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6:05:56
序論:在您撰寫普法教育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當前,我國普通高校本科階段法學教育,主要包括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兩大類,其中課堂教學是主渠道,主要包含課堂講授、課堂討論、談話答疑、作業練習、指導論文撰寫等,其中占主導地位并起主要作用的是課堂講授??荚噧热葜饕獊碜哉n堂講授過的課本知識,重點是對記憶力而不是對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的測試,因而很難培養創新型、創造型人才。社會實踐主要包括在一定崗位履行職責的形式和現場形式兩種。前者主要是指大四階段第一學期為期4-5個月的實習階段。在這個時期,學生去實習單位實習,多數單位因自身業務壓力以及對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不滿,而對學生實習疏于指導,因而實習效果不明顯。后者由于受人力、物力等因素制約,學生往往是走馬觀花式的參觀等,所獲得的知識往往僅為感性認識,,如監獄、看守所概況等,教學效果也不理想。以上法學教育方法傳承了我國傳統教育中以教為本的思想,注重法學理論以及基礎知識的學習灌輸,與我國當前的整個教育層次及方法相適應,但考慮實際操作能力、法律技能訓練和社會的實際需求不夠,主要存在以下三個問題:一是對法律職業教育重視不夠,教育思想受過去傳統思想和法制環境的約束,對法學教育的目的沒有重新進行定位,結果法學教學與社會實際情況嚴重脫節。二是沒有樹立現代教育思想,仍然固守傳統教育理念,從而使“教”與“學”嚴重脫節和錯位,以教為主的單向灌輸方法導致教學目標出現一定偏差。三是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沒能有機結合,降低了教學實效。
二、普通高校法學教育啟發式教學方法的基本特征
什么是啟發式教學?教育界對它的看法不盡一致,但有三點幾乎是共識的,即:從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的本質聯系以及教學應達到的目的來看,高校法學教育啟發式教學有以下三個基本特征。
1、主體性
即:把學生看作教學過程的主體,千方百計把學生由從屬和被動地位變為主體和主動地位,注入式教學不重視教學對象的主體地位和參與性,教師講,學生聽,扼殺了學生聰明才智和個性特長的發揮。相反,啟發式教學則認為教是為了學,教是為了教會學生自學,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的主要職責是在教學中搞好主導作用,盡可能啟發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想方設法喚醒和培植學生的主體意識,造就學生獨立人格。因此,學生學習必須是完全自愿的,必須有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在教學中要解放學生的大腦和雙手,要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動腦想、動口說、動手練,使其積極主動地學習,成為課堂上的主人。
2、能動性
即:積極引導,激活思維,使學生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啟發式教學認為教與學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沒有學生的能動作用,也就根本談不上“啟發式”。學生能動作用有多種多樣表現形式,其核心思想是思維活動狀態。為此,啟發式教學認為教師應按照“教為學服務”的原則,精選教學內容,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其處于最佳的思維狀態。例如:課堂教學要以研究討論為主,切忌呆板地照本宣科,時間安排上要給學生留下充分思考的余地和發表主張的機會,以調動學生積極思維、主動鉆研的積極性;同時授課要緊密聯系實際,用栩栩如生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以及耐人尋味的哲理深深吸引學生,打動學生,感染學生,使課堂教學變成有吸引力的有趣活動。再比如實驗、實習、調查等社會實踐課,教學中可以采取提問、討論和現場分析等方式,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基本知識對其進行分析和剖析,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強化學生對所學專業知識的理解和實際運用能力。
3、創造性
即:啟發式教學的目的在于著力發展學生的智能,促使學生獨立探索,由學會到會學,由學習到創造啟發式教學認為教學的主要目的不是簡單地傳授知識,而是通過知識的傳授,提高學生的智能,促使學生獨立探索,由學會變為會學,由學習變為創造。離開這個目的,啟發式教學也就不復存在了。啟發式教學的三個特征告訴我們,啟發式教學首先要把學生看作教學的主體,要以千方百計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啟發式教學的核心是要運用各種手段,激活思維,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思維狀態,,充分發揮能動作用;啟發式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發展學生的智能,提高其創造能力。把握這三點,就可謂把握了啟發式教學的精神實質。
三、啟發式教學法在普通高校法學教育中的運用
普通高校法學教育中,啟發式教學主要有以下幾種運用方法。
1、設疑求解教學法
設疑求解教學法是以貫徹啟發式原則為宗旨,著重解決學生認知領域的問題。在此教學下,學生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閱讀相關的資料,通過以設疑,析疑、解疑、質疑的教學過程模式,重視學生的質疑和問難精神,引導學生探究問題,最終達到掌握法學知識的目的。此種教學法實際上就是讓教師與學生進行互動,分為教師設疑和學生設疑兩種形式。教師設疑,即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后回答,或者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解疑、得出結論,教師的每堂課都本著“提出問題、分析疑難、解決問題、掌握知識”的基本思路組織實施,重視學生自身的“領悟”,以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設疑,即學生根據所學資料,提出不理解的問題,之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反映不斷地加以引導,這實際上是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未知、獲取知識的一個過程。這種教學法可以考慮以下四個教學過程:一是教師設疑,引發學生興趣;二是學生閱讀資料、思考、分析從而使思維處于積極、主動狀態之中;三是教師引導解疑;四是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深入提問。
