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6:05:22
序論:在您撰寫自我教育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網絡自身的特點對自我教育的影響網絡世界是一個無中心的資源的共享體,因其虛擬性、隱蔽性、快捷性、多元化、開放性、滿足自我需求等特點,使建立在現實社會基礎上的傳統道德規范的約束力下降。網絡的虛擬性使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中受到的約束較少,容易使人放縱自己。網絡的隱蔽性使人與人的的交流缺乏現實社會的人際、法律、道德、輿論的約束,日常生活中人性中假、惡、丑的一面,會在這種無約束或低約束的狀況下得到釋放渲泄。網絡的開放性、多元性使西方國家利用網絡向大學生滲透西方生活方式、思想文化、價值觀念,企圖動搖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中的主導地位,動搖大學生對的信仰、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對黨和政府的信任。
(二)網絡法律法規不健全及政府監管不到位對自我教育影響我國的網絡立法雖然實現了長足的進步,但是仍不能滿足網絡法制的要求。我國的網絡法律體系還不健全,網絡空間的法律監督不到位,對網絡違法行為的處罰缺乏可操作性,網絡行業的自律機制還未形成。網絡監管還存在技術漏洞。如對手機網絡用戶的監管就難以到位,存在監管盲區。網絡道德需要自律,也需要法律的約束。在法律的強制力面前,行為才能更加規范,遵守網絡道德更加能夠體現其價值。
(三)大學生自我約束力不強影響自我教育一方面由于網絡能夠極大的滿足大學生的心理需要,部分大學生對網絡愛不釋手,受網絡的影響很大。另一方面由于大學生在認知水平、辨析能力等方面還不成熟,自制能力不強,并未形成較為成熟的是非觀。面對網上多元價值觀的沖突、各種不同文化的碰撞,難以作出正確的選擇,容易受到誤導并誤入歧途。
二、大學生網絡德育中自我教育的途徑
在網絡德育中自我教育要始終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思想,要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在教育內容上要本著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加強科技價值觀教育。
(一)營造自我教育的外部環境首先,家庭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所以家長應該直接或間接的長期提醒大學生科學的運用網絡,有節制的使用網絡,加強網絡的自我約束能力。其次,高校應重視和加強對網絡運行過程的管理,配備專職管理人員,對大學生在網絡上的思想、文化見解和對熱度事件討論專職管理者積極引導和回應,這樣對大學生來說是思想的培育和再造過程,從而達到了“遠程”教育的目的,保證網絡的有序運行及學生的健康成長。最后,國家和社會應積極完善網絡立法,使網絡不道德的行為得到應用的懲治,對大學生科學利用網絡起到預防和警示作用,家庭學校社會齊抓共管為凈化網絡德育中的自我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加強大學生傳統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貫穿于人的整個一生,但是它的作用隨著主體意識和獨立行為能力的增強反而呈弱化趨勢,特別是網絡社會更倡導個性自由的獨立發展,與傳統道德相比,網絡社會要上升到道德習慣和道德信念的精神上、高層次上的自我約束,才能規范個體的網絡行為,因此要使每個人都能由他律轉變為自律需要結合傳統道德教育,通過加強網絡道德教育和修養來塑造。自我教育方法最主要的就是傳統道德教育中“慎獨”方法,“慎獨”體現了道德主體強烈的情感體驗和對生活實踐的重視,肯定了人的主體性精神,對德育工作倡導的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以情感人,注重生活實踐,著力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等方面具有有益的啟示。
傳統的班級管理中,把學生看作是不懂事的孩子或是犯了錯需要糾正的人,這樣的教育把學生看作是處于被動消極的被管理者的地位。教師應有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有什么樣的學生觀就有什么樣的教育態度。在我的班級管理中對魏書生的班級管理理論進行了一些實踐。根據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我在班級工作中還學生一個自由的天地,把他們看作是平等的人而不是被管理者。讓他們逐步的學習自盛自律。
一、從認識起步,在討論中學習自省
堅持從提高學生的道德意識起步,重視給學生創設各種各樣的實踐機會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特別是注意抓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凡事不抓則已,一抓必抓到底。這充分顯示了魏書生的育人的科學性和做事的堅持精神。
低年級小學生對事物的認識程度不深,其道德認識水平還處于低級階段,因此要根據學生的這一年齡、心理特點來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式。我采取了討論的方式。在對一個議題或一個事件的討論過程當中教師幫助學生自省自悟,認識自我。如:現代社會獨生子女已成為普遍現象,這些孩子在家中受到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無限關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真可謂是“小公主”,“小皇帝”了。對此,我組織學生進行了動手學習:釘釘紐扣,包包書皮,學習掃地、擦桌子。在這些活動中學生不僅動手能力得到了培養,還同時受到了教育體會到勞動的艱辛與快樂。在此基礎之上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勞動中你都有哪些體會?學生的討論得很自由,很投入,很熱烈,很真摯。經過一番討論學生很自然地提高了思想認識,愿意將此落實到行動當中。一段時間之后的家訪中我了解到,我班學生在家基本上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人的事情,力所能及的也能幫著做”,可見那次的討論教育效果應該說是令人滿意的。
二、在互相監督、幫助中自律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常常發現這樣的一種情況:老師苦口婆心的說教半天,學生一轉身卻忘了,一眨眼的功夫又犯了同樣的錯誤。其實這樣的情況并不是學生主觀上要這樣做,這只是處于這一年齡段的孩子的共性心理特征。這一年齡段的學生自控能力較差,做事缺乏恒心,所以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然而教師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時時提醒,事事處理。這就需要教師采取一些好的方法與措施。在班級中我結合《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確定了我班“班法”每個同學都參與到班級管理當中,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對于“班法”人人必須遵守。并且在學生中開展了“今天我當班”“紅領巾監督崗”等活動,活動中讓學生相互監督,相互提醒,相互幫助,并定期開展學生自評、互評活動,同學之間互相指出優點、缺點,并逐步改正,將“行為規范”化為自覺的行動。
