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7 15:16:17
序論:在您撰寫中學歷史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小論文撰寫曾是高考的一個重要題型。隨著文科綜合考試的推廣,歷史小論文撰寫也淡出了中學老師的視線。本人認為在強調教育創新的今天,適當地讓學生撰寫歷史小論文是一個有效的方法。通過歷史小論文教學,既鞏固了學生的基礎知識,也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善學樂學。下面就談一談歷史小論文教學的意義和要注意的問題,以供各位同仁斧正。
一、學生撰寫歷史小論文的意義 (一)撰寫歷史小論文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總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他們多采用死記硬背來學習歷史知識,結果是“背完就忘,考完就扔。用這種方法學習歷史,消磨了學生的興趣,限制了思維的發展。這與時代的要求、素質教育的目標也是背道而馳的。撰寫小論文是研究性的學習方式:第一,它是主動學習的方式,論題的挑戰性激發了學生不斷地探索研究的欲望,促使學生自覺地安排學習活動。第二,它是體驗的方式,撰寫小論文也是體驗歷史的過程,在體驗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能取得更多的收獲。第三,它是綜合學習的方式,小論文的撰寫要求學生調動自己的各學科知識,而不局限于歷史學科,這也體現了知識的聯系性和綜合性。第四,它是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相互交流,相互切磋,論爭答辯,有助于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的能力和團隊精神。可以說,撰寫小論文是研究式學習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式。它的優勢在于讓學生主動接受學習,在滿足好奇心的探究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記憶知識、提高認識和鍛煉能力?,F代中學生理應掌握這種學習方式。 (二)撰寫小論文有利于學生掌握基本知識、提高思想認識和培養綜合能力。當學習者對某個歷史概念或歷史事件不甚了解時,他會主動去查閱有關資料,那些他感興趣的、經分析而理解的內容記憶相對要牢固。在體驗歷史的過程中,學習者不斷地進行情感意志的體驗,并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情感認識水平。學習者在實踐中發現和探究問題,體驗知識發現的過程,有助于綜合認識能力的提高與思想方法的形成。撰寫歷史小論文還有利于提高自學能力。“自學能力是學生搞好學習的必要因素?!薄皩W生一旦具備了自學能力,就增強了學習的獨立性,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獨立地獲取新知識,擴大和加深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廣度和深度,并為探索新知識創造了條件?!?(三)小論文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學風?!皻v史課的靈魂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培養學生形成正確定歷史意識和歷史觀?!?a href="http://www.xuefeng.info/haowen/26039.html" target="_blank">歷史論文必須以史實為基礎,脫離史實泛泛而談肯定行不通。對文章所使用的論據,必然要經過一番深入地分析加工,才能提取有效信息為己所用。這些活動是一種科學研究的行為,要求研究者必須實事求是。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切實感受到“史由證來”和“論從史出”。這些對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學風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 小論文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小論文的寫作既要求學生應用綜合知識,又要求運用自己的綜合能力。在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閱讀能力、判斷分析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都會得到充分地訓練。長期以往,學生的自學能力與應用知識的能力就會得到明顯的提高。學習知識的根本目的在于應用,這種強調知識應用的教學方式,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符合現代素質教育的要求。 二、歷史小論文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幾點問題 1、要注意歷史小論文與專業論文的區別,不能把歷史小論文等同于歷史專業論文。歷史專業論文的撰寫者主要是歷史研究者、史學專家、大學生等,他們具備廣泛的知識儲備,深厚的基本功底,對論文的專業性要求很強。而歷史小論文所面對的是中學生,他們知識面狹窄,對歷史材料和論題的分析解決能力較差,所以我們不能用專業論文的標準來要求中學生?!爸灰芤詺v史事實為依托,言之成理,持之有據,論述清楚即可”,我們不必求全責備,要求過高過嚴反而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空間。 2、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指導作用。撰寫小論文的過程就是學生搜集、整理與表達歷史資料的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應該在撰寫小論文的各個階段,放手讓學生自主設計相關活動,不能過分約束他們的行動。給予一定的指導。對于歷史小論文這種形式,中學生開始難于把握,所以給予一定的指導非常有必要。一要指導閱讀,教會學生如何查閱資料;二要指導分析討論,教會學生提取有效的歷史信息;三要指導撰寫小論文,教會學生如何做到論點明確、論據充實、論證嚴密。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既要適時組織學生的搜集、分析討論、寫作等學習活動,又要以參與者引導者的身份參加活動,不斷鼓勵學生,激發他們的興趣和積極性。 3、對小論文的評價,教師不必面面俱到,應以肯定為主,及時鼓勵學生的每一點進步,讓學生體會成功的愉悅。不管采取什么評價方式,都應有助于學生實現更高學習層次的目標,激發學習熱情,實現學習效果的增值。 4、注意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在總結的過程中,要肯定表揚立意新穎的小論文;指出并質疑觀點論據分析有誤的文章,也可以再放給學生討論辨析這些問題;對于觀點出現對立的情況,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辯論,以使他們的思維更加活躍和開放。如分析指導時,教師不能完全替代學生的活動,更不能嫌麻煩減少學生的活動,否則就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 總之,撰寫歷史小論文在于激發、鼓勵學生,支持學生養成獨立觀察、判斷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尤其有助于培養創新意識、創新觀念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漢林 例談中學歷史教學設計(J)
