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6:02:14
序論:在您撰寫休閑農業發展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福州是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之一,所轄市縣為沿海經濟開發區,由于地緣優勢,受臺灣現代農業的影響,休閑農業有一定的發展,也頗具特色,主要以發展名、特、優、新、稀農副產品為主,發展高效優質農業。近幾年來,隨著短途旅行、鄉村游的興起,休閑觀光農業也得到一定的發展。
1.1休閑農業的定義
休閑農業是利用農村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且結合農業的有形資源(如:當地的農村文化,農家生活,農業經營活動及農林漁牧產品等)及其所隱含的觀光游憩,教育等無形資源所形成的一種農業經營、游憩服務并重的新興產業。一方面,它繼續維持農業產銷活動,從事農業經營;另一方面,它提供游客休閑游憩的機會,因此,可以說休閑農業結合了第一產業及第三產業的特性,發揮農業與農村所具有的教育,經濟,社會,游憩,文化等多項功能,提供公民休閑游憩的機會,并可增進國民對于農業及農村田園生活體驗的農業經營新型態。
1.2休閑農業的行業歸屬
休閑農業從行業上來說應歸類于農林牧副漁行業,但是其在發展上又緊緊依附于旅游業,甚至其生死存亡都與旅游業息息相關。所以應理清關系,加強引導,需要各部門的協作。才能推進現代休閑農業業的更好發展,在經營管理上向旅游行業靠攏。
1.3現有休閑農業發展情況
福州市目前擁有的大中小各規模休閑農業“農家樂”農莊約66家之多,正在規劃中的外商投資休閑農業園也漸漸增多。
以莒溪和兔耳山休閑農業園為例,“莒溪農家樂一日游”內容為乘小舢板泛游大樟溪,登龍山,觀賞鳥鳴谷、白觀音,領略莒溪八景,還有采木瓜、挖地瓜等活動,午餐后在莒溪竹林漫步,還可釣魚、捕魚等,返回時舉行泛舟比賽。而“兔耳山自釀酒農家游”安排游客到閩侯兔耳山農業大觀園,用山上優質的泉水親釀美酒,還有篝火晚會、自助燒烤等。另外,連江溫泉鄉村游的休閑農家形成了“農家樂”玩、吃、買的一條龍服務,農民收入大大增加。因注入了現代的管理模式,以溫泉為特色,山海風光為著眼點,發展了現代果園,形成融農業觀光、休閑度假、森林沐浴為一體的溫泉生態休閑農莊。
2.休閑農業的作用
2.1休閑農業的生態功能
“吃一頓農家菜,爬爬山,摘摘果,釣釣魚,淳樸的農家生活讓游者體驗回歸自然、放飛心情的感受”,來體驗農家休閑生活。以其返璞歸真的內容、新穎有趣的形式、其原生態無污染的農耕產品和農業文明體驗,是現代城市人無比向往的地方。
2.2休閑農業的經濟作用
休閑農業有利于改善農業生產結構,增加農村就業機會且增加農民所得,將原本為第一產業的農業提升為服務走向的第三產業,繁榮農村社會。農業結構的變遷使農村人力的外流,大量農村的青壯勞動力流入城市,農村勞動力嚴重匱乏。發展休閑農業能夠改變傳統的農業經營方式,采取節省勞力或所謂“精致農業”的型態,有效地提高農民收入,是一種解決農村勞動力不足,促進農民增收的行之有效的途徑。
2.3休閑農業的社會效益
首先,休閑農業優化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發展。休閑農業以現代種植養殖和觀光型的農業生產取代了簡單農副產品的生產加工,既實現了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的轉變,使一、二、三產業相互滲透、融合,打破了產業的界限,又延伸了農業產業鏈[3],加快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形成了多元化的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的現代產業體系。
其次,休閑農業增加就業崗位,促進農民增收。休閑農業的發展,需為旅游者提供觀賞、品嘗、購買、習作、娛樂、療養、度假等服務,從而創造了廣闊的就業機會。并且休閑農業吸納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屬于農民就地就業或“離土不離鄉”,符合當代農民的心理需求。同時,發展休閑農業不僅提高了農產品的商品轉化率,而且能把農業的生態效益和民俗文化等無形產品轉化為合理的經濟收入,拓寬了農民創收的渠道,增大了增收潛力。
再次,休閑農業加大硬件建設,促進新農村建設。休閑農業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村級經濟的發展,增強了村級組織的經濟實力,使之有財力投入到硬件基礎設施建設中去,推動了休閑農業的發展,實現了良性循環。休閑農業整合資源,促進城鄉協調。休閑農業能對土地、生態、勞力、資金等要素進行有效整合,注重了生產與生態的和諧、人與環境的和諧、資源的長效和循環利用,促進了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推動了城鄉的相互交融和城鄉一體化進程。
3.休閑農業存在的問題
3.1起步晚,依附于某風景園
福州市的休閑農業尚缺乏單項運作,起步較晚,發展不均衡,極大地影響了旅游的可進入性和開發程度。福州市近年開發出的休閑農業項目中,只重規模,不求質量,急功近利,粗制濫造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且大多依托某些風景區,在旅游市場上很少有單獨的農業休閑游的品牌號召,這導致福州市休閑農業難以獲得進一步發展。應該說,在休閑農業項目的開發過程中,不因地制宜,盲目附盤景區和人文資源帶,帶來的結果不是資源破壞,就是資源閑置,缺乏規劃和低規劃水平的開發容易走向”盲目性+積極性=破壞性”,最終將使本地的休閑農業旅游業遭受毀滅性打擊。
3.2缺特色,應強化各自特征
目前,福州市各個休閑農業項目的經營特色并不鮮明,經營項目單調、缺乏特色和吸引力,活動內容相似,創新不足。開發者的思維定勢局限在很小的領域,如賞花、摘果等。由于創意匱乏和特色不鮮明,現已造成部分觀光休閑農業園區的經營舉步維艱。
3.3農業園的基礎設施比較落后
休閑農業旅游景區的整體形象關系著景區的全局利益,也關系著經營戶們一家一戶的利益。而當前福州市的一些鄉村以城鎮化發展為目標,但接待設施落后,有景無門,路小且路況差,加上地方行政管理部門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管,使得基礎設施缺失破壞現象十分嚴重,極大地損害和降低了休閑農業項目原生的高經濟附加體驗價值。
3.4管理落后,科技含量低
福州市現有的休閑農業項目多為私營,從最大的經濟效益這一目的出發,經營者多雇傭低廉的勞動力或親友,造成經營管理上的諸多問題。由于缺乏必要的休閑業從業技能,導致服務人員不能提供給游客高質量的服務享受,甚至于造成沖突,引起不必要的糾紛,破壞園區的旅游形象,從而影響經濟效益。
如何根據福州郊區農業旅游資源和城市居民消費需求的特點,理念創新,準確定位多種類型、多種模式的有序發展及合理布局、觀光農業與高科技農業可持續發展和旅游相結合,構建觀光休閑農業技術體系是目前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3.5沒有很好發揮農業園的特色效能
目前還有很多的項目存在脫離農業經營的問題。這些項目在開發之初就將區域內的農戶全部遷出,僅以零工形式雇傭其從事耕作,人員、時間均不固定;農場農產品的生產也不以經營為目的,而是大多僅供游客觀賞、品嘗。這類項目雖然也認為農業經濟和農村景觀是吸引游客的法寶,但在開發中卻流于形式,其農舍、農田由于“農民”的消失而成為物化的空殼,其發展的可持續性令人擔憂。3.6小而散,缺效益
福州市現有的休閑農業在發展過程中主要表現為“小農經濟”的旅游經營模式,即主要以自發的、分散的、粗放的小農、個體、私營等經營形式為主。雖然“小農經濟”是中國農業的原生經濟形態,對游客有著較強的吸引力,但由于其內部接待由一家一戶分散經營,自負盈虧,因而在品牌形成、科學管理與整體營銷等方面存在著許多實際困難和問題;而且有限的經營規模難以形成相應的產業化發展空間。因此,其在短期內只能提供相對粗放的、低水平的初級休閑農業旅游產品。與此同時,福州市的休閑農業經營者在項目開發與經營中一味片面強調對農業自然資源的開發,而忽視對鄉土文化、鄉村民俗等人文資源的深度開發和系統開發,在資源的開發整合上存在著豐富的資源與有限的資金,沒有形成有效合力的經營困境。
4.關于休閑農業發展的建議
4.1提高認識,政策扶持
休閑觀光農業的投資主體應該是包括農民在內的社會各方面。但政府一定的資助也是必要的,特別是一些涉及千家萬戶農民事業的項目。如農家樂的投資主體是農家,但村鎮區市在公共衛生、交通道路等設施建設方面要給予資助,信貸方面給予貼息優惠,此外政府在組織培訓等方面要給予適當的幫助。例如日本休閑農業成功經驗之一在于農園建立之初,當地政府為其提供適宜的硬件配套設施,同時還提供配套的優惠政策。而項目經營者則偏重于企業財團進行直接策劃、經營,這樣既減少政府負擔,經營者又能獲得較好的收益。法國休閑農業的發展也得力于政府在資金、技術上的大力支持,在管理上予以輔導,在發展方向上加以規范,并由農民協會進行組組織協調,從而有力的推動了觀光農業的發展。
