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6:02:03
序論:在您撰寫環境心理學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環境心理學;色彩;城市;外部空間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
基于環境心理學的色彩初步探究
環境心理學是在基于繼承和吸收環境設計的基礎上,將人的心理需求體現在環境設計,使設計更舒適宜人。色彩存在于我們所處的物質環境的每一個角落,又是人的心理最為直接的影響因素,因此,它起著連接環境與心理的媒介作用。不同的環境色彩能引起人們不同的心理感知,主要有:溫度感覺、輕重感覺、距離感覺及面積效果、對比效果與協調效果等。
城市外部空間的色彩分析
城市外部空間的色彩構成可分為三類:自然色、半自然色和人工色。在我們所調研的公園、廣場中,其空間組成元素有:水體、植物、鋪地、建筑小品等。這些元素都有自己的色彩偏向,自然色與人工色的交織構成了一個色彩空間。這些色彩的設計與搭配是否合理,取決于人們的心理感受。當然,公園及廣場的性質及使用主體不同也會對色彩的整體布局產生影響。
環境心理學在城市外部空間色彩布局中的應用
(一)綠化
綠化隨季節和生長的變化而不停地改變其色彩、質地、葉叢密度以及樹冠形狀等。這種變化賦予城市生命力,使城市空間更富有自然的意味。即使是在同一個城市空間中,在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色彩景象,帶給人不同的心理感受。
即使是同一種植物,其色彩也會隨季節時令的變化而呈現出不同的色調來。和所有物質一樣,綠化植物也有肌理的表情,具有粗獷、厚重、輕柔或細膩之分。由于夏季和冬季的色彩表現占據著一年中大部分的時間,而秋天的色彩維持時間卻很短,因此在對不同植物進行配色設計時,最好更多地考慮夏季和冬季的色彩:在植物色彩的處理上使用一系列色相變化的植物,考慮四季所呈現色彩的變化,使之在構圖上具有豐富的視覺層次。
在烈士公園,高大的喬木形成一條幽深的林蔭道。四季常綠的樹木使得即使是在略有寒意的秋季,也依然綠意蔥蘢。這條林蔭道地勢平坦,且周圍缺乏灌木、花卉的點綴,單調的植物設置使得整體色彩單一,缺乏變化,容易引起人的視覺疲勞。然而,在湖南文化村落里,地勢高低起伏,周圍的植物種類較為豐富,顏色各異,隨著地勢高低錯落。繽紛的顏色倒也不顯得雜亂,反而更讓人覺得溫馨自然。因此,在植物搭配上,一些季節性的高低錯落的灌木、花卉,將會使景觀更加豐富而有層次。
(二)鋪裝
鋪裝是為了便于人的活動而鋪設的地面,具有耐損防滑、防塵排水的性能,并以其導向性和裝飾性的地面景觀服務于整體環境。另外,不同的活動區域,使用者不同,對色彩的心理訴求也會有所差異。如兒童,好奇心強、色感較單純,喜愛一些單純、鮮艷而對比強烈的色彩組合,因此兒童活動區宜使用明度高、純度也高的紅、黃、綠、藍等色彩組合;青少年大多性情強烈,有著活躍的朝氣,對色彩偏愛明快與活潑的組合,因此青少年活動區可考慮明度高、中等純度的暖色的運用,并注意形成視線焦點;老年人喜靜,好回憶往事,性情沉穩,視覺需求中以視覺經驗為主,與流行色常保持一定的距離。
在芙蓉廣場,使用者為城市居民。主要休息區多采用鵝卵石鋪地,同時在平面上呈現出曲線的構圖,與廣場的主要吸引點——拉小提琴的銅色女神飄逸的長發形成很好的呼應,統一而和諧。
(三)雕塑與小品
橘子洲所承載的文化內涵眾所周知,頭像雕塑是該公園主題的點睛之筆,每一個來到這里的游人都懷著一顆崇敬、瞻仰的心情。站在淡黃色的巨型雕塑下,仰望之中,只覺得偉岸高大而沒有壓抑的感覺。一個成功的雕塑就是要有好的內涵,并給人美的享受,這個雕塑無疑做到了這一點。雕塑家準確的運用色彩的象征意義使雕塑的內容與形式高度和諧統一,給人以強烈的雕塑藝術色彩美的感受。
東方紅廣場作為一個紀念性廣場,它的歷史韻味比較濃重。廣場整體色彩以灰色綠色為主。同時,廣場的北、西、南三面被周圍道路栽種的高大喬木圍合起來,形成較好的半封閉空間及視覺景觀,處于中心地位的雕像顯得高大偉岸,淡淡的灰色讓人肅然起敬。同時,又不會產生疏離感,恰如其分地表現出特有的情感效果來,同樣體現著廣場的主題。
(四)水景與照明
水可動可靜,可無聲可喧鬧,平靜的水使環境產生寧靜感,流動的水則充滿生機。水的藍色是一種令人產生遐想的色彩,使人感到幽雅寧靜。橘子洲的水景設計,充分利用了有利的地理氣候條件,并與周圍環境和人的行為活動有機結合起來,營造出了包括看水、戲水的安全近水場所和空間,滿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照明也是城市開場空間的重要元素之一。在橘子洲頭像營造的主空間中,采用橘紅色的高壓鈉燈,給人以溫暖的高亮度的感覺,符合整體環境的氛圍。另外,其不足之處在于,光源的選擇還應考慮季節的變換,冬天宜采用桔紅色的光使整個環境充滿溫暖感,夏天宜采用高壓水銀熒光燈使整體環境充滿清涼感。
結語
