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2 15:06:53
序論:在您撰寫教育技術專業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課程體系的設置是根據培養目標而來,目標的泛化直接就決定了課程體系的多元化。教育技術學專業課程體系中涉及了教育學、心理學、計算機科學、美術學、物理學、傳播學、信息科學等十余個領域的數十門課程。這其中的任何一個領域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專業,我們的課程只能是學習其中的一部分內容,這就不可避免地會流于表面。而教育技術學專業核心課程架構不明確,這個問題從教育技術學誕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并且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也沒有多大改觀,其深層次的根源在于教育技術專業在自我身份認同上的缺失。沒有任何一個專業的課程設置如同教育技術學專業這樣寬泛,學生每天都在不同專業,不同類型的各種課程,但這些課程設置的科學性、合理性確沒有得到實踐來檢驗,后果自然就是培養的學生不符合企業和市場的需求,造成畢業就等于失業的后果。
二、問題成因與對策
當前教育技術學專業所存在的問題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從國家教育政策的層面來看,高校擴招帶來的結果是學生數量的過快增長,很多非師范院校也都開設了教育技術學或及其相關專業,造成了學生培養數量與社會需求數量的供需差異;其次,教育技術學專業缺少區別與其它學科的獨立的知識體系,教學理論比不上教育學專業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又不能和計算機專業學生競爭,學生知識“雜而不精”,難以形成核心競爭力;再次,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學習能力不能適應社會的快速發展變化。根據以上問題成因的分析,對于教育技術學專業建設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
(1)對于部分師范學校中缺少特色的教育技術學專業應該縮小規模,或停辦。師范院校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學生出口定位多為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從中小學校的實際情況來看,信息技術教師普遍已經超編,盡管部分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是由其它學科教師兼任,但整體上可以提供的崗位遠遠不能滿足畢業生的工作需求。
(2)加強教育技術學特色專業的建設,調整培養模式。教育技術學專業必須走特色化發展的道路,以培養特色培養為主要改革方向,加快培養方式的轉變。
(3)強調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社會自適應性。學生的實踐能力是其能否適應社會工作需要的重要方面,而創新能力則是學生未來發展程度的重要內容。實踐與創新兩方面共同組成了學生的社會自適應性,是學生適應社會的必備能力。
三、結語
1.1計算機應用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目前,渭南師范學院教育技術學專業開設的計算機類課程主要包括:計算機基礎、C程序設計、數據庫原理及應用、網頁設計與制作、面向對象程序設計、圖像處理、多媒體課件設計制作、計算機組裝與維護、Flash高級程序設計、網絡編程等,體現了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學生應掌握的計算機知識,但存在問題也不少:課程的結構不合理,尤其是相關計算機選修課少,學生可選的比較單一,滿足不了學生的學習需要;其次,課程的設置中對于理論課和實踐課的學時劃分不合理,有些計算機應用課程上機練習時間少,缺乏綜合性和設計性的實驗,不利于學生操作水平與創新技能的培養;部分課程的銜接不合理,有些課程重復的知識多,有些課程開設學期混亂等。
1.2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就業狀況
通過對以往畢業生就業的情況調查發現,大部分畢業生服務于基礎教育,在日常工作從事多媒體課件的設計與制作,還有一部分畢業生進入電教機構從事日常計算機維護工作,也有一小部分學生走進地方電視臺從事視頻編輯工作,當然也有極少數從事程序設計工作。我們不難發現,計算機應用課程體系對于學生個人發展的重要性,以計算機應用技術為核心的教育技術人才才是社會需要的。
2計算機應用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路
2.1改革原有課程設置
教育技術學專業學生的計算機知識結構應具有應變、創新和綜合性的特征,這就要求從課程設置上下工夫。早期的計算機課程相對陳舊,軟件應用類的課程存在軟件版本低,程序設計類的課程所選語言不能與社會需求接軌,數據庫課程僅能應付計算機水平考試等。因此,我們要從目前和將來的社會需求出發,改革現有課程設置,以便將來學生能適應社會需求,體現專業特色。
2.2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教育技術學專業強調理論與實踐并重,目前招生屬于文理兼招。從長期的教學中發現,理科生對于計算機技術的掌握相對容易。因此,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這個環節我們要理清思路,兼顧文科、理科學生的學習水平,在實際的教學中盡量做到因材施教,發揮學生特長。從學生進入大學開始,以信息技術處理員考試為目標,鍛煉學生基本的計算機操作能力。通過圖像處理以及多媒體課件設計課程的系統教學,鼓勵學生參加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通過大三一些計算機核心必修課的學習,積極組織學生申報大學生創新項目,從創新項目的研究中提高學生對專業領域新知識、新方向的認識。對于程序設計能力不足的學生,我們可以從視頻采集和編輯的角度出發,強化學生對于計算機應用軟件的綜合運用能力。憑借這一思路,能夠充分挖掘學生的動手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目前,教育技術學專業也是依據這樣的思路在探索中。
2.3以“技術—藝術”為課程導向
“技術—藝術”是目前教育技術學專業的指導思想,這一思想源于專業的整合。教育技術學專業劃分在渭南師范學院傳媒工程學院中,該學院設立了動畫、數字媒體技術、廣播電視編導、數字媒體藝術等幾個專業,這就為教育技術學專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硬件環境。學院擁有劃分明確的計算機基礎實驗室、動畫制作實驗室,非線性編輯實驗室,作品創作工作室等,結合其他專業的藝術類課程,能夠讓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學生利用計算機技術,以藝術思想為指導創作教育技術產品。
2.4構建數字化實驗平臺
