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6:04:36
序論:在您撰寫培養人意見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風險投資人才培養對策
風險投資人才的基本特點
風險投資人才要具備以下的特點:
具有極強的風險意識。風險投資的主要對象是新興的有巨大發展潛力的高科技企業,在可能獲得高收益的同時,也伴隨著巨大的風險。風險投資的運作過程中每個環節就包含著眾多潛在的風險,風險投資人必須強化規避與鎖定風險的意識,處理好各個環節的關系。
具有強烈的投資意識。只有具備強烈的投資意識,風險投資人才能運用自己的能力與經驗,大膽審視正在成長中的眾多高新企業,從中篩選出富有發展前景的項目,不失時機地做出投資決策。
具有敏銳的洞察力。特別是對高新技術有敏銳的洞察力,能夠對高新技術的市場走向及潛力進行準確判斷,從而能對新技術進入市場的難易程度及消費者對技術的需求作出較為準確的判斷。善于捕捉信息、抓住機會、選擇很好的投資項目。
具備豐富的知識和管理才能。風險投資項目的多樣化、風險投資周期長、市場變化快等特點,要求風險投資人才必須具備相對完善的知識結構與管理能力,包括掌握金融、法律、財務、管理、科技知識,甚至掌握直接運作風險企業的能力。
具有較高的人格魅力、一定的感召力、不畏挫折的堅強毅力、過人的膽略和力挽狂瀾的魄力;具有高尚的品格和禮賢下士、虛懷若谷的心胸;具有隨機應變、標新立異、勇于創新的精神及其健康的體魄和充沛的精力。
我國風險投資人才的現狀
有實踐經驗的卻缺乏全面的理論知識。我國目前有實踐經驗的風險投資人才有一部分是從政府部門出來的,他們掌握了宏觀管理經驗,但缺乏專業知識和企業微觀、中觀管理技能,也不善于進行國際化的資本運作,而且往往以政府官員的工作思維模式來從事風險投資事業。另一部分人才來自于企業,他們了解企業的實際情況,具有豐富的企業運作經驗,但缺乏相應的金融知識和對資本市場的一般了解。而風險投資人才恰恰要求既懂技術理論,又懂管理創新;既懂產業運作,又懂資本經營;既能深諳風險投資的職能奧妙,又能通曉國際風險資本運作規則的復合型人才。
掌握專業知識的風險投資人才缺乏實踐經驗。我國目前有一部分從事風險投資的人才是直接從高??蒲性核鰜淼募夹g人員,他們具有技術專長和較高的理論水平,但沒有企業工作經驗。他們掌握現代科學知識,理論知識豐富,對國內外風險投資的相關問題有深入的研究,但是他們對風險投資的基本過程缺乏實際操作經驗,基本不懂經營管理。培養風險投資人才的對策
加快對現有風險投資機構從業人員的培養。現有從事風險業的有兩類人才:一類是有理論知識而缺乏實踐經驗,讓他們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還要讓他們參入具體的風險投資項目運作的全過程;另一類是有實踐經驗而缺乏理論知識,應對他們進行相關的專業知識培訓,如投資組合、公司理財、知識經濟、法律等,同時又要引導他們將實踐的過程進行總結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樣,有望在較短的時間內培養出一批高水平的從事高科技風險投資的專家隊伍。
對現有的高級管理人員進行培養。一些從大型企業“剝離”出來的管理人員、高級職員和其他具有專業技能的人員,以及從政府機構改革中“分流”出來的人員,也有的會從事風險投資事業。對此,政府和社會可給他們提供一個有效的培訓模式,如給他們制定訓練計劃,引導他們掌握所需知識,提供一個發揮的空間。
利用國際合作和交流,吸引海外人才。風險投資業應該積極引進國外資本,建立中外合作的風險投資公司,使我國的風險投資人員在與國外富有經驗的風險投資家進行的合作、交流中逐漸成長和成熟起來,成為高素質的風險投資管理人才。吸引海外風險投資家參與到我國的風險投資機制中來,聘用在海外從事風險投資的華人專家和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工作??梢蚤_展中外風險投資人才的相互培訓。
建立激勵與約束機制。激勵機制方面主要是收入分配問題,可以給予風險投資人才工資、福利、獎金、股權、期權和收入提成制度等,這樣可以激發風險投資人才隊伍的快速發展。約束機制方面主要包括:建立完備、嚴格的項目選擇與決策機制,減少投資人判斷上的失誤,杜絕投資人在項目評估與選定上的道德偏差;建立對投資人的監控機制,特別是加強財務監管力度,既可減少風險投資企業的財務失誤,也可使其及時做出整頓、追加資本或被迫退出的決策;建立明確的業績指標體系和分配辦法,促進激勵與約束機制的有效運行。
參考資料:
1.耿慶章,如何培養高素質的風險投資人才,教育與人才,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0
2.姚芳玲,美國風險投資人才的研究及對我國的啟示,西安金融,2002
關鍵詞: 青少年 責任意識 人才培養
當今的青少年,特別是中學生,大多是“90后”,他們思想敏銳、勇于進取,對責任意識的理解有著一定的認識,表現出青年學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但由于青少年的意識發展水平、社會變革及社會、家庭、學校教育等綜合因素的影響,他們缺乏實干精神,重視自我需求、自我發展,卻極少關心社會、關心他人。因此,培養青少年的責任意識在當前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社會責任是指一個人對他人、對社會所承擔的職責、任務和使命,是為維持自身在社會的生存和發展而對社會必須履行的義務。人在社會環境中生存,就必須為自身和他人的生存發展、對民族振興和國家強盛承擔并履行一定的責任。社會責任是“社會人”應具備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質,同時也是社會得以繼承和發展的基礎。責任意識是一個人在其所屬的群體中的共同活動,表現出行為規范的自覺性和對所承擔任務的態度,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對學生的學習與智力開發影響極大,也是一個人至關重要的人格品質。
一、當代青少年責任意識弱化及成因
1.青少年的責任意識的現狀
(1)重自我意識、輕個人責任。一些青少年平時以自我為中心,只考慮自己,不樂于助人,只求權利,不盡義務,希望別人尊重自己,卻不能以禮待人,對他人要求過高,對自己要求低;以個人為主體,集體和協作觀念、服務和奉獻精神不足。
(2)只求索取、不求回報。只要求父母、老師、他人為自己服務,滿足自己的各種需要,而不考慮自己對他人、對社會應作的回報。一旦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就抱怨,總覺得社會欠了他什么,而不考慮自己應負的責任。
(3)缺乏公德、紀律意識。新世紀的學生,學會知識、學會做事、學會做人是他們的主要任務和職責。然而,一些中學生學習風氣不濃,厭學現象嚴重,混日子的大有人在,因此出現考試作弊、早戀現象,有的甚至將破壞公物視為兒戲。