41.(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沖擊—反應”曾是國內外史學界解釋中國近代歷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觀點為中國社會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傳統框架的內部動力;從19世紀中期開始,西方的沖擊促使中國發生劇烈變化。有人據此圖示中國近代歷史變遷(見圖10)。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沖擊—反應”模式。
(要求:對該模式贊成、反對或另有觀點均可,觀點明確;運用材料中的史實進行評析,史論結合。)
為了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況,更好地備戰2013年的高考,2012年6月底,筆者組織了淮北市四所省示范高中即將升入高三的學生共199人進行了模擬測試。為了保證測試效果,盡量縮小和高考實戰之間的誤差,雖然筆者選擇了各校基礎知識較為扎實的文科實驗班學生作為測試對象,但測試暴露出來的問題依然令筆者大跌眼鏡。
命題者選取了涉及中國近代史研究的范式問題,以學術視野俯瞰高中課程內容,在總結中國人追求現代化歷程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在當今全球化的歷史背景下,中國該如何應對世界的挑戰。命題者希望出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希望看到有創意且論證嚴密的觀點,進而以此引領中學歷史教學的發展方向。但學生答題的現實和命題者預設的理想之間存在著不小的反差,折射出存在于中學歷史教學現實中的偏差。
問題1:199人中,沒有一個人選擇“另有觀點”,沒有一個人能夠提出與“沖擊—反應”模式不同的中國近代史的解釋模式。(當然,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題目中的“運用材料中的史實”)
問題2:23人明確表示反對“沖擊—反應”模式(15人),或認為該模式觀點片面(8人),占總人數的11.5%。這其中只有10人能給出反對的理由,占總人數的5%。但理由無一例外都是干巴巴的一條:“外因決定論”的錯誤。至于其他解釋,如“西方中心論”“邏輯論證上的矛盾性”“預設前提”等等,無一人涉及。
問題3:選擇贊成“沖擊—反應”模式的,占總人數的88.5%,但在如何“運用材料中的史實進行評析,史論結合”方面漏洞百出。具體表現以下幾點:
(1)簡單抄題,不會評析?;緵]有什么評論,更甭提“評析”了。既沒有從政治、經濟、思想等角度對比分析近代西方文明的先進性和近代中國文明的落后性,也沒有從“器物—制度—文化”被逐次認識的角度深入分析西方的沖擊怎樣促進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深化。
(2)有史實無觀點。部分學生自始至終未能清晰表明自己的觀點,含糊其辭,羅列史實,甚至沒有觀點,對題目中要求的“觀點明確”把握不夠。不能充分提煉與運用材料所提供的答題信息,絕大部分同學都只是根據圖片的提示,把“沖擊”和“反應”中的史實一一對應起來,把圖示中的重大事件用文字再重新描述一遍,依次羅列五次“西方的沖擊”所導致的“中國的反應”。
(3)有觀點,但缺乏史實支撐,而且有的觀點明顯偏離材料本意。
(4)史實與觀點明顯不符,分明是反對這種模式,但史實論證都是突出西方沖擊的作用。
(5)缺乏思維力度。僅僅滿足于完成觀點到史實的羅列或做出平行的結論,對該模式的深層內涵理解不夠,缺乏思辨精神,缺乏論證的理論高度。①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理想與現實兩張皮的現象呢?是教學出現偏差?學生基礎太差?老師引導不夠?還是命題者過高估計了中學歷史教學的水平?弄清問題的緣由方能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經過認真思考,筆者認為原因有三。
1.缺乏學術背景,無法做到高屋建瓴
為什么199名學生中沒有一個人能夠提出與“沖擊—反應”模式不同的解釋模式呢?為什么學生反對“沖擊—反應”模式的理由僅能列出一條“忽視了內因的決定作用”呢?為什么學生不敢清晰表明自己的觀點,含糊其辭呢?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是在平時的歷史教學中,重材料訓練,輕史觀培養。師生缺乏學術背景,無法做到高屋建瓴,遇到超出教材范圍帶有學術性的問題,只能平視或仰視。在平時授課和高三復習時,中學歷史教師雖然會用“沖擊—反應”模式解讀中國近代史,也對“近代化史觀”與“革命史觀”有所了解,但有多少人做過系統的學術梳理呢?有多少人知道“西方研究中國近代史的三種模式:‘沖擊—回應’‘傳統—近代’和‘帝國主義模式’”?②有多少人知道“20世紀以來,海內外對于中國近代史的研究主要有三種話語模式:一是‘沖擊—反應’模式……二是‘侵略—革命’模式……三是‘早期啟蒙’模式”?③有多少人知道“費正清‘西方中心論’的觀點在70年代以后受到批判,被美國另一中國史專家柯文的‘中國中心觀’所代替”?④有多少人知道“費正清‘沖擊—反應’模式的局限性在于‘西方中心論’‘邏輯論證上的矛盾性’‘過分強調文化因素’‘預設前提’”?⑤……即使有人知道,又有多少老師認為為了應對高考,需要向學生粗線條地介紹“中國近代史的解釋模式”?即使老師偶有涉及,又有多少學生真正用心去記、去想、去思考?
有不少人反映這道題“超綱”了,其實,高考并不要求中學歷史教師進行深入細致的學術研究,只是要求中學歷史教師了解基本的學術動態;高考試題也無意深究考生的學術觀點,而更在意其是否能自圓其說?!墩n程標準》就特別強調,要“學會從不同角度認識歷史發展中全局與局部的關系,辯證地認識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的內在聯系;培養從不同視角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①這道運用史料創設情境的小論文題,真正凸顯了對學生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的考查,讓學生在考試中充分體現主體性和建構性,是對新課程理念的最好的詮釋。既與高中課程方案相吻合,又符合高中歷史課程設計的基本思路。不僅沒有“超綱”,而且正是踐行了《考試說明》強調的思想。②對照《考試說明》,反思一下我們的高三歷史教學,是不是眼界太窄了,過于功利了,只顧就題論題了?!