由于專業特點,我們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搭建數字化綜合實驗平臺,為學生和教師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通過這個實驗教學平臺,讓學生可以完成攝影、電視節目創作、計算機基礎等傳統實驗課程,還可以完成程序設計、多媒體課件制作、計算機輔助教學、計算機網絡等課程的實驗教學。這個實驗平臺中計算機類課程可以從以下兩個實驗模塊構建:計算機相關技術實驗模塊,包含計算機基礎、程序設計、數據庫等實驗,對于不能直接進行的實驗,可借助多媒體技術將文本、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綜合運用;數字化音頻視頻實驗模塊,借助計算機的音頻、視頻采集和處理技術,把豪杰解霸、格式工廠以及計算機非線性編輯技術引入實驗中,在實際實驗教學中,也可適當的加入電視臺目前所使用的視頻編輯軟件。
3計算機課程體系構成
3.1計算機基礎課程
教育技術學專業在大學一年級開設的計算機課程主要是一些基礎課程。通過這些的課程的學習讓學生了解計算機的基本使用,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對計算機技術的興趣。事實上,在實際課程學習中我們也要顧及學生的個體差異,有些學生已經很熟練的操作計算機并且具備一定的編程能力,相反有些學生卻很少使用過計算機。這樣的問題在實際教學中,通常采用課堂上兼顧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水平,在實驗課上提出不同層次的實驗要求。課程構成上,我們及時更新教材的內容,目前對于計算機文化基礎選用的是windows7操作系統。在低年級,可以進行一些直觀應用型課程的學習,例如計算機的安裝與維修課程、圖像處理課程、多媒體課件制作課程,這類課程屬于“所見即所得”的課程,學生入手很快,我們在授課中采用的是最新版本的相關軟件(photoshopcs5,flashcs5.5),讓學生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能夠讓學生很快進行簡單的教育技術作品創作,這為下一步深入學習相關計算機課程創作了良好的條件。
3.2計算機應用核心課程
2 軍隊外語網絡教學的課程構建和教學模式研究
3 教育信息環境下,面向學習過程的發展性評價的研究
4 基于網絡的自適應學習系統研究
5 網絡教學交互策略研究
6 信息技術學習環境中高中語文自我導向式閱讀教學的實踐與研究
7 基于自動測評技術的IT技能培訓研究
8 基于CORBA的分布式異構數據庫信息檢索模型——在高校數字圖書館中的應用研究
9 支持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概念圖的設計與應用研究
10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教師角色的定位
11 應用幾何畫板促進中學物理新課程標準實施的試驗研究
12 IT技能訓練導師系統iTutor——原理、設計與應用
13 基于農林學科專題學習網站自主學習的設計與應用研究
14 WebCL的基本理論與系統實現
15 網絡課程中促進遷移的教學策略設計
16 網絡課件的設計與開發研究
17 基于因特網的教師繼續教育研究
18 信息化教學:模式研究和案例分析
19 示例學習網上課程的建構研究
20 Internet創新學習環境研究
21 現代教育媒體下優秀教師的再定位
22 學習對象理論與網絡課程開發
23 上海市綜合高中的發展研究
24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中師《教師口語》課程教學的教學設計研究
25 現代遠程教育中的教學設計
26 臨夏地區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
27 四川普通高師現代教育技術課程考察分析
28 基于網絡的自主學習模式設計與應用研究
29 信息化進程中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實踐與探索
30 普通高中職業指導課程開發的實踐研究
31 我國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歷史發展軌跡透析(1985—2000)
32 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研究
33 企業e-Learning與學習型組織創建
34 信息化社區教育研究
35 績效技術及其應用研究
36 校本教育游戲軟件的設計研究
37 信息技術在高等工科院?!稊悼丶夹g》課程中的應用研究
38 多元智能的多元測評研究
39 我國紀錄片形態及影響因素研究
40 信息技術與初中英語整合的“五步教學法”及其應用研究
41 高中階段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溝通模式研究
42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問題研究
43 基于多媒體教室的CPSL教學環境的研究
44 教育技術學之學科內容體系構建研究
45 從信息科學角度對網絡課程信息的研究與組織設計
46 基于Web的研究性學習教學設計模式設計與分析
47 自主創新性學習的教學設計研究
48 基于網絡的班級課堂協作學習研究及其過程設計
49 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辦學特色問題研究
50 多媒體課件中不同色彩文字材料對閱讀影響的眼動研究
51 大學生媒體素養教育及其SDL學習研究
52 開放大學學習支持系統的比較研究
53 基于網絡的語文閱讀輔助導讀系統的研究與開發
54 概念圖工具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上海市閔行實驗小學五年級個案研究
55 參照SIF規范的EMIS升級模式研究及其簡化實現
56 基于Web的自適應測試系統的研究
57 中小學音樂教育主題資源庫的建設與應用
58 基于WebSphere的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電子政務系統的研究與實踐
59 基于Web服務的分布式異構教育資源庫信息共享方案的研究與實現
60 基于Web的遠程答疑系統的研究與開發
61 網絡探究式學習的協作學習環境設計
62 關于計算機音樂制作課程教學的思考
63 導生角色研究
64 現代遠程教育中基于任務驅動的流媒體答疑教學模式研究
65 《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在教育碩士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66 甘肅省中師學校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教學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
67 甘肅省城市中學校園網建設與應用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
68 信息技術課程實施中高中學生信息技術學習評價的研究
69 基于動機理論的教學設計策略研究
70 網絡學習日記在現代遠程教育中的應用與效果研究
71 大學生自我導向學習實踐研究——《學習論》中的探索
72 現代遠程教育中網絡教師指導活動研究
73 發展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GBS學習環境的設計開發與實踐
