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2 15:08:32
序論:在您撰寫品德德育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認真鉆研教材,科學設計教學流程
有些教師認為,一年級思想品德課,內容簡單,道理淺顯,容易說得清楚,于是,不愿花精力去考慮教學方案、教學手段和學生的年齡特點,結果教學收效甚微。要讓學生很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明確道理,規范自己的行為,教師就要認真地備課,科學地設計教學流程。如何備課?首先要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生理特點,確定每課的教學目標,然后設計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課堂活動中自然而然地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熏陶。牋如教《我上學了》一課中的“我將在這可愛的學校里學習、活動”一句,成人看來簡單,但對不到七歲的一年級學生來講,上學是生活的轉折點,是一件大事。他們頭腦中會產生各種想法,有新奇,有高興,有自豪,也有害怕,甚至帶有疑問。
我們要緊緊抓住學生的不同想法,充分利用掛圖、幻燈、課本中的圖片等直觀教學手段,讓學生回憶開學第一天,校門口“歡迎新同學”的橫標,老師、大哥哥、大姐姐在校門口迎接他們,并把他們領到教室等情景,讓他們感受到學校生活的溫暖,集體生活的和諧友愛。由此可見,只有認真地鉆研教材、了解學生,教師才能確定準確的教學目標,從而制定出最佳的教學方案,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這是上好課的第一步。
二、寓教于樂,形象地講清觀點
形象生動地講清觀點,提高學生的道德觀念,是思想品德教學的重點,而關鍵是如何做到講清觀點、形象生動,千萬不要連篇累牘。要注意從兒童抽象思維不發達的特點出發,并運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可以通過活動、游戲、插圖、幻燈、參觀等,把道理寓于游戲活動和感性的認識之中,做到情理交融、深入淺出。
三、加強行為訓練,促進知行統一
當代大學生進取心較強,積極要求進步,敢于挑戰,期望值較高,具有遠大理想和抱負;但是,他們對自己和社會的認識尚不夠清晰,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不太明確了,甚至存在誤區。這對于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來說,既不利于其良好品德修養的形成,也不利于其專業素質的提高和事業的發展。思想導向的不清晰往往會困擾大學生,阻礙其健康成長發展。在大學生的成長發展中,班主任作為一個特殊的角色,能對學生的人生發展起到引導作用。班主任是班級學生主要的精神關懷者,在學生心中有比一般教師更高的權威,學生對其比較信任。高校班主任經過工作的歷練,比學生理智、視野開闊、經歷豐富;因此,班主任可以利用其特殊的角色地位,對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進行指導,幫助學生確定正確的發展目標和制定科學的人生規劃。
二、班主任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咨詢師
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是德育的重要內容。當代大學生從總體來看是積極向上的,但在他們成長當中也會經常出現一些消極、退縮、不負責任等現象。在學習上,想不勞而獲,遇到困難缺乏信心和勇氣,心理脆弱易產生消極情緒;在生活中,自制能力差,缺乏團隊合作精神,我行我素。有些學生只能被表揚,不能被批評;只能成功,不能失敗。這導致個別學生因參與活動失敗或被拒絕或考試成績不理想等而走絕路。班主任作為一個對學生全面發展負責的角色,作為一個與學生聯系較多的師長,利用其工作優勢,應肩負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是心理咨詢的責任,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導師。班主任工作的空間廣延性和時間連續性,使得他們可以十分便利地、適時地把握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全面情況,進而能夠為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班主任工作任務之一就是教導學生學會做人,這項德育工作主要是一種以心育人、以人育人,進而提高人基本素質的精神勞動。心理健康教育正是以心育心、培養優良心理素質、開發心理潛能的教育;所以,班主任應有效地做好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心理健康發展是學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礎。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應該是一個有心人、細心人,在與大學生接觸過程中,要不斷細心地、敏感地把握學生內心深處的一些細微的變化,進而及時有效地運用心理疏導的方法對大學生的學習、消費、交際、擇業、危機等方面進行指導,這樣既能彌補大學生遠離父母、缺乏家庭教育的不足,又能緩解學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壓力。大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離不開科學有效的心理疏導,離不開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的心理訓練。雖然已經步入了大學階段,但有的大學生對自己的心理發展狀況、情緒體驗狀態、意志品質特點等有時認識得并不是很清楚,他們有時會感到困惑、迷茫,不知怎么面對現實或走不出困境。作為班主任,可以通過教學活動、班級活動、社團活動,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到大學生的生活中,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惑,與他們一起體會、共同感受,加深彼此間的溝通交流,進而相互了解,獲得感情上的共鳴、心靈上的共振。在此基礎上,學生才會敞開心扉,向班主任吐露他們的心聲,在把內心的不安與焦灼向老師傾述的同時,也得到了心理宣泄。