三、在激勵中不斷進步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本打開的書,僅僅看封面是不夠的……要真正認識每個學生,就要打開這本書,從第一頁開始看下去,一直仔細地看到最后一頁。如果書中有錯字或錯的標點符號,你要幫助他修改過來;如果書中有精彩的段落,你應該為他高興并喝彩;如果書中出現的是斷層,需要你替他補充,你要和他一起創造新的內容”承認每個學生都是閃光的金子,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學生,激勵學生發揚優點、長處,克服缺點、不足。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教師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并抓住閃光點對學生進行激勵,幫助學生樹立自信,讓他感受到:老師眼中是有我的,我是被關注的。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別注意觀察,及時的表彰學生的優點、長處,哪怕學生只取得一點點的成績與進步,我也不放過。尤其是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孩子,我總是用“放大鏡”去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以此作為教育的突破口。對于孩子們來說老師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恬靜的微笑,一句溫暖的話語,就可以照亮他的心靈。作為老師不要吝惜一句鼓勵的話,把它送給每一個孩子吧。
四、家校結合強化自我教育
就這一點而言,其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傳統應試教育一味的重視智育而忽略了學生自我教育的發展。在傳統應試教育思想影響下,由于教育的辯證統一關系被分裂開來,很容易發生片面重視智育而忽略學生自我教育的情況,大部分時候學生自我教育只在學習與掌握知識的過程中順帶的完成。這樣一來就導致具體的自我教育活動無法順利的開展。久而久之,勢必會導致學生道德修養滑坡,信念萎縮,人文精神失落,不僅大大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而且自我教育也難以正常進行;(2)傳統應試教育教學方式單一,扼制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通過大量的實踐結果表明,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在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是很難提高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他們就是單純為了考試而學習,其他的很難引起他們的重視。
2.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學生自我教育水平的措施
2.1進一步提升大學生自我教育的水平
通常而言,大學生(通常是在19-23歲之間)雖然具備了一定的自我教育能力,但還不是特別的成熟。所以我們必須大力開展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來精心指導學生們在思想上和行為上走在正確的方向,從而進一步提高他們的自我教育能力。
2.2創新學生自我教育的形式和內容
前面已經講過,如今的大多數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自我教育最容易忽略的一個問題就是學生個體的差異性,依然沿襲傳統宣講的模式單向灌輸給學生,這樣一來很容易導致學生自我教育過程階段目標的缺乏,以至高要求、高層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無法找到基礎性的支持點,就好像空中樓閣,看得見卻摸不著,很難達成。鑒于此,高職院校在學生自我教育的過程中要大膽創新,教學的內容要從過去的“授之以魚”轉變為“授之以漁”,要將教育的方式從過去的“灌輸式”轉變為“啟發式”教學模式。
2.3創設適宜的校園文化環境
自我教育本身就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勢必會處于一定的環境當中。我們換一個角度看,可以將其當成是自我教育主體系統與環境不斷進行信息、物質、能量交換的過程。而校園作為學生自我教育的主要陣地,理應想方設法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需要創建和諧文明的校園文化環境,這也是開展學生自我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
2.4創建學生自我教育的運行機制
開展學生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職責所在,是學生成長必須具備的重要條件,這就需要端正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自我教育的認識,并且從內心深處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為了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健全和完善機制,為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的自我教育創建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這同樣也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3.總結語
1993年,我校提出了“自覺班”的概念,當時只是對在常規管理方面表現好的,尤其是紀律好的班級給予表揚。
1996年2月以后,我們通過“制定標準、宣傳動員、鼓勵申報、組織爭創、督查評定、推廣經驗”六個具體步驟,在全校范圍內開展了“爭創自覺班”活動,后又對學生提出“爭做自覺生”的要求。
隨著活動的深入,我們的認識逐步在深化。我們認為,優秀班集體有各種各樣的模式,“自覺班”是櫻花園中學創造的、以“突出學生自我教育與管理,倡導學生自覺”為特色的一種優秀班集體模式。鑒于學生自覺性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有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于是我們又策劃了“學生自我教育工程”這一活動。
“學生自我教育工程”是“創建自覺班”活動的深入與發展,也可以說是通過“學生自我教育工程”,找到了一個促進學生成長,促使學生自覺地發展自我、完善自我的途徑。
一、“第一期工程”(寒假期間的活動)
(一)活動的過程
1.策劃與發動
首先,這一活動的開展是有理論依據的。其理論依據是關于人的主體性及全面發展的理論;素質教育與主體教育理論;此外,還有教育界對青少年年齡特征、生理心理特點在理論上的共識。
在指導思想上,我們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他們自己去教育自己。
