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6:04:30
序論:在您撰寫大專醫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深入了解和掌握學生特點
大專生因其自身學歷層次較低、對就業前景不樂觀等因素,存在自卑、焦慮及自暴自棄等心理;社會的多元化發展和新一代青年學生個性心理的發展,使其思想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和影響。教育過程是一個與學生交心的過程,唯有發自內心的教育,才能深入人心。臨床醫學大專生在教學醫院接受的教育分為理論授課、課間見習及臨床實習,教師在給學生們授課之前、學生在臨床科室見習及實習期間,教師不乏與學生進行深度接觸的機會,授課及帶教老師應抓住這些機會,走進其內心世界,消除其自卑心理,幫助學生重新樹立自信心,對困擾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及時化解,進而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并增加學生對教師的認可度,將對教師理論授課及臨床帶教的效果大有裨益。
2針對醫學大專生的特點
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一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使教學的深度、廣度及進度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時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性差異,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臨床醫學大專生理論知識基礎薄弱,培養基調為面向社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衛生人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貼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需求、結合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提高教學效果,為基層醫療機構培養合格的衛生人才。在理論教學方面的教學方法為:①在遵循大綱的基礎上不斷調整、充實、更新教學內容,結合本專業的特點制定合適的教學計劃和方案;②從社區的常見病、多發病入手,結合臨床的典型病例,深入淺出地講解臨床少見病、疑難病的學習內容,作為了解內容簡單介紹,給學生點到為止,不必面面俱到;③在課間見習、實習的臨床帶教方面,同樣以基層醫院的常見病、多發病為主,教學查房的內容包括病種、側重點一定要與針對本科生及住院醫師的教學查房區別開來,而對于復雜病例或危重病例只需他們掌握轉診要點即可。
3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醫學大專生由于理論知識薄弱、就業壓力過大或對未來的就業單位不滿意,缺乏自信心,學習動力不足。這就需要帶教老師花費更多的時間做好教學設計,不斷改進教學手段,注重教學過程中的互動交流。課堂教學一定要摒棄滿堂灌、填鴨式教學。培養并激發學生對課程的興趣比讓學生們記住課堂的內容更為重要。據肖鳳等的調查報告顯示,喜歡被動式接受學習內容的學生只占15.1%。讓學生們主動參與到教學的每一環節,課堂上充分展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4適當運用PBL教學法
PBL教學法是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是近年來教育工作者一直關注和研究的熱點問題,1969年由美國的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首創,目前已成為國際上較認可的一種教學方法。與傳統的以學科為基礎的教學法相比有很大不同。PBL教學強調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主,而不是傳統教學中的以教師講授為主。運用在臨床教學中則是以病例為先導,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導向的啟發式教育,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教學目標。PBL教學法的精髓在于發揮問題對學習過程的指導作用,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目前,從中國PBL教學的發展情況來看,PBL教學的側重點在于培養一種思維模式,而不是掌握確切的知識,其整個過程尚有待完善。針對醫學大專生基礎理論知識相對不夠扎實、學習主動性相對較差的情況,適當應用PBL教學方法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通過臨床實踐鞏固相關理論知識可起到較為重要的作用。在臨床見習之前教師可給學生提供可能感興趣的問題去準備,有一定的知識儲備,臨床見習時才能有更大的收獲。在臨床見習中學生又會發現新的問題,而后帶著問題再去學習理論知識,使理論知識切實與臨床實踐相結合,使二者真正地成為一體,不可分割,從而達到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5改變傳統的考核方式
以往評價臨床醫學大專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主要根據理論考試成績,不利于真實評價每個學生的理論水平及臨床能力。臨床課程考試不應只是考核理論知識,更應在平時的臨床實踐中給學生們打分,考核內容應包括病歷書寫、患者接診、實踐操作能力、醫德醫風以及與患者溝通技巧等各個方面,將其計入平時成績,真實地反映每個學生的學習成績。
6加強帶教師資的培訓
若獲得好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加強師資培訓尤為重要。在給學生授課或教學查房之前,首先教師應明確教授的對象及醫學生將來服務的對象。在進行理論講座或教學查房時應將大專生、本科生及輪轉的住院醫師區別開來,針對不同教授對象的課件內容應有所區別,以提高授課及教學查房的效果。因此,加強教師的帶教理念培訓非常重要。臨床科室的教師在帶教過程中根據臨床醫學大專生的特點相應地調整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可使學生的自信心增強,學習興趣及動力提高,學習效果明顯改善。作為醫療衛生人才培養的重要一環,大專生教育不可或缺,只有重視臨床醫學大專生教育,才能為基層百姓培養更加合格過硬的醫學人才,從根本上解決患者無論疾病大小集中大型醫院就診的現狀,保障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順利實施,促進醫療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
