉型,為客戶提品和服務,增加企業的收益,提高沈陽市裝備制造業的競爭力,推動沈陽市經濟發展。
2.沈陽市裝備制造業制造服務化模式框架。沈陽市的裝備制造業制造服務化模式主要有兩部分構成,即政府引導,產業支撐。政府引導是制造服務化模式的外部客觀條件,所謂的政府引導,即政府積極引導裝備制造業向制造服務化發展,為服務化發展提供環境保障;產業支撐是必要條件,生產業為裝備制造業提供內部服務支撐,使服務嵌入裝備制造業的各個環節。兩者從外部和內部共同推動裝備制造業服務化發展,缺一不可,同時兩者互相促進,即政府鼓勵生產業支持裝備制造業服務化發展,生產業支撐裝備制造業服務化,使政府產業政策得以落實。
三、沈陽市裝備制造業制造服務化模式建立
政府引導是沈陽市政府積極引導裝備制造業向制造服務化發展,為服務化發展提業支持、助推科技創新、搭建信息服務平臺。政府針對裝備制造業服務化制定專門的產業扶持政策,以各個產業集聚區為中心,吸引和發展產業關聯密切的生產業,鼓勵專業物流企業為集聚區內的裝備制造企業和客戶搭建物流信息共享平臺,提高其物流服務水平,深化鐵西、渾南和東部集聚區內裝備制造企業與科技服務企業。金融機構的合作,提高其科技服務水平和金融服務水平,同時,鼓勵各產業集聚區以大企業總部基地建設為突破口,推進生產業的有效聚集,為其他企業提供專業化服務,進而提高整個集聚區企業的服務化水平。政府成立專項資金,支持重大專項技術研發,加快推進一批科技含量高、牽動力強的重大科技項目,重點支持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雙示范區”、汽車產業聚集區、國家級檢測平臺等項目建設。同時,政府帶頭,沈陽市各高校、科研機構參與,發展以高技術關鍵類設備為主的高科技創新型企業,實現高新技術領域率先突破,為裝備制造業推動制造服務化提供技術支撐。政府主動搭建產業互動服務平臺,一方面使裝備制造業迅速獲得信息、技術、資源等,加快產業服務化發展進程;另一方面,通過構建產業互動平臺,集中各產業集聚區的相關優勢資源,進行合理傳遞與配置,使企業將非核心部分外包,集中精力研究核心環節,最終使企業的生產制造更具有協調性。
產業支撐是指生產業支撐裝備制造業服務化發展,使裝備制造業價值鏈實現升級,將生產業嵌入進裝備制造業的各個環節,形成新的裝備制造業價值鏈。在產業鏈上游,沈陽市各產業集聚區的科技服務企業為裝備制造企業提供人力資源支持和科技研發支持,使得企業的科研水平不斷提高,科研成果通過科技企業擴散,進而提升整個行業的科技水平,也為沈陽市裝備制造業服務化發展提供技術保障。在產業鏈中游,通過信息服務平臺,三大產業集聚區內的企業將非核心制造環節外包給其兩大配套產業區的企業,實現集聚區之間的協同生產制造。在產業鏈下游,以沈陽制博會為代表的會展服務業,為沈陽市裝備制造業提供展銷服務,提高了沈陽市裝備制造業整體品牌的知名度,拓寬了產品的銷售渠道。以龍頭企業為依托,通過銀企聯合,形成金融生態區,提高整個集聚區的金融服務能力。在生產業對裝備制造業支撐下,沈陽市的生產業也得到快速穩定的發展,尤其是具有高精尖技術特點的生產業,對裝備制造業的新產品技術的研發、開發與應用能起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具有高精尖技術的生產業能夠將新技術進行最有效的推廣和傳播,通過提高生產業的技術開發能力和服務水平,實現沈陽市裝備制造業的創新需求、技術開發需求、新產品的技術需求以及開闊新的市場需求的滿足。
四、沈陽市裝備制造業制造服務化模式實施路徑
1.1“兩業”協同互動的市場化模式這種模式是通過市場交易手段來完成裝備制造業企業的服務活動外部化過程。企業服務活動的外部化可使企業更加專注于核心業務,降低經營成本,主要可分為以下兩種形式:①剝離獨立出服務部門形式。在這種模式下,實力雄厚的裝備制造業企業中的一些服務能力隨著企業的壯大而不斷地壯大,且服務水平、專業化程度都比較高。在滿足了本企業的服務需求后,還剩余較多的服務能力,為了更好的提高企業資源的利用率,這類部門可考慮從裝備制造業企業中剝離獨立出來,成立專業的生產企業。它不僅可以為原裝備制造業企業本身提供生產,還能為其他此類服務需求企業提供生產業。同時,隨著業務量的不斷擴大,還能形成規模效應,從而進一步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提高企業的利潤。②企業服務活動外包形式。這種形式主要表現為裝備制造企業終止一些本來由自身內部部門而提供的與核心業務關聯性較小的非戰略性環節服務活動(如物流、IT服務、會計等),轉為運用市場交易機制,引入企業外部的獨立的生產企業來提供相關服務,從而降低裝備制造業企業自身的經營成本,提高核心業務的凝聚力。同時,也擴大了生產企業的業務量,便于其形成規模效應。
