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2 15:08:23
序論:在您撰寫擇業心理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大學畢業生;擇業;調適
高等教育的迅猛發展致使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悄然來臨,隨著擴招,大學畢業生數量急劇增長,據了解,200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人數為280萬,200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到338萬,就業問題已成為家庭、學校和社會關注的焦點。面對如此大的就業壓力,每一個大學畢業生感受到了形勢的嚴峻,在關系到自身前途與命運的人生重大選擇中,大學生顯然沒有足夠的信心坦然面對,因此,給畢業生以正確的心理引導,幫助他們作好就業的心理準備,建立良好的就業心態,盡快實現就業,對于促進社會穩定和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大學生擇業心理分析
(一)存在“精英意識”,對工作期望值過高
近些年,我國高等教育雖然已經實現了向“大眾化”的轉變,但不少大學畢業生仍存在精英意識,以“天子驕子”的身份自居,認為是“我去擇業”,而不是“職業擇我”,對就業單位和應聘崗位挑三揀四,特別明顯的現象是在諸如北京、上海等一些經濟發達地區求學的學生在擇業時對工資待遇、工作環境要求是苛刻的,都希望在東部沿海地區工作,而對經濟欠發達地區則缺乏就業熱情。
(二)不能正確認識和面對日益激烈的就業競爭
當代大學生們畢業時都已意識到要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必須把自己放入人才市場與別人進行激烈競爭,然而面對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他們往往顧慮重重,具體表現有:
1.恐懼:有些學生由于在平時沒有認真學習和積累經驗,求職的知識、能力、心理準備不充分,在因幾次求職受挫后,產生恐懼心理,一提擇業就心理緊張,甚至產生絕望心理。
2.急躁:有些大學生受到就業壓力的影響,在求職時草率急躁,對用人單位不作詳細了解,草草簽約,一旦發現未能如愿,又后悔莫及,大學生的這種急躁心理,常常使他們煩躁不安,缺乏自制力。
3.自卑:有些大學生因自我意識發展不健全或性格內向或有某種生理缺陷而存在強烈的自卑心理,在擇業時缺乏自信心,不敢大膽地推薦自己,不敢主動展示自己的能力與個性。
4.孤傲:有些自身條件比較優越的大學生自視過高,在擇業過程中看不上這單位,瞧不起那職業,這山望著那山高,好高騖遠。
(三)不能正確認識成功,存在僥幸投機心理
受社會風氣的影響,許多大學生渴求走捷徑成功,夢想比爾·蓋茨式的成功,一夜暴富,一舉成名,缺乏艱苦創業的心理準備,不愿從小事做起,從基層做起,踏踏實實地去成就自己的一份事業。
(四)依賴心理重
在大學生擇業過程中,一些大學生把擇業希望寄托在自己父母、親戚身上,寄希望于拉人情關系完成自己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轉變;也有一些大學生把希望寄托在學校身上,希望學校做好“全職保姆”,表現出消極等待的心理,缺乏把握時機創造機會的主動性。
二、大學生擇業心態的調適辦法
(一)大學生自身的逐步調整與完善
1.客觀評價自我,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每一個大學畢業生首先要認清自己,有一個適當的自我定位,客觀評價自己,明白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其次要認清當前就業形勢的嚴峻性,同時樹立職業的社會意識和長遠意識,在求職和擇業的過程中,既有對自己正確的評價,也有對社會長遠的認識和判斷,從而準確定位自己的職業坐標,設計好自己的職業生涯,將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結合起來,把自己的理想和現實結合起來,形成開放的大職業觀。
2.客觀認識競爭,保持良好心態。良好的心態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同時作為社會的一分子,都有自己相應的位置和不同的分工,在求職擇業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自卑,面對求職失敗,應該認真反思,吸取經驗教訓,努力爭取新的機會。在對部分成功就業畢業生調查中,絕大多數都談到自己在擇業過程中,注重發現自己的“賣點”、自身的優點或長處,并設法在應聘中突出自己的“賣點”,最終達到目的。
3.樹立艱苦創業、立志成才意識。成功的事業有時會由于良好的機遇而變得一帆風順,但是絕大多數必須付出艱苦努力。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立志成才不僅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對青年一代的要求,也是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實現理想抱負、獲得幸福的良方,大學生只有不斷努力、不斷進取、不斷付出才能獲得豐厚的回報;只有從小事做起、從具體事做起、從基層做起才能最終取得輝煌的成就和業績。
4.做好就業技能準備,增強競就業爭實力。大學生一進校門就要自覺把自己的專業與以后的就業聯系起來,認真學習,刻苦鉆研,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掌握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培養自己的實踐操作能力、科學思維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等,只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下轉第202頁)
(上接第199頁)
(二)外在的積極輔助與支持,給大學生就業創造條件
