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4 07:06:46
序論:在您撰寫小學語文課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圖分類號:G623.2?搖 文獻標志碼:A?搖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8-0098-02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2013版)在課程總目標中,明確要求小學生要“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遵循這一要求,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大都把閱讀教學尤其是課文賞析當成中心工作來做。小學語文課本里的文章無論是哪種體裁,在語言上都是意韻優美、各具特色的。比如,詩歌的情感豐富、語言精練;散文的言近旨遠、語言優美;小說的情節動人、語言流暢……在教學的過程中,只要老師注意引導學生細細品味課文,就一定能夠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獲得極大的美的享受,豐富自己的語言庫存。不同的文體,不同的章節,語言賞析的方法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小學語文老師要根據具體的文段選擇相應的語言賞析的教學策略。那么,小學語文語言賞析的教學策略都有哪些呢?
一、指導學生賞析優美的詞語
我們祖國的語言文字是很神奇的。有時候,看似平常的一個字或是一個詞就能夠傳遞深遠的意義,造就奇妙的意境。入選小學語文課本里的文章都是經過時光積淀的文質兼美的短文。這些短文大都是一些大家的佳作,文章里往往寄寓著深厚的人文情懷。尤其是在遣詞造句方面更是應該成為小學生學習課文、模仿寫作的范例。因此,可以確定的說,小學語文課本里多的是詞語優美的例子。小學語文老師在教這些課文的時候,絕不能輕易地放過這些絕佳的教學機會。從文學體裁看,不論是詩歌、小說還是散文,根據其表現主題的形式、方法的不同,優美詞語的使用都有著其獨特的特點。但是不管文學的樣式如何,在賞析詞語的時候都要考慮作者的情感、態度,都要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僅以詩歌為例,小學語文課本里選取的古代詩歌都是歷經千百年流傳至今的,這些詩歌在詞語使用的技巧上自是不必多說的。在詩歌教學時,我特別注意這些活用詞語的范例的賞析。例如在教學白居易的《暮江吟》的時候,我就抓住“一道殘陽鋪水中”這句詩中的“鋪”字,引導學生賞析這個詞形象地把夕陽斜照的情景寫活了。在此基礎上,我還引導學生從情感方面賞析了詩人一改前人的悲秋之氣,盡情抒發了對江景的贊美之情。
二、指導學生賞析巧妙的句式
我國的語言文字歷來是很講究句式的變化的,這是許多國家的語言文字無法比擬的。自古以來,我國的語言文字就有駢文和散文之分。一直到今天為止,很多文章在句式的選擇、運用上都還是很講究的。比如說詩歌,如果是古代詩歌的話,那么相對講究音韻的和諧、句式的整齊;如果是現代詩歌的話,則在這方面的要求要弱些。再比如說散文,散文通常會以生動的語言取勝,所以相對小說而言,散文可能更加注重句式的選擇與運用。有的散文句式對稱,講究工整美;有的散文句式則參差不齊,體現了一種錯落美。所以說,小學語文老師在指導學生賞析課文的時候,要緊緊抓住文體的特點,并以此來指導賞析,這樣才能做到指導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學《桂林山水》的時候,我就特地把“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边@個句子拿出來引導學生做賞析。剛開始的時候,同學們只是感覺這個句子讀起來朗朗上口,可是要讓他們說說好在哪里卻又說不出來。經過指導,同學們明白了這個句子運用了排比的句式,正是排比句式的使用,使得文句顯得對稱工整、音韻和諧、氣勢強烈。
三、指導學生賞析傳神的修辭
所謂修辭其實就是對語言文字進行修飾,也就是在使用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利用多種修飾手段,使語言文字收到盡可能好的表達效果的一種語言活動。修辭的種類繁多,但是每一種修辭都各具特色,起到了很好地修飾作用。因為有了修辭方法的運用,我們的語言文字因此而生色不少。小學語文課本里多的是這樣的例子。小學語文老師在教學課文的時候,對于這些使用了修辭方法的句子應該把它特別地指出來并引導學生進行賞析。關于修辭方法的教學,語文老師應盡量避免過多的理論、概念上的講解。因為這樣往往會給學生一種晦澀、難懂的感覺。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運用對比手段去進行賞析。還有一點是需要注意的,語文老師在進行修辭教學時,應該堅決避免凡是賞析都由老師包辦,或是讓學生把教學參考里的賞析范例抄下來苦背的做法。正確的做法是在學習新的修辭時,先由老師對這種修辭手法的特點進行介紹,然后再由老師示范賞析。等到同學們對這種修辭手法有了逐步的了解后,再由同學們自行賞析,而老師只是進行補充、評價。在引導學生進行修辭賞析的時候,我經常引導學生先對使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進行改寫,把有使用修辭手法的句子改寫成沒有使用修辭手法的句子,然后引導學生對兩個句子進行比較。通過這種辦法,同學們往往會很容易的發現使用修辭手法的句子和沒有使用修辭手法的句子的不同之處,也因此更好地領會了修辭手法之于語言優美、傳神的妙處。
四、指導學生賞析表現的方法
如果說修辭手法是使句子變得更加優美的話,那么,文章的表現手法就能使文段乃至整篇課文在結構上顯得更加的緊湊、合理。這些結構謀篇的手法是應該為剛開始學習寫作的小學生們好好地借鑒、模仿的。關于這些結構謀篇的表現手法,很多同學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注意得不夠,尤其是那些閱讀基礎比較差的同學對于結構謀篇往往沒辦法顧及。這個時候,語文老師就要適時地幫學生指出來并且引導他們進行賞析。學生們在老師的引導下對文章表現手法進行賞析,久而久之就會對文章的結構謀篇有深入的了解,這樣的話,他們在進行寫作練習的時候就會得心應手了。與引導學生進行修辭賞析的方法相同,在引導學生進行表現手法的賞析的時候,也是可以使用對比的手法的。比如說記敘的順序,我們知道記敘的順序通常有三種方式:順敘、倒敘、插敘。在引導學生進行表現手法的賞析時,我們就可以把不同記敘的順序的特點與效果進行比較。
