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6:03:22
序論:在您撰寫大學生行為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本研究采用問卷形式的實驗方法,采用代祺等人的研究范式,在其編制的《同齡群體影響青少年品牌態度和購買意愿改變過程的調查問卷》基礎上進行了修改,增加了同齡群體性別(男、女)這一變量。問卷分為前測和后測兩個部分,前測部分包括產品評價、購買意愿和自我一致性三個分量表,后測部分包括產品評價和購買意愿兩個分量表,各量表項目均采用七級記分法記分。根據代祺等人對各種產品的屬性測量,選擇了運動鞋作為實驗的刺激,這類產品屬于功能型產品,為大學生所熟悉。
1.被試被試選取在校大學生,采用隨機分層抽樣方法,共發放問卷120份,收回有效問卷82份。
2.實驗設計實驗采用被試內的前后測設計,實驗自變量為同齡群體的性別(男、女)、同齡群體的反饋意見(正、負),自變量均為被試間變量,實驗為混合設計。實驗因變量為被試在產品評價和購買意愿兩個維度的分數改變量。由于影響從眾行為的因素很多,為了控制產品因素和個人因素等無關變量的影響,根據代祺等人的研究,對被試的“自我一致性”進行測量,作為控制變量。
3.實驗程序分發問卷后,先請被試仔細觀察產品的圖片,并閱讀產品的詳細介紹。接下來請被試填寫產品評價、購買意愿量表、自我一致性評定量表。給予被試實驗控制———同齡群體(男、女)的反饋意見(正、負),再請被試填寫產品評價、購買意愿量表。
二、結果與分析
以各條件的平均值替換缺失值后,采用SPSS11.5軟件分別對量表進行信度、效度、項目區分度的檢驗,并進行方差分析。
1.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α一致性系數對問卷的信度進行檢驗,α系數為0.9771,因此該量表具有很高的信度。
2.項目區分度檢驗以27%作為高低分組的界限,選出總分高低兩組,對高低兩組各項目的分數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所有項目的p值均達到小于0.002的顯著水平,表明各項目都具有良好的區分度。
3.因素分析對量表前測部分和后測部分分別進行因素分析。該量表前測部分的KMO值為0.876,Bartlett球形檢驗顯著性水平為0.000,表明項目之間相關性很好,可以對該部分進行因素分析。對前測部分各項目得分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3個,占總方差的73.82%,能解釋項目的大部分差異。對因素負荷矩陣作Pormax斜交旋轉后,各因素負荷分布顯示:因素1包括了購買意愿和自我一致性兩個維度的項目,因素2和因素3則都是產品評價維度的項目,其中因素2偏重對產品的主觀評價,因素3偏重客觀評價。后測部分的KMO值為0.892,Bartlett球形檢驗顯著性水平為0.000,表明項目之間相關性很好,可以對該部分進行因素分析。對后測部分各項目得分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2個,占總方差的82.05%,能解釋項目的大部分差異。對因素負荷矩陣作Pormax斜交旋轉后,各因素負荷分布顯示:因素1包括了購買意愿維度的所有項目和產品評價維度中主觀評價的項目,因素2包括了產品評價維度客觀評價的項目。
4.方差分析利用SPSS11.5統計分析軟件包,對前測和后測的數據進行方差分析。結果發現,群體性別與反饋意見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1,77)=0.76,p=0.386;群體性別的作用也不顯著,F(1,77)=0.31,p=0.581;同齡群體的反饋意見對被試的態度改變作用顯著,F(1,77)=13.09,p=0.001,當反饋意見為正面信息時,被試的態度改變分數差異不顯著,當反饋意見為負面信息時,后測分數顯著低于前測分數。表明當接受到群體的負面意見時,被試對產品的評價顯著降低,出現從眾現象。我們認為,只在群體負面意見的條件下出現從眾行為,反映了大學生在做出消費決策時普遍具有風險規避的心理。將自我一致性分量表的總分按照高低排列,以總人數的27%為分界,將被試分為高自我一致性和低自我一致性兩組,其中,高組有被試有23名,低組有被試26名。對高自我一致性組的數據進行方差分析。結果發現,在產品評價維度,沒有顯著效應:群體性別的作用不顯著,F(1,17)=2.35,p=0.144;反饋意見的作用不顯著,F(1,17)=2.90,p=0.107;交互作用也不顯著,F(1,17)=0.07,p=0.801。在購買意愿維度,發現反饋意見的作用顯著,F(1,17)=4.58,p=0.047,當群體給予正反饋意見時,后測的分數高于前測的分數;當群體給予負反饋意見時,后測的分數低于前測的分數;群體性別的作用不顯著,F(1,17)=0.18,p=0.682;交互作用也不顯著,F(1,17)=0.60,p=0.448。表明被試對產品的評價隨同齡群體的評價變化而變化,出現從眾現象。對低自我一致性組的數據進行方差分析。結果發現,在產品評價維度,群體性別的作用不顯著,F(1,21)=0.01,p=0.993;反饋意見的作用不顯著,F(1,21)=0.37,p=0.552;交互作用也不顯著,F(1,21)=1.17,p=0.292;前后測的作用顯著,F(1,21)=13.34,p=0.001,不論群體性別和反饋意見為何種條件,后測分數始終顯著低于前測分數。具體表現為:當反饋意見為正面信息時,被試對產品的評價改變不顯著,但呈下降趨勢;當反饋意見為負面信息時,被試對產品的評價顯著下降。在購買意愿維度,沒有發現顯著效應:群體性別的作用不顯著,F(1,21)=0.39,p=0.541;反饋意見的作用不顯著,F(1,21)=0.30,p=0.593;交互作用也不顯著,F(1,21)=0.39,p=0.541。
三、結論
本研究采用深度訪談和問卷調研的方式,分析大學生襯衫消費行為。首先通過查閱相關的消費行為理論模型,結合人員訪談,分析總結得到大學生襯衫消費行為模型,進一步設計出大學生襯衫消費行為預調研量表;通過小范圍調研,對原量表進行適當修改,得到最終的大學生襯衫消費行為量表。通過隨機抽樣調查,獲得調研數據,運用SPSS軟件分析數據得出定性結論。
