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6:04:31
序論:在您撰寫公差測量課程總結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是高校機械類專業必修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該門課程涉及機械產品的設計、加工、制造、裝配及維修等領域,其技術性、實用性強,與生產實際密切相關。由于課程的基本概念、名詞術語、原則規定多,使得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一般會感到枯燥、乏味、興趣不高。因此,教師必須根據課程的特點和學生的接受能力及興趣點,突出教學的互動性和趣味性,合理規劃教學環節,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開發學生潛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筆者結合教學經驗,對該課程的改革做了相關研究與探索。
一、改革課堂教學內容
在教學過程中,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要求事無巨細、面面俱到,結果不僅教師講得累,學生學得累,還只能讓學生產生感性認識或是說只是有表面認識。理論知識的講授占用了大部分的課時,學生幾乎不了解實際應用。因此,遵循課程標準確定教學內容,講《限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的基本理論部分應以“必須、夠用”為原則,適當縮減課堂理論講授時間,增加實踐性教學環節的時間。
例如,用典型實例如減速器、活塞連桿組等載體進行課程引入,將軸、箱體、軸承等零件直接擺在學生面前,通過感官的直接認識使學生理解零件的配合必須滿足一些要求。從零件維護、更換引出互換性的概念,提出幾何量誤差對互換性的影響,從而介紹尺寸誤差、形位誤差、表面粗糙度等概念。《尺寸的公差與配合》、《形狀位置公差與檢測》、《表面粗糙度概念及檢測》重點介紹幾何量精度的基本術語及意義,尺寸公差標準及標注,常用表格的使用,形位公差的標注。這部分內容的授課,主要是以講練結合為主,鍛煉學生的查表、計算、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夹g測量基礎》、《極限量規》的內容綜合成《測量技術基礎》。重點介紹量具、量儀、極限量規的選擇與使用、測量方法及測量誤差等概念。主要培養學生挑選、使用量具、正確讀數等實際操作能力,同時使教學內容貼近生產實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對課程有完整的領悟。
二、改革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老師說,學生做,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創新意識,也沒有保護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不需要把每一個知識點系統地講解完,而是通過適當的啟發、引導,讓學生自主探討,從而總結知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既能學到相應的知識,又能調動興趣點,引發深層次的思考,這個過程很重要,體現了他們在學習中的重要性。
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要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對于公差與配合的相關內容,可以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和自我總結的教學方法。例如,基本術語與定義不應是讓學生枯燥地“背概念”,應通過教師啟發引導,由學生自己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總結,這樣學生學起來不會有太大壓力,通過練習題反復熟練,概念自然爛熟于心了。再例如,在教學生總結公差帶圖畫法的時候,要著重強調“0”這個數字,因為以往學生在畫圖時很容易丟,課本上公差帶圖畫法的第一步是畫零線,而教師總結時第一步為“零”“線”,經老師講解學生一定會注意到這二者的區別,從而印象深刻地畫“0”。當然學生在課堂上做練習進行鞏固,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在現今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大多已經減少了“黑板&粉筆”的使用量,將枯燥的概念、理論、公式變為靈活可動的flash、視頻,將密密麻麻的板書變為清晰的課件,時動時靜、豐富多彩,從平面到立體,學生感興趣,知識變得更容易接受。
三、改革授課方式
公差方面的知識均與實際加工、測量相聯系,在實驗室教師可以邊教邊演示,學生可以邊學邊測量,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學生實驗時進行分組,每組有減速箱一臺,游標卡尺、螺旋千分尺、內徑百分表等儀器,教師運用課件生動講解,學生現學現用,及時掌握各種測量儀器的使用和意義。從實物到圖紙,再從圖紙到實物,反復進行增強了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靈活運用公差知識的能力。與此同時,鉗工、車、銑加工等一些實訓課程也會同步進行。學生到車間進行加工實訓教學,也需要看圖紙、加工、檢測。通過實際檢測并對照圖紙上的要求,學生對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等公差知識有了很深認識,并能靈活運用測量儀器。這種融合于實踐的教學過程,雖然是在課堂授課之外,但是效果顯著。
四、改革考核方式
為實現職業教育的教學目標,改革考核方式主要體現在學生動手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體現的是過程考核。為強調這一特點,特將考核分為四部分:
1.平時表現:上課時的表現、作業、實驗完成情況,團隊協作等。
2.操作考核:設定難度的高低及不同層次要求的完成內容,將零件公差的確定、測量作為考核內容,在規定時間內得出測量結果,并確定主要零件的配合與公差,以測量結果與操作過程作為評價標準。
3.最終考核:結合圖紙,學生能正確測量并合理標注在圖紙上即為合格。如圓柱齒輪公差的考核是通過裝配齒輪箱,要求學生按照圖紙上的設計要求合理選擇齒輪公差,并檢測齒輪的各項誤差,判斷是否合格。
4.理論考試:考核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及運用基本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結語
通過課程改革,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及創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實現了課堂與實際的緊密結合,使學生具有了一定的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陳慶隆.高職《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改革初探.