1.政府須加強宏觀調控,完善就業市場。當前,我國各級政府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難于吸納更多的大學畢業生,而非公有制經濟領域、經濟欠發達的邊遠省區、條件艱苦的國家重點單位和行業以及縣以下的鄉鎮企業卻急需這些知識型人才,因此政府必須加強宏觀調控,從實際出發,出臺符合學生就業實際的規章辦法,如戶籍管、人事檔案管理、專業技術職務評定及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方面的配套政策和貫徹措施,以解除大學畢業生擇業的后顧之憂,要給予去邊遠省區和條件艱苦的國家重點單位和行業的大學生以優厚的待遇并落到實處。
目前,我國大學生勞動力市場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如沒有統一的管理,政出多門;招聘市場管理混亂;存在明顯的學歷差異性、學校差異性、性別差異性;用人單位失信等問題。社會應該建立公平、公正、公開的就業機制,建立規范、完善的就業市場,為每一個有才華的畢業生提供一個展現自我的舞臺,毫不吝嗇地給予他們嘗試的機會,真正使畢業生找到自己與社會的契合點,實現其人生價值。
2.高等學校就深化教育改革,增強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實力。社會的變化、技術的發展和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對高校的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須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做到人才培養適應市場的需要。學校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專業競爭力、動手能力、適應能力、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力、創新能力及思想素質和心理品質,增強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使畢業生有更多的就業機會。
3.高校應加強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和教育。高校加強大學生的就業形勢與就業政策的宣傳教育,既介紹本地區的就業形勢,也介紹全國整體的就業形勢;幫助大學生了解自己的個性心理及職業對個性心理的要求,并加強思想教育和政治動員工作,引導大學生和家長認清當前就業形勢,樹立平和心態,從大學生自身條件出發確立就業期望和就業定位。
其次,高校應加強用人單位的情報收集、就業資料統計、行業需求分析、勞動力市場前景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建立成熟的信息系統,使大學生能充分地獲得就業信息;還應幫助學生掌握準備自薦材料等面試應聘技巧和克服求職過程中出現的各種障礙,實現順利就業。
擇業挫折的理解
擇業挫折是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遇到無法克服或自以為無法克服的障礙或干擾,使其需要或動機不能得到滿足而產生的一種緊張情緒反應、情緒體驗。它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擇業挫折同其他挫折一樣,包括擇業挫折情境、擇業挫折反應、擇業挫折認識三個方面的涵義,三者中擇業挫折認識,即對擇業挫折情境的知覺、認識和評價最為重要。對于同樣的擇業挫折情境,不同的擇業認知會產生不同的反應。一般來說,擇業挫折情境越嚴重,所引起的擇業挫折反應也可能越強烈,但是,他們并不總是成正比,有時擇業挫折反應會大于實際的擇業挫折情境,有時即便沒有擇業挫折情境的發生,而僅僅由于擇業挫折認知的作用,也可能產生擇業挫折反應。擇業挫折一般有二種類型:一種類型是擇業時由于知識缺乏、能力缺乏、經驗缺乏、物資缺乏而產生缺乏挫折;另一種類型是由于在擇業過程中所遇到的阻礙而產生的阻礙挫折,這種阻礙可能是物質性的,也可能是觀念性的、社會性的。
大學生在擇業時都有可能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如果擇業挫折太大,太頻繁,或者越過大學生的耐受能力且不能正確對待,則有可能會引起擇業心理困惑或障礙。擇業挫折屬正常現象,從某種意義上講,有它有利的方面,它會引導大學生對擇業的認知產生創造性的變遷,增長解決問題的能力,尋求正確的方法和途徑合理就業。
引起大學生擇業挫折的原因是復雜的,多種多樣的,一般從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上分析把握。從客觀因素上來講,首先,大學生就業面臨新的就業形勢。多年來,我國大力推進就業制度改革,在改革的實踐和探索中,取得了巨大成績,就業工作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但隨著招生規模和畢業人數的增加,大學生就業必將面臨新的情況和新的挑戰。在新的就業形勢下,就業競爭激烈,大學生難免遇到曲折和艱辛,這時大學生難免出現擇業挫折。其次,畢業生政策有著嚴肅性和權威性,分配政策的執行有嚴格的工作程序和規范的步驟,如果高校就業主管部門就業指導或政策宣傳不到位,畢業生對政策缺乏了解,我行我素,這難免在就業過程中遇到困難和挫折。再次,在畢業生擇業過程中,不正之風還有一定的市場,往往出現好差學生分配上的“錯位”現象,使得相當一部分學生自信心動搖,導致價值觀、擇業觀上出現了嬗變,因而不能正確地對待擇業問題,不能正確地對待擇業中的挫折問題。從主觀因素上來講,首先,一個人擇業的成功,起決定作用的固然是自身的知識、能力、素質,如果自身知識儲備量少,能力不突出,綜合素質不高,這種自身條件的限制和需求之間發生沖突,自然在擇業中受挫。當然,在擇業過程中的材料準備不充分、擇業技能和技巧運用不得當也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挫折。其次,不少大學生在就業問題上存在認識偏差,就業觀念不更新,確定就業期望值偏高,當理想與現實發生矛盾時,心理困惑,產生消極情緒。再次,擇業動機沖突引起擇業挫折。大學生擇業時有時面臨二個甚至兩個以上的用人單位提供選擇,二個單位都是一心向往的單位,“魚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出現了難以取舍的沖突,即雙趨沖突。有時又面臨兩個不大滿意的用人單位,自己又無法回避,出現“二者必居其一”的心理沖突,即雙避沖突。其實,大學生在擇業中遇到的心理沖突不盡然,還有更復雜的趨避沖突、雙趨避沖突等等。
