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9 22:58:12
序論:在您撰寫原生家庭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目前,90后獨生子女已成為在校大學生的主體,毫無疑問他們帶有這個時代高速發展、急劇轉型的鮮明特征,他們被貼上了“個性張揚、樂于表現、以自我為中心”的標簽。而高職院校接收的是接受??茖哟谓逃拇髮W生,入學分數普遍較低,相當部分高職院校的大學生都是帶著不同程度的創傷來到學校,他們自控能力差,對網絡有著很強的依賴感,人際交往也有著諸多的困難。進入高職院校后,面臨新的學習生活環境,不少學生出現了不適應感,經受不了一點點的挫折,心理問題也變得日漸明顯,慢慢成了需要予以重點關注的“重點學生”。其主要表現為心理障礙、學習壓力過大、人際關系失調、家庭經濟嚴重貧困、身體出現嚴重疾病等癥狀,大概可以分為身體疾病、心理危機、學習違紀等方面。以下我們通過實例探討高職院校重點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來研究家庭教育的缺失問題。
二、實際案例中出現的家庭教育的缺失問題
(一)袒護而過分嬌寵
學生A,本地學生,在大二年度因多門專業課考試不及格選擇留級。進入新班級后,該生并沒有及時調整學習狀態,學習自覺性差,上課經常遲到曠課,常常是由輔導員打電話叫起床去上課;課堂狀態基本上多以睡覺玩手機打發時間,沒有想去接受專業知識的欲望,課余時間該生多沉迷于網絡游戲中。輔導員多次與該生談話,了解其遲到曠課的原因,該生時常以“手機沒電或信號不好”、“沒有人告知我上課地點”、“我人去了教室……”等借口甚至是謊言來應對。輔導員通過電話短信等多種方式與該生家長進行溝通,試圖尋求家長的配合和幫助,在溝通中家長無條件地站在孩子一邊,找各種理由來幫孩子開脫,甚至在明知孩子說謊的情況下還要極力偏袒和維護其錯誤行為;家長不但沒有讓孩子認識到錯誤進行反省與檢討,反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變相支持孩子的錯誤行為。對于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現狀,家長甚至認為自己的孩子已經走入了學校,教育就是學校的問題,孩子不在身邊,這期間出現的教育問題老師和學校就難辭其咎,以此來責難學校和老師。該生對于學習所采取的消極不在乎的狀態,對于留級選擇所帶來逃避現實的心安理得,都不曾從家長那里得到正確的引導,而是在家長的庇護下一味相信自己是正確的,無視學校的規章制度,惡性循環,導致最終選擇退學。
(二)期望過高而導致忽視
學生B,作為家中的唯一兒子備受家長期望,遵循家長的意愿報考了大學學校和專業。進入學校后,該生自恃過高覺得自我抱負得不到很好的施展,對于現實的生活學習狀態多有不滿,專業學習興趣全無,不久內心便萌生了想要更換專業的想法。由于服從于家長的絕對權威,得不到家長的認可,該生便經常不上課,對于輔導員和學校的擔憂也只是采取短信不回,電話不接,甚至是突然逃離學校出去玩的消極對待。之后,家長僅僅是通過滿足孩子買電腦的愿望強壓著自己的孩子繼續留在他不喜歡的專業進行學習,理由卻只是家長認為“這個專業很有很大前途,能來學校讀我們鄰居和親戚都很羨慕,不管怎么樣他一定要留在學校繼續讀”。家長強制性地對孩子進行要求,沒有任何余地反駁的狂熱態度,家長希望大學夢甚至是專業夢在兒子的身上得到實現,對孩子產生了強烈的希望,對于專業學習已經存在了不符合該生實際狀況和需求的關注。
該生自我沒辦法進行宣泄和調試,壓抑的學習使得他的逆反心理得到了激發,產生了厭學情緒,頻繁出現曠課的情況。家長執著于自己孩子的榮譽和面對周圍人的虛榮心,為了使孩子達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標,甚至是放棄家中的小生意來到學校進行陪讀;只是僅僅依靠家長的期望,該生仍舊無法適應學校的學習,留級后專業成績仍舊不見起色,人際關系該生偏執和壓抑,直到最后家長無法進行無謂的爭取時,迫不得已最終同意選擇退學。從目前高職院校重點學生出現的問題中不難發現,大部分學生的問題都來源于他們的原生家庭,家長因為愛護過分寵溺,袒護而過分嬌寵,期望過高而導致忽視……等誤區的存在,當前高職院校學生的家庭教育確實存在著許多的不足。家庭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它的存在無疑是一個長期過程,父母的教養方式、人格特質、家庭理念、家庭氛圍、家庭情感支撐等因素都一一影響著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由于家庭教育和家庭情感缺失導致的大學生厭學、抽煙、懶惰、花錢不懂節制等問題將更加凸顯,孩子出現厭學,自卑感強,情緒失調,造成心理素質方面的障礙,這不僅影響學生們的成長與成才,而且必將加大學校教育的難度,未來威脅社會發展。
三、家庭教育缺失的對策
(一)建立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
大多數家長錯誤地認為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是滿足孩子的衣食住行等物質方面的需求,與孩子溝通最常有的內容僅僅是為了詢問生活費是否夠用;教育就是知識教育,把自理能力、心理健康、正確的性觀念、吃苦耐勞、適度上網、誠實守信、富有責任感、遵紀守法等內容排除在教育之外,對孩子在思想、道德等方面表現出來的種種問題視而不見或予以包容[1]。家庭教育有很多隨意性,家長作為家庭教育實踐活動的教育者和實施者,僅僅憑借自己的主觀經驗,而缺乏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往往是不行的。只有以科學的理論作為指導,家長才能夠增強自覺性,克服盲目性,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取得最佳效果[2]。家長應該積極參與到孩子的成長發展中來,在良好的教育教養方式之下積極表達父母的情感,制定明確合理的行為規則,調整和學習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讓孩子在良好的氛圍中與家長維持積極健康的家庭關系。
(二)加強孩子、家長、輔導員、學校四方位的多重聯系
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實施者,是一線工作的組織者,更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雖然近些年來專職輔導員崗位越來越得到國家和教育部的重視,高校輔導員崗位的配備和管理也日趨完善,但事實上很多與學生有關的工作不管是不是輔導員職責范圍內的都被推倒了輔導員的身上,作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此復雜的一項任務,僅僅依靠專職輔導員團隊或者個人來完成幾乎是不可能的,其他教職工在做好自身本職工作的同時也要共同倡導“愛護學生、關心學生、服務學生”的理念,共同來幫助大學生成長成才。這其中,輔導員也應該與每個學生家長建立長期的溝通機制,定期以電話、網絡、書信等方式向家長匯報學生在學校的基本狀況,包括思想、學習、工作、生活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表現,都應及時與家長聯系溝通,對于特殊家庭的孩子,對于問題學生,輔導員更應該實施全程“跟蹤”管理,從與家長的溝通中尋求解決問題的突破口[3]。