比之西方發達國家對休閑農業在軟硬件上的支持,我國雖然對休閑農業重視有加,但迄今為止尚未出臺任何形式的法律規定,無法走上規范、有計劃的發展道路。我認為應該呼吁有關部門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引導和約束休閑農業的有序化、制度化經營。因為只有完善的保障體系和措施,才能保證效率和公平的實現。因此,福州市相關部門也應當在職權范圍內盡快制定有關的資金、項目扶持政策,予以政策傾斜,加強對休閑農業的指導。在尊重市場規律和農民意愿的基礎上,政府應當盡量少用行政性強迫命令,而應該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協調和服務作用。觀光休閑農業的發展必然涉及相關政策的改革、配套和制定。政府應為觀光休閑農業的產生和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特別是在立項、用地、建設、信貸、能源、供水方面經予優惠政策。
4.2因地制宜,科學規劃
然而現在福州休閑農業發展存在兩種趨勢:一是把它視作都市休閑生活的再延伸,二是向純粹的觀光業靠攏,都忽視了休閑農業本來就有的多功能的特性。實際上,休閑農業自身的最大特色,便是它的綜合性——生產、生活、生態三部分的統一。因此,對于農業休閑園址的選擇因做到因地制宜的原則;對觀光農業的開發要在一個區域內全面規劃,在此基礎上,選準重要項目,集中資金,重點開發。
4.3規范管理,創新模式
目前,大多數縣級都沒有制定觀光農業的總體規劃,也沒有明確的管理機構和管理辦法,觀光農業的發展基本上還是以鄉村和企業自主開發為主,布局不盡合理。雖然有些地區的建設、農林、水利和旅游部門都制定了一些相應的標準來評定景區景點的等級,實施著各自相應的管理辦法,但這樣又往往形成了多頭管理,幾個部門都各自做規劃,缺乏宏觀控制和指導,加上投資者自身缺乏發展規劃能力,導致投資決策的明顯隨意性和開發的盲目性。
4.4打造品牌,永續發展
充分利用福州文史資源,民俗藝術、手工藝品、地方舞蹈、戲劇、音樂和古跡史話、傳說,將過去和現實結合在一起,提升休閑農業的品位。將農業休閑和文化結合,舉辦節慶活動,使休閑和生活、產業相連結,更具活力,做出品牌,提升品質。在景觀布置上,要精心策劃,從農漁業生產出發,放置農耕狩獵、漁撈器具和農事操作、農村生活的雕塑或實物,點綴和反映農村情景,了解鄉土文史,美而不俗。結合了這些民間藝術發展起來的休閑農業將更加的富有特色。
發展休閑農業,要在保持傳統農業精華,反映傳統農業歷史的基礎上,尋求技術上的支撐,一方面充分利用現有自然資源、人文環境、農村古老的文化、古老的生產方式,讓現代人了解過去的農耕歷史,勤勞勇敢人民的智慧,體會古老的文明奧秘;另一方面,積極引進先進優良的適合休閑農業發展的特種蔬菜、水果、花卉和其他觀賞性植物品種等[10]。農業科研單位要利用自身的優勢,積極參與休閑農業的開發,讓自身的科技轉化增值的同時帶動休閃農業的良性發展;通過現代高科技來展示農業的前景、未來的發展方向,讓游客能體會知識的力量,體會人類創造力的偉大,從而激發自己奮發向上。
5.研究結論
5.1總結當前的農業休閑市場形勢和發展的任務
休閑農業除具有城鄉互補的娛樂功能、生產與生活的互動、產銷一體、村民與市民人際關系的互動關系外,還能以更宏觀的人文觀點創造人性化的生活環境,以及生態觀點維持人與環境的長期調和關系,可將旅游觀光休閑農業規劃到城市區域生活圈中。同時,促進生產和休閑活動既可滿足城市居民的休閑需求,又可提高農民所得,達成城鄉互動的社會經濟共同體。在這種城鄉互動價值體系下,福州市旅游觀光休閑農業的發展,要把短期發展與長期發展結合起來,在短期以滿足市民需求為導向,在長期以發揮休閑農業與鄉村景觀為特色,才可塑造出城郊旅游觀光休閑農業無可替代的競爭優勢。
(1)有利于增創農業農村新經濟增長點.
發展現代休閑農業,有利于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副產品的規?;?、標準化、產業化,有利于帶動種(養)殖業、農副產品加工業、運輸業、裝修業、建筑業和文化產業等的發展,促進傳統農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實現“以旅促農”、“以旅助農”.
(2)有利于社會財富轉向助推農村發展.
目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助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發展現代休閑農業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加快城鄉經濟統籌發展、實現產業聯動和以城帶鄉的重要途徑,對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增加農民就業機會、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滿足旅游消費需求等都有重要的意義.
(3)有利于農民就地就業加快脫貧致富.
有利于進一步滿足和擴大城鎮居民在農村地區的消費,加快信息、資金和技術等社會資源向農村的流動,使農民在不離土、不離鄉的同時,通過提供旅游服務增加收益,為推動農村“三個文明”和新農村的建設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4)有助于促進農業與旅游的融合發展.
目前,國際、國內旅游市場日益興旺發達,消費需求持續旺盛,具有本土化、特色化的休閑農業更是受到廣大游客的青睞,前景廣闊,必將有利于進一步豐富旅游產品的有效供給,為旅游業自身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進而支撐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5)有利于鄉村特色資源的保護與利用.
發展現代休閑農業,有利于促進鄉村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和利用,進一步拓寬農業發展的內涵和外延,發揮農業的旅游觀光和文化傳承等功能,進一步解放農村干部群眾思想,促進鄉村本土化、特色化資源的保護與利用.
2梅州市現代休閑農業發展條件分析
梅州位于廣東省東北部,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生態環境良好.山地、丘陵占全市國土面積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發展休閑農業的基礎條件良好;同時,梅州市擁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最佳文化生態旅游目的地”和“中國自駕游最佳目的地”等眾多城市名片,以文化生態為特色的旅游產業方興未艾,成為該市實現綠色發展、特色發展的重要實踐路徑.
2.1資源條件簡析
2.1.1農業旅游資源
近年來,梅州市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三農”工作的重點特別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并已取得豐碩成果.水果、茶葉、油茶、南藥、優質稻、蔬菜、烤煙、畜牧水產養殖等特色農業產業初具規模,以“梅州金柚”、“平遠慈橙”和“嘉應茗茶”為代表的金柚、臍橙和茶葉聲名遠揚,不僅成為有人喜愛的梅州文化生態旅游拳頭農特產品和旅游商品,還打進了歐盟和東南亞等國際市場;近年來,梅州綠色農業發展迅速,全市建有5個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11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雁南飛、雁鳴湖等農業旅游景點更是名聞全國,以鄉村體驗、果蔬采摘和農家樂等為主的現代休閑農業成為梅州農業產業發展的新途徑和文化旅游發展的新亮點.
2.1.2人文旅游資源
梅州是世界上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聚居地,全市97%以上的都是客家人,其語言、飲食、居住、風俗、節日、禮儀、教育等方面都較完整地保存了客家文化的特征,享有“世界客都”美譽,是著名的“文化之鄉、華僑之鄉、山歌之鄉、足球之鄉”.在過去漫長的歲月里,梅州“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環境,造成了梅州與外界溝通較少,但物鏡天成卻也因此保存了較多的客家古村落和古民居;還有,客家人詩禮傳家、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更使客家地區英才輩出,可以說每個村落都有引以為榮的歷史人物或杰出代表,名人故跡遍布山村,人物故事生動活現,為開發現代休閑農業和文化生態旅游發展提供了難得而雄厚的資源本底支撐.
