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6:03:25
序論:在您撰寫高中物理教學案例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案例教學要求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需要做好課前的預習準備工作,其中老師的準備任務又和學生不同。具體來說,老師需要充分結合學生的特點以及學習水平,對案例進行科學合理的選擇,使得學生能夠更加主動地參與到物理學習中,提高高中物理的教學水平。舉個例子,老師在備課《時間和位移》這部分知識時,可以選擇“操場跑步”的位移案例,然后設計如何引導學生思考的問題,學生進行討論和分析。在這個過程中要考慮到有些學生擅長運動跑步,可以提問這些學生,“位移是指物體的位置變化,那么我們假設一個同學說從起點到終點跑了兩圈,另一個同學說從起點到終點跑了四圈,那么他們的位置是否相同呢?”這個案例一拋出,學生們便意見相左,相同意見的學生自動地組成了一組,他們相互討論,指出自己的想法。因此,老師務必要做好課前的準備,在要求學生進行預習的同時,自身也要對知識內容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明確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案,充分把握教學的進程,從而提高高中物理的教學效率。
二、學生合作是關鍵
小組合作的方式已經逐漸被廣泛地運用到教學領域中,但是很多老師開展小組合作,教學效果卻不如人意,這是為什么呢?其實不少老師只是把小組合作形式化、流程化,以至于學生將小組討論當作是閑聊,完全沒有發揮小組合作的效用。實際上,案例的分析需要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使得各種不同的想法和意見能夠相互碰撞,從而進一步地打開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更好地通過案例來學好物理。要知道實驗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占了極大的比重,因此在學生間開展實驗教學也能充分發揮案例教學的效用。舉個例子,老師在教《勻速直線運動》這部分知識時,可以讓學生自由組成若干個小組,然后老師需簡單地跟學生交代實驗的目的以及實驗的具體操作要求,并且讓小組之間進行比賽,看看哪個小組能夠最快打出小黑點均勻分布的紙帶。在這個過程中,小組學生會先自主地學習課本中的案例,小組內部對教學案例進行剖析,分析實驗成功的關鍵點以及失敗的可能性,然后內部進行分工協作,從而盡可能地完成這次小比賽。通過這種小組合作的方式,不僅能夠使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提升,而且也能使學生懂得在面對教學案例時從哪個方向思考或者尋找突破口,有利于幫助學生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確保高中物理的教學質量。
三、教師評價是保障
高中生的自我意識比較強,而且自尊性也很強烈,物理老師應當抓住這個特點,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評價,使得學生學習物理的信心得以增強。具體來說,如果學生在課堂上表現不錯時,老師應當毫不吝嗇地給予學生鼓勵和表揚,而不是認為學生的良好表現是理所應當;同樣在學生表現不夠好時,老師也無需馬上指責學生,而是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能夠打開思路,從正確的角度思考問題。舉個例子,老是在教《能量守恒定律》這部分知識時,有學生堅持世界上會有“永動機”,這時老師切不可指責學生“你沒有好好聽課”,而是引導學生,先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讓學生自己找出其中的矛盾之處,這樣一來學生便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正確地認識能量守恒,老師也應當對學生的表現表示肯定。通過這種積極有效的評價,使學生對學習物理更加充滿信心。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物理教學的順利開展,使得學生更加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從而提高高中物理的教學水平。
四、結束語
關鍵詞:教學案例;教學能力;高中物理;平拋運動
日常教學要求教師以一個研究者的心態置身于教學情景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通過對案例的反思和有效解讀,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或理論解釋。案例研究和日常教學是相輔相成的,教師從日常教學中獲得鮮活的案例,又通過案例研究改進教學方法,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理論水平。
1. 物理教學案例的撰寫
教學案例是在教學活動中圍繞典型事件展開的真實情景描述。一節形式新穎的課、一次記憶深刻的活動、一個精彩的教學片段、一段觸動心靈的師生談話和一個妙趣橫生的探究實驗等都可以作為教學案例。教學案例的撰寫方式主要有對話式、敘事式和概要式。
(1)對話式。以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對話為主線,輔以教學活動的情境性背景進行撰寫,它很像一個話劇的劇本。
教師:這里有一個小球,現在使它運動起來,請大家仔細觀察小球的運動。(教師演示:用手推一下水平桌面上的小球,小球在桌面上滾動,直至以水平方向的初速度飛出。)(學生:潛心觀察,注意力十分集中。)
教師:如果不考慮空氣阻力的作用,小球飛出桌面后所做的運動有哪些特點?