(一)大學生襯衫消費行為模型有關消費者的消費行為理論模型有很多,被廣泛應用的有科特勒行為選擇模型,尼科西亞模式,恩格爾模式,霍華德—謝思模式及D•I•霍金斯的消費者決策過程模型。這些模型基本上都是從內在因素(包括心理、動機、學習、態度和經驗等),外在因素(包括文化、經濟等)以及個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齡等)三方面展開分析,探討它們是如何影響消費者行為過程的。鑒于模型中有些項目不適用于本文研究,因此結合大學生深度訪談,構建了大學生襯衫消費行為分析模型,如圖1所示。
(二)問卷設計依據構建的襯衫消費行為分析模型,結合筆者在訪談中了解到的大學生對襯衫消費行為的態度,確定問卷初稿。經過小范圍預調研后,對問卷進行適當修改,再經3位專家評審,得到最終問卷。問卷主要是從襯衫消費基本信息(由個人基本信息、外在因素及部分內在因素組成)和態度量表(由另一部分內在因素組成)兩方面展開,基本信息包括價格區間、信息獲取渠道、購買場所等方面;態度量表部分包括經驗描述、襯衫屬性、細節部位和面料功能四個維度,問卷具體項目指標見表1。問卷共設15個題項,項目12-15采用五分里克特態度量表來設置A1-D5,選項分非常符合、比較符合、一般、不太符合、很不符合及非常重視、比較重視、一般、不太重視、很不重視兩種表達方式,分別賦值1分、2分、3分、4分、5分。
(三)問卷發放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紙質問卷和電子問卷220份,得到有效問卷205份,有效率為93.2%。對問卷數據進行SPSS描述統計分析,男女比例分別為49.8%和50.2%;年級分布情況為大一26.3%,大二21.6%,大三20.0%,大四32.2%。性別和年級數據分布均勻,有助于提高結論的可靠性。
二、數據分析
采用SPSS軟件對量表進行信度和效度測試,分析量表的可靠性。運用頻率分析、方差分析、均值和標準差分析、多獨立樣本的K-W檢驗法和相關分析對各變量進行分析。
(一)問卷信效度測試信度分析主要采用Cronbachα系數作為分析依據,項數為24,測得信度系數α為0.870。Cronbachα系數在0.8以上,說明量表的信度較好,因此,問卷信度可以接受。根據KMO檢驗對問卷進行效度測試。由表2可知,巴特利特球度檢驗顯著概率為0,因子載荷在0.3以上,因子有效,因子KMO值均大于0.5,因此,問卷的有效性比較高。
(二)大學生基本信息描述統計分析將襯衫消費基本信息部分采用頻率分析的方法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見表3。從表3可以看出:a)大學生的月生活費主要集中在801~1500元;b)幾乎所有大學生都穿著過襯衫,說明該品類是大學生日常服裝消費的重要單品;c)大學生對襯衫的可接受價格主要集中在130元以下,這是因為大學生的經濟收入大部分來源于家庭,所以消費水平有限;d)大學生對于購買過的襯衫基本上存在不滿意度,最不滿意于襯衫的面料,接著是款式、做工、質量方面,其次是襯衫的尺碼、價格、顏色,說明大學生對襯衫的細節部分比較在意,希望獲得價廉物美的襯衫產品;e)傳統的逛街發現仍是大學生獲得襯衫產品信息的最主要方式,大部分大學生認為襯衫產品的版型很重要,需要親身穿著后才了解是否適合自己。其次網絡搜索也是大學生獲取產品信息的主要渠道,說明網絡購物已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他們認為網上購物非常方便,不用出門就可以對襯衫產品貨比三家,產品信息非常豐富;f)超過半數的學生認為襯衫是非常易于搭配的單品,對消費者本身沒有太多要求,適合自己穿著。部分大學生選擇購買襯衫是由于穿著正裝需要,大學生在校園生活中有時候要參加黨團會議,或者其他一些正式場合,需要他們正裝出席。對于襯衫購買場所的選擇,前6位排序分別為商場50.2%,專賣店25.4%,網店15.1%,超市6.3%,批發市場4.9%,批發市場5.9%。表明大學生最喜歡去商場購買襯衫,其次是專賣店、網店、超市和批發市場;男大學生對于襯衫面料的選擇:棉質68.8%,牛仔23.9%;女大學生的選擇是棉質63.1%,雪紡24.3%,牛仔15.5%。因此,棉質襯衫是男女大學生消費的主體產品,另外,牛仔面料的襯衫在在男大學生心目中排名第二,雪紡和牛仔襯衫在女大學生群體中分別占據第二和第三的位置。
(三)大學生基本信息相關性分析計算襯衫不滿意點與大學生統計項的皮爾森相關系數Y,得到款式、面料、質量與性別的皮爾森相關系數Y分別為0.146、0.200和0.189,為顯著相關,說明在襯衫消費過程中,女大學生比男大學生更容易產生不滿情緒,更容易對襯衫的款式、面料和質量表示不滿意,影響其購買行為。計算襯衫產品信息獲取渠道與大學生統計項相關性,發現逛街發現與性別的皮爾森相關系數Y為0.234,為高度相關,說明女大學生更傾向于通過逛街來購買襯衫。分析襯衫購買場所與大學生統計項的相關性,網店、超市、批發市場與年級的相關系數Y分別為0.182、0.203、0.184,為高度相關,說明高年級學生更愿意到網店、批發市場等相對低價的場所購買襯衫。通過分析得到流行、特殊情況需要與年級的相關系數Y分別為0.225和0.200,為高度相關,說明高年級的學生購買襯衫時更易受到流行因素的影響,具備更高的時尚意識。而且大三與大四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正式社交場合中,并且他們也慢慢開始接觸社會工作,因而有需要準備工作襯衫。
