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1 16:33:45
序論:在您撰寫高中化學教學案例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高中化學 自主學習 案例設計
案例:金屬鈉的知識。選自《化學必修1》教材中關于《金屬的化學性質》中,鈉是典型的活潑金屬。可進行以下實驗。
【學生實驗】
首先學生通過實驗獲得一些認識,實驗的同時請同學們仔細記錄實驗現象。
(1)取一小塊鈉(注意鈉顏色、儲存的方式),觀察表面,切開再觀察(切開時注意鈉的質地)。
(2)由學生取一小塊鈉,放在石棉網上加熱,觀察現象,并查找有關鈉在純氧中反應的視頻,進行對照。
(3)由學生取一小塊鈉投入到盛有水的燒杯中,并滴加幾滴酚酞(提醒學生注意實驗安全)。
【學生活動】
討論剛才的實驗現象,分析、歸納得出鈉的性質。
實驗(1)結論:鈉是銀白色金屬,質地柔軟,放置在空氣中會被氧化而變暗,故應保存在煤油中。
實驗(2)結論:鈉在空氣中燃燒時火焰呈黃色,得到淡黃色固體過氧化鈉,在純氧中燃燒得到白色固體氧化鈉。
實驗(3)結論:鈉與水反應時浮于水面上,并會在水面上四處游動伴隨發出吱吱聲,最后融化消失,在反應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變紅色。
燒杯壁發燙,說明鈉與水反應放熱。
概括得出浮、游、融、響、紅(芙蓉又想紅)。
【討論】歸納總結金屬鈉的某些物理和化學性質、保存方式。
實驗拓展:驗證鈉與水反應產生氣體是氫氣。
(1)學生討論,提出實驗方案(注:考查氫氣的收集方式,氫氣的驗證方法)。
(2)老師提出解決方案,進行共同探討。
方案一:
一、實驗材料
礦泉水瓶、鋁箔、針、橡皮塞、水槽、酒精燈、木條、金屬鈉
二、實驗步驟
1.取1個空礦泉水瓶,在下端開1個小孔。
2.用鋁箔包好1小塊綠豆大小的金屬鈉,在上面扎些小孔,并用針把包好的鈉固定在橡皮塞(大小與礦泉水瓶匹配)上。
3.在水槽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水位應高于礦泉水瓶小孔的位置。
4.用拇指堵住小孔,把礦泉水瓶放入水槽中,往礦泉水瓶中加水,直至加滿。
5.迅速用橡皮塞塞住礦泉水瓶口,放開堵住小孔的拇指。此時觀察現象,鋁箔四周有氣泡出現,有水從礦泉水瓶的小孔排出,直到反應停止。這時可以打開橡皮塞,迅速用燃著的木條靠近礦泉水瓶口,可以看見礦泉水瓶內氣體燃起一團火球,隨即熄滅。
(3)課后自主學習。
分組讓學生根據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查找相應資料:
1)常見金屬的顏色、保存方式、質地。
2)常見金屬的主要存在形式及用途。
3)能否與水反應,反應條件是什么?
4)常見金屬的制備方法(金屬為常見金屬,如銅,鉀,鐵,鋁,鋅,鎂)。
本教學設計符合新課程改革教學理念,其優點是:
符合新課標理念下自主學習教學案例設計,較好地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新理念;以實驗、討論、提問等多種方式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引導學生體驗實驗的過程,完善自身的認知結構。
1.自主學習的定義
國外學者對于自主學習的定義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者對學習自我負責的能力,具體表現為能夠根據實際情況確立自己的學習目標、決定學習內容和進度、選擇學習方法和技巧、合理監控學習步驟(學習節奏、時間、地點等),以及評估已掌握的學習內容;(2)學習者能對學習過程進行批判性的反思,能建立一套自己的評估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學習情況,能獨立地發現問題和及時地解決問題;(3)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始終是積極的參與者,而不是消極地依賴教師、等待來自教師的知識傳授。
2.自主學習目的
通過讓學生在一定程度上結合自身已有的認知結構,最大限度地讓其積極、主動尋找更加合適自己的學習方法,在此過程中不斷進行“同化”和“順應”,以達到新的平衡,使之不僅學會學習,而且愛上尋知的過程,同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此學習過程中使學生個性可得到充分的發展,本身的認知結構能得到補充和拓展。
3.自主學習實質
就是在使學生掌握大綱所要求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處,還要注重學生其他能力(提出提問的能力,觀察的能力,查找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動手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等等)的培養和為其未來的發展打下基礎,通過自主學習,使學生具備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主動發展的精神,以及自我完善的意識。
4.自主學習特征
(1)主動性(最典型)
學生不僅僅是知識的接收器,而應該是能夠主動去探索知識,應用知識,按照自己的學習方式去學習化學,認識化學的原理,以及應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在課堂中如果放手讓學生去做,去想,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去選擇喜歡的內容進行調查,然后分組自主學習,以學生活動為主體,每個學生都參與學習全過程當中,對所學知識印象就會更加深刻。
(2)過程性:自主學習不是教師把現成的東西給學生,讓學生去死記硬背,而是讓學生自己經過探索、討論、實驗、總結來得出所需的答案。
(3)有計劃性(可變性):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不是一成不變的,學生要學會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時間,進行有效的、系統的學習,并針對自己的情況作出及時的調整。
(4)反思性: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不斷進行自我探索,自我認知:我會什么?我不會什么?我還需要知道什么?
