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6:02:55
序論:在您撰寫財經政法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二)環保投資使用效率低下
據統計,1991~1995年,中國污水處理能力年增長率為8%,但達標排放量的年增長率僅為1%。由此可見,我國有限的環保投資并未產生應有的效益。這一問題的產生,除了環保設備技術含量較低外,主要在于以下二方面:一是環保資金使用過于分散且缺乏監督。目前我國環保投資的大部分都用于各個點源的污染治理方面,用于區域性綜合防治的投資很少,這種“撒糊椒粉”式的環保投資無法形成規模經濟,大大削弱了環保投資效益。而這種資金使用分散的狀況又與資金來源分散有很大關系。作為污染治理資金主要來源的“三同時”環保投資主要來自各企業,又用于各企業,排污費也是以環境保護補助金的形式返還給企業使用。這樣的運作過程必然使得整個社會疏于綜合利用,造成資本和資源的極大浪費。此外,由于環保資金的使用缺乏預算約束機制和有效的監督考評制度,許多企業把應該用于污染治理的資金擠占或挪用,或將治污資金的相當比例用在環保機構工作人員的人頭費及其它裝備上,而不是用在排污設施方面。二是現行環保投資的行為方式和經營管理方式嚴重滯后于社會整體的市場化進程。由于規模經濟、技術特征和政治等因素的影響,中國的環保投資帶有極強的社會福利色彩,屬于國家壟斷性行業,既不允許國內社會資金的有效介入,又缺乏一套嚴格規范的、可操作性的管理模式以保障投資主體的合理權益。這種機制在使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財政負擔的同時,也使環境公用部門普遍出現低效率現象。
二、促進環保投資發展的財政政策取向
從促進環境保護投資發展的財政政策來看,其思路應是:國家財政除應直接承擔起市場不能或不愿介入的投資責任外,更重要的是要采取各種財政手段,推動環保投資的市場化改革,這是增加環境保護投入,提高環保投資效益的治本之道。具體舉措如下:
(一)增列環保支出預算科目,建立財政環保投資增長機制,確保財政對重大環境問題的調控力度
經濟發達國家無一例外地將環?;A設施建設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這些國家的環保投資占其總支出的比重不斷增加。中國財政環保投入由于在國家預算中不被單列,因而既不利于統計,也不利于監督,更不用說保證其占預算總支出的比例了。為此,筆者建議在國家財政預算科目中單列環境保護支出項目,在此之下具體分列新建項目防治污染的投資、老企業工業污染治理的投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生態環境保護投資、環境管理能力建設投資等項目,并立法規定其支出額度和增長幅度,以確保國家在環保問題上的宏觀調控力度。
財政直接參與環保投資,如下二點至關重要:一是財政應是在劃分各投資主體環境事權的基礎上,承擔起一些公益性很強的環?;A設施建設、跨地區的污染綜合治理以及履行國際環境公約等方面的投資任務,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囊括應由企業和個人按照“誰污染誰負責”原則承擔的環保投資。二是財政的投資行為也必須符合市場經濟規律,貫徹“自負盈虧”的原則。
(二)運用各種激勵性財政政策,調動企業和個人環保投資積極性
以當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現狀,要想在一定的時間內遏制環境整體惡化的勢頭,僅僅依靠國家有限的財政支撐不僅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合理的?!敖忖忂€需系鈴人”,引導市場力量自覺防范、治理污染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為此,財政可運用以下政策:(1)提供優惠貸款,即對企業環境投資項目在貸款額度、貸款利率、還貸條件等方面給予優惠。(2)對企業投資于防污設備給予投資抵免、稅前還貸、加速折舊等多種形式的稅式支出。許多發達國家常用投資稅收抵免、加速折舊等間接優惠政策刺激企業進行環保投資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國財政除對廢物利用給予直接稅收減免外,還應允許企業對生產經營過程中使用的無污染或減少污染的機器設備,如無公害的生產設備、特定基礎材料產業結構改善用設備等實行加速折舊制度,這樣不但可以把污染的可能性扼制在萌芽狀態,還可以鼓勵企業積極開發先進技術,加速設備的更新換代。其次,應加強稅收支出對治污領域里的科技研究與開發的推動作用,將政策優惠的重點從事后鼓勵轉為事前扶持。(3)在環保融資中給予稅收優惠。具體地說,可發行環保債券或建立環保基金,對個人或企業購買環保債券或存入環?;鸬睦⑹杖朊庹魉枚?,所籌集資金主要貸給企業購買環保設備,實現環境達標。(4)利用財政資金或專項基金對環保產業和有明顯污染削減的技術改造項目進行貼息。此外,政府還應通過各種渠道積極爭取國際金融組織、外國政府優惠貸款的援助。
(三)改排污收費制度為污染征稅制度
為改變目前環保資金使用分散及監督不力所造成的低效率,有學者認為可提高排污收費標準,將排污費納入預算管理,由政府集中統一使用,以發揮規模經濟效益。但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看,排污收費制度是一項對超標企業的懲罰性消極手段,不能激勵企業主動積極降污,也就是說,該項政策帶有先天缺陷。而對污染課稅不僅能激勵企業積極創新,提高治污水平,使社會生產達到最適點,而且便于形成由政府統一使用的、有著嚴格預算約束的專項環保資金來源,因而以對污染課稅來代替排污收費制度,不僅能帶來效率生產,而且還能有效解決排污費等使用分散和缺乏監督所造成的環保投資規模不經濟問題。
這項改革應從易到難,從目前來看可先將污染最嚴重也最普遍的排放“三廢”的行為納入征收范圍,如將二氧化硫排放費、水污染費、噪音費分別改為二氧化硫排放稅、水污染稅、噪音稅,待時機成熟時,再把那些用難以分解和再回收利用的材料制造的產品如廢電池、包裝袋等納入征收范圍。在稅基的選擇上,對排放的“三廢”的行為,可以污染物的排放量作為稅基;對消費時會造成污染的產品,可以企業的產量作為稅基。稅率的選擇宜采用地區差別定額稅率,以適應各地不同的環境要求,同時要防止把稅率訂得過高,以免社會為過分清潔而付出過大代價;在征管上,宜將污染稅作為地方稅,并盡量做到??顚S?。
財政政策是國家通過調整財政支出和稅收來影響國民經濟,使其達到理想狀態的宏觀經濟政策基于政策力度和實施效果的差異,財政政策主要可以分為擴張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財政政策和中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財政政策也稱抑制總需求的財政政策,當總需求大于總供給,通貨膨脹時采用緊縮性財政政策,主要手段是減少財政支出和增加稅收。積極財政政策也稱擴張性財政政策也是刺激總需求財政政策。當總需求小于總供給時,有效需求不足,通貨緊縮時使用積極財政政策,主要手段是增加財政支出和減少稅收。中性的財政政策就是穩健的財政政策,不緊縮也不擴張,是指通過保持財政收支平衡以實現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平衡的財政政策。財政政策的宏觀經濟效應從理論上分析主要包括財政政策的需求效應、供給效應和制度約束三個方面,其中需求效應包括一般的乘數效應和擠出效應,供給效應則體現于稅收和支出對各種生產要素的價格影響以及企業生產成本的短期和長期性影響上,財政政策的制度約束是指政策時滯、政治因素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對財政政策的制度性效應。
二、本次實施積極財政的特點
(一)本次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之巨大超出意料
