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6:02:56
序論:在您撰寫環境監測實訓總結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環境監測 校企合作 考核方法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b)-0037-01
“十”的召開,預示著國家對環保產業的重視與投入將逐步加大,對環保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多,職業院校環保類專業所培養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正迎合了社會需求。培養具備高職業素質、熟練掌握實踐技能、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的高端技能型環保人才已成為各環保類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的目標。我校隸屬于黑龍江森林工業總局,將森工總局下屬的環境監測站作為合作伙伴引入我校,在設備儀器、人員場地方面達到資源共享。筆者依托校企合作平臺開展環境監測課程研究,就環境監測的授課內容安排、實訓組織形式和學生評定考核方面進行改革嘗試。
1 教學內容改革
結合環境監測站崗位能力要求及技能考核標準,對環境監測課程內容進行篩選和重組。將理論知識融入實踐工作中學習,淡化其重要性;增加設計性實驗,側重水體監測和大氣監測內容,其他監測項目作為興趣試驗;在保證課程體系完整的前提下,結合環境監測站工作內容來組織授課[1]。
(1)將環境監測課程內容設計為七個學習項目,包括:河流斷面水樣監測、污水廠生活污水監測、工業廢水測定、校園景觀湖水質監測、校園空氣質量監測、室內空氣中有害物質監測、城市區域環境噪聲監測。在項目的教學實施中,進一步分解成22個學習型工作任務。通過這七個模塊的學習,將理論知識融入其中,本著理論知識為實踐操作服務的原則,淡化理論內容的重要性。
(2)將環境監測課程的技能培養重點定為水體環境監測和大氣環境監測。增加設計性實驗,結合環境監測站的工作內容,開發出設計性的環境監測實驗[2]。具體流程為:確定監測項目。老師創造監測環境,提出監測項目的基本要求,提供監測項目所需儀器藥品;下發監測任務,學生獨立查閱資料,設計方案,老師指導實施;撰寫監測報告,按照監測站撰寫報告格式填寫報告[3]。設計性實驗是環境監測站近期工作內容、常規監測項目或監測員技能考核內容,也可是教師近期科研成果中選取的一部分研究點。
(3)結合環境監測站工作內容調整授課內容。了解監測站近期工作計劃,在保證課程體系完整的前提下,對環境監測課程授課內容和進度進行調整。例如,監測站多在夏天到林區采樣,將第三學期開設的監測課程移至第二學期開設。同時,實訓小組分批分撥跟隨監測站到林區實地采樣,部分樣品的測定在監測站技術人員指導下由學生完成。
2 實訓教學六個環節
(1)自學環境監測國家標準:環境監測國家標準是所有高職教材監測實驗的母板,環境監測實驗所要求掌握的知識點最終要與國家標準相對應,對其熟知是掌握監測技術的關鍵。同時,水環境監測工和室內環境檢測員技能證書的實訓考核部分也要依照國家環境監測標準執行。打破常規書本教學,從崗位技能要求出發,學生自主學習國家標準。
(2)監測方案制定與討論:教師下發任務,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前期查找資料獨立完成監測方案。監測方案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小組間對比討論、互評打分和教師引導,達到修改方案的目的。將課堂的主體由教師變為學生,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
(3)模擬仿真軟件操作:學院已購買東方仿真環境監測軟件,并在機房安裝,保證每名學生都能單獨完成仿真軟件的操作。前期熟悉實驗的流程和解決易出現的問題。允許學生出現錯誤,在錯誤中不斷的完善自我、提高自我,最終是讓學生構建起環境監測實驗的邏輯體系,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和持續學習能力。
(4)監測過程指導與評定:指導分為教師指導和技術人員指導。水體環境監測部分由森工總局環境監測站技術人員負責指導,其他部分由教師負責。技術人員同時負責基本實驗手法、常規玻璃儀器操作、電子儀器操作等內容的培訓。將崗位標準引入課堂,每個實驗都有詳細的評定標準表,以環境監測員考核標準的尺度來培養學生。
(5)監測案例實地采樣分析:以林區水體環境監測調查作為監測案例,以小組為單位協助環境監測站人員對森工林區水體環境質量進行監測調查。內容包括:方案制定、采樣、布點、保存運輸、樣品分析和數據處理。將在校學習的各模塊知識拼接為完整性監測技能,達到學以致用、服務社會。
(6)監測報告撰寫:以監測項目為單位總結監測過程。包括:資料收集、方案制定、監測流程、數據處理和整體評價等方面的總結。注重學生監測邏輯性的培養,而不是簡單的抄寫實驗步驟。
3 考核方法改革
高等職業教育應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中心,考核標準也應以崗位標準為原則??己酥饕獓@學生是否具備良好的環境監測職業崗位工作能力進行,把考核重點落在技能掌握和工作完成能力方面上來。因此,將單一的筆試考核轉變為動態的考核模式,考核的目地轉變為注重學生工作能力和持續學習能力。學生考核分為四個階段。
案例分析考核階段:小組間互評學生擬定的監測方案,評定的過程就是相互提高的過程,占15%的比重。現場操作技能考核階段:當一個項目完成后,截取監測過程的一部以技能大賽的形式考核學生。也可以口試或答辯的形式讓學生敘述監測流程,增強學生監測的邏輯性,占15%的比重。實地采樣分析考核階段:學生獨立完成現場分析工作,監測站技術人員作從職業技能考核角度對學生監測過程進行評定,占50%的比重?;A知識考核階段:常規卷面考試,側重知識原理、標準法規和實驗方法等問題的考核,占20%的比重。
參考文獻
[1] 邢翔,張小葵.以素質教育為導向,完善本科實踐教學體[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09(2):34-35.