(四)基本信息和各維度的相關性提取基本信息中的性別、年級以及月生活費作為自變量,探討它們是否對大學生襯衫消費行為有影響:了解男女大學生在襯衫消費中對細節在意的差異性,使企業在生產男女襯衫時有不同的側重點;研究不同年級大學生的襯衫消費行為差異,目的是探討高低年級大學生的消費心理變化,幫助企業更好地了解當今的大學生,更加準確地把握消費者對其產品的需求;同時研究不同生活費水平對大學生襯衫消費行為的影響,有利于更加深入了解大學生的消費行為。在此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給定顯著性水平α=0.05,如果概率p值大于顯著性水平α,則應接受原假設,認為無顯著影響[11];反之,則有顯著影響。SPSS分析結果見表4。由分析可知:a)大學生對大部分襯衫相關因子的重視程度與性別、年級以及月生活費沒有顯著相關性。大學生購買襯衫時比較看重品牌,他們普遍認為品牌襯衫的質量更能夠得到保障。多數大學生表示購買襯衫時會遇到尺碼不合適的情況,希望企業能夠調整襯衫的固有版型,開發出滿足更多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另外大學生也比較重視襯衫的細節設計以及材料的功能屬性;b)不同性別大學生,襯衫穿著的喜好,襯衫版型,口袋設計,袖口設計,面料抗皺功能,吸汗排濕功能,防污功能均為顯著差異項;不同年級大學生,襯衫穿著的喜好,門襟設計,面料吸汗排濕功能,防污功能,抗菌功能為顯著差異項;有著不同生活費的大學生,品牌重視度,面料差異,襯衫版型,門襟設計為顯著差異項。對顯著差異項在不同消費者特征條件下進行均值差異分析。從表5可知:a)女大學生對襯衫產品屬性的重視度相對男大學生更高,說明女大學生更在意細節;b)三、四年級學生對襯衫產品屬性重視度比低年級學生高,這是因為很多大一大二新生的衣物都是由父母購買,離開家庭的時間越長,他們的獨立性變強,自我意識能力和判斷能力也增強了。c)生活費水平越高,大學生對襯衫的版型要求也更高。
(五)各維度間的相關分析從表6可知,襯衫屬性與細節部位有相關影響。大學生對襯衫屬性的重視度越高,對細節部位的設計也越重視。因此,企業開發襯衫產品時,不僅要設計出好的款式,也要關注細節部分的設計。從表7可知,襯衫屬性與面料功能有相關影響。大學生對細節部位的重視度越高,對面料功能也越重視。因此,企業開發襯衫產品時,在注重襯衫細節部位的設計時,對于面料的抗皺、吸濕排汗等功能方面也要做好嚴格把關。
三、結語
在調查方法上,本文主要運用了問卷調查、文獻調查、訪談法、實地調查這四種方法對襄陽三所高校(湖北文理學院、襄陽職業技術學院、襄陽護士學校)的在校女大學生進行相關調查,具體調查結果如下:此次調查問卷共計發放了300份,實收275份,有效問卷數為247份,有效回收率為82%,超過80%,所以此次問卷調查是有效的,此外,還實地訪談了50人。在調查中發現,女大學生使用化妝品主要以潤膚、保濕、營養、健康等功能居多,而且使用的次數比較頻繁,說明女大學生比較注重皮膚保養,而這一市場潛力巨大。此外,大學生在購買化妝品時主要考慮的是功效、品牌和價格等因素,在對功效的選擇上又主要以保濕與美白為主,這些都給化妝品生產商提供了很好的契機。調查結果的具體分析情況如下:
(一)女大學生使用化妝品的類型從餅狀圖可以看出,最多是潔面類有82.5%的女學生使用,最少的是粉底類產品17.5%使用??梢娕畬W生主要消費潔面類、面膜、水乳和面霜的護膚品,輔消費眼部護理和粉底類等其他護膚品,比較注重面部的清潔與護理,著重管理潔面類、面膜、水乳和面霜的營銷。
(二)女大學生選擇化妝品的依據選擇化妝品的依據有許多,比如:化妝品的使用效果、品牌知名度、價格等。這個柱狀圖顯示,各種依據的差別不大,選擇的依據元素較多。女大學生選擇化妝品時還是最看重使用的效果和品牌的知名度,結合朋友的推薦,綜合進行分析考慮選擇產品。
(三)女大學生期望化妝品的功效女大學生使用護膚品都有各自期望的功效。通過調查,有69.78%的同學比較重視自己皮膚的保濕,這一類型的人數最多,人數最少的一種類型重視產品的營養功效,占調查人數的31.67%。根據女大學生在化妝品功效選擇上的偏好,經銷商在宣傳與銷售上可以有所側重,“對癥下藥”。
(四)女大學生接受化妝品的價格調查結果顯示,大約53.33%的學生能接受每件護膚品的價格在50-100元,占調查比例最多。這說明學生的生活水平有限,不能支付很高的護膚品價格,由此就要考慮護膚品的定價和護膚品的產品定位。通過調查結果我們還可以發現,女大學生對護膚品的消費還是偏理智的,大部分學生表示不會在護膚品方面過度奢侈,但要選擇適合自己的。
(五)女大學生購買化妝品的渠道對于理想的護膚品購買場所,所選渠道的差別不大,但大學生對化妝品專賣店的信賴程度稍多。還有一些認為是由于其他原因選擇的,如服務態度好,便宜,省時省力等。女大學生個性獨立,想法獨立,受自身個性的影響,對渠道的選擇也就不同。
(六)女大學生偏愛化妝品的促銷從圖中看到,打折對大學生化妝品消費吸引力最大,是一種直接的促銷方式。其次是購物送贈品,因其能滿足女大學生愛占小便宜的心里,再者就是代金券和積分的促銷方式,還有少部分的學生則愿意換購的方式。通過這次調查,提供了化妝品消費市場的認識,讓商家能在撲朔迷離的市場環境下及時了解并抓住女大學生化妝品消費的需求,開創出化妝品行業中女大學生市場。
二、營銷策略分析
營銷方式的選擇、營銷活動的實施都能直接影響營銷效果,這就需要根據上述女大學生化妝品消費行為調查的基本情況來制定具體的營銷策略,通過此次調查,我們也制訂了相應的營銷策略,具體如下:
(一)“一見鐘情”的產品策略針對女大學生這一消費群體自身的特性,化妝品企業要想為其量身訂制適合的產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首先,潔面類產品。在校女大學生大部分年齡在17歲到23歲之間,由于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愛美的天性,總希望自己給人的感覺是清新靚麗,光彩動人的,所以特別在意面部的清潔。其次是護理產品,即水乳和面霜。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潔面和日常護理類產品逐漸成為女大學生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從2009年百度數據可以明顯地看出這一點,在化妝品類關注度排行中,護膚品類位居第一,關注度占比為68.88%,護膚品成為關注的重點。再者是面膜,面膜就成了女大學生們修復肌膚的必備神器,一旦感覺膚色不好時,她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用面膜修復,而且在敷面膜的過程中心情也會很放松。由此可見,市場上這三類化妝品的需求量最大,生產商在可以在這些方面擴大生產。
(二)“靈活多變”的價格策略價格因素是影響女大學生購買化妝品的一個重要因素,女大學生經濟尚未獨立,是比較特殊的消費群體,一方面對高檔產品需求不斷增強;另一方面購買力相對較弱,而且女生都有愛占便宜的心理,她們在消費過程中往往會貨比三家,購買性價比較高的產品。調查說明了價格在50-100元的產品比較受女大學生的歡迎,所以,化妝品企業在制定價格時應充分考慮價格的彈性作用,產品的定價應該傾向于中低檔價格,結合差別定價法,最好是先做相應的營銷調研工作,在綜合衡量各方面的情況下制定出合適的價格策略,以滿足不同消費層次的學生群體對不同價格的選擇,在同類產品之中才能有競爭力。