2008年中國第一至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長9.9%,比上年同期同比回落2.3個百分點,這是中國GDP增幅近十年來首次降至個位數,其中2008年第三季度GDP增速跌至9.O%,GDP呈現回落趨勢[3]。由于國際經濟金融環境的急劇變化,使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這已成為經濟運行中的主要矛盾。2008年11月份,全國財政收入3792.4億元,比去年同月下降3.1%。其中,中央本級財政收人2040.94億元,同比下降8.4%。這是數年來從未有過的下滑數字。事實上我國財政收入增長下降是從2008年7月份就開始了,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的經濟增長的影響已經顯現,甚至還有繼續下滑的趨勢對此中央政府果斷決策,由穩健的財政政策轉向積極的財政政策。
(二)2008年始我國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特點
1.加大投資力度,優化投資結構
中央決定從2008年11月末啟動1000個億資金,提出在2010年末投人40000資金,拉動經濟增長。1000億元投資主要投放到六個領域:一是用于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安排了100億元;二是用于加快農村民生工程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安排了340億元,占到了1000億元的1/3;三是用于加快鐵路、公路、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安排了250億元;四是用于加快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等社會事業建設,安排了130億元;五是用于加快節能減排和生態建設工程,安排了120億元;六是用于加快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安排了60億元,這些投資都在2008年年底全部下達。本次中央政府增加的投資,首先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農業、教育、醫療衛生、生態環境等基礎設施建設,支持災區恢復重建。支持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加快對廉租住房建設支持力度,加快棚戶區改造,實施游牧民安居工程,擴大農村危房改造試點。加快農村民生工程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村沼氣、飲水安全工程和農村公路建設力度,完善農村電網,加快南水北調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強大型灌區節水改造。相信我國有能力渡過這次危機,保證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因為我國近年來經濟快速增長,比如,外匯儲備現在是19000億,支付能力應該說是世界最強,2007年中國GDP到了25萬億;中國完全有能力做這些事情。政府在擴大需求方面加大基礎設施的投入,基礎設施投人,可以拉動經濟增長,加快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經濟發展后勁。加快災后恢復重建各項工作,支持地震災區盡快恢復重建城鄉居民住房,加快電力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恢復重建,搞好生態恢復和環境整治等。
2.擴大內需的組合拳
本次加大投入是一個組合拳。這次中央提出十大措施,集中到一點就是要擴大國內需求,通過擴大需求來保持整個經濟的平穩較快增長。既有基礎設施投資,又有民生投資,比如保障性的安居工程、廉租房。要完善加快醫療衛生和文化教育體系的建設,要完善我們基層的醫療衛生體系,可以使農民小病不出鄉,使我們城市的每一個人都能有方便就醫的機會,改善和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同時又能解決現在的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還有將會加大教育上的投資,比如說加大對中西部地區,初中學校校舍的投資,對鄉村文化設施也會加大投人。所以大家的生活質量將會得到一個較大的提高,同時又能解決大家未來一個支出預期。
3.減稅讓利給企業與個人
本次積極財政政策提出,加快推進稅制改革,實行減稅政策,減輕企業稅收負擔,促進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①國家決定從2009年1月1日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對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允許新購進機器設備所含增值稅進項稅金在銷項稅額中抵扣。②相應調整小規模納稅人標準及其征收率,對小規模納稅人上繳的增值稅,由現行的6%降到3%。③促進企業投資和擴大內需。繼續執行好2008年下半年先后出臺的提高個人所得稅工資薪金所得稅減除費用標準,暫免征收儲蓄存款利息所得稅,降低證券交易印花稅稅率及單邊征收,降低住房交易稅費等政策措施,增加居民消費需求。④研究取消和停征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⑤完善并落實出口退稅率調整政策,在下半年兩次調高出口退稅率的基礎上,自2008年l2月113起,進一步提高部分勞動密集型產品、機電產品和其他受影響較大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同時取消了部分鋼材、化工品和糧食的出口關稅,降低部分化肥出口關稅并調整征稅方式,對個別產品開征或提高出口關稅,大力支持出口增長。
4.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財政補助規模
促進提高居民收入特別是農民和城鄉低收人群體收人,較大幅度增加對農民的農資綜合直補、糧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等補貼標準,提高明年糧食最低收購價,增加農民收入。提高城鄉低保補助水平,增加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繼續支持做實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試點工作。提高優撫對象等人員撫恤和生活補助標準。實施促進就業的財稅政策。逐步提高并落實企業最低工資標準,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促進企業全面落實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等制度。
5.增收節支以及加大投入資金的監管
①增收節支。在當前財政收入增速下降的背景下,以減稅和增支為特征的積極財政政策勢必加大財政收支平衡的壓力。對此,要抓好增收節支工作,依法加強稅收征管,堅決制止和嚴厲打擊偷騙稅等違法活動。強化“收支兩條線”管理,推進非稅收入收繳管理,對各項稅收和非稅收入,努力做到依法征管、應收盡收。要牢固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嚴格控制一般性開支,嚴格控制“人、車、會和網絡、招待”等支出增長,嚴格控制黨政機關樓堂館所建設,堅決制止各種鋪張浪費。②對投入的資金加大監管。2008年11月已經投出1000億資金,加強監管增加檢查力量勢在必行。加大檢查力度,切實搞好項目建設的監督檢查工作。對中央新增投資稽察的重點,包括工作落實,審批投向,項目進度,資金使用,建設程序,工程質量等,以確保財政資金取得良好效果。