色彩是城市外部空間設計中需要關注的要素之一。在景觀視覺效果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影響人們的心理,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在探究色彩對人影響的同時,有必要將研究的結果應用于實踐之中,然而這卻是景觀設計中常常被忽視的地方。通過運用環境心理學分析城市開敞空間中的色彩美的特性,同時對構成空間的各個要素進行色彩設計,必將使城市開敞空間的色彩更加合理宜人。
參考文獻:
[1] 郭良.《構筑人情化城市廣場》 重慶大學碩士論文 2001
關鍵詞:環境概念;環境心理學;色彩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24-0264-01
環境心理學是近今年來發展起來的新興交叉領域。它的研究在于探尋人與環境之間的最優點,即:人在什么條件下與環境相處最為融洽,人在什么樣的環境下感覺最為舒適等。這里的環境主要是指與人產生交融的物理環境,大到建筑環境、景觀環境,小到室內環境,還包括噪音、空間色彩等方面。
一、環境心理學基礎理論
環境心理學從產生以來與多個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當今環境心理學仍在不斷的發展,環境心理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
環境心理學的概念:環境心理學是研究環境對于人的心理和行為造成的影響以及三者之間的關系的一門學科。它通過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分析出人的行為和心理在這個環境下所受到的影響,從而探尋其中的規律。
環境心理學分析人與周圍環境之間的關系,而這個環境則包含許多方面,主要分為物質環境和社會環境,像我們平常所接觸到的建筑、家居、室內等等都包含在內。物質環境主要是指我們日常生活、工作的空間,比如說辦公室、學校、臥室等,這些場所的環境氛圍會影響人們的感官,對心理產生刺激作用。社會環境則是指我們所受到的文化教育、風俗習慣、倫理道德等,社會環境也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我們的心理和行為。
二、空間中的行為心理特征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不知不覺的受到空間的影響,比如說空間的形狀、大小、布置等,這些都會影響到我們的某些行為和生活方式。當你走進一個十分開闊的火車站時,你會很自然的走到一個不引人注意的角落坐下,而不是坐在整個場地的中心點,這就是人們的心理所決定的。再比如說我們自己所居住的房子,一般層高在2.75米左右,不能低于2.4米,其原因在于過于低矮的空間容易讓人產生壓迫感。
在人際交往中也是這樣,當我們和自己的父母、戀人在一起的時候一般距離為0-0.5米,這樣能夠增加彼此之間的親切感。當我們和朋友在一起的時候距離通常為0.45-1.2米,彼此間可以感知對方并且交流。當距離大于1.2米時就是對于陌生人之間的交流,這是我們人體本能的一種反映,也是空間對于我們的一種影響。
三、環境心理學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室內設計在這些年來所占的地位越發的重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生活的檔次要求也在不斷提高,而室內設計作為一個與人們的生活、工作密不可分的領域也受到了廣泛關注。環境心理學涉及到室內設計的各個方面,其影響著室內設計中空間的造型、空間的色彩、主題的確定、隱私性和安全性等。室內設計作為一個環境的最小范疇應該充分的應用環境心理學的作用, 來滿足戶主或者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下面以空間色彩為例。
眾所周知空間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心理。不同的色彩會給人們帶來不一樣的感受以及不同的心理暗示,這就是環境心理學的所在。人們留戀酒吧、KTV的燈紅酒綠,也向往著酒店的金碧輝煌,更期待著家一般的溫馨,這就是色彩在環境心理學中的作用。
KTV作為一個供人們娛樂、休閑、釋放壓力的場所,它的空間氛圍的營造完全符合人們的心理需求。通常人們來到KTV的目的就是釋放壓力,通過唱歌、吼叫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憤懣,因此KTV的包間內燈光不會過于明亮,總是顯得十分的暗淡,一般所采用的照明顏色為暗紅色,暗紅色可以給人感官和心理上的刺激,具有燃燒感和感,在這種色彩氛圍下人們才會敢于釋放出自己內心的壓力。當然長時間處于這種氛圍色彩之下會讓人身心疲憊。
關于家具室內顏色的設計通常暖色能夠讓人們感覺到溫馨,冷色有時會讓人們感到壓抑。這就需要根據不同人的心理需求來決定了。比如說如果戶主有小孩,那么小孩的房間通常會使用一些歡快的顏色,如淡黃、淡綠、粉色等。通常還會配置一些卡通的裝飾。因為小孩比較的活潑好動,這種亮麗的顏色比較適合。如果是成年人的話則需要一些較為沉穩的顏色或者是簡潔的顏色,比如說年齡較大的人在購買家具的時候大多偏愛一些顏色較深的實木家具,那樣會顯得的成熟、穩重。