在活動目標上,使學生在各自的基礎上有所進步,有所提高。
在活動步驟上,我們確定了學生自我設計、學生自覺實施、班級總結驗收、全校評優展示交流這樣四個步驟。
對于活動我們把握住兩點:一是教師、家長只起指導和幫助作用,突出學生的自我教育;二是不搞“一刀切”,培養學生的個性。
我們先后召開了班主任會、家長會、全校學生大會,層層進行了動員。為了廣泛爭取社會支持,寒假前,我校還與各有關居(家)委會取得了聯系。
2.設計與踐行
開展什么樣的活動?怎樣開展?我們認為,讓學生自己設計是最能體現學生需要,最符合學生愿望,最能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最能發揮其主體作用的。在學生自我設計前,我們給予了必要的指導,指出:“只要是有利于同學們自我教育的活動,都可以開展。比如,可以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培養自學習慣,可以進行家務或公益勞動,可以為環保做貢獻,可以旅游、參觀,也可以開展文體、科技、閱讀、書法、攝影等各種活動。”
我們對“自我踐行”這一步驟的提法是“自覺實施”。此活動是在寒假期間開展,不是在學校的直接監控下進行的,活動能否真正落實?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采取了如下幾個督促與檢查的方式:
一是要求學生寫“寒假日記”,真實記錄“自我教育工程”實施情況;二是要求學生開學時以多種形式上交總結或成果匯報材料,如活動照片、實物等;三是印發了學生開展活動的家長評價表,由家長填寫,開學時收回;四是印發了居(家)委會對學生開展活動情況的鑒定表,由居(家)委會填寫并蓋章,開學時收回。
3.總結與提高
為了鞏固活動成果,開學之后各班進行了總結驗收,召開了主題班會,全校評出“優質工程”93個。以這些“優質工程”為主要素材,學校用10塊大展板,舉辦了“學生自我教育工程匯報展”,組織全校學生及其家長參觀,達到了提高認識的目的,并以此作為“第二期工程”的動員。
(二)活動的效果
1.反映在參加活動人數及活動內容上
這次活動共吸引了534名學生參加,約占全校人數的82%。收到記載“工程實施”情況的日記、學生總結、家長反饋評價表、居(家)委會鑒定表等各500多份,照片676張,還有小制作等不少實物。
據統計,參加人數所占比例較高的活動依次為:家務勞動(92.1%),文體活動(85.6%),閱讀(70.4%),環?;顒樱?1.8%)。此外,像社會調查、公益活動和科技活動也能有一些同學自動參加,其人數比例分別為28.5%、22.1%和13.9%。
2.反映在對活動的認識與感受上
學生們通過這項活動受到了較深刻的教育。我們對參加活動的534人做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實施自我教育工程中,你所做的一切”,為了“好玩”的只有9人,占1.68%;為了“完成任務”的有70人,占13.11%;而為了“接受鍛煉,提高自我”的有455人,占85.21%。
學生們在日記、總結和問卷調查中寫下了大量的感受。
初二(4)班劉洋說:“寒假里的每一天我都安排得很充實,很有意義?!背醵?)班駱晨琛說:“這個活動培養了我們的自理能力,我覺得我們都長大了。像這樣的活動,學校應多組織一些?!背醵?)班李雅在幫助居委會出板報、清理環境后說:“在以上活動中,我受到了很深的教育,懂得了不少道理,漸漸明白了美好的空間要自己去創造,以及為人民服務最光榮的道理?!背醵?)班董璐說:“活動后才明白能夠自理、自立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而體諒父母、主動做家務又是多么快樂的一件事?!背跻唬?)班高揚說:“路上,我看見有一個人把喝完的可樂瓶子隨手扔在干凈的馬路上,正落在我的腳邊。在以前我早把這個瓶子當球踢了,現在我把它撿起扔進了垃圾箱?!背醵?)班于弘說:“對下崗職工的采訪使我認識到,學習的黃金時代是多么寶貴呀!”初二(2)班吳海楠不僅采訪下崗職工而且勸她們:“出去走走,一定有合適的工作在等著您!”
3.反映在學生的變化上
通過活動,學生在思想品德與行為習慣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僅舉一例:在參加家務勞動方面,能夠“經?;蛱焯熳龅健钡娜藬当壤?,由參加活動前的24%上升到65%;不肯做家務的人數比例,由參加活動前的近9%下降到約2%。
4.活動在教師、家長中及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
首先是學校的不少干部和教師沒想到學生們能在沒有老師直接組織的情況下,將活動開展得這樣好。老師們深切地感到要轉變教育觀念。
其次是家長反響強烈,紛紛表示:“活動很有意義,也很必要。我們做家長的歡迎這樣的活動?!薄跋M麑W校將此項活動堅持開展下去,辦出自己的特色?!奔议L們的評價是:“活動大大提高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培養了愛勞動、尚勤儉的好習慣”,“鍛煉了孩子的動手能力,使之學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使孩子“很好地了解了社會,培養了自覺性”,“開闊了眼界”等等。
第三是社會的反響強烈。各居(家)委會紛紛表揚我校學生參加“愛心小組”,幫居委會出板報、搞衛生,慰問軍烈屬,助殘,清理白色垃圾,宣傳禁放鞭炮等舉動,充分肯定和支持我校這一活動。
二、第二期工程(第二學期的活動)概況
第二期工程是以上學期學生在校生活和國慶組字訓練為主要內容來開展的“學生自我教育”活動。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學生們普遍反映收獲多,進步大。
在學習方面變“老師讓我學”為“我自己要學”。上學期學校組織了一次自我教育工程中的學習交流會,學生們的發言充分反映了學習動力來自學生自身。
在思想品德和日常行為習慣方面,學生們大多數根據自己的缺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工程設計”,自覺“施工”,提高自我。例如一個學生說:“在以前,我可是個罵人‘高手’,也下過決心要改正,但總是半途而廢。學校開展‘自我教育工程’活動,讓我改掉了自身的毛病?!痹偃?,有一個學生愛隨手亂扔東西,通過參加這項活動,不再隨地扔廢棄物,而且要求自己每天從地上撿拾兩個廢棄物扔進垃圾箱。
在體育鍛煉方面,學生們也增強了自覺性。如初二(1)班劉思雨說:“我現在完全可以不用人督促就去跑步了。我的一雙穿壞的球鞋足以說明?!蹦硞€學生是個小胖子,“自我教育工程”使他每天自覺跑2000米,做20個俯臥撐。他說:“我現在做這些運動時不喘了,還能再加上一點別的運動?!?/p>
在國慶組字訓練中,由于有了“自我教育工程”為基礎,同學們的自覺性很強,有的帶傷堅持練,有的發燒堅持練,也有的把綠豆湯讓給別人喝……
總之,第二期“學生自我教育工程”依然反映出顯著的德育實效。
三、對“學生自我教育模式與機制”的探索
開展“學生自我教育工程”,引發了我們對學生自我教育模式與機制的探索。根據“學生自我教育工程”第一期、第二期的經驗,我們形成了以下的初步構想。
(一)對“學生自我教育模式”的構想
我們認為,自我教育有各種各樣的模式,如中國傳統的“自省”,以及通常人們進行的“自學”,都可認為是自我教育的不同模式。
“學生自我教育工程”是我校創造的學生自我教育的一種模式。其特點是:1.有組織有指導。2.學生自覺參與,自主活動。3.個體與群體相結合。4.采用“工程建設”這樣一種比喻的提法,易為學生所理解、接受。5.采用“活動”的方式,不僅使學生樂于參加,而且具有實踐性強的顯著特點。
(二)對“學生自我教育工程”運作機制的構想