2.青少年缺乏責任意識的原因
(1)學校教育中存在問題。學校教育應將培養具有豐富知識和健全人格的學生作為目標。然而,目前許多教師仍過于關注學生們知識技巧的學習,忽視與學習相得益彰的自信、獨立、忍耐、責任心、耐挫力等意志品質的培養。
(2)家庭教育中存在問題。當前社會,家長們對子女傾注過多的關愛,使孩子們更多體驗到的是他人為自己服務。我們經??梢月牭郊议L這樣苦口婆心地對孩子說:“家里什么也不用你管,只要好好讀書,我們再苦再累也情愿?!边@種對孩子溺愛的心理和行為,很難使學生心中想著他人,更難以熱心助人。
(3)社會教育中存在問題。社會上的不良風氣,諸如一些損人利己的行為、言行不一等現象的大量存在,使得一些學生耳濡目染,無形之中受到負面影響,這也是影響學生責任心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青少年應具備的責任意識
1.對自己負責
對自己負責,要懂得珍惜生命,學會保健,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注意安全,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塑造自己的人格和形象。學會求知,好學上進;學會生存,不挑食偏食,按時作息;學會快樂生活,善于調整自己的心態,使自己的每一天都有好心情。
2.對家庭負責
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對子女的愛心是天底下最無私、最真誠和最偉大的愛。中學生愛父母,對家庭負責,就應該努力做到:政治上積極要求進步,學習上勤奮刻苦,生活上自主自立。
3.對集體負責
在集體生活中,必須遵規守紀,服從組織,積極參加團隊活動、班級組織的文體活動、勞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你幫助有困難的同學、你主動為班級做事,這一切都會給集體增添光彩。
4.對國家和社會負責
明代大學問家顧炎武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要教育學生遵守國家法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言談舉止符合文明規范。勤奮學習,立志成才是最真誠的愛國行為,從而樹立良好的環境道德觀念,維護世界和平,共筑人類美好家園。
三、培養青少年責任意識的途徑
1.在學習習慣養成中培養責任意識
學習是學生的主要任務,然而使學習順利有效地進行,并不是靠強制所能辦到的,只有當學生把學習變成一種自覺的行動,當成一種責任,才能順利、圓滿地完成學習任務。教師應指導學生們各個環節的學習方法,逐漸培養其自覺學習、主動學習、科學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
2.在勞動習慣養成中培養責任意識
在平時的衛生保潔工作中,培養學生主動勞動的責任心,讓學生懂得整潔,不再亂丟亂扔,明白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平時,與家長配合,培養學生自理、自立的能力,教育學生懂得勞動光榮、懶惰可恥,使其熱愛勞動,參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勞動、家務勞動、公益勞動和簡單的生產勞動,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讓每個學生都有意識地體會“承擔責任”的酸甜苦辣,從而激發“積極配合,團結一致”的良好情感,在平素細小的班級工作中培養自我責任心。
3.在家庭教育中培養責任意識
一、建筑節能知識體系的系統性
科學、技術與工程三元論認為,科學、技術與工程是三類既緊密聯系又有本質區別的活動,科學活動以探索發現為核心,技術活動以發明革新為核心,而工程活動以集成建構為核心[1]。對建筑節能也應從科學、技術與工程三個角度分析認識其系統性。建筑節能科學是關于建筑節能理論化的知識體系。建筑節能技術作為建筑節能工程的要素,是建筑節能工程中的一個子項或個別部分,不同的建筑節能技術在建筑節能工程中有著不同的地位,起著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間存在不同的功能。不同的建筑節能技術在一定環境條件下,通過有序、有效的合理集成,以不可分割的集成形態構成建筑節能工程整體。建筑節能工程就是由建筑節能專業技術為主體和與之配套的通用、相關技術,按一定的規則、規律所組成的、為了實現建筑節能工程目標的組織、集成活動。從科學、工程、技術,以及三者之間的關聯角度進行分析,才能建立建筑節能的整體概念和具體內涵,進一步構建建筑節能的知識體系,為建筑節能高層次人才培養戰略奠定認識基礎。建筑節能科學是建筑節能工程活動的理論基礎,建筑節能工程必須遵循建筑節能科學理論的指導,符合建筑節能科學的基本原則和發展規律。建筑節能工程與建筑節能技術之間具有集成與層次的關系,但建筑節能工程不僅集成“建筑節能技術”要素,還集成許多非技術要素,是建筑節能技術與當前社會、經濟、文化、政治及環境等因素綜合集成的產物。從知識的角度,建筑節能工程可以看成是以一種或幾種核心建筑節能技術加上相關配套的專業技術知識和其他相關知識所構成的集成性知識系統。
二、建筑節能專業教育的學科定位
根據教育部2004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工學學科門類中土建類包括建筑學、城市規劃、土木工程、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給水排水工程等多個二級學科,多數二級學科在建筑的規劃、設計、施工、調試、運行管理等不同壽命周期階段都與建筑節能密切相關,涉及到建筑的規劃設計、施工、建筑設備及建筑環境營造等。從建筑工程學的角度看,建筑節能必然與城市規劃、建筑學、結構工程、建筑設備工程等應用領域密切相連,但其學科理論基礎又存在顯著差異。如,土木工程的學科理論基礎主要是力學,而建筑節能學科理論是眾多學科的綜合。建筑節能與城市規劃學科的關聯體現在人工環境中的建筑環境部分,關聯點在空間關系上,而在空間狀態變化規律、空間狀態運行調控原理等方面都超出了城市規劃學科的范圍。此外,土木工程和建筑學和城市規劃的工程實踐主要在建設階段,學科理論主要關注建設。建筑節能學科的工程實踐是建設與使用兩階段并重,學科理論強調建設與使用相結合,且更加重視建筑使用階段的節能問題??梢?,雖然建筑節能學科的土建類學科特征是顯著的,人才服務領域以建設行業為主,同時遍布其它行業,但在土建類學科中,沒有任何一門學科可以包容建筑節能的內容。建筑節能超出了土建類學科范圍,與材料類、能源動力類、環境科學類和地理科學類等學科交叉融合,共同發展形成的一門新學科。如何科學地對建筑節能學科進行定位,是影響該學科發展的重要因素,需要系統的發展觀進行指導。
三、建筑節能專門人才應樹立的系統觀念