2、角色模擬教學法
這是指通過設置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按不同角色置于某一虛擬的或真實的場景之中,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一種較為接近實際應用的教學活動。教學過程中,無論是直接運用技巧的學生,如律師的扮演者,還是間接運用技巧的學生,比如原告或被告的扮演者,以及觀看表演的學生,都由原來的受教育者變成既是受教育者,同時也是教育主體。教師由原來課堂的主角變為起主導作用的角色,要注重設置較為逼真的場景,引導學生思考,促使學生動腦筋、想對策。角色模擬教學法可考慮采取以下模式:第一步,案件選擇。圍繞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案件應當具有現實性、客觀性,并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不應預先設定答案,以便為學生提供充分發揮的空間。模擬的內容可以是節選的片段,也可以是較為完整的案件模擬,如模擬法庭庭審過程。第二步,組織材料。由于因模擬不同的角色,教師通常需要準備角度、特征、立場和內容全然不同的材料。組織材料應當嚴密、準確、細致、完備、分門別類和條理清晰。第三步,角色分工。根據案情,角色包括雙方當事人或人,也可以有法官、檢察宮、證人參與,此外,還可以安排學生當觀察員。觀察員不參與表演,其任務是觀察和記錄,并對各方表現做出分析、評價和總結。第四步,模擬表演。教師在學生進行角色模擬之前,引導學生對問題做進一步思考、讀書、討論。第五步,模擬評價。這是角色模擬之后重要的學習過程,也是全面總結、深入思考和不斷提高的過程。
3、問題分析教學法
問題分析教學法主要是遵循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由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然后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起引導作用,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意識和銳意進取的意識,鼓勵學生勇于創新,大膽突破常規的思考方法,主動提出自己的見解。此種教學法主要步驟如下:提出問題—研究分析—進一步提出問題—再次研究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總結分析。
4、合作學習教學法
經過二十多年的普法教育,農村廣大干部群眾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有了明顯的增強,農村民主法治建設成效顯著,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了良好的法治基礎。在新的形勢下,搞好農村普法教育工作,是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法治保障。如何搞好農村普法教育工作,我應當著重做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相關部門要通力協作、齊抓共管。黨委宣傳部門和司法行政部門、民政部門、農業等部門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的職能作用,通力協作,共同做好農村普法教育工作,形成各司其職、齊抓共管、密切配合、合力推進的新局面。
二是積極開展“法律六進”和“民主法治村”創建活動。深入推進農村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和村務、財務公開,實現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促進農村民主法治建設。要依法修訂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充分發揮黨支部的領導核心作用,支持和保障村民自治組織依法行使職權,健全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要結合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平安建設等工作,及時化解農村各種矛盾和糾紛,切實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
三是加強農村“兩委”干部法律知識培訓。要采取集中培訓和以會代訓等形式,積極組織農村“兩委”干部開展法律知識輪訓工作,年度集中學法時間不少于天。重點學習與農村生產生活、民主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使其成為農民學法用法的帶頭人和農村民主法治建設的實施者。“六五”普法期間,要努力在每個行政村“兩委”干部中培養一名熟悉法律知識的兼職法制干部。
四是加大對農民工的法制宣傳教育力度。要結合農民工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有針對性的法制宣傳教育,培養農民工遵紀守法觀念和依法維權意識,營造尊重和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的良好氛圍。要建立健全政府、企業、社會各方面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的農民工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網絡,及時掌握農民工學法用法需求和依法維權情況。定期組織法律服務工作者為農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五是加強農村法制宣傳員隊伍建設。要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法制宣傳員隊伍建設,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法律業務水平和宣傳演講水平。積極組織專業文藝團體、法制宣傳志愿者,深入農村田間地頭,以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講法律知識。要進一步發揮基層法律工作者的作用,定期開展針對農民群眾的法律咨詢和法律服務活動。要加強農村基層人民調解員在處理農村矛盾糾紛、促進農民學法用法中的作用。