四、總結
環境心理學的不斷發展使得個人內心深處的想法得以在設計中實現,個人的心理需求也通過空間的改造和設計得以滿足??梢哉f環境心理學發展的程度是一個社會發展成熟與否的標志。
參考文獻: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環境心理學;應用
一、環境藝術設計和環境心理學概念
(一)環境藝術設計
環境藝術設計是一個比較大的范疇,其設計和規劃的對象是一個整體的環境工程,是對環境與設施計劃、空間與裝飾計劃、造型與構造計劃、材料與色彩計劃、采光與布光計劃、使用功能與審美功能的計劃等等融合起來的一個設計形式。環境藝術設計是把環境和藝術兩個領域結合起來發展而產生的一門新的學科,環境藝術設計學科的興起提升了環境設計的標準。
(二)環境心理學
環境心理學就是以心理學的方式對環境進行探討,是研究環境與人的行為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它著重從心理學和行為的角度,探討人與環境的最優化,即以人為本,從人的心理特征來考慮和研究問題,環境心理學非常注重生活與人工環境中的心理傾向,它是心理學的一部分。
二、環境藝術設計中環境心理學的應用
在環境藝術而設計中,由于現代社會人們對環境的心理需求不斷提升,環境心理學的應用程度也越來越深入,環境心理學中的相關思想和理論在環境藝術設計中也逐步應用起來。
(一)安全性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
在空間設計中,不同的設計理念設計出來的環境空間,會帶給人們不同的心理感受,我們在平常的設計中,對于不同形狀空間的設計感受是不一樣的,例如圓形的空間給人的感覺比較和諧,矩形的空間,會讓人內心感到一種穩定,長度、寬度的設計不同,組合成的空間特點也會有差異,在一定情況下,這種不同的空間差異感受會因人而異。安全性是人們在空間設計中比較追求的一種感受,以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空間設計而言,人們在空間中追求的不僅僅是一種美感的享受,起碼的安全感是必須的。一般情況下,空曠的空間會讓人內心感覺比較迷茫,缺乏安全感,空間設計相對緊湊,會帶給人一種心理上的包圍氛圍,這就是一種安全性的保證。當然,一味的追求安全感和空間緊湊度,容易造成空間的擁擠,所以,過猶不及,安全性設計思想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要充分考慮到環境的空間,形狀等等,分析人心里需求,結合安全性空間設計思想,形成一個比較舒適的環境。
(二)私密性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
私密性是指個人或群體控制自身在什么時候,以什么方式,在什么程度上與他人交換信息的需要。對于私密性的要求是人出于本能的一種要求,任何人都需要有一個自身的私密空間,來釋放不愿意被他人關注到的一種情感,這是一種心理上的需求,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這種私密性空間的存在,對于人而言是一種心理上的解脫。空間設計中,私密性的心理的訴求,表現的也是非常突出的。在環境藝術設計中,根據不同的環境空間,設計者往往會留出一定的私密空間,讓人能夠在尋求一種私密性體驗感受的同時,對這個空間的存在產生一種訴求,并且能夠充分運用起來。事實上,私密性空間的存在和帶來的感受,是根據人的心理需求特點的不同而發生變化的。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邊都存在有一個無形的空間,供我們支配,隨我們的發展變化而變化,“個人空間”的存在其實是人的私密性的一種保證和體現,人的心理距離的存在體現了一種私密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層次需求,這也是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私密性心理特點的應用。
(三)向光性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
向光性是人的一種視覺本能,當人們在空間內行動時,往往會存在一種由暗處向明處的行動趨向,同時,黑暗帶給人一種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和恐懼心理,這時候,就需要有一種向光性來促進人們的心理安全感滿足。在環境藝術設計中,這種向光性的設計也是比較突出的,在空間設計中,要充分分析空間照明帶來的導向作用,針對環境設計的空間情況不同,選擇更加適合空間照明的設計方案,在空間內部設計中,要注重多種設計元素的整合,既保證空間位置安全性的設計,又能夠滿足人心理需求中對向光性的滿足。
三、環境藝術設計與環境心理學的關系