關鍵詞: 翻轉課堂 環境監測 實訓教學
一、問題的提出
傳統教學通常是教師在課堂上講課,布置家庭作業,讓學生回家練習。這種“一個版本”針對所有對象授課,不同程度的學生聽同樣的課程內容,忽視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及“學”“用”脫節等一系列問題。翻轉課堂是知識傳授與知識內化的顛倒,翻轉了傳統課堂的教學結構,即學生課前在家里通過觀看教學視頻學習新知識,在課堂上做作業、交流、討論、做項目或實驗的一種教學形態。每個學生課前可以根據個人需要自定時間與進度學習,在課堂上,教師由傳統內容的呈現者轉變為學生的教練,與學生進行一對一交流,參與學生研討小組,回答學生的問題并進行個別指導,全面加強課堂互動,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課堂。
翻轉課堂實施效果主要取決于兩個環節:一是學生課前通過教師事先提供的視頻學習新知識。視頻制作能否吸引學生?是否方便學生觀看?知識體系的設置是否合理?知識點的講解是否透徹?知識點訓練的交互功能是否較強等都直接影響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從而對教師在知識體系的把握、視頻制作技術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二是通過組織課堂活動實現知識內化。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如案例、項目的挑選、研討問題的設計、課堂活動組織過程與形式等直接影響學生能力的提升及對知識的理解與內化。
二、微課的優勢
“微課”是指以視頻為主要記載,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微課程不僅是一種工具,更是一種教師成長的新范式。與傳統課程相比,微課程具有以下優勢:①微課程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習情境、資源、活動的設計,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快樂學習。②微課程可以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途徑。③微課程均有很強的實用性、可操作性和實踐性。移動學習為學習者提供了一種新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方式,有著非常廣闊的前景。
三、當前環境監測實訓課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校在實訓環節投入不足。
雖然大多數高校已加大實訓課時安排力度,但實訓實踐過程很難實現,學生無法實現仿真演練。大多數學校擁有環境監測仿真演練實訓教室,然而實訓室的布置不符合模擬演練的規定,軟硬件滯后,沒有完整的環境監測模擬數據系統。又或者實驗室數量不夠,同一個實驗室,多個班級要共用,導致學生做實訓時還需要轉移大量的實訓資料。
(二)開展校外實踐走形式。
很多高校在校外都建立起自己的環境監測實訓基地,但是實習單位的環境監測工作環境并不適合許多學生同時實訓演練。這就導致學校派出學生到基地實訓,完全走形式,要么安排多人同時進入一個單位,做的事情完全與環境監測工作不沾邊,要么學生到實習單位后,屬于無管理狀態。
(三)專業實訓課程安排欠妥。
雖然很多高校已重視實訓課程的安排,并已加大實訓課時的比重,但實訓課時占總的專業課時比重還不夠。而且在實訓教學項目上安排過粗,在有限的時間里很難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通常的做法表現為單個實訓在主干課程的理論教學課時中,配有相應零星的實訓?!熬C合模擬實訓”則安排在基礎環境監測和中級環境監測課程結束之后進行,單項實訓中,多數教學目標是純粹的單一理論演示,而沒有為綜合模擬實訓做準備。綜合模擬實訓安排上,時間過少、任務太多,學生無法實現學習目標。
(四)實訓教學項目細分不夠。
大多數高校的實訓課程分為單項實訓和綜合模擬實訓,單項實訓針對環境監測課程設計,但在真正的綜合實訓課程里學生的實訓課程目標涉及多方面,所以有必要在設計教學項目時,細分課程、頂崗實習等具體項目任務,分別安排模塊時間去完成。
(五)專業課教師缺乏企業實踐實習經歷,影響教學質量。
實訓課程能否實現教學目標,很大一方面取決于專業課教師設計的教學任務是否滿足社會需要,能否與企業的現代化管理目標相一致,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才是社會需要的人才。高校的專業課教師本身承擔著繁重的教學任務和壓力強大的科研任務,根本沒有更多的時間下到企業實踐,也就不可能設計出與時俱進的教學任務,而只能更多地來源于書面知識的傳遞,影響到教學質量。
四、翻轉課堂的內涵與優勢
翻轉課堂是以建構主義和掌握學習理論為指導,以信息技術為依托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它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課堂講課、學生課后做練習或做作業的形式,將二者顛倒過來,讓課堂變成教師和學生之間答疑解惑、分享學習收獲的場所,讓課外變成學生學習的主要陣地。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翻轉課堂具有以下優勢。
主體轉變與模式創新。傳統課堂教學呈現的是一種“先教后學”的模式,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被動接受者。翻轉課堂呈現的是一種“先學后教”的模式,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借助教學視頻和網絡媒體等信息化學習資源實現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輔助者,負責答疑解惑和幫助學生實現知識內化。
關注學習過程與多元化評價。傳統教學通常采用總結性評價來評定學生的學習,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很難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存在的問題。而翻轉課堂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會將學生平時的作業完成情況、階段測試情況、討論交流情況、小組合作情況及時反饋給學生,使其更早發現問題并做出調整。課程結束后,綜合期末考試成績與平時學習中的各項記錄,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
五、結語
課程知識決定教學模式,環境監測手工實訓課程的基礎理論已由前述基礎課程鋪墊完畢,所以在本課程開設過程中,放手讓學生做,給他們犯錯誤的機會,他們才會在以后的工作中少犯錯。
參考文獻:
[1]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
關鍵詞:環境監測;課程;實踐教學
環境監測是環境科學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從目前各地專家、學者的研究現狀來看,環境監測課程教學改革正處于探索階段,主要從調動學生積極性、加強基礎課教學、增強教學實踐性等方面進行研究,現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仍嫌粗糙,不夠精細和詳盡。更為重要的是,由于環境監測具有綜合性和實踐性這兩大突出特點,在相關學科和分析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環境監測課程教學改革仍然任重而道遠,尚需要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順應現代科技的發展,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進行深層次整合,以期求得某一時期內的最佳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綜合判斷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
1.環境監測課程實踐教學目標的指導思想