六是加強農村法制宣傳教育陣地建設。要加大農村法制宣傳陣地建設的投入,提高現有陣地的利用程度,為農民學習法律知識、獲取法律服務提供穩定的便利場所。力爭在“六五”普法期間,每個鄉鎮建立一個法制輔導站,每個行政村建立一個法律圖書角,為每個村民小組或者自然村建立一個法制宣傳欄,每個農民家庭培養一名法律明白人??h級以上電視臺、農村廣播網、農民夜校要開辟學法專欄,結合農村實際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法制宣傳教育,向農民群眾普法法律知識,力爭推出一批農村法制宣傳精品節目與欄目。
普法宣傳教育是“依法治國”、建設法治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應有之意。農村的普法宣傳教育更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內涵的要求,我們要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即繁榮富裕、民主法治、文明和諧的新農村,就更加需要發揮法律規制、調解糾紛的作用。
自1986年以來,全國已經實施了四個五年普法規劃。我國農村的法制建設有了明顯的變化,農民的法律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們在農村法制建設中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建設過程中也發現了問題,筆者僅就農村普法宣傳教育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以饗讀者。
一、在當前進行農村普法宣傳教育的意義
中國的問題歸根到底就是“三農”問題。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是重要的前提條件。在農村開展普法宣傳教育,加強基層民主法治建設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中之重?!拔逦濉逼辗ò艳r民作為普法的重點對象之一,充分表明了普法教育對于建設新農村具有深遠意義。
(一)是提高農民法律知識水平的重要途徑之一
市場經濟就是法制經濟,不懂法律就難以參與經濟活動,農民不參與市場經濟活動,就會影響和滯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因此,加強農村普法教育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
(二)是進一步推動農村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的重要保障
推進農村經濟快速健康有序發展,就必須推進基層法制政府建設,提高政府部門依法行政、依法監管市場的能力,促進農民和農村經濟實體依法經營、誠實守信,從而保障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
(三)是實現“五五”普法目標的重要舉措
“五五”普法規劃提出了“‘學法律、講權利、講義務、講責任’為主要內容的法制宣傳教育”的目標。我國是一個農業人口眾多的國家,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重要的是要提高廣大村民的法律素質。實踐表明,農民的法律素質提高了,法制化建設進程就會加快,“五五”普法規劃的目標就會圓滿實現。
農村是社會穩定的基礎,通過普法宣傳教育,農民法律意識增強了,基層穩定了,才能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農民群眾享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其物質文化生活才能得到滿足,根本利益也才能得到體現和維護。
二、當前農村普法宣傳教育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普法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我國雖歷經“一五”、“二五”、“三五”、“四五”四個階段的全民法制宣傳教育,取得了累累碩果。但是由于我國歷史原因、地理原因、民族原因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的普法教育尤其是在農村的普法宣傳教育這一塊還存在
不少問題。
(一)思想上認識不足
一些鄉(鎮)級普法工作領導小組有名無實,忽略了此項工作,如有上級主管部門進行檢查時,就突擊安排敷衍了事,甚至有時出現“推一步走一步”的狀況,有的村干部把普法宣傳教育當成是“聽話”教育,要求農民學法主要是要農民聽話,普法宣傳教育工作沒有正常開展。
(二)經費上保障不力
大部分農村普法宣傳教育經費嚴重不足,有的地方普法宣傳教育經費沒有能列入財政預算內,有的雖然能列入財政預算,但僅僅只是一小部分或者是“空頭支票”,經常性的普法宣傳教育工作難以開展。
(三)時間上集中困難
自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民生產、生活的自由化程度高,自主安排自己的耕種。另外村民居住比較分散,他們的規律是早出晚歸,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部分人員外流,加之普法宣傳教育力量不足,集中學法難組織這種情況一直困擾著農村普法宣傳教育的正常開展。
(四)形式上手段單一
一些農村的普法宣傳教育還習慣于借助行政化的手段來進行,依然是講講課、出板報、搞專欄、開動喇叭、張貼標語,進行普法宣傳形式傳統單一。另外,由于普法宣傳教育人員和宣傳員深入農村少,編寫的教材不能滿足農村普法教育的實際需要,觀念陳舊,形式單調的教育方法,給人感覺是走過場,影響了農村普法宣傳教育的深入。
針對存在的種種問題,原因分析如下:
1.宣傳教育認識上的偏差:有的認為,經過近20年的普法教育,廣大干部群眾已經掌握了不少法律知識,一些常用的法律法規知識都已學過,已經達到了普法的目的。因此,大規模、全民性的普法任務已經完成,普法工作該結束了。還有少數基層單位認為,普法是軟任務,搞好搞壞無足輕重,對此項工作持輕視態度,產生組織領導上的“疲軟性”。由于認識上的偏差,使普法工作擺不上位子,掛不上號,上級抓一抓就動一動,完全處于應付狀態,在組織領導上不夠得力。
2.教育內容缺乏針對性:絕大多數單位在制定計劃時,沒有針對本地實際需要,針對不同層次和不同對象,根據不同時期和階段的特點來確定學習內容,制定的“規劃”、“計劃”上下一個樣,學習的內容也是各地一個樣,缺乏針對性。
3.部分干部工作方式難以服眾:近年來,有極少數干部,特別是農村干部在工作中,存在著以言代法,以權壓法,以罰代法,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因此造成一些農民認為:“法律條文講起來容易,但執行起來就走了樣,法講的是一回事,執行又是另一套,學法無用”。由于這種學法脫節、執法不公的現象,挫傷了農民學法的積極性。