學生討論交流,陳述小結,實現概念的自我構建。
學生:小球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只受重力作用,運動軌跡是曲線。
教師:大家總結得非常好,像小球這樣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拋出,只在重力作用下的運動叫做平拋運動。
教師:平拋運動是比直線運動要復雜的曲線運動,我們怎么研究這個運動呢?
(2)敘事式。用具體而又生動的語言描述在教學中發生的事件和過程很像將課堂教學用故事總結。
上課了,同學們安靜下來。教師拿出一個小球說,要使這個小球運動起來。同學們顯示出極大的興趣。教師開始了他的演示,他把小球放到桌子上,用手推一下小球,小球在桌面上滾動,直至以一定的初速度向水平方向飛出去。教師引導學生討論這個小球的運動有什么特點。經過短暫討論,同學們認為小球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由于只受重力作用,所以運動軌跡是曲線。教師熱情地贊揚了同學們所做的總結。接著又提出了另一個問題:怎么研究這種比直線運動更復雜的曲線運動?同學們的好奇心被激發起來……
(3)概要式。注重事件的特征和教學過程的程序結構,只在某些重要階段描述教學活動的細節,它很像一種教學方案。
2.物理教學案例的分析
對物理教學案例的分析是案例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一個教學案例,教師該如何對它進行分析,從而使這個案例有效地指導自己的教學呢?對案例的分析可以通過對教學活動的過程和影響教學活動的因素兩種方來進行。
(1)教學案例的過程分析。教學過程是由一系列教學活動構成的,按照課程內容和目標把這些教學活動轉化為按時間順序排列的連續的教學階段,一個階段完成一項教學任務,產生相應的教學效果,然后又開始新的教學階段。運用這一方法研究教學案例,要清楚地描述某個階段在教學中發生了什么,或者預測某項預期的教學活動會不會在那個時間點發生,或者研究這些教學活動之間的關系如何,等等。還可以分析每一個教學階段采用的教學組織形式、媒體形式、信息傳播方式和實驗儀器等技術手段對教學的影響;分析各個教學環節的梯度,中間目標的達成情況,各個環節之間的鏈接方式是否合理;分析教學活動時間的安排是否科學,從而把更多時間運用到需重點學習的部分。對于“平拋運動”的教學案例,先按照時間順序把教學過程分為以下五個教學階段:設置教學情景,引入什么是平拋運動;利用教學實驗來分析運動特點;結合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特點得出平拋運動的研究方法;歸納平拋運動的規律;分析實例,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第一階段的過程分析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進行:考慮情景是否新穎有趣,是否與主題密切相關;分析占用的教學時間是幾分鐘,這個時間分配是否合理;比較運用的教學組織方法、技術手段等是否恰當;考慮這樣設計是否能順利過渡到第二階段。
(2)教學案例的因素分析。影響教學進程和教學效果的因素有許多,例如教師水平、學生興趣和認知水平、班級規模、教學任務、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形式、教學時間等,這些因素是影響教學進程和教學效果的“教學變量”。不同變量之間存在著相關的因果關系,這些變量的共同作用構成了教學方法和策略的基本要素。教學案例的因素分析就是以事實為依據,通過分析各教學變量對教學所產生影響的程度來推斷教學各因素之間的關系和規律,并討論這些教學變量完整地發揮作用時對教學過程的決定性意義。
關鍵詞:教學內容;適切性;認知能力;生活經驗;學科思維;先備知識
教學內容適切性是教學內容選擇、組織、表達與學生的學習準備之間的適合性質和程度.學習準備是指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或心理發展水平對新的學習的適應性[1].基于教學內容適切性的高中物理教學案例研究,就是要解決教學內容的適切性問題.
加速度是運動學中極為抽象的概念,趙凱華明確指出:“這是人類認識史上最難建立的概念之一,也是每個初學物理的人最不易真正掌握的概念.”[2]著名哲學家羅素評價道:“加速度的基本重要性,也許是伽利略所有發現中最具有永久價值和最有效果的一個發現.”愛因斯坦指出:“今天我們難以估量,在精確地建立加速度概念的公式并且認識它的物理意義時,該顯示出多么大的想象力.”[3]如何搞好加速度等核心概念教學,引導學生避免高一剛入學就出現物理學業上的新兩極分化門檻,需要智慧和方法.
一、教學內容要與學生一般認知能力相適切
不同個體的一般能力在表現早晚、發展水平、認知結構以及不同性別等方面表現出極大差異,教學內容要以大多數學生認知發展水平的一般特點為基礎,選擇、組織、設置恰當的形式呈現相應的學習內容.“基礎性”是評價教學內容與學生一般認知能力適切性的一個重要指標,同時,教學內容應盡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求,實現每個學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發展的學科教育,著力做到在滿足促進學生全面充分發展的同時又滿足“層次性”要求;根據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學必須超越學生已有水平,走在發展的前面[4]120,因此教學素材選擇、組織、表達要為創設最近發展區服務.