擇業挫折反應
大學生在擇業受挫后,無論挫折情境是由客觀因素還是由主觀因素造成的,都會對大學生的生理、心理與行為帶來相應影響。擇業受挫的生理變化是由擇業挫折情境所導致的情緒變化引起的。在強烈的或持續的消極情緒的作用下,受挫者的神經、心血管、內分泌、消化等系統會發生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反應。擇業受挫后的情緒性反應更為復雜,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有擇業焦慮、擇業冷漠、擇業幻想、擇業嫉妒、擇業逃避等。出于人的自我保護本能,大學生在擇業受挫后,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采取某種活動方式消除或減輕內心的不平衡,這種擇業受挫后的行為反應具有的擺脫痛苦、減輕不安、平衡心理的自我保護機制,即為心理防御機制。擇業心理防御機制有積極的,有消極的。積極的行為反應,可使大學生心理挫折得到一定緩沖的同時,還可能表現出擇業中的自信、愉快、進取的傾向,從而有助于大學生積極戰勝擇業中的困難和障礙。
擇業挫折應對
1.大學生應對擇業挫折的特點
(1)理性化。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文化素質較高,知識儲備較大,邏輯思維能力較強,思維理性化色彩較濃,有一定的社會經驗,所以大學生在應對擇業挫折過程中往往有理性成分。
(2)多樣性。大學生應對挫折的方式往往不局限于某一種,而具有多樣性特征,應對方式方法以自我控制、認知超脫、補償、轉移、潛抑、奮進等較為多見,這正是大學生特殊群體綜合素質的體現。
(3)封閉化。大學生在應對挫折中存在較為明顯的封閉性,往往重于自身的力量而忽視社會的支持作用。
2.如何有效應對擇業挫折
戰勝擇業挫折,社會、學校等外界環境是重要的。社會要努力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擇業環境,盡快完善就業市場和就業制度,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競爭機制,學校要大力加強就業指導和心理咨詢工作。但要想真正戰勝挫折,主要是依靠自己,這里重點談一談擇業受挫的自我應對。
(1)正確認識擇業挫折。大學生初次就業,難免遇到一些挫折,這是正常的。擇業過程中的挫折本身并不可怕,它并不是導致情緒障礙的直接原因,大學生對擇業挫折所持的看法,解釋,才是引起情緒和行為反應的直接原因。有的大學生怕就業,怕失敗,對挫折不理解,認為不應該發生;有的大學生在挫折面前以偏概全,一葉障目,過分片面化;有的大學生對挫折過分夸大化,想象得非常可怕,無法挽回等等,這些都是不合理的觀念。大學生擇業受挫后,要保持冷靜、理智,樹立自信心,找出挫折源,分析原因、性質及嚴重程度,然后考慮解決問題的辦法及可行性,最后付諸實施。
(2)積極運用心理防御機制,提高挫折承受力。挫折承受力如何,直接關系到個體是否能經得起挫折打擊。挫折承受力較強者,往往挫折反應較輕,受挫折的消極影響少,而挫折承受力較弱者,則容易受挫折的消極影響,甚至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在擇業過程中,大學生都或多或少地運用自我防御機制,心理防御機制運用得當,可以減輕情緒上的痛苦,從而提高擇業中的挫折承受力,為尋找戰勝挫折的辦法提供時機。防御機制有積極和消極之分,我們提倡運用積極的心理防御機制,如升華、認同、補償、幽默等。當然,不論何種方式都要看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如何來準確把握,適時適度地運用。
據國際職業分類詞典介紹,現代社會職業有3萬多種。謀生、承擔社會義務、促進個性健康發展是構成職業的三個要素。為了能在千萬種職業中挑選適合自己個性特點的職業,作出明智的抉擇,下面幾方面應予重視。
(一)性格。它是成人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和行為方式。人的性格千差萬別。瑞士著名心理學家榮格按照人的心理活動傾向于外部或內部,把性格分成外向型和內向型兩大類。內向型者沉默寡言、小心謹慎,在工作、學習上善于思考,內心情感體驗豐富,但視野較窄、容易產生自卑感。外向型者爽朗、大方、能言善辯,在工作和學習上反應較快,說干就干;但情緒多變,往往缺乏堅持性。設想要一個沉默寡言、小心謹慎的內向型性格者去從事推銷、公關業務,往往難以勝任。而外向型性格者善于社交,思維靈活,很適合公關。相反,要一個外向型性格的人去做打字員或圖書資料工作,他很可能堅持不了多久。
(二)氣質。它是人天生具有的心理特征。即通常人們所說的“脾氣”、“性格”、“性情”,是指一個人對外部事物的感受性、耐受性、反應的敏捷性、可塑性及動作、言語的強弱和快慢等。
氣質還具有性別差異,男性一般較大膽、情緒易振奮,抗爭精神較強,具有男子氣質;女性一般較文靜、羞澀、膽怯,多情善感,具有女子氣質。心理學家把性別氣質的強弱稱為“性度”。性度的個體差異較大,有些女孩,女子的性度有些淡化,具有男子的某些氣質;有的男孩,男子性度較弱,具有某些“姑娘兒”的氣質。男子性度較強的人,適合當指戰員、運動員,或從事機械、建筑、地質、冶煉等行業的工作;男子性度較弱的人,合適做文秘、財會、藝術等行業的工作。性度較弱的女子,可成為一流的運動員、高級腦力工作者;性度較強的女子,則適合做美容師、服裝設計師、會計師或文秘工作等。性度中等的男女,可從事其他一般的職業等。
關鍵詞:幼專生;擇業心理;不良擇業心理;干預對策
中圖分類號:G6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20-0213-02
隨著科技、經濟和其他社會因素不斷地發展變化,特別是高校擴招以來,高校畢業生人數劇增,就業形勢日趨嚴峻。而在雙向選擇的擇業政策下,物以稀為貴的市場運行機制下,在就業隊伍中處于弱勢群體的高職師范生的擇業問題也就更為突出。本文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高職幼兒師范學生的擇業心態,分析幼專生擇業心理的影響因素,探討幼專生常見不良擇業心理,并提出相應的干預對策。
一、擇業心理
擇業心理,是指個體在畢業選擇時所表現出來的各種心理狀態與心理特征的總和。擇業活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對初次擇業的大學生來說,將會遇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嚴肅的課題、更復雜的矛盾和更深層的困惑。要想擇業成功,就必須了解自身的心理素質狀況,并根據擇業的現實需要,積極調整自己的心態,從而實現順利擇業[1]。
