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2 15:08:15
序論:在您撰寫數學課程標準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
第一部分 前言
一、基本理念
二、設計思路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一、總體目標
二、學段目標 第三部分 內容標準
第一學段(1~3年級)
一、數與代數
二、空間與圖形
三、統計與概率
四、實踐活動
第二學段(4~6年級)
一、數與代數
二、空間與圖形
三、統計與概率
四、綜合應用
第三學段(7~9年級)
一、數與代數
二、空間與圖形
三、統計與概率
四、課題學習 第四部分 實施建議
第一學段(1~3年級)
一、教學建議
二、評價建議
三、教材編寫建議
第二學段(4~6年級)
一、教學建議
二、評價建議
三、教材編寫建議
第三學段(7~9年級)
一、教學建議
二、評價建議
三、教材編寫建議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
第一部分 前言
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20世紀中葉以來,數學自身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與計算機的結合,使得數學在研究領域、研究方式和應用范圍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數學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探求客觀世界的規律,并對現代社會中大量紛繁復雜的信息作出恰當的選擇與判斷,同時為人們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種有效、簡捷的手段。數學作為一種普遍適用的技術,有助于人們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數學模型,進而解決問題,直接為社會創造價值。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一、基本理念
1.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數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數學為其他科學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3.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于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4.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5.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6.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二、設計思路
(一)關于學段
為了體現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整體性,《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通盤考慮了九年的課程內容;同時,根據兒童發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將九年的學習時間具體劃分為三個學段:
第一學段(1~3年級)、第二學段(4~6年級)、第三學段(7~9年級)。
(二)關于目標
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結合數學教育的特點,《標準》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總目標,并從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四個方面作出了進一步的闡述。
《標準》中不僅使用了"了解(認識)、理解、掌握、靈活運用"等刻畫知識技能的目標動詞,而且使用了"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等刻畫數學活動水平的過程性目標動詞,從而更好地體現了《標準》對學生在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要求。
知識技能目標了解(認識)能從具體事例中,知道或能舉例說明對象的有關特征(或意義);能根據對象的特征,從具體情境中辨認出這一對象。
理解能描述對象的特征和由來;能明確地闡述此對象與有關對象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掌握能在理解的基礎上,把對象運用到新的情境中。
靈活運用能綜合運用知識,靈活、合理地選擇與運用有關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數學任務。
過程性目標經歷(感受)在特定的數學活動中,獲得一些初步的經驗。
體驗(體會)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經驗。
探索主動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通過觀察、實驗、推理等活動發現對象的某些特征或與其他對象的區別和聯系。
(三)關于學習內容
在各個學段中,《標準》安排了"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四個學習領域。課程內容的學習,強調學生的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感、空間觀念、統計觀念,以及應用意識與推理能力。
數感主要表現在:理解數的意義;能用多種方法來表示數;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能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能為解決問題而選擇適當的算法;能估計運算的結果,并對結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釋。
符號感主要表現在:能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并用符號來表示;理解符號所代表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會進行符號間的轉換;能選擇適當的程序和方法解決用符號所表達的問題。
空間觀念主要表現在:能由實物的形狀想像出幾何圖形,由幾何圖形想像出實物的形狀,進行幾何體與其三視圖、展開圖之間的轉化;能根據條件做出立體模型或畫出圖形;能從較復雜的圖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圖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關系;能描述實物或幾何圖形的運動和變化;能采用適當的方式描述物體間的位置關系;能運用圖形形象地描述問題,利用直觀來進行思考。
統計觀念主要表現在:能從統計的角度思考與數據信息有關的問題;能通過收集數據、描述數據、分析數據的過程作出合理的決策,認識到統計對決策的作用;能對數據的來源、處理數據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結果進行合理的質疑。
應用意識主要表現在: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面對新的數學知識時,能主動地尋找其實際背景,并探索其應用價值。
推理能力主要表現在:能通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獲得數學猜想,并進一步尋求證據、給出證明或舉出反例;能清晰、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筆有據;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能運用數學語言合乎邏輯地進行討論與質疑。