二結語
1.1基礎知識薄弱
全日制臨床醫學大專生來源于普通高中畢業生,高考錄取分數線較低,進入醫學院后采用三年制??粕滩?,與本科臨床醫學生相比,其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相對薄弱,學習主動性和自主學習能力稍差。
1.2學習積極性欠佳
(1)就業形勢嚴峻。
伴隨國內高等教育模式由精英式的教育轉變成大眾化的教育模式,新興的網絡教育在各級醫學院??焖侔l展,加以醫療行業自身需求不斷擴大,醫學大專生的畢業人數呈現出逐年增長趨勢,而社會對醫學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日益膨脹。因此,全日制臨床醫學大專生面臨的就業形勢嚴峻,導致部分學生對前途感到悲觀、失望,從而學習動力不足,積極性下降。
(2)無就業壓力。
部分臨床醫學大專生入學時即與北京市區、縣就業單位簽定就業合同,由于其生源定向,無需擔心畢業后工作的著落,因此導致學習動力不足。
1.3自卑情緒較強
隨著國家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要求的不斷提高,高等醫學院校高學歷畢業生如碩士、博士研究生等的畢業人數呈逐年增多的趨勢,而醫學大專生處于高等院校學歷層次的最底層,社會及家庭對其的認可度較低,導致其產生自卑心理,自信心下降,上進心受挫。
2臨床醫學大專生教學方法的改進
2.1深入了解和掌握學生特點
大專生因其自身學歷層次較低、對就業前景不樂觀等因素,存在自卑、焦慮及自暴自棄等心理;社會的多元化發展和新一代青年學生個性心理的發展,使其思想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和影響。教育過程是一個與學生交心的過程,唯有發自內心的教育,才能深入人心。臨床醫學大專生在教學醫院接受的教育分為理論授課、課間見習及臨床實習,教師在給學生們授課之前、學生在臨床科室見習及實習期間,教師不乏與學生進行深度接觸的機會,授課及帶教老師應抓住這些機會,走進其內心世界,消除其自卑心理,幫助學生重新樹立自信心,對困擾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及時化解,進而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并增加學生對教師的認可度,將對教師理論授課及臨床帶教的效果大有裨益。
2.2針對醫學大專生的特點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一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使教學的深度、廣度及進度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時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性差異,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臨床醫學大專生理論知識基礎薄弱,培養基調為面向社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衛生人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貼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需求、結合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提高教學效果,為基層醫療機構培養合格的衛生人才。在理論教學方面的教學方法為:①在遵循大綱的基礎上不斷調整、充實、更新教學內容,結合本專業的特點制定合適的教學計劃和方案;②從社區的常見病、多發病入手,結合臨床的典型病例,深入淺出地講解臨床少見病、疑難病的學習內容,作為了解內容簡單介紹,給學生點到為止,不必面面俱到;③在課間見習、實習的臨床帶教方面,同樣以基層醫院的常見病、多發病為主,教學查房的內容包括病種、側重點一定要與針對本科生及住院醫師的教學查房區別開來,而對于復雜病例或危重病例只需他們掌握轉診要點即可。
2.3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醫學大專生由于理論知識薄弱、就業壓力過大或對未來的就業單位不滿意,缺乏自信心,學習動力不足。這就需要帶教老師花費更多的時間做好教學設計,不斷改進教學手段,注重教學過程中的互動交流。課堂教學一定要摒棄滿堂灌、填鴨式教學。培養并激發學生對課程的興趣比讓學生們記住課堂的內容更為重要。據肖鳳等的調查報告顯示,喜歡被動式接受學習內容的學生只占15.1%。讓學生們主動參與到教學的每一環節,課堂上充分展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4適當運用PBL教學法
PBL教學法是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是近年來教育工作者一直關注和研究的熱點問題,1969年由美國的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首創,目前已成為國際上較認可的一種教學方法。與傳統的以學科為基礎的教學法相比有很大不同。PBL教學強調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主,而不是傳統教學中的以教師講授為主。運用在臨床教學中則是以病例為先導,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導向的啟發式教育,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教學目標。PBL教學法的精髓在于發揮問題對學習過程的指導作用,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目前,從中國PBL教學的發展情況來看,PBL教學的側重點在于培養一種思維模式,而不是掌握確切的知識,其整個過程尚有待完善。針對醫學大專生基礎理論知識相對不夠扎實、學習主動性相對較差的情況,適當應用PBL教學方法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通過臨床實踐鞏固相關理論知識可起到較為重要的作用。在臨床見習之前教師可給學生提供可能感興趣的問題去準備,有一定的知識儲備,臨床見習時才能有更大的收獲。在臨床見習中學生又會發現新的問題,而后帶著問題再去學習理論知識,使理論知識切實與臨床實踐相結合,使二者真正地成為一體,不可分割,從而達到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2.5改變傳統的考核方式
以往評價臨床醫學大專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主要根據理論考試成績,不利于真實評價每個學生的理論水平及臨床能力。臨床課程考試不應只是考核理論知識,更應在平時的臨床實踐中給學生們打分,考核內容應包括病歷書寫、患者接診、實踐操作能力、醫德醫風以及與患者溝通技巧等各個方面,將其計入平時成績,真實地反映每個學生的學習成績。