74 中小學虛擬教研活動的特點、功能與組織管理方式研究
75 基于學習設計規范的學習內容管理系統設計
76 網絡環境下基于問題學習(PBL)的教學設計方法的試驗研究
77 中小學英語教師ICT技能體系研究
78 網絡課程中電子學習檔案設計與制作的研究
79 信息技術環境下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研究
80 網絡時代教育電視發展趨勢研究
81 中小學信息技術考試系統設計與實現
82 多媒體教材制作系統設計與開發
83 遠程多媒體信息實時播放系統開發研究
84 基于網絡的研究性學習探索—《現代教育技術》網絡課程的開發與實踐
85 甘肅省鄉村信息資源中心應用現狀與發展研究
86 甘肅省高師師范生信息素養的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
87 甘肅省高等院校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養體系研究
88 甘肅省電大遠程教育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
89 衛星寬帶遠程環境下甘肅電大學習支持服務系統的構建研究
90 西北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遠程教學平臺的搭建
91 中小學專題學習網站生成系統的設計開發與應用研究
92 考試分析系統和標準化題庫的設計與實現
93 中醫痛風臨床診治智能CAI系統的設計和開發
94 教師教育的改革:反思性教學和反思型教師教育研究
95 英特爾(?)未來教育理念與師范院校職前培訓模式探索及資源整合
96 網絡環境下探究性實驗教學過程研究
97 我國高校網絡教育的現狀與對策研究
98 網絡學習中的動機策略研究
【關鍵詞】論文分類;主要任務;寫作步驟指導;典型題目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0)01―0018―03
教育部高教司2001年編寫的高等學校畢業設計(論文)指導手冊對本科畢業論文的要求是通過畢業論文鞏固所學理論知識,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各項基本技能、實踐能力和決策能力[1]。教育技術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是綜合考查學生運用教育技術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教育教學問題能力的重要方式,但是現有很多畢業論文缺乏科學和規范,論文質量并不高。本文參照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嘗試將論文分類,并就每類的主要任務和具體寫作步驟展開探究,列舉出典型題目,以求為畢業生提供參考。
一 綜述/評述類論文
1 定義
查閱某一專題在一段時期內的相當數量的文獻資料,經過分析研究,選取有關情報信息,進行歸納整理,作出綜述或評述的文章[2]。
2 主要任務和寫作步驟指導
(1) 選題
選題首先要內容新穎,且近幾年確有進展,為本專業所關注的焦點;其次題目不要過大,面面俱到的文章很難深入研究核心問題,往往流于泛泛而談。
(2) 查閱和積累有關文獻資料
一方面,需要搜集權威性的參考書,如專著、教科書、學術論文集等。另一方面是查找期刊和文獻資料。
(3) 提出綜述/評述的問題
用200-300字的篇幅提出問題。指明寫作目的、意義和作用;闡述所綜述/評述問題的資料來源、歷史、現狀及發展動態。如果所選題目屬于爭論性課題,需要指明爭論的焦點所在。
(4) 進行具體綜述/評述
首先,通讀、細讀、精讀文獻資料,分析每篇文章的主要論點,分類摘記其主要內容,包括技術方法、重要數據、主要結果和討論要點。其次,對摘記的資料進行加工處理,使之系列化、條理化。可以從以下順序進行綜述[3]:①歷史發展:按時間順序說明這一課題的提出及各歷史階段的發展狀況,體現各階段的研究水平。②現狀分析:介紹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及各家觀點,詳細介紹有創造性和發展前途的理論或假說,并引出論據;對有爭論的問題要指出問題的焦點和可能的發展趨勢,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對一般的、過時的或已被否定的觀點可從簡描述。③趨向預測:在縱橫對比中肯定所綜述/評述課題的研究水平、存在問題和不同觀點,提出展望性意見。
(5) 總結
對綜述/評述所得出的結論進行評議,對文章的特色和不足進行總結。
(6) 參考文獻
依引用先后次序或參考程度排列參考文獻,引用的國內外文獻必須真實。由于現在的綜述/評述多為“現狀綜述/評述”,所以70%的引用文獻應為3年內的文獻。
3 典型題目
美國教師專業發展策略綜述/教學設計的國際前沿研究/從網絡教育的發展看回歸教育現象/面向學習者的教學設計評述/教育技術研究范式與發展研究/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究現狀與趨勢分析/教育游戲的國際研究動向以及啟示。
二 實證類論文
1 定義
針對教育技術領域的某一問題或專題,有目的地進行調查與考察、試驗與分析,或進行相應的實驗研究,得到系統的觀察現象、實驗數據或效果比較等重要的原始資料和分析結論的論文。實證研究分為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研究,近年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后兩者,主要研究方法有調查問卷/量表(常伴有訪談)、文本分析、觀察法,實驗法等[4]。
2 主要任務和寫作步驟指導
(1) 確定研究的問題
明晰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分析課題是否具有創新性、可行性,影響可行性的一般因素是什么。
(2) 分析研究的問題
首先,界定研究涉及的基本概念,搜集相關支持理論。其次,分析所研究的問題是否具有普遍性及導致這個問題出現的原因;前人的研究成果及其可借鑒的研究方法或手段;再次,說明作者擬從哪些創新角度對此問題進行研究,建立研究假設。
(3) 制定研究的方案
運用實證方法展開的研究,需要事先作好周密的設計,以求對實施研究進行嚴格的控制,盡量排除研究者、被研究者主觀因素的影響,具體做法如下:確立研究中需要考慮的相關因素和觀測指標;確定研究方法;明確已具備條件和尚需創設的條件;明確研究的具體步驟和時間安排;設計必要的問卷、調查表、測驗題、實驗過程等。
(4) 實施實證研究
依據方案進行研究,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時,研究過程也有差異。例如在以調查/訪談為主的實證研究中,首先需要進行預調查,然后根據預調查結果修改調查設計;實際調查中注意尊重客觀事實,如實記錄,不把主觀傾向帶到收集材料的過程中。在以實驗為主的實證研究中,首先,進行實驗前測;控制實驗的各個環節、實驗對象、實驗時間和場所的安排等因素;其次,如實記載自變量的操作情況、無關變量的控制情況、因變量的變化情況和其他相關情況;再次,進行實驗后測,了解實驗后被試在所研究的特質上達到的水平[5]。
(5) 整理資料,作出總結
對研究過程進行總結;用適當統計方法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歸類整理并詳細分析;得出研究結論,以量化資料反映客觀屬性,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指導性或改進性的策略或建議。