為了體現數學課程的靈活性和選擇性,《標準》在內容標準中僅規定了學生在相應學段應該達到的基本水平,教材編者及各地區、學校,特別是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愿望及其發展的可能性,實施因材施教。同時,《標準》并不規定內容的呈現順序和形式,教材可以有多種編排方式。
(四)關于實施建議
《標準》針對教學、評價、教材編寫、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提出了建議,供有關人員參考,以保證《標準》的順利實施。
關鍵詞:數學課程標準;研制
文[l]提出了"關于我國數學課程標準研制的初步設想"(以下簡稱《設想》)之后,引起數學教育界各方人士的關注,對此問題的研究也日漸成為熱點。經各方努力,《義務教育階段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已于2000年3月份問世,高中數學課程標準的研制工作也已啟動。從l999年7月開始的這段時間,筆者曾多次參加過關于標準研制的有關會議,接觸到從數學家、數學教育家到一線中小學數學教師對此工作的種種觀點,深感研制的過程確如文[1]所希望的"應成為數學教育思想大討論的過程",這樣一個過程為世紀之交的中國數學教育改革灌注了活力,經歷其中,深受啟發,以下就幾個方面問題作一探討。
1關于課程標準研制的基本理念和指導思想
在討論中,不少觀點的爭論實際上都可上溯到這個層面上來,它涉及到為什么要制定標準?以什么制定標準?所制定標準需要體現的核心思想或觀念是什么?這些問題實際上關系到標準研制的基礎,也是需要在研制過程中不斷深入研討以形成共識的。
1.1應首先以時代性要求作為標準研制的依據
作為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一項重要工作,當然應該從更廣闊的時代背景出發,反映出數學課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展變化和應達到的目標,誠為G.豪森在《數學課程發展》一書中所指出的:應該將數學課程發展放在歷史的,以及更普遍的社今的、教育的背景中去加以考察。"從這一角度出發,至少如以下幾個方面是應該考慮的:
(1)未來社會發展的新特征(如社會的信息化、數字化、學習化)對教育及數學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數學學科本身的發展變化(如技術性特征的凸現、應用環境的拓展、以數學理性精神及數學語言、思想、方法為核心的數學文化與人的生存更緊密的聯系等);
(3)數學教育觀的新發展(如數學教育功能、價值的變化;對數學教育過程、本質的新認識等);
(4)數學教育改革的國際、國內時代背景(如怎樣適應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中心的素質教育總要求以及國際數學教育改革的新趨勢等)。
應該說,我國數學教育工作者在近幾年的研究中已敏銳地關注著上述時展要求所賦予的數學教育新的時代特征。如在ICME-8上,我國學者提出了"中國數學教育的范式革命",引起國際數學教育界的關注。之后,文[2]進一步從數學教育價值觀、認識論觀、數學觀3個維度組成的框架來描述這種觀念的變革。文[3]從"數學素質教育的建設是一項深刻的教育思想改革"的角度對上述觀點予以支持。20世紀末連續兩年·。在上海舉行的"數學教育高級研討班",不僅對20年來我國數學教育的成就和特點進行了總結和國際比較,還對改革的目標和未來10年中國數學教育的發展作了展望,作為參與者,深感數學教育的新觀念、新思維已成為問題研討的基礎;而在北京舉行的全國高師數學教育年會上,主題報告《數學教育如何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鮮明反映出在知識經濟理念之下對數學及數學教育的新認識。這里還要提及的是以青年學者為主體的"21世紀中國數學教育展望課題組"圍繞"大眾數學的理論與實踐"進行了長達6年的實驗研究,專家鑒定意見指出:該課題"在數學教育觀和數學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思路和原則、理論依據方面提出了一套較為系統的新思路"。其主旨報告從重新認識數學、重新認識學生、重新估價我國數學教育現狀、把握國際數學教育新方向等方面論述了其研究在未來義務教育中"代表著一種新的數學思想和實踐體系"。
上述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研究活動集中地反映出這樣一種共識,即:應該以一種基于時展要求之下的全新的理念來推進數學教育改革,而這也就成了標準研制的一個重要的思想基礎。
1.2關于《設想》所提出的改革的基本理念
它主要涉及到如下層面:(l)數學觀,從數學是模式與秩序的科學,是普遍適用的。技術,是一種充滿探索與創造的過程等方面去反映對數學發展的新認識。(2)突出"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數學教育觀,從中體現出數學教育與國民素質、人的理性思維、自我情感發展、解決問題能力的新關系,體現出平等教育、終身教育與可持續發展的新觀點。(3)圍繞"學習的建構",從數學學習的本質、方式、教師作用等方面形成一種新的學習認識論觀念。(4)基于以上觀念變化,提出新的教育評價觀,即建立一種注重過程的、動態的、多樣化的數學教學評價機制。
應該說,上述理念基本反映了目前的研究成果和共識,反映了未來發展的時代要求,為前期研制奠定了必要的思想認識基礎。隨著研制進程的推進和討論的深入,研制者對上述理念也作了一些調整和補充,我們不難從文[5]及《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中發現一些變化。
1.3關于標準研制的核心思想
文[6]認為"一個好的數學課程標準還應其有明確的指導思擔",它應該有一個核心的思想予以表述,它"事實上構成了新的改革運動的主要特征,或者說,是次之改革運動成敗的關鍵因素"。筆者贊同這樣的成點,只是認為這種核心理念的形成需要經歷一個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本身也是研制的一個成果),它需要對諸多層面的理念予以梳理、貫通、整合及提煉,需要以深入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為基礎,它也不僅僅是一種理性思考的產物,更應該能通過課程載體落在實處。
綜合研制過程中所接觸到的種種觀點,比較趨于共識的是:新課程標準應注重在素質教育的目標下實現"人的發展",有鑒于此,就必須實現如下轉變,即:從面向少數學生轉變為面向全體學生;從強調以獲取知識為首要目標轉變為首先關注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從數學接受性學習轉變為數學活動中的建構性學習;從僅于數學內部學數學轉變到更多地聯系數學外部(社會、生活、其它學科等)學數學;從追求特定時限學習目標的實現轉變到著眼于學生終身學習及可持續發展基礎的養成。
2課程標準研制需要注意的幾個策略
由于"標準"的研制在我國尚屬首次,加之涉及面廣,需解決的問題多,且要經歷一個較長的研制實驗過程,可以說是一項數學教育改革的系統工程,為有效地實施這項工程,應該注意方法、策略問題。筆者曾在1999年10月份召開的北京會議上就此問題發表過意見,現在本文著重就幾個問題再談點個人意見。
2.1需處理好幾個關系