2.6加強帶教師資的培訓
若獲得好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加強師資培訓尤為重要。在給學生授課或教學查房之前,首先教師應明確教授的對象及醫學生將來服務的對象。在進行理論講座或教學查房時應將大專生、本科生及輪轉的住院醫師區別開來,針對不同教授對象的課件內容應有所區別,以提高授課及教學查房的效果。因此,加強教師的帶教理念培訓非常重要。臨床科室的教師在帶教過程中根據臨床醫學大專生的特點相應地調整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可使學生的自信心增強,學習興趣及動力提高,學習效果明顯改善。作為醫療衛生人才培養的重要一環,大專生教育不可或缺,只有重視臨床醫學大專生教育,才能為基層百姓培養更加合格過硬的醫學人才,從根本上解決患者無論疾病大小集中大型醫院就診的現狀,保障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順利實施,促進醫療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
3結語
關鍵詞:大學語文 專題式 教學模式
所謂專題式教學法,就是根據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將教學內容按一定的原則或線索組合為一個個專題進行教學。這種模式不象傳統的教學模式那樣按照教材章節體系依序授課,而是針對學生和教學實際,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和組織,形成既有聯系又相對獨立的系列專題,教師根據這些專題進行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對專題進行學習的一種課堂教學方法。在長期的大學語文教學實踐中,筆者深感對于這門課來說專題式教學模式的運用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和針對性,值得嘗試。
一.大學語文專題式教學的必要性
1.教學內容與教學時間的矛盾。大學語文課程是一門通識性公共課程,一般在非中文專業開設,教學時間只有幾十課時(據筆者所知有的院校28課時、有的36課時、有的48課時不等)。然而課程內容涉及面廣,從時空上貫穿古今中外,從文體上各體兼有,選文內涵、思想、情感深厚豐富,富有張力、活力。如果依照教材內容在非常有限的課時內逐章分篇講述,要么面面俱到,蜻蜓點水;要么一鱗半爪,支離破碎。這對于基礎薄弱的非中文專業的學生來說,會理不出頭緒,抓不住重點,甚至讓學生產生“學無所獲”的感覺,另外由于課時緊張及大班授課,課堂上比較占用時間的實踐性教學不得不被壓縮,結果只能是導致學生學習主動性差,學習效果欠佳。
2.教學理想與教學效果的差異。文學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是每個人的根。大學語文課程通過優秀的文學作品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其人格品質,使他們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能關注社會,關心他人,確定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價值標準,學會與人合作,與現實和諧相處,奠定從業基礎,并為職業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在了解基本的文學文化及文明常識,閱讀和欣賞經典文學作品的基礎上,使學生能規范熟練地運用漢語言文字,具備良好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升華思想境界,從而全面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和人文素質,成為社會所需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但是由于社會世俗的影響,就業前景的壓力,市場經濟的需要,使得學生更加注重“實用性”“功利性”的技能型知識的學習,對似乎“沒用”的大學語文的學習熱情不高,再加之教學時間的緊張和大班授課的限制,盡管老師費盡心思的講,可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3.師資力量與學生需求的失衡。其實很多有識之士都強烈地認識到這樣一個現實:現在的大學生人文素質普遍偏低。他們中很多自私、偏激、冷漠,沒有是非觀念,缺乏道德自律,不善與人合作等等,這些現象警示我們:對大學生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和優秀文化傳統教育不應該是可有可無的,而是必須。通過優秀的文學作品的熏陶,培養大學生高尚的人文修養是學生的需要,也是現實的需要。可是目前,大學語文課程沒有專業的師資隊伍,課程一般是由其他專業的教師兼帶,專門從事大學語文教學的教師數量有限,上課形式一般是大班,學生人數多,要想很好地滿足每個學生的需求或者說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是不可能的。
4.學生興趣和現實要求的需要。毋庸置疑,任何一門教學都必須考慮學生的興趣問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喜歡什么對什么感興趣應該是一個優秀的教師必須重視的問題,現實需要什么,社會重視什么也必須是我們今天要重視的問題。這樣才會使我們的教學始終有現實性、有針對性,有活力和生命力。因此改變學生不愿接受、效果不理想的教學模式應屬必然。
二.大學語文專題式教學模式的優勢
1.在教學內容上主題鮮明、重點突出。專題式教學的各專題或以主題或內容為線索,或以作家作品為線索,或以文體為線索,或以文史為線索設計,便于比較、拓展、引導、延伸,強化突出教學導向或傾向,同時,也利于教師靈活自由運用教材,借助專題多角度、多層次、多側面地對某一專題領域所涉及的知識進行探究。這樣的教學模式主題鮮明,難點、重點更加突出。
2.在教學方法上更為靈活和生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專題講解式、專題討論式以及觀看視頻等方式,讓學生掙脫教材,改變與中學雷同的按部就班式的作家簡介、背景說明、作品思想內容以及藝術特征分析等程式化模式,激發學生興趣,激勵學生參與,提高能力。
3.在師生關系處理上更好地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授課時,適時適量,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學生討論交流時,以學生為主,教師指導、點撥、與學生互動,雙向交流。
三.大學語文專題式教學的可行性