(5)應用性:自主學習和應用緊密結合在一起,自主學習的動機源于知識的應用。新大綱把知識的應用和學習過程提到相同的重要地位,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應用問題。
如在課后自主學習的問題中:常見金屬的顏色各是什么?是否都能與水反應?它們的常見形式?學生就會總結出如下知識:
(6)創新性:采用自主學習的方式,讓學生自己找到所爭議問題的答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5.自主學習策略
(1)教師與學生要轉變傳統觀念。
首先,應改變求知過程中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觀念,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思想。教師需要順應教學模式的變化,主動轉換角色,使自己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且是學生的學習顧問和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同時,教師還要幫助學生改變對教師依賴的局面,積極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的探索過程中去。尊重每一個學生提出的見解,發現每個學生的長處,做到教學相長。把課堂大膽地交給學生,教師只是扮演一個導演的角色,而這臺戲的主角是學生。師生之間平等的關系,可以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其次,學生對自主學習這一教學模式應有正確的認識和積極的態度,充分認識自身在學習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克服消極被動或無所作為的觀念,使自己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化學的英文名是chemistry,也就是“chemistry is try”,化學是一門需要動手的學科,重視和改進實驗教學是實施“自主學習”有效途徑。
只要條件允許,就可以大膽地把書本上原來驗證性的、總結性的實驗引到課堂中間形成一種探索性實驗,讓學生循著科學的探究過程,去發現規律,總結規律,形成屬于自己的一套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實驗一旦完成,學生就能獲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習的興趣,同時提高學習的能力。
(3)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前提條件。
教師積極營造自主學習氛圍,提供自主學習的條件。讓學生發現生活處處有化學,然后用化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覺得化學就在我們身邊,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學以致用??梢匀嫣嵘龑W生的能力,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4)大膽提出“為什么”是“自主學習”的基本方法之一。
要克服原來束縛學生思維的灌輸式的教育方式。在自主教育過程中,要解放學生的思想,,讓他們去觀察、思考;解放他們的身體,讓他們親自動手操作。
(5)處理好教師引導與自主學習的關系。
學生自主學習并不意味著對學生放任自流,并不意味著對教師要求降低。而是教師幫助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必要時進行引導。
教師要處理好自主學習與其他學習模式的關系。教師要從多方位將多種教學模式有機結合起來,真正實現學生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總之,自主學習尊重學生的自由意志和獨立人格,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自主學習是學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學習,是學習者自覺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參與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的過程,促進創新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江淑菲.鈉與水反應實驗的改進.實驗教學與儀器,2010,(11).
[案例背景]
本節課是安排在苯及其同系物、乙醇的知識點后的一節內容,因此學生已對苯環、羥基這兩種重要基團有了一定的認識,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團對有機物主要性質的決定性作用。再來學習苯酚已不是難題,而且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實驗設計能力,已經具備自主探究的能力。所以讓學生通過多種方法去學習和探究。通過實驗探究學習苯酚的性質。但要強調的是學習過程中應注意啟發學生如何通過分析苯酚的結構理解苯酚和苯、醇的區別,理解官能團的性質與所處“氛圍”有一定的相互影響,讓學生學會全面的看待問題,能更深層次的掌握知識。
[案例主題]
本節課是首先介紹了自然界中的酚類化合物,然后介紹最簡單的酚類化合物---苯酚,由醇類作對比讓學生分析苯酚分子結構特點,通過實驗來學習苯酚的性質,通過比較苯和苯酚、以及醇和苯酚的性質來學習羥基和苯環之間的相互影響。要求學生通過本次探究實驗,掌握苯酚的主要化學性質,掌握一定的實驗技能技巧。同時通過分析苯酚的結構,聯系有關有機化合物的知識推測苯酚可能具有的化學性質,再通過實驗驗證自己的結論是否正確,并給出相應的解釋,達到培養學生實驗、分析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案例設計]
【引入】通過前面幾節課的學習,大家知道:醇是鏈烴的羥基衍生物,其結構特點是羥基與鏈烴基直接相連接。
【設問】羥基與苯基直接相連接的化合物,是否也是醇呢?
【講解】請同學們比較黑板上這幾種有機物的結構簡式,總結醇、酚的結構特點。
【小結】羥基與苯基直接相連接的化合物是酚類。苯酚是最簡單的酚。
【板書】
一、酚
概念:分子中的羥基與苯環(或其他芳環)碳原子直接相連的有機物。
二、苯酚
1.苯酚的結構
化學式: 結構式: 結構簡式:
【師】引導學生看P71苯酚分子的比例模型,尋找苯酚分子和苯分子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板書】2.苯酚的物理性質
【活動與探究】 P72
(實驗1) 觀察苯酚的顏色、狀態,聞一聞苯酚的氣味
生:觀察,并聞藥品的氣味。有的同學提出疑問:“我觀察到藥品有一點紅色?”討論。
師:苯酚部分被氧化時會呈紅色。
追問:那苯酚應如何保存呢?