首先要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建國以來,我國數學教育經過若干歷史發展階段,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形成了具有自我特色的厚重的歷史底蘊。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數學教育改革理論和實踐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績,這是應該充分肯定的。但也應該看到,基于應試教育的大背景,數學教育也出現了許多值得認真研究、加以解決的問題。而如果從前述時展的要求看,數學教育在某些方面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更應該加快改革進程。正是基于這樣一種分析,決定了"標準"研制的基本態度應是揚棄加變革,即采取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態度對數學教育的過去和現狀作實事求是的分析,既要肯定成績,也要正視問題,更要以改革的姿態,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應該說,研制者所采取的態度是嚴肅而科學的,除了注意歷史總結,現狀剖析和未來需求設計這三者的貫通外,其著力點放在了適應未來發展需要上,這也表現了"標準"是一個適應未來的向前看的標準目前有人對標準研制是否充分肯定了我國數學教育的成績以及目前改革步伐是否邁得過大所表現的憂慮是沒有必要的。
另一個需要處理好的是堅持自我特色與借鑒國際經驗的關系。數學教育研究歷來具有國際協作的傳統,而數字化社會的到來,使"地球村"更加成為現實,全球一體化的大趨勢使得各國的數學教育更加走向開放和交流。值此世紀之交,各國數學教育研究異常活躍,反思過去、調整現在、思考未來已成為共同的主題。數學教育在這特定的時代背景下也呈現出更多帶普遍規律性的特征,這無疑為我們提供了進行國際研究的大好時機。中國作為世界上學習數學人口最多的國家,其研究應該更多地融入國際數學教育改革的主潮流,一方面吸取別國之長;另一方面也為國際教育界提供自己的經驗。正是從局這雙向目的出發,在標準研制中,加強國際比較研究就顯得極其重要。研制組除了進行"國際數學課程改革的最新進展"的專題研究外,還廣泛收集了各國第一手資料,有針對性地進行了國別研究和其它方面的專題研究。事實證明,這種比較研究對于認清自己國的長處和不足,把握數學教育改革的趨勢是有效的,值得進一步深入下去。
在研討中,還涉及到正確處理好需要與可能的關系問題。比如,關于計算機(器)的普遍使用能否實現,某些現代內容(如概率統計)的增加是否會造成地區間新的水平差異,在義務教育階段,創新精神的培養是否能落到實處,師資水平能否保證標準的實現,等等。筆者認為,在標準研制中,注意我國國情和現實可能性固然重要,但這種現實可能性一定是放在21世紀發展的背景下加以考慮的,一定是以時代需要為前提的。所謂目標既定,行動使然,課程標準應該在這個意義上體現它的先導性。
2.2吸納各方力量參與,增強研制工作的開放性
應該說研制工作一開始就注意到了這一點。除就《設想》在全國普遍征求意見外,還先后召開了華東、華南、西南、西北、華北地區的座談會,并通過多種形式,分別聽取了數學家、數學教育家、高師研究者、教研員、一線中小學教師及其他各方人士的意見,并調動國內、境外有關學者的力量,進行了5個方面專題的調研,研制工作及有關會議也考慮到了地區性和各個層面的代表性??紤]到標準研制及具體實施、實驗還將持續一個相當長的過程,更需要各方參與、通力合作才能收到實效,因此在研制的開放性上還需加強。應鼓勵針對研制及實驗有關各層面課題的立項研究,更提倡多方聯合對重點問題進行攻關研究。
2.3提倡學術論爭,增強研制過程的活力
圍繞著標準研制,一段時間以來,在各種期刊上出現了不少文章,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中多有觀點碰撞。事實上,數學教育研究的多元化格局已是當前發展的趨勢,更何況我們是在做過去從未做過的事,如果眾口一詞,循之一徑那才是不正常的事。學術論爭必然帶來學術繁榮。筆者參加的幾次會議,盡管時時感到"火藥味",但同時更感到言者的坦誠和成就這一事業的高度責任感。因標準研制所引發的學術論爭是一件大好事,它必然為這一工作灌注強勁的動力。
3關于課程標準的設計
3.l標準水平的定位
此問題曾引起人們的關注(并引發出應是高水平還是低水平的爭論),這里要解決好4個方面的問題:(1)要以反映基礎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基本要求(即普及性、基礎性、發展性)為定位的依據;(2)從上述依據出發,標準應首先是對全體學生的基本標準,但正如它是致力于"人的發展"的標準,所以這一標準又不應理解為基于當前現狀的低標準,而是著眼于21世紀發展要求的高標準;(3)標準在確立規范性要求的同時,應體現一定的彈性,這種彈性能為標準的實施(教材編制、教學實施、教學評價手段及地區實際情況差異)提供必要的發展空間;(4)3學段(9年級)之間的水平劃分也應體現科學性和學段水平之間的遞進發展關系,即通過階段性與發展性的有機結合,來刻畫標準的完整水平定位,而這些又是需要一定的研究來予以確定的。
3.2標準的內容與結構
《設想》對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標準提供了一個基本框架,反映出如下特點:(1)以基本理念闡釋標準制定的時代背景與指導思想;(2)將目標體系分為發展性領域與知識性領域,"虛"實結合、內容與活動結合、知識與素養(能力、態度等)結合、認知與情感結合,通過兩個領域的交融、互動,來實現課程的總目標;(3)進一步對實施課程目標從課程設計和教學過程兩個方面提出了思路,按此思路可對教材編寫、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等方面形成指導性意見。這樣。目標體系、教材編寫、教學實施、教學評價就形成了一個相互貫通,有機結合的體系,應該說這是值得肯定的有一定特點的結構。
這之中,目標體系的設計特別是知識領域內容的設計是重點,也曾引發出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如關于平面幾何的改革,關于小學是否引入方程,關于計算機(器)的進入?關于四則運算的要求以及一些具體內容的增、舍等等。此外,關于如何看待數學能力;如何貫穿數學思想方法;如何體現數學的文化價值;關于"證明"限制的程度怎樣才合適;在3部分內容(數與式、空間與圖形、概率統計)之外如何反映數學的聯系(內部及外部聯系);發展性目標對知識性目標的導向如何落在實處;如何處理好課程標準與教材編寫與呈現之間的關系等也是引起關注的問題。
一、新數學課程課堂教學的特點
1.基礎性。在人的發展過程中,包含著一系列生理的、心理的和社會的較為穩定的發展,新數學課程課堂教學應著眼于學習主體的自然素質,調動其積極參與,促使其生動活潑的發展。初中數學作為一門基礎自然學科,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最基本的素質。
2.有序性。數學課堂實施素質教育在具體方法上是一個有節奏的,有重點的推進的一個過程,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數學教師應根據教學實踐,在每一個階段(學年、學期、學月或每一周)確定一個問題,重點突破。素質教育的目標實現,不是一蹴而就,必然是一個長期培養的有序的過程。
3.全面性。不體現全面性,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皟扇暴ぉと尕瀼攸h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足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在數學教學中,要做到面向全員促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發展,而不是“優生教育”、“競賽教育”。
4.延續性。新數學課程的實施不能割斷歷史,不能認為過去的一切做法都是“應試教育”,全盤否定過去的教育教學活動,不能把過去已采用過的符合教育規律和學生認識規律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已取得的經驗。同心課程教育對立起來。在“應試教育”的課堂中,也能進行素質教育;在新數學課程的課堂中。也要使用應試手段。
5.開放性。抽象性與嚴密性是數學學科的重要特點。在課堂教學中,不但要重視系統的學科學習,而且要重視生活的教育和社會的服務,使學生具有初步用數學的意識。
二、新數學課程課堂教學的內容