從初中的定性、具體、感性到高中的定量、抽象、理性,物理課程跳躍很大.
高一是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由經驗型向理論型水平轉化的關鍵期,到了高二這種轉化初步完成[4]118.但剛入學的高一學生的抽象思維在很大程度上還屬于經驗型,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需要感性經驗的直接支撐,因此,在高一要搞好高中與初中課程銜接,促進學生由經驗型向理論型水平轉化.
加速度是在研究落體運動規律時提出來的,當時還沒涉及減速運動.關于“自由落體”整個概念形成過程中,一共有6次重要進展.學者研究表明,學生與物理學家共同體掌握“自由落體運動”都經歷了漸進期、高原期和突變期[5],因此,加速度概念的教學不能一步到位,它必須經過一系列的漸進式學習與問題解決才能完成.
由于學生物理學習的進程與人類研究物理學的進程相似,這就要求教育者在給學生引入新科學學習內容之前,必須搞清歷史上科學家探索內容的過程、遇到的困難和怎樣克服這些困難的,搞清科學發展過程中與該學習內容相關的各種錯誤的前科學概念、觀念,為學生設計出能夠經歷科學探究活動和過程的課程實施計劃和結構.基于此,《新概念高中物理讀本?第1冊》[6]第一章“質點運動學”前五節分別是:“過程 變化率及其圖解表示、運動及其時空描述、速度 加速度、 質點的直線運動、矢量”, 這樣既先補充了學生數學方面準備的缺陷,又為化解平均速度、瞬時速度和加速度的教學難點做好了鋪墊,針對單向的直線運動來定義速度,與初中物理很好地銜接起來,淡化了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矢量性,其編排思路與思想值得我們感悟與借鑒.
關于加速度,在不同的學習階段,解決的主要問題不同,見表1.
在課程標準關于《運動的描述》學習中,筆者認為學生至少需跨越四個臺階:描述位置變化――矢量的臺階、平均速度――等效的臺階、描述速度變化快慢――比值定義法的臺階、用圖像描述運動信息――圖像物理意義的臺階.而在加速度的學習過程中均會涉及這四個臺階,跨過了這四個臺階,才能避免新入學就出現物理學業上的新兩極分化.
粵教版必修1先重點搞懂加速到某一速度和由某一速度減小到0,至于由某一速度先減小到0后再反向加速類的問題,粵教版將其納入必修2“豎直方向的拋體運動”中重點解決.粵教版的編排,更有助于分解加速度的學習臺階.
二、教學內容要與學生一般生活經驗相適切
學生生活經驗是課程教材開發的出發點,生活經驗在教學內容中主要體現為素材選擇和情境創設,選擇教學素材、創設學習情境需要遵循目的性、真實性、多樣性、均衡性四個原則.評價教學內容與學生一般生活經驗的適切性也要從四個原則出發,使教學素材的選擇和學習情境的創設不明顯偏向某個群體,做到與學習內容的目的密切相關、與學生日常生活中經歷的或者所聞所見的現象等生活經驗真實相符、與學生生活經驗的多樣性相連.
各學科課程標準都強調學生生活經驗的重要性,物理教學特別強調凸顯從生活走向物理,強調情境創設的生活性,努力做到“復雜問題簡單化,簡單問題理性化,理性問題具體化”.教學內容應有利于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主動探索知識的發生與發展.提供給學生的素材是越貼近學生生活、聯系社會實際等越熟悉越典型的素材越適切.素材過多會淹沒物理問題的主題和本質,關鍵要對展示的素材進行深度挖掘,盡量用情境熟悉、現象典型、源于生活的素材凸顯物理問題的本質.高一學生積累了豐富的運動素材,如有觀察飛機飛過上空的感覺、騎自行車上坡減速(下坡加速)體驗、跑步起跑加速的經歷、公交車啟動與剎車(緩緩進站與緊急剎車)等乘車的經歷與體驗、乘坐扶梯(電梯)的經歷與體驗、觀察到摩托車比卡車啟動快.引用看似熟悉的素材,如從電視里才能間接感知火箭發射、賽車的啟動用于教學,效果不會很好,而對大多數農村中學的學生而言,通過電視也很難感知火車加速、飛機降落,人教版必修1編入了“汽車和火車的速度都在增加,但速度增加的快慢不一樣”的素材,其均衡性弱,并不適合于大多數學生.而粵教版利用“飛機勻速飛行、汽車從靜止啟動、運動員沖刺后的速度變化”三個素材較好地凸顯了素材應用的目的性、真實性、多樣性和均衡性.