1.2“兩業”協同互動融合模式隨著世界經濟與產業的發展,裝備制造業企業與生產企業逐漸呈現出邊界模糊、相互融合的趨勢,“兩業”的產品特性、組織特征、產業邊界等方面逐漸模糊?!皟蓸I”協同互動融合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兩種形式。①服務制造化形式。生產業憑借著與制造業有著深厚的血緣關系,以及制造業的工業化模式,在世界范圍內進一步提高服務活動的交付效率、擴大規模,并呈現出大量的制造業類的要素(如:資本密集、流水線生產、大規模定制生產等)逐漸向制造化方向發展,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力量。在這種發展趨勢與市場環境下一批主動性強、規模較大的生產企業,開始占據產業鏈中較高端的位置。這些生產企業不僅為裝備制造企業提供服務,而且也為其他生產企業提供服務,同時向產業鏈后向進行延伸,逐漸形成裝備造業產業鏈上一體化趨勢較強的生產功能企業,為裝備制造業提供一體化的服務,發揮生產業的功能優勢。②裝備制造服務化形式。與此同時,一些實力強勁的裝備制造企業在成長中,自身服務能力、服務化水平都在不斷提高,進而逐漸轉變為提供生產的供應商,而不再是單純的裝備制造企業,并再次模糊了“兩業”的界限。這幾種裝備制造業與生產業的協同互動模式并非是按照產業發展、經濟進程階段等標準進行劃分的,而是可能共同處在同一時期的。在一個裝備制造業企業中也可能同時包括著剝離獨立服務部門、企業服務活動外包等多種“兩業”協同互動的市場化模式。同時,各種模式之間也沒有優劣之分,每種模式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企業類型。
2裝備制造企業與生產企業協同發展路徑模式分析
2.1轉型模式:加快裝備制造業企業服務化發展進程根據上述分析,“兩業”之間的界限隨著產業發展的進程越來越模糊,呈現出服務業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服務化的趨向。具體來說,裝備制造業服務化有兩種形式:①業務主體轉型。實力強勁的裝備制造業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向能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服務供應商轉型;②價值鏈轉型。裝備制造業企業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抓住升級機遇,逐漸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實現價值鏈升級。實現方法如下:①政府積極引導實力強勁的裝備制造業企業進入行業關聯度較高的服務行業,向服務化方向轉變,加速產業融合發展,逐漸成為技術研發、工業設計、品牌打造、營銷策劃、網絡構建等關鍵的綜合供應商。②政府扶持裝備制造業企業逐步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發揮其自身的品牌、設計、研發、網絡等方面的優勢,實現從單純裝備制造企業向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的轉型。③政府針對裝備制造業企業服務化項目建立適當規模的專項引導基金,對服務化轉型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困難給予補助。并對于轉型效果顯著、具有示范作用的裝備制造業企業給予公開表彰、獎勵、推廣。
2.2剝離模式:鼓勵裝備制造業企業逐步進行服務活動剝離伴隨著世界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專業化經營的趨勢,裝備制造業企業剝離服務活動是未來發展中的一個重要而漫長的趨勢。具體操作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①專注核心競爭力,逐步剝離非核心業務。實力強勁的裝備制造業企業在進一步凝聚和培育核心業務環節的同時,可將非核心服務活動逐步剝離。對于自身服務能力強的服務部門,可剝離出來成立專業的生產業企業;對于自身并不擅長的服務,可轉包給專業的生產企業,并與之建立長期的戰略合作關系。使得裝備制造企業更容易集中資源進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②政府引導、扶持生產企業的快速發展,提高服務提供效率,降低經營成本,形成規模效應,更好的為未被剝離服務的裝備制造企業提供高水平的專業化服務。③發揮稅收杠桿的調節功能,引導裝備制造業企業進行“主輔分離”。如明確“主輔分離”后的稅負,如果高于分離前的,對于高出部分,政府給予適當的減免、補貼。