1.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意識、觀念等方面。初中數學教材中滲透了大量的德育教材,只要我們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那么對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勇于鉆研的科學精神,樹立辯證唯物觀,以及遇到困難、挫折百折不撓的精神,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我國方算書《周髀算經》記載的商高和周公的問答,競有“勾廣三,股修四,弦隅五”的論述。它比畢達哥拉斯的發現早600多年。又如圓周率,它是我國幾何學舉世公認的成就。這些成就,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讓學生了解這些事實,可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形成學生的愛國品質。
2.科學文化教育。作為教學科目的中學數學與作為科學的抽象數學,就其性質和內容來說,有著顯著的差別,這是因為,作為教學科目的數學著眼點在于完成中學數學教學目的所規定的任務,具體他說,在于通過數學課堂教學,使學生掌握概念,并培養技能,發展能力?!稊祵W課程標準》上所規定學生要了解、理解、掌握、應用的數學知識,就是我們數學課堂教學的任務所在,這也是構成學生數學智育素質的最基本的部分。另一方面,在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掌握數學思想(字母代數思想,方程思想,數形結合、式形結合的思想,轉化的思想,統計的思想等)和數學方法。同時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記憶、遷移、發散、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正確、迅速的運算能力,并逐漸形成技能和技巧??茖W文化素質是學生一切素質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素質,而這種素質培養的重要途徑就在于課堂教學,所以就要求我們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把精力放在課堂內,精心設計,精心施教。把“教學最優化”作為教學的最高境界。應該是我們廣大數學教師追求的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做到“精講精練精評”,盡量讓每位學生都學到知識,切實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
3.技能操作素教育。眾所周知,九年義務初中數學教材較之于過去的統編教材,明顯的一個差別就在于:初中數學教材增加了“實習作業”,這類教材目的在于要求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知識去實踐、去運用。《解直角三角形》一章學完后的實習作業,就是要求學生制作測傾器,測量物體的仰角(俯角),從而計算物體的高度。而這類作業卻受到了很多教師的冷落,殊不知,它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學以致用的能力有著十分重要作用,可以幫助學生解決日常生活、生產中的許多問題,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的技能操作素質,發展了能力。
4.美育教育。初中數學教材中的美育因素也隨處可見,一類是數學圖形的美,如圓,正多邊形等。另一是數學式子的美,如楊輝三角等,再者就是數學問題的美。這些數學圖形,數學式子,數學問題作為美的載體,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創造美的能力也有著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數學教師本身要成為美的示范,教師走進課堂那笑容可掬的面孔,瀟灑大方的舉止,口齒靈利的言語,清秀的一手好字。美觀整齊的板書,抑揚頓挫的語調,加之妙用的電教輔助,無不構成一種課堂教學的和諧美。
5.心理素質教育。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抓好。成功者不驕傲,失敗者不氣餒,上課答問題不緊張.考試不怯場,遇到較難問題不灰心喪氣等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形成,也應是我們數學教師教學的重要內容。
三、新數學課程課堂教學的原則
1、真正擺正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良好和諧的學習氛圍。傳統教學的弊端在于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扼殺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其實,教學活動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數學教學過程不僅是一個認知過程,而且也是一個情感的交流過程.在教學活動中要注意符合初中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善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由于初中學生年齡特點,既有小學生活潑好動、充滿好奇的特點,也有渴望走向成熟的特征,因此要善于抓住積極因素,鼓勵中國學習聯盟膽設疑、探索,使學生的整個學習活動充滿喜悅,學習的需要得以實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始終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給學生以充分自主的權力,創設一個良好和諧的學習氛圍。
2、合理布局課堂結構,優化數學教學方式。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對教學目的、目標、重點、難點等教學內容把握得十分準確,同時對時間的把握也應十分嚴格,切忌教學的盲目性、隨意性.在教學過程中,從數量上說,教師要少講;從質量上說,教師要精講;從內容上說,學生易懂的堅決不講。整個教學活動,教師既要注重知識的系統傳授,也要注意給學生以想、說、練的機會。
關鍵詞:數學課程標準;研制
文[l]提出了"關于我國數學課程標準研制的初步設想"(以下簡稱《設想》)之后,引起數學教育界各方人士的關注,對此問題的研究也日漸成為熱點。經各方努力,《義務教育階段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已于2000年3月份問世,高中數學課程標準的研制工作也已啟動。從l999年7月開始的這段時間,筆者曾多次參加過關于標準研制的有關會議,接觸到從數學家、數學教育家到一線中小學數學教師對此工作的種種觀點,深感研制的過程確如文[1]所希望的"應成為數學教育思想大討論的過程",這樣一個過程為世紀之交的中國數學教育改革灌注了活力,經歷其中,深受啟發,以下就幾個方面問題作一探討。
1關于課程標準研制的基本理念和指導思想
在討論中,不少觀點的爭論實際上都可上溯到這個層面上來,它涉及到為什么要制定標準?以什么制定標準?所制定標準需要體現的核心思想或觀念是什么?這些問題實際上關系到標準研制的基礎,也是需要在研制過程中不斷深入研討以形成共識的。
1.1應首先以時代性要求作為標準研制的依據
作為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一項重要工作,當然應該從更廣闊的時代背景出發,反映出數學課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展變化和應達到的目標,誠為G.豪森在《數學課程發展》一書中所指出的:應該將數學課程發展放在歷史的,以及更普遍的社今的、教育的背景中去加以考察。"從這一角度出發,至少如以下幾個方面是應該考慮的:
(1)未來社會發展的新特征(如社會的信息化、數字化、學習化)對教育及數學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數學學科本身的發展變化(如技術性特征的凸現、應用環境的拓展、以數學理性精神及數學語言、思想、方法為核心的數學文化與人的生存更緊密的聯系等);
(3)數學教育觀的新發展(如數學教育功能、價值的變化;對數學教育過程、本質的新認識等);
(4)數學教育改革的國際、國內時代背景(如怎樣適應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中心的素質教育總要求以及國際數學教育改革的新趨勢等)。