三、教學內容要與學生具體學科思維特點相適切
評價教學內容總是與具體學科相關,不同具體學科具有自身的(信息加工、理解、記憶和交流有關的心理活動)學科思維特點.同時,與一般認知能力一樣,具體學科思維發展也表現出一般性和個體差異性,同時按照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也要考慮到發展性.因此,教學內容與具體學科思維特點適切性的評價指標,也從“基礎性、層次性和發展性”等三個方面進行:基礎性指教學內容應該符合相應學科大多數學生的學科思維特點;層次性指教學內容應該考慮到相應學科不同學生思維發展特點的個體差異;發展性指教學內容要為相應學科不同思維水平的學生均預留發展空間.
思維是智力與能力的核心,物理思維是物理智力活動的核心.物理思維不僅具有抽象性,而且具有形象性,形象思維是物理思維的先導,抽象思維是物理思維的核心,在具體的物理思維中往往兩種思維同時并存,并且相互作用、相互補充[7].高中物理研究對象多,動態思維多,理想模型多,所涉及的研究對象和研究過程多是利用理想化的方法建立理想化的研究對象和理想化的研究過程.因此,應在初中學生已有的初步分析、概括能力的基礎上,突出抽象、概括,以及科學推理能力的培養.
四、教學內容要與學生具體學科先備知識技能相適切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具有豐富的知識經驗,往往能夠借助已有知識經驗和相應的認知能力,對某些沒有見過的問題形成合乎邏輯的假設,并做出某種解釋.在教育教學中應該將學生已經具有的先備知識技能作為新內容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學習新知識技能.因此,組織教學內容時,要事先了解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知識經驗的狀態,幫助學生加強新舊知識經驗之間的聯系.
高一開始就是運動學,涉及六個物理量和大量矢量,數學跟不上,且物理學習中的矢量、斜率、三角函數、幾何都是先于數學的學習.“位移”“平均速度”的概念與初中所獲得“路程”“速度”是標量這一前概念有較大的思維跨度.接著還要跨越“瞬時速度”和“加速度”的門檻,整章難度極大.高中與初中物理對應的物理量(概念)的主要差異見表2.
弄清為什么要引入平均速度,對把握平均速度學習的難度與廣度非常重要.事實上,對于非勻變速以外的曲線運動,平均速度是不能描述物體運動的平均快慢的.筆者認為高中階段學習平均速度主要基于以下六點:一是為粗略地描述物體空間位置變化快慢的需要;二是理解瞬時速度概念的需要;三是求瞬時速度的需要;四是推導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時間公式;五是理解s-t圖像圖線割線和切線斜率的需要;六是研究勻變速運動的需要.其中前四個需要是基本需要.
弄清為什么要引入(平均)加速度,同樣非常重要.筆者認為高中階段學習平均加速度主要基于以下五點:一是描述速度變化快慢的需要;二是理解瞬時加速度概念的需要;三是理解v-t圖像圖線割線和切線斜率的需要;四是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需要;五是研究勻變速曲線運動的需要.其中前四個需要是基本需要.
學習運動的描述時的主要思維障礙是相關概念的干擾.一是在學習物理概念時,學生常常不能區分相鄰、相近的物理概念,如速度、加速度,考試中僅30%左右的學生能正確區分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二是前科學概念的干擾,如初中《怎樣比較運動的快慢》學過的速度對高中《運動快慢的描述》平均速度概念的干擾.學生對“加速”一詞已有的認識,對正確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會起干擾作用,為了防止“加速”對理解加速度帶來困惑,筆者在引導學生學習加速度的定義有意強調,加速度也叫作速度的變化率,并在板書中著力凸顯,即a=.
由于“加速度”的內容編在“力學”之前,因此,對加速度矢量性的認識就更困惑.各版本對加速度為什么有方向均沒說清楚.筆者認為加速度矢量性教學可像《新概念高中物理讀本》一樣,先淡化處理,事實上伽利略當時研究落體運動規律提出加速度的概念時,并沒有意識到加速度是矢量.也可按以下四步解決:第一步,設計問題串:一物體靜止在水平面上,以加速度1m/s2做勻加速運動,10s后的速度是多大?若不指明加速的方向,能判斷10s末物體的運動方向嗎?若向東加速,則10s末物體向哪個方向運動?第二步,引導學生得出加速度不僅有大小,還有方向,是矢量;第三步,再以直線運動為例,說明加速運動、減速運動加速度的方向與運動方向的關系;最后,用人教版的素材,分析速度變化的方向與加速度方向的關系.