我們認為,任何一項教育活動都可以有各種各樣的運作機制。我們所探求的“學生自我教育工程”運作機制,是“集體、個人協調動作,家庭、社會配合支持”。具體地說,就是由學校策劃、動員,學生自我規劃、設計,班級組織交流并進行指導,學生自覺“施工”,同學互助、協作,學生對“工程”自檢,學?;虬嗉夁M行“驗收”這七個環節構成機制的主體,并輔之以“學校與家長、居(家)委會溝通,爭取配合支持”。這樣一個運作機制的特點是:
(1)既保證有組織有指導,又保證學生個人自主性發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2)學校居于教育的主導地位,同時廣泛爭取了家庭、社會的配合支持,形成了三結合教育網絡。
恰當的教育模式和較為完善的運作機制體現了我們現在的教育觀念,同時也是使我?!皩W生自我教育工程”活動取得成功的關鍵。
四、對德育實效性的思考
德育的中心問題是使德育具有實效性。當前,德育工作“投入”與“產出”不平衡,實效不佳的原因是由于德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脫離社會與學生思想實際。也就是說,不能適應變化了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心理等環境,不能適應變化了的教育對象的具體情況。
“學生自我教育工程”是我校較為成功的德育活動,從這一活動的成功中我們得到如下一些啟示:
(一)必須使德育活動符合學生的需要
“學生自我教育工程”讓學生自我規劃設計,他們有的考察社會熱點問題,如環保、交通堵塞等;有的采訪下崗職工、重點校同學;有的發展自己的興趣特長,如攝影、彈鋼琴、學電腦、栽培植物;有的彌補自己的不足,如學做飯菜、清掃、洗涮……總之都是學生做自己想做、愛做的事,貼近學生實際需要,所以他們感覺收獲很大。
(二)必須在德育活動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傳統教育強調遺傳、教育與環境三因素對學生的影響,忽視學生成長的內在因素,即自我教育的作用。教育應是主體參與的活動,沒有學生主體從實質上而不只是從形式上的參與,是不會發生作用的。
我?!皩W生自我教育工程”的整個活動過程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校只是組織者、指導者,家庭和社會只是支持者、配合者,而學生在規劃設計、實施、總結中都是活動的主體,學生自己去想、去做,受到的教育要比別人加給他們的教育深刻得多。
1、在語文教學中實施自我教育的意義
從學校教育制度、教學組成、教學現狀進行分析,語文是學校教育中的一個基礎學科,通過語文教學,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對學生的思想和道德進行培養。在語文教學中滲透自我教育,可以在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在語文教學中實施自我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對自身不良行為和思想進行約束,自覺的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控制,進而完善自我發展。
在語文教學中實施自我教育,可以促進提升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對自己的學習行為、思想進行約束和規范,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實現素質教育。自我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也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需要,將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顯示出來,促進語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提升,所有自我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2、自我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表現
語文教學是素質教育的基礎,也是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還需要向學生傳授語文學習的技能,在當前語文教學改革中,語文教學還需要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提高學生積極主動學生的能力。通過語文教學讓學生對自己的語文學習行為和思想進行約束和控制。中學是學生思維能力、學習能力等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發展,將影響學生今后的學習,以及自身文化素質的提升,所以語文教學在中學具有重要的作用,要讓對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進行培養。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需要結合自我教育理論機制,造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的啟發,讓學生完成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主要表現在:
(1)情感
在語文教學中情感是其教學中固定的教學要素,語文教材中的內容是作者在某種情感下創作的,在語文教學環境中,教師和學生也有一定的情感表現,在社會、世界這個大環境中人是不可能沒有情感的,所以在語文教學中也需要情感,需要對學生的情感進行培養。在語文教學中自我教育的表現,在于學生的語文學習情感,在語文學習中學生的自我教育,是學生在語文閱讀中領悟,是對名言名句的喜愛,然后積極主動的進行語文閱讀學習,在語文閱讀學習中接受語文思想的感染,進而實現自我教育。
(2)意識
在語文教學中自我教育的實現表現的各種意識,例如比較意識、思維意識等等。和其他同學的學習進行比較,可以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態度、學習行為進行思考,清楚的認識自己品質,進而在語文教學中,對自己的行為、思想等進行約束,在教師的引導下實現自我教育。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產生的各種意識,是學生自我教育的意識表現,先有自我教育的意識,然后產生自我教育行為,最后獲得自我教育能力。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自我教育表現在意識,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觀念,提升語文學習能力、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
(3)表達
在語文教學中,表達是教師向學生傳達教學知識,學生進行知識的獲取和輸出,語文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自我表達,其實是他們思想和精神上的活動。從學生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學生的思想,從學生的思想表達中,可以看出這是自我教育實現中的一部分,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將自己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想法,進而實現語文教學中自我教育的價值。