2.囿于教材體系,沒有做到“用教材教”
為什么高達88.4%的同學選擇贊成“沖擊—反應”模式呢?從教材本身來說,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因為教材就是按“沖擊—反應”模式編的,教師就是按“沖擊—反應”模式教的,學生就是按“沖擊—反應”模式學的。例如岳麓版必修二第二單元的標題是“工業文明的崛起和對中國的沖擊”,下設“第7課新航路的開辟、第8課歐洲的殖民擴張與掠奪、第9課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第10課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第11課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第12課新潮沖擊下的社會生活、第13課交通與通訊的變化”,非常系統地勾畫出第一次工業革命后中西歷史的發展脈絡,非常直接地將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的變化納入西方工業文明崛起的沖擊之中,非常清晰地印證了“沖擊—反應”模式。再如,從二戰后一直到60年代末,費正清的“沖擊—反應”模式差不多成為美國研究中國近代史的主流,大多數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專家學者們都把作為近代中國的起點。這種劃分表明這樣一個觀點,即“中國近代的革命肇始于中國跟西方的接觸。西方對中國的武力侵略,西方思想和現代技術的輸入是這場革命的原動力”。③因為“沖擊—反應”模式強調的是西方之“沖擊”的決定性作用,所以只能把作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④以教材為依托,中學歷史教師對中國近代史的基本傳授模式是:外部沖擊導致內部變化(破壞性的變化和建設性的變化),導致中國人民的抗爭與探索。學生高中三年都是在這種教材體系和話語體系的熏陶下成長的,所以對于“沖擊—反應”模式,他們很難提出反對意見,更遑論“另有觀點”了。平時老師在指導學生復習時,都只是依賴于所使用的教材版本,拘泥于教材的表述,只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沒有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把教材轉化為學習材料,訓練學生多角度地看問題,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怎能指望學生在考場上面對新材料、新情境、新視角一飛沖天、一鳴驚人呢?正如安徽省歷史教研員徐貴亮老師所言:“奉歷史教科書為圭臬,對教材知識、結論的固化與墨守,對教材以外史識、史料、史論和史觀的視而不見,不僅不利于歷史教師本身的專業發展,對學生知識觀、歷史思維和視野的開放與拓展也是極為不利的?!雹?/p>
3.思維能力不足,難于做到創新發展
本題的答題要求是“評析”,即分析和評論。“分析”是把一件事情、一種現象、一個概念分成較簡單的組成部分,找出這些部分的本質屬性和彼此之間的關系。“評論”是指批評或議論?!霸u析”本是帶有總結性的認識,是分析持這種觀點的原因和實質。但很多學生的回答卻有史無論,僅僅羅列了某個方面的史實,沒有用史實去說明自己的觀點,沒有將史實和觀點之間建立聯系,沒有做到史論結合,甚至是毫無根據地亂發議論。不能把對問題的認識上升到抽象的理論認識層次,不能從理論上分析為什么持某一觀點,以及這一觀點的本質特點是什么。限于知識背景和答題能力,學生對“沖擊—反應”這一模式唯有迎合,難以突破。只能就事論事,很難做出命題者所期望的有創意的分析、評論。
歷史思維既要有證據,又講究邏輯。沒有邏輯的思維必然是混亂的。①要把證據邏輯化地表達出來,需要平時有目的地進行“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學習基本方法的訓練。進行這方面訓練的一個基本前提是,根據材料分析得出結論,而不是圍繞結論附會材料。但是,在日常的歷史教學中,脫離材料抽象分析的現象比比皆是,教師分析得“頭頭是道”,學生則聽得“一頭霧水”,還美其名曰:培養思維能力。其結果,除了給學生又生硬地傳授了一個結論,再次增加學生的記憶負擔之外,別無所獲。②
作為中學歷史教師,面對高考命題改革,我們所能做的應當是盡快適應而非單純抱怨。重視高考就應該研究高考試題,從優秀的高考試題中,領悟命題者在教學方面的引領意圖,從中分析教學的差距,從而改進自己的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1.加強史觀教學,關注學術動態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從高考全國卷命題到地方自主命題都很重視聯系史學研究的新成果和學術觀點的新變化,以此為命題素材,給學生以廣闊的思維空間,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地分析問題,以考查其歷史思維能力和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但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目前的中學歷史教學,雖然引進了史觀,但基本上是蜻蜓點水,浮光掠影的。而且因編撰工作客觀性因素的制約,教科書的觀點難免存在著滯后性,因此,關注史學研究的新成果應該成為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的必修課。教師在備課時應充分利用教學雜志、專業圖書、互聯網等,搜索有關特定歷史主題的研究資料,了解學術界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并將其適時運用到課堂教學之中。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命題改革的導向是迫使中學歷史教師大量補充學術資料,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而是強調引導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視角全面解讀歷史。
2.勤于閱讀思考,完善知識結構
如何應對層出不窮的高考新題型?怎樣了解日新月異的學術成果?如何適應不斷發展的教學實際?除閱讀外別無他途。只有通過閱讀,才能主動吸收新的史學研究成果,并將這些新成果合理地運用到自己的教學與復習備考中來。③閱讀有助于舊知識的更新,有利于學術視野的開闊,有益于理解力的提高,使知識結構更趨合理。讀書的廣度決定人生的跨度,讀書的深度決定人生的力度,讀書的厚度決定教學的高度。不會閱讀的學生,是沒有潛力的學生;而不愛讀書的老師,也是沒有希望的老師。面對高考命題改革,中學歷史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廣泛閱讀,厚積薄發。
3.訓練思維能力,培養創新意識
