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6:03:35
序論:在您撰寫化學選修五知識點總結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學生在高中的學習任務是很艱巨的,因為高考要考六門學科。但是,每天的課程有限,一般學校的安排是上午五節課,下午四節課。然后其他時間除了休息,吃飯,就是自習。雖說一天安排的是九節課,但是真正一天安排的化學課基本上只有一節課。因為學生在高中的主科是語文,數學和英語。因為物理這門學科的難度性,所以一般學校會稍多分一點時間在物理學科上面。因此,化學學科平均一天就只有一節課。但是,我們都知道高中化學的知識內容是很多的,其中包括必修一,必修二,選修三,選修四,選修五。而且選修部分,關于有機物質的結構和性質部分比較抽象,而選修四是屬于和計算相關的??傊?,高中化學的知識在于難度和深度,以及很多方面都必須引起我們教師足夠的重視。那么,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以下是對學生的自學能力進行培養的相關對策。
(一)預習工作的充分準備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在老師進行教學前,應該對教師所講的內容提前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因為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對教師所講的內容有深刻的理解,從而產生自己的思考和認識。所以,學生預習工作的充分準備會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進度,以及學生自己的學習情況。那么,教師應該如何提高學生的預習程度呢?首先,我要求學生對我即將要講的內容進行整體閱讀,一般分為兩個步驟。其一:第一遍要求快速、粗略的瀏覽,其二:第二遍要求細化,一句一句的想一下。然后把自己不懂的做上標記,在課堂上著重聽教師講,或者直接給教師提問。我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達到預習的效果和養成預習的習慣。其次,我要求學生針對自己的預習情況做一個大致的總結,期間包括對知識的整體框架,以及自己的疑惑,需要教師幫忙解決的問題。我發現,這樣對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以及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提升有著重要促進作用。
(二)進行及時的復習,和總結
學生在高中因為課程任務的繁重,所以在每次考試前并沒有多少時間和精力均分到每一個學科上面。然后,就會出現一種情況,學生的考試分數并不那么理想,畢竟普通人的記憶都是有限制的,需要長期堅持滾動式的復習,才能真正的掌握。因此,我覺得教師在教學中需要給學生強調及時復習的重要性和好處。我在高中化學的教學過程中,對于這個問題是要求學生在每一節課之后,在完成教師布置的化學題之前,把當天老師所講的內容做一個及時的復習,并且仔細回想老師上課時候所講解的內容。
還有就是在學習完一個章節之后,我要求學生用大小是A4的白紙做一個關于本章節的知識點總結,包括方程式的書寫。當然,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學生關著書默寫,達到完全掌握的目的。對于學生不能回憶的知識點,學生要再次進行復習,直到自己能夠完全的掌控這些知識。經過長期這樣的訓練,學生可以隨時輕松的應對各種考試,而且能夠真正的學會和理解這些知識,并且能夠靈活運用。這樣對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也是有效地,因為這些過程都是要求學生自行在課下的時間里去完成的。
二、必修教材與選修教材的有機結合
很多老師在高中化學的教學過程中,會把教材作為版塊分開講,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會把知識結合在一起產生聯系進行教學。這就會導致學生出現以下兩種情況。首先,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過于區分選修和必修,從而導致學生在學習后面的知識時會忘了前面的知識,典型的吃了芝麻丟了西瓜。其次,就是學生在學習選修部分的知識時,不管是對于有機的這部分,還是對于化學平衡和各種電池反應的有關方程式。學生會從心理上覺得無所適從,因為感覺和之前的必修知識脫了節,從而不能夠很好的習慣和學好這部分知識。因此,對于選修部分和必修知識的結合教學在老師的課堂上要有深刻的體現,不僅是為了加強學生對選修的理解,還有學生對之前知識的鞏固學習。因此,我在教學中深刻實踐這一原理,從選修和必修知識的結合進行教學。
一、研讀人教版教材,明確模塊特點
1.對人教版教材選修模塊的認識與分析