整體論、以人為本和可持續是當展理論的共同核心,這3個觀念之間具有內在聯系[2]。建筑節能系統作為一種工程系統,有很強的環境依存性,其發展必須考慮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協調和以人為本。建筑節能工程系統與自然、社會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是基于工程系統本身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二重性,體現的是工程主體人與自然和社會的關系,其與自然系統和社會系統的關聯度和相互依存度日益增強。培養建筑節能的系統觀念,從專門人才培養途徑上看,要充分運用數學科學、系統科學、控制科學、人工智能和以計算機為主的信息技術所提供的各種有效方法和手段,把建筑節能復雜巨系統中眾多變量按定性—定量—更高層次定性的螺旋式上升思路,將自然氣候環境、人工環境和社會環境結合起來,全面、深入地分析和解決建筑節能工程中具體問題。建筑節能系統觀要求建筑節能工程活動應建立在符合自然和社會規律的基礎上,遵循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和社會和諧的要求與準則,保持人與自然、社會協調發展,節約資源能源,保護生態環境,提高建筑整體效能。
四、建筑節能工程專門人才的系統意識培養
(一)系統觀念是建筑節能專門人才工程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培養建筑節能的系統意識,不僅研究建筑節能本身,還要研究建筑節能的子系統以及建筑所處的外部環境。“建筑環境不僅涉及自然因素,而且還涉及人的因素,它可以看成是社會-經濟-自然的復合環境系統。社會、經濟和自然子系統又有若干子系統構成?!保?]“建筑作為一個系統,本身就是一個動態開放的系統,其內部諸元素之間的聯系要強于元素與環境的聯系,在這種意義上講建筑與環境是有邊界的,但這種邊界的劃分又是相對的?!保?]這表明建筑節能與環境的邊界是開放的、動態的,建筑節能系統既具有社會屬性,又具有自然屬性,是建筑節能技術經濟、社會文化、法律行政等子系統綜合集成的復雜系統。建筑節能工程既有與建筑節能科學、建筑節能技術的關聯性,又有與建筑節能產業、經濟與社會的關聯性。從現代“科學-技術-工程-產業”知識鏈的角度認識和分析建筑節能科學-建筑節能技術-建筑節能工程-建筑節能產業之間的相互關系,在不同環節和層次之間存在著豐富多彩、復雜多變的關系,形成的是多層次的復雜知識網絡,需要采用綜合的、集成、創新、開放的方法和手段來構建建筑節能科學體系。建筑節能專業人才的培養是為建筑節能產業發展服務的。建筑節能產業是建筑產業中圍繞“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建筑能效”這一經濟活動而形成的一個子產業。建筑節能產業是推進建筑節能的物質基礎,其發展和壯大都要以產業發展理論為指導,都要建立在科技進步基礎上,也都要依靠規模經濟和社會化協作來實現。
(二)整體性是建筑節能的系統觀念的要求
建筑節能作為一個系統,具有相對明確的結構、功能以及相對明晰的邊界,系統要素之間相互關聯,通過物質、能量或信息相通,空間與時間上通過特定集成方式協調、綜合成一個良好功能的系統。建筑節能系統觀念就是從整體出發,在構建建筑節能知識體系時,體現建筑節能知識在基礎理論、應用理論和應用技術不同層次上的完備性,培養建筑節能從業者能力在規劃設計、施工調試、運行管理等方面的協調性。建筑節能系統觀念強調研究建筑節能應采取的方法和途徑,是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理念,應貫穿到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整體性要求決定了建筑節能是系統節能。曹琦認為,建筑“系統節能”理論的組成是“一個信念、三個基本觀點”。一個信念即理念決定世界。三個基本觀點:
(1)建筑應該是一個健康的有機系統。
(2)節能建筑的建造過程是一個新生命誕生式的創新過程。
(3)建筑本質上是一個耗散結構系統[5]。
這表明,建筑系統節能就是將建筑系統的整體節能和能源系統性能優化,實現用最少的能源輸入獲得優良的建筑服務品質。這是對建筑節能工程的整體性認識,也是建筑節能從業者的重要認識論基礎。
(三)建立建筑節能的系統模式認識框架
建筑節能的系統分類,是科學認識系統結構及各子系統相互關系的基礎。研究問題不同,建筑節能系統的劃分結果就不一樣。從系統屬性角度劃分,橫向可以把建筑節能系統分為社會系統、技術系統、經濟系統和法律行政系統四個大的子系統,每個子級系統下面還可以劃分二級層次子系統(圖1)。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市“十二五”人才規劃》的戰略定位,以重點培育發展高端現代服務業為導向,以政府為主導、用人單位為主體,堅持服務科學發展、突出緊缺適用、培養引進并重、注重統籌兼顧的總體要求,創新服務業人才政策體系,完善服務保障機制,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努力建設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貢獻突出的服務業人才隊伍,引進和培養一批既了解市情特點、又熟悉國際規則的現代服務業領軍人才隊伍,為加快我市現代服務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二、基本原則
(一)突出重點,適度超前。按照我市服務業發展規劃的總體布局和要求,立足當前需求,著眼未來預期,提升需求層次,把握引才和培育重點,著力做好現代服務業高端人才引進和培育工作。
(二)整合資源,創新抓手。把現代服務業高端人才的培育引進工作與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項目和活動結合起來,發揮人才工作現有的政策、平臺、項目、服務等優勢,不斷整合優化,努力形成新的工作抓手。
(三)統籌協調,上下聯動。建立統分結合、協調高效的工作機制,積極發揮部門作用,堅持市、縣(區)上下聯動,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形成整體推進的工作態勢。
三、發展目標
根據我市現代服務業發展需要,用5年時間,引進1000名左右現代服務業高端人才和緊缺急需骨干人才,重點引進國內外知名服務業企業的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具備成功創業經驗的現代服務業創業人才和團隊、知名專家教授和研發人才,基本實現服務業人才素質全面提升、隊伍結構顯著優化、地區分布趨于合理、專業化職業化程度明顯提高,形成一支以領軍型人才為骨干、經營管理型人才為重點、知識技能型人才為主體的結構比例合理的現代服務業工作人才隊伍。
四、范圍對象