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門綜合性比較強的學科,在環境藝術設計中,需要綜合到環境、工程、社會學、心理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其中,環境藝術設計的內容和表現是一種外化的形式,而這種外化形式對人的要求的滿足,還要有心理學知識的支撐。
從環境藝術設計的角度來講,環境心理學是環境藝術設計的一種依據,環境設計中,什么樣的設計標準和理念能夠更滿足人的心理需求,這些都需要從環境心理學的額角度來揣度人的心理需求標準。人對環境空間的設計有不同的心理需求,這種心理需求通過環境心理學形成理論,在環境藝術設計中把這種理論和具體的設計方案標準相結合,這樣能夠更好地實現對人心理需求的滿足。
同時,環境藝術設計和環境心理學的結合還要帶有一定的時代性,由于我們生活的環境是在不斷變化發展的,在這個過程中,環境藝術設計的設計理念和人們的心理需求也在不斷變化,為了更好地滿足時展帶來的種種變化需求,在環境藝術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到對時代變化的適應性,以更好的適應環境變化帶來的需求。
四、結論
環境藝術設計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不斷變化的,在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中,環境心理學的變化影響著環境藝術設計的標準,同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指導環境藝術設計發展的方向。未來的環境藝術設計要充分考慮到人的心理需求,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 宋海微.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環境心理學[J] .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18)
居室要裝修成“靚屋”,離不開合理的布局和設計,這個合理的布局和設計還必須符合環境心理學的要求。因為,不同的設計、房間內部的安排及布置會影響人們的知覺和行為;顏色可使人產生冷暖的感覺;家具安排可使人產生開闊或擠壓的感覺并影響到人際交往。
(1)善于運用善意的視覺“欺騙”。在環境中,有許多元素會使人產生錯覺,如色彩、線條、形狀等,會給人帶來不同的情緒感受。因此,在室內設計時便可利用這種錯覺,使小房間看起來大一些,矮屋頂看起來高一點。這是一種“視覺的欺騙”。形狀也會影響空間感覺,如虛實的比例會給人帶來錯覺。圓形令人感覺柔和,多棱形狀則予人壓迫的感受;高的東西令人覺得莊嚴,矮的東西則較平易近人??蛷d中沙發排列的方式也會影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U”字形排列有利于談話,“一”字形排列會降低溝通的效果。不同的家具設置也會影響家人之間、主客之間的感情交流與溝通。所以,在室內裝潢設計過程中,掌握好每個空間的用途及功能是很有必要的。應該考慮到,臥室是用來休息的,廚房是用來勞作的,客廳應該是休閑的。只有根據人對環境的要求來進行設計,才不會失去設計的意義。
(2)注意環境對情緒影響。從一般的家居生活來看,有哪些部分與環境心理學所探討的東西有關呢?每個人一天之中的情緒變化,會隨著他所處環境的不同而改變。早上進入辦公室,會顯得比較嚴肅,因為辦公室是工作的地方,有一種競爭的氛圍。回到家,在客廳或進入廚房,則會產生另一種情緒,這是因為環境因素在悄悄地影響人的情緒。雖然環境影響不是決定性的,卻是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事實上,好的居室設計就必須以環境心理學為出發點,在研究每個空間的用途、所需要的效果時,充分考慮到對其中活動者所產生的情緒影響。
人體工程學(HumanEngineering),也稱人類工程學、人間工學或工效學(Ergonomics)。工效學Ergonomis原出希臘文“Ergo”,即“工作、勞動”和“nomos”即“規律、效果”,也即探討人們勞動、工作效果、效能的規律性。
人體工程學起源于歐美,原先是在工業社會中,開始大量生產和使用機械設施的情況下,探求人與機械之間的協調關系,作為獨立學科有40多年的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軍事科學技術,開始運用人體工程學的原理和方法,在坦克、飛機的內艙設計中,如何使人在艙內有效地操作和戰斗,并盡可能使人長時間地在小空間內減少疲勞,即處理好:人—機—環境的協調關系。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各國把人體工程學的實踐和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運用到空間技術、工業生產、建筑及室內設計中去,1960年創建了國際人體工程學協會。