小學語文課文賞析的教學策略還有很多,本文贅述的只是其中常用的幾種。隨著課文賞析的教學策略研究的不斷深入,相信還會找到更多更好的策略。但是不論如何,小學語文老師如果想要很好的踐行小學語文課程標準關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規定的話,就必須認真研究課文賞析的教學策略,同時還要根據不同的教學情況選擇相應的、適宜的策略。只有這樣,小學語文課文賞析的有效教學的目標才能達成。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黃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審美建構[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3.
一、小學語文傳統教學的辯證思考
作為一線的教師,對傳統小學的語文教學有比較科學的認識,那么對自己的教學實踐一定能起到積極的作用。所謂的傳統并不是一無是處的,對待傳統語文的教學要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待,對其精華之處應加以整理發揚,對其不足之處則要加以調整改革。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教育部頒布了《小學語文教學新大綱》,明確了小學語文學科的性質,即小學語文是基礎工具學科,是表情達意的工具學科;在“文道統一”的思想指導下,提出加強語言文字訓練,加強語文雙基訓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大特點和成功經驗;提出應重視課堂中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等等都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值得借鑒的寶貴經驗。當然,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更多地強調智育,忽視了對學生非智力素質的培養;課堂中學與教的關系沒有擺正,學生更多地是作為接受知識的容器,缺乏學習的主動性;語文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脫節,學以致用的教學理念沒有得到體現;語文學科中人文性和工具性嚴重分割,造成語文課出現了成為語言文字訓練課或者是政治思想教育課的傾向。
二、努力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情感,讓他們走進課文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取得成功,情感因素是不可缺少的。語文課文是敞開的文本,具有生命的靈性,語文教師只有引導學生走進課文,喚起學生學習的情感,才能為學生個性化閱讀提供有利條件。
1、上課開始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情感,使學生盡快走進課文。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精心設計開頭是教學成功的重要環節,更何況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可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因此,上課一開始就可充分利用并發掘這些因素,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如《秦兵馬俑》寫的是古代文物,與學生的生活相距甚遠,教師可在上課開始告訴學生要組成一個旅游團,老師當導游,帶學生去參觀秦始皇兵馬俑。這樣設計,體現了語文課堂生活化,縮短了時空差距,拉近了學生與課文、學生與老師的距離,學生以游覽者的身份置身于兵馬俑之間,就可喚起他們迫切想學課文的情感。學生有了迫切想學課文的情感,他們就會滿腔熱情地投入到求知的活動中。
2、上課之中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情感,使學生得到求知的滿足。要讓活潑好動的小學生接收課本上“靜止”的知識,教師必須創造使小學生樂于學習的環境,把“靜”的教材內容轉化為“動”的外部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獲取知識、增長能力的過程,嘗到求知的樂趣,得到求知的滿足。如教學《麋鹿》一課,教師在學生理解字詞之后,讓學生再細讀課文,并把書上的插圖簡要地勾勒出來,然后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麋鹿。這樣,通過閱讀、觀察、想象、描述,學生不僅能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能主動探求有關麋鹿方面的知識。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文 文化價值 教學設計
自從我國進入新世紀以來,教育就在我國社會發展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保障,同時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隨著課程改革的進程逐步加快,小學語文的文章內容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文化價值越來越高,所要求的能力也隨之增高,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找到文化價值與教學設計的結合點已經成為一線教師共同關注的問題。
一、小學語文課文的文化價值