2.1.3旅游客源市場
梅州的國內旅游市場以珠三角地區和韓三角地區為主,這些地區城鎮人口眾多、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生活節奏較快、工作壓力較大,到自然生態環境良好的地方休閑度假放松身心的需求較大;梅州的入境旅游市場以港、澳、臺地區為主,這些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也是客家人主要的聚居地之一,在文化習俗與人脈人際方面都與梅州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些為梅州發展休閑農業提供了廣闊的客源市場.同時,現今大部分的城市小孩都為獨生子女,家庭環境優越,接觸大自然少、動手能力較差,發展休閑農業可為他們提供良好的鍛煉平臺,也將得到城市居民的青睞.
2.1.4內外交通條件
梅州對外交通日益方便快捷,正在逐步形成高速、鐵路、航空等全方位的立體交通網絡,梅州作為粵閩贛邊交通樞紐的地位日漸突顯.梅揭高速和天汕高速梅州段貫穿梅州南北,連接福建與潮汕地區;梅河高速、梅龍高速連通梅州東西,使梅州融入“泛珠三角經濟圈”;梅惠高鐵、梅州至廈深高鐵連接線,鷹梅、浦梅鐵路及汕潮揭城際輕軌豐順延長線的前期工作已經展開,杭廣鐵路梅州段(梅州-杭州)、梅瑞(梅州-瑞金)高速鐵路已通過可行性研究;梅縣機場已開通梅州至香港、廣州、珠海、深圳、臺灣等地航班.市內交通也日趨完善,基本實現了市區到各縣(市、區)縣城的一小時交通圈.
2.2發展模式探索
從上世紀90年代起,梅州就大力發展以“三高農業”為重點的現代農業,全市建有規模以上園地或基地10000多個.經過2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近幾年全市大力發展文化生態旅游的推動,全市現代休閑農業發展已初具規模,已形成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休閑農業旅游點.
2.2.1發展模式及其特點
目前梅州休閑農業發展模式主要有農業觀光休閑、鄉村文化體驗和生態休閑度假等類型.農業觀光休閑是指利用農業科技示范、農產品生產加工、農產品采摘、漁場垂釣、畜牧狩獵等農業旅游資源發展的觀光休閑旅游項目;鄉村文化體驗是指利用鄉村田園風光、客家民俗文化、客家名人資源等發展的民俗文化體驗旅游;生態休閑度假是指利用自然人文資源發展的休閑度假旅游。
2.2.2存在問題
梅州市休閑農業的發展主要存在開發層次較低、開發深度不夠等問題,無論是農業觀光休閑還是民俗文化體驗,都還停留在較低的觀光層次上,特色不夠鮮明、景點雷同嚴重、科技含量不高,特別是對客家文化的挖掘與展示還相當不夠,缺乏高層次的文化體驗產品,未從全市休閑農業發展的戰略高度和梅州旅游客源流向的特點謀劃發展布局,有待改進提升.
3梅州市現代休閑農業發展研究與對策
3.1理論問題研究
梅州市現代休閑農業的發展,必須關注和解決好規劃發展原則、發展空間布局等基礎理論問題.
3.1.1規劃發展原則
(1)以農為本原則.
“三農”是現代休閑農業發展的基礎和優勢資源所在,在休閑農業發展規劃中要以農為本,把農業發展、農民受益、農村進步作為出發點,根據梅州市各縣的資源特色尋求差異化發展.
(2)持續發展原則.
可持續發展要求既要考慮當代人利益,更要考慮子孫后代利益.梅州休閑農業的規劃發展,應進行可行性的科學分析研究,應注意環境資源保護,注重客家民俗文化資源挖掘,達到開發保護并行目的.
(3)創新發展原則.
梅州市現代休閑農業發展現在所面臨的資金短缺、參與主體利益沖突明顯、發展模式單一等問題,其之解決問題的關鍵出路在創新,要在規劃發展實踐中注重學習借鑒先進地區的經驗并結合自身實際,創新發展機制和模式.
3.1.2發展空間布局
根據梅州現代休閑農業資源的空間分布和客源市場的特點,梅州現代休閑農業的發展,必須圍繞近城鎮郊區型、沿交通干線型和臨景區景點型等主要的開發經營模式,重點選擇在梅州市區和各縣(市、區)城郊及交通主干道和主要景區周圍(點)布局相關項目.
(1)近城鎮郊區型.
即環繞梅州市城郊、縣郊重點發展休閑農業,形成環城市(鎮)郊區休閑農業旅游帶.這些地方具有交通方便、接近城市消費群體的特點,應重點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種植養殖、農業園藝、農業觀賞和農事體驗,形成融“吃農味、住農舍、賞鄉野、干農活、購農產品”為一體的環城休閑游憩帶.在發展類型上可重點發展農業公園、農園采摘、生態科技觀光、漁場垂釣等.可將梅縣區南口僑鄉村、程江鎮、西陽鎮、城東鎮、梅江區城北鎮發展為市郊農業觀光休閑與民俗文化休閑;平遠縣可依托臍橙、油茶、南藥、優質稻等四大農業主導產業和紅色文化旅游資源,發展縣郊農業觀光休閑與民俗文化休閑;蕉嶺縣可依托底蘊深厚的客家民俗文化,重點發展民俗文化休閑;大埔縣可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和客家民俗文化,發展農業觀光休閑、民俗文化與休閑度假村;豐順縣可依托豐富的鄉村溫泉資源,發展融溫泉與農業休閑于一體的度假村;五華縣可依托熱礦泥特色休閑資源與有機農業資源,發展農業觀光休閑與休閑度假村;興寧市可依托合水水庫、豐富的客家精神與名人文化資源,發展農業觀光休閑與民俗文化休閑.
(2)沿交通干線型.
即在主要客源地進入梅州的主要交通干道旁規劃布局休閑農業旅游點.五華縣、興寧市可充分利用靠近G25長深高速的優勢,豐順縣可充分利用靠近G78汕昆高速的優勢,依托自身的溫泉與客家民俗文化特色資源,在鄰近交通主干道附近發展融溫泉保健養生與客家民俗文化體驗于一體的休閑度假村;梅縣區松口鎮可充分利用靠近S223的優勢,依托自身客家民俗文化資源,發展民俗文化休閑旅游.
(3)臨景區景點型.
即在主要核心景區周邊規劃布局休閑農業旅游點,依托景區集聚效應獲得發展機遇.可圍繞陰那山旅游產業園、五華縣熱礦泥康體產業園、豐順縣鄉村溫泉產業園、五指山風景名勝旅游產業園四大核心進行規劃布局,發展近景區型休閑農業旅游.
3.2特色線路策劃
發展現代休閑農業,不僅需要重視休閑農業點自身的開發建設與經營,還需要注重解決好休閑農業點的“點”、“線”、“面”結合問題,形成特色休閑農業旅游線.根據梅州市休閑農業資源的分布特點和全市現有交通網絡及其未來一段時間的規劃發展,可重點規劃建設5條特色休閑農業旅游線路.
(1)東部休閑農業旅游線.
以S333和梅大高速為軸線,發展主要以大埔縣為主的東部休閑農業旅游專線,包括以鄉村旅游為主題的坪山梯田旅游區、甜竹生態旅游區,以客家民俗文化為主題的客家民俗文化村、三河壩景區,以休閑農業為主題的西巖山茶鄉旅游度假村等;同時,可借勢大埔“南國牡丹”廣東漢劇發源地、廣東漢樂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花環龍之鄉和鯉魚燈舞,五鬼弄金獅、花環龍等濃郁客家風情,發展以客家民俗文化村為特色的客家民俗文化休閑旅游.
(2)東北部休閑農業旅游線.
以S223為軸線,包括梅縣區雁洋鎮、松口鎮,發展東北部休閑農業旅游線,依托以生態農業為特色的國家5A級旅游度假村雁南飛茶田景區、國家4A級旅游度假村雁鳴湖旅游度假村;以鄉村旅游為主題的橋溪村;以紅色旅游和客家民俗文化為依托的國家4A級景區紀念園,發展以農業觀光休閑、民俗文化休閑、休閑度假村為一體的綜合型休閑農業與特色鄉村旅游地.