[2]李磊.《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5(3):3-4.
關鍵詞:公差原則 互換性與測量技術 教學探索
《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課程為機械類及近機械類專業必修的重要技術基礎課程,主要介紹機械設計中的精度設計問題,直接影響機械產品的質量與成本【1】?!肮钤瓌t”為《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課程體系幾何公差一章中十分重要且難度較大的一部分內容,而且在實際設計、生產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價值和經濟價值,可以在保證機械零件精度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生產成本。但此部分內容學生普遍反映較難理解又容易混淆,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因而,如何在課堂上為學生講好“公差原則”這一部分內容非常值得我們進行探索與實踐。在多年的實踐與教學中,筆者逐漸摸索了該部分教學的一些經驗和方法,現談談自己的心得與體會。
1.熟記術語定義,注重概念理解
要掌握好公差原則,必須正確理解及熟記公差原則所涉及的術語定義。此部分的術語及定義比較多,比如:作用尺寸(體外作用尺寸和體內作用尺寸)、最大(?。嶓w狀態、最大(小)實體尺寸、最大(?。嶓w實效狀態、最大(?。嶓w實效尺寸等,加之概念比較抽象,所以要堅決杜絕學生死記硬背定義,強調學生要注重概念的理解。在此提出三點注意事項:(1)對體外作用尺寸和體內作用尺寸的理解;很多學生對孔的體內、體外搞不清楚,必須告知學生不管是軸還是孔,體內是指的實體部分。(2)最大實體尺寸和最小實體尺寸;可以讓學生用一種簡單的方式理解,即:所用材料最多時的尺寸為最大實體尺寸,反之為最小實體尺寸。(3)最大實體實效尺寸是指當被測要素處于最大實體尺寸和形位誤差達到最大值時的體外作用尺寸【2】。學生理解這些概念后,教師可先以軸為例進行歸納總結:軸的最大實體尺寸=最大極限尺寸;軸的最大實體實效尺寸=最大極限尺寸+形位公差(要結合相應圖例)。然后讓學生自行總結軸的最小實體尺寸、最小實體實效尺寸及孔相應的最大(?。嶓w尺寸和最大(?。嶓w實效尺寸,這樣學生不但理解了概念,還鍛煉了獨立思考及自學的能力,為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打下堅實基礎。
2.理解公差原則,學會繪圖分析
公差原則分為獨立原則和相關要求,相關要求主要分為包容要求、最大實體要求、最小實體要求及可逆要求【2】。在此以獨立原則、包容要求和最大實體要求為例進行介紹。圖A截取了講授獨立原則應用被測要素時的圖片,圖B截取了講授包容要求應用被測要素時的圖片,圖C截取了講授最大實體要求應用被測要素時的圖片。此部分內容教師需要先介紹相關公差原則的定義,然后結合相應圖例給學生介紹,并采用列表的方式(見表一)簡單總結。具體結合圖例的分析過程筆者在此不做具體的描述,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教學習慣及學生的學習水平自行把握。
3.點明原則重點,善用對比總結
教師在此部分的教學中要特別注意點明重點及相應的核心內容,比如在講述最大實體要求時一定要注意:(1)形位公差框格的公差值是當軸或者孔處于最大實體狀態下給出的,當軸或者孔由最大實體狀態往最小實體狀態偏離時,相應中心要素的形位公差值會增大,當軸或者孔處于最小實體狀態時,形位公差值取得最大值,該最大值等于原給定公差值加上尺寸公差。(2)注意相應公差原則需滿足的條件,要求學生在理解文字表述的基礎上,會用數學公式進行表達。此外要結合公差原則的應用,善用對比總結,讓學生對公差原則的各項要求有個對比,便于更好的理解,講授時可以給學生列出“表二”的空表格,先由學生自行完成表格的填寫,然后由教師總結。
總之,對“公差原則”實施以上教學方法后,學生反映比較積極,比較容易理清思路,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為《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課程其它章節的教學改革提供了參考,同時對其它課程的教學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陳飛,徐學林.“公差原則與公差要求“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20):65-66.