生:隔絕空氣,密封保存。
(實驗2) 在試管中加入少量水,逐漸加入苯酚晶體,不斷振蕩試管。繼續向上述試管中加入苯酚晶體至有較多量晶體不溶解,不斷振蕩試管,靜置片刻。(提醒同學實驗過程中接觸苯酚一定要注意安全及出現情況的處理方法)
(實驗3) 將上述試管放在水浴中加熱。從熱水浴中拿出試管,冷卻靜置。
師:清洗內壁沾有苯酚的試管用熱水還是冷水?為什么?
生:用高于 65℃的熱水,因為苯酚能與高于65℃的熱水互溶。
【創設情境】我們去醫院,常能聞到一股特殊的氣味。這是醫院用于環境消毒的來蘇爾水的氣味。來蘇爾水是一種酚類物質的稀溶液。酚類物質都有一定的毒性,可以使蛋白質變性,少量時起到了消毒作用。但量多了就成了一種污染。被列為須重點控制的水污染物之一。環境工作者常常要對水體進行酚類的檢測。這當然就要利用到酚類的性質了。關于酚的應用我們下節課再來細講。
【課堂小測】
1.P761.
2.丁香油酚的結構簡式是 , 該物質不應有的化學性質是( )
①可以燃燒;②可以跟溴加成;③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④可以跟NaHCO3溶液反應;⑤可以跟NaOH溶液反應;⑥可以在堿性條件下水解
A、①③B、③⑥ C、④⑤ D、④⑥
[案例結果]
按照設計的教學設想,通過上述的教學過程,能較好的完成教學任務,達到了教學目標。比較成功的地方是:能夠重視過程和方法的教學,通過所學知識的回憶,能推導出具有相同官能團的物質應該具有相似的性質,通過實驗得出與推導結論不同的結論,讓學生質疑,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在尊重實驗事實的基礎上去探究推導結論中出現的錯誤,培養學生觀察問題的全面性;通過比較苯酚和苯、醇這兩類物質性質的不同,學生能比較好的掌握苯酚的性質,回憶復習了苯、醇這兩類物質性質。
[案例評析]
1.緊密圍繞課程標準確立的三維目標,力求做到:在課堂上,教師努力創設問題的真實情景,采用問題驅動、練習等形式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概念,并能辯證地從正反兩方面來正確地看待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成為了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
2. 嚴守《教學大綱》、新教材的要求,不搞“一步到位”( 備大綱、備教材 )。以夯實“雙基”知識為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在過程中讓學生的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達到優化整合,和諧統一。適當放緩進度,以高中知識點為切入口,強化初高中知識的銜接教學,有利于有意義學習。
3.需要改進的地方:(1)由于學生的差異,使部分基礎差的學生處于慌亂之中,無所適從,學習效果不理想;學生的交流意識不強,雖然讓學生討論,仍然有部分學生只是一個聽眾,還沒有從被動的學習中解救出來,變成主動的學習。(2)本節課以學生實驗為主,時間安排應緊湊,否則就會導致學生實驗浪費太多時間,知識點傳授太少;再者讓學生實驗前應作好充分的指導工作,比如:苯酚量取的多少,滴管等基本儀器的使用方法,苯酚的取用方法等,以便讓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提高。今后的隨堂實驗應加強對學生動手操作的指導。
[關鍵詞] 高中化學 實驗探究 教學案例
一、前言
化學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而具體的目標,就是要改變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學生被動接受、大運動量反復操練的學習方式,提倡學生主動參與的探究式學習。在遵循新課程標準編寫的高中化學教材中,也設計了大量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體驗主動探究過程,在獲得化學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受到科學方法的訓練,形成相關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可以說,強調學習方式的轉變是當前化學課程改革中的一大“亮點”,這對于改變化學教學中長期存在的學生被動接受學習的狀況;對于以往過分重視化學基礎知識的系統掌握,而忽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動手能力等,從教育理念更新到教學實際變化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探究
1.必須保證學生的安全和在一定時間內能夠完成實驗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自然科學,化學實驗在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實驗都適合學生探究,在選擇實驗內容讓學生探究時,首先必須保證學生的安全和在一定的時間內能夠完成實驗。例如:有關氨氣的實驗室制法和性質實驗一般不適合學生探究,因為氨氣對人體的危害和環境的污染比較重。
2.現象明顯的實驗可以讓學生探究
在化學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很多與實驗有關的內容,如果我們只是告訴學生結論,而不讓學生親自進行實驗、進行探究,就會使學生喪失了許多探究的機會;喪失了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不惟上、不惟書、只惟實”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通過采用探究式實驗,不但會使學生深刻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所學的知識,還會使學生真正地體會實驗探究的奇妙和化學學習的樂趣。