實踐教學目標的指導思想應與專業培養目標和學生就要需要有機結合。石河子大學依據不同專業的教學培養目標,結合“環境監測”課程的特點,分析學生專業實際情況后,確定以了解環境監測的基本過程和基本方法、掌握環境監測報告的編寫程序和基本內容為本課程的基本教學目標,但不同專業的學生教學側重內容有異。新的課程教學目標體現了“環境監測”課程教學對環境監測能力的培養,符合不同專業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認知水平[1]。如將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就業需求結合[2],農資專業環境監測課程實踐教學目標的指導思想是為培養具有農業環境規劃與管理、農業環境監測與質量評價等方面技能的應用型人才打好基礎,提高專業綜合素質。
2.環境監測課程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按照環境監測課程實踐教學目標的指導思想,建立四層次多模塊的實踐教學體系。一是基礎型實驗教學,以課內實驗教學為主,根據專業要求設置實驗,為專業教育服務;二是專業技能訓練教學,以學生所學的專業課程的區別設置專業技能訓練項目,以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為主要目的;三是綜合技能訓練教學,以就業需求和專業職業需求為主線,以提高學生的就業操作技能為主要目的,設置技能訓練項目進行教學;四是開放型實驗實訓教學,以學生科研和創業實踐為主,搭建課程平臺,培養學生的產品設計與開發能力。
3.加強實踐性教學環境建設
加強實踐性教學環境建設是培養學生應用型能力的必要條件。傳統的實驗內容和實驗教學模式學生鍛煉機會不夠,難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學校的實訓實習基地建設不完善密切相關,因此,近幾年學校加強了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建設與投入。校內實訓實習基地包括環境實驗室和生態實驗室。近年投入的主要儀器設備有土壤碳氮循環檢測儀、高效液相色譜儀、離子色譜儀、原子吸收儀等大型環境監測儀器設備。校外實訓實習基地包括石河子市環境監測站、環保局、蘑菇湖水庫、南山水泥廠、瑪納斯河、石河子市污水處理廠。學生通過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的鍛煉和學習,進一步突出了實踐能力的綜合訓練和理論知識的綜合認識。
4.完善實踐教學提高學生專業認識
完善基礎性實驗教學強化學生基礎技能訓練和學科交叉意識。從實驗課程的設置目的來說,主要是為其它環境科學實驗的順利、高效進行做好鋪墊和準備。從實驗內容和實驗步驟來說,主要是掌握監測方法的規范統一及數據的可比較性。因此,這部分實驗著重點在于強化基礎技能和數據處理能力的訓練,以及忠實于實驗數據的基本科研道德訓練。從實驗的內容和過程看,環境監測實驗更強調樣品的處理,引導學生站在環境科學的層面上理解和學習化學的基礎實驗,培養學生的學科理念和學科交叉意識。
完善設計性實驗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在學生掌握一定的實驗技能之后,就更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科研創新能力和綜合能力。這個層次的實驗要求學生,獨立選題、設計實驗、實施、討論和總結。這些實驗可以突破國標方法,讓學生嘗試自己的想象,最大程度地允許失敗。同時,以環境監測方案設計項目和社會服務為任務,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做”各個教學環節,通過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強化實踐鍛煉,強調學校與社會、教學與生產、教學與科研的結合,學生受到綜合實踐鍛煉[3]。
5. 指導學生開展課題研究和創業實踐
為了更好的使學生將環境監測理論、實驗、技能、實踐操作之間有機結合,培養學生綜合技能和個人創新能力。鼓勵學生依據生產實際情況,開展課題研究和創業實踐。近幾年,課程組指導國家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2項,大學SRP項目10多項,?!叭锣l”重點項目2項,取得全國創業實踐大賽金獎2項。課程組鼓勵學生勇于探索,大膽創新,從而提高個人主動性、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充分挖掘、利用學校的教育資源培養和加強個人能力鍛煉。
石河子大學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國家級教學團隊、石河子大學一類課程和兵團精品課程資助。
[參考文獻]
[1]王開勇,張鳳華,楊樂等.“環境監測”課程教學研究探索.中國電力教育, 2011. 10?:100-101.
關鍵詞:高職院校 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 工學結合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a)-0174-02
近年來,隨著新疆各級政府對環境問題日益重視、不斷加強執法力度,各類企業加大環境控制措施和投入,社會對環境監測與治理專業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相應加大。我院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于2010年秋季開始招生,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畢業后就業崗位需求,結合高等職業的特色和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的特點,我們把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在為環境監測及污染治理一線培養實用型專業人才上,學生的核心能力是污染監測能力和污染治理應用能力。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按照工學結合教育思想,初步構建了工學結合培養模式,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豐富。
1 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為核心,初步構建工學結合培養模式
工學結合是將學習與工作結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體是學生。它以職業為導向,充分利用學校內、外不同的教育環境和資源,把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學校教育和直接獲取實際經驗的校外工作有機結合,貫穿于學生的培養過程中[1]。
我院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課程的設置圍繞學生的核心能力即污染監測能力和污染治理應用能力展開。學生在入校第一年,主要通過公共基礎教育平臺,進行綜合素質能力培養,通過專業教育平臺主要學習專業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模塊由專業基礎理論課程和專業基礎技能訓練課程構成,開設了基礎化學、化學分析、儀器分析、環境學概論、環境微生物學等課程,并進行專業基礎技能訓練,主要有基礎化學實訓、分析化學實訓、環境微生物實驗實訓等。并在第一學年的第二學期安排有一周的專業見習,主要是組織學生到環保局、環境監測站、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等單位參觀,訪問等。認識實習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初步了解環境專業相關單位工作內容、工作程序與工作要求,為以后專業課程的學習積累必要的感性材料,同時,讓學生有機會接觸現場工作人員,增強學生職業意識、勞動觀點。
學生在校第二年,主要進行專業核心課程學習,專業核心課程模塊由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核心技能訓練課程構成。專業核心課程主要有環境監測、水污染控制技術、大氣污染控制技術、環境影響評價、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處置、室內污染控制技術、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等,專業核心技能訓練課程主要有環境監測綜合實訓、水污染控制綜合實訓、室內污染檢測與治理技術實訓等。在第二學年每一學期分別安排有校外一個月的環境監測課程實習和污水廠運行與管理實習,實習地點選擇在學校周邊地區地州市級環境監測站和污水處理廠等單位。
