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0 14:37:17
序論:在您撰寫初中歷史教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必須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因為課堂不僅僅屬于教師,更是學生學習知識、思考知識以及提升自我的地方。只有真正將學生作為獨立平等的個體來開展教學互動,才能摒棄傳統落后的教學體制,將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適當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主動探討和思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也激發學生對古今中外時事政治的關注,并通過以古為鑒,指導個人樹立正確的觀點和立場。
2.創建特色教育環境
歷史課是一門充滿文化氛圍的課程,要求教學氛圍具備多樣的文化特質,在豐富的文化氛圍熏陶之下,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的博大精深。教師可將歷史教學靈活地與我們的生活密切聯系,讓學生感受到歷史不僅僅是書本中的空談,更是與當今社會密切相連。此外,為了創建良好的歷史教學課堂氛圍,教師要建立科學的評價方式,讓師生以平等的關系來探討歷史,教師更需要科學地評價和鼓勵學生的觀點,創建和諧的歷史教學氛圍,對表現優秀的學生進行評價和鼓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由于歷史內容相對枯燥乏味,不需要數理化中的思維靈活度,沒有語文、英語的口語操作性,在課堂上,學生一般興趣不高。而通過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打破課堂中單一而枯燥的“說—聽—記”的教學方式,學生可以通過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維方式,對歷史有更為直觀的感知,尤其是一些具有重要記錄性的影像資料更能夠激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和思考。如反法西斯戰爭留下的一些珍貴資料、喚起民族自尊心的時期的影像資料等,直觀地將那段激情澎湃、轟轟烈烈的記憶放在學生眼前,這些資料對學生產生的意義可能超過老師課堂上的千言萬語。
4.延伸和拓展教學空間
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都是來源于我們的生活,歷史學科同樣如此。人類長久以來的生產和生活創造了歷史,而歷史也將不斷為我們的社會生產生活帶來各種思考。因此,初中歷史教學需要教育者將課堂歷史知識融入現實生活中,將課堂和生活緊密相連,讓學生通過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嘗試解釋社會中的一些現象。如教師可以通過當下熱點事件和話題,在學生中展開各種討論,引導學生通過對歷史事件的學習來剖析當下社會的各種問題,探索能解決這些事件和問題的有效措施。通過這些方式,將初中歷史課堂延伸至社會這個廣大的空間中,不僅鍛煉了學生自我思考的能力,也是進一步走進歷史,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責任心的重要手段。
5.結語
正是由于以上兩種原因的合力導致部分學生慢慢喪失了學習歷史的興趣。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如果一個學生對學習喪失了興趣,那么還怎樣要求他學好呢?當然,不能否認歷史教科書的枯燥與歷史這門學科本身具有的滄桑感,對學生學習造成的難度,但是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逐漸下降確實是不爭的事實,也是歷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個大問題。
二、相應的對策與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
1.學校要增強重視程度
只有學校從根本上重視歷史教學,才能有一個推動歷史教學發展的基石。首先學校要從課程安排上重視歷史課的地位,給予歷史足夠的尊重與時間。其次就是要加強對老師教學成果的考核與評比,加強對老師的支持與幫助,以此來增強教師的積極性,促進教師之間的良性競爭,從而推動教學水平的提高。最后要多舉行一些國學講堂之類的活動,以此來提高學生對學習歷史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文化涵養。
2.教師要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不斷發展的時代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如今的教師應當廣泛涉獵,加強對史料的研究,只有自身素質提高了,才會帶給學生更豐富、更飽滿的歷史,才會使學生愿意學歷史,喜歡學歷史。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讓學生擁有更廣闊的視野、更開放的思想、更獨到的見解。教師理應這樣,為學生做出最好的榜樣與示范。
3.改良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 歷史 三維目標 教學
三維目標是感知歷史、學習歷史、理解評價歷史的有機結合,是由淺入深,不可分割的整體。因此,只有落實“三維目標”,才能實現歷史教學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落實三維目標呢?