家長更應該多抽出自己的時間與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學會放下手中的工作和日?,嵥槭?,放棄家長的絕對權威,傾聽孩子的苦悶,了解孩子近期的動向和細微變化,第一時間向輔導員進行反饋,來共同幫助孩子進行成長;同時,家長也應該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用激勵的方式和情感的感化來促進孩子的進步。學會做孩子的朋友,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最重要的是用一顆充滿愛的心,用最真誠樸實的行動,來溫暖孩子的內心。家庭、學校、學生、是相對獨立的實體,但彼此有割舍不斷的聯系,只有孩子、家長、輔導員、學校各自克服自身之弊并將和諧發展所形成的合力共同作用于高職學生期待自己成人、成才的愿望之上,才能彌補高職院校學生家庭教育和情感支持的“缺失”,才能更好地實施學校教育,才能使學生健康成長并成為滿足社會需求的、身心健全的有用人才[4]。
(三)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
什么是傾聽?傾聽是指一個人能夠集中注意,認真、安靜地聽他人講述。傾聽,是一個人能力的反映、素質的體現、品質的外露。傾聽習慣是指能夠安靜、認真地傾聽別人說話、表達,不隨意打斷別人的話語,能聽懂別人的表達內容,并根據要求做出相應的回應。懂得傾訴,不僅是關愛、理解更是調節相互關系的劑,每個人在煩惱的和喜悅后(特別是深層次的煩惱和巨大的喜悅后)都有一份渴望,那就是對人傾訴,他希望傾聽都能夠給予理解抑或共同分享。
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年齡和心理的因素,他們往往缺乏傾聽的能力和意識。古人云“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一個人是否會傾聽將直接影響其社會交往的能力,因此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傾聽能力成為了重要課題。培養起學生傾聽的習慣,有助于學生對問題加深理解、產生疑義、提出批判,提高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小學生傾聽能力的現狀
1、自我為中心。由于我國多年的計劃生育政策,現在學校獨生子女占絕對優勢。在家庭中核心的地位導致了學生大多以自我為中心,表現欲極強,同學在回答問題時候,很多人卻專注于別的事情,缺乏對同學的尊重。
2、易分神。由于學生自主意識增強,興趣更加廣泛,精力不集中的問題日趨突現。盡管看上去很多學生目不轉睛很專注,實際上他們并沒有聽,而是在思考其他的事物。于是很多知識點“左耳進右耳出”屢次三翻的講依然有人犯錯誤,原因是斷斷續續的傾聽并沒有把知識變為自己的東西。
3、溝通渠道的封閉。中國的應試教育很多時候扼殺了教學的靈活性,老師往往表現出“苦口婆心”式的孜孜不倦,而很多學生的合理觀點也被全盤否定,大大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于是,學生放棄了嘗試,封閉了表達之路,同時封閉的還有傾聽之路。倘若一個老師尚且不能做到以身作則,那又怎能對學生的傾聽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小學生傾聽能力的培養
1、老師用“愛”傾聽。
優秀的教師無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傾聽者。首先,教師有效地傾聽,可以幫助學生傾訴自己的感受,使學生得到表達的機會,享受表達的愉悅。教師有效地傾聽,能讓學生覺得自己得到了老師的器重、認可和尊重,能激起學生的發言欲望,提高發言質量。更為重要的是,教師這種認真傾聽學生說話的習慣,給學生養成傾聽習慣,樹立了可感的榜樣。其次,對于犯了錯的學生,一味的批評往往適得其反。應該讓他們自己說清事情的來龍去脈,然后引導他們把內心衡量是非的尺度調出來,讓他們自己去判斷是非對錯,找出犯錯的原因,指導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最后,公平的對待每一個學生,學生都是很敏感的,一旦老師出現了偏袒,他會不由自主地保留自己的意見,特別是把學生分為三六九等是彼此間認真傾聽出現重要隔閡的根本原因。老師應該把每個學生都當作自己無話不談的朋友,用愛傾聽他們心底的聲音。
2、滿足學生的興趣需要。
興趣永遠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而對于小學生來說,能夠讓他們迅速地產生興趣就能使他們在階段的學習中處于主動的地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傾聽和思考之中。通過具體實踐,我總結了以下三點方法:
(1)化平實為故事,化平淡為游戲。故事幾乎是所有孩子的最愛,在實際的教學中,適時將童話故事與教學內容相結合,把枯燥乏味的機械訓練通過有趣的游戲形式加以練習,能夠迅速調動孩子的注意力。
(2)提問引導。學生天性好奇好問,利用他們想知道結果的愿望,用漫談的方式,故意不漏出故事的結尾或問題的答案,設置懸念,讓學生帶著問題有意識地去聽。將傾聽能力的培養和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讓學生在閱讀中思考、在傾聽中思辨、在交流中申辯,達到學生能力綜合訓練。
(3)評價和表揚。正確適當地評價學生,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是培養學生傾聽的重要手段。教學時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利用各種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并及時發現孩子的點滴進步,給予充分的肯定與積極的鼓勵。孩子總是希望得到老師的夸獎,充分利用孩子的這種心理特點激發學生傾聽的興趣,特別是對于膽小懦弱的孩子更要給予充分的肯定與積極的鼓勵。
3、教給學生“聽”的方法。
(1)人格教育和意志培養。關于傾聽的意義作為老師一定要循循善誘地轉達給學生們,讓學生知道認真傾聽是一種素質,是尊重他人的具體表現,是獲得他人尊重的重要途徑。傾聽的習慣不是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通過長期的訓練養成的,因此老師要有計劃的安排教學,鍛煉出學生堅持不懈和從點滴做起的良好品質。
(2)傾聽的方式。要培養學生認真聽的習慣,除了讓學生想聽外,還要讓學生知道從何而聽,這就要老師適時地誘導點撥,教給學生方法,使學生會聽。聽同學發言時,要求學生眼睛看著發言同學的臉,做到神情專一,如果同學的回答與自己的想法一致時,則以微笑、點頭表示贊同,要讓學生明白聽別人講話,不是只聽“熱鬧”,而是帶著問題去聽。一要聽明白,二要思考有無不認同的意見,三要給自己帶來啟發,在大腦中多問幾個“為什么”。
(一)袒護而過分嬌寵