1.教學內容的組織。大學語文課程是一門以人文素質教育為核心、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通識課。該課程融合語文教育的工具性、基礎性、人文性、開放性于一體,一方面注重對學生職業養成教育的強化,一方面注重對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教學內容的組織應以人文教育為核心,突出重點,要讓學生通過大學語文的學習,由文學知識、語言修養、美感品質的提升,進一步升華為個人人生的高雅志趣;通過大學語文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合作意識和敬業精神等人文素質。因此教學中選取可以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良好性格、涵養真摯感情、鍛煉堅強意志等方面的內容。針對實際,舍棄枝蔓,對于中小學已經進行過長期訓練的內容,如語言文字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訓練要敢于放棄。大學語文是人文類課程中綜合性最強的科目,教學時間有限,如果要各方兼顧,面面俱到,是不現實的。
2.教學方法運用。首先更新觀念,改變教師一講到底,全面權威的觀念,以點帶面。教師以典型作家、典型作品、典型解讀示范、引導、調動、啟發學生質疑、參與、討論、寫作。其次是設計教學專題,以大學語文教材為依托,按照一定的原則或線索,堅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的觀念,結合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養需求,充分發揮教師的學術興趣與研究專長,以專題系統課文,對學生進行較全面的人文素質熏陶。第三是課堂教學與討論交流。一方面教師的專題講授,要做到新穎合理,系統全面而又重點突出,條理清晰,對學生起到引導、啟發的作用。另一方面討論交流教學中,要注意方式方法,激發學生熱情,教師可采取提問對答式、課堂討論式、課堂辯論式等方式,同時注意精心設計討論主題,引導、點撥學生討論過程和結果。
3.教學實施步驟。(1)確立專題。專題的確立是這種教學模式實施的基礎和前提。專題的確立要求教師要比較深入地對教材進行研究、創造,按照一定的標準劃分專題,各個專題要獨立成篇,專題內部要有邏輯性和系統性。(2)準備教案。教師要對每個專題深入鉆研,圍繞相關專題搜集資料,根據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提煉、組織、編排,備好教學內容。此外,還要考慮到學生的思想和認知水平,使教學有的放矢。(3)專題講授和研討??捎山處熞龑еv授專題,然后學生討論交流;也可以先讓學生在課前針對專題進行資料搜集,在課堂上進行分組交流、討論,再由教師小結評點。(4)專題小結。教師在學生討論結束后,對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評價總結,對課堂的教學內容進行補充或延伸。
四.大學語文專題式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科學合理地專題化設計。專題式教學模式打破了以往為教師所熟悉的的教學模式,對教師的教學創新思維是一個促進,同時也是對教師的一個考驗。此外,專題式教學要求對大量信息、資料等進行搜集、整理、組織、編排,加大了教師課前的工作量。因此,教師必須對此有清醒的認識,精心準備,科學合理地設計專題。
2.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能動性的問題。運用專題式教學方式,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參與互動,“習慣了‘老師在上面說,學生在下面聽’課堂教學模式的部分學生,會因此產生‘知難而退’的想法?!盵1]148對此,筆者深有同感。如果不改變這種固有的上課習慣和觀念,這種教學互動也許只能是一句空話而已。另外還有一些以“獲取學分”為目的的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更差,更容易對課程產生消極怠學情緒。
3.“有所為”和“有所不為”的問題。由于專題式教學改變過去以單篇課文講授為主,孤立地對作品進行解讀、分析等老一套教學程序和方法,“而代之以學生的精神和文化需求為導向的教學內容設置,用人文性、研究性和學術性來提升課程的文化品位?!盵2]26它有選擇地調整教學內容,將教學內容和形式精心設計成各種專題,把所要講授的內容通過恰當的方式,系統有序、有的放矢的表達出來和學生進行交流、互動,突出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與傳統的照本宣科、面面俱到地按照教材章、節進行講授的教學模式不同,所以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
參考文獻
[1]陸菊.高職院校專題式教學模式探析―――以《新聞采訪與寫作》選修課為例[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2,(6)
關鍵詞:基礎教育藝術設計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段深化,藝術設計專業受到了空前的重視。很多學校都開設了藝術設計專業,使藝術設計專業的招生人數大大增加。因此,從教育規模到對藝術設計觀念的理解上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藝術設計”這一概念也從最初的“美術”中分離出來了。在教學模式上也有了屬于“藝術設計”的教學體系。與此同時,我們也感覺到了另一種危機的存在,除了幾所專業美術設計院校外,大部分考生美術基礎較差,學畫的時間不長,也有的考生是改考美術或設計的,在很短的時間內,稍加美術訓練就開始了藝術設計專業的高考之旅。因此,如何對待藝術設計基礎教育引發了我們的思考。
一些專家認為,藝術設計不同于繪畫專業,可以不要求有“超標準”的造型能力,應該減少現有的“基礎課”的學時,把更多的時間用來研究專業設計問題。然而在綜合院校里的藝術設計專業,面對“先天不足”的學生,基礎教育的縮水,不但不能使學生“專業化”,相反使本來就較弱的造型能力退化。在今天,如果我們還一味地追隨繪畫的基礎教學方式肯定是不合時宜的,這一點我們都十分清楚,但使基礎教學縮水也不能說是正確的舉動。那么如何對待設計專業的基礎教學呢?這是我們應該全面思考的問題。
一、基礎課的概念與功能
在傳統的觀念上,只要談到基礎課,我們一般首先想到的是“素描”“色彩”,的確,這是最典型的“基礎課”。然而,現代的觀念告訴我們,基礎課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除了對基本造型能力的培養之外,更重要的是對藝術素質的培養。因此,應該從多方面讓學生接受良好的藝術基礎教育。比如素描課可以做多方面的造型訓練,在美國的麻省藝術學院和紐約帕森斯設計學院的素描課程里,除了一般的靜物、肖像、人體之外,還包括元素素描、用素描來思考、素描的材料與應用、素描與繪畫、透視制圖、體積素描、用色彩素描、具象與抽象的聯系、概念素描、結構素描、從再現到表現、隱喻的素描等,這些內容拓展了原有的純藝術范圍,既訓練了造型方法,也增加了很多訓練視覺感知和視覺思維的內容。當然,我們不能全盤照搬國外的教學模式,但適當借鑒和參考還是必要的。關鍵在于如何看待基礎課的問題?;A課不僅僅是造型上的訓練,同時更重要的是對學生藝術素質的培養,是整個藝術設計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