三、當前農村普法宣傳教育工作的思考
農村普法教育工作,由于其范圍廣、人員多,文化層次差異大、組織程度低,始終是普法教育的薄弱環節。尤其是進入新的社會轉型期,無論是在組織形式上、實施方法上、學法需求上等諸多方面,與前四個五年普法相比,都已發生了較大變化,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主要是:1.由于農村生產經營方式、生活方式的轉變,農民集體活動的時間和機會明顯減少,使得過去采用的利用農閑時機進行集中普法教育的方法也難以實施。2.由于行業分工的細化,農民對經濟活動方面的法律法規關心程度明顯高于過去,尤其是對了解和掌握與自己所從事的行業相關的專業法律知識的欲望日益強烈。這就使農村普法工作出現了多樣化、專業化的要求。3.由于經濟發展,農民需要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的法律,學習的積
極性和主動性有了提高,使農村普法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
筆者結合農村普法宣傳教育的新特點,對“五五”普法教育中的農村普法宣傳教育有一個初步的思考,現將思考認識表述如下:
(一)健全組織機構,強化具體領導的責任
首先,從思想上要重新認識在我國普法教育任務重。普法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們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搞突擊、搞運動。要把普法宣傳教育當作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政治任務來對待。我們實施法治國家僅僅半個世紀左右,廣大農村還殘存著封建意識和封建做法,改變一個人的觀念和思想不是靠打壓封殺,要靠教育慢慢的影響從而改變其思想。我們的普法宣傳教育就是要做到通過以案說法、以理服人等方式啟蒙農民兄弟的法律意識之門,喚醒其了解法律、學習法律、掌握法律的自主性和自覺性。
其次,我們還要在組織上給予保障。我們要明確機構,確定專人負責,真正做到“保障有力,責任明確”。法律宣傳教育工作人員要有一定的專業素質,要經過一定的考核,不能隨便找人說教宣傳,最起
碼從事普法宣傳教育的工作人員自己要“知法、懂法,守法”。同時相關的政府機構應該在財政預算中增加專屬的普法宣傳教育經費,經費要做到??顚S?,不得挪作他用。
再次,對于普法宣傳教育不能搞標準化檢查、突擊檢查。我們不能拿一個量化的、精細化的普法宣傳標準來進行考核。我國地域遼闊,風俗迥異,區間差別很大,我們不能拿一個地方的做法去要求其他地方的做法,我們要本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路線,因地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只要農民的法律意識提升了,法律的文明程度改善了,任何方法、方式都可以嘗試。同時,我們也不能搞突擊、臨時檢查。這種隨意性檢查有可能既起不到檢查的目的同時也傷害了當地群眾的情感或利益。
最后,我們要真正做到“賞罰分明,獎懲得力”。我們既不贊成搞突擊檢查和標準化檢查,但是我們也不能漠視或姑息普法宣傳的渙散、無力。如果具備了相應的條件,我們要對相關人員的工作進行考核,我們應該從組織建設到措施保障、從長遠規劃到具體計劃、從實現目的到階段目標等各個方面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發掘、表彰一批措施得力、成效顯著的機構或人員,懲戒一批敷衍了事、推諉扯皮的人員,真正做到讓有能力的人肯干,肯干的人愿意干。
(二)探索宣傳方法,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方法
我們很多地方的普法宣傳工作人員目前還停留在“說”的階段。一進入農村就是用大喇叭說法,或者在宣傳墻上用圖畫文字的形式說法。一般情況下來的時候興師動眾,效果卻差強人意。其實借鑒國內外一些成功的做法,我們不僅僅要會“說”,同時我們還要會“學逗唱”;我們不僅僅要會編排“法制黑板報”,還要會利用網絡、電視等影像設備進行宣傳。我們可以通過比賽、歌會、晚會等形式,通過地方劇種、歌舞、小品、相聲等手段進行普法教育。我們的工作人員也不僅僅是主持人或者宣講者,他同時可以是參與者或者是聽眾。我們要想盡一切方法,只要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都可以承載普法宣傳的內容。其實“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的就是好貓”,普法宣傳教育也同此理。
(三)宣傳具體到位,講授農民實用的法律知識
我們不僅要能宣傳、肯宣傳、會宣傳,而且還要知道宣傳什么。由于我們從前的普法宣傳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著全國一盤棋,村村都相似的問題,我們現在就急需解決廣大農民兄弟目前需要什么樣的法律?目前他們破切需要解決的法律問題是什么?他們感到迷茫
困惑的法律問題又是什么呢?等諸如此類的問題。我們不能“閉門造車”同時我們也不能“坐而論道”,自我臆想和空談理論的做法在農村普法宣傳教育中會適得其反,挫傷廣大農民兄弟的學法積極性。這就需要我們的普法宣傳工作者進行實地調研、制定長期規劃、提出具體目標、采用有效手段、宣傳實用內容。
我們只有解決了“誰宣傳、怎么宣傳、宣傳什么”的問題,才能在農村真正推廣普及法律知識,真正實現“提高全體公民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的目標,從而才有可能實現“依法治國”的偉大方略和構建和諧、民主社會的宏偉藍圖。
【參考文獻】
[1]劉建發.“新農村”背景下的農村法治教育[J].世紀橋,2007,(1).
[2]陳萬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法制宣傳教育至關重要[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5).
[3]馬建新.論農民現代法律意識的培養路徑[J].大連干部學刊,2007,(1).
[4]秦暉.農民中國:歷史反思與現實選擇[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一些理工科高校的有關部門對學生的法制教育重視程度不夠,沒有投入足夠的人力、物力及財力推進大學生法制教育宣傳。形式主義嚴重,只是在全國法律日等特殊的時間點進行一些活動,其他時期關注很少。宣傳方式陳舊,更多的是發發傳單、掛個條幅、辦個法律知識講座而已,并沒有充分利用現代互聯網技術及媒介,導致宣傳教育活動乏味,難以激發學生熱情。此外,一些高校輔導員在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對科技競賽、評獎評優、貧困生等問題比較關注,而對法制教育重視程度相對不足,對學生的法制意識及知識儲量現狀缺乏足夠了解,也沒有采取相應措施。