2.3升級模式:促進生產企業與時俱進,升級換代生產業與裝備制造業有著濃厚的血緣關系,實現生產企業與時俱進的產業升級、完善服務體系,會為裝備制造業的進一步發展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①政府引導生產企業實施服務業制造化轉換。加速生產企業在運行中更好地融入“制造業元素”,促進與裝備制造業融合。幫助企業進行知識產權(專利權、著作權等)的保護,在保持拓展服務活動大規模定制的同時,突出個性化發展。②政府設立適當規模的專項資金,鼓勵生產企業進行創新(商業模式、服務界面、服務內容、服務技術等方面)。同時,利用專項資金支持服務業支撐平臺建設,對于列入重大項目建設平臺的,從專項資金中按比例給予扶植。③建立和完善裝備制造業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建立中小企業融資服務體系,采取多種形式,拓展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大力培育與扶植中介服務機構和行業協會。
2.4外包模式:推動裝備制造業企業生產外包順應國際形勢,主動抓住裝備制造業與服務業剝離的的機遇,推動裝備制造業企業生產外包。具體措施如下:①鼓勵各類生產企業在產業組成服務聯盟,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共同承擔復雜性高的大型訂單。②政府加大稅收支持力度,培育本地區生產企業發展,如當本地裝備制造業企業與本地區生產企業合作時可減免一定稅額。③打造公平競爭的透明市場環境,落實國家、省、市各級政府頒布的政策,維護經濟機構間的信任和政府機構的誠信。
3結束語
加強實訓基地基礎能力建設,改善實習實訓條件,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擁有功能強大、設施齊全、服務于人才培養全過程、具有真實企業化育人環境的生產性實訓基地,是衡量共享實訓基地辦學條件的重要依據之一
1.發揮區位優勢
將實訓基地打造成裝備制造業的教學中心基于實訓基地建成于大同市城區的區位優勢,基于職教集團校的發展規模,多年的教學實踐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在我市建立共享實訓基地,可惠及四方。以建成后的基地為平臺,將會對大同市裝備制造產業工人、下崗再就業人員、部隊轉業人員進行技能培訓,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2.挖掘大同裝備制造業特色產業
形成品牌產業研發中心大同市裝備制造產業園區于2009年規劃建設,是大同市為實現“經濟強市”而規劃建設的工業園區之一。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御東新區云州街兩側,交通便利、設施配套、環境優美。園區分為重型汽車及配套區、汽車整裝車及配套區、食品制造區、煤機制造區、新材料區、新能源區、綜合配套服務區、倉儲物流區等8個區,配套設施齊全。被山西省確定為“產業轉型園”、“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也是大同市實現“經濟強市”和“轉型跨越”的重要載體。共享基地要堅持“三貼近”(基地貼近園區、教學貼近產業、教師貼近車間)的辦學思想,鼓勵教師結合產業發展生產需要開展科研活動?;氐慕ㄔO將針對大同裝備制造基地的特點,挖掘特色產業,開發特色品牌,加大科研成果的轉化。
3.強化現代機電技術教學
形成促進當地裝備制造發展的技術服務中心(1)依托基地,加強現代裝備制造技術推廣,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基地建設過程中將緊緊圍繞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立足于現代裝備制造技術的推廣,對學生及受訓人員進行培訓。(2)依托基地,加強新型產業工人的培養,促進科技成果有效轉化,“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是新型產業工人培養的三個基本標準。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關鍵是生產者的素質。(3)依托基地,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目前,園區已有中國重汽(大同)齒輪有限公司、陜汽大同新能源專用汽車有限公司、同煤機電裝備制造有限公司、華銳風電(大同)科技有限公司等23家企業落地裝備制造園區。我市將依托基地對新型產業工人進行系統培訓,促進當地裝備制造產業結構調整。同時為產業發展提供必要的技術服務。
4.師資建設該實訓基地的建設
對于我市機電專業教學具有極大的必要性,對于晉北產業發展的輻射帶動意義重大。不斷培養和引進師資,擴建教師隊伍,培養高水平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工作人員;從高職院校中聘請10名專業建設專家和從省、市機電企業中聘請20名企業經營專家,指導專業建設。從合作辦學企業聘請20名企業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參與崗位技能培養、科研、實訓基地建設;根據基地生產實踐情況,結合大同地區產業發展實際,開發適合指導本地區裝備制造產業發展所需的校本教材等,并定期對兼職教師進行標準化培訓。在發揮基地實踐教學、科技示范的同時,按市場需求,實現一定的經濟效益,最終實現良性循環與自主發展。