三、對此次積極財政政策的效應預測
在當今世界金融動蕩中,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率降至2%以下,我國依然保持9%的經濟增長率。這說明我國經濟增長始終有強勁的增長慣性。本次積極財政政策是在上次經驗的基礎上出臺的,并且在政策的系統性和著力點方面,比之前更寬泛,力度也更大。并且這次政策的重點比上一次更豐富,開始就把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創新、民生事項等通盤做了考慮,且我們的市場條件比那個時候更有所完善和發展,因此,可以預見我國此次積極財政政策將會在未來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國經濟在未來兩年內將會穩定發展,并產生以下積極效應:①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建設的支持將會有效地推動我國“三農”問題的解決,從而加快了新農村建設的步伐。②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對廉租住房建設的支持將有力解決民生問題,尤其是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唇民在住房方面的壓力將大大減輕。③關于加快地震災區災后重建的各項政策和工作安排將會加快災后重建工程,有助干受災地區的經濟恢復和災區人民正常生活的恢復。④通過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的具體措施,不僅有利于提升貧困群體的收入水平,從而啟動內需,刺激消費,扶根本上引導國民經濟逐漸步入內需推動的內源型良性循環軌道,而且還有助于縮小城鄉收入的差距,從而逐步實現社會平衡發展。⑤通過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實施促進企業自主創新的財稅優惠政策,將不僅有助于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壓力,促進中小企業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而且有利于推進經濟結構優化。
「摘要隨著外部環境變化的加劇,財務管理面臨的不確定性在不斷提高。文章介紹了動態環境下的柔性戰略觀,進而提出基于柔性思想的財務戰略的構成要素及其相互間的整合體系。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環境帶給企業的深刻變化是:復雜、動態與不確定性。我國企業不僅受到經濟體制轉軌與經濟結構轉型的雙重約束,還受到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知識經濟浪潮的沖擊,這些都使企業所面臨的環境不確定性更為凸顯,同時也導致了價值轉移與范式轉變,由此帶來了產業升級、戰略變革與創新等問題。戰略作為協調企業與環境之間關系的有機系統,在企業環境發生變化時必然會提出轉換或變革要求,以保持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而財務戰略是企業戰略在財務管理領域的延伸,是實現企業戰略的資金支撐和關鍵后盾。因此,如何根據變化了的環境調整財務戰略,保持其與企業戰略的動態一致,是企業財務管理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一、企業柔性戰略觀的提出
隨著企業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不少學者開始關注環境、戰略與組織之間的關系問題。學者阿爾里奇(1979)、錢得勒(1962)、安得魯斯(1972)和查爾德(1972)等人認為,環境是真實的,組織與環境是相互分離的,所有構成戰略態勢的環境要素都獨立于觀察者。戰略制定者必須通過掃描客觀存在的環境以發現機會和威脅,并找到與這一環境事實相匹配的最佳戰略方案,理性的分析過程是尋求特定環境態勢下最佳戰略方案的關鍵。為了應對動態變化的外部環境,企業需要謀求戰略變革和創新,原先用于制造業的柔性思想逐漸被應用到了企業管理中。柔性(Flexibility)是指能夠對變革或新情況做出反應或適應的質量。安索夫首先(Ansoff,1965)將柔性思想用于企業戰略管理,提出了柔性戰略觀點,認為企業柔性包括內部柔性和外部柔性。其中內部柔性(internalflexibility)是指組織快速適應環境要求的能力;外部柔性(externalflexibility)則是指組織能動地影響環境的能力,它通過保護性(防御性)策略或開拓性(進取性)策略來減少組織的脆弱性。劉益、李垣等(2005)認為,柔性戰略不僅僅是一種適應性戰略,它更強調創造或利用變化?;蛘哒f,它是一種破壞舊的競爭優勢并通過變化創造新的競爭優勢的戰略。阿克和馬什卡雷尼亞什(Aaker&Mascarenhas,1984)提出了實現柔性戰略的方法(如多元化、投資于未經充分利用的資產以及減少專用性承諾等)。桑切斯(Sanchez,1995)則結合資源理論和能力理論,認為柔性戰略的成功實施依賴于兩方面,即企業可用資源的固有柔性(如備選資源的使用范圍、資源的轉換成本與轉換時間)以及企業運用現有資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綜合各位學者的觀點,筆者認為,柔性戰略觀是指企業在面對不斷變化的競爭環境時,為了實現戰略目標,通過運用、整合或創造內外部資源,對環境變化做出的能動性反應。理解柔性戰略觀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柔性戰略關注環境的變化強調利用變化形成新的競爭優勢,而不是僅僅適應環境變化。
(二)柔性戰略強調的柔性是建立在穩定性基礎上的韋克(Weick,1982)指出,絕對的柔性使組織不可能保持一致性和持續性的感覺,容易導致決策混亂。范漢姆(VanHam等,1987)強調,對于保持一致性和組織的控制能力而言,穩定性是柔性的必要組成部分。因此,筆者在強調運用柔性戰略的同時,并不是要否定傳統戰略的剛性和計劃性,它是剛性基礎上的發展。
(三)柔性資源與能力是實現柔性戰略的根本保證隨著外部環境的改變,企業必須有能力發現新資源并整合、配置它所擁有的各種資源以使資源發揮出更大的價值。
(四)柔性戰略依賴于企業的柔性系統企業柔性系統包括柔性的管理思想、柔性的組織和管理控制以及柔性的生產系統等,以確保戰略目標的實現。
二、柔性戰略觀下企業財務戰略思想的轉變——從剛性財務轉向柔性財務
財務戰略是企業戰略管理思想在財務管理領域的延伸和發展。傳統財務戰略是建立在剛性戰略思想的基礎上的,認為企業在理財活動中必須嚴格遵循法律、法規和制度,以保持企業理財系統的有序性和穩定性(鄧明然,2005)。然而,外部環境的變化不僅使企業戰略觀發生了變化,也對傳統的、相對靜態單一的剛性財務戰略思想提出了挑戰:一方面,外部環境中持續發生的、不可預測的變化要求公司財務戰略能作出快速的根本性調整;另一方面,企業財務戰略具有長期性、穩定性特征,需要較長的動態反應時間,而且存在著很大的因果模糊性。為解決財務戰略的長期穩定性與環境變化的持續不可預測性之間的矛盾,需要實現由傳統的靜態思維方式向動態思維方式的轉化,從傳統的以計劃預算為主的剛性財務向剛性基礎上的柔性財務轉化。許多財務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如,王化成(1992)提出了在財務管理中必須遵循彈性原則,進行了如何保持合理彈性的研究。鄧明然(2005)將柔性戰略觀點運用到企業財務管理中,認為以適應性為主要特征的柔性同以穩定性為主要特征的剛性同時存在于企業理財系統中,理財系統的柔性是保持理財系統動態穩定性的條件。趙華等(趙華等,2006;余海宗、何浩,2003)借助企業柔性戰略思維來解決財務戰略問題,正式提出了柔性財務戰略觀。