人教版選修3在欄目設置方面,恰當地增加了教材知識的選擇性與靈活性,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供更多的閱讀材料,對教材內容進行了豐富而又多變的擴充與衍生。在知識體系方面,以必修2為基礎,體系和內容上避免雷同和重復,切實把握基礎性,又恰當增加一定深度。內容設計上深入淺出,在原子結構與性質中介紹了原子軌道、原子光譜、激光等簡單知識,引出分子結構時結合了范德華力,討論極性時介紹了表面活性劑等,既有扎實的專業學科知識,又能聯系其他學科和生活實際,拓展了知識的內涵。
2.對選修3結構化學教學過程的思考認知
針對物質結構與性質這部分內容學生在初中階段已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了解原子構成和核外電子排布,又在高中必修2學習了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和化學鍵等知識,在此基礎上人教版選修3對物質結構與性質進行了深層次的探討與交流。
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到學生認知方式的培養,針對學生的認知結構認真分析,探討影響學生認知形成與發展的因素,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教學方式。其次教學中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使教學活動更加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力求通過課上課下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了解科學的方法和科學的價值。
二、立足教材根本。探求知識點體系
1.突出高中化學選修課程的基礎與重點
人教版化學選修3按照模塊可以分為四個模塊。模塊一: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模塊二:化學鍵與物質的空間結構;模塊三:分子間作用力與物質的性質;模塊四:研究物質結構的價值。分析課程模塊,首先從原子、分子水平上認識物質構成的規律,再以微粒之間不同的作用力為線索,側重研究了不同類型的物質的相關性質,最后升華到物質構成的內在價值,這有助于高中生進一步豐富物質結構與性質的知識,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具體實踐中,應首先形成有關物質結構的基本概念,認識物質結構與物質性質之間的關系,了解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及運動狀態、原子的內部構造、元素的性質,學會化學鍵的辨別與應用,晶體的分類及相關性質,形成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的概念,從而才能掌握客觀規律,積極探究新物質。最后,教學實踐中要立足基礎,把握重點,全面而有邏輯的進行講解和練習。
2.認真做好高中化學選修3的知識銜接
對于物質結構與性質的學習,良好的知識體系十分重要,要充分認識到知識銜接的必要性。本部分內容的講授,是在已有知識層次上引入新概念能層與能級,在此基礎上直接給出構造原理,并講解、練習核外電子排布,并由此引出能量最低原理,在電子云基礎上引出原子軌道,為后面學習化學鍵構建了框架,再由原子到分子,接下來再到晶體的學習,這是一個連貫而有序的知識銜接過程,注意過渡和引導的重要作用。本部分內容在分章節學習時,注重體系的建構,如原子結構與性質這部分內容包括原子結構和元素的性質,內容線索力求符合學科本身的內在邏輯性,主次分明。圖1是部分知識的脈絡圖。
三、利用課前課后。激發深層探究點
1.努力為選修課程創造動手實驗的條件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課程,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創造安全可靠的實驗條件,鼓勵學生親自動手實際操作,力求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尋找并提供合適的探究方向,探究點要注重實際可操作性和前沿性,使學生在一定的理論基礎上親自參與化學實驗操作,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成就感,這有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更深層次的理解。還要加強動手能力的培養,增強學生科技創新意識,結合實際情況提出有意義的探究問題進行探究。例如:學生自己動手制作晶體堆積模型,利用不同顏色的橡皮泥和牙簽制作氯化鈉晶體的模型,在實際操作中加深對晶體結構的深入理解,對晶體構造、配位數、微觀概念與宏觀的概念等有進一步的深入理解。
2.逐步完善知識體系,善于歸納總結