對于我國學生來說,學習語文就是學習母語,而小學語文作為基礎教育的主要科目,其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同時也可以豐富學生的內涵,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進程逐漸加快,小學語文課文的文化價值含量越來越大,一些文章中蘊含著豐富的愛國情懷,例如,《倔強的小》等,這些愛國主義文章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時也能夠讓學生了解中國的優秀歷史,繼承中國的優良品德,而一些科技類文章又能夠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培養孩子們的創新精神和勇于追求的品格。
二、小學語文課文的教學設計
(一)強調文化內涵
在新課改下,我國教育部所編制的語文課文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并且是經過一系列文化認定程序審查的,因此大部分文章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找到文章所講述的文化內涵,并使之與課文內容聯系在一起,以此來保證語文課文教學的效率。例如,小學語文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珍珠鳥》一課,這篇課文通過作者與鳥的親密接觸來講述人與動物之間的關系,并著重說明信賴的珍貴價值。在我國傳統文化當中,誠信是一個重要的內容,自古以來祖先們就把誠信作為衡量一個人好壞的重要標準。而人與動物之間的信任也是如此,教師可以通過珍珠鳥的故事,引導學生說出曾經與自己為伴的小動物,并且以此來教育學生愛護動物、誠信做人。
(二)分析課文文化價值
小學語文課文所體現出來的文化并不是單一的,它在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還體現出了地理、歷史、數學等多方面文化,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善于將語文與其他學科相聯系,并且找準課文所體現出的文化內涵,使之能夠在特定的環境下完全展現出來。例如,小學語文人教版一年級下冊《司馬光》一課,這一課主要講述的內容是小司馬光如何運用聰明才智勇敢救人的故事。在我國歷史上,司馬光是一個十分著名的人物,他編輯整理的《資治通鑒》是我國一部重要的歷史文獻。教師可以在講述該課時簡要介紹一下司馬光的歷史和貢獻,以此來增加學生的歷史知識,并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
(三)實現課文文化創造價值
創新是一個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挖掘課文所蘊含的深層次內涵,并且注意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之在了解文化的基礎上進行文化再創造,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創造力。例如,小學語文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把鐵路修到拉薩去》一課,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西部建設者不畏困難與挑戰,以頑強的毅力修筑了世界上最高的鐵路――青藏鐵路的光輝事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告訴學生發揚堅韌不拔的品質,還要培養學生的文化創造力,使學生能夠在未來生活中時刻謹記中華民族的優良品格,不斷發揚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
三、小學語文課文的文化價值與教學設計之間的聯系
(一)文化價值是教學設計的基礎
教師為了實現其教學目標,往往會對課文教學進行精心的設計,以保證學生能夠在輕松的課堂氣氛下進行有效的學習。因此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往往不是隨意的,而是根據課文內容精心選擇的。此外,教師在運用教學策略時還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并根據不同的文章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策略,以此來保證課文文化價值的完全展現。由此可知,語文課文的文化價值是教師在設計教學流程時所考慮的主要因素,它能否得以體現將關系到整堂課程教學質量的好壞,因此我們說,文化價值是教學設計的基礎。
(二)教學設計是文化價值得以傳播的保障
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滿足學生的文化需求,語文課文更加注重其自身的文化內涵。但是課文的文化價值實現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環節,為了保證課文文化價值的實現,教師必須選取適合的教學策略對課文內容進行細致的講解,并向學生展示課文所體現的文化內涵,同時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考,只有這樣課文的文化價值才能夠得以實現。
(三)文化價值與教學設計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教學設計一直是教學的主要環節,語文課文是教學設計的主要內容,因此二者之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課文的文化價值要依靠教學設計來實現,而文化價值又是教學設計的主要內容,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教師的教學目標才能得以有效的實現。
四、結束語
小學語文課文的文化價值和教學設計是密不可分的,教師為了實現其教學目標,就必須將二者緊密結合起來,并找到二者之間的有機結合點,只有這樣,教師的教學目標才能實現,教育事業才能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盧桂玲.分析小學語文課文的文化價值追求及其教學處理[J].讀寫算-素質教育論壇,2015,(4):46-47.
[2]李聰華.小學語文的文化價值追求和教學處理[J].新課程?小學,2014,(9):157.