參考文獻:
[1]王曉麗,等.教材適切性評價指標體系的理論及實證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4(10):40.
[2]趙凱華,羅蔚茵.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8.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師范司.運動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2-23.
[4]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5]母小勇,馬娜.學生與物理學家共同體概念形成過程相似性[J].課程?教材?教法,2015(3):73.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物理;教學案例;分析;思考
在世界的教育發展領域,我國的物理教學發展相對西方國家比較落后,其根源是我國物理教學大多數停留在理論知識上的講解,而在實驗方面還不夠完善,學校對于實驗和案例教學的忽視與當今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方向相對立。新課標教學實施之后,針對于學生的學習方式有了新的改觀,可是大多數物理教師在教學中還存在著眾多的疑惑不解。筆者針對物理教材內容中的“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案例進行分析與思考。
一、物理教學案例開發的意義
1.物理教學案例開發,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在教學內容中,教師對于新課標的開設應當具有創新性研究和靈活運用教材的知識,需要對學生巧妙的講解,就應當開發科學性物理教學案例,有助于學生系統性教學。教師對于合適的案例教學的選擇十分重要,教材中的知識繁瑣分散,教師該如何從信息密集的教材中選擇素材來編寫物理教學案例呢?教師不僅要掌握教材中的物理學科知識,還需要意識到在編寫案例教學中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根據相關性來收集所需的關鍵信息。初步選擇素材到編寫案例,之后調整案例,其中的主干離不開教師的教育知識和心理學方面,教師要考慮到自身的角度分析,能夠掌控課堂上的探討,使自己開發的教學案例逐步推向課堂實施情境中,讓學生自主地面對案例的思考,分析案例的結果。之后,教師應當從中分析此次案例在學生和教師間能不能充分發揮其效果;能否在教學互動中達到自己制定案例教學的目的;能否適應當代教學發展的需要,實現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方式,能否實現學生在案例情境中的思維與教師相互交流和溝通等。經過這一案例的開發和實施,教師的經驗也不斷積累,有助于教師專業性發展。
2.物理教學案例開發使教育領域從理論走向實踐
案例在教學領域中具有重要作用,若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反思看作是某種系統,那么案例就是教育實踐行為表現的論據。在教學案例開發中,應當進行系統的觀察和探究分析,結合物理教學的理論學科與實踐進一步思考,從中深入了解各種學科理論知識,得出適合學生學習的新理念,進一步展開實踐教學,從而實現科學性教學工作。另外,案例教學為教師和專家們建立了密切的聯系,突出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教師更能深入了解到新課標的理論,有利于教育的改革。對教育專家而言,根據教學領域的實踐,從中發掘各種不確定因素和不可預測性問題的規律性,找到可解決問題的措施。
二、基于高中物理教學案例中“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的分析
(1)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見的物體下落現象,發表他們自己的見解,并且進一步思考作出決策。根據學生之間存在各種不同的見解,進行多次討論來辯解自己認定的觀點,并且提出反駁的論點否定別人的觀點。并且巧妙引導學生利用實驗材料親自動手進行實驗操作,以此實驗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2)根據學生所提問題進行實驗證明后,老師進一步“牛頓定理”實驗操作演示。經過這一實驗思考之后,學生意識到自由落體運動與此定理的規律相同,不受質量的影響。
(3)物理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對自由落體運動是怎樣的一種運動?物體下落速度是怎樣變化的呢?引起學生的思考與議論。有些學生認為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速度隨著運動不斷加快;也有同學認為這是一種勻加速直線運動。
(4)那么對自由落體運動是否呈勻加速直線運動呢?該怎么去驗證呢?采用何種方法呢?從中編制好實驗證明的方案。
(5)根據實驗原理采取各種不同的實踐方法。有些作出 “速度-時間”物體運動的圖象,以此來判斷;有些同學認為在任意相鄰且相同時間間隔中的位移差存在的定制來判斷等等。根據同學們自己所作的方案,利用實驗工具打點計時器測勻變速直線運動物體的加速度。
(6)學生動手實操。根據相關實驗結果數據分析得出結論。
(7)實驗研究報告的撰寫。
(8)得出結論。自由落體運動是一種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并且進行相關的計算。
三、展開對此次高中物理教學實戰分析的思考
(1)結合日常生活,引導探討的實驗課題。在這方面會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實驗證明,對于自己思考過的問題結合日常生活現象,出現不同的跡象將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和思考的積極性。是何因素所引起這種現象的呢?有顆想弄清楚的好奇心,通過自身實踐來探究規律所在。教師對他們的思考予以支持和肯定,不明白之處可以與大家共同探討,找出正確的觀點加以論證。有助于學生能夠對自己的觀點提出假設,然后自身實驗進行探究,從現象中找出問題,解決問題。