3 典型題目
(1) 課程/課堂教學
幼兒園動漫環境創設效果的研究/非語言符號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小組討論學習在**課堂中的效率研究/**市高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現狀分析/《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的現狀調查和研究。
(2) 學生學習
**地區高中學生研究性學習情況與調查研究及推廣措施/概念地圖支持學習困難學生寫作的實驗研究/**市在校大學生博客使用現狀調查與分析/大學生信息技術技能的調查研究。
(3) 教師專業發展
對**市中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方式的研究與建議/中學對教育技術師范生能力與素質需求調研/中學信息技術教師職業倦怠調查研究及應對策略/**地區高中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的調查與分析/教育Blog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現狀研究與展望――以**地區為例。
三 設計類論文
1 定義
本文界定的設計類論文是設計課堂活動、模型、系統等一些應用性研究的文章;它重在應用或檢查理論,并依據理論進行分析設計,得出直接的設計成果。本類主要是設計課堂活動及一些應用平臺模型,對于以編程實現的應用系統的設計與開發,將在第四類論文中闡述。
2 主要任務和寫作步驟指導
(1) 對選題背景和依據理論進行概述
對選題背景進行描述,指出設計的目的;對相關概念和支持理論進行概述。
(2) 對相關研究現狀進行深入調查
深入調查國內外的相關研究現狀,從已有研究成果提煉出本課題可以借鑒的具體內容和要素,并重點指出已有研究成果中的不足之處,分析哪些方面需要改進,初步確定本論文中的設計需要解決什么實際問題。
(3) 對設計進行需求分析
在上一步中已經初步確定所做的設計需要解決哪些實際問題后,緊接著就要對設計的可行性進行分析。如果可行,則要進一步具體回答“本設計要做什么”的問題,細化設計任務。
(4) 進行具體的設計
根據細化的設計任務來進行具體的設計,作者可以自行選擇是否詳細描述具體的設計過程。
(5) 應用所做的設計
應用分兩個階段:試應用和真正應用。前者主要檢測所做的設計是否完善;后者是根據試應用結果對設計進行改進和完善,直接檢測所做設計的應用效果。不管是哪種應用,都需要記錄應用的具體過程。
(6) 分析成果,總結和展望
對應用成果進行分析,將成果與目的對照,看有沒有實現設計目的;指出具備更完善的條件時設計還能改進的地方。
3 典型題目
基于三維動畫技術的視頻課程片頭設計/基于協作學習的課堂活動設計/中學信息技術網絡學習社區的分析與設計/多媒體界面的創意設計/網絡教學平臺的整體設計/績效觀下的企業培訓教學系統設計。
四 開發類論文
1 定義
本文界定的開發類論文是描述為解決教學實踐中所遇到的問題而設計的應用軟件系統的開發及應用過程的文章。由于是教學應用軟件的開發過程,所以可以參考各類軟件生命周期模型,在模型指導下融入對教學過程的思考,實現教學過程思想對軟件開發的指導,以及軟件應用對教學過程的反饋與建議。
2 主要任務和寫作步驟指導
(1) 對選題背景和依據理論進行概述
同“設計類論文”,著重描述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性質、簡要解決辦法及對系統功能的大概要求。
(2) 對相關研究現狀進行深入調查
同“設計類論文”,并對該軟件系統解決特定問題進行一定程度的預期。
(3) 進行軟件需求分析,
首先進行可行性分析;其次確定系統可以實現怎樣的功能,即系統“要做什么”,從該步驟開始,可以參考幾種常見的軟件工程生命周期模型來安排系統開發的過程和進度,采用常用的結構化分析方法來進行分析,并且撰寫相應的文檔,例如數據流圖,數據字典,說明以及補充材料等[6],為設計過程做好充足的準備。
(4) 設計過程
包括概要設計和詳細設計過程。對(3)中的系統功能進行細化,進行系統總體結構設計,數據結構以及數據庫的設計,產生若干獨立的功能模塊,然后再對每個模塊進行詳細設計。
(5) 編碼與測試
即軟件開發中實現的環節,可以獨立進行,撰寫相應的文檔,總結一些實現方法和技術優化上的體會。
(6) 系統的應用和反饋
類似于系統開發的調試階段,即讓系統在實際環境中運行,看系統的運行是否能夠適應軟硬件環境,是否真正滿足預期的要求,并記錄反饋信息,以再回到階段(4)進行優化設計,改善系統的性能;在最終成品的應用中記錄最終的應用效果。
(7) 總結和展望
對開發成品及其應用成果進行評價,將成果與開發目的對照;對比目前同領域中的其它系統,總結過人之處和不足之處,指出具備更完善的條件時開發還能改進的地方。
3 典型題目
網絡教學交互系統的設計與實現/基于.net的網絡教學平臺的設計與開發/基礎教育研究性學習平臺的設計與開發/基于Web2.0的在線搜索系統的開發/基于Web2.0的網絡學習平臺的開發。
五 比較類論文
1 定義
比較研究法是通過審查、判斷并列舉事物之間的相同點與不同點的方法,可分為橫向與縱向、同類與異類、定量與定性比較;比較的對象可以是同一事物在時間序列上的特征或現象,也可以是不同事物在同一時間序列、不同空間結構上的特征或現象[7]。它廣泛存在于上述四類論文中,本文探討的比較類論文是指通篇以比較為主要手段,展現和分析比較的內容,以揭示事物本質的論文。
2 主要任務和寫作步驟指導
(1) 確定比較的主題
首先,選擇比較對象,確定比較的主題。其次,在頭腦中產生對此主題比較目的的假想,比較目的需要立足實際,且在比較研究中可驗證。再次,確定比較的具體內容和比較標準。
(2) 獲取相關資料
搜集和初步整理資料??梢酝ㄟ^實地考察、閱讀文獻、調查訪問、座談討論、實驗等多種渠道收集資料,但考慮到所選材料對達到比較目的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需要選擇最優的渠道以保證材料的真實性和客觀性。
(3) 描述比較內容并進行差異分析
對每一項比較內容進行描述,進而列舉比較對象間的異同,站在歷史、辨證、多維的視角上來分析比較對象間形成異同的原因。
(4) 得出比較結論
對所比較事物的本質進行進一步揭示,并驗證筆者的假想有沒有實現,得出比較結論。
3 典型題目
信息時代電視傳播的嬗變/論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多媒體信息傳播與大眾傳播的比較/網絡課程與精品課程的對比研究/大眾傳媒信息與學校教育信息比較研究/Web2.0應用國內外現狀比較研究/現代遠程教育監督機制中外比較研究/農村受眾媒介素養習得差異性研究/**和**區域信息化差異比較/**市重點小學教育網站主頁設計比較研究。
六 總結
本文探索出的教育技術本科畢業論文的幾種分類及各類的主要任務和具體寫作步驟,只是在為提高畢業論文質量上的一種探究,必有不足之處。在論文實際寫作中學生還需綜合地、靈活地選用各種研究方法,在各類論文具體寫作步驟基礎上學會變通,不能固化在這些框架中,這樣才能寫出創新的、高質量的畢業論文。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高等學校畢業設計(論文)指導手冊:管理卷/理學卷/電子信息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經濟日報出版社,2001:1-6.
[2][3] 如何寫綜述論文全攻略[EB/OL].