在學習中善于歸納各種知識的脈絡,總結蘊含在繁雜知識點、探究點中的規律方法。例如:隨著原子的核電荷數遞增,每到出現堿金屬時,就開始建立一個新的電子層,隨后最外層上的電子逐漸增多,最后達到8個電子時,出現稀有氣體,然后又開始由堿金屬到稀有氣體,如此循環往復,這就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個周期規律。還可以根據在教學中所接觸到的知識,編寫一些方便記憶的口訣,例如:“手性碳,四鍵連,皆不同,始為然,含氧酸,比酸性。非晶體,量很少,有玻璃,和橡膠,得晶體,三途徑,析結晶,多面體,能衍射,各向異,多晶胞,六面體,需并置,且無隙”。要明確知識點的基礎性,探究點的針對性,并對此進行歸納總結才能真正的有的放矢的學好這本書。
四、關注高考考點,研究復習策略
1.把握重點考點的出題規律
在高等學校入學考試中人教版的理科綜合占300分,其中化學100分。從全國各地高考化學選修3《物質結構與性質》的高考命題看,由于本部分知識近年才在高考中單獨命題,故結構與性質之間的緊密聯系不深,試題只能是拼盤式的。高考中本部分內容的題干主要以相關背景知識、元素周期律或物質之問的轉化關系為命題點,設置主要元素推導,設計一系列關于書寫化學用語、離子半徑大小比較、金屬性或非金屬性強弱判斷、晶體類型性質的判斷及相關簡單計算等。本部分的高頻考點有:原子的電子排布式、化學鍵的辨別、價層電子對互斥理論、雜化軌道類型、元素的性質、四大晶體類型的判斷及相關計算等。
2.對于各省市歷年高考真題的部分研究探討
2014年、2015年高考選修3方面的試題難度總體來說趨于穩定,知識點考查的類型相對固定。現行高考省份中,江蘇、安徽、福建、山東、海南以及通用全國大綱卷和全國新課標卷的省份采取單獨設題,分值范圍在12分到15分不等,其中海南卷20分。主要難點失分點是分子構型,晶胞的質量、體積和密度之間的計算和根據已有條件書寫正確的化學方程式等。題目設置精確到細小的知識c,如(2015年福建卷31題第1問)CH4和CO2所含的三種元素電負性從小到大的順序是什么,學生根據所學關于判斷元素電負性大小的知識,可以快速解答出H
其中,我們崇尚的教學模式是:“自主合作問題式(學案)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線索,以合作探究為基礎,以問題解決為目的,以課時學案為依托,以能力培養為核心。
備注:自主合作問題式(學案)教學模式流程圖:
情景導入問題發現情景激疑合作探討歸納拓展遷移應用概括建構鞏固檢測(預設、生成、應用每個知識點均含這四部分)
2. 如何進行知識點的歸納總結?復習不是簡單的重復,應將知識歸納整理,使其系統化、網絡化,以便澄清模糊認識,辨析相似內容,探尋物質變化規律。以“高考大綱”為依據查缺補漏,就知識的關聯點展開聯想,構建各章節的知識網絡,使知識體系化。
3. 如何進行不同題型的訓練?在整個復習過程中離不開“練”,練什么、怎么練,這是值得我們商討的問題。認真分析近幾年各地高考試題的特點,重視基礎知識的掌握,注重能力的培養,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每周一練,每月一考。每周練習約90分鐘,分值100分,題量25題,Ⅰ卷18題,Ⅱ卷7題,題型有選擇、推斷、實驗、討論、計算等。主要考近來復習過的內容,內容的基調向高考靠攏。因此,探究高考化學命題特點,是我們高三老師的一大課題。
(1)選擇題復習策略。①高考考查多的內容就多練,考查少的內容就少練,合理分配復習時間。②側重練習化學概念和理論部分。包括:物質的量、氧化還原、離子反應、電解質、膠體、反應熱、速率與平衡等內容。③計算類試題在近幾年高考中的出題量有所增加,所以舊題可少練,應多練些新題。但盡量避免練過程繁瑣的試題。④有機部分在選擇題中出現的少,一般比較簡單,不用單獨練習,可以在復習選修五時滲透。⑤應要求學生掌握常見物質的俗名、用途,關注生活、生產、科技、環境。⑥對學生進行讀題訓練,做題時要不斷總結自身弱點,努力提高準確率,審題要細致,把握好做題節奏,平時訓練少用排除法,要不斷夯實基礎知識,要求學生堅決不能猜答案。⑦要求學生在做選擇題時力求得滿分,并以此為目標,訓練學生力爭達到。因為只有選擇題得高分,整張卷子才能得高分。
(2)無機推斷題已成為各省市高考的主流題型。①尋找突破口是關鍵,例如物質用途、顏色、特殊的性質、特殊的反應現象、物質的通性等都有可能成為我們做題的切入點。②學生應學會看流程圖,總結規律。③學生不但要能準確書寫熟悉的化學方程式,還應掌握不熟悉方程式的書寫,例如氧化還原反應、離子反應方程式等。④提高應用化學反應原理、物質分離和制備的知識、晶體知識、綠色化學的觀點、經濟的視角分析實際生產中各種問題的能力。
(3)實驗題訓練。①側重考查實驗基礎,重視對操作和現象的表述能力的訓練。②加強實驗設計訓練,能夠根據實驗目的,設計裝置、儀器、試劑、(畫圖)步驟、現象、結論等實驗的各個環節,培養和提高學生把所掌握的實驗知識活學活用的能力。③側重對實驗異常和誤差分析或實驗評價的訓練。④重視培養學生設計數據處理表格的能力以及畫工作曲線,并從工作曲線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得出結論的能力。⑤關注新考法,新動向,善于借鑒。⑥追求問題有新意,原創。