及至當今,社會發展向后工業社會、信息社會過渡,重視“以人為本”,為人服務,人體工程學強調從人自身出發,在以人為主體的前提下研究人們衣、食、住、行以及一切生活、生產活動中綜合分析的新思路。
日本千葉大學小原教授認為:人體工程學是探知人體的工作能力及其極限,從而使人們所從事的工作趨向適應人體解剖學、生理學、心理學的各種特征?!?/p>
其實人—物—環境是密切地聯系在一起的一個系統,今后“可望運用人體工程學主動地、高效率地支配生活環境”。
人體工程學聯系到室內設計,其含義為:以人為主體,運用人體計測、生理、心理計測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體結構功能、心理、力學等方面與室內環境之間的合理協調關系,以適合人的身心活動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標應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適。人體工程學與有關學科以及人體工程學中人、室內環境和設施的相互關系。
第二節人體工程學的基礎數據和計測手段
一、人體基礎數據
人體基礎數據主要有下列三個方面,即有關人體構造、人體尺度以及人體的動作域等的有關數據。
1、人體構造
與人體工程學關系最緊密的是運動系統中的骨骼、關節和肌肉,這三部分在神經系統支配下,使人體各部分完成一系列的運動。骨骼由顱骨、軀干骨、四肢骨三部分組成,脊柱可完成多種運動,是人體的支柱,關節起骨間連接且能活動的作用,肌肉中的骨骼肌受神經系統指揮收縮或舒張,使人體各部分協調動作。
2、人體尺度
人體尺度是人體工程學研究的最基本的數據之一。
3、人體動作域
人們在室內各種工作和生活活動范圍的大小,即動作域,它是確定室內空間尺度的重要依據因素之一。以各種計測方法測定的人體動作域,也是人體工程學研究的基礎數據。如果說人體尺度是靜態的、相對固定的數據,人體動作域的尺度則為動態的,其動態尺度與活動情景狀態有關。
室內設計時人體尺度具體數據尺寸的選用,應考慮在不同空間與圍護的狀態下,人們動作和活動的安全,以及對大多數人的適宜尺寸,并強調其中以安全為前提。
例如:對門洞高度、樓梯通行凈高、欄桿扶手高度等,應取男性人體高度的上限,并適當加以人體動態時的余量進行設計;對踏步高度、上擱板或掛鉤高度等,應按女性人體的平均高度進行設計。
二、人體生理計測
根據人體在進行各種活動時,有關生理狀態變化的情況,通過計測手段,予以客觀的、科學的測定,以分析人在活動時的能量和負荷大小。
人體生理計測方法主要有:
1、肌電圖方法
把人體活動時肌肉張縮的狀態以電流圖記錄,從而可以定量地確定人體該項活動強度和負荷。
2、能量代謝率方法
由于人體活動消耗能量而相應引起的耗氧量值,與其平時耗氧量相比,以此測定活動狀態的強度,能量代謝率的計算式,以及不同活動的能量代謝率(RMR)。其計算式如下:
運動時氧耗量-安靜時氧耗量
能量代謝率(RMR)
基礎代謝率耗量
3、精神反射電流方法
對人體因活動而排出的汗液量作電流測定,從而定量地了解外界精神因素的強度,據此確定人體活動時的負荷大小。
三、人體心理計測
心理計測采用的有精神物理學測量法及尺度法等。
1、精神物理學測量法
用物理學的方法,測定人體神經的最小刺激量,以及感覺刺激量的最小差異。
2、尺度法
以順序在心理學中劃分量度,例如在一直線上劃分線段,依順序標定評語
可由專家或一般人,相應地對美丑、新舊、優劣進行評測。
第三節人體工程學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由于人體工程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人體工程學在室內環境設計中應用的深度和廣度,有待于進一步認真開發,目前已有開展的應用方面如下:
一、確定人和人際在室內活動所需空間的主要依據
根據人體工程學中的有關計測數據,從人的尺度、動作域、心理空間以及人際交往的空間等,以確定空間范圍。
二、確定家具、設施的形體、尺度及其使用范圍的主要依據
家具設施為人所使用,因此它們的形體、尺度必須以人體尺度為主要依據;同時,人們為了使用這些家具和設施,其周圍必須留有活動和使用的最小余地,這些要求都由人體工程科學地予以解決。室內空間越小,停留時間越長,對這方面內容測試的要求也越高,例如車廂、船艙、機艙等交通工具內部空間的設計。
三、提供適應人體的室內物理環境的最佳參數
室內物理環境主要有室內熱環境、聲環境、光環境、重力環境、輻射環境等,室內設計時有了上述要求的科學的參數后,在設計時就有可能有正確的決策。
四、對視覺要素的計測為室內視覺環境設計提供科學依據
人眼的視力、視野、光覺、色覺是視覺的要素,人體工程學通過計測得到的數據,對室內光照設計、室內色彩設計、視覺最佳區域等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第四節環境心理學與室內設計