應該說,我國數學教育工作者在近幾年的研究中已敏銳地關注著上述時展要求所賦予的數學教育新的時代特征。如在ICME-8上,我國學者提出了"中國數學教育的范式革命",引起國際數學教育界的關注。之后,文[2]進一步從數學教育價值觀、認識論觀、數學觀3個維度組成的框架來描述這種觀念的變革。文[3]從"數學素質教育的建設是一項深刻的教育思想改革"的角度對上述觀點予以支持。20世紀末連續兩年·。在上海舉行的"數學教育高級研討班",不僅對20年來我國數學教育的成就和特點進行了總結和國際比較,還對改革的目標和未來10年中國數學教育的發展作了展望,作為參與者,深感數學教育的新觀念、新思維已成為問題研討的基礎;而在北京舉行的全國高師數學教育年會上,主題報告《數學教育如何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鮮明反映出在知識經濟理念之下對數學及數學教育的新認識。這里還要提及的是以青年學者為主體的"21世紀中國數學教育展望課題組"圍繞"大眾數學的理論與實踐"進行了長達6年的實驗研究,專家鑒定意見指出:該課題"在數學教育觀和數學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思路和原則、理論依據方面提出了一套較為系統的新思路"。其主旨報告從重新認識數學、重新認識學生、重新估價我國數學教育現狀、把握國際數學教育新方向等方面論述了其研究在未來義務教育中"代表著一種新的數學思想和實踐體系"。
上述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研究活動集中地反映出這樣一種共識,即:應該以一種基于時展要求之下的全新的理念來推進數學教育改革,而這也就成了標準研制的一個重要的思想基礎。
1.2關于《設想》所提出的改革的基本理念
它主要涉及到如下層面:(l)數學觀,從數學是模式與秩序的科學,是普遍適用的。技術,是一種充滿探索與創造的過程等方面去反映對數學發展的新認識。(2)突出"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數學教育觀,從中體現出數學教育與國民素質、人的理性思維、自我情感發展、解決問題能力的新關系,體現出平等教育、終身教育與可持續發展的新觀點。(3)圍繞"學習的建構",從數學學習的本質、方式、教師作用等方面形成一種新的學習認識論觀念。(4)基于以上觀念變化,提出新的教育評價觀,即建立一種注重過程的、動態的、多樣化的數學教學評價機制。
應該說,上述理念基本反映了目前的研究成果和共識,反映了未來發展的時代要求,為前期研制奠定了必要的思想認識基礎。隨著研制進程的推進和討論的深入,研制者對上述理念也作了一些調整和補充,我們不難從文[5]及《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中發現一些變化。
1.3關于標準研制的核心思想
文[6]認為"一個好的數學課程標準還應其有明確的指導思擔",它應該有一個核心的思想予以表述,它"事實上構成了新的改革運動的主要特征,或者說,是次之改革運動成敗的關鍵因素"。筆者贊同這樣的成點,只是認為這種核心理念的形成需要經歷一個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本身也是研制的一個成果),它需要對諸多層面的理念予以梳理、貫通、整合及提煉,需要以深入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為基礎,它也不僅僅是一種理性思考的產物,更應該能通過課程載體落在實處。
綜合研制過程中所接觸到的種種觀點,比較趨于共識的是:新課程標準應注重在素質教育的目標下實現"人的發展",有鑒于此,就必須實現如下轉變,即:從面向少數學生轉變為面向全體學生;從強調以獲取知識為首要目標轉變為首先關注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從數學接受性學習轉變為數學活動中的建構性學習;從僅于數學內部學數學轉變到更多地聯系數學外部(社會、生活、其它學科等)學數學;從追求特定時限學習目標的實現轉變到著眼于學生終身學習及可持續發展基礎的養成。
2課程標準研制需要注意的幾個策略
由于"標準"的研制在我國尚屬首次,加之涉及面廣,需解決的問題多,且要經歷一個較長的研制實驗過程,可以說是一項數學教育改革的系統工程,為有效地實施這項工程,應該注意方法、策略問題。筆者曾在1999年10月份召開的北京會議上就此問題發表過意見,現在本文著重就幾個問題再談點個人意見。
2.1需處理好幾個關系
首先要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建國以來,我國數學教育經過若干歷史發展階段,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形成了具有自我特色的厚重的歷史底蘊。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數學教育改革理論和實踐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績,這是應該充分肯定的。但也應該看到,基于應試教育的大背景,數學教育也出現了許多值得認真研究、加以解決的問題。而如果從前述時展的要求看,數學教育在某些方面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更應該加快改革進程。正是基于這樣一種分析,決定了"標準"研制的基本態度應是揚棄加變革,即采取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態度對數學教育的過去和現狀作實事求是的分析,既要肯定成績,也要正視問題,更要以改革的姿態,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應該說,研制者所采取的態度是嚴肅而科學的,除了注意歷史總結,現狀剖析和未來需求設計這三者的貫通外,其著力點放在了適應未來發展需要上,這也表現了"標準"是一個適應未來的向前看的標準目前有人對標準研制是否充分肯定了我國數學教育的成績以及目前改革步伐是否邁得過大所表現的憂慮是沒有必要的。
另一個需要處理好的是堅持自我特色與借鑒國際經驗的關系。數學教育研究歷來具有國際協作的傳統,而數字化社會的到來,使"地球村"更加成為現實,全球一體化的大趨勢使得各國的數學教育更加走向開放和交流。值此世紀之交,各國數學教育研究異?;钴S,反思過去、調整現在、思考未來已成為共同的主題。數學教育在這特定的時代背景下也呈現出更多帶普遍規律性的特征,這無疑為我們提供了進行國際研究的大好時機。中國作為世界上學習數學人口最多的國家,其研究應該更多地融入國際數學教育改革的主潮流,一方面吸取別國之長;另一方面也為國際教育界提供自己的經驗。正是從局這雙向目的出發,在標準研制中,加強國際比較研究就顯得極其重要。研制組除了進行"國際數學課程改革的最新進展"的專題研究外,還廣泛收集了各國第一手資料,有針對性地進行了國別研究和其它方面的專題研究。事實證明,這種比較研究對于認清自己國的長處和不足,把握數學教育改革的趨勢是有效的,值得進一步深入下去。
在研討中,還涉及到正確處理好需要與可能的關系問題。比如,關于計算機(器)的普遍使用能否實現,某些現代內容(如概率統計)的增加是否會造成地區間新的水平差異,在義務教育階段,創新精神的培養是否能落到實處,師資水平能否保證標準的實現,等等。筆者認為,在標準研制中,注意我國國情和現實可能性固然重要,但這種現實可能性一定是放在21世紀發展的背景下加以考慮的,一定是以時代需要為前提的。所謂目標既定,行動使然,課程標準應該在這個意義上體現它的先導性。
2.2吸納各方力量參與,增強研制工作的開放性
應該說研制工作一開始就注意到了這一點。除就《設想》在全國普遍征求意見外,還先后召開了華東、華南、西南、西北、華北地區的座談會,并通過多種形式,分別聽取了數學家、數學教育家、高師研究者、教研員、一線中小學教師及其他各方人士的意見,并調動國內、境外有關學者的力量,進行了5個方面專題的調研,研制工作及有關會議也考慮到了地區性和各個層面的代表性。考慮到標準研制及具體實施、實驗還將持續一個相當長的過程,更需要各方參與、通力合作才能收到實效,因此在研制的開放性上還需加強。應鼓勵針對研制及實驗有關各層面課題的立項研究,更提倡多方聯合對重點問題進行攻關研究。
2.3提倡學術論爭,增強研制過程的活力