二、基地向社會提供服務的功能機電技術應用
專業基地建成后,將在如下各方面向社會提供服務:
1.面向市場需求,強化應用,以培養技能為主,加強實踐教學,培養機電技術應用專業中級技能人才。
2.面向社會相關行業和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
3.面向本地及周邊地區各級各類院校提供可共享的職業技術教育資源。4.面向本地及周邊地區各級職業技術院校提供師資培訓業務。
5.可不定時、不定期的為當地企業、下崗再就業、人員轉崗等進行培訓。
三、結語
(一)嚴把供應商新增關
首先調查物資、零部件和委外產品供方的產品質量水平、生產能力、交貨期、價格以及信譽等情況進行初選并提出推薦名單;然后根據物資、零部件和委外產品的重要程度決定選用一種或多種評價方式的組合及評價準則,對推薦供方提品的能力進行評價;最終根據評價結果及選擇評價供方準則,確定物資、零部件和委外產品的合格供方。一般來講,QSY公司采用以下四種方法來了解供應商是否具備這些能力:(1)根據其產品在鐵路行業使用的歷史質量狀況、產品實現的持續能力(產品生產能力、交付能力、過程能力等)、服務(及時性、合理性、技術證件的提供、質量問題的處置響應、顧客要求的滿足等)、價格和管理體系建立的情況資料,考慮選擇供應商。(2)對供應商提供的樣品進行首件評審來選擇供應商。(3)對供應商的能力進行現場審核來評價選擇供應商。(4)根據是否取得有關的認證機構的產品或體系的認證來選擇供應商。具體做法如下:一是對供應商進行調查。QSY公司對既有或新增供方的調查稱為供應商注冊,通常供應商應滿足一定條件才允許注冊,即和諧型機車零部件生產型A、B類供方的注冊資金應達到500萬元及以上人民幣,并通過國家認可的第三方質量管理體系的認證;其它生產型A、B類供方的注冊資金應達到300萬元及以上人民幣,并通過國家認可的第三方質量管理體系的認證;商貿型A、B類供方的注冊資金應達到200萬元及以上人民幣;C類供方的注冊資金應達到100萬元及以上人民幣。二是對供應商質量管理體系審核。QSY公司基于“和諧型機車零部件供應商資質認證評審細則”對供應商進行質量管理體系審核。主要審核的內容包括:法律法規、知識產權保護、財務、管理和組織、環境、安全和衛生、可靠性,可用性,可維修性,安全性、報價和項目、設計、采購、生產制造過程、不合格品控制、檢驗及實驗控制、培訓、售后服務、物流管理等15方面的內容。三是對供應商的首件評審。經過供應商的調查、供應商體系審查、供應商首件評審后,符合QSY公司質量要求的即為備選供應商。但是供應商的選擇除了考慮質量要求外,還要考慮價格、信用、管理水平、客戶指定、特殊認證要求等因素。另外,同一采購物資的供應商數目應根據產品的重要程度和供應商的可靠程度而定。一般可以保持2-3家,以保證供應的可靠性并形成競爭,有利于產品質量的持續改進和提高。
(二)認真開展供應商業績評價供方業績評價
每1年組織一次,每年的第一季度為供方業績評價的工作時間,對供方上年度的供應業績進行評估。供方的業績評價主要包括供方管理體系、實物質量、售后服務、產品價格、物料供應情況等方面,業績評價分為輸入和輸出兩個階段。輸入階段:評價前應首先收集評價的依據如供方管理體系認證(質量管理體系、EHS管理體系等)、產品價格、物料供應及供方問題點(現場審核、專項檢查、質量問題反饋等)整改與驗證等情況;AB類物料入廠檢驗不合格的信息及在公司內組裝或試驗的質量情況,C類物料入廠檢驗不合格的信息,公司外供方產品的質量信息;售后服務的相關信息。輸出階段:評價后會輸出合格供方清單并向供方通報評價結果,根據供方的業績評價結果,將供方劃分為I、II、III和IV共四個等級,劃分標準是:I級≥95分,95分>II級>80分,80分≥III級≥70分,IV級<70分。II級及以上供方均為良好級供方,但進入I級的供方才有可能獲得公司“優秀供方”榮譽的資格,III級供方為合格級供方,IV級供方為不合格供方。評定為III級的供方通報業績評價結果的同時,要求供方提出業績改善的措施,并進行驗證。對評價為不合格的供方,當需恢復合格供方資格時需重新認證。
(三)加強對供應商的動態管理
QSY公司對供應商的動態管理主要包括如下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主動引入主動退出,另一個是對供方管理辦法進行動態修訂。每年公司都會根據采購原物料的特點、原物料供應商現狀等制訂供應商開發計劃,并根據開發計劃進行供應商開發工作,儲備和引入一定數量的供應商,營造供應環境中的競爭氛圍,提高供應水平。同時對于合作供應商開展日??荚u和定期考評工作,并根據考評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地通過供方糾正通知書、供方質量問題通報、供應商現場審核等方式督促供應商加以改進,對于符合企業供應商退出標準的供應商在不影響供貨的情況下果斷退出。實現原物料供應商發展同企業發展的動態匹配。每年都會隨著企業內外部供應管理相關環境的變化,對企業的供應商管理辦法例如供應商準入評價標準、供應商日??荚u標準、供應商定期考評標準、供應商退出標準、核心供應商評定標準等進行檢核和動態調整,以適應企業不斷發展和內外部環境變化的需要。