二、幼專生擇業心理的影響因素
無論身處哪個時代,個體的職業選擇總是受當時年代下的多種因素共同影響的。幼專生擇業心理的影響因素有以下四種。
(一)社會文化因素
社會文化因素是在個體職業生涯發展和職業選擇過程中重要的背景性決定因素。幼專生的擇業觀反映社會變革的軌跡。近幾年,由于國家和社會逐步重視學前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相續頒布了《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等重要文件,所以,學前教育專業就業態勢較好,畢業生相對擁有比較好的擇業心理。
(二)學校因素
首先,學校教育賦予人的才能,塑造人的個性。大學生所學的專業對職業生涯也有決定性的影響;不同學校具有的教育水平、門類學科、教育思想、教育模式,這些都對大學生的思維模式和意識形態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學校具有的資源也有所不同,對大學生就業擇業也有較大影響。筆者曾對黑龍江省大學生的職業生涯現狀進行了詳細調查,研究結果顯示,重本學校相比普本學校,信息流通較為快速,許多升學、兼職打工、就業講座等活動,重本大學生就有了更多渠道了解自己并收集資料,對自身、工作和未來生活較能理性地思考。幼專生在大學生中是學歷比較低的知識群體,在社會上擁有相對低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所以,幼專生在知識系統、教育觀念、教學技能、思維模式等方面的就業競爭力弱于其他師范大學生。
其次,目前高職院校沒有及時跟上就業制度的改革形勢,對畢業生的擇業及就業指導多偏重于思想教育和政策教育,而對畢業生求職能力的培養訓練、健康心理的指導教育等效方面所做的工作還遠遠不能滿足大學生的就業需要[2]。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人們生活的重要場所,是影響職業選擇的重要因素之一。已有研究顯示,社會經濟地位、家庭是環境因素中的重要部分[3]。從出生開始,個體的成長就攜帶著家庭的基因。有些父母不僅按照他們的想法和期待培養孩子,甚至在某些情況下不顧孩子的特點和興趣,對大學生的職業選擇進行直接干預。同時,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不同的經濟基礎和社會關系網,也會影響到子女的職業選擇。李磊瓊認為一般情況下,農村家庭的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方式較不適當,家庭收入、社會經濟地位都較低,這樣家庭所能提供的資源就比較有限,大學生自小所接受的教育質量和獲得的熏陶大都不如來自城市的學生[4]。所以,家庭因素對幼專生的擇業心理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四)個人因素
個人對于不同需要的追求和理解,促成了大學生紛繁復雜的擇業心態。影響幼專生擇業價值觀的個人因素主要是指身體的、心理的、知識的、能力的等多方面的因素。
1.個人能力與意志品質
處于高職層次的幼專生,有些智商水平一般,學習能力較弱;有些則是自控能力較差。所以,幼專生在擇業心理上比較容易產生一些不良心理,諸如自負、自卑、焦慮心理等等。
2.個性的影響
不同個性心理素質的幼專生對職業有著不同的要求,他們擇業時會考慮自己的個性心理素質,選擇自己適宜的職業,以便勝任未來的職業生活[5]。
3.性別因素
幼專生與一般高職畢業生相比,性別傾斜的現象尤為嚴重。由于近些年對于男性幼兒教師的需求增大,所以,男幼專生的擇業心理較之女生的擇業心理更合理、更良好。
三、現代幼專生不良擇業心理
(一)擇業期望值過高
一部分幼專生在擇業上往往好高騖遠,期望值過高,往往沒有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優勢與弱勢,從事的工作必須從最基層做起,于是這部分畢業生對用人單位比較挑剔,從而造成就業受挫,很難找到令人滿意的工作,產生心理失衡。
(二)“求穩求好”心態明顯
目前幼專生在擇業時表現的“求穩求好”心態比較明顯,由于受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嚴峻的擇業形勢下,他們更愿意找個穩定性高且風險小,待遇又相對較高的工作,所以,公辦幼兒園等機關事業單位成為他們的首選。
關鍵詞:職校生;擇業問題;心理傾向
擇業是青年時期最重要的一個轉折,決定著一個人在自己的人生中實現的價值,也決定著自己在整個社會中能發揮最大潛力。
擇業問題一般是出自職校生不能完成對自己的準確評估,同時在時代大潮的影響下不能建立起跟自己相符的就業思想與能力平臺。職業學校的教育具有針對性,在新時期的浪潮中有自己的優勢與前景,同時職校生作為當今社會成分的一種,也有自己的使命。作為職業學校的教師,我們不僅要積極傳授自身的知識與技能,還要在學生前進的道路上做好導航燈。在多年的教學中,我積極地把握職校生的擇業心理傾向,深入掌握了一套針對職校生的科學高效的方案,并且積極體悟著新形勢帶來的變革性的就業趨勢與就業系統,從而針對職校生出現的諸多問題,為職校生更好地就業總結出一些科學合理的解決辦法。
一、職校生擇業心理傾向分析
1.擇業標準傾向于高社會地位與高薪化
在就業方面,職校生面臨著新時期青年普遍存在的就業矛盾心理問題,即對普遍觀念中有面子的職業充滿著無限的向往,而對自己力所能及的職業并不滿足,尤其是在剛畢業的一段時期,
幾乎所有的青少年都抱著為自己的前途放手一搏的態度選擇就業方向。而此心理傾向的矛盾就在于,在一些比較熱門的崗位和地域,人才往往是飽和的,同時對人才素質與學歷的要求也是極高的。職校生往往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想要的結果。
在一項對青年的就業理想的地域調查中,想要去全國一線城市就業的學生達到了79.4%,而想去支援國家建設,在農村或者貧困地區就業的只占了不到5%。這種情況會直接導致大城市的就業壓力逐漸增大,而貧困地區等需要人才的地方又會因為得不到人才的滿足呈現持續低迷的狀態。這樣的現象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惡性循環。而在一項對職校生期望職業的調查中,社會地位高竟然位居所有選項中的第一位,然后工作壓力小、薪水高、福利多等也都位居高位。不得不說,青年對職業的理解還是不能擺脫世俗價值觀的影響,甚至有進一步加深的趨勢。