學生A,本地學生,在大二年度因多門專業課考試不及格選擇留級。進入新班級后,該生并沒有及時調整學習狀態,學習自覺性差,上課經常遲到曠課,常常是由輔導員打電話叫起床去上課;課堂狀態基本上多以睡覺玩手機打發時間,沒有想去接受專業知識的欲望,課余時間該生多沉迷于網絡游戲中。輔導員多次與該生談話,了解其遲到曠課的原因,該生時常以“手機沒電或信號不好”、“沒有人告知我上課地點”、“我人去了教室……”等借口甚至是謊言來應對。輔導員通過電話短信等多種方式與該生家長進行溝通,試圖尋求家長的配合和幫助,在溝通中家長無條件地站在孩子一邊,找各種理由來幫孩子開脫,甚至在明知孩子說謊的情況下還要極力偏袒和維護其錯誤行為;家長不但沒有讓孩子認識到錯誤進行反省與檢討,反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變相支持孩子的錯誤行為。對于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現狀,家長甚至認為自己的孩子已經走入了學校,教育就是學校的問題,孩子不在身邊,這期間出現的教育問題老師和學校就難辭其咎,以此來責難學校和老師。該生對于學習所采取的消極不在乎的狀態,對于留級選擇所帶來逃避現實的心安理得,都不曾從家長那里得到正確的引導,而是在家長的庇護下一味相信自己是正確的,無視學校的規章制度,惡性循環,導致最終選擇退學。
(二)期望過高而導致忽視
學生B,作為家中的唯一兒子備受家長期望,遵循家長的意愿報考了大學學校和專業。進入學校后,該生自恃過高覺得自我抱負得不到很好的施展,對于現實的生活學習狀態多有不滿,專業學習興趣全無,不久內心便萌生了想要更換專業的想法。由于服從于家長的絕對權威,得不到家長的認可,該生便經常不上課,對于輔導員和學校的擔憂也只是采取短信不回,電話不接,甚至是突然逃離學校出去玩的消極對待。之后,家長僅僅是通過滿足孩子買電腦的愿望強壓著自己的孩子繼續留在他不喜歡的專業進行學習,理由卻只是家長認為“這個專業很有很大前途,能來學校讀我們鄰居和親戚都很羨慕,不管怎么樣他一定要留在學校繼續讀”。家長強制性地對孩子進行要求,沒有任何余地反駁的狂熱態度,家長希望大學夢甚至是專業夢在兒子的身上得到實現,對孩子產生了強烈的希望,對于專業學習已經存在了不符合該生實際狀況和需求的關注。該生自我沒辦法進行宣泄和調試,壓抑的學習使得他的逆反心理得到了激發,產生了厭學情緒,頻繁出現曠課的情況。家長執著于自己孩子的榮譽和面對周圍人的虛榮心,為了使孩子達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標,甚至是放棄家中的小生意來到學校進行陪讀;只是僅僅依靠家長的期望,該生仍舊無法適應學校的學習,留級后專業成績仍舊不見起色,人際關系該生偏執和壓抑,直到最后家長無法進行無謂的爭取時,迫不得已最終同意選擇退學。從目前高職院校重點學生出現的問題中不難發現,大部分學生的問題都來源于他們的原生家庭,家長因為愛護過分寵溺,袒護而過分嬌寵,期望過高而導致忽視……等誤區的存在,當前高職院校學生的家庭教育確實存在著許多的不足。家庭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它的存在無疑是一個長期過程,父母的教養方式、人格特質、家庭理念、家庭氛圍、家庭情感支撐等因素都一一影響著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由于家庭教育和家庭情感缺失導致的大學生厭學、抽煙、懶惰、花錢不懂節制等問題將更加凸顯,孩子出現厭學,自卑感強,情緒失調,造成心理素質方面的障礙,這不僅影響學生們的成長與成才,而且必將加大學校教育的難度,未來威脅社會發展。
二、家庭教育缺失的對策
(一)建立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
大多數家長錯誤地認為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是滿足孩子的衣食住行等物質方面的需求,與孩子溝通最常有的內容僅僅是為了詢問生活費是否夠用;教育就是知識教育,把自理能力、心理健康、正確的性觀念、吃苦耐勞、適度上網、誠實守信、富有責任感、遵紀守法等內容排除在教育之外,對孩子在思想、道德等方面表現出來的種種問題視而不見或予以包容。家庭教育有很多隨意性,家長作為家庭教育實踐活動的教育者和實施者,僅僅憑借自己的主觀經驗,而缺乏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往往是不行的。只有以科學的理論作為指導,家長才能夠增強自覺性,克服盲目性,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取得最佳效果。家長應該積極參與到孩子的成長發展中來,在良好的教育教養方式之下積極表達父母的情感,制定明確合理的行為規則,調整和學習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讓孩子在良好的氛圍中與家長維持積極健康的家庭關系。
(二)加強孩子、家長、輔導員、學校四方位的多重聯系
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實施者,是一線工作的組織者,更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雖然近些年來專職輔導員崗位越來越得到國家和教育部的重視,高校輔導員崗位的配備和管理也日趨完善,但事實上很多與學生有關的工作不管是不是輔導員職責范圍內的都被推倒了輔導員的身上,作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此復雜的一項任務,僅僅依靠專職輔導員團隊或者個人來完成幾乎是不可能的,其他教職工在做好自身本職工作的同時也要共同倡導“愛護學生、關心學生、服務學生”的理念,共同來幫助大學生成長成才。這其中,輔導員也應該與每個學生家長建立長期的溝通機制,定期以電話、網絡、書信等方式向家長匯報學生在學校的基本狀況,包括思想、學習、工作、生活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表現,都應及時與家長聯系溝通,對于特殊家庭的孩子,對于問題學生,輔導員更應該實施全程“跟蹤”管理,從與家長的溝通中尋求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家長更應該多抽出自己的時間與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學會放下手中的工作和日?,嵥槭?,放棄家長的絕對權威,傾聽孩子的苦悶,了解孩子近期的動向和細微變化,第一時間向輔導員進行反饋,來共同幫助孩子進行成長;同時,家長也應該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用激勵的方式和情感的感化來促進孩子的進步。學會做孩子的朋友,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最重要的是用一顆充滿愛的心,用最真誠樸實的行動,來溫暖孩子的內心。家庭、學校、學生、是相對獨立的實體,但彼此有割舍不斷的聯系,只有孩子、家長、輔導員、學校各自克服自身之弊并將和諧發展所形成的合力共同作用于高職學生期待自己成人、成才的愿望之上,才能彌補高職院校學生家庭教育和情感支持的“缺失”,才能更好地實施學校教育,才能使學生健康成長并成為滿足社會需求的、身心健全的有用人才。
(三)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
科研創新,助力草原可持續發展
當前,我國天然草原90%以上發生退化,草原生產和生態功能嚴重下降,草原生物多樣性減少,牧草資源亟待保護和開發利用,但草畜矛盾突出制約其可持續發展。經過認真準備和申報,侯向陽等人于2013年成功獲得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項目的資助,項目名稱是“天然草原生產力的調控機制和途徑”,這是全唯一一個973項目,標志著基礎研究能力大幅提升。項目瞄準過度放牧下草原生產力衰減的關鍵機制和草原生產力提高的調控機制與途徑兩個科學問題開展研究,目標是揭示過度放牧下草原生產力衰減機制,形成適度放牧、土壤保育和植物調節提高草原生產力的綜合調控的理論和技術體系,為實現天然草原生產力提高 30%~40%,恢復速度加快30%~50%提供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撐。已經在草地土壤關鍵要素對放牧的綜合響應、草原植物對放牧的矮小化響應、放牧導致植物矮小化的“脅迫記憶”、放牧造成植物矮小化的生理和分子生物學證據以及草原生產力下降的養分供給非平衡理論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2015年順利通過國家科技部組織的項目中期評估。