學生在校的第三學年,第一學期是根據學生就業意向,學生自己聯系好實習單位,進行為期半年的畢業綜合實習,同時完成畢業設計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工作。第二學期學生返校后,根據學生興趣與就業意向,主要開設專業選修課程,與此同時專業教師指導、督促學生完成畢業論文的設計。通過這種形式,采用工學交替模式,充分利用了校外環境與資源,彌補了校內實驗實訓條件不足,實現工作與學習的有機結合,學生獲取了一定的工作經驗,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
根據互惠互利原則,只有企業在工學結合中也有獲益,企業才有積極性,這種合作才能夠長久。為此,我們設身處地地為合作單位著想,學生到實習單位后能為這些單位做些什么?在知識、技能、素質方面要做哪些準備?在校內教育教學中從多方面為學生到企業實踐鍛煉做好準備。首先,學生校外實習時間安排事先需與合作單位協商,選擇他們最需要人手的時間段。另外,校內的教育教學活動也積極配合實習前各項準備,例如:學生到校外進行環境監測課程實習前,已完成了基礎化學、化學分析、儀器分析、環境監測、室內環境污染控制等課程理論及實驗實訓,而且要求學生必須通過培訓獲得了化學檢驗工(中級)國家級職業資格證書。其次,為使學生逐步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踏實的工作態度,樹立勞動觀念、組織紀律觀念,我們從入校教育到最后學生頂崗實習之前,都會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教育和培養,以便學生能盡快實現角色的轉換。最后,需要與合作單位一起做好學生實習期間的組織管理工作及實習成績的考核工作。
2 以學生就業為導向,依托行業企業,推進工學結合
推行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必須調動企業的積極性,使企業愿意參與高職院校辦學,共同培養高技能人才。企業在參與職業教育的過程中,一方面可使自己的員工在理論上不斷充實,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有利于學習型企業的創立和發展,更重要的是可以吸納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利用學校的教育資源促進企業發展,這是企業的根本目的[2]。
目前,我院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學生校外實習合作單位主要是學校周邊地區地州市級環保局、環境監測站和城市污水處理廠。這些單位性質多為政府機關,事業單位或國有企業,具有硬件設施完備,專業技術人員素質較高等特點。學生在實習期間,可以在單位指定的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利用其先進的設施和設備,逐步掌握工作崗位必須具備的知識和技能。學生在與工作人員接觸中也加深了對社會的認識,感受到與同事融洽合作關系的重要性。學生通過參加實際工作檢驗自己能力,提高環境適應能力的機會。
按照工學結合教育應具有的一些特征,工學結合的合作企業最好就是用人單位,即畢業學生可以就業的單位,目前我們遇到的問題之一就在于此。我院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的合作單位對工作人員素質要求較高,一般均要求本科及以上學歷,且需要通過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統一招考考試錄入,而我院培養的??茖W歷學生很難進入此類級別單位,僅可能在一些新建的縣級環境監測站就業。為學生提供能滿足其就業需求的足量的企業生產實踐崗位,我們需要廣泛爭取行業、企業的支持和參與,使學生能夠實現畢業即就業。另外,還需采取有力措施,推進校企合作,學生的教育計劃由學院與企業雙方共同商定并實施與管理,用人單位生產工作應是教育計劃的整體組成部分并占有合理的比例,而且也是成績考核評定的重要部分。合作的范圍包括課堂教學與涵蓋包括生產勞動在內的各種社會實踐的結合,學生作為準職業人員參與相應的社會工作活動。只有這樣,工學結合才有旺盛的生命力[3]。
3 以服務求支持,建立校內工學結合實訓基地
在校企合作中,職業院校在著眼于人才培養的同時,需要兼顧企業的生產、經營的需要和利益。應該針對企業的特點和需求,一方面做好教育教學工作,使自己的學生能夠適應并融入所服務的企業,為企業創造價值;另一方面盡己可能為企業多方面的需求提供服務做出貢獻。職業院校建立校內工學結合實訓基地,可以更好服務企業,工學結合有了更為牢固的合作基礎。
職業院校通過建立校內工學結合實訓基地,創造真實的現場環境,將企業的工作環境、先進技術盡可能多地模仿到學校的教學過程中,課堂環境就是工作環境,把學習與工作的結合貫穿于教學過程之中,能夠提高學生服務企業的能力。例如:在學校環境監測實驗室我們按崗位監測任務,設COD崗、BOD崗、揮發酚崗、礦物油崗、氨氮崗、重金屬崗、環境大氣崗、土壤和噪聲監測等,學生輪崗進行訓練。這樣可以彌補學生校外實習時,因實習期短而采用定人定崗,崗位單一,學生無法得到全面鍛煉的弊端,學生得以更快適應各類工作崗位要求。充分利用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企業實習基地,采用“兩條腿”走路的方法,提高了學生就業競爭力。此外,校內的工學結合實訓基地也是職業院校服務企業的基地,利用職業院校自身人才優勢,能為企業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甚至還可以作為企業員工培訓基地。只有職業院校在為企業的服務中才能求得全面合作,不斷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4 以工學結合為突破口,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高質量、有特色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職業院校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半p師型”教師不僅要了解行業的發展動態,還必須具備基本的行業道德和行業素養。不僅要清楚各項操作,還必須將生產、管理、服務知識和能力內化吸收以傳授給學生。
通過工學結合的開展,教師能更好地從實踐的層面來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能力水平及技術水準,從而最終促進教師的成長。通過校企合作,實行工學結合培養模式,我們選派中青年教師到環境監測站、污水處理廠、環保公司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參加實訓鍛煉,學習實踐經驗。同時,還聘請環境監測、環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有關專家對教師進行專業理論與操作技能方面的培訓,提高了教師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每年舉行的高等職業學校專業骨干教師國家級培訓也為教師成長提供了很好的途徑。另外,依托職業技能大賽,組織教師、學生參加,可以提升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從而提升高職院校環境類專業人才培養水平。今后還要通過引進、下廠、培養等途徑,加強專任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專任教師的“雙師”素質。聘請行業專家擔任專業帶頭人,聘請企業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擔任專業學習領域的教學任務,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綜合素質全、職業教育教學能力強、專業技術水平高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
參考文獻
[1] 陳解放.“產學研結合”與“工學結合”解讀[J].中國高教研究,2006(12):36.
[2] 耿潔.構建工學結臺培養模式框架設想[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31).
[3] 肖化移,李謹平.工學結合的理性思考[J].職教通訊,2006(5):12-15.