上述研究都從不同側面運用了柔性思想去研究財務,解決了柔性財務戰略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但卻未能很好地確定財務戰略的研究范圍并建立相應的研究體系。與傳統財務戰略體系一樣,柔性財務戰略體系也包括理財環境分析、財務戰略制定和戰略目標分解、財務戰略實施與控制、戰略實施績效評估四個方面,但其戰略思想已經有了很大的轉變。具體表現在:
(一)對待環境的態度轉變傳統財務管理強調環境的重要性,主要是從環境的適應性角度強調根據變化調整戰略;而柔性背景下的財務戰略更關注戰略的能動性,強調根據不同的環境設計財務戰略,運用企業資源和能力持續性的適應并利用環境。
(二)柔性財務戰略強調戰略的靈活性在傳統財務戰略中,戰略計劃是實現戰略的重要環節,戰略的制定和實施主要通過不同層次的計劃來實現;而柔性戰略下的財務戰略要根據內外部環境的變化,通過實行彈性預算,推行滾動計劃法和實行分權式管理等手段,隨時整合資源和提升能力,通過動態的博弈來實現戰略。
(三)柔性戰略觀更注重價值鏈創新和價值管理,強調企業在整合利用企業內外部資源和能力的基礎上,在更大范圍內實現企業的價值增值。
三、柔性財務戰略的構成要素及其整合
(一)柔性財務戰略及其構成要素
柔性戰略觀不僅改變了企業的財務戰略思想,也要求對財務戰略的構成要素進行調整或變革。劉益、李垣(2005)認為,為適應動態變化的環境需要,企業戰略的范圍必須包括競爭的各類因素,柔性戰略應該包括組織柔性、資源柔性、能力柔性、生產柔性和文化柔性等五個方面。作為戰略思想的具體財務體現,財務戰略應保持與企業戰略的動態一致性。筆者根據上述柔性戰略內涵的界定標準,認為柔性財務戰略的構成要素包括財務組織柔性、財務能力柔性、財務資源柔性以及財務活動柔性四個方面:
1.財務組織柔性財務組織柔性包括組織結構柔性和組織管理柔性。在柔性財務戰略中,財務組織機制不僅要滿足企業戰略目標的要求,還要適應環境變化,以促使企業員工不斷提高素質,增強企業的財務運作能力。因此,組織結構決不可能靜止不變,有效的財務組織柔性來源于組織內部的要求、組織結構的彈性、組織成員對變化的適應性與組織外部的競爭狀況、組織價值觀和經營理念、組織氛圍和群體和諧等方面。組織管理柔性是指財務組織對財務人員的管理及部門間溝通以適應變化或超前行動的管理制度、程序及方式方法所具有的靈活性。財務戰略柔性的程度及其有效性集中體現在組織結構轉換的高效益、高效率及組織創造性的提高上。
2.財務資源柔性財務資源柔性是指企業原有財務資源的轉化能力,某種財務資源的用途越寬泛,且其轉化成另一種資源的難度較小、時間較短時,該財務資源的柔性就越大。如,企業內部保持較低比例的固定資產特別是專用性資產投資,通過提高企業資產的變化能力和周轉速度從而提高財務資源的柔性水平。再比如,在集群內部,通過企業與集群企業的合作關系,使用轉包或接受訂單等方式,借助集群的生產能力虛擬出企業的生產能力,通過資源柔性提高企業的收益水平。因此,財務資源柔性是財務戰略成功實施的物質基礎。
3.財務能力柔性財務能力柔性是指在變化環境下企業整合舊資源、發現新資源并有效組織財務資源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鄧明然(2005)認為,柔性財務能力從低級到高級劃分為:緩沖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緩沖能力是企業理財系統具有的吸收或減少環境變化對系統影響的能力;適應能力是企業理財系統具有的隨環境變化而快速適應變化的能力;創新能力是企業理財系統具有的積極影響企業內外部環境的能力。作為財務資源的人是保證財務能力柔性的主體,財務能力柔性則體現了企業財務戰略實施中的控制能力,是財務戰略成功實施的管理能力保證。
4.財務活動柔性財務活動柔性是柔性財務戰略得以實施并獲取成功的依托,因為企業的財務戰略柔性都是柔性組織運用柔性資源和能力,通過財務活動表現出來的。財務活動柔性一般包括柔性籌資系統、柔性投資系統和柔性的營運資金管理系統以及柔性分配系統。企業只有能籌集到企業發展所需要的資金,并合理地投放配置和使用資金以獲取最高的投資回報,才能實現價值最大化目標。
在柔性財務戰略的四大組成部分中,財務組織柔性、資源柔性和能力柔性是基礎,財務活動柔性是整合前三種柔性基礎上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柔性財務戰略實際上是企業柔性戰略在財務管理中的延伸,它以企業戰略和財務環境分析為起點,通過財務活動的組織,利用并整合企業的財務資源、財務能力和財務組織應對環境變化,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與企業戰略相比,柔性財務戰略更多體現的是對外部環境變化的適應和利用,而不是改變或制造環境。
(二)柔性財務戰略各要素間的整合
成功的財務戰略需要依賴協調過程才能使戰略意圖得到實現。企業應該創造出一種和諧的環境,只有當所希望的新戰略相匹配的資源、能力、組織、活動等得到改變并達到彼此協調時,柔性財務戰略的實施才有保證,財務活動才能順利開展。柔性財務戰略的實施過程實際上是企業選擇利用每一個要素,并將其組合起來建立一個不斷強化的柔性系統的過程(劉益、李垣等,2005)。在一個相對多變而復雜的非均衡環境中,柔性財務戰略各構成要素及其關系具體如下(見下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環境、戰略與企業財務組織、財務資源、財務能力之間是一個相互協調配合的體系。柔性財務戰略的制定和實施應根據環境的變化,在分析各要素特征的基礎上對各要素進行有效整合,形成一個動態變化的有機系統。
1.柔性財務戰略的實施,總是要求企業對財務資源和能力根據環境變化與目標的要求做出相應的整合和變動。一方面,要求企業財務資源的配置從根據計劃分配資源轉變為注重資源本身的多用途和適應性,如,企業內部保持較低比例的固定資產特別是專用性資產投資,通過提高企業資產的變化能力和周轉速度來提高財務資源的柔性水平;另一方面,要求財務能力從原來單一的規范化、秩序化的計劃性管理轉變為靈活、快速的集成化管理,實現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在財務戰略的形成過程中,除了要考慮財務資源或財務能力的單純影響外,還要注意它們之間的互動影響,并按照新戰略及其實施要求對二者進行重新整合,拓展財務戰略的形成和戰略目標實現的可行路徑,為戰略措施提供更廣闊的可行區域和更合理的選擇標準。
2.柔性財務戰略的實施是在高度復雜化并不斷變化的非均衡環境之中進行的,人作為組織中最重要的資源,對戰略實施的有效性非常重要。因此,企業柔性財務系統中的財務機構設置以及人員素質(包括價值觀和創新意識)與配備對財務系統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性顯得格外突出和重要。
3.財務戰略的成功實施需要通過相應的財務活動加以落實,財務活動是實施財務戰略的基礎和土壤。一般來說,在企業不同的生命周期會經歷快速擴張型財務戰略、穩健發展型財務戰略以及防御收縮型財務戰略等,體現出不同的財務活動特征。因此,如何根據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及擁有或可以整合的資源、能力和組織結構實施戰略變革和創新,是財務活動順利實施的前提。
【摘要】人才市場作為社會主義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必然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聯系在一起,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程聯系在一起,與人事制度改革聯系在一起。因此,更好地發揮我市人才市場的服務功能,促進各類人才合理有序地流動,是推動我市經濟健康的發展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人才市場;新形熱;如何更好發揮;服務職能