(4)計算題訓練?;瘜W計算沒有了對過程表述、規范書寫的得分點,那么對結果的處理、有效數字的應用就非常重要,所以計算仍然是難點。在2012年的高考全國卷中明顯加大了對計算題的考查,化學計算重點是以物質的量為中心的計算,具體地說應該是物質的量、阿伏加德羅常數、摩爾質量、物質的質量;氣體摩爾體積、氣體的體積;溶液中溶質的物質的量、溶液的體積、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之間的關系。將質量守恒定律、阿伏加德羅定律等應用到化學方程式中的適量計算、過量計算、差值法計算等。因此,以物質的量為中心的基本計算,就成為高考化學計算之重點。
(5)對于選修三和選修五兩個選修模塊的處理?;A好的班級可以采取都講或只講選修五的方法,中等班級可以都講或只講選修三,基礎差一些的班級建議只講選修三。因為相比較而言,雖然有機知識含量多,邏輯性強,但易得滿分。選修三物質結構部分知識含量少,獨立性強,容易抓分,但不易得滿分,近幾年選修三高考中出題的難度逐年有所增加。
(6)選修五有機推斷題的訓練。①對有機化學的復習一定要把握官能團決定性質這一關鍵點。②根據相互轉變關系和性質、反應的條件和類型、實驗現象、有機物用途等推斷物質結構。③根據高聚物結構推斷單體結構。④掌握書寫同分異構體的方法,注意書寫時的有序性,以免漏查。⑤推斷的方法一般可采用順推法,逆推法或兩種方法相結合。
(7)選修三物質結構題的訓練。應側重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掌握、及升華。
4. 如何組題?教師在教學中要牢固樹立“讓教師下海,讓學生上岸”的教學理念,即教師在教學中要準備大量的資料,通過精心研究、分析比較、篩選,把一些優秀的、有代表性的習題推薦給學生,并有計劃、分階段地進行訓練。
關鍵詞:高考化學 專題復習 整合
一、做好必修與選修內容的整合
《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理科綜合考試大綱的說明(課程標準實驗版)》(以下簡稱《說明》)對知識內容層次這樣要求,在理解所學各部分化學知識的本質區別與內在聯系的基礎上,運用掌握的知識進行必要的分析、類推或計算,解釋、論證一些具體化學問題。對化學學習能力這樣要求,接受、吸收、整合化學信息的能力,從試題提供的新信息中,準確提取實質內容,與已有知識塊整合,重組為新知識塊。無論從知識層面還是能力層面來看,化學知識多而散,要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能力,快速準確地解決化學或與化學相關的問題,必須進行知識整合。必修內容是在初中化學的基礎上起到鞏固和提高的作用,為學習選修內容作必要的鋪墊,是真正為了提高全民科學素養,選修是為了尊重學生學習興趣和需要,是必修內容的補充與拓展,為化學各個領域培養人才開設的??梢試L試將必修與選修知識進行整合,例如必修2第二章與選修4第一章可以整合到一起,化學反應的同時伴隨著能量的變化,能量的釋放或吸收是以發生變化的物質為基礎的,質量和能量均是守恒的,能量之間是可以轉化的,化學能不僅可以轉化為熱能,也可以轉化為電能,前者可以用蓋斯定律解決,后者可以運用原電池、電解池原理解決。
二、做好每一章內知識塊的整合
為了減少學生復習量,提高復習效率,可以將每一章內知識點整合,如高中化學必修1第二章共有三節,分別是物質的分類、離子反應和氧化還原反應,主題是化學物質及其分類,很清楚主題就是學生復習時要構建的小專題、小網絡。簡單來說,化學物質的分類旨在為學生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給一條主線,探究總結出一種方法,即課本第25頁“實踐活動”中第3個問題中框圖中的規律。更深程度上思考,重在培養學生選擇不同的標準或不同的角度對化學物質分類結果就有不同不是絕對的,化學反應的分類也一樣,沒有物質的分類方法,化學反應的分類就很難。
三、做好每章之間知識點的整合
對于物質的量與微粒數目、氣體體積(標準狀況下)和物質的量濃度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在方程式中的有關計算,可以引導學生在理解物質的量的概念的基礎上,通過實例,讓學生形成思路一:要計算微觀粒子數,先要計算出這種物質的量,然后搞清楚構成這種物質中粒子間的關系;進而從物質中粒子數的計算過渡到各類化學方程式、離子方程式、電極反應式中,思路二:上下單位只要相同,左右單位相同或相當,就可以大膽地去列比例關系式,計算出反應物或生成物的物質的量、電子轉移數、反應熱、轉化率和環境PH值等,這樣不僅有助于上述各物理量之間的關系梳理,而且把課本中零散難懂的計算進行了有效的歸納和總結。
四、做好學科之間的整合