1、知識與能力:
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簡稱之為“雙基”。
學科基礎知識——指各個學科所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該學科所特有的基本事實、概念、規律、規則、原理、定理等。
學科基本技能——指各學科所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該學科所特有的操作技能。
知識和技能既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又是課堂教學的歸宿。教與學,都是通過知識與能力來體現的。知識與能力是傳統教學合理的內核,是我們應該從傳統教學中繼承的東西。把“知識與技能”列在三維目標的第一維,既肯定了“雙基”本身半個世紀以來在我國基礎教育教學工作中所產生的積極影響,也是肯定了“雙基”現在乃至今后在基礎教育教學工作中仍應繼續發揮其積極作用。
2、過程與方法:
過程——指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探究,自主實踐的過程。包括:文本的認知發展過程;聯系社會生活實際解決問題的過程;強化思維訓練,提高思維品質,養成良好習慣的過程;培養創新精神和提高實踐能力的過程;情感體驗的內化升華過程。
方法——指學生在動態的、開放的思維過程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掌握目標達成時的最好方法。
過程與方法是密切地聯系在一起的。過程中常常蘊含著一定的方法,一定的方法也只能體現在一定的過程之中,并通過一定的過程掌握一定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效方法,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處理各種實際問題的實踐能力。過程與方法既是課堂教學的目標之一,又是課堂教學的操作系統。新課程倡導對學與教的過程的體驗、方法的選擇,是在知識與能力目標基礎上對教學目標的進一步開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情感——是從廣義而言的,是指人的心理素質,包括動機、興趣、感情、意志乃至品格、個性等在內的心理特征,即非智力因素。它所關注的是學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
態度——是指最根本的態度,是對人生的態度,涵蓋了一個人對方方面面的正確態度,社會責任。包含著德育的全部內容。
價值觀——指一個人一生的價值追求,價值取向,價值定位,也就是生活理想,人生目的,亦即通常所講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既是課堂教學的目標之一,又是課堂教學的動力系統。新課程倡導對學與教的情感體驗、態度形成、價值觀的體現,是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目標基礎上對教學目標深層次的開拓。
1、優化課堂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參與度
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要教師必須改變舊有的過于單一、被動的教學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夠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把接受式學習與研究性學習、體驗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密切地結合起來,以促進學生的創造性和個性的完善發展。
中國改革的總設計師提出的“黑貓白貓論”也告訴我們,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在教學方法設計過程中,我們要充分考慮教學內容、學情分析,從學生實際出發,必須選擇科學化、合理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方法,達到課堂教學的最高效。各種教學方法之間的關系不是排斥的,而是相互聯系,互為補充的。因此,在教學方式設計時,我們必須充分考慮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環境以及自身素質等綜合因素,實事求是、科學地取舍各種教學方法,而不能一味地求“標新立異”,走入“什么都搞‘探究’,否定接受式和觀察、模仿學習;不顧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儲備,也沒有具體目標,徹底放開,讓學生憑空想象,無據辯論”的形式主義的怪圈。
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與方式,是達到學習目標的重要前提。因此,課程目標特別強調要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與方法。在這方面,課程目標特別提倡探究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等學習方式。如:開展課堂討論與辯論;舉辦歷史故事會、演講會、講座等;進行歷史方面的社會調查與訪談;進行歷史考察;仿制歷史文物;鑒賞歷史文物;采訪歷史見證人;編演歷史?。痪庉?、出版歷史板報、刊物;舉辦歷史專題展覽;擬寫歷史論文、札記、社區史、家庭史等;觀看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搜集各種歷史材料;制作、填寫歷史圖表和年表;學唱歷史歌曲等。