圍繞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全面建設兩型城市要求,構建現代高端服務產業體系所急需的人才,主要包括現代物流、現代商貿、金融、科技與信息、旅游、文化創意、外包、商務會展、中介服務等服務業的高級專業技術人才、高級管理人才和復合型人才。人才引進的重點對象:1、在服務業某一領域達到頂尖水平,或帶項目、帶資金來淮創辦企業的服務業領軍人才;2、掌握業內核心競爭力資源的業務團隊帶頭人和高級專業服務人員等服務業精英人才;3、具有較高業務水準和扎實專業知識、高學歷或高職稱的高層次服務從業人員。人才培養的重點對象:培養、培育服務業各類人才及緊缺人才。
五、激勵政策
(一)落實服務業人才引進的待遇。凡引進到我市服務行業企事業單位工作的高層次人才,按照《市引進人才智力暫行規定》享受有關待遇。
1.為引進的高層次人才提供住房使用,以及安家補貼、生活補貼、科研經費;盡可能地為引進的高層次人才提供較好的生活和工作條件。
2.鼓勵各類企業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和自身實際情況,加大引進人才的力度,提供更加優惠的條件,多引進高層次人才。有困難的企業,在引進高級人才中,可向市政府提出專項報告,申請政策上的支持。
(二)創新人才薪酬分配機制。探索人才資本產權激勵辦法,推進生產要素按貢獻大小參與分配的改革,建立健全重實績、重貢獻,向優秀人才和關鍵崗位傾斜的薪酬機制。選擇有條件的單位在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獎勵項目完成人員和有貢獻的人員。建立完善人才資本與科研成果有償轉移制度,用人單位也可采取協議方式高薪聘用拔尖人才,實行一流人才、一流業績、一流報酬。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實行年薪制、股權期權分配、協議工資等多元化分配方式。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制度,允許和鼓勵企業及經費完全自理的事業單位對人才按照聘任的崗位、職責、業績定酬。
(三)搞好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建立健全科學的人才評價機制,解決職稱評聘和認定問題,按照科學人才觀和有利于吸引人才的原則,修訂完善來淮高層次人才專業技術職務資格認定制度。事業單位引進高層次人才,因崗位職數不足的,可向人社部門申請追加職數。引進首席專家、學科帶頭人的,因不同制度沒有職稱的,可設置特聘崗位予以解決,享受相同崗位人員待遇。
(四)妥善安置配偶及子女隨遷。引進人才本人及其配偶、子女、父母戶口可隨入隨遷。其配偶和成年子女的工作,由用人單位會同組織、人社部門根據其學歷、專業和原工作單位性質予以幫助就業;其未成年子女入學享受當地城鎮居民子女入學同等待遇。
(五)提供醫療服務。建立高層次人才健康檔案制度,提供個性化醫療服務,實行每年體檢制度。
(六)落實社會保障制度。引進人才的用人單位應按規定為其參加各種社會保險,接續社會保險關系,享受相應的社會保險待遇。對愿意轉移社會保險關系的引進人才要及時辦理接續手續,不愿轉移的由用人單位按有關政策規定予以補貼。
(七)建立專項獎勵制度。設立服務業人才創新創業杰出獎和服務業人才引進工作突出貢獻獎,每兩年評選一次,獎勵在服務業作出突出貢獻的人才和先進單位。設立服務業人才創新創業杰出獎2名、服務業人才引進工作突出貢獻獎10名。根據需要,適時評選、表彰服務行業杰出人才。市政府對服務業人才創新創業杰出獎、服務業人才引進工作突出貢獻獎獲得者予以通報表彰,頒發榮譽證書,并給予適當獎勵。對高端服務業的優秀人才、高級人才、研發團隊、經營班子給予表彰。
六、保障措施
(一)著眼需求,抓好人才引進
1.制定人才引進目錄,引才信息。市、縣(區)要對本地區服務業發展現狀和人才需求情況進行調查摸底,根據本地實際,結合我市服務業發展規劃和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對高端人才的需求預期,制訂現代服務業高端人才引進目錄和實施計劃。市直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對本系統、本行業引才目錄編制的指導。每年年初,各縣區和市直各部門要統一上報年度引才目錄。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要將各縣、區和市直各部門上報的引才信息梳理匯總后,形成全市年度重點引進現代服務業高端人才導向目錄,定期向社會公布《市服務業緊缺人才目錄》。
2.聚焦海內外高端人才,搶抓引才機遇。充分利用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手段,與海內外人才引進渠道建立密切聯系,及時了解、人才需求信息。各縣區、各部門要結合我市“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的組織實施,充分利用海內外各方資源,主動尋找、搜索、鎖定海內外現代服務業高端人才,注重探索和創新引才的有效形式,有針對性地開展引才工作。對特別優秀的領軍人才和創業團隊,可采取一人一策,實行特事特辦。對海內外引進的現代服務業高端人才,符合我市“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條件的,要按有關規定做好推薦申報工作,并落實相應的政策待遇。
3.突出企業引才主體,打造人才隊伍。充分發揮企業引進人才的主體作用,鼓勵企業以項目為載體,大力引進具有國際先進水平或國內一流水平且對我市產業發展有重大影響、能帶來重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創新科研團隊。運用品牌服務企業在人才資源、人才網絡、人才儲備、企業文化上的優勢,凝聚各類人才。
4.組織開展招聘活動,打造引才平臺。各縣區、各部門要抓住市內重大招商引資、商貿洽談等活動機遇,積極開展現代服務業高端人才引進活動。要以徽商大會等重大活動為平臺,每年選擇若干個重點發展行業,確定引才主題,有重點地組織好現代服務業人才招聘活動。大力組織赴省外舉辦高層次人才洽談會及各種服務業人才招聘會等活動,不斷提升活動品牌和影響力。鼓勵和引導用人單位采取多種形式引進現代服務業領軍人才和團隊。
5.創新人才引進方式,拓寬引才渠道。積極引導海內外人才以調動、短期聘用、柔性流動等多種方式來淮工作,從中引進一批高層次人才、帶進一批先進項目、形成一批新興服務產業,并通過自由流動,形成人才的良性置換,促進產業優化升級,使更多國內外專家、海內外學子,外省市的專家、學者為服務業發展提供更多的技術和人才支持。