【關鍵詞】高職 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 課程體系 改革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1C-0073-02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環保人才尤其是環保技能型人才需求量與日俱增,而現實中卻有不少環境專業畢業生面臨找不到對口工作的困境。這一“矛盾”現象必須通過加強環境專業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培養來解決。而專業課程體系的合理設置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緊密相連,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關鍵。根據“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以素質教育為特色”的高職辦學理念,本文以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公路環境監測與保護方向)為例,對高職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進行探析。
一、原課程體系概況及存在的主要不足
(一)原課程體系概況
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公路環境監測與保護方向)從2004年開始招生,原有教學計劃于當年制訂完成,之后作過幾次小的調整,課程體系由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選修課程(包括專業選修、公共選修)和實踐教學環節組成。詳見表1。
類型 課程名稱 學分 學時數 理論課時數 實訓課時數 考核學期
專
業
基
礎
課
程 工程測量 3.5 70 46 24 1
工程制圖 3.5 70 60 10 1
無機與分析化學 6 90 74 16 2
建筑材料 3.5 85 47 38 2
園林植物 5 68 44 24 2
有機化學 3.5 60 52 8 3
公路工程 6 102 80 22 3
園林規劃設計 3 68 52 16 3
植物造景設計 3.5 60 40 20 4
園林植物栽培與養護 3 96 60 36 4
專業
核心
課程 城市與道路綠地規劃 3.5 60 50 10 4
環境微生物學 3 51 39 12 3
環境監測技術 5.5 72 60 12 3
公路環境評價 4 48 36 12 4
生態學 3.5 60 54 6 3
實
踐
教
學
環
節 無機與分析化學實驗 1 1周 2
環境評價課程設計實訓 1 1周 4
計算機輔助設計實訓 2 1周 4
綠地規劃設計實訓 1 1周 4
畢業綜合訓練 5 5周 4
專業頂崗實習 23 36周 5,6
選
修
課
程
CAD輔助設計 2 34 17 17 2
環境工程經濟 1.5 51 33 18 4
公路環境監理 2 48 42 6 4
橋梁工程概論 3 51 42 9 3
公路建設項目環境管理與保護法規 2 36 36 0 4
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 3 51 42 9 3
注:公共基礎課程、公共選修課程未在表中反映。
(二)原課程體系存在的主要不足
結合這幾年的實際教學過程,以及畢業生就業情況反饋信息,我們認識到上述專業課程體系與社會需求方面存在不相符的地方,主要表現如下。第一,專業課程設置中專業面較窄,課程結構不太協調,未能很好地滿足學生今后從事環境工程工作的基本要求,應刪減植物造景設計等與環境科學關系不大的課程,增設環境科學導論、水污染控制技術等與環境工程專業密切相關的專業課程。第二,部分課程內容有重復,如園林植物和城市與道路綠地規劃這兩門課程的內容有重復??蛇M行優化整合,以提高教學效率。第三,專業課程課時分配不夠合理,重理論輕實踐,實踐課時偏少,導致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得不到足夠的鍛煉,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第四,實訓環節設置沒有很好地考慮專業針對性,學生的專業技能得不到應有的鍛煉和提高。第五,一些課程的上課先后次序不夠合理,應綜合考慮課程內容,做到統籌安排。如應在學完環境微生物學課程的基礎上進行環境監測技術課程的學習,等等。第六,部分專業課程學時數偏少,可適當增加,保證對專業人才的技能培養。
二、課程體系改革思路與方案
(一)課程體系改革思路
根據以上總結歸納,按照“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以綜合素質提高為根本”的原則,對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公路環境監測與保護方向)現有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具體思路如下。
第一,以職業活動內容為主線確定課程體系,加強職業能力的培養。在課程設置中,從環保職業活動的需求出發,考慮所設置的課程能滿足污水處理工藝調試管理、大氣污染控制技術操作運行、環境監測、室內環境檢測、環境監理、環保設備調試與維護管理、化學分析操作等多項環境工程相關活動的要求。
第二,從學生在校期間或工作后能更好地獲取與專業相關的各種職業資格證書方面來考慮,如學生通過學習,可考取水環境監測工、大氣環境監測工、污水處理工、化學檢驗工、室內環境檢測員、環評上崗證等,基于此可適當增設相應專業課程或增加該門課程學時數,確定課程標準等。
第三,嚴格按照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來設置課程,調整原有專業課,提高專業針對性,減少重復性。另可適當增設與公路項目相關的課程,如公路環境保護工程等,使專業定位更合理。
第四,以培養應用技能型人才為目標,增加與專業相關的實踐實訓環節,淘汰部分對專業技能提升幫助不大的實訓項目,并增加部分專業基礎和專業核心課程中實訓課時的比例,優化實踐內容。
第五,選修課的設置應能更好地實現學生專業方向上的拓展與文化素養、社會活動能力的提高。
第六,考慮學院交通行業特色,適當保留公路工程、橋梁工程概論等課程,拓寬學生專業技能與就業方向,但課時和課程類型可適當進行調整。
(二)課程體系改革方案
依據以上提出的改革思路,按知識體系的功能與作用,將專業課程體系分為通識課程模塊、專業基礎模塊、專業核心模塊、工程基礎模塊、專業拓展模塊、實踐教學模塊等6個基本模塊,總計134學分。各模塊學分分配情況見圖1。
圖1 各模塊所占學分比例示意圖
具體闡述如下。
1.通識課程模塊主要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數學、英語、體育、計算機應用基礎等6門課程,這與原課程體系一致,但為增大后續專業課程模塊所占比例,此模塊的課時分配由原來的570壓縮為450,共計27學分。
2.專業基礎模塊所開設課程是環境專業的基礎課,它是進一步學習專業課程的前提。此模塊增設了環境科學導論,保留無機與分析化學、有機化學、園林規劃設計等課程,共計15個學分。在課時分配上,調整了理論課時與實踐課時的比例,如兩門化學課程無機與分析化學、有機化學課內實訓課時分別由原來的16 和8增加為36和35,比例分別增加了23%和31%。
3.專業核心模塊立足于職業活動內容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增設了水污染控制技術、公路環境保護工程兩門課程,拓寬了專業知識面;根據專業角度,考慮到園林植物、城市與道路綠地規劃兩門課程部分內容的重疊性與實用性,將兩門課程整合為一門課程,即園林植物及應用;另外,取消植物造景設計課程,加上原開設的環境微生物學、環境監測技術、公路環境評價等三門課程,共計22個學分。此外,在課程授課時間安排上,考慮到課程內容的銜接,將環境監測技術從第三學期調整為第四學期進行,并加大了該門課程的課內實訓課時比例。
4.工程基礎模塊結合學校行業特點,綜合考慮工程技術類人員所需基本技能,開設了工程制圖、工程測量、建筑材料、公路工程等4門課程,共計19.5個學分。在課時分配上,增加了工程制圖、工程測量課內實訓課時數,相應地總課時數由原來的70分別增加到90和80。