據了解,樣帶研究是進行全球氣候變化及人為驅動因素梯度分析的最有效途徑。利用歐亞大陸東緣草原連片分布,南北向土壤和植被類型等相對一致,溫度呈梯度分布,草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存在空間差異的特征,侯向陽研究員率先提出跨越中、俄、蒙的歐亞溫帶草原東緣生態樣帶(簡稱EEST),聯合國內相關科研教學單位及俄羅斯和蒙古國的合作單位,開展從中國長城到俄羅斯貝加爾湖的溫度和放牧管理對典型草原生態系統影響的研究。收集整理中、俄、蒙近30年氣象、經濟、植被、土壤、昆蟲資源等信息,建立樣帶綜合數據庫;建立蒙古國溫都爾汗野外觀測站,填補了我國草原科學研究在境外無定位監測的空白……,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已發表學術論文45篇,出版專著4部,獲得專利3項,軟件著作權1項,向有關部門提出6項政策建議,并通過俄羅斯之聲報道中俄科學家共同治理草原退化的工作和進展,取得較大社會影響。
另外,侯向陽所長還系統開展了我國北方草原氣候變化及適應性管理研究,圍繞生態環境脆弱、經濟社會相對落后的北方草原區應對和適應氣候變化問題,從區域、縣域和牧戶等層次入手開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出進展,并60余篇,出版著作3部。
牧戶作為草原畜牧生產的最基本單元,是牧區草畜平衡的主要調控者。牧戶草畜平衡行為是影響草原生態補獎機制政策失靈的關鍵因素。針對我國政府在草原地區實施一系列工程和政策措施,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天然草原仍然持續超載和退化,草原生態補獎機制政策實施體現政策失靈的問題,侯向陽團隊在內蒙古不同草原類型區及新疆山地草原開展牧戶家庭屬性和草畜平衡決策行為調研。研究發現,分步減畜更容易被牧戶接受,同時牧戶之間的自發合作也更能實現牧戶生產實踐的調整,此種有效合作對優化牧戶生產管理方式、推動畜牧業生產起到了積極作用。據此,提出以分步式、合作式和示范引導式為特征的牧戶適應性減畜策略和草原生態補償長效機制。
針對我國西北干旱半干旱的農牧交錯帶面臨的食物供給和生態保障難以兼顧的兩難困境問題,侯向陽所長研究提出應盡快確立以旱作節水栽培草地建設為主的西北綠色草牧業發展戰略。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過程中,西北地區大力發展旱作節水農業正在引起重視,但旱作種草的優勢和潛力還沒有引起充分重視。在糧改飼的基礎上,立足于高效旱作,種植多年生耐旱牧草或飼料作物,充分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地下水資源的依賴,這是解決我國旱區優質飼草不足、并兼顧生態保護的有效發展路徑。
矢志不渝,為綠色大草原保駕護航
除了在科學引領草原生態保護和治理創新的基礎上平衡發展,侯向陽所長勤于思考,勤于筆耕,多年來科研心得付諸筆端,先后發表學術論文200篇,其中SCI論文40余篇,出版專著15部,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獎勵8項。其主編的《中國草原科學》和《蒙古高原草原科學》,系統總結了我國草原科學及蒙古高原草原研究成果,為我國和其他國家從事草原科學研究人員提供了極好的參考資料。
論文關鍵詞:多民族社區,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一、相關概念解析
1、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概念
民族認同主要指一個民族的人們對其自然及文化傾向性的認可與共識,從這個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民族認同包含了民族關系的認同和民族文化的認同。民族關系認同是針對一個民族作為一個群體而言的,這種認同主要來自于本民族與其它民族之間的界限劃分;民族文化認同指的是在一個民族發展中,一種文化體系以民族為載體,而民族以文化為聚合。
國家認同是一種重要的國民意識,是維系一國存在和發展的重要紐帶。國家認同實質上是一個民族確認自己的國族身份,將自己的民族自覺歸屬于國家, 形成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主體意識。
2、多民族社區的概念
多民族社區是指在一定的地理區域內的多個民族,經過長期的共同生活與交往,從而形成具有多元文化特點的社區。多民族社區的構成要素:不同族屬的多個群體、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社會體系和結構。 多民族社區以社區民族關系的行程過程為標準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傳統型多民族社區、識別型多民族社區和建構型多民族社區。
傳統型多民族社區是指,在歷史上就一直存在,也一直被社區成員所意識到的社區。該種社區類型的特點主要表現在:(1)歷時性。歷史上長期存在,不受解放后民族識別工作的影響;(2)多元性。這主要表現在文化上,各民族文化,形成了現在地區文化多元共存的現象;(3)傳統性或原生性。這是就社區本身而言的,是放在現代化背景下的傳統性與原生性,這類社區相對于現代都市社區而言,它的傳統建筑、飲食與服飾等都保存較好,具有原生態的一面論文格式模板。
湘西州現有民族43個,主體少數民族是土家族、苗族。其中畢業論文題目,人口過千的少數民族有回族、瑤族、侗族和白族。通過上述的介紹,很明顯湘西州屬于一個多民族社區。按照我們民族學對多民族社區的分類,由于湘西州是自古就存在這樣一個多民族共聚的情況,所以我們把這樣一個社區定義為傳統型多民族社區。
二、多民族社區民族認同的維度研究
本文主要采用美國學者phinney概括出民族認同的三個維度,來探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們的民族認同情況。
1、民族身份的認知:包括對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等的認知
湘西州是有著四十三個民族共同居住的多民族大家庭,盡管這里有著不同的民族群體相互雜居,但是這里的人們對于自己民族歷史傳統和自己的民族身份的認知度卻依然十分強烈。以他們的主體民族土家族和苗族為例來講,這兩個民族都對自己的民族文化、歷史傳統、風俗習慣有著極高的認知度,歷史上的民族記憶至今仍然在這些民族的人們心中留著深深的痕跡。例如湘西的土家族至今仍然保留著“所居必擇高居”的居住傳統,傳統的吊腳樓工藝一直是當地的一大建筑特色;湘西苗族的民族認同更加是能夠通過當地至今仍保留下來的“落洞”、“趕尸”、“種蠱”三大習俗來體現;土家族的傳統技藝“西蘭卡普”,就被稱為中國三大名錦之一,這對于如今的土家族人們而言,無疑是一件十分值得自豪的事情。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研究,我們不難發現,湘西州的各個民族都對自己的民族歷史文、宗教習慣保持著十分積極地態度,這個多民族社區內的人們是有著很強的民族認同的。