關鍵詞 中職;機械類專業;公差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4)06-0091-03
公差是中職機械類專業的首選必修課,其重要性卻常常被忽視,內容多課時少,科任難教,學生也難學。如果公差學不好,會影響后階段的許多課程的學習,甚至直接影響學生的加工技能。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就如何優化簡化公差教學談幾點意見。
1 學前動員,學生有認識、有興趣、有信心
首先,讓學生認識本課程的性質,并了解本課程的內容 公差是機械冷加工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為后續的專業理論課和實操課的學習服務,是冷加工技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讓學生明白這種性質,這是教師首先要解決的問題?,F在筆者所在學校用的是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第一次課,筆者一般選用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出版社的《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第三版)的緒論,由互換性引出誤差、公差、測量,這四個概念相互關系如圖1所示。為實現互換性以公差控制誤差,需要靠測量來實現?;Q性是指制成的同一規格的一批零部件,不需作任何挑選、調整或輔助加工,就能進行裝配,并能滿足機械產品的使用性能要求的一種特性;機械制造的各個環節包括設計、加工、裝配、使用和維修,都離不開互換性。
然而零件機加工必然存在誤差,有尺寸誤差、形狀誤差、位置誤差、表面微觀形狀誤差。為了實現互換性,零件的各種誤差必須控制在很小的范圍內,這就有了公差:尺寸公差、形狀公差、位置公差和表面粗糙度。公差控制誤差,靠測量來實現,因此對零件的測量是保證互換性生產的一個重要手段。
畫出一階梯軸的零件圖(圖2),以此為例,使學生認識四種誤差。然后根據圖2提問學生:軸φ30為φ30f6(),孔φ30為φ30H7(),如果根據此圖樣進行加工,直徑尺寸誤差必須控制在什么范圍內?軸線形狀和位置有什么要求?學生已經過鉗工乃至普車實習,已有簡單零件加工的經驗,可對誤差控制還一知半解。教師可簡單地講解一下,最后讓學生自己得出本書主要內容:四種公差和測量。這樣一來,學生對本課程的性質與內容有所認識和了解,知道零件加工需先會讀圖,加工完畢需采用各種計量器具檢測各種誤差,而這些都離不開本課程的學習。
其次,學生初步認識本課程的目標,重在識圖能力、檢測能力的培養
1)與機械制圖相輔相成,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首先是零件圖的識讀。學生學了一學期的機械制圖,已初步了解讀圖步驟:首先概括了解,再分析視圖、想象形狀,再分析尺寸,最后了解技術要求。技術要求包括表面結構要求、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熱處理等內容,本書的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各種公差要求的識讀能力:會識讀尺寸公差、公差帶代號,并能查出上下偏差,計算出上、下極限尺寸(最大、最小極限尺寸)以檢測實際尺寸;形位公差14個項目,認識項目符號,了解公差帶。然后是裝配圖的識讀,一張完整的裝配圖包括一組視圖和必要的尺寸(包括配合尺寸)。經過本課程學習,要求學生根據配合尺寸能夠判斷配合制度和配合性質。配合制度包括基孔制、基軸制、混合制,根據基準孔H或基準軸h來判斷很容易。配合性質包括間隙配合、過盈配合、過度配合,需要學生用點心。
2)加工檢測能力的培養。會使用基本的計量器具來檢測誤差。游標卡尺、千分尺、塞規和環規(或卡規)檢測尺寸誤差,百分表、千分表檢測平面度、圓度、圓柱度、跳動公差的誤差。
2 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采用各種方法主動學習,同時探索切實有效的教學模式,以測量項目實現公差控制誤差,提高學生的識圖和測量能力
引導學生應用各種學習方法,溝通新舊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1)對比聯系區分法。公差中有很多術語,字面相近,但定義不同,學生若死記硬背易混肴,但若采用對比聯系區分法來學就容易掌握,而且能溝通新舊知識。如尺寸有基本尺寸(公稱尺寸)、實際尺寸、極限尺寸,先對比定義,基本尺寸是通過它運用偏差求出極限尺寸的尺寸,實際尺寸是測量獲得的尺寸,極限尺寸是允許尺寸的兩個極端,還可進一步找聯系:最大極限尺寸=基本尺寸+上偏差,最小極限尺寸=基本尺寸+下偏差,最小極限尺寸≤實際尺寸≤最大極限尺寸,等等。
2)概括總結法。公差中的形位公差種類多,學生學習過程中易顧此失彼,但只要學會并應用概括總結法,形位公差這一大塊就比較容易。概括可以是種類內概括,如位置公差中的定向公差:平行度除了線對線任意方向平行度公差帶為圓柱面內區域外,其他都是兩平行平面間區域,這兩平行平面間距為t且與基準平行;垂直度(傾斜度)則除了線對面任意方向垂直度(傾斜度)公差帶是圓柱面內區域外,其他都是兩平行平面間,這兩平行平面間距為t且與基準垂直(或成某一角度)。這樣一概括,15種定向公差就易學了。也可以就某一特征進行概括,如公差帶為圓柱面內區域的有:形狀公差中任意方向直線度;位置公差中有任意方向線對線平行度公差,任意方向線對面垂直度/傾斜度,任意方向的位置度公差,軸線的同軸度公差,等等。通過概括總結法,可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這門課的各個知識點。
探索切實有效的教學模式,適時適量實施項目式教學,以測量項目,鍛煉培養學生的公差識讀與誤差檢測能力 本校現在選用的教材,內容采用項目教學法編寫,每個項目是一種測量器具的使用或者用一種測量器具測量某種形位誤差,其中穿插各種公差基本知識,有些穿插的知識與項目本身關聯性不強,有待完善。筆者設計一種帶孔階梯軸(圖2),可對φ30的孔與軸提出各種公差要求,學生學完尺寸公差后,學習用游標卡尺、千分尺、內徑表、塞規(卡規)進行測量,挑出各種公差要求的合格品,登記存放。學完配合后,再以這些孔與軸,形成3種不同性質的配合。學各種形位公差,如直線度、圓度、圓柱度、垂直度、同軸度、跳動公差等,都可以對此零件提出相應公差要求,進行測量練習。期末考核,學生自己加工一個這樣的零件,并測量各種誤差,判斷零件的合格性,加工出來的零件可以留給下一級的學生測量使用。這樣,公差直接與生產相聯系,學生動手多,有利于加深鞏固所學知識。