(3)北部休閑農業旅游線.
以G205、G206為軸線,輻射蕉嶺縣和平遠縣,發展北部休閑農業旅游線.蕉嶺是中國長壽之鄉,擁有廣東省自然保護區長潭旅游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丘逢甲故居、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謝晉元將軍故居,古代客家民居石寨土樓等;平遠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廣東省中醫藥文化養生旅游示范基地,廣東臍橙之鄉,擁有國家3A級旅游區五子石生態旅游產業園、南臺臥佛山文化旅游產業園等.可依托長潭旅游區、五子石生態旅游產業園,重點發展以中醫藥養生保健為特色的休閑度假村、以客家民俗文化為主題的民俗文化休閑.
(4)西部休閑農業旅游線.
以G205、G25為軸線,輻射興寧市和五華縣,發展西部休閑農業線.興寧市擁有國家級森林公園神光山、合水水庫風景區、金明湖溫泉度假村、廣東省古村落羅崗等;五華擁有湯湖熱礦泥山莊、七目嶂風景區、益塘風景區、球王李惠堂故居等,可依托熱礦泥康體產業園重點發展以溫泉養生保健為特色的休閑度假村和農業觀光休閑.
(5)南部線.
以S12、G78為軸線,發展以豐順縣為主的南部休閑農業旅游線.豐順溫泉資源豐富,擁有廣東最多的溫泉,此外還有龍鯨河漂流、龍歸飛瀑、銅鼓峰、八鄉山、黃花村等,可依托豐富的鄉村溫泉資源發展以溫泉養生保健為特色的休閑度假村和農業觀光休閑.
3.3發展對策建議
(1)做好論證、科學規劃.
梅州現代休閑農業的發展必須立足地方特色資源,科學分析判斷,提取特色、濃縮精華,在自然資源基礎上,糅進客家文化.不僅要讓具有農業工程咨詢與設計資質的單位進行論證設計,在建設前期更要邀請民俗文化、農業科技、生態環保、交通旅游等方面的專家充分論證,對其觀光功能進行科學設置.
(2)加強指導、政策扶持.
梅州現代休閑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引導和政策扶持,離不開主體培育和市場參與,建議進一步鼓勵支持金融機構加大對現代休閑農業的信貸投入,特別是農行、農村信用聯社等要加大面向農戶和中小旅游企業的小額貸款和聯保貸款規模,為現代休閑農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資金與信用服務;同時,政府要加強宏觀指導,出臺政策、制定標準,引導和支持交通、住宿、飲食等休閑農業服務項目發展,使游客來得通暢、住得舒服、吃的盡興、玩得愉快,促進休閑農業的長遠發展.
(3)提高檔次、提升服務.
針對梅州現在大部分休閑農業開發項目單一的現狀實際,建議以滿足不同旅游者需求為目標,努力提升產品檔次和品牌形象,要通過各種途徑引導教育農民特別是休閑農業的開發經營者提高其綜合素質、審美能力和增強服務意識,要盡快建設一支與現代旅游服務業相適應、能滿足廣大游客需求的休閑農業從業人員隊伍,提高經營管理服務質量,推動現代休閑農業的規范化、規?;⒓s化和專業化發展.
(4)加強宣傳、廣招客源.
要指導休閑農業經營單位和個人搞好策劃包裝,特別是要加強與旅行社的緊密合作,積極引導和扶持休閑農業點與主要客源地的旅行服務企業廣泛開展信息交流與區域合作,實行資源共享、線路互連、市場互動、客源互送,加快實現休閑農業發展良好的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
(5)維護生態、持續發展.
1.1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近年來,洛陽市圍繞都市農業的發展提出,要在確保糧食單產穩中有升的基礎上,堅持結構調整、土地流轉、生態旅游“三篇文章”一起做,因勢利導,破解洛陽“三農”發展難題,做到一產、二產、三產融合發展。并圍繞都市農業區位、技術、資源、景觀、經營等特點,又連續出臺了鼓勵扶持蔬菜發展、環市區花卉苗木產業帶建設、標準化奶牛養殖小區建設的意見和實施方案。
1.2夯實都市農業的產業基礎
1.2.1穩步推進蔬菜基地建設。自2008年起,為不斷滿足城鎮居民日益增長對蔬菜生產的需求,洛陽市政府對蔬菜產業扶持力度不斷加大。2008和2009年,市財政每年投入500萬元,2010年投入1000萬元,2011年投入2000萬元,2012和2013年,分別投入1500萬元。財政補助資金的提高,帶動了社會資金投入,促進了我市蔬菜產業快速發展。全市蔬菜播種面積由2008年前的不足4.67萬hm2,增加到目前的近6.67萬hm2,全年蔬菜總產量270余萬t。
1.2.2大力發展花卉苗木產業。洛陽以牡丹種植為帶動,近年來加大苗木花卉基地建設力度。經過幾年的發展,全市環市區花卉苗木產業基地總面積2.83萬hm2,其中花卉苗木面積達到2萬hm2(牡丹面積800hm2、其它花卉苗木1.2萬hm2)。
1.2.3持續提升畜牧生產能力。2011年以來,洛陽市加大對畜牧產業的扶持力度,市財政每年列出800萬元,對新建標準化奶牛養殖小區(規模場)每個獎補20萬元,對特色規模養禽飼養量1萬只以上的養禽場獎勵1萬元、年銷售特色家禽20萬只以上或特色禽蛋2萬斤的合作社獎勵3萬元、年加工量200萬只以上的加工企業獎勵20萬元,加快優勢產品向優勢區域集中。截止目前,全市奶牛存欄13萬頭、全省第一;肉牛、肉羊、生豬、家禽飼養量分別達到95.5萬頭、127.5萬只、435.5萬頭、4490萬只,全市肉蛋奶總產穩定在90萬t。
1.2.4加快發展水果產業。近年來,洛陽市在財政、融資、用地、服務等方面予以支持,凡是在規劃范圍內建設林果基地的,市財政給予每年300元/667m2補助,原則上連續補貼2年,大力發展以蘋果、葡萄、櫻桃等為主的時令水果。截止目前,全市水果總面積達到4.38萬hm2,總產量達到7.1億kg,總產值15.5億元,已建標準化水果生產園區26個。采摘水果、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享農家樂,已成為休閑農業的主要內容。
1.2.5壯大農產品加工業。洛陽市從2011年開始實施農業產業化“4332”工程(扶持培育4個農產品生產加工產業園、30個萬畝示范基地、30家重點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10個現代農業產業集群),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帶動的農產品加工業迅速擴張。經過幾年的發展,全市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580家,農產品的加工率發展到37.6%。
1.2.6強力實施農業品牌戰略。結合洛陽農業資源優勢和都市農業發展實際,爭取一批農產品獲得省和國家著名商標,爭創一批省級和國家級名牌產品。截止目前,全市獲得省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總數71家,面積7.6萬hm2,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產品共有104個。
1.3推動休閑農業提質增效
近年來,洛陽市努力把資源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通過開放招商,把現代農業生產、農副產品加工和農業休閑觀光緊密結合,不斷拓展農業多功能性,增加農業產業附加值,促進農民就業增收。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優厚的回饋條件,吸引大批社會資本投資農業。
1.4提升都市農業整體水平
洛陽市近幾年圍繞都市休閑農業項目所在地和景區抓整治,建立健全了周巡查暗訪、月講評排序、季考核點評、年考核驗收等制度,每月在媒體公開考評結果,對落后的單位實施重點管理。同時,抓好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工作,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和改善空氣質量。通過近幾年的持續努力,洛陽市農村環境整潔了、景觀更美了、大氣更清新了、天空也更藍了。良好的環境與不斷完善的都市農業項目為廣大城鄉居民度假休閑提供了優美、合適的環境。
2存在問題及思考
洛陽市在推動“三篇文章”一起做、建設現代都市農業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還存在著規劃建設水平不高、無序競爭、管理不規范、服務水平低、功能欠缺等問題。由于受政策上的制約,尤其是在配套設施的土地使用、項目貸款融資等方面的難度較大,從而導致部分都市農業項目規模較小、建設標準低、資源浪費。發展都市農業是打造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內容,需要省委、省政府的引導和支持。目前,我省還沒有一個完整的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的政策性文件,沒有出臺相關的現代都市農業的獎勵和補貼辦法。各地在探索中對具有特色的、突出發展的給予了一定的獎補,但數量少、范圍小,其鼓勵和引導作用十分有限。為此,建議:
2.1制定都市農業發展規劃
從政府層面上,要頂層設計,統籌安排,科學謀劃,出臺政策,明確思路、發展方向和保障措施等。
2.2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
1.現存的農業休閑項目檔次低。當前休閑農業發展多為小規模的餐飲、農家樂及采摘園等形式,大多數觀光休閑農業區設施簡陋、內容簡單,生態文化內涵不高,社會影響力不大,針對消費者的品牌知名度,更沒有形成所謂的“口碑”傳播。休閑農業區內缺乏具有較高檔次、良好生活品味的設施建設。
2.大部分休閑園區的從業人員缺少培訓,素質偏低。休閑農業區內的經營管理人員、從業人員,大多是原來從事農業生產、加工的當地村民,對從事休閑農業缺乏經歷及經驗。休閑農業區內的從業人員沒有較高的學歷,基本素質偏低,而且從業主體大多數是中老年人,經過簡單培訓便進行從業,專業化程度不高。
3.政府扶持力度不夠。有一些京郊區縣在休閑農業發展上,政府的調控力度不足,沒有對當地的休閑農業發展進行明確定位,沒有對產業布局、區域功能進行合理劃分。扶持資金投入相對不足,沒有針對休閑農業發展提供用地、資金貸款等相關方面的優惠政策。政府方面未能為休閑農業的宣傳提出行而有效的措施,導致休閑農業在社會上影響力不足。
二、北京市休閑農業發展對策
1.科學合理的規劃北京郊區休閑農業產業布局。當地政府應當加強針對休閑農業產業的發展規劃意識,努力做到將休閑農業與新農村建設、小城鎮建設完美銜接,根據當地的氣候、地貌以及基礎資源條件,因地制宜地設計休閑農業區,對空間布局、交通條件進行合理規劃,努力做到一、三產業聯動發展。
2.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品牌。休閑農業區在經營中還須堅持“以農為本”,把增加農民收入放在首位,在此基礎上深入挖掘有特色的休閑體驗項目,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休閑農業產業品牌,爭取在該產業中樹立自身品牌的知名度、認知度、美譽度甚至忠誠度,更好地為廣大游客提供休閑農業產品、知識和服務。例如天津塘沽北塘鎮推出了一款“做一天漁民”的休閑體驗活動,用自身特色樹立品牌形象,吸引了大量游客,實現了其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所以,在經營內容上開拓思路,因地制宜弘揚自身特色,打造自身品牌效應是發展休閑農業產業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3.休閑農業發展經濟效益應當與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并重。在大踏步發展、促進休閑農業經濟效益的同時,兼并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共同發展。本地休閑農業發展應與當地經濟發展方向一致,尊重當地居民意志,尊重當地傳統文化,增強區域內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實現休閑農業產業與自然文化、歷史文化共同和諧發展。大力宣傳環境保護力度,優化休閑農業產業區內的環境,促進休閑農業與旅游業完美融合,實現可持續發展。
4.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對休閑農業區的內外道路修繕、完善周邊環境,解決“進山難”、“難出山”、村莊道路差等問題,解決好道路問題就會增加游客數量、游覽次數。同時加強區域內的設施建設,改善住宿、餐飲、衛生等接待條件,根據中、高檔次標準提升當地的接待設施及配套服務設施的檔次,全面提升當地服務業水準。
(一)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城鄉共同繁榮的有效途徑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重慶銅梁縣城市居民收入不斷提高,閑暇時間逐漸增多,更多的人開始追求回歸自然的有質量的旅游休閑方式。銅梁縣土橋鎮生態濕地荷花園休閑農業旅游正是由此應運而生。它的出現有利于城鄉之間由傳統的相互排斥、對立關系轉變為融合、互補的關系。因此,休閑農業旅游正在逐步成為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實現城鄉共同繁榮的有效途徑。
(二)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
銅梁縣土橋鎮生態濕地荷花園休閑農業的產品不同于傳統的農產品,它是一項結合土地、文化、旅游與服務的產品,其他產品無法替代。發展休閑農業旅游就能夠擴大農業生產經營范圍,推動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增加農民就業機會,提高農業經營效益,最終提高農民收入。
(三)當地區位、產業、政策優勢協同并進的重要體現
銅梁縣土橋鎮生態濕地荷花園位于銅梁縣土橋鎮“萬畝蓮藕基地”內,距離縣城10km,距離主城60km,主城驅車1h即可到達;2015年,重慶外環高速公路(三環)將建成通車,屆時游客可以直接經由三環高速路直抵荷花園。荷花園以土橋鎮為核心,輻射周邊的南城街道、太平鎮、侶俸鎮以及大足的國梁鎮、雍溪鎮等地,形成大規模荷花蓮藕產業基地。銅梁縣委、縣政府于2012年出臺了《關于加快鄉村旅游發展的意見》,按照“一城三區五朵花”的布局,建設一批旅游精品景區,全面提升鄉村旅游發展水平。荷花園作為“五朵花”之一,被政府列為重點發展對象。
二、銅梁縣生態濕地荷花園休閑農業發展中的問題
(一)規劃設計不周,基礎設施滯后
1.停車場位置選擇不合理。
目前,荷花園僅在距離接待中心1000m外建有一處臨時停車場,且停車場位置隱蔽,周邊沒有引導標識,游客很難發現。由于找不到停車場,很多駕車前來觀賞荷花的游客只能將車輛??吭诤苫▓@路邊,而該條道路設計僅為兩車道,游客車輛占用道路停放后嚴重影響附近交通秩序。
2.園內步道均未設置欄桿、警戒線,易引發人身安全事故。
旅游景區的安全問題應該被管理者當做頭等大事來抓,通過多次的觀察,發現萬畝荷花園內水塘遍布,人行步道蜿蜒其間,卻均未設置防護欄桿或拉隔離帶,雖不是深水塘,但對于很多前來玩耍的兒童來說,稍不留神便有可能跌入水塘釀成安全事故。
3.園內衛生設施缺乏,游客產生的垃圾易污染園內環境。
優美的環境是一個成熟精品景區的標志之一,作為銅梁縣重點打造的旅游精品景區,荷花園內目前沒有設置任何垃圾回收裝置,縱覽全園竟無一處垃圾箱或垃圾房,游客將果皮紙屑等垃圾隨意置于園內;同時,除臨時接待中心內有一簡易公共廁所外,再無其他公共廁所,游客很難找到該處,給園區內環境衛生問題埋下了隱患。
4.餐飲、休息場所配套滯后。
目前荷花園內可供游客休息的區域僅有幾座涼亭,在高峰時段很難滿足絕大部分游客的休息需求,游客得不到必要的休息,必然影響其心情及對整個園區的印象;同時,園區內也缺少必要的餐飲區域,游客只能在附近村莊的小賣部簡單就餐。
5.觀賞荷花品種相對單一。
荷花園雖號稱園內有觀賞性荷花百余種之多,但是根據實地考察發現,園內實際種植的荷花種類僅有一二十種,難以滿足高峰時段游客的觀賞需求。
6.引導標識缺失。
荷花園三面環山,進入荷花園要翻越數公里的山路,但是沿途并沒有設置醒目的引導牌供游客辨識方向,沒有到過荷花園的游客可能會因為迷路耽誤游覽時間。
(二)有效監管不夠,施工進展緩慢
荷花園從開工建設至今已經兩年多時間,但主體景區部分和接待中心仍在建設之中,建設施工進度明顯偏慢,而且存在建了又拆的重復建設問題。從目前的情況看,短時間內還很難形成有效的接待能力。由于園區開發者沒有對旅游資源進行論證規劃就匆忙上馬,建設中只重規模,不講質量,導致粗制濫造現象普遍存在。例如接待中心先建后拆再建,不僅浪費資源,而且耽誤工期,影響施工進度,還有多處已建橋梁受河水沖擊后出現垮塌。村一級領導和合作社成員未能充分發揮參與監督的職責,施工過程基本是建一步看一步,沒有形成責任問責機制,對于部分工程何時開工建設,何時完工驗收沒有專人負責,這也是導致工程進度緩慢的直接原因。
(三)日常維護不力,有利資源被閑置
政府花大力氣打造荷花園景區的目的之一,是為了通過發展休閑農業來刺激當地相關產業協同的發展,進而拉動當地經濟發展,縮小城鄉差距。但是,目前荷花園景區通過休閑農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幾乎為零,持續不斷的資金投入卻無法形成有效的產出。整個荷花園每天至少需要數十名工人進行除草、荷花栽種、荷花移植等日常維護工作。園內目前栽種的荷花品種主要仍是觀賞性荷花,調查期間發現由于日常維護不到位,導致池內荷花大面積枯萎死亡,這些荷花還沒有發揮作用便已失去觀賞價值。作為當地未來經濟的重要支柱項目,荷花園目前仍處于完全開放狀態,任由游客觀賞,完全免費。游客是休閑農業收入來源的可靠保證,放棄對游客的限制,無異于賠本賺吆喝,得不償失。造成以上問題的關鍵還是經營者沒有組織更多人力,實施有效的營銷管理。這使大量原本應該創造經濟價值的資源處于閑置狀態,既加大了前期投入也浪費了時間。
三、銅梁縣生態濕地荷花園休閑農業發展對策
(一)全面規劃,完善基礎設施
1.合理建設停車場。