圍繞著標準研制,一段時間以來,在各種期刊上出現了不少文章,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中多有觀點碰撞。事實上,數學教育研究的多元化格局已是當前發展的趨勢,更何況我們是在做過去從未做過的事,如果眾口一詞,循之一徑那才是不正常的事。學術論爭必然帶來學術繁榮。筆者參加的幾次會議,盡管時時感到"火藥味",但同時更感到言者的坦誠和成就這一事業的高度責任感。因標準研制所引發的學術論爭是一件大好事,它必然為這一工作灌注強勁的動力。
3關于課程標準的設計
3.l標準水平的定位
此問題曾引起人們的關注(并引發出應是高水平還是低水平的爭論),這里要解決好4個方面的問題:(1)要以反映基礎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基本要求(即普及性、基礎性、發展性)為定位的依據;(2)從上述依據出發,標準應首先是對全體學生的基本標準,但正如它是致力于"人的發展"的標準,所以這一標準又不應理解為基于當前現狀的低標準,而是著眼于21世紀發展要求的高標準;(3)標準在確立規范性要求的同時,應體現一定的彈性,這種彈性能為標準的實施(教材編制、教學實施、教學評價手段及地區實際情況差異)提供必要的發展空間;(4)3學段(9年級)之間的水平劃分也應體現科學性和學段水平之間的遞進發展關系,即通過階段性與發展性的有機結合,來刻畫標準的完整水平定位,而這些又是需要一定的研究來予以確定的。
3.2標準的內容與結構
《設想》對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標準提供了一個基本框架,反映出如下特點:(1)以基本理念闡釋標準制定的時代背景與指導思想;(2)將目標體系分為發展性領域與知識性領域,"虛"實結合、內容與活動結合、知識與素養(能力、態度等)結合、認知與情感結合,通過兩個領域的交融、互動,來實現課程的總目標;(3)進一步對實施課程目標從課程設計和教學過程兩個方面提出了思路,按此思路可對教材編寫、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等方面形成指導性意見。這樣。目標體系、教材編寫、教學實施、教學評價就形成了一個相互貫通,有機結合的體系,應該說這是值得肯定的有一定特點的結構。
這之中,目標體系的設計特別是知識領域內容的設計是重點,也曾引發出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如關于平面幾何的改革,關于小學是否引入方程,關于計算機(器)的進入?關于四則運算的要求以及一些具體內容的增、舍等等。此外,關于如何看待數學能力;如何貫穿數學思想方法;如何體現數學的文化價值;關于"證明"限制的程度怎樣才合適;在3部分內容(數與式、空間與圖形、概率統計)之外如何反映數學的聯系(內部及外部聯系);發展性目標對知識性目標的導向如何落在實處;如何處理好課程標準與教材編寫與呈現之間的關系等也是引起關注的問題。
一、努力將素質教育理念切實體現于課程標準的各個部分
關于數學課程如何實施素質教育,“標準”作了認真探索,并結合我國學者多年來在數學素質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根據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實際,以知識性目標和體驗性目標有機結合的設計,用包含“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四個方面的要求來落實素質教育的目標。
二、突破學科中心,關注學生全面發展
“標準”突破傳統的數學教育以學科為中心的觀念,關注學生全面發展,這一點不僅體現在“基本理念”和“課程目標”上,而且貫穿于課程設計的各個方面?!皹藴省标P注學生的興趣與經驗,精選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努力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的現狀,密切教科書與學生生活、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打破單純強調數學學科自身的系統性、邏輯性的局限,盡可能體現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首先服務于學生全面發展的功能。
三、著力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標準”希望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如下轉變:數學學習的主要方式由單純的記憶、模仿和訓練轉變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數學課程由單純傳播知識的殿堂轉變為學生主動從事數學活動,構建自己有效的數學理解場所;數學教師由單純的知識傳遞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數學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標準”不僅設立了“了解(認識)”、“理解”、“掌握”、“靈活運用”等知識技能學習的結果性目標,更強調“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等體現數學活動水平的過程性目標,意在加強過程性、體驗性的數學學習,使學生參與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多樣化的數學活動。
“標準”還強調將現代信息技術作為數學學習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在改善學生學習方式上發揮獨特的作用。
四、在課程內容選擇與組織上的新特點
“標準”提倡現實的有教育價值的數學學習,強調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有趣、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應當成為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實驗、猜測、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的主要教材。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經驗的獲得也是數學學習中的重要目標。
提倡根據各學段學生不同的知識背景和認識發展水平,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內容的設計具有一定的彈性、開放性,為有特殊需要的學生留出發展的時間和空間。
“標準”繼承了我國數學教育的傳統,重視學生對必要的學習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熟練掌握,但考慮到時代的進步、數學的發展以及義務教育的性質,“標準”較大幅度地降低了對繁雜的數字運算、代數式運算、幾何證明的要求,淡化了某些數學本質的術語和概念。與此同時,還增加了統計與概率、空間與圖形等密切聯系現實生活、反映社會發展與需要的新內容,并設立了“實踐與綜合運用”,以促使學生體會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發展其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五、體現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教育功能,“評價建議”有更強的操作性
“標準”提出了適應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理念: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標準”力圖結合數學學科特點提出有效的評價策略和具體的評價手段,引導學校的日常評價活動更多地指向學生的學習過程,從而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