3 選取合適的教學內容,用好模型、電化手段輔助直觀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學生素質差,本課程內容多課時卻少,本著夠用、適用的原則,教師應該對教材內容大膽取舍。比如公差帶,尺寸公差、極限配合、形位公差都涉及公差帶,對這些內容學生、教師都頭疼。尺寸公差,假設加工軸與孔類零件,即使使用最老的車床,只要根據圖紙標注的尺寸公差查表,查出上下偏差,確定切削參數,加工完后檢驗是否合格即可。配合,工人裝配機器時裝配軸與孔類零件,應該知道是間隙配合、過渡配合還是過盈配合,過盈配合要應用熱脹冷縮或者外力,學生沒必要知道為什么,只要記得基本偏差系列圖中各公差帶位置,孔公差帶在上孔大是間隙配合,反之則是過盈配合。形位公差的公差帶更加多,直線度3種,平行度、垂直度各5種,讓學生一一明晰這些公差帶費時費力,作用也不大??梢郧懊鎺追N詳細點,學生明白形位公差的公差帶是用來限制點、線、面實際形狀或實際位置變動的區域,因此,公差帶形狀與被測要素有關聯,大概知道公差帶形狀就行;重點還是讓學生學會測量各種誤差,特別是百分表/千分表,形狀誤差、定向誤差、對稱度誤差、跳動誤差等都可用百分表/千分表來進行測量。
同時,教師多應用模型、電化手段輔助教學,增加直觀性,有利于學生空間想象。如形狀公差可采用各種透明的平面度、直線度等模型配合講解,學生容易懂。不過這種教具易損壞,而且攜帶不便。教師要加強自身建設,教學中多運用多媒體CAI課件,其中采用三維動畫展示各種形位公差又直觀又方便又有動感。如給定一個方向的直線度,可讓一條紅線在透明的兩個距離為公差值t的平面間區域內上下波動,而給定兩個方向的直線度則可讓一條紅線在不同顏色的透明的距離分別為t1、t2的兩對平行平面間區域上下、前后波動。
參考文獻
【關鍵詞】項目教學法;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
【中圖分類號】G712
一、現在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課程內容學科本位思想嚴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落后
當前中職學校教學中使用的《公差》教材內容理論性強,概念多,學生課程中實踐機會少,與實際當中的聯系不夠。在教學當中,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再加上機械類課程本身的特點,導致學生產生畏難情緒,不能激發學習的興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
1.2 教材內容取舍不盡合理
教學中偏重對理論知識的宣講和理論公式的推導、表格參數形成原理、計量器具的工作原理以及誤差分析推導的原理等,而對于理論公式如何運用、公差表格查找原則及方法、各類測量儀器的操作方法和如何處理測量數據等往往被忽視;特別是對于先進的技術,如計算機輔助公差設計、精密測量技術、先進測量儀器等內容基本沒有講述,學生普遍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因此,用以培養關鍵能力為核心的項目教學法代替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二、確定課程總體培養目標
2.1 知識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理解在機械產品設計中所必須具備的有關精度設計的基本知識,如機械零件中各種要素的精度參數及相關的控制標準、有關術語與概念以及公差項目、有關國家標準、有關量具量儀的原理及尺寸鏈的基本知識等[2]。
2.2 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備以下四方面的能力:第一,讀懂圖紙上的技術要求的能力。第二,針對零件要求正確查用國家公差標準并進行正確標注的能力。第三,正確使用測量工具對實際零件進行測量的能力。第四,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3 素質拓展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團隊精神、競爭意識等素養。
三、根據課程總體培養目標確定項目教學法的項目方案
項目教學法是以培養關鍵能力為核心的教學方法,因此,根據課程總體培養目標,以能力目標的培養為主線,在培養能力目標的同時實現知識目標和素質拓展目標。具體制訂如下的教學項目方案:
3.1 項目一:讀零件圖
結合機械類或近機械類具體專業的特點,選擇具有代表性的零件圖。通過本項目的訓練讓學生掌握對圖紙上技術要求的閱讀能力。本項目包括了很多知識目標,用到的就引入并加以介紹,比如講到為什么要標注技術要求,引入互換性的概念與原理,提出幾何量誤差對互換性的影響,從而介紹尺寸誤差、形位誤差、表面粗糙度等概念,讓學生掌握圖紙上各項技術標注的含義,能夠讀懂零件圖。
3.2 項目二:典型零件測繪與技術要求標注
以專業典型零件為例,學生分組進行。在本項目中學生主要訓練基本測量工具的使用,讓學生掌握常用和通用計量器具的使用方法,如千分尺、游標卡尺、百分表、量規、量塊等,用它們來測量常用的零件。邊檢測,邊調整,對量具的選用及組合、具體的測量方法作解釋;然后學會用立式光學比較儀測量軸徑的方法,用內徑百分表測量孔徑的方法等。測繪完成后要求學生進行技術要求標注。本項目還包含了查表、主要零件的配合與公差的選擇、標注等內容。這樣既使教學內容貼近生產實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也使學生對課程能較有完整的理解。另外,本項目的訓練,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促進學生的人格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4]。