高達88.4%的同學選擇贊成“沖擊—反應”模式也說明平時的教學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中學歷史教師沒有充分做到帶領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歷史問題,學生面對新情境、新問題束手無策??v觀近年來新課程高考一些歷史試題的材料或結論,常有突破教材束縛、質疑教材觀點的情況,要求考生運用所學知識對其進行解釋或說明,這代表著高考歷史命題的趨向。已逝的過去無法“如實再現”,歷史只能透過史料證據來重新建構。因此,所有的歷史在本質上都是對過去的一種解釋。教師的教學是一種解釋,教科書的表述也是一種解釋。研究者所處的立場不同,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時代背景與學識水平的差異,也會影響到同一個人對同一個歷史問題的評價。④新課程改革提出的“探究學習”,就是要讓學生“善于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①因此,課堂上要求學生記憶的應該是那些基本史實,而不應當是歷史認識。中學歷史教師應當積極引導學生對歷史問題進行多角度的分析與理解,教師不應當只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應當是問題探究的引導者和方法的指導者,注重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就學生而言,要改變過分依賴教師和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要積極思考、分析歷史知識,特別是要積極參加研究性學習,培養探究問題的能力,在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做到史論結合,做到在歷史思維中的邏輯推理有史實依據。要以問題為主線,強化學生的思維訓練,教會學生整理思路,注意思維的層次性、邏輯性和整體性。②
4.練習歷史論文,學會論證問題
《考試說明》對考試的內容作了概括性的描述,它特別強調要“考查學科素養和學習潛力,注重考查在科學歷史觀指導下運用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③其實,這就是對小論文題型所作的提示。歷史小論文的特點是用史實論證,有論點、有論據是小論文的基本思路。④獲取試題提供的信息,對試題信息的認識、理解和把握是解答小論文試題的前提條件。獲取和解讀試題信息就是全面、準確地理解試題所呈現的圖文內容和命題意圖。首先要讀懂試題探究的學術問題的范圍,即依據試題提煉出一個完整的歷史事物或歷史現象;其次要讀懂設問的角度;最后是解讀試題的要 求。在具體的習題訓練中,要注意避免將開放性的小論文試題當作列舉題解答,只會羅列史實,不會表達觀點;要通過不斷變換材料、變換視角練習“小論文”這種題型,樹立信心,把已有知識靈活應用,形成一家之言,言之成理,把觀點進行提高和升華。要注意做到答題思路清晰,層次分明,文字通順,邏輯性強。在表達過程中要“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將自己的思考融入文字中,做到論點鮮明、論據充分、論述有力。
一石激起千層浪,如果真能像第41題的“沖擊—反應”模式那樣,高考命題的“沖擊”導致中學歷史教學的連鎖“反應”,引導中學歷史教師加強史觀教學,關注學術動態;勤于閱讀思考,完善知識結構;訓練思維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引領中學歷史教學改革進一步深入,那真是中學歷史教學界的幸事!
【作者簡介】趙劍峰,男,1969年生,中學特級教師,安徽省淮北市實驗高級中學歷史教師。
李廣元,男,1971年生,中學歷史高級教師,安徽省淮北市濉溪中學歷史教師。
當前歷史特別是初中歷史教育的現狀使我們不得不考慮從教學思維、教學方式、教學模式乃至教學評價的全方位的轉變。在短期內,影響歷史教學的大環境不能發生根本的變化,這就意意味著在學習動力系統中學歷史的需要和動機也不會有根本的變化,要尋求學的動力,我們只能從影響歷史教學的小環境,從學的興趣入手。而歷史學科的特點也為此提供了可能條件。
從上期開始我和另外兩位老師承擔了一項如何提高學學習歷史的興趣的科研課題。課題的重點在于尋求提高學學習歷史興趣的方法手段或教育模式,以達到提高學習效果、培養學生能的目擊的。在科研過和中在教育實踐中我們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一、歷史知識的文學化
1、故事化
許多學對先人的豐功偉績、各種事件的動人故事懷有濃厚的興趣,因而普遍希望老師能以講故事的方工來講述歷史。據我們課題組對初一學生的問卷調查表明50%的學歡迎的教學方式是講故事。誠然,老師講故事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學生,而是將課文作一改編,使課文的主要內容貫穿于故事中去,這樣,既能使學生引人入勝,又能使學生掌握知識。這種方法對老師的語言表研究室能力、文字駕馭能力有較高的要求。
2、詩歌化
在古文學中,詩歌是高度凝縮的文學。優秀的詩歌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和思想性,能很快把人帶入歷史情境中去,并迅速產生共鳴。如講三國鼎立這一課時,由蘇軾的赤壁懷古引入,使學的思緒隨著滾滾的長江飛向檣櫓灰飛煙滅的古戰場,從而迅速切入主題。在講樂府詩時著重講十五從軍征一詩,通過老師飽含激情的朗誦和講解,使學生體會詩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從而總結出樂府詩的特點。
3、戲劇化
講臺是教師的舞臺,也可以是學生的舞臺。初中歷史的事性為學生扮演歷史中的人物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戰國七雄那一課講商鞅變法,可以編一歷史短劇商鞅舌戰公孫龍,找兩個學生分別扮演商鞅和公孫龍,辯論是變法這是守祖宗之法;講國境內的遠古人類可以讓學生扮演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或自述歷史,或二者、三者對話。通過戲劇化的過程,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熱情,使學生臨歷史的情境中去感受逝去的久遠的歷史,從百增進學習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歷史知識的形象化文物(模型)圖片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文物是史實的實證,歷史圖片是史實某一瞬間的再現。前者以如山之鐵證,后者以具體形象,給學生形成歷史觀念,歷史概念提供豐富的可靠的想象根據和判斷根據。并能激發學習興趣,增強記憶。歷史文物反映著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教學中運用歷史文物,能有力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陶冶他們的情操,提高他們的工藝術修養。通過歷史圖片,有助于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
1、幻燈教學
幻燈教學是當前普遍運用于歷史課的電教手段。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選擇有關的文物圖片、歷史地圖或歷史圖表等在課堂上的放映,便于教師配合圖像進行講解。它的作用雖類似掛圖,但是,比掛圖更迅速、更準確、更逼真地反映歷史圖像。因此,教學效果遠遠超過演示掛圖。