二、基礎教育現狀分析
從廣義上可以這樣定義:創作課之前的課程都可以稱為“基礎課”。進一步還可以把基礎部分分為繪畫(造型)基礎和專業基礎。繪畫基礎課主要是解決學生基礎造型能力的課程,是從繪畫專業那里延續過來的,其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靜物、人物、風景等造型訓練,掌握基本的造型能力,為接下來的課程做好準備,循序漸進地使學生走向專業、走向成熟。專業基礎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造型能力,進入專業之后與所選擇的專業相關的基礎訓練。比如,平面方面的平面構成、色彩構成、圖形設計、圖案設計、計算機操作及設計軟件的使用等。
十幾年來,由于電腦美術的引入,解放了手繪設計,很多設計可以直接在電腦上完成。因此,很多學校將繪畫基礎課程大量縮減,手繪能力的下降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在某種情況下,學生可以不懂基本的造型原理及不具備基本的造型能力就可以直接用計算機來進行“藝術”設計。為此我們不能不擔憂。藝術設計是個很邊緣的學科,它的設計方向和設計任務都是很寬泛的,要求設計者不僅要在該設計專業所針對的該學科上掌握大量的相關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在審美上有較高的造詣。否則也就無所謂“藝術設計”了。工業造型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平面視覺傳達設計、服裝設計等學科在大的范疇上應該是屬于“美術”這個大的概念之內的。因此,對美的修養和“較高”的審美能力的培養都要靠“基礎”訓練這一點一滴來獲得。三、建立良好的基礎教育平臺
現在的教育模式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都在發生著變化,同屬于“藝術設計”這一范疇的設計學科,在具體的實踐中都有互相影響的可能,有的還會因為社會的需要去跨專業跨學科。所以培養復合型人才是發展的必然趨勢,特別是綜合性大學里的藝術設計專業。在這種情形下,搭建一個良好的基礎教育平臺是十分必要的。有的大學已經提出了“平臺加模塊”的教學模式。在一個良好的基礎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專業需要,選修專業課程,而“基礎課”的概念也擴展到一個合理的廣義概念上來。使學生能夠在這段“基礎課”學習中,掌握扎實的造型基礎或專業基礎,在具有較強動手能力的同時還要具有較高的藝術設計的審美能力和專業修養。這樣的基礎教育平臺對未來的專業學習是非常有好處的。
四、整合設計基礎
藝術設計專業的基礎課程,不但要使學生具有一定的造型能力,還要同時具有較強的創造能力。這要求我們要對以往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做適當合理的調整。把基礎課程廣義地理解為造型基礎、設計思維、專業基礎這樣三大板塊,使造型、思維和設計基礎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比如,造型基礎在訓練學生基礎造型能力的同時可以加入創造性概念的練習,在訓練造型能力的同時也注重造型手段和造型元素的訓練和培養。除了設計素描還可以加入帶有創造性意味的概念素描,素描上可以從再現到表現,從具象到抽象,這樣才能從本質上達到藝術設計專業對造型基礎的要求,訓練學生始終對藝術形式有較敏感的感受能力和創造能力。
綜合性大學里的藝術設計院校,對待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和人才培養要有自己的定位。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安排教學和研究教學,形成自己的科學的教學模式和教學規律,不能人云亦云。面對今天的市場要求和現狀,藝術設計要求更多的是有較強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這要求我們在注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同時更要注重藝術素質的培養。由此看來注重藝術設計的基礎教育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從造型基礎到專業的設計基礎教育,都應該面對現狀做科學的整合、科學的安排、科學的計劃。使藝術設計基礎教育在綜合性大學的教學模式上走出自己的路子。
隨著高教體制改革,高校擴招措施的實施,各高校紛紛開設了藝術專業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所謂藝術類專業一般包括音樂專業、美術專業、設計專業、傳媒專業等,從專業群體來看,這是一個思維風格、心理特點、行為方式具有鮮明專業特點的群體,而與普文、普理的學生相比,藝術類專業的學生有如下特點:
(一)思維方式上
長于形象,短于邏輯藝術類大學生的專業要求多是訓練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情感體驗、較強的審美與表現力,特殊的思維訓練和心理體驗導致藝術類專業學生特殊的思維定勢:形象思維發達,邏輯思維欠缺。形象思維的發達導致他們對訴諸視覺、聽覺的線條、色彩、聲符以及意象具有較強感受力,且善于聯想與想象,情感豐富。邏輯思維的缺乏使得他們在掌握與接受概念、判斷、推理、論證的理論知識方面能力較弱?!八囆g創作”是一種創造性的精神生產,伴隨著復雜的心理活動與思維活動,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形象性是最突出的美學特征,藝術體驗、藝術構思和藝術傳達都離不開具體可感的形象。盡管好的思維品格是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互相配合、協同運行,但不可否認,藝術類專業的學生確實存在著利于專業技能學習的重形象輕邏輯的思維定勢。
(二)學習行為上行為是思維的體現
不同的思維風格可能導致不同的學習興趣和行為偏好,“藝術類學生受藝術思維特征的影響,一般更習慣于直覺和形象思維,更富于情緒、情感和想象,往往喜歡追求浪漫情調和美感”。故反映在學習過程中,藝術類專業學生的學習行為更多體現出如下特點:
(1)傾向無紙化閱讀
由于受直觀和形象思維習慣影響,那類融合了文字、畫面、聲音、視頻的豐富、形象、生動的教學材料更能引起他們的注意和好奇,更多關注知識載體視覺與聽覺的趣味性?!皞鹘y的以文字為主體的教材、文學作品正被藝術生所冷落,相反,那些動感的、圖形的、虛擬的閱讀物正受到他們的青睞?!边@種特殊的閱讀傾向,值得大學語文課堂思考教學局限與實施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方式。
(2)憑興趣接受知識