“標準”在評價方面最突出的一個新特點是提出的“評價建議”具有更強的操作性。例如,“標準”提出了五條評價建議:第一,注重對學生學習數學過程的評價;第二,恰當評價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第三,重視對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第四,評價結果要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呈現,以定性描述為主;第五,評價主體和方式要多樣化,如可用成長記錄與分析、測驗與考試、口試、活動報告、課后訪談、課堂觀察、作業、集體評議等。這些具體的評價建議使教師對學生數學學習評價有了具體的操作依據。
六、為課程實施提供了廣闊空間
“標準”重視對某一學段學生應達到的基本標準刻畫,同時對實施過程提出了建設性意見;而對實現目標的手段與過程,特別是知識的前后順序,不作硬性規定。這是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的一個重要區別,從而為教材的多樣性和教師教學的創造性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為體現并滿足學生發展的差異性創造了比較好的環境。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 激趣 提高 升華 生活化
隨著新一輪國家課程教材改革實驗的逐步實施,數學已經成為開發兒童潛能的重要工具,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為主要的數學學習方式。情感、態度、價值觀已成為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笔切滦抻喌摹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的。要把“解決問題”的教學過程當做數學教學的一種基本形式 ,以解決問題的形式學數學,從而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數學作為小學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不會孤立于生活之外產生作用,也不能從教材和課堂教學中與現實生活自發產生直接的聯系。顯然,對《數學課程標準》的解讀,不能只是明確“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是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琺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而是要從這樣的教學目標定位中,尋找切實可行的方法。我們在不斷學習與實踐中,對《數學課程標準》有了一定的認識,在運用過程中也遇到的一些誤區,需增強自身素質,提高教學水平,以適應新形勢與新要求。
一、激發學習興趣,彌補個別差異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奔ぐl學習興趣是促進學生學好數學的保證,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條件,它促使學生去追求知識的奧秘,使學生在良好的動機驅使下全神貫注積極思考,把學習數學當作一種樂趣。
由于傳統的計算教學相對繁難,因此在新數學課程中一些“繁、難、偏、舊”的計算內容已被刪除,學生興趣也得到了提高,但部分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和把握出現了偏差,把我們固有的一些傳統優勢逐步拋棄,導致教學中出現了一些問題,造成了一些小學生的計算能力普遍下降,表現在學生的計算速度及正確率偏低,“數感”也較以往略差。學生在三年級就開始學習加法、乘法運算定律在整數四則運算中的應用,而到六年級進一步學習加法、乘法運算定律在整數、小數、分數中的應用時,很多學生仍然不能熟練地應用這些已經接觸過幾年的運算定律。造成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一是教材中計算教學內容的數量和難度都比以前降低了很多,二是教師平時對學生進行的計算技能訓練也較以往明顯減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總體目標不能降低,仍然應該把“正確、熟練、合理、靈活”作為數學教學的基本要求。
二、提高教師的自身學識,做為教學的前提條件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思想方法則是數學的靈魂。但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并不到位。在提倡開放性教學和發散性、創造性思維的今天,對于某一數學問題的解決,思路越來越多,方法越來越巧。教師往往會注意引導學生走教學上的捷徑。其實,一些捷徑具有局限性,實用的范圍一般都比較特殊,換一個條件或變一個簡單的結論,也就會使之完全喪失解題能力。一味的追求,必然會讓學生缺乏對數學基本思想方法的挖掘和相應的訓練,從而沖淡和掩蓋了對基本思想方法的滲透,造成學生對基本思想方法產生厭倦心理,阻礙了學生對數學基本思想方法的學習。所以學生的學習情況與老師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一個有學問的教師,應體現在書讀得比一般的教師都要多,對事物的認識比一般的教師都要透。沒有什么事物能使他盲目相信,對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獨立或獨到的看法。因其有學問而具有某種獨特的氣質或教學行為,并且能為絕大多數學生和同事所認同。
三、貼近生活,達到數學教學的意義升華
數學教學要生活化,是把數學課堂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把數學知識轉化為學生的實際生活情境,在實際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的一種教學方式。這里所指的學生實際生活并不單是單純學生生活情境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完全再現,而是一種數學化的生活情境。小學數學教材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也是進行學習活動的基本線索。學習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現行教材,加強“書本世界”與學生“生活世界”的溝通,改變數學學習生活蒼白無為的狀態。和許多研究者的認識一致的是,目前小學數學教材內容仍然缺乏時代氣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學習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學生生活實際.將數學學習材料的呈現方式多樣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合作交流,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建構屬于學生自己的數學知識體系。
四、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一、立足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創造活動是在靈活的思維方式下產生的,過于單一的訓練必定導致思維的僵化和墨守成規。心理學的研究證實了這一點:知識的操作和自動化將損傷知識運用的靈活性,常表現為受長期知識經驗的影響,人對某類問題的認識形成錯誤的思維定勢,不能靈活的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爸樾乃恪钡挠柧氝^程也是如此,訓練時間長、形式單一,不能靈活訓練,把學生禁錮在枯燥乏味的套子里,就談不上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新課程標準下的珠心算教學要克服思維定勢,解除發展發散思維的一切自我束縛的框框,敢于想象,勇于創新,靈活訓練。在教學中,要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按照由易到難的原則,合理靈活地安排內容。形式不拘一格,并且讓學生自己尋找各種新的訓練形式,尋找更有效的訓練方法,引誘他們獨立思維。對于學生提出的一些新方法和問題,教師力爭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鼓勵他們獨立思考,有創見,允許他們“標新立異”。對于他們提出的獨創性見解,有其合理性的,就加以鼓勵,提高學生訓練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喜聞樂見的訓練形式中感到學習的興趣。此外,教師還應經常組織一些競賽,如對外人示范,給師生、家長匯報表演,請家長集體觀摩,實際操作服務等形式,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同時使其樂于創新。