6.落實各項政策措施,優化引才環境。各縣區、各部門要認真貫徹省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發展服務業的實施意見》和省有關海外引才政策文件精神,結合實際,進一步細化文件中有關市場準入、融資貸款、用地保障、稅費減免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對各類人才關注的創業政策,要認真進行梳理匯總,做好宣傳工作。市、縣(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要發揮職能作用,主動與相關部門溝通協調,用足用好現有的各類人才政策,強化人才服務,為現代服務業高端人才解決家屬子女就業入學以及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后顧之憂。
(二)立足高端服務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1.加快職教園區和技師學院建設,打造服務業人才培訓基地。根據職業教育發展綱要,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職教園區和技師學院建設,為服務業發展提供現代物流、現代商貿、科技與信息、文化創意、外包等方面的技能人才。
2.引導大中專院校培養方向,開展服務業人才學科建設。發揮在淮高等院校在服務業人才培養中的基礎作用,加快服務業相關學科建設,增設緊缺專業,擴大招生規模,培養信息咨詢、現代物流、文化旅游、會展策劃、國際貿易和中介服務等實用型高技能人才。
3.實施校企聯合辦學方式,加快培養服務業人才速度。積極推動校企合作,聚集校企雙方優勢,圍繞服務行業發展和企業生產急需,靈活采取“訂單式”培養、冠名辦班培養、“工學交替”培養、產教研一體化培養等方式,大力培養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專業能力的服務業人才。
4.組織考察學習進修交流,不斷提高服務業人才水平。選派現代物流業、科技服務業、信息服務業、商務服務業、旅游業等服務業高層次人才赴國外學習培訓交流,培養一批通曉國際通行規則和掌握現代管理知識的服務業領軍人才。
5.依托公共人才機構,開展服務業人才培訓。與省內外重點高等院校合作,以服務業管理人員提升為重點,開設不同層次的服務業理論培訓班、研討班,進一步提高服務業管理人員管理理論、管理理念、管理水平。依托我市公共人才培訓機構,建立現代服務業人才實訓基地,大力開展職業技能提升培訓,著力提升服務業從業人員的知識技能水平。
(三)加快人才市場建設,搭建服務業創業平臺
1.加快人力資源市場建設,搭建服務業人才對接平臺。按照“專業化、制度化、社會化”要求建設好人力資源市場,使其具備綜合接待廳、高端人才交流廳、展示廳、洽談室、指導及咨詢室、商務中心、自助就業服務區及用人單位接待區,并設置人事(職工)檔案管理中心、社會保障服務大廳等功能,承接審批服務申請、提供政策咨詢、開展跟蹤服務,為引進人才提供便捷高效的“綠色通道”服務。
2.加強人才服務體系建設,形成多功能人才服務體系。充分利用市人才流動中心等平臺,為現代服務業人才提供專業化、特色化、個性化服務。構建有形市場、網上市場、遠程面試等綜合性人才服務平臺。
3.壯大人才中介機構隊伍,多渠道引進服務業人才。鼓勵社會人才中介機構專業化發展,發揮其在人才獵頭、人才派遣等業務方面的優勢,滿足企業特殊用人需求。加強與國內外知名專業人才中介機構的合作,在服務業人才集聚地區建立聯絡點或聘請合作機構,采取委托招聘、業務對接等多種形式的合作方式,引進我市急需的服務業人才。
4.建立大學生創業園區,為大學生提供創業載體。建立培育現代物流業、現代金融業、科技信息服務業、商業服務業及服務外包業等一批主導產業突出、特色鮮明的大學生創業園區。
(四)落實責任,加強組織領導
1.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市服務業人才引進和培育工作領導小組,市人社局為牽頭單位,發改委、財政局、教育局、地稅局、國稅局、工商局等部門為成員單位。在市人才引進和培育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下,各成員單位按照職能分工,各司其職,相互溝通,加強協調,全力做好服務業人才引進和培訓工作。各行業主管部門要結合本行業實際情況,認真研究并提出本系統和行業的引才工作目標任務,指導協調系統和行業內的引才工作。各縣、區要成立相應組織機構,加強本地區服務業人才引進和培育工作。
2.優先保證人才投入。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為導向、用人單位投入為主體、社會力量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現代服務業人才投入機制和經費保障機制,優化人才專項基金的使用結構,設立“人才專項扶持資金”,確保服務業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
[關鍵詞]醫藥人才培養新模式構建
高等醫藥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是高等醫藥教育機構中的學生在學制內通過與高等醫藥教育機構中的各種因素相互作用,而達到我國教育方針指導下的人才培養規格的功能系統。它具有目的性、時間性、特色性、結構性、系統性等方面的特征。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國際醫藥模式的變化、本科醫學教育國際標準(ISUME)的提出以及國家藥監局對藥品監控力度的加大,傳統的醫藥行業也正醞釀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加上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步入,對醫藥院校人才的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目前的醫藥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
我國高等醫藥教育幾十年來在規模、結構、效益、質量等方面有著明顯的進展。但面對時代和醫藥產業發展對創新的要求,如何從源頭培養面向產業的應用型醫藥人才,是高等醫藥學教育面臨的一個新問題。
近半個世紀以來,我國醫藥衛生人才的培養模式是以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為基礎的。目前,中醫藥院校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三段式”,即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臨床實習三個階段。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現有的“三段式”教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求。這種模式存在著課程設置單一,結構不合理;教學與實踐脫節,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差;重視專業知識的傳授,忽視整體素質的提高等問題,而當今世界,社會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無異也是瞬息萬變。因此,這種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無法滿足醫藥產業和醫藥市場對醫藥人才的需求。醫藥人才培養新模式的構建必須摒棄傳統的教育觀念,把以知識傳授為主體的人才培養模式,轉變為以高素質為目標的教育體系上來,樹立適應知識經濟時代要求的新觀念。