由于想象活躍、情感豐富,對外界刺激敏感,情緒易受環境的干擾影響,極容易出現注意力與興趣遷移,情緒不夠穩定,專注力不夠深入與持久,故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多表現為喜歡輕松、新穎、實用的學習氛圍,更適于面對有新鮮感的任務,做事喜歡標新立異,創造性地去解決問題,對單一、缺乏新意的學習環境與課堂氣氛極易產生抵觸情緒,學習更多地依憑個人興趣,率性而為。
(3)學習過程中重自我表現
藝術專業學生由于創造性思維敏銳,情感世界細膩豐富,人際交往中有較強的自信心,專業特點又決定了他們經常參與競賽活動與表演活動,有充分的機會表現自己。有研究顯示:藝術類學生具有一種立法型思維,這種思維風格的人“喜歡創造并提出自己的規劃,用自己的方式做事,喜歡沒有預先建構好的問題,自己去搭建結構并決定如何去解決問題”。故作為個體,他們在群體中具有強烈的不受約束的自我意識傾向,不愿受約束而要求行動自由,要求自我表現,有較強的表現欲。
(4)同時也具備一定合作精神
由于思維感性,更易被外部世界影響,也喜歡關注外部世界,故他們對外部的鼓勵評價與幫助有較強的心理需求,這種外頃性思維使得他們具備一定的社會參與感,也能很好地與別人合作,所以藝術類專業學生雖個人表現欲強烈,但學習與工作過程中,也具備一定的團體合作精神。
二、藝術類專業大學語文教學策略探析
在承認、了解了受教群體的差異性、特殊性之后,應著眼構建與之匹配的差異化教學模式,通過教學內容的選擇、學習過程的有效控制以及老師個性化的教學風格,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多途徑多手段地達到教學效果。針對以上分析的藝術類學生群體的特殊性,大學語文可調整如下教學策略:
(一)教學內容的選擇
專業針對實現教學效果的整體革新,首先應是教學內容的革新。就藝術類專業的大學語文來說,大學語文教材缺少針對性的問題已成為阻礙藝術專業開展人文教育的一大瓶頸:表現為編輯體系單調,多以文學史或文體類別結集作品、古代作品比例偏多、注重作品的教化功能,強調共性而忽略了藝術類受教對象的專業特性……有鑒于此,對藝術類專業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必須作出選擇,而選擇的原則是教學內容切合藝術專業背景,能夠更為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藝術專業大學語文的內涵應是文學與藝術的有機結合,用文學的語言,人文性建構,與諸種藝術相互交融,去激發學生的藝術思維,用語言文字去完成孕育“藝術創造潛能”的任務。具體做法可嘗試如下建構:
(1)創建有藝術專業特色的多元組合的課程結構體系
如可設置一門《大學語文》必修課程,下設《影視欣賞》《新聞寫作》《中國文化》等專項選修課,或開設一些如文學與音樂、文學與繪畫、詩歌與藝術為題的專題講座,這種多元組合的課程設置可讓藝術類不同專業的學生有機會選擇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也可以幫助他們形成多方面的興趣,從而運用自己的優勢思維風格,完成大學語文課程的學習。
(2)結合藝術專業特色編寫教材
編一部偏重藝術類專業特性的特色教材,在編撰過程中注意選文既要有濃郁的文學性,又有很強的專業色彩,如依據藝術的分類,選取與美術攝影、音樂舞蹈、建筑園林各大藝術門類相關的文章作為課文,如嵇康《琴操》詩、蕭伯納《貝多芬百年祭》、范曾《徐悲鴻論》等古今中外文本,這樣會使學生由熟悉和相關性產生對整個課程所學專業的興趣,讓學生在文學欣賞的同時浸潤藝情。
(二)課堂教學的創新
思維的適配性有針對性的教學改革,僅僅以一本適宜的教材或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的挑選為依托對學生進行研究教育是不夠的,為了使學生從教學中獲益,老師的課堂教學方法也應該和學生的思維風格、學習心理、個相匹配。因此,針對藝術類專業的大學語文課堂,教師的教學方法應靈活多變,積極創新,運用與藝術類學生相適應的教學方法來教學相長,協調師生的課堂關系。具體來說,有如下教學途徑可與學生的藝術思維匹配:
(1)視聽法
也叫“圣克盧法”,是一種強調在一定情境中聽覺(音頻)和視覺(圖片、影視)結合的教學方法。由前所述,藝術類學生由于形象性思維,多崇尚無紙化閱讀,源于他們成天與聲音、旋律、線條、色彩、視頻等專業符號打交道,由純文字組成的文學界面對他們不夠親和,過于抽象和枯燥。因此,大學語文課堂中,教師應順應藝術類學生之所長,善于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等方式將文學的知識性、趣味性、文學性以圖文、影像的方式將教學內容呈現出來,如詩歌教學中的詩配樂,文學品讀中的畫面,戲劇學習中的視頻、錄像、電視片段的播放等。事實上,在文學作品中涉及相應的音樂、舞蹈與繪畫知識,作為藝術類專業的大學語文教師,還應下大力氣去挖掘。
(2)情境體驗法
具體到大學語文教學上是指教師給學生以自導自演的機會,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舞臺設計等,將語言文字構筑的文學世界表演出來,以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藝術類專業的學生有較強的藝術天賦和藝術表現力,性格上注重自我表現但又具有一定的合作精神,故在講授古今中外的文學名篇時,可讓他們采用角色扮演、詩歌朗誦、動漫展示等方式讓學生自編自導,自行設計去體味人物、人物心理與文學場景,讓他們在激發專業熱情的同時加深文學體驗。
(3)課堂討論式
情境體驗式給學生提供“我的舞臺”,課堂討論式為學生提供“我的講臺”讓他們表達“我的觀點”。教學中,教師居于絕對的主導地位的一言堂、滿堂灌會使學生興味索然。藝術類專業學生生性自由,張揚自我,愛發表言論。因此,教師可采用引進案例或設置話題的方式,讓學生分組討論、分析后再試著將講臺交給學生,讓他們在各種導入式話題、展開式話題、深化式話題中組織語言、表達觀點,給他們展示自我風采的機會,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當然,創新的教學方式需要個性化的教師。目前,藝術類專業大學語文的授課教師最迫切的任務是加強自己的藝術修養,向相關領域拓展自己的知識視野,院校也應將藝術類專業大語教學的教師相對固定,并提供更多藝術實踐繼續教育的機會,以使他們積累與藝術相關的專業知識,使自己的大語課堂更具藝術實踐性。
(三)考核評價的方式
過程差異性合理的評價能把教師對學生的認識和情感傾向傳導給學生,對學生科學、積極的評價也直接激勵著學生對該門課程的興趣培養。藝術類專業是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對他們應重視創作過程中創新能力的考查,故傳統的“定性評價”只重視結果而忽略學習過程的評判方式,已逐漸證明了對其藝術個性發展的不利,而教改語境下提出的“過程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則更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參與程度、知識選擇能力、應用能力與創新能力,在一定意義上是對“因材施教”思想的回歸,對藝術類專業的大語課程考評也應有與藝術思維相對應的革新。
(1)加大過程性評價的比例