[3]王焱.小學語文課文的文化價值追求及其教學處理[J].讀寫算,2012,(13):244.
組織學生預習有三個方面有積極任用:預習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由探索的空間。預習是學生在沒有老師具的體指導下感受學習新知的過程,體現了學生學習的獨立性。預習時學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興趣與能力進行活動,有選擇地學習課本上的知識。預習給學生提供了一個鍛煉自學能力的舞臺。預習有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預習時學生搜集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理解,分材教材能鍛煉學生學習能力,大多數經常預習的學生自學能力都強,學習上也更主動、高效。預習是生動活躍的課堂教學的前奏,預習過的學生,不僅對教學內容有了認識,還會有困惑和收獲。課堂上,這類學生可根據預習提出問題,師生共同探討于教學深入開展。那么小學生如何預習語文課文呢?
一、讀
即讀課文,俗話說:“一遍生,二遍熟,三遍四遍交朋友?!弊x通課文,帶著問題讀書,因為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做到精妙處多讀,文章寫得精妙的段落,可以讓學生反復朗讀、品味。,學生充分地與文本接觸非常重要,只有讀得正確、通順、流利了,才能在課堂上披文入情,深入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談出自己的獨特見解。
二、圈
指導學生在認真預習文字的基礎上,標出課文的自然段,并建立一套標注符號,標注符號必須簡明醒目,意義明確,可根據自己的愛好而定。不同內容在文中加作不同的標記,比如:文中的生字詞語用“-”,需要著重理解的詞語可以用“=”,并認真思考,結合上下文或借助字詞典理解詞意,遇到描寫優美的句子用“”并反復朗讀,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待課堂上師生共同解決,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習,學生手、腦、口并用,既提高了習能力,又養成了“不動筆,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三、注
給課文加批注,文中的一些生字通過查字典把正確寫法批在一邊,難以理解的詞語的注以釋也可以批注,過渡句、照應句、中心句等都可以批注還有不少課文的預習中有這樣的要求:“把最使你感動的地方畫下來,如有感受就在旁邊簡單地寫一寫。”因此,可以指導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畫出課文最令人感動的地方,融入自己的理解,初步學會用簡潔的文字給課文加批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問
即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問題。學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由大進。學生在困惑的地方提出問題,課上就會傾聽或與老師、同學討論,排除疑惑。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質疑能力,又提高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總
即總結課文的主要內容,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什么,用幾句簡短的話概括下來,想想作者的寫作目的,從而培養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概括文章的能力。
六、理
即理清課文的述順序,看課文的按什么順序寫的,或分幾部分寫的,培養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本,領悟作者的布局謀篇能力。通過多年實踐,我發現小學語文習有幾點值得注意:
1.指導學生預習要落到實處.預習要求或預習題目的設計是否明確,是否有可操作性,是否能讓“踮一踮夠得著”直接影響著學生習的效果,因此,在指導學生習時要具體,要符合思維特點,要順應學生的認知發展過程在設計習題時要有針對性、集中性、發展性。
2.重視培養學生預習的習慣和興趣?!吧俪捎扇粜砸玻晳T若自然也?!笨梢姡己玫膶W習習慣的養成,對學生將會終身受益,由于學生初次不接觸習,不僅對習語文的方法不知道,更沒有主動習的習慣和習的興趣,可以通過及時對好的習方法和結果進行激勵性的評價,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可以設計形式多樣的習問題,來逐步養成學生課前習的習慣,調動起預習的興趣,甚至可以讓學生在有了一定的預習能力后,自己設計習問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文;閱讀量;現狀
課文的閱讀量是指課本中文章的閱讀數量。教育部 2011版的《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各年級的閱讀量作出了明確規定,這種硬性的規定是為了給小學生的語言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因為小學生正處于學習語言的關鍵時期,他們思維活躍,記憶力強,喜歡用語言表達自己,大量的閱讀和背誦是掌握語言的不二途徑。但是語文課標只提到了課外閱讀量與背誦量的標準,對小學生課本閱讀量并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這不僅使語文教材的編寫者無章可循,而且造成了我國目前不同版本的課文閱讀量的參差不齊,非常不利于小學生語言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目前我國小學語文課文閱讀量的現狀。
一、現階段我國課本閱讀量的現狀