(三)“心動行動”的促銷策略折扣、贈品等促銷手段能夠誘發女大學生進行沖動消費,這已經成了經銷商慣用的手段之一,而且,女大學生還處在校園中,社會閱歷少,對市場了解不夠,卻喜歡消費,也熱衷于消費,同時也有著傳統的節儉意識,而折扣贈券、降價促銷無疑是較好的解決之道,但是降價必須有個限度,因為降價過高會引發消費者對產品質量的懷疑,降價太低則難以起到促進消費的目的。此外,女大學生們熱衷于購買套裝,所以商家要提前對套裝產品進行合適的定價,計算成本然后給予顧客適當的讓利,同時,可以滿足一下女占小便宜的心理。
(四)“多重選擇”的渠道策略如今的化妝品企業要想自己的產品賣得更好,必須重視網絡渠道。除此之外,企業需要有自己獨特的渠道來提高自己產品的知名度,獲得更多的利潤。與大眾市場相比,高校市場具有獨特的特征,因此,企業在開發高校市場時不能生搬硬套大眾市場的營銷模式。企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第一,設立校內專營點,專門推廣公司產品;第二,設立校內代售點,招聘校內,構建校內銷售網絡;第三,贊助校內舉行的大型活動,提高產品知名度。
(五)“明星效應”的品牌策略在此次調查中,專一品牌忠誠型的人群比較少,她們往往喜歡嘗試不同的品牌,直到找到適合自己的那一種,所以在品牌競爭上,化妝品經銷商基本處于同意水平線上,但女大學生又是個狂熱的追星族,她們喜歡自己偶像使用、代言的一切物品,所以,在構建品牌策略時要充分注意到當今的明星效應。
(六)“與時俱進”的創新式營銷女大學生群體是相對特殊的群體,她們受教育水平較高,具有較強的分析和判斷能力,但又有90后的沖動。企業要針對女大學生的消費方式,為他們量身定做一套不同于一般市場的營銷方式。比如:文化營銷、娛樂營銷、教育營銷、游戲營銷、網絡營銷、體驗營銷等。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校園化妝品市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女大學生也日益成為化妝品市場中的活躍組成部分,化妝品企業要想抓住這塊極具潛力的市場,僅僅依靠傳統的營銷方式遠遠不夠,還需要了解女大學生群體的消費特點,再結合市場的發展,運用新穎傳播手段和創新性營銷手段,塑造有文化內涵和值得信賴的品牌,充分吸引女大學生們的眼球,抓住她們的心理,才能在開辟這一新興市場中占據優勢。
三、結語
1.1影響大學生網絡消費的因素通過對大學生消費特色的調查研究,將信息不對稱、法制健全程度、風險感知、廣告宣傳這4個因素作為影響大學生消費的相關影響因素[5]。(1)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理論是指在市場經濟活動中,不同人員對有關信息的掌握是存在顯著差異的;掌握信息比較充分的人員,一般處于比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缺乏的人員,則處于比較不利的地位[3]。(2)法制健全程度。在我國有關互聯網上的消費的法律法規制度還存在著很多的漏洞,因此在商品信息上大學生消費群體就屬于了信息擁有量少的群體,而商家就能夠利用其足夠的信息進行謀利。由于法制不能很好地對其進行監督和管理,不能讓大學生消費群體和商家形成公平的交易。(3)風險感知。風險感知是指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之下,因為無法預料這一消費結果的優劣而產生的一種不確定性感覺。由于對信息的接受程度不同,使得感知到的風險也會不同。風險感知的差異可能使得大學生消費者的消費意識也不一樣,最終導致消費行為的不一樣。(4)廣告宣傳。由于商家的大量的廣告宣傳,給消費者造成了一種誤導,為消費者提供了不真實的信息,使得消費者做出了不正確的消費行為。
1.2模型的假設根據以上因素的分析,從而提出信息不對稱影響因素的假設模型,如圖1所示:其中:H1:法制健全程度與大學生消費行為存在相關關系;H2:法制健全程度與廣告宣傳存在相關關系;H3:廣告宣傳與風險感知存在相關關系;H4:風險感知與信息不對稱存在相關關系;H5:法制健全程度與信息不對稱存在相關關系;H6:信息不對稱與大學生消費行為存在相關關系。
2問卷調查及量表設計
2.1樣本選擇本研究的對象是長三角地區的大學生,由于數量多、范圍廣,筆者僅在學校圖書館、教室、學生宿舍以及學校周邊地區發放問卷,還有一部分問卷通過電子郵件在網絡上發放,主要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無錫、常州、合肥、鎮江、揚州、鹽城等城市及地區。正式問卷共3部分:①問卷簡介,向被調查者介紹和說明調查目的和調查內容;②被調查者個人因素調查,主要包括性別、年齡段、文化程度;③影響信息不對稱的相關因素調查,包括信息不對稱、法制健全程度、風險感知、廣告宣傳4個方面。問卷第三部分采用5分法調查大學生消費者的態度,分別為非常符合、比較符合、基本符合、比較不符合、完全不符合5個態度層次。
2.2問卷測量量表根據前面提出的假設模型,結合本研究的具體情況,提出以下各變量的測量指標。
2.2.1信息不對稱的指標體系對信息不對稱的測量分為3個測量題項:①我非常關注那些與信息不對稱相關的消息;②信息不對稱不會影響我的正常消費行為;③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我會選擇信息更加完全的商品進行消費。
2.2.2法制健全程度的指標體系對法制健全程度的測量分為3個測量題項:①網絡管理制度相對健全能夠保障商家產品信息的真實性;②我國的法律制度保護大學生的消費行為;③我國的法律制度削弱信息不對稱的影響。
2.2.3風險感知的指標體系對風險感知的測量分為4個測量題項:①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我仍然進行網上消費;②商家的對商品信息的描述都是真實可靠的;③信息不對稱是無處不在、不可避免的;④在網絡消費前會先調查商品的信息,避免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麻煩[5]。