案例一: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實驗1:將5g氯化銨溶解在盛有5mL水的試管中,感覺溫度的變化情況
實驗2:將5g生石灰溶解在盛有5mL水的試管中,感覺溫度的變化情況
學生總結:1中試管溫度降低,反應吸收了熱量;2中試管溫度升高,反應放出了熱量。
在實驗室開放的活動中,同學們深刻體會到了實驗在化學中的作用。通過實驗,學生不僅鞏固了課堂上學習的知識,還發現了一些新問題,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鍛煉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創新意識,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探究方法。在發現現象與預想的結果不一致時,通過反思實驗過程,找出可能存在的問題,并利用實驗進行探索,直到得出正確結論,這不僅使學生獲得了正確的知識,同時鍛煉了學生的意志,對他們在今后的學習中不斷探索新知識,將是一個良好的經驗。
3.在學習化學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時可以采用實驗探究
我們在學習化學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的時候,也可以采用實驗探究教學的形式,這樣不僅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還會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使學生有一種成就感。
案例二:催化劑的概念
在以往學習催化劑的概念時,教師通過氯酸鉀在加入二氧化錳前后反應放出氧氣的快慢來向學生介紹催化劑的概念,雖然學生了解了催化劑的概念,但是不是真正地理解了這個概念,則不得而知了。那么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可以讓學生自己通過實驗探究來了解催化劑的概念。具體實驗方案可參考如下:
(1)取等質量的氯酸鉀兩份,其中一份不加二氧化錳,另一份加入二氧化錳(要測出質量);加熱相同的時間,觀察氧氣的放出情況。
(2)將生成物溶解、過濾、蒸發,回收二氧化錳,與原來的質量進行對比。讓學生體會催化劑的概念。
(3)還可以用此次回收的二氧化錳(與氯酸鉀)繼續制取氧氣,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催化劑的概念。
(4)實驗結束后,由學生自己歸納,得出催化劑的概念。當然概念不能要求非常精確,只要理解其本質就可以了。
4.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的現象也可以采用實驗探究
探究活動的設計應當符合學生的心理活動的特點,注意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瘜W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化學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化學現象進行探究,使學生深刻體會化學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實用性等。
案例三:怎樣給水壺除水垢
(1)查閱有關水垢的成因和成分的資料,在此基礎上初步考慮可以采取的除垢措施,整理成參考材料并與同學進行交流和討論。
(2)向家長或其他有經驗的人征求意見,通過查閱資料和生活常識,了解到可用食醋除去水垢。
(3)根據收集的資料作水垢與醋酸的實驗,不但積累了相關知識,而且通過實驗牢固掌握了醋酸的酸性,以及醋酸與碳酸酸性的相對強弱,使課本知識與生活實踐緊密聯系,學以致用。
三、對實驗探究教學的幾點反思
1.合理安排課堂探究內容
探究性學習是本次新課改所提倡的教學、學習方式之一,這種形式有利于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探究問題的習慣和能力。然而,方法再好,也并不等于所有的學科知識都適用于探究性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有的教師不管學習內容盲目地采取這一方式,反而抹殺了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實際上,物質名稱、概念、事實等方面的陳述性知識就不必讓學生費時間去進行實驗探究,接受性學習同樣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只要用得恰當、合適。
2.提高教師課堂駕馭能力
新課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強調讓學生“動”起來,可當學生真的“動”起來以后,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結果造成學生提出的問題超出教師的預設,教學任務完不成,課堂紀律無法控制,學生成績兩極分化,中下層次的學生無法通過探究提升自我水平。
3.對實驗探究中表達交流的正確認識
在實驗探究中,由于學生擁有發現知識的機會,他們不再是被動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動的構建知識。在探究同一個問題時,不同學生的觀點和意見不同,是極為正常的,因為不同學生的知識基礎不同,在探究中的視角不同,建構的結果也會有所不同。這就需要學生用語言將自己的思想觀點準確的傳遞給他人,通過與其他同學的交流完善自己的認識,在不同意見的討論過程中激發自己的思維。而教師則要適時給與評價,讓學生感覺到自己的重要性,同時也能理性地對待自己思維的不合理之處。
關鍵詞:新課改;探究學習;乙酸
乙酸的酸性是中學階段必須掌握的知識點之一,本節課主要