1.閱讀量參差不齊
雖然現階段我國小學語文的教材有很多版本,但從它們發展的各個階段來看,課本中的課文數量都在不斷增加。新課標課本編入這么多閱讀文章其目的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識字量,幫助他們掌握閱讀的技巧和基本的寫作能力,另外還可以起到擴大學生知識面,提高他們的文學修養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一般來說,學生的閱讀量越大,對其學習語文知識的幫助也就越大,但這并不是說閱讀量越大越好,還需要看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
2.閱讀量安排的不合理
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會相應地提高,所以閱讀量應該根據學生不同的階段逐步增大,但是我們現在只是在文章內容的深度上增加了,篇幅加長了,并沒有較大幅度地提高閱讀量。沒有體現在閱讀量安排上的循序漸進性。
3.閱讀量只是書本數字
無論是課文閱讀量還是課文閱讀量甚至是背誦量,很多時候,這只是一種理論上的數據,實際上很多時候我們是達不到的,并不是說,規定的標準有些過高,而是我們的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沒有在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和技巧上下功夫。
二、對現階段小學語文閱讀量現狀的思考
1.加大對小學生課本閱讀量的研究
現階段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同一年段的課本閱讀量上都不相同,有時還相差很大,像統編教材和新課標課本閱讀數量相差就非常大,那么究竟安排多少課文數量是科學合理而且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就需要我們的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制定出一個標準來,這樣才能規范目前的教材課本數量。
2.教師靈活把握課文的閱讀量
在目前還沒有制定明確的課本閱讀量的情況下,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靈活把握課文的閱讀量。因為學生的學習能力有高有低,學習方法各有千秋,所以教師千萬不能一刀切,要跟據學生的特點,合理把握課文的閱讀量。教師要掌控好教學進度,在正常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下,靈活地有層次地給學生設定課文的閱讀量,閱讀量的大小要分層次,要科學合理,既不能讓學生只局限于少量的篇幅,視野狹窄,也不能過多地增加學生的負擔,使學生對語文產生懼怕和厭煩的心理。
3.保證學生閱讀量的具體措施
要保證學生的閱讀量,關鍵在于教師要采用好的教學方法,而且要教給學生閱讀的技巧,通過強化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速度。
(1)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改變傳統的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具體到閱讀上,教師要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比如快速閱讀,帶著問題閱讀,抓關鍵詞、關鍵句等等,不一而足。學生掌握方法后,還需要在閱讀實踐中進行鞏固后,才能靈活自如地運用。
(2)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是影響閱讀量的重要因素。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期培養的,所以教師一定要加強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首先要讓學生盡可能多的背誦一些典范文章,學生背得東西多了,在閱讀時對熟悉的內容就會很快跳過去,閱讀速度自然會提高;其次要讓學生多練習對文章梗概的寫作,這不僅會使學生熟悉文章的間架結構,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接觸到類似的文章時能很快抓住文章的整體。長此以往,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會很快提高。
小學生閱讀量的大小直接影響著他們今后更進一步的學習,甚至會影響到他們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所以一定要引起我們語文教師的高度重視,切不可以兒戲置之。教師應該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分層次地設定學生的閱讀量。并通過適當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把理論上的閱讀量落到實處。本文對現階段小學語文課本閱讀量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解決措施,其目的就是讓小學生能從小就打下堅實的語言基本功,為他們更進一步的提升自身的語文綜合能力,儲備知識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陳平.小學語文課本閱讀量的現狀與思考探究.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12(6)
[2]王賀玲.小學語文課本閱讀量的現狀與思考.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76-81
教師充分利用課文中的插圖進行教學,有效調節學生課堂上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思維,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