學習歷史的方法很多,最基本的包括:記憶、聽說、閱讀、觀察、練習、寫作、參觀、表演、欣賞、研究、總結、評論、創作、討論、調查、游戲、收集資料、制作圖表、社會活動、辯論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結構程序、不同的遵循原則、不同的呈現方式和不同的獲取手段。但無論怎樣,歷史方法的掌握都要在歷史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完成。歷史學習的許多特有的方法,帶有技能性質的,如閱讀歷史讀物,識讀歷史圖表,知道古代紀年方法,正確計算歷史年代,描述歷史事件。其他帶有綜合性的方法,如搜集與整理材料的方法,運用歷史的
眼光來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的方法、遷移的方法等。歷史課程目標強調歷史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這表明,新課程不僅關注歷史學習的結果,更關注這種結果是如何獲得的。因此,新課程要求教師要把“以教論學”,轉變為“以學論教”。教師要重視教學過程的每一環節,并以好的教學方法推進教學過程。教師在教學中應以學生為本,注意以下幾點。
①善于引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和學習需要,鼓勵學生積極學習,主動參與。
②善于從初中生的年齡特征和個別差異出發提出要求,尊重學生的個性和才能。
重視不夠,應付式的教學心態導致“高耗低效”。當前一些農村初中學校的教師和學生,都普遍認為歷史不是主科,沒必要投入過多的精力去進行教學和學習。學生的學習態度決定學習的努力程度。以筆者所任教的初級中學為例,在開展歷史教學過程中,有時教師和學生對上歷史課都顯得過于隨意放松,或多或少地存在應付的心態。而現在一些影視作品如《宰相劉羅鍋》《康熙王朝》《步步驚心》《鐵齒銅牙紀曉嵐》等,以其直觀形象的模式,深深地吸引著學生,導致他們對歷史文字失去興趣,進而影響到歷史教學,而目前很多歷史劇雖然情節極具吸引力,但卻隨意改變史實、生編硬造,對學生產生了嚴重的誤導。有些學生在歷史課堂上,竟然拿出電視劇中的情節反駁教學內容,而教師則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說服學生都要花費很多時間。為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端正態度、重視歷史,激發學習興趣,這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缺乏創新,因循守舊的教學模式導致“高耗低效”。當前農村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基本還沿襲傳統模式,還是以教師的分析講解為主,教師深怕講得不夠透徹深入,課堂教學基本是照本宣科滿堂灌,很少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如有的教師在教學《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前給出問題讓學生思考:1.西域的含義是什么?2.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時間、目的、結果是什么?3.絲綢之路的路線是什么樣的?4.張騫出使西域在路途中會遇到哪些困難?5.絲綢之路的開通有哪些歷史和現實意義?結果,教師只給了學生不到三分鐘的時間,就開始分析講解了。而教學內容有幾個頁面,看完一遍也要用些時間,又怎么能立即解決五個問題呢?于是,學生在沒有通讀文本的情況,只好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講授,根本沒有自己學習思考的時間,這種教學模式,教師白勞累不說,而且還抑制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也使歷史教學變得毫無生氣,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流于形式,濫用討論的課堂教學導致“高耗低效”。新時期倡導“探究與討論”的教學理念,但有的教師卻誤解了這種理念,變成純粹為了討論而討論,一上課,就向學生提出問題,然后布置學生進行合作討論,搞得整節課熱熱鬧鬧的,根本談不上教師的主導作用,討論的質量也無從保證。如有的教師教學《和同為一家》一課,老師只用幾句話介紹一下課文內容,就提出了討論題:如何認識“和同為一家”?然后把學生分成幾個組展開自由討論,學生完全處于放任松散的狀態,而老師自己則坐在一旁成為局外人。半節課后,對學生討論的結果,教師也沒有明確的態度,提出自己的看法,接著就布置學生做課后練習題。這樣一節歷史課,如何談得上有什么效果。缺乏指導,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導致“高耗低效”。初中歷史教學為何一直處于“高耗低效”的狀態,主要的一個原因在于教師的學法指導不到位,學生沒有掌握應有的學習方法,沒有養成良好的歷史學習習慣。主要反映在:一是大多數初中學生沒有自主學習的習慣。而學校每周只設置兩節歷史課,上課時間少,而在課外,學生也很少主動去學習歷史,所用的學習時間不多,加上興趣不大,自然學習能力不強;二是大多數初中學生沒有掌握學習方法。因為歷史教師普遍比較注重講解傳授,授給學生的是“魚”,而不是“漁”,大多數學生只是用“記”和“背”來學習歷史,學習效果自然也就事倍功半。