2.擇業動機傾向于實現自我價值
對于大多數受到過專業教育的學生來說,實現自我優勢的途徑就是選擇與自己專業對口的就業方向。隨著時代的進展,個性化在青少年中表現得越來越明顯,從傳統時期的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現在的充分展現自我魅力、實現自我價值,不僅是簡單的學生就業心理的改變,更是時代精神的變革。實現自我價值的擇業動機顯然是有利于自身長久健康發展的,但是很多學生在自我價值的觀念中,經濟價值和聲望價值卻占據了很大的比重,同樣導致了高薪職業和行政機關的某些職業出現了嚴重的飽和現象。同時,一些學生在某些方面的愛好和興趣往往作為他們擇業的重要動機。實現擇業時自身興趣愛好的滿足同樣是自身價值的典型表現形式。
在對學生的培養階段,學校應該注重對學生自身價值觀念的矯正與引導。受到時代潮流文化的影響,物質化的東西引發的更多的是浮躁的思想?!?0后”尤其是“90后”,受到的文化熏陶大多來自文化快餐,同時大量的時間還用來接受日新月異的科技手段帶來的科技成果上了。比如,對青少年影響很大的“80后”作家郭敬明的《小時代》,展現的就是一種紙醉金迷的現代化大都市的青年生活的場景,他們的精神食糧大多來自網絡小說、電視劇等文化快餐,甚至在各種娛樂方式的影響下,他們根本就沒有精神食糧。而缺少精神食糧的青少年的貧瘠的精神世界,勢必將他們帶向一種浮躁的境界。這種境界帶來的直接問題就是學生在擇業時物質化、利益化、聲望化的擇業心理傾向。我國一些傳統的優秀的思想漸漸地隱沒在新一代的青少年中,追求較高境界的自身價值,應該被作為教育中的重點引入到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中。
3.職校生對發展空間的需求有所增加
毋庸置疑,自主創業是發展空間的最大的發展方式。作為就業方式的一種,自主創業越來越受到廣大青年的青睞。實現高校畢業生和職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是解決就業壓力的很重要的途徑,職校生往往具有更貼實際的專業素養,在自主創業時反而更容易將自己的優勢發揮出來。同時,在鼓勵自主創業的同時,國家對自主創業的補貼手段也是深入人心的。對于早即存在自主創業理想的學生來說,應該在職校學習階段就著手準備相關能力的培養與相關素材的準備。同時,作為職校的教師,應該在深入了解每個學生想法的同時,做到對自主創業學生充分的幫助。
與自主創業類似,學生的心理在擇業時更多偏向的是有足夠發展空間的職業,一些比較現代化的企業作為學生最愿意選擇的職業出現在一項調查的第一名的位置,緊接著便是學校或者科研單位、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對于青少年來說,企業單位發展代謝比較快,能夠跟上時代的腳步,同時對能力的重視程度更加可觀,這些因素都是實現自身向著更高層次發展的必要條件,在這些企業中自身的努力往往是自身發展的條件。他們在展望自己的未來時能夠看到無限的可能性,所以自由發展空間大的企業在時代的大潮中必定占據越來越高的地位。
二、幫助職校生調整正確的擇業心理
1.加強職業生涯規劃的教學
職業生涯規劃是幫助學生認清自我、認清形勢、走出迷途、走向成功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應該越早越好的,學生只有認清自己要走的路,才能從本質上解決擇業就業的本質問題。首先,職業生涯規劃要做的就是讓學生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一個人邁向成功的一切動力都是來自對自己的目標的建設。然后就是在通向自己目標的道路上需要進行方向正確的努力。學生的心智還沒達到成熟的階段,必須要由教師做積極的科學的引導。
2.加強就業指導和求職咨詢的工作
為了應對學生就業的困惑和就業時面臨的種種現實的問題,學校有必要加強自身的就業指導與求職咨詢的工作。職業學校的專業培養目的是比較明確的,但是學生在就業范圍的選擇上還是有很大的空間,為了讓學生更加正確、更加明確地把握自己就業的方向,調整自己就業的心理狀態,就業指導應該更加側重對學生的了解,脫離模式化、樣板化,切切實實地服務于學生。
3.幫助學生擺脫浮躁心理
學生的浮躁心理不是一天形成的,所以幫助學生擺脫浮躁心理也應該作為比較重要的問題積極的處理。擺脫浮躁心理重要的是較強對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這種教育并不需要刻意地引入新的教學模式,而應該從日常授課上著手。比如,在課堂上經常由一些問題引申到課外的很多知識、很多理念上,這些東西看似沒用,卻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拓展自己的視野,形成比較積極的人生觀。同時,我著重強調一些厚積薄發的理念的引入,讓學生認清浮躁心理的危害,從自己本身的角度實現擺脫浮躁,走向扎實的為自己的成功做積累的道路上。
4.幫助學生擺脫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實質上是一種病態的心理,通常出現在比較悲觀的學生當中,這會導致學生擇業時不敢對心儀的職業發起挑戰,總是覺得“我不行”,對這種自卑心理的學生應該強調從大的角度,用一種科學系統的心理學手段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在使用心理學手法調整學生自卑心理的同時,還應該從學生的自身素質入手,因人而異地實現學生對自己能力的發掘,創造出更多令自己滿意的成果,不但調整了自卑心理,還從整體能力的角度全面地提升了自己,為以后走向成功的道路上貢獻更多的力量。
作為職業學校的教師,不能片面地專注于學生的職業技能的培養,還應該從心理素質、時代背景上全面地提升學生的能力。新時代的學生擁有獨特的擇業就業心理,教師應該深入地走入學生之中,了解學生真正迫切需要什么,從而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完成對學生積極的引導教學。職業學校的學生面臨的問題就是職業學校教師的問題,我們應該勇于面對這些問題,挑起擔子,為實現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郭麗.職校生擇業的不良心理及應對策略[J].河南教育:職成教版,2013(07).
