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2 15:05:41
序論:在您撰寫高三歷史教學計劃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指導思想
以課程標準,考試說明為指導,以課本為依據,充分研究近幾年的高考,不斷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在減負增效的大背景下探索高三歷史教學模式,增強歷史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應試的能力,加強學法指導,堅持有效訓練,從而提高歷史課的教學質量,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高考成績。
二、教學任務安排
時 間教學任務內 容
2011年9月~2012年2月基礎知識復習歷史必修一、二、三
2012年3月~2012年5月選修、解題技巧訓練選修與練習
2012年5月~高考前綜合訓練、回歸教材、考試方法技巧學生看書、教師輔導
三、教學目標
1、以課本和課程標準為基礎,充分研讀考綱,“突出主體、強化主干、注重方法”,讓學生理解掌握基本的歷史概念、歷史現象、歷史事件,理清基本的歷史發展脈絡,構建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獨立解題的方法。
2、改變教學觀念、大膽進行課堂改革,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和提高學生概括、歸納、分析、綜合、比較等基本的學科思維能力。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評價問題的能力。
3、適當加強歷史學科思想教育功能,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持久的精神動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加強教研,研究高考和高考試題,研究考試說明,注重知識的遷移和運用,精選精練,不搞題海戰術,講究實效。
5、使學生的學科成績在優秀率、平均成績和B級率上能有再突破。
6、使學生了解并能初步運用最新的史學觀點解決問題。例如: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現代史觀和社會史觀等。
四、采取措施
1、從整體上考慮和制定教學復習計劃,按照計劃有條不紊的進行實施。在計劃的制定中要有總目標和階段目標以及具體措施、評價、時間安排、內容安排等內容。
2、針對近幾年高考的命題特點和歷史課實際,今年采用二輪復習法:
第一輪復習 狠抓歷史基礎知識,“突出主體、強化主干、注重方法”,使學生準確掌握重要的史實、概念和結論,理清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階段特征和內在聯系,形成學科內容的主干系統和知識網絡,并進一步加強對歷史基本觀點、基本概念的訓練,培養學生學科的思維能力。(到第一學期期末結束必修三本書的復習工作,明年“一模”前復習完選修兩本書,并適當練習,迎接“一模”考試。)。
第二輪復習 第二輪復習主要是專題復習,進行知識的整合,按照線索歸納、理清、分析、綜合知識,使學生從知識的系統性和邏輯方面組合知識,力求融會貫通。
3、要認真研讀大綱、考綱和考試說明。特別是對于考試說明要花大氣力來研究,究竟要掌握哪些,掌握到哪種程度,要把近幾年的高考題目作為導向,作為例題,讓學生體會。對于高考試卷更要花氣力研究,要運用集體的力量和智慧,分析研究試題命制的意圖,要考察的知識點、要掌握的能力。還有2012年高考的一些趨勢以及可能要考查的知識點等。
4、提高課堂效率,做好知識落實。對于歷史課來講,教師不必面面俱到,應重點講清重要的歷史概念、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講清梳理歷史脈絡的基本方法,幫助學生整理知識,發揮主觀能動性,總結出基本的歷史規律,得出結論。
5、精選精練。在以往的經驗中,多練才能出成績,這種觀點在增效減負大背景下,在時間不再像以往那么充分的情況下,顯然已經不太現實,因此,精選題目進行精練已經是大勢所趨。教師要精選相關試題,大膽舍棄一些重復低效的題目。既減輕學生的負擔,由可達到重點突破的效果。
6、精講,提高試題評講的有效性。試題講評要及時,發現問題要立刻解決。二要有針對性,不能單純地就題講題,要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7、要經常性地與學生溝通交流,掌握學生的最新動態。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時進行教學上的調整。要多關注那些中檔乃至暫時落后的學生,經常給與他們鼓勵與督促。
高三歷史教學計劃
二輪復習從2017年3月開始至5月中旬結束。復習擔負著承前啟后、鞏固提高的重任,是高三備考復習的關鍵階段。
一、指導思想
1、突出三條主線:即政治文明、經濟文明、思想文化文明。抓住兩個重點:農業文明時代(古代的中華文明)、工業文明時代(近現代英美法等西方國家文明)。突破一個難點:三個領域的文明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系,提高學科內的綜合能力。
2、強化三個意識:“通史意識”、“世界意識”、“現代意識”。“通史意識”要求從人類文明史的角度解讀歷史現象和規律;“世界意識”要求把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置身于世界的角度來考察,立體地、多角度地分析問題。“現代意識”要求以當前重大社會熱點問題切入。
3、從“四情”(“四情”是指考情、學情、材情、輪情,是設計復習內容的主要依據。)實際出發,明確復習內容設計的要求,提高復習內容的針對性。依據“考情”,主要確定二輪復習的指導思想、內容范圍,習題、試題的題型、類型;依據“學情”,主要確定二輪復習內容的重點、難易;依據“輪情”,主要確定二輪復習內容的起點、多少、快慢等;依據“材情”,主要確定二輪復習內容中的基礎知識。
二、備考基本策略與措施
(一)內容設計策略
內容設計要解決好復習專題內容的范圍、結構、層次、重點、數量以及呈現形式、課時設計等方面的問題,應突出以下幾個方面:
1.要明確基礎知識的范圍,做到點、線、面有機結合。為此,要依托x省《考試說明》與教材,逐步細化高考考試知識的范圍,即依據《考試說明》中的“考試范圍”確定復習知識的“點”,依據《課程標準》中的“內容標準”確定復習知識的“線”,依據教材中“目”的內容確定復習知識的“面”,做到分解有據、有度,宏觀與微觀相結合,以有利于進一步夯實基礎在處理復習知識“面”的具體內容時,應主要依據人教版教材來進行,對岳麓版、人民版教材的相關內容可以進行適度整合,但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對教材知識的整合要由厚變薄,去粗取精,做到要點系統準確、概括簡練。
2.要保障復習內容全面,結構合理,層次分明。復習內容主要包括知識結構、訓練題目、方法技巧三方面。二輪復習的知識結構,其主要組成部分是依存于教材中的基礎知識,但另外還應包括一些延伸性的、隱性的知識。
3.要適度拓展復習內容。適度拓展復習內容,主要是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歷史學科的時空范圍,建立起與社會現實、其他學科的有機聯系。
第一,要找準熱點,范圍適當,要與政治、地理學科結合,聯系當前社會和世界上的重大熱點、焦點問題來選取。
第二,要找準切入口,特別是要有歷史知識的依托,否則就等同于政治學科的時政熱點,就會出現假、大、空的現象。
第三,熱點專題的知識結構要全面,要有相關背景材料,要有相關歷史知識,要有相關訓練習題。 要防止四種導考“不到位”現象:盲目拔高現象、簡單重復現象、貪多求全現象、放任自流現象。
4、對復習內容要分解、取舍適度。為便于課堂實施操作,要將以上各方面的相關內容加以整合分解,確定一系列以課時為單位的課題。根據二輪復習時間短的特點,確定適合學情、班情、校情的課題的數量。取舍課題要突出重點,重點一是指基礎知識中的重點問題, 二是指學生知識中的薄弱環節。二輪復習中,基礎好的學生要重點突出如模塊間的聯系、階段特征、規律性認識等內容的學習。
(二)過程實施策略(略 )
(三)能力訓練策略
要抓住關鍵,規范訓練,精心講評,提高學生的實戰能力,即應考能力與技巧。 1.訓練是提高學生應考能力的主要途徑。
訓練題目的設計包括鞏固性訓練、拓展性訓練、模擬性考試三部分。題目的設計應體現高考命題思路與要求,盡量模仿或超越高考樣題、樣卷,從內容到形式保持基本的相似性。題目設計的途徑一靠自主創新,二靠改造利用,三靠拿來主義。其中,改造利用應是主要的方式,要嚴把審題關,要特別注意各地市統考試題的搜集、利用。今年要注意研究性學習類題目、學生自主提出問題類題目的設計與訓練。需要特別強調的是,以上三個方面的內容,都要有明確、準確、精練的答案或文本資料。
在保證訓練題目科學性的前提下,二輪復習中要特別注意訓練的
規范性:一是各種訓練要適度,要“精練”,應提高訓練題的質量,控制訓練題的數量,不要搞題海戰術,鞏固性訓練、拓展性訓練、模擬性訓練都要少而精;二是訓練方式要靈活,各種訓練要求有所區別,鞏固性訓練可當堂處理,可采取口頭提問、筆答、板演等形式,拓展性訓練包括專題訓練可量力而行,由學生自主決定;三是模擬考試要到位,要定時定量,從內容到形式都應體現高考的特點與要求,特別要重視指導學生規范使用答題紙的問題。各種訓練都應重在訓練學生的解題速度、方法技巧、卷面安排以及書寫規范等內容。
《高三下學期歷史教學計劃》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