(2)在實驗原理的選擇上,學生們通過思考采用不同的方法來論證自由落體運動是否勻加速直線運動??梢约僭O教師對這還存在疑問。若是直接告訴學生如何進行實驗來論證觀點的成立性,那么學生馬上就會認定這一觀點??墒窃谂d趣和學習思考、設計方案與探究方面不能有效完善,靈活運用理論知識到實踐中不能達到預期的案例教學的效果。
(3)在實操中,能夠讓學生意識到實操是建立在相關原理的基礎上。對實踐結果的數據分析如實記錄,從中培養數據分析和信息歸納論證,得出結論的思維能力。
四、結論
基于新課標的背景下,案例教學突出了教師教學水平的全面提高,更加適合學生的理論與實驗相結合發展,有利于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分析,提高學生的物理成績,培育實驗人才十分可觀。不過,教育研究需要長時間的實踐和探索,從中選擇科學性實施研究方案。
參考文獻
[1]邵光華:教師教育中的案例教學法研究及其啟示[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1年05期
[2]廖哲勛:關于課堂教學案例開發的理性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03年06期
[3]付桐:中學物理探究性實驗的教學設計及實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關鍵詞:高中;物理教學;案例教學法
一、案例教學法的主要內容和作用
曾經,我國的教育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雖然這句話有些夸張,但是對于物理學科的重要意義是一種肯定。隨著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的深入,高中物理在形式上和內容上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這樣的條件下就需要教師能夠根據教材的內容來進行教學方式的相應調整。長期以來,存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一個問題就是,面對高考的壓力,絕大多數學校在進行教學任務的布置時都會進行題海戰術,所有學生都會圍繞著教師這一“權威”,但這種模式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收效甚微。在這樣的背景下,案例教學法應運而生。案例教學法主要是指教師將具體的案例運用到教學當中,由學生去根據案例的內容進行探討,并在討論學習過后撰寫相應的案例分析報告,最后由教師進行教學知識的歸納和總結。對于某些難度較大的物理知識來說,案例教學法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簡化物理知識的難度,通過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簡單的生活體驗,最終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擺脫被動學習的局面。
二、案例教學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原則
在進行案例教學法的時候一定要遵循相關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案例教學法的作用得以最大限度的發揮。案例教學法對學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具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實施案例教學法時要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原則。案例教學法最重要的價值體現在能通過對案例的運用來強化學生的學習和應用能力,做到聯系生活實際,最大限度地發散自身思維,最終強化自身的思考,養成愛思考,樂于動手實踐的學習習慣。對于物理這門學科來說,思維發散是一種必備的素質。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不能過分擠壓學生的自由空間,而是適當給予學生自由,自主地去探尋發現相關案例,辨別出案例同物理之間又存在著怎樣的關聯。為此教師在提出教學案例時,可以以引導為主,讓學生對案例進行認真分析,尋找問題,并找尋問題的解決方法或者問題的物理原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盡量調動起學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通過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對案例教學法的應用不僅可以使課堂氣氛變得活躍,通過具體的生活案例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態度和堅強的學習品格,培養學生勇于質疑、樂于探究、努力尋求知識的態度,逐漸形成一種積極的學習方式。這對當前高中物理教學問題的解決是極具現實意義的。