二、構建新的醫藥人才培養模式,培養與現代教育理念和區域經濟發展相對接的醫藥衛生人才
醫藥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樹立現代教育理念,注重與區域經濟發展緊密結合,培養適應高等教育發展和社會需求的醫藥人才。
1.樹立新的人才培養理念,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培養專業能力強的厚基礎人才。高等醫藥院校樹立全新的人才培養理念,加強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根據社會發展的需求變化,不斷調整專業設置:一是要培育特色醫藥專業,突出醫藥學等優勢學科;二是形成涵蓋醫學、藥學及相關專業的醫藥專業體系,在重點建設醫藥學專業的基礎上,利用基礎學科優勢,調整專業結構,拓展新專業,融入醫藥信息、生物工程、醫藥管理等專業課程,以醫藥專業相關領域為重點,做到醫藥專業與相關專業協調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大批高新技術診療設備和信息技術應用醫療衛生服務的出現,同時制藥工業、衛生公共服務等產業亦迅猛發展,給醫藥學教育帶來機遇和挑戰,只有轉變觀念,以市場需求為出發點,通過學科交叉,構建符合社會需求的協調發展的醫藥專業體系,努力培養具備扎實的醫藥衛生專業知識及深厚的醫藥基礎專業的厚基礎人才。
2.與區域經濟緊密結合,不斷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高等醫藥院校構建人才培養新模式,必須與區域經濟相對接,在專業建設上貼近市場,提高教育質量,重視打造優秀本科教育。學校首先在專業設置上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依托良好的醫藥學科優勢,通過不斷地培育建設,調整優化專業結構,拓展新專業,使之形成與區域醫藥經濟和衛生事業發展相對接的本科專業體系。高等醫藥院校要注重根據區域社會經濟與醫藥衛生事業的需求,積極轉變教育思想,進行教育改革,在教學改革方面從加強基礎、拓寬專業適應面、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重視職業道德教育等全方位進行探索。重視打造“優秀本科教育”品牌,從醫藥人才培養的特點和學校實際出發,以人才培養為根本,從各方面提高對教學的支持力度。高等醫藥院校要創新實踐教學體系,圍繞培養創新人才的目標,加大實踐教學平臺的投入,建設各級教學科研服務平臺,強化產學研基地建設。同時,根據不同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習特點,推行多層次的創新教育模式,培養高素質人才。
3.轉變教育觀念,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培養綜合素質強的復合型人才。高等醫藥院校要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教育新理念,結合現代教育理念和實踐經驗,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特別是人文素質教育。樹立綜合教育的理念,重視人文學科的發展,確立人文學科在大學教育體系中的基礎地位。在課程設置、資源配置、經費投入、師資培訓等方面給予人文學科充分的保證,在教育體制上盡快實現由專業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化。同時,人文素質教育還要滲透到校園生活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中去,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使人文教育真正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4.構建多元化的完整的人才培養模式。傳統的單一人才培養模式無法滿足不斷發展的醫藥產業和醫藥市場對創新人才的需求,因此必須構建一個多元化的完整的人才培養模式。在人才培養模式中,打破僵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對創新教育的阻礙,建立起一種靈活的、具備生命力的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如專業設置按照擴寬專業口徑、增強人才培養適應性的原則進行調整、改革和重組,緊密聯系社會人才需求,形成與區域醫藥經濟和衛生事業發展相對接的專業體系,落實醫藥衛生行業對各類人才的需求;人才培養模式在進行充分社會調研的基礎上與時俱進、隨需而變,構建包括通識教育課、基礎課、專業課、實踐教學、特色(方向)課等5大平臺的大平臺課程體系,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實踐教學體系由課程實驗教學、實習教學、現場教學、實驗室開放和社會實踐五個層次組成,這五個層次既相互獨立,又互為補充,課內與課外銜接,校內與校外互補,基礎訓練與綜合訓練相結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種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保證了學校培養的學生始終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醫藥院校要進一步調整辦學思路,根據社會需要和自身條件,發揮優勢,辦出特色,實現醫藥衛生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
參考文獻:
[1]段濤,楊國柱.淺議醫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科技創業月刊,2007,(8).
[2]王英文,王忠.醫藥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舉措思考[J].理論界,2006,(2).
[3]平,牛曉靜.關于中醫藥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7,10(4).