今年1月份,國務院批準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標志著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這對我們防城港市來說,是一個發展機遇。特別是隨著我市“堅持以港興市、以工興市、以區位優勢興市,大力發展大工業、大物流、大商貿、大旅游,努力把防城港市建設成為面向東盟乃至更大區域的鋼鐵能源基地、商貿物流基地、產業轉移承接基地和國際濱海旅游勝地,成為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生態友好、開放度高、活力迸發的新興港口工業城市和重要門戶城市”的總體發展思路目標的逐漸實現,為人才流動和人才市場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寬廣的空間。而就我市現有人才狀況,可以說是總量不足,素質偏低,高、精、尖人才奇缺。新形勢下如何更好發揮我市人才市場的服務功能,為加快我市經濟的建設提供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是當前面臨的重大課題。
1新形勢下明確人才市場的職能定位
政府人事部門所屬人才市場,從本質上說,它屬于人才中介服務組織,它與行政機關相比較,工作對象、工作內容、工作方式都是不同的。人才市場不止是人事部門的一個內設機構,更是人事部門為經濟建設服務、為人才服務的一塊陣地;人才市場的業務不止是某一單項的業務,而是人事部門各項人才業務的延伸和擴展。但在新形勢下,我們應該明確政府人才市場的職能定位。推進政府所屬人才市場的體制改革,在以公共服務為核心的前提下,逐步形成公共服務和市場經營性業務分開管理、分類發展的有效形式。政府所屬人才市場應以社會效益、人才效益為主。在人事人才公共服務方面,應從少收費向不收費過渡,逐步降低人才招聘會、人事檔案管理、人事的收費標準,只適當收取一定的成本費用。
2提升人才市場服務水平的緊迫感
我市人才市場建設,起步較晚,基礎較差,市場功能不夠完善,服務的領域和范圍尚不適應改革和發展的要求,業務工作也滿足不了用人單位和各類人才的需要。一是設備陳舊,服務信息化水平較低,與各區縣之間聯系不緊,協作不多,許多資源不能共享,形成相對封閉,互不開放,各自為政的格局,難以開展高效、快捷的管理服務。二是人才市場中的人才概念過于狹小,對人才的劃分也不盡合理,往往拘束于大中專畢業生,由此形成兩大塊不同的人力資源市場。即人才市場和勞動力市場,兩大市場屬于不同部門的管理,嚴重阻礙了人才市場的整體發展。三是硬件設施落后。有的區、縣人才市場沒有專人負責,沒有專用的辦公設備,更談不上專門的辦公的場所。鑒于這種現狀,我們要認真研究現階段改革和發展對人才市場的客觀要求,科學地規劃人才市場發展的階段性目標模式,合理地設計人才市場的功能結構,提升人才市場服務水平的緊迫感。
3拓展和創新市場服務功能的必要性
人才市場是人才人事工作貼近經濟建設的窗口,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資源配置的主要陣地,為了能更好地發揮陣地作用,積極為各用人單位或各類人才提供服務,我們應該盡力拓展業務,完善功能,爭取將人才引進、企事業單位的人才配置、人才測評、畢業生就業指導、人事,網絡建設等事務性、技術性、服務性社會職能充實到人才市場。
3.1完善人才信息服務。人才市場信息是我們市場持續發展的基礎,因此要特別注重這項業務,要擴大信息來源,增加供給渠道,完善采集手段,豐富市場信息量。采取多種方式,向社會廣泛傳播我們人才市場的信息,為廣大的用人單位和人才提供服務。在完善現有信息服務手段的同時,要積極發展網上人才市場,這是人才市場發展的方向。在建立全市信息網絡的過程中,市人才中心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按照統一軟件的要求,由區到市,實現全市人事部門所屬的人才市場資源共享。然后逐步與市外人才市場,用人單位和人才培養基地建立人才信息計算機網絡,加快我市企業經營管理者數據庫、高新技術人才數據庫和農村鄉土人才數據庫的建設步伐,為我市企業提供便捷的人才人事服務。
3.2擴大人才中介服務。目前我市人才市場基本上還是只為進入人才市場的求職招聘者提供中介服務。這些服務還是低層次的、有限的,尚不能滿足用單位和人才的要求。新形勢下,我們要根據不同的人才層次,不同的招聘要求采取不同的中介服務方式。要將定期的人才交流會與日常的求職招聘中介結合起來。多形式、多領域、多途徑地開展我們的人才中介業務。
3.3大力推進和發展人事服務。人事是社會化大生產和專業化協作原則在人事管理方面的體現,是現代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內容,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人事工作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有效途徑。發展人事有利于豐富人才市場的內涵。我們要加大宣傳的力度,積極開展單位人事。在繼續為非國有企業單位辦理人事的同時,努力開展國有單位的人事。要提高人事的水平和檔次,積極為用人單位人才規劃、人事管理方案設計等內容。要完善服務手段,提高服務質量,規范程序,在社會化,專業化和法制化方面開拓創新,在創新中提高完善。
3.4發展人才職業指導服務。職業指導,是一項新的人才服務業務。長期以來,我們的人才資源是計劃配置,就業也都是國家分配安排。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自主擇業,既缺乏理論研究,也缺乏基本經驗。因此許多的下崗分流人員和大中專畢業生,不知道怎樣去求職擇業,他們很多不是缺乏知識和工作能力,而是不懂得求職擇業的技巧,在找工作的過程中走了許多彎路。我們人才市場要發揮自己的職能優勢,認真研究市場經濟下求職擇業的理論和方式,廣泛收集、分析、職業供求信息,積極開展人才擇業咨詢、求職培訓、職業生涯設計等業務,開展畢業生和下崗分流等待業人員的就業指導工作。
目前,我市每年有2000多名大中專畢業生回來報到,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同時,事業單位的人事制度的深化,按照“脫鉤、分類、放權、搞活”的路子,鼓勵競爭,促進流動,提高素質,形成公開、平等、競爭、擇優,充滿生機的用人機制。人才市場對于優化人才配置,開發人才資源,解決就業和現就業問題,維護社會穩定等,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人才市場進入改革發展新時期.中國人事報,2006-10-30
關鍵詞:科技發展環境科教興國政府財政科技教育
長期以來,關于政府財政與科技、教育之間的關系,在我國財政經濟理論的研究中有失偏頗,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沒有廓清。本文從政府財政的角度來分析研究政府財政與科技、教育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而探討振興政府財政的可行途徑。
一、政府財政:科技、教育的主要“經濟基礎”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強有力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保障是現代科技、教育發展的重要前提。如何解決科技、教育發展所需的物質條件,換言之,是否應該由政府來承擔促進科技進步和發展教育所需資源的供給責任,這決定于科技、教育事業活動的社會經濟屬性。從公共財政原理上講,由于科技、教育具有明顯的公共物品的特征,因而科技、教育事業活動的所需投人不可能完全由市場來有效提供,即無法通過市場來完全有效解決發展科技和教育所需的物質基礎問題。因此,政府從財力和財政稅收政策上給予支持,是科技、教育事業順利發展的主要經濟基礎。