把教學策略放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上。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的各種能力得以提高。
【課堂設計實例】
一、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活動,進行乙酸酸性的實驗方案設計;了解乙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并能結合已學知識進行解釋;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方法
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利用實驗設疑、探究、討論、合作、評價。
三、教學重點
乙酸的酸性以及相關反應。
四、教學難點
乙酸的酸性強弱比較。
五、教學過程
首先,將全班35名學生分成7個小組,每組準備好必需的實驗儀器及藥品。教師首先拿出了一瓶未開封的食醋,向學生提問,知道食醋的主要成分嗎?并跟學生講明食醋的主要成分是乙酸,普通食醋中含醋酸3%~5%,山西醋含的質量分數略高,一般為7%左右。通過創設這樣的生活化場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入教學主題。
然后,跟學生說明桌子上給你們提供了乙酸溶液、冰醋酸,并提出問題:乙酸有色嗎?乙酸都是液體嗎?鼓勵學生互相討論,得出乙酸的物理性質。對其中的幾名學生進行提問,從他們的回答中總結并補充乙酸的物理性質:乙酸是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液體,熔點是16.6℃,低于16.6℃就會凝結成冰狀晶體。乙酸易溶于水和酒精。這個時候再引導學生通過聯想家庭生活中吃的醋很酸的生活經驗,猜想乙酸的酸堿性,大家集體回答是“酸性”。此時教師將乙醇和乙酸的分子式列出,并引導學生結合乙醇的知識探索形成乙酸酸性的原因,學生討論乙酸酸性的可能原因是羧基上的氫電離所致。教師給出鼓勵,說明乙酸酸性正是因為乙酸羧基中“與眾不同的氫”電離所致。
這個時候,教師及時引導學生回憶酸性試劑應有的性質,根據
實驗桌上已有的實驗物品,用科學的方法驗證乙酸的酸性,在學生的實驗桌上有:石蕊試液、鋅條、滴有酚酞的氫氧化鈉溶液、碳酸鈉溶液、pH試紙、硫酸銅粉末。請學生自主選擇實驗方案進行驗證,同時提示學生驗證反應的現象應該便于觀察。學生小組合作討論、探究,設計方案,進行實驗,并進行組內評價、交流;教師巡回觀看、糾正錯誤、及時點撥、質疑釋疑,同時提醒學生做好實驗記錄,實驗結束后匯報并展示實驗結果,教師開展組間評價。學生可能的實驗方案:
(1)石蕊試液:向乙酸溶液中滴入少量石蕊試劑,通過顏色變化確定乙酸的酸堿性。
(2)鋅條:將鋅條加入乙酸中。
(3)滴有酚酞的氫氧化鈉溶液:將少量乙酸加入滴有酚酞的氫氧化鈉溶液。
(4)碳酸鈉溶液:向碳酸鈉溶液中加入乙酸。
(5)pH試紙:用玻璃棒蘸取少量乙酸溶液涂在試紙上。
(6)氧化銅粉末:向乙酸中加入少量氧化銅粉末。
這個時候學生思維比較活躍,可以進一步追問,從上述實驗中怎樣確定乙酸與碳酸酸性的強弱,這個問題看起來好像突如其
來,一開始可能會讓一些學生摸不著頭腦,教師可以在學生思考幾分鐘后進行適當點撥,可以通過乙酸與碳酸鈉的反應中得到答案。學生小組討論,分析碳酸鈉與乙酸反應的實質,測出反應后乙酸鈉溶液的pH值大于7,得出乙酸酸性強于碳酸。教師可以做進一步的講解,引導學生回顧鹽酸與碳酸鈉的反應,并用公式寫出來。在鹽酸與碳酸鈉的反應中,鹽酸是一種強酸,可以制碳酸這樣的弱酸,也就是說,酸性強的酸可以制酸性比它弱的酸。根據這個原理,乙酸與碳酸鈉反應得到碳酸,所以乙酸的酸性比碳酸的強。這種方法注重關注學生能力的提升,指引學生探尋反應的規律。
在實驗課程結束后,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科學知識
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請學生列舉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應用乙酸的酸性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事例等。
六、課后練習
(1)書寫本節課中涉及的有關化學反應方程式。
(2)回家后可以利用已學知識對燒水的電水壺或熱水瓶中的水垢進行清除,并觀察反應現象,試著用所學知識進行解釋。
一、人教版化學教材實驗的內容和特點
首先,筆者先來分析人教版化學教材的內容與特點,然后根據內容的特點來確定實驗的內容與方式.首先,我們從教材可以看出,人教版高中化學教材主要從實驗學化學到化學物質及其變化到從實驗走進化學等.我們發現,教材中的化學實驗,不僅較好地反映了新課程標準的學習目標,而且還更加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所選實驗來自于生活、貼近生活,讓學生易懂易接受,而且對于同一知識點的展現手段也靈活多變,如,在“幾種重要的金屬化合物”這一章節的焰色反應的學習中,為了讓學生更加理解“鈉”的焰色反應,還利用多媒體課件分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煙火.這種將理論和生活實際相結合的自主探究性設計,培養了學生良好觀察能力以及學生利用實驗與生活結合的創造力,激發了學生思維,讓學習更具靈活性.
二、人教版化學教材中實驗設計的類型及特點分析
化學實驗因為實驗的內容與實驗的地方都不同,所以在設計實驗的時候,教師要根據化學實驗的這一特點安排不同的實驗方式.但是,化學實驗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在實驗的過程中,提出問題,構思出實驗假設,然后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將提出的問題解決.根據實驗的內容與特點,有三種不同的實驗方式.