荷花園內目前有一處小學舊址,該學校已經被建設方購入并設置為臨時接待中心和辦公地點,舊址樓前有一片1000多平米的空地,建議將空地進行改造,去除雜草,重新劃線,設置為臨時停車場,保守估計該片空地至少能夠容納20~30輛車的日常停車需求,基本能滿足非高峰時期游客停車難的問題。
同時,在空地入口和入園沿途設置停車場指示牌,引導游客車輛進入停車場,避免車輛停放在路邊阻礙園區交通。
2.園內主干步道加裝欄桿或設置警戒線。
目前園內游客觀賞荷花地點主要集中于園區入口的一公里區域內,且經常有兒童穿梭其間,在游客集中區域加裝護欄,在非集中區域設置警戒線能夠對游客的人身安全起到保護作用。
3.增設衛生設施。
在步道兩側每隔100m設置一個垃圾分類回收裝置或簡易垃圾桶,在園區固定位置設置大型垃圾房,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理,同時聘請專職保潔人員維護園區內環境衛生。將現有學校舊址內廁所進行改造,并在園區入口及公廁附近安裝指示牌,引導游客,改善游客用廁條件。
4.加緊建設游客接待中心。
還要對現有臨時接待中心(即小學舊址)進行整修改造,在滿足游客休息、餐飲需求的同時為園區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
5.增加不同種類荷花的種植。
增加層次感,避免游客審美疲勞。
6.在入口及沿途設置路標、指示牌。
引導游客及車輛,節約游客時間,增加游客數量。
(二)強化監管,加快施工進度
1.合理的施工進度。
制訂詳細、具有可操作性的項目進度計劃,避免人工、材料、設備的閑置浪費,靈活運用資金,統籌安排工程中的各項工作。園區內各類工程開工前,項目管理者要吸取其他地區荷花園區建設的經驗教訓,防止因為盲目趕工,導致施工質量問題和施工安全問題的出現,以及引起施工成本的增加。
2.科學的施工方法。
施工方案是保證工程進度能否實施的技術要求,施工方案不當,可能引起返工、工人操作不方便,工效降低。所以,在每項工作開工前項目管理者要編制合理、可行、方便的施工方案,并根據施工方案的要求,在每道工序開工前組織施工人員進行技術、安全要求討論,提前考慮施工中的難點、關鍵點、注意點,從而在施工過程中少走彎路,少出現返工現象。
3.有效的施工管理。
為實現項目的進度目標,應成立進度計劃管理部門,在施工過程中進行跟蹤管理。施工過程中,項目管理者首先抓安全管理,沒有安全,進度根本無法保證。所以項目管理者在施工過程中嚴格把好安全關,成立安全責任小組,由項目負責人帶隊,項目安全員主要負責實施。在施工過程中,施工現場保證至少有一個安全員全程跟蹤監督,通過項目管理者的有效安全管理達到零傷亡、零事故。
(三)組織村民,參與營銷管理
首先,通過加緊建設接待中心,將園區內荷花觀賞、休閑娛樂、餐飲等連為一體,在解決游客基本需求的同時,改善園區盈利模式,扭虧為盈;接待中心內的服務人員可以就近招聘附近村民進行培訓,解決部分村民就業問題。其次,組織力量,加大宣傳力度。作為目前政府主推的王牌休閑農業項目,荷花園每日的游客數量仍然屈指可數。廣告宣傳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和途徑,要組織力量在城區主要街道和媒體投放廣告,進一步借助新媒體擴大品牌效應。最后,發動周邊村民,招聘村民到荷花園工作,解決村民的二次就業問題,發揮村民的主觀能動性,消除其原有的抵觸情緒,化被動為主動。荷花園的建設需要他們的支持和配合,聚天時、地利、人和,盡早完成荷花園整體建設,為游客提供一處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四)加強管理,發揮政府功能
推動農業產業化企業的健康發展,走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離不開政府部門的引導與管理。作為銅梁縣土橋鎮政府應當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經營能力。
荷花園休閑農業雖然具有三級產業的服務性質,但大體上并沒有離開荷花蓮藕產銷活動的范疇。妥善應用蓮藕資源,是荷花園經營的基本生存條件,所以荷花園休閑農業仍應以蓮藕經營為主題,將荷花經營融入其中。
2.利用自然資源優化生態環境。
荷花園休閑農業的發展需要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與生態資源,但不應與環境保護相沖突,更不能因為要發展休閑農業而肆意破壞自然資源。由于中西部地區承擔了國內大多數造林和水土保持的任務,所以當地發展休閑農業必須經過妥善的規劃設計與經營管理,保障人類活動與環境維護的動態平衡,同時保障自然資源與生態體系均衡發展。
3.保護農民利益實現增產增收。
荷花園休閑農業經營需要考慮游客的需求,符合消費者取向,采取市場化的運作,其最終目的是提高農民收益,而不能僅僅為了增加旅游收益而損及農民長遠利益。
4.確立發展重點。
荷花園發展休閑農業,必須制訂保護農業生產用地、避免耕地流失的嚴格規定,防止由此而造成農業生產的減少;同時要正確處理發展休閑農業與搞好荷花蓮藕生產的關系,要從城鄉一體化的要求,合理安排休閑農業發展方向和重點。
5.樹立科學經營理念,加強內部管理。
在荷花園發展休閑農業,應以農業為基礎,以企業經營為手段,向休閑觀光者提供服務業的產品。為此,荷花園經營者應該對園區實行企業化科學管理,同時針對市場需求確立營銷策略,建立永續經營的理念,精心培育休閑農業長久品牌;注意強調資源特色,利用蓮藕產品的多樣性滿足人們豐收的喜悅;在經營內容上,應充分利用農業資源、發揮地方特色,形成多樣化、精致化、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四、結語
中國國家農業部在《全國休閑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提出休閑農業要融合生產、生活和生態功能,成為橫跨農村一、二、三產業的新興產業,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和滿足居民休閑需求的民生產業,緩解資源約束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綠色產業。由于資源主要來源于鄉村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和環境資源等,休閑農業屬于自然生態的休閑旅游事業,與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密不可分的,也是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有效方式。
1.1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休閑農業發展的基礎休閑農業得以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就是農村獨有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民俗民風和農耕文化等城市所不具備的要素。休閑農業的體驗活動也必須根據農業資源的季節性、地域性、生長性、活動性等特征來設計。例如云南省某地根據生態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差異,因地制宜、因勢利導,以當地農村特有的自然生態環境為基礎,打造出多種休閑農業模式。四川省某地充分利用背靠大城市的地緣優勢,因勢利導,創造性地提出“五朵金花”的休閑農業模式,在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推動了城鄉一體化發展和農民就地市民化,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典范。休閑農業多是在鄉村自然生態環境優越、人文生態景觀豐富的地區發展起來的,沒有清新和美的田園風光、自然和諧的奇山秀水、豐富多樣的動植物資源等,休閑農業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1.2休閑農業促進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一是促進農村自然生態環境保護。休閑農業不僅涉及農業體驗活動,還涉及無污染、無公害、無化學物質的生態農產品的種植和銷售。生態農產品的種植不但可以減少土地浪費,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還可以促進生態環境的恢復和綠色農業的發展。同時,由于休閑農業發展的構成要素中資源型要素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為了實現休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隨著農村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地方政府和農民也會加大對旅游環境的打造和資源的整合,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合理開發,提高資源環境質量,促進生態環境的保護。二是推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休閑農業的消費對象主要以城市居民為主,休閑農業的發展可以促進城鄉居民之間的交流,吸引城市信息向農村流動,使農民可以就地接受城市的現代文明觀念及先進的經濟、科技、文化信息等,從而提高農民的科學素質,轉變生存和生態保護觀念,推動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傮w來看,休閑農業的經營發展,不僅能滿足消費者的休閑、體驗及旅游的需求,還能促進農村地區生態文化建設、打造生態景觀、維護生態平衡、促使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從而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創造良好的農村生活空間。