關鍵詞: 農業院校畢業生 擇業心理 現狀 原因 對等
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一直是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尤其是農業院校的學生多數來自于農村,他們的就業牽系著無數農民家庭。因此,我們需要關心和了解當前農業院校畢業生的擇業心理,千方百計攻克就業難關。在當前金融危機的社會背景下,有86.8%的畢業生感覺就業壓力增大[1],壓力同人們的心理適應和健康密切相關,如果不加以適當調控,就會進一步引起焦慮等一些不良的負性情緒,甚至會阻礙人們人格和行為的正常發展[2]。因此,及時關注農業院校畢業生的擇業心理,進行及時適度的引導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農業院校畢業生擇業心理現狀的調查研究
我們對全國農業院校的畢業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調查采用分類抽樣、分層抽樣與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法,對河北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福建農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和仲愷農學院畢業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發放問卷6000份。華南農業大學發放2500份,仲愷農學院500份,回收2865份,回收率達95.5%;廣東省外的農業院校采用網上投遞的方式,發出了3000份問卷,回收1986份,回收率達66.2%。調查結果表明,在目前經濟形勢下,69%的農業院校畢業生同意“先就業再擇業”的就業觀,擇業標準也趨于理性化,但是暴露出很多擇業心理不健全的問題,統計分析如下:
(一)擇業動機急功近利。
據調查,48.6%的畢業生仍把發展的希望寄托在人才擁擠、經濟發達的城市和地區,85%的畢業生希望留在城市工作,32%的畢業生繼續深造目的是能在城市找到好工作,6.8%的畢業生打算回原籍工作,僅有12%的畢業生愿意到人才匱乏的西北地區發展。在“你對‘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以及近年一些地方出臺的大學生到農村基層擔任‘村官’的計劃等舉措的態度”一問中,有59.8%的畢業生贊成,但不愿意去,12%不贊成。這也說明薪水仍是決定選擇何種工作的因素之一??梢?,大學生在擇業中普遍追求較高工資的單位,即使對到基層工作表示贊成,也不愿意去。如果畢業生抱著非中心城市、發達地區不就業的觀念,將導致無業可就。
(二)擇業期望盲目樂觀。
畢業生考慮職業往往從個人的愿望出發,一廂情愿,自以為擇業意愿都可以很順利地得到滿足。在調查中有61%的畢業生集中精力尋求穩定工作,比如考公務員和應聘事業單位工作;愿意從事一線工人、服務行業、銷售類工作的占被調查人數的15.6%;準備自主創業的占5.2%;45%的畢業生希望自己在5年后“能夠成為領導或項目經理”,即成為管理者;僅有21.4%的人將“成為該領域的專家”作為自己的職業目標,他們對崗位標準、收入要求等過高,對擇業的期望值較高,認為自己的條件和社會形勢都很好。
(三)擇業過程消極依賴。
畢業生在離開學校走向社會時,往往對自己缺乏清醒的認識,缺乏自主選擇的決斷能力,不能積極主動地去競爭、推銷自己,擇業信心不足,“看、等、靠”的思想嚴重。在校期間沒有真正充分地參與到社會中,面臨就業往往存在消極應對的情緒;另外,部分畢業生對公平競爭不抱很大的希望,一味依靠父母、親戚、朋友等的幫忙,存在依賴心理。在“你認為最有效的求職途徑”一問中,有57.6%的畢業生選擇了“通過家庭和個人社會關系、托熟人”。
(四)擇業壓力難以緩釋。
調查中,63.2%的畢業生對未來的就業形勢保持樂觀態度;55.6%的畢業生表示曾在求職中遇到挫折,但仍能調整心態積極尋找機會就業;51.8%的畢業生表示感受到競爭的激烈,決心在未來的工作中每天都會很努力;40.6%的畢業生認為學校所學知識與企業要求存在較大差異,就業自信心不高,怕勝任不了工作;32%的畢業生認為不善于人際交往,怕處不好同事與上下級關系;55.4%的畢業生存在就業困難,存在緊張、焦慮心理;40.6%的畢業生沒有明確的就業方向。以上結果表明:高校畢業生在校期間沒有做好充分的就業準備,擇業過程中出現焦慮、自卑、怯懦等心理問題,產生較大的就業心理壓力。
二、影響農業院校畢業生擇業心理的原因探析
畢業生擇業心理受諸多因素影響,其中社會環境、學校教育、企業、家庭和個人均是重要因素。
(一)社會環境因素。
社會環境是社會提供給畢業生的就業環境,它在時間和空間上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對就業起激勵、約束、導向作用。畢業生就業總是受到政策設置、經濟狀況、社會心理環境、社會發展環境的影響。傳統的就業理論和現時流行的就業意識形成了影響畢業生就業的社會心理環境,畢業生就業動機急功近利,究其深層次的社會根源,是城鄉、地區、行業收入差距擴大,是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是社會價值導向與現實的沖突[3]。
(二)學校教育因素。
大學以前的教育是基礎教育,亦是素質教育。但在我國由于高考的指揮棒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素質教育變成了一種應試教育,緊緊圍繞考試來設置教育內容和進行教學活動,學生也以應試的學習方式來接受教育,造成了學生知識結構不合理,學習的主動性不夠,養成了一種依附性的學習習慣,這種結果直接影響到后期的發展。從大學教育來看,大學教育是按照專業門類來培養學生適應職業需要的基本素質和能力的過程。因此,大學生所受的專業教育直接制約著其職業適應的范圍。如果大學生所學的專業面較窄,其職業適應的范圍就??;反之,職業適應的范圍就相對寬廣。目前,高校擴招導致大學生數量急劇增長,開設了很多新專業,專業設置和社會需求脫節,高校的學科結構和培養模式與市場也有脫節傾向;高校就業指導體系不完善、不成熟,重理論輕實踐,個性化指導業不夠,介入實踐之后,缺乏統籌規劃等影響了畢業生的就業。
(三)企業因素。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企業成為吸納就業的重要力量。我國就業市場反映,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業,中小企業發展空間、提供創造能力平臺、個人職業發展機會多,易讓人產生成就感。用人單位的擇才標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的就業,企業對大學生的基本能力即對環境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自我表達能力、專業能力、外語能力等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對于高校畢業生來講,就業的門檻越來越高,綜合素質決定了就業質量。企業對高校畢業生的要求對大學生在校期間需要提升的能力指出了方向,但高校人才培養的時間滯后性,導致大學生對相應能力的培養不夠,影響了就業,挫傷了大學生就業的自信心。
(四)家庭因素。