為了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減少污染,保護環境,提高效率,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需要開發新能源,解決此問題僅憑扎實的化學學科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物理、生物等其他學科豐富的知識儲備,這就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學科內學科間的知識整合。例如介紹電解原理,可以將化學學科中的電解質的電離、離子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等知識和物理中的電流的形成整合在一起,陰陽兩極上離子的放電順序的判斷是基礎,電流的形成(外電路通過電子定向移動形成電流,內電路即電解槽中陰陽離子通過定向移動也形成電流)和方向的判斷是關鍵。
五、做好檢測試題篩選、檢測、評價和教材挖掘之間的整合
【關鍵詞】化學;復習;導學;反饋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20-0228-01
高中化學既有必修模塊又有選修模塊,既有化學概念、化學原理又有化學計算和化學實驗,內容多、范圍廣,到了綜合復習階段,教師需要明確目標,統籌規劃,合理搭配,才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應有的提高。
一、科學定位,明確目標
復習的目標定位很重要。復習階段,教師要以考綱的要求和學情實況的剖析為切入點,立足學情,解決學生在學習新課階段存在的具體問題,正確處理好必考模塊和選考模塊的關系,以及知識與試題的關系,定好選考模塊,以知識整合和題型的特征歸屬為基本策略,立足思路和方法提高解決問題能力,以高考的能力要求為落腳點,立足考情解決針對性問題。一般來說復習要達到三個目的:一是從全面基礎復習轉入重點復習,對重點知識強化,對易混知識歸類、比較,對易錯、易漏知識解析、鞏固;二是將第一輪復習過的基礎知識建立化學模型,能迅速將題目給的信息與化學模型建立聯系,從知識網絡中提取有用的知識解題,并運用到實戰考題中去,進而將已經掌握的知識轉化為實際解題能力;三是要把握高考各類題型的特點和規律,掌握解題方法,總結答題的規范化要求,進行規范化訓練以形成應試技巧。
二、根據實際,統配課時
綜合復習階段時間緊、任務重,教師可按每周的課時數量安排復習進度?;瘜W學科的課時往往偏少,這就要求我們提前做好教學計劃,把原有的小專題進行整合,把教學任務細化到每一節課,以確保教學任務順利完成。我將主干知識分為了五大板塊:基本概念與基本理論、元素化合物、化學實驗、有機化學必修、物質結構選修。檢測、講評均列入計算課時中?;靖拍钆c基本理論,包括物質的量與物質分類、化學反應與能量變化、化學反應速率與化學平衡、溶液中的離子反應、電化學、物質結構等內容,可以用較多的課時;元素化合物包括常見金屬元素的性質及應用、常見非金屬元素的性質及應用,物質的制備與分離提純、簡單化學實驗設計評價與改進,可以用較少的課時;綜合性實驗探究,包括化學實驗儀器與基本操作三個專題,可以穿插其中,一般用四五個課時即可。這樣周密安排,教師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數,有條不紊。
三、設定專題,學案導學
在課時有限的前提下,專題的設定很重要。設定的專題要盡量與高考試題接軌,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其解題能力,使其做到活學活用。復習之前,要合理分工制定計劃和小專題,把整個復習專題細分給每一位教師,兩位教師一組作為主要備課人,提前一周精心編制完成學案初稿并發送給全體組員,全組教師利用集體備課時間討論,提出修改意見,主備人做好記錄,及時修改、定稿,最后由備課組長審核后印刷。導學案的設計可分為“考綱解讀”“課前預習區”“課堂互動區”“課后鞏固區”四大部分?!翱季V解讀”能使學生明確高考考什么;“課前預習區”要呈現不必在課堂上重復的但仍然重要的知識點;“課堂互動區”主要按照如下模式編寫:典型例題―規律總結――拓展與歸類――變式訓練,即通過典型例題讓學生了解、掌握高考試題如何考查,從而梳理考點、總結規律、拓展歸類,通過變式練習來應用、感受規律;“課后鞏固區”要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對規律的總結與靈活應用。
四、形成網絡,突出重點
第一輪的復習中教師要注意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一般通過閱讀梳理課堂筆記、編制表格、畫知識網絡圖等方式,可以使學生較快速地形成化學知識網絡。第二輪的復習中教師要特別注意突出重點。在學案設計中,教師要注意選取高考中的難點作為復習重點,對于那些易錯、易混、易漏點,則要求學生反復復習;同時還要通過拓展與歸類,引得學生復習與這個知識點相關或相近的知識,即抓住線。二輪的復習不需要面面俱到,要注意把點復習到位,把線梳理清楚。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要將知識的復習置于問題情境中進行,例題的選取即模型的建立至關重要,在題目解決過程中的拓展與歸類或將題目進行變式訓練也很重要。復習課上教師要盡量少講,應多設置有層次、有思維容量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己總結知識規律,并應用規律解決問題,力求使學生在每一堂課上,都能關注一個高考熱點,掌握一類題的解題思路,構建一種解題模型。