3、語文教學中自我教育理論機制的實施
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適應語文教學的改革,在語文教學中實施自我教育理論機制,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教學效率,實現素質教育。在語文教學中自我教育理論機制實施的策略有:
(1)將語文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
傳統的語文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在教學中的參與性較差,沒有實現教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而在教學中,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甚至在語文教學中,使的學生產生厭學心理,讓語文教學成為學生學習的壓力和負擔。為此在語文教學中,需要將學生的主體地位突顯出來。自我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就是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尊重學生的個性,自我教育理論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需要確定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主動的進行語文知識的實踐,語文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等進行指導,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給學生提供幫助,建立一個良好的師生關系,為學生的學習,留置一些時間,讓學生資金安排自己的學習,使學生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
(2)改變語文教學的方法
傳統的語文教學具有一定的強制性,重視語文教學中的教,而輕視語文教學中的學,不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不適應時代的發展,不利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為此需要將語文教學的方法改變。
(3)實行多元化的語文教學評價
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對語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進行評價,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保證在語文教學中,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的健康發展。我國學校教育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非常大,在語文教學評價中,采用分數的高低對學生的學習質量進行評價,這種語文教學評價方法,忽視了對學生進行定性評價,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主動性,進而無法將自我教育實施到語文教學中,為此需要將語文教學評價方法改變,采用多元化的語文教學評價方法,公平、公正、客觀的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也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自我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實施,重視的不是學生的學習成績,而是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自我教育理論的實施,在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所以在進行語文教學評價的過程中,也需要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評價,對學生的知識、學習技能、學習能力等進行評價,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針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評價標準,促進學生個人發展。
語文教學在學校教育中,之所以占有重要的位置,起著重要的作用,不僅僅是因為教學傳達知識和技能,還因為語文教學傳達出來的情感和思想,可以培養一個人的語文素養和修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語文教學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素質教育和道德教育實現的途徑和載體,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性質和文化知識,是學生自我發展的保障。在語文教學中,實施自我教育理論,促進學生自我測試、自主學習,提升自我教育能力,促進學生自身發展,所有語文教學在學習教育非常重要,在語文教學改革中,自我教育理論在語文教學的應用,是其發展的需求。
(一)教師認同的發展軌跡
教師認同的形成是教師自我意象實現的過程,記錄著一個教師的成長歷程。因此我們可以說教師認同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過程,它的形成是一個持續地對自身積累的教學實踐和經驗進行分析、解釋、實踐和再解釋的過程。教師認同形成過程中,教師會基于自己的價值和意義系統對外在的規范不斷進行調整,逐漸樹立自我意象,形成個人化的認同。同時,教師主體作用的發揮對教師認同的形成也至關重要。在形成教師認同的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主動參與社會交往和對話,廣泛接觸各種資源;另一方面也應積極地反思,對自己既有的認同進行檢視,不斷修正或重構自己的認同。具體來說,教師意象將會對教師教學行為產生很大影響,決定著其教學生涯能否成功。正面、積極的教師意象會指導教師采用積極的實踐原則,而積極的實踐原則能夠修正運動規則,使教學更有趣。本次研究采用敘事研究方法,對一名具有10年教齡的青年骨干教師的成長過程進行跟蹤研究。案例:該教師本科畢業于當地一所師范院校,其在當年學校教師招考中成績并不十分理想,在面試中險些被淘汰。通過對她的訪談,我們了解到她自己很清楚當時在應聘考試中成績不佳,也知道能找到這份工作來之不易。因此,在任教之初就已暗下決心要爭一口氣,不斷提升自己,證明自己是一位稱職的好教師。在這一教師意象暗示之下,她嚴格要求自己,通過不斷學習,工作滿兩年后,被北京一所知名院校外國語學院錄取,成為她所在中學第一位考上統招研究生的教師。三年后,她以優異成績畢業返校任教。在重返教學崗位之后,該教師認真教學,積極嘗試教學新理念、新方法。兩年前,她開始嘗試在英語教學中引入任務型教學,經過精心設計教學,反復實踐,不斷反思,她所嘗試的任務型教學方法基本實現了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初始目標,并圍繞此項研究在核心期刊發表了多篇論文。