精心講評。要做到肯定成績與指出不足相結合,點評、自評、互評相結合,面向全體與個別幫扶相結合,講評與補償相結合;要做到方法技巧指導、點撥到位,能夠舉一反三。要克服機械講評、簡單對答案的現象。
二輪復習中要特別重視非選擇題解題方法技巧的指導,不能簡單地歸納講解各種題型的基本特點和要求,要在影響學生解題的內容詞、條件限制詞的含義及其基本內涵上歸類、比較。問答題題目中所含有的概念大致有兩類:一是歷史學科中常用的社會科學概念;一是歷史學科試題中常用的限定解答內容和方式的概念。對這些概念理解的程度,直接影響到了審題的質量和答題的效果。對以上概念,應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注意積累和掌握,并在練習中加深理解和運用,要運用以往的高考題作例證,加強實用性指導與訓練,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學科成績,力爭在優秀率和有效分上有所突破。另外還應將解題方法指導與幫扶結合起來,因為許多幫扶
對象是因為解題技巧不靈活而影響成績的。 以上計劃根據教學實際需要,可作微調。
高三歷史教學計劃
本學期歷史教研工作要繼續以課堂教學改革為突破口,提高中學歷史教師的業務水平與教學能力;繼續樹立與時俱進知難而上不斷進取的精神,進一步確立“以研促教”的思想,努力執行貫徹好教育局、教研室的工作思路,結合學科特點,扎扎實實地開展教學研究活動。以《歷史課程新標準》為契機,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重點,以全面提高未來勞動者的素質為宗旨,努力學習不斷探索。針對我市學科師資現狀,通過多種途徑,以研育師,加快提高教師素質,為推進我市素質教育的深化而努力。
為此,在歷史教研活動中追求以下四個原則:①教材培訓實效化;②教研工作課題性化;③教研活動專題化;④教師培訓能力化。從而充分發揮教研室積極指導作用。
一、教材培訓實效化
以課程改革以及新教材的實施使用為契機,進一步改革課堂教學突出培訓工作,注意培訓的實效,把課程改革的實施作為教研工作的重點,在實施時,必須堅持“以科研為先導,以教學為載體,以活動為紐帶,以管理為保證,以質量為歸宿”。忠實地執行國家、地方課程,積極建設好校本課程,保證課程改革實驗的完整性;組織好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不斷探索課必中的問題,把握好課程改革的先進理念和新教材的操作規程;加強管理,能把課程理想轉變為理想課程,把政策的課程轉變為學生的習得課程;按規律,扎扎實實抓好質量,使課程改革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注重教學骨干的培養,實行以點帶面,全面提高,努力做到課改工作研究化,課改研究過程化。
二、教研工作課題化
歷史教研活動要立足于為全面提高未來勞動者的素質奠定基礎,立足于提高全體教師的思想政治和文化業務素質,立足于全面提高基礎教育的質量?;谶@三方面的認識,尋找歷史學科師資狀況和課堂教學的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選擇重點難點,按教育科研的規范和要求,開展課題研究,重視經驗的提升和規律的總結推廣和應用,真正實現教研室提出的“以研促教”的工作要求。本學期我們要結合各種教研活動,組織教師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和改革,通過專題和課題研究,來總結自身的教學經驗。這樣促使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方法,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及水平。為使教研工作課題化,我們確立工作目標是:
①繼續以蘇州市級課題“中學歷史學業成績評價模式探索”研究為抓手,努力探索歷史教學改革,提高實驗學校教師的組織能力和科研水平,同時將課題研究方向由課內向課外延伸,擴大教學時空,增強實踐性,力求突出課題階段性成果的實效性和示范性。
②針對骨干教師的培養工程,結合教研活動,本學期我們要求吳江市級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教壇新秀,每人必須確立或參與一項教研教科專題研究,將課題由課題組輻射到全體骨干教師,以骨干教師來帶動本校本組學科教研工作,從而形成校校有課題,教師人人都參與的課題研究的氛圍。
③不斷總結經驗提升課題研究的科學含量,力求教研工作課題化有一個階段性成果。近幾年我市歷史教研成果顯著,新人輩出。為提高廣大教師參與課題研究的積極性,我們準備將具有實踐價值和理論水平的課題成果或教學論文匯編成冊,供全體歷史教師學習和參考。
三、教研活動專題化
針對以往教研活動存在著弊端和不足,本學期教研活動力求實效性和針對性,每次教研活動都確立一個專題,注重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課堂改革、實踐性課題課程活動、教學評價等方面下功夫,豐富教研活動的內容和活動形式,不斷提高教研活動的效益。教研活動專題化必須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2021新學期高三物理教師的教學計劃
本計劃制定的目的:
(1)培養學生對中學物理基礎知識(基本物理現象、基本概念、基本規律等)的了解、理解、掌握及應用。
(2)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判斷能力、分析綜合能力);獲取、處理信息的能力;運用物理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運用科學方法研究物理問題、形成物理概念、探尋物理規律的能力。
(3)爭取在20XX年高考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一:教學進度:
二: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習效率的幾點措施
1、 處理好課時較少與內容較多的矛盾
(1)優化教學過程
(2)優化教學方法
(3)合理安排時間,計劃安排時間
(4)不減進度,把握難度
2、 通過這一階段的教學,應使理科必修的內容,達到過去高考第一輪復習的水平。
(1)應重視對高考大綱所要求的有關知識點的理解和深化
(2)認識基本概念,對聯系緊密、容易混淆的概念進行正確區分
(3)對基本規律,明確成立條件和應用范圍,力爭解決高考物理所涉及到的常見問題
3、 為適應近幾年高考改革的趨勢和命題特點及理科教學的發展趨勢,應采取的措施
(1)加強基礎,提高能力
基礎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的物理思想。
能力(理科綜合考試目標)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設計完成實驗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綜合能力。
命題指導思想以能力測試為主導,考查考生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加強聯系實際,擴大學生視野
切實落實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拓展物理教學的時間和空間;習題教學要更多地聯系實際。
(3)加強實驗教學
物理實驗的六大功能:豐富感性認識,提高學習興趣;突破重點難點,理解物理概念;形成物理圖象,認識物理過程;啟發學生思維,增強探索精神;培養觀察能力,掌握實驗技能;養成良好習慣,學會科學方法。
(4)適當做一些信息題(提高審題能力和建模能力)
2021新學期高三物理教師的教學計劃
一、情況分析
(一)教材分析:高中前兩年已經基本完成了高中物理教學內容,高三年級將進入全面的總復習階段,為了配合高三的總復習,學校統一訂購了由延邊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浙江專用《志鴻優化系列叢書物理優化設計》作為高三復習教材,該書以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和高考考試大綱為指導,以《20xx年云南省普通高考考試說明》為依據編寫,作為本學年參考用,本學期擬定完成本書的第一至第十三章的第一輪復習。
(二)學情分析:
1、課堂情況:由于是高三年級,即將面臨著高考的選拔考試,大多數的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求知欲望比較強烈。所以課堂紀律比較好,都比較認真地聽課,自覺地與老師互動,完成教學任務。
2、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大多數的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不夠牢固,各章各節的知識點尚處于分立狀態,不能很好地利用知識解決相應的基本問題,所以對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有待地提高。
3、解題技能:利用物理知識解決有關綜合問題的能力很差,學生解決問題的技能還有待提高。
二、教學目標與任務
加強和利用知識點的復習,盡快幫助學生把各章分立的知識點建立成為網狀的狀態,掌握物理思想的應用物理知識解決相關問題的思維方法,進一步提高解決問題的技能。具體地說:
1、知識方面,應達到熟練掌握每一個知識點的要求,即看到一個題目以后,題中包含了哪些知識點要一清二楚,不能模模糊糊,并且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也要清楚,