2、錄音教學
近年來錄機已迅速普及,在歷史教學上應充分發揮它的作用,以加強歷史的生動性,活躍課堂氣氛,豐富教學內容,其運用方式除上述放映幻燈時,用磁帶配上解說或音樂,以增強視聽效果外,還可收存與教學有關的聲響資料,以配合使用。
3、電視和錄相教學
電視和錄相教學是聲音和圖像的最佳結合,它能使歷史教學更生動、更形象、更直觀,它能以多種方式剌激學生的大腦,能把已逝去的歷史現象有血有,肉的復現出來,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增強記憶的效果。當然,以上的一些教學手段現代化的發展趨勢,不過這是一個正在探索的領域,也是我們在教學手段研究中的一個重點。
三、歷史知識的個性化
歷史知識個性化的特點在于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通過討論會、演講會、寫歷史論文等方式讓學生自己去感受歷史,獨立地作出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價,它強調學生的活動。
1、專題討論會
為開拓學生視野,培養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由教師給學生介紹一些報刊上有爭論的,又有教育意義的材料或直接就書上的人物、現象,發表自己的意見,并展開討論。專題討論可開闊學生的眼界、形成歷史思維,從而培養分析歸納能力和從現象在場看本質的能力。
2、歷史演講會
在學生講故事的基礎上,選擇內容較好、思想性強的材料,由表達技能較高的同學,舉行歷史故事演講會,并進行評比。這對普及歷史知識,培養學生能力和進行思想教育都將起一定的作用。
2、歷史論文
對初中學生而言,歷史論文屬較高要求,在此略去不講
四、歷史評價的多樣化
歷史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對于這一點社會、家庭都有共識。但是學生歷史水平低又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為什么會出現如此的反差?我想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應試教育。雖然學習是一個人不斷完善、提高自己的主動性的過程,但是人畢竟是社會的人。人的學習不可能不受外界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人學習帶有強烈的功利性:能實用的就學,要中孝、高考的就學,其它的馬虎過去就行了,這是影響歷史教學的大環境。二是傳統的歷史教學方法過時,手段單一,教學方式死板。教師一根教鞭、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填壓式的教學模式越來越壓抑學的個性,影響學的思維,使本身對歷史抱有濃厚興趣的學生離歷史越來越遠了。這也屬于應試教育的問題,當然,它是影響歷史教學的小環境。
當前歷史特別是初中歷史教育的現狀使我們不得不考慮從教學思維、教學方式、教學模式乃至教學評價的全方位的轉變。在短期內,影響歷史教學的大環境不能發生根本的變化,這就意意味著在學習動力系統中學歷史的需要和動機也不會有根本的變化,要尋求學的動力,我們只能從影響歷史教學的小環境,從學的興趣入手。而歷史學科的特點也為此提供了可能條件。
從上期開始我和另外兩位老師承擔了一項如何提高學學習歷史的興趣的科研課題。課題的重點在于尋求提高學學習歷史興趣的方法手段或教育模式,以達到提高學習效果、培養學生能的目擊的。在科研過和中在教育實踐中我們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一、歷史知識的文學化
1、故事化
許多學對先人的豐功偉績、各種事件的動人故事懷有濃厚的興趣,因而普遍希望老師能以講故事的方工來講述歷史。據我們課題組對初一學生的問卷調查表明50%的學歡迎的教學方式是講故事。誠然,老師講故事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學生,而是將課文作一改編,使課文的主要內容貫穿于故事中去,這樣,既能使學生引人入勝,又能使學生掌握知識。這種方法對老師的語言表研究室能力、文字駕馭能力有較高的要求。
2、詩歌化
在古文學中,詩歌是高度凝縮的文學。優秀的詩歌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和思想性,能很快把人帶入歷史情境中去,并迅速產生共鳴。如講三國鼎立這一課時,由蘇軾的赤壁懷古引入,使學的思緒隨著滾滾的長江飛向檣櫓灰飛煙滅的古戰場,從而迅速切入主題。在講樂府詩時著重講十五從軍征一詩,通過老師飽含激情的朗誦和講解,使學生體會詩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從而總結出樂府詩的特點。
3、戲劇化
講臺是教師的舞臺,也可以是學生的舞臺。初中歷史的事性為學生扮演歷史中的人物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戰國七雄那一課講商鞅變法,可以編一歷史短劇商鞅舌戰公孫龍,找兩個學生分別扮演商鞅和公孫龍,辯論是變法這是守祖宗之法;講國境內的遠古人類可以讓學生扮演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或自述歷史,或二者、三者對話。通過戲劇化的過程,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熱情,使學生臨歷史的情境中去感受逝去的久遠的歷史,從百增進學習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歷史知識的形象化文物(模型)圖片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文物是史實的實證,歷史圖片是史實某一瞬間的再現。前者以如山之鐵證,后者以具體形象,給學生形成歷史觀念,歷史概念提供豐富的可靠的想象根據和判斷根據。并能激發學習興趣,增強記憶。歷史文物反映著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教學中運用歷史文物,能有力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陶冶他們的情操,提高他們的工藝術修養。通過歷史圖片,有助于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
1、幻燈教學
幻燈教學是當前普遍運用于歷史課的電教手段。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選擇有關的文物圖片、歷史地圖或歷史圖表等在課堂上的放映,便于教師配合圖像進行講解。它的作用雖類似掛圖,但是,比掛圖更迅速、更準確、更逼真地反映歷史圖像。因此,教學效果遠遠超過演示掛圖。
2、錄音教學
近年來錄機已迅速普及,在歷史教學上應充分發揮它的作用,以加強歷史的生動性,活躍課堂氣氛,豐富教學內容,其運用方式除上述放映幻燈時,用磁帶配上解說或音樂,以增強視聽效果外,還可收存與教學有關的聲響資料,以配合使用。
3、電視和錄相教學
電視和錄相教學是聲音和圖像的最佳結合,它能使歷史教學更生動、更形象、更直觀,它能以多種方式刺激學生的大腦,能把已逝去的歷史現象有血有,肉的復現出來,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增強記憶的效果。當然,以上的一些教學手段現代化的發展趨勢,不過這是一個正在探索的領域,也是我們在教學手段研究中的一個重點。