1.演示操作型實驗設計
演示操作型實驗,顧名思義,就是一種教師進行演示,學生觀察實驗的實驗方式,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通過演示實驗的基本操作與流程,使學生通過直觀的感受,學習到實驗的方式,以及在實驗過程中要注意的事項.學生通過觀察直觀的現象來解決教師在實驗前預留的問題.例如,上面提到的“焰色反應”,利用鈉的特殊性,設計一個關于鈉的燃燒實驗,在實驗的過程中,教師以邊演示、變實驗的形式進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先給學生展示實驗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再復習先前學過的知識,復習實驗器具的使用注意事項,這樣的實驗復習形式,能夠提高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嚴謹性,減小實驗過程中的危險性,以及實驗失敗的幾率.接著,在實驗的過程中,燃燒金屬鈉,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生成的黃色火焰以及實驗產生的黃色固體,這樣就能對實驗的結果有更加深刻的印象與理解.通過這一事例,我們可以知道,演示型實驗就是直觀的感性理解,這種教學形式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上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必要時還可引進一些課外知識,增加化學與生活的聯系,讓生活融入化學教學設計中,使實驗更有實效性和啟發性.
2.邊講邊做型實驗設計
在化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實驗是,教師帶領學生并指導學生進行實驗,在實驗進行的過程中,講解與分析實驗的原理及步驟,讓學生與教師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形成一種和諧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也就是邊講邊做實驗.例如,二氧化硫性質的實驗.在實驗初期的準備階段,我們首先要檢查試管的干燥度,氣體是否是集滿的,因為如果氣體收集不滿,就會使液面的上升減少,導致液體的變化不明顯,這樣實驗就不能成功,所以實驗前的準備工作要做好.二氧化硫需要借助亞硫酸鈉與酸反應來制備.品紅溶液的質量分數以0.01%左右為宜,這樣就會使溶液顯酸性,但是又不至于影響實驗的效果.二氧化硫不是萬能的漂白劑,有些有色物質是不能被二氧化硫漂白的,所以在使用二氧化硫漂白的過程中,要先試驗它的漂白效果.在討論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時,與前面所學的知識(次氯酸的漂白作用)進行比較,使學生能夠系統地理解漂白的原理,教會他們正確找出兩種物質的區別.
3.學生探究型實驗設計
學生探究型實驗,顧名思義,是指學生在自己思考及動手的情況下,完成既定的實驗.這種探究型的實驗考查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及組織實驗能力,并且全面考查了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學與用的問題.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要學會積極思考,判斷分析,并且結合教材內容設計出切實可行的實驗.例如,教材“幾種重要的金屬化合物中”有一小節要求學生區別碳酸鈉與碳酸氫鈉固體的實驗,就是屬于學生探究型實驗,教師要求學生設計實驗區分Na2CO3、NaHCO3的水溶性、Na2CO3、NaHCO3和鹽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鈣溶液反應、Na2CO3、NaHCO3的熱穩定性,然后結合教材給出的問題,完成表格記錄,使學生掌握兩者的區別.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要注重兩種物質不同的化學性質,然后以此為依據設計實驗,并且在實驗的過程中學會溶液的測定,試管、膠頭滴管的正確使用以及加熱操作等,通過這種學生自主設計實驗的方式不但提高學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在一定程度上啟發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更加會學習,愛學習.
三、人教版化學實驗的設計與應用分析
以人教版化學教材中“幾種重要的金屬化合物”,用不含Fe3+的FeSO4溶液與用不含O2的蒸餾水配制的NaOH溶液反應制備實驗為例,首先采用加熱煮沸的方法除去蒸餾水中溶解的O2且在用硫酸亞鐵晶體配制溶液時還需加入稀硫酸和鐵屑;觀察實驗結果的時候,我們發現會生成白色Fe(OH)2沉淀,接著用長滴管吸取不含O2的NaOH溶液.這樣的操作能避免生成的Fe(OH)2沉淀與空氣中的氧氣接觸而被氧化.
選修5“有機化學基礎”第一章第二節“有機化合物的命名”。
【案例背景】
本節課是安排在有機物的分類和結構特點的知識點后的一節內容,學生對有機物有了一定的認識,已經初步接觸了有機物的種類,而對眾多的有機物應該怎么命名,是學生有興趣探究的一個話題,因此讓學生通過討論、練習,歸納出一定的命名方法。
【案例主題】
根據課標內容:主題1 有機化合物的組成與結構中第5點:能根據有機化合物命名規則命名簡單的有機化合物。本節課要求學生學會初步應用有機化合物系統命名法,對簡單的烴類化合物進行命名。通過學生預習,閱讀教材,掌握有機物的簡單命名方法,再組織學生利用練習對在有機物命名中遇到的問題產生思想的碰撞,如選錯主鏈等,并根據小組討論,提出自己的設想和思路,再加以求證,總結出系統命名法的方法,在課堂上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達到培養學生的自學、分析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案例設計】
環節一:獨立自學,預習自測
在進入課堂前,先請同學們利用自習時間認真閱讀教材13-15頁,標記重要知識,查閱資料,根據學案規范完成課前預習案內容并記熟基礎知識,用紅色筆做好疑難標記;再利用預習自測對自己的預習效果進行檢測,此內容課前獨立完成。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課內探究案結合所學知識,先獨立思考并回答問題,再小組討論較難的問題,對全組的問題小組長做好記錄;可以選擇性完成,但一定要動筆動腦,不懂的問題在課堂中提出討論。
課前預習案(限時30分鐘,所有同學全部掌握)
1.復習:請寫出C5H12的三種同分異構體,并用習慣命名法命名。
2.認真閱讀教材13頁,什么是烴基?什么是烷基?并舉例說明。
3.以■為例,說明利用系統命名法命名的基本步驟。
4.認真閱讀教材14-15頁,比較烯烴、炔烴的命名與烷烴命名,并說明它們的區別。
【預習自測】
1.用習慣命名法給下列物質命名:(1)C6H14 (2)C22H46
2.在系統命名法中下列碳原子主鏈名稱是丁烷的是( )
A.(CH3)2CHCH2CH2CH3 B.(CH3CH2)2CHCH3
C.(CH3)2CHCH(CH3)2 D.(CH3)3CCH2CH3
3.下列有機物命名正確的是( )
【我的疑問】
對預習自學的內容,你有什么疑問?