從科學技術進步的角度來看,據有關專家估計,自7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至少有2/3是由于廣泛采用了新的科技成果的結果。這一數字清楚地表明,一方面,在宏觀上,科技對于經濟增長有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在微觀領域,科技能夠給投資于科技的各微觀主體帶來巨額的利益。這似乎已經表明,市場能夠有效地解決科學技術進步問題。然而進一步地分析卻不難發現,雖然私人部門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政府仍然是推動一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性因素。
第一,雖然科學技術可以迅速轉化為生產力,創造巨額的物質財富,但現代科學技術的開發與研究是一個高度復雜的群體活動,在科技發展中的許多領域,私人部門往往不愿意參與或缺乏足夠的投資積極性,從而需要政府財政扮演主要“角色”。這突出表現在:其一,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由于基礎科學是應用科學研究的基礎,沒有扎實的基礎科學作為前提,應用科學研究就難以為繼。因而基礎科學研究是一國科技發展的“基石”。但基礎科學研究成果無法直接轉化為商品,可以說是一項很難產生直接經濟效益的工作。因而其發展所需人力物力和財力只能由政府財政來提供。其二,對于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的應用科研項目,其往往是建立在多學科交叉的基礎之上,需要很多人的合作。不但其開發周期長,需要巨額的投資,而且投資風險較大。私人部門往往因考慮投資回報率和投資風險而不愿意涉足于此,因此,對于這類科學技術的發展,如果缺乏政府在財政與政策上的有力支持,私人部門雖有一定的積極性,也難于保證能有足夠的投人。
第二,科學技術是一項智力活動成果,不僅其本身具有明顯的公共物品特性,而且科技進步對公共物品和半公共物品的需求也將大大增加,如為科學技術發展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就成為了當代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責。之所以如此,不僅是因為科學技術具有很強的外溢效應,科學技術進步所帶來的收益與其成本往往難于直接對稱起來;而且,從產權角度上講,科學技術成果的產權很容易受到侵犯。如果某個人通過學習或其它途徑獲得了同樣的知識,他也同樣會得到一樣的技術和生產出同樣的產品。發展科技事業是一項系統工程,良好的外部環境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很顯然,優化這一外部環境的所需資金,只能由政府財政來解決。因此,無論是從提高科學研究工作效率,還是從保護科技成果的產權方面來看,政府財政也是一國科技發展的重要經濟基礎。
從教育發展的角度來看,政府財政更是教育發展的經濟基礎。這是因為,現有的理論研究已經證明,一方面,雖然教育不是純粹的公共物品,但卻具有極大的溢出效應,從而離不開政府財政的投資;另一方面,政府對教育這種“人力資本”的支出進行資助有利于改善社會公平。
不僅如此,從現代社會經濟發展角度來看,政府財政作為教育發展的經濟基礎,除了改善公平和解決其外部效應外,還主要表現為在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接受教育已經成為一種基本的社會公共需要。因為,第一,現代社會已經開始進人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掌握和創新是未來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因而國民素質在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中作用更為重要。這就是說,在現代社會經濟生活中,教育所提供的利益雖然可以內生化和私人化,但相對于社會經濟發展來說,教育已不再簡單地表現為一種個人需要,已經成為了與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必需的一種基本公共需要。從而使得為教育發展提供資金成為了政府財政的一項基本職責。第二,更進一步講,從科技進步與教育之間的關系方面來看,科學技術的發展是通過科學研究來實現的;而科學研究是一種智力活動,它是以掌握現有科學技術成果為前提條件的,掌握現有科學技術成果的最為有效的方法就是教育。這就是說,科技與教育是相互依存、相輔相存的。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必須有一個現代化的教育體系;一個現代化的教育體系必將帶來其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毫無疑問,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和高度發達的教育體系,是一個國家實現現代化進程的必備條件和其是否進人知識經濟社會的基本衡量標志。因此,政府財政為教育發展提供資金支持也是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科技、教育:現代社會政府財政的主要依托
政府財政發展史已經證明,政府財政總是根植于相應的經濟基礎的。在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下,政府財政的經濟基礎,乃至財政制度安排和財政收支結構都是不同的。人類社會的發展,總體上已經先后完成了由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的轉變,目前正向知識經濟時展。與此相適應,政府財政的經濟基礎也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的演變而變化。
1、科技、教育將成為現代政府財政的主要依托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到今天的必然結果
自70年代以來,科技進步日漸成為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開始變成現實。今天的世界,知識經濟撲面而來,人類社會正經歷著自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以來的第三次巨大轉型。
世界的競爭已經成為以經濟為基礎,以科技特別是高科技為先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因此,調整政府財政經濟發展思路,將振興政府財政的思路建立在發展科技與教育的基礎之上,是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
因為,這種從后工業社會逐步發展起來的知識經濟,是一種明顯區別于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的新型經濟,這種區別突出表現在產業支柱的變化方面。與以農業或工業為基礎的農業經濟或工業經濟不同,知識經濟是以智力資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學技術為主的知識的生產、分配和使用(消費)的經濟。其基本特征是其資源配置以智力資源、無形資產為第一要素;其生產是以將高科技作為其資源依托的高技術產業為支柱;其消費是以高技術產品和通過信息產生的新知識為主。現代經濟的這一發展趨勢的財政意義在于:從財政收人方面來看,現代科學與技術的融合必將催生高新技術與高新產品,這些高新技術和高新產品又會構筑“新型行業”和“支柱產業”,從而創造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提供充足的財源。因而,建立起強大的系統化、高新化、高效化的科學研究體系,以保持科學技術的強有力的發展趨勢,是實現現代政府財政良性循環的必然選擇。從財政支出方面來看,以科學技術為核心的現代經濟發展必須要有充足的人力資源和良好的科技發展環境。由于人力資源和良好的科技發展環境的獲得,是以加大對人的知識化投資,加快對人的知識化和以管理制度為主的科學研究環境建設為前提的。因此,發展多結構、多層次、多形式、多方面、多階段和多功能的教育和職業培訓體系,培養出一大批高度專業化的人才和管理有方的管理者,營造出一個科技發展所需的良好環境,就是現代政府財政以科技、教育為主要依托的重要表現。這就如同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社會的政府財政是建立在農業和工業經濟基礎之上一樣,現代政府財政也必然是以科學技術和教育作為其主要依托。