中高年級;小學語文;插圖
《語文課程課標》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筆者通過觀察,學生對課文中插圖的關注絕不會少于對文本的關注。而且,更多的學生會主動的注意到課文對應的插圖,甚至會在插圖中按照自己的方法和理解進行涂鴉。相對于文本的學習,學生就顯得比較被動,更多的學生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學習的。因此,充分利用好課文的插圖,能夠投學生所好,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為語文教學平添一道美麗的風景。
一、展示插圖,激發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使學生能夠主動的進行語文學習,讓學生對語文感興趣是最好的道路。一堂語文課只有短短的45分鐘,讓學生興趣盎然的緊跟老師進行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更多的老師在課堂導入階段煞費苦心,故事、兒歌、游戲等各種激趣的手段層出不窮,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有些課文我們卻很難找到有效的切入點,其他的導入方法可能不合適或者重復的使用極易讓學生產生審美疲勞,不利于課堂教學的有效進行。這時,插圖就是可以充分利用的導入資源。插圖可能學生事先就比較熟悉,無形中減輕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同時插圖與學習的課文內容緊密結合,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有學習的興趣而不感覺到生疏和困難。
例如,在《少年閏土》這篇可課文的教學中,文章中有一副閏土在西瓜地里的插圖。教師讓學生看插圖,并提問:“想想這個圖中的少年是誰?仔細觀察這個少年,你能夠從他的動作和表情看出這個少年有什么特色?能不能借助這幅圖簡單的解釋一下,魯迅為什么要寫這位小人物?文章中哪些段落是寫有關這幅圖上的事情,文章中除了這件事情之外還寫了閏土的幾件事情?讀讀課文,把他們找出來?!边@樣,通過課文的插圖,讓學生對課文的內容產生好奇心,同時將整個文本的內容有效的結合起來,讓學生能夠以此為導引,積極的進行其他內容的探索,從而將整個課堂完全調動起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欣賞插圖,使情境更形象化
在課堂中創設有效的情境,讓學生能夠融入其中,身臨其境感受課文中所展現的美妙境界,深化了解文本的中心。但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課文的體裁是不一樣的。因此,教師需要加以區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時制宜,因文章的不同創設不同的情境。而課文的插圖是與課文完全匹配的,利用起來勢必得心應手,事半功倍。
例如,在《唯一的聽眾》這篇課文的學習中,教師可以給同學展示課文中那個老人的插圖:清晨,一位老人在樹林的椅子上安詳的坐著,她正靜靜的享受這清晨帶給她的美好,清新的空氣,鳥兒的歌唱,舒適的陽光,多美??!真是美好的一天。但是恰恰這時,一陣似鋸床腿一樣難聽的小提琴聲打破這一切的美好,破壞了這難得的美。并提問:“同學們,你們想想,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你猜猜這位老人會怎么做?看看這幅圖,通過這位老人的表情你能猜出什么?讓我們一起從課文中找答案吧?!蓖ㄟ^對插圖的討論,同時和學生一起感受這幅圖背后所體現出來的美好和寧靜,讓學生在這美好的情境中體驗,享受。又問:“當這種美好的情境被打擾,同學們體驗到了失落,但是卻不知道圖中的那位老人究竟會做出什么反應呢,會不會和我們一樣呢?”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迫切的想知道那位老人的反應,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從課文的學習中化解自己的疑問,加深課文的理解。
三、品讀插圖,讓課文更加豐滿
課文中的插圖都是根據課文內容而配上去的,不僅僅是對課文內容的反應,同時由于圖片相對于文字而言,更具想象力,還是課文內容極好的延伸。因此,細細的品味課文內容,感覺意在言內,卻用意猶未盡,以此學生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細細的進行咀嚼,加深課文的理解。
例如,《最后的戰象》這篇課文的插圖:一頭全副武裝的大象在村民的簇擁下,緩緩的離開村莊。這幅圖極其感人。在教學中,可以帶領學生積極的認真的進行品讀:大象滿身戎裝,脖子上系著白色的布條,腿纏黑布是什么原因?大象要離開喂養他的村民,離開生活的村莊是為了什么?大象眼角為什么含著淚珠,村民為何要如此盛情的讓大象離開?既然大家舍不得大象走卻為什么村民還要送它走?……從大象的眼神中讀出大象的心理世界,同時通過村民的動作和行為感受村民復雜難舍的心理狀態。這樣一幅看似簡單的插圖,其實卻蘊含著豐富的情感,絲毫不比文字遜色,使課文顯得更加的充實。再如,一首古詩――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古詩自有其藝術魅力,短短的十幾個字就能勾勒出一幅極具美感的畫面,這相對加大了學生的理解難度。在這篇古詩的插圖中,陰雨蒙蒙,花團錦簇,一幅美麗的三月美景,而李白卻孤獨的站在江邊,根本無心欣賞這些美景,兩眼只是癡癡的望著逐漸遠去的白帆。在教這首古詩時,可以讓學生看看插圖,并提問:“在這幅圖中,你看到什么樣的景色?你感覺怎么樣?看完美景之后,我們再來看李白,你覺得他怎么樣?他的表情向你透露出了什么?”美景只是短暫的讓作者感到歡愉,對孟浩然的不舍卻充斥著整個心靈,再也沒有心情欣賞這迷人的景色了。與之相對應的插圖,是對這個內容的一種擴展,讓學生更加的接近作者的心靈,進行靈魂的對話,與作者產生共鳴。所以,插圖雖然沒有文字的直接,但是卻能“無聲勝有聲”,適當的加以利用,讓課文更加豐滿,能夠激活課堂。