在做好教學探究的同時,該教師平時注意關注英語教學科研發展動態,虛心向本校學術帶頭人請教如何做科研。在跟隨項目負責人完成兩項省教育廳項目后,她獨立成功申請了教育廳英語教學改革青年項目,并已成功結題。該教師已成為學校青年骨干教師,并于2014年成功晉級為高級教師。從該案例中可以看出,該教師職業生涯的起步并不順利,也許正是這種不順利的起步,造就了她個人教師認同和個人信念的形成,幫助其樹立了認同目標,即要向大家證明自己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而這種個人信念和意象決定著該教師今后的學習行為和教學實踐。在該教師任教之初,學校對教師學歷還沒有硬性要求,當時很多同齡同期入校的教師也沒有繼續求學的愿望。該教師卻已意識到提高自身學歷和提高知識水平的重要性,于是積極接受了研究生教育。這樣的學習行為既是主動學習的體驗,又是一個教師積極意象的形成過程。研究生階段的學習為該教師今后的教學提供了知識和信念的支持?;匦H谓毯?,該教師主動研究教學,努力做好教學工作。在教學過程中,她通過錄制課堂教學錄像、錄音、寫教學日志等方式進行教學反思,并采用修正實踐原則不斷推動教學的良性發展。這一過程中,其教師認同也在不斷修正、形成和完善。
(二)教師認同理論的追溯
傳統教師教育十分重視培養教師在教學中靈活使用教學技術的能力,將教師教學方法的掌握和運用作為衡量教師教學水平和課堂教學成功與否的主要標準之一。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外教師教育研究領域發生了巨大的變革,教師教育研究開始關注教師信念和教師認同等相關問題,強調教師個體主觀能動性在課程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安排、教學組織和管理等方面的發揮,提出教師自身內在信念、自我意象決定著教師的教學態度和教學行為。我國在教師認同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國內學者認為,教師認同是教師的自我概念或意象,這些自我概念或意象強烈地影響著教師的教學方式、專業發展方式以及他們對于教育改革的態度。教師認同在支配教師教學行動和教師專業發展方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導正教師認同是教師教育的重要使命。[1]教師認同是教師自身發展成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會不斷反思,不斷問自己“我是誰”“我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教師”等問題。之后,教師會將自己置身于教學環境中,通過不斷地與環境互動,逐步在內部生成對自己身為教師的信念和意象,并在該意象指引下,實現自我意象并體現自身價值。弗雷德(FredA.J.Kortha-gen)通過一個教師改變的“洋蔥頭”模型[1]描述了教師認同的各個環節。從這一模型可以看出,外界對人的影響或者人的改變可以分成不同的層次。其中,可直接觀察到的是環境和行為;其次是能力;接下來是信念、認同;最核心的層次是使命。在這個模型里,內層和外層之間可以相互影響,外層的環境和行為比較容易改變,而內層的改變則較為困難。但是根本性的教師改變則依賴于內層的信念、認同和使命層面的改變。
二、教師認同的策略構建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英語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部分指出:“英語課程力求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打好基礎。在教學中教師應堅持以學生為本,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異,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為學生繼續學習奠定基礎。同時,教師應綜合考慮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五個方面的課程目標,根據學生的發展狀況,整體規劃各個階段的教學任務,有效整合課程資源,優化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教師還應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化水平,努力適應英語課程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保?]因此,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努力營造運用英語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置身其中去感知、理解并運用英語語言,在學習中體驗生活情景,在生活情景中鍛煉運用英語語言的能力。在《英語課程標準》的指導下,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被引入了中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廣大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開展主動學習,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這一過程也是教師認同發生的過程,教師教學理念逐漸更新,積極的教師意象初步形成,教師對自身的職業認同度和職業自豪感也不斷增強?!队⒄Z課程標準》極大地推動了新一輪中學英語教改的發展,對中學英語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他們需要在知識、能力和觀念三個層面上實現自發和自覺的轉變以滿足課程改革和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要求。一方面,廣大中學英語教師急需更新教學理念,在教學中結合中學英語教學特點,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完成語言基礎知識的輸入過程,為學生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另一方面,中學英語教師應不斷優化課堂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下是筆者根據自身經驗提出的一些策略。
(一)為培植教師認同提供有力的環境支持