2.2.4廣告宣傳的指標體系對廣告宣傳的測量主要根據網絡廣告對信息不對稱的影響,分為4個測量題項:①被商家的大幅度廣告宣傳吸引而進行網上消費;②被虛假的廣告信息吸引而進行消費;③廣告宣傳加強了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④廣告宣傳削弱了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
2.2.5大學生網絡消費行為的指標體系對大學生網絡消費行為的測量分為3個測量題項:①我和周圍的人經常在網上進行消費;②在經濟條件允許下我不在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影響;③進行網絡消費時我通過商家描述了解商品信息[6]。
3數據的收集和分析
3.1樣本描述性統計本研究一共發放800份問卷,其中320份問卷是現場發放,還有480份問卷是通過電子郵件的形式發送進行調查的。最終一共收回722份問卷,剔除其中無效問卷12份(無效問卷主要是問卷中至少有一題沒有做),有效的問卷是710份,錄入的有效數據也是710份。本次有效調查人數有710人,調查區域在長三角地區的主要城市和地區。從性別上看,男女比例接近對半,女性稍多了一點;就學歷而言大部分是本科,占66.5%,??普?6.8%,居第二多,碩士35人,博士學歷的16人,比較少。
3.2信效度分析
3.2.1信度分析本研究采用Cronbach’sα系數來檢驗問卷的信度,該值越大表示信度越高[7]。本研究中各變量的Cronbach’sα系數見表1,可以看出本研究各變量的Cronbach’sα值在0.703至0.784之間,均大于0.7,這表明本次問卷調查所設計的測量體系具有較高的信度。
3.2.2效度分析根據Kaiser的觀點,KMO值越大時,表示變量間共同因素越多,越適合進行因子分析。見表2,信息不對稱的KMO值為0.655,適合做因子分析。關于信息不對稱的3個測量題項落在一個因子內,所對應的因子載荷超過的題項的總體特征,信息不對稱可以歸結為一個因子。除了大學生消費行為的KMO值只有0.591,勉強適合做因子分析。經過效度檢測,信息不對稱、法律健全程度、風險感知、廣告宣傳和大學生網絡消費行為的相關測量題項都落在一個因子內,5個方面都可以各自歸結為一個因子。
3.3結構方程模型的分析
3.3.1初始模型檢驗常用的擬合度指標有以下幾個:卡方與其自由度的比值CMIN/DF、擬合度指數(GFI)、AGFI調整的擬合度指數、IFI增加擬合指數、CFI比較擬合指數、RMSEA漸進殘差均方和平方根,得到初始模型的擬合度見表3??梢钥闯?,CMIN/DF略大于3,其他各指標的值也都略偏小,RMSEA的值偏高,模型適配度欠佳,可以看出初始模型的擬合度還不是很好,需要對模型進行修正。
3.3.2模型修正后的檢驗對初始模型進行修正后,各項擬合度指標值見表4,可以看出修正之后的模型卡方與其自由度的比值為2.274,這說明適配情況優良;GFI、AGFI、IFI和CFI的值均落在最優值趨向內,模型擬合度良好;漸進殘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為0.073,在0.05至0.08之間,說明模型的擬合度良好。在SEM方法中,判別回歸系數是否顯著異于零的標準是臨界比例,簡稱C.R.,當C.R.的絕對值≥2時,回歸系數數值即可認定為在顯著性水平0.05下,見表5。其中,廣告宣傳因素和風險感知因素對大學生消費行為的影響是通過信息不對稱這一變量,廣告宣傳和風險感知對大學生消費行為是間接的;法制健全程度雖然沒有直接影響大學生消費這一行為,但是法制健全程度通過廣告宣傳因素和風險感知因素,也間接對大學生消費行為有影響[6]。
3.4假設模型驗證結論總結以上數據的分析結果,現在將所有假設及其驗證結果進行匯總,見表6。可以得出以下結論:①法制健全程度對大學生網絡消費行為的影響不大,在大學生進行網絡消費的時候可能沒有考慮到維權等法律方面的因素;②法制健全程度對廣告宣傳有著較大的影響,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減少廣告傳遞給大學生消費者的虛假信息,從而減少信息不對稱的影響;③廣告宣傳對風險感知的影響較大,廣告宣傳力度的加大,就可能致使大學生風險感知度減小,大學生還是處在信息的劣勢;④風險感知與信息不對稱之間存在著顯著的相關關系,風險感知能力越強,信息不對稱的影響就越?。虎莘ㄖ平∪潭葘π畔⒉粚ΨQ的影響較弱,法律制度的建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信息不對稱對大學生生網絡消費的影響;⑥信息不對稱與大學網絡消費行為的關系較為顯著,在信息不對稱的狀況下,大學生對在網絡上消費還是有所顧忌的,商家的誠信、商品的質量、物流的速度都是大學生網絡消費所要考慮的問題[8]。因此,信息不對稱與大學生網絡消費行為是顯著的負相關關系。
4總結
引言:
培養大學生(學前教育專業)的良好行為習慣,重要的是,首先讓學生們認識、了解這其中的深遠意義。在培養的過程中,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培養良好的習慣是他們身心健康成長的需要、是輕松愉快地完成學業的需要、是未來職業的需要、是欲成為一名對社會有價值的人所必需具備的條件。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牢牢地把握引導、置換、對比、體驗、總結、升華的各個教育、教學環節,達到學生們在實踐中認識,在認識中反思,在反思中內化,在內化中覺悟,在覺悟中升華的目的。把積累、沉淀良好的行為習慣,視為人生最大的財富。把積累、沉淀的過程作為提高生命質量的動力。不僅如此,還要讓學生們體驗到良好的行為習慣濃縮著一個人內在的修養、人格的魅力、綜合的素質、潛在的能力等。它關系到一個人智慧的展發,能力的提升、身心的健康,學習、工作的效率,以及人的生命質量和價值的體現??傊侨说氖滓Y本。所以這項工作是系統的大工程。
一、引導學生客觀地認識自我
現在的學生將成為未來引領新生命的幼兒教師,他們是幼兒潛移默化的行為榜樣。這樣的一個重要的角色意味著什么?他們對社會將承擔什么樣的責任?又將給那些鮮活的生命注入些什么?學生們的客觀現狀與未來的職業要求的差距,都是教育、教學要完成的工作目標。