2、技能方面,主要是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作到常規思維、逆向思維和發散思維相結合,同時,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基本的解題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解題速度。
3、情感與價值觀方面,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使學生在物理美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從而達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三、方法與措施
1、面向全體,分類指導。從學生的全面素質提高,對每一位學生負責的基本點出發,根據各層次學生具體情況,制定恰當的教學目標,滿腔熱情地使每一位學生在高三階段都能得到發展和進步。
高三物理下學期教師的教學計劃
首先非常感謝學校對我的信任,讓我這個尚無經驗的年輕人擔任畢業班的教學工作,深感壓力很大的同時我也意志堅定,相信只要足夠努力肯定也會取得好的成績。假期時我向資深教師進行請教,和以前的同學進行探討,聽取多方意見,根據自己以前學習過程中的感受,結合我校自身學生的情況制定了如下的教學計劃。
一、復習安排
1、高三物理總復習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20xx年x月至20xx年底,以章、節為單元進行單元復習訓練。
主要針對各單元知識點及相關知識點進行分析、歸納,復習的重點在基本概念及其相互關系、基本規律及其應用。
第二階段 20xx年x月至20xx年x月,按知識塊(力學、電磁學、光學、物理實驗)進行小綜合復習訓練。
主要針對物理學中的幾個分支(力學、電磁學、光學)進行小綜合復習,復習的重點是在本知識塊內進行基本概念及其相互關系的分析與理解,基本規律在小綜合內的運用(包括物理實驗拔高)
第三階段 20xx年x月至20xx年x月,進行學科內大綜合復習訓練、模擬測試
主要針對物理學科各個知識點間進行大組合復習訓練,復習的重點是進行重要概念及相互關系的辨析、重要規律的應用
2、每個階段的具體操作。
(1)一輪復習
按照單元復習,每一單元分為若干節,每節內容按照三個層次遞進式展開。
第一層次:學生回歸課本,重溫基礎知識,進行初步的基礎訓練,旨在回顧、重溫知識,進行熱身活動。
操作:針對有的學生不愿再看課本,利用練習冊知識回顧題和基礎訓練題,學生利用自習時間完成,在這里,學習冊起到了督促學生看課本,檢查學生看課本的效果的作用。
第二層次:
1.重點與難點知識進行強化講解,并配備跟蹤訓練題強化鞏固。
2.經典題型的分析與變式訓練。
操作:在備課時,我一般會做基本資料上同一章節的題目,把本節的重點知識、難點理出來,形成自己的東西,然后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并進行相應的跟蹤訓練。
體現重點知識重點講、重點練,強化教師的點撥指導作用;選取經典題型與學生分析(分析解題思路、總結解題方法),進行相應的變式訓練(選取相同、相近的模型或相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可以一題多變,可以變條件,可以變設問。
因為很多高考題就是在舊題的基礎上變化來的,一定要注重一題多變。開始,教師引領學生變,逐步由學生自己主動的尋求變。
如果學生能夠自己主動的尋求變,而且通過思考得到解答,并從題目中總結做題的步驟和方法,可以極大的提高學生靈活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的能力提升是大有幫助的。
第三層次:精選有各種代表性的習題進行以提升能力為目的的強化訓練,旨在提升能力。
操作:精選習題,學生利用自習時間限時完成。教師批改。課上下發,對于錯題,先由學生討論交流,對于共性問題,最后由老師點撥、指導。
每一單元完成后,一定要組織一次單元測試,評卷,講解。目的是對學生的學業能夠及時評價與反饋,檢查學生對本單元的掌握情況。
(2)二輪復習
第一輪復習以后同學們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查漏補缺,掃除了知識結構中理解上的障礙。
在第二輪復習中,以專題復習為主,突出知識的橫向聯系與延伸、拓展,在解題方法和技巧上下工夫,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在第一輪復習的基礎上,學科素質得以明顯提升。由于理綜高考中物理試題數量有限,不可能覆蓋高中的全部內容,但重點內容、主干知識一定會考。
我利用平時空余時間將近幾年的高考物理題進行研究,整理歸納,從中發現共同的部分,總結規律,有針對性的,目的性的進行訓練。同時在這個時候要發揮出學生的主動性,我們講的再好再完美,那是我們的知識,變不成學生。
要想辦法將其變為學生的。在第一輪的基礎上,學生對于各個物理知識已經了解,但這時候的知識就像許多散落一地的珠子,我們要讓它更好,我們得一條線把這些珠子進行串起來,對于這些知識也是,得把其進行串,串的這個是必須交給學生來做,由學生自己一點點自己歸納,找出來龍去脈和關聯。讓知識點變成知識塊。
還有在做一些相對有難度的綜合的題目時,做完后或老師評講后一定要再回過來看看思路,理思路,慢慢就會有感覺。
另外在一輪二輪過程中就要求有能力的學生去做一些套題,這樣既可以避免知識前學后忘又可以使學生盡早進入狀態。
(3)三輪復習
前面兩輪復習下,知識點層面上的問題不是主要問題了,主要就是訓練學生進行理化生三科綜合卷的練習,在規定時間內進行嚴格考試和分類講評.此輪復習從審題,答題,自我檢查和草稿紙的分配都要對學生進行認真的輔導,讓學生習慣于這種模式。努力提高學生做題技巧和拿分技巧。
二、在非智力因素的方面做工作,提高成績
有人說過,在不管什么樣的拼搏當中,能夠取勝的很大一部分因素是非智力的,比如強健的體魄,良好的心理素質。所以,一定要要求學生多運動。還有高考一直以來都是家庭、社會各個方面最為關注的,加上現在的家庭一般都是一個孩子,父母個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學生心里壓力也比較大,經常情緒容易受到影響,所以作為老師不僅僅要在知識方面要幫助學生,在生活精神方面也要給與學生多的關懷。
根據不同學生不同層次以后不同的發展方向,將他們分成組,有針對性的進行不同要求,平時多找他們談話,多鼓勵他們。給予他們關心,讓他們感覺到被理解,這條路上他們不曾孤單。讓他們有足夠的信心和勇氣去迎接挑戰。
同時,在做這些工作的時候也拉近了自己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接納喜歡,這樣對我們的教學工作也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以上是我對這一年物理教學的計劃,由于經驗不足,計劃的不足之處在今天的交流會后和這一年教學過程中,我會及時做出調整改進,爭取在明年的高考中可以讓學生有個滿意的成績,讓自己有個無悔的記憶。
高三物理下學期教師的教學計劃
本學期我繼續執教高三1、2、3班物理選修課,本人能按照教學計劃,認真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及時批改試卷、講評試卷,做好課后輔導工作,已經如期地完成了教學任務。為了以后能在工作中揚長避短,取得更好的成績,現將本學期工作計劃如下:
一、認真組織好課堂教學,努力完成教學進度。
二、加強高考研討,實現備考工作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本學期,物理備課組的教研活動時間較靈活。備課組成員將在教材處理、教學內容的選擇、教法學法的設計、練習的安排等方面進行嚴格的商討,確保教學工作正常開展。
主要內容分為三部分:
(一)商討綜合科的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知識點和練習。
(二)針對物理課上的教學問題展開研討,制定和及時調整對策,強調統一行動。另外,到外校取經,借鑒外校老師的經驗,聽取他們對高考備考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力求效果明顯。
(三)多向老教師學習,多聽他們的課,學習他們的課堂組織學習他們的教學思路,加強交流,取長補短,不斷改進教學水平。
三、對尖子生時時關注,不斷鼓勵。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更要多給一點熱愛、多一點鼓勵、多一點微笑。
四、經常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讓他們遠離學習上的困擾,輕松迎戰高考。
五、構建物理學科的知識結構,把握各部分物理知識的重點、難點
物理學科知識主要分力、電、光、熱、原子物理五大部分。
力學是基礎,電學與熱學中的許多復雜問題都是與力學相結合的,因此一定要熟練掌握力學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以便在復雜問題中靈活應用。力學可分為靜力學、運動學、動力學以及振動和波。
靜力學的核心是質點平衡,只要選擇恰當的物體,認真分析物體受力,再用合成或正交分解的方法來解決即可。
運動學的核心是基本概念和幾種特殊運動。基本概念中,要區分位移與路程,速度與速率,速度、速度變化與加速度。幾種運動中,最簡單的是勻變速直線運動,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公式可直接解決;稍復雜的是勻變速曲線運動,只要將運動正交分解為兩個勻變速直線運動后,再運用勻變速公式即可。對于勻速圓周運動,要知道,它既不是勻速運動(速度方向不斷改變),也不是勻變速運動(加速度方向不斷變化),解決它要用圓周運動的基本公式。