簡而言之,高中教育中的物理教學其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而在物理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通過對案例的分析來強化學生的分析能力,鍛煉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的能力,也可以使教師在討論之中發現自身的不足并予以及時改進,這種現象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教學環節中教學相長的特點。從教學方法的效用價值上來講,這種教學方法值得不斷去完善和推廣,為我國的教育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中物理案例教學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67X(2014)07-008-01在物理教學中加入案例教學,會讓學生更立體地學習知識。掌握案例教學的教學目標,傳達有意義的教學理念才是對學生和教師最有幫助的教育方式。一種有效的案例教學,是依附合理的理論知識,緊扣主題、真實還原實驗過程并加之教師對實驗的靈活運用、詳細講解,從而使教學效果逐漸上升。
一、案例教學在物理教學中的影響
(一)案例教學在物理教學中強調物理的實踐性。案例教學是將真實的環境在課堂實驗中展示給學生,不再讓學生是被動者,不再單方面學習抽象的理論知識。而是讓學生投入到案例中來學習、實驗,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達到快速理解教學、熟練運用實驗的目的。
(二)案例教學加強學生學習的思考、探討、參與積極性及創造力。案例教學中,教師將學生分配不同角色,讓學生在學習中成為受益者,深入其中的主動探索研究,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并提出不同的觀點互相探討。教師進行引導,讓學生進行自主創造,符合了學生的自由性與表現力。課下教師可將課上遇到的問題進行教師之間討論,從而研發更有教育價值的教學模式。
二、案例教學方法實施
教學模式、教師和學生是案例教學必備的三個元素,想達到案例教學的目的,還需要教師和學生的配合。
(一)教師模塊。教師需要在課前為學生展示案例,在課堂上明確主題后,提出問題。展示案例的方法很多,運用多媒體教學是現代教學方式的進步,如果條件有限,也可將案例印發文字資料發放給學生。然后對案例進行分析,利用教師的語言水平使學生進入到案例情景中,可以適當增加一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感知案例。然后讓學生自組隊別進行討論,如有問題,教師應立即提問,并進行剖析解答,由內而外,由淺及深地與學生進行面對面互動性溝通,激發全體學生的參與性,大膽發言,解決問題,最后將課程進行總結。
(二)學生模塊。學生首先需要讀懂教材內容,將教材理論進行個體研究,切不可閉門造車,需要團隊合作,將自主學習的知識分享,提升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
(三)實際案例:平拋運動。設計思想:本課是一節研究課程,有兩個學習目標:1.了解平拋運動;2.探究平拋運動的軌跡。
平拋運動可利用教師的語言表達加之教科書的理論知識進行講解,學生很容易清楚平拋運動。探究平拋運動的軌跡則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速度方向和受力方向兩個方面去引導,將現實生活中的實際角色融入到課堂中,使學生不感到突兀,再進行引導實驗。教師需要從不同角度理解實驗本質,挖掘學生潛在的創造力及思維模式。
教學流程:教師需要在上一節課布置好下節課學生所需的材料,并進行設計備案,課堂上學生把準備好的資料與方案進行講解交流。教師帶領設計實驗,步驟清晰,解答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并做好報告,將實驗情況進行表述,與學生互動進行交流。實驗完成后對實驗進行總結,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分享。接下來進入正式課程,理論講解或科學探究,最后,根據實驗與實際情況進行轉換,準備些有關實驗的故事、案例最佳。
在實驗過程中可為學生提供不同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新思維模式。例如可以課前提問:本節課的側重點;可創新的地方;實驗與知識點有什么聯系?在學習前需要做什么準備?如何對實驗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新的角度等等問題,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更容易扎實理論與實際的應用,學生學習成果事半功倍。
學生在課堂上多半注意的是上課時間長短、課堂內容是否枯燥、實驗的實際應用性或實驗的方法。其實學生在無意間表露的其實是課堂時效和教學模式。學生是否了解教學目標與教學邏輯,教師該如何表述教學與研究的關系?
從同學反思到同組反思再到班級反思,體現了案例教學的學習共同體。
三、案例教學方法存在的問題及教育啟示
案例教學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這種模式下教學,課時長、節奏慢等局限了實驗的本質,特別是教師在實驗渲染過程中語言表達能力有待提升。有的學生可能會覺得課程拖沓,一些實驗可以直接告訴答案,與板書結合就可以清楚記住知識點,沒必要做繁瑣的實驗。
結論:綜上所述,案例教學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發現,案例教學其實是學生自主研究的學習模式。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案例教學,可加強學生學習的思考、探討、參與積極性及創造力。案例教學受到學生的歡迎,加之教師的努力,對教學質量有明顯幫助,同時教學方法的改革也更進一步。
[ 參考文獻 ]
[1] 高山.普通高中物理模塊課程教學實施調查及比較研究[D].重
慶:西南大學,2009.
[2] 王洪強.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人文地理案例教學研究[D].河
南:河南大學,2013.
[3] 劉圣期.淺析案例教學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才智,
2013,11(11):101.
[4] 汪明.基于新課標的高中物理教學案例設計與開發[D].南京:
南京師范大學,2005.