[4][5] 馬云鵬.教育科學研究方法[M].吉林: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7,196-204.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個別調查法和座談法,對本校05級教育技術學生的信息能力作了一個初步調查,通過調查結果的統計分析,發現大部分學生目前的信息能力不容樂觀,并提出了一些相應的對策。
在科技發展的今天,知識的轉化速度加快,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學生應該比其它專業的學生具有更強的信息應用能力,特別是在教學方面的應用,需要具有對信息的查找和創新能力。
1信息能力的含義
息能力是對各種信息技術的理解和活用的能力,即對信息的獲取、理解、分析、加工、處理、傳遞的理解和活用能力。信息能力是一種基本的信息素養,它是一種在技術層面、操作層面和能力層面上的素養,是個體在主動選擇和運用信息及信息手段的基本素質。信息能力的構成,主要包括獲取信息的能力,處理信息的能力,生成信息的能力,創造信息的能力,信息交流的能力。獲取信息是指人們通過對自然的感應、人際交流和大眾傳媒,利用一定的信息技術獲取信息的能力,是人們能夠利用信息的最基本能力。信息處理能力是指能對搜集的信息進行理解、歸納、分類、存儲記憶、批判、鑒別、遴選、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表達等。其中信息理解能力、信息分析綜合能力和信息批判能力尤其重要。在信息搜集、選擇、理解和批判的基礎上,能準確地概述、綜合、改造和表述所需要的信息,使之簡潔明了通俗流暢并且富有個性特色。圍繞同一目的,在多種多樣的信息交合作用的基礎上,迸發創造思維的火花,產生新信息的生長點,從而創造新信息,達到搜集、選擇、理解和批判信息的終極目的。信息交流就是人們將自己擁有的信息,通過各種形式納人統一的、正規的信息交流渠道的能力。其中信息意識是基礎;準確的判斷能力是關鍵。
2教育技術學專業學生信息能力現狀分析
2.1研究的對象、內容及方法
該次主要是針對陜西理工學院05級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的71位學生展開的一項小范圍調查。通過座談法,訪問法,觀察法和問卷調查法了解學生目前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創造信息的能力。這些信息的能力分散到該專業主要體現在計算機基礎應用能力,程序編寫能力,多媒體課件制作能力和計算機網絡建設能力上。
2.2現狀分析
2.2.1基于計算機機基礎的應用能力現狀
在計算機的基礎能力掌握方面,我們教育技術學專業學生主要涉及到的是計算機基本技能(Word,ExceI,PPT)的掌握,該項能力是要求所有專業的學生都掌握,只不過是要求我專業學生能夠更進一步。它們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教技學生的能力素養,是一種基礎性的能力,要求每一個人都能夠熟練掌握應用。
通過對40個學生(其中男20,女20)進行小范圍調查,統計發現,對于WORD的應用,20位女生中,有19人能夠基本掌握,1人對此根本不熟悉,其中13人能夠熟練掌握;20個男生中,全部學牛都能夠基本掌握該項能力.16人對此應用特別熟練。
對于該項能力的掌握,大部分認為只需要會打字,會進行簡單的排版就可以了。但是我們需要明白的是,文本的編輯和處理能力是較打字能力重要的多。文字的編輯能力應該包括文字的錄人,排版,編輯以及圖文處理。在這個模塊中,文字的錄人是沒有問題的,而在圖文的綜合處理方面,女生的能力則較男生次之。
對于EXCEL的應用,主要對20個男生和30個女生進行了小范圍的訪談,通過談話,我從中了解到,有18個男生能夠基本掌握該能力,12人達到熟練,2人不熟悉;在30位女生中有21名基本掌握,15人達到熟練,其他9人基本不接觸。
對于該項能力的掌握,明顯低于對WORD的掌握要低得多,這項能力主要是要求學生能夠具有較強的信息處理能力,即就是處理數字信息的能力,如對數字做進一步的計算,排序,以及插入圖表圖片等。
對于PPT的應用現狀,主要是通過觀察法來調查實現的。通過整體的瀏覽和觀察發現,基本上所有人都能夠基板掌握該項技能,能夠作出比較簡單的少頁數量的作品。但是若要完成比較復雜或者連貫的多頁數的作品,則沒有多數人能夠順利的完成。并且從完成作品的質量上來看,大多數人存在頁面設計不合理、缺少實質性的內容等問題。
綜合上面三種能力,我們不難發現,在信息的獲取能力和處理能力方面,男生有明顯的強勢。信息的獲取能力主要體現在獲取文字信息,圖文圖像信息上,這一點在文字編輯和PPT制作方面體現的較多,這也就要求我們教育技術專業的學生不僅要具有普通的文字和圖片圖像處理能力,還必許具有過硬的圖文處理能力,這也就是說我們還應提高自身的信息處理能力及在生成信息的能力:數字信息的獲取能力主要用與EXCEL中基本信息的得到,基本信息的獲得有利于后期的再利用,體現在該項目上主要就是數據的處理。任何一種技能的習得,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獲取信息的同時我們實際也是在進行某些信息的處理和在加工。
2.2.2程序編寫能力的現狀分析
較計算機專業的同學而言,我們學習程序的編寫主要應用與教學系統設計和開發上,不是單純的對其進行掌握和了解后就可以的。而是要求學生能夠熟練的掌握,并能夠通過對所獲的基本信息進行生成和創新,開發設計一些教學輔助軟件。
在該項調查中,主要是對20個男生和10個女生的C語言及VB語言的應用現狀進行的。通過訪談得到如下數據,從數據中可以比較清楚的看到學生能力的不足
從這兩個圖表中,我們不難看出,學生對這兩種語言的掌握程度普遍偏低,能力的獲取和應用都在百分之六十以下,更談不上信息的生成,創新和交流?;谶@種情況,通過與學生的了解發現,大部分學生反應聽不懂或者是原本有信心后來卻力不從心等等。總結起來,更多的問題還是在學生自己的身上。不能從老師的講解中獲取知識,說明信息的獲取能力較差,不能根據自己的發展情況制定自己的發展方向,并且不能將已有的信息資源轉化為一種動力,不能理解消化信息,不能生成新的信息,對信息的利用意識不夠。
2.2.3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能力的現狀
多媒體課件制作能力體現在教育技術學專業學生的能力應用上主要是能夠熟練的運用Authorware軟件制作適合個科教學實用的教學課件。那么,我校該專業05級學生是否能達到熟練制作出優秀的課件呢?通過調查發現,實際的現狀并不能達到要求。
在這項調查中,我們發現,女生在應用發面的能力微微優于男生的發展。在該項軟件的應用實際上主要體現學生生成信息和再創造的能力,因為我們知道,一個優秀的課件不光需要文字的錄人,同時需要配有相關的圖片,圖像,動畫以及其它有助于教學進行的各種媒體,不單單要求具有計算機的操作技能,還需要制作者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將課件制作的比較具有人情味兒。在這一點上,剛好發揮了女生比較感性的優勢,由此,女生將注意力投人的比男生多,所取得的成果也較男生顯著。
3提高學生信息能力的對策
通過對現狀的分析,我們發現,學生信息能力的獲得較實際需要還有很大的一段距離,要想改變這一現狀,提高學生的信息能力,我們應從國家、學校、老師和學生四個角度著手考慮。
國家在政策上應該向西部偏遠地區、經濟不發達地區予以傾斜,加大扶持力度,保證這些地區信息渠道暢通,信息軟硬件資源充足。陜西理工學院地處經濟不發達的陜西,且位居秦巴山地,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發展緩慢,信息資源不足,硬件基礎不夠完善,不利于在校大學生信息能力的提高和發展。
學校應該提供給學生大量的實踐操作時間,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不能依舊如高中教學那樣,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還應該提供充足的軟硬件資源供在校學生使用。
論文關鍵詞:教育技術,專業,人才培養
一、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現狀
1.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點的現狀