1.學校層面的支持作為教育管理部門的學校層面應認真思考英語教學在學校整體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堅持教師要以“師德為先,以教學為任、以科研為基礎”,為未來教師發展提供指導方向和外部環境支持。首先,堅持“師德建設為先”。在引導教師提高自身專業水平的同時,從內在層面肯定英語教師在學校建設中發揮的積極作用,積極引導教師樹立信心,并為其未來職業發展提供方向指導和環境支持。例如,在專業發展和課程建設過程中,應加大對英語課程建設的支持力度,而不是隨著高考“指揮棒”的轉向將英語課程和英語教師邊緣化。其次,堅持“以教學為任,以科研為基礎”。在科研和教師發展方面學校要為中學英語教師提供支持和幫助。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中學教學管理部門和廣大英語教師中普遍存在著“重教學、重升學,輕科研、輕反思”的現象?!吧龑W率”的高低已成為衡量教師業績的主要標準之一。在這一思想驅動下,教師為了提升學生的學業成績而辛苦工作,卻很少花時間和精力進行教學反思、撰寫科研論文、進行科研課題研究工作。學校管理層面應為英語教師提供較為寬松的教學科研環境和更多的學習培訓機會。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下,教師才會逐漸樹立積極的意象和信念,并將之轉化為提升自我、做好教學科研工作的內在動力,主動積極地開展教學實踐、教學反思,最終推動教師職業生涯的良性發展。2.團隊力量的支持團隊不僅強調個人的工作成果,更強調集體的協作和團隊成員的共同貢獻。一位教師的成長過程離不開整個教學團隊的支持,教師在團隊中分工合作、互通有無,彼此間建立起了一種信任和相互依賴,因為他們已經意識到孤立地開展教學科研活動不僅耗時而且低效。因此,應倡導教師積極組建教學科研團隊,鼓勵他們主動參與教科研活動。當前,隨著英語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越來越多的學校通過與教材出版單位合作,通過課題研究、課堂教學觀摩、教學論壇以及相關教學技能培訓等手段為教師提供了更多的教學科研發展空間,拓寬了教學研究渠道,最為重要的是激發了廣大教師從事教學科研的熱情。同時,學校應提倡教師間開展教學交流,講座已不再只是專家的特權,只要教師有想法、有愿望,就要為他們搭建教學交流的平臺,讓更多的教師有機會成為教學大講壇的主講者,他們也同時吸引著志同道合的教師走到一起形成課題組。課堂上除了師生的有效互動,還能看到課題組成員的認真觀摩。課后師生共同觀看課堂教學錄像,以進行教學和學習反思,這為教學的良性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一種積極的教學環境正在教師團隊內部逐漸形成,這種積極的社會互動也在無形中不斷導正著教師認同。
(二)觸發教師對已有的認同進行深刻反思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并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一直以來教學反思都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師應對自身的教學實踐活動、教學經驗、師生關系和教學設計等方面進行及時反思,以此來不斷發現和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在教學中嘗試。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對于其職業的認同和教師角色的認同逐漸形成。當然,教師認同形成之后不是一成不變的,認同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教師認同基于教師自主地反思自身,通過不斷發展、不斷反思、不斷修正其信念,形成新的意象、態度和假設,發展出新的認同。教師認同是教師改變的基礎,真正的教師改變通常伴隨著教師認同的改變。教師教育的基本使命是推動教師向更專業的方向發展,最終實現教學的優質化。很多教師能夠主動從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來反觀自己的得失,通過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來提高教學反思的質量。教師反思中常用的幾種方法包括撰寫教學日志、教師之間進行交流、建立教師檔案袋等。通過采用上述三種方法,可以使教師有更多的機會深入地思考“我是一個怎樣的教師”以及“我要成為一個怎樣的教師”,以發展出新的教師認同。
(三)教師要通過自我發展和自我提高實現教學認同
學生的自學行為發生于他們自己的學習環境中,只有學生自己才能回答他們在什么程度上懂得遠程教育的基本特點和發送方法、在什么程度上可以應對學習中出現的困難、在什么程度上保持激勵水平以及在什么程度上他們可以完成自我期望的學習標準。因此,本研究借鑒《遠程學習體驗框架結構》中的元認知能力結構和主要學習行為的界定[23]。在此框架中,元認知能力包括以下幾個重要方面:自我認知水平、學習能力水平、激勵水平和自我評估值。被調查者在這些方面的表現被具體鎖定在六大學習行為(閱讀、理解、使用信息技術、尋求支持、應對教師反饋的缺乏和準備測試)中。對這些具體問題的研究通過學生的自我評估來完成,包含著五度測評的閉合式問題被設計出來供學生做自我報告。整個問卷包含三大部分78個問題。第一部分的19個問題是關于學生身份、背景和學習狀況的;第二部分57個問題是關于學習體驗的;最后一個開放式問題是學生自己對于學習體驗的隨意描述??紤]到遠程學習者在地理位置上的分散性,數據搜集通過在線答題的方式來完成。研究目的和情況概述通過郵件發送給英國5所大學的研究生遠程教育項目,并由管理人員邀請在讀學生自愿參與。最后兩所大學的252名學生完成了在線問卷,通過對問卷完整性的篩選,最終產生了151份有效問卷。
二、數據分析
(一)元認知能力和良好學習體驗的分析
1.關于遠程學習的學生認知及其與良好的學習體驗的相關性檢驗學生對于遠程教育的特征和設計發送情況的認知度及相應的對學習行為的要求在六大學習行為中被逐一調查。認為自己清楚這些細節的學生數量在總樣本中的比例如表1所示。相關性檢驗在此是用來了解學生對遠程學習的認知度與良好的學習經歷的關系。統計分析結果建議:在閱讀過程中了解自己所需要的支持的學生更傾向于獲得高分數(ρ=.226,p=.005),并且更難滿足于自己所獲得的知識(ρ=.-336,p=.000)。表述自己理解必須的學習內容的學生則更少感覺到孤獨(ρ=-.248,p=.002)。對于學習支持具有認知度的學生對所獲知識較難感到滿意(ρ=-.262,p=.001),并較少有孤獨感(ρ=-.346,p=.000),數據分析的結果具體見表2。本部分的發現和分析建議如下:學生對于教師反饋的缺乏以及由此帶來的問題缺乏認知。學生對閱讀任務、需要被理解的重點和可用支持的基本認知對于良好的學習體驗具備顯著的積極作用。2.學生困難經歷及其與良好學習體驗的相關性檢驗學生的能力水平在問卷中被設計為對困難的體驗程度。表中數據顯示大多數參與研究的學生在完成閱讀內容(72.1%)和參與測試(54.9%)都是有難度的,詳細數據見表3所示。從困難感知與良好學習體驗的相關性檢驗結果來看,學生所經歷的學習中的困難與他們的平均成績、對知識獲得的滿意度、學生努力程度之間沒有顯著相關性。但是,困難體驗與孤獨感之間具有顯著相關性。數據檢驗的結果顯示:孤獨感與理解學習內容時的困難程度成正向顯著相關(ρ=.238,p=.003),與使用信息技術在0.005的水平上呈低度正相關(ρ=.233)(如表4所示)。本部分的研究發現和數據分析的結果建議如下:完成閱讀任務和參與測試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在理解學習內容和使用信息技術時感覺困難的學生在遠程在線教育中更容易感到孤獨。3.學生激勵水平及其與良好學習體驗的相關性檢驗用來測試學生在每一個學習行為下的激勵水平的條目和相關數據顯示:大多數的學生報告自己在理解學習內容(72.9%)、尋求學習支持(69.3%)、使用信息技術(84.8%)和準備考試(78.8%)時是被充分激勵的。只有少于一半的參與者在閱讀(47.7%)和應對缺乏教師反饋的問題(47.6%)時是被充分激表4困難體驗與整體學習表現的相關性(Spearman’srho)勵著的,具體數據如表5所示。六大學習行為中的激勵程度與學習有效性之間的相關性檢驗結果為:①所有六個學習行為中的激勵水平和考試成績沒有相關性。