這不僅有利于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營造一種和諧的人際交往氛圍,而且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這種良好的人際交往氛圍也來自于班集體,而良好班集體建設的主導者、領頭羊是班主任。班集體是大學生入學以后第一個正規的群體,在這個集體中,大家一起活動、學習,互相感知彼此的情感、認知,相互之間影響很大。大學階段,雖然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較強,但他們仍然需要被集體接納、認可。良好的班集體能滿足學生的這種歸宿感和安全感的需要。一個良好的班集體,有利于促進同學間的相互了解,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氛圍,進而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和人際交往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提升學生的品德修養。同時,學生會從這種良好的人際關系中獲得鼓勵、信任、支持和安慰,從而產生愉快的心理體驗,并在增強集體意識、集體責任感的情況下,產生熱愛集體的積極情感體驗。這樣就避免了因人際關系緊張而導致的心理挫折,也避免了因為孤獨與被排斥而產生的心理障礙。
三、班主任是大學生良好道德素養提升的督導者
一個人的基本道德素養的形成應從小抓起,到了大學階段,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道德教育對于青年一代來說不是最主要的;但從目前大學生成長中表現出來的基本文明禮貌素養來看,其基本道德素養的提升仍值得關注。對此,班主任的作用不可忽視,班主任是大學生基本道德素養提升的督導著。班主任的工作角色特點決定了其應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接觸學生、了解學生。在學校師生關系中,班主任與學生的關系最為密切,所以,更易于進行思想感情的交流、更易于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班主任對每個學生的個性、能力、同學關系、家庭狀況及其他問題能很好地了解、掌握,在此基礎上,班主任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利用各種機會,有計劃地針對每個學生進行教育指導和幫助。
四、班主任是大學生樹立法制觀念和行為深化的鞭策者
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每一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是學生的重要榜樣,小學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強大,我們在德育教育過程中沒有忽視教師隊伍的品德素質建設,經常組織教師進行德育教育的問題探討,以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的品德素質。德育教育見效慢,成果低,很難看到像樣的成績,但是德育教育又是小學教育的一個重點。在提高教師隊伍品德素質的過程中,我們開展了“與學生一起養成好習慣”、“注重生活德育培養”專題講座,將“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重要德育理念植入每名教職員工的心中,讓每一名教職員工在工作中注重自己的妝容儀表,讓每一名教職員工在教學工作中注重語言表達和行為方式,絕對不允許存在粗暴的教學方式,不允許出現體罰學生的不良情況,讓廣大教職員工形成“育人先律己”的思想觀念,從而提高教師隊伍的品德素質。
二、加強學生道德行為培養
小學生是我們的未來,在小學教育過程中必須注重德育教育,讓孩子們在未來的生活學習過程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形成優良的道德行為是小學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職責,世界最終還是他們的,只有他們具有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具有了優良的道德行為,才會在未來的生活學習過程中擁有這個世界。為了加強學生道德行為的培養,在我校先后組織開展了“節約糧食,從我做起”活動、“浸潤經典、立德樹人———踐行《弟子規》”活動、“德育十大快樂套餐”活動,并且申請了國家三育九養研究課題,根據我校實際德育教育情況結合現今小學生生活學習特點,編制了《三育九養課題研究教師指導手冊》和《學生成長規劃活動》校本教材,為加強學生道德行為的培養提供了重要保障。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使廣大學生體會到了勤儉節約的重要性,體會到了《弟子規》中蘊藏的中華傳統美德,為學生的道德行為培養奠定了堅定基礎。
三、注重班級文化建設,建設學校道德文明
1.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進步的要求
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文化呈多元化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對人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和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培養人才,滲透德育教育成了初中思想品德學科教育教學的首要任務。
2.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
2011年我國教育部出版修訂了《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在前言中指出:初中學生處于身心迅速發展和學習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階段,處于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學校在思想品德的發展上給予正確引導和有效幫助。把學生培養成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人才,是每一個思想品德學科教師肩負的神圣使命和重要責任。