2、民族歸屬感:通過民族群體內部的團結情況和對本民族之外的群體的接納與排斥情況來了解該民族的民族歸屬情況。
由于湘西州是個多民族社區,在這里居住的人們每天除了要與自己本民族的人們相處共處之外,還要與當地的其他民族交往聯系,在這種情況之下,在與其他民族的人們的交往過程中,當地人們的族群自我意識會有所增加。教授曾指出一個民族在于外界其他民族交往過程中會增強自我的族群意識和群體歸屬感。根據我們的調查研究所得,湘西州內的各個民族都內部都十分的團結,對自己族群內部有著極高的歸屬感,都承認自己屬于某一民族群體,同時,在與其他民族交往的過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會強化本民族的族群意識和族群歸屬感。例如,當涉及到民族政策、利益分配等問題的時候,不同民族之間的民族認同會被進一步的加強,但從總體上而言,湘西州內的各個民族之間的人們并不是相互排斥的畢業論文題目,他們的相處還是十分融洽的,各民族之間都能夠和睦相處。
3、行為卷入:包括人際交往的范圍和偏好、社區或民族社團參與情況等。
多民族社區里的民族主體的一個最顯著的特征就是不僅要參與自己本民族傳統節日、風俗習慣的活動,還會積極參與其他民族的文化活動,最后形成了很好的民族融合,這種文化上的互動,不僅沒有減低民族主體對本民族的認同,相反,還因為在參與其他民族的節日活動的時候,更加意識到和珍惜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可貴性,從而使得在湘西州這樣一個多民族社區內,最終達到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和諧共生的局面。例如在湘西州境內,土家族的擺手舞不僅是當地的土家族人在跳,在舉行盛大的晚會的時候,來自周內的各個民族也都會參與在其中;鳳凰城里的苗寨,每天也都吸引著周內不同的民族的人們來參加這個活動。
三、湘西州多民族社區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現狀
1、多民族社區內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共性問題
根據我們的研究所得,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這樣一個傳統的多民族社區中,與其它的單一民族社區一樣,州內的各個民族也都存在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如今州內有部分人的民族認同是基于工具性的思考上,而關于傳統的原生性認同卻在逐漸減少,這一群體以新一代的青年人居多,他們對于祖先們的許多歷史和本民族的風俗習慣都不是怎么熱衷,他們這部分人會覺得自己的民族身份給予自己帶來的最大的好處就是國家政策方面的照顧、考試可以優惠加分等。但是話又說回來了,這部分人卻有著極高的國家認同感;而社區內的老一代人們,對自己本民族的認同度卻是原生性的認同多一些,不過他們對于國家層面的認同卻不如青年群體。
2、多民族社區內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特殊性問題
由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個傳統型的多民族社區,那么在這樣一個社區的各個民族之間就免不了相互之間的交往與接觸,這樣也勢必會使得在這個多民族社區內的人們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會與單一的民族社區有所區別。
(1)多民族社區內的民族認同較為強烈。
在上面介紹民族認同的維度的時候,我們都已經講過了,在多民族社區內,各民族的人們在與其他民族的交往過程中,會不自覺的去維護本民族的利益與尊嚴畢業論文題目,會增強對本民族的民族記憶和歸屬感,從而會導致各民族的民族認同有所增強。在我們所了解到的湘西州內,盡管不同民族之間的交往會增強各自民族對本民族的認同感,但是并沒有出現因為這個原因而造成民族不和的結果,在湘西州內的各個民族還都是很和睦的相處在一起的。
(2)多民族社區內的國家認同存在很大的對比性論文格式模板。
多民族社區里的民族國家認同的最大一個特點就是認同的對比性,具體來講就是說在這個多民族社區之內,大到國家的方針政策,小到社區內部的一些政策決議必須要公平公正,否則,很容易引起社區內各個民族之間的不和諧狀態。就拿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這個多民族社區來講,如果州內的政府只是單純的給予土家族人民一些優惠政策,而忽視其他民族,那么這樣的話,會在這些民族的心理產生對比心理,他們就會覺得國家沒有很好的照顧到他們,這樣一來,他們的國家認同度會大打折扣。
從總體層面上而言,湘西州這個多民族社區內的各個民族都對自己的民族有著很高的認同度,尤其是像土家族和苗族這些在湘西州占主體地位的民族,他們都為自己的民族身份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同時,在談及到對國家層次上面的認同的時候,州內的大部分民族也都對國家的各種民族政策表示支持和感謝,他們也都能以作為一個中國人而感到自豪。
四、余論部分
1、民族認同的原生論和工具論討論
目前我門國家基于保護民族平等的原則,對我國少數民族實行民族優惠的政策,這些政策一方面來講確實對促進少數民族共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來講,這種民族優惠政策又使得的當今社會中民族認同的原生性受到了一些質疑。于是,在學界里關于民族認同的原因探討就出現了兩種聲音,一些學者持原生性理論,這批學者認為民族認同應該是基于對本民族的歷史傳統、風俗習慣等方面的認同;而另一部分學者則認為當今有一部分民族認同是帶有功利性的畢業論文題目,這些民族主體主要是基于國家優惠政策可以給自己帶來種種好處而產生和維持自己對本民族的認同感的。然而在少數民族地區該究竟如何更好的處理這二者之間的關系,至今仍需大家不斷共同的探討。
2、民族政策的文化隱喻問題
我們國家為了實現各個民族事實上的平等,而對少數民族實行政策上的傾斜和優惠,例如我們國家目前在全國各地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州、自治縣、民族鄉等,這些被國家化為民族自治的地方,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確實享受到了國家的很多政策上的照顧??墒牵@些被國家化作自治的地方,一旦帶上“自治”的頭銜,其帶來的文化隱喻就是代表著“落后”和“貧窮”,這些地方在從國家那里得到很大的資金支持的同時卻又使得很多市場投資機會白白流失,因為很多市場投資者是不會在落后不發達的地方進行大規模投資的。
關于如何解決民族自治地區文化隱喻所帶來的問題,在這里提供三種解決途徑,希望與大家共同思考和探討。(1)對少數民族地區取消自治稱呼,而同樣的享有政策上的優惠。(2)深入研究與弘揚民族文化,讓民族地區文化品牌的旗幟飄得更遠。(3)調整有關少數民族的文化敘述,比如說“貧窮”、“落后”這些用來形容少數民族地區的詞匯,在今后的官方敘述中盡可能的少出現。
參考文獻
[1]馬戎.民族與社會發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2].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J].北京大學學報.1989年第4期.