②學生對于所獲知識的滿意度與閱讀過程中的激勵水平呈顯著負相關(ρ=-.359,p=.000);與理解學習內容時的激勵水平呈中度顯著負相關(ρ=-.326,p=.000);與準備測試時的激勵水平呈顯著負相關(ρ=-.296,p=.000);③學生的孤獨感水平與閱讀時的激勵水平呈低度顯著負相關(ρ=-.260,p=.001);與尋求支持時的激勵水平呈顯著負相關(ρ=-.231,p=.004);與缺乏教師反饋時學習的激勵水平呈顯著負相關(ρ=-.223,p=.006)。④學習中的干擾度與閱讀時的激勵水平呈顯著負相關(ρ=-.286,p=.000)、與理解學習內容時的激勵水平呈顯著負相關(ρ=-.290,p=.000)。⑤學生的付出程度與閱讀時的激勵水平呈顯著正相關(ρ=.295,p=.000),與理解學習內容時的激勵水平呈顯著正相關(ρ=.246,p=.002),這部分的相關性檢驗結果如表6所示。本部分的發現和分析結果建議如下:多數學生需要提高閱讀和應對缺乏教學反饋時的激勵水平;求知欲強的學生更傾向于在閱讀、理解和準備測試時具備高度激勵水平;在閱讀、尋求支持和自我學習中激勵水平高的學生不容易感到孤獨;閱讀和理解時被高度激勵的學生不容易擾;閱讀和理解時激勵水平高的學生學習更努力。4.學生自我表現評價及其與良好學習體驗的相關性檢驗學生每個學習行為的效果通過學生對自己的自我評估來實現。數據顯示大多數學生認為他們達到了期望的學習目標(“同意”和“非常同意”的比率和),表中最低的值是對于教學反饋的滿意程度(43.7%),再一次體現了教師反饋問題在遠程教育中的突出表現(如表7所示)。學生對六大學習行為中學習情況的自我測評在本研究中通過學習策略使用的有效程度來檢驗。對他們在每個學習行為中的表現與良好的學習體驗之間的相關性檢驗結果顯示:學生對于知識獲得的滿意度與閱讀的完成情況呈顯著負相關(ρ=-.286,p=.000),與對學習內容的理解程度呈顯著負相關(ρ=-.213,p=.009),與對成績的滿意度呈顯著負相關(ρ=-.316,p=.000)。具體細節如表8所示。本部分的發現和分析結果建議如下:缺乏教師反饋的問題在遠程教育中普遍存在;完成預期閱讀量、理解學習內容的學生更傾向于滿意他們的學習成績,但對知識的獲得不滿意。從表面上看,這似乎違背常理。但是,這可以解釋為獲得高分的學生具有更高的求知欲。
(二)學生個人特點對學習經歷的影響
為了達到數據分析的根本目的,學生在自我認知、能力、激勵水平和自我評估方面的值被合并在一起生成一個學生元認知能力的測評總值。這個總值被用來進行進一步的個體差異分析。在對學生元認知能力的性別差異、是否承擔家庭責任、母語差異和教育背景中的文化差異做分析時,T-test被用來執行檢驗。在這些變量中,只有激勵水平總值和準備測試的能力在測試結果中產生有效值。1.是否承擔家庭責任對激勵水平和測試能力的影響表9中的結果顯示,有家庭責任(M=22.43,n=72)和無家庭責任的學生(M=21.17,n=79)在接水平上有顯著差異(p=.016<.05,n=151)。同時,有家庭責任的學生準備考試的能力(M=85.53,n=72)高于沒有家庭責任的學生(M=83.21,n=79),數據可信度為(p=.038)。數據分析結果如表9所示。數據分析的結果建議:在遠程在線教育中學習的有家庭責任的學生比那些沒有家庭責任的學生對于學習更有積極性、更具備準備參加測試的能力。2.是否以英語為第一語言在應對教學反饋缺乏時的能力差異第一語言對于學生元認知能力的影響也可以在T-test結果中看出來。數據分析的結果(見表10)顯示,以英語為第一語言的學生(M=11.68,n=110)和并不以英語為第一語言的學生(M=12.68,n=41)在對待和教師反饋相關的問題時在能力上有顯著差異(p=.004)。數據分析結果建議:不以英語為第一語言的學生比以英語為第一語言的學生更有能力應對遠程學習中缺乏教學反饋的問題。3.在應對缺乏教師反饋的問題時學生的年齡差異ANOVA被用來進一步分析年齡階段在元認知能力上的影響。結果顯示,年齡段僅對學生在面對缺乏教師反饋時的學習能力上產生顯著影響,顯著性為p<.05。Posthoctests的值在這里用來解讀這種差異。平均值差異(1.06)在第二年齡小組(M=11.49,n=75)和第三年齡小組(M=12.55,n=49)間的差異被顯示在圖1中。統計分析的結果建議:年齡在35-44的學生比25-34的學生在對待缺乏教師反饋的問題上更具備元認知能力。
三、基于研究發現的討論和建議
(一)提高學生對遠程教育特色和學習要求的認知度
本研究的發現顯示了遠程教育中的一些共性問題:學生對于教師反饋的缺乏以及由此帶來的問題缺乏認知,完成閱讀內容和準備測試時的難度等。從數據分析的結果可以看出:提高學生對閱讀任務、需要被理解的重點和可用支持的基本認知對于良好的學習體驗的積極作用是顯著的(較高的成績水平和求知欲、較低的孤獨感)。在實踐中,每個遠程教育的施教機構在課程的設置、發送和支持等具體操作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學生們需要了解這些特色并學會在新的環境中學習。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施教機構首先需要提供相關知識讓學生對遠程教育的形式和過程有足夠的認識。這可以幫助學生適時調整他們對于學習支持的期望值和對于學習的自我責任形成充分認識,從而避免負面情緒獲得良好學習體驗。
(二)在遠程教育的課程中傳授學習理論和教育
心理學知識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顯示,在理解學習內容和使用信息技術時有難度的學生在遠程在線教育中更容易感到孤獨;完成預期閱讀量、理解學習內容的學生更傾向于對知識的獲得不滿意。這說明,幫助學生解決閱讀困難、認知困難和技術困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他們的孤獨感和提高求知欲。與校園學習相比,遠程教育中缺失了多種教學功能,許多課堂活動在遠程學習中很難做到,這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無法實現,從而降低了認知效果。正如心理學家所指出的,認知效果受到情感和人類大腦的兩個部分的功能的影響[24]。因此,施教機構需要給學生提供有用的教育心理學知識。這些知識將幫助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風格、情緒影響有所認知。這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他們對于學習策略的選擇和應用能力??梢哉f,遠程學習中需要做的不僅是自我學習,更是自我教學。不同的學習者具備不同的學習能力,對于“自學能力”和“自我教學能力”的提高不僅僅和他們對遠程教育的認識有關,更重要的是他們需要對自己有更多了解。因此相關的學習理論、教育心理學理論在遠程學習中成為有用的知識。
(三)為遠程學習者提供學習策略的知識
經歷了語言困難和承擔著家庭責任重擔的學生所體現出的能力優勢以及學生在學習能力上的年齡差異說明:學習能力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基于更多的生活和學習中的困難體驗。也就是說,學生應對問題的能力提高依賴于經驗的積累。為了在短時間內提高學生的元認知能力,減少其不良的情緒體驗,施教機構有必要為學生提供已經獲取的學習策略的應用知識。已有的許多研究成果都可以幫助學生分析自己所處的狀況,通過使用策略來解決問題。但是,不斷變化的學習環境、信息技術的應用和學習社區的差異等都會使具體情況千差萬別。只有堅持不懈地對學生經歷進行研究,從學生的真實體驗中總結并發展學習策略的知識體系,才可以推動在線遠程教育的教學質量,并優化學習體驗。
四、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