由于我國傳統觀念的積淀,子女與父母之間依賴與被依賴、控制與被控制性較強。受不同情況的影響,大學生在擇業中的表現是不盡相同的:有的學生缺乏自主的勇氣,依賴于父母的經驗,選擇什么樣的職業崗位由父母作主;有的父母怕子女缺乏經驗,生活閱歷淺,控制子女的擇業行為,不允許其自己作主;有的父母支持和鼓勵子女主動選擇,自己作主,并提供參考意見。這幾種影響方式,對畢業生擇業所產生的結果是不同的。尤其是年齡較小的畢業生對父母的依賴程度或受父母控制的程度更深。也有的畢業生因為父母的從業境況或能力欠缺等原因,讓較有影響的親友作主或征求其意見,根據其認同與否決定自己的擇業去向。另外,家庭的教育方式對子女性格、愛好、興趣等的培養和熏陶,直接影響其職業能力的發展。
(五)個人因素。
目前,據用人單位反饋,應屆畢業生到崗工作,對所學專業實際知識應用率低,多數畢業生所學過的知識根本無法轉化成自己在崗的實際能力。而且存在就業理念滯后,受社會各種價值取向的影響,存在“寧愿出國帶光環,不在國內做職員”、“寧到外企做職員,不到中小企業做骨干”、“創業不如就業”、“就業難不如再考研” 等認識誤區,價值判斷盲目不給自己合理定位而產生高期望值的盲目求高心理,往往使自己與很適合自己的用人單位失之交臂;還存在自卑自負心理,使畢業生沒有信心和勇氣面對求才若渴的用人單位,甚至把自身的長處也退化成了短處,從而嚴重影響了就業與擇業。
三、改善高校大學生擇業心理的對策研究
在當前金融風暴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促進大學生就業需要社會、企業、高校、家庭、學生個人五個方面的積極協調和配合,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擇業觀,克服不良的擇業心理。
(一)政府擔當畢業生就業后盾,創造健康的社會就業環境。
解決大學生的擇業問題,需要健康的社會就業環境。良好的社會就業環境的創造要求政府成為畢業生就業后盾,提供政策支持,破除就業壁壘;加強就業市場建設,便于人才流通;建立一種政府“埋單”的人才儲備機制;通過立法,明確用人單位承擔就業責任等。同時運用社會輿論大力宣傳社會責任意識,弘揚奉獻精神和艱苦創業精神,引導觀念的更新;引導大學生把人生理想同國家需要相結合,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志愿與國家需要、自身選擇與社會需求之間的關系,引導大學生樹立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擇業觀,以國家和社會利益為重,自覺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從最基層的工作做起,破除“高端意識”到中小企業去,修正大學生急功近利的就業動機。
(二)企業應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加強校企合作,廣開就業渠道。
大學生就業壓力主要有:目前社會大環境不理想;畢業生多,就業崗位少;成績欠佳,怕吃閉門羹;找個工作不難,找個好單位難;家在農村沒有良好的社會關系和一定的經濟實力;父母對自己就業期望過高;所學專業不能對口;對現實社會有恐懼感,懷疑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擔心自己就業不能適應復雜的社會關系[4],學校培養的人才與企業需要的人才之間存在較大差異等。企業作為就業強有力的吸納力量,應加強校企業合作,廣開就業渠道。企業提供人才需求能力要求為高校提供培養方向;高校開設相應能力和素質培養課程;培養的人才可以到相應的企業進行實踐和就業,讓高校畢業生有明確的職業定位和奮斗目標,就業壓力就會大大降低。
(三)高校加強教育改革,增強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學生正確擇業觀。
高校要不斷地根據社會職業的需要來設置專業或對業已形成的專業結構進行調整,擴大學生的就業范圍,增強其適應能力。針對畢業生知識面較窄、知識結構不合理、動手能力不強、組織管理能力不高等問題,高校應努力通過改革教育模式和教學內容,以培養專才與通才相結合、文理交叉、工管相兼的復合型人才。高校的就業服務體系健全與否對大學生求職、獲得工作和適應工作的能力有重大關聯[5]。因此,高校應抓住機遇,完善就業指導體系建設,增強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強化大學生就業的內在因素。高校也需要加強思想教育,引導大學生努力克服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及享樂主義的消極影響,幫助學生處理好就業與擇業的關系,處理好擇業“三要素”的關系,引導其把為社會盡義務、作貢獻放在首位,以尋找到建功立業的最佳位置,培養大學生正確的擇業觀。尤其是農業院校要加強學農愛農教育。
(四)家庭發揮協力作用,助高校完成擇業觀教育。
大學生所受的來自家庭教育和大學期間不同內容的教育諸如專業教育、思想教育、就業指導等,都具有互補性。前一階段所受教育的欠缺,可能得到后一階段的補充;各種教育內容的相互交叉和滲透,可以促進整體素質的提高。因此,家庭應發揮協力作用,幫助高校完成擇業觀教育。同時,大學生應當自覺認識自己成長的家庭環境與受教育的條件對其個性形成的影響,并通過主觀努力,改變自己的不利因素,全面提高素質,為求職擇業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五)畢業生自身應主動提高素質,結合實際,調整就業心態。
畢業生應正確評價自己,了解自己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增強社會需要的綜合素質,清晰地看到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人事制度改革的影響。就業形勢日趨嚴峻,一次就業能夠解決一輩子工作問題的現象不復存在,還可能面臨“一畢業就失業”的處境等。應學會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能力和素質調整自己的就業期望,努力通過在校期間的專業知識學習和實踐、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等增強就業能力,擺脫依賴心理,自立自強。畢業生要明確求職擇業的過程也是一個認識社會、接觸社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鍛煉和健全自己的人格,了解自己人格的不足和缺陷,使自己的人格更加成熟和完善;要積極參與競爭,不怕挫折,在競爭中尋找自己的位置,靠真才實學,在競爭中認識社會、適應社會、發展自我、實現職業理想。
因此,目前高校畢業生在擇業心理方面存在一些不健全的方面,尤其是農業院校的大學生還要加強學農愛農和深入基層發展的教育,以樹立正確的擇業心理,這需要國家、社會、企業、高校、家庭和學生個人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汪歙萍.上海大學生就業取向調查及對策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05,4:25-28.
[2]何瑩.大學生及其心理健康狀況分析[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27).
[3]盤意文.大學生擇業觀的社會反思[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8,6,(11):105-109.