5.專業拓展模塊是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與就業方向,開設了CAD輔助設計、盆景與插花藝術、公路環境監理、橋梁工程概論、公路建設項目環境管理與保護法規、大氣污染控制技術、Photoshop輔助設計等14門選修課程,共計16.5個學分??筛鶕W校實際情況和學生將來的就業方向及興趣等有針對性地進行選擇。
6.實踐教學模塊增加了水污染控制技術課程設計,并根據課程內容、社會需求等因素,將課程設計時間由原來的1周調整為2周,并取消計算機輔助設計實訓、綠地規劃設計實訓,保留原開設的工程測量實習、無機與分析化學實驗、環境評價課程設計實訓、畢業綜合訓練、專業頂崗實習,共計34個學分。
調整后所形成的6大課程模塊使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得以優化。首先,課程的設置更具專業針對性;其次,絕大多數專業基礎和核心課程都加強了實驗和實訓教學,實踐與實訓環節課時比例基本保持在40%以上,理論課程與實踐環節實現了更好的有機結合;再次,對部分課程進行了整合與取舍;最后,調整了實踐教學環節與內容。優化后的課程體系充分發揮了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現有的教學資源,且凸顯了環保職業活動特色,基本能滿足當前社會對環境工程技術人員的需求。
總之,課程體系的建設一直是教學改革的熱點,是專業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勞永逸的。隨著高職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高職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課程體系還將不斷地被充實而更加完善,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培養適應生產一線需要的環保技術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李亞民,陳向平.能力為本素質為魂――高職素質教育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30)
[2]紀振,田麗娟,朱其兆,等.高職環境保護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實踐[J].科技咨詢導報,2007(27)
[3]宋衛軍.環境工程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的探討[J].南平師專學報,2007(4)
【基金項目】2012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2JGB347)
關鍵詞: 環境監測課程 教學改革 理論課 實踐
環境監測是環境類專業學生非常重要的一門必修課。該課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掌握有關環境監測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了解環境監測方案的制定以及實施的原則;了解環境監測,從布點、采樣、樣品保存、樣品預處理到樣品分析測試和數據處理的全過程;同時通過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1]。
但是在環境監測課程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理論教材內容繁多,而課時數不足,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授課老師為了完成教學內容疲于奔命,教學效果很差;實驗課程綜合性實驗項目較少,并且受到實驗場地和教學時數的影響,一般在課堂實驗教學中僅僅完成樣品分析測試這一環節,學生明顯缺乏實驗興趣。針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這兩大問題,我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進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理論課教學改革
1.整合理論教材,精簡授課內容。
我們在教學中采用的教材為奚旦立主編的《環境監測》(第三版),該教材注重系統性,涉及的內容既廣又深,如果課堂授課內容完全參照教材內容,則課時數明顯不足。因此我們本著“夠用、會用、能用”的原則對教材內容進行大膽整合。首先認真分析教材和其他先修課程中的雷同之處,對于其他先修課程中學到過的知識點進行刪減,如有關空氣污染、水質污染的基礎知識在環境科學概論等先修課程作為重點內容學習過,在環境監測課程中就不再講述;對于在實際環境監測過程中應用較少且深的理論知識,如空氣采樣器每一部件的具體工作原理、標準氣體的配制等知識點也略去不講;對于教材中自身各部分相互重復的內容也避免反復講解,如同一監測項目,在水質監測、空氣監測和土壤監測中只是樣品采集和前處理方法不同,而所采用的檢測方法相同,那么具體的檢測方法在整個授課過程中只講解一遍。
對于保留的教學內容再進行分類,分為教學部分與導學部分。重難點的知識采用教師講解教授的教學方式;簡單的知識采用導學方式,即教師提出學習具體要求,給出相應的習題,并通過課后作業的方式檢查學習效果。通過上述對于教學內容的調整,大大緩解了教學時數不足的壓力,并且讓學生對于整門課程的重難點知識了如指掌。
2.轉變教學方法,優化教學過程。
由于精簡了課堂教學內容,緩解了課時壓力,我們轉變了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對教學過程進行優化。
一是對比教學法。由于監測的對象不同,但很多檢測的具體項目相同,各部分教學內容既有差異又有聯系,如:水質監測和空氣監測,二者在采樣方法、采樣儀器上存在明顯差異,通過比較二者的異同點,可以對空氣采樣中的部分難點知識進行突破,而對于空氣和水質監測中具體的監測項目,只是樣品采集及前處理過程不同,具體的檢測方法都一致。這種對比教學能引導學生對書中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融會貫通,讓學生從總體上把握這門課程。
二是圖片教學法。對于某一具體項目的監測,教材中都是采用大段的文字敘述,并且涉及大量的化學方程式,讓學生望而生畏,產生畏難情緒。我們在教學中對于某一項目的監測流程在課件中都是采用框圖結構,對于某些監測項目還采用自己繪制的簡單圖片,在授課過程中對照簡單的流程圖,講解分析原理及分析步驟,將教材中非常抽象的文字敘述形象化、直觀化,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同時由于流程圖對于書中復雜的文字敘述進行簡化,進一步緩解了教學時數不足的壓力。
三是啟發式教學法。要提高教學效果,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課堂互動無疑是提高學生積極性的最直接的方法。我們在環境監測的理論授課中,始終堅持啟發式的互動教學。如在講解空氣污染物受外界因素影響的時候,我們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常識,通過提問的方式很輕松地講解風速、風向及排放高度對污染物擴散的影響。再如在講解降塵測定過程中,采樣時間較長對采樣過程影響較大的問題,我們采用連鎖提問方式:天氣對于樣品采集有無影響?雨天會有什么影響?如何處理這種影響?連續晴天會有什么影響?如何處理?通過這種互動提問的方式讓學生明確天氣狀態對于樣品采集有影響,在樣品采集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天氣變化,并隨時對采集的樣品進行處理。這樣一些簡單的問題穿插在教學中,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使課堂氛圍輕松生動。
二、實踐教學改革
環境監測課程中的實驗不同于一般的分析化學實驗,它具有很強的專業特點。學生不僅需要扎實的分析化學方面的知識,而且需要將這些知識運用于環境中不同污染物的監測。監測實驗也不僅僅是一般的化學分析,還包括樣品的采集、運輸、保存和預處理等,應該說環境監測實驗是一個全面的和全過程的實驗[2]。但是在現行的實驗教學過程中,由于實驗場地和實驗課時數的限制,往往是采用教師準備好樣品,學生僅僅在實驗室完成樣品檢測這一過程。和以往分析化學中的實驗差不多,學生明顯缺乏實驗興趣,在實驗課堂上都是照方抓藥,被動地完成實驗操作,對與理論知識的應用和綜合能力的培養沒有起到任何效果。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在實驗教學中采取了大膽的改革,在實驗教學中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1.轉變課堂實驗教學模式。