3.3 項目三:實際零件檢測
本項目可以到實習車間檢測具體的實際零件,也可通過購置工廠淘汰的專用量具和具體零件,讓學生分析專用量具,了解其工作原理,并實際操作專用量具掌握其使用方法。比如錐度塞規著色檢測內圓錐角、螺紋塞(環)規檢測內外螺紋、三針測量螺紋的單一中徑、花鍵塞(環)規檢測內外花鍵以及一些檢驗量規等。本項目的訓練中,對知識目標的實現,可以重點介紹量具、量儀的選擇與使用、極限量規的選擇與使用、介紹測量方法以及測量誤差的分類等;對素質拓展目標的實現,主要是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
3.4 項目四:精密測量
本項目部分內容可以在實驗實訓室進行,其主要目的是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了解測量儀器的最新發展狀況。比如萬能測長儀和表面粗糙度檢查儀的使用;還可以通過參觀大型企業的檢測中心讓學生了解先進設備,例如三坐標測量儀、氣動量儀、單嚙儀、齒輪檢測中心等,課本上對這些設備只做簡單的介紹,而且這些儀器價格很高在實驗室很少配置;并且了解檢測人員對精密測量儀器的操作規程,日常工作中對測量數據的處理方法,使學生在擴大知識面的同時,對生產實際有初步的認識。
3.5 項目五:綜合分析與比較測量
本項目是將同一零件,利用不同的加工方法、選擇不同的基準、選擇不同的測量工具對同一尺寸或公差項目進行檢測,來比較測量結果。目的是使學生了解:不同的加工方法,對零件的公差值有不同的影響;選擇不同的基準或基準不統一,對零件的公差值有不同的影響;選擇不同的測量工具對同一尺寸或公差項目進行檢測,會得出不同的結果。因此,對于零件的公差要求或精度要求要合理,要結合具體的加工條件進行規定,不能盲目的提高或降低要求,否則,就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四、實例分析
利用項目教學法來教會學生學會直線度誤差的檢測。具體包括以下幾個內容:
5.1 確定項目:利用框式水平儀測量車床導軌的直線度誤差。
教學項目
學習任務
職業能力(知識、技能、職業素養)目標
課時分配
C6140車床導軌直線度
誤差檢測
框式水平儀的使用
1. 能熟練說出框式水平儀的結構、工作原理
2. 熟悉框式水平儀的使用和讀數方法
6
直線度誤差的測量
1.會根據水平儀的示值確定被測導軌面的測量點
2.會記錄各測量點的讀數值
3.會根據讀數值畫直線度誤差折線圖
8
直線度誤差的判定
1. 會根據誤差折線圖判定直線度誤差
2. 會分析測量誤差原因
4
5.2分組測量: 學生在老師的主持下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自行組織完成項目。
各小組獨立完成項目,能夠充分發揮小組內部的能力和協作精神,項目完成過程中,可以促進小組之間人員的交流和知識的交流,能夠很好的提升小組人員自主學習的能力。
5.3 項目總結:
項目完成后,各小組對自己的測量結果進行總結,查明誤差出現的原因以及改進措施,在項目完成的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和實踐能力。還能讓每個學生都能對項目的原理和步驟有個詳細的了解,提高了學生的理論知識層面。
五、考核方式
與項目化教學匹配,考核方式應具有較強導向作用,為本課程的培養目標,考核方式應突出學生專業技能的考核,注重過程化,將考核分為四部分:出勤10%,課堂練習占20%,實訓成績占35%,期末考試采取開卷形式,成績占35%??傊鳛閷W校教師,我們應以能力培養為目標,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在教學中只要不斷進行項目化教學的改革與探索,就一定會取得比較好的教學效果[1]。
六、總結
項目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中心,以項目為中心,以實踐為中心,以培養學生關鍵能力和綜合素質為目標,所以,《公差配合與測量技術》課程的教學,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不斷努力探索,用于實踐,結合機械類課程理論性和實踐性強的特點,在教學中應用項目教學法,把理論和實驗操作有機的結合起來,使理論融于操作中,在操作中消化理論。 這樣機械課專業的《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才能教好、學好,才能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達到項目教學法改革的目的,取得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譚香玲,廖友軍。 高職《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項目化教學初試[J]。 科技資訊,2011,(34)。
[2]宋欣穎。 項目化教學在高職《公差配合與測量技術》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 科技創新導報,2011,(10)。
[3]王治平。 《公差配合和技術測量》課程的項目化教學[J]。 機械職業教育,2010,(12)。
【關鍵詞】公差配合與測量技術;教學方法
《公差配合與測量技術》是機械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其術語及定義多,內容范圍廣,涉及面寬,應用性強,在機械類的各個專業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專業基礎課中的重點課程。筆者結合技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及多年的教學實踐,從目前公差課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探討,結合本課程的教學經驗與實際,提出了具體措施與建議。