一、落實高層次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意義
我國加入WTO以來,人才競爭日趨激烈,能否建立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將決定著在國際競爭中的成敗。長期以來,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知識分子工作,按照黨管人才的原則,堅持“三隊伍一起抓”,把實施人才戰略納入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之中,成為整體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專業技術水平,能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技術服務的人才隊伍。目前,我區共有專業技術人員15160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745人;享受政府特貼人員及市級專家13人;市級優秀青年知識分子6人;區拔尖人才70人;區級優秀青年知識分子130人。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在人才隊伍建設特別是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上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年齡嚴重老化。在13位享受政府特貼和市級專家中,目前在崗的只有4人,而且有2人已經接近退休年齡,45歲左右的只有2人;6名市級優青中已有5人年齡在40歲以上。
2、后備人才不足。目前我區具有中級專業技術職務的中青年科技人才不少,但專業技術水平整體不高,拔尖人才少,特別是能達到市級專家水平的更是嚴重不足,而且創新能力和獨立主持科技項目的能力較弱。
3、培養經費不足。我區專業技術人員大多集中在企業和事業單位中,由于企事業單位進行重組轉制,管理方重效益輕科技的影響,使專業技術人員學習進修的經費不斷減少,所以,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技術研修,參加學術交流和技術合作的機會較少,技術更新的速度較慢。
4、高層次人才引進難度大。由于受到外資、私有企業高工薪、高待遇的影響,高層次人才很難引進到黨政機關、事業和國有企業中,即使引進了,也很難留得住。
鑒于以上原因,我們計劃用三至五年時間培養14名中青年專業技術骨干和學術帶頭人。其中具有市級專家水平的學術技術帶頭人3名,具有市、區級水平的技術骨干11名。
二、組織領導與管理實施
高層次人才培養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為加強管理,區委組織部和區人事局專門成立領導小組,由主要領導擔任領導小組負責人。
組長:朱光彤區委常委、組織部長(區知識分子領導小組副組長)
副組長:王玉敏區委組織部副部長(知識分子領導小組成員)
何朝柱區委組織部副部長、人事局局長(知識分子領導小組成員)
下設人才培養工作辦公室
辦公室主任:孟令然區委組織部干訓科科長
成員:區委組織部和區人事局有關人員
領導小組每年將定期召開一次協調會議,檢查培養工程的進展情況,及時研究和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確保高質量地完成任務。具體高層人才培養的落實工作由人才培養工作辦公室具體負責。
三、重點工作及實施步驟
(一)確定人選
為保證培養目標得以實現,我們將培養對象確定為在我區重點發展的產業,如高科技產業、現代農業、林果業、建筑業、教育行業、信息技術業等企、事業單位工作,政治素質較高,工作認真負責,年富力強,具有較高專業技術水平和科研能力,有一定科研成果,有潛在培養價值的技術骨干。
經過基層單位推薦,區委組織部和區人事局的嚴格考察、篩選,確定了14名培養對象(名單附后)。
(二)培養目標和方向
根據培養對象目前的專業技術水平和發展潛力,計劃從**年-2005年,用三年時間,將其分為兩個層次進行培養:
第一層次:具有市級水平的專家3人,重點培養其創新能力和獨立主持科研能力。
第二層次:區級學科(行業)帶頭人11人。通過學習培訓使其專業技術水平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高,成為專業技術骨干。
(三)培養方式和渠道
1、具有市級水平的專家。
第一年:主要是到相關大學或科研院所進修,學習先進的技術知識、創新思想等,同時進行外語的強化訓練。
第二年:根據個人的專業,計劃到發達國家高等院校或科研機構培訓或做學者訪問,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拓寬眼界,提高科研水平。
第三年:通過參與國家或省部級重點課題研究等形式,提高科研能力、創新能力和獨立主持科研項目開發的能力。
2、區級學科(行業)帶頭人:
根據個人的專業特點,主要通過進修、技術培訓、技術交流和合作、參加學術會議等形式進行培養。
(四)個人培養計劃(附后)
(五)考核辦法
為保證培養工程取得實效,我們將對培養對象進行動態管理,建立個人檔案,根據個人情況制定培養計劃及考核辦法,屆時區人才培養領導小組將加強與各單位的溝通和協調,保證受資助人員按時、按計劃接受培養。不按計劃參加培養或達不到培養效果的,將取消其獲得資助的資格。具體考核辦法如下:
1、每年培養計劃完成后,培養對象要以書面形式匯報學習效果,并撰寫相關的理論文章或學術論文。
2、每名培養對象在三年中,要在省部級(或區縣局級)專業刊物上發表2-3篇科研論文;或有1-2項科研成果獲得省部級(或區縣局級)獎項;或有1-2項科研項目獲得省部級(或區縣局級)立項。
3、部分培養對象被評為市級專家、市級優青或享受政府特貼。
四、培養經費的來源與使用
此次人才培養工程共需資金36萬元,其中市知識分子工作領導小組資助10萬元,區委資助15萬元,各單位資助11萬元(詳細情況見附表)。主要用于培養對象在學習進修、技術交流、考察實驗、課題研究、產品開發等專業技術方面的提高和深造,鼓勵他們瞄準學科或專業發展前沿,不斷創新,利用3—5年的時間,逐步形成專業結構合理、創新能力強的學科帶頭人隊伍,從而加快我區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的建設。
為確保培養經費準確無誤地發放,區高層人才培養領導小組將結合個人申報學習培訓計劃制定詳細的培養經費預算,并設立“**區高層次人才專項培養經費”帳戶,經費由人才培養工作辦公室管理,保證??顚S?。
五、工作要求
鑒于此項工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涉及諸多方面,為加強對培養的有效管理,充分高效地使用好資金,確保高質量的完成任務,各單位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實施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培養是我區人才隊伍建設的一項重要措施,各單位要提高認識,按照“三支隊伍一起抓”的精神,把這項工作抓緊抓好。
2、落實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工程要與本單位的人才培養、隊伍建設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既要重視已取得成就的人才,也要關注有潛能的人才,通過具體的培養工作不斷改進和創新識才的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物流人才培養建議
一、物流人才培養的意義
隨著信息技術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現代物流業的競爭已從低端的價格競爭轉向高端物流和信息流的能力競爭。因此,市場急需大批的現代物流人才:從需求領域看,主要集中在企業、規劃和咨詢部門、科研和教學機構等三大領域;從需求層次分析,主要有物流操作人員、物流實際管理人員和高級物流管理人才等三個層次。然而由于長期受到“重生產、輕流通”傳統思想的束縛,我國物流水平不僅低下,而且物流教育嚴重滯后于物流業發展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造成現代物流人才的嚴重匱乏。因此,實施物流人才培養工程,造就一大批善于運用現代信息手段、精通物流業務、懂得物流運作規律的專門人才,對于解決我國物流人才短缺,縮短與發達國家物流業發展差距意義重大。