3.中學生健康成長的內在需求
中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初步形成時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往往會影響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必須結合思想品德學科教學對他們進行必要的教育和心理疏導,以促進中學生健康成長。
4.思想品德學科特點決定
思想品德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與德育結合的更為緊密。《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版)在課程性質中指出:思想品德課程是一門以初中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該課程的特性主要有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和綜合性。
二、在思想品德學科教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措施和途徑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眾所周知,興趣來源于認識和需要,興趣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動機。教師要使學生對學習思想品德產生濃厚的興趣,可以在課堂中利用一些精彩的事實、動人的案例、相關的背景知識,創設有趣的情境,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用優秀的人類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學生的心靈,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徹底實現由“要我學”為“我要學”的轉變。
2.科學制定符合思想品德學科特點的德育目標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版)在課程目標中指出:思想品德課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旨在促進初中學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展,為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可見,教師必須圍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能力和知識”去設計教育目標,突出和注重初中學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展。
3.認真學習新課程理念,徹底轉變教師角色
角色的轉變,首先要從轉變觀念開始。教師要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切實成為教學的參與者、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善于在教學中營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得課堂教學由單向的知識和技能傳授,轉變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向互動,使教學過程成為激情四射、思維碰撞與智慧生成的活動過程。
4.深入學習,認真研究,透徹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內涵
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從版面設計、內容體系和語言風格等方面看,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和完善。例如,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九年級《思想品德》中幾乎每課都配有一些德育內涵豐富的插圖、名言警句、人物故事、典型案例等,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領會編者意圖,充分發揮學科德育作用,組織學生認真學習這些典型的資料,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學生的思想境界不斷提高。
5.改革課堂教學評價方式,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
教師要及時鼓勵、表揚學生,使得激勵性評價與課堂教學實踐有機融合到一起。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采取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師生評價、生生評價等多種措施,充分發揮激勵性評價的評價功能。
6.結合時政教學,突出思想品德課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在教學實踐中,要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文化素質,單單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教師一定要結合時政進行教學,要把學習的范圍延展到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領域,把思想品德課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從而使思想品德課內容更加豐富,過程更加清新,方式更加鮮活。平時備課要注意把報刊、雜志上有用的教學資料搜集整理積累起來,要抓住時機把當前社會熱點、焦點、疑點問題和教材內容有機結合起來。例如,在講有關世界政治問題時,可以利用美國搞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事實,來說明人類的和平事業依然面臨著不容忽視的挑戰,和平的道路任重而道遠。
7.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論文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課,最優化策略