四、利用插圖,拓展學生的思維
課文中的插圖都是優秀的美術作品,不僅僅具有美的藝術,同時也具有文字所難以表達出來的美。在利用課文插圖時,要讓學生在結合課文內容認真學習的基礎上,積極的展開想象,挖掘插圖中隱藏的故事,讀懂圖中所蘊含的深刻含義,讓其插圖具有生命力。將插圖讀活,挖掘出插圖的意蘊,積極的發揮想象力,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創新能力。課文中的插圖為學生的思維架起了一座橋梁,為學生的思維打開了足夠的自由空間,任由學生想象的馳騁。
例如,陸游的《示兒》是自己生命之燭即將燃盡時的嘔心瀝血之作。知道自己大限將至,心中難以忘卻祖國大好河山正在遭受分裂的災難,他告誡兒子,自己死后一定要將勝利的消息告訴自己,如此的拳拳之心,感天地泣鬼神。但是怎樣才能讓學生理解那短短的幾個字所透露出來的博大情懷呢?其實插圖就是很好的協助手段。在插圖中:滿頭白發的陸游躺在病床上,眼神里滿是不甘與無奈,但是卻并沒有放棄,握緊的右拳是作者驅除韃虜的決心。這時通過插圖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病床前,陸游對兒子吩咐了什么?他們之間有怎樣的一段對話,大家認真的想一想,將這些組織成語言,和大家一起進行分享。”通過這個畫面,一個個語段逐漸形成,是學生思維的精華,同時也是對課文的拓展延伸,使文章的學習得到必要的升華。
總之,插圖的運用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是對課文內容的有效延伸,讓文本更加的“豐滿”,也能有效的拓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習效率。因此,在小學中高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插圖在教學中的運用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參 考 文 獻]
關鍵詞:思維導圖;小學語文預習;思維能力
問題的提出
預習是語文教學中一個很重要但卻容易被教師和學生忽略的環節,學生寧可花時間復習或多做練習,也不愿進行預習,即使少部分學生有預習,也是輕描淡寫地“翻書式”行為,預習的被忽略導致學生表面無所不知,其實一無所知,頭腦中一片混沌;而教師盡管布置了預習的任務,也很少對預習作業進行檢查、反饋和評價,教師無法從學生的預習中得知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特別是對于口頭布置的課文閱讀預習任務,學生大部分都不能自覺地完成,這樣的作業等于沒布置。預習環節不但沒有幫助,甚至適得其反,學生往往因為一知半解而不再認真聽講,最終導致知識學習只停留在表面。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的預習,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教學中,“知識加工”和“問題解決”的思考過程往往是不可見的,教師和學生都更關注答案,卻忽視了答案的生成過程。然而,“答案的累積”并不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生成答案的思考過程和方法”才是學生思維發展的源泉。因此,要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我們就必須變“強調答案”為“強調答案的生成過程”,使學生解答問題時不再依賴于記憶中的“答案庫”,而是靠自己的大腦理性地思考。由此可見,如何讓答案的生成過程可視化,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的思考過程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顯得至關重要。
思維導圖與小學語文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突出了變教學生語文知識為全面提高其語文素養的導向性。這一導向性的根本轉變,強調了學生語文能力的訓練和提高。而學生的課前預習活動則是訓練能力,提高其語文素養的重要環節。有效的課前預習不僅能儲備知識,而且還可以形成他們自主學習的習慣。因此,教師應重視學生預習學案的設計,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特點制定課前預習內容,使預習任務“具體化”。
《語文課程標準》中還提到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是“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學習科學的思維方法,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語文課程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思考和認識,西方哲學也一直關注語言與思維之間的關系,認為語言是思維過程必須憑借的物質材料??梢?,語言的學習過程與學生思維密切相關,在語文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每一個教師都應該關注的問題。
思維導圖作為一種可視化思維工具,能夠幫助學生把思維的認識過程用圖形的方式可視化地表征出來。在語文課文預習中使用思維導圖能夠幫助學生從各個知識點層面深入挖掘知識,使預習內容具有可操作性,不再停留于以往的“翻書式”預習方式。同時,在課前預習過程中,學生不是為了預習而預習,而是從中學會思考,學會質疑,讓大腦充分運轉,使自身養成邊讀書邊思考的習慣。而且,由于每位學生完成的課前預習效果是不同的,教師能夠從學生的預習思維導圖中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從而進行有針對性地教學。
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課文預習中的應用活動分析