二、加強理工科高校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對策
(一)切實了解大學生的法律知識狀況及需求
第一,設計法律知識調查問卷,主要考察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掌握情況及對法律知識的需求,并對已畢業學生進行信息收集,了解畢業生進入社會后對在校所學法律知識的實際應用情況及對我校法律知識普及的意見。第二,訪談法。采取抽樣調查的方法,選取一部分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的學生進行訪談,深入了解其掌握法律知識的情況,存在哪些必要法律知識的不足,以及其對法律知識的看法。
(二)充實教育內容,采取靈活的宣傳方式
第一,采取情景教學法。選取一批對法律知識感興趣、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在有關專家的指導下,進行公開的模擬法庭、法律知識小品、普法微電影等活動,讓在校生在樂趣與實踐中培養法制意識與邏輯,掌握生活中常見的法律知識。第二,邀請知名的法律界的專家學者對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學生進行專題講座,對基本的法律知識及熱點法律問題進行深入講解,以充實普法活動內容,有利于學生理解、掌握前沿知識,從而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第三,采取游戲競賽與知識競賽。小組游戲競賽法強調小組獎勵、個人責任和成功機會均等。無論基礎好或差的組員,只要努力,都有可能從水平相近的人中脫穎而出,為小組贏得最高加分。這種競賽機制充分體現了成功機會人人均等的思想,可以有效激發所有學生的學習動機。在進行法律知識普及的實踐中,可以采取此項模式,充分激發不同層次學生的學法意識。由有關部分或法律專家撰寫統一的校法制教材,以此為基礎舉辦一次普法知識競賽,以班為單位,分院和年級進行,分為初賽、復賽與決賽,初賽選出各院各年級的優勝者,復賽選出各院的優勝者,決賽由各院的優勝者決出一二三等獎,對獲獎者進行獎勵。第四,組織班級討論。鼓勵班級利用班會在高年級進行每月一次法律、案件的品評與討論,開展“有人向你借錢不還怎么辦?”“有人威脅你怎么辦?”“被人欺騙怎么辦”“遇到倒地老人該不該扶”等主題班會。通過學習和討論使學生的法律意識更強,能夠運用法律解決實際問題,做到知法、懂法、用法。
(三)建立高效的信息溝通及反饋機制
第一,建立多層次的信息交流與互動平臺。充分利用校內網、校內論壇、QQ、微信等網絡工具及平臺,建立多層次的法律信息交流與互動平臺,例如QQ群及微信的公共賬號,對于法律知識信息進行實時更新,讓同學們可以隨時隨地了解最近法制動態,準確把握我國法制建設的脈搏。第二,集合一批有就業指導經驗、有一定職業法律指導技能的老師及校外的有關專家,建立面向全院學生的就業法律咨詢平臺。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面臨的法律問題及就業中面臨的就業法律問題提供一對一的咨詢和指導。通過咨詢平臺了解法律普及機制的實際效果。同時,通過調查問卷等方式搜集在本次項目實施的各種活動中學校老師及同學們的意見和建議,并對應地反饋各個階段,做到充實和完善,使本項目能夠循環而有效地運行。
(四)開展“普法實踐”主題活動
1、公民法制教育的普及率高與法制理念樹立情況不容樂觀之間的矛盾
在法律知識與法律理念普及的問題上,法律知識的獲得并不難,難的是法律理念的樹立和法律素質的養成。我們曾經認為普法就對法律條文的傳授,所以在歷次的普法活動中都只是注重公民學到多少部法律,記住了多少法律條文,而忽視法律理念的植入。我國這種“至上而下”的法律宣傳方式是基于我國公民法律知識缺乏和法律意識荒蕪的現實,這種大規模的普法“造勢”也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對法律感覺相對陌生的普通中國人的觀念,讓他們初步地領悟到了法在自己生活中的重要性。然而,這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法律條文再背得滾瓜爛熟,而缺乏必要的認識和理解,對公民法律意識的樹立和法律素質的提高也還是于事無補。
2、人民群眾對法律知識的渴求與法律宣傳內容、途徑、手段過于單一之間的矛盾
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整個社會的利益關系趨于復雜,各種矛盾也將趨于多發和復雜,人民群眾對于法律知識的渴求也將越加強烈。盡管我們的法律宣傳取得一定成效,但還存在偏差,集中體現在:有些法律宣傳并不貼近人民群眾,沒有把人民群眾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對于與公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還不夠;普法教育依然把教育老百姓如何履行法律義務放在首位,較為忽視權利方面的教育;法律宣傳的形式仍然過于單一,依舊以傳統的“擺(擺攤法律咨詢)、講(講法制課)、賽(法律知識競賽)、考(法律知識考試)”為主,而忽視了公眾對普法形式需求的多樣化。
3、全民法制觀念、意識的不斷增強與針對領導干部、國家工作人員普法還有差距之間的矛盾。
經過二十年的努力,全民的法制觀念和法制意識得到了明顯增強,全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明顯提高。但與此相對應,針對領導干部和國家公務人員的普法仍然有較大差距,少數領導干部和國家公務人員法律素質依然不高,在嚴格、公正、規范、文明執法方面做得不夠,執法違法、執法犯罪的現象時有發生,造成對社會法律秩序的嚴重破壞,使得一般公民對法律的信任下降,破壞了和諧社會的建立。固然這不盡是普法工作沒做好的原因,但其中不少案件確實反映出少數領導干部和國家公務人員法治觀念淡漠,社會管理機制和監督機制存在漏洞,社會法治化管理程度不高,依法決策和管理的意識不強。
二、如何解決上述矛盾,使法制宣傳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我們認真的思考和努力的實踐:
1、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樹立現代法制觀念、崇尚法治這一中心,在社會上真正樹立起憲法和其他法律的權威