力學中最為復雜的是動力學部分,但是只要清楚動力學的3對主要矛盾:力與加速度、沖量與動量變化和功與能量變化,并在解決問題時選擇恰當途徑,許多問題可比較快捷地解決。
振動和波是選考內容,這一部分是建立在運動學和動力學基礎之上的,只不過加入了振動與波的一些特性,例如運動的周期性(解題時要注意通解,即符合要求的答案有多個),再如波的干涉和衍射現象等等。
電學是物理學中的另一大部分,可分為:靜電、恒定電流、電與磁、交流電和電磁振蕩、電磁波5部分。
靜電部分包括庫侖定律、電場、場中物以及電容。電場這一概念比較抽象,但是電荷在電場中受力和能量變化是比較具體的,因此,引入電場強度(從電荷受力角度)和電勢(從能量角度)描寫電場,這樣電場就可以和力學中的重力場(引力場)來類比學習了。
但大家要注意,質點間是相互吸引的萬有引力,而點電荷間有吸引力也有排斥力;關于電勢能完全可以與重力勢能對比:電場力做多少正功電勢能就減少多少。為了使電場更加形象化,還人為加入了描述電場的圖線———電場線和等勢面,如果能熟練掌握這兩種圖線的性質,可以幫助你形象理解電場的性質。
場中物包括在電場中運動的帶電粒子和在電場中靜電平衡的導體。對于前者,可以完全按力學方法來處理,只是在粒子所受的各種機械力之外加上電場力罷了。對于后者要掌握兩個有效的方法:畫電場線和判斷電勢。
恒定電流部分的核心是5個基本概念(電動勢、電流、電壓、電阻與功率)和各種電路的歐姆定律以及電路的串并聯關系。特別強調的是,基本概念中要著重理解電動勢,知道它是描述電源做功能力的物理量,它的大小可以通俗理解為電源中的非靜電力將一庫侖正電荷從電源的負極推至正極所做的功。對于功率一定要區分熱功率與電功率,二者只有在電能完全轉化為內能時才相等。歐姆定律的理解來源于功能關系,使用時一定要注意適用條件。
電與磁的核心是三件事:電生磁、磁生電和電磁生力,只要掌握這三件事的產生條件、大小、方向,這一部分的主要矛盾就抓住了。這一部分的難點在于因果變化是互動的,甲物理量的變化會引起乙物理量的變化,而乙反過來又影響甲,這一變化了的甲繼續影響乙……這樣周而復始。
交流電這一部分要特別注意變壓器的原副線圈的電壓、電流、電功率的因果關系,對于已經制作好的變壓器,原線圈的電壓決定副線圈的電壓(電壓在允許范圍內變化),而副線圈的電流和功率決定原線圈的電流和功率。
電磁振蕩、電磁波部分的難點在于L C振蕩回路中的各物理量變化,只要弄清電感線圈和電容的性質,明確物理過程,掌握各物理量的變化規律,問題就不難解決。
在物理學科內,電學與力學結合最緊密、最復雜的題目往往是力電綜合題,但運用的基本規律主要是力學部分的,只是在物體所受的重力、彈力、摩擦力之外,還有電場力、磁場力(安培力或洛侖茲力),大家要特別注意磁場力,它會隨物體運動情況的改變而變化的。
六、高三復習策略
1、全面復習,打好基礎,降低難度,以不變應萬變。
高三復習要設法落實每一知識點,強化學科雙基,只有強化雙基才談得上能力,談得上多元目標。由于時間緊,帶領學生復習應重在概念、理論的剖析上,側重在核心和主干知識的基礎上,落實每一個知識點。
2、指導學生,學會復習,提高能力。
學生應自覺編織知識網絡,自己總結,強化用已學知識解決未學問題,再進一步提高到用新學知識解決未學問題。理綜物理考試雖然考查得比較基礎,但題目比較新,基本上是沒有做過的原題,故學生應該掌握總結、檢索、遷移、演繹、推理和歸納等學習方法,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3、創新、質疑,強調聯系實際,強化實驗。
建議在高三復習階段重做高中階段已做過的重要實驗,開放實驗室,但不要簡單重復。要求學生用新視角重新觀察已做過的實驗,要有新的發現和收獲,同時要求在實驗中做到“一個了解、五個會”。即了解實驗目的、步驟和原理;會控制條件(控制變量)、會使用儀器、會觀察分析、會解釋結果得出相應結論,并會根據原理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以實驗帶復習,設計新的實驗。
進一步完善認知結構,明確認識結論、過程和質疑三要素,為進一步培養學生科學精神打下基礎。學會正確、簡練地表述實驗現象、實驗過程和結論,特別是書面的表述。在日常生活中多視角地觀察、思考、理解生活、生產、科技和社會問題,學會知識的應用。
4、嚴格規范,認真審題,減少失分。
2021年高三物理老師一學期教學計劃
一、工作思路:
物理課本教學任務已經完成,結合我校學生水平低的現狀,從打好基礎提高考試能力著手,注重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穩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爭取有幾位同學物理高考成績達到 60 分以上,高考平均成績達到 30 分。
二、情況分析:
(一)教材分析:根據課程安排,秋季要完成一、二輪復習的教學任務,按照教務提供的《步步高》夯實基礎,查漏補缺,穩扎穩打,扎扎實實搞好基本知識的復習。
(二)學生學情分析:這屆高三學生是我到學校來理科人數第一次超過了 30 人,其中有 4 位女同學。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有求知欲望,但學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大部分學生課堂上在睡覺和玩手機,不能和教師互動,全學期幾乎不交作業。物理公式幾乎不記,課上上不動手就等老師講解的幾個題。因此談不上獨立地形成物理情景,建立物理模型,獨立分析物理過程,解決物理實際問題等。
三、教學目標與任務
認真學習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根據新課標的考綱,認真組織教學。
其中完成:專題復習分項突破;高考分析能力引導;模擬試卷講評;能力檢測。
讓學生通過模擬考試檢測自己的實際高考能力從而及時總結經驗找出不足做好充分的準備迎接高考。
四、方法與措施:
1 、面向全體,分類分層次指導。從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對每一位學生負責的基本點出發,根據各層次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恰當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因材施教。
2 、抓好基礎教學,注意能力的培養。認真學習新的課程標準,在教學中應強調理解,掌握好基礎知識,同時也要注意培養學生獨立閱題,獨立分析物理過程,獨立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五、教學時間安排:
第一輪基礎復習:在 9 月 10 月。
第二輪專題復習:專題復習 11 月 1 月。專題一:力與運動;專題二:圓周運動;專題三:電路綜合;專題四:電場與磁場綜合;專題五:物理實驗。每個專題安排兩個周。
第三輪綜合復習: 2 月 3 月。包括綜合訓練 10 次,模擬考試 20 次,回歸書本,學生反思學、查漏補缺對照。
第四輪模擬考試: 4 月 5 月
2021年高三物理老師一學期教學計劃
一、指導思想
為了加強高三物理復習備考工作,使復習備考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充分發揮備課組教師的聰明才智,真正做到夯實基礎,提高能力,素質提高,應考自如,做到:
(1)幫助學生構建并形成知識和能力網絡體系;
(2)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應用數學處理物理問題能力和實驗能力得到提高,激發他們學習科學的興趣,形成科學的價值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二、學情分析及教學現狀
(一)學情分析
1、基礎知識不扎實、遺忘快、似是而非、模棱兩可。
2、學生的遷移能力缺乏,靈活地運用所學物理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
3、解題的規范性較差,學生還沒有建立規范解題意識,或者說平時的要求松了點。
4、對實驗重視程度不高,基本技能過關率不高,實驗的遷移能力和創新設計能力有待提高。
5、女生畏懼物理的心理嚴重。遇到計算題不認真分析、不結合平常所學的方法去解決問題,選擇題解答往往落入圈套而錯選,實驗題在沒有搞清原理的情況下去解題往往得不出正確答案。
因而我們需花大力氣培養學生探求物理規律,解題方法,提高物理復習效率。
(二)教情分析
我校高三物理復習教師做到了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形成知識網絡,使知識系統化、結構化,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及知識之間內在聯系的把握。同時幫助學生形成知識記憶,查補知識缺漏的能力。
復習采用單元結構教學法,并初步構建了“單元結構復習”的物理課堂教學模式:單元→梳理→辨析→運用→深化
在導入復習課內容后,通過梳理建立單元知識網絡,并通過辨析、運用,進而達到深化提高,梳理是單元結構復習的重要環節,辨析是在梳理的基礎上對重點和難點的再加工,而通過運用和深化,達到提高能力的目的,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
在深化學生的能力和素質的提高上我們做的還不是很好,不能將分析概括能力,解決問題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觀察實驗能力和科學技術素質等五個方面的培養,在課堂上得到很好的落實。