2休閑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2.1缺乏相應發展規劃的指導目前,中國休閑農業的發展大多為當地村民或民營資本自發策劃、發展、經營,缺乏相應的科學規劃引導,對城市消費者的休閑娛樂需求認識不足,大多數停留在農家樂階段。特別是缺乏整體規劃和具有特色的項目設計,模仿現象較為突出。缺乏與區域內其他景點和各種旅游資源的整合和整體開發,難以形成集聚效應,阻礙了休閑產品的規模化開發和產業化實施。在已有的一些規劃中,短視現象嚴重,缺乏對地區經濟基礎、文化傳統、生態環境、科普教育等的綜合分析,缺乏對地區整體可持續發展的考慮,很少有生態環境保護的內容和具體措施。
2.2設施的過度開發影響生態景觀一些地方休閑農業項目的開發無序無規劃,急功近利現象嚴重?;A設施建設所需的材料往往是就地取材、亂采濫伐,導致植被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平衡遭到破壞;一些工程建設產生的碎磚、石塊、爐渣、石灰及生活垃圾隨意丟棄在附近的土坡、水體,造成嚴重的污染。此外,一些低劣的人造景觀也對自然生態景觀造成了負面影響。例如一些地區為了打造人造景觀,挖湖堆山甚至模仿城市園林綠地的造景手法,對原有的地形、地貌及植被、物種等大肆破壞,導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減少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生態景觀破壞嚴重。
2.3農村生態環境承載力受到挑戰城市居民的出行、旅游、休閑、度假主要集中在國家法定節假日。大量的城市游客在特定時段集中涌入農村地區的休閑區域,造成農村地區,特別是休閑農場的客流量驟增,超出生態環境的承載力,生態環境破壞現象嚴重。許多游客產生的食品袋、用品袋、一次性餐具、易拉罐、啤酒瓶、廢紙、瓜皮果核、食物殘渣、骨頭、寵物糞便等的隨意丟棄,對水體、土壤、植被等產生嚴重污染,直接影響農村的生態景觀環境。此外,由于目前中國針對農村地區的垃圾處理技術水平所限,休閑農場的垃圾分類排放、及時清掃外運和就地處理處置均面臨很大壓力。
2.4農村傳統生態文化受到沖擊消費者在休閑消費時,往往容易忽視休閑農場生態環境的脆弱性,特別是一些人群的低素質行為,以及過度消費的做法等,影響著當地居民的消費觀,對農村原有的傳統生態文化帶來沖擊。例如,在云南等地,隨著休閑農業的開發,大批消費者的涌入對當地傳統生態文化帶來的沖擊較大,導致許多年輕農民不安于農村生活,使原本保留較好的傳統民族生態文化面臨傳承壓力,農村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受到挑戰,生態文明建設任重道遠。
2.5生態型農業經濟發展滯后在許多農業資源豐富的地區尤其是山區,土地保土保水保肥能力較差,農民脫貧致富愿望強烈,面對蜂擁而至的城市消費者,出現了“蘿卜快了不洗泥”現象,更多人的生態環保意識讓位于發展經濟、快速脫貧致富的心理,加上生態農業的發展成本相對較高,導致生態型農業發展滯后,休閑農業所需的生態農產品難以得到農民的高度關注。同時由于休閑農業資源面、活動面、目的面、經營面涉及因素較多,發展的分散性突出,在自然條件較差、基礎薄弱、人才與資金匱乏、生態經濟建設的支撐條件較差的一些農村地區,難以形成具有生態競爭力的休閑農業產業鏈。
3以休閑農業促進農村生態環保的對策
3.1注重休閑農業的生態規劃休閑農業的項目策劃必須同步考慮生態環境系統保護的規劃,以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保之間的關系。一是要對休閑農業的資源基礎(如生態農業資源基礎、自然景觀、鄉村民俗文化等)進行充分分析和評估,從優化布局、因地制宜、保護生態三個方面,做好總體規劃和項目策劃。二是發揮生態規劃保護環境的事前預防功能,預評估休閑農業待開發區域的環境質量及生態承載力,從源頭上保護生態環境,推動休閑農業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性開發。三是休閑農業規劃應與當地的旅游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村鎮基礎設施體系建設規劃、村莊環境建設規劃等相銜接,結合當地自然環境和主導產業的發展,保障休閑農業的生態化發展。
3.2推動休閑農業的生態制度建設在政府的政策引導和宏觀調控下,加大對休閑農業的開發管理,建立休閑農業生態準入制度,防止破壞性的開發。一是要制定休閑農業準入標準,嚴格審核休閑農業經營場地的開發、經營活動是否對農村自然生態環境產生較大影響,在休閑農業開發前做好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二是要嚴格休閑農業建設的生態標準,休閑農業服務設施必須嚴格按照標準建設,且環境污染的配套處理設施必須同步建設,且要達到一定的處理標準。三是要建立休閑農業的從業人員環境教育培訓制度,強調從業人員的環保素質,對休閑農業經營者進行必要的環保素質培訓及審查,提升對休閑農業從業人員生產、生活行為的生態約束,為發展生態型經濟建立生態制度保障。四是要建立生態環境破壞處罰制度,對于休閑農業項目開發中的生態環境破壞行為,按破壞程度給予經濟處罰、限期整治、取消開發資格等處罰。
3.3堅持休閑農業的綠色經營與發展發展休閑農業應充分利用好當地的景觀與生態資源,在維護自然生境、提高農產品品質的同時,以挖掘和傳承自然生態為紐帶,通過恢復性建設來完善農村生態景觀建設。一是經營者作為農村生態環保的維護者,應樹立并不斷提升環保意識,樹立環保經營理念,做到不亂排放廢物。同時,還要引導和監督消費者保護生態環境。二是相關管理部門應充分考慮到休閑農場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生態承受能力,密切關注協調客流量,使客流量處于休閑農場的環境承載力允許范圍之內,為消費者提供生態、環保、綠色的放松空間與環境,實現休閑農業的高效可持續發展。三是要培養消費者養成“生態保護、人人有責”的社會責任意識,在休閑消費過程中,遵守農村生態文明旅游規范,杜絕亂扔垃圾等破壞生態環境行為。
3.4推進休閑農業的生態文化建設從休閑農業本身提供的功能來看,休閑農業的核心價值在于體驗不同于城市生活的農村文化,生態因素、文化因素是休閑得以興起的根基。因此在推動休閑農業發展時,要充分注重發揮其文化教育功能,實現農業生產、休閑、生態、科教、文化等全面價值最大化。一是將生態文化與休閑農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相互補充,堅定地走與生態文化相結合的道路。二是在進行鄉土文化、人文景觀的挖掘和塑造過程中,將“天人合一”等傳統生態文化融入其中,使消費者不僅得到自然景觀和人文的雙重體驗,也切實感受到傳統的環保理念,豐富鄉村生態旅游文化內涵,推進“鄉村—生態—文化”發展模式。三是還可以與學校生態教育相結合,為中小學生提供各種可供學習的資源,配合自然生態科學學習的需要創設教材園,通過環境資源、農場實地考察以及現場咨詢等方式,使學生們認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從小做起,推動農村生態文化建設。
1.1地方主管部門重視不夠,發展瓶頸難以逾越,發展后勁不足合肥休閑農業應該說開始于2002年“長豐草莓采摘一日游”,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但多數區縣鄉鎮還沒有形成休閑農業的總體發展規劃,特別是地方主管部門認識不足,休閑農業發展的總體思路不明確,單純看重經濟功能,跟風亂建現象時有發生,在一定程度上沒有將農業資源優勢、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旅游文化優勢、旅游文化市場緊密結合。土地多以租賃方式取得短期使用權,經營戶不敢投入過多,限制了休閑農業的發展后勁。貸款難是限制休閑農業發展的另一瓶頸,70%以上的經營戶將資金視為經營的第一大困難。