這里面的“漁”和“魚”分別指的是法律制度、知識和法律觀念、意識。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知識不能替代法律意識,普及法律應該涉及更深的層次,既要解決普及法律知識的問題,更應當解決法律素質、法治精神的問題,只有這樣才是讓人民群眾自覺自動地學法守法的根本保證。為完成建設法治國家這一過程,必須樹立法制觀念這個核心。首先要倡導政府依法行政。政治活動應該倡導法治反對人治,堅持依法制約權力,保障權利,根治權力腐敗問題。同時需要人們用自己的行動推動政府行為受法制約。現代法治以權利為本位,也就是尊重公民作為法律關系主體的資格和地位,強調法治的力量和作用就在于充分調動和發揮作為社會主體及法律關系主體的廣大人民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崇尚法治就是要著眼于從人的內在需要出發來規范、調整和引導人的自覺的社會行動和行為,自覺地維護法律的尊嚴。憲法作為我們國家的根本大法,重要性毋庸質疑。因此,我們要繼續通過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積極引導廣大人民群眾重點學習憲法和基本法律,堅持把憲法的學習宣傳作為普法工作的長期任務,著力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學習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權威的意識,樹立憲法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權利和義務相統一的基本觀念,提高依照憲法和法律維護合法權益、參與管理國家和社會各項事務的能力,實現由提高全民法律知識向提高全民法律意識再向提高全民法律素質的轉變,用法治來推進政治文明建設。
2、樹立科學發展觀,著力于公民法律素質的提高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原則,其本質和核心是以人為本。法制宣傳教育工作也應貫徹和體現這一原則,要把提高公民法律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普法教育工作目標之一。在法制宣傳教育的內容上,應把滿足公民的法律需求作為根本出發點,加大與公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結合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反映出來的具有普遍性的法律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教育,切實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以往在普法內容的選取上,往往偏重于新頒布什么法律法規就一味地宣傳什么;或是急功近利的氛圍相當濃厚,出現什么社會問題就向百姓“強行灌輸”與之相關的法律法規。這絕不是我們進行法制宣傳教育的目的之所在。
普法不僅僅是“靜態”的法律條文和法律知識的普及,更重要的是通過傳遞各種法制信息,使社會政治、經濟和人們生活達到“動態”的法治普及。要承認和重視法制宣傳教育對象人群的個體特征,針對不同對象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施以不同的教育內容。因為普法對象層次不一、需求不同、接受能力也不盡相同,因此,普法除了普及一些適用于公眾的普遍的法律知識、法治思想和法治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根據不同對象的層次、不同的文化和宗教背景、不同的受教育程度群體等特點,在現代法律理念引導下,施以不同的法制教育內容。
與此同時,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更應率先垂范。曾在一本書中看到這么一段話,覺得很有道理:“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辦事、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秉公執法的行為就是最好的法制宣傳教育,并且勝過上百次的說教。”對普通的百姓要讓他們知道法律所賦予他們的權利,而不是單純地強調法律義務,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提升法律的權威和感召力,使人們能切身感受到法律在政治、經濟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使群眾變被動地接受法律教育為主動地學習法律,使學法成為人們生活的內在需求。從歷次普法的實際效果看,宣教內容在過度強化實用性的同時缺乏其應有的針對性。理念的偏差必然導致普法內容的片面性甚至公民法律素養的畸形和社會法治環境的變異。普法教育要以適應于公眾掌握、滿足公眾需要作為檢驗標準。
3、樹立創新思想,創新普法宣傳形式
形式創新是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創新的實現手段,是實現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現實目標的保障。在以往的普法活動中,我們傳統的“擺、講、賽、考”等方式在一定的時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現代社會思想觀念的變化,公眾對普法形式的需求多樣化,普法不應該是單向灌輸,而應根據受眾的需要和心理特點開展普法,善于開發新穎的形式和利用現代科技手段。
改革開放以來,普通高校的成人學歷教育的總規模不斷擴大,這極大地推進了中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成人學歷教育的規?;旧霞s占到所有高等教育總規模數的30%,2011年,全國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達2205.33萬人(其中包括普通中等和成人中等專業學校、職業高中、技工學校),占高等教育在校生總數的47.06%。2011年有將近300萬高考落榜生,其中大部分人員為了提升自己的學歷和技能都接受了成人學歷教育,這些成人學歷教育部分是由專門的成人高校中開展的,但更多的是由普通高校的繼續教育學院、網絡遠程教育學院開展。所以,從目前看,成人學歷教育對普通學歷教育仍具有重要的補充作用,并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成人學歷教育仍是一種重要的高等教育形式。然而,與繼續教育大發展的形勢相悖的是,普通高校對繼續教育的認識存在一些問題,目前,非學歷繼續教育已被邊沿化,或者淪為部分學校賺取經濟效益的工具,或者被認為是可有可無的“非正規軍”、“教育次品”。
(一)認識不到位
全日制的本科生、研究生普遍被認為是學校的“正規軍”、“核心”,提高他們的質量聲譽與學校建設頂尖大學的目標密切相關,目前國家對高校的評估也主要是針對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而言,對繼續教育的關注程度是非常小的,非學歷繼續教育就更加不受重視。
(二)體制沒理順
根據市場發展規律,非學歷繼續教育本應開展以市場為導向的運作模式,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卻一方面把非學歷繼續教育當作學校賺取經濟效益的一個工具,另一方面又采取行政措施對其進行全權管理,將非學歷繼續教育的培訓工作依托于內部員工或專業學者。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非學歷繼續教育的規?;l展和培訓質量的提高,也限制了整個高校繼續教育的發展。