[3]寧騷.民族與國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4]譚必友.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區的近代重構[M].民族出版社.2007.
[5]孫桂香.新疆維吾爾族大學生民族認同的心理研究[J].西南大學.2009
[6]董珞.湘西北各民族文化互動試探[J].民族研究.2001年05期
[6]凌純聲、芮逸夫.湘西苗族調查報告[M].民族出版社.2003.
論文關鍵詞:多民族社區,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一、相關概念解析
1、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概念
民族認同主要指一個民族的人們對其自然及文化傾向性的認可與共識,從這個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民族認同包含了民族關系的認同和民族文化的認同。民族關系認同是針對一個民族作為一個群體而言的,這種認同主要來自于本民族與其它民族之間的界限劃分;民族文化認同指的是在一個民族發展中,一種文化體系以民族為載體,而民族以文化為聚合。
國家認同是一種重要的國民意識,是維系一國存在和發展的重要紐帶。國家認同實質上是一個民族確認自己的國族身份,將自己的民族自覺歸屬于國家, 形成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主體意識。
2、多民族社區的概念
多民族社區是指在一定的地理區域內的多個民族,經過長期的共同生活與交往,從而形成具有多元文化特點的社區。多民族社區的構成要素:不同族屬的多個群體、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社會體系和結構。 多民族社區以社區民族關系的行程過程為標準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傳統型多民族社區、識別型多民族社區和建構型多民族社區。
傳統型多民族社區是指,在歷史上就一直存在,也一直被社區成員所意識到的社區。該種社區類型的特點主要表現在:(1)歷時性。歷史上長期存在,不受解放后民族識別工作的影響;(2)多元性。這主要表現在文化上,各民族文化,形成了現在地區文化多元共存的現象;(3)傳統性或原生性。這是就社區本身而言的,是放在現代化背景下的傳統性與原生性,這類社區相對于現代都市社區而言,它的傳統建筑、飲食與服飾等都保存較好,具有原生態的一面論文格式模板。
湘西州現有民族43個,主體少數民族是土家族、苗族。其中畢業論文題目,人口過千的少數民族有回族、瑤族、侗族和白族。通過上述的介紹,很明顯湘西州屬于一個多民族社區。按照我們民族學對多民族社區的分類,由于湘西州是自古就存在這樣一個多民族共聚的情況,所以我們把這樣一個社區定義為傳統型多民族社區。
二、多民族社區民族認同的維度研究
本文主要采用美國學者phinney概括出民族認同的三個維度,來探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們的民族認同情況。
1、民族身份的認知:包括對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等的認知
湘西州是有著四十三個民族共同居住的多民族大家庭,盡管這里有著不同的民族群體相互雜居,但是這里的人們對于自己民族歷史傳統和自己的民族身份的認知度卻依然十分強烈。以他們的主體民族土家族和苗族為例來講,這兩個民族都對自己的民族文化、歷史傳統、風俗習慣有著極高的認知度,歷史上的民族記憶至今仍然在這些民族的人們心中留著深深的痕跡。例如湘西的土家族至今仍然保留著“所居必擇高居”的居住傳統,傳統的吊腳樓工藝一直是當地的一大建筑特色;湘西苗族的民族認同更加是能夠通過當地至今仍保留下來的“落洞”、“趕尸”、“種蠱”三大習俗來體現;土家族的傳統技藝“西蘭卡普”,就被稱為中國三大名錦之一,這對于如今的土家族人們而言,無疑是一件十分值得自豪的事情。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研究,我們不難發現,湘西州的各個民族都對自己的民族歷史文、宗教習慣保持著十分積極地態度,這個多民族社區內的人們是有著很強的民族認同的。
2、民族歸屬感:通過民族群體內部的團結情況和對本民族之外的群體的接納與排斥情況來了解該民族的民族歸屬情況。
由于湘西州是個多民族社區,在這里居住的人們每天除了要與自己本民族的人們相處共處之外,還要與當地的其他民族交往聯系,在這種情況之下,在與其他民族的人們的交往過程中,當地人們的族群自我意識會有所增加。教授曾指出一個民族在于外界其他民族交往過程中會增強自我的族群意識和群體歸屬感。根據我們的調查研究所得,湘西州內的各個民族都內部都十分的團結,對自己族群內部有著極高的歸屬感,都承認自己屬于某一民族群體,同時,在與其他民族交往的過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會強化本民族的族群意識和族群歸屬感。例如,當涉及到民族政策、利益分配等問題的時候,不同民族之間的民族認同會被進一步的加強,但從總體上而言,湘西州內的各個民族之間的人們并不是相互排斥的畢業論文題目,他們的相處還是十分融洽的,各民族之間都能夠和睦相處。
3、行為卷入:包括人際交往的范圍和偏好、社區或民族社團參與情況等。
多民族社區里的民族主體的一個最顯著的特征就是不僅要參與自己本民族傳統節日、風俗習慣的活動,還會積極參與其他民族的文化活動,最后形成了很好的民族融合,這種文化上的互動,不僅沒有減低民族主體對本民族的認同,相反,還因為在參與其他民族的節日活動的時候,更加意識到和珍惜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可貴性,從而使得在湘西州這樣一個多民族社區內,最終達到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和諧共生的局面。例如在湘西州境內,土家族的擺手舞不僅是當地的土家族人在跳,在舉行盛大的晚會的時候,來自周內的各個民族也都會參與在其中;鳳凰城里的苗寨,每天也都吸引著周內不同的民族的人們來參加這個活動。