2、將科技、教育作為政府財政的主要依托已為我國正反兩方面的發展經驗所證明
我國正反兩方面的經濟發展經驗已經證明,科學技術和教育是現代社會發展經濟和健全政府財政的主要依托。
改革開放以前,在我國由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的轉變過程中,雖然我國的科技、教育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從總體上看,我國的經濟建設和其它發展中國家一樣,走的仍然是一種建立在對自然資源的大量消耗甚至濫用的基礎之上的工業化發展道路,而不是以科學技術和教育為基礎來實現財政經濟發展目標的。在時期,還出現了輕視知識、排斥科技的嚴重破壞科技教育的現象。從而使我國的經濟發展與建設既沒有考慮到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沒有根據世界經濟發展的總體形勢,加大以人力資源的開發與投資為中心的新興產業的發展力度和實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其結果是我國的工業化程度雖然在不斷提高,但經濟運行中的科技含量并不高,與世界經濟特別是先進國家的經濟發展之間的差距很大,從而使我國政府財政的經濟基礎相對比較脆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僅十分重視發展科技、教育,而且通過大量引進先進技術改造傳統工業,發展新興產業。這不僅為我國經濟發展增強了后勁,也為財政收人的持續增長創造了條件。目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產值已經占工業總產值的巧%,新產品稅利已占工業稅利的10%。1994年以來,我國財政每年新增財政收人在1000億元以上,其中新興產業和新產品開發所提供的稅收占較大比重。
上述分析已經表明,從我國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看,科學技術和教育的發展對于政府財政來說具有重大意義。我國在世紀交替時期要完成由尚未完全工業化的經濟向知識經濟過渡的任務,使政府財政擺脫目前的困境局面,其基本途徑就只能是發展科技、教育事業。
總之,我國財政經濟的持續增長,離不開科技、教育事業的發展;科技、教育事業的發展,又離不開政府財力和財政稅收政策的支持。政府財政與科技教育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
三、發展科技、教育事業,振興政府財政
當前,我國雖然已經明確提出了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的科技、教育發展水平總體上還不高,與世界先進水平之間還存在明顯的差距。如據原電子工業部估計,在代表一個國家科技發展水平之一的電子技術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方面,我國的集成電路的水平與世界水平相差15年,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我國技術出口在對外貿易中所占比重很低;在勞動力素質和科技及受教育水平上,目前,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占該年齡組的比重,現階段約3%,而發達國家這一比重高出我國10—20倍,美國達到80%,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也達到了30%,目前我國每萬人中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人數為巧0余人,而美國1988年就有200多人,日本1987年為700多人,聯邦德國1987年為400多人;在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方面,我國也大大低于發達國家,技術進步和創新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仍然較低。
這些差距一方面說明我國通過發展科技、教育來促進財政經濟的振興尚有較大的空間;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同時也說明了,我國要實現科教興國戰略目標、完成振興政府財政的任務還十分艱巨。
如何發展我國科技、教育事業,以達到振興政府財政的目的,從財政角度來看,主要要從如下兩個方面著手。
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興的經濟發展模式,在發展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多種多樣的矛盾和困難,目前正在實行的財稅政策雖然在排污治污、合理運用資源和獎勵優秀企業等的方面產生了一定的正面作用。但是,在發展循環經濟的專項政策中支持力度還是不夠全面。具體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循環經濟的界定政策不明確
循環經濟的發展對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具有重要的推進作用,政府部門出臺的政策對循環經濟給予了巨大的扶持力度和優惠力度。但是,對于循環經濟的界定并沒有一個清晰明確的政策能給予區分,這就導致許多企業打著循環經濟的幌子來騙取政府部門的優惠。這就會使許多不法企業謀取到高額利潤,從而擴大生產力度,這與可持續發展戰略是相悖的。而那些真正的循環經濟企業卻會因此得不到應有的扶持和獎勵。此消彼長,會對循環經濟的發展十分不利。循環經濟這種發展模式的區分在國外已經有了大體的模式,而國內信息交流的局限也是對循環經濟界定不明確的一大原因。
(二)循環經濟企業稅務依舊較高
發展循環經濟是能夠造福子孫后代的經濟發展模式,政府必須拿出誠心,且加大力度扶持。但是,目前的現狀是循環經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還需要繳納高額的稅款,導致循環經濟企業在資源循環利用、資源充分利用等方面發展創新上不夠全面充分,技術資金的投入就會減缺。同時,技術的發展也會變慢。而發展循環經濟已經取得一定成效的國家就會大力減免循環經濟企業的稅收,乃至不征稅。用這種方式來加大對循環經濟企業的創新投入。但是,我國政府對資源與環境的投入過少問題由來已久,日本對環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已經達到了國民GDP的4%,而我國的投入僅僅占國民GDP的1.5%。從中不難看出,我國政府對發展循環經濟并不是十分重視,想要達到“治大于污”的水平還有很大的差距。
(三)企業稅務優惠針對性較差
在循環經濟的發展中會衍生出許多種類的循環經濟,包括水循環和其他資源循環等。這些多種形式的循環經濟會有著各自的特點。但是,現行的循環經濟稅務優惠政策缺乏足夠的循環經濟種類的針對性。比如,適合水循環經濟的的稅務優惠政策對其他種類循環經濟不盡合適。這就會導致大量的資源流失和循環經濟發展緩慢。
(四)政府綠色采購不合理