(三)投入不重視
學校正規的人力、物力、財力、師資、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是非學歷繼續教育正常發展的基本要素。但是,目前,由于部分高校的不情愿以及擔心全日制普通本科生的資源會被擠占,繼續教育的發展并沒有獲得充足的資源,這導致非學歷繼續教育不能在日常教學時間進行,只有在學校正規教育之后借用教室,才能艱難地開展。
二、重視普通高校中繼續教育的發展
繼續教育是面向普通學校教育的補充,是我國教育體系結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繼續教育具有多樣化的類型、靈活的方式等優點,能夠有效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加多樣化人才,并解決其與人民群眾對良好教育的期盼、教育和培訓能力不足及資源相對短缺的矛盾。繼續教育還具有多類型、多層次的教育方式,包括學歷補償教育、崗位技能培訓、休閑文化教育等,這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培養了眾多優秀人才,在積極推動廣大社會成員提升綜合素質的同時,滿足了人民群眾終身學習的期望,成為我國建設終身教育結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繼續教育的發展受到各種內部和外部因素的影響,其中,高校根據其區域所在的經濟和社會環境以及自身所擁有的學校條件、優勢和特點,對開展繼續教育實踐工作進行科學定位,這是促進繼續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根據國內外著名大學對繼續教育進行的改革和創新實踐可知,繼續教育作為學校為社會提供服務的重要中介和手段,其地位和作用與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同樣重要,三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共同肩負著高等教育的重任,已經成為學校彰顯其綜合實力水平的重要力量。同時,繼續教育為學校對外交流與合作搭建了橋梁,亦在更大層次上促進了學校本身的快速發展??梢?,只有根植于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普通高校可持續發展才能有廣闊的生存空間,而在立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開展繼續教育工作為學校服務地方提供了更大的優勢條件。因此,普通高校必須深刻認識到開展繼續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進一步樹立繼續教育的重要地位,發揮其對于學校辦學的補充作用,使其成為學校的主要使命之一。學校也應不斷推進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繼續教育一體化的辦學模式的發展,將繼續教育的師資培養、發展策略確定、內容研究等納入其工作范圍,促使廣大教師積極承擔繼續教育的教學任務,以促進我國繼續教育的快速發展。
三、推進普通高校繼續教育發展的對策
(一)強化為地方社會與經濟發展服務的意識
普通高校的基本職能是教學、科研和為社會服務。因此,為社會服務是普通高校辦學的三大職能之一。目前,我國的普通高等教育和社會培訓還不是十分發達,因此,普通高校應該努力為當地經濟社會服務,憑借自己的人才優勢以及資源、環境、信息等各方面優勢來為社會服務。為社會服務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看,首先可以對當地企業的勞動者進行培訓,提高他們的生產能力以及技術水平。其次還可以對當地社區的居民進行知識傳遞,活躍居民文化生活,提升幸福指數,減少不和諧的因素。這些都是非常重要并且比較直接的方式。減緩科技人才的供需矛盾也是高校教學和科研職能的延伸。
(二)打造集團化非學歷教育優勢
打造集團性的教育是未來發展非學歷繼續教育的趨勢。第一方面,從受教育者的需求來分析,非學歷繼續教育首先是一種繼續教育,它的受眾群更多的是已經參加工作或者離開學校的人群,這些受教育者來參加繼續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為了自身更加完善的發展,或者提高技能來達到對自我的一種超越,因此,他們更希望獲得的是一種全面發展的教育,能夠系統地提供給他們知識是他們最為渴望的。這樣就要求,普通高校應該將各個學院的優勢統籌安排,形成一種集團化的教育模式,整合教育資源,增加課程的價值與含金量。第二方面,從非學歷繼續教育本身來分析,說到底,教育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產業,產業的發展不能是零散的,單一的,而是要走向系統化,才能更好地發展。我們都知道,任何產業的發展最后都要形成產業鏈,也就是俗話說的一條龍服務,只有全面發展才能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教育也一樣,只有全面系統,才能吸引更多的受教育者來接受教育,對于非學歷繼續教育本身來講,產業化的發展,利于管理,便于發展。
(三)創建品牌培訓項目
發展非學歷繼續教育的普通高校,有必要深入研究如何創建好的培訓項目,如何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第一,教師質量的管理。教師的聘用與考核嚴格與否關系著教師質量的高低,若想在教師質量的把握上做到萬無一失,必須嚴格考核教師聘用的各個環節,無論是從授課方法還是從知識積淀、實踐水平等方面都需要認真細致的考核,只有優秀的師資才能保證上課的質量,才有利于打造金牌課程以及特色的培訓項目。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也是非常重要的,選擇一批優秀的教師隊伍對于發展非學歷繼續教育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第二,教育資源的挖掘。普通高校由于所處的位置在當地,因此,或多或少都與當地社會特色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自然在高校也保留了一些地方特色,學校內部專業的設置也與當地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因此,我們在找特色培訓項目時可以考慮先從考察當地生活開始,可以去了解當地的企業或者百姓的生活,根據人們需求來設置將有利于培訓項目的長效性與持久性。
(四)加大網絡教育的應用