1.2經營管理不夠規范,從業人員素質偏低,產業體系不完整休閑農業包涵一、二、三產業的經營內容,涵蓋農業、生態環境、休閑、文化等多學科知識,需要兼具系統知識的專門人才。調查發現,該市休閑觀光農業從業人員多為農村勞動力和當地村民,家族式經營為主,組織松散,服務人員大多數沒有受過服務行業培訓,服務意識、服務水平均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整個行業處于發展的低級階段,發展方式單一,主要是餐飲、采摘、垂釣等傳統項目;投資多是單戶,規模小,產業鏈短,和休閑農業相關的特色娛樂項目太少,沒有集群效應可言;經營管理不規范,難以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如合肥大圩鎮葡萄種植面積達5000余畝(1hm2=15畝),大多數以家庭承包方式進行管理,農民通過承包幾百畝的果園,進行葡萄種植,并種植蔬菜、挖魚塘、養雞,自己經營餐飲,接待的游客大多以自駕游為主,提供的休閑娛樂項目多為釆摘、垂釣等傳統休閑項目。沒有將葡萄的產業鏈進行延伸。
1.3產品開發偏重資源導向,同質化高,文化底蘊不足由于休閑農業門檻較低,大多是利用現有的農業資源“幾道土菜、挖個魚塘、刨一塊菜地”開發的“農家樂”項目,數量上的快速增長造成競爭激烈??傮w上來說普遍缺乏特色,產品質量低,單純停留在餐飲上,對于挖掘民俗和利用農家生活開展的參與性項目很少,缺乏與合肥自然、地理環境相融合,與合肥歷史文化相滲透的特色項目。經營類型主要是觀光娛樂型,基本都是上午摘草莓、采葡萄、釣魚,中午吃農家菜,下午打麻將、打撲克,游客逗留時間短,經濟效益低下。而知識型、療養型、體驗型的經營者很少。如原先肥西三崗很有名氣的仙灣湖山莊由于周邊地區的“農家樂”同質化嚴重,再加上惡性競爭,導致虧本運營,如今已經轉讓改為“療養院”。
1.4資源保護意識淡薄,生態環境惡化,基礎設施不夠完善休閑農業發展的關鍵是優于城市的自然環境,而傳統的鄉村由于大量旅游者的涌入,特別是節假日期間大大超過了當地的生態承載力,大多數經營者環境意識淡薄,接待設施的“三廢”沒有得到有效處理,已經嚴重影響到當地的自然風貌,不利于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游客觀光休閑過程中隨地亂扔垃圾,踐踏草地、莊稼,采摘野花等不文明行為也時有發生,這也給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經營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沒有接通自來水,衛生條件堪憂;多數休閑農業景區沒有足夠的停車場及配套設施;大部分休閑農業景區沒有城市公交線路直達;特別是有不少臨河、臨湖、臨渠休閑農業項目缺乏安全保護措施,安全隱患較大。
1.5宣傳營銷力度不夠,缺乏品牌意識,公眾認知度偏低長期以來,農業的功能一直局限在傳統的農副產品生產和工業原料供應上,對休閑農業的生態功能、觀光休閑功能、教育功能等常常予以忽略。大部分經營戶的營銷意識還比較薄弱,基本上還是停留在發傳單、發名片、靠回頭客等傳統手段,再加上本身“小、散、弱”,也沒有資金進行相應的營銷宣傳。相當一部分休閑農業景區由于設施不完善,內容不夠豐富,社會影響不大,知名度不高,尚未形成“一村一品”的良性發展模式。在宣傳手段上,也沒能充分發揮現代傳媒的作用,如開通營銷網站、微博、微信的還很少,許多有特色的休閑觀光園不被人所認識,特別是在年輕人群體中認知度較低。
2合肥休閑農業開發對策與建議
2.1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加強整體規劃,加大政策扶持休閑農業是新型城鎮化的有效途徑,無論是前期規劃、中期實施還是后期完善,都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調控。政府要充分認識到二者的關系,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休閑農業的規劃要與土地利用的總體規劃、農業發展規劃、新農村建設規劃相互銜接??蓢@“森林合肥”建設,用足用活城市、山、嶺、水、圩、湖等六大資源,深入推進產業、資源和空間整合,加快特色產業板塊經濟協調發展,逐步形成近郊“農家樂”體驗游、遠郊鄉村特色游、濱湖風情觀光游、湖島漁家風情游的現代休閑農業空間格局,構筑多元化、復合型休閑農業體系。針對休閑農業發展中的資金問題,政府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一方面可以通過增加對休閑農業的財政投入,設立專項基金,用于扶持休閑農業企業和完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積極搭建融資平臺,如鼓勵農村商業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加大對休閑農業發展的支持力度;發展村民資金互助合作社;積極吸收個人老板和企業組織的投資;鼓勵農民以土地的經營權出讓入股等形式和手段來拓寬休閑農業的有效融資渠道。同時還應實施優惠的土地政策,在不影響區域的總體布局和功能區劃的前提下,土地利用審批要向休閑農業企業和項目傾斜。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通過促進土地流轉,為休閑農業經營戶解除土地使用上的后顧之憂。
2.2強化行業規范化建設,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加速產業升級新型城鎮化的特點是鼓勵就近就業,以促進城鎮化,實現城鄉統籌。政府應有針對性地培訓當地農戶,特別是當地青年人,可以利用合肥優質的科研資源,如從農業科學院、安徽農業大學、安徽大學聘請相關專家,定期、分批進行農業技能、文化歷史、風土人情、烹飪技術、食品安全、森林防火、突發事件應對等集中培訓,提高經營者素質。同時出臺優惠政策,吸引當地大學生回鄉創業,還可以與相關高校建立合作關系,簽訂實習實訓協議,提高從業人員總體素質。規范化是產業發展的關鍵。市旅游局2006年制訂了《合肥市鄉村旅行(“農家樂”)示范區(點)等級評定標準》,規范化建設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但還可以進一步建立統一的從業資格標準、食品衛生標準、特殊農產品加工儲存標準、自然資源保護標準、服務質量體系等一系列與休閑農業相關的標準及體系??梢酝ㄟ^建立地方行業自律委員會、專業合作組織、專業論壇等,實現農戶直接參與,提高行業經營管理水平。進一步推進企業+農戶、公司+基地+農戶、土地入股、勞動力轉為產業工人等各種經營模式,發揮休閑農業的種植、養殖、加工、休閑、體驗等多種功能,引導集群化發展,延長產業鏈,提升綜合效益。利用長豐草莓、大圩葡萄、老鄉雞等一批樣板典型向面上延伸覆蓋,實現空間上的拓展和水平上的提升,加快推進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
2.3整合特色資源,挖掘地域文化,豐富產品類型合肥休閑農業發展應結合合肥“大湖名城”的基本定位,在“環巢湖”上多做文章。根據合肥現代農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在城鄉統籌的大背景下,整合特色農業資源,構建現代休閑農業空間布局(表1)。針對目前休閑農業形式單一、文化內涵少的不足,應通過連點成線,組線成面,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種休閑農業資源,堅持以“農”字為特色,注重“土、特、奇”的開發原則,著重發展游客參與性和文化內涵較強的項目和產品,如特色民俗、民族表演,集體協作下河捕魚、素質拓展等活動項目。合肥作為中部地區會展型城市,可以參考其他城市的模式,開發高端產品,如商務型農家莊園等,實現休閑農業從資源導向型向市場導向型的轉變。
2.4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積極倡導環境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結合新農村建設,全面提高基礎設施水平。對停車場、廁所、垃圾處理、標識標牌、水電通訊和安全等設施的建設進行擴建和完善,在市區重要路口設置醒目路標、指示牌,開通“農家樂”旅游公交專線,方便市民出行,切實提高休閑農業景區的可進入性,解決經營戶的實際問題。休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應當同時包括生態的可持續、社會的可持續、文化的可持續以及經濟的可持續。隨著休閑農業進入發展成熟期,初期數量上的快速發展給農村生態環境帶來了負面的影響,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休閑農業存在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為有效實現休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結合新農村建設,切實改進垃圾、污水處理,加強對太陽能、沼氣等無公害能源的利用,對于自駕車游客核心景區可考慮統一換乘,以減少對景區生態環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