在闡述環境心理學之前,我們先對“環境”和“心理學”的概念簡要地了解一下。環境即為“周圍的境況”,相對于人而言,環境可以說是圍繞著人們,并對人們的行為產生一定影響的外界事物。環境本身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結構,可以認為環境是一系列有關的多種元素和人的關系的綜合。人們既可以使外界事物產生變化,而這些變化了的事物,又會反過來對行為主體的人產生影響。例如人們設計創造了簡潔、明亮、高雅、有序的辦公室內環境,相應地環境也能使在這一氛圍中工作的人們有良好的心理感受,能誘導人們更為文明、更為有效地進行工作。心理學則是“研究認識、情感、意志等心理過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學科。
關于環境心理學與室內設計的關系,《環境心理學》一書中譯文前言內的話很能說明一些問題:“不少建筑師很自信,以為建筑將決定人的行為”,但他們“往往忽視人工環境會給人們帶來什么樣的損害,也很少考慮到什么樣的環境適合于人類的生存與活動”。以往的心理學“其注意力僅僅放在解釋人類的行為上,對于環境與人類的關系未加重視。環境心理學則是以心理學的方法對環境進行探討”,即是在人與環境之間是“以人為本”,從人的心理特征來考慮研究問題,從而使我們對人與環境的關系、對怎樣創造室內人工環境,都應具有新的更為深刻的認識。
一、含義
環境心理學是研究環境與人的行為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它著重從心理學和行為的角度,探討人與環境的最優化,即怎樣的環境是最符合人們心愿的。
環境心理學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環境心理學與多門學科,如醫學、心理學、環境保護學、社會學、人體工程學、人類學、生態學以及城市規劃學、建筑學、室內環境學等學科關系密切。
環境心理學非常重視生活于人工環境中人們的心理傾向,把選擇環境與創建環境相結合,著重研究下列問題:
1、環境和行為的關系;
2、怎樣進行環境的認知;
3、環境和空間的利用;
4、怎樣感知和評價環境;
5、在已有環境中人的行為和感覺。
對室內設計來說,上述各項問題的基本點即是如何組織空間,設計好界面、色彩和光照,處理好室內環境,使之符合人們的心愿。
二、室內環境中人的心理與行為
人在室內環境中,其心理與行為盡管有個體之間的差異,但從總體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類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特點,這也正是我們進行設計的基礎。
下面我們列舉幾項室內環境中人們的心理與行為方面的情況:
1、領域性與人際距離
領域性原是動物在環境中為取得食物、繁衍生息等的一種適應生存的行為方式。人與動物畢竟在語言表達、理性思考、意志決策與社會性等方面有本質的區別,但人在室內環境中的生活、生產活動,也總是力求其活動不被外界干擾或妨礙。不同的活動有其必須的生理和心理范圍與領域,人們不希望輕易地被外來的人與物所打破。
室內環境中個人空間常需與人際交流、接觸時所需的距離統盤考慮。人際接觸實際上根據不同的接觸對象和在不同的場合,在距離上各有差異。赫爾以動物的環境和行為的研究經驗為基礎,提出了人際距離的概念,根據人際關系的密切程度、行為特征確定人際距離,即分為:密切距離;人體距離;社會距離;公眾距離。
每類距離中,根據不同的行為性質再分為接近相與遠方相。例如在密切距離中,親密、對對方有可嗅覺和輻射熱感覺為接近相;可與對方接觸握手為遠方相。當然對于不同民族、、性別、職業和文化程度等因素,人際距離也會有所不同。
2、私密性與盡端趨向
如果說領域性主要在于空間范圍,則私密性更涉及在相應空間范圍內包括視線、聲音等方面的隔絕要求。私密性在居住類室內空間中要求更為突出。
日常生活中人們還會非常明顯地觀察到,集體宿舍里先進入宿舍的人,如果允許自己挑選床位,他們總愿意挑選在房間盡端的床鋪,可能是由于生活、就寢時相對地較少受干擾。同樣情況也見之于就餐人對餐廳中餐桌座位的挑選,相對地人們最不愿意選擇近門處及人流頻繁通過處的座位,餐廳中靠墻卡座的設置,由于在室內空間中形成更多的“盡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時“盡端趨向”的心理要求。
3、依托的安全感
生活活動在室內空間的人們,從心理感受來說,并不是越開闊、越寬廣越好,人們通常在大型室內空間中更愿意有所“依托”物體。
在火車站和地鐵車站的候車廳或站臺上,人們并不較多地停留在最容易上車的地方,而是愿意待在柱子邊,人群相對散落地匯集在廳內、站臺上的柱子附近,適當地與人流通道保持距離。在柱邊人們感到有了“依托”,更具安全感。
4、從眾與趨光心理
從一些公共場所內發生的非常事故中觀察到,緊急情況時人們往往會盲目跟從人群中領頭幾個急速跑動的人的去向,不管其去向是否是安全疏散口。當火警或煙霧開始彌漫時,人們無心注視標志及文字的內容,甚至對此缺乏信賴,往往是更為直覺地跟著領頭的幾個人跑動,以致成為整個人群的流向。上述情況即屬從眾心理。同時,人們在室內空間中流動時,具有從暗處往較明亮處流動的趨向,緊急情況時語言訴引導會優于文字的引導。