二、結語
河南省裝備制造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始于“十一五”,總量躍至全國第7位,一批優勢產業和骨干企業迅速壯大,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2008年,規模以上裝備企業完成增加值902.5億元,占全省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2.4%,實現銷售收入3294.7億元;2011年全省裝備制造業規模以上主營業務收入達到7248億元,2012年達到近9100億元[3][4]。在輸變電裝備、農業機械、礦山裝備、基礎件等領域,具有較好的產業基礎,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自磨機和球磨機、支護高度最大的礦用液壓支架、第一套特高壓開關和直流輸電控制保護系統等一批重大標志性產品和技術裝備。當前,河南省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方針為:龍頭帶動、基地支撐、高端突破,持續做大做強51戶重點企業和20個裝備制造特色產業園區,壯大“兩谷-基地”,推動裝備制造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發展,提升輸變電裝備、礦山裝備、現代農機等8條優勢特色產業鏈競爭力,優化產業布局,加快結構調整,實現產業轉型升級[4]。河南省裝備制造業的經濟創造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在不斷增強,已初具規模,但同時也存在龍頭企業不強,綜合競爭力不夠。從裝備制造產業的全球價值鏈(GVC)現狀分析,河南省重點扶持的裝備制造企業目前還不能依靠自身的品牌優勢在裝備制造業GVC中占據有利地位,產業整體價值增值偏低;此外,大多數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夠,成套產品的集成度不高,品牌影響力偏弱,部分零部件配套企業在整個產業價值鏈中處在劣勢地位,競爭力不強。
2河南省裝備制造產業工業設計現狀分析
2.1河南省裝備制造企業對于工業設計的認知現狀調查
通過對河南省重點培育的51戶裝備制造企業進行考察,包括登陸企業官網,與企業管理層(研發部門、人力資源部門)郵件訪問,獲取企業對于工業設計的認知現狀。從企業網站的招聘信息來看,明確提出招聘工業設計專業的有8戶,占15.7%,招聘人數在2人,均是成套設備生產商。這種狀況一方面反映了產業的現實狀況,即目前河南省有能力生產成套(臺)設備的企業雖然都擁有自己的產品價值鏈,但由于技術差距、品牌差距的存在,價值鏈的效益不高,產品的研發投入不夠,產品外觀造型多是抄襲或跟風模仿,對工業設計的投入非常有限,另一方面,非成套設備生產商在產業價值鏈中處于被動地位,尤其是零部件配套商,根本不會去關注工業設計的價值。通過網絡郵件調查“工業設計的作用(多選)”,調查一共發出153份郵件,共收到131份回復,其中明確回復“不知道什么時是工業設計”的有23份,認為工業設計的作用是“使產品更美觀”的有98份,認為工業設計的作用是“使產品更好用”的有32份,認為工業設計的作用是“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的有16份,認為工業設計的作用是“提升品牌形象”的有15份,認為工業設計的作用是“促進企業的自主創新”的有9份。
2.2河南省裝備制造企業工業設計相關數據調查
對企業管理層回復的郵件進行分析,統計河南省裝備制造企業在產品造型設計階段主要采取的形式、企業工業設計師的崗位規模、學歷結構現狀。對“企業在產品造型設計階段主要采取的形式”的統計,由工程師負責的占63.6%;由企業工業設計師負責的占18.2%;與設計公司合作的占11.4%;與設計院校合作的占6.8%。對“企業工業設計師在崗人數”的統計,0人占54.8%;1-5人占28.6%;5-10人占11.9%;10人以上占4.7%。對“工業設計師學歷結構”的統計,大專學歷的約占34.3%,本科學歷的約占65.7%。
2.3河南省裝備制造業工業設計現狀