一、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包括“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兩大部分。前者屬標準化范疇,側重理論應用;后者屬計量學范疇,側重實際操作。本課程就是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的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基礎課。我校機械專業的學生畢業后要在機械制造及相關行業生產第一線從事技術工作,就業時應具備幾何量公差與測量技術方面的基本理論和知識,具備確定生產圖樣上的技術要求以及產品常規檢測的基本技能。《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的目標應該是以培養學生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為核心,圍繞職業需求,理論知識堅持實用為主、夠用為度,加強實踐操作,強調學生的實際讀圖能力、動手能力和對具體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但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弊病,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教學方法單一。教師為了強調課程內容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往往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課堂教學過多、過細,理論性過強,與實際運用聯系不大,學生學過這些理論后,實際操作中仍感到手足無措,不適應技校教學。
(2)實踐教學環節少,受教師操作技能和實驗設備的影響,學生實際操作能力難以提高。由于缺乏實踐教學的學科體系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單一,理論和實踐不能很好地結合,學生學習困難,尤其對學生的職業能力的培養達不到要求,這對后續相關專業課程的學習及工程實踐和技術測量工作沒有起到很好地支撐作用,所以教學效果很不理想。
二、公差與配合課程教學方法
1.創設民主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技校學生大多對學習機械課程興趣不大,在《公差與配合》課程中,更是表現出缺失自主性的狀態。教師要充分強調公差配合課程的價值和實踐意義,以及說明機械課程的職業前景,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2.理論知識以“必須”、“夠用”為度,注重實踐能力培養
對實際工作中用不到的或較少用到的內容不講或少講,對理論性較強的內容可以只講結論,著重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教學中要重視增強學生學習的能力,例如在課堂上演示和練習查閱表格,學會零件各個公差值的查閱和標注;突出光滑圓柱的公差與配合、形狀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等基礎理論和相關國家標準的使用等內容,并且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做到有所側重,例如在確定教學計劃時,根據專業的培養目標刪去一些和其他專業課程重復的內容,從而突出本課程的基礎理論和相關國家標準的使用等主要內容,并按學校的現有條件安排一些實習項目,以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
3. 穿插實習,提高學生理解性認識能力
在實訓車間每個學生要根據零件圖紙進行產品的檢測,通過親自動手掌握測量方法。這樣學生從感性到理性認識、從觀察到實踐,獲得的知識更加深刻。
4.布置作業,保證教學效果
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有的已完全消化,但也可能有一部分并沒有完全消化,通過做作業,可以檢查學生已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師也可以及時掌握學生學習情況,發現問題,做到心中有底,鞏固教學成果。
三、總結
公差配合是一門實踐性強的課程,教師應該加強課本知識與實際生產之間的聯系,實行“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使學生主動建立起知識和能力個人結構,才能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高曉梅.高職計算機課程教學方法探析[J]
關鍵詞:形位公差教學方法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技術基礎學科,它與機械工業的發展密切相關,是機械類和近機械類專業的一門極其重要的主干的專業技術基礎課程。
它是從基礎課過渡到專業課的橋梁,是聯接設計課和制造課的紐帶!它使學生獲得從事機械技術工作所必須具備的公差和技術測量方面的基礎知識與一定的實際工作技能,為專業服務,為學生的職業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它涉及幾何量公差與測量技術兩個范疇,它在機械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其主要特點是“4多1強”,即概念多、術語多、標準多、符號多、實踐性強,在課程教學中經常會出現“學生難學、教師難教”的現象。
《形位公差》是《公差》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內容抽象難理解,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和生產實踐知識來開展教學,并且形位公差的選用與零件工作條件密切相關,而學生缺乏感性知識,這也是教學的薄弱環節。下面是本人在形位公差教學中的幾點體會,以供同行切磋。
一、講解專業術語時,用實物進行直觀教學,引發學生興趣