三、歷史知識的個性化
歷史知識個性化的特點在于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通過討論會、演講會、寫歷史論文等方式讓學生自己去感受歷史,獨立地作出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價,它強調學生的活動。
1、專題討論會
為開拓學生視野,培養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由教師給學生介紹一些報刊上有爭論的,又有教育意義的材料或直接就書上的人物、現象,發表自己的意見,并展開討論。專題討論可開闊學生的眼界、形成歷史思維,從而培養分析歸納能力和從現象在場看本質的能力。
2、歷史演講會
在學生講故事的基礎上,選擇內容較好、思想性強的材料,由表達技能較高的同學,舉行歷史故事演講會,并進行評比。這對普及歷史知識,培養學生能力和進行思想教育都將起一定的作用。
2、歷史論文
對初中學生而言,歷史論文屬較高要求,在此略去不講
四、歷史評價的多樣化
歷史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對于這一點社會、家庭都有共識。但是學生歷史水平低又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為什么會出現如此的反差?我想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應試教育。雖然學習是一個人不斷完善、提高自己的主動性的過程,但是人畢竟是社會的人。人的學習不可能不受外界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人學習帶有強烈的功利性:能實用的就學,要中孝、高考的就學,其它的馬虎過去就行了,這是影響歷史教學的大環境。二是傳統的歷史教學方法過時,手段單一,教學方式死板。教師一根教鞭、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填壓式的教學模式越來越壓抑學的個性,影響學的思維,使本身對歷史抱有濃厚興趣的學生離歷史越來越遠了。這也屬于應試教育的問題,當然,它是影響歷史教學的小環境。
當前歷史特別是初中歷史教育的現狀使我們不得不考慮從教學思維、教學方式、教學模式乃至教學評價的全方位的轉變。在短期內,影響歷史教學的大環境不能發生根本的變化,這就意意味著在學習動力系統中學歷史的需要和動機也不會有根本的變化,要尋求學的動力,我們只能從影響歷史教學的小環境,從學的興趣入手。而歷史學科的特點也為此提供了可能條件。
從上期開始我和另外兩位老師承擔了一項如何提高學學習歷史的興趣的科研課題。課題的重點在于尋求提高學學習歷史興趣的方法手段或教育模式,以達到提高學習效果、培養學生能的目擊的。在科研過和中在教育實踐中我們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一、歷史知識的文學化
1、故事化
許多學對先人的豐功偉績、各種事件的動人故事懷有濃厚的興趣,因而普遍希望老師
能以講故事的方工來講述歷史。據我們課題組對初一學生的問卷調查表明50%的學歡迎的教學方式是講故事。誠然,老師講故事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學生,而是將課文作一改編,使課文的主要內容貫穿于故事中去,這樣,既能使學生引人入勝,又能使學生掌握知識。這種方法對老師的語言表研究室能力、文字駕馭能力有較高的要求。
2、詩歌化
在古文學中,詩歌是高度凝縮的文學。優秀的詩歌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和思想性,能很快把人帶入歷史情境中去,并迅速產生共鳴。如講三國鼎立這一課時,由蘇軾的赤壁懷古引入,使學的思緒隨著滾滾的長江飛向檣櫓灰飛煙滅的古戰場,從而迅速切入主題。在講樂府詩時著重講十五從軍征一詩,通過老師飽含激情的朗誦和講解,使學生體會詩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從而總結出樂府詩的特點。
3、戲劇化
講臺是教師的舞臺,也可以是學生的舞臺。初中歷史的事性為學生扮演歷史中的人物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戰國七雄那一課講商鞅變法,可以編一歷史短劇商鞅舌戰公孫龍,找兩個學生分別扮演商鞅和公孫龍,辯論是變法這是守祖宗之法;講國境內的遠古人類可以讓學生扮演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或自述歷史,或二者、三者對話。通過戲劇化的過程,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熱情,使學生臨歷史的情境中去感受逝去的久遠的歷史,從百增進學習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歷史知識的形象化文物(模型)圖片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文物是史實的實證,歷史圖片是史實某一瞬間的再現。前者以如山之鐵證,后者以具體形象,給學生形成歷史觀念,歷史概念提供豐富的可靠的想象根據和判斷根據。并能激發學習興趣,增強記憶。歷史文物反映著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教學中運用歷史文物,能有力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陶冶他們的情操,提高他們的工藝術修養。通過歷史圖片,有助于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
1、幻燈教學
幻燈教學是當前普遍運用于歷史課的電教手段。
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選擇有關的文物圖片、歷史地圖或歷史圖表等在課堂上的放映,便于教師配合圖像進行講解。它的作用雖類似掛圖,但是,比掛圖更迅速、更準確、更逼真地反映歷史圖像。因此,教學效果遠遠超過演示掛圖。
2、錄音教學
近年來錄機已迅速普及,在歷史教學上應充分發揮它的作用,以加強歷史的生動性,活躍課堂氣氛,豐富教學內容,其運用方式除上述放映幻燈時,用磁帶配上解說或音樂,以增強視聽效果外,還可收存與教學有關的聲響資料,以配合使用。
3、電視和錄相教學
電視和錄相教學是聲音和圖像的最佳結合,它能使歷史教學更生動、更形象、更直觀,它能以多種方式剌激學生的大腦,能把已逝去的歷史現象有血有,肉的復現出來,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增強記憶的效果。當然,以上的一些教學手段現代化的發展趨勢,不過這是一個正在探索的領域,也是我們在教學手段研究中的一個重點。
三、歷史知識的個性化
歷史知識個性化的特點在于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通過討論會、演講會、寫歷史論文等方式讓學生自己去感受歷史,獨立地作出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價,它強調學生的活動。