至2008年,我國有224個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點,已經成為我國近幾年來發展最快的專業之一。[[1]]包括教育軟件工程、現代遠程教育、信息技術教育、數字媒體技術等多個培養方向,專業性質有師范性、非師范性和半師范性三種,開設院校已從開始的師范院校發展到目前綜合性、理工科、農業、民族學院等不同性質的院校。但有不少院校存在專業基礎深度不夠、專業性質不明確、克隆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教學與實驗條件不具備等問題。[[2]]
2.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培養目標存在的問題
楊改學總結了我國教育技術專業各個時期的培養目標,[[3]]從早期的“四種人”(電教課的教師、電教技術人員、電教研究人員和電教管理人員)到當前的“四種人”(具有創新能力的研究人員、新媒體的開發與研究人員、教育技術學課程教師、信息技術課的教師以及管理人員),本專業的培養目標越來越寬泛,越來越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及研究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的適應范圍由學校走向企業等各種行業。但是具體到各個院校的教育技術學專業則存在著“輕實踐目標、輕創造目標和對社會需求缺乏了解、閉門造車”等問題,[[4]]出現了同構現象,不論學校層次、規模、類型都要培養成為“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復合型人才,顯然是和學校的實際情況不相吻合的。
3.教育技術專業課程體系龐雜老化
由于教育技術學科是綜合性的應用學科,其專業課程涉及教育學、心理學、傳播學、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等技術性學科,因此一些院校的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開設的課程龐雜,課程設置求大求全,大有將學生培養成集數學、物理、計算機科學、電視編導、教育學為一體的全才教育論文,但實際上形聚神散,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因課程繁多,分散了學生的學習時間,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根本無法消化吸收,學而不精,知而不解。這種狀況的直接后果就是導致學生所學“廣度有余,深度不足”,缺乏專業人才的不可替代性,造成了在就業過程中的尷尬境地。但造成課程設計不合理的根本原因還是在于培養目標不明確。
另外,有一些院校的教育技術學專業開設比較早,沒有及時調整課程設置,許多課程與現實的教育技術實踐需要脫節。[[5]]還有一些院校存在“因人設課”和“因無人而不設課”的現象,不注意課程銜接,沒有整體優化課程體系,導致許多課程在內容上出現大量重復;對于專業技能課程,講授多操作少,教學脫離實際論文開題報告范文。[[6]]
4.教育技術學專業教學方法單一,實踐環節薄弱
當前的教育技術學專業教學中,教學方法單一,以課堂講授為主,輔以少量的實驗。這種教學方法雖有利于系統地講授知識,但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從而影響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不利于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專業素養以及主動地開展學習。另一方面,課堂講授方法主要依托教師的口頭語言,輔以板書等向學生傳遞信息,其表現信息的方式和手段單一,表現能力和信息量有限,傳遞的教學內容比較抽象,而該學科中包括許多直觀性內容、技能性內容和過程性內容,難以表現教育論文,影響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全面掌握。
教育技術專業的實驗(實訓)教學主要有常規性實驗、制作性實驗和教學技能訓練性三種類型。但是不少院校的教育技術專業往往忽視教學技能訓練,所開展的常規性和制作性實驗也多是驗證性實驗,這樣的實驗多依附于理論課,沒有留給學生探究的空間,學生按照詳細的實驗步驟,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一些基本操作,至于什么時候需要什么樣的操作,在基礎性驗證性實驗中都沒有涉及,指望這樣的實驗來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是行不通的。
二、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策略
1.培養目標——明確研究領域,選擇培養方向
教育技術學研究的領域應該包括“學習資源和學習過程的設計、開發、應用、管理與評價”,但是“專業”與“學科”是不同的概念,從學科研究范疇出發確定的培養目標是不合適的。如果每一所學校的教育技術專業都要囊括這理論與實踐的五大范疇,那么這種“大而全”的專業教育必將使眼高手低,學生不能勝任具體的實踐工作。如果一個學校的教育技術專業教育面向的是整個教育技術領域,那么其課程將十分龐雜。要求培養具有扎實的教育技術學基本理論,能夠進行各級各類學校的信息技術教育,能夠開展數字媒體研究及開發技術,能夠從事教育軟件工程和進行現代遠程教育,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科學素質、工程素質,具有獲取知識的能力、媒體設計與開發能力、教學系統使用維護與管理能力、教學系統設計能力的人才,這樣的綜合型人才幾乎是信息技術教育的全才,其在大學階段所要學習的課程就太多了。[7]
培養目標要具體說明培養什么樣的人,是以能力要求、專業領域和職業類型或方向來限定的。[[7]]教育技術學專業是一個跨學科的新型專業,也是一個交叉跨度較大的專業,而本科生在四年中所能接受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將這樣一個交叉學科的所有系統知識都納入學習的范圍,這就決定了教育技術專業比教育技術學科的面要窄。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生的培養應定位于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特色,必須要具有其他專業的不可替代性。要求學生掌握教育技術的基本理論和知識,具有較強的分析教育現象的能力,具有運用媒體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能力,具有主動學習的能力和較強的實踐能力。根據教育技術領域特點和社會需求,進行專業改革教育論文,重構教育技術學專業的知識結構,在一個專業下構建幾個專業方向,使學生在具備一定知識與能力的基礎上,在專業能力上有所側重,以適應用人單位的需求。
2.課程體系——反映學科結構,突出技能培養
課程體系并不完全對應于學科理論體系,它包含著學科理論體系中與培養目標相適應的知識體系以及與培養目標相關的其他學科的科目。[9]從由電化教育更名為教育技術以來,由于對這個概念的理解不同,各高校在課程設置上一直存在著不同的觀點。但從主干課程來看,都是從教育學、心理學到傳播學,從普通物理到電路設計,從電視教材制作到網絡課程開發,從電教美術、電教音樂到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不同的學校應根據自身的特點,在搞好教育技術學專業基本課程教育的同時,重點突出該專業在本校優勢領域的拓展,在求專求深上下功夫,以增強本校教育技術學專業的競爭力。
本科層次應該培養具備一定理論并熟練掌握某類教學資源開發技術的專業人員,其課程設置應該反映教育技術學科的基本結構,技術與技能類課程不應該“雜而全”,而應該是“專而精”,使學生在學習教育技術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基礎上掌握一到兩門專長,以改變長期教育技術學專業存在的人才“廣而不專”的問題,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3.培養手段——強化實踐環節,重視設計能力
隨著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廣泛支持,社會對教育技術專業人才的需要已從“音像媒體的制作與應用”擴展到“數字化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應用”。學生不僅要掌握現代傳媒的原理技術、操作技術,重要的是要基于傳媒技術能夠設計、開發出能夠促進學生有效意義建構的學習資源和學習環境,諸如音像教學材料、多媒體教學軟件、網絡課程及網絡教學平臺等論文開題報告范文。因此,基于傳媒技術對學習資源和學習過程進行設計和開發的能力是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培養的重點,關鍵在于實踐教學環節。