從調研分析可以看到,目前,河南省裝備制造業工業設計整體發展滯后,與國內其他裝備制造業發達地區比較,工業設計發展水平遠不足以支撐河南省裝備制造產業的轉型與提升,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企業對工業設計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51戶河南省重點扶持的裝備制造企業中僅有8戶近兩年在招聘工業設計人員,而其它工程、營銷、管理、財務等人員幾乎各企業每年都在招聘,由此可見工業設計在大多數企業中處于邊緣地位,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2)企業對工業設計的認知程度遠遠不夠。大部分企業管理層人員對工業設計的認知僅僅停留在“美工”層面,依然把工業設計與“表面功夫”混為一談,對于工業設計在提升企業產品附加值,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增加品牌價值中的作用知之甚少,沒有意識到工業設計在成套裝備產業鏈中的價值。(3)企業工業設計人才層次普遍偏低,無法參與或不足以承擔企業產品研發的重要任務,在企業中的地位逐漸邊緣化。河南省裝備制造企業工業設計人員學歷結構主要集中在本、??茖哟?,幾乎沒有工業設計專業的研究生,這種現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業設計在企業應用的深度??傊?,在調查的河南省裝備制造業重點扶持的企業中,絕大多數企業沒有真正認識到工業設計的價值,企業重技術輕設計,一味地強調技術創新,幾乎忽視了工業設計在企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中的價值和作用。
3產業升級背景下河南省裝備制造業工業設計發展策略
3.1河南省裝備制造業發展工業設計的基礎
比較我國工業設計發展較好的地區,其發展之路有以下共性:一是工業產業基礎雄厚;二是政府引導,搭建平臺,在企業推廣工業設計,為企業與設計機構建立合作橋梁;三是通過地方高校加強工業設計人才的培養和儲備,積極推動企業與地方院校進行工業設計產學研合作[5][6][7]。目前,河南省裝備制造業從規模上具備了發展工業設計的產業基礎,同時河南省裝備制造產業已經到了轉型升級發展的關鍵時期。3.1.1政策基礎-行政導向2006年,國務院的《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指出了工業設計對于制造業發展的作用。2007年,國務院的《關于加快服務業的若干意見》6次提到了發展工業設計。2010年,工信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工業設計發展的若干指導意見》。2011年,國務院了《關于加快發展高技術服務業的指導意見》,在重點推進的八個領域的高技術服務中,排第一位的是研發設計服務,對發展工業設計給出了相關的行政建議。2012年,工信部印發了《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認定管理辦法(試行)》。盡管國家層面已經開始前所未有地重視工業設計,但是,通過在河南省工信廳網站以及文獻資料查閱,發現河南省政府部門關于發展工業設計的政策文件還相對較少,政策基礎較為薄弱。3.1.2人才基礎-高校規模河南省經教育部批準設有工業設計(產品設計)專業的本科院校共有9所,近年來部分院校也相繼獲得了設計學和工業設計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無論是在辦學規模還是教學水平上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工業設計專業的學生在國內外設計大賽中頻頻獲獎,培養的畢業生活躍在全國各地。但是,跟其他設計教育先進地區相比,還存在以下差距:(1)辦學層次有待提高。河南省高校工業設計專業已經初具規模,但辦學主要還是集中在本科階段,有碩士點的高校也不多,目前,河南省還沒有工業設計博士層次的教育。(2)培養體系有待改進。部分院校的工業設計專業培養方案完全照搬國內其它院校,培養目標不切實際,沒有自身的辦學特色,造成了人才培養模式單一,專業能力不接地氣,不符合地方產業對人才的需要。這是目前很少有工業設計專業畢業生留在河南本省工作,人才流失嚴重的原因之一。
3.2河南省裝備制造業工業設計的發展策略建議
高端裝備制造業是高精尖知識技術的集成載體,創新尤其是自主創新是其發展的基石和原動力。創新活動是創造性、革新性的活動,是目前任何機器都無法代替人完成的活動,人力資本作為知識、技術和經驗的凝結,與員工的知識、技能、能力、承諾、技術以及思想和健康相關聯,對創新行為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人力資本具有產權特征,所有權僅限于體現它的人,本質上是無形資產。如果在現企業個人發展遇到瓶頸或工作缺乏吸引力,會導致員工流失;關鍵員工若遭遇意外災難,將會給企業帶來重創,人力資本的這種流動性和風險性對企業來說是巨大的挑戰。組織在知識管理過程中,通過社會化、外化、組合化、同化的過程促進隱性和顯性知識的轉換,新舊知識的更替,實現組織知識積累和人力資本的提升。