1、專題討論會
為開拓學生視野,培養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由教師給學生介紹一些報刊上有爭論的,又有教育意義的材料或直接就書上的人物、現象,發表自己的意見,并展開討論。專題討論可開闊學生的眼界、形成歷史思維,從而培養分
析歸納能力和從現象在場看本質的能力。
2、歷史演講會
在學生講故事的基礎上,選擇內容較好、思想性強的材料,由表達技能較高的同學,舉行歷史故事演講會,并進行評比。這對普及歷史知識,培養學生能力和進行思想教育都將起一定的作用。
2、歷史論文
對初中學生而言,歷史論文屬較高要求,在此略去不講
四、歷史評價的多樣化
1研究的意義
1.1可以激發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中學歷史課外教學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不受課堂教學的限制,又適合中學生的特點和要求,更能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積極主動進行歷史學習活動,如千方百計閱讀歷史課外書籍,收集和研究其感興趣的歷史實物。課內外相促進,歷史教學工作就會大有起色。
1.2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形式多樣、靈活多變、限制較少的中學歷史課外教學活動以整個社會作為課堂,以生活為內容,理論聯系實際,涉及的知識面廣、新、活。中學歷史課外教學以古今中外的歷史知識為學習內容,只要有興趣都可以學習、探索。同時,它與時俱進,史學界有什么最新的研究信息,有什么爭論的問題,都可以通過課外教學來傳授給學生,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引導形式進行創造性活動。
1.3可以培養學生的歷史綜合學習與應用能力:歷史課堂可以培養學生的能力,但課外活動在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方面具有獨到的優勢,也能啟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培養學生的歷史綜合學習與應用能力。
1.4可以使思想教育變得更加豐富生動:歷史課堂教學過程應貫串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開展歷史課外教學,面向整個社會、面向生活,使各項活動更為直觀,學生所教育更為深刻。用歷史課外教學活動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生動性和感染力。
1.5可以發揮學生的特長:開展歷史課外教學活動,可以讓學生選擇最適合自己聰明才智的課外活動,借助于課外活動環境和動力,容易使學生的特長得到發揮。通過課外活動,教師能深入了解學生的個性、愛好、優缺點,按照不同的情況因材施教,發揮其特長,促進學生歷史學習的可持續性發展。
2中學歷史課外活動的有效教學途徑
2.1歷史課外學習性活動
2.1.1歷史課外閱讀: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讀歷史課外讀物,拓展歷史學習的知識面,做好閱讀書目的推薦工作,并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如(1)快速閱讀,了解基本歷史讀物的全貌,以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精讀。(2)理解性閱讀,為解決具體問題,對歷史讀物的篇、章、字、句、內部結構、作者觀點等有關資料,細細地研讀以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鑒別能力。(3)評價性閱讀,對歷史讀物中有關歷史人物和事件作出判斷和向他人介紹讀物,以理解性閱讀為前提條件。進行評價性閱讀必須對讀物的觀點和材料進行剖析,并作出判斷和評價。(4)消遣性閱讀,目的不固定的閱讀??蔀榱撕闷?,可為了大概知曉其中的知識趣聞,也可為休息和娛樂。(5)創造性閱讀,為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見解作準備,一般運用于撰寫歷史論文和研究報告,是一種高級的閱讀方法??筛鶕W生的實際情況和閱讀的目的,進行變通指導。
2.1.2開展歷史專題講座、歷史報告會和歷史選修課:歷史專題講座、歷史報告會和歷史選修課等活動,不受課程標準和教材的限制,以豐富的信息、深入的探討、精辟的見解開拓學生的視野,通過講座、報告和上課來傳授比較專門的知識,同時也教會學生如何進一步學習和研究歷史,培養創造性人才。
2.2歷史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到社會這個大課堂中去參觀、訪查,使學生受到生動具體的教育和實際的鍛煉,效果十分顯著,為師生所喜愛,也是開展歷史課外活動的十分重要的內容。
2.2.1參觀: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歷史文化遺址、歷史文物等,能使學生增長知識受到教育,還能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鑒賞水平。如帶學生參觀鹽業博物館,學生從中對先輩的業績產生敬意,激發了他們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使學生受到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用歷史課外教學活動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生動性和感染力。
2.2.2訪問:對歷史人物的后代、革命老人和歷史學家等進行拜訪和求教,目的是請他們對已逝去的歷史進行回憶,以達到印證史實、接受教育的目的。
2.2.3考察:一般沒有現存的結論,主要通過學生自己的觀察和分析,甚至要親自動手才能得出比較科學的結果,實踐的意義更大。例如帶學生參觀上海知青博物館,了解中國特定時期的人口遷徙的背景以及對中國經濟、文化、教育的影響。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實地考察,通過講解,觀看實物,并結合當時時代背景進行研究,可得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原由以及這場運動對那一代人命運以及國家命運的影響。
2.3歷史課外創造性活動:可指導學生舉辦歷史展覽會,編撰歷史小報,撰寫歷史論文,制作歷史教具,進行社會調查等等。開展活動時,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引導學生將創造意圖轉化為物質形式。在發展學生智力方面要加強發散性思維的訓練,如指導學生一題多問多解,一事多做多寫,使學生養成多方面、多角度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還要培養學生熱情、堅毅、積極進取的良好品質。同時運用適當的激勵手段,推動學生不斷進行創造性的實踐。
如學生舉辦自己的古錢幣展覽,要閱讀許多有關古錢幣的書籍,可促進自主閱讀學習能力;收集古錢幣,鍛煉了社交與溝通能力;鑒別古錢幣,鍛煉了觀察分析能力;簡要介紹古錢幣,鍛煉學生的口筆頭表達能力;仿制古錢幣開發了學生的創造力。