在專業課程的教學環節上,一定要處理好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問題,實驗實踐教學是培養教育技術專業應用型人才的重要環節,實驗實踐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技巧和創新能力,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培養應用性人才教育論文,就應該變革只有基礎性、驗證性實驗的實踐實驗教學模式,重視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教學實施。
綜合性實驗是指實驗內容涉及某一門或多門課程的綜合知識的實驗,是對學生實驗技能和方法進行綜合訓練的一種復合型實驗。綜合性實驗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實驗動手能力、數據處理能力及查閱中外文資料的能力。綜合性實驗一般可以在一門課程的一個循環之后開設,也可以在幾門課程之后安排一次有一定規模的時間較長的實驗。
設計性實驗是指給定實驗目的要求和條件,由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并加以實現的實驗,是結合各自教學或獨立于各種教學而進行的一種探索性實驗。它不但要求學生綜合多門學科的知識和各種實驗原理來設計實驗方案,而且要求學生能充分運用已經學到的知識,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設計性實驗是開發學生智能的重要步驟,著重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探索創新能力及組織管理能力。
設計性實驗一般是在學生經過常規和綜合性實驗訓練,經歷了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之后開設。開始時可由指導教師出題目,給方案,由學生自己擬定步驟。更進一步的設計性實驗則在指導教師出題后,全部由學生自己組織實驗,甚至可以讓學生自己選題,自己設計,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以最大限度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參考文獻:
[1]丁楠(1983.3-),男,河南鄧州人,碩士,助教,主要從事教育技術基本理論和數字化學習研究。
[[1]]徐福蔭.改革開放推動我國教育技術迅猛發展[J].教育研究,2009(05):3-9.
[[2]]許霞,劉偉德.教育技術學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互動的思考[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0,(21):172-174.
[[3]]楊改學.教育技術學專業的發展——路在何方[J].中國電化教育,2006,(7):8-11.
[[4]]唐烈瓊.論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現狀及對策[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28(12):116-118.
[[5]]茹宏麗.教育技術學專業課程設置問題探略[J].電化教育研究,2005,(12):38-41.
[[6]]王余勤.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分層培養的思考[J].現代教育技術,2008,(12):43-44..
[[7]]張軍征,.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逃定位的探討[J].電化教育研究,2005,(10):33-36.
關鍵詞:高職高專教育;教育技術專業;目標定位;能力結構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發展與普及,教育技術專業如雨后春筍般在全國很多高校中開展起來。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現在已經形成了???、本科、碩士、博士——從低到高較為完善的層次結構。由于這個專業發展趨勢逐步向高層次發展,專科層次很少受到人們更多的注意。其原因之一是開設??茖哟谓逃夹g專業的學校一般是成人高校、??茖W校、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和師范學院等,而教育技術領域的專家多數集中在大學中;原因之二是有很多教育技術領域的人土對??茖哟尾恍家活櫋F鋵?,全國開設教育技術專科的學校數量較大,是一個很大的群體,這是社會發展和社會需求的結果,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們不應忽視對這一層次的關注,而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注。教育技術??飘厴I生很多到小學或教育技術應用第一線,肩負著在中小學傳播教育技術的重要使命,他們將在中小學教學改革中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對該專業的目標定位和學生的能力結構很有研究的必要性。
一、高職高專的培養目標定位 高職高專這支龐大的隊伍在新形勢下將如何定位?換句話說,高職高專要向社會輸送什么樣的人才?和高校培養出的本科生有什么區別?這些問題涉及高職高專的定位和培養目標問題?!督逃筷P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畢業生應具有基礎理論知識適度、技術應用能力強、知識面較寬、素質高等特點;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實踐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并在教學計劃中占有較大比重;“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提高高職高專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學校與社會用人部門結合、師生與實際勞動者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是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高職高專不同類型的院校都要按照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的共同宗旨和上述特征,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協作攻關、各創特色。盡管有了這樣比較明確的定位,但在實際工作中還是容易造成定位不準的情況。所以,應區分好下面幾個關系:
(一)職業和專業的關系
職業和專業是基于兩個不同的劃分標準的不同概念,但是為了強調不同層次學校培養目標和定位的不同,又常常作為比較而出現。從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的社會功能來說有兩類人才,一類是發現和研究客觀規律的人才,另一類是應用客觀規律為社會謀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前者稱學術型或科研型人才,后者稱應用型人才。前者強調的是專業,后者強調的是職業。高職高專教育是職業教育,學生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是針對社會某一崗位或崗位群的,一般不從專業的角度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科研性。
(二)高等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兩個“高等”的關系