雖然我國對政府的采購問題已經進行了多次研究,也已經產生了很明顯的成效。但是,至今還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正在制約著經濟的發展。首先,政府采購的規模較小,并且與發達國家一比就會發現,我國的政府采購支出遠遠低于其他發達國家,所占比重太低。其次,所采購的綠色產品缺乏明確的認證制度,有很多不符合綠色產品的商品魚目混珠進入采購的范圍。另外,政府的綠色采購行動沒有真正的起到帶動優秀企業發展的作用,監督機制不夠完善。
(五)對循環經濟的激勵政策是短板
這一問題的存在方式主要是兩方面,首先,對循環經濟的激勵方式的缺乏。目前,我們國家發展的循環經濟企業都面臨著制約多而激勵少的窘境。另外,對循環經濟僅有的激勵機制力度不大。這就是政府財政投入的缺乏,對循環經濟企業的優惠力度不大,導致循環經濟發展緩慢。
二、循環經濟發展的財政措施
(一)加大政府財政補貼
任何一個新生事物的成長都需要來自多方面的力量的維護和扶持,循環經濟的發展也一樣。國外在這一點就做得很好,每年對新興經濟的發展投入就占了當年政府財政支出的8%~10%。我國的環保事業起步較其他國家晚,更應該加大財政投入。我國也應多向發達國家學習優秀之處,為推進我國的可持續發展事業的研究和發展,應加大對循環經濟的專項資金投入。
(二)設立優惠貸款
國外對循環經濟的企業不僅僅會加大政府的財政投入,還會對許多企業提供優惠的貸款政策,不僅貸款金額多于其他企業,貸款的利息還會比其他企業少許多。用這種方式來扶持循環經濟的發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效。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僅場地要求較高,對科技的要求也很高。因此,投資多,獲利周期長是其一大弊病,資金就成為了制約其發展的一大因素。所以,我國應建立專項資金,為其提供優惠貸款,扶持其成長。
(三)政府采購的帶頭作用
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政府的采購行動勢不可避免的。但是,在發展循環經濟的大環境下,政府應起到帶頭作用。積極采購綠色產品,對不合格的“偽”綠色產品堅決抵制。同時完善綠色產品的界定機制,讓好的產品受益,讓不好的產品進行改進。
三、循環經濟發展的稅收措施
(一)改進多種資源的稅收
我國資源數量豐富,但是我國的人口基數也眾多,平均到每一個人頭上就顯得捉襟見肘了。因此,發展循環經濟的稅收政策首先要在資源上下功夫。自然資源有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所以,政府需要調整資源稅款,調高不可再生資源的稅款,同時相應降低可再生資源稅款。對企業的資源使用形成一種正確的導向,使其多多使用可再生資源。
(二)把企業的排污費變為排污稅
在企業的生產過程中,排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排污費的征收難免會有些不法企業鉆空子,不按規定排污。因此,在筆者看來將排污費改為排污稅是一個正確的決定。這樣使得企業自己產生排污的意識,可以刺激企業改進自己的排污系統和生產結構。這對一些落后企業的產業優化也會產生積極的作用。
(三)定點征收垃圾稅
伴隨著生產水平的提升,城鎮的垃圾問題日漸突出,這給循環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困擾。早些年愛爾蘭就開始征收垃圾稅來減輕城市的負擔。由此,我國也可以嘗試征收垃圾稅,使得居民能自覺分類處理垃圾,為循環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
四、結語
在我國低碳經濟的起步并不早,導致其落后的發展,但是我國對氣候變化的關注較早,并有相應的解決方案、政策和法規的制定,因此其成效良好,發展也得到了推動。首先在節能減排上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其次是開發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進展。為了從法律方面保障低碳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從清潔能源、資源保護、氣候治理等很多方面制訂了《煤炭法》、《礦產資源法》和《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
2低碳經濟在我國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2.1難以改變能源結構中煤的主體地位我國是發展中國家,處于城市化和工業化階段,需要大量的能源。但是對各種能源的消耗中,占較高比重的就是煤炭,與發達國家相比甚至是后者的3-4倍,這并不符合發展低碳經濟的主題。如果要將氣候變化和環境污染的問題解決,就必須降低煤炭的消耗量。
2.2不合理的產業結構目前,在我國的國民經濟結構中第二產業所占的比例很大,它們帶來了嚴重的污染和巨大的能源消耗,而第三產業雖然具有少污染、低耗能的優點,其發展卻十分落后,這局導致了不合理的產業結構。然而我國的發展需要工業化的推動,這樣就注定國民經濟中工業會在很長時間內占主導地位,而且調整產業結構也很困難,導致低碳經濟發展不順暢。
2.3沒制定有效的激勵機制低碳經濟發展的關鍵是技術創新,但這方面我國的實習相對薄弱,因此為了鼓勵其發展,可以制定相應的激勵機制。首先,要投入足夠的資金,不能只依靠國家的政策貸款與臨時撥款,或者國際上相關機構的捐款或貸款等,這樣的機制并不穩定。其次,要獲取金融機構對該項目的支持,唯有資金需求得到滿足,才能更好的研發低碳技術。另外政府可以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并保證其貫徹實施。
3促進低碳經濟在我國發展的財政政策
3.1加快新能源開發,優化考慮能源利用近幾年,我國提高了相關方面的技術水平,開發了很多新的能源,并致力于發展可再生能源。例如,我國大規模的太陽能產業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風力發電設備也有大幅度增加,海洋能、氫能、地熱能等新的能源有巨大的開發潛力。最后,我國在不斷的完善相關的法規政策使低碳經濟的發展得到促進。
3.2健全財政投入政策,落實補貼政策運用使低碳經濟發展的一個最有效而直接的方法就是對財政投入政策進行健全,投入足夠的財政預算資金。在安排財政預算時要對發展低碳產業、研發低碳技術、開發清潔能源等給予足夠重視,使投入的資金多遠而穩定,提供資金使其發展有所保障。財政補貼政策,對一些保護環境、節能減排的生產企業給予補償;將貸款貼息給予綜合利用廢物、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清潔生產之類的項目;將補貼優惠在折舊政策、還貸條件與貸款利率等方面給予低碳產業、污染治理等項目。鼓勵新技術的開發與能源的節約。在發展低碳經濟時企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因此必須給予其足夠的財稅支持。對財稅獎罰政策進行健全,促進低碳經濟在企業中的發展。對于研發低碳技術、使用環保設備的企業可以減免稅額。對高污染、高耗能的企業增加其稅額。
3.3完善相應激勵制度,調整環境稅收政策我國應使現行稅制更加健全,對稅收政策進行調整,加快新的環保稅種,例如碳稅、環境稅等的研究進度,使有償使用環境資源得到保證。在市場中引入各種能源,以市場的供求關系與價格規律為依據對資源價格進行調整,使環境成本更準確的被價格市場所反映,能源價格體系更加完善。為了對財力不足的地方政府進行彌補,要加大力度進行一般性轉移支付,使其基本職能得到滿足;中央也要更加支持節能減排在地方的實施,建立專項資金等;采用轉移支付的方式支持和鼓勵落后產能在經濟落后的地區被淘汰等。政府加大力度支持環保節能產品,對綠色采購制度進行完善。
4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