這一切的實施,不僅要有科學嚴謹的規劃思路,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細致地納入在教學的工作環節之中并轉化為學生們的各種良好的行為習慣。而這一切對于經歷蒼白的十幾歲孩子而言,難度是非常大的。只憑理論或知識的傳授都是無法觸及到他們的心靈深處的。所以,只有結合學生們的生活、學習的廣泛實踐,幫助他們認識自身的問題,在分析、解決中置換不正確的思想、觀念,使學生們在非常和諧、自然的氣氛下,主動地生起想完善自己的愿望,進而愉快、積極地去實踐完成培養良好習慣的訓練。
(一)幫助學生認識學習困難的原因
幫助學生認識學習困難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個教育環節,是不容忽視的。學生們從主觀的愿望上講,沒有不想好好學習的,但所形成的學習效果卻常常很不盡意,差異極大。同樣的一個老師教,同樣的環境作用,結果如此不同。究其根源到底是什么呢?往往人們會盲目地拋出一個結論——要么是智商問題,把一個不可更改的責任推給了父母;要么是小時候基礎沒打好,不是學習的料,又把一個責任推給了過去……這樣的結論,給老師和學生找到了一個充分的不教、不學的理由。其實教學的過程、就是認識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透過傳授知識祛除學生學習障礙的過程,最終是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行為和習慣的過程。尤其是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它可成為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的堅固基石。由此可見,學習困難這個現象,其根源也在于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幫助學生們建立學習的信心
這項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第二個教學環節,那么如何達到這個目的呢?首先是幫助學生正確總結過去;其次是找到突破畏懼學習的心理的具體方法;其三是創建一個能有效使學生們反復咀嚼體驗突破畏懼和品位學習的環境氛圍;最后仍是幫助學生們正確總結,使之回歸到已設置的建立的良好習慣的實訓內容上。繼續升華、強化為意識,固化成思維。
二、如何使教學過程成為實訓的保障機制
建立良好的習慣,首先需要的是穩定的保障,這種穩定提供了實現重復性的可能。那么學習習慣的建立也是如此——不是說的概念,講的大道理,它是需要以身心為實驗室,成百、上千、上萬次的反復訓練、從堅固直至到固化。所以它的完成需要一整套嚴謹、科學的系統規劃,既遵循教學規律的要求、又要符合學生們能實現學習運用的需要。不僅要有可操作性、可多重復性,還要有“機制”的保障,以確保實訓的順利進行。這就需要在課程設置上大做文章。圍繞著一個理論為指導,以實踐為基礎,以能轉化為可重復的實訓為目的,以學生快樂輕松學習為檢驗標準,來滲透理論,使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教學環節與建立良好行為習慣統一的一套規范化、自制化、標準化、程序化的實訓流程
在實施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學的環節是教學規律的反應點。它是整體教學活動承上啟下的樞紐。是教師和學生雙方共鳴的和諧之聲。它既可檢驗教師對課程的設置和教學活動的駕馭能力,又可檢驗學生對學習的接受狀態。所以需要教師站在教學環節這個全息點上,確立教學思路、明確教學目標、貫通教學內容、實施教學方法。充分思考、準確的判斷學生的客觀學習狀態,把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習興趣、學習能力放在教學的首位。
(1)第一環節:把培養學習習慣與教學結合
學生們的學習狀態,決定了學習的效果。而學習狀態又取決于良好習慣的積累,所以強化學習習慣就是調整學生的學習狀態。由此,在設置課程和實施教學工作時,建立一整套的培養學習習慣的流程,圍繞的核心是調和感官的協調統一,達到專注和思維活躍的目的。具體方法如下:
A、筆記規范化,統一書寫格式;
B、聽讀和隨記結合,使學生專注,不分神;
C、把學習的難點、重點,變成提問的形式,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D、將實訓的內容納入量化分,作為平時的考核成績;
這樣從引起學生的注意開始,才可能改善他們對學習的態度,進而強化學習習慣,為學生主動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第二環節:思維習慣的訓練
學習的過程,實質上是培養正確的思維習慣的過程。同時,這個過程又是艱苦枯燥的,是客觀反映學生積累狀態的。若只一味地從學上強調,很難達到學的目的。要在這過程中,對學生的心態進行梳理調整,使他們認識到學會什么不是唯一目的,更不是終極目標,而真正透過學習的過程,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學習障礙是什么?排除障礙的思路以及解決的方法是什么?建立起正確的認識才能把握學習的方向和目標,那么學習的目的也自然能達到。具體方法如下:
A、建立正確的思維方式。
當學生們遇到學習障礙時,往往是心里動蕩不安立時,也是思維無序混亂之時。此刻給一句針對解決問題的話,會使他們心安。有了一刻安穩、才會有思考;有了思考,人會安靜理智。這種心態是做抉擇的基礎,再加上一些思維方式的內容,如:“審視當下的行為,會清楚自己的身心積累”、“自信來源于無我的利他實踐”、“做該做的而不是想做的”、“自私會帶你走進幽深的黑洞”、“踏實的努力是你忠實的朋友”等。
B、界定清楚概念,是正確實踐后的升華。
建立良好的習慣實例,是正確認識的途徑,同時也是界定清楚概念的基礎。若實訓是盲目或主觀的,那么,認知也一定會出現偏差的。所以,實訓、認知和界定概念要相結合,方可幫助學生正確總結自己的實踐行為,激發學生們自我指導和自主接受實訓以及鞏固效果的目的。這種思維習慣不僅會使學生們心里踏實,還可以培養超強的預測結果的能力,并且在實踐的過程中,思路清晰、萬法隨心自然。如:上課前要求全體起立,同學們一同問:“老師好”,老師回應:“同學們好”,看起來一個簡單常規的課前、課后的實訓,潛移默化地在滲透著一個概念,那就是:什么是尊重老師,什么是課堂的嚴肅性。同時,在課前學生站起的瞬時,可以放下手中與課無關的小動作,打起準備。:
(3)第三環節:內化知識的訓練
對于內化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以討論的形式,設置三個內化環節:一是復述(可強化對知識的了解)增強語言的表達能力,同時認識自己對所學知識的了解狀況,以便及時補充;二是幫助學生找尋所學知識與自身的結合與提高對所學內容的興趣;三是對知識的再認識過程,是對知識內化后的檢驗,也就是同樣的知識具體每個人卻是非常不同的理解,這種差異最終導致了對知識運用的差異。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抓住這個環節并加以正確引導決定了學生最終的學習興趣和駕馭知識的思維和行為等諸多能力。具體方法如下:
A、復述的重要性:
“復述”,從形式上看,的確非常簡單。但它無論以滲透教學整體質量上講,還是從個人諸多能力的培養上講,都是需要十分重視的一個教育環節,或者說是學習的重要環節。對它的重視,需要在行為上無數次地重復,并堅固成為習慣。因為復述是接受外在信息后的第一個內化環節,人往往在處理外來信息時,常常會以個人的心態進行取舍,難以完全地吸收,這個環節若不得到重視是很容易出差錯的。再是具體的分類,處理和重新排列組合,而達到知識的內創造。通過復述這項行為上的訓練,可使學生體會到梳理知識過程的重要性,強化復述的意識,為主動學習打下基礎。
B、學習與自身需要的結合:
學生對學習的不注重與被動,最根本的問題是在于與自身不能結合:覺得沒意思,沒興趣,不能把精力投入到學習中。我們常??吹揭恍┖⒆用髦劳嬗螒蛴绊憣W業卻無法自拔,為什么呢?其實也很簡單,游戲的設置符合了人的天性——人內心是追求愉悅的。若能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讓學生體會愉悅,他們也一定會投入精力的。所以這個環節最主要的就是幫助學生體會:學習的知識與他們以及他們的未來有著密切的關系。透過討論這個方法,每個人結合自身的成長講出了各自對知識的不同理解或知識打寬了他們的視野,把枯燥的知識變成了他們分析自己,梳理自己成長的具有指導性的理論,所以學生們越學越愛學。很多同學說這些課程對學其他課程也非常必要,因為這些習慣的養成是能學習、會學習的基礎。
關鍵詞:生態文明行為;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日益給予重視。越來越多的個人與組織積極參與到環境保護中。生態問題意識是一種重要的社會形勢,是人們維護人類生態安全的觀念,人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態度、對生態文明知識的掌握、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評價等都屬于生態文明意識的范疇。黨的十提到生態文明意識,指出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是中國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大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其生態行為直接影響到生態文明的發展。
一、生態文明意識與生態文明行為的關系
生態文明行為與生態文明意識具有重要聯系,生態文明行為以生態文明意識為基礎。盡管意識只是一種思想形式,但是,意識對人的行為具有指導性。當行為的主體在思想上具有生態文明意識,此時,行為制圖調整自身行為,確保行為與生態文明發展具有一致性,生態文明意識是生態文明行為前提,生態文明意識強弱直接影響生態文明時間與成都。生態文明意識反作用生態文明行欏R環矯嬡說男形體現了人的思想,行為主體認識生態文明的程度與體現生態文明道德標準是通過行為主體生態文明意識實現的。另外一方面,生態文明意識受生態文明行為的影響。人們基于規章制度對約束自身的行為,一定程度上提高對于事物的認識。因此,良好的生態文明行為有利于生態文明意識,同時,惡劣的生態文明希望阻礙生態文明的發展。生態文明意識和生態文明行為具有相互統一與獨立的特點。生態文明意識與生態文明行為具有不相等性。事實上意識反應外界環境能動性,意識對人的行為具有指導作用,但是不是行為本身。生態文明意識和生態文明行為密不可分。
二、利用生態活動舉辦,改變大學生生態行為
第一,通過專業教師的指導,確保生態文明建設活動具有現實意義。盡管生態環境保護屬于學生組織,然而,學生對于生態文明的有關知識認識不足,所以,通過專業老師指導社團活動,確保社團活動開展針對性更強。對各種規章制度進行制定,規范化社團活動。對高校社團管理制度進行完善,使學生生態管理工作更加規范。
第二,對各種環境保護紀念日進行充分利用,對各種專題活動進行局部。在每年5月31日通過“世界戒煙日”,向學生就吸煙對健康的危害、對環境的危害等進行宣傳。在每年6月5日的世界環境日,進行植樹植草活動,對校園內的白色污染進行解決,使學生可以通過實際的行動對自身生活空間進行保護。
第三,分析校園環境,使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提升。當前人們不斷提高環保意識,空氣監測質量、水資源監測質量、主要公路噪音監測等在很多城市都已經開展并且向本市居民進行通報。大學生環保社團利用簡單設備,監測、觀測校園內的各項環境之后,向校園內師生定時進行報告,也可以在固定地點利用設置環境通報欄的方式對通報環境。此時,能夠讓學生對自身所處環境更加直觀,對環境在不自覺的情況下進行關注,利用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學生的環保意識提升,對學生環保行為進行改變。
第四,高校黨支部黨員模范作用要充分發揮。學生黨員生態文明意識與行為提高。高校黨支部對支部活動進行定期的開展,將環保內容加入到活動內容中,比如,每學期的支部活動中進行以環境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對校園內百分污染進行清理,對校園環境進行監督。支部黨員輪流進行環境報告與環境知識的報告,確保環境行為走人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