其次,撥珠活動使兒童手指肌肉的運動增加,手指是“智慧的前哨”,適度的增加其運動量,也可以促進大腦的思維活動,真可謂手巧促心靈,心靈手更巧。并且“珠心算”教學通過聽數、看數、記數的訓練,數譯珠、珠譯數的訓練,在此特殊的環境中,在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注意力的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注重合作和交流能力的培養
當前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是改革教學過程中過分注重接受、記憶、模仿學習的傾向,倡導學生主動參與,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種學習活動,改進學習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稊祵W課程標準》認為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即在數學學習活動中,要引導兒童樂意與同伴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探索性。而在傳統的珠心算學習中,多數時間要求兒童必須外靜內動的獨立心算,在多數時間要求學生進行獨立撥珠以形成珠像,客觀上減少了兒童合作和交流的機會。許多時間學生都是獨立的進行計算,這種學習方式缺少與同伴交流的客觀條件。如果長時間這樣學習,對培養合作交流的能力是不利的。現在,由于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等已滲透到教育的各個方面,因特網、校園局域網、多元化的現代遠程教育網以及視頻點播技術等的普遍應用,增加了相互交流的機會,現代教育技術為基礎的教育正取代一些傳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珠心算教學的整合將是珠心算教學發展的趨勢。學生可以通過網絡這一豐富的資源庫來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主發現,新課程標準理念下,提倡教師與學生的多項交流,將有利于形成一種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的情境。如在課堂教學中穿插自由討論、小組活動等形式,給學生一個自由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從而更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在這里,學生可以自由的表達觀點,并且采取一定操作主動驗證想法的正確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始終興致盎然的投入到訓練中去,克服了天天打算盤、想算盤這種枯燥乏味的事情,不斷地激發興趣,誘發了積極訓練的動機,形成了相互作用的情境,有了和諧、自由的課堂氣氛。這樣,讓每一個學生感到“珠心算”的樂趣,積極投入。當師生間建立起親近融洽的良好關系,課堂上注重合作、交流時,良好的課堂氣氛自然“水到渠成”。
三、在體驗中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想象力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注意是一座門,凡是外界進入心靈的東西都要通過它”。培養兒童的注意力,對他們的學習作用是巨大的。在珠心算教學中,觀察力、注意力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無論是看心算、聽心算、撥珠時,都要求準、快,迫使兒童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由于兒童多種感官同時活動,把思維活動和實際操作相結合,使兒童注意的對象變為兒童直接行動的對象,使兒童處于積極活動狀態。有力地增強了兒童注意的穩定性和持久性。在實驗中觀察、統計發現:一般兒童注意力集中時間平均每次為3分鐘,而實驗班則是7分鐘,有的兒童達15分鐘以上。珠心算對兒童注意力培養這方面有顯著作用。如:聽心算10個數加減,首先要學生注意力集中,否則不能輸入信息,老師念得越快,學生的注意力就越要集中,學生也必須算得更快,思維力的準確和速度也逐步提高;老師念的位數逐步增加,學生的感知力的范圍就越大,速度也逐步加快;計算的數越多,計算數位越寬,對學生記憶力要求也越高。這些訓練中,利于學生的智力發展是顯而易見的。思維的敏捷性是思維品質的集中體現,它指的是思維的速度,是判斷一個人智力的主要標志之一。珠心算教學通過對兒童的培養,使他們計算速度不斷提高,從而使兒童思維敏捷性品質很明顯的改善。實踐證明:一年級學生稍加訓練可達到每秒計算3-6個數字,這是數值計算的訓練,但智力活動具有輻射、遷移性,經過一定時間的訓練,對其它活動有同樣的效應.。在珠心算的教學過程中,兒童的手、眼、耳、口不僅配合協調,且左右兩個半腦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也交替運用,非常有利于學生的智力的開發。兒童雙手撥珠,在撥、看、聽訓練中,要求動作規范、準確、迅速、力度適中,不僅鍛煉了手,也達到了心靈手巧,耳聰目明,提高了觸覺、視覺、聽覺的靈敏度。而且學習珠心算還利于豐富兒童的想象力。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珠心算學習通過大量想珠、心算,使兒童想象力明顯提高,實踐證明:在語言學習中,珠心算班學生回答問題更有新意,課堂氣氛更活躍。
珠心算學習中,兒童手、眼、耳、口和左右腦同時運用,促使了兒童思維鍛煉,加強了兒童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敏捷性、促使兒童整體智力水平得到提高。
四、在實踐中促進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智慧的心理因素機能可以分成兩個系統。即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系統。后者包括動機、興趣、意志、情感、性格等。它對智力因素可以起到動力和調節機能,這對兒童今后的學習和成長是極為重要的。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研究認為:人成功的因素中20%歸功于智商,而80%歸功于其他因素。而其他因素中的關鍵,即情感智商----自我激勵、百折不撓、控制沖動、調適情緒、充滿希望、具有高度責任感等。戈爾曼研究認為:對于智商,經驗或教育對它的作用不大,而對人生至關重要的EQ卻完全能從童年學得和提高。
珠心算的學習中,一道自然數連加如20到120;兒童往往要經過幾十、幾百遍才能又快又準。在這個過程中,兒童百折不撓的練習,向目標努力,他們一定厭倦過、想過放棄,但是,通過調適情緒、心中高度責任感激勵、促使他們最后獲得成功。這個過程是一個自我克制的過程,是一種成功的享受,這無疑將使他們獲得自信,使他們相信,只要不懈努力,一定會獲得成功,這個過程也是對兒童意志的一個考驗。珠心算學習要求一快二準,長期學習逐步培養了學生細致、認真、一絲不茍的態度和作風,從而培養了他們高度的責任感。培養了持之以恒、刻苦、奮進、追求效率、質量的意識,在實踐中促進學生良好學習態度、習慣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