三、湘西州多民族社區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現狀
1、多民族社區內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共性問題
根據我們的研究所得,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這樣一個傳統的多民族社區中,與其它的單一民族社區一樣,州內的各個民族也都存在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如今州內有部分人的民族認同是基于工具性的思考上,而關于傳統的原生性認同卻在逐漸減少,這一群體以新一代的青年人居多,他們對于祖先們的許多歷史和本民族的風俗習慣都不是怎么熱衷,他們這部分人會覺得自己的民族身份給予自己帶來的最大的好處就是國家政策方面的照顧、考試可以優惠加分等。但是話又說回來了,這部分人卻有著極高的國家認同感;而社區內的老一代人們,對自己本民族的認同度卻是原生性的認同多一些,不過他們對于國家層面的認同卻不如青年群體。
2、多民族社區內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特殊性問題
由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個傳統型的多民族社區,那么在這樣一個社區的各個民族之間就免不了相互之間的交往與接觸,這樣也勢必會使得在這個多民族社區內的人們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會與單一的民族社區有所區別。
(1)多民族社區內的民族認同較為強烈。
在上面介紹民族認同的維度的時候,我們都已經講過了,在多民族社區內,各民族的人們在與其他民族的交往過程中,會不自覺的去維護本民族的利益與尊嚴畢業論文題目,會增強對本民族的民族記憶和歸屬感,從而會導致各民族的民族認同有所增強。在我們所了解到的湘西州內,盡管不同民族之間的交往會增強各自民族對本民族的認同感,但是并沒有出現因為這個原因而造成民族不和的結果,在湘西州內的各個民族還都是很和睦的相處在一起的。
(2)多民族社區內的國家認同存在很大的對比性論文格式模板。
多民族社區里的民族國家認同的最大一個特點就是認同的對比性,具體來講就是說在這個多民族社區之內,大到國家的方針政策,小到社區內部的一些政策決議必須要公平公正,否則,很容易引起社區內各個民族之間的不和諧狀態。就拿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這個多民族社區來講,如果州內的政府只是單純的給予土家族人民一些優惠政策,而忽視其他民族,那么這樣的話,會在這些民族的心理產生對比心理,他們就會覺得國家沒有很好的照顧到他們,這樣一來,他們的國家認同度會大打折扣。
從總體層面上而言,湘西州這個多民族社區內的各個民族都對自己的民族有著很高的認同度,尤其是像土家族和苗族這些在湘西州占主體地位的民族,他們都為自己的民族身份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同時,在談及到對國家層次上面的認同的時候,州內的大部分民族也都對國家的各種民族政策表示支持和感謝,他們也都能以作為一個中國人而感到自豪。
四、余論部分
1、民族認同的原生論和工具論討論
目前我門國家基于保護民族平等的原則,對我國少數民族實行民族優惠的政策,這些政策一方面來講確實對促進少數民族共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來講,這種民族優惠政策又使得的當今社會中民族認同的原生性受到了一些質疑。于是,在學界里關于民族認同的原因探討就出現了兩種聲音,一些學者持原生性理論,這批學者認為民族認同應該是基于對本民族的歷史傳統、風俗習慣等方面的認同;而另一部分學者則認為當今有一部分民族認同是帶有功利性的畢業論文題目,這些民族主體主要是基于國家優惠政策可以給自己帶來種種好處而產生和維持自己對本民族的認同感的。然而在少數民族地區該究竟如何更好的處理這二者之間的關系,至今仍需大家不斷共同的探討。
2、民族政策的文化隱喻問題
我們國家為了實現各個民族事實上的平等,而對少數民族實行政策上的傾斜和優惠,例如我們國家目前在全國各地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州、自治縣、民族鄉等,這些被國家化為民族自治的地方,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確實享受到了國家的很多政策上的照顧??墒?,這些被國家化作自治的地方,一旦帶上“自治”的頭銜,其帶來的文化隱喻就是代表著“落后”和“貧窮”,這些地方在從國家那里得到很大的資金支持的同時卻又使得很多市場投資機會白白流失,因為很多市場投資者是不會在落后不發達的地方進行大規模投資的。
關于如何解決民族自治地區文化隱喻所帶來的問題,在這里提供三種解決途徑,希望與大家共同思考和探討。(1)對少數民族地區取消自治稱呼,而同樣的享有政策上的優惠。(2)深入研究與弘揚民族文化,讓民族地區文化品牌的旗幟飄得更遠。(3)調整有關少數民族的文化敘述,比如說“貧窮”、“落后”這些用來形容少數民族地區的詞匯,在今后的官方敘述中盡可能的少出現。
參考文獻
[1]馬戎.民族與社會發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2].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J].北京大學學報.1989年第4期.
[3]寧騷.民族與國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4]譚必友.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區的近代重構[M].民族出版社.2007.