三、復習目標
第一輪復習要幫助學生“精確、完備”地理解每一個物理概念和規律,構建所有高中階段的物理模型,能用自己的語言準確地表達,從而正確地運用它們解決物理問題。加強“主干”和“核心”知識的復習,熟練地掌
握基本知識和技能,同時通過滾動復習達到“查漏補缺”、“整體把握”、“能力提高”。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科教育讓全體學生受到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訓練,以及德育的滲透,成為他們終身學習的必要基礎。
在江夏區教研室以及武漢市教科院組織的各次統一考試中,各批次有效分上線人數超額完成目標數,特別是一批上線人數達到目標數的200~300%,高考成績更上檔次。
四.教學標高
1、 實驗班標高
總的原則是:在最主干的力,電及力、電綜合上適當地“深挖”一點,但范圍應控制在中等生以上,就日常教學而言,應避免“三高”:高起點、高難度,高密度,應摒棄“三做”:陳題死做,活題呆做,難題大做;提倡“三解”:陳題新解、難題精解、活題巧解。
2、 重點班標高
立足基礎,著眼能力,做好選擇題,實驗題和高考第一個解答題的訓練,精講精練。
3、 普通班標高
立足基礎,知道知識的聯系。做好單選題,多選題選好確定的選項。做好實驗題,盡量做好這個3—5選修題。
五、、看高考試題,明確高考方向
我省20xx高考理綜物理試題是新課標高考第四年,在試題中逐步地加大了估算、應用和讀圖等類型的試題,這就要求同學們在解題過程中有目的地訓練這些能力,教師在復習中要善于將生活中的物理情景轉化為同學們的熟悉的物理模型的能力,之后在簡化的物理模型的基礎上進行計算。同時可以看出新課標高考不尋求熱點,很多經典模型在考試中出現,但對思維能力要求有所提高。
通過對高考物理試卷的'評價,特別是對高考物理試卷的分數結構、內存結構、難度、區分度等進行量化評價和建立在統計數據基礎上的質性,總體說來,試題注重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的考查。在注重對主干知識的考查的同時,通過生活、生產和科技相聯系,巧設問題情景,回歸經典模型,降低試題難度。在考查理解、推理、分析綜合、應用數學、實驗等五大能力的基礎上,加大了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考查力度,突出了新課程的引領作用。在不同題型設置中體現不同要求??傊@套理綜試卷物理題特點:保持穩定,適度創新;立足主干,突出能力;貼近生活,關注科技;探究有度,開放可控;科學選拔,彰顯公平。
六、復習要求
1、立足課本,面向全體學生,著眼基礎,循序漸進。全面、系統、完整地復習所有必考的知識點,重視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及其基本解題方法與技巧等基礎知識的復習,要做到重點突出、覆蓋面廣。
2、認真學習和理解考綱,仔細研究近幾年來的高考題,準確把握知識標高,控制好教學的難度和坡度。
3、鉆研教材,狠抓常規教學,落實好備、教、批、輔、改、考、評等各個教學環節,做到精選、精練、精講、精評。
4、加強方法教學和規范教學,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自我探究,使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加強學生能力的培養,使之能夠靈活運用基本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夠進行實驗設計,提高實驗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5、加強集體備課和集體研究,利用校本教研活動積極參加說課、聽課和評課,互幫互學,發揮團隊協作精神,共同提高,以研促教。
6、要關注各地高考信息,隨時了解最新動態,適當調整教學計劃。
7、努力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挖掘學生的潛能,和學生多溝通,及時進行反饋,讓學生學得開心,學有所成。
8、加強督查的力度,狠抓教學的過程管理,課內課外的訓練要充足扎實,要定期督促,單元測驗、講評和訂正要嚴格把關,落實到位,提高教學的績效。
9、物理實驗在物理學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高考試卷中也占有比
一經濟地理學概述
經濟地理學是地理學的重要分支學科之一,它所研究的基本問題就是為什么經濟活動在地球表層的分布是不均勻的。雖然經濟地理學家將人類的經濟活動看作是如同地質活動、氣候變化等一樣的地表現象,但該學科的宗旨卻是研究如何使經濟活動更符合自然、地理的規律,符合亙古不變的發展原則,如何在固定的地理因素上發揮其效用的最大化。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教育也不外乎是一種經濟活動和行為,并已經納入“準公共產品”的范疇。從這個角度考慮,用經濟地理學來分析不同地區間高等教育的區位差異、資源差異乃至水平差異等等就理所應當了。這也可以說明筆者為何將長三角高教一體化綜合改革試驗區這一區域性教育發展戰略視為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并加以解釋了。將經濟地理學的研究理論應用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領域,國內外已經有先驅在進行嘗試,并衍生出“高等教育經濟地理”的思想,力求將高等教育學與經濟地理學相結合。正如荷蘭蒂爾堡大學經濟地理學教授羅伊·拉坦(RoelRutten)曾經所作出的斷言那樣:“高等教育經濟地理研究正徐徐拉開帷幕。”
二經濟地理學六大原理對長三角高教區域特征及戰略規劃的解釋
長三角地區的這一高教一體化戰略是從針對綜合改革試驗區的一系列創新性政策的制定和實行開始的:三省市率先進行區域性教育合作法律法規建設;率先探索高等教育現代學校制度建設和辦學模式改革;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建立優質教育資源數據庫、網絡平臺;建立高水平教育資源對等開放聯盟、共建長三角地區高校課程聯盟;在長三角地區開放教育市場,鼓勵民間投資等等。
基于以上具體措施,長三角高教綜合改革試驗區計劃通過教育聯動區域覆蓋面的“三次擴張”戰略,以逐步擴大長三角教育合作及聯動發展區域。即從主要城市的率先合作和聯動發展,逐步擴展到長三角全區域;從部分領域的單項合作擴展到眾多領域;從提升區域內部的聯動發展水平,通過擴大合作及輻射范圍,形成教育聯動發展上的“泛長三角區域”,從而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
經濟地理學的幾個重要核心理論,包括區位理論、區域空間結構(集群)理論、區域經濟增長理論(其中之一是比較優勢理論)、區域經濟產業結構理論、人地關系理論以及經濟的全球化理論,一般用于解釋普通地理實體經濟活動。同時它們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對高等教育尤其是空間集聚的高等教育組織行為進行相應的闡述和論證。因此,本篇文章關于長三角高教一體化綜合改革試驗區戰略的經濟地理學闡釋便從以下幾個理論進行。
1區位理論———長三角占據優勢區位,有助于整合優質教育資源
區位是經濟地理學中的一個重要名詞,不同于“位置”,是在其上兼有“布局、分布、位置關系”等方面的含義,強調空間概念。[1]區位理論是該學科的核心理論之一,其思想在于兩個方面,即人類活動的空間選擇和空間內人類活動的有機組合。由于人類的經濟活動在很多方面受到限制,因此,對于這些活動場所的選擇往往取決于區位條件和區位因子。引申至教育領域,排除能源、資本等區位條件,高等教育活動同時具有其區位因子,如人口、生源、經濟、政治、文化、交通、信息等。綜合二者,一個具有良好區位因素的區域會對其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是高等教育機構設置、分布等需要充分考慮的重要因素。長三角地區土地、人口、GDP分別占全國的1%、6%和20%,可謂富庶之地,其區位條件可見一斑。
高校生產與分配的是知識,高等教育準公共產品的屬性決定了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從空間區位選擇的角度來說,高校應該是一個綜合指向型的部門,這與工業布局中單純根據其產品的性質和生產過程特點而分為原料指向型、市場指向型和勞動力指向型等部門很不相同。[2]省域間的高校布局也就往往綜合考慮將文化環境因素、區域經濟因素、政治導向因素以及人才供需因素、信息流通因素、科技創新因素等區位因素作為前提,集生源指向、師資指向、政策指向、市場指向等為一體,并因此造就了諸如江蘇、浙江的文化大省和上海這樣的高科技人才聚集地。江浙滬三地的高等教育水平一直處于全國各省市前列,三地擁有“985工程”重點建設大學7所,約占全國總數的18%;國家重點實驗室34個,涉及學校37所,占全國高校的30.1%;擁有1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占全國1/4;另外還分布著130個國家重點學科,占全國總數的20.7%。[3]長三角地區所擁有的區位優勢將促進其區域經濟社會一體化的進程不斷提速,同時將推動高等教育的協作聯動發展,為高校間的合作提供契機,為三省市的高教一體化進程奠定良好的區位基礎。
2集群理論———試驗區構建高校集群,有助于促進高校校際協作