二、有效提高當前農村初中歷史教學效率的對策
(一)以激發興趣為導向,促使學生在快樂學習中提高效率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碑攲W生對歷史產生興趣,原有的學習情感被調動,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因此,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快樂地學習歷史、學好歷史。一是導入激趣。一節歷史課能否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系到這節課的成敗,因此要講究導入藝術,一開始就引人入勝,把學生吸引住,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導入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懸念導入,如學習《與同學們談歷史》這一課時,設疑導入:“同學們,在歷史上,秦始皇、劉邦、曹操、諸葛亮分別是什么時期的人物?他們又是什么樣的人呢?”引出了學生的興趣,教師點評學生的發言后,直接導入新課;也可以視頻導入,如在學習北宋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容時,可播放一段清明上河圖的視頻,以生動形象的影像引發學生的興趣;還可以古詩導入,如學習文天祥抗元的內容前,播放《過零丁洋》這首詩,用文天祥悲壯激昂的愛國精神感染學生,讓學生帶著感動進入新課的學習。二是說圖激趣。歷史教科書插圖多,直觀性強,形象生動,借助插圖講解歷史內容,能有效引發學生興趣,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如講述《商鞅舌戰守舊群臣》,讓學生了解到商鞅作為改革家的氣魄和才華,懂得改革的不容易,他響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變法口號,駁倒了保守派,讓秦孝公最終決定:“商鞅說得對,就按商鞅說的去辦”。繪聲繪色地講述配圖,吸引學生,他們的學習興趣自然高漲。三是情境激趣。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巧妙創設情境,使學生在情感上受到觸動,更能激發學習興趣。如在學習《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一課時,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是為了聯絡大月氏,東西夾擊匈奴。教師可生動講述“張騫帶著100多人出發,被匈奴兵抓住拘押十幾年,得以逃出并找到大月氏,返回漢朝途中又被匈奴人捉住并扣留一年,終于和另一個人回到了長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境,讓學生為張騫的命運時憂時喜,深深地被張騫的愛國主義精神所感動,從而由衷地生發出對歷史的學習興趣。
(二)以突出學生為根本,促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提高效率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指出:“在了解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逐步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初步理解歷史問題的價值和意義,并嘗試體驗探究歷史問題的過程,通過搜集資料、掌握證據和獨立思考,初步學會對歷史事物進行分析和評價,并在探究歷史的過程中嘗試反思歷史,汲取歷史的經驗教訓。”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本,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空間:一要給學生充裕的學習時間。讓學生深入地學習課文,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初步理解歷史問題的價值和意義。學生有了疑問,教師不要直接給出答案,而是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尋找答案,體驗探究歷史問題的過程,通過這樣的學習訓練,逐步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二要營造寬松自主的學習氛圍。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歷史學習活動,千方百計地為學生營造寬松自主的學習氛圍。激勵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法,充分體驗到學習歷史的快樂,將教師的“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形成獨到的見解,發展學習個性,提高歷史學習水平。
(三)以強化交流為紐帶,促使學生在思考探究中提高效率