上述心理和行為現象提示設計者在創造公共場所室內環境時,首先應注意空間與照明等的導向,標志與文字的引導固然也很重要,但從緊急情況時的心理與行為來看,對空間、照明、音響等需予以高度重視。
5、空間形狀的心理感受
由各個界面圍合而成的室內空間,其形狀特征常會使活動于其中的人們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著名建筑師貝聿銘先生曾對他的作品——具有三角形斜向空間的華盛頓藝術館新館——有很好的論述,他認為三角形、多滅點的斜向空間常給人以動態和富有變化的心理感受。
三、環境心理學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運用環境心理學的原理,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面極廣,暫且列舉下述幾點:
1、室內環境設計應符合人們的行為模式和心理特征
例如現代大型商場的室內設計,顧客的購物行為已從單一的購物,發展為購物——游覽——休閑——信息——服務等行為。購物要求盡可能接近商品,親手挑選比較,由此自選及開架布局的商場結合茶座、游樂、托兒等應運而生。
2、認知環境和心理行為模式對組織室內空間的提示
從環境中接受初始的刺激的是感覺器官,評價環境或作出相應行為反應的判斷是大腦,因此,“可以說對環境的認知是由感覺器官和大腦一起進行工作的”。認知環境結合上述心理行為模式的種種表現,設計者能夠比通常單純從使用功能、人體尺度等起始的設計依據,有了組織空間、確定其尺度范圍和形狀、選擇其光照和色調等更為深刻的提示。
環境心理學是從工程心理學或工效學發展而來的。工程心理學是研究人與工作、人與工具之間的關系,把這種關系推而廣之,即成為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環境心理學之所以成為社會心理學的一個應用研究領域,是因為社會心理學研究社會環境中的人的行為,而從系統論的觀點看,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是統一的,二者都對行為發生重要影響。雖然有關環境的研究很早就引起人們的重視,但環境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還是20世紀60年代以后的事情。
噪音是許多學科所研究的課題,也是環境心理學的主要課題,主要研究噪音與心理和行為的關系問題。從心理學觀點看,噪音是使人感到不愉快的聲音。對噪音的體驗往往因人而異,有些聲音被某些人體驗為音樂,卻被另外一些人體驗為噪音。研究表明,與強噪音有關的生理喚起會干擾工作,但是人們也能很快適應不致引起身體損害的噪音,一旦適應了,噪音就不再干擾工作。
噪音是否可控,是噪音影響的一個因素,如果人們認為噪音是他們所能控制的,那么噪音對其工作的破壞性影響就較??;反之,就較大。
人們習慣于噪音工作條件,并不意味著噪音對他們不起作用了。適應于噪音的兒童可能會喪失某些辨別聲音的能力,從而導致閱讀能力受損。適應于噪音環境也可能使人的注意力狹窄,對他人需要不敏感。噪音被消除后的較長時間內仍對認識功能發生不良影響,尤其是不可控制的噪音,影響更明顯。
從心理學角度看,擁擠與密度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擁擠是主觀體驗,密度則是指一定空間內的客觀人數。密度大并非總是不愉快的,而擁擠卻總是令人不快的。
社會心理學家對擁擠提出各種解釋。感覺超負荷理論認為,人們處于過多刺激下會體驗到感覺超負荷,人的感覺負荷量有個別差異;密度-強化理論認為,高密度可強化社會行為,不管行為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如觀眾觀看幽默電影,在高密度下比在低密度下鼓掌的人數多;失控理論認為,高密度使人感到對其行為失去控制,從而引起擁擠感。
處于同樣密度條件下的人,如果使他感到他能對環境加以控制,則他的擁擠感會下降。一般說來,擁擠不一定造成消極結果,這與一系列其他條件有關。社會心理學家還研究諸如城市人口密度以及家庭、學校、監獄等種種擁擠帶來的影響和社會問題。
建筑結構和布局不僅影響生活和工作在其中的人,也影響外來訪問的人。不同的住房設計引起不同的交往和友誼模式。高層公寓式建筑和四合院布局產生了不同的人際關系,這已引起人們的注意。國外關于居住距離對于友誼模式的影響已有過不少的研究。通常居住近的人交往頻率高,容易建立友誼。新晨
房間內部的安排和布置也影響人們的知覺和行為。顏色可使人產生冷暖的感覺,家具安排可使人產生開闊或擠壓的感覺。家具的安排也影響人際交往。社會心理學家把家具安排區分為兩類:一類稱為親社會空間,一類稱為遠社會空間。在前者的情況下,家具成行排列,如車站,因為在那里人們不希望進行親密交往;在后者的情況下,家具成組安排,如家庭,因為在那里人們都希望進行親密交往。