在形位公差的“作用尺寸”的教學中,由于概念抽象難以理解,可以先講概念,再準備一段長度相同,直徑相同的塑料材質的孔和軸,此孔和軸是間隙配合裝配。先讓同學測量出孔和軸的尺寸并寫在黑板上,并提問學生是否滿足軸比孔小就能間隙裝配, 等學生理解并答“是”后, 然后再將軸彎曲。顯然, 此時孔與軸的直徑沒有改變, 但軸再不能裝到孔里了。由此, 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 要將此彎曲軸裝到孔里面有什么方法? 此問題一出,學生即刻討論開了, 答案五花八門。最后由老師總結:軸形狀不變,能與此軸裝配的最小孔是多大? 讓學生討論后,再到黑板上畫出能裝配的理論孔,由此總結出何為作用尺寸。這樣的開場白, 使學生從不知向知,向理解知識本質及作用邁進一步,引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欲, 使原來枯燥的內容變得精彩生動,學生易于理解接受。
講解完專業術語和名詞解釋之后,課堂上抽出一些時間來讓學生作配套習題冊的相應內容,達到加深和鞏固的目的。由于很多術語的定義環環相扣,前一個術語的定義是下一個術語的基本條件,只要有序進行,難題一定迎刃而解。
二、講形位公差帶時,合理運用多媒體,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形位公差帶又是形位公差教學的難點,抽象且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但只有能夠描述出形位公差帶,才能理解并體會到形位精度設計的內涵及檢驗的依據。
形位公差項目符號及特征直接反映在每一張零件圖和裝配圖上,它已經將文字說明完全轉化為圖形標注說明,讀圖能力的強弱取決于對這一章內容的掌握程度。因此,我在教學中讓學生多讀圖。以直線度公差為例,我先展示圖紙,布置識讀任務,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接著,我講解直線度基本概念,分三種情況,有給定平面內的直線度、給定方向上的直線度、任意方向上的直線度,每種都配以例圖,再通過生動的FLASH動畫描述出其公差帶要求。注意,教師在語言組織上一定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想象能力,語言可以從通俗易懂過渡到規范專業。最后,讓學生總結出直線度有幾種公差帶,并通過課堂練習圖(給一個同樣的軸,但有三種不同的直線度要求),來讓學生來識圖并回答問題,通過這樣不斷讀圖對所學知識鞏固和強化。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式學生較易理解。
三、講公差原則時,用圖形分析法、列表對比法相結合加以講解,使學生容易接受
公差原則也是形位公差的教學重點的難點,給學生講清公差原則就是為了處理形狀公差與尺寸公差、位置公差與尺寸公差之間的關系而確立的原則。公差原則有獨立原則和相關要求,相關要求主要分為包容要求和最大實體要求。那么,尺寸公差與形位公差之間有怎樣的聯系?在學生掌握了重要的概念后,再給出公差原則的定義,在講解定義時要求抓住長話中三個關鍵字:邊界、偏離、補償,其實相關原則就是一種補償關系,當實際尺寸偏離了最大實體尺寸時,允許將偏離值1:1補償給形位誤差,但作用尺寸不能超過邊界尺寸。
對獨立原則、包容原則和最大實體原則分別舉例圖1分析:
圖1
最后通過表格做對比總結,可以讓學生上來填寫表1相應內容以鞏固知識。
表1
在分析過程中還可用動態公差圖來幫助學生明白包容原則和最大實體原則實際是一種1:1的補償關系。
講包容原則時用生動的動畫播放來幫助學生理解,非常形象直觀。當實際尺寸做到最大實體尺寸時,零件身上不允許有一點的形狀誤差,這是因為它規定零件的邊界尺寸為最大實體尺寸的原因,否則這個零件就是一個廢品了。如圖2所示
圖2
通過以上的繪圖與分析,及運用表格對比,各種公差原則的內容顯得更有條理性,授課內容簡潔凝煉、系統性好,使學生一目了然,很容易接受所學知識。
四、講形位公差檢測時,讓實踐課與理論課結合。
按照高職教育“理實一體”的教學模式,形位公差的檢測因實踐性操作性太強,在課堂上難以實現教學目標。應以具體工程零件為載體,教室與實訓室合一,在公差實訓室里學中做,做中學,邊學邊做。但是由于我校實習訓設備和場地缺乏,所以我們安排了一次校外實踐教學。重慶市永川區某機械廠是我校的實習基地,機加工能力較強,是國家一級計量單位。教師先給學生講明實踐的任務、目的,再到實習基地參觀實踐各種機械零件精度的檢測過程,由于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車間,并親自看到在工廠中如何檢測軸跳動、圓度、平面度、平行度等常見項目,甚至自己也可以動手操作一下,對測量儀器進行調試,檢測,明白是什么儀器,用來檢測何種誤差,此誤差對零件使用有什么影響等。學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并對理論課上所描述公差帶的四要素有了更直觀的理解。
參考文獻
1、《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中的形象教學方法探討[J],湯北就,科技信息,2008 年第22 期
關鍵詞:實踐動手能力;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機械專業
源于實際生產實踐的總結與提煉,與實際生產息息相關的“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作為機械專業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之一,主要包括培養學生成為機械技術人員必備的專業性基礎知識和技能。由于該課程概念多、名詞術語多、公式多,課程教學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學生不好學,老師不好教”的現象。結合高職院校機械專業學生將來的就業方向與本學科特性,不難看出,提升“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的教學效果需要以不斷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為導向。
1.“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教學現狀