歷史教學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教師、學生、教材在平等的基礎上,以學習歷史知識為目的、以歷史教材為中介,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多維度交流,最終達到提高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目的。為此,教師要善于營造和諧的歷史課堂教學氣氛,引導學生在深入學習的基礎上,展開平等互動的學習交流。如請學生對“岳飛抗金”提出自己的評價意見。大多數學生認為“金對南宋的騷擾,造成了南宋社會混亂、人民流離失所。岳飛抗金是正義的,阻擋了金軍的進攻,保衛了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而有些學生則認為“岳飛抗金是負面意義多于正面意義,原因是維護了腐朽的南宋統治,阻礙了金滅南宋的步伐,使祖國長期處于分裂對峙局面,如果南宋不戰而降,金很快就會統一全國,這樣就能避免戰爭,百姓免遭戰亂之苦。”在學生激烈辯論之后,教師適時點撥:“評價歷史人物的關鍵,是看他所做的是否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是否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焙芸?,學生形成了共識,歸納出“岳飛抗金,保衛了人民的生命財產,維護了中原地區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正義的?!睅熒诨又谐鋵嵙藢W習歷史的體驗,實現心靈的溝通和碰撞。
(四)以學法指導為基礎,促使學生在注重方法中提高效率
研究歷史必須掌握大量材料,進行艱苦細致的研究工作,而不能撇開研究對象空發議論??鬃釉f:“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倍鞲袼乖赋觯骸凹词怪皇窃谝粋€單獨的歷史實例上發展唯物主義的觀點,也是一項要求冷靜鉆研的科學工作,因為很明顯,在這里只說空話是無濟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審查過的、充分掌握了的歷史資料,才能解決這樣的任務?!备邓鼓旮侵毖浴笆穼W便是史料學”,要“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這些都強調史料對歷史學習的重要性。認知到詮釋初中歷史課程標準提出通過收集資料、構建論據學習歷史。綜合專家的研究,以史料為基礎展開歷史教學的作用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能夠以具體形象的資料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2.有利于轉變傳統學習方式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關注學習過程,有助于史學研究方法的習得和歷史思辨能力的提高;
4.能夠有效促進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和道德修養的提升。運用史料教學的方法很多,根據英美學者的歸納,主要可以從以下七個方面著手:
1).展現敘述與證據之間的關系。常見的提問形式是:“在這段材料中可以得到什么樣的證據來說明……”
2).鼓勵學生分析史料內容,從中引出推論,說明自己的觀點,以及支持此觀點的證據,而不是讓他們重復或摘要史料內容。
3).時常要求學生針對不同材料的證據,就內容和可信度做比較。
4).明確針對相互沖突的證據進行討論。
5).對同一歷史事件之不同歷史論述加以比較。
6).選出一個主題(如拿破侖的性格),給予學生多段來源不同的材料,讓他們對照整理,并且解釋其中的差異,進而形成自己的推演,得出自己的結論。
7).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眼光找出史料中的問題,并用自己的方式處理。比如:根據“雖有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于之爵,重于之祿,任之以事……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歸納墨子有關官員選拔的觀點是什么。
二、豐富學生的歷史想象力
1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培養細膩的學習方法小學到初中的歷史課程學習往往會面臨一個較大的轉折,從學科的增加到知識層面的過大,這時候如果在細節上不注意就會讓學生養成習慣,對初中4年的學習就會一直帶著走。因此,這時候需要注重細節上的教學,應注意他們的書寫錯誤,培養他們的記憶習慣,嚴格矯正他們書寫上的錯誤,在歷史課程的學習中還要培養他們仔細學習的習慣,讓他們學會細膩的學習方法。
2注重教學模式的養成
培養主動學習的興趣初中歷史課程并非是作為考試唯一的目的,如果廣泛的讓青少年掌握人文科學,提高人文素質那么這些種種因素的影響就不會實現。要讓學生有濃厚的學習歷史的興趣,將歷史課程的學習變成生活的一部分,如果現在的考試制度沒有發生質的變化,學生還是要面對應試教育。從進小學的第一天到高中畢業的那一天,教育的核心是語、數、英,其次是大考的必考科目。從小到大,學生心中已經形成主次科目的概念,卻沒有學科平衡,全面發展的概念。由此,他們認為不用考試的科目可以不認真學。