農村初中的思想品德課在學校教育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僅使學生能學到本學科的文化知識,而且還是德育教育的主要陣地。但是,如果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上課,思想品德課就枯燥無味,學生對本學科重視就不夠,興趣也不大,課堂缺少活力。作為一名想品德課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扮演的是“導演”,有責任改變課堂現狀,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把科學性和興趣性結合起來,優化課堂教學,才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在此,筆者結合思想品德課教學實踐,談談優化課堂教學的幾點做法。
一、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學習活動是一種帶有很強的目的性的活動。學習的目的性會影響學生學習內在動機的形成,學習動機又會變成學習的動力。目前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產生厭學情緒,就是對思想品德課缺乏正確學習動機的表現。所以要提高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效果,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產生興趣: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學習思想品德課與自身成長和發展的關系。中學生隨著年齡和知識的增長,開始對自己的理想和前途有所思考和打算,一旦他們認識到思想品德課對自己的成長及未來的發展起到的重要作用,就會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其次,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思想品德課學習內容廣泛、豐富,如果教師教學得法,學生就會產生求知需要,進而形成一種激勵和鞭策自已的力量,產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此,教師在教學中可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通過大量的事例和生動翔實的資料,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
二、樹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
素質教育是以培養能力發展個性為目的的基礎性教育,而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形成良好的學習、競爭氛圍;就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德育論文德育論文,倡導師生平等、生生交流,使師生間真正成為互動、交往的動態關系;就必須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強化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并以此推動基礎知識的系統傳授;探討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努力實現教學過程零缺陷。我們要改變以前教師首先針對教材提出自學提綱,并且力爭求全求細的做法。這樣,學生的思維被教師禁錮了,實際上也就是教師畫圈讓學生跳,不利于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求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圍繞學生開展教學活動,所以筆者在教學中嘗試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自主解決問題,幾節課上下來,學生提出的問題多了并且千變萬化、海闊天空,對一節課的重、難點沖擊很大;所以現在每一節課,只針對本節課的重、難點提出兩三個問題,其他的問題是在引導學生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的基礎上自由創設,并圍繞三個方面自主展開:①學生自主回答;②自主組織答案;③自主相互質疑、釋疑。教師在學生互動的基礎上精講、明理,體現“導”的作用。
三、聯系生活和熱點,優化學習內容
生活即教育。教師要挖掘思想品德生活化的內容,這些取材于真實生活的事例將極大地啟動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學生參與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在討論、體驗、參與、感悟中形成和確立起來了。比如《防范侵害,保護自己》一課,如何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更多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這一環節我苦苦思索小論文怎么寫論文。設計問題。當你看到病人需要急救時,你會撥打什么電話?當你遇到火災時撥打……以一聯串的來自生活的問題進行發問,起到較好的效果。還有女生晚自習回家時怎么做可以盡量避免侵害?發生火災時請你模擬報警等生活化情景的創設,使課堂貼進學生的生活,也有實用的價值。七年級思想品德《自我新形象》一課中,對于“追星”一事,教師讓個別學生說說他們真實的“追星”經歷,讓同學們一起感受到“追星”背后的另一層面:浪費青少年寶貴的時間、精力和財力。這種源自于學生的生活性案例更容易走近學生,引起他們的共鳴。
學習內容聯系社會熱點。思想品德課應關注社會大事并引入我們的課堂。四川汶川地震,讓學生學會頑強,永不放棄生的希望,珍惜生命,學會堅強的面對挫折,感受團結互助,齊心協力的民族精神;關注國家新領導集體的產生,了解國家的政治體制,樹立主人翁意識;關注感動中國的人物評選等等。這些發生在學生的身邊,或通過傳媒能夠了解到的,都是品德課的內容和素材,而且最具時效性,最為學生喜歡。
四、優化教學設計,注重教學效率