課程最后的評價一般由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組成,而比例多為平時成績占30%或40%。對于藝術類專業的大學語文課程最后成績總評可改為平時成績占50%至70%,從分配比上注重過程性評價。
(2)平時成績可采用模塊化評價
對藝術類專業的考評,可按能力側重點將考核內容分成幾個模塊,其中有1—2個模塊向平時藝術創作傾斜,如除去期末卷面考評模塊后,廣告設計專業學生可加入“廣告語創作”模塊,服裝設計專業可加入“作品人物服裝設計”模塊。同理,別的藝術類專業亦可加入別的“創作模塊”,如根據作品文本去譜曲、編舞、繪畫、制作flash作品等,打通文學與藝術,讓學生在富有創造性的藝術實踐中去品評文學經典,提高文學素養。
(3)具體考核方式可考慮“視覺情景法”
讀書為學底用途是娛樂、裝飾和增長才識。在娛樂上學問底主要的用處是幽居養靜;在裝飾上學問底用處是辭令;在長才上學問底用處是對于事務的判斷和處理。因為富于經驗的人善于實行,也許能夠對個別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加以判斷;但是的有關大體的議論和對事務的計劃與布置,乃是從有學問的人來的。在學問上費時過多是偷懶;把學問過于用作裝飾是虛假;完全依學問上的規則而斷事是書生底怪癖。學問鍛煉天性,而其本身又受經驗底鍛煉;蓋人底天賦有如野生的花草,他們需要學問底修剪;而學問底本身,若不受經驗底限制,則其所指示的未免過于籠統。多詐的人渺視學問,愚魯的人羨慕學問,聰明的人運用學問;因為學問底本身并不教人如何用它們;這種運用之道乃是學問以外,學問以上的一種智能,是由觀察體會才能得到的。不要為了辯駁而讀書,也不要為了信仰與盲從;也不要為了言談與議論;要以能權衡輕重、審察事理為目的。
有些書可供一嘗,有些書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幾部書則應當咀嚼消化;這就是說,有些書只要讀讀他們底一部分就夠了,有些書可以全讀,但是不于細心地讀;還有不多的幾部書則應當全讀,勤讀,而且用心地讀。有些書也可以請代表去讀,并且由別人替我作出節要來;但是這種辦法只適于次要的議論和次要的書籍;否則錄要的書就和蒸餾的水一樣,都是無味的東西。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敏捷,寫作與筆記使人精確。因此,如果一個人寫得很少,那末他就必須有很好的記性;如果他很少與人會談,那末他就必須有很敏捷的機智;并且假如他讀書讀得很少的話,那末他就必須要有很大的狡黠之才,才可以強不知以為知。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學問變化氣質”。不特如此,精神上的缺陷沒有一種是不能由相當的學問來補救的:就如同肉體上各種的病患都有適當的運動來治療似的?!暗厍颉庇幸嬗诮Y石和腎臟;射箭有益于胸肺;緩步有益于胃;騎馬有益于頭腦;諸如此類。同此,如果一個人心志不專,他頂好研究數學;因為在數學底證理之中,如果他底精神稍有不專,他就非從頭再做不可。如果他底精神不善于辨別異同,那末他研究經院學派底著作,因為這一派的學者是條分縷析的人;如果他不善于推此知彼,旁征博引他頂好研究律師們底案卷。如此看來,精神上各種的缺陷都可以有一種專門的補救之方了。
試題部分:
一、選擇題
1.“知識就是力量”的提出者是()
A.魯迅
B.莫泊桑
C.歐•亨利
D.培根
2.“人類歷第一個真正揭示知識的真正意義的人”是()
A.馬克思
B.恩格斯
C.培根
D.黑格爾
3.《培根論說文集》英文版原名為()
A.《隨筆》
B.《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遐想》
C.《隨感錄》
D.《獵人日記》
4.下列不屬于《論學問》一文提出的讀書四種方法是()
A.精讀
B.快速閱讀
C.選讀
D.全讀
5.下面屬于《論學問》一文提出的讀書做學問的三種用途的是()
A.為了言談和議論
B.旅游
C.體育鍛煉
D.增長才識
二、填空題
1.《論學問》的作者是英國16世紀哲學家、散文家__________。
2.培根在本文中論述了兩大問題: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培根在本文中說:“史鑒使人__________;詩歌使人__________;數學使人__________;博物使人__________;倫理之學使人__________;邏輯與修辭使人__________?!?/p>
4.培根在本文中說:“__________使人充實,__________使人敏捷,寫作與筆記使人精確。”
5.培根在本文中說:“多詐的人渺視學問,愚魯的人羨慕學問,聰明的人__________學問?!?/p>
三、解釋下列旬中加點的詞語
1.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
2.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熏。
四、簡答題
1.本文的基本觀點是什么?
2.怎樣理解“學問鍛煉天性,而其本身又受經驗底鍛煉”?
3.文章主要論述了哪兩個問題。
4.本文選詞用語有何特點?這對文章思想內容的表達有何作用?
5.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和比喻句。
五、分析題
1.閱讀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問題。
有些書可供一嘗,有些書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幾部書則應當咀嚼消化。
(1)請分析“嘗”、“吞下”、“咀嚼”、“消化”幾個動詞的實際含義。
(2)請說明這段話的修辭效果。
2.閱讀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問題。
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敏捷,寫作與筆記使人精確。因此,如果一個人寫得很少,那末他就必須有很好的記性;如果他很少與人會談,那末他就必須有很敏捷的機智;并且假如他讀書讀得很少的話,那末他就必須要有很大的狡黠之才,才可以強不知以為知。
(1)請概括這段文字的大意。
(2)從這段文字來看,這篇文章的語言具有怎樣的特點?
參考答案:
—、1.D2.C3.A4.B5.D
二、1.培根
2.治學的目的;治學的方法
3.明智;巧慧;精細;深沉;莊重;善辯
4.閱讀;會談
5.運用
三、1.可供人借鑒的歷史書籍
2.指自然科學常識
四、1.本文論述了學問的用途和讀書治學的目的方法。讀書為學的用途是娛樂、裝飾和增長才識。治學的目的是為了“能權衡輕重,審察事理”。在治學方法上,主張對不同的書采取不同的讀法,讀書應該與會談交流、寫作、筆記結合起來。
2.這句話是培根在談論為學的目的時提出來的,它體現出了培根對學問與經驗二者關系的理解。首先,他認為作為理性形態的學問對于僅僅是個體生活實踐的經驗有某種修剪作用,因為個人所積累的經驗,個人的天性都是個別的具體的,雖有實感性,但偏于狹窄,缺少普遍性。其次,培根又強調經驗對于學問的重要作用:學問“其本身又受經驗的鍛煉”作者主張既不要藐視學問,也不要羨慕學問,“聰明的人運用學問”,學問應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上并受其檢視。