3通過課程學習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在一些人看來,課本的變大、變厚必然會加重學生的負擔,實際上,這是對教學目的的認識存在著偏差。歷史教學不只是要求學生記憶史實,更重要的是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F在教材歷史事實敘述不詳細,人物描寫不豐滿,學生沒有閱讀興趣,不利于學生知識的增加和視野的開闊。新編教材應更多增加閱讀材料,正文內容中增加歷史圖片數量,提供一些歷史人物史料、歷史數據,學生的知識和視野的開闊必定會推動思維能力的提高。歷史教材又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良好品質教育的重要素材,而現教材在這方面做得不夠。對歷史杰出人物的介紹偏重其對社會的貢獻,而忽視人物的成長過程和個人品質的描述,這樣就減弱了對學生的感染力。通過描述歷史人物的言行,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這有利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勇敢、堅定、樂觀的品質。
二.結束語
(一)對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激發初中生作為青少年,心理狀態具有不穩定性,因此當歷史教學的內容與生活實際脫節時,學生對歷史的興趣會消減得非??臁_@是因為初中歷史課時有限,當學生在課堂外長期接觸不到與歷史教學內容有關的東西時,對其的興趣自然就會迅速下降。但當以生活化策略進行歷史教學時,教學內容會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產生緊密聯系,這樣一來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會在課堂外激發學生對歷史教學內容的聯想,學生對歷史的興趣也就獲得了保持甚至提高。
(二)對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提高我國初中生的課堂教育存在一定的偏頗現象,側重知識的灌輸,輕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生活化的歷史教學能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養成在生活中獲取歷史知識、分析歷史知識、應用歷史知識的習慣,這種能力是學生綜合素質的一部分,換言之,生活化的歷史教學拓展和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素質,是一種“授之以漁”的教學方式。
(三)對學生個人性格特征的發揮雖然素質教育改革的大潮轟轟烈烈,但依然無法洗刷掉我國大多數初中的應試教育特征,學生個人的性格特征在這種教學背景下被嚴重壓抑,得不到發揮。生活化的歷史教學對學生的個人思想、對歷史知識的個人看法、對歷史人物或時期的個人愛好都是持鼓勵態度的,這有助于讓學生的思想從硬性的教學中解放出來,發揮自身的性格特征。部分教師在進行生活化歷史教學時采用鼓勵學生辯論的教學方法,針對某些歷史事件的現代特征讓學生展開辯論,實踐證明對學生個性的發揮和解放有非常好的效果。
(四)對學生社會觀察視角的強化初中生這個群體非常缺乏與社會的接觸經驗,而歷史知識往往具有很強的社會性,因此生活化的歷史教學既可以加強學生對歷史知識本身的了解,又可以作為一道橋梁連接起學生和社會,為他們提供一個獨特的社會觀察視角。學生可以通過歷史去透視社會,也可以通過社會反向加強對歷史的認識,二者的相互作用可以讓生活化歷史教學的作用反復擴大化,令學生更了解社會,也更了解歷史。
二、初中歷史教學生活化的策略
(一)通過備課實現初中歷史教學的生活化為了令初中歷史可以實現生活化教學,在備課時應注意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其一,篩選教學目標,利用歷史教學目標可操作性強的特點,訂立會與現代生活產生實際聯系的綜合性目標;其二,加強對學生的了解,關注學生實際感興趣的歷史事件和歷史知識,以此為風向標決定教學內容;其三,深入挖掘教材,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分類,與學生熟悉的生活風俗、名勝古跡等相關的內容要當作教學重點,與生活完全脫節的內容要適當刪減。
(二)通過教法實現初中歷史教學的生活化生活化的歷史教學不能再向傳統教學一樣以灌輸為主,因為教師與學生的思維模式本身就存在代溝,教師所認知的生活化教學未必與學生的認知相同。因此,教師在進行生活化教學時應采取互動性、了解性、引導性更強的教學方法。首先,對學生本身對歷史知識的認知與看法加以了解和尊重,因為學生的這種認知本身就是一種歷史知識生活化的體現,然后才能進行方向上的引導。其次,要注重對歷史知識的活用,不能將歷史知識看作死板的教材文字,因為歷史本身就是對過去生活的一種記述,因此可以利用場景對照法,對比古代與現代的同類場景,讓學生感受到歷史教學內容的生活化氣息。
(三)通過學法實現初中歷史教學的生活化如前文所述,生活化歷史教學本身具有“授之以漁”的特性,因此教師在教學時不只要考慮自己怎么教,更要考慮學生會怎么學。具體來說,一方面要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效率,另一方面要注重這種學習方法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讓學生的學法能不局限于課堂。以在生活化歷史教學中效果顯著的辯論學習法為例,教師可以提出一個歷史事件,讓學生自行陳述自己如何以現代視角看待這個事件,學生的意見基本都會產生分歧,這時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辯論,辯論結束后再由教師總結。這樣一來學生會對彼此的看法有所了解,能從多種角度看到該歷史知識與現代生活的聯系。這種學習方法不僅效果好,而且效率高,具有很高的實踐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