集群理論也是經濟地理學中的重要內容。美國商學院的波特于1990年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最早提出集群的概念:“那些在特定領域內既競爭又合作的互相關聯的公司、專業化供應商和服務商、相關產業的企業和有聯系的機構(如大學、標準機構和貿易協會等)的地理集中或所形成的地理集聚體?!蓖瑯樱叩冉逃募翰粌H要表現出如上述概念所描述的極強的空間效應,還要根植于地方經濟社會,與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保持緊密的聯系。在此基礎上,集群中的各組成要素建立了充分合作機制并形成復雜的地方網絡,既提高了整體的協作效率,又建立了相互依賴的關系,實現了“群”的優勢,從而增強了集群的競爭力和穩定性。
長三角高教一體化綜合改革試驗區戰略,則正是符合了這樣一種集群的思想。試驗區的構建,實質上是力求達到讓學術資本形成集聚效應,基于長三角區域經濟社會的實際,在努力尋求教育教學的生產要素交集最優化前提下,使合作與競爭共存,實現學術資本的充分共享和流動,從而有效緩解集群內資源的結構性不足,提高資源的整體配置水平和使用效率,使得在人才培養、人才開發、科研創新等等方面實現長三角地區的“高教一體化”與協同、均衡,實行跨?。ㄊ校┲g的師資共用、資源共享、特色互補、合作共贏,建立跨省(市)的產學研合作平臺,促進三省市高校間的聯合博弈。
3比較優勢理論———試驗區積累要素稟賦,有助于提高高校競爭優勢
比較優勢是一個從古典經濟學中發展起來并借鑒至經濟地理學的概念,它是指一個組織或機構在與其相類似的組織或機構進行對比時所體現出來的優勢,因而常常被用于組織或機構在競爭中的特色比較,其內核在于要素稟賦。所謂要素稟賦就是一個組織或機構由于其內部要素的特征所形成的組織或機構的綜合品質。[4]在經濟地理學中,比較優勢理論往往用來解釋由于不同區位的內在差異(不同于區位差異)而導致的部門間生產分工和資源流動甚至貿易差異等等。
與其他參與經濟活動的地理實體(如企業)不同,高校是進行教育和培養人才的組織,它所“生產”出來的是知識和人才。那么它的要素稟賦包括課程、學科、人力資源、物質資源、財政資源、管理體系等。因此,基于不同的要素稟賦,高校的比較優勢在宏觀角度上有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微觀上科研又可以分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教學則包括教學條件、教學方法、培養模式等,其中高校最重要的比較優勢還是在于學科建設上。在我國邁向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過程中,需要的是更多層次不同,各具特色的高校進行人才培養,包括公辦、民辦以及合作辦學等多種形式的學校,需要所有大學發揮多學科的要素稟賦和比較優勢,實現學科交叉融合,開辟新的學科生長點。
從2010年上半年國家教育部鑒定與上海共建“國家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戰略合作協議;特立江蘇省高等教育改革試驗區、浙江省民辦教育改革試驗區等一系列的政策視角上看,兩省一市的高等教育一體化將摒除體制障礙、整合優質資源,給擁有相似優勢學科的高校間提供更多交流協作的平臺,三省市教育部門將制訂統一政策,建立統一的“長三角高校優質課程庫”和實時查詢平臺,使學生隨時隨地查詢不同高校之間的課程和學分交換和共享計劃,從而從整體上增強長三角地區高校的教育科研水平。這種高校間內化的比較優勢將最終轉化為競爭優勢,其成功經驗更可推廣至全國,推動我國高等學校辦學市場的良性競爭。
4人地關系理論———三地高校融合共通文化,有助于引領多元價值取向
人地關系與區域可持續發展是當今經濟地理學研究的重點問題。由于人類的參與,地理環境已經不僅僅局限于自然環境,還包括社會環境,這其中,文化的傳統對于經濟現代化模式和產業結構的構建及調整已經或正在產生深遠的影響,經濟與文化一體化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注重人力資源素質提高和人文環境建設,這是“亞洲四小龍”之一的新加坡經濟發展奇跡的奧妙之所在。因此經濟生活不僅是經濟的,更是社會和文化的,經濟過程也是一個社會文化過程。
我國也在現代化經濟建設中倡導發展知識經濟和增強人力資本累積,并認為知識經濟可以推動我國發展方式的轉變,這無一不是強調文化建設的積極作用,實際上也是經濟地理學的文化與制度轉向理論中的重要內容,其認為社會文化根植于經濟活動,并推動經濟制度調整。作為先進文化的制造者和傳播者,大學的多元文化價值取向直接和間接引領了區域社會人文環境的構建,并最終影響地區經濟建設。概括起來,高等教育在促進地區文化建設的表現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大學深厚的文化底蘊、學習氛圍、價值取向等對地區的強大輻射作用傳播先進文化;二是通過大學的文化批判和反思精神推動區域主流文化的形成并創造新的文化。
江浙滬三地文化相通,同屬于吳越文化圈,在歷史發展中形成了緊密的地緣關系和經濟社會聯系,改革開放后又處于先期經濟貿易全面開放的地區,傳承了悠久的歷史文化并受到外來思想的浸潤,其高等教育也因吸收了多元文化的元素而蓬勃發展。文化上的高度融合以及學術思想上的相互碰撞,不僅可以為實現高教一體化綜合改革提供人文基礎,相應地,實行綜合改革后的高校一體化更可以通過發揮文化引領和價值導向作用,倡導尊重差異、包含多樣的社會文化建設,摒除之前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因過度注重效率而產生的種種負面影響,推進和諧文化環境的形成,使教育成為維護社會和諧的關鍵力量,實現長三角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5區域產業結構理論———試驗區明確高教結構,有助于促進區域產業完善
區域是經濟地理學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區域的經濟結構,尤其是產業結構。經濟地理學中從資源配置的角度把區域產業結構看成是一個資源的“轉換器”,區域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投入的各種資源和要素經過產業結構的轉換,就生產出了所需的產品,實現了價值的增值。所以,產業結構對區域經濟增長與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高等教育作為準公共產品,它的區域結構包括高等教育的層次結構、類型結構、專業結構、課程結構和布局結構等。要實現一個區域產業結構的高度合理化,進而促進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則必然需要通過高等教育對人才培養的規格、質量、水平的影響進而影響到區域產業結構的布局、影響到區域創新的能力、布局結構等,即高等教育的區域結構要與地區產業結構互補,制定科學的發展策略,加強區域內高校合作,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以點帶面,促進高等教育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也就是利用人力資本實現雙贏,而高等教育在這過程中既是輸出者又是受益者。隨著長三角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深入發展,高教一體化戰略也就是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之下被確立和執行的。
高等教育通過與區域產業的結構互補,進而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長三角地區的現有經濟優勢也會為整個地區高等教育水平的進一步提升提供強大支持。這無疑是該綜合改革試驗區戰略的一項重要價值支撐。與此同時,研究還發現高等教育投資與產出之間存在空間的溢出效應,應用于此,盡快做強長三角高等教育,就能有效擴大這種溢出效應,進而形成高等教育發展極,實現規模經濟,輻射并帶動其他周邊省市的整體高等教育水平提升。[5]
6全球戰略———三省市規劃戰略步驟,有助于實現教育國際思想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廣泛流動,生產過程和服務所涉及的地域不斷向全世界擴展,從而使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賴性增強的過程。
在高等教育領域,其全球化是需要經歷從地方化至區域化再到國際化,這是高等教育從封閉的地方教育走向交流頻繁的全球教育過程。[6]在高等教育國際化方面,歐洲的博洛尼亞進程是其的最佳體現。該進程以建設歐洲高等教育區為目標、以“促進師生流動、調整學位結構、建立資格框架、加強質量保障、增強社會融合”等為主要內容,以“提高歐洲高等教育的吸引力和競爭力”為宗旨,贏得歐洲46個國家的積極響應。[7]僅就參與國的廣泛程度與改革所涉及的深度而言,“博洛尼亞進程”堪稱是歐洲高等教育發展史上的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創舉,并為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做出了巨大貢獻。[8]