教學必然要求教師要有自己的教學計劃,教學設計是讓教學達到高效率的一個主要環節德育論文德育論文,這離不開教師對教材的解讀,只有教師將教材讀通了,真正消化了,體會到了教材的真諦,才能好好運用手中的資料,設計高效的教學流程,在有效的時間內,提高課堂效率。對教材的講解,我們要充分考慮教法,學生的學法,組織好教學流程。學生所要理解的關鍵地方,資料的巧妙運用,問題的設計,教材的補充,內容的深化,這都是必須首要考慮的問題。一個高效的教學設計,就為高效的課堂準備了條件,同樣也為學生上課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提高他們的上課的效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上課所做的一切準備,都是在高效的前提下進行,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高效的課堂服務的,課堂是教學中最為核心的環節,是教學的中心工程。
五、利用多媒體教學,誘發學生的學習情趣
在思想品德課中,引用多媒體教學,優化課堂結構,是現代化教學的必備手段。根據不同的課文內容選擇不同的圖片,再配上音樂,與課文內容進行整合,在給學生以美的藝術享受的同時,又愉快的獲得了新知識,提高了學習效果。如:在講“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這一課的時候,利用少數民族的圖片,再配上《愛我中華》這首歌引入課文,學生興趣高漲,再插入我國的民族分布,特點、風俗、以及我國的民族政策,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等。這課知識點很快就掌握了。在上“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時”,利用香港、時的升旗儀式,和駐港部隊進入的畫面,既能很快掌握本課知識,還能培養愛國思想,振奮民族精神。
總之,優化教學過程的關鍵在于做到學生的學習情感與訓練,教師的指導和教學目標的實現都要一一到位,這就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的改進和創新。
論文關鍵詞:運用多種策略,提高品德教學的有效性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小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的重要階段,處于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如何提高品德教學的有效性,是擺在品德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本人結合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實際,談幾點嘗試與體會:
一、以兒童生活為基礎,讓品德課堂充滿活力
兒童的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引起他們內心真實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因而,品德課的教學要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以主體參與貫穿始終,品德課堂才會充滿生命的活力。
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就是最好的課程資源。如:教學《讓危險從我們身邊走開》一課,我先用發生在身邊的真人真事創設了“危險無處不在”的生活情境,給孩子敲響安全的警鐘,所用的圖片與錄像都來自于孩子們的生活實際,讓孩子有一種真實感。九頃小區活活燒死五歲小女孩,新華小區一位一年級女生在假期被鄰居殺害等。然后讓孩子尋找身邊的危險,孩子們從家庭、小區、路上、學校等生活場景中列舉一些危險實例。從這些身邊的真實案例中,我引導孩子們認識到:只有樹立安全意識,才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危險。我又設計了一個小品表演環節:我們要遠離危險,但是遇到下面危險我們應該怎么辦呢?(1)家里著火。(2)放學途中遇壞人。(3)有人落水。通過生活情境表演來鞏固所學知識,體會這些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正是這些源于生活的素材,大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安全知識的動機,使學生對安全的認識提高了,自我保護與防護能力也增強了。
又如教學《父母的疼愛》一課時,我啟發學生:閉上眼睛回憶一下小學德育論文,在家中父母是如何關心、疼愛自己的?由于父母的疼愛表現在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家中能夠體現父母關愛的地方很多,通過尋找,孩子們驚奇地發現了許多平時沒有注意到的細節中,都蘊藏著父母深深的愛。如在炎熱的夏日里,母親為自己扇風;在過生日時,父母準備豐盛的晚餐和精美的禮品;在自己生病時,父母守候在病房里…當孩子們在自己的生活中發現一件件小事都凝聚著父母的愛時,真實感受到了父母的愛無處不在。有了這些真實體驗,當教師要求學生講述父母疼愛自己的故事時,孩子們躍躍欲試。孩子們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都是一種真情的流露。
二、以游戲活動為載體 ,讓學生在快樂中成長
活動性是《品德與社會》課程的一大特點。遵循兒童心理的發展特點,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來組織活動,能激發起學生的參與熱情。第五冊品德教材中從“自畫像”“猜猜他是誰”到“為父母過生日設計活動方案”,處處閃爍著游戲的魅力。教學中,我們經常組織兒童開展比較喜歡的各種活動,讓兒童在“做中學”、“玩中學”中國。如教學《我不耍賴皮時》,我采用游戲教學法,讓孩子們親身參加“擊鼓傳花”游戲。游戲前老師提出規則,鼓聲停,花在誰手里,誰就要表演節目。通過親身體驗,學生們懂得了大家共同遵守規則,才能玩得好、玩得愉快,并能增進同學間的友愛。
三、以角色轉換為途徑,讓學生從多角度認識自我