網絡教學是科學技術發達的一種結果,是一種先進技術手段的運用,它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方便了人們的學習。尤其是對于非學歷繼續教育的學習者更是這樣,我們有必要重視網絡教育帶來的優勢,在發展非學歷繼續教育方面,大力發展網絡教育,更好地進行課程傳播,也大大節約了成本?,F在我國教育資金比較短缺,經費投入又嚴重不足,在這種情況下,更要重視省時省力的網絡教育來開展非學歷教育。也許有的學校會認為,網絡教育的投資比較大,比如購買設備,網絡應用軟件以及各種多媒體設施,聘請網絡教師等,但這些投資都是一次性的。假如利用傳統的面授教學,面對相對零散的非學歷教育群體,由于時間不是很固定,高校為了配合他們的學習時間,就得花費相當大的師資投入來進行教學,既增加教師成本,又增加場地、教學環境的成本,因此,從經濟上考慮,網絡教育能夠大大節約成本,有利于高校非學歷繼續教育的長久發展。
(五)健全溝通機制
在三場法律知識講座后,學校又舉辦了法律知識競賽來鞏固法律知識講座的效果。根據白紙坊街道社區的特點,將十八個社區分成了三組,舉辦三場法律知識競賽初賽,每場初賽勝出兩個社區隊伍,最后有六個社區隊伍進入決賽。法律知識競賽的活動看似簡單,但實施過程還是比較復雜的。1.法律知識競賽題目的確定法律知識競賽題目的確定是競賽的基礎工作,社區居民的法律知識水平有限,根據前期的法律講座情況,競賽的題目以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繼承法和勞動法為主,同時又結合了居民常用的法律,比如說民法、消費者權益保障法、合同法、產品質量法等,既鞏固了剛學到的法律知識,又有所擴展,使大家通過法律知識競賽能夠了解常用的法律。根據選題的原則,最后確定了知識競賽使用的300道題目。因為我們的初衷是普及法律知識,因此在題目確定后,提前一個月下發到參加競賽的隊員手中,讓大家在業余時間能夠提前復習。2.法律知識競賽的規則制定任何比賽都有一定的規則,為了使比賽順利進行,在給大家下發題目的時候,已經制定好初賽以及決賽的規則。初賽是為了選拔優秀的隊伍,注重大家知識的記憶,因此規則比較簡單,只有必答題和搶答題。而決賽要分出大家的水平高低,因此決賽中多出了一種題型即風險題,一方面能夠顯示大家的水平,另一方面也給大家勝出的機會。3.賽前的其他準備工作為了讓選手們更加積極地參與到知識競賽中來,學校為每一位參賽的選手都準備了獎品,根據選手的特點,我們選擇了適合居民家中使用的日用品作為獎品,注重獎品的實用性。4.法律知識競賽的過程首先是初賽,在三場初賽中,每支隊伍都派出了精英,經過激勵的角逐,共有六個社區代表隊勝出。在初賽中,既有社區工作的年輕人,也有八十多歲的居民,還有懷孕的準媽媽,充分體現了社區居民參與學習法律知識的熱情。決賽在2013年12月6日舉辦,這六支隊伍在市民中心參加了決賽。必答題環節大家都準備得非常充分,基本都拿到了滿分。搶答題環節場面熱烈,大家你追我趕,分數交替上升,隊員們的情緒也調動得非常充分,熱情高漲,既體現了隊員們的睿智,又展示了他們豐富的法律知識。風險題環節大家都很謹慎,隊員們回答得也很好,最后右內西街社區代表隊更勝一籌,摘得了桂冠,其他隊伍分別獲二等獎和三等獎。在競賽中,觀眾們聽到選手回答問題,可以學到法律知識;同時也穿插著觀眾問題,讓大家身臨其境地學習并感受競賽的緊張激烈氣氛。
二、法律知識普及教育中的收獲與不足
法律知識普及活動雖然已經完畢,但活動帶給我們的收獲與不足正是今后普及法律知識的重要經驗,在此一并總結。
(一)法律知識普及教育的收獲1.普及的法律知識為居民所需白紙坊地區社區教育學校在舉辦普法活動之前做了調研,同時能夠結合所面向的人群的特點,因此,普法活動所普及的法律知識基本是居民迫切想了解的。這啟示我們,無論做什么樣的活動,只有結合居民的需求,才能達到好的效果。2.參與人數眾多,達到了普法的效果白紙坊地區社區教育學校的法律知識普及活動是由一系列的活動組合起來的,三次講座參與的居民累計達到400多人次,而四場法律知識競賽參加的人數也達到150人次,可以說白紙坊地區社區教育學校的普法活動真正起到了促進學習、普及法律知識的作用。3.及時檢驗普法效果因為法律知識競賽是現場進行的,對大家掌握法律知識的情況可以現場了解,相當于對前期的法律知識講座的情況有了一個檢驗,及時了解了大家掌握法律知識的情況。
(二)法律知識普及教育的不足1.耗費人力、物力較大因為白紙坊社區教育學校所舉辦的普法活動是一系列的活動,每次都是有組織的工作,每次都有禮品的發放,無論是學校還是街道都耗費了一定的人力、物力。2.普法的人群有待擴展白紙坊社區教育學校的法律知識普及活動雖然參與的人數眾多,但主要是老年人,即便是舉辦的勞動法講座面向的是年輕人,時間定在休息日,也很難見到年輕人的身影。在現場有的老年人也會幫家里年輕人提問問題,但畢竟還是沒能吸引年輕人前來學習。3.參與人群的積極性有待提高雖然每場法律講座到場的人比較多,但很多居民中途就走了,甚至還有一些人領完禮品就走了,因此我們應該進一步把講座瞄準目標人群,他們真正需要才有參與的積極性。收獲與不足并存,也說明在社區中普及法律知識任重而道遠。講座和法律知識競賽的方式雖然受眾面很廣,但講座的效果相對差一些,而知識競賽的組織相對繁瑣,但這些嘗試對社區教育中的法律知識的普及是有益的。
三、白紙坊地區社區教育學校法律知識普及教育探索的啟示
(一)結合社區特點,不斷充實普法內容華東師范大學吳鐸認為:“社區是一定空間范圍內的社會群體?!币欢臻g的社會群體可以說其生活環境是相似的,但居民的工作背景、生活背景有很大的差別。以白紙坊社區為例,有的老人退休前是教師,有的是下崗工人,其訴求肯定是不同的。因此在社區教育中進行法律知識的普及一定要不斷地充實內容,來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
(二)結合學科特點,不斷拓展教育方式法學專業的特點一是內容多,更新快;二是實踐性強,只有理論沒有實踐對現實的幫助不大。因此除了采用講座和知識競賽來普及法律知識外,還應該不斷拓展新的教育形式教會大家如何用法。1.模擬法庭式模擬法庭的方式現在在很多高校都在使用,社區教育學校舉辦模擬法庭可以讓很多沒有去過法院的居民體會到法律的莊嚴,了解法院庭審的過程,不再畏懼打官司,讓居民們今后敢于拿起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權益。模擬法庭對于社區教育學校的法學資源要求更高,需要有專業的法律人士支持。2.法律短劇式將現在社會的熱點法律問題或者有爭議的法律問題編成短劇讓居民們現場觀看,大家觀看法律短劇的同時也會引發思考,寓教于樂,這是一種非常好的方式,需要好的案例劇本以及演員。3.法律咨詢式針對某一特定的法律舉辦法律咨詢,比如婚姻法,這樣一對一的模式可以解決居民個人具體的問題,讓有法律困惑的居民得到解答,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需要有專業的法律人士來參與。
(三)結合團隊特點,不斷建設普法團隊在社區中普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一個人或一個學校的能力是有限的,在普法過程中要不斷壯大普法隊伍:建設好的教師團隊,可以為居民帶來各種各樣的法律知識;壯大好的志愿者團隊,可以教會居民用法。目前白紙坊地區社區教育學校也在為此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