高等教育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要求其打破傳統的條塊分割,在區域范圍內通過市場機制實現高等教育資源和其他資源的優化組合,從而促進區域內高等教育與區域環境、人口、政治、經濟等的協調發展,這一理念與當前江浙滬改革實現高等教育一體化的目標是相一致的,長三角地區高等教育地方化已經較為成熟,實現區域化迫在眉睫。以往對于高等教育區域化的界定,就是在“省”為教育區域的前提下,由過去的中央一級辦學變成中央、省兩級辦學,其宗旨在于促進高等教育與區域內部系統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而長三角的試驗改革在此基礎上又提升為三省市的聯動協作,將區域化向國家化推進。由此可見,作為當今世界不可逆轉的趨勢,全球化推動了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進程。這對我國的高等教育發展也提供了啟示,國際環境的不斷改善,促使了我國在政治、經濟、社會以及文化等等方面因素的推動下將國內的高等教育融入到國際化中去,而長三角的改革試驗區正是這個過程中的第一步,也是至為關鍵的一步。
總之,早在2008年國務院就頒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長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牽頭,江蘇、浙江兩省教育行政部門及研究機構組成的“長三角地區教育聯動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通過跨區域召開座談會、走訪調研等實證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高等教育的一體化發展一方面是一項立足民生的項目,另一方面又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質的重要工程。長三角兩省一市的帶動作用,必然起到模范作用,輻射帶動中西部地區的高等教育綜合發展,平衡地區間高教資源的不均衡,優化教育產業結構,促進地區間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從而增強我國高等教育總體水平,其必然的良好結果足可預見。
從經濟地理學的角度出發闡釋長三角地區高等教育一體化戰略,只是眾多學科視角中的一項。對于如此之意義深遠的改革項目,單純從某一個理論觀點出發去解釋也是遠遠不夠的。教育作為強國大計,關系到經濟、社會、政治等等方方面面。就此綜合改革試驗區方案,就應從教育學、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乃至心理學、生態學等多方進行研究論證,從而更好更合理的規劃、實施。
參考文獻
[1][4]許長青.高等教育經濟地理:理念與實踐[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5(1).
[2]李萍.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06.
[3]余秀蘭.分工與合作:促進長三角高等教育新發展[J].教育發展研究,2004(1):8-9.
[5]龔放.整合與聯動:打造長三角高等教育發展極[J].教育發展研究,2004(1):5-7.
[6]蔡克勇.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國家化、地方化、個性化[J].中國高教研究,2001(10):9-10.
【關鍵詞】高三化學教學 實驗類微課 案例設計 應用
化學是一門在實驗的基礎上對物質從分子、原子層面上的組成、結構、性質、變化規律進行研究的自然科學。在高三化學教學工作中,由于高三的特殊性,無法很好的以實驗為基礎進行教學,但又有大量的基礎概念和知識點需要學生高效率、高質量的學習和記憶。如何做好高三化學教學工作已成為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課題。在傳統的高三化學教學工作中,常常會遇到一些重點、疑點、難點內容無法得到有效的解決等教學難題,教學效率和質量都比較低。近年來,隨著“微課”等一系列全新教學方法在高三化學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表明,微課可以很好的解決高三化學教學中的各類重點、疑點、難點問題,鞏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達到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
一、微課的概念
“微課”是指滿足新課程標準和實踐要求,以視頻、音頻等多媒體為主要呈現方式,完整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重點、難點、疑點等知識點或教學環節的精彩教學視頻。即微課是一種在較短時間內以微視頻的形式對一個知識點進行教學的一種教學方法。微課以課堂教學視頻和輔教學資源為主要內容,課堂教學視頻是微課的核心,輔教學資源主要包括對教學內容和教學主題的教學設計與反思、課件所用相關素材、用于測試與練習的相關教學資源,同時還有學生對教學的反饋以及知名教師的評價等教學資源,通過對教學資源之間的相關聯加以呈現,建立一個個小的、彼此聯系的教學資源單元,使教學資源應用更加單元化、結構化、主題化。微課是一種基于傳統教學資源發展而來的全新的教學方式。
二、微課的特點
微課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具有以下四類特點:
1.短少的教學時間
為提高學生學習化學時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質量,順應學生學習的客觀規律。微課的教學時間通常都比較短,一般都只有五分鐘左右的微視頻,最長也不超過十分鐘。
2.精煉的教學內容
微課圍繞某個重點、難點、疑點等知識點或教W環節開展教學工作,以單一知識點為教學內容,相比于內容復雜、繁多的傳統的教學方式,微課的教學內容更為精煉、簡要、突出。
3.適宜的教學容量
一般來說,一個微課教學視頻通常為大小為十幾兆到幾十兆的小視頻,教師、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觀看或下載相應微課教學視頻,查看相應的教學資源和素材。
4.情境化的教學資源
微課的教學主題只有一個,教學主題明確;微課的教學內容比較少但比較完整,教學內容簡要。將教學內容以知識點為單位分解為多個單元,并整合了對教學內容和教學主題的教學設計與反思、課件所用相關素材、用于測試與練習的相關教學資源以及學生對教學的反饋以及知名教師的評價等輔教學資源,使每個單元的主體明確、內容簡要,建立一個單元化、結構化、主題化的系統的教學資源單元。使教學資源質量更高,使學生可以對知識點有更好的理解和記憶,使教師可以從優質的教學案例中學到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提高教師自身教學水平。
三、實驗類微課在高三化學教學中的案例設計與應用
在進行微課教學的案例設計時,應根據以下要求進行案例設計,使微課的特點和優勢得到更好的發揮。
1.巧選題,題小而精
俗話說一個輝煌的開始便是百分之五十成功的保證。微課主題的選擇是微課案例設計的關鍵,微課主題應選擇范圍盡量小的、學生不能很好的理解的、學生易出錯的知識點,做到選題的小而精。
2.智選材,字簡而明
由于微課教學時間較短、教學內容精簡,不能用大篇幅的文字、圖片、視頻等對內容進行敘述,為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整表達教學內容,應在進行微課案例設計時應做好對教學資料和教學材料的選擇。較多的文字說明容易導致學生產生視覺疲勞,不能很好的注意到教學重點,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故應用簡要明了的文字敘述微課內容。
3.活設計,設計巧妙
關鍵詞: 新課程 高三化學教學 教學設計
隨著新課程的全面實施,高考命題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在此形勢下,如何搞好高三化學復習,是廣大高三教師需要進行認真思考和解決的問題。作為一線教師,我們設計好自己的教學模式與方法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學設計,特別是在新課標指導下的教學設計,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系統地掌握化學知識,提高學習效率。我通過幾年的探索與實踐,在此總結自己在新課標理念下高三化學教學設計的幾點認識與思考。
一、以課本為核心進行教學設計
高考試題源于課本,圍繞各知識點、能力考查點展開與衍生,因此,教師要緊緊抓住課本,認真分析研究《課程標準》與《考試說明》,有針對性地進行高三化學復習,特別是對于新增知識點的考查,往往都是考試的熱點,尤其要引起高度重視[1]。與此同時,要注意控制新增知識點的難度,重視變化知識點的呈現形式,堅決摒棄已刪除的陳舊知識點,提高高三復習的有效性。新課標是進行教學的依據,考綱則是高考命題的依據,考試與教學在內容上涉及的范圍原則上是一致的,考試說明對高考要考查的知識范圍及每個知識點的能力層次都非常明確,不要隨意縮小或者放大復習范圍。要依托“《考試說明》作為依據、抓住課本作為根本、重視資料作為補充”進行教學設計[2],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通過研究《考試說明》及歷年高考化學試題,找差別、找共性、找聯系,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演繹、推理、檢索、遷移、假設、論證等思維方式的指導和訓練,切忌以做題代替復習,以講題代替訓練,對每一知識點、每一習題,都要讓學生回歸到課本中來,切實讓學生感受到將教材當做“自然科學的基本事實、基本原理、基本規律”進行探究,從而提高學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學信息的能力,形成學科思想,建構知識體系。