五、適時檢測,反饋補救
化學新課程自實施以來取得了許多喜人的積極進展。剛開始的時候,老師、同學們對于教材、新知識形態等方面的驚人轉變的覺得難以接受。后來經過仔細揣摩、理性認識再到應用于實踐、不斷探索的艱苦過程,他們終于能夠比較全面地理解新課程的變化、辯證地看待新課程實施中出現的各種不適應。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小問題,主要來自兩個方面:首先是化學新課程的知識的羅列和整體結構做出了一定的調整,知識內容的教學目標有了一定的變化,造成教師授課習慣、學生思維模式與新課程之間的矛盾。其次,新課程的理念得到老師和學生的一致認同,但教學中所需的一些技巧、學習中需要的學習技巧都尚未形成體系。因此如何努力達到新課改的要求,鞏固已經取得的豐碩成果,在實際應用中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究問題答案的能力以及同學之間相互協同的課堂教學能力,落實多媒體多樣化教學的目標,成為所有化學老師都都必須好好探討的問題。下面,筆者將從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的角度對新課程的教學策略進行初步的探索、總結。
一、整合實驗知識點,采取體系化教學方式
眾所周知,高中化學新課程分為2個必修模塊和6個選修模塊。其中必修模塊是選修模塊的基礎,選修模塊是在必修模塊的基礎上進行拓展與深化的。根據課程標準的設計,6個選修模塊之間是平行關系。必修模塊與選修模塊之間雖然有嚴格的區分,表面看來各實驗不相關。但是若老師事先對實驗中涉及的知識點進行整合,在教學過程中體系化講解的話,學生相應地聯系記憶,這樣一定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時,學生能否最大限度地掌握課堂上講解的知識,一般取決于教師對本節內容重點、難點的把握。有教學經驗的教師往往在備課時就非常注意對重點、難點進行著重講解,并且也會對不同的重點、難點采取不同的講解方式。
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找到所教授知識點的內在聯系,也就是找尋一條貫穿教學過程的主線,以達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保證所學的知識點的連續性、邏輯性和體系性的目的。具體言之,在教材中,金屬的化學性質這一部分知識就可以通過一條主線來進行教學,這部分知識包括了以下的內容,分別是金屬與水、氧氣的反應。在金屬與水反應這一部分,教材中介紹了鈉和鐵分別與水進行反應的過程,我們可以找到這樣一條主線“金屬與水反應的難易程度與金屬活動性的關系”,這條主線的利用可以促使學生使用對比、類推的研究方法來學習。學生在掌握了金屬與水反應與金屬活潑性的相關知識后,他們就可以此為基礎準確地把握金屬與氧氣反應的相關內容,并且由于內在的聯系性和體系性,能夠記憶深刻。
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必修模塊與選修模塊對知識點掌握程度的要求肯定是有差異的,同時每個學生的理解能力也是因人而異的。所以,合理的教學設計關系到分層次教學成功與否,而調動教師與學生雙方的積極性是最關鍵的一環。在教學中要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參與到實驗操作、實驗思考、實驗探討中來,讓全體學生都能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促進化學學習,尤其是化學實驗綜合知識的學習掌握。如:在“鹽類的水解”一課的教學過程中,可設計如下一組問題:①常溫下,酸、堿、鹽溶液的pH是多少呢?NaCl、Na2CO3水溶液呈什么性?②為什么鹽溶液的pH不都是7呢?③影響水的電離平衡的因素有哪些?④哪些鹽會水解呢?⑤鹽類水解的本質是什么?⑥鹽類水解有哪些應用呢?然后,讓C層學生回答①②題,B層學生回答③④題,A層學生回答⑤⑥題。通過提問分析,既復習了舊知識,暴露出概念的形成過程,又調動了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全體學生基本上搞清鹽類水解的相關知識,從而在“成功的體驗”中,不知不覺中解決這一難點問題。
三、在化學實驗課教學中合理設置疑問
化學學習的方法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在化學學習中能夠學會運用多種手段獲取所需的知識,對原知識進行一定的補充、理解,從而對化學學習過程進行思考、總結,再應用至化學實驗的學習中,這樣,學生的自我觀察力、自我總結能力就得到很好地發展。但是課程畢竟是由老師來主導的,因而如何啟發學生成為一大難題,而設計問題,刺激學生進行思考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種方式。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從實驗原理、實驗現象、實驗結果、實驗對比等角度進行提問式教學。但是這個過程中,有一點非常需要注意的是,設置問題要有一定的難度梯度,避免較易與較難的知識點中間的跨度太大,學生不易理解。