首先我們改變了課堂實驗教學模式,在進入實驗室之前對學生提出實驗預習的要求,每次進入實驗室之后,采用抽查的辦法,讓一個學生講解本次實驗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驟及結果處理的全過程,講解完之后由教師對于其講解錯漏的地方進行簡單更正,然后全體學生開始實驗操作。這樣給學生以壓力和動力,讓學生在實驗開始之前對于實驗過程有一個非常透徹的理解,對于實驗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會主動去查閱理論教材,對于理論課上所學的相關知識是一個很好的復習鞏固過程。同時,采用學生自己上講臺講課的方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另外,在課堂實驗教學中由于課時數的限制,對于耗時較長的樣品采集及前處理過程很難保證學生有操作的機會,我們會在課堂做一個模擬現場,準備好采樣及前處理過程所需要的儀器,讓講課的學生對照儀器講解實驗步驟和操作中的注意事項。
2.增加課外實訓教學。
課堂實驗教學由于場地及時間限制,一般學生真正完成的只是樣品檢測的階段,為了彌補這一不足,我們在理論課和課堂實驗教學結束之后,開放實驗室,進行2周的課外實訓教學。主要實訓項目為校園環境監測,包括水質、空氣、噪聲三部分內容的監測,將全班學生分組,要求每組學生完成一個大項目的監測。監測方案設計、采樣點布設、樣品采集、前處理、樣品測定、質量狀況評價等全過程要求學生自行完成。對于實訓中的難點問題,如方案設計、采樣點布設等問題,先讓學生討論擬定,然后由教師進行點評指導。在每組學生完成監測任務之后,再組織全班學生集中討論,交流自己這一部分監測項目的實訓經驗。最后以一個小論文的形式,讓學生完成自己這部分監測內容的報告,并將這個論文作為環境監測整門課程考核的一個重要部分。課外實訓教學極大地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工作過程 專業建設 培養模式 課程改革 實踐基地 教學團隊
隨著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深入,職業教育要想讓企業對教育質量滿意,職業院校學生應當具備一定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經驗,為此,許多職業院校正著力探索與實踐基于工作過程的職教理念。我院環境監測與評價專業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切入點,引領課程改革與實踐、構建實踐教學創新模式、建立校內外實踐基地和教學團隊建設,在基于工作過程的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方面已取得一些經驗和成果。
一、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1+1+1”人才培養模式
1.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21世紀,我國環境保護工作進入了廣泛參與、科技創新、持續發展的新階段,給高職環境監測與評價專業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因此,探索高職環境監測與評價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成為專業建設首要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我們廣泛調研環境監測與評價專業的人才結構與市場需求,通過與企事業單位專家及一線技術人員交流討論,定位了專業職業崗位群,完成了基于工作過程的職業能力分析。提出以水和廢水監測、大氣和廢氣監測、室內污染檢測、土壤監測與環境影響評價為專業主要職業崗位,輻射崗位為化工分析、廢水處理操作、廢氣處理操作、環境管理與監察執法。
以職業崗位群、崗位職業能力、支撐崗位能力的典型工作任務來重構課程體系,以真實工作任務為載體確定課程內容,以真實工作項目開展“教、學、做”一體教學活動,通過摸索與實踐,創立了以就業為目標,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工學結合、校企合作“1+1+1”人才培養模式,即1年“學習能力+基本技能”培養、1年“職業能力+職業素養”培養、1年“企業頂崗實習”,該模式也可稱之為“就業引領型”人才培養模式,如圖1所示。
2.人才培養模式特色
“1+1+1”人才培養模式在高職院校和用人單位之間架設了供需默契的橋梁,一端基于學院的培養,一端深入企業的頂崗,具有如下三特色:
“三接軌”:專業與市場接軌,課程與崗位能力接軌,教學內容與工作項目接軌。
“三真”:真實工作項目,真實實訓環境、真實實訓報告。
“三雙”:教學有“雙師”:“雙師型”的專任教師和企業的技術骨干兼職教師;實踐有雙基:校內實踐基地和校外實踐基地;學生持雙證:畢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
二、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
1.課程體系重構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理念是上世紀后期在德國形成、發展和成熟起來的,我們借鑒德國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開發方法,結合崗位職業能力,參照職業標準重組課程體系。
以熟悉崗位工作過程的生產、服務與管理第一線的環保專家為主體,對職業工作過程進行分析,確定職業崗位群工作任務分析表。由本專業實踐經歷資深的專業教師牽頭,在職業崗位群工作任務分析表基礎上,梳理、歸類和整合職業行動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務,以典型工作任務為主線重構專業課程體系。重構后的課程體系為:公共必修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限選課、專業選修課、公共選修課、職業能力拓展課、綜合實踐環節、頂崗實習8個模塊。
2.課程開發與精品課程建設
開發專業課程是課程開發的核心,由企業技術骨干和有實踐經歷的資深專任教師聯手以環境監測、環境影響評價、廢水處理、環境監督與執法的工作過程和工作任務為載體開發《環境監測》、《環境影響評價》、《水污染控制技術》和《環境管理與環境監察》等專業核心課程內容,以工作項目編寫教材。根據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要求調整公共必修課內容,如把高等數學與環境統計兩門課程整合為一門課程。從拓寬和延伸職業能力方向設計拓展課程,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目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發揮學生特長來設置公共選修課程。
校企合作積極有序地推進精品課程建設,先后建設了4門院級精品課程和《環境監測》1門浙江省精品課程。在精品課程帶動下,各課程逐步形成了項目化、職業化、崗位化的課程特色。
3.融“教、學、做”一體的多樣化教學方法
教學中,教師改革傳統以教為主的教學方法,采用現場教學法、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和任務驅動式教學法,融“教、學、做”為一體,使教學地點和實踐地點相結合,學生在實踐中學,教師在學生實踐中教,達到理論、技能與實踐有機融合,強化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化學分析》、《環境監測》和《環境CAD設計與應用》教學過程在教、學、做一體化實訓室進行,《水污染控制技術》和《大氣污染控制技術》通過仿真實訓和現場設備、實際操作相結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建立多元化考核評價機制