二、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設計
教學活動離不開教師和學生這兩個主體,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決定了教學活動的開展不能按固有的模式一成不變。好的教學設計要有利于體現新課程的理念,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同時被學生認同和喜歡,有利于教師獲得成功的體驗并逐步成長[3]。我在多年的高三化學教學中,堅持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核心,努力構建能促進學生主動構建信息意義的學習情景,為學生提供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的機會,使學習成為一種自主構建的活動,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給學生一個充分發揮自己能力和想象力的空間,以復雜多樣的方式來適應個體學生的差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把化學學習的“鑰匙”交給學生,讓他們自行安排、實現自我,變學習由“要我學”為“我要學”,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種新的教學設計將成為革新傳統教育模式的重要動力,將改變傳統的學習觀和教學觀,教學由向學生傳遞知識轉變為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個性和創造性及實踐能力。轉變傳統的課程觀和教學模式觀,由過去以課堂的教學內容、教材、教師的經驗,以及學生的接受和理解為主的課程觀,轉變為一種包括其他各種類型的課程資源、學生的經驗和反饋、課程體系的調整,以及教學活動和學習活動等方面在內的課程觀。
新課標理念下的高三化學教學過程設計,體現的是以學生為圓心的教學設計,根據學生半徑的不同,采取分層教學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以我所教班級為例,由于學生基礎不同,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將其劃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彈性教學和學習層次的調節,引導學生將學習動機和心理狀態調整到最佳水平,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體現學生的首創精神,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在不同的情境下能應用他們所學知識根據自身行動的反饋信息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判斷,以及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4],這樣,我們的高考備考才會真正收到實效。
三、以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為中心進行教學設計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教育部明確指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是“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5]”。在目前的高三化學復習中,大多數高三化學教師仍沿用過去傳統的復習方式,實施以教師為中心的注入式教學,題海式訓練屢見不鮮,教學過程重結果輕過程、重知識輕能力,使得學生身心疲憊,教師苦不堪言。這樣的教學導致教師和學生對課堂學習和生活失去興趣,學校培養的人才缺乏創造力,難于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這已成為高三化學教學中比較突出的共性問題。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把學習變成人的主動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弘揚、發展和提升的過程。學習不再被看成一種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積極的、主動的過程。因此,高三化學的復習方式需要有新的突破,以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為中心的合作學習復習模式應該成為高三復習的新的發展方向。以我所教班級為例,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將其劃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在此基礎上組建不同的合作學習小組,按其層次選擇合作學習的方法,明確合作學習的目標和任務,在不同層次學生之間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在相同層次學生之間起到你追我趕、相互促進的作用。在此過程中建立合作學習的評價機制并不斷完善,通過幾年的實施,效果良好。
合作學習模式實施的關鍵在于教師精心設計復習學案,以此為依據讓學生進行分組互動學習,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精心設計,提高效益。
高三化學教學過程,主要是通過課本抓主干、夯基礎、善輻射的過程,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品質和創新素質等學科內綜合能力。鑒于此,在一輪復習中,我根據學科主干知識,按照化學基本概念與理論,物質結構和性質,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學反應原理,有機化學基礎及化學實驗與計算、社會生活中的化學熱點問題等知識內容順序,把考綱中的各個考點設計成60多個小專題復習學案。這樣就能把課堂上所要解決的問題設計成具體的教學方案,作為組織教學過程的中心,教學方案通過專題形式從縱橫兩方面對知識進行歸類、聯系,以求復習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達到知識梳理與能力培養相結合的目的。
2.組織互動,落實能力。
在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方面,有效課堂教學組織模式顯得尤為重要,它不僅有利于各知識點的落實,而且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與鍛煉,根據這一思路,將三個不同層次的學生群體劃分為6個不同的互動學習小組,將需要落實的知識考點按順序分為幾個任務,并指定由不同的組分別負責完成,有任務的組分別推薦一位同學到講臺上負責講解相關的基本知識點及學案習題中存在的疑問,其余學生提出疑問或作修改補充。然后教師對解題思維、方法、技巧及解答的規范性進行歸納總結,形成規律性知識,讓學生明確疏漏和不足之處,以幫助學生形成系統完整的知識網絡,一定時間后,角色互換,使每個成員都能從不同的小組崗位上得到體驗、鍛煉和提高。
3.認識不足,形成規律。
合作學習模式中采用不同的指導與訓練策略對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合作技能的發展將產生顯著的差異。不同層次學生之間,相同層次學生之間由于其交往意識、交流能力、參與能力、協作能力、解決沖突能力的差異,往往導致學習能力的提高出現較大的差距。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如何根據情況,實時地調整指導方式與訓練策略,依賴于指導教師的個人能力與駕馭水平,教師在設計小組互動學習活動時,必須對所教教學內容進行編排,重難點的落實進行精心設計,以學案的形式為學生創設合適的、有一定探究性學習意義的問題和任務。只有當個人難以全面解答,小組合作互動又能彌補不足時,交流探討的問題和任務才有真正的意義和價值。學生才會有內在的需求和合作的欲望,而且單純的一兩次“作秀”不能達到提高學生能力的目的。只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不斷創新、不斷積累,根據對象的不同形成其獨有的教學規律,這時的互動活動才會達到最佳效果。
四、結論
高三化學教學設計的過程,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圍繞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能力這一主題,用新課程理念指導高三化學復習是一種新的嘗試。教師應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體會,從課本、學生、教學方式等方面出發全方位地進行教學設計,體現新課程理念下高三化學教學設計的有效性和價值功能。
參考文獻:
[1]丁革兵.生本教育理念在高三化學復習講評課的研究與應用.現代教育論叢,2009,(8).
[2]紀悅淑.新課程理念下高三化學備考復習方法探析.綏化學院學報,2009,(6).
[3]劉成坤.新課程下高三復習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化學教育,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