結合當前“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的教學實際來看,該課程主要存在教學內容設置不科學、實踐技能物質條件受限和教學引導不足等的問題。而現有高職院校所采用的“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教材在微觀內容的設計與編排上還遠未跳出學科體系的束縛,使得教學過程與教學目標不協調。實踐能力條件方面,一是任課教師難以徹底脫離重理論輕實踐的誤區,在教學過程中不注意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引導和培養。二是受場地和實訓設備等物質條件的限制,學生實踐技能得不到充分鍛煉和提高。
2.實踐動手能力驅動下“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教學方法改進對策
(1)科學安排教學內容,合理設置教學過程,尊重學生主體地位。針對當前“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堂教學內容設置不科學及缺乏對學生實踐能力引導的教學現狀,任課教師需結合教材科學安排教學內容,在課前做足功課,結合當前生產實際合理設置教學過程,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做到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教師應根據“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教學原則,精選授課內容,適當縮減課堂理論教學的時間,增加技能學習等實踐性教學環節的教學時間,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課堂授課過程中,任課教師應當做到重點突出,利用多媒體、視頻等教學手段講解一些實際的例題,主要講解思路和方法。這樣既幫助學生理解理論,也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開拓思路,發揮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習興趣。實訓內容要緊跟本學科的發展方向,采用模塊化實訓,培養學生的實際讀圖能力、測量技術實際操作能力、對具體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
(2)提供多層次多方式的實踐機會,著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學以致用永遠是學科教學的出發點與歸宿。根據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教學理念,“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 課程著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應當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多層次多方式的實踐機會。一方面,改善當前教學實踐器材及其他硬件不足的現狀,加大對該課程教學物質基礎的投入力度,改良和引進教學設備,不斷鞏固和提高硬件水平。另一方面,積極促成校企合作,與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建立校外定點實習基地,讓學生分階段進入企業參觀,甚至是完成一部分實習,以培養和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3)任課教師應做到常學習,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提高專業水平。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因此,任課教師應做到常學習,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提高專業水平?!肮钆浜吓c技術測量”源于生產實踐,而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該學科的教學也應當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應當不斷加強理論學習和提高自身的動手操作能力,進行下企業、技術服務等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活動,這對于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也是一大促進。
總之,“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源于生產實際,提高其教學質量必然也得以實踐動手能力為導向。任課教師應當及時轉變觀念,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多實踐多思考,不斷提高自身的動手實踐能力,堅持“實用、夠用”的教學原則,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采用靈活的教學形式,把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有機地結合起來,為學生就業鋪平道路。
參考文獻:
[1]張小燕.《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的教學與改革探討[J].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17(03):82.
[2]文翠芳.淺談中職《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教學方法[J].裝備制造技術,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