高等職業院校要強化質量意識,重視過程監控,吸收企業兼職教師參與教學質量評價。通過多年探索,環境監測與評價專業建立了多元化考核評價機制,有利于全面考察學生所掌握的專業技能水平與職業素養。
(1)形成性考核:由考勤、平時討論與作業、實訓實習、期末考試四項按照一定比例綜合計算課程成績。
(2)實踐考核:采用項目操作、口試+操作、論文+答辯等考核方式,建立實踐考核試題庫和詳細的評分細則。
(3)校內考核與企業考核相結合:在實訓或頂崗實習階段,由校內指導教師與實踐基地指導教師對學生分別打分,綜合評定學生的實訓實習成績。
(4)課證融合:對于參加職業資格證書考核的課程,課程成績評定與職業考證成績融合。
三、創立實踐教學模式
教學團隊通過多年的實踐教學探索,創立了“2個部分+5個層次+2個補充”的實踐教學模式,建立接近真實環境下的實踐教學條件,全面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培養高技能型應用人才。
1.2個部分
實踐教學由校內和校外兩部分組成,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雙方的教學優勢,體現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特點。
(1)校內實踐教學:在開設基礎實驗實訓基礎上,開設了綜合設計性實訓、自選實訓和職業技能訓練,學生根據具體工作任務進行資料檢索、設計實驗實訓方案、開展實訓和撰寫實驗實訓報告。實訓過程中,按照“思考設計實踐總結”的學習方法,堅持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方針,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與創造力。
(2)校外實踐教學:為實現畢業即能上崗的職業教育目標,學生在校外實踐基地實訓和頂崗實習,充分共享基地先進的儀器設備和優秀的專業技術人員,參與實際的生產過程,作為校內實踐教學的補充和深化。
2.五個層次
實踐教學在高職人才培養過程中起主干支撐作用,從實踐教學的認知規律出發,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分為層層遞進的五個實訓層次。通過這五個層次的實訓實踐,全面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和就業能力。
(1)基礎實驗實訓:在校內實踐基地進行,培養學生實訓素質與提高動手能力,訓練學生基本專業技能,要求撰寫實訓報告。
(2)綜合設計性實訓:在校內實踐基地進行,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培養學生綜合設計與綜合實踐能力,要求撰寫設計方案與實訓報告。
(3)自選實訓:結合環境熱點、環境污染、學習興趣和技能拓展需要,由學生自選實訓項目,在校內實踐基地開放時間內完成,要求撰寫實訓方案與實訓報告。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4)職業技能訓練:在校內實踐基地進行,根據考證項目和內容,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要求學生能取得1~2門職業資格證書。
(5)頂崗實習:在校外實踐基地頂崗實習,參與企業的實際崗位工作,實現與就業崗位無縫對接、零距離就業。
3.2個補充
(1)假期自主實習:學生利用寒暑假期自主進入企業參觀、調研、實訓等實踐活動,激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盡早接觸和了解企業崗位職責及工作程序,鞏固和實踐已學過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提高實踐能力及社會溝通交往能力。
(2)第二課堂:定期開展環保知識競賽、環境熱點演講、主題班會、環保社團、環保志愿者等活動,拓展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組織學生參加“技能大賽”和“挑戰杯”創業大賽等活動,提升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
四、建立工學結合的校內、校外實踐基地
擁有一定數量、具有良好實訓設備的校內外實踐基地是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基礎條件。我院環境監測與評價專業已建成化學分析實訓室、環境監測實訓室、大型儀器室、天平室、微生物實訓室、土壤監測室和環境工程仿真7個實訓室,形成了儀器設備齊全、實訓實習開出率100%,體現職業氛圍的校內實踐基地。
按照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開展校外實踐基地建設,已建立涵蓋本專業崗位群范疇的8個校外實踐基地,其中2家已掛牌為緊密型校外實踐基地,形成穩定的校企結合、工學結合的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平臺。
五、“雙師型”和“專兼結合”的教學團隊建設
“雙師型”和“專兼結合”的教學團隊是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需要,是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培養的保障。我們通過校內培養、校外引進和企業聘請優化教學團隊結構,建立提升教師素質的激勵保障機制,傾心打造了一支勇于開拓創新、結構優化和實踐教學能力強的浙江省省級教學團隊。
1.建設專兼結合的省級教學團隊
從企業生產一線聘請技術骨干擔任實踐教學兼職教師,兼職教師不僅承擔實踐教學而且參與課程開發、實訓教材編寫,使教學團隊實現了梯隊結構合理、專業素質高、實踐教學能力強的專兼結合特色。
2.建立提升教師素質的激勵保障機制
(1)建立青年教師培養計劃:為新引進的教師開展培訓講座,實施老教師“傳、幫、帶”計劃;開展各類教學活動,如教案交流、教學觀摩和教學法研討;舉辦各項教學比賽,如說課比賽、技能比賽、教案比賽、課件制作比賽等,盡快提高新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技能水平。
(2)支持教師的繼續教育:支持教師攻讀在職碩(博)士學位和職稱提升。
(3)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學院制定“雙師型教師認定和獎勵辦法”,有計劃地安排教師赴企業研修、頂崗實踐和職業培訓。
(4)激勵教師參與科研、教改及技術服務:學院制定“績效考核辦法”,將教學、科研、教改和技術服務四項考核與年終獎勵掛鉤,鼓勵教師把科研和教改成果及時應用于實踐教學中。
參考文獻:
[1][德]費舍爾(M.Fischer).楊琳,趙志群.在工作過程中學習工作過程知識[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8,203(23).
[2]李志偉,崔力拓.高職環境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初探[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07,9(3).
[3]李學峰.基于工作過程導向開發高職課程的“3343”模式[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311):30-32.
[4]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5]趙明珍.基于職業教育“工作過程導向”課程理論探索“技能包”的開發與應用[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281(25):9-11.
[6]李文斌.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應立足于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以廣東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為例[J].高教探索,2008,(3):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