四、充分利用現代化器材
現代科學技術只能在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起輔助作用,而不能替代化學實驗。而課堂實驗教學存在諸多問題,如部分實驗所需的器材、操作場地的限制,導致在普通高中實驗室中無法清晰、高效地演示給學生,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更是難上加難。以上問題在實驗課件的廣泛應用后則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例如在“壓強對化學平衡的影響”的教學中,由于該實驗知識點比較難,學生較難掌握,可通過播放“改變壓強對NO2與N2O4之間轉化的影響”的課件,運用Flash課件,能突出氣體顏色有哪些變化,實驗中各個現象之間的層次差別就會更為明顯。而且,“壓強對氣體分子數和濃度的影響”的兩個動畫的使用,能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壓強變化過程中的氣體顏色、組分濃度有哪些變化?,F代科技的引進使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更具有靈活性、直觀性,學生能得到全方位的啟迪和刺激,輕松、愉快地獲取知識,收到傳統教學所不能達到的教學效果。
五、開闊學生視野
化學其實是一門應用科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可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對教學方式進行改進。具體說來,可在實驗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主動或被動地聯想到生活實際的化學應用,把抽象的化學知識轉變成具體的生活小應用。這不僅能使學生的眼界得到很大的開闊,還能培養學生認真思考、積極探索的好習慣,以及綜合運用所學的化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生活中難題的能力。生活小實驗就是活學活用的典范,這種家庭小實驗中不限定用什么樣的器材,無所謂實驗場所在哪里,只需同學們開動腦筋,同身邊的同學、朋友利用家庭中常見的鍋碗瓢盆就能進行。如果家長能夠加入到實驗中的話,還能培養和睦友好的家庭關系。常見的家庭小實驗有制作橘子電池;用草酸洗墨漬;區分毛織物和化纖織物;采取什么樣的方法能夠去除茶壺壺底的污垢;為什么用鐵刷子將鋁鍋擦亮后鋁鍋表面很快又變得灰暗;用什么樣的方便材料能制作出分子模型;如何測定雨水的pH;如何用食醋和純堿溶液使花朵顏色改變;用熟香蕉催熟青香蕉、綠橘子;發酵粉加水或加熱產生二氧化碳的驗證;用小蘇打或堿面清洗鍋碗瓢盆上的污漬;用雞蛋清做蛋白質的鹽析與變性實驗等等。這樣學生親自動手的機會大大增加了,還能主動思考生活現象的最根本的化學原理。同時,學生心中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也得到解答,這能大大促進學生對于化學這門學科的學習興趣。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的思考也能使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得到很好的發展。另外,老師還可以多多組織學生到化工廠、自來水廠等單位觀摩學習。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所學知識在社會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及其經濟價值。利用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現象作為學習背景、啟發性的問題,制作出特定的學習素材,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的興趣,使他們更加積極地參與化學探究,體驗化學研究的具體過程的艱辛和得到結果的喜悅,從而真正喜歡上化學、喜歡上化學學習。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磊.基礎化學教育課程改革10年進展與反思.化學教育,2010(1):20-24.
[3]程俊.必修模塊化學實驗教學中“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建構與實施策略.化學教育,2010(3):35-38.
[4]張利紅.質疑設問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特殊功效.教育創新,2010(10):37.