一、大學生擇業的心理誤區
(一)職業規劃意識產生較晚
不少大學生在談及職業生涯規劃時都認為,這是畢業生的主要任務,而處于其它年級的學生不必為職業規劃“浪費”時間,職業規劃等到即將畢業時再做不遲。其實這是一種誤區。如果不從走進大學的第一天開始,就在老師的指導下接受有關職業規劃的理念,形成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到畢業真正面對就業問題時,就會陷入盲目狀態,等意識到自己在專業水平和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時,就已經無能為力了,出現不知所措的尷尬。
(二)缺少明晰的就業自我認識
就業認知是指個體對個人職業價值、興趣、能力以及職業的事實狀況和相關信息的了解,是對客觀現實的我以尋找一份何種工作與我相匹配的認知。近半數大學生對自己的就業目標、就業定位等相關問題認識較為模糊,只有少部分大學生對此有較為明晰的認識。就業中職業的選擇和決策均需要對自我職業價值取向、興趣、能力有清晰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在做出正確的選擇,自我認知模糊必然對就業產生不良影響。
(三)就業心理準備不足
就業心理的準備包括:對就業市場需求情況的了解,對自我職業能力的準確認識,對就業的技巧和知識的掌握,從學生到職場人士角色轉換的意識以及抵抗就業挫折的心理準備等。部分大學生對未來從事的職業缺乏基本認知,沒有把就業作為人生非常重要的環節刻畫在潛意識中,難以形成內驅力量,從而導致學習缺乏動力,努力失去方向。
二、大學生擇業能力的提升
(一)持續學習能力
學習不僅是在校大學生的事,入職后依然要保持持續學習的習慣。適時學習,適時更新知識,這樣才能生存發展。
學習和持續學習能力決定了一個人就業和入職后有無上升的潛力。學校所學已不能滿足實際工作需要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比爾?蓋茨說:“一個人如果善于學習,他的前途會一片光明,而一個良好的企業團體,要求每一個組織成員都是那種迫切要求進步、努力學習新知識的人?!?/p>
增強學習和持續學習能力首先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做好一份工作,就必須通過持續學習來獲得足夠的工作能力。學習是求生存、求發展的必然選擇,是重新創造自我的必經之路。因此,要熱愛學習并牢固地掌握基礎知識,為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二是要不斷拓展學習的對象,向同學老師學習,在實踐中向領導學習,向工作伙伴及客戶學習,檢驗課堂所學,提前進入職業角色,積累和總結工作中的經驗和能力。
(二)實踐操作能力
對于大學生來說,實踐操作能力主要是指在專業學習中所必須具備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重視和培養大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不僅可以促進對理論的掌握和知識的積累,而且縮短了學校與社會的距離,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大學生們要提前了解社會、了解自身,就必須通過社會實踐,找出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在了解自身優勢的同時,完成自我定位,明確自己“我能干什么”、“社會可以提供給我什么機會”、“我選擇干什么”等問題,使理想可操作化,為融入社會提供明確方向。
大學生在校期間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第一,認真完成實習、實訓等各類教學實踐環節,參觀訪問企業家及其企業,有意識地進行市場調研并撰寫分析報告;第二,利用課余時間或寒暑假參加勤工助學,參與家庭或他人的創業活動,到小微企業跟班打工,提高自己的實際操作能力;第三,積極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如志愿者服務、公益服務等。
(三)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是指大學生產生新構想、新觀念、新理想的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及運用新觀念、新構想產生新成果的創造性技能。當今時展對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是挑戰也是實現自我全面發展的機遇。
一是要主動營造活躍的創新氛圍,一方面,在大學里面大學生應該主動配合營建自己的創新團體,如宿舍文化、班級文化、社團組織文化等;另一方面,我要積極利用好大學里的各種軟硬件方面的資源,如圖書館、實驗室等,這些場所是培育和激發創新靈感的絕佳環境。
二是積累知識,增強才干,知識與能力并重。扎實寬厚的基礎知識是創新成果誕生的基點。一個人的知識和經驗積累越多,開拓創新的能力就愈加旺盛,堅實的知識積累和深厚的知識底蘊才能孕育出創新性舉措。
(四)溝通與合作能力
溝通合作能力包括:有全局觀念和協作意識;尊重他人,善于和自己意見相左的人一起工作;能夠建立和運用工作聯系網絡,有效運用各種溝通方式,營造寬松的工作氛圍。
要實現有效溝通需要注意兩點:一是溝通需要自信。有自信的溝通是建立在雙方人格平等的基礎上,建立積極健康的定位,充滿自信的人會給企業帶來信心;二是溝通需要技巧。掌握心理學的互惠關系定律,彼此給予禮貌和友善,能夠以對方的立場來看待處理問題。成功的管理者認為,最重要的溝通技巧是解決沖突的技巧,尤其是使沖突雙方或團體都滿意的處理沖突的能力和共同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充分溝通的基礎上才能達到互惠合作?,F代企業都是多部門、多工種有機結合的共同體,只有合作交流才能增強企業的運轉效能,減少摩擦和內耗。大學生在與同學的合作交流中,要善于打破自我封閉的狀態,增強團隊合作意識,明確自身在團隊中的地位和職責,勇于向他人請教,并樂于分享工作經驗和體會,在履行自身職責中體會共享集體智慧和成果的快樂。
(五)組織管理能力
組織管理能力是指把人群組織起來以有效地完成某項工作或某種任務的能力,包括計劃能力、組織實踐能力、決斷能力、指導能力和平衡能力?,F代社會表明,不僅領導干部、管理人員應當具備組織管理能力,其他專業人員也應當具備相應管理能力才能真正勝任崗位。
在大學生活中培養自己的組織管理能力應注意以下三點:
首先要抓住機遇。大學有各種各樣的學生干部,如學生會主席、學生社團干部甚至是宿舍舍長等。這些職位都是以服務同學為目的,肩負的是責任和義務,都可使組織管理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鍛煉。如有機會,應該主動要求承擔,這樣的經歷在求職中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