知識管理的成功對人力資本構成有某種程度的影響,但在以往研究中研究者更多關注于用知識管理流程框架和知識管理基礎設施測量知識管理的績效和知識管理的效果,但對知識管理維度的構成,以及知識管理和人力資本開發的關系很少。王潤良認為人和技術是知識管理的兩個重要維度,組織知識管理策略就是在這兩個維度上做出選擇,但并未涉及人力資本開發問題。Birasnav等通過實證研究發現領導者可以通過參與知識管理流程,建立企業文化,鼓勵員工之間的溝通影響員工的人力資本開發態度和行為。尚珊珊則認為知識管理能否成功實施要受領導與支持、企業文化、信息技術、人力資源管理、過程實施的影響?;谝陨戏治?,從人力資本開發視角對高端裝備制造業知識管理維度的研究將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知識管理過程;二是知識管理平臺。知識管理過程一般包括顯性知識管理過程和隱性知識管理過程。對于高端裝備制造業來說,研發和自主創新能是發展的基石和原動力,人是創新得以持續的內生力量,核心人才擁有的隱性知識是競爭成功的秘訣。王潤良,李柏洲等研究發現顯性知識不能形成持續的競爭優勢,知識創造的源泉來自隱性知識,構成核心能力的知識基是建立在隱性知識之上的。于米,于桂蘭通過實證研究也得出“隱性知識與技能是一切顯性知識的基礎,是創新的源泉”的結論。Noruzy發現因為獨特的隱性知識會給員工帶來競爭力和現實利益,促使員工對人力資本開發表現出更積極的態度和行為。本次調研也發現關鍵員工的隱性知識對于企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人力資本為高端裝備制造業在復雜和創新環境解決問題和做決定時增加了價值。如: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公司是數字化智能高端裝備制造的佼佼者,主導新型產品真空清潔機器人關鍵部件鋼帶安裝,在全企業甚至全國僅一人能完成,而該員工因獨占該隱性知識成為真空清潔機器人制造的核心競爭力來源。沈陽鼓風機集團有限公司在高科技含量產品大型壓縮機制造中,外殼普遍采用的是由高級焊接技師靠經驗在工作中一步步地摸索出來分體焊接制造技術,這一創新打破了大型壓縮機多年由外國壟斷的困局?;谝陨戏治觯岢黾僭O1:隱性知識管理過程是引領高端裝備制造業人力資本開發的重要的知識管理過程維度。知識管理平臺一般涉及解決問題的路徑和組織文化。解決問題的路徑會影響人力資本開發的效率。高端裝備制造業在產品設計、研發甚至制造過程頻繁使用信息化數字化技術,局域網、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為創新活動提供了便捷的交流和溝通平臺,促進人力資本開發,為創新活動提供必要的支持。Berliant等認為通暢的溝通文化有利于知識創新。Shu-MeiTseng發現鼓勵創新、創造和冒險行為的文化與知識創新正相關。高端裝備制造業屬于知識密集型企業,知識型員工具有較強的個性和自主性,希望得到認可和尊重,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傳統的剛性管理已經不適合他們,需要更多的柔性管理。持續、動態、雙向的溝通可以鼓勵員工與員工之間、員工與管理者之間互相學習、協同工作。鼓勵創新的文化有利于滿足員工的高層次需要,激發員工的創新熱情?;谝陨戏治觯岢黾僭O2:解決問題的路徑、溝通導向的文化和鼓勵創新的文化是引領高端裝備制造業人力資本開發重要的知識管理平臺維度。根據假設1和假設2的內容可以勾勒出高端裝備制造業有利于人力資本開發的知識管理框架的輪廓: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知識管理由知識管理過程維度和知識管理平臺維度構成;知識管理過程維度下有隱性知識管理過程子維度;知識管理平臺維度下有解決問題的路徑、溝通導向的文化、鼓勵創新的文化三個子維度。但對于這種結構是否最優,其中某些維度是否可以合并成一個維度尚存疑慮。為此,本研究提出假設3:引起高端裝備制造人力資本開發的知識管理維度在性質上是特別的。
2研究方法
2.1研究樣本
本研究選取來自東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的軌道交通裝備、智能制造裝備、航空制造裝備、海洋工程裝備企業的具有高價值和獨特人力資本的員工為研究對象,通過調查問卷進行大規模調研,問卷使用包含19個問項的5等級Likert量表,征得企業管理部門同意后,本著自愿參與、信息保密、匿名原則,在工作場所、討論會和會議上進行調研。共發放問卷600份,收回469份,無效問卷32份,最終有效問卷437份用于本研究。為確保不存在無應答誤差,進行了無應答分析,結果表明應答者和無應答者沒有顯著差異。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調查問卷主要由研究對象背景信息和測試問題兩部分組成,19個測試問題都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1為非常不同意,5為非常同意。