【關鍵詞】高中物理教學;案例教學法;實施
【中圖分類號】G633
一、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問題
物理學科是前人在認識與探索自然的過程中,通過分析、歸納、總結、抽象、驗證不斷完善起來的一門自然基礎科學,蘊藏著無窮的魅力,它是高中時期學習的一門重要課程。因此,學生僅學習課本當中的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加強實踐環節的訓練,鍛煉綜合能力。然而,高中物理因為其理論性強,內容涉及面廣,難免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困難。在這種困難面前,學生學習的熱情逐漸消退,給課堂教學帶來壓力。具體表現為:對多數學生來說,他們在乎的是期末考試的分數,而不是知識本身;課堂出勤率偏低,遲到、曠課現象嚴重;學生在課堂上開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等等。那么,如何讓提高高中物理課程的教學效率呢?案例教學法可以幫助解決這些問題。案例教學法是一種為學生在課堂上創造一個仿真環境,使學生利用所學理論創造性地解決實踐中的管理問題的重要教學方法。
二、案例教學法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的必要性
從學科發展背景和歷史來分析,物理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案例教學法在高中物理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上都給出了新的嘗試。
首先,案例教學法豐富了高中物理的教學方式。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教師是主體,學生是客體。在這種單向性的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完全被抑制,教學成了教師一個人的演出,學生成了可有可無的觀眾。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教師的教學成果完全表現在學生多背了幾個概念,又知道了幾個原理。這樣的教學方式在教學效果上達不到預期的目標,在課程情感上又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教學更是倍感吃力。案例教學法則對這種教學方式做出了改進。案例教學法重視雙向交流,而雙向交流使教師和學生都成為課堂的主體,原來教學方式中的以教師為主的單向主客體關系轉變為教師學生互為主客體的主客體際關系。學生掌握一定知識后,給予相應案例,想起提出問題,然后指導他們查閱各種他們認為必要的理論知識。這無形中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且這種理解是主動進行的。在學生邏輯分析和縝密思考后,讓學生形成自己的見解與同學和老師交流,這不僅是學生深刻的掌握了相應的知識,也是學生的積極性得到激發,活躍了課堂氣氛。
其次,案例教學法促使教學內容更多的關注社會現實。大學是“象牙塔”,但大學不應該以此為理由而遠離世俗的社會。當前的一些大學課堂,教師教學嚴重脫離生活實際,教案若干年不做修改,知識理論體系跟不上學科發展的進程。結果是,對學生有用的和學生想學的知識學生學不到,一些陳舊的觀點卻充斥著課堂。這怎樣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呢?案例教學法迫使教師關注社會現實,引用社會生活中發生的實實在在的事情去印證課堂理論知識。只有把眼光投向社會現實才能把理論知識講的生動透徹,傳統教學內容中從概念到概念,從理論到理論,只會讓課堂顯得沉悶枯燥,消磨學生學習的耐性。案例教學引用生動的案例來闡釋基本理論知識的內涵,其深刻性和具體性遠遠優于教師乏味的理論說教。要運用好案例教學法,教師就不得不勤于搜集相關的信息,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案例教學的順利開展。
再次,案例教學法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環節中,學生的主動性得不到發揮,學生只是以概念和理論的掌握為目的,沒有主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如此,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就找不到鍛煉的機會。我們培養的學生只是會鸚鵡學舌的工具而已。案例教學法使學生不只停留在捕捉理論知識的層面,它還要求對案例運用理論進行縝密地思考,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應視為學生能力上的升華。與此同時,學生思考的結果隨時由求教師給以引導,當遇到棘手的問題時,也促使教師加深思考,根據不同的問題補充新的教學內容??梢?,案例教學法在鍛煉學生的同時,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種要求不僅體現在知識儲備上,也體現在教師對課堂的駕馭能力上。
三、案例教學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
案例教學法強調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為基礎,教師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只能扮演指導者的角色,不能干預太多。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途徑、方法要多樣化,研究性的內容和形式要突破學科教學的封閉狀態,因此可向學生開放實驗室,讓他們自主設計、操作、完成實驗;開放圖書閱覽室,讓他們自己查閱資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提出教學案例之后,首先要引導他們對案例進行認真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建立問題的概念框架,提出預期目標。其次是讓學生查閱資料,設計研究方案,進而對方案的可行性進行反復修改論證,確定比較可行的研究方案,再次根據研究方案進行探索研究。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實驗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作好實驗記錄,進行思考分析,解決遇到的問題,進而得出研究結果。然后對研究的過程和研究成果進行檢驗、評價,最后進行總結交流。
在物理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探索與實踐,能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態度和堅強的學習品格,形成善于質疑、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激發探索、創新的欲望,逐步形成一種主動積極的學習方式。
四、總結
總的來說,學以致用是高中物理教學的目的。案例教學法能夠讓學生在掌握物理理論知識的同時,鍛煉并提升了他們的分析能力,也讓老師在討論中不斷完善自己,這恰恰表現出教學環節中教學相長的特點,這一教學方法值得高中物理中不斷推廣和深化下去。
參考文獻:
[1]朱亞平.分析高中物理新課程取向與物理教師教育[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