高等職業教育中的“高等性”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中的“高等性”。前者是相對于其在職業教育體系中的層次而言的。后者是相對于其在普通教育體系中的層次而言的,是昔通高等教育的“壓縮式”教育,培養科研類人才,教育類型是普通教育。
(三)區域性和通用性的關系
高等職業教育是一種職業教育。由于各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平衡、產業結構不相同造成社會崗位的不同,所要求的崗位能力要求也不相同。所以在確定高職的培養目標時應該充分考慮學校所在地區的實際需求,確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培養目標。而普通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主要是從學科專業角度來確定,一般具有全國通用性。
過去由于定位不準確,往往把高職辦成了普通高等???,甚至辦成了“壓縮式”的普通本科。目前順應社會的發展和需求提出高職和高專不再嚴格區分,要逐步轉移到高等職業教育體系中來,逐步取消普通高等專科教育層次,培養目標的定位將發生重大的轉移。
二、高職高專專業設置的系統化思想 高職高專培養的是面向行業的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它是社會行業崗位需求的產物,專業的設置和開設的課程是根據當時當地的崗位需求而設定的。行業崗位、專業設置、課程設置、能力結構及教師素質要求和教學方式等構成了一個動態系統,每個系統要素的變化都會影響到局部或整個系統 (如圖1所示)。
針對系統分析圖說明如下:
社會崗位需求分析。。這是開設高職專業最重要的一步。如果專業設置不是針對社會的某些崗位,那么培養出來的學生就不可能就業。
崗位群分析。高職專業強調行業崗位,但又不能只針對某一個單獨的崗位,為了使培養出來的人才能有較強的適應性和就業靈活度,培養目標應針對相關崗位形成的崗位群。崗位群中的各個崗位所需要的能力結構有內在的聯系。
崗位能力結構分析。崗位群確定以后就要對每個崗位所應具有的能力結構進行分析,最好能進行量化分析。分析得準確與否會直接影響到后面課程的設置。
開設高職專業的可行性分析。上面幾個步驟可以看作對外部情況的分析,接下來就是對學校內部的分析。要完成崗位群能力的培養目標,首先就要反問自己:具備這樣的培養能力嗎?師資力量充足嗎?具備相應的軟硬件環境嗎?如果這些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開設這個高職專業就可行,否則就要重新回到第一步,選擇社會需求的其他崗位。
建立專業保障機構。行業專家指導委員會一般是由從事該行業的有豐富經驗的專家、研究人員、在崗位群第一線的熟練人員組成。其職責是定期召開會議、分析行業需求、對崗位群進行分析、分析和評估崗位群能力結構等,為課程制定和實施教學提供依據。行業專家委員會起到了學校和行業或具體崗位之間聯系的橋梁紐帶作用。
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一般是由校內外的該專業的負責人、負責專業建設的學校領導和相關專家組成。主要職責是指導專業的課程結構建設、課程的設置、提供專業建設的必要條件保障。
教學指導委員會一般是由從事教學研究的專家、教務處負責人、專業負責人和教學骨干組成。負責對教學和教學目標一致性的評估、教學質量的評估、指導或組織教材的編寫等。
課程設置。在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和教學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進行課程的設置,列出每門課程與能力結構的對照表,得到行業專家指導委員會的認可后執行。
實施教學。進行系統化分析的目的就是要通過有效的教學過程達到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可見前面各個步驟都是為這一環節的有效實施作鋪墊的。實際上,這一環節和鄰近的上下兩個環節一直處于動態的調整過程之中。通過實施教學會發現與預期部分培養目標或能力的差異,這種偏差就會經常反饋到課程設置環節。
學生能力評價。這一環節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包括課前測試、課中反饋、課后考試、學期綜合評價、崗前評價等。表1為各個評價階段和相應反饋環節的動態關系。
從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階段的評價結果,會和不同的環節進行交互。評價的方式會因為技能目標 (如言語信息、行為技能、心智技能、態度等)的不同而不同。學生畢業時應該進行全面的能力結構形成性評價,嚴格對照由行業專家委員會參與制定的崗位群能力結構表,一一對照評價。評價的結果如果達到預期目標,即說明整套體系是合理的,課程設置和能力結構就相對穩定下來。如果與預期目標相差較大就說明整個體系中的某些環節不合理,一般來說應該對整個環節進行分析和評價,作出調整和改進。
總之,系統化地分析高職高專的專業建設是符合高職特點的,通過整個系統的動態管理可以使專業建設更趨合理性,更能適應社會需求的變化,使得培養出的高級應用性人才向崗位的零過渡不斷邁進。
三、高職高專教育技術專業培養目標定位分析 (一)需求分析
由于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教育技術也越來越多地在中小學的教學和管理中得到應用。教育技術逐漸從傳統電教媒體技術向基于計算機和網絡的多媒體技術過渡,課堂教學和日常教學及事務管理越來越離不開現代教育技術。在這樣的形勢之下,原來的電教人員無論在技術上還是在人員數量上都不能滿足學校對教育技術應用的新要求。從全國來看,中小學普遍缺少這類人員,尤其是不發達和偏遠地區更是如此。而目前中小學急需的這類教育技術高級應用性人才適合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的特點。因此,高職高專開設教育技術專業是有強烈的社會背景和較大的市場需求的。
(二)崗位群分析
高職高專教育技術專業面向的行業是小學和中學,重點是小學。培養出的人應該能適應中小學的多個崗位,從而形成了一個崗位群。這些崗位分別為:教學媒體和設備的管理和使用;和學科教師合作開發課件;面向校內教師教育技術的培訓和媒體技術的推廣使用:教學網站的開發和維護;計算機實驗室的管理和維護。
(三)專業特點分析
1.師范性
運用教育技術的目的是提高教與學的效率,培養出的人是要參與教學的。這就要求培養出的人要懂得一般的教育規律,同時肩負著對學校教師的教育技術培訓,具有師范性。
2.服務性
教育技術??婆囵B出的人并不直接為學生授課,而是為教學技術(資源、手段、教學設計)提供支持服務。
3.管理性
對學校教學媒體設備和教學網站進行維護和管理、對實驗室進行管理等體現了該專業的管理性。
(四)目標定位
根據以上的分析,不難看出高職高專教育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為:面向中小學第一線的教育技術普及培訓、教學服務和管理的培養現代教育技術高級應用性人才。
四、離職高專教育技術專業知識能力結構模塊分析
根據對崗位群專業特點及目標定位的分析,可以將高職高專教育技術專業的知識能力結構大致劃分為8個模塊,如表2所示。
以上對商職高專教育技術專業崗位群和知識能力結構進行了分析,是否合理還要傾聽行業專家委員會的評價,同時要接受實踐的檢驗,要在動態的專業建設系統中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高[2000]印發《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的通知[S].(200O.1.17).
[2]李國棟.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定位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1,(6).
[3]謝明榮.邢邦圣.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op].http://tech.net.Ch.2003-4-5.
[4]陳新文,周志艷.論高等職業教育的目的[op].http://tech.net.cn.2003-4-5.
[5]呂鑫樣.試論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基本特征[J],高中后教育與人力資源開發,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