一、全面掌握教材知識體系,使零散的知識點系統化
一輪復習一般是按教材的順序按部就班地復習各知識點,高效的復習方法就是要求在教師全面掌握教材知識體系的前提下,適當調整、引入知識,使零散的知識點系統化。如可將必修1教材的第三章、第四章的內容順序調整成單一復習某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系統框架;在講解金屬及其化合物時引入原教材不涉及的金屬與濃硫酸,濃、稀硝酸的反應;每次講解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時都基本按照單質、氧化物、相應的堿或酸、鹽的性質這樣統一的順序復習;記憶物理性質時始終按(顏)色、味、態、毒性、水溶性、密度、溶沸點的順序。這樣,不但使知識系統,利于學生學習和理解及記憶,還使他們復習了以后的知識。
二、挖掘教材的隱含內容,使之透明化
如必修1中描述摩爾質量時的一段為:“而1mol任何粒子或物質的質量以克為單位時,其數值都與該粒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或相對分子質量相等。單位物質的量的物質所具有的質量叫做摩爾質量……常用的單位為g/mol(g?mol-1)。例如:……CO32-的摩爾質量是60g/mol。”在一輪復習時,應挖掘出其隱含為:摩爾質量的單位也可以是kg/mol或其他,如M(Mg)是2.4×10-2kg/mol或其他也可。
再如選修4中介紹化學反應速率時這樣描述:“對于速率和它的一般表述方法,我們并不陌生。它們的共同之處在于,都有一個確定的起點(速率=0);都有一個和速率大小相匹配的時間單位;都有能說明體系某種變化的可計量的性質。對于……”其隱含為物質的速率可有很多種表示方法:v=m/t、n/t、v/t等。這樣,既教會了學生知識,又教會了學生讀懂文字中的內涵。
三、教會學生掌握知識點的通俗方法
有很多知識點理解起來較難,教師要盡量采取通俗易懂的方法讓學生理解。如很多學生總是不知道怎樣下手寫原電池原理的電極反應式,其通俗的理解就是:(1)將一個能在所給條件下最先自發進行的氧化還原反應的方程式(最好是離子方程式)拆成兩半的寫法,一半是氧化反應,一半是還原反應,即兩電極反應式加合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總反應式或總離子反應式;(2)酸性條件下不允許出現OH-,堿性條件下不允許出現H+,掌握了這兩條基本就掌握了原電池原理的電極反應式的寫法。
再如選修4中有一大平衡體系知識,包括化學反應平衡、弱電解質電離平衡、鹽類水解平衡、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它們的平衡常數雖然用不太相同的名稱,但表達式基本類似,都是用平衡體系中右邊各微粒的物質的量濃度的系數次冪后之乘積與左邊各微粒的物質的量濃度的系數次冪后之乘積的比值是一個常數,只要溫度不變。
四、盡量將題型、知識和方法統一并形成對比
如在做“從鹽溶液中得溶質”一類型題時,及時將各種典型溶液總結為:
(1) 將氯化鋁溶液蒸干得到的固體物質的成分及原因。
(2) 將硫酸鋁溶液蒸干得到的固體物質的成分及原因。
(3) 將碳酸氫鋇溶液蒸干得到的固體物質的成分及原因。
(4) 將亞硫酸鈉溶液蒸干得到的固體物質的成分及原因。
(5) 從硫酸銅溶液中得無水硫酸銅晶體的操作方法及原因。
再如,很多知識點的記憶都可轉移到金屬活動順序表、非金屬活動順序表、元素周期表上。而對于金屬冶煉的一般方法、電解原理中陽離子的放電順序等,則可利用金屬活動順序表來學習和記憶:
強弱電解質中的強堿是第IA族從NaOH往下的所有堿和第IIA族從Ca(OH)2往下的所有堿;非金屬元素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最高價含氧酸)的寫法是:(1)同族元素的寫法一樣;(2)同周期的寫法有一定的遞變規律,一般是都含一個中心原子、四個氧原子,氫原子數由四個逐漸遞減到一個(如H4SiO4、H3PO4、H2SO4、HClO4),即使有變化也是看做是失水的緣故。
五、講試卷時分析透知識點,并盡量一題多變
高三復習期間幾乎每月一次考試,所以試題的講解分析就尤為重要。教師要仔細分析試題所涉及的內容和知識點、考查的程度,理解出題人的意圖,分析失分的原因、每道題可能的變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