3.文章一是論述了讀書為學的用途是娛樂、裝飾和增長才識,二是論述了治學的目的方法,即“能權衡輕重,審察事理”,對不同的書采取選讀、全讀、勤讀、精讀的不同讀法,還要與會談、寫作、筆記相結合。
4.一是文章選詞用語冼練精當,如“閱讀使人充實”,“史鑒使人明智”等語句,堪稱警句格言,做到一語中的;二是文中多用比喻及排比句式,使文章說理生動,富有氣勢。
5.排比旬有:“在娛樂上學問底主要的用處是幽居養靜;在裝飾上學問底用處是辭令;在長才上學問底用處是對于事務的判斷和處理?!薄岸嘣p的人渺視學問,愚魯的人羨慕學問,聰明的人運用學問”;“有些書可供一嘗,有些書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幾部書則應當咀嚼消化”;“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敏捷,寫作與筆記使人精確”。“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钡鹊冗@些都是排比句。而“蓋人底天賦有如野生的花草,他們需要學問的修剪”,“精神上的缺陷沒有一種是不能由相當的學問來補救的:就如同肉體上各種的病患都有適當的運動來治療似的”等是比喻。
五、1.(1)“嘗”是指選讀其中的一部分;“吞下”是指全讀,但不必細心地讀;“咀嚼消化”則不但要全讀、勤讀,而且要精讀、細讀。
(2)這段話運用了比擬的手法,將讀書比擬成吃東西,顯得十分生動形象。
(一)藝術專業大學生數量急劇增加,就業基數變大
伴隨我國知識經濟的發展,藝術行業越發受到人們的青睞,藝術院校和藝術專業設置增加,藝術專業招考受到持續熱捧。全國有700多所高校建立了藝術專業和院系,包括一些綜合類、師范類和理工科院校,這無疑擴大了藝考生源的接收數量,并處于持續增加態勢?!八嚳紵帷笔股闯渥?,而社會上的就業崗位并沒有相對增加,導致對口工作處于飽和狀態,藝術專業大學生的就業基數變大,就業壓力加大。
(二)藝術專業大學生自身特點突出,就業能力不足
藝術專業大學生在學校和專業選擇中,都以自己的興趣愛好為基礎,對專業十分熱愛,而往往忽視綜合素養和能力的提升。藝術專業大學生的優勢在于動手能力強,思維活躍,對于新生事物易于接受,但同時也存在綜合能力欠缺,難以管理,往往向往絕對自由等缺點。此外在就業觀念上,藝術專業大學生非??粗匦匠?、地域、個人發展機會和專業對口程度等方面,不能正視用人單位對綜合素養、動手能力、實踐經驗等方面的要求,造成“有工作不能干”和“有工作不愿去干”的困局,最終影響就業結果,造成就業困難。
(三)藝術高等教育范式培育,就業競爭力欠缺
在目前藝術高校人才培育的運行機制上,往往以文科或理工學科的共性標準代替藝術學科的特殊標準,未能充分尊重和遵循藝術學科自身的發展規律,不能把握藝術學科建設及藝術人才的特點。部分藝術高校的專業及課程設置有較大的盲目性,授課內容空洞,缺乏實踐性,難以跟上市場變化的步伐,造成供給嚴重大于需求。
(四)藝術市場需求低迷,就業驅動力疲軟
雖然近些年來,經濟水平的提高促進人們對精神食糧的需求,但我國藝術市場需求基本上還停留在滿足基本使用和審美功能的藝術層次上,對專業藝術教育的需求還非常有限。在這些因素的限制下,藝術大學生不能夠隨心所欲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且在我國文化市場中,由于法治環境的建設不足,藝術類成果容易被復制或者藝術專業大學生由于缺乏法律意識,自身也存在諸多侵權行為。這些因素都影響了藝術市場對藝術專業大學生就業的接納和需求程度。
二、提升應用型藝術專業大學生就業實力的路徑探究
通過對藝術專業大學生存在就業困境的原因分析,藝術高校想找準自身辦學的立足點與著眼點,明確發展定位,充分挖掘藝術專業大學生的就業優勢,就要定位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多維就業實力培育路徑。
(一)規范藝術高等教育設置,促進招生與就業掛鉤
面對持續的藝術專業辦學熱潮,應當嚴把辦學關,限制藝術專業設置的數量和招生人數,對每年就業存在嚴重問題的藝術專業和院校要限制招生人數或增設藝術專業。此外,應適當提高文化課的錄取分數線,招收綜合素養較好的青年人,打造合格的藝術人才,增強其潛在實力,為其順利就業打好基礎。
(二)合理調整就業期望值,準確進行自我定位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藝術類專業投入相對較高,高投入期待的是高回報,這種思想影響了藝術類大學生的自我評價及就業期望值,因而要引導藝術專業大學生正確地自我分析、自我定位。在面臨畢業時,藝術專業大學生一方面應當全面地評價自己,既要總結自己的長處,發揮優勢,從綜合能力與素養上縮小與崗位要求的差距,提升自我能力;另一方面還要客觀地分析面臨的就業形勢,制訂一套切實可行的就業規劃目標,及時合理地調整就業期望值。
(三)改革教育教學方式,打造應用型人才培育機制
藝術高校的應用型發展定位是其全面深度融入區域發展、產業升級等的需要,也是其內涵式發展的重要內容,凸顯其特色專業的優勢,保持其原創開發的動力。“應用型”是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一種積極回應,為藝術專業大學生順利就業提供前提和保障。因而在師資隊伍建設上,可實行“雙向進修制度”,使業界精英熟悉講臺,科班教師熟悉業務,才能為打造出合格藝術人才提供保障。
(四)推進學產對接,深度開展校企合作
藝術高校在辦學過程中,更要緊密把握市場導向,深化與地方政府、行業協會、企事業單位、國內外高校的合作,特別是與實力雄厚的大企業合作,使其成為應用型藝術大學建設的參與者、合作者。同時拓展國際化發展思路,通過開展國內外校際交流、吸引和擴大留學生平臺等方式,這樣不僅能夠學習到發達國家先進的藝術教育理念,更有利于擴展國內藝術人才的視野,形成自身獨特的就業競爭優勢。
(五)加強職業規劃引導,做好就業前期準備
“凡事欲則立,不欲則廢?!甭殬I生涯規劃就是指導大學生確定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并使大學生在成長成才的道路上盡可能少走彎路。通過加強就業指導,一方面使藝術專業大學生科學合理地評價自己的專業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社會適應能力,還應培養大學生適應社會需要具備的決策、創造、社交等能力。同時還要在正確評價自己的基礎上,明確自己的需求,避免選擇的盲目性;另一方面,促進藝術專業大學生與用人單位的溝通和對接,藝術專業大學生從進校開始直到畢業應結合專業設置安排多次實習、實踐,以縮短藝術專業大學生就業初期的適應期,使他們更快地融入社會,進入社會角色。
(六)開拓創新創業培訓,充分發揮專業優勢
通過分析近年來藝術專業大學生就業狀況發現,一部分畢業生放棄了傳統的被動就業方式主動創業,自主創業成為解決就業難的有效途徑。但是問題也不容忽視,如藝術專業大學生對創業認識模糊;自身準備及經驗不足等。這就需要藝術高校在辦學過程中,加強創業教育課程的設置;搭建創業平臺;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從而拓展藝術專業大學生的就業途徑。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