2.4歷史課外娛樂活動: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進行,學生從中得到了快樂又學到了歷史知識,同時還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才能。
2.4.1觀看歷史影視戲劇:歷史影視劇作為一門視聽藝術,能使歷史事實生動逼真地反映出來,具有很強的直觀性。組織學生觀看歷史影視戲劇是歷史課外活動的重要的內容。為增強活動效果,教師在組織學生觀看時,要介紹有關影視戲劇中的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時間、地點、經過和結局,歷史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生平、業績、評價等,使學生具備一定的歷史相關背景知識,便于觀看時獲得更多最佳的歷史知識??春笠⒁饪偨Y和提高,引導學生辨別藝術和歷史的不同,以免產生誤解。
2.4.2歷史知識競賽:以歷史知識為競賽內容,分課堂歷史知識競賽、課外閱讀知識競賽、政治時事知識競賽、重大節日紀念知識競賽等類型,是一種對抗性強、興趣性濃,寓知識和能力于娛樂之中的一種比賽,能極大地激發學生歷史知識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鍛煉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是一種具有一定刺激性的歷史課外娛樂性活動。
2.4.3歷史故事會和歷史演講會:以講述為主的一種娛樂活動。一般應圍繞一個中心,也可組織比賽。進行歷史演講必須把生動敘述和精辟的議論結合起來,要有感染力和說服力。講述歷史故事應以生動感人取勝。
2.4.4歷史文藝娛樂活動:可以晚會的形式進行組織,如歷史文藝晚會和歷史游藝晚會。歷史文藝晚會主要是表演歷史文藝節目,形式有朗誦、唱歌、舞蹈、快板、相聲、戲劇等,可分單項表演和綜合表演。單項表演日革命歷史歌曲表演賽、大聯唱、歷史曲藝晚會、歷史戲劇晚會。綜合表演融各種文藝形式于一起,一般要圍繞一個歷史主題進行。歷史游藝晚會更加活潑放松,如猜謎、征聯、填空、打靶、套圈等。如猜謎,可猜歷史人名與史地名、歷史著作、歷史故事等,學生玩得盡興愉快,又學到歷史知識,寓教于樂。
3結束語
歷史課外活動是在教師組織指導下,以課堂教學內容為基礎,以學生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為主要形式的歷史課外學習或實踐活動,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歷史教師應加強對學生歷史課外活動的正確指導,應把全部活動納入教學計劃、認真備課并按計劃執行,活動內容、形式都應具有歷史特色,融教育性、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大膽創新,加強活動的全程管理與評價,確保歷史課外活動的質量,促進中學歷史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在中學地理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選擇性的將人文歷史知識和地理知識相結合,讓二者之間產生巧妙的聯系,聯系人文歷史知識,同時又和地理知識產生相關的聯系,突出地理教學的特點。這些教學內容都需要教師進行巧妙的安排,才能夠發揮良好的教學作用。例如,在學習中東政治的地圖變化的時候,可以與侵略戰爭產生聯系,在以后,外國列強通過一系列的手段對我國領土進行侵占,一些不平等的條約更是侵占了我國東北以及新疆的大片領土,沙俄一次次的對我國發起侵略,占據了大量的土地。直到1991年,蘇聯政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原蘇聯加盟的15個加盟共和國解散,因此中東的版圖也發生了改變。教師在講解這些地理知識的同時又讓學生感受到了當時國家領土遭到侵略的沉痛心情,進而激發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教學的過程中巧妙的聯系相關的歷史知識,能夠讓學生形成知識之間的聯系,對相關學科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時也能夠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開拓學生的視野,提升了地理學習的趣味性。
二、在教學過程中巧妙的滲透人文歷史知識
中學生是思想比較獨立的個體,如果在地理教學中強行的灌輸人文歷史知識,不但起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反而會讓學生對地理學習產生厭倦的心理,結合中學生的心理需求,教師應該以更加自然的方式進行人文歷史知識的滲透,在學習地理知識的時候,可以根據相關的知識有聯系性的講述一些歷史人文故事和史實。比如,在學習關于洋流的知識的時候,教師就可以據此講解一些關于人口遷移的事件,歷史上著名的“三角貿易”的故事,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歐洲的努力販子利用的正是洋流,才能夠將那些黑人販賣到美洲,在整個販賣人口的交易過程中,人販子很好的利用了地理中的洋流知識,還能夠順利的到達和返航,可見地理知識在歷史事件中也是存在的。另外在講到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的時候,可以適當的講解一下關于發現地球自轉的、公轉的歷史故事,讓學生對這些知識背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地理教學的合理巧妙的滲透歷史知識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作用,提升地理教學的有效性。
三、結合教材內容,對當代的人文歷史知識進行學習
在地理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滲透人文歷史知識,并不是僅限于古代歷史知識的滲透,對于現代的一些發展狀況,學生也應該進行了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對西方的一些歷史文化知識有所了解,對當地的一些人文知識有一定的研究,比如,在學習農業地域類型的時候,教師可以首先帶領學生分析我國各地區種植的主要作物,根據不同地區種植的作物的生活習性可以判斷出當地的氣候狀況,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有效的拓展學習,了解一下西方國家的重要農業類型,比如水稻種植業一般集中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等地區,商品谷物農業一般集中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烏克蘭等地,混合農業一般分布在北美、南非、新西蘭等地,根據不同地區的農業種植特點,教師可以讓學生對當地所屬的氣候類型進行判斷,了解當地的文化習慣以及生產類型,能夠有效的幫助學生理解。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