背景信息用來分析員工特征和組織特征,員工特征包括性別、年齡、學歷、工作年限、專業技術職稱,職位;組織特征包括組織規模。為增加變量測量準確性,所用到的題項來自成熟量表,對知識管理過程的測度主要借鑒Noruzy等提出的測量指標;對知識管理平臺的測度主要借鑒了Denis-en的OCQ組織文化量表以及Quinn和Cameron構建的OCAI組織文化評價量表中的題項,并根據小范圍測試結果及測試組織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修正題項。對于因變量人力資本的測量,由于學歷只代表顯性知識,對于高端裝備制造業實踐工作來說隱性知識更有價值。因此,本研究對員工人力資本的衡量借鑒柯江林等提出的測量指標:專業理論知識的豐富度;工作經驗的豐富度,專業技能水平。借助SPSS17.0軟件和LISREL8.70軟件對各知識管理維度進行信度和效度檢驗。信度分析中采用Cronbach''''sα測量各維度的內部一致性,一般情況下,Cronbach''''sα大于0.6即可接受。在本研究中,Cronbach''''sα=0.829,表明內部一致性良好,調查問卷信度很高。為確定知識管理過程維度進行了檢驗性因素分析。結果說明知識過程僅包含隱性知識管理一個維度,因素分析的解釋量為42.614%。結果表明知識管理基礎設施測量工具由解決問題的路徑、溝通導向的文化、鼓勵創新的文化三個維度構成,因素分析的解釋量為53.529%。
3結果與討論
為檢驗本研究所提出的假設,使用驗證性因子分析比較所提出的高端裝備制造業知識管理維度模型(Model1)和其他替代模型的指數擬合優度,以確保結構因子的有效性。開發的替代模型分別為:將解決問題的路徑與溝通導向的文化兩維度合并為一維度(Model2);將解決問題的路徑與鼓勵創新的文化兩維度合并為一維度(Model3);將溝通導向的文化與鼓勵創新的文化兩維度合并為一維度(Model4)。測量本研究提出的模型(Model1),GFI=0.924,CFI=0.967,TLI=0.961都超出建議值0.9,SRMR=0.066﹤0.08,因此,所收集的樣本數據與本研究所提出的知識管理維度模型(Model1)擬合程度良好。χ2/df=2.863﹤5,表明模型有良好的結構效度。其他替代模型(Model2、Model3、Model4)驗證性分析結果也說明所提出的模型(Model1)比其他幾個替代模型(Model2、Model3、Model4)更可取。因此,在高端裝備制造企業知識管理過程中存在獨特的維度隱性知識管理;知識管理基礎設施中存在獨特的維度解決問題的路徑、溝通導向的文化和鼓勵創新的文化。進一步驗證這些維度對人力資本開發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隱性知識管理、解決問題的路徑,溝通導向的文化,鼓勵創新的文化這4個知識管理維度對衡量人力資本開發的3個指標專業理論知識豐富度,經驗豐富度和專業技能水平存在顯著正向影響。因此,假設1、假設2、假設3獲得支持。在創新為核心競爭力的高端裝備制造業,人力資本開發活動通過知識管理過程正式或非正式地進行著。討論新開發產品或過程、知識資源使用、分享工作經驗、邀請專家指導工作中缺少的知識、在員工中進行無障礙與工作相關的討論等形式的隱性知識管理過程可以使組織成員獲得知識、應用知識,從而提高員工的知識和創新行為,因此,隱性知識管理與人力資本創造正相關。結果也說明高端裝備制造業是通過解決問題的路徑、面向溝通文化和鼓勵創新文化的知識管理平臺促進人力資本開發。解決問題的路徑通常是收集信息、明確問題、找到問題的不同解決方案,確定最佳方案。在高端裝備制造業中,這種路徑是通過故障管理和品質圈進行的,鼓勵員工應用通過經驗獲得的隱性知識和通過知識庫獲得的顯性知識來解決問題,最后決定一個最佳解決方案。員工參與解決問題的路徑可以提高學習能力,從而提高人力資本積累水平。網絡節點間關系越強,節點的相互信任程度越高,對知識流動投入的時間、感情和努力越多,知識流動效果越好。溝通導向的文化可以增強組織成員彼此間的信任,提升員工對組織和工作的承諾。員工對組織的承諾逐漸增加,結果是人力資本也得到提高。當溝通導向的文化提升員工能力和承諾時,它與人力資本開發正相關。以鼓勵創新的文化為特征的企業提供資源鼓勵員工進行與創新戰略一致的創新行為。在高端裝備制造業中,為經理和工程師提供空間討論企業內現有產品或方法來提高創造力和創新,鼓勵員工靈活地參與決策。因為創新文化鼓勵員工的創新行為,人力資本開發更可能提高。因此,解決問題的路徑、溝通導向的文化、鼓勵創新的文化與隱性知識管理這些知識管理維度都有益于人力資本開發。因此,在高端裝備制造業,設計實施知識管理活動來提升人力資本,關注隱性知識管理過程、建立解決問題路徑、溝通導向的文化和鼓勵創新的文化是人力資本開發的先決條件。
4結論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