個人空間指個人在與他人交往中自己身體與他人身體保持的距離。1959年霍爾把人際交往的距離劃分為4種:親呢距離,0~0.5米,如愛人之間的距離;個人距離,0.5~1.2米,如朋友之間的距離;社會距離,1.2~2米,如開會時人們之間的距離;公眾距離,4.5~7.5米英尺,如講演者和聽眾之間的距離,人們雖然通常并不明確意識到這一點,但在行為上卻往往遵循這些不成文的規則。破壞這些規則,往往引起反感。
雖然環境心理學的主體概念并不是很明確,但是對環境心理學所涉及到的因素,學術界有著一致的認可。這主要的包括自然環境、建筑環境和心理環境。本節就此三者進行簡要的分析。第一,自然環境。是人生存和生活創造的主要載體,圍繞著整個的自然環境,我們可以進行生活和生產活動,自然環境主要的包括水體、土地、植被、動物、礦物、太陽輻射以及空氣等等,這些物質構成了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基本的條件。第二,建筑環境。在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當中,在地球的角角落落里都有著人雕刻自然的痕跡,正如馬克思所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人類社會無時不刻的在創造著藝術形式,而這與環境就密不可分了。最早的建筑還是屬于洞穴,雖然是半自然半人文化的創造物,但是因為其有了人的居住而變得溫暖而更具人性化。人類社會幾千年的歷史進程,推動著各式各樣的建筑群的產生,在科技水平的進步與人類智力的大幅度提高,建筑水平也在進一步的提高,人類對建筑的舒適度要求也在進一步的加強,因此,建筑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性的結果。第三,心理環境。對心理環境的研究,學術界有兩種比較明顯的傾向,一種是心理環境影響著人的行為方式,一種是心理環境影響著整個人類社會的進程。但是詳細分析,其實心理環境就是人的心理活動對環境的真實影響,因為從成人的角度來看,環境可能是熟悉而且是煩躁的,但是對兒童來說,同樣的環境可能是陌生而又溫和的。
2與當代人居區域環境相關的環境心理學理論
因此,遵循上文的闡述,我們可以說環境心理學雖然的研究內容還是相對模糊的,但是在學術界已經有了相對成熟的理論。
2.1生態知覺理論所謂的生態知覺理論由J.Gibson首倡,主要的比較看重人的先天遺傳對環境的影響作用。主要的理論內容是指人的直覺是一個過程,人的感官器官和心理在受到環境的刺激之后,形成的一系列的行為活動,主要的包括娛樂、安全的需求。這就影響了人們對環境的需求,并對環境的好壞而產生的喜怒感受,例如,人們一般的都會選擇植被覆蓋率高、水源充足的地方,如果沒有良好的植被覆蓋率和充足的水源,人們將會選擇逃離該區域,另尋去處。那么,我們可以看出,人們對環境的喜好程度與環境本身的質量息息相關,這就符合人類的基本生理需求,而且人們更注重自身的心理欲求,并渴求對信息的控制能力。
2.2概率知覺理論概率知覺理論由EgonBrunswik提出,這一理論的特征是主要的注重現實生活對環境的影響,這就必然與人類的后天學習能力相掛鉤。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會更加注重自身經驗的積累,以解決生活環境的問題。比如就客廳來說,從后天的知識結構中人們會說“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這種設計理論,主要的是以某種功能為主導功能,并潛藏其他的功能,比如對小區室外環境的設計之中,設計者往往會設計出比較大而且邊緣比較廣的碗型花盆,其主要的功能是對小區進行景觀覆蓋,其實潛藏的功能是緩解人的視覺疲勞。2.3格式塔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沒有具體的理論內容,但其主要的對形式和內容的合理布局,以符合人類的審美標準。如果在小區的設計中,運用格式塔心理學中的簡化環境處理法,環境就會被規劃成合理的族群,塑造豐富的景觀。
3案例分析———老年人活動空間分析以及運動場所空間分析
結合以上三種設計方式,結合現實生活中景觀的實際操作,對以下兩個特殊場所進行案例分析。
3.1老年人活動空間分析老年人因其生理功能衰退和年齡因素,造成了對居住環境的特殊需求。在休憩空間的設計上,主要的應包括座椅、涼亭、方桌和簡易運動設施的基礎建設,并注意安全配套設施建設。因老年人性格各異,設計者要滿足老年人在心理、休閑和娛樂等等的需求,提供觀賞和園藝種植場所、簡易運動場所、休閑娛樂場所,并設置專門的老人托管所,為老人的安全負責。
3.2運動場所空間分析一定的體育鍛煉能夠增強人的心理素質和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因此在小區設計中應該注重籃球場、網球場、高爾夫球場、羽毛球場和兵乓球場所的設計,在位置上應該遠離車道、過道、走廊等人流相對集中的地方,并要把植被條件考慮在內,以緩解因過度吵鬧而造成的噪聲對環境的污染。
4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