三、提高大學生道德素質,打造和諧校園
第一,大學生生態環境與行為培養需要基于大學生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可以輔助大學生制定較為明確的目標,并鼓勵他們進行自我教育以達到目標。在目標的制定上,可以從小做起,如讀一本書、參加一次活動等。小卻精確的目標往往容易達成,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感受的成功的喜悅,堅定其繼續自我教育的信念和自信心。要避免制定不切實際或太難的目標,防止因不能完成所定目標打擊大學生的熱情。加強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生態文明意識與行為建設方面,則是通過大學生的自我管理,使其意識到和學習到的生態文明行為,能夠真真切切的發生在日常生活中,使大學生生態行為得到改善。
1.1基本情況共調查600人,最終有問卷566份,問卷有效率94.33%。其中男生187人(33%);女生379人(67%);平均年齡為(19.49±1.52)歲(17~25歲);一至四年級的人數依次為122(22%)、269(48%)、93(16%)、82(14%)人;獨生子女147人(26%),非獨生子女419人(74%)。大學生在攻擊與暴力行為、破壞紀律行為與違法行為、自殺與自殘行為、吸煙與過度飲酒行為、不健康飲食行為與缺乏體力活動和無保護的因子上的總體檢出率依次為44.5%、60.6%、19.4%、35.2%、95.6%和12.5%。
1.2大學生健康危險行為的性別差異結果顯示,大學生的健康危險行為在攻擊與暴力行為、破壞紀律行為與違法行為、自殺與自殘行為、吸煙與過度飲酒行為、不健康飲食行為與缺乏體力活動、無保護的因子上男生檢出率均高于女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1.3大學生健康危險行為的年級差異結果顯示,在攻擊與暴力行為、破壞紀律行為與違法行為2個因子上的檢出率,一年級和四年級大學生明顯高于三年級大學生(P<0.05);在自殺與自殘行為因子上的檢出率,三年級大學生顯著低于其他3個年級大學生(P<0.05);在吸煙與過度飲酒行為因子上的檢出率,四年級大學生顯著高于三年級大學生(P<0.05);無保護的因子上的檢出率呈年級上升趨勢,四年級大學生顯著高于一年級大學生(P<0.05)。各年級大學生在不健康飲食行為與缺乏體力活動因子上的檢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檢出率均超過90%(表2)。
1.4大學生健康危險行為的獨生與否差異除了不健康飲食行為與缺乏體力活動因子外,大學生的健康危險行為在攻擊與暴力行為、破壞紀律行為與違法行為、自殺與自殘行為、吸煙與過度飲酒行為、無保護的因子上獨生大學生的檢出率均高于非獨生大學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1.5大學生健康危險行為與家庭經濟狀況、社會地位、身高、體重關系分析大學生的身高與健康危險行為的6個因子存在顯著正相關(P<0.01);除了自殺與自殘行為外,體重與健康危險行為的其余5個因子存在顯著正相關(P<0.01)。年齡僅與不健康飲食行為與缺乏體力活動、無保護的存在顯著正相關(P<0.05)。大學生健康危險行為與家庭經濟狀況、社會地位、身高、體重的相關分析結果表明,大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家庭社會地位、自己社會地位與其健康危險行為不存在顯著相關(P>0.05)。
2討論
本研究發現,大學生的健康危險行為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男生健康危險行為的檢出率明顯高于女大學生。這種性別差異與國外內的一些研究結果是一致的。Lindegger和Durrheim認為,男性之所以比女性更易做出健康危險行為,基于男性性驅力的作用、征服觀念、男性的冒險者角色、男性氣概的擴張、理想化的男性軀體意象等原因,導致了男性特有的價值觀,如堅韌、好競爭、控制欲等,因而促使他們更多地從事物質濫用、危險駕駛、暴力行為、不安全等健康危險行為。本研究結果提示,在進行健康危險行為的干預與預防時,要充分考慮健康危險行為的性別特點。本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的健康危險行為具有顯著的年級差異,一年級和四年級是攻擊與暴力行為、違紀與違法行為、自殺與自殘行為的高發階段,而三年級則是低發階段,無保護的的發生率則逐年增高。不健康飲食行為與缺乏體力活動盡管不存在年級差異,但各年級的檢出率都在90%以上,說明飲食與運動健康普遍受到忽視。既往國內相關研究也發現大學生的健康危險行為具有年級差異的特點。大學生健康危險行為的這種特點一部分原因應該歸因于年齡的增長,因為研究發現,無保護與年齡存在顯著正相關;另一部分原因應該歸因于不同年級的社會文化差異,至于究竟是哪些社會文化因素則有待進一步研究。
本研究也發現,獨生子女大學生健康危險行為的發生可能性明顯高于非獨生子女大學生。與非獨生子女大學生比較,獨生子女大學生作為健康危險行為的易感群體,其主要原因在于獨生子女大學生具有“不成熟人格”,具體表現為自我中心、挫折耐受性低、情緒調節能力低、認知結構片面化、違反道德規范的傾向等人格特征,而這些人格特征正是健康危險行為的易感人格因素。本研究的相關分析結果表明,大學生的身高與健康危險行為存在密切聯系,身高越高,大學生健康危險行為的發生概率越高。Magnusson等也研究了身高與自殺的關系,但研究結果與本研究不一致,他們發現,身高每增加5cm,自殺的危險性就會降低9%。至于身高與其他健康危險行為之間的關系,國內外尚未見相關研究。體重也與健康危險行為存在密切相關,大學生的體重越重,健康危險行為的發生概率越高,但自殺與自殘行為除外。這驗證了Farhat等的研究結果,他們發現,肥胖的年輕女性更易酗酒、吸煙和吸食大麻,而肥胖的男性更傾向于從事暴力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