二、我國物流人才培養的形狀
在我國傳統觀念中,生產的重要性遠遠大于流通。因此,長期以來物流領域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物流從業人員整體素質較低。在學歷教育方面,許多高校開辦物流專業,開設物流類課程,以培養高級物流人才。截至2006年底,國內共有130余所高校開辦了物流專業,每年可為社會培養近萬名物流人才。在非學歷教育方面,為適應市場對大量物流人才的急需,近年來積極推進職業培訓工作。概言之,目前國內物流人才培訓大約有四種類型。一是認證培訓;二是結業培訓;三是研討培訓,就是由一些咨詢機構和培訓機構從國內外知名的企業和大學邀請資深專家就一些物流界普遍關心的問題進行討論;四是短期培訓,就是由各企業根據自身的需要自行組織物流方面的培訓。
三、建立科學合理的物流人才培養體系
由于物流學科是一門綜合學科,是技術與經濟相結合的學科;物流產業又是一個跨行業、跨部門的復合產業,同時還是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相結合的產業,發展物流產業不僅需要高級物流管理人才,還需要大量的物流執行型與操作型人才。因此,培養物流人才,必須在明確物流人才的知識結構及基本素質的前提下,使學歷教育與非學歷培訓雙管齊下。
1.明確物流人才的知識結構及素質要求
對物流管理人才而言,他們應該是復合型的。既要懂得物流技術,又要懂得物流經濟;不僅要熟悉物流管理技術,更要掌握供應鏈流程,同時熟悉軟件程序和信息技術系統電子商務技術。這就需要他們具有廣博的知識,如跨國貿易和通關知識、倉儲運輸專業知識、,財務成本管理知識、安全管理知識和法律知識等。與此同時,他們還應具有能接受現代物流理念,系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強烈的管理愿望和高超的管理技能,以及挑戰精神等基本素質。
對操作型物流人才而言,在知識方面應具有物流通用知識和技術,掌握經濟貿易、信息科學、工業工程的基礎知識和技術方法。在技能方面,應全面掌握運輸、倉儲、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和信息服務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同時具備吃苦耐勞,正直誠信和有效溝通的基本素質。
2.提高物流人才學歷教育的培養質量
高校是培養高級物流人才的主要陣地,要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合格人才,各高校應根據自身的特點及市場對物流人才規格的要求,進一步優化培養模式,在人才培養的目標設計、課程體系的構建及培養方式等方面體系出自己的特色。
準確定位,做好培養目標設計。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設計是以各學校的辦學定位為依據的。目前國內高校在辦學定位方面各有側重,有的培養研究型人才,有的培養應用型人才,有的培養復合型人才。但就物流專業人才培養而言,由于物流學科的綜合性,物流產業的跨行業、跨部門性,物流人才必須是符合型的。這類人才一方面應該具有比較扎實的理論基礎,比較寬泛的知識面和比較強的適應性;另一方面還要具有有效組織物流活動的實際操作能力。因此一般而言,高校物流專業的培養目標應該是:培養有扎實的經濟與管理理論基礎,掌握信息科學技術方法與手段,具備使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物流活動的能力,從事物流運作與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搞好物流學科建設,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F代物流學科是一門新興學科,正處在不斷研究和完善的過程之中。作為一門交叉學科,它與管理學、經濟學、工程學、交通運輸工程等息息相關,但又不同于這些學科。因此要開展對物流學科的研究,搞好物流學科建設。在物流專業課程設置方面,必須根據專業特點,著眼于拓寬基礎、突出創新、注重能力,按照“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廣適應”的原則建構課程體系。
創新物流人才培養方式,推斷物流的產學研結合。物流作為一門應用性極強的科學,作為一門實踐性極強的產業,作為理論性極強的學科,離不開產學研的結合。所以,要把研究與教學結合起來,把研究的成果用于企業,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實踐教學。在培養方式創新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制定與培養目標相匹配的教學計劃,構造學生網絡式的知識結構,使學生能較早接觸和熟悉工程技術科學的基礎知識和工程環境;二是改革專業教學方法,將傳統的三段式教學模式改造成大信息量,突出知識點滲入,強調能力本位的綜合化教學模式;三是加強專業教學設施建設,建好物流實驗室和實驗基地,為培養物流管理及應用的復合型人才開辟良好的實踐環境。
3.做好物流人才非學歷培訓教育
物流人才的極度匱乏,學歷教育的長期性和所培養人才的少量性,使得物流人才培訓市場的潛在價值自然突顯出來。做好物流人才的非學歷培訓工作,不僅可以滿足市場對物流人才的大量需求,而且可以不斷提升物流從業人員的知識與能力。為此,我們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加強對認證培訓的監管,確保認證質量。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物資的廣域流通,要求所有物流從業人員必須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這就需要物流認證培訓。認證培訓要達到預期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效果,與培訓機構的資質有很大的關系。因此,政府職能部門應做到:加強監管,建立統一標準;杜絕無師資、無場地,僅以盈利為目的的培訓機構擾亂市場;定期對培訓機構進行評估,對其資質進行鑒定。
對物流培訓市場進行細分,正確培訓的針對性。由于現代物流行業是多種產業的整合,是強調管理實務與操作能力的職業領域,所以物流人才的培訓應盡量有所側重,對各種不同的物流認證按應用方向進行細分。從類別上分為企業物流人才、規范(咨詢)物流人才、外向國際物流人才、科研教學物流人才培訓四等;從層次上分為物流操作人員、物流實際管理人員、高層物流管理人才三等。
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和高校人才資源,加強短期培訓。高校和科研院所有著豐富的物流人才與信息資源,高校在完成學歷教育任務的同時,可以對非物流專業的學生進行形式多樣、層次不同短期培訓,以便為社會輸送更多的物流人才。企業也可以采用請進來,送出去等形式,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培養自己所急需的物流人才和進一步提高在職物流人員的素質。
企業高度重視,加強對對各層物流相關人員的培訓。現代物流的優勢是伴隨現代科技的發展和運用不斷體現出來的,物流業快速發展的趨勢要求培訓教育應逐步發展成為物流從業人員的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美國物流企業的經驗表明,最直接的物流人才培訓應來自企業本身。企業對現有物流人員的培訓可分層次進行,針對工作性質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培訓目標和不同的培訓內容。第一層次為高層物流管理人員,對其應加強系統意識、服務意識、合作意識和增值意識的培訓;第二層次為物流實際管理人員,對他們的培訓主要是加強成本意識、效率意識和服務與培訓意識;第三層次為物流操作人員,培訓的重點是加強質量意識、效率意識和協作意識。
參考文獻:
[1]季靖.我國物流人才培訓的形狀與對策研究[J].物流技術,2005,5:48-50.
[2]蘭呸武,曹翠珍.淺論現代物流人才的教育與培養[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5,3: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