[5]孫桂香.新疆維吾爾族大學生民族認同的心理研究[J].西南大學.2009
[6]董珞.湘西北各民族文化互動試探[J].民族研究.2001年05期
論文摘要:隨著消費社會的到來,在資本利益需求和娛樂文化消費需求的共同作用下,作為生活方式的、文化的和語境化的民族藝術至少在形式上進行了符合消費文化邏輯特征的現代置換。本文首先對民族藝術及其分類進行介紹,其次剖析了當前大眾化消費文化的現狀,在此基礎之上對我國民族藝術的發展方向進行反思,提出符號化生產的概念,并結合實例進行了詳細分析。
一、民族藝術及其分類
1.1民族藝術的涵延
民族藝術主要指與生活生產關系較密切的,直接源于生產實踐的,以可見形式保留下來的,包括繪畫、雕塑、工藝等。從廣義上來說,民族藝術還包括了音樂、文學、曲藝、雜技等在民族發展中形成的共有的和獨特的文化現象,廣義的民族藝術幾乎等同于民族文化的范圍。
1.2 民族藝術的分類
民族藝術的分類往往由于對民族藝術的涵延有著不同的理解而不同。從藝術的角度來看,可以簡單的分為:繪畫、雕塑、建筑、工藝、書法;從應用產生的環境,即民俗的角度,又可以分為禮儀、節令、生產等幾個方面。在對民族藝術研究的初期階段,作為具體調研的依據,可以根據生活習俗,圍繞生活生產活動進行簡單的分類:
1.衣食住行:日常服飾、日用品、建筑、交通工具、公共設施;
2.生產活動:畜牧、農耕、貿易;
3.慶典儀式:婚姻、喪葬祭祀、歌舞娛樂、節日;
4.社會關系:家法、氏族、游宴、結社、娛樂;
二、大眾化消費文化的現狀分析
當今中國的“大眾文化”是一種比較典型的都市消費文化。它集中產生于各大中心城市,通過大眾傳媒輻射到其他中小城市和廣大農村。其突出鮮明的消費特性與欲望特性,給城市的低收入階層和農村群眾帶來的沖擊是前所未有的。上世紀90年代初,轟轟烈烈的“人文精神大討論”在全國展開。精英們為理想高呼,為人文精神吶喊,面對那些琳瑯滿目的絢麗商品,面對人們逐漸顯現的對欲望的追求,精英們深感憂慮,中國要往何處去?傳統的價值堅守還有意義嗎?”
2000年以后,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穩步發展和社會財富積累的快速增長,隨著國家在精神文明建設上的廣泛引導和投入的加大,人們的消費需求也從過去較為單一的、以物的占有和使用為目的的生活必需品消費,逐漸向更具社會性和象征性的、更注重消費過程的多元化消費發生轉變。其中,文化消費在人們的日常消費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成為當代社會最突出的消費模式之一。文化消費的崛起帶動了民族藝術產業的發展。
三、大眾化消費背景下民族藝術的發展反思:符號化生產
作為興起于大眾化消費時代的一種文化現象,民族藝術展演的文化價值和意義是在社會結構變遷、文化觀念改變和民族藝術審美范式轉型的現實語境中得以彰顯的。那些擁有豐富民族文化資源的地區,應廣泛利用當地優美的自然景觀和奇異的民族風情來打造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產品、發展地方民族文化產業。作為“地方性知識”的民族藝術因其較強的藝術性、表現力和審美價值,而被納入當代社會的文化消費范疇,成為一種具有符號意義的文化商品。如果把尚未經過市場化開發的傳統民族藝術視為一種民族文化“原生符號”的話,那么,作為文化商品的當代民族藝術的符號化生產,就是對“原生符號”能指層面的形式征用和所指層面的意義改造,并將新的能指與所指進行重新拼接、組合,以形成新的文化“再生符號”。
3.1“想象性審美”
由地方政府主導的符號化生產近年來,隨著我國文化產業的快速崛起,各種可資利用的文化資源越來越受到各級地方政府的重視。在許多民族地區,古老的民族傳統文化因其形態獨特、內涵豐富、底蘊深厚而作為地方性資源優勢,被納入經濟建設的軌道,“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成為地方政府發展當地經濟的普遍做法。從擴大宣傳、提升形象、振興地方經濟的實用功利目的出發,民族地區的地方政府對于當地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普遍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在開發民族工藝品、展示民間歌舞藝術、挖掘特色民俗風情、復興民族傳統節慶、打造民族旅游市場等方面,當地政府往往都會不遺余力地參與、引導,并在政策上、經濟上給予強有力的扶持。
3.2 “快餐式表演”
由經營企業運作的符號化生產在當代消費社會,旅游作為一種最具文化消費特征的社會現象正在全球范圍內迅速展開。其中,以體驗民族地區的自然風光、民族風情、傳統習俗、民間藝術為主要內容的民族文化旅游更是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在一些民族傳統文化保存較好的民族村寨,旅游經營企業不僅利用當地豐富獨特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將其開發建設成為“民族文化旅游村”,而且組織村民歌舞表演隊,幫助開發民族旅游工藝品,發動村民開辦特色家庭旅館,以充滿異域民族風情的旅游服務內容來吸引游客。旅游市場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價值衡量和取舍決定往往來自于投資回報及實際收益,因此,原本就存活于鄉土民間,且集觀賞性、參與性、娛樂性于一身的民族藝術自然憑借其“投資小,見效快,低成本運作”的特點而成為經營企業開發打造的重點對象。例如,在以壯族歌舞展示和傳統村寨風貌為特色的廣西龍勝縣金竹寨,每當有游客到來,村里的壯族青年歌舞隊都會到寨門前敲鑼打鼓迎接客人,唱迎客歌、敬酒歌,表演師公舞、扁擔舞、板鞋舞、竹梆舞、竹竿舞等,其間還穿插有繡球傳情一類的互動游戲活動。
3.3“原生態藝術”
由文化精英實踐的符號化生產“原生態”是當下最為流行的詞語之一。按照學術上的規范理解,源于自然科學的“原生態”指的是一切在自然狀況下生存下來的東西。將“原生態”用于藝術上,即“原生態藝術”通常應當指“在特定的區域(通常是較為封閉的民族聚居地)內流傳的、較少受外來文化藝術影響的、風格純正且沒有經過加工和提煉的藝術樣式,它是人們在生活和勞動中自然形成并通過本民族世代相傳的方式保留下來的”。然而,隨著以西方近代工業文明和科學技術為載體的現代化浪潮席卷全球,民族文化賴以生存、延續的傳統封閉格局已經被打破,外來的異質文化不斷介入和滲透到各民族的物質生活領域及精神文化空間,生長于這種生態環境中的民族文化藝術也必然會不同程度受到現代性因素的影響。
因此,嚴格意義上的原汁原味的“原生態藝術”早已隨著原初的生態環境的變遷而不復存在,現在所謂的“原生態”更多是指一種運用民族民間的原生藝術元素來集中再現本真性民族文化,進而使之得到保護、傳承及發展的藝術觀念和藝術態度。
總結
總之,當代民族藝術的符號化生產是一個關涉多種因素、多元力量的市場化、符號化編碼過程。這其中無論采取何種編碼方式,作為文化商品的民族藝術都被賦予了符號消費的時代意義,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實踐著由文化資本向經濟資本的轉化。我們只有真正了解了當代民族藝術的生產邏輯與符號價值,才能更好地根據自己的日常性需求和意識形態體驗來對其進行消費,最終實現個體的精神滿足。
參考文獻:
[1]歐陽友權柏定國主編.2006年中國文化品牌報告[m].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2006年版