在開展基于思維導圖的小學語文課文預習實驗中,以廣州市體育東路小學五年級3班的學生為實驗班,該實驗班從2012年12月開始在教學中引入思維導圖工具,幫助學生進行課文預習。從采訪該實驗班的任課教師得知,在進行這個實驗之前,語文課文預習任務通常為閱讀課文兩遍或者抄寫生詞,在這種預習活動中學生的學習只停留在表面的認識,學生并不能獨立地獲取課文的主旨、中心思想等比較深層的知識。而使用思維導圖進行預習后,學生能夠從寫作背景、字、詞、句、段意、主要內容、中心思想等方面去學習課文,而且能夠從學習中發現問題,并通過查找資料試圖解決問題,甚至能從預習中得出自己的結論。
通過采訪可以發現學生利用思維導圖進行預習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學生剛開始使用思維導圖時,找不到思維點,不知道該從哪些維度進行課文預習,而通過教師的引導,漸漸地形成了課文預習的思維導圖模式,到了中后期學生基本熟悉了思維導圖的使用,還能夠進行個性化的創作。
下面結合學生作品分析基于思維導圖工具的課文預習學習活動的四個階段,包括學生如何開展基于思維導圖的預習活動,以及教師在預習活動中的引導作用。
第一階段:開始階段(2012年12月)
由于在PETA項目開始之前學生并沒有使用過思維導圖工具進行課文預習,他們表示不知道該從哪個節點切入,課文預習不完整,思考角度狹隘,無法進行知識擴展與延伸。圖1是學生對課文《童年的發現》一文所做的預習思維導圖,該思維導圖包括詞、詞語解析、內容和段落三部分內容,其中詞和詞語解析屬于同一個知識節點的內容,知識的完整性、擴展性和層次性都沒能體現出來。
第二階段:熟練階段(2013年1月~2月)
從第一階段的作品中,教師發現學生使用思維導圖進行預習的效果不顯著,于是建議學生從寫作背景、字、詞、句、各段段意、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這七個方面進行預習。基于教師提供的思維導圖模式,學生預習有章可循,進而逐漸養成了用思維導圖進行預習的習慣。圖2是教師提供給學生的課文預習思維導圖模式。
之后,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思維導圖模式對課文《把鐵路修到拉薩去》進行了預習,有的作品中學生就寫作背景、字、詞、句、各段段意、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這七個維度進行思考,字的學習中包括多音字、易寫錯字和易讀錯字;詞的學習中包括近義詞、反義詞和好詞;句分為好句和重點句。同時,還寫出了各段段意,文章來源,全文主要內容、中心思想以及中心句。作品內容完整,知識之間具有層次關系,可拓展性強,而且提供的例子準確典型。
第三階段:個性化階段(2013年3月)
從開始實驗至2013年3月,學生每學習一門新課都會利用思維導圖進行課前預習,經過兩個多月的預習活動,學生已能熟練應用思維導圖進行預習,并能開展個性化學習,學生在預習中不再拘泥于教師提供的思維模式,而是就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重點難點知識進行有針對性地作圖。例如,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對一些基礎的已掌握的知識點可以不展示在思維導圖中,他們能夠進行知識拓展,通過查找資料去發現與課文相關的課外知識,并將拓展內容在思維導圖中呈現。另有些學生在課文預習中產生了疑問,便可繪制出一個基于問題的思維導圖,并通過查找資料解決問題。
第四階段:創新階段(2013年4月至今)
在這個階段,學生能夠進行創造性地預習。部分學生能靈活使用多種思維工具,能在學習中將多種思維工具結合使用,同時,學生對課文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預習中的應用反思
通過對教師和學生的采訪得知,思維導圖在預習中的應用對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都具有很大的幫助。對教師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教學更具有針對性,教師通過學生的思維導圖可以發現學生學習中的難點,從而對難點進行重點講解,并對遺漏點進行知識補充。這種教學方式要求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摒棄全盤灌輸、一視同仁的思想,應從學生的作品中發現差異,進行個別化輔導以及個性化教學。
對學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促進學生自主建構知識
思維導圖的應用改變了學生的認知方式,有別于傳統的以記憶為主的認知形式,使用思維導圖后,學生的學習以理解為基礎,并加以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建構起完整的知識體系。
2.促進知識交流共享
在每節課開始時,教師都會讓學生先展覽各自的作品,發現他人以及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之處,學生在觀看其他同學的作品時,能夠進行查缺補漏。部分學生對作品進行匯報講解,其他同學可以對其提問,加強了學生之間的知識共享和交流。
3.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應用思維導圖進行課文預習,使預習活動具體化和可操作化,在動手實踐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預習中能夠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在探究中尋求新知,從而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4.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
思維導圖能夠幫助學生具體化閱讀材料中的信息,并用圖式去同化和接受新的知識,能夠建立起知識之間的聯系,拓展知識點,深化思維,使學生形成對自我思維過程的良好認知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