課內探究案:
課題一:烷烴的命名
1.主鏈的選擇:請找出下列有機物的主鏈碳原子數目。
(2)編號的確定:根據1中你所選擇的主鏈,對碳原子進行編號。
(3)名稱的寫法:根據2中的編號,寫出以上兩種有機物的名稱。
2.用系統命名法命名下列各有機物:
課題二:根據有機物的名稱寫出相應的結構簡式
1.3,4―二甲基―4―乙基庚烷
2.3,5―二甲基―3―庚烯
環節二:教師批改,分析記錄
完成預習后,教師將學案收齊檢查,認真批改,并指出學生在預習中存在的問題,同時將錯誤特別多的知識內容做好記錄以便在課堂上提出。這個環節重點體現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同時將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在學習中體會到快樂,感受到成功。
環節三:課堂導入,由淺入深
課堂0~10分鐘:根據學案重點分析學生在預習中存在的誤區,如課前預習案中第二題:對烴基和烷基概念的理解,強調乙基作為基團是一個整體;同時根據第3、4題,幫助學生梳理烷烴的命名方法和烯烴、炔烴的命名方法與烷烴的不同;利用第5題復習同分異構的書寫,并了解苯及其同系物的命名方法。再次,公布自測題的答案,講評預習中存在的問題。
環節四:小組合作,解決問題
課堂11~15分鐘: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有序地討論課題,引導他們在本組組長的帶領下,根據批改,小組合作討論完成課內探究案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小組不能夠解決的問題,在旁邊進行指導與提示,并提醒他們對在討論中形成的問題做好記錄,以便點評時提出。
設計思考: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主動參與的意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強化學生對學習的責任感和對自己同伴學習進展的關心,為學生提供一個較為輕松、自主的學習環境,從而促成他們親密融洽的人際關系的建立,培養合作能力和團隊精神。教師在布置完任務后,穿梭于各小組之間,進行旁聽(觀)、指導、幫助或糾正,有利于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有利于師生間的有效溝通。
環節五:展示與點評
課堂16~20分鐘:由展示任務小組根據討論,派代表將本小組的結果進行展示,其余同學繼續討論課題中存在的問題,形成互幫互助的學習氛圍。
課堂21~30分鐘:在點評環節中,點評同學應根據本小組的任務完成點評。點評同學要求面向同學,大方自然。在點評完后要問“大家聽明白了嗎”“還有沒有什么問題”。點評完后全體同學給予參與的同學掌聲鼓勵。
設計思考: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形成了師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組中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也樂于傾聽他人的意見,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是一種愉快的事情,從而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促進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諧發展,最終達到使學生學會、會學、樂學的目標,進而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環節六:教師點撥,歸納小結
課堂最后5~10分鐘:老師根據情況加以總結和點撥。
系統命名原則:長――選最長碳鏈為主鏈;近――離支鏈最近一端編號;簡――兩取代基距離主鏈兩端等距離時,從簡單取代基開始編號;小――支鏈編號之和最小。
環節七:學習反思,鞏固提升
【鞏固練習】
A.2,4―二甲基―3―乙基己烷
B.3―異丙基―4―甲基已烷
C.2―甲基―3,4―二乙基戊烷
D.3―甲基―4―異丙基已烷
2.下列有機物的系統命名中正確的是 ( )
A.3―甲基―4―乙基戊烷 B.3,3,4―三甲基己烷
C.3,4,4―三甲基己烷 D.3,5―二甲基己烷
【案例評析】
本教學設計的特點:突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經過精心的教學設計,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參與、不斷嘗試的學習態度,并運用改錯的形式強化學生理解和記憶烷烴的系統命名法,并能靈活運用。在交往互動中,學生不斷轉換思維方式,思維能力得到了提高。本節課各環節之間的銜接很自然,環環相扣,整個進程很流暢。
關鍵詞: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教學;
我們可以把化學課堂設計成四個教學環節:
一、問:設置問題時一定要結合學生的知識背景,注意問題的難度,過難或過易的問題均會抑制學生的思維;還要注意:(1)問題明確具體,涉及面不宜過大(2)結構化,邏輯關系清晰(3)循序漸進,具有合理的梯度(4)抓住關鍵,突出重難點(5)利于信息反饋,便于動態調控(6)兼備科學性和系統性。
[案例1]濃硫酸與紅熱的炭塊反應產物的檢驗
案例分析:若一開始就質疑:“如何設計實驗驗證所有產物?”則難度太大,會導致學生的思維無法繼續深入,不如將這一大難題破解成若干學生容易解決的子問題,這樣學生就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層層推進、主動探究,設計出完整的實驗方案。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
漸進性問題組設計:①該反應產物共有哪幾種?②這些產物各用什么試劑和裝置來檢驗?③能使澄清石灰水変渾濁的一定是CO2嗎?④如何除去CO2中的SO2?⑤如何檢驗SO2是否已除盡?⑥檢驗SO2及CO2用的試劑中均含水,所以反應產物水蒸氣的檢驗應放在哪一步?⑦請思考整套裝置的連接順序及理由。
問題的設置一般可以通過下列基本途徑實現。
1.利用化學史料設置問題
[案例2] 氯氣的性質
情境創設:舍勒是瑞典著名的化學家,他在1774年研究軟錳礦時,把濃鹽酸與之混合共熱,意外地發現了一種黃綠色氣體。他將這種有強烈刺激性氣味的氣體通入水中,發現所得溶液呈黃綠色,略顯酸性;把綠葉、紅花放入其中,它們的顏色逐漸消褪;將蚱蜢放進裝滿該氣體的容器中,蚱蜢蹦跶幾下就不動了。
提出問題:這種黃綠色氣體是什么物質?它的水溶液為何顯示酸性?又為何能使葉子和花朵褪色?這說明它具有什么性質呢?蚱蜢之死又說明了什么?
2.依據化學的實際應用引出問題
化學學科本身就與生產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們可以利用自然現象、社會生活、工農業生產實際創設真實、具體、可感的問題情景,讓他們通過思考自己獲取真實的感性認識,并通過抽象思維將其上升為理性認識。
[案例3]鋁熱反應
情境創設:先放段野外焊接鋼軌的錄象。
提出問題:錄象中鐵路工人焊接鋼軌是在野外,不可能用電焊,那用什么焊接?
3.利用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或認知矛盾沖突設計問題
學生解決問題是以一定的知識為基礎的,在教學中設計有層次的問題,創設一種情境,以新舊知識的聯系作為新概念的增長點,或使學生原有的知識與新知識發生強烈的沖突,使學生意識中的矛盾激化,產生進一步學習的動力。
[案例4]滅火原理
情境創設:把點燃的鎂條放入盛有CO2的集氣瓶里。
提出問題:鎂條著火時,能否用泡沫滅火器滅火呢?應該用什么?能否用CCl4?
4.通過化學實驗現象創設問題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結合教學內容,通過實驗,設置疑問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探究知識的強烈愿望。
[案例5]鋁的特性
情境創設:將適量的NaOH溶液倒入一裝滿CO2的鋁制易拉罐中,立即封口并搖動,易拉罐先變癟,而后又鼓脹起來。
提出問題:易拉罐為何先變癟又變鼓?此現象揭示了什么問題?
5.利用歷史文獻中的記載引入問題
我國的歷史文獻很多涉及到化學反應及其現象的記載,可以用來創設懸念,引入問題。
[案例6]乙炔
情境創設:古書上有這樣的記載:“器中放石幾塊,滴水則產氣,點之則燃”。
提出問題:書中所記之石為何物?為何遇水即產氣?所產之氣又為何物?為何能燃燒?
二、想:給予學生思維想象的空間,引導學生運用發散性思維進行自由聯想。
1.創設想象情境,引發類比聯想
[案例7]原子結構
情境創設:帶正電的原子核與帶負電的電子相互吸引,電子會不會落入原子核內,發生電性中和?
實例鏈接:舉出人造地球衛星繞地球運動而不會墜落的例子,讓學生類比聯想,想象出原子的動態結構。
2.啟發聯想思維,完善知識結構
聯想思維就是由一物想及他物的思維過程。聯想能使思路開闊,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完善化。
[案例8]“硫及其化合物”的復習
聯想:H2S不能用濃硫酸干燥不能用濃硫酸干燥的氣體能用濃硫酸干燥的氣體。
三、做:組織學生進行各種有效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做中議,議中悟,從實踐活動中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辦法。
[案例9]原電池
活動設計:學生實驗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實驗驗證分析結論交流應用。
學生活動:將銅片和鋅片分別浸入硫酸中,觀察現象;再將光亮的銅片和鋅片用導線相連后,一同浸入硫酸中,觀察并對比實驗現象。
獲得結論:①銅與該酸未反應;②電子由鋅片轉移到銅片;③該反應實質仍為鋅與硫酸的置換反應;④該裝置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