當前學校的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家長包辦過多,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相對較弱,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學校、社會中所承擔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應當承擔的責任。而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是一個人社會性發展的基礎,需要在小學階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礎。通過角色轉換,讓學生多進行一些生活體驗,并引導學生對生活進行觀察,人們在生活中是怎樣在根據不同的場合很好地進行著角色轉換,履行自己的職責。教師要注意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來提高學生的認識。
如教學《現在的我能做什么》時,為了能讓學生體會父母的艱辛,我讓學生回家假想一下和父母換角色:自己就是這個家庭的父親或者母親,父母假如就是你的孩子,你每天要承擔多少事情?通過這么角色轉換,學生突然覺得當個父母真的不容易,現在的我應該做父母的小幫手,而不能做父母的“小煩惱”。一位同學充滿深情地說:“我體會到了父母每天燒飯菜很辛苦,而我有時還嫌菜難吃。我真是太不對了。以后,我一定要讓爸爸媽媽開心快樂,多和父母換角色,讓他們多多休息。”
四、以多元評價為手段,激發學生探究與表現的欲望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因此,有效的評價就是一種激勵性的評價,它能夠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尋求進一步探究與表現的欲望。
1.教師評價
對學生品德學習的評價應從本學科的特點出發,重視學生活動的態度小學德育論文,情感和行為習慣以及學習所表現出來的獨特的思考和創意等。其次,可適當采用延遲性評價。因為學生的良好品德,生活技能的形成都需要一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鞏固、內化,因此,教師要有耐心,要學會等待,不要過早地輕易地就給學生下定論。
2.自我評價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引導他們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自我評價,從而發揚自身的優點,改正自己的不足,使評價在個人成長過程中發揮激勵、調節作用。如:讓學生自己評價在家中幫助父母做家務情況等。
3.學生互評
學生依據一定的標準互相評價,這種評價可以幫助學生逐步養成尊重、理解、欣賞他人的態度,相互促進。如上《自畫像》時,在讓學生“畫畫、寫寫我自己”后,可以讓同桌兩人互相評價對方畫得怎么樣,寫的個人特點是否符合實際,從中取長補短,相得益彰。
4.家長評價
讓家長參與學生的日常過程性評價,能客觀真實、全面地反映孩子的成長和進步。如學完《家庭樹》一課,讓學生回家畫畫家庭關系圖,可以請家長聯系實際,如實予以評價。
總之,有效課堂作為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今后,我們應根據學科和學生年齡特點,運用多種策略,提高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
首先,家庭環境對于幼兒的影響至關重要。幼兒的社會生活起步于家庭,家庭是幼兒生活、學習的第一個場所。家庭的結構和氣氛,家庭成員的整體素質,家庭成員的道德水準及言行,決定著幼兒今后生活中的品德和行為習慣。一般來說,三代同居的家庭中,家庭成員對幼兒的態度、教育方式、方法、內容會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異。通常情況下,祖輩會在幼兒的飲食起居上關懷備至,父輩則在智力方面予以較多關注。在道德品質培養方面,祖、父輩也會因價值觀念、歷史觀念、文化素質、道德水準及判斷的差異而不同。這就要求家長在對待兒童品德及行為習慣的培養方面要協調一致,都要以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為出發點,使幼兒身心同步地健康成長。家庭的氣氛也影響著幼兒,溫馨、和睦的家庭易養成幼兒謙和、友愛、禮貌自信的品格;吵鬧不休,婆媳不合,父母離異,等等,會導致幼兒孤獨,產生怨恨、猜疑、固執、粗魯等心理和攻擊性甚至違紀行為。
此外,還有一些家長,對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凡事不聞不問,只忙于自己進修、提職,或忙于發財、享樂,甚至為圖省事,從小就將孩子交給“電視機”,讓孩子在“電視機”旁長大。這樣的孩子和父母交流少,語言能力較低,親子關系疏遠,情感需要得不到滿足,久而久之,易形成情緒上的障礙,出現恐懼、膽小等現象,嚴重影響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因此作為孩子第一任老師的家長,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質,完善自己的個性心理品質,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幼兒的成長至關重要。
其次,幼兒園對幼兒道德品質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幼兒教育從功能上來說是一種環境的教育,而形成幼兒園環境的主要成分是教師和幼兒群體。
教師是幼兒園教育環境的核心,教師的待人接物,說話方式,行為舉止,穿著打扮都在有意無意地影響著幼兒。幼兒通過觀察、學習、交往,被教師所影響,并按照教師的做法,學習限制和調節自己的行為方式。教師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質,向幼兒顯示出自己健康的情操和真、善、美的行為習慣,才能激發幼兒良好的道德情感,同時,教師要堅持正面教育,動之以情,以好雨潤物細無聲的美好情感,去感染、滋潤幼兒天真無邪的心靈,提高幼兒辨別是非的能力。
幼兒園中,集體生活對幼兒形成教育和影響是其最大的特點和優越性?,F在的幼兒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中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在對待集體和他人的態度上往往表現出自私和任性,以自我為中心。這就要求教師通過群體活動,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堅持“著眼高”(即從小培養幼兒愛祖國愛人民、將來為祖國作貢獻)、“起點低”(即教育從幼兒身邊的人和事入手)、“方法活”(即創設幼兒喜聞樂見和易于接受的教育教學內容)等原則,培養幼兒良好的個性及道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